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3451A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3451A
CN102193451A CN2011100599086A CN201110059908A CN102193451A CN 102193451 A CN102193451 A CN 102193451A CN 2011100599086 A CN2011100599086 A CN 2011100599086A CN 201110059908 A CN201110059908 A CN 201110059908A CN 102193451 A CN102193451 A CN 1021934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hotographic fixing
heating
clamping part
fix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5990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3451B (zh
Inventor
吉川政昭
山口嘉纪
下川俊彦
石井贤治
岩谷直毅
今田高广
池渊丰
德田哲生
长谷岳诚
吉永洋
藤本一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934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34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34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345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03G15/2057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relating to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heat element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定影装置包括:回转的环状带的定影套(21);加压辊(31);相接部件(26),从定影套(21)的内周侧,通过该定影套(21)与加压辊(31)相接,形成夹持部;面状发热体(22),加热定影套(21);管形状的回转支承部件(27),从定影套(21)的内周侧,支承定影套(21)的回转;面状发热体(22)加热沿着回转支承部件(27)的夹持部上游侧的外周面的上述定影套(21)周向的所定区域;回转支承部件(27)设为管截面形状,与面状发热体(22)加热定影套(21)的区域对应,具有一定曲率的圆弧,在面状发热体(22)加热定影套(21)的区域的上游侧,具有朝着设为圆的管形状(回转支承部件X)的外侧凸的部分(S2)。提供能有效且均一地加热回转的定影部件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具有支承环形带状的定影部件的回转的回转支承部件的定影装置,以及设有该定影装置的利用电子照相方式、静电记录方式等的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或其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列举利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各种图像形成装置,其成为公知技术。其图像形成处理通过以下过程进行:在作为像载置体的感光体鼓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通过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等对感光体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使其可视像化,通过转印装置将显影的图像转印在记录纸(也称为纸,记录介质)上,使其载置图像,通过使用压力及热等的定影装置,对记录纸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
在该定影装置中,配置为由对向辊或带或其组合构成的定影部件及加压部件相接,形成夹持部,将记录纸夹入该夹持部,施加热及压力,将上述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纸上。
若列举上述定影装置一例,则可以列举使用由多个辊部件架设的定影带作为定影部件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使用这种定影带的装置由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环状带),架设支承定影带的多个辊部件,内设在多个辊部件之一的辊部件的加热器,加压辊(加压部件)等构成。加热器通过辊部件加热定影带。并且,记录介质向着在定影带和加压辊之间形成的夹持部运送,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像在夹持部受到热及压力,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带定影方式)。
又,在用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中,有的定影装置设有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与作为回转体的定影部件的内面滑接。
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薄膜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使得耐热性薄膜(定影薄膜)夹持在作为发热体的陶瓷加热器和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之间,形成定影夹持部,在被记录材上形成并载置需要定影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将该被记录材导入上述定影夹持部的薄膜和加压辊之间,和薄膜一起夹持运送,在夹持部,陶瓷加热器的热量通过薄膜给与被记录材,又,用定影夹持部的加压力使得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热压定影在被记录材面上。该薄膜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可以使用低热容量的部件作为陶瓷加热器及薄膜,构成请求型装置,同时,可以仅仅在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图像时向作为热源的陶瓷加热器通电,使得成为发热到所定的定影温度的状态,具有从图像形成装置接通电源到可实行形成图像状态的等待时间短(快速启动性)、待机时消耗电力也大幅度小(省电)等的优点。
又,在专利文献3,4中,提出了如下那样的加压带方式的图像定影装置:其包括表面弹性变形的可回转的加热定影辊,与上述加热定影辊接触状态下可移动的环形带(加压带),以及加压垫,该加压垫以非回转状态配置在上述环形带内侧,使得上述环形带与上述加热定影辊压接,在上述环形带和上述加热定影辊之间设有使得记录纸通过的带夹持部,同时,使得上述加热定影辊表面弹性变形。根据该定影方式,将下方的加压部件设为带,通过扩展纸和辊的接触面积,大幅度提高热传导效率,抑制能量消耗,同时,能实现小型化。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定影装置虽然与使用定影辊的装置相比,适合装置高速化,但是,加热时间(达到可打印温度所需要的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接受到打印要求后,经打印准备,实行打印动作,到排纸结束的时间)的短缩化有限度。
与此相反,专利文献2记载的定影装置由于低热容量化,能缩短加热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同时,也能实现小型化。但是,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存在耐久性问题以及带温度稳定性问题。即,作为热源的陶瓷加热器和带内面的滑动所引起的耐磨耗性不充分,若长时间运转,则反复连续摩擦的面变得粗糙,摩擦阻力增大,产生带移动成为不稳定现象,或者产生定影装置的驱动转矩增大等的现象,其结果,产生形成图像的转印纸的打滑,产生图像偏移,或涉及驱动齿轮的应力增大,产生引起齿轮破损的不良状态(课题1)。
又,在薄膜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因在夹持部局部加热带,当回转的带回到夹持部入口时,带温度成为最冷状态,存在易发生定影不良的问题(尤其当高速回转场合,课题2)。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压力垫的表层,使用浸渗PTFE(聚四氟乙烯)的玻璃纤维片材(PTFE浸渗玻璃纤维布)作为低摩擦片材(片材状滑动材料),以便改善带内面和固定部件的滑动性问题。但是,在这种加压带方式的定影装置(专利文献3,4)中,定影辊热容量大,升温迟,存在加热时间长的问题(课题3)。
对于上述课题1至3,在专利文献5,6中,提出以下定影装置:通过设有配置在环状定影带内周侧的大致呈管状的对向部件(金属热传导体),以及配置在上述对向部件内周侧、加热该对向部件的陶瓷加热器等的电阻发热体,能加热定影带整体,能缩短加热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且能解消高速回转时的热量不足。但是,具有可挠性的定影带在回转移动中有时产生离开金属热传导体过远处,在该处不进行热传递,因此,金属热传导体成为过升温状态,存在发生烧伤、定影带的回转转矩上升的问题。
对此,在专利文献7中,提出以下定影装置:设有环状定影带,与该定影带压接、形成运送记录介质的夹持部的加压辊,以及固定设置在上述定影带内周面侧加热该定影带的电阻发热体,上述电阻发热体以微小间隙配设,使得相对上述定影带的内周面不压接。由此,即使加热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更短、使得装置高速化场合,也不会产生定影不良,或定影部件及电阻发热体的磨耗、破损等的不良状态。
但是,在专利文献7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对电阻发热体反复作用因加压辊的回转、振动为起因的应力,上述电阻发热体被反复弯曲,由于该电阻发热体由金属材料构成,因此,因反复弯曲引起疲劳破坏,有时会发生断线,不能对定影带进行合适加热。
又,以微小间隙配设电阻发热体,相对定影带内周面不压接,因此,对定影带的热传递效率差,难以对定影带均一加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9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4-4407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26290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0-21398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7-334205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8-158482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8-2169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有效且均一地加热回转的定影部件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1)一种定影装置(定影装置20,参照图7,图8,图15),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可挠性、回转的环状带的定影部件(定影带21);
