CN102333601A - 用于改变校平机的辊之间的距离的方法以及用于实施所述方法的校平机和校平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改变校平机的辊之间的距离的方法以及用于实施所述方法的校平机和校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33601A
CN102333601A CN2009801575130A CN200980157513A CN102333601A CN 102333601 A CN102333601 A CN 102333601A CN 2009801575130 A CN2009801575130 A CN 2009801575130A CN 200980157513 A CN200980157513 A CN 200980157513A CN 102333601 A CN102333601 A CN 1023336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veling apparatus
coupling components
levelling machine
clamping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751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33601B (zh
Inventor
J-P.沙扎尔
B.迪马
V.菲利波克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lem AG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VAI Metals Technologies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VAI Metals Technologies SAS filed Critical Siemens VAI Metals Technologies SAS
Publication of CN1023336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36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336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36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1/00Straightening, restoring form or removing local distortions of sheet metal or specific articles made therefrom; Stretching sheet metal combined with rolling
    • B21D1/02Straightening, restoring form or removing local distortions of sheet metal or specific articles made therefrom; Stretching sheet metal combined with rolling by roll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 Straightening Metal Sheet-Like Bodies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 Machine Tool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材料(M)带的校平机,该校平机包括:固定的支撑架(20);下校平装置(28)和上校平装置(30),每个校平装置都构成匣箱,所述匣箱包括多个间隔的辊(34、36),所述多个间隔的辊在机架(38、40)上安装为能够旋转;用于驱动所述辊(34、36)旋转的装置(47),所述旋转驱动装置通过加长件(44、46)至少与所述辊(34、36)中的某些连接,每个加长件(44、46)都具有设有用于与辊(34、36)的驱动端部(52、53)联接的可拆卸部件(48、50)的端部;用于通过夹持来锁定每个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的装置(101、102、103),所述通过夹持来锁定的装置(101、102、103)包括能够在材料(M)的移动方向上和在相反的方向上平移地移动所述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的装置(108、109、1013、1014)。

Description

用于改变校平机的辊之间的距离的方法以及用于实施所述方法的校平机和校平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厚金属板或带材的校平领域。本发明特别地涉及用于改变安装在校平机中的校平装置的辊之间的距离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允许实施该方法的校平机和校平设备。
背景技术
厚带材的校平是通过一系列幅度递减的交替弯曲来实现的,而没有在校平机的上游或下游施加外部拉伸。这些校平机包括两个校平装置,每个校平装置都承载一系列的辊,所述辊具有平行的轴线,并且分别置于带材的上方和下方,所述辊纵向地并且竖直地错开,使得辊交错排列(s’imbriquer),从而限定带材的波状路径,带材因此经历连续交替的弯曲效应。这些交替的弯曲体现于弯曲部分,所述弯曲部分在带材中产生变形,这些变形按照线性的变化规律从弯曲部分上表面的拉伸状态变到下表面的压缩状态,同时经过在带材的中轴线或者“中性纤维(fibre neutre)”上的零值。根据弯曲部分的幅度,由此产生的应力会在带材厚度或大或小于的一部分上超出带材的弹性极限。该塑化是消除不可发展的平整性缺陷(例如:“长边缘(bord long)”、“长中心(centre long)”等)的决定性因素。通常用总厚度的百分比来表示塑化的带材厚度份额,总厚度的百分比用术语“塑化率”来表示。
校平操作的控制取决于对每次交替的弯曲所产生的弯曲部分的控制,该控制遇到两个困难。首先的困难在于根据带材的厚度、上辊在下辊之间的交错度(imbrication)、以及辊的间距对弯曲部分建模。为了使该建模更加精确,总是力求通过将连续的下辊和上辊的轴线布置在连续的等腰三角形顶点处来按照简单的几何构造布置连续的下辊和上辊。其次的困难在于校平机在下辊和上辊之间的分离力的作用下的“屈服(cédage)”程度,在施加辊的夹紧力中考虑该屈服。
这种校平机长期以来就已知,并且在大量文档中进行了描述。例如可以引举申请人的专利申请WO2008/099126。
通常,分别是下校平装置或上校平装置的每个校平装置都包括多个具有平行的轴线的辊,这些辊一般具有小的直径,并且因此由至少两个支撑辊来支撑,支撑辊本身可以抵靠在滚轮排上,所有这些辊和滚轮组装在机架上。
分别置于带材的水平移动平面的下方和上方的这两个校平装置被置于支撑架中,该支撑架包括四个布置在带材的纵向移动轴线两侧的柱子,这些柱子在其下部通过固定底座来固定,并在其上部由横梁来固定,所有这些构成封闭框架。
下校平装置抵靠在固定底座上,而上校平装置则抵靠在压力框上,该压力框可以借助于抵靠在支撑架上部上的机械或液压千斤顶来在四个柱子之间竖直移动,以调节两个校平装置之间的距离,并且由此调节辊的交错度,同时吸收由产品的抵抗所造成的分开力。
通常,校平辊的至少一部分被驱动围绕其轴线旋转,以通过摩擦使带材以限定的速度沿着下辊和上辊之间的波状路径前进。
商业化的轧制带材的标准规格的多样性使得可让同一设备生产和校平厚度可以在很大的范围(例如:由5至50mm或者更大的范围)内变化的带材。在三个校平辊的一个传统的等腰三角形布置中,观察到对于相同的节距和相同的辊交错度,厚带材的曲率半径远小于更薄的带材的曲率半径,因此导致更大的塑化率。由此,对于所期望的塑化率,在其它所有都一样的情况下,厚带材所需要的交错度精确度必然大于薄带材所需要的交错度精确度。
因为这个原因,长期以来力求使控制带材弯曲部分的参数中的至少一个变得可以独立于交错度的调节而变化,在该情况下,力求变化辊的间距或“节距”。
因此,文档JP 62-203616描述了通过竖直地回缩两个辊中的一个来改变校平机的上辊和下辊的节距。上辊被竖直地向上回缩,而下辊则被竖直地向下回缩。为了为所述上辊和下辊保持传统的等腰三角形布置,使下校平装置在带材的纵向方向上进行水平运动。
文档JP 50-57350公开了一种校平机,在该校平机中,上校平装置和下校平装置在带材的纵向方向上是可移动的。
这两个文档所描述的解决方案允许使校平辊之间的节距加倍,但是代价在于下校平装置的移动机构,当校平热轧带材时,由于脱落的鳞皮,该移动机构经历很大的磨损。
文档US 5,127,250提出了一种校平机,在该校平机中,两个下辊中的一个由机架承载,该机架能够竖直地在低位置和高位置之间移动,在低位置上,所有下工作辊一方面与带材的相同表面接触,另一方面与下支承辊接触,而在高位置上,升起的工作辊一方面与带材的相反的表面接触,另一方面与作为支承辊的上工作辊接触。
然而,在该文档中所描述的装置仅允许在给定的节距以及该给定节距的两倍之间改变配置,而没有更加合适的中间值的可能性,并且也不允许改变辊的直径。
公开出版物EP 0 551 658提出了竖直地移动校平装置的某些辊,以使得这些辊不与带材接触,并且因此使辊的节距变化。在该文档中所公开的方法在于移动至少一对连续的上辊和下辊。因此,在某些激活辊之间产生三倍节距的空间,而联合地或替代地在其他激活辊之间产生一倍节距的空间。在厚带材的情况下,这种布置没有解决分开一倍节距的辊的交错度的不精确问题,而另一方面,也不允许保持等腰三角形布置,该等腰三角形布置允许对弯曲部分更加精确的建模。
