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0337B - 空调调风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调风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00337B
CN102200337B CN201110061134.0A CN201110061134A CN102200337B CN 102200337 B CN102200337 B CN 102200337B CN 201110061134 A CN201110061134 A CN 201110061134A CN 102200337 B CN102200337 B CN 1022003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rical shell
retainer
guide plate
pivo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6113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00337A (zh
Inventor
柴田实
大松直树
浅野贤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003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03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003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033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8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a set of pivoting shutters and a pivoting fram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调风器,包括:下游侧保持架部分;筒体,其枢轴转动方式安装在下游侧保持架部分中,以改变空调用空气的出风方向;以及一对导向翼板。筒体的第一外表面沿下游侧保持架部分的第一内表面延伸。围绕回转轴枢轴转动方式支撑筒体,该回转轴在垂直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第二内表面的方向延伸。各导向翼板将空调用空气引导进入筒体位于气流上游侧的开口。随着筒体从其中立位置开始的枢轴转动,一个导向翼板与筒体连动,达到下游侧保持架部第一内表面中随着筒体枢轴转动而远离筒体气流上游侧的开口的部分与筒体之间的位置处。

Description

空调调风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调风器,其具有作为空调风道的保持架,以及枢轴转动方式布置在保持架中以改变空气出风方向的筒体。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专利公开No.2004-114799中披露了这样一种空调调风器。近年来,通常将形成仪表板一部分的组合仪表(center cluster)布置在车辆中驾驶座与相邻乘员座之间,而导航系统的显示装置则配置在组合仪表上部。在具有上述构造的车辆组合仪表中安装空调调风器时,显示装置限制了用于安装空调调风器的空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图9中所示,采用了具有长条形状的空调调风器。具体而言,调风器的尺寸在车辆宽度方向较小,而在竖直方向则较大。提出了在显示装置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布置两个这种空调调风器。
如图9所示,空调调风器包括保持架102和筒体104。保持架102是用于空调的风道,并具有呈大致矩形截面的筒状外形。筒体104枢轴转动方式支撑在保持架102中,并具有呈大致矩形截面的筒状外形。下文中,保持架102中各自包括矩形对应长边的一对内表面称为第一内表面126。保持架102中各自包括矩形对应短边的一对内表面称为第二内表面124。筒体104中各自包括矩形形状对应长边的一对外表面称为第一外表面145。
筒体104的第一外表面145沿保持架102的第一内表面126延伸。筒体104可围绕轴142和轴148枢轴转动,轴142和轴148各自在垂直于保持架102第二内表面124的方向伸出。
在筒体104中形成一组翅片150,各翅片150在筒体104的矩形短边方向延伸。空调调风器包括用于改进调风器外观的罩壳103。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空调调风器中,通过从中立位置枢轴转动筒体104,改变出风方向。下文中,筒体104位于气流下游侧的开口称为内侧吹出口A。关于保持架102位于气流下游侧的开口,由保持架102的各第一内表面126和相对的筒体104第一外表面145所限定的开口称为外侧吹出口B。当使筒体104从中立位置向左或向右枢轴转动时,在筒体104的枢轴转动方向使内侧吹出口A枢轴转动。
在如上述构造的空调调风器中,当从如图10(a)和图10(b)中一长两短划线所表示的中立位置使筒体104枢轴转动时,被引导通过内侧吹出口A的空气在大致垂直于筒体104轴142、148并且平行于筒体104第一外表面145的方向行进。通过使筒体104枢轴转动,改变外侧吹出口BL的开口面积和外侧吹出口BR的开口面积。具体而言,在图10(b)所示状态下,位于右侧的外侧吹出口BR具有减小的开口面积。在图10(c)所示状态下,位于左侧的外侧吹出口BL具有减小的开口面积。据此,通过各外侧吹出口BL、BR中开口面积因筒体104枢轴转动而减小的部分所排出的空气,沿保持架102的对应内表面行进。此外,与筒体104布置在中立位置的状态相比,通过小开口面积部分(即:图10(b)示例中的右外侧吹出口BR、或图10(c)示例中的左外侧吹出口BL)所排出空气的流动速度更大。高速移动的气流在通过内侧吹出口A排出的空气中导致湍流。结果,必须改进调风器,以保证从出口排出的空调用空气的出风指向性。
这一问题并不局限于如上述情况下具有呈矩形截面的保持架和筒体的空调调风器,也不局限于安装在乘员室中央控制板中的空调调风器。换而言之,在具有用作空调风道的保持架和枢轴转动方式布置在保持架中以改变出风方向的筒体的空调调风器中,该问题通常是普遍存在的。
发明内容
据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调风器,即使筒体从中
立位置枢轴转动时,这种空调调风器也能可靠地改进通过出口排出的
空调用空气的出风指向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空调调风器,包括筒状保持架、筒体、外侧吹出口、以及导向机构。筒状保持架起到空调风道的作用,并且具有内表面和位于气流下游侧的开口。筒体枢轴转动方式安装在保持架中,并通过围绕中立位置枢轴转动来改变空调空气的出风方向。筒体具有与保持架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筒体包括分别布置在气流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上游侧开口和下游侧开口。外侧吹出口由保持架内表面与筒体外表面形成于保持架的开口处。导向机构引导空调空气进入筒体的上游侧开口。当筒体从中立位置朝任一方向枢轴转动时,筒体的上游侧开口远离保持架内表面的一部分、并且接近保持架内表面的另一部分。与筒体从中立位置开始的枢轴转动连动,使导向机构移动到保持架内表面中随着筒体枢轴转动而远离筒体上游侧开口的部分与筒体之间的位置。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进行详细描述,示例方式对本发明原理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点将更为明了。