加压部件(加压辊31),可推压该定影部件地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外周侧;
夹持部形成部件(相接部件26),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由上述加压部件推压、通过该定影部件与上述加压部件相接,形成夹持部;
加热手段(面状发热体22,卤素加热器22h,电磁感应加热机构部),直接或间接加热上述定影部件;
管形状的回转支承部件(回转支承部件27,加热部件27A),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内周侧,支承该定影部件的回转;
上述加热手段加热沿着上述回转支承部件的上述夹持部上游侧的外周面的上述定影部件的周向的所定区域(加热区域HZ);
上述回转支承部件设为管截面形状,与上述加热手段加热上述定影部件的区域对应,具有一定曲率的圆弧,在上述加热手段加热上述定影部件的区域的上游侧,具有朝着设为圆的管形状的外侧凸的部分(凸部S2)。
(2)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回转支承部件的管截面形状,将从上述夹持部入口到夹着上述定影部件的回转中心处于相反侧位置的夹持部上游侧设为上述一定曲率的圆弧。
(3)在上述技术方案(2)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回转支承部件的上述夹持部出口的曲率设为比上述一定曲率的圆弧的曲率大。
(4)在上述技术方案(1)-(3)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手段包括面状发热体(面状发热体22)。
(5)在上述技术方案(1)-(3)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手段为感应加热上述回转支承部件(加热部件27A)的电磁感应加热机构部。
(6)在上述技术方案(1)-(3)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手段包括卤素加热器(卤素加热器22h)。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图1),其特征在于:
设有上述技术方案(1)-(6)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20,20A)。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的定影装置,通过在回转支承部件上设置凸部,从定影部件的凸部到回转下游侧,被赋与张力,因此,定影部件的内周面和加热手段(面状发热体)或作为加热部件的回转支承部件在周向、轴向以一定的面压接触,定影部件在周向、轴向被均一加热。又,能实现预定的加热及节能化,能防止加热手段(面状发热体)或作为加热部件的回转支承部件的过升温。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设有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因此,缩短加热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轴向得到良好的定影性以及均一的图像光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构成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成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前提的参考例构成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定影套的轴向、周向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使用的发热片材构成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在图2所示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回转支承部件构成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2所示定影装置的定影套侧的内部机构部构成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构成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定影装置的回转支承部件构成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图7所示定影装置的面状发热体向发热体支承部件的粘接例(1)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图7所示定影装置的面状发热体向发热体支承部件的粘接例(2)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在图7所示定影装置中使用的面状发热体的构成例(1)的顶视图。
图12是表示在图7所示定影装置中使用的面状发热体的构成例(2)的顶视图。
图13是表示在图7所示定影装置中使用的面状发热体的构成例(3)的顶视图。
图14是表示在图7所示定影装置中使用的面状发热体的构成例(4)的顶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另一构成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在以下实施形态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位置,形状,数量,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下面,先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构成的截面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是串列型彩色打印机。瓶收纳部101位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上方,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对应的四个调色剂瓶102Y、102M、102C、102K装卸自如(更换自如)地设置在所述瓶收纳部101。
在瓶收纳部101下方配设中间转印单元85。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对应的成像部4Y、4M、4C、4K并列设置,与该中间转印单元85的中间转印带78对向。
在各成像部4Y、4M、4C、4K分别配设感光体鼓5Y、5M、5C、5K。又,在感光体鼓5Y、5M、5C、5K周围,分别配设充电部75Y、75M、75C、75K,显影部76Y、76M、76C、76K,清洁部77Y、77M、77C、77K,消电部(没有图示)等。并且,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实行成像处理(充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转印工序,清洁工序),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形成各色图像。
感光体鼓5Y、5M、5C、5K由没有图示的驱动电机驱动按图1顺时钟方向回转。并且,在充电部75位置,使得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均已带电(充电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从曝光部3发出的激光L的照射位置,通过在该位置的曝光扫描,形成与各色对应的静电潜像(曝光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显影装置76对向的位置,在该位置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各色调色剂像(显影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中间转印带78及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一次转印工序)。此时,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残存少量的未转印调色剂。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清洁部77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残存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未转印调色剂由清洁部77的清洁刮板机械回收(清洁工序)。
最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没有图示的消电部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除去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残留电位。
这样,结束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实行的一连串的成像处理。
此后,经显影工序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像叠合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这样,在中间转印带78上形成彩色图像。
在此,中间转印单元85由中间转印带78、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二次转印支撑辊82、中间转印清洁部80等构成。中间转印带78由3个辊82-84架设支承,同时,通过驱动一个辊82回转,朝着图示箭头方向环状移动。
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和感光体鼓5Y、5M、5C、5K之间夹着中间转印带78,形成一次转印夹持部。并且,对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施加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
并且,中间转印带78朝着箭头方向移动,顺序通过各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的一次转印夹持部。这样,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各色调色剂像叠合在中间转印带78上进行一次转印。