公开出版物EP 1 584 384提出了布置多种类型的上校平装置和下校平装置,这些上校平装置和下校平装置承载不同数量的、不同直径的辊,并且包括齿轮传动分配系统,以通过相同的机动化装置从一定数量的辊转到另一数量的辊。该布置的主要缺陷在于,相当显著地增加了装置的体积,这些装置包括传动轴和齿轮传动分配箱,正如在该文档中所提及的小的带材厚度和小的辊直径所表明的,这些传动轴和齿轮传动分配箱由于在所述装置内部的可用空间的原因,只可以考虑用于传递不大的力矩。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提出一种包括新装置和新步骤的校平方法、校平机和校平设备来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所述新装置和新步骤用于在整个数值范围上连续地改变校平装置的辊的相对位置,同时允许保持等腰三角形布置,该等腰三角形布置允许更加精确地对弯曲部分进行建模。因此,可以尽可能精确地根据待校平材料的特征、尤其是待校平材料的厚度来调整校平辊之间的间距。
为了该目的,本发明的第一主题在于一种材料带校平机,该校平机包括:
- 固定的支撑架,该固定的支撑架包括四个立柱,这四个立柱位于材料的纵向移动轴线的两侧,这四个立柱在其下部通过固定的底座来固定,而在其上部通过横梁来固定,它们一起构成封闭框架;
- 下校平装置和上校平装置,该下校平装置抵靠在固定的底座上,而上校平装置抵靠在压力框上,该压力框能够在四个立柱之间竖直地移动,每个校平装置都构成匣箱(cassette),所述匣箱包括多个间隔的辊,这些辊在机架上安装为能围绕垂直于材料的纵向移动轴线的轴线旋转;
- 用于驱动辊旋转的装置,这些用于驱动辊旋转的装置通过加长件至少与某些辊连接,每个加长件都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被驱动旋转,第二端部设有用于与辊的驱动端部联接的可拆卸联接部件,所述加长件布置在两个高度处,分别为与下校平装置的辊联接的低的高度和与上校平装置的辊联接的高的高度;
- 用于通过夹持来在更换装置阶段将每个可拆卸联接部件锁定在预先确定的高度的装置;
- 用于通过移动来拆卸两个匣箱状的校平装置中的每个的装置,其中所述移动垂直于移动轴线,并且是在工作位置和回撤位置之间,该工作位置在支撑架的内部,而该回撤位置则在支撑架的与驱动侧相对的一侧上侧向地偏移,
所述校平机的特征在于,通过夹持来锁定的装置包括能够在材料的移动方向上和在相反的方向上平移地移动可拆卸联接部件的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特征:
- 能够移动可拆卸联接部件的装置包括多个能在两个极端位置之间平移的可动元件,这些可动元件用于移动可拆卸联接部件;
- 通过夹持来锁定的装置包括:
·上夹持横梁,该上夹持横梁在其下水平表面上承载第一组平移可动元件,
·下夹持横梁,该下夹持横梁在其上水平表面上承载第二组平移可动元件,
·中间夹持横梁,该中间夹持横梁在其上水平表面上承载第三组平移可动元件,并且在其下水平表面上承载第四组平移可动元件,该中间横梁位于上下横梁之间;
- 可动元件每个都包括可动座架,该可动座架能够在承载该可动元件的横梁的滑动表面上滑动,每个座架都承载至少一个用于夹持可拆卸联接部件的夹持底板;
- 每个可动元件都包括固定在可动元件的座架上的螺母,属于同一组可动元件的螺母由同一螺丝来移动,该螺丝由旋转驱动部件来致动;
- 对于每个由螺丝来引导的螺母,螺丝包括带有螺纹的驱动段,带有螺纹的驱动段具有预先确定的长度,每段都具有螺距和倾斜度,使得在致动螺丝的时候,位于螺丝的点两侧并与该点等距离的两个可动座架通过相对于该点对称地相互接近或相互远离来移动;
- 螺纹的螺距和倾斜度使得当在一个方向上旋转螺丝时,一个组的座架相互远离,同时保持底座的相对间距相等,而当在另一方向上旋转螺丝时,一个组的座架相互靠近,同时保持座架的相对间距相等;
- 上横梁和下横梁由两个固定的竖直轴来引导平移,所述固定的竖直轴在其各自的端部包括固定在校平机的两个立柱上的支撑,中间横梁可以围绕其他横梁的引导轴之一在工作位置和休止位置之间水平旋转地活动,在该工作位置上中间横梁在经过固定的竖直轴的平面中延伸,在休止位置上中间横梁在经过固定的竖直轴的平面之外延伸;
- 在中间夹持横梁的工作位置上,第一组可动元件的每个可动元件都置于第三组可动元件的可动元件的对面,而第二组可动元件的每个可动元件都置于第四组可动元件的可动元件的对面,每个螺丝的旋转驱动部件被控制,以使得直接面对面地布置的可动元件同时在相同的方向上移动相同的距离,以驱动可拆卸的联接部件平移;
- 每个夹持横梁都包括空心部分,该空心部分构成该夹持横梁所支撑的可动元件的一部分的保护盒;
- 夹持横梁中的至少两个包括固定的底板(sellette),该固定的底板位于所述夹持横梁每个的滑动表面上,处于可动元件中间,每个夹持底板都被布置为在夹持横梁处于工作位置上时面对另一固定的夹持底板;
- 上夹持横梁和下夹持横梁在其每个端部处都包括空心圆柱,该空心圆柱接收用作上横梁和下横梁的平移引导件的固定的竖直轴;
- 下校平装置包括至少四个梁,所述梁从下机架开始竖直地延伸,并在梁的上部终止于销,上校平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插接盘(platine de brochage),每个插接盘都穿有至少一个开孔,下校平装置的销能够被插到上校平装置的开孔中,以允许在取出、引入和传送校平装置时将上校平装置装载在下校平装置上。
本发明的主题还在于一种用于改变安装在校平机中的校平装置的辊之间的距离的方法,该校平机包括:
- 固定的支撑架,该固定的支撑架包括四个立柱,该四个立柱位于材料的纵向移动轴线的两侧,这些立柱在其下部通过固定的底座来固定,而在其上部通过横梁来固定,它们一起构成封闭框架;
- 下校平装置和上校平装置,该下校平装置抵靠在固定的底座上,而上校平装置抵靠在压力框上,该压力框能够在四个立柱之间竖直地移动,每个校平装置都构成匣箱,所述匣箱包括多个间隔的辊,这些辊在机架上安装为能围绕垂直于材料的纵向移动轴线的轴线旋转;
- 用于驱动辊旋转的装置,这些用于驱动辊旋转的装置通过加长件至少与某些辊连接,每个加长件都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被驱动旋转,第二端部设有用于与辊的驱动端部联接的可拆卸联接部件,所述加长件布置在两个高度处,分别为与下校平装置的辊联接的低的高度和与上校平装置的辊联接的高的高度;
- 用于通过夹持来在更换装置阶段将每个可拆卸的联接部件锁定在预先确定的高度处的装置;
- 用于通过移动来拆卸两个匣箱状的校平装置中的每个的装置,其中所述移动垂直于移动轴线,并且是在工作位置和回撤位置之间,该工作位置在支撑架的内部,而该回撤位置则在支撑架的与驱动侧相对的一侧上侧向地偏移,
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 夹持每个可拆卸联接部件的步骤,该步骤保证将旋转力矩传递给校平辊,用于将校平辊维持在预先确定的高度;
- 将旧的校平装置取出到校平机之外的步骤,在该步骤中,辊的每个驱动端部都从其可拆卸联接部件中取出;
- 将每个可拆卸联接部件都通过在材料的移动方向或相反的方向上的平移来从和与旧校平装置的辊之一联接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移动到与新校平装置的辊之一联接的新位置的步骤;
- 将新的校平装置引入到校平机中的步骤,在该步骤中,新辊的每个驱动端部都接合到可拆卸联接部件中;
- 释放可拆卸联接部件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特征:
- 在夹持可拆卸联接部件的步骤之前,实施停止驱动校平辊旋转的步骤;
- 夹持可拆卸联接部件的步骤包括:
·步骤B,在步骤B中,上校平装置从其工作位置开始向高位置上升,并且在步骤B中,中间夹持横梁从其休止位置被带向工作位置,在该工作位置上,中间夹持横梁在经过其他横梁的两个固定的平移引导竖直轴的平面中延伸,
·步骤C,在步骤C中,校平机的下夹持横梁上升至与下可拆卸联接部件接触,并且在步骤C中,中间横梁下降到直至与该相同的下联接部件接触,由此保证下联接部件的夹持,
·步骤D,在步骤D中,上校平装置下降,以允许使上联接部件与中间夹持横梁接触,并且在步骤D中,上夹持横梁下降到直至与该相同的上联接部件接触,由此保证这些上联接部件的夹持;
- 所述方法包括先于步骤D的步骤C',在该步骤C'中,下校平装置例如通过取出装置垂直于材料的移动方向地从下校平装置的工作位置向中间位置平移移动,在该中间位置上,下校平装置的销面对上校平装置的开孔;
- 将旧的校平装置取出到校平机之外的步骤包括:
·步骤E1,在步骤E1中,锁定装置被打开,由此解除压力框和上校平装置的固定,并且在步骤E1中,压力框重新上升,
·步骤E2,在步骤E2中,上校平装置和下校平装置由取出装置来推动到传送装置,这造成将校平辊的驱动端部取出到可拆卸联接部件之外;
- 每个可拆卸联接部件都被移动的步骤包括步骤E0,在该步骤E0中移动多个属于每个夹持横梁的可动元件,每个可动元件都接收可拆卸联接部件,每个可动元件的移动从跟可拆卸联接部件与旧校平装置的辊之一联接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进行到可拆卸联接部件与新校平装置的辊之一联接的新位置;
- 将新的校平装置引入校平机中的步骤包括:
·步骤E3,在步骤E3中,传递千斤顶在轨道上推动由两个传送装置所构成的组件,直至承载新的校平装置的传送装置处于校平机的固定底座的延长部分中,其中所述两个传送装置分别承载从校平机输出的、旧的或不适于校平材料带的校平装置和新的校平装置,
·步骤E4,在步骤E4中,新的上校平装置和新的下校平装置从存放位置被取出装置拉向在校平机的固定底座上的工作位置,直至新的校平辊的驱动端部被引入可拆卸联接部件中,
·步骤E5,在步骤E5中,压力框重新下降,并且在步骤E5中,新的上校平装置借助于锁定装置固定在压力框上;
- 释放可拆卸联接部件的步骤包括:
·步骤F,在步骤F中,上夹持横梁重新上升到休止位置,并由此释放上联接部件,并且在步骤F中,新的上校平装置也由压力框来驱动而重新上升,
·步骤G,在步骤G中,中间夹持横梁重新上升到直至其休止位置,然后围绕其旋转轴枢转,
·步骤H,在步骤H中,下夹持横梁下降到直至其休止位置,并且在步骤H中,新的上校平装置下降到直至其工作位置;
- 将新的校平装置引入校平机中的步骤包括:
·步骤E3,在步骤E3中,传送千斤顶在轨道上推动由两个传送装置所构成的组件,直至承载新的校平装置的传送装置处于校平机的固定底座的延长部分中,其中所述两个传送装置分别承载从校平机输出的、旧的或不合适的校平装置和新的校平装置,
·步骤E4',在步骤E4'中,插接在一起的新的上校平装置和新的下校平装置在校平机的固定底座上被推动,直至上校平辊的驱动端部被引入上可拆卸联接部件中,
·步骤E5',在步骤E5'中,压力框重新下降,并且在步骤E5'中,新的上校平装置借助于锁定装置固定在压力框上;