附图说明
参照下面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的轴测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空调调风器装配后状态的轴测图;
图3是示出图2所示空调调风器的正视图;
图4是示出图2所示空调调风器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图2所示空调调风器的后视图;
图6(a)是沿图3的线D-D的剖视图,图示位于中立位置的筒体;
图6(b)是筒体的剖视图,图示从图6(a)所示状态向右枢轴转动状态;
图7(a)是沿图3的线E-E的剖视图,图示位于中立位置的筒体;
图7(b)是筒体的剖视图,图示从图7(a)所示状态向右枢轴转动状态;
图7(c)是筒体的剖视图,图示从图7(a)所示状态向左枢轴转动状态;
图8(a)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的剖视图,其中筒体位于中立位置;
图8(b)是筒体的剖视图,图示从图8(a)所示状态向右枢轴转动状态;
图9是示出常规空调调风器的正视图;
图10(a)是沿图9的线F-F的剖视图;
图10(b)是筒体的剖视图,图示从图10(a)所示状态向右枢轴转动状态;以及
图10(c)是筒体的剖视图,图示从图10(a)所示状态向左枢轴转动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至图7,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第一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安装在组合仪表中,组合仪表布置于车辆中驾驶座与乘员座之间,并形成仪表板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导航系统的显示装置布置在组合仪表的上部。两个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安装于显示装置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
如图1所示,各空调调风器具有竖向尺寸大于横向尺寸的长条形状。空调调风器具有保持架2、筒体4、一对导向翼板7、支撑件8、以及罩壳3。
下面,说明空调器保持架的构造。
<保持架2>
保持架2,其作为用于空调的风道,包括布置在气流上游侧的上游侧保持架部分20、以及位于气流下游侧的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上游侧保持架部分20和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各具有呈大致矩形截面的筒状外形。
沿上游侧保持架部分20位于气流下游侧的端部的整个外周,形成凸缘20A。在凸缘20A中与矩形长边相对应的部分中,形成四个孔20B。
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包括一对平板状侧部25、平板状顶部22、以及平板状底部27,侧部25各包括矩形的对应长边。顶部22和底部27各包括矩形的对应短边。下文中,各侧部25的内表面称为第一内表面26。顶部22的内表面和底部27的内表面称为第二内表面24。
四个凸部25B从侧部25位于气流上游侧的端部凸出,四个凸部25B各容纳在上游侧保持架部分20的四个孔20B中。各侧部25位于气流下游侧的端部大致形成为弓状。具体而言,在矩形长边的延伸方向,即图1中的上下方向,各侧部25的下游端部中,越远离顶部22和底部27的部分在气流下游侧方向更为向前凸出。
在顶部22中形成用于安装支撑件8(下文具体说明)的槽23。
在底部27位于气流下游侧的端部附近形成孔28,孔28用于枢轴转动方式支撑筒体4(下文具体说明)的回转轴48。在底部27位于气流上游侧的端部中形成一对孔29,孔29用于枢轴转动方式支撑两个导向翼板7(下文具体说明)。图1中,仅示出一个孔29。
<筒体4>
筒体4枢轴转动方式支撑在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中以改变出风方向。筒体4包括:筒本体40,其具有呈大致矩形截面的筒状外形;翅片组50,其收纳在筒体体40中;以及,杆60,其将翅片组50保持在一起。
筒本体40包括一对平板状侧部44、平板状顶部41、以及平板状底部47,侧部44各包括矩形的长边。顶部41和底部47各包括矩形的短边。各侧部44位于气流下游侧的边缘大致形成为弓状,其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对应侧部25的下游端部形状相对应。下文中,各侧部44的外表面称为第一外表面45。
筒本体40的第一外表面45以这样一种方式形成,使其沿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对应第一内表面26延伸。
回转轴42从筒本体40的顶部41伸出,并垂直于顶部41延伸。回转轴42从顶部41朝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相对第二内表面24延伸。换而言之,当将筒本体40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相结合时,回转轴42垂直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第二内表面24延伸。在回转轴42的气流上游侧位置处,顶部41中形成驱使孔43,驱使孔43用于容纳导向翼板7(下文具体说明)的驱使轴72。驱使孔43允许驱使轴72沿驱使孔43移动。
回转轴48从筒本体40的底部47伸出,并垂直于底部47延伸。回转轴48从底部47朝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相对第二内表面24延伸。换而言之,当筒本体40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相结合时,回转轴48垂直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第二内表面24延伸。在回转轴48的气流上游侧位置处,在底部47中形成驱使孔49,驱使孔49用于容纳导向翼板7(下文具体说明)的驱使轴76。如上文所述,筒本体40的回转轴48穿过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孔28。
在筒本体40的每个侧部44中形成六个孔46,并使孔46在矩形的各长边中沿纵向以等间距方式隔开。
翅片组50由六个翅片本体51形成,各翅片本体51具有大致平板状外形。各翅片本体51以这样一种方式布置,使其沿筒本体40的顶部41和底部47延伸。六个翅片本体51在各侧部44的纵向排列。各翅片本体51具有:回转轴52,其穿过对应的孔46;臂部55,其从翅片本体51位于气流上游侧的端部向上游伸出;以及,凸部53,其从臂部55的末端凸出,并平行于回转轴52的轴向延伸。六个翅片本体51中的一个翅片本体51具有操纵把手54,操纵把手54形成在该翅片本体51位于气流下游侧的端部。
