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64562B - 制造轮胎胎圈的方法和轮胎胎圈 - Google Patents

制造轮胎胎圈的方法和轮胎胎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64562B
CN102264562B CN2009801521253A CN200980152125A CN102264562B CN 102264562 B CN102264562 B CN 102264562B CN 2009801521253 A CN2009801521253 A CN 2009801521253A CN 200980152125 A CN200980152125 A CN 200980152125A CN 102264562 B CN102264562 B CN 1022645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yre bead
tire
rubber strip
carcass reinforcement
reinfor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21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64562A (zh
Inventor
M·科涅
L·纳德罗
N·塞德尔
R·韦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ciete de Technologie Michelin SAS
Original Assignee
Conception et Developpement Michelin SA
Societe de Technologie Michelin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ception et Developpement Michelin SA, Societe de Technologie Michelin SAS filed Critical Conception et Developpement Michelin SA
Publication of CN1022645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45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645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45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60C15/0603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bead filler or apex
    • B60C15/0607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bead filler or apex comprising several parts, e.g. made of different rub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48Bead-rings or bead-cores; Treatment thereof prior to building the tyre
    • B29D2030/481Fillers or apex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9/00Tyre parts or construc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C2019/008Venting means, e.g. for expelling entrapped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06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heavy duty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T152/10Tires, resilient
    • Y10T152/10495Pneumatic tire or inner tube
    • Y10T152/10819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bead portion of the ti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T152/10Tires, resilient
    • Y10T152/10495Pneumatic tire or inner tube
    • Y10T152/10819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bead portion of the tire
    • Y10T152/10828Chafer or sealing strip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T152/10Tires, resilient
    • Y10T152/10495Pneumatic tire or inner tube
    • Y10T152/10819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bead portion of the tire
    • Y10T152/10837Bead characterized by the radial extent of apex, flipper or chafer into tire sidewal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Abstract

制造轮胎(1)的方法,该轮胎(1)包括具有折回部分(11)的胎体增强件(10),该胎体增强件包括由具有低或零渗透率的多个金属帘线增强的至少一个橡胶帘布层,每个胎圈(2)包括胎圈条(40),该胎圈条(40)包括沿轴向朝向内侧与胎体增强件接触的第一表面(42)和沿轴向朝向外侧的第二表面(43),每个胎圈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填料条(50),其位于胎体增强件的折回部分(11)的径向最外侧部分的径向外侧,至少部分地与胎圈条(40)的第二表面(40)的一部分接触,以形成所述两个条之间的接触区域,该方法包括在所述接触区域中彼此接触的所述条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形成多个凹槽(432)的步骤,这些凹槽以至少等于5毫米的距离彼此间隔,且胎圈条的所述第一表面(42)完全不具有任何凹槽。