此后,各色调色剂像叠合转印的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与二次转印辊89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二次转印支撑辊82与二次转印辊89之间夹入中间转印带78,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并且,形成在中间转印带78的四色调色剂像转印到运送到该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的记录介质P上。此时,在中间转印带78上残存没有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未转印调色剂。
此后,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中间转印清洁部80位置。并且,在该位置,回收中间转印带78上的未转印调色剂。
这样,结束在中间转印带78上实行的一连串的转印处理。
在此,运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的记录介质P从配设在装置本体1下方的供纸部12经由供纸辊97以及定位辊98等运送。
更详细地说,在供纸部12收纳多张叠合的转印纸等记录介质P。并且,若驱动供纸辊97朝着图1所示逆时钟方向回转,则最上面的记录介质P朝着定位辊对98间供给。
运送到定位辊对98的记录介质P在停止回转的定位辊对98的辊夹持部位置一时停止。然后,与中间转印带78上的彩色图像一致,驱动定位辊对98回转,将记录介质P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运送。这样,在记录介质P上转印所希望的彩色图像。
此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转印彩色图像的记录介质P向着定影部20位置运送。接着,在该位置通过定影带21及加压辊31的热和压力,将表面转印的彩色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
此后,记录介质P经排纸辊对99的辊之间,排出到装置外。通过排纸辊对99排出到装置外的记录介质P作为输出图像顺序码放在堆置部100上。
这样,结束图像形成装置的一连串的图像形成处理。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上述定影装置,因此,能缩短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能在轴向得到良好的定影性以及均一的图像光泽。
下面说明成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前提的参考例。
图2是表示成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前提的参考例构成的截面图。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120包括:由回转的环状带构成的定影部件(定影套121,也称为定影回转体),与上述定影部件外周面相接的加压部件(加压辊131,也称为加压回转体),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内周侧、通过该定影部件与上述加压部件相接形成夹持部的相接部件(相接部件126),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内周侧、与该定影部件相接、加热上述定影部件的面状发热体(面状发热体122),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内周侧、与该定影部件之间夹持上述面状发热体、在所定位置支承该面状发热体的发热体支承部件(发热体支承部件123),设在定影套121的内周侧、支承回转的定影套121的管状的回转支承部件(回转支承部件127),配置在回转支承部件127的内周侧且在夹持部下游侧、设在铁心保持部件128的H型外面的隔热支承部件(隔热支承部件129)。
在此,定影套121为管形状的环状带,轴向具有与通纸的记录介质S的宽度对应的长度,具有可挠性,例如可以在由厚度为30-50μm的金属材料构成的基材上至少形成脱模层,成为外径为30mm。以下,如图3(a)所示,将定影套21的管长度方向称为轴向,如图3(b)所示,将定影套21的管圆周方向称为周向。
作为形成定影套121基材的材料,可以使用铁、钴、镍、或上述金属的合金等的传热性良好的金属材料。
定影套121的脱模层可以使用PFA(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TFE(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聚醚亚胺,PES(聚醚砜树脂)等材料形成,层厚为10-50μm。
脱模层用于提高直接与记录介质S上的调色剂像(调色剂)T相接的定影套121表面的调色剂脱模性。
加压辊131系在由铝、铜等金属材料构成的金属芯上顺序形成硅酮橡胶(固态橡胶)等的耐热性弹性层、脱模层,外径成为30mm。弹性层厚度为2-3mm。脱模层系包覆PFA管,形成厚度50μm。又,可以根据需要在金属芯内内藏卤素加热器等的发热体。又,加压辊131由加压手段(没有图示)通过定影套121与相接部件126压接,该压接部形成定影套121侧为凹的夹持部。并且,记录介质S运送到该夹持部。
又,加压辊131在与定影套121压接状态下通过没有图示的驱动机构驱动其回转(在图2中沿顺时钟方向回转),伴随该加压辊131的回转,定影套121回转(在图2中沿逆时钟方向回转)。
相接部件126沿着定影套121的轴向具有长度,至少通过定影套121与加压辊131压接的部分由氟橡胶等具有耐热性的弹性体构成,通过铁心保持部件128保持在定影套121的内周侧的所定位置,以该状态固定。又,相接部件126的与定影套121内周面相接的部分可以由聚四氟乙烯(登录商标)片材等滑动性及耐磨耗性良好的材料构成。
铁心保持部件128系通过对金属等板材进行钣金加工形成的、具有与定影套121的轴向长度对应的长度、截面为H型形状的刚性部件,配置在定影套121的内周侧的大致中心部分。
又,铁心保持部件128将配置在定影套121内周侧的各种部件保持在所定位置,例如,在铁心保持部件128的H型的一方(与加压辊131对向侧)的凹部分收纳保持相接部件126,从夹持部的相反面侧支承,使得即使相接部件126受到加压辊131加压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形。又,铁心保持部件128配置为保持相接部件126,使得相接部件126从该铁心保持部件128向加压辊131侧少量突出,在夹持部N,铁心保持部件128与定影套121不接触。
又,在铁心保持部件128的H型的另一方(与加压辊131侧相反侧)的凹部分收纳保持端子板支柱124以及供电线125,所述端子板支柱124具有与定影套121的轴向长度对应的长度,截面为T字型形状,上述供电线125沿着端子板支柱124上延伸设置,供给来自外部的电力。再有,将发热体支承部件123保持在铁心保持部件128的H型的外面。在图11中,在定影套121的下方半周部分(夹持部的进入侧的半周部分)区域保持发热体支承部件123。此时,考虑组装性,也可以粘接发热体支承部件123和铁心保持部件128。或者为了防止从发热体支承部件123侧向铁心保持部件128的传热,也可以使得两者非粘接。
又,铁心保持部件128通过在夹持部N的周向前后拘持管形状的回转支承部件127的其管状周面沿周向被切断的端部,保持该回转支承部件127。回转支承部件127的轴向两端保持在构成定影装置120的框架的侧板。
发热体支承部件123为了使得面状发热体122与定影套121的内周面相接,支承该面状发热体122。因此,发热体支承部件123具有截面形状为圆形的、沿着定影套121内周面的所定弧长度的外周面。
又,较好的是,发热体支承部件123具有:能耐面状发热体122发热的耐热性,当回转移动的定影套121与面状发热体122接触时不变形地支承面状发热体122的强度,以及不将面状发热体122的热量传递到铁心保持部件128侧、而使其传递到定影套121侧的隔热性,优选例如聚酰亚胺树脂的泡沫成形体。构成为面状发热体122与定影套121的内周面相接场合,回转移动的定影套121对面状发热体122朝夹持部侧拉引的力作用在该面状发热体122,因此,发热体支承部件123需要不变形地支承面状发热体122的强度,这种场合,聚酰亚胺树脂的泡沫成形体也很合适。又,也可以在该聚酰亚胺树脂的泡沫成形体的内部辅助地设置固态的树脂部件,以便提高刚性。
面状发热体22如图4所示,包括发热片材22S,其系在具有绝缘性的基层22a上,形成导电性粒子分散在耐热性树脂中的电阻发热层22b,以及向该电阻发热层22b供给电力的电极层22c,与定影套21的轴向、周向对应,具有所定的宽度及长度,具有可挠性。又,在基层22a上,设有绝缘层22d,使得电阻发热层22b和邻接的另一供电系统的电极层22c之间绝缘,使得发热片材22S的边缘部分和外部之间绝缘。面状发热体22设有电极端子22e(没有图示,将在后文进行说明),其在发热片材22S的端部与电极层22c连接,将从供电线25供给的电力供给该电极层22c。
又,发热片材22S的厚度为0.1-1mm左右,至少具有能沿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面卷绕程度的可挠性。
在此,基层22a为由PET或聚酰亚胺树脂等具有某种程度耐热性的树脂构成的弹性体薄膜,其中,优选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薄膜部件。由此,具备耐热性、绝缘性、某种程度的柔软性(可挠性)。
电阻发热层22b为碳粒子或金属粒子等的导电性粒子均一分散到聚酰亚胺树脂等耐热性树脂中、具有导电性的薄膜,若对其通电,则因内部电阻发热作为焦耳热。这种电阻发热层22b可以使得碳粒子或金属粒子等的导电性粒子分散到聚酰亚胺树脂等耐热性树脂中,成为涂料,将该涂料涂布在基层22a上成膜。
又,电阻发热层22b也可以先在基层22a上形成由碳粒子或金属粒子构成的薄膜的导电层,接着,在该导电层上叠层由聚酰亚胺树脂等耐热性树脂构成的绝缘性薄膜,使其一体化。
在电阻发热层22b使用的碳粒子可以是通常的碳黑粉末,也可以是由碳纳米纤维、碳纳米管、碳微线圈的至少一个构成的碳纳米粒子。
又,金属粒子为由Ag、Al、Ni等构成的粒子,其形状既可以是粒状,也可以是丝状。
绝缘层22d可以通过涂布由聚酰亚胺树脂等与基层22a相同耐热性树脂构成的绝缘材料形成。
电极层22c既可以涂布导电性油墨或Ag等导电性糊等形成,也可以粘接金属箔或金属网等形成。
构成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系厚度薄的片材,热容量小,能急速加热,其发热量能根据电阻发热层22b的体积电阻率任意设定。即,可以通过构成电阻发热层22b的导电性粒子的构成材料、形状、大小、分散量等调整发热量,例如,能实现得到每单位面积的发热量35W/cm2,总功率1200W左右的输出的面状发热体22。这种场合,发热片材22S成为例如宽度(轴向)20cm、长度(周向)2cm左右的尺寸。
又,使用由不锈钢等金属丝构成的作为面状发热体场合,由于存在金属丝,面状发热体表面产生凹凸,因此,若如本发明那样,使其与定影套21的内周面滑动,则表面容易磨耗,但是,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发热片材22S如上所述,表面没有凹凸,呈平坦状态,因此,对于与定影套21的内周面的滑动,显示优异的耐久性。再有,较好的是,若将氟树脂涂布在发热片材22S的电阻发热层22b表面,则能进一步提高对于与定影套21内周面接触的耐久性。
作为发热片材22S的在定影套21内周面的配置区域,可以配置在定影套21内周面的从与夹持部相反侧的位置到夹持部前的任意位置。
在定影装置20中,回转时,在夹持部受加压辊31拉伸,因此,夹持部上游侧的定影套21成为被赋与张力的张紧侧,定影套21的内周面在与发热体支承部件23压接状态下与面状发热体22滑动。另一方面,在夹持部下游侧,张力不作用在定影套21上,成为松弛状态,若在该状态下,欲实现装置高速化,则夹持部下游侧的定影套21的松弛程度变得厉害,定影套21的回转移动稳定性出现障害。