- 释放可拆卸联接部件的步骤包括:
·步骤F',在步骤F'中,上夹持横梁重新上升到休止位置,并由此释放上联接部件,并且在步骤F’中,新的上校平装置也由压力框来驱动而重新上升,
·步骤F'',在步骤F''中,新的下校平装置垂直于带材的移动方向地从新的下校平装置的拆卸位置平移地移动到直至下校平辊的驱动端部被引入到下可拆卸联接部件中,
·步骤G,在步骤G中,中间夹持横梁重新上升到直至其休止位置,然后围绕其旋转轴枢转,
·步骤H,在步骤H中,下夹持横梁下降到直至其休止位置,并且在步骤H中,新的上校平装置下降到直至其工作位置。
本发明的主题还在于一种校平设备,该校平设备包括如上所限定的校平机,该校平设备包括:
·第一传送装置,该第一传送装置用于接收来自于校平机的、旧的或不适于校平下一材料M的校平装置;
·第二传送装置,该第二传送装置运输新一组的上校平装置和下校平装置,并借助于挂钩钩在第一传送装置上;
·千斤顶,该千斤顶与传送装置接触,并且能够在轨道上使两个传送装置构成的组件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在所述一个位置上第一传送装置安装在固定底座的延长部分中,在所述另一个位置上承载新的校平装置的第二传送装置处于校平机的固定底座的延长部分中。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附图而给出的一个非限制性的、详细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在这些附图中:
- 图1为校平机的侧视示意图;
- 图2为校平机的正视示意图;
- 图3为校平辊的旋转驱动装置的示意图;
- 图4为用于夹持和移动校平辊的可拆卸驱动部件的横梁的正视图;
- 图5为图4的夹持横梁的剖视图;
- 图6为改变安装在校平机中的校平装置的辊之间的距离的步骤的示意图;
- 图7A至图7D为拆卸校平装置的步骤的示意图;
- 图8A至图8D为使用根据本发明的校平装置的传送装置的步骤的示意图;
- 图9A至图9C为根据本发明的校平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和图2上,以侧视图和正视图示意地示出了具有多个辊的校平机15的整体,其包括两个校平装置28和30,这两个校平装置在支撑架20的内部置于材料M的水平移动轴线P的两侧,该支撑架包括四个立柱22(只有两个在图1中可见),这些立柱在其底部通过固定底座24来固定,并在其上部通过横梁26来连接,该固定底座24抵靠在建造基座上。
上校平装置30承载多个具有平行轴线的校平辊34,这些校平辊彼此隔开,并且每个都至少抵靠在支撑辊25上,辊34在机架40上被安装为能围绕其各自的轴线旋转,该机架抵靠在压力框32上,并且以可拆卸的方式通过固定装置(在图1中未示出)与该压力框连接。压力框32的高度、以及因此上校平装置30的高度可以通过抵靠在横梁26上的、机械或液压的千斤顶27来调节。
类似地,下校平装置28包括多个抵靠在支撑辊29上的校平辊36,所述辊在支撑机架38上被安装为能围绕其平行轴线旋转,该支撑机架抵靠在底座24上。
上校平辊34和下校平辊36在材料M的前进方向上错开,以形成材料M的波状路径,上校平辊34和下校平辊36的交错度可以由千斤顶27来调节。
为了在产品M上实现所追求的拉伸-弯曲效应,产品M必须在辊之间纵向地移动,并且为此由校平辊34、36中的至少某些通过摩擦来驱动,校平辊34、36则由机动化组件来驱动旋转,该机动化组件例如以图3中示意性所示的方式包括一个或多个马达47,马达47驱动一个或多个减速器43,减速器43以所要求的速度来致动一个或多个齿轮箱45,齿轮箱45借助于上加长件44和下加长件46来将旋转力矩分配给各个上工作辊34和下工作辊36,上加长件44和下加长件46具有两个端部,这两个端部分别通过万向节连接51、55在一侧与校平辊34、36的端部轴颈52、53连接,在另一侧与齿轮箱45的输出连接。
通常,具有大厚度的板材或带材的校平机根据情况包括七至十一个校平辊。例如,以图1和图2所示的方式,上校平装置30可以承载五个辊34,而下校平装置28则可以承载六个辊36。应用于具有大宽度和大厚度的板和带材上的这种机器对于大于10米的高度可以达到大于300吨的重量,校平装置本身就可以具有数十吨的重量。
在校平操作中,辊遭受大的表面压应力和磨损现象,这要求将辊回复原状,例如在维修车间中通过磨削辊的工作表面进行机械加工。
校平装置因此必须是可拆卸的,为此,每个置于加长件44、46的端部处的万向节铰接装置51、55都通过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来与工作辊34、36的轴颈52、53连接,在所示出的示例中,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可以是内部开槽的套筒,辊34、36的设有相应的凹槽的轴颈52、53通过轴向滑动接合在该内部开槽的套筒中。
另外,分别为上校平装置30或下校平装置28的每个校平装置都构成匣箱,该匣箱可以被安装为能在布置在支撑架20上的横向轨道(未示出)上滑动,以能够在与加长件44、46解除联接之后在操作员侧侧向地分开。
在维护之后,分别为下校平装置28或上校平装置30的每个匣箱都被重新带到在机架20内部的校平位置,因此,需要重新建立每个校平辊和相应的加长件的联接。
如图2所示意地示出,当使用校平机时,上辊34的轴线被置于高度H2,联接部件48则在辊的轴线上定心于相同高度H2。同样地,下辊36的轴线被置于高度H1,联接部件50则在下辊36的轴线上定心于相同高度H1。
为了允许没有损坏风险地接合每个联接部件48、50和相应的辊34、36的每个轴颈53、52的接合部分,在重新安装新的、修整的或更加适合待校平的材料的特征的匣箱时,联接部件48、50必须分别保持在高度H2或H1。
因此,校平机包括用于在更换装置阶段将每个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锁定在预先确定的高度H2、H1处的装置101、102、103。在附图的实施例中,该锁定是通过夹持每个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来实现的。
根据本发明,锁定装置101、102、103另外还包括用于使可拆卸联接部件沿着材料带M的水平移动轴线P平移移动的装置。该特征允许能够获得辊36和34之间的不同间隔距离或节距,并同样允许能够容易地在同一校平机中安装具有不同直径的辊,同时保持校平辊的轴线的等腰三角形布置。
图4示出了每个可拆卸联接部件的锁定装置101、102、103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锁定装置包括用于使可拆卸联接部件沿着材料M的移动方向、在由该方向所限定的两个方向上平移移动的装置。换句话说,移动装置能够通过驱动可拆卸驱动部件来在与带材相同的方向上或在相反的方向上移动。
用于将每个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锁定就位的装置包括三个水平横梁:上夹持横梁101;下夹持横梁102;位于上下横梁之间的中间夹持横梁103。
上横梁101和下横梁102在两个固定的竖直柱子104、124之间纵向地延伸,所述固定的竖直柱子在其每个端部都包括用于被固定在校平机15的两个立柱22上的支撑105、125、135、145。
上横梁101和下横梁102在其各自的每个端部都包括空心圆柱110、111、112、113,在所述空心圆柱中插入固定的竖直轴104、124,所述固定的竖直轴因此用作横梁101、102的平移引导件。每个空心圆柱110、111、112、113都固定在千斤顶支撑部分110A、111A、112A、113A上,这些千斤顶支撑部分接收用于移动上夹持横梁101和中间夹持横梁103的千斤顶106、116、118、119的端部。
中间横梁103铰接为例如在千斤顶(未示出)的作用下围绕其他横梁的引导轴124在工作位置(如图3所示)和休止位置之间水平旋转,在该工作位置上,中间横梁在经过固定的竖直轴104、124的想象平面中延伸,在休止位置上,中间横梁在经过固定的竖直轴104、124的想象平面之外延伸。中间夹持横梁103在其枢转端部包括空心圆柱部分1003A,在该空心圆柱部分中插入竖直柱124,该竖直柱本身用作旋转轴。圆柱部分1003A的每个端部都与呈C形的平移引导件140接触,该平移引导件能够沿着柱子124滑动。平移引导件140被插在上夹持横梁101的空心圆柱部分113和下夹持横梁102的空心圆柱部分112之间,并且与这些圆柱部分中的每个都环状地接触。平移引导件140还包括呈板形的部分182,该呈板形的部分182在中间夹持横梁103处于其如图4所示的工作位置时在与该中间夹持横梁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延伸。板182用作两个用于移动夹持横梁101和103的千斤顶118和119的支撑。
中间夹持横梁103包括自由端103B,该自由端在工作位置中被接收并锁定在呈C形的第二平移引导件141的两个端部之间,该第二平移引导件能够沿着柱子104滑动。平移引导件141被插入到上夹持横梁102的空心圆柱部分110和下夹持横梁102的空心圆柱部分111之间,并且与这些圆柱部分中的每个都环状地接触。平移引导件141还包括呈板状的部分181,该部分在中间夹持横梁103处于如图4所示的工作位置时在与该中间夹持横梁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延伸。板181用作两个用于移动夹持横梁101和103的千斤顶106和116的支撑。
在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下横梁102抵靠在两个机械千斤顶107、117上,所述两个机械千斤顶每个都安装在固定于校平机13的固定元件(例如:底座24)的支撑上。这两个千斤顶107、117通过由马达驱动的延长系统144来同步地致动。下夹持横梁102因此由两个千斤顶107、117的杆来竖直地引导,并因此可以被提升以在如图4所示的位置上承载下加长件46的五个联接部件或联接套筒50。
中间横梁103大致地置于产品的移动轴线P处,在轴颈53、52的两个高度之间,加长件44、46接合在所述轴颈上。中间横梁103可以在两个位置之间水平地移动,允许上辊34和加长件一起竖直地移动,以调节校平辊34、36的交错度,该两个位置分别为闭合的锁定位置和侧向地分开的打开位置,在闭合的锁定位置上,中间横梁在两个加长件系列44、46的联接套筒48、50之间横向于辊的轴线而延伸。