在杆60中形成六个孔61,使六个孔61在杆60的纵向以等间距方式隔开。翅片本体51的凸部53穿过对应的孔61。
将翅片本体51的回转轴52穿过筒本体40的对应孔46,并将翅片本体51的凸部53容纳在杆60的对应孔61中。以这种方式,将筒本体40、翅片组50、和杆60装配在一起。
<导向翼板7>
各导向翼板7包括导向板73、顶部70和底部74。在筒本体40气流上游侧开口的上游位置处,将导向翼板7布置在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中。
各导向板73成形为平板状。更具体而言,各导向板73包括平坦矩形表面。导向板73各自沿筒本体40矩形的整体对应长边延伸。
各导向翼板7的顶部70具有平坦板状外形(其具体而言为扇形),并包括弧和形成扇形半径的两边。各顶部70与对应导向板73在导向板73的对应纵向端(图1中观察时为上端)处相联结,并垂直于导向板73延伸。具体而言,各顶部70中由扇形半径所限定的部分与对应导向板73以这样一种方式相连接,使得顶部70中对应于扇形弧的部分位于气流下游。在各顶部70中对应于扇形中心的部分中,也就是两个半径之间的部分中,形成回转轴71,回转轴71朝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顶部22(图1中观察时向上)伸出。在对应顶部70中离对应导向板73端部最远的部分中,形成各驱使轴72,驱使轴72朝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底部27(图中观察时向下)伸出。
各导向翼板7的底部74构造成与顶部70相一致。各底部74具有平坦板状外形或具体而言扇状外形,并包括弧和形成扇形半径的两边。各底部74与对应导向板73在导向板73的对应纵向端(图1中观察时为下端)处相联结,并垂直于导向板73延伸。具体而言,各底部74中由扇形半径所限定的部分与对应导向板73以这样一种方式相连接,使得底部74中对应于扇形弧的部分位于气流下游侧。在各底部74中对应于扇形中心的部分中,也就是两个半径之间的部分中,形成回转轴75,回转轴75朝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底部27(图中观察时向下)伸出。在对应底部74中离对应导向板73端部最远的部分中,形成各驱使轴76,驱使轴76朝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顶部22(图中观察时向上)伸出。
当筒体4和导向翼板7安装在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中时,导向翼板7的顶部70布置在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顶部22与筒本体40的顶部41之间,而导向翼板7的底部74布置在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底部27与筒本体40的底部47之间。
<支撑件8>
支撑件8安装于在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顶部22所形成的槽23中。支撑件8枢轴转动方式支撑筒体4和导向翼板7。支撑件8包括平板状基部81和延伸部83,基部81在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两个侧部25之间延伸,以及,延伸部83从基部81向气流下游侧延伸。支撑件8整体为大致T形。在基部81的两个端部形成孔82,以枢轴转动方式支撑导向翼板7的回转轴71。在延伸部83的末端形成孔84,孔84用于枢轴转动方式支撑筒本体40的回转轴42。具体而言,在筒体4和导向翼板7安装在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中之后,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外部将支撑件8安装至顶部22的槽23。
<罩壳3>
罩壳3具有呈大致矩形截面的筒状外形,并形成空调调风器的外观面。罩壳3位于气流下游侧的开口30尺寸稍稍小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位于气流下游侧的开口。开口30实质上起到空调调风器气流的出口作用。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侧部25中位于气流下游侧的端部形状、以及筒体40侧部44中位于气流下游侧的端部形状相对应,罩壳3中布置于气流下游侧的端面成形为大致弓形。
参照图2和图3,筒体4中位于气流下游侧的开口是内侧吹出口A,从内侧吹出口A排出空调用空气。在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位于气流下游侧的开口中,由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各第一内表面26与筒本体40的相对第一外表面45所形成的开口是外侧吹出口B,从外侧吹出口B排出空调用空气。
当筒体4布置在这样一种位置,使得筒本体40的第一外表面45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第一内表面26平行延伸时,定义为筒体4位于其中立位置。当翅片组50布置于这样一种位置,使得翅片组50平行于筒本体40的顶部41内表面和底部47内表面延伸时,定义为翅片组50位于其中立位置。
当筒体4如图2至图4所示位于中立位置,向图中左右操作操纵把手54时,将力从具有操纵把手54的翅片本体51传送到筒本体40。这使筒本体40围绕回转轴42、48枢轴转动。结果,使内侧吹出口A向左或向右枢轴转动。
另一方面,当翅片组50如图2和图5所示位于中立位置,向图中上下操作操纵把手54时,通过杆60和翅片本体51的凸部53,将力从具有操纵把手54的翅片本体51传送至其他翅片本体51。这使翅片本体51围绕相关联的回转轴52枢轴转动。结果,使内侧吹出口A在上下方向枢轴转动。
下面,进一步具体说明筒体4的构造和各导向翼板7的构造,以及筒本体4和导向翼板7各自的操作。
下文中,关于两个导向翼板7,位于图中左侧的导向翼板称为左导向翼板7L,以及,布置在图中右侧的导向翼板称为右导向翼板7R。至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两个第一内表面26,布置于图中左侧的第一内表面称为第一内表面26L,以及,位于图中右侧的第一内表面称为第一内表面26R。
如图6(a)和图6(b)所示,与侧部44相比,筒本体40的顶部41更为朝气流上游侧突出。在顶部41的突出部分中形成驱使孔43,导向翼板7L、7R的驱使轴72L、72R穿过驱使孔43。参照图6(a),驱使孔43具有弓形部分43C、左侧部分43L和右侧部分43R。弓形部分43C具有围绕回转轴42的弓形形状。左侧部分43L与弓形部分43C的左端相连接。当筒体4位于中立位置时,左侧部分43L朝左导向翼板7L的回转轴71L延伸。右侧部分43R与弓形部分43C的右端相连接。当筒体4位于中立位置时,右侧部分43R朝右导向翼板7R的回转轴71R延伸。尽管未图示,筒本体40的底部47和形成在底部47中的驱使孔49分别成形为,与顶部41的形状和形成在顶部41中的驱使孔43的形状相一致。