Description

制造轮胎胎圈的方法和轮胎胎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轮胎的方法,且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制造轮胎胎圈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使用该制造方法形成的轮胎。
背景技术
在重型货车轮胎领域中,实践中已知利用胎体增强件增强的轮胎结构,胎体增强件包括呈帘线或基本丝线组件形式的金属增强件。这些增强件特别沿子午线方向定位在轮胎中,该轮胎在此情况下称为子午线轮胎。这里子午线方向的意思是,每个增强件容纳在或基本上容纳在包含轮胎的旋转轴线的平面内。与任何子午线平面垂直的方向是称为周向的方向。
重型货车轮胎包括胎冠区域,该胎冠区域在径向外侧设有用于在驾驶过程中与路面接触的胎面条。该胎冠区域包括在径向外侧覆盖胎体增强件的胎冠增强件。此外,胎冠区域通过侧壁侧向延伸,每个侧壁在胎圈中终止,每个胎圈用于与安装轮胎的轮辋接触。
因为轮胎制造经过组装条型基本产品与增强元件(诸如胎体增强件、胎冠增强件等)的阶段,所以在轮胎制造过程中各基本产品之间形成空气填充空间。在模具中执行的模制和硫化操作过程中,基本产品接触且这些基本产品之间的界面变得更小,也就是说,封留(夹杂)的空气被导向轮胎外部,或者以不损害所述轮胎的正确性能的方式扩散通过轮胎区域。
已知由多个细丝线形成的组件或金属帘线被压延贴胶,也就是说,在两侧涂布适当厚度的橡胶混合物(胶料)。然而,无论冷还是热执行的压延操作均不能实现组件内的完全渗入。其中空气可来回移动的至少一个通道因此在每个组件内形成。该通道具有以下优点,即允许封留空气在制造、尤其是模制阶段中流动。
然而,一旦轮胎已被模制和硫化,轮胎仍在其胎体增强件组件内包含用于集中空气的通道,所述空气沿着这些通道能够到达更大应力的区域。该机制可能降低金属组件的耐疲劳度的因素。到达这些通道中的空气明显起源于施加了充气压力的轮胎内腔,因而进一步增大了其迁移进入胎体增强件中的可能性。
一种已知的解决方案在于增大位于轮胎内侧(即轮胎与其内腔之间)的丁基气密混合物的厚度。然而,该解决方案昂贵且可进一步改善。
本身已知的另一个解决方案则在于使用空气渗透性(透气性)低或者甚至为零的帘线。当在渗透性测试中测量得到的空气流量低或者为零时,帘线被称为不透空气。该渗透性测试涉及从胎体增强件中取出帘线试样,并在压力(1巴)下将空气注入一段帘线试样(例如2厘米长度)的一端内,并使用流量计测量所述试样的另一端处的空气体积。
在测量过程中,帘线试样在气密密封件中固定不动,以使得在测量中仅考虑沿其纵轴从一端到另一端穿过帘线的空气量。橡胶渗入帘线的程度越高或者帘线结构越密实,测量到的流量越低。该方法是间接测量橡胶混合物已渗入帘线的程度的简单方法。
获得低或者零渗透率的帘线的方式在于利用橡胶混合物浸渍到其芯部,即组成它的所有基本丝线之间,从而完全消除通道的存在。
然而,使用这种类型的低或零渗透率帘线将防止在组装轮胎的基本产品阶段封留的任何空气循环,因此其稍后可在帘线内均匀散布,从而在模制和硫化阶段扩散到橡胶混合物中。
该封留空气扩散失败导致形成某些区域,在这些区域中,构成轮胎的基本产品无法结合在一起,这些非结合区域使无法被排出且潜在地导致耐久性能降低的空气集中。
本发明本身设定的任务在于避免这些封留空气集中的区域,从而在使用已利用橡胶浸渍至其芯部的胎体增强件帘线(例如参见WO 2005-071157)或更笼统地说低或零渗透率帘线时获得改善的耐久性能。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描述了一种制造轮胎的方法,该轮胎包括胎冠区域、在胎冠区域的每一侧延续的侧壁,在胎圈中终止的每个侧壁用于与安装轮胎的轮辋协作,每个胎圈包括包覆在涂覆条中的周向增强件。