每个千斤顶对106/116和118/119都头对脚地安装在千斤顶支撑部分110A、111A、112A、113A和平移引导件140或141的呈板状的部分181或182之间,在该实施例中,每个千斤顶的底部都固定在引导件141或140的板181或182上。
图5为夹持横梁102的纵向剖视图,该纵向剖视图详细地示出了可拆卸联接部件的移动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当然,其他横梁也包括与以下描述的移动装置相似的移动装置。
如图5所示,横梁102的中心部分102A具有构成盒的空心平行六面体形状,并且包括上滑动表面1010,该上滑动表面限定了多个缝槽,在这些缝槽中插入一般基准的可动元件130,作为可拆卸联接部件的移动装置的一部分。在该实施例中,每个可动元件130都包括至少一个支撑座架108A至108D。每个支撑座架108A至108D都由用作轨道的缝槽来引导在滑动表面上自由地水平平移滑动。每个支撑座架108A至108D都可以具有大致为矩形的板的形式。所有安装在横梁的相同滑动表面上的座架在以下称为座架组。
每个座架108A至108D都在其上表面上承载至少一个用于与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协作的夹持底板109A、109B、109D、109E。每个底板109A、109B、109D、109E与滑动表面1010相对的表面都具有内弯的形状,该内弯的形状与每个底板所要夹持的联接部件48、50的形状互补。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可动元件130都因此包括至少一个座架和一个底板。
每个支撑座架108A至108D固定在螺母1012A至108D上,该螺母由螺丝1013来致动,而该螺丝本身则由旋转致动部件1014来致动。固定在同一座架组108上的所有螺母都由唯一的螺丝1013来致动。螺母1012A至1012D和螺丝1013被插入到由横梁102的中心部分102A所构成的保护盒中,这避免了座架108A至108D的这些驱动装置的任何沾污,并且还允许节省空间。
为了保持校平辊的轴线的等腰三角形布置并同时保证校平辊的移动,螺丝1013包括多个用于引导每个螺母的段,这些段的螺纹特征是不同的。
这样,对于螺丝1013所引导的每个螺母1012A、1012B、1012C或1012D,螺丝1013包括具有预先确定的长度的、带螺纹的驱动段1013A、1013B、1013C或1013D,每个段1013A、1013B、1013C或1013D都包括螺距和倾斜度,使得分别在螺丝1013的点(例如:螺丝1013的中心点)的两侧位于相等距离处的两个可动座架109B/109D和109A/109E通过在致动该螺丝的时候相对于该点对称地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来移动。另外,螺丝1013的螺纹的螺距和倾斜度的选择使得当在一个方向上旋转螺丝的时候,座架108A至108D相互远离,同时保持它们相等的相应间距,并且当在另一方向上旋转螺丝1013时,座架108A至108D相互靠近,同时保持它们相等的相应间距。
在如图5所示的奇数底板的特殊情况中,横梁102包括没设有可动座架的、固定的中心底板109C。可动座架108A至108C因此也相对于该固定的底板109C对称地移动。更确切地说,螺丝的段1013B和1013C的螺纹的螺距和倾斜度保证了支撑座架108A/108D和108A/108C围绕底板109C的固定位置对称移动。另外,仍然为了保持校平辊的轴线在等腰三角形上的布置,螺丝的螺纹的螺距和倾斜度使得当致动螺丝时由支撑座架108A和108D所经过的路程是由支撑座架108B和108C所经过的路程的两倍。另外,在图5的实施例中,两个段1013B和1013C具有相反的螺纹倾斜度,同样地,两个段1013A和1013D的倾斜度也是相反的。
作为示例,段1013B和1013C的螺距可以是两毫米,支撑座架108B和108C以螺丝每转一圈两毫米的距离根据螺丝的旋转方向接近或远离中心底板109C。为了保持在五个底板109A至109E之间的节距相等,两个座架108A和108D必须以螺丝每转一圈四毫米的距离根据螺丝的旋转方向接近或远离底板109C。段1013D和1013A的螺距因此为四毫米。
夹持横梁102的螺丝1013由远程控制的旋转致动器1014来致动,该旋转致动器保证座架108A至108D的移动,并因此保证根据校平辊34和36的间距指令来改变底座108A至108D的相对位置。作为示例,螺丝的旋转致动器1014可以是电动或液压马达或者伺服马达。另外,螺丝1013/螺母1012A至1012D系统可以是螺丝/滚珠螺母系统。
如在图4中可见,上夹持横梁101在其下水平表面101A上承载第一组可动元件130,下夹持横梁102在其上水平表面102A上承载第二组可动元件130,中间夹持横梁130在其上水平表面103A上承载第三组可动元件130,并在其下水平表面103B上承载第四组可动元件130。当中间横梁处于工作位置时,第三组可动元件130的每个可动元件130都布置为面对第一组可动元件的可动元件130,而第四组可动元件130的每个可动元件都布置为面对第二组可动元件的可动元件。在图4的实施例中,中间横梁103在其下表面上承载固定的底板109C,在中间横梁103的工作位置上,该固定的底板面对由下横梁102所承载的另一固定的底板109C。另外,每个螺丝1013的旋转驱动部件1014都被控制为使得直接面对面地布置的可动元件130同时在相同方向上移动相同的距离,以根据校平辊的间距指令来驱动可拆卸联接部件48或50平移。
现在将参考图2、图6、图7A至图7D和图8A至图8D来描述调节校平辊34和36之间的距离的连续步骤,该距离还称为校平辊的节距。
图6的示意图示出了校平机的各个元件从校平机的驱动面观察的移动,而图2和图7A至图7D则示出了校平机15的元件从校平机的正面观察的移动。图8A至图8D示出了撤出旧的或不适于校平新的材料带的校平装置的步骤,和重新为机器提供新装置的步骤。
在图6中标记为A的步骤中,上校平装置30和下校平装置28被夹紧在工作位置上。上夹持横梁101和下夹持横梁102处于远离校平辊的联接部件48、50的休止位置。如在图2中同样可见,在该配置中,上夹持横梁101处于完全抬起的位置,下横梁102处于完全降低的位置,而中间横梁103则处于收起位置。上校平装置30通过四个锁定装置13来固定在校平机15上。另外,传送装置17处于等待旧的或不适于校平下一材料的校平装置28、30的位置。在该步骤中,停止驱动校平辊28、30。
在图6上标记为B的步骤中,上校平装置30在千斤顶27的作用下上升,千斤顶27抬起压力框32,同时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使得中间夹持横梁103从其休止位置被带到其工作位置。
在图6上标记为C的步骤中,下夹持横梁102上升到直至与下联接部件50接触,而中间横梁103则下降到直至与相同的下联接部件50接触,由此保证夹持这些下联接部件50。校平机各个元件在步骤C结束时的位置同样在图7A中示出。
在图6上标记为D的步骤中,上校平装置30下降,以允许上联接部件48与中间夹持横梁103接触,然后,上夹持横梁101下降到直至与相同的上联接部件48接触,由此保证夹持这些上联接部件48。校平机各个元件在步骤D结束时的位置同样在图7B中示出。
根据本发明,夹持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的步骤保证将旋转力矩传递给校平辊,用于将校平辊维持在预先确定的高度H1或H2,该夹持步骤包括上述的步骤B、C和D。
在图6上标记为E0的步骤中,可动元件130的支持座架108通过控制三个横梁101、102、103的每个螺丝1013的致动器1014来分开或靠近,以增大或减小校平辊的节距。更确切地说,夹持在两个可动元件130之间的每个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都从和其与旧辊34、36联接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移动到与新装置28'、30'的新校平辊联接的新位置。
在步骤E0之后,实现涉及严格意义上的替换校平装置的一系列步骤,这些步骤现在将参考图7C、图7D和图8A至图8D来描述。
在图7C所示的步骤E1中,锁定装置13打开,因此解除压力框32和上校平装置30的固定,然后,从上校平装置32释放出来的压力框32重新上升。在该位置上,上校平装置30抵靠在下校平装置28上。
在图7D所示的步骤E2中,上校平装置30和下校平装置28由取出装置11推动到传送装置17,这造成将校平辊28、30的驱动轴颈52、53取出到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之外。步骤E1和E2构成将旧的校平装置取出到校平机之外的步骤。
在上述步骤的整个期间,必须停止校平机15的驱动装置42,并且,为了减小该停止时间,分别为下校平装置和上校平装置的两个校平装置28和30中的每个都整体地取出校平机,并且必须立即被承载新的、修整的和适合于待校平的新材料M的辊的装置替换,而旧的装置则被运输到车间,或简单地运输到维修区域,在该维修区域中进行各种必要的维修操作。
图8A至图8D为校平设备的俯视示意图,该俯视示意图示出了允许快速更换校平装置28和30的各个步骤和各个装置。在图8的视图中,只有允许理解校平装置的移动的元件才被示出。
在图8A中,上校平装置30和下校平装置28构成的组还安装在校平机15的固定底座24上,上校平装置30置于下校平装置上。该视图对应于图7C中可见的位置和上述的步骤E1。第一传送装置17安装在固定的底座的延长部分中,随时可以接收旧的或不适于校平下一材料M的校平装置28和30。运输新一组的上校平装置和下校平装置28'、30'的第二传送装置17'借助于挂钩123钩在传送装置17上。校平设备另外还包括与传送装置17'接触的千斤顶124。
在图8B中,上校平装置30和下校平装置28构成的组由取出装置11(在图8中未示出)推到传送装置17,校平装置28、30构成的组由轨道12来引导,该轨道在底座24中纵向地延伸,并且在传送装置17的下方延长。该视图对应于图7D上可见的位置以及上述的步骤E2。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包括图8C中所示的步骤E3,在该步骤中,传送千斤顶124在轨道125上推动两个传送装置17和17'构成的组直至承载新的校平装置28'、30'的传送装置17'处于校平机15的固定底座24的延长部分中。