于是,在定影装置20中,在定影套21的内周侧,至少在上述夹持部下游侧,设有支承该定影套21的回转状态的回转支承部件27。
回转支承部件27为例如由厚度0.1-1mm的铁、不锈钢等薄壁金属构成的圆筒管形状,其外径比定影套21内径小0.5-1mm左右。又,在回转支承部件27的管圆周上,至少从与夹持部相反侧的位置到夹持部入口附近,定影套21内周面可能与回转支承部件27的外周面相接。又,在回转支承部件27的外周面,夹持部侧沿周向被切断,呈开口状,其端部朝铁心保持部件28侧折入,与夹持部不接触。
又,回转支承部件27如图5所示,夹持部上游侧的一定区域的外周面被除去,设有开口部27a。由此,如图6(a),图6(b)所示,构成定影套21的内部机构部场合,面状发热体22整个面从开口部27a露出,同时,面状发热体22的表面与回转支承部件27的外周面成为相同面(一个面),或者也可以从若干回转支承部件27的外周面突出配置,使得该面状发热体22与定影套21的内周面接触。
由此,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支承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上,配置为与定影套21的内周面接触,能有效地加热定影套21。
如上所述,通过回转支承部件27不仅能确保定影套21的回转移动稳定性,而且,能以刚性高的金属制的回转支承部件27支承定影套21,因此,组装处理容易。
隔热支承部件29在夹持部出口侧,具有通过回转支承部件27能耐定影套21热量的耐热性,防止从与定影套21接触的回转支承部件27发生热泄漏(损失)的隔热性,以及支承回转支承部件27的强度(当回转移动的定影套21与回转支承部件27接触时不会变形),该隔热支承部件29优选与发热体支承部件23相同的聚酰亚胺树脂的泡沫成形体。
这样构成的定影装置20按如下进行动作。
首先,若图像形成装置接受到输出信号,例如用户对操作面板进行操作,或通过来自计算机的通信等,向图像形成装置提出印刷要求,则在定影装置20中,通过加压脱压手段,加压辊31通过定影套21推压相接部件26,形成夹持部。
接着,若通过没有图示的驱动装置,驱动加压辊31按图2所示顺时钟方向回转,则定影套21也被带动朝着逆时钟方向回转。这时,定影套21沿着回转支承部件27外周回转,夹持部上游侧成为张紧侧,成为发热片材22S和定影套21相接滑动的状态。
接着,与此同步,从外部电源或内部的蓄电装置通过供电线25将电力供给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发热,从该发热片材22S在轴向整体上有效地向定影套21传递热量,急速加热。驱动装置动作和面状发热体22加热没有必要同时刻开始,可以设定合适的时间差开始。
这时,在夹持部上游侧,用配置的温度检测手段(没有图示)对定影套21接触或非接触地检测温度,根据所检测到的温度,实行面状发热体22的加热控制,使得夹持部成为所定温度,升温到对于定影必要的温度后保持该温度,开始记录介质S通纸。
这样,在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中,定影套21及面状发热体22的热容量小,因此,实现节能,且能缩短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又,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为树脂基材的片材,因此,即使因加压辊31的回转、振动为起因的应力反复作用在发热片材22S,发热片材22S反复弯曲,也不会发生疲劳破坏,能长期间运转。再有,通过设置回转支承部件27(根据需要还可以设置隔热支承部件29),能提高定影套21的回转移动稳定性,实现高速化。
但是,在定影装置20中,有时在定影套21的轴向、周向产生温度不匀,难以实行稳定的定影处理。又,有时会延迟加热时间或降低节能性。本发明人研究该温度不匀原因发现,有时定影套21在回转时发生挠曲,在定影套21和回转支承部件27(面状发热体22)之间产生间隙,定影套21和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不是均一接触,传热效率发生偏差,产生温度不匀。又,在发热片材22S中,与定影套21不接触处,热量不逸失,成为过升温状态,成为故障原因。
在此,在热传递效率角度看,若使得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推压定影套21内周面,全面均一接触,则能抑制温度不匀。但是,此时,为了使得面状发热体22和定影套21之间的接触热阻小,希望增大推压力,若推压力过大,则促进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的绝缘保护层的磨耗,或因面状发热体22和定影套21之间的滑动负载(转矩)增加,定影套21变得不回转。
本发明人为了改善上述不良状况,研究调整定影套21张力的结构,实现本发明。
下面,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构成。
图7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构成的截面概略图。图中用虚线X表示回转支承部件27系为了有助于理解本发明作为假想部件,并不构成本发明的定影装置。
如图7所示,定影装置20包括具有可挠性、回转的环状带的定影部件(定影套21),可推压该定影部件地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外周侧的加压部件(加压辊31),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内周侧、因上述加压部件推压、通过该定影部件与上述加压部件相接形成夹持部N的夹持部形成部件(相接部件26),直接或接近加热上述定影部件的加热手段(面状发热体22),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内周侧、支承该定影部件回转的管形状的回转支承部件(回转支承部件27),上述加热手段加热沿着上述回转支承部件的上述夹持部上游侧的外周面的上述定影部件的周向所定区域HZ,上述回转支承部件设为管截面形状,上述加热手段与加热上述定影部件的区域对应,具有一定曲率的圆弧,在上述加热手段加热上述定影部件的区域的上游侧,具有朝着设为圆的管形状X的外侧凸的部分(凸部S2),
在此,定影套21、面状发热体22、发热体支承部件23、端子板支柱24、供电线25、相接部件26、铁心保持部件28、隔热支承部件29、加压辊31与图2所示定影装置120相同,设有回转支承部件27代替回转支承部件127,在这点上与定影装置120不同。隔热支承部件29也可以省略。
图8是表示在定影装置20中省略定影套21,明确表示回转支承部件27的截面图。
如图8所示,回转支承部件27为将轴向作为长度方向的管形状的部件,其截面形状与X不同,不是圆周。详细地说,回转支承部件27作为其截面形状,在夹持部上游侧,与面状发热体22加热定影套21的区域(加热区域HZ)对应,具有一定曲率的圆弧范围S1(在图8中,与回转支承部件X相同曲率的圆弧)。并且,回转支承部件27在加热区域HZ的上游侧,具有朝着设为圆的管形状X的外侧(或者,作为回转支承部件27的截面形状,在夹持部上游侧,与面状发热体22加热定影套21的区域(加热区域HZ)对应,设有一定曲率的圆弧,以该圆弧为基准的圆周的外侧)凸的部分(凸部S2)。
在本实施形态中,上述所谓“圆的管形状”是指与作为圆时的定影套21大致相同直径的圆。所谓“将定影套21设为圆时”,意味例如将定影套21与回转支承部件27脱离的状态时。与回转支承部件27脱离的定影套21因自身刚性成为圆形状。所谓“一定曲率”是指与定影套21设为圆时的曲率大致相同的曲率。
回转支承部件27系由例如厚度为0.1-1mm的铁、不锈钢等薄壁金属构成的管形状部件,其外周长L1比定影套21的内周长短若干。由此,在回转支承部件27和定影套21之间不会产生过大的摩擦力,能抑制转矩增大,对于驱动系统的载荷上升也小,能实现省力化。又,在回转支承部件27的外周面中,夹持部侧轴向被切断而开口,其端部折入铁心保持部件28侧,不接触夹持部。
又,回转支承部件27与回转支承部件127相同,夹持部的上游侧的一定区域的外周面被除去,设有开口部27a。由此,构成定影套21的内部机构部场合,面状发热体22整个面从开口部27a露出,同时,面状发热体22的表面与回转支承部件27的外周面成为相同面(一个面),或者也可以从若干回转支承部件27的外周面突出配置,使得该面状发热体22与定影套21的内周面接触。
将定影套21安装在这样构成的回转支承部件27,若伴随加压辊31的回转,使得定影套21从动回转,则周向的定影套21,以凸部S2为界,回转下游侧(从夹持部出口到凸部S2)没有赋与张力,成为从回转支承部件27若干浮起状态,回转上游侧(从凸部S2到夹持部入口)被赋与张力,不会使得负载转矩大幅度上升,能实现定影套21回转稳定化。又,关于定影套21,由于从凸部S2到夹持部入口的区域被赋与张力,因此,如图7的B所示区域,定影套21的内周面和回转支承部件27接触,回转支承部件27至少在夹持部上游侧,与面状发热体22加热定影套21的区域(加热区域HZ)对应,具有一定曲率的圆弧,在其开口部27a,面状发热体22如上所述在周向具有一定的曲率露出,因此,定影套21的内周面和面状发热体22在周向、轴向以一定的面压接触。其结果,面状发热体22的相对定影套21的周向、轴向的传热效率稳定,定影套21在周向、轴向得到均一加热,作为定影装置具有良好的定影性,能得到均一的图像光泽。又,能实现预定的加热及节能化。再有,定影套21不会从面状发热体22浮起,全面接触,能防止面状发热体22过升温。
作为回转支承部件27的管截面形状,优选将从夹持部入口到夹着定影套21的回转中心处于相反侧位置的夹持部上游侧(图7所示定影套21的下半圆部分对应的区域)设为上述一定曲率的圆弧。由此,定影套21的回转稳定化,且定影套21与面状发热体22的接触压力更稳定,面状发热体22相对定影套21的周向、轴向的传热效率更稳定,能在周向、轴向均一地加热定影套21。
又,关于回转支承部件27的管截面形状,较好的是,在凸部S2的回转上游侧,形成稍稍扁平,使得回转支承部件27的夹持部出口的曲率比上述一定曲率的圆弧的曲率大。由此,能改善通过相接部件26后的记录介质S的与定影套21的分离性。
定影装置20的定影套21侧的组装可以例如按如下顺序实行:
步骤S11:先沿着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面,用粘接剂粘接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这时,为了防止热量向发热体支承部件23流失,粘接剂优选使用热传导率低者。
这时,在发热片材22S的与定影套21的周向对应的一方端部,预先设置与上述电极层22c连接的所有的多个电极端子22e。
步骤S12:接着,沿着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缘边,折曲朝发热体支承部件23周向鼓出的电极端子22e,使得电极端子22e朝着定影套21的回转轴中心侧,使得电极端子22e在端子板支柱24上与供电线25连接固定。
步骤S13:接着,将端子板支柱24收纳在铁心保持部件28的H型的一方的凹下部分,同时,将发热体支承部件23安装在铁心保持部件28,使得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粘接发热片材22S面的相反侧的面和铁心保持部件28的端面在轴向全长相接。又,在铁心保持部件28的H型的另一方的凹下部分安装相接部件26,同时,安装回转支承部件27,完成定影套21侧的内部机构部。
最后,将该内部机构部插入定影套21的内周侧,配置为如图7所示,完成定影装置20的定影套21侧的组装。