该轮胎进一步包括穿过侧壁在胎圈之间延伸的胎体增强件,该胎体增强件通过部分地围绕每个周向胎圈增强件卷绕以形成折回部分而锚固在每个胎圈中。所述胎体增强件包括至少一个橡胶帘布层,所述帘布层由在轮胎中沿径向定向的多个低或零渗透率的金属帘线增强,每个帘线由多个基本丝线的组件形成。
每个胎圈包括多个橡胶基条,位于周向胎圈增强件的径向外侧的称为胎圈橡胶条的这些条中的至少一个执行胎体增强件与其折回部分之间的填充和机械连接功能,所述胎圈橡胶条包括沿轴向朝向内侧与胎体增强件接触的第一表面和沿轴向朝向外侧的第二表面,这两个表面在形成径向最外侧的填料点的顶点的线处汇合,顶点的这些点位于距离D40处,该距离为在子午线剖平面中测得的从胎圈橡胶条的顶点到周向胎圈增强件的径向最内侧点的距离。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通过第三表面接合在一起,该第三表面提供与周向胎圈增强件涂覆条的接触。
在直至在午线剖平面中测量的作为折回部分的端部与周向胎圈增强件的径向最内侧点之间的距离的距离D11上,胎体增强件的折回部分与胎圈橡胶成型元件的第二面接触。所述距离D11比距离D40短。
每个胎圈进一步包括被称为“填料条”的至少一个其他条,填料条位于胎体增强件的折回部分的径向最外侧点的径向外侧,其至少部分地与胎圈橡胶条的第二表面的一部分接触,以形成所述两个条之间的接触区域。
本发明的方法涉及在接触区域中在接触的条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形成具有适当尺寸且不开通至胎圈橡胶条的顶点的多个凹槽,以允许在成型轮胎到所述轮胎的模制和硫化的步骤期间将胎圈中的封留空气排出并散布,胎圈橡胶条的第一表面完全不具有任何凹槽。由此形成的凹槽以至少为4毫米、且优选至少为10毫米的最小距离隔开。
由于胎圈橡胶条被表面限界,对于此胎圈,将沿轴向朝向内侧的第一表面限定为与相同胎圈的其他表面相比与轮胎的内腔(其中施加了充气压力)最接近的表面。当与相同条的其他表面相比条表面与轮胎的内腔距离最远时,此表面被称为沿轴向位于外侧。
申请人已发现,当使用低或零渗透率帘线(特别是浸胶至其芯部的帘线)增强胎体增强件时,必要的是不在与所述帘线接触的胎圈橡胶条的那些部分上形成凹槽,以避免形成包含空气的腔室,因为此空气接着能够向着所述帘线移动并通过局部改变其周围环境而削弱它们。
文献JP-2003-039570描述了一种方法,借此在它们没有空隙的大量条痕形成于胎圈橡胶条的轴向内表面和外表面上,这些条痕构成空气贮存器。与该文献的教导相反,申请人惊人地发现,平坦区域必须不具有任何条痕或凹槽,且每个凹槽之间形成的宽度至少等于4毫米,优选至少等于10毫米。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改变这些凹槽的几何形状,并因此改变可用于收集封留气体的容积,以适应轮胎尺寸和可能潜在封留的空气量。由此在胎圈橡胶条和填料条之间的界面上形成的凹槽的容积于是允许封留气体沿着此界面被排出,并使得可以具有用于与条交换的面积,其足够大,以使橡胶条中封留的空气散布和分散,同时具有胎圈橡胶和填料条之间的适当结合区域。
凹槽可在组装轮胎组件之前并因此在模制和硫化之前仅在胎圈橡胶条的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该表面对应于不与胎体增强件接触及其折回部分接触的表面,从而允许收集大部分封留气体并同时使气体分布在该表面部分上。具体地说,在模制压力作用下,围绕胎体增强件和形成胎圈的大量条的空气被朝向胎体增强件折回部分的端部驱动。由于由此形成的凹槽,封留在每个胎圈中的空气可以集中和分布于大面积上。
