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16869A - 作业车辆的扶手构造、作业车辆的操作部构造以及扶手单元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辆的扶手构造、作业车辆的操作部构造以及扶手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16869A
CN102216869A CN2009801449937A CN200980144993A CN102216869A CN 102216869 A CN102216869 A CN 102216869A CN 2009801449937 A CN2009801449937 A CN 2009801449937A CN 200980144993 A CN200980144993 A CN 200980144993A CN 102216869 A CN102216869 A CN 1022168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peed
parts
armrest
vari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4499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16869B (zh
Inventor
川尻伸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3078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8081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142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0116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40179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465783B/zh
Priority to CN201310401793.3A priority patent/CN103455083B/zh
Publication of CN1022168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68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168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686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0/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0/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B60N2/763Arm-rests adjustable
    • B60N2/767Angle adjus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B60N2/763Arm-rests adjustable
    • B60N2/77Height adjus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B60N2/763Arm-rests adjustable
    • B60N2/773Longitudinal adjus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B60N2/79Adaptations for additional use of the arm-rests
    • B60N2/797Adaptations for additional use of the arm-rests for use as electrical control means, e.g. switche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4Controlling members for hand actuation by pivoting movement, e.g. lever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8Controlling members for hand actuation by rotary movement, e.g. hand wheel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58Rests or guides for relevant parts of the operator's body
    • G05G1/62Arm rest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 G05G5/06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for holding members in one or a limited number of definite positions only
    • G05G5/065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for holding members in one or a limited number of definite positions only using a spring-loaded bal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业车辆的扶手构造,其具有配置在驾驶席的机体宽度方向一方侧的扶手主体,提高使用频度高的变速操作部件的操作性。本发明的扶手构造具备配置在作业车辆(1)的驾驶席(92)的机体宽度方向一方侧的扶手主体(931)和从上述扶手主体(931)向前方延伸的前方延展部(934),在上述前方延展部(934)的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934a)上设置变速操作部件(711)。

Description

作业车辆的扶手构造、作业车辆的操作部构造以及扶手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于拖拉机等作业车辆的扶手构造,详细地说,涉及具有配置在驾驶席的机体宽度方向一方侧的扶手主体的作业车辆的扶手构造。
本发明还涉及应用于拖拉机等作业车辆的操作部构造,详细地说,涉及在驾驶席的机体宽度方向一方侧配置了杆导向器、可人工操作的多个操作部件以及扶手的作业车辆的操作部构造。
本发明还涉及应用于拖拉机等作业车辆的扶手单元。
背景技术
应用于拖拉机等作业车辆的扶手构造,也就是具有配置在驾驶席的机体宽度方向一方侧的扶手主体的作业车辆的扶手构造以往就被公知。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上述扶手主体和从上述扶手主体沿机体前后方向向前方延伸的前方延展部,且在上述前方延展部的上面设置了推压式的变速操作部件的扶手构造。
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扶手构造在操控者能够放置胳膊的上述扶手主体的附近配置使用频度高的上述变速操作部件,初看上去,得到上述变速操作部件的操作性好的印象。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由于上述变速操作部件配置在从上述扶手主体沿机体前后方向向前方延伸了的上述前方延展部的上面,所以,为了在操控者将胳膊放置在上述扶手主体的状态下进行上述变速操作部件的操作,需要将胳膊向内侧扭转成以手掌朝向下方,存在上述变速操作部件的操作性不良的问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78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借鉴了该以往技术,以提供一种具有配置在驾驶席的机体宽度方向一方侧的扶手主体的作业车辆的扶手构造,即,能够提高使用频度高的变速操作部件的操作性的扶手构造为其目的之一。
本申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有关具有配置在驾驶席的机体宽度方向一方侧的扶手主体的作业车辆的扶手构造的发明,即,有关具备从上述扶手主体向前方延伸的前方延展部,在上述前方延展部的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设有变速操作部件的扶手构造的发明。
根据有关本发明的扶手构造,操控者通过以手掌朝向内侧的状态,将胳膊放置在上述扶手主体上,能够以在手腕的上下存在自由空间的状态下靠近上述变速操作部件。因此,能够提高使用频度高的上述变速操作部件的操作性。
优选上述扶手主体大致沿着机体前后方向,上述前方延展部以随着去向前方而位于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的方式,俯视时向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倾斜。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手掌朝向内侧的状态下,以手腕相对于胳膊向外侧弯曲的自然的姿势,向上述变速操作部件靠近,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变速操作部件的操作性。
另外,优选上述扶手主体包括位于机体前后方向中央的中央区域和位于上述中央区域以及上述前方延展部之间的转移区域,上述转移区域的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面以随着去向前方而位于机体宽度方向内方的方式,俯视时向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倾斜。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操作上述变速操作部件时,使手腕自由移动,据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变速操作部件的操作性。
再有,优选以上述中央区域中的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向前方侧延长了的假想面与上述前方延展部的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交叉的方式构成。
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变速操作部件的操作性。
另外,优选上述前方延展部的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向上倾斜。
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变速操作部件的操作性。
另外,优选上述扶手主体的上面被做成随着去向机体宽度方向内方而变低那样的倾斜面,上述变速操作部件位于与上述扶手主体的上面所处的平面相比的上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以将胳膊放置在上述扶手主体上的状态的稳定的姿势,进行上述变速操作部件的操作。
优选上述变速操作部件被做成用于对上述作业车辆所具备的无级变速装置进行无级地变速操作的转盘式变速操作部件,在上述前方延展部的上面,设置着设定上述无级变速装置的最快输出值的最高速设定部件,上述转盘式变速操作部件具有相对于上述前方延展部的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交叉的操作轴和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在上述操作轴的前端部的转动操作部,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能够具有在前端部从上述前方延展部的上面向上方延展了的状态下,能够绕与上述扶手主体的上面大致平行的摆动轴摆动的臂部和被紧固在上述臂部的前端部的摆动操作部。
根据该结构,因为上述变速操作部件以及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分别被配置在上述扶手构造中的上述前方延展部的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以及上面,所以,能够防止误操作,且提高两操作部件的操作性。
更优选的是,在上述前方延展部的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设置局部围绕上述转动操作部的周围的保护部,上述保护部被做成如下的部件:在沿上述操作轴的轴线看时,中心位于由穿过上述操作轴的假想垂直面以及假想水平面划分的四个空间中的位于后方且是下方的空间,且在从上述中心起绕上述操作轴比180度小的范围内,围绕上述转动操作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上述转动操作部的操作性的恶化,且在操作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时等,有效地防止操控者的手违背意愿地接触到上述转动操作部的情况。
本申请还包括涉及应用于拖拉机等作业车辆的操作部构造,详细地说,涉及在驾驶席的机体宽度方向一方侧配置了杆导向器、可人工操作的多个操作部件以及扶手的作业车辆的操作部构造的发明。
即,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应用于拖拉机等作业车辆的操作部构造,也就是具备在位于驾驶席和上述驾驶席的机体宽度方向一方侧的一个挡泥板之间的间隙内所配设的扶手和局部地覆盖上述一个挡泥板的杆导向器,在上述杆导向器上配置有多个操作部件,且在上述扶手的前端部的上面配置有与上述多个操作部件不同的作业机升降用的操作部件的操作部构造。
上述以往的操作部构造通过将上述作业机升降用的操作部件设置在上述扶手的前端部,能够进行作业机的顺畅的升降操作,且能够防止误动作。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操作部构造中,由于设置在上述扶手上的操作部件以外的操作部件(下称其它的操作部件)均被配置在与上述扶手相比的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所以,就所有的上述其他的操作部件而言,难以进行将胳膊放置在上述扶手的状态下的操作,从操作性的观点看,存在改善的余地。
另外,由于上述其它的操作部件均集中地配置在与上述扶手相比的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所以,还存在在上述其它的操作部件之间容易产生误操作的问题。
本申请是借鉴该以往技术做出的,包括涉及在驾驶席的机体宽度方向一方侧配置了杆导向器、可人工操作的多个操作部件以及扶手的作业车辆的操作部构造的发明,也就是涉及提高上述操作部件的操作性且能够防止针对上述操作部件的误操作的作业车辆的操作部构造的发明。
详细地说,有关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操作部构造具备在驾驶席的机体宽度方向一方侧配置了的杆导向器、可人工操作的多个操作部件以及扶手,上述杆导向器以跨在底板部件和上述挡泥板上的方式构成,上述底板部件在上述驾驶席以及配置在上述驾驶席的机体宽度方向一方侧的挡泥板之间延伸,上述扶手以操控者能够放置胳膊的扶手主体位于与上述杆导向器相比的上方且位于上述杆导向器的机体宽度方向中途部的方式构成,隔着上述扶手主体,在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以及外方侧分别配置着至少一个上述操作部件。
根据有关本发明的上述操作部构造,因为隔着上述扶手主体,在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以及外方侧分别配置着至少一个上述操作部件,所以,与所有的多个操作部件被配置在与扶手主体相比的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的以往结构相比,能够有效地防止违背意愿的上述操作部件的误操作。
更优选的是,上述操作部件具有用于使附设在上述作业车辆上的作业机升降的作业机升降杆、和包括设定上述作业机相对于上述作业车辆的倾斜的作业机倾斜设定部件的作业姿势设定部件,上述作业机升降杆以能够在上述驾驶席以及上述挡泥板之间绕沿着机体宽度方向的转动轴转动的方式被直接或间接地支撑在竖立设置于上述底板部件的托架上,上述扶手以上述扶手主体位于与上述作业机升降杆相比的机体宽度方向外方的方式经安装板被支撑在上述托架上,上述杆导向器允许作为上述作业机升降杆的操作部的上端部以及上述安装板的上端部向上方延展,且围绕着上述托架。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上述驾驶席和上述挡泥板之间的间隙设置为绕上述转动轴进行转动操作而需要比较大的设置场所的上述作业机升降杆,能够谋求上述操作部构造的紧凑化。
再有,因为上述扶手以及上述作业机升降杆被支撑在单一的上述托架上,所以,能够谋求两部件的支撑构造的简单化。
更优选的是,上述作业机升降杆的作为操作部的上端部位于与将上述扶手主体的上面向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延长了的假想宽度方向内方面相比的下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上述作业机升降杆的操作性,且有效地防止因操控者的胳膊等违背意愿地对上述作业机升降杆的接触等而误操作上述作业机升降杆的情况。
另外,优选上述操作部件具有行驶系统操作部件,该行驶系统操作部件包括用于操作上述作业车辆所具备的变速装置的变速操作部件,上述扶手主体、上述作业机升降杆以及上述作业姿势设定部件相对于机体前后位置至少局部重叠,上述扶手具备以位于与上述作业姿势设定部件相比的前方的方式从上述扶手主体向前方延伸的前方延展部,上述变速操作部件配置在上述前方延展部中的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的侧面。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上述扶手主体、上述作业机升降杆以及上述作业姿势设定部件紧凑地配置,并且能够提高将胳膊放置在上述扶手主体的状态下的使用频度比较高的上述变速操作部件的操作性。
即,根据上述结构,操控者通过以手掌朝向内侧的状态将胳膊放置在上述扶手主体,能够以在手腕的上下存在自由空间的状态靠近上述变速操作部件。因此,能够提高使用频度高的上述变速操作部件的操作性。
更优选的是,上述行驶系统操作部件包括设定上述变速装置的最快输出值的最高速设定部件,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配置在上述前方延展部的上面。
优选上述操作部件具有包括PTO输出操作部件的PTO系统操作部件,上述PTO输出操作部件用于对向上述作业车辆所具备的PTO轴的动力传递进行结合脱开操作,上述PTO系统操作部件以位于与使上述扶手主体的上面向后方侧延长了的假想后方面相比的下方的方式,在上述扶手主体的后方侧设置在上述杆导向器的上面。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防止对上述PTO系统操作部件的误操作,且使上述PTO系统操作部件紧凑地配置。
优选上述扶手主体的上面被做成随着去向机体宽度方向内方而变低那样的倾斜面。
根据上述结构,操控者能够以稳定的姿势将胳膊放置在上述扶手主体上。另外,能够提高在将胳膊放置在上述扶手主体的状态下,对位于与上述扶手主体相比的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的操作部件的操作性。
本申请还包括涉及应用于拖拉机等作业车辆的扶手单元的发明。
例如,日本特开2009-036277号公报(下称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应用于拖拉机等附设有作业机的作业车辆的扶手单元,也就是具备配置在上述作业车辆的驾驶席的侧方,且在上面形成有扶手区域的箱体和被支撑在上述箱体上的操作部件的扶手单元。
详细地说,在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扶手单元中,上述箱体具有在上面形成有上述扶手区域的扶手部和从上述扶手部向前方延伸的前方延展部,上述操作部件被支撑在上述前方延展部。
而且,在上述前方延展部的基端侧的上面支撑着变速操作部件,且在上述前方延展部的前端侧的上面支撑着作业机升降杆以及作业机升降开关。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上述扶手单元中,使用频度高的上述变速操作部件被接近地配置在上述扶手区域,针对操控者以将肘放置在上述扶手区域的姿势操作上述变速操作部件时的操作性,具有改善的余地。
再有,上述作业车辆具备用于使向上述作业机的动力传递结合脱开的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但是,在以往的结构中,还存在采取下述基本操作姿势的状态下的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的操作性不良的问题。
即,在作业车辆的起步操作时、行驶操作时,采用操控者一面用一只手(例如左手)操作转向手柄等转向部件,调整上述作业车辆的行进方向,一面用另一只手(例如右手)操作上述变速操作部件,调整上述作业车辆的车速的上述基本操作姿势。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开始由上述作业机进行的作业的情况下,操控者通过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使上述作业机驱动操作,然后,进入上述基本操作姿势,使上述作业车辆起步。
另外,在一面使上述作业机驱动,一面使上述作业车辆行驶的作业行驶时,在上述作业车辆过于接近阴沟、障碍物等的情况下,操控者为使上述作业机紧急停止,需要通过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使上述作业机停止。
在这种情况下,操控者必须从上述基本操作姿势的状态尽快操作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结构中,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被设置于在上述扶手单元的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所设置的操作盘上。
在该结构中,操作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时的姿势与上述基本操作姿势差别会很大,因此,存在作业开始时的操作性、作业行驶时使上述作业机紧急停止时的操作性不良的问题。
本申请包括涉及应用于附设有作业机的作业车辆的扶手单元的发明,也就是涉及借鉴该以往技术,能够提高操控者将肘放置在扶手区域的状态下的变速操作部件的操作性,且提高以基本操作姿势为基准的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的操作性的扶手单元的发明。
有关本发明的扶手单元是应用于附设有作业机的作业车辆的扶手单元,具备配置在上述作业车辆的驾驶席的侧方、且在上面形成有扶手区域的箱体和被支撑在上述箱体上的操作部件,上述箱体具有在上面形成有上述扶手区域的扶手部和从上述扶手部向前方延伸的前方延展部,上述操作部件包括用于对上述作业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变速的变速操作部件以及用于使向上述作业机的动力传递结合脱开的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上述变速操作部件以及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在作为操作部发挥作用的前端部向外方延展且上述变速操作部件位于与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相比的前方的状态下,被支撑在上述前方延展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高操控者将肘放置在上述扶手区域的姿势的上述变速操作部件的操作性,且相对于一面用一只手(例如左手)操作转向手柄等转向部件,调整作业车辆的行进方向,一面用另一只手(例如右手)操作上述变速操作部件,调整上述作业车辆的车速这样的基本操作姿势,提高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的操作性。
上述前方延展部能够具有支撑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的基端侧部分和从上述基端侧部分向前方延伸且支撑上述变速操作部件的前端侧部分。