然后,在图8D上所示的步骤E4中,新一组的上校平装置30'和下校平装置28'例如由取出装置11从存放位置拽向在校平机15的固定底座上的工作位置,直至新的校平辊28'、30'的驱动轴颈52、53被引入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中。在该步骤之后,校平机15装备有新的校平装置28'、30',所述新的校平装置的辊被分开成用最佳的方式来校平具有新特征的材料。步骤E3和E4在该实施例中构成将新的校平装置28'、30'引入校平机15中的步骤。回到图6中标记为E0的位置上。
新的校平装置28'和30'安装在固定的底座24上之后,在步骤E5中,压力框32重新下降,而新的上校平装置30'借助于锁定装置13固定在压力框32上。回到图7B的配置中,这次带有新的校平装置28'和30'。
现在,必须将夹持横梁重新置于其休止位置,因此,在图6中标记为F的步骤中,上夹持横梁101重新上升到休止位置,由此释放上联接部件48,然后新的上校平装置30'同样由压力框32驱动重新上升。
在图6中标记为G的步骤中,中间夹持横梁103重新上升直至其休止位置,然后围绕其旋转轴124枢转。
在图6中标记为H的步骤中,下夹持横梁102下降直至其休止位置,然后新的上校平装置30'下降直至其工作位置。
步骤F、G和H在本实施例中构成释放可拆卸联接部件的步骤。
在释放可拆卸联接部件的步骤之后,在步骤I中,压力框32再次重新下降,同时驱动新的校平装置30',以获得新的校平装置之间的期望交错度,用于校平新材料。然后,重新启动校平辊的驱动马达47。
校平机再次位于工作位置,并由于具有新的校平辊48'和50'而能够校平新材料,所述新的校平辊具有适于待校平的新材料M的特征的间距和直径。
在图9A至9C中示出了下校平装置28和上校平装置30的一个特殊的实施例,该实施例允许在取出、引入和传送校平装置阶段中将上校平装置可靠地装载在下校平装置上。该实施例允许避免一个装置相对于另一装置的任何运动。
为了更好的理解,在图9A至图9C中仅示出了校平装置28和30。
如图9A中可见,每个校平装置都包括多个校平辊34、36,所述校平辊在其驱动端部终止于轴颈52、53。另外,下校平装置28包括至少四个梁41,这些梁从机架38开始竖直地延伸,在其上部终止于两个销42。上校平装置30包括至少两个插接盘43,所述插接盘每个都穿有至少一个开孔44。
在图9A上,示出了处于工作位置的两个上校平装置30和下校平装置28。
在取出操作中,如图9B所示,上校平装置首先被抬起,以使得该上校平装置的盘43的下表面比销42的上端部更高,上校平装置然后被平移,以使销42和开孔44相对应。还可以例如通过平移来移动下校平装置28,以使得该下校平装置的销42的上端部面对开孔44。
上校平装置然后被置于下校平装置上,这两个装置借助于在开孔44中引入销42来插接在一起。
当根据上一实施例的校平装置被安装在校平机15中时,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包括在上述的步骤C和步骤D之间实施的补充步骤C’,以及替代所述步骤E4、E5和F实施的步骤E4'、E5'、F'和F''。
在该步骤C’中,下校平装置28例如由图7D中可见的取出装置11来垂直于材料M的移动方向地从该下校平装置的工作位置向中间位置平移移动,在该中间位置上,销42面对开孔44。该平移还允许将下校平辊36的驱动轴颈52至少部分地取出到可拆卸下联接部件50之外。在该配置中,可拆卸下联接部件50回到高度H1,被夹持在中间夹持横梁103和下夹持横梁102之间。
然后,在上述的步骤D中,上校平装置30下降,以允许使上联接部件48与中间夹持横梁103接触,销42穿入开孔44中,并且两个校平装置可靠地装载在彼此上。然后实施步骤D的后续部分。
在步骤E4'中,根据图9C的实施例的、插接在一起的新的下校平装置28'和上校平装置30'在校平机15的固定底座上被推到直至将上校平辊的驱动轴颈53引入到上加长联接件48中。回到图8D的配置中,除了新的下校平装置28'和上校平装置30'根据图9C的实施例插接在一起。
在步骤E5'中,压力框32重新下降,而新的上校平装置30'则借助于锁定装置13固定在压力框32上。
现在,必须将夹持横梁重新置于其休止位置,因此,在步骤F'中,上夹持横梁101重新上升到休止位置,并由此释放上联接部件48,然后,新的上校平装置30'也由压力框32驱动重新上升。
在步骤F''中,新的下校平装置28'垂直于带材的移动方向地从该下校平装置的卸载位置开始平移移动,直至将下校平辊的驱动轴颈52引入到下加长联接件50中。然后实施步骤G和后续步骤。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机器、设备和方法允许:快速地改变校平辊的节距;以与节距的改变相结合或者不结合的方式来改变校平辊的直径;安装具有小于设备的最大能力的、一对或多对上下辊的装置。例如,在设备中的具有大直径的七个或五个辊能够接收并驱动九个辊旋转。

Claims (24)

1.一种材料(M)带的校平机,所述校平机包括:
- 固定的支撑架(20),该固定的支撑架包括四个立柱(22),所述四个立柱位于材料的纵向移动轴线(P)的两侧,所述四个立柱在其下部通过固定的底座(24)来固定,而在其上部则通过横梁(26)来固定,它们一起构成封闭框架;
- 下校平装置(28)和上校平装置(30),所述下校平装置抵靠在所述固定的底座(24)上,而所述上校平装置则抵靠在压力框(32)上,所述压力框能够在所述四个立柱(22)之间竖直地移动,每个校平装置都构成匣箱,所述匣箱包括多个间隔的辊(34、36),所述多个间隔的辊在机架(38、40)上安装为能围绕垂直于所述材料(M)的纵向移动轴线(P)的轴线旋转;
- 用于驱动所述辊(34、36)旋转的装置(47),所述旋转驱动装置(47)通过加长件(44、46)至少与所述辊(34、36)中的一些连接,每个加长件(44、46)都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被驱动旋转,而所述第二端部则设有用于与所述辊(35、36)的驱动端部(52、53)联接的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所述加长件(44、46)布置在两个高度上,分别为与所述下校平装置(28)的辊(36)联接的低的高度和与所述上校平装置(30)的辊(34)联接的高的高度;
- 用于通过夹持来在更换所述校平装置(28、30)的阶段中将每个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锁定在预先确定的高度(H1、H2)的装置(101、102、103);
- 用于通过移动来拆卸所述两个匣箱状的校平装置(28、30)中的每个的装置(11),其中所述移动垂直于所述移动轴线(P),并且是在工作位置和回撤位置之间,所述工作位置在所述支撑架(20)的内部,而所述回撤位置则在所述支撑架(20)的与驱动侧相对的一侧上侧向地偏移,
所述校平机的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夹持来锁定的装置(101、102、103)包括能够在所述材料(M)的移动方向上和在相反的方向上平移地移动所述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的装置(108、109、1013、101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校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能够移动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的装置(108、109、1013、1014)包括多个能在两个极端位置之间平移的可动元件(130),所述可动元件(130)用于移动所述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校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夹持来锁定的装置包括:
- 上夹持横梁(101),所述上夹持横梁在其下水平表面(101A)上承载第一组平移可动元件(130);
- 下夹持横梁(102),所述下夹持横梁在其上水平表面(102A)上承载第二组平移可动元件(130);以及
- 中间夹持横梁(103),所述中间夹持横梁在其上水平表面(103A)上承载第三组平移可动元件(130),并在其下水平表面(103B)上承载第四组平移可动元件(130),所述中间横梁(103)位于所述下横梁(102)和所述上横梁(101)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校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元件(13)每个都包括可动的座架(108A、108B、108C、108D),所述可动座架能够在承载所述可动元件的横梁(101、102、103)的滑动表面上滑动,每个座架都承载至少一个夹持底板(109A、109B、109D、109E),所述夹持底板用于夹持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校平机,其特征在于,每个可动元件(130)都包括螺母(1012A、1012B、1012C、1012D),所述螺母固定在所述可动元件(130)的座架(108A、108B、108C、108D)上,属于同一组可动元件(130)的螺母(1012A、1012B、1012C、1012D)由同一螺丝(1013)来移动,所述螺丝(1013)由旋转驱动部件(1014)来致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校平机,其特征在于,对于由所述螺丝(1013)所引导的每个螺母(1012A、1012B、1012C、1012D),所述螺丝(1013)包括带螺纹的驱动段(1013A、1013B、1013C、1013D),所述带螺纹的驱动段具有预先确定的长度,每个段(1013A、1013B、1013C、1013D)都具有螺距和倾斜度,以使得在致动所述螺丝(1013)时,位于所述螺丝的点两侧的、并且与所述点等距的两个可动座架(108A、108B、108C、108D)通过相对于所述点对称地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来移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校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的螺距和倾斜度使得当所述螺丝(1013)在一个方向上旋转时,一个组的座架(108A、108B、108C、108D)相互远离,同时保持所述座架的相对间距相等,并且当所述螺丝在另一方向上旋转时,一个组的座架(108A、108B、108C、108D)相互接近,同时保持所述座架的相对间距相等。