凹槽以原始、即未硫化状态形成于条上,且具有横截面轮廓,当在横截面中观察时,所述轮廓具有变化形状,诸如三角形或矩形。
本发明的目的不在于如现有技术文献的目标那样寻求排放封留空气,而是寻求通过将空气分布在形成于不与胎体增强件的帘线接触的区域中的凹槽内而分裂封留空气的体积,同时确保胎圈橡胶条与填料条之间的良好接触。该封留空气于是散布到构成胎圈橡胶和填料条的材料中,而非散布到胎体增强件或其折回部分中。
在另一有利替代形式中,凹槽形成在至少部分地与胎圈橡胶条接触的填料条上。
当然,考虑到低或零渗透率帘线的性质,必要的是在胎体增强件与胎圈橡胶条之间的界面处不具有凹槽,这是为了避免形成较低粘附力的区域,并避免保持在这些凹槽中的封留空气随后朝向该增强件的增强元件移动。这也是揭示了在其所有壁上设有多个凹槽的胎圈橡胶条的专利JP2006-346972的教导与通过使用胎体增强件解决问题不相关的原因,其中胎体增强件的增强元件例如浸胶至其芯部。
更优选地,胎体增强件的折回部分与相同胎圈橡胶条之间的界面没有凹槽。
本发明还涉及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的轮胎,且这导致获得在胎圈橡胶条与填料条之间的结合界面,其包括所述两个条中的一个位于另一个条中的多个鳞状部(瓦叠部),这些鳞状部彼此之间的距离至少等于4毫米,优选至少为10毫米。这些鳞状部基本上对应于在胎圈橡胶或填料条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的凹槽轮廓。
附图说明
通过下文参照附图给出的描述将显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附图中以非限制性实例的方式示出了本发明主题的一些实施例。
图1示出了通过根据本发明的重型货车轮胎的剖面;
图2示出了通过根据本发明的轮胎的胎圈的放大剖面;
图3示出了用于制造图2示出的胎圈的胎圈橡胶条;
图4示出了胎圈橡胶成型元件的替代形式,其中凹槽在胎圈橡胶条的壁的一部分上形成为螺旋状;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胎圈橡胶条的替代形式,其包括多个周向凹槽和径向凹槽。
为了使该文件易于阅读,在下文的描述中当附图标记指示具有相同结构和相同功能的元件时,针对所有附图使用同样的附图标记。
定义:
-轮胎的赤道平面是垂直于轮胎的旋转轴线且将所述轮胎分割成两半轮胎的平面。该赤道平面特别包含在径向上距离旋转轴线最远的轮胎上的点。赤道平面的线由图中的线XX′示出且旋转轴线由线YY′指示。
-当第一点与旋转轴线的距离比第二点与此旋转轴线的距离更远时,第一点被称为在径向上位于第二点外侧。
-当第一点在平行于旋转轴线的方向上比第二点距离轮胎的赤道平面更近时,第一点被称为在轴向上位于第二点内侧,且当第一点比第二点更靠近轮胎的内腔时,这是等同的(在图1的情况下,第一点与轴线XX′的距离比第二点与相同轴线的距离短)。
-通过轮胎的子午线剖面是沿包含轮胎的旋转轴线YY′的平面截得的通过轮胎的剖面。
-这里的周向指每个点处与圆心在旋转轴线上的圆相切的方向。
-这里的径向指与旋转轴线YY′垂直的方向。
-这里的轴向指与径向垂直且与轮胎的旋转轴线YY′平行的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通过用于重型货车的具有尺寸315/70R 22.5的轮胎1的一半的子午线剖面。轴线XX′与旋转轴线YY′成直角相交且指示径向;轴线XX′将轮胎切成两半轮胎。