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的上述操作部从上述基端侧部分的上面向外方延展。上述基端侧部分的上面中的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的上述操作部所处的部分优选以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的上述操作部的上端位于与上述扶手区域的上面相比的下方的方式被配置在与上述扶手区域相比的下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的操作性,且有效地防止针对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的违背意愿的误操作。
更优选的是,上述基端侧部分的上面能够具有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的上述操作部所处的大致平坦区域和在上述大致平坦区域的上述驾驶席侧以向上方延展的方式设置的壁区域。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的违背意愿的误操作。
上述前端侧部分的上面能够具有随着从与上述基端侧部分的上面相邻的部分去向前方而位于上方的前高后低区域、与上述前高后低区域的前端部相邻的顶部区域和随着从与上述顶部区域相邻的部分去向前方而位于下方的前低后高区域。
上述变速操作部件能够具有用于使无级变速装置的输出速度变化的主变速操作部件。
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以在作为操作部发挥作用的前端部从上述前端侧部分的上面向上方延展了的状态下,隔着上述顶部区域能够遍及上述前高后低区域以及上述前低后高区域的两侧摆动的方式,可绕摆动轴线摆动地被支撑在上述前端侧部分。
在该结构中,优选在上述前高后低区域,在与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的上述操作部所处的部分相比接近上述驾驶席的部分设置作业机升降开关。
更优选的是,上述基端侧部分俯视时从上述扶手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向前方延伸,另一方面,上述前端侧部分以随着从后端侧去向前端侧而离开上述驾驶席的方式,俯视时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
上述变速操作部件能够具有用于在使由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设定的上述无级变速装置的输出速度为最大输出速度的状态下,改变上述无级变速装置的变速比的速度调整部件。
在该结构中,上述速度调整部件在作为操作部发挥作用的前端部从上述前端侧部分中的与上述驾驶席相反侧的侧面向外方延展了的状态下,能够绕与上述摆动轴线大致平行的转动轴线转动地被支撑在上述前端侧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能够应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上述作业车辆的传动示意图。
图3是图1以及图2所示的上述作业车辆的行驶系统以及PTO系统的控制框图。
图4是图1以及图2所示的上述作业车辆的作业机系统的控制框图。
图5是图1以及图2所示的上述作业车辆中的座舱内部的俯视图。
图6是上述座舱内部的前方立体图。
图7是上述座舱内部所具备的扶手附近的放大俯视图。
图8是上述座舱内部的背面局部放大图。
图9是表示上述扶手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10是上述扶手中的前方延展部附近的放大右侧视图。
图11是表示上述前方延展部附近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12是从驾驶席向机体宽度方向外方看上述扶手附近时的侧视图。
图13是上述作业车辆所具备的操作部构造中的作业机设定操作盘的俯视图。
图14是上述扶手中的扶手主体附近的放大图。
图15是作为应用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一个方式的拖拉机的侧视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上述作业车辆的传动示意图。
图17是图15以及图16所示的上述作业车辆的液压回路图。
图18是图15~图17所示的上述作业车辆中的控制装置的系统框图。
图19是沿图15中的XIX-XIX线的上述作业车辆的横剖俯视图。
图20是拆下了驾驶席的状态的上述作业车辆中的扶手单元附近的立体图。
图21是上述扶手单元附近的侧视图,表示拆下了杆导向器的状态。
图22是从机体宽度方向内方看上述扶手单元以及对上述扶手单元进行支撑的托架的侧视图。
图23是从机体宽度方向外方看上述扶手单元以及上述托架的侧视图。
图24是从机体宽度方向外方看上述扶手单元以及上述托架的立体图。
图25是上述扶手单元以及上述托架的俯视图。
图26是从机体宽度方向内方看上述扶手单元以及上述托架的分解侧视图。
图27是沿图22中的XXVII-XXVII线的上述扶手单元的纵剖正视图。
图28是从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看上述扶手单元以及上述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29是从车辆宽度方向外方看上述扶手单元中的机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30是拆下了上述扶手单元中的第一罩的状态的上述扶手单元的局部俯视图。
图31是拆下了上述扶手单元中的第二罩的状态的上述扶手单元的局部仰视图。
图32是上述扶手单元中的速度调整部件附近的侧视图。
图33是拆下了上述第一罩的状态的上述速度调整部件附近的侧视图。
图34是拆下了上述第二罩的状态的上述速度调整部件附近的侧视图。
图35是拆下了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罩这两者的状态的上述速度调整部件附近的侧视图,表示上述扶手单元所具备的锁止机构成为不能操作上述速度调整部件的锁止状态的状态。
图36是拆下了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罩这两者的状态的上述速度调整部件附近的侧视图,表示上述锁止机构成为能够操作上述速度调整部件的可操作状态的状态。
图37(a)~(c)分别是表示上述锁止机构的变形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38是以能够通过与上述锁止机构不同的结构,将上述速度调整部件切换为锁止状态或可操作状态的方式构成的变速操作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39是沿图38中的XXXIX-XXXIX线的上述变速操作单元的端视图。
图40是沿图38中的XXXX-XXXX线的上述变速操作单元的端视图,图40(a)以及(b)分别表示操作盖位于可锁止位置以及锁止位置的状态。
图41是沿图28中的XXXXI-XXXXI线的上述扶手单元的剖视图。
图42是上述扶手单元所具备的棘爪机构的侧视图。
图43是上述扶手单元的纵剖正视立体图。
图44是沿形成在上述第一罩上的狭缝的上述扶手单元的纵剖侧视图。
图45是拆下了上述第二罩的状态的上述扶手单元的放大侧视图。
图46是上述扶手单元附近的上述作业车辆的侧视图。
图47是以位于上述扶手单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方侧的方式设置在上述杆导向器上的操作盘单元的示意俯视图。
图48是上述扶手单元的机架以及上述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以及图2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1的侧视图以及传动示意图。
如图1所示,上述作业车辆1为可附设作业机10的拖拉机。
详细地说,上述作业车辆1如图1以及图2所示,具备机体机架2、被支撑在该机体机架2上的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3和由上述发动机3驱动的左右一对行驶装置4。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左右一对行驶装置4具有左右一对前车轮4b和左右一对后车轮4a,由上述发动机3驱动上述左右一对后车轮4a,并且根据情况还驱动上述左右一对前车轮4b。
在上述机体机架2的后部连结着收容了用于将上述发动机3的旋转恰当地变速,并向上述后车轮4a以及上述前车轮4b传递的变速器5的变速器壳体50。在上述变速器壳体50的后侧面以向后方突出的方式设置着用于驱动耕耘机等作业机10的PTO轴61。
上述变速器5具有将从上述发动机3经传动轴30(参见图2)输入的动力向驱动轮传递的行驶系统传动路径(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将动力向作为主驱动轮发挥作用的后车轮4a传递的行驶系统主传动路径以及向作为副驱动轮发挥作用的前车轮4b进行动力传递的行驶系统副传动路径)和将来自上述发动机3的动力经上述PTO轴61向外方输出的PTO系统传动路径。
上述变速器5作为行驶系统传动路径,如图2所示,具备:输入来自上述发动机3的输出,并作为主变速装置发挥功能的无级变速装置51、能够得到将来自上述无级变速装置51的旋转动力以正转或反转方向进行传递的传动状态以及隔断上述旋转动力的传递的切断状态的前进后退切换装置52、对来自上述无级变速装置51的旋转动力进行变速的机械式的副变速装置53、和将来自上述副变速装置53的旋转动力差动地向上述左右一对后车轮4a传递的差速齿轮单元54。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变速器5具备能够使从上述副变速装置53向上述左右一对前车轮4b进行的旋转动力的传递结合或隔断的两驱四驱切换装置55。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无级变速装置51为变速输入轴511和变速输出轴512被同心状地配置的串联式的液压无级变速装置。上述变速输出轴512被做成空心形状,在内部插通有上述变速输入轴511。
上述无级变速装置51如图2所示,具备与上述传动轴30动作连结的上述变速输入轴511、不可相对旋转地被支撑在上述变速输入轴511上的液压泵主体513、与上述液压泵主体513流体连接的液压马达主体514以及输出上述液压马达主体514的旋转动力的上述变速输出轴512。
上述液压泵主体513以及上述液压马达主体514的至少一个是可变容积型。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液压泵主体513为可变容积型。
因此,上述无级变速装置51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还具备变更上述液压泵主体513的供排油量的可动倾斜板515以及使上述可动倾斜板515倾斜的变速液压缸516。
根据上述无级变速装置51,通过与作为操作部件的变速操作部件(后述)的操作相应地使上述变速液压缸516动作,变更上述可动倾斜板515的相对于上述变速输入轴511以及上述变速输出轴512的倾斜角,变更从上述液压泵主体513向上述液压马达主体514排出的工作油量。与从上述液压泵主体513向上述液压马达主体514排出的工作油量相应地决定上述变速输出轴512的相对于上述变速输入轴511的转速比。
上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52如图2所示,被夹插在上述无级变速装置51和上述副变速装置53之间。
上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52具有:与输出前进或后退旋转输出的前进后退输出轴521松配合的前进用离合器522以及后退用离合器523、和在上述前进用离合器522以及上述后退用离合器523的每一个中不可相对旋转地被固定的前进输入齿轮524以及后退输入齿轮525。
上述前进输入齿轮524与不可相对旋转地固定在上述变速输出轴512上的变速输出齿轮517啮合。
另外,上述后退输入齿轮525与不可相对旋转地固定在与上述前进后退输出轴521平行的副轴526上的第一副轴齿轮527啮合。
上述变速输出齿轮517还与不可相对旋转地固定在上述副轴526上的第二副轴齿轮528啮合。
上述前进用以及后退用离合器522、523分别为公知的多片式摩擦液压离合器。在该结构中,若使上述前进用离合器522为离合器结合状态,使上述前进输入齿轮524与上述前进后退输出轴521连结,则上述变速输出轴512的旋转输出经上述变速输出齿轮517以及上述前进输入齿轮524向上述前进后退输出轴521传递,上述前进后退输出轴521向机体前进方向旋转。反之,若使上述后退用离合器523为离合器结合状态,使上述后退输入齿轮525与上述前进后退输出轴521连结,则上述变速输出轴512的旋转输出经上述变速输出齿轮517、上述第二副轴齿轮528、上述副轴526、上述第一副轴齿轮527以及上述后退输入齿轮525向上述前进后退输出轴521传递,上述前进后退输出轴521向机体后退方向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52还作为使从上述发动机3向上述行驶装置4的旋转动力的传递结合或隔断的主离合器发挥作用。即,通过使上述前进用离合器522以及上述后退用离合器523的任意一个与上述前进后退输出轴521结合,能够成为可以向上述行驶装置4进行动力传递的状态(主离合器ON的状态),通过使上述前进用离合器522以及上述后退用离合器523的哪一个都不与上述前进后退输出轴521结合,能够成为向上述行驶装置4进行的动力传递被隔断的状态(主离合器OFF的状态)。
上述副变速装置53具有多个变速齿轮对,通过使上述多个变速齿轮对有选择地结合,在对上述前进后退输出轴521的旋转动力进行变速的基础上,向前方输出轴531以及后方输出轴532传递旋转动力。
上述后方输出轴532的旋转动力经上述差速齿轮单元54差动地向上述一对后车轮4a传递,上述前方输出轴531的旋转动力经上述两驱四驱切换装置55有选择地向上述一对前车轮4b传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两驱四驱切换装置55还具有在四驱时能够使前车轮4b增速驱动的前车轮增速机构。即,上述两驱四驱切换装置55能够得到前车轮4b的驱动解除状态、通常驱动状态以及增速驱动状态的任意一种。
上述变速器5作为上述PTO系统传递路径,具备可对经上述传动轴30输入的上述发动机3的旋转动力的传递的结合或隔断进行切换的PTO离合器56、和对上述发动机3的旋转动力进行变速的PTO变速装置59。
上述PTO离合器56为与离合器输出轴57松配合的公知的多片式摩擦液压离合器,构成为通过经后述的PTO离合器液压缸58使上述PTO离合器56成为离合器结合状态,由此将上述传动轴30的旋转动力向上述离合器输出轴57传递。
上述PTO变速装置59具有多个变速齿轮对,通过使上述多个变速齿轮对有选择地结合,在对上述离合器输出轴57的旋转动力进行变速的基础上,将旋转动力向与上述PTO轴61动作连结的PTO变速输出轴60传递。
能够附设在上述作业车辆1上的作业机10被构成为可相对于上述机体机架2升降,且通过绕沿机体前后方向的轴线的转动,能够左右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作业机10例如如图1所示,为具有沿着机体宽度方向的耕耘爪轴11,即,设置了多个耕耘爪12的耕耘爪轴11的旋转耕耘机。
上述作业机10构成为,将轴支承着上述耕耘爪轴11的连杆机架17经由连杆机构16与上述机体机架2连结。上述连杆机构16包括上连杆161、左右一对下连杆162、和对左右一对举升臂151和上述下连杆162进行连结的左右一对连接杆163,上述左右一对举升臂151将上述耕耘爪轴11相对于机体机架2可升降地连结。
再有,上述作业机10具有以覆盖上述耕耘爪12的绕上述耕耘爪轴11的旋转轨迹C的上方的方式配置的耕耘上面罩13、和以覆盖上述耕耘爪12的旋转轨迹C的后方的方式配置的耕耘后罩19。上述耕耘后罩19经沿着机体宽度方向的枢支轴14与上述耕耘上面罩13的后端部连结。
在上述耕耘爪12接地的上述作业机10的下降状态下,上述耕耘后罩19的后端部也接地,通过该接地压力,上述耕耘后罩19的后端部绕上述枢支轴14向上方侧转动。另一方面,在上述耕耘爪12被从地面提起了的上述作业机10的上升状态下,上述耕耘后罩19的后端部也被从地面提起,上述耕耘后罩19的后端部绕上述枢支轴14向下方侧转动。
即,通过计量上述耕耘后罩19的相对于上述耕耘上面罩13的绕上述枢支轴14的转动角,能够计量此时的耕耘深度D。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旋转耕耘机10具有用于检测上述耕耘后罩19的相对于上述耕耘上面罩13的绕上述枢支轴14的转动角的后罩传感器88。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作业车辆1具有用于使上述作业机10能够相对于上述机体机架2升降的升降驱动装置15。
上述升降驱动装置15如图1所示,具有将上述作业机10的上述耕耘爪轴11相对于上述机体机架2可升降地连结的上述左右一对举升臂151、将上述举升臂151直接或间接支撑在上述机体机架2上的沿着机体宽度方向的转动轴152、和使上述举升臂151绕上述转动轴152转动的升降控制液压缸153(后述)。
上述作业车辆1具有检测上述作业机10的相对于上述机体机架2的升降位置的作业机升降位置传感器81。
具体地说,上述作业机升降位置传感器81可通过检测上述举升臂151的绕上述转动轴152的转动角的转动角传感器实现。
另外,上述作业车辆1具有用于使上述作业机10可相对于上述机体机架2左右倾斜的倾斜驱动装置18。
上述倾斜驱动装置18如图1所示,具有夹插在上述左右一对连接杆163的任意一方的倾斜控制液压缸181。
上述左右一对连接杆163的任意一方被构成为长度可通过上述倾斜控制液压缸181相对于上述左右一对连接杆163的任意另一方伸缩,构成为通过上述左右一对连接杆163的一方的长度相对于另一方伸缩,能够使上述耕耘爪轴11相对于上述机体机架2左右倾斜。
上述作业车辆1如图1所示,具有能够计量上述作业车辆1的相对于地面的左右倾斜角的机体倾斜传感器82。
再有,虽未在图1中示出,但是,上述作业车辆1具有计量相对于上述机体机架2的左右倾斜角的作业机倾斜传感器83(参见后述的图4)。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作业车辆1如图2所示,具备能够接收来自各种的操作部件以及传感器的信号,使对应的执行器(液压缸等)动作的控制装置8。
上述控制装置8包括控制上述行驶系统传动路径的各种变速装置、切换装置的行驶系统控制部80a、控制上述PTO系统传动路径的上述PTO离合器56的PTO系统控制部80b(以上参见后述的图3)和进行上述作业机10的各种控制的作业机系统控制部80c(参见后述的图4)。
另外,上述行驶系统控制部80a、上述PTO系统控制部80b以及上述作业机系统控制部80c也可以分别作为独立的控制装置构成,也可以由一个控制装置兼用作至少任意两个控制部。
图3是表示图1以及图2所示的作业车辆1的行驶系统以及PTO系统的控制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作业车辆1如图3所示,作为上述操作部件具有行驶系统操作部件71。上述行驶系统操作部件71包括用于操作上述无级变速装置51的变速操作部件711和设定上述无级变速装置51的最快输出值的最高速设定部件712。
再有,上述作业车辆1具有检测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的操作位置的变速操作检测传感器84和检测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712的操作量的最高速设定传感器85。
上述行驶系统控制部80a以根据来自上述变速操作检测传感器84的信号进行上述变速液压缸516的动作控制的方式构成。
再有,上述行驶系统控制部80a构成为,与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712的操作量相应地,对在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在可操作范围内被最大操作时的上述无级变速装置51的变速比进行变更。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上述作业车辆1,由上述最高速设定传感器85检测被人工操作的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712的操作量,上述控制装置8对上述无级变速装置51的最高输出值进行设定变更。
若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在规定的可操作范围内被最大操作时的上述无级变速装置51的变速比被变更,则上述控制装置8根据该被变更了的变速比,控制变速液压缸516,使上述无级变速装置51的上述可动斜板515动作(偏转)。
即,即使最大地操作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上述控制装置8也以达到由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712所设定的规定速度的方式控制上述无级变速装置51的输出转速。
这样,通过由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712设定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的最大操作时的最高速,能够提高车速设定的分辨度,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车速控制。
图4是表示图1以及图2所示的作业车辆1的作业机系统的控制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作业车辆1如图4所示,作为上述操作部件,包括用于通过手动操作使上述作业机10升降的作业机升降杆72、和含有设定上述作业机10相对于上述作业车辆1的倾斜度的作业机倾斜设定部件731的作业姿势设定部件73。
上述作业机系统控制部80c在附设了上述作业机10的状态下,根据由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以及上述作业姿势设定部件73设定输入了的信号,对上述作业机10相对于上述机体机架2进行升降控制以及左右倾斜控制。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上述作业车辆1具有检测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的操作量的作业机升降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86,上述作业机系统控制部80c与由上述作业机升降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86检测到的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的操作量相应地控制上述升降驱动装置15,能够变更上述作业机10的相对于上述作业车辆1的升降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如后所述,能够绕沿机体宽度方向的转动轴721转动,上述作业机升降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86以通过检测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的绕上述转动轴721的转动角来检测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的操作量的方式构成。
在上述结构中,若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被操作,则控制装置8与上述操作相应地使用于使上述作业机10升降的上述升降驱动装置15动作,使上述作业机10移动到与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的操作位置相应的高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作业车辆1如图4所示,具备通过单触操作进行上述作业机10的上升以及下降的作业机上下操作部件74。上述作业姿势设定部件73具备设定上述作业机上下操作部件74的操作中的上述作业机10的上升位置的作业机上升位置设定部件734。再有,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还能够作为决定上述作业机上下操作部件74的操作中的上述作业机10的下降位置的作业机下降位置设定部件发挥作用。
上述作业机系统控制部80c与上述作业机上下操作部件74的操作相应地,以由上述作业机升降位置传感器81检测的上述作业机10的升降位置成为根据上述作业机上升位置设定部件734的操作位置设定的上升位置或根据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的操作位置设定的下降位置的方式,对上述升降驱动装置15进行动作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作业机倾斜设定部件731具有用于将上述作业机10设定在规定的倾斜角的自动控制倾斜设定部件732和手动操作上述作业机10的倾斜角的手动倾斜设定部件733。