8.如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校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101)和下横梁(102)由两个固定的竖直轴(104、124)引导平移,所述两个固定的竖直轴在其各自的端部处包括支撑(105、125、135、145),所述支撑固定在所述校平机(15)的立柱(22)中的两个上,所述中间横梁(103)能够围绕其他横梁的引导轴(124)之一在工作位置和休止位置之间水平旋转地活动,在所述工作位置上,所述中间横梁在通过所述固定的竖直轴(104、124)的平面中延伸,在所述休止位置上,所述中间横梁在所述通过固定的竖直轴(104、124)的平面之外延伸。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校平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夹持横梁(103)的工作位置上,所述第一组可动元件的每个可动元件(130)都布置为面对所述第三组可动元件(130)的可动元件(130),而所述第二组可动元件(130)的每个可动元件都布置为面对所述第四组可动元件(130)的可动元件,每个螺丝(1013)的旋转驱动部件(1014)被控制,以使得所述被布置为直接面对面的可动元件(130)同时在相同的方向上移动相同的距离,以驱动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平移。
10.如权利要求3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校平机,其特征在于,每个夹持横梁(101、102、103)都包括空心部分,所述空心部分构成所述每个夹持横梁所支撑的可动元件的一部分的保护盒。
11.如权利要求3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校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横梁(101、102、103)中的至少两个包括固定的底板(109C),所述固定的底板位于所述夹持横梁(102、103)每个的滑动表面上,处于可动元件中间,每个夹持底板(109C)都被布置为在所述夹持横梁(101、102、103)处于工作位置时与另一固定的夹持底板面对面。
12.如权利要求3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校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持横梁(101)和下夹持横梁(102)在其每个端部处包括空心圆柱(110、111、112、113),所述空心圆柱接收固定的竖直轴(104、124),所述固定的竖直轴用作所述上横梁和下横梁(101、102)的平移引导件。
13.如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校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校平装置(28)包括至少四个梁(41),所述梁从下机架(38)开始竖直地延伸,并在所述梁的上部终止于销(42),所述上校平装置(30)包括至少两个插接盘(43),每个插接盘(43)都穿有至少一个开孔(44),所述下校平装置(28)的销(42)能够被插到所述上校平装置(30)的开孔(44)中,以允许在取出、引入和传送所述校平装置(28、30)的时候将所述上校平装置(28)装载到所述下校平装置(30)上。
14.一种用于改变安装在校平机(15)中的校平装置(28、30)的辊(34、36)之间的距离的方法,所述校平机(15)包括:
- 固定的支撑架(20),所述固定的支撑架包括四个立柱(22),所述四个立柱位于材料的纵向移动轴线(P)的两侧,所述四个立柱在其下部通过固定的底座(24)来固定,而在其上部则通过横梁(26)来固定,它们一起构成封闭框架;
- 下校平装置(28)和上校平装置(30),所述下校平装置抵靠在所述固定的底座(24)上,而所述上校平装置则抵靠在压力框(32)上,所述压力框能够在所述四个立柱(22)之间竖直地移动,每个校平装置都构成匣箱,所述匣箱包括多个间隔的辊(34、36),所述多个间隔的辊在机架(38、40)上安装为能围绕垂直于材料(M)的纵向移动轴线(P)的轴线旋转;
- 用于驱动所述辊(34、36)旋转的装置(47),所述旋转驱动装置(47)通过加长件(44、46)至少与所述辊(34、36)中的一些连接,每个加长件(44、46)都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被驱动旋转,而所述第二端部则设有用于与所述辊(34、36)的驱动端部(52、53)联接的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所述加长件(44、46)布置在两个高度上,分别为与所述下校平装置(28)的辊(36)联接的低的高度和与所述上校平装置(30)的辊(34)联接的高的高度;
- 用于通过夹持来在更换所述装置(28、30)的阶段中将每个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锁定在预先确定的高度处的装置(101、102、103);
- 用于通过移动来拆卸所述两个校平装置(28、30)中的每个的装置(11),其中所述移动垂直于所述移动轴线(P),并且是在工作位置和回撤位置之间,所述工作位置在所述支撑架(20)的内部,而所述回撤位置则在所述支撑架(20)的与驱动侧相对的一侧上侧向地偏移,
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 夹持每个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的步骤,该步骤保证将旋转力矩传递给所述校平辊,用于将所述校平辊维持在预先确定的高度(H1、H2);
- 将旧的校平装置(28、30)取出到所述校平机(15)之外的步骤,在该步骤中,辊(34、36)的每个驱动端部(53、52)都从其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中取出;
- 将每个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都通过在材料(M)的移动方向或相反的方向上的平移来从和与旧校平装置(28、30)的辊(34、36)之一联接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移动到与新校平装置(28'、30')的辊之一联接的新位置的步骤;
- 将所述新的校平装置(28'、30')引入到所述校平机中的步骤,在该步骤中,新辊的每个驱动端部(52、53)都接合到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中;
- 释放可拆卸联接部件的步骤。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在夹持所述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的步骤之前包括停止驱动所述校平辊(34、36)旋转的步骤。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所述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的步骤包括:
- 步骤B,在该步骤中,所述上校平装置(30)从其工作位置开始向着高的位置上升,并且在该步骤中,中间夹持横梁(103)被从其休止位置带向工作位置,在该工作位置上,所述中间夹持横梁(103)在通过两个用于引导其他横梁(101、102)平移的固定竖直轴(104、124)的平面中延伸;
- 步骤C,在该步骤中,所述校平机(15)的下夹持横梁(102)上升至与下可拆卸联接部件(50)接触,并且在该步骤中,所述中间横梁(103)下降到直至与该相同的下联接部件(50)接触,由此保证夹持所述下联接部件;
- 步骤D,在该步骤中,所述上校平装置(30)下降,以允许使上联接部件(48)与所述中间夹持横梁(103)接触,并且在该步骤中,所述上夹持横梁(101)下降到直至与该相同的上联接部件(48)接触,由此保证夹持所述上联接部件(48)。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步骤D之前的步骤C',在该步骤C'中,所述下校平装置(28)例如被取出装置(11)垂直于材料(M)的移动方向地从所述下校平装置的工作位置平移地移向中间位置,在所述中间位置上,所述下校平装置(28)的销(42)面对所述上校平装置(30)的开孔(44)。
18.如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旧的校平装置取出到所述校平机之外的步骤包括:
- 步骤E1,在该步骤中,锁定装置(13)被打开,由此解除所述压力框(32)和所述上校平装置(30)的固定,并且在该步骤中,所述压力框(32)重新上升;
- 步骤E2,在该步骤中,所述上校平装置(30)和下校平装置(28)被取出装置(11)推到传送装置(17),这造成将所述校平辊(28、30)的驱动端部(52、53)取出到所述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之外。
19.如权利要求14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可拆卸联接部件(48、52)都被移动的步骤包括步骤E0,在该步骤E0中移动多个属于每个夹持横梁(101、102、103)的可动元件(130),每个可动元件(130)都接收可拆卸联接部件(48、52),每个可动元件的移动从跟可拆卸联接部件与旧校平装置(28、30)的辊(34、36)之一联接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进行到所述可拆卸联接部件(130)与新校平装置(28'、30')的辊之一联接的新位置。