该轮胎1包括胎冠区域100,其在径向外侧设有用于在驾驶过程中与路面接触的胎面条101。该胎冠区域100包括在径向外侧覆盖胎体增强件10的胎冠增强件102。此外,胎冠区域通过每个均终止于胎圈2中的侧壁200侧向延伸,每个胎圈用于与安装轮胎的轮辋(此处未示出轮辋)接触。每个胎圈包括周向增强件21,胎体增强件10围绕周向增强件21锚固,以形成折回部分11。
这里描述的胎体增强件10由基于橡胶混合物的帘布层组成,所述帘布层由直径为0.18毫米的19根细丝金属帘线增强,这些帘线从所述帘线制造一开始时、也就是说甚至在它们结合到所述帘布层之前便被橡胶渗入至其芯部。该芯部渗入堵塞帘线且防止任何空气在其内循环,且赋予这些帘线低或甚至零渗透率。为了将胎体增强件锚固到轮胎的胎圈2中,该帘布层从轮胎的内侧向外部分地围绕周向增强件21缠绕,从而形成折回部分11,该折回部分11具有与折回部分的点对应的端部110,这些点相对于轮胎的旋转轴线YY′位于径向最外处。该端部110与周向增强件21的径向最内和轴向最内点210之间的距离为D11。在轮胎中,胎体增强帘线如此定向,以与周向形成接近90°的角度。这里,距离D11等于32毫米。
此外,该轮胎包括一个附加增强件30,所述附加增强件30增强胎圈且沿轴向位于胎体增强件的折回部分11的外侧。轴向外侧意味着与旋转轴线平行且指向轮胎的内腔的外侧,其中在轮胎内腔中施加了轮胎充气压力。在此特定情况下,该附加增强件包括相对于周向以22°的平均角度定向的增强元件(金属帘线)。
由于存在抵靠胎圈钢丝条22的胎圈橡胶条40,获得了胎体增强件与折回部分之间的机械耦合。
在图2所示的相同胎圈的放大横截面中,可以识别出周向胎圈增强件21,在此情况下为具有基本上矩形横截面的胎圈钢丝。该胎圈钢丝由通过橡胶混合物22制成的胎圈钢丝条围绕,胎体增强件从轮胎内侧向外围绕胎圈钢丝卷绕。沿径向朝向外侧,胎圈钢丝条22由胎圈橡胶条40延伸,所述胎圈橡胶条40提供胎体增强件10与其折回部分11之间的机械耦合和填充。基本上为三角形形状的该胎圈橡胶条40在顶点41处终止,测量得到的顶点41相对于胎圈钢丝的径向最内和轴向最内点210的距离D40大于测量得到的折回部分11的端部相对于相同点的距离D11。在此特定情况下,距离D40等于75毫米。
沿轴向在胎体增强件的内侧,可以识别出两层橡胶混合物,第一层23由能够维持内部轮胎充气压力并减少空气特别朝向胎体增强元件分散的气密混合物形成。第二层24提供胎体增强件10与第一层23之间的机械连接。
在轮胎中看到的胎圈橡胶条40包括沿轴向朝向内侧与胎体增强件10接触的第一表面42以及沿轴向位于外侧的第二表面43,这些第一和第二表面在形成所述胎圈橡胶条的尖端41的线处汇合,所述尖端41沿径向朝向外侧最远。这些第一和第二表面通过第三表面44接合在一起,该第三表面44与胎圈钢丝条22接触。
胎圈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称为填料条50的其他条,其夹置在胎体增强件的折回部分与附加增强件30之间。该填料条50在径向上延伸超过折回部分的端部,以与胎圈橡胶条的第二表面的接触部分431接触。
在与填料条50接触的胎圈橡胶条的第二表面的接触部分431上,可以看到在轮胎模制操作时在胎圈橡胶条中形成填料条材料的鳞状部(瓦叠)的填充凹槽432,其中填料条50由该材料制成(出于简化目的,在下文中将可互换地使用术语凹槽和鳞状部)。除了胎圈橡胶条40的第二表面的该接触部分431以外,胎圈橡胶条的表面的其他部分以及特别是第一部分42和第三部分44处于不具有任何凹槽且不具有任何可能导致胎体增强件与所述胎圈橡胶条之间的局部粘附损失的中空部或空气填充腔室的原始状态(即轮胎制造阶段)。在此特定情况下,凹槽具有在未硫化条上测量得到的1.0毫米的深度。出于实际考虑,该深度有利地至少等于0.8毫米且最多等于1.3毫米。凹槽的宽度在1毫米与1.7毫米之间,且在此特定情况下,此深度在未硫化条上等于1.2毫米。