不用粘接剂等固定发热体支承部件23和发热片材22S的非粘接场合,在发热片材22S,通过螺钉连接将沿着夹持部相反侧延伸的电极端子22e固定在端子板支柱24,同时,通过定影套21回转,从该固定侧将发热片材22S朝夹持部侧拉伸,发热片材22S在夹于发热体支承部件23和定影套21内周面之间状态下稳定地与定影套21接触,能有效地加热定影套21。
但是,在这种发热片材22S相对发热体支承部件23非粘接地浮动状态下,当处理堵塞等时,使得定影套21逆回转场合,有时会发生发热片材22S提升移动,发生位置偏移。又,伴随发热片材22S动作,电极端子22e也存在扭转或变形而导致破损的可能性。因此,为了防止发热片材22S的位置偏移,较好的是,将该发热片材22S粘接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固定。
这时,若粘接发热片材22S的片材整个面,则发热片材22S的发热在片材整个面易移动到发热体支承部件23,不合适,较好的是,在与定影套21的轴向对应的两端部之中,仅仅将不通过记录介质S的区域,即非通纸区域(面)粘接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由此,防止发热片材22S的位置偏移,同时,发热片材22S的最大通纸区域不与发热体支承部件23粘接,处于浮起状态,因此,不会从发热片材22S的通纸区域向发热体支承部件23发生热移动,能使得发热片材22S在通纸区域产生的热有效地用于加热定影套21。
又,可以使用涂布型的液体粘接剂粘接该发热片材22S,也可以使用带状的粘接部件(双面胶带),其在由具有耐热性的丙烯类材料或硅酮类材料构成的两面具有粘接性。由此,不仅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向发热体支承部件23粘接容易,而且,当面状发热体22发生异常时,只需剥除双面胶带,就能更换面状发热体22,维修保养性良好。
此时,若仅仅在发热片材22S和发热体支承部件23之间夹入双面胶带,则发热片材22S的表面沿着定影套21轴向用双面胶带粘接部分,鼓起相当于该双面胶带厚度,在通纸区域,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和定影套21的距离成为不是一定,降低加热效率,且轴向温度分布也不均一。
于是,较好的是,在面状发热体22,使得粘接双面胶带部分的发热片材22S的厚度减薄相当于双面胶带厚度。即,双面胶带具有某种程度的厚度,例如0.1mm,因此,如图9所示,在发热片材22S的例如基层22a的发热体支承部件23侧的面的轴向两端部分,设有凹部22r,其以相当于双面胶带A厚度的深度朝着周向延伸,将双面胶带A粘接在该凹部22r,接着,将该发热片材22S通过双面胶带A粘接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所定位置。由此,当将发热片材22S粘接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时,发热片材22S的定影套21侧的表面沿着定影套21的轴向成为平坦,在通纸区域,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和定影套21的距离成为均一,因此,能以良好的加热效率实现定影套21轴向温度保护均一化。
或者如图10所示,较好的是,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与发热片材22S的非通纸区域对应的位置,凹下相当于双面胶带A的厚度。即,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轴向两端部分,在与发热片材22S的非通纸区域对应的位置,以相当于双面胶带A厚度的深度,设有朝着周向延伸的凹部23r,将双面胶带A粘接在该凹部23r,接着,将发热片材22S通过双面胶带A粘接在该状态的发热体支承部件23。由此,发热片材22S的定影套21侧的表面沿着定影套21的轴向成为平坦,在通纸区域,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和定影套21的距离成为均一,因此,也能以良好的加热效率实现定影套21轴向温度保护均一化。
这样构成的定影装置20按如下进行动作。
首先,若图像形成装置接受到输出信号,例如用户对操作面板进行操作,或通过来自计算机的通信等,向图像形成装置提出印刷要求,则在定影装置20中,通过加压脱压手段,加压辊31通过定影套21推压相接部件26,形成夹持部。
接着,若通过没有图示的驱动装置,驱动加压辊31按图7所示顺时钟方向回转,则定影套21也被带动朝着逆时钟方向回转。这时,定影套21因回转支承部件27在所定区域被赋与张力,至少在暴露发热片材22S的区域,成为以所定压力相接滑动的状态。
接着,与此同步,从外部电源或内部的蓄电装置通过供电线25将电力供给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发热,从该发热片材22S在轴向整体上有效地向定影套21传递热量,急速加热。驱动装置动作和面状发热体22加热没有必要同时刻开始,可以设定合适的时间差开始。
这时,在夹持部上游侧,用配置的温度检测手段(没有图示)对定影套21接触或非接触地检测温度,根据所检测到的温度,实行面状发热体22的加热控制,使得夹持部成为所定温度,升温到对于定影必要的温度后保持该温度,开始记录介质S通纸。
这样,在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中,定影套21及面状发热体22的热容量小,因此,实现节能,且能缩短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又,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为树脂基材的片材,因此,即使因加压辊31的回转、振动为起因的应力反复作用在发热片材22S,发热片材22S反复弯曲,也不会发生疲劳破坏,能长期间运转。再有,定影套21沿着周向、轴向得到均一加热,能得到良好的定影性以及均一的图像光泽。
又,向图像形成装置没有输出信号场合,通常为了抑制消耗电力,使得加压辊31及定影套21不回转,对面状发热体22停止通电,希望立刻开始再输出(希望使其复位)场合,即使加压辊31及定影套21处于不回转状态,也能预先向面状发热体22通电。这种场合,对面状发热体22实行预先使得定影套21整体保温程度的通电。
在上述图7所示定影装置20中,为了与通纸的记录介质的各种尺寸对应,可以在基层22a的主面上沿着轴向区分多个区域,对各区域分别形成能独立发热的电阻发热层22b。
图11至图14表示其构成例。
图11是表示本发明使用的面状发热体22的构成例(1)的顶视图。在此,表示将面状发热体22粘接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前的状态,展开在平坦面上,从上方看的状态。又,图中横方向为与定影套21的轴向对应的宽度方向,纵方向为与定影套21的周向对应的长度方向。
在图11中,发热片材22S对于其主面,沿着宽度方向(轴向)分割为三部分,沿着长度方向(周向)分割为二部分,形成六个分割区域。在此,将该六个分割区域作为由长度方向(周向)行成份及宽度方向(轴向)列成份构成的行列矩阵看时,参照如下表1:
表1
Figure BDA0000050000480000211
在(1,2)成份的分割区域(与定影套21的轴向中央部对应的区域),形成具有所定宽度和长度的电阻发热层22b1,在(2,1)成份及(2,3)成份的分割区域(分别与定影套21的轴向两端部对应的区域),形成具有所定宽度和长度的电阻发热层22b2。
又,在(1,1)成份及(1,3)成份的分割区域分别形成与电阻发热层22b1连接的电极层22c 1,且在各电极层22c 1设有从发热片材22S一边(图示下方一边)延伸的电极端子22e1,形成第一发热电路H1。
又,在(2,2)成份的分割区域形成连接在两个电阻发热层22b2之间的电极层22c2,且两个电阻发热层22b2各自与沿着发热片材22S的长度方向(周向)、朝着上述一边(图示下方一边)侧延伸的电极层22c2连接,且在上述处于两端的各电极层22c2设有从发热片材22S一边(图示下方一边)延伸的电极端子22e2,形成第二发热电路H2。
又,在上述第一发热电路H1和第二发热电路H2之间,设有防止两者短路的绝缘层22d。
在图11构成的面状发热体22中,若从电极端子22e1通电,则因电阻发热层22b1的内部电阻作为焦耳热发热,在电极层22c1,由于低电阻而不发热,因此,仅仅发热片材22S的(1,2)成份的分割区域发热,能加热定影套21的轴向中央部。
又,若从电极端子22e2通电,则因电阻发热层22b2的内部电阻作为焦耳热发热,在电极层22c2,由于低电阻而不发热,因此,仅仅发热片材22S的(2,1)成份及(2,3)成份的分割区域发热,能加热定影套21的轴向两端部。
因此,当小尺寸(狭宽度)的记录介质S通过定影装置20时,仅仅向电极端子22e1通电,仅仅加热定影套21的轴向中央部,当宽的宽度的记录介质S通纸时,向电极端子22e1及22e2通电,加热定影套21的轴向全宽,能抑制能量消耗,能根据记录介质S的宽度进行合适的定影。又,能根据记录介质S的尺寸控制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量,因此,即使连续通纸小尺寸纸,也不会使得非通纸部的温度过度上升,不会引起为保护部件导致机器停止或降低生产性。再有,用成为一体的面状发热体22提供上述不同发热部位的位置关系,与分开的发热体结构相比,能使得发热体轴向温度偏差小。
在发热片材22S中,在电阻发热层22b1,22b2的端部,发生热量向绝缘层22d及热传导率比较高的电极层22c1,22c2流失,存在发热量变低的倾向。因此,如图11所示,在发热片材22S的宽度方向(轴向),若将中央的电阻发热层22b1和端部的电阻发热层22b2的交界处设为相同面,向电极端子22e1及22e2通电场合,作为定影套21的轴向温度分布,在电阻发热层22b1和电阻发热层22b2的交界处,产生温度降低,产生定影不良等异常图像。于是,较好的是,采用图6或图7的结构,改善上述不良状况。
图12是表示面状发热体22的构成例(2)的顶视图。
图12所示面状发热体22的基本构成与图11所示相同,但是,电阻发热层22b1和电阻发热层22b2的各自一部分在发热片材22S的宽度方向(轴向)重合,形成重叠区域Δd,这一点与图11不同。由此,向电极端子22e1及22e2通电场合,能防止电阻发热层22b1和电阻发热层22b2交界处的温度降低。
图13是表示面状发热体22的构成例(3)的顶视图。
图13所示面状发热体22的基本构成与图12所示相同,但是,在电阻发热层22b1和电阻发热层22b2的重叠区域Δd,使得电阻发热层22b1、22b2和电极层22c1、22c2的交界线相对长度方向(周向)朝着互相不同方向倾斜,调整电阻发热层22b1、22b2的互相重叠量,这一点与图12不同。
在图12结构中,电阻发热层22b1、22b2的叠合区域的面积比,沿着宽度方向(轴向)一定,伴随该叠合宽度偏差,发热量偏差也变大,存在这种不良状况,而在图7结构中,电阻发热层22b1、22b2的叠合区域的面积比,沿着宽度方向(轴向)以一定的比例变化,调整发热分布,减少零件偏差的影响,改善轴向整体的温度均一性,改善图6结构引起的不良状况。
上述那样的图11-图13的结构的发热片材22S可以首先仅仅使得与基层22a主面上的相当于电阻发热层22b1、22b2的区域暴露,通过涂布,形成电阻发热层22b1、22b2,接着,在仅仅使得相当于绝缘层22d的区域暴露的状态下,通过涂布,形成仅由耐热性树脂构成的绝缘层22d,接着,仅仅使得相当于电极层22c1、22c2的区域暴露,涂布导电糊,形成电极层22c1、22c2。因此,通过调整相当于电阻发热层22b1、22b2的区域的暴露形状,能形成任意形状的电阻发热层22b1、22b2。
又,本发明使用的面状发热体22较好的是叠层多个发热片材22S,所述多个发热片材22S在各自基层22a的主面上的任意区域,形成可独立发热的电阻发热层22b。图14表示其具体结构。
图14是表示面状发热体22构成例(4)的分解立体图。
在图14中,面状发热体22如图所示,由上顺序叠层第一发热片材22S1,绝缘层22d构成的绝缘片材,第二发热片材22S2。