如图6(a)所示,当筒体4位于中立位置时,导向翼板7L、7R的驱使轴72L、72R布置在形成于筒本体40的驱使孔43弓形部分43C的两端处。在这种状态下,每个导向板73L、73R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第一内表面26L、26R中对应的一个保持接触。
接着,如果使筒体4从上述状态向右枢轴转动,直至筒体4接触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对应第一内表面26,使筒本体40的驱使孔43围绕回转轴42逆时针方向移动,如图6(b)所示。在这种状态下,筒体4位于气流上游侧的开口远离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中位于右侧的第一内表面26R,并接近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中布置在左侧的第一内表面26L。
具体而言,左导向翼板7L的驱使轴72L在弓形部分43C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于驱使孔43移动,并因此最终到达弓形部分43C的右端。这避免了在筒体4枢轴转动时左导向翼板7L与筒体4一起枢轴转动。因此,维持导向板73L整体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第一内表面26L相接触。
右导向翼板7R的驱使轴72R在右侧部分43R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于驱使孔43移动,并因此最终到达右侧部分43R的右端。这允许在筒体4枢轴转动时右导向翼板7R与筒体4连动,从而围绕回转轴71R顺时针方向枢轴转动。因此,使右导向翼板7R的导向板73R布置在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右第一内表面26R与筒体4位于气流上游侧的开口之间。
下面,参照图7,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的操作。
当筒体4位于中立位置时,如图7(a)所示,在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轴向,从内侧吹出口A(其为筒体4位于气流下游侧的开口)和外侧吹出口BL、BR排出用于空调的空气。
当筒体4从中立位置向右枢轴转动时,如图7(b)所示,内侧吹出口A对应地向右取向。在此状态下,使左外侧吹出口BL的开口面积增大,并且使右外侧吹出口BR的开口面积减小。然而,在右外侧吹出口BR的气流上游侧位置处,布置在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右第一内表面26R与筒体4之间的右导向翼板7R的导向板73R,引导空调用气流,使其朝向筒体4位于气流上游侧的开口C。这避免了空调用空气流过右外侧吹出口BR。
当筒体4从中立位置向左枢轴转动时,如图7(c)所示,内侧吹出口A对应地向左取向。在此状态下,使右外侧吹出口BR的开口面积增大,并且使左外侧吹出口BL的开口面积减小。然而,在左外侧吹出口BL的气流上游侧的位置处,布置在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左第一内表面26L与筒体4之间的左导向翼板7L的导向板73L,引导空调用气流,使其朝向筒体4位于气流上游侧的开口C。这避免了空调用空气流过左外侧吹出口BL。
第一实施例的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与根据本发明的保持架相对应。第一实施例中筒体4的驱使孔43、49和导向翼板7L、7R与根据本发明的导向机构相对应。第一实施例的回转轴71L、71R各自与根据本发明的回转轴相对应。第一实施例中筒体4的驱使孔43、49和导向翼板7的驱使轴72、76与根据本发明的驱使机构相对应。驱使孔43的左侧部分43L和右侧部分43R分别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相对应。
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具有下述优点。
(1)空调调风器具有用作空调风道的筒状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以及枢轴转动方式支撑在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中以改变出风方向的筒体4。具体而言,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和筒体4各自具有呈大致矩形截面的筒状外形。筒体4的第一外表面45沿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第一内表面26形成。筒体4可围绕垂直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第二内表面24延伸的回转轴42、48枢轴转动。两个导向翼板7枢轴转动方式安装于筒体4。当筒体4从中立位置枢轴转动时,使导向翼板7与筒体4的枢轴转动连动,导向翼板7移动到筒体4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中随着筒体4枢轴转动而远离筒体4气流上游侧开口的第一内表面26之间的位置。导向翼板7因此将空调用气流引导进入筒体4位于气流上游侧的开口。具体而言,各导向翼板7具有导向板73、回转轴71和75、以及驱使机构。导向板73位于筒体4气流上游侧开口的上游。回转轴71、75是在垂直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第二内表面24的方向延伸并枢轴转动方式支撑导向板73的轴。驱使机构起到的作用是在筒体4枢轴转动时使导向板73与筒体4连动方式枢轴转动。
当筒体4从中立位置枢轴转动时,使对应导向翼板7移动,并使该导向翼板7迅速移动到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内表面中随着筒体4枢轴转动而远离筒体4气流上游侧开口的部分与筒体4之间的位置。导向翼板7因此将空调用气流引导进入筒体4位于气流上游侧的开口。这避免了空调用空气通过位于导向翼板7容纳空间的气流下游的外侧吹出口B排出,此外侧吹出口B为外侧吹出口B中通过筒体4的枢轴转动而减小开口面积的部分。以这种方式,避免了因空调用空气通过外侧吹出口B排出而在通过内侧吹出口A排出的空调用气流中导致湍流。结果,即使筒体4从中立位置枢轴转动,也能可靠地改进通过出口所排出空调用空气的出风指向性。
(2)各导向翼板7的回转轴71、75布置在导向板73的端部,并且位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第一内表面26附近。当筒体4位于中立位置时,驱使机构维持导向板73整体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第一内表面26接触。这避免了因容纳在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中的导向翼板7或具体而言导向板73而在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内空调用气流中导致湍流。