由于这些沿周向延伸的凹槽,即沿与旋转轴线同心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凹槽,可以在模制和硫化操作期间有效排除并散布在轮胎制造时俘获在每个胎圈中的空气,进而避免在任何特定点的堆积。优选地,凹槽以至少等于4毫米、且更优选地至少等于10毫米的平均距离间隔。
在轮胎已被模制后,获得胎圈橡胶条与填料条之间的结合界面,其包括以至少等于4毫米的距离间隔的多个鳞状部。在此特定情形下,这些鳞状部基本上对应于形成于胎圈橡胶条上的凹槽的轮廓。
这些鳞状部由凹槽轮廓形成,填料条自身模制于这些凹槽轮廓中,从而迫使封留空气分散到胎圈橡胶和填料条的橡胶状材料中。每个凹槽在轮胎制造的第一阶段用作一部分封留空气的贮存器,且开始由模制和硫化过程中接触的条材料填充。
另一个覆盖条60位于附加增强件30的轴向外侧,且与填料条50部分接触。最后,另一保护条70定位成与用于安装轮胎的轮辋接触,并形成胎圈的径向和轴向最内侧部分。
这里参照图1和2示出的实例等同于如下未描述的情形,其中凹槽不形成于胎圈橡胶条的表面上,而仅形成于沿径向越过胎体增强件的折回部分11的端部110与胎圈橡胶条40的一部分接触的填料条50的部分上。
在另一个替代形式中,凹槽可在填料条50与胎圈橡胶条40接触的区域中形成于这两个条上。这些凹槽也可相互交叉,且这有助于封留空气的更好循环和分布。
图3示出了在图1和2中示出的轮胎的制造中使用的胎圈橡胶条43。在其第二壁部分43的部分431上可识别出以与旋转轴线同心的圆的形式形成的多个凹槽432。这些凹槽在胎圈橡胶条43挤压时形成。无论考虑哪些凹槽,这里两个凹槽之间的距离P均相同,且等于6毫米。有利地,以顶点终止的宽度K上的胎圈橡胶条的部分完全不具有任何凹槽,从而避免将封留空气集中在小厚度的胎圈橡胶条部分中,因为该封留空气可能在分散进所述胎圈橡胶条材料中之后迁移进入胎体增强件中。优选地,此距离K至少等于5毫米,且更优选地,至少等于10毫米。
在图4示出的方法的替代形式中,多个凹槽432以螺旋形式形成于胎圈橡胶条的第二壁部分的一部分431上,也就是说,相对于周向(此周向由直线T示出)形成非零的平均角度A。此配置使得可以确保封留空气的排出连续性。在此替代形式中,凹槽不在胎圈橡胶条43的顶点41处开通,其原因在于避免在此端部并因而在胎体增强元件附近形成空气集中。
在图5示出的另一优选替代形式中,胎圈橡胶条43在其第二壁部分43的一部分431上设有多个周向定向的凹槽432和与周向凹槽相交的多个径向定向的凹槽433。径向凹槽433在胎体增强件的折回部分的端部或端部附近开始;其功能在于允许封留空气更好地朝向周向凹槽排出。这些凹槽433当然可以不是径向的,而是可与周向凹槽形成90°以外的角度。这些径向凹槽433可在胎体增强件的折回部分与胎圈橡胶条之间延伸适当距离,以改善封留空气朝向周向凹槽431的排出。
在未示出的另一替代形式中,胎体增强件在其面之一上、且更具体地说在与胎圈橡胶成型元件接触的面上设有未涂覆橡胶的多个织物丝线,每个织物丝线不向胎体增强件的刚性增加任何刚性,但是由于其内在结构,其可用作朝向设置在胎圈橡胶条的一部分上的凹槽引导和排出空气的排气通道,这部分不与胎体增强件或其折回部分接触。
在提供的所有替代形式中,充当排出和俘获封留空气的贮存器的腔室以连续凹槽形式呈现。当然,可采用任何其他种类的腔室,特别是非连续凹槽,而且这些腔室将在模制和硫化轮胎中形成一条在另一条中的局部鳞状部。
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描述和示出的实例,在偏离其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多种修改。特别是,本发明应用于轮胎的制造,这种轮胎的胎体增强件利用具有低或零空气渗透性的织物增强件增强。