在此,第一发热片材22S1主面沿着宽度方向(轴向)分割为三部分,在中央的分割区域形成电阻发热层22b1,在其两侧的分割区域分别形成与该电阻发热层22b1连接的电极层22c1。又,第二发热片材22S2主面沿着宽度方向(轴向)分割为五部分,在宽度方向(轴向)的第二和第四分割区域形成电阻发热层22b2,剩余的分割区域分别形成与该电阻发热层22b2连接的电极层22c2。
第一发热片材22S1和第二发热片材22S2夹着由绝缘层22d构成的绝缘片材叠合,第一发热片材22S1形成独立的第一发热电路,第二发热片材22S2形成独立的第二发热电路。
由此,若向第一发热电路通电,则因电阻发热层22b1的内部电阻作为焦耳热发热,仅仅第一发热片材22S1的宽度方向(轴向)中央区域发热,能加热定影套21的轴向中央部。又,若向第二发热电路通电,则因电阻发热层22b2的内部电阻作为焦耳热发热,仅仅第二发热片材22S2的宽度方向(轴向)两端部区域发热,能加热定影套21的轴向两端部。
如图11至图14所示面状发热体22,若进行长度方向(周向)分割,则为了确保必要的发热量,面状发热体22整体面积变大,有时不能与小径的定影套21对应。于是,如图8所示,通过沿着面状发热体22的厚度方向叠层不同发热部位的发热片材22S,能实现与图5至图7所示面状发热体22相同的能得到不同的发热分布的面状发热体22,能省空间(小尺寸化)地实现高输出化。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例如,在图7中,表示面状发热体22作为加热手段,直接与定影套21相接进行加热,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加热手段也可以配置在定影套21的内周侧,间接加热定影套21。即,加热手段局部加热与定影套21相接、加热该定影套21的管形状的加热部件(例如,没有开口部27a的回转支承部件27)的所定区域,该加热部件的加热区域与定影套21接触,加热该定影套21。
又,上述加热手段较好的是,采用面状发热体、卤素加热器、电磁感应加热机构部中某个。图15表示加热手段为卤素加热器场合的定影装置20A的主要部分构成。
如图15所示,定影装置20A包括回转的环状带的定影套21,与定影套21的外周面相接的加压辊31,配置在上述定影套21内周侧、通过该定影套21与上述加压辊31相接形成夹持部N的相接部件26,配置在上述定影套21内周侧、支承该定影部件回转、同时与定影套21相接加热上述定影套21的管形状的加热部件27A,加热该加热部件27A的所定区域的作为加热手段的卤素加热器22h,上述加热手段加热上述加热部件27A的沿着上述夹持部上游侧的外周面的定影套21的周向所定区域(加热区域HZ),加热部件27A设为管截面形状,与卤素加热器22h加热定影套21的区域(加热区域HZ)对应,具有一定曲率的圆弧,在上述卤素加热器22h加热定影套21的区域的上游侧,具有朝着设为圆的管形状X的外侧凸的部分(凸部S2)。相接部件26从其背面以加强部件28A支承,加强部件28A确定用卤素加热器22h加热的加热部件27A的加热区域HZ。
在此,关于包含加热手段(卤素加热器22h)的加热的机构部以外,与图7所示定影装置20相同。因此,在该定影装置20A中,关于周向的定影套21,以凸部S2为界,回转下游侧(从夹持部出口到凸部S2)没有赋与张力,成为从回转支承部件27A若干浮起状态,回转上游侧(从凸部S2到夹持部入口)被赋与张力,不会使得负载转矩大幅度上升,能实现定影套21回转稳定化。又,关于定影套21,由于从凸部S2到夹持部入口的区域被赋与张力,因此,定影套21的内周面和加热部件27A接触,加热部件27A至少在夹持部上游侧,与加热手段(卤素加热器22h)加热定影套21的区域(加热区域HZ)对应,具有一定曲率的圆弧,因此,定影套21的内周面和加热部件27A在周向、轴向以一定的面压接触。其结果,加热部件27A的相对定影套21的周向、轴向的传热效率稳定,定影套21在周向、轴向得到均一加热,作为定影装置20A具有良好的定影性,能得到均一的图像光泽。又,能实现预定的加热及节能化。再有,定影套21不会从加热部件27A浮起,全面接触,能防止加热部件27A过升温。

Claims (7)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可挠性、回转的环状带的定影部件;
加压部件,可推压该定影部件地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外周侧;
夹持部形成部件,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由上述加压部件推压、通过该定影部件与上述加压部件相接,形成夹持部;
加热手段,直接或间接加热上述定影部件;
管形状的回转支承部件,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内周侧,支承该定影部件的回转;
上述加热手段加热沿着上述回转支承部件的上述夹持部上游侧的外周面的上述定影部件的周向的所定区域;
上述回转支承部件设为管截面形状,与上述加热手段加热上述定影部件的区域对应,具有一定曲率的圆弧,在上述加热手段加热上述定影部件的区域的上游侧,具有朝着设为圆的管形状的外侧凸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回转支承部件的管截面形状,将从上述夹持部入口到夹着上述定影部件的回转中心处于相反侧位置的夹持部上游侧设为上述一定曲率的圆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回转支承部件的上述夹持部出口的曲率设为比上述一定曲率的圆弧的曲率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手段包括面状发热体。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手段为感应加热上述回转支承部件的电磁感应加热机构部。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手段包括卤素加热器。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权利要求1-6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
CN201110059908.6A 2010-03-18 2011-03-14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34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61892/10 2010-03-18
JP2010061892A JP5447045B2 (ja) 2010-03-18 2010-03-18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3451A true CN102193451A (zh) 2011-09-21
CN102193451B CN102193451B (zh) 2014-10-22

Family

ID=44170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59908.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3451B (zh) 2010-03-18 2011-03-14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583020B2 (zh)
EP (1) EP2367072A3 (zh)
JP (1) JP5447045B2 (zh)
CN (1) CN1021934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10148B2 (ja) 2010-10-18 2014-10-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88491A (ja) 2010-10-19 2012-05-10 Ricoh Co Ltd 定着ローラ、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07867B2 (ja) 2010-11-01 2015-04-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36889B2 (ja) 2010-11-09 2014-12-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18481A (ja) 2010-11-10 2012-06-2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625779B2 (ja) 2010-11-12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47502B2 (ja) 2010-11-12 2015-07-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453316B1 (en) 2010-11-12 2021-03-24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5696835B2 (ja) 2010-12-14 2015-04-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860B2 (ja) 2010-12-14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865B2 (ja) 2010-12-16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9820B2 (ja) 2010-12-17 2014-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40750B2 (ja) 2011-01-07 2014-1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制御方法
JP5825545B2 (ja) 2011-01-11 2015-1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69010B2 (ja) 2011-01-11 2015-02-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924B2 (ja) 2011-01-11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磁誘導加熱方式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5796303B2 (ja) 2011-02-16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0505B2 (ja) 2011-02-25 2015-08-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85295A (ja) 2011-03-04 2012-09-27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8507B2 (ja) 2011-03-17 2015-08-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28375B2 (ja) 2011-05-25 2015-1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773151B2 (ja) 2011-08-17 2015-09-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69828B2 (ja) 2011-12-05 2017-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37629B2 (ja) 2011-12-26 2015-06-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6220B2 (ja) 2011-12-27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6221B2 (ja) 2011-12-27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186087B (zh) 2011-12-28 2016-08-03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成像装置和分离构件