上述作业机系统控制部80c与由上述自动控制倾斜设定部件732设定了的倾斜角相应地、以由上述作业机倾斜传感器83检测的上述作业机10的倾斜角成为上述设定了的倾斜角的方式对上述倾斜驱动装置18进行动作控制。
再有,上述作业机系统控制部80c与由上述手动倾斜设定部件733操作了的操作量相应地使上述倾斜驱动装置18动作。
另外,上述作业姿势设定部件73具备设定上述作业机10的耕耘深度D的耕深设定部件735。
上述作业机系统控制部80c与由上述耕深设定部件735设定了的耕耘深度设定值相应地、以由上述后罩传感器88检测的上述作业机10的耕耘深度D成为上述耕耘深度设定值的方式对上述升降驱动装置15进行动作控制。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作业机系统控制部80c以使在使上述作业机10下降时的下降速度与如下的情况相比慢的方式,控制上述升降驱动装置15(下降缓冲控制),上述情况是指,若上述作业机10超过了规定的基准升降位置,则上述作业机10位于与上述规定的基准升降位置相比的上方。
详细地说,上述作业车辆1具备用于变更上述基准升降位置的下降缓冲设定部件75,上述作业机系统控制部80c根据与上述下降缓冲设定部件75的操作相应的上述基准升降位置,进行上述下降缓冲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作业车辆1如图3所示,作为上述操作部件具有PTO系统操作部件76。
上述PTO系统操作部件76包括用于进行向上述PTO轴61的动力传递的结合或隔断的切换操作的PTO输出操作部件761。
另外,上述作业车辆1具有使上述PTO离合器56动作的PTO离合器液压58,上述PTO系统控制部80b以与上述PTO输出操作部件761的操作相应地对上述PTO离合器液压58进行动作控制,对上述PTO离合器56的结合或非结合进行切换的方式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作业车辆1具有检测上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52中的上述前进用离合器522以及上述后退用离合器523的结合状态或非结合状态的主离合器检测传感器87。
另外,上述PTO系统操作部件76包括能够与上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52的结合脱开状态以及/或者上述作业机10的升降状态相应地切换上述PTO离合器56的离合(断续)控制形态的PTO系统控制切换部件762。
上述PTO控制切换部件762以能够获取联动模式、升降联动模式以及独立模式的方式构成,所述联动模式是在上述前进用离合器522以及上述后退用离合器523的任意一个处于动力传递状态(主离合器ON的状态)的情况下,与上述PTO输出操作部件761的操作相应地使上述PTO离合器56结合、脱开,且若上述前进用离合器522以及上述后退用离合器523这两者均成为动力隔断状态,则强制性地使上述PTO离合器56成为动力隔断状态的模式,所述升降联动模式是在由上述作业机升降位置传感器81检测到上述作业机10位于规定的下降位置(作业位置)的情况下,与上述PTO输出操作部件761的操作相应地使上述PTO离合器56离合,且在由上述作业机升降位置传感器81检测到上述作业机10上升到规定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不受上述PTO输出操作部件761的操作的影响,而将上述PTO离合器56的连接解除的模式,所述独立模式是不受上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主离合器)52的离合以及上述作业机10的升降位置的影响,而与上述PTO输出操作部件761的操作相应地使上述PTO离合器56离合的模式。
即,在上述PTO控制切换部件762的上述联动模式中,在对上述PTO输出操作部件761进行ON操作的情况下,如果上述PTO系统控制部80b在上述主离合器52为ON的状态时,进行欲使上述PTO离合器56为结合状态的控制,但是,如果上述主离合器52为OFF的状态时,不将上述PTO离合器56转移控制成结合状态。
另外,在上述PTO控制切换部件762的上述升降联动模式中,在对上述PTO输出操作部件761进行ON操作的情况下,如果上述PTO系统控制部80b在由上述作业机升降位置传感器81检测的上述作业机10的升降位置位于规定的下降位置时,进行欲使上述PTO离合器56为结合状态的控制,但是,在上述作业机10处于规定的升降位置的情况下(例如,移动时等非作业时),不将上述PTO离合器56转移控制成结合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作业车辆1如图1所示,具备直接或间接地被支撑在上述机体机架2上的座舱9。上述座舱9在上述发动机3的后方且被设置在以围绕上述左右一对行驶装置4(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左右一对后车轮4a)的前上方以及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的方式形成的左右一对挡泥板91之间。
图5是表示图1以及图2所示的作业车辆1中的座舱内部的俯视图。
上述座舱9如图5所示,具有划分该座舱9的底部的底板部件94和设置在上述挡泥板91之间的驾驶席92。在上述驾驶席92的前方以及侧方设置多个操作部件。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座舱内部的驾驶席附近的前方立体图。
上述底板部件94如图5以及图6所示,包括用于在上述驾驶席92的前方放置操控者的脚的第一底板部件941、和在上述左右一对挡泥板91之间,上面位于比上述第一底板部件941高的位置,且设置有上述驾驶席92的第二底板部件942。
下面,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应用的扶手构造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扶手构造中,如图5以及图6所示,具备具有在上述驾驶席92的机体宽度方向一方侧配置的扶手主体931的扶手93。
上述扶手93还具备从上述扶手主体931向前方延伸的前方延展部934。
在上述前方延展部934的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934a上设置着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设置从上述扶手主体931向前方延伸的前方延展部934,进而,在上述前方延展部934的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934a设置了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所以,操控者通过以手掌朝向内侧的状态将胳膊放置在上述扶手主体931,能够以在手腕的上下存在自由空间的状态下靠近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因此,能够提高使用频度高的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的操作性。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图5以及图6所示的座舱内部的扶手93附近的放大俯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扶手主体931如图5以及图7所示,大致沿着机体前后方向,上述前方延展部934以随着去向前方而位于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的方式,俯视时向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倾斜。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能够在手掌朝向内侧的状态下以手腕相对于胳膊向外侧弯曲的自然的姿势靠近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的操作性。
再有,上述扶手主体931如图7所示,包括位于机体前后方向中央的中央区域9311和位于上述中央区域9311以及上述前方延展部934之间的转移区域9312。
而且,上述转移区域9312的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面9312a以随着去向前方而位于机体宽度方向内方的方式,俯视时向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倾斜。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能够在操作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时,使手腕自由移动,据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的操作性。
再有,上述扶手93以上述中央区域9311中的使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向前方侧延长了的假想面A3与上述前方延展部934的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934a交叉的方式构成。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由于在将肘放置在上述扶手主体931上,并操作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时,操控者的胳膊随着从肘去向手,而成为向机体宽度方向外方打开的状态的姿势,所以,能够以在将肘放置在上述扶手主体931上,且使手自然伸展的状态下的舒服的姿势,转动操作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的操作性。
图8是表示图5以及图6所示的座舱内部的驾驶席附近的背面局部放大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前方延展部934的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934a如图8所示,向上倾斜(即,以随着从上端去向下端而位于机体宽度方向外方的方式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将肘放置在上述扶手主体931上,并操作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时,手掌略微向下,所以,能够用指尖舒服地进行操作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时的操作,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的操作性。
另外,上述扶手主体931的上面931a被做成随着去向机体宽度方向内方而变低那样的倾斜面。
而且,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如图8所示,位于与上述扶手主体931的上面931a相比的上方。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能够以将胳膊放置在上述扶手主体931上的状态的稳定的姿势进行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的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如图5、图7以及图8所示,被做成用于对上述作业车辆1所具备的上述无级变速装置51无级地进行变速操作的转盘式变速操作部件。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上述扶手93的内部立体图。图9是从相对于机体宽度方向与驾驶席相反侧(机体宽度方向一方侧的上述挡泥板91侧)看上述扶手93的立体图。
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如图7以及图9所示,具有相对于上述前方延展部934的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934a交叉的操作轴7111和不可相对旋转地安装在上述操作轴7111的前端部的转动操作部7112。更具体地说,上述操作轴7111和与上述前方延展部934的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934a正交的轴线相比,以随着去向机体宽度方向外方而位于更上方的方式倾斜。
另外,在上述前方延展部934的上面934b上,如图5、图7以及图8所示,设置着设定上述无级变速装置51的最快输出值的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712。
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712如图7以及图9所示,具有在前端部从上述前方延展部934的上面934b向上方延展了的状态下能够绕与上述扶手主体931的上面931a大致平行的摆动轴7121摆动的臂部7122、和被紧固在上述臂部7122的前端部的摆动操作部7123。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将形成上述行驶系统操作部件71的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以及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712分别配置在上述扶手93中的上述前方延展部934的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934a以及上面934b上,所以,能够防止误操作,且提高上述行驶系统操作部件71的操作性。
即,在使用频度高的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被配置在上述前方延展部934中的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934a上,且使用频度比较低的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712被配置在上述前方延展部934中的上面934b的状态下,形成上述行驶系统操作部件71的上述两操作部件711、712被集约配置在上述扶手93中的上述前方延展部934上。因此,能够防止上述两操作部件711、712之间的误操作,且能够谋求由使上述两操作部件711、712接近地配置带来的操作性的提高以及由使使用频度高的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配置在靠近容易的位置带来的操作性的提高。
图10是表示配置在图5至图7所示的座舱内部的扶手93的前方延展部934附近的放大右侧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前方延展部934的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934a上,如图10所示,设置局部围绕上述转动操作部7112的周围的保护部9341。
上述保护部9341构成为,在沿上述操作轴7111的轴线看时,中心位于由穿过上述操作轴7111的假想垂直面A4以及假想水平面A5划分的四个空间中的位于后方且是下方的空间,且在从上述中心绕上述操作轴7111比180度小的范围内围绕上述转动操作部7112。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能够防止上述转动操作部7112的操作性的恶化,且在操作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712时等,有效地防止操控者的手违背意愿地接触上述转动操作部7112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前方延展部934上,如图7以及图10所示,形成从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934a向机体宽度方向外方隆起的隆起部9342,在上述隆起部9342上设置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能够轻易地抓住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的上述转动操作部7112,能够进一步提高操作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隆起部9342上设置上述保护部9341。
上述隆起部9342被做成圆锥台形状。再有,上述隆起部9342被设置在上述前方延展部934的前端部附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保护部9341如图10所示,被做成被大致收容在由上述假想垂直面A4以及上述假想水平面A5划分的四个空间中位于后方且是下方的空间那样的圆弧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前方延展部934的上面934b如图10所示,在沿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712的上述摆动轴7121看时,具有与上述摆动轴7121大致同心的圆弧形状。
再有,在上述前方延展部934的上面934b上形成允许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712的上述臂部7122的绕上述摆动轴7121转动的导向孔9343。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由于能够在使手指沿着上述前方延展部934的表面的状态下操作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712,所以,能够提高操作性。
图11是表示有关本实施方式的扶手93的前方延展部附近的内部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712如图7、图10以及图11所示,具备卡定机构7124,该卡定机构7124使上述臂部7122能够被卡定于每个规定的操作范围,上述规定的操作范围在绕上述摆动轴7121的规定的转动范围内等间隔地进行设置。
详细地说,上述卡定机构7124具有:被固定设置在形成上述扶手主体931的扶手板937上,且具有与上述摆动轴7121垂直的侧面的板部件7125,也就是绕上述摆动轴7121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卡定孔7126的板部件7125;以及能够与上述臂部7122一起绕上述摆动轴7121转动的结合部件7127,也就是具有以与上述卡定孔7126相向的方式在沿着上述摆动轴7121的方向设置的结合突起7128的结合部件7127。
上述结合部件7127以上述结合突起7128能够在沿着上述摆动轴7121的方向进退的状态被直接或间接地支撑在上述臂部7122上,且上述结合突起7128经弹簧等弹性部件向接近上述板部件7125的方向被施力。
再有,上述臂部7122向接近上述板部件7125的方向被施力。
具体地说,如图11所示,以上述摆动轴7121的上述板部件7125为基准,在上述摆动轴7121的与上述臂部支撑部相反侧,固结着螺母等固结部件7129,在上述固结部件7129和上述板部件7125之间,在上述摆动轴7121上覆盖嵌合着由碟形弹簧以及垫片构成的施力部件7130。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由于上述臂部7122以及上述板部件7125向接近的方向被施力,因此,能够不会增强上述结合部件7125的施力地使上述结合突起7128切实地结合在上述卡定孔7126上。因此,能够减轻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712的操作感,且能够使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712切实地卡定于每个上述卡定孔7126,得到明确的分辨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结合部件7127能够被拆下。
因此,在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712中没有必要按照每个规定分辨度进行卡定的情况下(例如采用无级调整的情况下等),通过将上述结合部件7127拆下,可轻易地进行规格变更。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配置在上述作业车辆1的上述座舱9的操作部构造进行说明。
上述操作部构造如图5以及图6所示,具有在上述驾驶席92的机体宽度方向一方侧(这里,行进方向右侧)配置的杆导向器97、可人工操作的多个操作部件以及上述扶手93。
上述杆导向器97以跨在底板部件94和上述挡泥板91上的方式构成,上述底板部件94在上述驾驶席92以及配置在上述驾驶席92的机体宽度方向一方侧的挡泥板91之间延伸。
另外,上述扶手93以操控者能够放置胳膊的上述扶手主体931位于与上述杆导向器97相比的上方且位于上述杆导向器97的机体宽度方向中途部的方式构成。
而且,隔着上述扶手主体931,在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以及外方侧分别配置着至少一个上述操作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扶手主体931的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配置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在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配置设置了上述作业姿势设定部件73的作业机设定操作盘95。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夹着上述扶手主体931,在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以及外方侧分别配置着至少一个操作部件,所以,与所有的多个操作部件被配置在与扶手主体相比的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的以往结构相比,能够有效地防止违背意愿的误操作。
图12是表示从驾驶席向机体宽度方向外方看上述扶手93附近时的侧视图。另外,在图12中,表示取出了上述杆导向器97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扶手93如图6以及图12所示,以位于上述驾驶席92以及配置在上述驾驶席92的机体宽度方向一方侧的上述挡泥板91之间的间隙内的方式被支撑在竖立设置在上述底板部件94上的托架932上。更具体地说,上述托架932被竖立设置在上述第二底板部件942上。
通过具备上述结构,由于上述扶手主体931没有与上述驾驶席92的座部相连,所以,能够不必将上述扶手93拆下,而是仅将上述驾驶席92的座部拆下。
因此,与扶手主体经支撑部件被支撑在驾驶席的座部的以往的扶手相比,能够灵活地对应驾驶席的规格变更(例如,设置在座部的支撑部上的悬架的有无、座部的形状变更等),并能够谋求驾驶席的拆装作业的效率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如图5、图6以及图12所示,以能够在上述驾驶席92以及上述挡泥板91之间绕沿着机体宽度方向的转动轴721转动的方式被直接或间接地支撑在上述托架932上。
上述扶手93以上述扶手主体931位于与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相比的机体宽度方向外方的方式经安装板933被支撑在上述托架932上。
另外,上述杆导向器97如图6所示,允许作为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的操作部的上端部以及上述安装板933的上端部向上方延展,且围绕着上述托架932。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上述驾驶席92和上述挡泥板91之间的间隙,设置为绕上述转动轴721进行转动操作而需要比较大的设置空间的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因此,能够使上述操作部构造紧凑化。
另外,因为使上述扶手93以及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支撑在单一的上述托架932上,所以,能够谋求两部件的支撑构造的简单化。