Claims (7)

1.制造轮胎(1)的方法,该轮胎(1)包括胎冠区域(100)、在所述胎冠区域的每一侧延续的侧壁(200),在胎圈(2)中终止的每个侧壁用于与安装所述轮胎的轮辋协作,每个胎圈包括周向胎圈增强件(21),该轮胎进一步包括穿过所述侧壁在所述胎圈之间延伸的胎体增强件(10),所述胎体增强件通过围绕每个周向胎圈增强件(21)卷绕以形成折回部分(11)而锚固在每个胎圈(2)中,所述胎体增强件包括至少一个橡胶帘布层,所述橡胶帘布层由具有低或零空气渗透率的多个金属帘线增强,每个胎圈(2)包括多个橡胶基条,称为胎圈橡胶条(40)的这些条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周向胎圈增强件(21)的径向外侧,执行所述胎体增强件(10)与其折回部分(11)之间的填充和机械连接功能,所述胎圈橡胶条(40)包括沿轴向朝向内侧与所述胎体增强件接触的第一表面(42)和沿轴向朝向外侧的第二表面(43),所述两个表面在形成径向最外侧的填料的点的顶点(41)的线处汇合,所述顶点的这些点位于与所述周向胎圈增强件的径向最内侧点(210)相距距离D40处,在直至作为与所述周向胎圈增强件的所述径向最内侧点(210)的距离测量的距离D11上,所述胎体增强件的所述折回部分(11)与胎圈橡胶条(40)的第二表面(43)接触,所述距离D11比所述距离D40短,每个胎圈进一步包括称为填料条(50)的至少一个其他条,其位于所述胎体增强件的所述折回部分(11)的径向最外侧点的径向外侧,至少部分地与所述胎圈橡胶条(40)的所述第二表面(43)的一部分接触,以形成在所述胎圈橡胶条(40)和所述填料条(50)之间的接触区域,所述制造轮胎的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径向越过所述胎体增强件的所述折回部分(11)的区域中,具有适当尺寸且不开通至所述胎圈橡胶条的顶点的多个凹槽(432)形成于用于在所述接触区域中接触的所述胎圈橡胶条的至少一个表面上,以允许胎圈中的封留空气排出并散布,直至轮胎模制和硫化为止;
·所述凹槽(432)之间的平均距离至少等于4毫米,且
·所述胎圈橡胶条的所述第一表面(42)完全不具有任何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轮胎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432)之间的平均距离至少等于10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制造轮胎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沿轴向朝向所述胎圈橡胶条的外侧的所述第二表面(43)的部分(431)设有所述凹槽(432),所述凹槽(432)基本上周向定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造轮胎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除了所述凹槽(432)外,形成与所述凹槽(432)交叉的另外多个凹槽(433)。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造轮胎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与所述胎体的所述折回部分(11)和所述胎圈橡胶条(40)接触的所述填料条(50)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有所述凹槽(432),所述凹槽的宽度至少等于0.5毫米且最多等于2毫米,其深度至少等于0.5毫米且最多等于2毫米。
6.通过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制造轮胎的方法获得的用于重型货车的轮胎(1),其特征在于,胎圈橡胶条与填料条之间的接触界面包括所述两个条中的一个位于另一个条中的多个鳞状部,当在剖面中观察时,这些鳞状部具有基本上与最初在所述条中的一个上形成的凹槽对应的形状和定向,这些鳞状部之间的距离至少等于4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重型货车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体增强件的每个帘线由多个金属丝线形成,这些丝线相互组装且至少组件的内侧的丝线涂覆有橡胶混合物。
CN2009801521253A 2008-12-22 2009-12-04 制造轮胎胎圈的方法和轮胎胎圈 Active CN1022645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0858894 2008-12-22
FR0858894A FR2940186A1 (fr) 2008-12-22 2008-12-22 Bourrelet de pneu
PCT/EP2009/066394 WO2010072544A1 (fr) 2008-12-22 2009-12-04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bourrelet de pneu et bourrelet de pneu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64562A CN102264562A (zh) 2011-11-30
CN102264562B true CN102264562B (zh) 2013-10-30