(3)各导向板73在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中沿筒体4矩形的整体对应长边延伸。这种构造允许导向板73可靠地将空调用气流引导进入筒体4位于气流上游侧的开口。这可靠地避免了空调用空气流过外侧吹出口B中因筒体4枢轴转动而减小开口面积的对应部分而排出。
每个导向板73L、73R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两个第一内表面26L、26R之一相对应。当筒体4枢轴转动时,驱使机构使两个导向板73L、73R中对应的一个与筒体4的枢轴转动连动,并且使导向板73L、73R中的另一个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对应第一内表面26接触。这避免了上述另一个导向板73L(73R)移动至这样一种位置,使该导向板73L(73R)在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内空调用气流中导致湍流。
第二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8,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的对应部件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使用的附图标记定义为,第一实施例对应部件的附图标记加上200。相同或相似部件的具体说明在此从略。
如图8(a)和图8(b)所示,具有长条形状的空调调风器包括保持架202、筒体204、导向翼板207L、导向翼板207R、以及罩壳203。
<保持架202>
保持架202具有上游侧保持架部分220和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21。
上游侧保持架部分220以这样一种方式形成,使得两个内表面即第一内表面220L与第二内表面220R之间的距离朝气流下游侧趋于增大。
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21以下述方式形成:对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21的两个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在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21位于气流上游侧的端部处(此处,使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21与上游侧保持架部分220相联结)最大,以及,朝气流下游侧急剧减小。在包括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21位于气流下游侧端部的部分处,使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21的内表面互相平行地形成。
结果,保持架202成形为,在上游侧保持架部分220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21联结在一起的位置处、于图8(a)和图8(b)中的横向上凸出。保持架202的各凸出部分的内部形成容纳空间SL、SR,容纳空间大致成形为三棱柱状。
<筒体204>
形成筒体204的筒本体240具有一对侧部244,并且,一个侧部244的内表面与另一侧部244的内表面互相平行地延伸。在各侧部244位于气流上游侧的端部处形成驱使孔243L、243R。
<导向翼板207>
如图8(b)所示,导向翼板207L(207R)具有导向板273L(273R)。各导向板273L(273R)成形为沿上游侧保持架部分220的对应第一内表面220L(220R)延伸。具体而言,当导向板273L与第一内表面220L相接触时,导向板273L具有位于气流上游侧的大致板状上游部分和与该上游部分相连接的大致板状下游部分。导向板273L的下游侧部分朝气流的下游侧且更向外侧延伸。
回转轴271L、271R从导向板273L、273R位于气流上游侧的端部伸出,回转轴271L、271R相对于上游侧保持架部分220枢轴转动方式支撑相关联的导向板273L、273R。
顶部270L、270R大致成形为平坦三角板状,顶部270L、270R与各导向板273L、273R位于气流下游侧的端部相联结。驱使轴272L、272R从顶部270L、270R伸出,使驱使轴272L、272R穿过形成在筒本体240中的对应驱使孔243L、243R。
尽管未示出,但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情况一样,使与顶部270L、270R相对应的底部与对应导向板273L、273R的下端相连接。与驱使轴272L、272R相对应的驱使轴从底部伸出。
下面,说明第二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的操作。
当筒体204位于中立位置时,如图8(a)所示,各导向翼板207L、207R的导向板273L、273R与上游侧保持架部分220的对应第一内表面220L、220R分开,并且,导向板273L、273R的下游部分互相平行地延伸。具体而言,各导向板273L、273R的下游部分在上游侧保持架部分220的轴向延伸,或者,换而言之,沿筒本体240的对应侧剖244延伸。
当筒体204从中立位置向右枢轴转动时,如图8(b)所示,筒本体240的各驱使孔243L、243R围绕对应回转轴(未示出)逆时针方向枢轴转动。在此状态下,筒体204位于气流上游侧的开口远离上游侧保持架部分220的右第一内表面220R,并且接近左第一内表面220L。
同样在此状态下,如图8(b)中所示,与筒体204连动,左导向翼板207L围绕回转轴271L顺时针方向枢轴转动。这导致导向板273L整体与上游侧保持架部分220的左第一内表面220L之间接触。换而言之,导向板273L的下游部分和顶部270L容纳在容纳空间SL中。
此外,如图中所示,右导向翼板207R也与筒体204连动,因而围绕回转轴271R顺时针枢轴转动。这将导向板273R移动到位于上游侧保持架部分220的右第一内表面220R与筒体204位于气流上游侧的开口之间的位置处。
第二实施例的上游侧保持架部分220与根据本发明的保持架相对应。第二实施例的筒体204的驱使孔243L、243R和导向翼板207L、207R的驱使孔272L、272R与根据本发明的驱使机构相对应。
上述第二实施例的空调调风器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优点(1)至(4)相类似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调风器并不局限于所示实施例,而是可以采用例如下述变化形式。
如所示实施例中那样,理想的是,随着使筒体4(204)枢轴转动,通过驱使机构使两个导向板73L、73R(273L、273R)中对应的一个与筒体4一起枢轴转动,而导向板73L、73R(273L、273R)中的另一个则整体保持与保持架的对应第一内表面相接触。以这种方式,避免上述另一个导向板所处位置使该导向板在保持架中空调用气流中引起湍流。然而,如果可以忽略这种问题,也可以使该另一导向板枢轴转动而离开保持架的第一内表面。
在第一实施例中,导向翼板7布置为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两个第一内表面26相对应。在第二实施例中,导向翼板207L、207R形成为与上游侧保持架部分220的第一内表面220L、220R相对应。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构造。也就是,导向翼板可以形成为与保持架的两个第一内表面之一相对应。