优选上述托架932也被固定在上述挡泥板91上。据此,能够更稳定地支撑上述托架932。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作业姿势设定部件73如上所述,被设置于在上述扶手主体931的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所配置的上述作业机设定操作盘95。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配置在座舱内部的操作部构造中的作业机设定操作盘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作业机设定操作盘95上,如图13所示,作为上述作业姿势设定部件73,设置着上述耕深设定部件735、上述自动控制倾斜设定部件732、上述作业机上升位置设定部件734以及上述手动倾斜设定部件733。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作业机设定操作盘95上还设置上述下降缓冲设定部件75。
上述耕深设定部件735、上述自动控制倾斜设定部件732、上述作业机上升位置设定部件734以及上述下降缓冲设定部件75被做成设置在上述作业机设定操作盘95的上面的转盘式的操作部件,上述手动倾斜设定部件733被做成设置在上述作业机设定操作盘95的上面的杆式的操作部件。
上述作业机设定操作盘95如图5以及图6所示,被设置在延展到机体宽度方向一方侧的上述挡泥板91的上方的上述杆导向器97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作业机设定操作盘95具有能够一体地覆盖上述自动控制倾斜设定部件732、上述作业机上升位置设定部件734以及上述下降缓冲设定部件75的盖部件951。通过用上述盖部件951盖住在耕耘等作业中使用频度少的设定部件,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作业中的误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的作为操作部的上端部位于将上述扶手主体931的上面931a向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延长的假想宽度方向内方面A1的下方。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能够提高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的操作性,且有效地防止操控者的胳膊等违背意愿地碰到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或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被误操作的情况。
另外,上述扶手主体931如图8所示,上面被做成随着去向机体宽度方向内方而变低那样的倾斜面。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操控者能够以稳定的姿势将胳膊放置在上述扶手主体931上。另外,能够提高将胳膊放置在上述扶手主体931上的状态下的位于与上述扶手主体931相比的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的操作部件(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的操作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以及图12所示,上述扶手主体931、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以及上述作业姿势设定部件73(上述作业机设定操作盘95)相对于机体前后位置至少局部重叠。
另外,上述扶手93如图5到图7所示,具备以位于与上述作业姿势设定部件73相比的前方的方式从上述扶手主体931向前方延伸的上述前方延展部934,将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设置在上述前方延展部934上。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能够使上述扶手主体931、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以及上述作业姿势设定部件73紧凑地配置,且能够在将胳膊放置在上述扶手主体931上的状态下,轻易地操作使用频度比较高的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以及图8所示,以位于与使上述扶手主体931的上面931a向后方侧延长了的假想后方面A2相比(与上述假想宽度方向内方面A1为同一面)的下方的方式,在上述扶手主体931的后方侧,将上述PTO系统操作部件76设置在上述杆导向器97的上面。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能够防止对上述PTO系统操作部件76的误操作,且使上述PTO系统操作部件76紧凑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PTO输出操作部件761被做成按钮,上述PTO控制切换部件762被做成模式选择转盘。另外,上述PTO输出操作部件761和上述PTO控制切换部件762被配置在机体前后方向大致同一位置。再有,上述PTO输出操作部件761被配置在与上述PTO控制切换部件762相比的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
下面,更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上述扶手93。
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扶手主体931如上所述,被支撑在紧固于上述托架932的上述安装板933上。
图14是表示图9所示的扶手93的扶手主体附近的放大图。
上述安装板933如图9以及图14所示,具备紧固在上述托架932上的第一安装板935和可在机体前后方向进行位置调整地安装在上述第一安装板935上的第二安装板936。
上述扶手主体931可绕沿着机体宽度方向的转动轴9373进行位置调整地被安装在上述第二安装板936上。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能够调整上述扶手主体931的相对于上述驾驶席92的机体前后方向的相对位置和绕上述转动轴9373的相对位置,据此,可轻易地使上述扶手主体931的设置位置符合操控者的体格、作业内容。
另外,通过使上述扶手主体931以上述扶手主体931的自由端部朝向上方的方式绕上述转动轴9373定位,能够有效地防止在上下上述驾驶席92时,上述扶手主体931造成妨碍。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托架932如图9以及图12所示,具有:平板部件以具有俯视时U字形状的方式被折曲,且形成为棒状的棒状体9321;和紧固在上述棒状体9321的底部的平板状的底部件9322,上述底部件9322被固定在上述第二底板部件942上。上述托架932是上述棒状体9321的侧方开口部以朝向机体宽度方向第一侧(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的状态被固定。
上述第一安装板935如图9以及图14所示,在上述托架932的上端部被紧固在上述托架932的机体宽度方向第一侧。上述第一安装板935以遍及机体前后方向覆盖该棒状体9321的侧方开口部的方式被紧固在上述托架932的上述棒状体9321的上端部侧方。再有,上述第一安装板935具有: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第一侧面9351,也就是被安装在上述托架932上的第一侧面9351、与上述第一侧面9351大致平行的第二侧面9352、以及以上述第二侧面9352位于与上述第一侧面9351相比的机体宽度方向第一侧(从上述驾驶席92离开)的方式,将上述第一侧面9351以及上述第二侧面9352连结的平板状的连结部9353。
上述第二安装板936具有安装有上述第一安装板935的侧面9361和从上述侧面9361的上端部向机体宽度方向第一侧延展的上面9362。上述第二安装板936以上述第二安装板936的上述侧面9361位于上述第一安装板935的与上述第二侧面9352相比的机体宽度方向第二侧(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的状态被安装在上述第一安装板935上。
在上述第一安装板935以及上述第二安装板936的任意一方上设置螺栓等固结部件9364用的孔9354,在上述第一安装板935以及上述第二安装板936的任意另一方上,在与上述孔9354对应的位置设置沿着上述机体前后方向的长孔9363,在上述固结部件9364插通到上述孔9354以及上述长孔9363的状态下,由上述固结部件9364固定上述第一安装板935以及上述第二安装板936。
更具体地说,如图9以及图14所示,上述孔9354被设置在上述第一安装板935的上述第二侧面9352上,上述长孔9363被设置在上述第二安装板936的上述侧面9361上,上述固结部件9364以沿机体宽度方向插通的状态对两者进行支撑固定。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在相对于上述第一安装板935在机体前后方向对上述第二安装板936进行位置调整时,能够以在将上述固结部件9364松缓某种程度的状态下变更上述长孔9363中的上述固结部件9364的相对位置的方式,使上述第二安装板936相对于上述第一安装板935在机体前后方向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第一安装板935上沿机体前后方向设置两个上述孔9354,且在上述第二安装板936上沿机体前后方向设置两个上述长孔9363。据此,能够将上述扶手主体931的上面931a的角度保持为恒定,且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安装板935在机体前后方向对上述第二安装板936进行位置调整。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扶手主体931如图9以及图14所示,包括具有在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侧面9371和从上述侧面9371的上端部向机体宽度方向第一侧延伸的上面9372的上述扶手板937。
另外,上述转动轴9373以从上述侧面9371向机体宽度方向第一侧延伸的方式被紧固在上述侧面9371上。
另一方面,在上述第二安装板936上设置有将上述转动轴9373插入的轴毂部9365,通过将上述转动轴9373从上述轴毂部9365的机体宽度方向第二侧插入上述轴毂部9365内,从而将上述扶手主体931可拆装地连结在上述第二安装板936上。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能够不必变更上述托架932、上述第一安装板935以及上述第二安装板936,而将规格不同的扶手主体931安装在上述第二安装板936上。例如,能够不必变更上述托架932、上述第一安装板935以及上述第二安装板936,而将具备操作部件的扶手主体以及不具备上述操作部件的其它的扶手主体有选择地安装于上述第二安装板936。
另外,上述扶手板937也可以具有从上述上面9372的机体宽度方向第一侧端向下方延伸出的第二侧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转动轴9373如图9以及图14所示,被紧固在上述扶手板937的后端部附近,上述轴毂部9365被紧固在上述第二安装板936的后端部且是上端部。
在上述转动轴9373的机体宽度方向第一侧端部以上述转动轴9373插通于上述轴毂部9365的状态安装螺母等固定部件9375。
再有,在上述轴毂部9365和上述固定部件9375之间,夹插着经上述固定部件9375将上述转动轴9373向机体宽度方向第一侧施力的弹性部件9376(本实施方式中是碟形弹簧以及垫片)。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成为上述第二安装板936的上述轴毂部9365具有弹性且推压至上述扶手板937的上述侧面9371的状态。即,上述扶手主体931能够在具有了摩擦阻力的状态下绕上述转动轴9373转动。因此,在能够使上述扶手主体931绕上述转动轴9373转动,且即使在转动途中手离开了上述扶手主体931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防止上述扶手主体931突然躺倒,对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712造成冲击的情况。另外,还能够使上述扶手主体931在规定的转动位置可由上述弹性部件9376的弹力保持。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上述扶手板937的上述上面9372的后端边和上述第二安装板936的上述侧面9361的后端边抵接,限制上述扶手主体931的绕上述转动轴9373一方侧的转动范围,通过使上述扶手板937的上述上面9372和上述第二安装板936的上述上面9362抵接,限制上述扶手主体931的绕上述转动轴9373另一方侧的转动范围。
另外,在上述第二安装板936的上述上面9362的机体前方部安装能够从下方抵接于上述扶手板937的上述上面9372的缓冲部件9366。更具体地说,上述缓冲部件9366由橡胶等具有弹性的部件构成,以被卡入在上述第二安装板936的上述上面9362上设置的卡入孔9367的状态被固定。
通过具备上述结构,在将胳膊搭在上述扶手主体931的使用状态下,成为上述缓冲部件9366抵接在上述扶手板937的状态,因此,能够由上述缓冲部件9366以及上述轴毂部9265相对于上述第二安装板936不会左右摇摆地稳定地支撑上述扶手板927。因此,能够使上述扶手主体931绕上述转动轴9373转动,且能够在使用状态下稳定地支撑上述扶手主体931。
另外,通过防止上述扶手主体931直接抵接上述扶手板937,能够防止抵接时产生冲击音,且能够防止向上述变速操作部件711以及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712施加冲击。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扶手主体931如图7以及图10所示,具有固定在上述扶手板937的上述上面9372的扶手罩938。
在上述扶手罩938的上面,粘贴橡胶制的防滑部件9381,上述防滑部件9381形成上述扶手主体931的上面931a。另外,在图9以及图14中,虽然图示出了上述防滑部件9381,但省略了上述扶手罩938的图示。
上述扶手罩938如图7以及图10所示,具有在上述隆起部9342被上下两分割那样的上罩938a以及下罩938b。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作业机升降杆72如图12所示,在上述托架932的机体前后方向一方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前方侧)被直接或间接地支撑在该托架932上。
在上述托架932的机体前后方向另一方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后方侧)配置上述控制装置8,上述控制装置8由上述杆导向器97围绕。
通过具有上述结构,能够利用上述驾驶席92和上述挡泥板91之间的上述间隙,有效地配置上述控制装置8。尤其是在上述杆导向器97、上述扶手93具备操作部件的本实施方式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进行上述操作部件和上述控制装置8之间的配线。
另外,上述控制装置8可以固定在上述挡泥板91上,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支撑在上述托架932上。
另外,在由上述扶手罩928和上述扶手板927的上述上面9372形成的空间内,能够插通将附设在上述扶手93上的操作部件和上述控制装置8电连接的配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上述驾驶席92和机体宽度方向另一方侧(左侧)的挡泥板之间的上述第二底板部件942上,竖立设置着用于操作上述副变速装置53的副变速操作部件(副变速杆)77。
另外,用于操作上述PTO变速装置59的PTO变速操作部件78如图5以及图6所示,以在上述副变速操作部件77的前方,从对上述第一底板部件941和上述第二底板部件942之间进行连接的倾斜部件943向前方延伸出的方式进行设置。
再有,用于操作上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52的前进后退切换操作部件79被设置在转向柱96的机体宽度方向另一方侧,该转向柱96被设置在上述驾驶席92的前方。
另外,上述作业机上下操作部件74被设置在上述转向柱96的机体宽度方向一方侧。
另外,对上述主离合器(上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52)进行ON/OFF操作的主离合器踏板70被设置在上述驾驶席92的前方的机体宽度方向另一方侧。
实施方式2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能够应用本发明的作业车辆。
图15~图17是表示分别作为上述作业车辆的一例的拖拉机的侧视图、传动示意图以及液压回路图。
如图15~图17所示,上述作业车辆2001具备车辆机架2002、被支撑在上述车辆机架2002上的发动机2003、由上述发动机2003动作性地传递旋转动力的变速器2004、分别配设在车辆前后方向的一对前轮2005以及一对后轮2006、由来自上述变速器2004的旋转动力动作性地驱动的耕耘机等作业机2010。
在上述作业车辆2001中,上述一对后轮2006作为由来自上述变速器2004的旋转动力动作性地驱动的主驱动轮发挥作用,并且,上述一对前轮2005作为转向轮发挥作用,并作为由来自上述变速器2004的旋转动力有选择地驱动的副驱动轮发挥作用。
上述变速器2004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具有与上述发动机2002动作连结的输入轴2041、夹插在从上述输入轴2041到作为主驱动轮发挥作用的上述后轮2006以及作为副驱动轮发挥作用的上述前轮2005的行驶系统传动路径中的行驶系统传动机构2020、将旋转动力向上述作业机2010输出的PTO轴2035、夹插在从上述输入轴2041到上述PTO轴2035的PTO系统传动路径中的PTO系统传动机构2030、支撑上述输入轴2041以及上述PTO轴2035,且收容上述行驶系统传动机构2020以及上述PTO系统传动机构2030的变速器箱体2040。
在上述作业车辆1中,如图16所示,上述行驶系统传动机构2020具备改变来自上述输入轴2041的旋转动力的旋转速度以及旋转方向的变速机构、输入由上述变速机构变速了的旋转动力的行驶驱动轴2024、将来自上述行驶驱动轴2024的旋转动力向作为主驱动轮发挥作用的上述一对后轮2006差动地输出的主驱动轮侧差速齿轮装置2025、和能够将来自上述行驶驱动轴2024的旋转动力向作为副驱动轮发挥作用的上述一对前轮2005输出的副驱动轮输出装置2026。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变速机构如图16所示,具有作为主变速装置发挥作用的无级变速装置2021、能够切换上述行驶驱动轴2024的相对于上述输入轴2041的旋转方向的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22、和作为副变速装置发挥作用的多级变速装置2023。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无级变速装置2021为HST。
详细地说,如图16所示,上述无级变速装置2021具备与上述输入轴动作性地连结的泵轴2211、由上述泵轴2211动作性地旋转驱动的液压泵主体2212、由上述液压泵主体2212流体性驱动的液压马达主体2214、由上述液压马达主体2214动作性地旋转驱动的马达轴2213、能够改变上述液压泵主体2212以及上述液压马达主体2214的至少一方的容积量的输出调整机构221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上述HST为上述泵轴2211以及上述马达轴2213在同轴上配置的串联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输出调整机构2215通过电动马达或做成电磁阀以及液压执行器的组合体等形式的HST用电动执行器2510(参见下述图18)进行动作。
即,上述作业车辆2001还具备上述HST用电动执行器2510和负责上述HST用电动执行器2510的动作控制的控制装置2400。
图18是表示上述控制装置2400的系统框图。
如图18所示,上述控制装置2400根据对后述的变速操作部件2410的人工操作,执行上述HST用电动执行器2510的动作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22如图16所示,相对于传动方向配置在上述无级变速装置2021的下游侧。
上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22被构成为能够将从上述马达轴2213输入的旋转动力的旋转方向切换为正转方向或反转方向,并向行驶中间轴2027传递。
详细地说,上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22具有用于以正转方向将旋转动力从上述马达轴2213向上述行驶中间轴2027传递的正转用齿轮列2022F、用于以反转方向将旋转动力从上述马达轴2213向上述行驶中间轴2027传递的反转用齿轮列2022R、以及切换上述正转用齿轮列2022F和上述反转用齿轮列2022R的传动状态的前进后退离合器机构2220。
上述前进后退离合器机构2220具有:经上述正转用齿轮列2022F从上述马达轴2213向上述行驶中间轴2027传递动力的正转用离合器2220F、和经上述反转用齿轮列2022R从上述马达轴2213向上述行驶中间轴2027传递旋转动力的反转用离合器2220R。
上述前进后退离合器机构2220如图18所示,通过与对前进后退切换操作部件2411的人工操作相应地由上述控制装置2400动作控制的前进后退用电动执行器2520来进行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前进后退离合器机构2220如图17所示,做成液压离合器的形式。
因此,上述前进后退用电动执行器2520如图17所示,具备对工作油从液压源向上述正转用离合器2220F的供排进行切换的正转用电磁阀2520F、和对工作油从液压源向上述反转用离合器2220R的供排进行切换的反转用电磁阀2520R。
上述控制装置2400如图18所示,与对上述前进后退切换操作部件2411的人工操作相应地进行上述正转用电磁阀2520F以及上述反转用电磁阀2520R的位置控制。
优选若上述前进后退切换操作部件2411位于中立位置,则上述控制装置2400以上述正转用液压离合器2220F以及上述反转用液压离合器2220R这两者成为动力隔断状态的方式,进行上述正转用电磁阀2520F以及上述反转用电磁阀2520R的位置控制。
另外,上述前进后退切换操作部件2411也可以与上述变速操作部件2410分体,或者也可以做成一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多级变速装置2023如图16所示,相对于传动方向配置在上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22的下游侧。
上述多级变速装置2023被构成为能够将上述行驶中间轴2027的旋转动力多级变速,且向上述行驶驱动轴2024传递。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多级变速装置2023具有用于使上述行驶驱动轴2024以高速旋转的高速用齿轮列2023H、用于使上述行驶驱动轴2024以低速旋转的低速用齿轮列2023L、和用于有选择地使上述高速用齿轮列2023H或上述低速用齿轮列2023L成为传动状态的高低速切换离合器2230。
上述高低速切换离合器2230如图18所示,通过电动马达或做成电磁阀以及液压执行器的组合体等形式的高低速切换用电动执行器2530进行动作。
上述高低速切换用电动执行器2530被上述控制装置2400与对高低速切换操作部件2420的人工操作相应地进行动作控制。
上述副驱动轮输出装置2026被构成为能够将来自上述行驶驱动轴2024的旋转动力有选择地向上述副驱动轮输出。
详细地说,上述副驱动轮输出装置2026具有向上述副驱动轮输出旋转动力的副驱动轮输出轴2265和夹插在上述行驶驱动轴2024以及上述副驱动轮输出轴2265之间的副驱动轮用离合器机构226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副驱动轮输出装置2026被构成为能够有选择地使隔断向上述副驱动轮的动力传递的两驱状态、以与上述主驱动轮同步的旋转速度驱动上述副驱动轮的等速四驱状态、以比上述主驱动轮高速的旋转速度驱动上述副驱动轮的增速四驱状态出现。
具体地说,上述副驱动轮输出装置2026在上述副驱动轮输出轴2265以及上述副驱动轮用离合器机构2260的基础上,还具有用于使上述副驱动轮输出轴2265与上述行驶驱动轴2024同步旋转的等速用齿轮列2261L、和用于使上述副驱动轮输出轴2265与上述行驶驱动轴2024相比为增速旋转的增速用齿轮列2261H。