Family

ID=40888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21253A Active CN102264562B (zh) 2008-12-22 2009-12-04 制造轮胎胎圈的方法和轮胎胎圈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695667B2 (zh)
EP (1) EP2379354B1 (zh)
JP (1) JP5588459B2 (zh)
CN (1) CN102264562B (zh)
EA (1) EA018722B1 (zh)
FR (1) FR2940186A1 (zh)
WO (1) WO20100725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69036B1 (fr) * 2010-12-21 2012-12-28 Michelin Soc Tech Pneumatique dont l'armature de carcasse est renforcee par une couche d'elements de renforcement dans la zone du bourrelet
FR2969037B1 (fr) * 2010-12-21 2014-08-29 Michelin Soc Tech Pneumatique dont l'armature de carcasse est renforcee par une couche d'elements de renforcement dans la zone du bourrelet
FR2969038B1 (fr) * 2010-12-21 2012-12-28 Michelin Soc Tech Pneumatique dont l'armature de carcasse est renforcee par une couche d'elements de renforcement dans la zone du bourrelet
FR2969035B1 (fr) * 2010-12-21 2014-08-29 Michelin Soc Tech Pneumatique dont l'armature de carcasse est renforcee par une couche d'elements de renforcement dans la zone du bourrelet
KR101385409B1 (ko) 2012-08-02 2014-04-14 한국타이어 주식회사 비드 내구성을 강화한 중하중용 타이어
KR101396879B1 (ko) 2012-10-08 2014-05-19 한국타이어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기입 타이어
JP5964209B2 (ja) * 2012-11-02 2016-08-0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96494B2 (ja) * 2012-12-11 2017-03-1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用ゴム部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59441B2 (ja) * 2012-12-27 2015-08-0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形成用のビードコア組立体
JP6444164B2 (ja) * 2014-12-22 2018-12-26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およ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US20170361664A1 (en) * 2014-12-31 2017-12-21 Bridgestone Americas Tire Operations, Llc Metallic bead structure
JP6575342B2 (ja) * 2015-12-10 2019-09-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ゴムストリップ
US11673431B2 (en) * 2018-05-30 2023-06-13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Truck tire with contention armature overlap
WO2020090885A1 (en) * 2018-10-30 2020-05-07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A tire having recesses in bead area
JP2020203611A (ja) * 2019-06-18 2020-12-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7263181B2 (ja) * 2019-08-23 2023-04-24 Toyo Tire株式会社 タイヤおよ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N114953550B (zh) * 2022-05-12 2024-03-22 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轮胎子口设计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8435A (zh) * 2003-12-24 2007-01-17 米其林技术公司 用于轮胎胎体增强层的三层金属缆绳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4029A (en) * 1976-11-22 1992-11-17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Radial tire for high load with excellent vibration damping performance
SU1717410A1 (ru) * 1988-09-02 1992-03-07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шинн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а шина радиальной конструкции
US4941523A (en) * 1989-02-23 1990-07-17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Pneumatic tire
KR100803644B1 (ko) 2000-09-11 2008-02-19 요코하마 고무 가부시키가이샤 타이어용 강철 코드 및 래디얼 타이어
KR20020039983A (ko) * 2000-11-23 2002-05-30 조충환 소음과 진동성능을 향상시킨 공기입 타이어
JP4067853B2 (ja) * 2001-03-30 2008-03-2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エラストマー複合スチールコー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89563B2 (ja) * 2001-05-11 2010-12-0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生タイヤと加硫金型との間に介在するエアーを抜く方法
JP2003039570A (ja) * 2001-07-30 2003-02-13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049627B2 (ja) * 2002-07-02 2008-02-20 トクセン工業株式会社 エラストマー複合スチールコー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42743A1 (de) 2002-09-13 2004-03-18 Max Bögl Bauunternehmung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lagegenauen Verbindung an einem Fahrweg für ein spurgebundenes Fahrzeug sowie Fahrweg
BR0306571B1 (pt) * 2002-10-11 2012-12-25 cabo de cordÕes, tecido compàsito e pneumÁtico para veÍculo industrial.
JP4014497B2 (ja) * 2002-12-13 2007-11-2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スチールコード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06346972A (ja) * 2005-06-15 2006-12-28 Bridgestone Corp リッジ付き押出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ッジ付き押出部材
JP4714643B2 (ja) * 2006-06-15 2011-06-2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ビードコアを伴うビードフィラ素材の製造方法
DE102006059050A1 (de) 2006-12-14 2008-06-19 Schaeffler Kg Verfahren zur Wärmebehandlung von Wälzlagerbauteilen aus durchgehärtetem, bainitischem Wälzlagerstahl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8435A (zh) * 2003-12-24 2007-01-17 米其林技术公司 用于轮胎胎体增强层的三层金属缆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72544A1 (fr) 2010-07-01
CN102264562A (zh) 2011-11-30
EP2379354A1 (fr) 2011-10-26
JP5588459B2 (ja) 2014-09-10
US8695667B2 (en) 2014-04-15
FR2940186A1 (fr) 2010-06-25
US20110315295A1 (en) 2011-12-29
EA201170866A1 (ru) 2011-12-30
EA018722B1 (ru) 2013-10-30
EP2379354B1 (fr) 2013-02-20
JP2012513315A (ja) 2012-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64562B (zh) 制造轮胎胎圈的方法和轮胎胎圈
KR101720801B1 (ko) 공기 타이어
CN102463856B (zh) 刺穿密封剂叠片
RU2561661C1 (ru)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ая шина
US9174495B2 (en)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having sipes
AU2014388518A1 (en) Pneumatic tire
JP658964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143870B2 (ja) 車両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AU2016234380A1 (en) Pneumatic tire
JP2023542741A (ja) 最適化された自己封止製造物層を備えるタイヤ
CN101376321A (zh) 充气轮胎和轮胎制造方法
US10632796B2 (en) Pneumatic tire
EP3141404B1 (en) Pneumatic tire
WO2015012173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RU2497687C2 (ru) Бескамерная шина, имеющая герметизирующий слой с щелью, и способ ее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CN106715158B (zh) 缺气保用轮胎
CN106715157B (zh) 缺气保用轮胎
JP2020055493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5505775A (ja) 通気度の低いケーシングを補強するケーブル及びケーシング補強材と関連した繊維細線を有するタイヤ
JP5958085B2 (ja) プレキュア更生タイヤ
JP6193258B2 (ja) 通気度の低いカーカス補強材コード及びカーカス補強材と結合した繊維細線を有するタイヤ
WO2020008674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8230264A1 (ja) 補強部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タイヤ
CN105555547B (zh) 车辆充气轮胎
JP6331744B2 (ja) チューブ式タイヤ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タイヤ・リム組立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French Clermont Ferrand

Applicant after: Michelin Soc Tech

Applicant after: Conception Dev Michelin SA

Address before: French Clermont Ferrand

Applicant before: Michelin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Conception Dev Michelin SA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SOCIETE DE TECHNOLOGIE MICHELIN TO: SOCIETE DE TECHNOLOGIE MICHELI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222

Address after: French Clermont Ferrand

Patentee after: Michelin Soc Tech

Address before: French Clermont Ferrand

Co-patentee before: Conception Dev Michelin SA

Patentee before: Michelin Soc 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