在第一实施例中,各导向翼板7的回转轴71、75布置在对应导向板73的一端,并且处在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的对应第一内表面26附近。在第二实施例中也采用了类似构造。换而言之,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采用翼片类型的导向翼板。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类型。也就是,例如,可以采用其他类型诸如蝶式导向机构。具体而言,回转轴可以布置在对应导向板的中央、以及筒体位于气流上游侧的开口与保持架的对应第一内表面之间的中间位置处。
如第一实施例中那样,理想的是,各导向板73在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中沿筒体4矩形的整体对应长边延伸。这进一步避免空调用空气通过外侧吹出口B中因筒体4枢轴转动而减小开口面积的对应部分BL(BR)排出。同样在第二实施例中,出于类似的目的,各导向板273L、273R沿上游侧保持架部分220中筒体204矩形的整体对应长边延伸。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构造。也就是,例如,导向板可以形成为与下游侧保持架部分21中筒体4矩形形状对应长边的一部分相对应。
在第一实施例中,采用的驱使机构使各导向板73围绕驱使轴72、76枢轴转动。第二实施例中也采用了类似构造。然而,根据本发明的导向机构并不局限于所示实施例的导向机构。例如,可以采用直线状移动导向板的机构。
如果导航系统的显示装置安装在组合仪表的上部、并且空调调风器布置在显示装置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各空调调风器必须安装在有限空间中。据此,如所示实施例中那样,理想的是采用具有各自呈大致矩形截面的保持架和筒体的空调调风器,其为长条的空调调风器。然而,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调风器并不局限于这种构造,例如,空调调风器可以具有大致方形截面、大致椭圆形截面、或大致圆形截面。同样,在这些情况下,采用所示实施例的导向机构。具体而言,当筒体从中立位置枢轴转动时,导向机构与筒体连动,达到保持架中随筒体枢轴转动而远离筒体气流上游侧开口的对应内表面部分与筒体之间的位置。导向机构因此将空调用空气引导进入筒体位于气流上游侧的开口。
所以,本示例和实施例应当认为是说明性而非限制性的,以及,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处给出的细节,而是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及其等效置换内进行修改。

Claims (8)

1.一种空调调风器,包括:
筒状保持架(21),其起到空调风道的作用,所述保持架(21)具有内表面和位于气流下游侧的开口;
筒体(4),其枢轴转动方式安装在所述保持架(21)中,并通过围绕中立位置枢轴转动来改变空调用空气的出风方向,所述筒体(4)具有与所述保持架(21)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45),所述筒体(4)包括分别布置在气流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上游侧开口和下游侧开口(A);
外侧吹出口(B),其由所述保持架(21)的内表面与所述筒体(4)的外表面(45)形成于所述保持架(21)的开口处;以及
导向机构(43、49、7L、7R、71L、71R),其用于将空调用空气引导进入所述筒体(4)的上游侧开口,
所述空调调风器特征在于:当所述筒体(4)从所述中立位置在任一方向枢轴转动时,所述筒体(4)的上游侧开口远离所述保持架(21)内表面的一部分、并且接近所述保持架(21)内表面的另一部分,以及
与所述筒体(4)从所述中立位置开始的枢轴转动连动,所述导向机构(43、49、7L、7R、71L、71R)移动到所述保持架(21)内表面中随着所述筒体(4)枢轴转动而远离所述筒体(4)上游侧开口的部分与所述筒体(4)之间的位置处,以及
所述导向机构包括:
至少一个板状导向板(73),其布置在所述筒体(4)的气流上游侧开口的上游;以及
驱使机构(43、49、72),其使所述至少一个板状导向板(73)随所述筒体(4)的枢轴转动连动方式枢轴转动,
其中,当所述筒体(4)位于所述中立位置时,所述驱使机构(43、49、72)使所述至少一个板状导向板(73)整体与所述保持架(21)的内表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调风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筒体(4)位于所述中立位置时,所述导向机构(43、49、7L、7R、71L、71R)布置成沿所述保持架(21)的内表面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调风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架(21)和所述筒体(4)都具有呈大致矩形截面的筒状外形;
所述保持架(21)的内表面包括一对第一内表面(26)和一对第二内表面(24),各第一内表面(26)包括大致矩形的长边,各第二内表面(24)包括大致矩形的短边,所述筒体(4)的外表面(45)具有一对第一外表面(45),各包括大致矩形的长边;
所述筒体(4)的第一外表面(45)沿所述保持架(21)的第一内表面(26)延伸,以及,所述筒体(4)可围绕垂直于所述保持架(21)第二内表面(24)的方向延伸的轴枢轴转动;以及
与所述筒体(4)从所述中立位置开始的枢轴转动连动,所述导向机构(43、49、7L、7R、71L、71R)移动到所述保持架(21)的第一内表面(26)中随着所述筒体(4)枢轴转动而远离所述筒体(4)上游侧开口的部分与所述筒体(4)之间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调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43、49、7L、7R、71L、71R)包括:
至少一个回转轴(71),其在垂直于所述保持架(21)的第二内表面(24)的方向延伸,并且枢轴转动方式支撑所述至少一个板状导向板(73);以及
其中,与所述筒体(4)的枢轴转动连动,所述驱使机构(43、49、72)使所述至少一个板状导向板(73)枢轴转动至所述保持架(21)的第一内表面(26)中随着所述筒体(4)枢轴转动而远离所述筒体(4)上游侧开口的部分与所述筒体(4)之间的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调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板状导向板(73)沿所述保持架(21)中所述筒体(4)大致矩形的整个长边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调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回转轴(71)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板状导向板(73)的一端,并且位于所述保持架(21)中对应的一个第一内表面(26)附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调风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板状导向板(73)包括一对导向板(73L、73R),所述至少一个回转轴包括一对回转轴,所述导向板(73L、73R)和所述回转轴布置为与所述保持架(21)的两个第一内表面(26)相对应,以及