20.如权利要求14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新的校平装置(28'、30')引入到所述校平机(15)中的步骤包括:
- 步骤E3,在该步骤中,传送千斤顶(1240)在轨道(1250)上推动由两个传送装置(17、17')所构成的组件,直至承载新的校平装置(28'、30')的传送装置(17')处于所述校平机(15)的固定底座(24)的延长部分中,其中所述两个传送装置分别承载从所述校平机输出的、旧的或不适于校平材料(M)带的校平装置(28、30)和新的校平装置(28'、30');
- 步骤E4,在该步骤中,所述新的上校平装置(30')和新的下校平装置(28')被取出装置(11)从存放位置拉向在所述校平机(15)的固定底座(24)上的工作位置,直至新的校平辊(28'、30')的驱动端部(52、53)被引入所述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中;
- 步骤E5,在该步骤中,所述压力框(32)重新下降,并且在该步骤中,所述新的上校平装置(30')借助于锁定装置(13)固定在所述压力框(32)上。
21.如权利要求14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的步骤包括:
- 步骤F,在该步骤中,所述上夹持横梁(101)重新上升至休止位置,并由此释放所述上联接部件(48),并且在该步骤中,所述新的上校平装置(30')也被所述压力框(32)驱动重新上升;
- 步骤G,在该步骤中,所述中间夹持横梁(103)重新上升直至其休止位置,然后围绕其旋转轴(124)枢转;
- 步骤H,在该步骤中,所述下夹持横梁(102)下降到直至其休止位置,并且在该步骤中,所述新的上校平装置(30')下降到直至其工作位置。
22.如权利要求14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新的校平装置引入到所述校平机中的步骤包括:
- 步骤E3,在该步骤中,传送千斤顶(124)在轨道(1250)上推动由两个传送装置(17、17')所构成的组件,直至承载新的校平装置(28'、30')的传送装置(17')处于所述校平机(15)的固定底座(24)的延长部分中,其中所述两个传送装置分别承载从所述校平机输出的、旧的或不合适的校平装置(28、30)和新的校平装置(28'、30');
- 步骤E4',该在步骤中,插接在一起的新的下校平装置(28')和新的上校平装置(30')在所述校平机(15)的固定底座(24)上被推动,直至将上校平辊的驱动端部(53)引入到所述上可拆卸联接部件(48)中;
- 步骤E5',在该步骤中,所述压力框(32)重新下降,并且在该步骤中,新的上校平装置(30')借助于锁定装置(13)固定在所述压力框(32)上。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可拆卸联接部件(48、50)的步骤包括:
- 步骤F',在该步骤中,所述上夹持横梁(101)重新上升至休止位置,并由此释放所述上联接部件(48),并且在该步骤中,所述新的上校平装置(30')也被所述压力框(32)驱动重新上升;
- 步骤F'',在该步骤中,所述新的下校平装置(28')垂直于带材的移动方向地从所述新的下校平装置的拆卸位置平移地移动到直至将下校平辊的驱动端部(52)引入到所述下可拆卸联接部件(50)中;
- 步骤G,在该步骤中,所述中间夹持横梁(103)重新上升到直至其休止位置,然后围绕其旋转轴(104)枢转;
- 步骤H,在该步骤中,所述下夹持横梁(102)下降到直至其休止位置,并且在该步骤中,所述新的上校平装置(30')下降到直至其工作位置。
24.一种校平设备,所述校平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校平机,并且包括:
- 第一传送装置(17),所述第一传送装置用于接收来自于所述校平机(15)的、旧的或不适于校平下一材料(M)的校平装置(28、30);
- 第二传送装置(17'),所述第二传送装置运输新一组的上校平装置和下校平装置(28'、30'),并且借助于挂钩(123)钩在所述第一传送装置(17)上;
- 千斤顶(1240),所述千斤顶与所述传送装置(17')接触,能够在轨道(1250)上将所述两个传送装置(17、17')构成的组件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在所述一个位置上所述第一传送装置(17)安装在所述固定底座(24)的延长部分中,在所述另一个位置上承载新的校平装置(28'、30')的所述第二传送装置(17')处于所述校平机(15)的固定底座(24)的延长部分中。
CN200980157513.0A 2009-02-25 2009-03-13 用于改变校平机的辊之间的距离的方法以及用于实施所述方法的校平机和校平设备 Active CN1023336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9290133 2009-02-25
EP09290133.9 2009-02-25
PCT/EP2009/001871 WO2010097100A1 (fr) 2009-02-25 2009-03-13 Procede de modification de la distance entre les rouleaux d'une machine de planage, machine et installation de planage pour la mise en oeuvre dudit proced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33601A true CN102333601A (zh) 2012-01-25
CN102333601B CN102333601B (zh) 2014-07-16

Family

ID=41228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7513.0A Active CN102333601B (zh) 2009-02-25 2009-03-13 用于改变校平机的辊之间的距离的方法以及用于实施所述方法的校平机和校平设备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162270B2 (zh)
EP (1) EP2401091B1 (zh)
JP (1) JP2012518543A (zh)
CN (1) CN102333601B (zh)
BR (1) BRPI0924259B1 (zh)
ES (1) ES2401978T3 (zh)
PL (1) PL2401091T3 (zh)
UA (1) UA102140C2 (zh)
WO (1) WO201009710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06393A (zh) * 2013-08-16 2013-11-27 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校平机
CN110114158A (zh) * 2016-10-05 2019-08-09 阿洛尔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平整金属板的装置和方法
CN113134511A (zh) * 2019-12-17 2021-07-20 冯加明 一种铝合金板坯包铝连扎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26919B1 (en) * 2012-11-29 2017-04-19 JP Steel Plantech Co. Leveler equipment and correction method for plate material
CN103331342A (zh) * 2013-07-02 2013-10-02 海安瑞英锻压设备有限公司 新型车辆专用卷板机
US9802232B2 (en) * 2014-04-07 2017-10-31 Butech Bliss Positioning drive shaft support for roller leveler
CN105563285A (zh) * 2015-12-15 2016-05-11 新昌县中瑞轴承厂 一种带有自动清洁功能的矫平机
EP3300809A1 (fr) * 2016-09-28 2018-04-04 Primetals Technologies France SAS Installation et méthode de planage de produit métallique
CN107838229A (zh) * 2017-11-24 2018-03-27 鹤山市顺亿达铜业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铜板平直装置
CN113714400B (zh) * 2021-06-02 2023-04-28 河南金彭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扁铁卷料的自动送料成形生产线的操作方法
CN114011906B (zh) * 2021-11-25 2023-04-25 贵溪奥泰铜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铜带生产用的平整装置
CN116944364B (zh) * 2023-09-20 2024-03-08 常州钢劲型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曲线输电塔钢结构加工矫正机旋转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79948A (en) * 1966-07-28 1970-02-04 Schloemann Ag A Method of and a Machine for Straightening Elongate Metallic Materials.