JP5796711B2 (ja) 2011-12-28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04325B2 (ja) 2011-12-28 2016-04-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28783B2 (ja) 2012-01-11 2016-06-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96714B2 (ja) 2012-01-13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1524B2 (ja) 2012-01-13 2015-08-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37520B2 (ja) 2012-01-13 2015-06-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70828B2 (ja) 2012-01-19 2016-08-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分離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24108B2 (ja) 2012-01-19 2016-11-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33511B6 (ja) 2012-01-23 2023-1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67468B2 (ja) 2012-01-24 2016-08-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43231B2 (ja) 2012-01-26 2016-07-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5668B2 (ja) 2012-01-27 2016-1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52598B2 (ja) 2012-01-30 2016-1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51741B2 (ja) 2012-01-31 2016-1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51428B2 (ja) 2012-01-31 2015-07-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63105B2 (ja) 2012-02-02 2016-08-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64463A (ja) 2012-02-09 2013-08-2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19785B2 (ja) 2012-02-09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026024B2 (en) 2012-02-09 2015-05-05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capable of minimizing damage of endless rotary bod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6032525B2 (ja) 2012-02-09 2016-1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850326B2 (ja) 2012-02-09 2016-02-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48923B2 (ja) 2012-02-09 2016-07-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5051B2 (ja) 2012-02-09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03679B2 (ja) 2012-02-09 2017-03-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09311B2 (ja) 2012-02-09 2017-10-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95132B2 (ja) 2012-02-09 2016-09-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19779B2 (ja) 2012-02-09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03619B2 (ja) 2012-02-09 2016-10-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23994B2 (ja) 2012-02-09 2018-11-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01312B2 (ja) 2012-02-09 2017-09-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95857A (ja) * 2012-03-22 2013-09-30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50152B2 (ja) 2012-03-22 2016-07-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13377A (ja) 2012-06-06 2014-01-2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56154A (ja) * 2012-09-13 2014-03-27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4275B2 (ja) * 2014-02-28 2017-05-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65039B2 (ja) 2014-07-10 2018-08-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47163B2 (ja) 2014-07-10 2018-06-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89350B2 (ja) 2014-07-10 2019-10-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57388A (ja) 2014-09-08 2016-04-2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加熱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874839B2 (en) 2015-06-23 2018-01-23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583716B2 (ja) 2015-07-07 2019-10-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21067A (ja) 2015-07-07 2017-01-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78812B2 (ja) 2015-08-19 2019-09-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38397A (ja) 2016-02-02 2017-08-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加熱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84963A (ja) * 2018-04-17 2019-10-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1126119B2 (en) * 2019-05-31 2021-09-21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xing device including heater holding member that holds heater for heating bel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79641A (ja) * 1994-12-26 1996-07-12 Canon Inc 定着装置
US20030183610A1 (en) * 2002-03-28 2003-10-02 Minolta Co., Ltd. Fixing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544993A (zh) * 1998-05-15 2004-11-10 ���µ�����ҵ��ʽ���� 图像加热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装置
CN101192034A (zh) * 2006-11-27 2008-06-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US20080298862A1 (en) * 2007-05-22 2008-12-04 Akira Shinshi Fix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heating member
US20080304882A1 (en) * 2007-06-05 2008-12-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u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13984A (ja) 1997-01-30 1998-08-1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定着装置