与所述筒体(4)的枢轴转动连动,所述驱使机构(43、49、72)使所述导向板(73L、73R)中对应的一个导向板(73L、73R)枢轴转动,同时保持一个所述导向板(73L、73R)整体与所述保持架(21)第一内表面(26)中对应的一个第一内表面之间的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调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使机构(43、49、72)包括:
驱使轴(72),其与每个所述导向板(73L、73R)整体方式形成,并且在平行于各回转轴(71L、71R)轴向的方向延伸;以及
驱使孔(43),其各自形成在所述筒体(4)中包括大致矩形短边的部分中,各驱使孔(43)容纳一个所述驱使轴(72),其中,各所述驱使孔(43)包括:
弓形部分(43C),其弓形形状围绕所述筒体(4)枢轴转动所围绕的轴,所述弓形部分(43C)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
第一部分(43R),其与所述弓形部分(43C)的所述第一端部相连接,以及,当所述筒体(4)位于所述中立位置时,所述第一部分(43R)朝两个导向板中对应一个导向板的回转轴(71R)延伸;以及
第二部分(43L),其与所述弓形部分(43C)的所述第二端部相连接,以及,当所述筒体(4)位于所述中立位置时,所述第二部分(43L)朝所述导向板中另一个导向板的回转轴(71L)延伸。
CN201110061134.0A 2010-03-25 2011-03-14 空调调风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003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70272A JP5223124B2 (ja) 2010-03-25 2010-03-25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10-070272 2010-03-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0337A CN102200337A (zh) 2011-09-28
CN102200337B true CN102200337B (zh) 2014-08-20

Family

ID=44657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6113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00337B (zh) 2010-03-25 2011-03-14 空调调风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237176A1 (zh)
JP (1) JP5223124B2 (zh)
CN (1) CN1022003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60829B1 (fr) * 2010-06-04 2012-07-13 Faurecia Interieur Ind Dispositif de sortie d'air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deflecteur
DE102011115178B4 (de) * 2011-09-28 2014-10-09 Audi Ag Luftausströmer eines Lüftungs- und Heizungsmoduls für Kraftfahrzeuge mit einer Umschaltung zwischen einer Spotstellung und einer Diffusstellung
WO2013061636A1 (ja) * 2011-10-28 2013-05-02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CN103930289B (zh) * 2011-11-11 2016-04-20 丰和化成株式会社 通风装置
US10189334B2 (en) * 2014-12-11 2019-01-2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Register
JP6386986B2 (ja) * 2014-12-11 2018-09-05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JP6260543B2 (ja) * 2015-01-13 2018-01-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USD829320S1 (en) * 2016-12-27 2018-09-25 Toyoda Gosei Co., Ltd. Air outlet of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JP7013149B2 (ja) * 2017-06-30 2022-01-31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JP6893481B2 (ja) * 2018-01-24 2021-06-2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レジスタ
EP3590744B1 (en) * 2018-07-06 2021-01-20 Volvo Car Corporation Adjustable air vent
USD910519S1 (en) * 2018-11-06 2021-02-16 Polestar Performance Ab Front air outlet
JP7239890B2 (ja) * 2019-10-31 2023-03-1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US11865896B2 (en) * 2020-12-11 2024-01-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air vent system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77107A (en) * 1979-11-21 1983-03-22 Nissan Motor Company, Limited Ventilation grille structure
JP3572480B2 (ja) * 1999-05-13 2004-10-06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レジスタの風向調節機構