US5127250A (en) * 1991-04-23 1992-07-07 Kahan Sendan Kikai Kabushiki Kaisha Roller leveler
EP1584384A1 (de) * 2004-04-07 2005-10-12 Sundwig GmbH Richtmaschine mit Wechselkassette
WO2008099126A2 (fr) * 2007-02-02 2008-08-21 Siemens Vai Metals Technologies Sas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 démontage des équipages de planage dans une planeuse a rouleaux multipl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55871A (en) * 1968-11-01 1971-01-19 Mesta Machine Co Roll changing device
JPS5446280A (en) 1977-09-20 1979-04-12 Sumitomo Chem Co Ltd Synthetic resin product having improved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manufacture
JPS573625Y2 (zh) * 1979-04-06 1982-01-22
US4487603A (en) 1982-11-26 1984-12-11 Cordis Corporation Implantable microinfusion pump system
IT1175148B (it) * 1983-11-21 1987-07-01 Danieli Off Mecc Perfezionamenti alle raddrizzatrici e raddrizzatrici cosi' perfezionate
JPS6149611U (zh) * 1984-08-31 1986-04-03
JPH02106569A (ja) 1988-10-13 1990-04-18 Sharp Corp シート体の循環供給装置
JP2502641Y2 (ja) * 1990-10-12 1996-06-26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レベラのロ―ル交換装置
JP2524022B2 (ja) * 1991-08-28 1996-08-14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ロ―ルピッチ可変ロ―ラレベラ
JPH10258316A (ja) * 1997-03-17 1998-09-29 Hitachi Ltd 可変ピッチ式駆動ユニットを有する形鋼ローラ矯正機
IT1312100B1 (it) * 1999-04-28 2002-04-04 Techint Spa Raddrizzatrice per prodotti ferrosi laminati con spalle apribiliorizzontalmente per il cambio rapido dei rulli.
UA9279U (en) 2005-03-09 2005-09-15 Novokramatorsk Machine Works Cjsc Sheet-straightening machin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79948A (en) * 1966-07-28 1970-02-04 Schloemann Ag A Method of and a Machine for Straightening Elongate Metallic Materials.
US5127250A (en) * 1991-04-23 1992-07-07 Kahan Sendan Kikai Kabushiki Kaisha Roller leveler
EP1584384A1 (de) * 2004-04-07 2005-10-12 Sundwig GmbH Richtmaschine mit Wechselkassette
WO2008099126A2 (fr) * 2007-02-02 2008-08-21 Siemens Vai Metals Technologies Sas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 démontage des équipages de planage dans une planeuse a rouleaux multiple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06393A (zh) * 2013-08-16 2013-11-27 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校平机
CN110114158A (zh) * 2016-10-05 2019-08-09 阿洛尔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平整金属板的装置和方法
CN113134511A (zh) * 2019-12-17 2021-07-20 冯加明 一种铝合金板坯包铝连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162270B2 (en) 2015-10-20
ES2401978T3 (es) 2013-04-25
US20120055220A1 (en) 2012-03-08
EP2401091A1 (fr) 2012-01-04
WO2010097100A1 (fr) 2010-09-02
BRPI0924259B1 (pt) 2020-03-24
JP2012518543A (ja) 2012-08-16
BRPI0924259A2 (pt) 2016-01-26
PL2401091T3 (pl) 2013-05-31
EP2401091B1 (fr) 2012-12-26
CN102333601B (zh) 2014-07-16
UA102140C2 (ru) 2013-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33601B (zh) 用于改变校平机的辊之间的距离的方法以及用于实施所述方法的校平机和校平设备
KR100550717B1 (ko) 판두께 압하 프레스 장치의 금형 교환장치와 이의 방법, 및 프레스 금형
US3854315A (en) Variable width strip conditioner
WO1993020960A1 (en) A rolling stand for generic rolling mills having three or more adjustable driven rolls
CN102357581A (zh) 带材拉伸弯曲矫直机
JP2650141B2 (ja) 金属ストリップの矯正設備
KR101157661B1 (ko) 금속 밴드의 템퍼 롤링 장치와, 금속 밴드의 템퍼 롤링을개선하는 방법
CN1047335C (zh) 辊式矫直机
CN102361705B (zh) 校平设备的翻转装置以及适于与所述装置协作的校平设备
DE2901811A1 (de) Vorrichtung zum querschleppen von profilstaeben und schienen
EP2586912A1 (de) Bahnbehandlungsvorrichtung
DE4003828C2 (zh)
US3648505A (en) Multiple center straightener
SU772647A1 (ru) Установка дл непрерывной правки проката
CN202270796U (zh) 带材拉伸弯曲矫直机
CN213134834U (zh) 一种钢筋弯折机用弯折机头
US3783824A (en) Elevator construction for coating control equipment
CN215236930U (zh) 一种成排矫直机的型钢导入装置
CN221017994U (zh) 一种精密油轧装置
WO2003022472A1 (de) Walzgutführungseinrichtung für horizontal-duowalzgerüste
CN101549371A (zh) 下辊中心距水平可调节的超宽卷板机
CN118045890A (zh) 一种用于电缆桥架的智能化自动制造组装装置
DE894968C (de) Klarschliff- und/oder Glaettverfahren fuer die Flaechen von gezogenen Glastafeln und Anlage dazu
GB2097765A (en) Separately winding of longitudinally divided webs
CN114618957A (zh) 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钢结构自动化辊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Saweigai in France

Patentee after: Premier metal technology France Ltd

Address before: The French Saint chamond

Patentee before: Siemens VAI Metals Technologie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French Savini Maher

Patentee after: Clem AG

Address before: Saweigai in France

Patentee before: PRIMETALS TECHNOLOGIES FRANCE S.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