而且,上述副驱动轮用离合器机构2260包括有选择地使上述等速用齿轮列2261L成为动力传递状态的等速用离合器2260L和有选择地使上述增速用齿轮列2261H成为动力传递状态的增速用离合器2260H。
上述等速用离合器2260L以及上述增速用离合器2260H如图18所示,通过两驱/四驱切换用电动执行器2540进行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副驱动轮用离合器机构2260做成液压离合器的形式。
因此,上述两驱/四驱切换用电动执行器2540如图17所示,具备对工作油从液压源向上述等速用离合器2260L的供排进行切换的等速用电磁阀2540L和对工作油从液压源向上述增速用离合器2260H的供排进行切换的增速用电磁阀2540H。
上述控制装置2400如图18所示,与两驱/四驱切换操作部件2430以及上述作业车辆2001的转向角相应地进行上述等速用电磁阀2540L以及上述增速用电磁阀2540H的位置控制。
详细地说,上述两驱/四驱切换操作部件2430被构成为能够选取两驱位置、四驱位置以及四驱增速位置。
而且,若根据来自两驱/四驱切换操作侧传感器2431的信号判断为上述两驱/四驱切换操作部件2430处于两驱位置,则上述控制装置2400以上述等速用液压离合器2260L以及增速用液压离合器2260H的双方成为动力隔断状态的方式,使上述等速用电磁阀2540L以及上述增速用电磁阀2540H动作。
另外,若根据来自上述两驱/四驱切换操作侧传感器2431的信号,判断为上述两驱/四驱切换操作部件2430处于四驱位置,则上述控制装置2400以上述等速用液压离合器2260L成为动力传递状态,且增速用液压离合器2260H成为动力隔断状态的方式,使上述等速用电磁阀2540L以及上述增速用电磁阀2540H动作。
另一方面,若根据来自上述两驱/四驱切换操作侧传感器2431的信号,判断为上述两驱/四驱切换操作部件2430处于四驱增速位置,则上述控制装置2400根据来自转向角传感器2571的信号,以在车辆直行时上述等速用液压离合器2260L成为动力传递状态,且在车辆回旋时上述增速用液压离合器2260H成为动力传递状态的方式,使上述等速用电磁阀2560L以及上述增速用电磁阀2540H动作。
上述PTO系统传动机构2030如图16所示,具有有选择地使从上述输入轴2041向上述PTO轴2035的动力传递结合或隔断的PTO离合器装置2031和使从上述输入轴2041向上述PTO轴2035传递的旋转动力多级变速的PTO多级变速装置2032。
上述PTO离合器装置2031具备与上述输入轴2041动作连结的驱动侧部件2311、与上述PTO轴2035动作连结的从动侧部件2312、和有选择地使从上述驱动侧部件2311向上述从动侧部件2312的动力传递结合或隔断的PTO离合器机构2313。
上述PTO离合器机构2313如图18所示,通过与对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的人工操作相应地由上述控制装置2400动作控制的PTO用电动执行器2550来进行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PTO离合器机构2313如图17所示,做成液压离合器的形式。
因此,上述PTO用电动执行器2550如图17所示,做成对工作油从液压源向上述PTO离合器机构2313的供排进行切换的PTO接合断开电磁阀的形式。
而且,上述控制装置2400与对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的人工操作相应地进行上述PTO接合断开电磁阀2550的位置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PTO离合器装置2031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还具有相对于上述PTO离合器机构2313相反地动作,对上述从动侧部件2312附加制动力的PTO制动器机构2314。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PTO多级变速装置32如图16所示,相对于传动方向配置在上述PTO离合器装置31的下游侧。
详细地说,上述PTO多级变速装置2032具有与上述PTO离合器装置2031的上述从动侧部件2312动作连结的PTO传动轴2321、与上述PTO轴2035动作连结的PTO变速轴2322、以不同的变速比将旋转动力从上述PTO传动轴2321向上述PTO变速轴2322传递的多个PTO变速齿轮列2323、和有选择地使上述多个PTO变速齿轮列2323的任意一个PTO变速齿轮列成为动力传递状态的PTO变速离合器部件2324。
上述作业车辆2001如图15~图17所示,还具备:用于使上述一对转向轮(本实施方式中为上述前轮2005)转向的动力转向用液压动作机构2270;用于使上述作业机2010升降的液压升降机构2275;用于使上述作业机2010的相对于车辆主机的水平姿势改变的液压倾斜机构2280;作为上述动力转向用液压动作机构2270、上述前进后退液压离合器机构2220、上述副驱动轮用液压离合器机构2260以及上述液压PTO离合器机构2313的液压源发挥作用的第一辅助泵2285;和作为上述液压升降机构2275以及上述液压倾斜机构2280的液压源发挥作用的第二辅助泵2290。
上述液压升降机构2275如图15以及图17所示,具备被载置在上述变速器箱体2040的上面的缸箱体2276;往复运动自由地被上述缸箱体2276收容的升降用活塞2277;和与上述升降用活塞2277的往复运动相应地、以绕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转动轴2278摆动的方式将基端部可转动地支撑在上述缸箱体2276上的左右一对举升臂2278L、2278R。
上述左右一对举升臂2278L、2278R的自由端部如图15所示,经左右一对举升杆2279L、2279R与上述作业机2010动作性地连结。
详细地说,上述作业机2010如图15所示,经上连杆2011以及左右一对下连杆2012L、2012R附设在车辆主机上。
上述上连杆2011的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车辆主机上,且另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上述作业机2010上。
上述左右一对下连杆2012L、2012R的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车辆主机上,且另一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上述作业机2010上。
而且,上述左右一对举升杆2279L、2279R的上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上述左右一对举升臂2278L、2278R的自由端部,且下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上述左右一对下连杆2012L、2012R的前后方向中途部。
上述液压升降机构2275如图18所示,由上述控制装置2400与对作业机升降杆2450以及作业机升降开关2460的人工操作相应地进行动作控制。
详细地说,上述作业车辆2001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具有对工作油从作为液压源发挥作用的上述第二辅助泵2290向上述液压升降机构2275的供排进行切换的电磁升降阀2560,上述控制装置2400与对上述作业机升降杆2450以及上述作业机升降开关2460的人工操作相应地进行上述电磁升降阀2560的动作控制,据此,上述液压升降机构2275进行动作。
上述液压倾斜机构2280被构成为,夹插在上述左右一对举升杆2279L、2279R的一方,因工作油的供排控制而伸缩,据此,能够变更上述作业机2010的相对于车辆主机的水平姿势。
详细地说,上述液压倾斜机构2280如图17所示,具备倾斜用缸2281、和往复运动自由地被收容在上述倾斜用缸2281的倾斜用活塞2282。
上述液压倾斜机构2280如图18所示,由上述控制装置2400与对作业机倾斜操作部件2470的人工操作相应地进行动作控制。
详细地说,上述作业车辆2001如图17所示,具有对工作油从作为液压源发挥作用的上述第二辅助泵2290向上述液压倾斜机构2280的供排进行切换的倾斜用电磁阀2565,上述控制装置2400与对上述作业机倾斜操作部件2470的人工操作相应地进行上述倾斜用电磁阀2565的动作控制,据此,上述液压倾斜机构2280进行动作。
这里,对上述控制装置2400的控制构造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上述控制装置2400中的行驶系统控制构造。
如图18所示,上述作业车辆2001具备用于操作上述HST2021的上述变速操作部件2410、检测上述变速操作部件2410的操作状态的变速操作侧传感器2415、使上述HST2021的输出调整部件2215动作的上述HST用电动执行器2510、和检测上述输出调整部件2215的动作状态的变速动作侧传感器2511。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变速操作部件2410如图18所示,包括能够分别独立地人工操作的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以及速度调整部件2410b。
因此,上述变速操作侧传感器2415包括检测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以及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的各自的操作状态的主变速传感器2415a以及速度调整操作侧传感器2415b。
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是用于设定由上述HST2021产生的变速比的部件。
另一方面,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041b是用于在使以由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设定的变速比为基础的上述HST2021的输出速度为最快输出的状态下,改变上述HST2021的输出速度的部件。
这样,通过作为上述变速操作部件2410具备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以及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能够将上述HST2021的输出速度的变速级细化。
上述控制装置2400以上述HST2021的实际的输出速度成为由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以及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设定的目标输出速度的方式,使上述HST用电动执行器2510动作。
另外,上述控制装置2400根据检测上述HST用电动执行器2510的动作状态的上述变速动作侧传感器2511、检测上述输出调整部件2215的动作状态的输出调整侧传感器2512以及/或者检测上述马达轴2213的旋转速度的HST输出传感器2513,来识别上述HST2021的实际的输出速度。
如图18所示,上述作业车辆1还具备用于操作上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2的上述前进后退切换操作部件411、检测上述前进后退切换操作部件411的操作状态的前进后退切换操作侧传感器412、上述前进后退用电动执行器520、和检测上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2的动作状态的前进后退切换动作侧传感器521。
详细地说,上述控制装置2400若根据来自上述前进后退切换操作侧传感器2412的信号,判断上述前进后退切换操作部件2411位于前进侧以及后退侧,则以上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22分别成为前进传动状态以及后退传动状态的方式,使上述前进后退用电动执行器2520动作,并且,若根据来自上述前进后退切换操作侧传感器2412的信号,判断上述前进后退切换操作部件2411位于中立位置,则以上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22成为动力隔断状态的方式,使上述前进后退用电动执行器2520动作。
另外,上述前进后退切换动作侧传感器2521能够包括检测上述前进后退用电动执行器2520的动作状态的传感器以及/或者检测上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2022的从动侧的旋转方向的传感器。
上述作业车辆2001如图18所示,还能够具备用于操作上述多级变速装置2023的上述高低速切换操作部件2420、检测上述高低速切换操作部件2420的操作状态的高低速切换操作侧传感器2425、上述高低速切换用电动执行器2530、和检测上述高低速切换装置2023的动作状态的高低速切换动作侧传感器2531。
另外,也可以替代该结构,经机械连杆机构,使上述高低速切换操作部件2420和上述多级变速装置2023的切换器(シフタ)动作连结。
上述作业车辆2001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还具备用于操作上述转向轮(本实施方式中为上述前轮2005)的方向盘等转向部件2485、检测上述转向部件2485的操作状态的转向操作侧传感器2486、上述动力转向用液压动作机构2270、对工作油从液压源向上述动力转向用液压动作机构2270的供排进行切换的动力转向用电磁阀2570、和检测上述作业车辆2001的转向角的转向角传感器2571。
上述控制装置2400根据来自上述转向操作侧传感器2486以及上述转向角传感器2571的信号,以上述作业车辆2001与对上述转向部件2485的操作相应地被转向的方式,使上述动力转向用电磁阀2570动作。
上述作业车辆2001如图18所示,还具备用于操作上述副驱动轮输出装置2026的上述两驱/四驱切换操作部件2430、检测上述两驱/四驱切换操作部件2430的操作状态的上述两驱/四驱切换操作侧传感器2431、上述两驱/四驱切换用电动执行器2540、和检测上述副驱动轮输出装置2026的动作状态的副驱动轮输出切换动作侧传感器2541。
接着,说明上述控制装置2400中的PTO系统控制构造。
如图18所示,上述作业车辆2001具备用于使从上述发动机2002向上述PTO轴2035的动力传递状态结合或隔断的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检测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的操作状态的PTO接合断开操作侧传感器2441、上述PTO用电动执行器2550、和检测上述PTO离合器机构2313的动作状态的PTO动作侧传感器2551。
上述控制装置2400与对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的人工操作相应地以上述PTO离合器机构2313成为动力传递状态或动力隔断状态的方式,使上述PTO用电动执行器2550动作。
另外,上述PTO动作侧传感器2551例如可以做成检测有无上述PTO离合器装置2031的上述从动侧部件2312的旋转的传感器。
上述作业车辆2001还具备用于切换上述PTO轴2035的驱动模式的PTO驱动模式切换操作部件2445、和检测上述PTO驱动模式切换操作部件2445的操作状态的PTO驱动模式传感器2446。
上述PTO驱动模式切换操作部件2445是用于切换由上述控制装置2400进行的上述PTO离合器机构2313的动作控制模式的部件。
详细地说,上述PTO驱动模式切换操作部件2445被构成为能够获取联动位置、独立位置以及升降联动位置。
在上述PTO驱动模式切换操作部件2445位于联动位置的状态下,上述控制装置2400以与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的操作状态相应地切换上述PTO离合器机构2313的传动状态的方式,使上述PTO用电动执行器2550动作,且以若上述行驶系统传动路径成为动力隔断状态,则不受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的操作状态的影响,强制性地使上述PTO离合器机构2313成为动力隔断状态的方式,使上述PTO用电动执行器2550动作。
在上述PTO驱动模式切换操作部件2445位于独立位置的状态下,上述控制装置2400以不受上述行驶系统传动路径的动力传递状态的影响,与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的操作状态相应地切换上述PTO离合器机构2313的传动状态的方式,使上述PTO用电动执行器2550动作。
在上述PTO驱动模式切换操作部件2445位于升降联动位置的状态下,上述控制装置2400以与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的操作状态相应地切换上述PTO离合器机构2313的传动状态的方式,使上述PTO用电动执行器2550动作,且以若上述作业机2010通过上述液压升降机构2275上升到规定的上升位置,则不受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的操作状态的影响,强制性地使上述PTO离合器机构2313成为动力隔断状态的方式,使上述PTO用电动执行器2550动作。
接着,说明上述控制装置2400中的作业机姿势控制构造。
如图18所示,上述作业车辆2001具备用于使上述作业机2010升降至任意高度的上述作业机升降杆2450、检测上述作业机升降杆2450的操作状态的作业机升降操作侧传感器2451、上述液压升降机构2275、上述电磁升降阀2560、和检测上述作业机2010的高度的作业机升降动作侧传感器2561。
上述控制装置2400以上述作业机2010位于与对上述作业机升降杆2450的人工操作对应的高度的方式,根据来自上述作业机升降操作侧传感器2451以及上述作业机升降动作侧传感器2561的信号,进行上述电磁升降阀2560的动作控制。
另外,上述作业机升降动作侧传感器2561可以做成检测上述液压升降机构2275的动作状态(例如,上述举升臂2278L、2278R的绕上述转动轴278的摆动角度)的传感器。
上述作业车辆2001还具备:包括用于使上述作业机2010上升以及下降至规定的上升位置以及下降位置的上升开关2460U以及下降开关2460D的上述作业机升降开关2460、设定上述上升位置的上升位置设定部件2455、检测上述上升位置设定部件2455的操作状态的上升位置传感器2456、设定上述下降位置的下降位置设定部件2458、和检测上述下降位置设定部件2458的操作状态的下降位置传感器。
若上述上升开关2460U被操作,则上述控制装置2400以上述作业机2010上升到由上述上升位置设定部件2455设定的上升位置的方式,根据来自上述上升位置传感器2456以及上述作业机升降动作侧传感器2561的信号,进行上述电磁升降阀2560的动作控制。
同样,若上述下降开关2460D被操作,则上述控制装置2400以上述作业机2010下降到由上述下降位置设定部件2458设定的下降位置的方式,根据来自上述下降位置传感器以及上述作业机升降动作侧传感器2561的信号,进行上述电磁升降阀2560的动作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作业机升降杆2450被构成为还作为上述下降位置设定部件2458发挥作用。
因此,上述作业机升降操作侧传感器2451兼用作上述下降位置传感器。
再有,上述作业车辆2001具有下降速度变更位置设定部件2465以及检测上述下降速度变更位置设定部件2465的操作状态的下降速度变更位置操作侧传感器2466,上述下降速度变更位置设定部件2465设定对使上述作业机2010下降时的下降速度进行变更的高度。
上述控制装置2400以在与对上述作业机升降杆2450或上述下降开关2460D的人工操作相应地使上述作业机2010下降时,上述作业机2010基本速度下降至由上述下降速度变更位置设定部件2465设定的高度,且上述作业机2010在比上述高度低的区域,以比上述基本速度低的速度下降至目标的下降位置的方式,进行上述电磁升降阀2560的动作控制。
上述作业车辆2001还具备上述作业机倾斜操作部件2470、检测上述作业机倾斜操作部件2470的操作状态的作业机倾斜操作侧传感器2471、液压倾斜机构2280、上述倾斜用电磁阀2565、和检测上述作业机2010的倾斜角的倾斜角传感器2566。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作业机倾斜操作部件2470具有设定上述作业机2010的相对于车辆主机的左右方向倾斜角的倾斜设定部件2470a、对将上述作业机2010的相对于车辆主机的左右方向倾斜角自动调整为由上述倾斜设定部件2470a设定的倾斜角的自动倾斜调整模式进行选择的自动倾斜调整模式选择部件2470b、和用于将上述作业机2010的相对于车辆主机的左右方向倾斜角任意地变更的手动倾斜操作部件2470c。
因此,上述作业机倾斜操作侧传感器2471包括检测上述倾斜设定部件2470a的操作状态的自动倾斜操作侧传感器2471a和检测上述手动倾斜操作部件2470c的操作状态的手动倾斜操作侧传感器2471c。
若上述自动倾斜调整模式被选择,则上述控制装置2400以上述作业机2010的左右方向倾斜角成为由上述倾斜设定部件2470a设定的倾斜角的方式,根据来自上述自动倾斜操作侧传感器2471a以及上述倾斜角传感器2566的信号,进行上述倾斜用电磁阀2565的动作控制。
另一方面,若上述手动倾斜操作部件2470c被操作,则上述控制装置2400以上述作业机2010的左右方向倾斜角成为由上述手动倾斜操作部件2470c设定的倾斜角的方式,根据来自上述手动倾斜操作侧传感器2471c以及上述倾斜角传感器2566的信号,进行上述倾斜用电磁阀2565的动作控制。
在作为上述作业机2010使用耕耘装置的情况下,上述作业车辆2001还能够具备设定上述耕耘装置进行的耕耘深度的耕耘深度设定部件2480、检测上述耕耘深度设定部件2480的操作状态的耕耘深度操作侧传感器2481、变更上述耕耘装置的耕耘深度的耕耘深度用电动执行器2580、和检测上述耕耘装置的耕耘深度的耕耘深度动作侧传感器2581。
这里,说明上述作业车辆2001所具备的扶手单元2600。
图19是表示沿图15中的XIX-XIX线的驾驶席2050附近的横剖俯视图。
如图19所示,上述扶手单元2600配设在上述作业车辆2001中的驾驶席2050的一侧方。
图20是表示拆下了上述驾驶席2050的状态的上述扶手单元2600附近的立体图。
如图20所示,在上述作业车辆2001中,以跨在底板部件2060和上述挡泥板2055上的方式,设置杆导向器2065,上述底板部件2060在上述驾驶席2050以及配置在上述驾驶席2050的侧方的挡泥板2055之间延伸。
而且,上述扶手单元2600在上述杆导向器2065的机体宽度方向中途部配置在与上述杆导向器2065相比的上方。
图21是表示拆除了上述杆导向器2065的状态的上述扶手单元2600附近的侧视图。
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在上述作业车辆2001中,托架2080被竖立设置在上述驾驶席2050以及上述挡泥板2055之间的上述底板部件2060上,上述扶手单元2600以在上述杆导向器2065的机体宽度方向中途部位于与上述杆导向器2065相比的上方的方式被支撑在上述托架2080上。
图22~图25是分别表示上述扶手单元2600以及上述托架2080的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视图、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视图、机体宽度方向外方立体图以及俯视图。
如图22~图25所示,上述扶手单元2600具备配置在上述驾驶席2050的侧方,且在上面形成有扶手区域2601的箱体2610、和被支撑在上述箱体2610上的操作部件(下称扶手安装操作部件)。
上述箱体2610如图22、图23以及图25所示,具有在上面形成有上述扶手区域2601的扶手部2610A和从上述扶手部2610A向前方延伸的前方延展部2610B。
图26是表示从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看上述扶手单元2600以及上述托架2080的分解侧视图。
如图26所示,上述箱体2610具有被支撑在上述托架2080上的机架2611以及安装在上述机架2611上的罩2612。
上述罩2612包括分别覆盖上述机架2611的上方以及下方的第一以及第二罩2613、2614。
如图20~图25等所示,上述扶手安装操作部件包括上述变速操作部件2410以及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变速操作部件4210包括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以及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
上述变速操作部件2410以及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以作为操作部发挥作用的前端部向上述箱体2610的外方延展,且上述变速操作部件2410位于与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相比的前方的状态被支撑在上述前方延展部2610B上。