CN101153741A (zh) * 2006-09-29 2008-04-02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调器可调风口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88210U (ja) * 1982-06-07 1983-12-1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空気吹出口のグリル
JPH0281348U (zh) * 1988-12-12 1990-06-22
JP3333923B2 (ja) * 1995-01-07 2002-10-15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ベンチレータの整風構造
JPH09309325A (ja) * 1996-05-23 1997-12-02 Kanto Auto Works Ltd 自動車用レジスタ
JP3712930B2 (ja) * 2000-09-28 2005-11-02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風向調整装置
JP4277172B2 (ja) * 2002-06-21 2009-06-1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4135783B2 (ja) * 2002-09-25 2008-08-20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JP4259224B2 (ja) * 2003-08-06 2009-04-3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4379188B2 (ja) * 2004-04-22 2009-12-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05313744A (ja) * 2004-04-28 2005-11-10 Toyoda Gosei Co Ltd レジスタ
JP2006306365A (ja) * 2005-03-31 2006-11-09 Toyoda Gosei Co Ltd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4678526B2 (ja) * 2005-09-14 2011-04-2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07269114A (ja) * 2006-03-30 2007-10-18 Toyoda Gosei Co Ltd 空調用レジスタ
WO2008014451A2 (en) * 2006-07-27 2008-01-31 Collins & Aikman Products Co. Air vent providing diffusion
JP2008149828A (ja) * 2006-12-15 2008-07-03 Toyoda Gosei Co Ltd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JP2009202682A (ja) * 2008-02-27 2009-09-10 Toyoda Gosei Co Ltd 空調用ダクト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77107A (en) * 1979-11-21 1983-03-22 Nissan Motor Company, Limited Ventilation grille structure
JP3572480B2 (ja) * 1999-05-13 2004-10-06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レジスタの風向調節機構
CN101153741A (zh) * 2006-09-29 2008-04-02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调器可调风口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237176A1 (en) 2011-09-29
CN102200337A (zh) 2011-09-28
JP2011201407A (ja) 2011-10-13
JP5223124B2 (ja) 2013-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00337B (zh) 空调调风器
JP5210119B2 (ja) レジスタ
JP6417188B2 (ja) 車両のデフロスタ構造
US10131199B2 (en) Air passage opening/closing device
JP2008087514A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US11987100B2 (en) Fluid discharge device
US20180022193A1 (en) Air register assemblies in a vehicle and methods to assemble the same
US5599230A (en) Air outlet structure for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ers
JP2017065348A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6402003B2 (ja) 車両のデフロスタ構造
WO2013128763A1 (ja) レジスタ
JP5733203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CN204674338U (zh) 空气出风口
JP5831738B2 (ja) 車両の送風部構造
JP5293731B2 (ja) 車両用送風装置
JP2013154852A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構造
JP2013116645A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5655719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5343019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エア吹出構造体
JP4967670B2 (ja) 車両用吹出しグリル
JP2022153902A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4362816B2 (ja) 空調ユニット
JP7427403B2 (ja) デフロスタダクト構造
EP3587153B1 (en) Blower for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JP2022152633A (ja) 風向調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0

Termination date: 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