JP4933002B2 (ja) * 2001-07-26 2012-05-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加熱用金属製スリーブ
JP2003084591A (ja) 2001-09-13 2003-03-19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
JP4818826B2 (ja) 2006-06-19 2011-1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58482A (ja) 2006-11-28 2008-07-10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63931B2 (ja) 2007-03-08 2013-03-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42069B2 (ja) 2007-05-22 2012-10-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76806B2 (ja) 2007-10-25 2012-11-2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17161A (ja) 2008-03-12 2009-09-24 Fuji Xerox Co Ltd ベルト搬送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87884B2 (ja) 2008-10-14 2014-01-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70842B2 (ja) 2008-10-14 2013-03-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01478B2 (ja) 2009-02-09 2013-06-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48561B2 (ja) 2009-05-15 2013-11-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60686B2 (ja) 2009-05-27 2013-12-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64411B2 (ja) 2009-07-29 2014-04-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43666A (ja) 2009-08-21 2011-03-0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21776B2 (ja) 2009-08-24 2014-06-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18068B2 (ja) 2009-08-26 2014-0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21905B2 (ja) 2009-09-01 2013-10-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2455B2 (ja) 2009-09-03 2014-09-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56343B2 (ja) 2009-09-03 2014-07-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0886B2 (ja) 2009-09-08 2014-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41608B2 (ja) 2009-09-10 2014-07-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99690B2 (ja) 2009-09-10 2013-09-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66005B2 (ja) 2009-09-10 2013-12-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49160B2 (ja) 2009-09-10 2014-07-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75469B2 (ja) 2009-09-14 2013-12-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81338A (ja) 2009-09-14 2011-04-2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JP5581634B2 (ja) 2009-09-15 2014-09-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64726A (ja) 2009-09-15 2011-03-3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64767A (ja) 2009-09-15 2011-03-3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26958B2 (ja) 2009-09-15 2013-10-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922B2 (ja) 2009-09-28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72605B2 (ja) 2009-10-09 2014-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777B2 (ja) 2009-11-17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2977B2 (ja) 2009-11-30 2014-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79641A (ja) * 1994-12-26 1996-07-12 Canon Inc 定着装置
CN1544993A (zh) * 1998-05-15 2004-11-10 ���µ�����ҵ��ʽ���� 图像加热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装置
US20030183610A1 (en) * 2002-03-28 2003-10-02 Minolta Co., Ltd. Fixing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192034A (zh) * 2006-11-27 2008-06-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US20080298862A1 (en) * 2007-05-22 2008-12-04 Akira Shinshi Fix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heating member
US20080304882A1 (en) * 2007-06-05 2008-12-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u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3451B (zh) 2014-10-22
US20110229228A1 (en) 2011-09-22
JP2011197182A (ja) 2011-10-06
EP2367072A2 (en) 2011-09-21
JP5447045B2 (ja) 2014-03-19
US8583020B2 (en) 2013-11-12
EP2367072A3 (en) 2012-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3451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69309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30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31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50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81331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37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12662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55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38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42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49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467046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561654B (zh) 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1164462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023543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6569399A (zh)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滑动移动构件
CN102193445A (zh) 定影装置
JP5488811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06327A (ja) 加熱装置、加熱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9940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617287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13337A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43130A (ja) 加熱装置
JP2011053413A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2

Termination date: 202103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