另外,在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以及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的各自的前端部安装着操作盖。
根据该结构的上述扶手单元2600,能够得到下述的效果。
即,在上述扶手单元2600中,使用频度高的上述变速操作部件2410配置在与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相比从上述扶手区域2601离开的前方侧。
因此,操控者能够在将肘放置在上述扶手区域2601的状态下轻易地操作上述变速操作部件2410。
再有,在上述扶手单元2600中,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在上述变速操作部件2410以及上述扶手区域2601之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以操控者的基本操作姿势为基准的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的操作性。
详细说明,在作业车辆2001的起步操作时、行驶操作时,操控者采取一面用一只手(例如左手)操作上述转向部件2485,调整上述作业车辆2001的行进方向,一面用另一只手(例如右手)操作上述变速操作部件2410,调整上述作业车辆2001的车速的基本操作姿势。
在开始由上述作业机2010进行的作业的情况下,操控者通过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进行上述作业机2010的驱动开始操作,然后,进入上述基本操作姿势,使上述作业车辆2001起步。
另外,在一面使上述作业机2010驱动,一面使上述作业车辆2001行驶的作业行驶时,在上述作业车辆2001过于接近阴沟、障碍物等的情况下,操控者为使上述作业机2010紧急停止,需要通过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进行使上述作业机2010的驱动停止的操作。
因此,希望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设置在以上述基本操作姿势为基准,容易操作的部位。
就这点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以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位于上述变速操作部件2410以及上述扶手区域2601之间的方式被支撑在上述前方延展部2610B上。
因此,能够提高以上述基本操作姿势为基准的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的操作性。
再有,上述扶手单元2600为了谋求提高以上述基本操作姿势为基准的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的操作性,且有效地防止操控者的手违背意愿地接触到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而具备下述结构。
如图22、图23以及图25所示,上述前方延展部2610B具有支撑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的基端侧部分2610C和从上述基端侧部分2610C向前方延伸且支撑上述变速操作部件2410的前端侧部分2610D。
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在上述操作部向上方延展的状态下被支撑在上述基端侧部分2610C上。
图27是表示沿图22中的XXVII-XXVII线的上述扶手单元2600的纵剖正视图。
如图22、图25以及图27所示,上述基端侧部分2610C的上面中的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的上述操作部所处的区域2610C(1)以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的上述操作部的上端(上述操作盖的上端)位于与上述扶手区域2601的上面相比的下方的方式被配置在与上述扶手区域2601相比的下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谋求提高以上述基本操作姿势为基准的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的操作性,且有效地防止操控者的手违背意愿地接触到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
再有,如图25以及图27等所示,上述基端侧部分2610C的上面具有在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的上述操作部所处的上述区域2610C(1)的上述驾驶席2050侧向上方延展的壁区域2610C(2)。
通过设置上述壁区域2610C(2),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的误操作。
优选上述壁区域2610C(2)如图25等所示,遍及上述前端侧部分2610D以及上述扶手部2610A之间的上述基端侧部分2610C的车辆前后方向整个区域地设置。
根据该结构,大致平坦的上述区域2610C(1)由上述前端侧部分2610D、上述壁区域2610C(2)以及上述扶手部分2610A包围,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对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的误操作。
如图22、图23以及图25所示,上述前端侧部分2610D的上面(本实施方式中为上述第一罩2613中的与上述前端侧部分2610D对应的部分的上面)具有随着从与上述基端侧部分2610C的上面相邻的部分去向前方而位于上方的前高后低区域2610D(1)、与上述前高后低区域2610D(1)的前端部相邻的顶部区域2610D(2)和随着从与上述顶部区域2610D(2)相邻的部分去向前方而位于下方的前低后高区域2610D(3)。
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如图22、图23、图25以及图26所示,以能够在作为操作部发挥作用的前端部从上述前端侧部分2610D的上面向上方延展了的状态下,隔着上述顶部区域2610D(2)遍及上述前高后低区域2610D(1)以及上述前低后高区域2610D(3)的两侧摆动的方式,可绕摆动轴线摆动地被支撑在上述前端侧部分2610D上。
在该结构中,在上述前高后低区域2610D(1)上,还如图22、图25以及图26等所示,在与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的上述操作部所处的部分相比接近上述驾驶席50的区域设置上述作业机升降开关2460。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以上述基本操作姿势为基准的上述作业机升降开关2460的操作性。
如图23~图25等所示,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在作为操作部发挥作用的前端部从上述前端侧部分2610D中的与上述驾驶席2050相反侧的侧面向外方延展了的状态下,被支撑在上述箱体2610上。
详细地说,如图25所示,上述基端侧部分2610C在俯视时从上述扶手部2610A沿大致车辆前后方向向前方延伸。
另一方面,上述前端侧部分2610D  随着从后端侧去向前端侧而离开上述驾驶席2050的方式俯视时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
在该结构中,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在作为操作部发挥作用的前端部从上述前端侧部分2610D中的与上述驾驶席2050相反侧的侧面向外方延展了的状态下,被支撑在上述箱体2610上。
根据该结构,操控者能够在将肘放置在上述扶手区域2601的状态下合理地操作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
图28是表示从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看上述扶手单元2600以及上述托架2080的分解立体图。
再有,图29是表示从车辆宽度方向外方看上述机架2611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6、图28以及图29所示,上述机架2611具有与上述扶手部2610A对应的第一区域2611(1)、与上述基端侧部分2610C对应的第二区域2611(2)、和与上述前端侧部分2610D对应的第三区域2611(3)。
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40被支撑在上述第二区域2611(2)上,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以及上述作业机升降开关2460被支撑在上述第三区域2611(3)上。
图30是表示拆下了上述第一罩2613的状态的上述前方延展部分2610B的俯视图。
另外,图31是表示拆下了上述第二罩2614的状态的上述前方延展部分2610B的仰视图。
如图26、图28、图30以及图3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被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罩2613、2614夹持。
顺便提及,在像本实施方式中这样,上述变速操作部件2410具备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以及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的情况下,能够将上述无级变速装置2021的变速比设定得细微。
另一方面,也存在由于上述作业车辆2001的使用形式或操控者而不需要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进行的细微的上述无级变速装置2021的变速比操作(即,车速操作)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操控者仅通过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进行上述作业车辆2001的车速操作,但若此时违背意愿地接触到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则即使操控者将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操作到所希望的位置,上述无级变速装置2021的输出速度也会是不合意的速度。
考虑了这点,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下述结构。
即,也作为变速操作单元发挥作用的上述扶手单元2600如上所述,在具备能够与人工操作相应地绕摆动轴线摆动的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能够与人工操作相应地绕轴线转动的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以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的前端部向外方延展了的状态可绕摆动轴线摆动地支撑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且以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的前端部向外方延展了的状态可绕轴线转动地支撑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的上述箱体2610的基础上,还具备检测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的绕摆动轴线的操作位置的上述主变速传感器2415a、和检测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的绕轴线的操作位置的速度调整传感器2415b。
图32是表示上述扶手单元2600的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附近的侧视图。
另外,在图32中,为了便于理解,省略了安装在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的前端部的上述操作盖的图示。
如图23~图25、图28以及图30~图32所示,该结构的上述扶手单元2600还具备与从上述箱体2610的外方的人工操作相应地使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成为可绕轴线旋转的可操作状态或不能绕轴线旋转的不能操作状态的锁止机构2620。
通过具备上述锁止机构2620,能够进行使用了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以及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的细微的车速操作,且在不需要使用了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的细微的车速操作的情况下,能够切实地防止对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的误操作。
图33以及图34是上述扶手单元2600的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附近的侧视图,分别表示拆下了上述第一罩2613的状态以及拆下了上述第二罩2614的状态的侧视图。
再有,图35以及图36是上述扶手单元2600的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附近的侧视图,表示拆下了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罩2613、2614这两者的状态的侧视图。
另外,在图33~图36中,为了便于理解,省略了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用的上述操作盖的图示。
如图32~图36等所示,上述锁止机构2620具有:以能够接触、离开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的方式,在沿着与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的轴线正交的方向能够移动的状态下被收容在上述箱体2610的锁止部件2621;和基端部与上述锁止部件2621连结且前端部向上述箱体2610的外方延展了的锁止操作部件262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图24以及图32所示,在上述箱体2610上形成在与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狭缝2625。
于是,上述锁止操作部件2622经上述狭缝2625遍及上述箱体2610的内外延伸,据此,上述锁止部件2621能够沿着与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的轴线正交的方向移动。
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如图33~图36所示,在位于上述箱体2610的内部的部分,具有外表面中遍及绕轴线规定角度的至少一部分被做成平面状的平面区域2413a的被结合部2413。
于是,上述锁止部件2621被构成为能够获取与对上述锁止操作部件2622的人工操作相应地与上述被结合部2413的上述平面区域2413a结合,使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成为不能绕轴线旋转的锁止状态的锁止位置(参见图33~图35)、和离开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使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成为可绕轴线旋转的可操作状态的解除位置(参见图36)。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进行使用了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以及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的细微的车速操作,且能够切实地防止在不需要使用了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的细微的车速操作的情况下的对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的误操作。
优选如图33~图36所示,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中的上述被结合部2413被构成为,在上述平面区域2413a以外,具有以轴线为基准的圆弧状的外表面。
根据该结构,仅在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绕轴线位于规定的可锁止位置的情况下,上述锁止部件2621能够位于锁止位置。
即,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在锁止状态下必定位于绕轴线规定的上述可锁止位置,据此,能够谋求仅由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进行的变速操作的稳定化。
再有,根据上述结构,即使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从上述可锁止位置绕轴线些许旋转,也能够通过使上述锁止部件2621位于锁止位置,使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绕轴线转动到规定的上述可锁止位置。
另外,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的上述可锁止位置例如可以做成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的最高速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6所示,上述锁止部件2621具有朝向与上述锁止部件2621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结合面2621a,通过上述结合面2621a与上述平面区域2413a结合,使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成为不能绕轴线旋转的锁止状态。
也可以替代该结构,例如像图37(a)所示那样,构成为上述锁止部件2621的上述结合面2621a朝向上述锁止部件2621的移动方向。
另外,也可以替代像本实施方式以及图37(a)所示的方式那样,通过上述锁止部件2621以及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面接触,将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锁止的方式,以通过上述锁止部件2621以及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凹凸结合,来将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锁止的方式构成。
作为上述锁止部件2621以及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凹凸结合的方式,例如,列举出在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的上述被结合部2413形成凹部或凸部的一方2413b,在上述锁止部件2621形成上述凹部或凸部的另一方2621b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形成在上述箱体2610上的狭缝进行上述锁止部件2621的移动方向的导向以及上述锁止部件2621在锁止位置以及解除位置的卡定(参见图37(b)),或者也可以通过将上述锁止部件2621拧入上述箱体2610来进行上述锁止部件2621的移动方向的导向以及上述锁止部件2621在锁止位置以及解除位置的卡定(参见图37(c))。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上述锁止机构2620应用于上述扶手单元2600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当然也可以应用于具备与人工操作相应地绕摆动轴线能够摆动的主变速操作部件、与人工操作相应地绕轴线能够转动的速度调整部件、以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的前端部向外方延展了的状态绕摆动轴线能够摆动地支撑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且以上述速度调整部件的前端部向外方延展了的状态绕轴线能够转动地支撑上述速度调整部件的箱体、检测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的绕摆动轴线的操作位置的主变速传感器、和检测上述速度调整部件的绕轴线的操作位置的速度调整传感器的各种方式的变速操作单元。
这里,对能够通过与上述锁止机构2620不同的结构将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切换为锁止状态或可操作状态的变速操作单元2700进行说明。
图38是表示上述变速操作单元2700的纵剖视图。
另外,在图38中,对与本实施方式中的部件相同或对应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
在上述变速操作单元2700中,上述变速调整部件2410b如图38所示,具有传感器轴2710、和以可从上述箱体2610的外方人工操作的状态下被外插在上述传感器轴主体2711的操作盖2720,上述传感器轴2710包括由上述速度调整传感器2415b检测绕轴线的操作位置的传感器轴主体2711以及从上述传感器轴主体2711向径向外方延展的结合臂2712。
上述操作盖2720如图38所示,具有在轴线方向延伸的空心的周壁2721和堵塞上述周壁2721的轴线方向外方侧的端壁2722,以被夹插在上述传感器轴主体2711以及上述端壁2722之间的施力部件2730向轴线方向外方侧施力的状态,可绕轴线相对旋转且可在轴线方向相对移动地被外插于上述传感器轴主体2711。
在上述周壁2721上,如图38所示,设置着上述结合臂2712卡入的狭缝2723和向径向外方延伸的锁止臂2724。
图39是表示沿图38中的XXXIX-XXXIX线的端视图。
如图39所示,上述狭缝2723包括在轴线方向延伸的轴线方向延展部2723a和从上述轴线方向延展部2723a的轴线方向外方侧向绕轴线周方向延伸的周方向延展部2723b。
根据该结构,在上述操作盖2720因上述施力部件2730的施力而在位于轴线方向外方侧的初期位置(参见图38的实线)的状态下,上述结合臂2712结合在上述轴线方向延展部723a的轴线方向内方侧,上述操作盖2720以及上述传感器轴主体2711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
即,在上述操作盖2720位于初期位置时,上述传感器轴主体2711与上述操作盖2720的绕轴线的转动相应地绕轴线旋转。
另一方面,若上述操作盖2720抵抗上述施力部件2730的施力位于轴线方向内方侧的推动位置(参见图38的双点虚线),则上述结合臂2712向上述轴线方向延展部2723a的轴线方向外方侧相对移动,位于能够与上述周方向延展部2723b结合的位置,据此,上述操作盖2720在上述结合臂2712在上述周方向延展部2723b内相对移动的范围内,相对于上述传感器轴主体2711能够绕轴线相对旋转。
即,在上述操作盖2720位于推动位置时,上述操作盖2720在上述结合臂2712在上述周方向延展部2723b内相对移动的范围内,能够绕轴线旋转,而不使上述传感器轴主体2711绕轴线旋转。
上述锁止臂2724以在上述操作盖2720位于初期位置以及推动位置时,位于上述箱体2610的外方(参见图38的实线)以及内方(参见图38的双点虚线)的方式被设置在上述周壁2721上。
详细地说,在上述箱体2610上设置切口2735。
图40是表示沿图38中的XXXX-XXXX线的端视图。
如图40所示,上述切口2735被形成于在上述操作盖2720位于绕轴线规定的可锁止位置时与上述锁止臂2724相向的位置,仅在上述操作盖2720位于可锁止位置(参见图40(a))时允许上述操作盖2720在初期位置以及推动位置之间在轴线方向移动。
即,仅在使上述操作盖2720位于绕轴线可锁止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将上述操作盖2720从初期位置向推动位置推动,使上述锁止臂2724从上述箱体2610的外方向内方移动。
若在通过抵抗了上述施力部件2730的施力的推动力使位于可锁止位置的上述操作盖2720从初期位置向推动位置移动后,使上述操作盖2720在上述结合臂2712能够在上述周方向延展部2723b内相对移动的范围内绕轴线转动,解除上述推动力,则上述锁止臂2724与上述箱体2610的内表面结合,将上述操作盖2720的绕轴线的转动锁止。
在该结构的上述变速操作单元2700中,也能够进行使用了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以及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的细微的车速操作,且能够切实地防止在不需要使用了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的细微的车速操作的情况下的对上述速度调整部件2410b的误操作。
另外,上述操作盖2720的可锁止位置例如可以是能够使上述传感器轴主体2711绕轴线位于最高速位置的位置。
优选如图38以及图40所示,在上述锁止臂2724上设置凹部或凸部的一方2725。
而且,在上述箱体2610的内表面,设置在上述操作盖2720位于绕轴线规定的锁止位置(参见图40(b))时与上述凹部或凸部的一方凹凸结合的凹部或凸部的另一方2736。
根据该结构,能够更切实地防止位于锁止位置的上述操作盖2720违背意愿地绕轴线转动。
这里,对用于将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卡定在规定操作位置的棘爪机构2630进行说明。
如图28~图31以及图34~图36等所示,上述扶手单元2600具备为将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保持在绕上述摆动轴线的规定卡定位置的上述棘爪机构2630。
图41是表示沿图28中的XXXXI-XXXXI线的剖视图。另外,图41中省略了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的上述操作盖的图示。
另外,图42是表示上述棘爪机构2630的放大图。
如图28~图30以及图41~图42等所示,上述棘爪机构2630具备棘爪球2635、棘爪板2640、和棘爪施力部件2645。
上述棘爪球2635以与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一起绕上述摆动轴线摆动,且在与上述摆动轴线平行的方向相对于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能够相对移动的状态被支撑在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1以及图42等所示,上述棘爪球2635被支撑于在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上设置的棘爪球支撑体2650。
上述棘爪球支撑体2650以第一端部与上述棘爪板2640相向的状态与上述摆动轴线平行地延伸,且具有至少在上述第一端部开口的轴线孔,在上述轴线孔内收容上述棘爪球2635以及上述棘爪施力部件2645。
详细地说,上述棘爪球2635如图41所示,以通过收容在上述轴线孔的上述棘爪施力部件2645产生的施力而从上述轴线孔的上述第一端部侧的开口向外方露出,且能够与上述棘爪板2640抵接的方式被收容在上述轴线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如图42所示,具有基端部相对旋转自由地被支撑于划出上述摆动轴线的摆动轴2665,且前端部经形成在上述箱体2610(本实施方式中为上述第一罩2613)上的狭缝2615(参见图24以及图25等)向外方延展了的杆部2660。
而且,上述棘爪球支撑体2650以在上述第一端部与上述棘爪板2640相向的状态下与上述摆动轴线平行的方式被支撑在上述杆部2660上。
详细地说,上述杆部2660具有基端部可转动地被支撑在上述摆动轴2665上的第一杆部件2661、基端部与上述第一杆部件2661连结且前端部经形成在上述箱体2610上的上述狭缝2615(参见图24以及图25等)向外方延展了的第二杆部件2662。
而且,上述棘爪球支撑体2650从上述第一杆部件2661以及上述第二杆部件2662的连结位置,以上述摆动轴线为基准在径向外方侧被支撑在上述第一杆部件2661上。
上述棘爪施力部件2645如上所述,以将上述棘爪球2635向上述棘爪板2640施力的方式,被收容在上述棘爪球支撑体2650上。
具体地说,上述棘爪施力部件2645如图41所示,以在基端部的轴线方向位置被固定的状态下,前端部与上述棘爪球2635结合的方式,被收容在上述棘爪球支撑体2650的上述轴线孔。
优选上述棘爪机构2630具备可调整地将上述棘爪施力部件2645的基端部的轴线方向位置固定的棘爪调整部件2646。
通过具备上述棘爪调整部件2646,能够轻易地调整上述棘爪施力部件2645的施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0所示,上述棘爪支撑体2650的上述轴线孔也在上述棘爪球支撑体2650中的与上述第一端部相反侧的第二端部开口。
而且,上述棘爪调整部件2646以前端部结合在上述棘爪施力部件2645的基端部的方式,从上述第二端部侧的开口被插入上述轴线孔,且可改变轴线方向位置地被固定在上述棘爪球支撑体2650上。
上述棘爪调整部件2646例如可以为从上述第二端部侧的开口拧入上述轴线孔的螺栓。
上述棘爪板2650以遍及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的绕上述摆动轴线的摆动范围与上述棘爪球2635相向的方式被固定设置。
在上述棘爪板2640上,如图28以及图42等所示,形成以上述摆动轴线为基准沿周方向配置的多个棘爪凹部2641,也就是分别能够承接上述棘爪球2635的多个棘爪凹部264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棘爪板2640如上所述,经上述摆动轴2665支撑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还作为上述机架2611的一部分发挥作用。
如图41所示,上述多个棘爪凹部2641的与上述棘爪球2635相向的一侧在上述棘爪板2640的外表面开口,且与上述棘爪球2635的相反侧被做成堵塞的非贯通凹部,据此,不会导致上述棘爪板2640的大型化,能够使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的卡定位置间隔变得狭窄。
即,在以往的棘爪机构中,多个棘爪凹部被做成贯通棘爪板的贯通孔。
在上述多个棘爪凹部被做成贯通孔的情况下,从强度上以及制造上的观点来看,不能使上述多个棘爪凹部的间隔变得狭窄,其结果为,不能将由上述多个棘爪凹部划出的操作部件的绕摆动轴线的卡定位置间距变得狭窄。
另外,若增大以上述摆动轴线为基准的上述多个棘爪凹部的径向距离,则能够使上述操作部件的卡定位置间距变得狭窄,而不会使上述多个棘爪凹部的间隔狭窄到必要以上,但是,若根据该结构,则导致上述棘爪板的大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上述多个棘爪凹部2641被做成非贯通孔。
因此,能够尽量使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的卡定位置间距变得狭窄,而不会导致上述棘爪板2640的大型化。
优选上述棘爪板2640能够配置成,以设置了上述扶手单元2600的状态为基准垂直,或上述棘爪凹部2641的开口端部朝下。
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地防止雨水、尘埃等杂质滞留在上述棘爪凹部2641。
图43是表示上述扶手单元2600的上述前方延展部2610B的纵剖正视立体图。另外,在图43中,为了便于理解,省略了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的操作盖的图示。
如上所述,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的前端部经形成在上述箱体2610上的上述狭缝2615向上述箱体2610的外方延展。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3所示,上述狭缝2615被形成在如下的位置:与上述棘爪球2635(参见图41)抵接于上述棘爪板2640的位置相比相对于上述摆动轴线方向位移了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地防止经上述狭缝2615进入到上述箱体2610内的水、灰尘等杂质进入上述棘爪凹部641,进而从上述棘爪凹部2641经上述第一端部的开口进入上述棘爪球支撑体2650内。
图44是表示沿着上述狭缝2615的上述扶手单元2600的纵剖侧视图。另外,在图44中,为了便于理解,省略了图43中所示的上述主变速传感器2415a等的图示。
如图43以及图4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箱体2610中的形成上述狭缝2615的部分的以上述摆动轴线为基准的径向内端部2616与上述棘爪板2640的以上述摆动轴线为基准的径向外端部相比,以上述摆动轴线为基准位于径向内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经上述狭缝2615进入到上述箱体2610内的水、灰尘等杂质进入上述棘爪凹部2641,进而从上述棘爪凹部2641经上述第一端部的开口进入上述棘爪球支撑体2650内。
优选如图23以及图28所示,可在上述第二罩2614的底壁设置放水孔2614a。通过设置上述放水孔2614a,能够将经上述狭缝2615进入上述箱体2610内的水向上述箱体2610的外方排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3所示,上述箱体2610(上述第一罩2613)相对于上述摆动轴线的轴线方向,具有上述狭缝2615所位于的机体宽度方向中央区域2613C、与上述中央区域2613C相比位于驾驶席2050侧的内方区域2613I、和与上述中央区域2613C相比位于外方侧的外方区域2613O。
上述中央区域2613C如图43所示,具有隔着上述狭缝2615相对于上述摆动轴线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一对外壁部2617a、从上述一对外壁部2617a的与上述狭缝2615相邻的侧的端部向接近上述摆动轴线的方向延伸的一对法兰部2617b。
在该结构中,上述一对法兰部2617b的自由端部成为形成上述狭缝2615的部分的以上述摆动轴线为基准的径向内端部261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5以及图43等所示,上述中央区域2613C被做成向上方打开的凹状,据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操控者的手违背意愿地接触到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的操作部。
详细地说,上述箱体2610(本实施方式中为上述第一罩2613)如图24、图25以及图43等所示,具有在上述中央区域2613C以及上述内方区域2613I之间向上方鼓出的内侧壁区域2618、在上述中央区域2613C以及上述外方区域2613O之间向上方鼓出的外侧壁区域2619,由上述内侧壁区域2618以及上述外侧壁区域2619隔着的上述中央区域2613C被做成向上方打开的凹状。
优选如图43所示,能够使上述内侧壁区域2618鼓出得比上述外侧壁区域2619高,使上述棘爪板2640相对于上述摆动轴线的轴线方向位于与上述内侧壁区域2618相同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尽量地增大上述棘爪板2640,而不会导致上述箱体2610的大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谋求上述棘爪调整部件2646对上述棘爪施力部件2645的施力进行的调整作业的容易化,还具备下述结构。
如上所述,上述箱体2610具备支撑上述摆动轴的机架2611(本实施方式中也作为上述机架2611的一部分发挥作用的上述棘爪板2640)、以形成收容上述棘爪机构2630的收容空间的方式可拆装地安装在上述机架2061上的上述罩2612,上述罩2612具有设置了上述狭缝2615的第一罩2613、和以与上述第一罩2613协作划出上述收容空间的方式可拆装地安装在上述机架2611以及/或者上述第一罩2613上的第二罩2614。
图45是表示拆下了上述第二罩2614的状态的上述扶手单元2600的放大侧视图。
如图45所示构成为,在至少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a位于绕上述摆动轴线的可操作范围中的绕上述摆动轴线一方侧的端部的状态下,上述棘爪球支撑体2650的上述第二端部位于上述第二罩2614内。
根据该结构,仅将上述第二罩2614拆下,即可靠近上述棘爪调整部件2646,能够谋求上述棘爪调整部件2646的调整作业的容易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上述扶手单元2600具备上述棘爪机构2630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棘爪机构2630也可以应用于具备与人工操作相应地能够绕摆动轴线摆动的操作部件的各种操作单元。
这里,对支撑上述扶手单元2600的上述托架2080进行说明。
如图22~图24以及图26等所示,上述托架2080具有经螺栓等固结部件紧固在上述底板部件2060(参见图19~图21等)上的底座机架2081、连结在上述底座机架2081的上端侧的第一安装板2082、和连结在上述第一安装板2082上的第二安装板2083。
上述底座机架2081如图22以及图26等所示,也作为上述作业机升降杆2450的支撑部件发挥作用。
详细地说,上述作业机升降杆2450以在上述驾驶席2050以及上述挡泥板2055之间能够绕沿着机体宽度方向的转动轴转动的方式,经第三安装板2084支撑在上述底座机架2081上。
图46是表示上述扶手单元2600附近的侧视图。
如图20、图26以及图46所示,上述杆导向器2065在上端部向上方延展了的状态下,允许上述作业机升降杆2450绕上述转动轴转动,且允许上述第一安装板2082的下述第一重合区域2082a向上方延展,并围绕着上述托架2080。
另外,如图20以及图46等所示,在上述杆导向器2065中的与上述扶手单元2600相比的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设置着操作盘单元2070。
图47是表示上述操作盘单元2070的示意俯视图。
如图20、图46以及图47等所示,在上述操作盘单元2070上,沿车辆前后方向,依次配置着上述耕耘深度设定部件2480、上述自动倾斜设定部件2470a、上述作业机上升位置设定部件2455、下降速度变更位置设定部件2465以及上述手动倾斜操作部件2470c。
上述自动倾斜设定部件2470a、上述作业机上升位置设定部件2455以及下降速度变更位置设定部件2465由可开闭的盖部件2071覆盖。
另外,如图20以及图46等所示,在上述杆导向器2065中的上述扶手单元2600的后方侧配置上述PTO切换操作部件2445。
图48是表示上述托架2080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6以及图48等所示,上述第一安装板2082具有平板状的第一重合区域2082a,以在上述第一重合区域2082a沿着大致垂直方向的状态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被紧固在上述底座机架2081上。
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在支撑了上述扶手单元2600中的上述箱体2610的上述机架2611的状态下可拆装地连结于上述第一安装板208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扶手单元2600的上述机架2611可在后端侧绕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转动轴2611a进行位置调整地被支撑在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上。
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如图46所示,具有与上述第一重合区域2082a重合的平板状的第二重合区域2083a。
即,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以上述第二重合区域2083a重合在上述第一重合区域2082a的状态下,经第一以及第二固结部件2091、2092可拆装地连结于上述第一安装板2082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相对于上述第一安装板2082可进行车辆前后方向位置调整且可进行安装角度调整地被固定。
详细地说,如图48所示,在上述第一重合区域2082a形成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孔2082b。
另一方面,在上述第二重合区域2083a形成前后位置调整用安装孔2083b。
而且,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安装板2082、2083经插通于上述长孔2082b以及上述前后位置调整用安装孔2083b的例如螺栓等上述第一固结部件2091连结。
根据该结构,在上述前后位置调整用安装孔2083b能够相对于上述长孔2082b在车辆前后方向相对移动的范围内,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安装板2082进行前后方向位置调整。
如图48所示,还在上述第一重合区域2082a形成多个第一板侧角度调整用安装孔,在上述第二重合区域2083a形成多个第二板侧角度调整用安装孔。
上述第二板侧角度调整用安装孔包括位于以上述前后位置调整用安装孔2083b为中心的半径为R1的圆周上的第二板侧角度调整用第一安装孔A1和位于以上述前后位置调整用安装孔2083b为中心且半径比R1小的R2的圆周上的第二板侧角度调整用第二安装孔A2。
另一方面,上述第一板侧角度调整用安装孔包括第一板侧第一安装孔组2085(1)、第一板侧第二安装孔组2085(2)和第一板侧第三安装孔组2085(3),所述第一板侧第一安装孔组2085(1)包括在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位于前后方向第一安装位置时能够使用的多个安装孔B1、B2,所述第一板侧第二安装孔组2085(2)包括在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位于前后方向第二安装位置时能够使用的多个安装孔B3、B4,所述第一板侧第三安装孔组2085(3)包括在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位于前后方向第三安装位置时能够使用的多个安装孔B5、B6。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的前后方向第一~第三安装位置分别表示上述前后位置调整用安装孔2083b位于上述长孔2082b的前侧、中央以及后侧时的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的前后方向安装位置。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以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在上述第一~第三安装位置这三个部位被固定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所以,上述第一板侧角度调整用安装孔B1~B7包括上述第一~第三这三个第一板侧安装孔组2085(1)~2085(3),然而,第一板侧安装孔组的个数当然可以恰当地设定。
即,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的前后方向位置可无级地调整。
因此,可以与对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进行固定的前后方向位置的个数相应地决定上述第一板侧安装孔组的个数。
上述第一板侧第一安装孔组2085(1)的多个安装孔B1、B2被配置成在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位于前后方向第一安装位置时,位于以上述前后位置调整用安装孔2083b所处的点为中心的半径为R1的圆周上。
上述第一板侧第二安装孔组2085(2)的多个安装孔B3、B4被配置成在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位于前后方向第二安装位置时,位于以上述前后位置调整用安装孔2083b所处的点为中心的半径为R1的圆周上。
再有,上述第一板侧第二安装孔组2085(2)中的一个安装孔B4在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位于前后方向第一安装位置时,位于以上述前后位置调整用安装孔2083b所处的点为中心的半径为R2的圆周上。
上述第一板侧第三安装孔组2085(3)的多个安装孔B5、B6被配置成在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位于前后方向第三安装位置时,位于以上述前后位置调整用安装孔2083b所处的点为中心的半径为R1的圆周上。
再有,上述第一板侧第三安装孔组2085(3)中的一个安装孔B6被配置成在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位于前后方向第二安装位置时,位于以上述前后位置调整用安装孔2083b所处的点为中心的半径为R2的圆周上。
再有,上述第一板侧角度调整用安装孔如图48所示,在具有形成上述第一板侧第一~第三安装孔组2085(1)~2085(3)的安装孔B1~B6的基础上,还具有第一板侧追加安装孔B7,所述第一板侧追加安装孔B7在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位于前后方向第三安装位置时,位于以上述前后位置调整用安装孔2083b所处的点为中心的半径为R2的圆周上。
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少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板侧角度调整用安装孔的个数,并至少在每个前后方向第一~第三安装位置将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以不同的三个角度固定在上述第一安装板2082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上述第一板侧第一安装孔组2085(1)包括两个安装孔B1、B2,上述第一板侧第二安装孔组2085(2)包括两个安装孔B3、B4,上述第一板侧第三安装孔组2085(3)包括两个安装孔B5、B6,并且,上述第一板侧追加安装孔包括一个安装孔B7。而且,第二板侧角度调整用安装孔包括两个安装孔A1、A2。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合计形成九个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板侧角度调整用安装孔,能够通过这九个安装孔,得到包括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位于前后方向第一~第三安装位置时的各自的三种安装姿势的合计十一个式样的安装姿势。
具体地说,在使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位于前后方向第一安装位置的状态下,使用上述安装孔A1、B1的组合、上述安装孔A1、B2的组合以及上述安装孔A2、B4的组合,例如,由成为把手螺钉方式的上述第二固结部件2092固结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安装板2082、2083,据此,能够在前后方向第一安装位置以前升高姿势、前降低姿势以及水平姿势固定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
另外,在使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位于前后方向第二安装位置的状态下,使用上述安装孔A1、B3的组合、上述安装孔A1、B4的组合以及上述安装孔A2、B6的组合,由上述第二固结部件2092固结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安装板2082、2083,据此,能够在前后方向第二安装位置以前升高姿势、前降低姿势以及水平姿势固定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
再有,在使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位于前后方向第三安装位置的状态下,使用上述安装孔A1、B5的组合、上述安装孔A1、B6的组合以及上述安装孔A2、B7的组合,由上述第二固结部件2092固结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安装板2082、2083,据此,能够在前后方向第三安装位置以前升高姿势、前降低姿势以及水平姿势固定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位于前后方向第一以及第二位置之间的状态下,使用上述安装孔A2、B3的组合,由上述第二固结部件2092固结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安装板2082、2083,据此,能够在前后方向第一以及第二位置之间以前升高姿势固定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在使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位于前后方向第二以及第三位置之间的状态下,使用上述安装孔A2、B5的组合,由上述第二固结部件2092固结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安装板2082、2083,据此,能够在前后方向第二以及第三位置之间以前升高姿势固定上述第二安装板2083。
符号说明
1:作业车辆;10:作业机;51:无级变速装置;61:PTO轴;71:行驶系统操作部件;711:变速操作部件;7111:操作轴;7112:转动操作部;712:最高速设定部件;7122:臂部;7121:摆动轴;7123:摆动操作部;72:作业机升降杆(操作部件);721:作业机升降杆的转动轴;73:作业姿势设定部件(操作部件);731:作业机倾斜设定部件;76:PTO系统操作部件;761:PTO输出操作部件;91:挡泥板;92:驾驶席;93:扶手;931:扶手主体;9311:中央区域;9312:转移区域;932:托架;933:安装板;934:前方延展部;9341:保护部;A3:中央区域中的假想面;A4:假想垂直面;A5:假想水平面;94:底板部件;97:杆导向器;2001:作业车辆;2010:作业机;2050:驾驶席;2410a:主变速操作部件;2410b:速度调整部件;2440: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2460:作业机升降开关;2600:扶手单元;2601:扶手区域;2610:箱体;2610A:扶手部;2610B:前方延展部;2610C:基端侧部分;2610C(1):平坦区域;2610C(2):壁区域;2610D:前端侧部分;2610D(1):前高后低区域;2610D(2):顶部区域;2610D(3):前低后高区域。

Claims (17)

1.一种扶手构造,其是具有配置在驾驶席的机体宽度方向一方侧的扶手主体的作业车辆的扶手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从上述扶手主体向前方延伸的前方延展部,
在上述前方延展部的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设有变速操作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扶手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扶手主体大致沿着机体前后方向,上述前方延展部以随着去向前方而位于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的方式,俯视时向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倾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扶手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扶手主体包括位于机体前后方向中央的中央区域和位于上述中央区域以及上述前方延展部之间的转移区域,
上述转移区域的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面以随着去向前方而位于机体宽度方向内方的方式,俯视时向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倾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扶手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中央区域中的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向前方侧延长了的假想面与上述前方延展部的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交叉。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扶手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前方延展部的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向上倾斜。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扶手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变速操作部件被做成用于对上述作业车辆所具备的无级变速装置进行无级地变速操作的转盘式变速操作部件,
在上述前方延展部的上面,设置着设定上述无级变速装置的最快输出值的最高速设定部件,
上述转盘式变速操作部件具有相对于上述前方延展部的机体宽度方向外侧面交叉的操作轴和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在上述操作轴的前端部的转动操作部,
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具有在前端部从上述前方延展部的上面向上方延展了的状态下,能够绕与上述扶手主体的上面大致平行的摆动轴摆动的臂部和被紧固在上述臂部的前端部的摆动操作部。
7.一种作业车辆的操作部构造,其是在驾驶席的机体宽度方向一方侧配置了杆导向器、能够人工操作的多个操作部件以及扶手的作业车辆的操作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杆导向器以跨在底板部件和上述挡泥板上的方式构成,上述底板部件在上述驾驶席以及配置在上述驾驶席的机体宽度方向一方侧的挡泥板之间延伸,
上述扶手以操控者能够放置胳膊的扶手主体位于与上述杆导向器相比的上方,且位于上述杆导向器的机体宽度方向中途部的方式构成,
隔着上述扶手主体,在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以及外方侧分别配置着至少一个上述操作部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作业车辆的操作部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部件具有用于使附设在上述作业车辆上的作业机升降的作业机升降杆和包括设定上述作业机相对于上述作业车辆的倾斜的作业机倾斜设定部件的作业姿势设定部件,
上述作业机升降杆以能够在上述驾驶席以及上述挡泥板之间绕沿着机体宽度方向的转动轴转动的方式被直接或间接地支撑在竖立设置在上述底板部件上的托架上,
上述扶手以上述扶手主体位于与上述作业机升降杆相比的机体宽度方向外方的方式经安装板被支撑在上述托架上,
上述杆导向器允许作为上述作业机升降杆的操作部的上端部以及上述安装板的上端部向上方延展,且围绕着上述托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作业车辆的操作部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作业机升降杆的作为操作部的上端部位于与将上述扶手主体的上面向机体宽度方向内方侧延长了的假想宽度方向内方面相比的下方。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作业车辆的操作部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部件具有行驶系统操作部件,该行驶系统操作部件包括用于操作上述作业车辆所具备的变速装置的变速操作部件,
上述扶手主体、上述作业机升降杆以及上述作业姿势设定部件相对于机体前后位置至少局部重叠,
上述扶手具备以位于与上述作业姿势设定部件相比的前方的方式从上述扶手主体向前方延伸的前方延展部,
上述变速操作部件配置在上述前方延展部中的机体宽度方向外方侧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作业车辆的操作部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行驶系统操作部件包括设定上述变速装置的最快输出值的最高速设定部件,
上述最高速设定部件配置在上述前方延展部的上面。
12.如权利要求7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的操作部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扶手主体的上面被做成随着去向机体宽度方向内方而变低那样的倾斜面。
13.一种扶手单元,其是应用于附设有作业机的作业车辆的扶手单元,具备配置在上述作业车辆的驾驶席的侧方、且在上面形成有扶手区域的箱体和被支撑在上述箱体上的操作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箱体具有在上面形成有上述扶手区域的扶手部和从上述扶手部向前方延伸的前方延展部,
上述操作部件包括用于对上述作业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变速的变速操作部件以及用于使向上述作业机的动力传递结合脱开的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
上述变速操作部件以及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在作为操作部发挥作用的前端部向外方延展、且上述变速操作部件位于与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相比的前方的状态下,被支撑在上述前方延展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扶手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前方延展部具有支撑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的基端侧部分和从上述基端侧部分向前方延伸且支撑上述变速操作部件的前端侧部分,
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的上述操作部从上述基端侧部分的上面向外方延展,
上述基端侧部分的上面中的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的上述操作部所处的部分,以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的上述操作部的上端位于与上述扶手区域的上面相比的下方的方式,配置在与上述扶手区域相比的下方。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扶手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基端侧部分的上面具有上述PTO接合断开操作部件的上述操作部所处的大致平坦区域、和在上述大致平坦区域的上述驾驶席侧以向上方延展的方式设置的壁区域。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扶手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前端侧部分的上面具有随着从与上述基端侧部分的上面相邻的部分去向前方而位于上方的前高后低区域、与上述前高后低区域的前端部相邻的顶部区域和随着从与上述顶部区域相邻的部分去向前方而位于下方的前低后高区域,
上述变速操作部件具有用于使无级变速装置的输出速度变化的主变速操作部件,
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以在作为操作部发挥作用的前端部从上述前端侧部分的上面向上方延展了的状态下,隔着上述顶部区域能够遍及上述前高后低区域以及上述前低后高区域的两侧摆动的方式,可绕摆动轴线摆动地被支撑在上述前端侧部分,
在上述前高后低区域,在与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的上述操作部所处的部分相比接近上述驾驶席的部分设置作业机升降开关。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扶手单元,其特征在于,上述基端侧部分俯视时从上述扶手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向前方延伸,
上述前端侧部分以随着从后端侧去向前端侧而离开上述驾驶席的方式,俯视时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
上述变速操作部件具有用于在使由上述主变速操作部件设定的上述无级变速装置的输出速度为最大输出速度的状态下,改变上述无级变速装置的变速比的速度调整部件,
上述速度调整部件在作为操作部发挥作用的前端部从上述前端侧部分中的与上述驾驶席相反侧的侧面向外方延展了的状态下,能够绕与上述摆动轴线大致平行的转动轴线转动地被支撑在上述前端侧部分。
CN2009801449937A 2008-12-02 2009-11-19 作业车辆的扶手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168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01794.8A CN103465783B (zh) 2008-12-02 2009-11-19 作业车辆的操作部构造
CN201310401793.3A CN103455083B (zh) 2008-12-02 2009-11-19 扶手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07842A JP5280819B2 (ja) 2008-12-02 2008-12-02 作業車輌のアームレスト構造
JP2008-307842 2008-12-02
JP2009-114281 2009-05-11
JP2009114281A JP5401165B2 (ja) 2009-05-11 2009-05-11 アームレストユニット
PCT/JP2009/069604 WO2010064541A1 (ja) 2008-12-02 2009-11-19 作業車輌のアームレスト構造、作業車輌の操作部構造及びアームレストユニット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01794.8A Division CN103465783B (zh) 2008-12-02 2009-11-19 作业车辆的操作部构造
CN201310401793.3A Division CN103455083B (zh) 2008-12-02 2009-11-19 扶手单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16869A true CN102216869A (zh) 2011-10-12
CN102216869B CN102216869B (zh) 2013-11-27

Family

ID=42233192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499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16869B (zh) 2008-12-02 2009-11-19 作业车辆的扶手构造
CN20131040179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65783B (zh) 2008-12-02 2009-11-19 作业车辆的操作部构造
CN20131040179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55083B (zh) 2008-12-02 2009-11-19 扶手单元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0179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65783B (zh) 2008-12-02 2009-11-19 作业车辆的操作部构造
CN20131040179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55083B (zh) 2008-12-02 2009-11-19 扶手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1578788B1 (zh)
CN (3) CN102216869B (zh)
WO (1) WO2010064541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2976A (zh) * 2013-08-09 2016-03-30 洋马株式会社 作业车辆
CN106794787A (zh) * 2014-10-16 2017-05-31 洋马株式会社 作业车辆
CN108290612A (zh) * 2015-11-30 2018-07-17 洋马株式会社 作业车辆
CN111907326A (zh) * 2019-05-07 2020-11-10 森萨塔科技公司 双模式感测操纵杆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110347A1 (de) * 2015-06-26 2016-12-29 Claas Selbstfahrende Erntemaschinen Gmbh Landwirtschaftliches Fahrzeu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5781Y2 (ja) * 1986-12-30 1994-09-21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農用トラクタ−のフエンダ−把手具
JP3121642B2 (ja) * 1991-10-14 2001-01-09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キーボード
JPH06191337A (ja) * 1992-12-24 1994-07-12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シート装置
JP3529478B2 (ja) * 1995-03-13 2004-05-24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トラクター
JP2000051300A (ja) * 1998-08-07 2000-02-22 Toshiba Tec Corp ストレッチエアマッサージ機
JP3352041B2 (ja) * 1998-11-11 2002-12-03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作業車両のモノレバー操縦装置
JP3785944B2 (ja) * 2001-03-30 2006-06-1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操作部配置構造
JP3651602B2 (ja) * 2002-05-29 2005-05-25 三菱ふそうトラック・バス株式会社 変速機操作装置
US6971279B2 (en) * 2003-02-12 2005-12-06 Volvo Construction Equipment Holding Sweden Ab Control lever safety apparatus for heavy equipment
SE525171C2 (sv) * 2003-05-28 2004-12-14 Volvo Constr Equip Holding Se Armstöd för användning tillsammans med en fordonsstol
JP4286183B2 (ja) * 2004-05-24 2009-06-24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JP2007030623A (ja) 2005-07-25 2007-02-08 Yanmar Co Ltd 作業車両
WO2007051116A1 (en) * 2005-10-27 2007-05-03 Crown Equipment Corporation Adjustable armrest mechanism for a materials handling vehicle
JP4882564B2 (ja) * 2006-07-14 2012-02-22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機昇降操作装置
JP2008257402A (ja) * 2007-04-03 2008-10-23 Yanmar Co Ltd 作業車両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2976A (zh) * 2013-08-09 2016-03-30 洋马株式会社 作业车辆
CN106794787A (zh) * 2014-10-16 2017-05-31 洋马株式会社 作业车辆
CN108290612A (zh) * 2015-11-30 2018-07-17 洋马株式会社 作业车辆
CN111907326A (zh) * 2019-05-07 2020-11-10 森萨塔科技公司 双模式感测操纵杆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10095244A (ko) 2011-08-24
CN103465783B (zh) 2016-04-20
CN103465783A (zh) 2013-12-25
KR101578788B1 (ko) 2015-12-18
CN103455083A (zh) 2013-12-18
CN103455083B (zh) 2015-11-11
WO2010064541A1 (ja) 2010-06-10
CN102216869B (zh) 2013-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16869B (zh) 作业车辆的扶手构造
CN107148505B (zh) 作业车辆
JP2008017803A (ja) 作業機昇降操作装置
JP6478889B2 (ja) 作業車
JP2012070663A (ja) 苗移植機
JP5280819B2 (ja) 作業車輌のアームレスト構造
JP5410740B2 (ja) 作業車輌のアームレスト構造
JP5275000B2 (ja) 作業車輌の操作部構造
JP2012228913A (ja) 作業車両
JP5665916B2 (ja) 作業車輌の操作部構造
JP5083387B2 (ja) トラクタ
JP4923466B2 (ja) 無段変速機の変速操作装置
JP3927418B2 (ja) 乗用田植機の操作レバー配置機構
JP4310475B2 (ja) 農作業機
JP5752774B2 (ja) トラクタ
JP5758435B2 (ja) 作業車輌の操作部構造
JP2013166552A5 (zh)
JP3097204B2 (ja) 乗用型作業機
JP4797382B2 (ja) 作業車両の変速調節装置
JP4052974B2 (ja) 水田作業機
JP5341853B2 (ja) 農作業機の変速操作装置
JP4984393B2 (ja) 作業車両
JP2013144547A (ja) 作業車輌のアームレスト構造
JP2016070295A (ja) 作業車両の変速装置
JP2013144547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Yangma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YANMAR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27

Termination date: 202111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