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3445A - 定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93445A CN102193445A CN2011100559040A CN201110055904A CN102193445A CN 102193445 A CN102193445 A CN 102193445A CN 2011100559040 A CN2011100559040 A CN 2011100559040A CN 201110055904 A CN201110055904 A CN 201110055904A CN 102193445 A CN102193445 A CN 10219344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ller
- photographic fixing
- fixing band
- fixing device
- wid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4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axial heat parti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2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2—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additional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第一辊;第二辊,在上述第二辊与上述第一辊之间形成夹持部,将通过上述夹持部的纸张压到上述第一辊;第三辊,与上述第一辊及上述第二辊平行地配置;定影带,架设在上述第一辊和上述第三辊上;加热装置,在上述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上均匀地加热上述定影带;以及均热部件,是内置于上述第三辊中的轴状的均热部件,设上述均热部件的长轴方向的有效长度大于等于规定的最大纸张的宽度,使与上述第三辊接触的上述定影带的热量在上述长轴方向上均匀地分散。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2010年3月9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1/312,053号的优先权利益、2010年3月9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1/312,021号的优先权利益以及2010年3月9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1/312,030号的优先权利益,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复印机、打印机、复合机MFP(Multi-Functional Peripheral:多功能复合一体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使已转印在纸张上的色调剂定影,使用有定影装置。
定影装置例如在纸张通过由两个辊形成的夹持点的期间,通过对纸张进行加热加压,将色调剂定影在纸张上。在两个辊中,将以对纸张进行加热为主的辊称为定影辊(或加热辊),将以对纸张进行加压为主的辊称为加压辊。而且,大多数的构成是,与定影辊分开地设置被称为定影带的带,并使定影带介于定影辊和加压辊的夹持点之间。在该构成中,将要定影的纸张通过定影带和加压辊之间的夹持点。
在具有定影带的构成中,用加热装置直接加热的不是定影辊,而是定影带。通过将已加热的定影带的热传递给纸张,色调剂被定影在纸张上。定影时,由于定影带的热被纸张带走,所以,与纸张接触的部分的定影带的温度暂时降低。
被定影的纸张的尺寸并不总是固定的。各种尺寸的纸张可能混在一起。例如,往往有在A4尺寸的纸张定影之后,马上定影A3尺寸的纸张的情况。这时,在A4纸张的定影之后不久,在定影辊的旋转轴方向即、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上,相当于A4宽度的区域的温度降低,但是,其两侧区域的温度仍然保持较高。也就是说,导致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上的温度不均匀。因此,在该状态下,当进行后续的A3尺寸的纸张定影时,则中央部以低温定影,与之相反,两端部以高温定影,从而定影状态在纸张的宽度方向(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处于不均匀的状态。
因而,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期望一种定影装置,即使在定影带的宽度方向的温度部分地降低的情况下,通常也能维持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上的热均匀性,以使其立刻恢复到整体一样的温度。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装置包括:第一辊;第二辊,在上述第二辊与上述第一辊之间形成夹持部,将通过上述夹持部的纸张压到上述第一辊;第三辊,与上述第一辊及上述第二辊平行地配置;定影带,架设在上述第一辊和上述第三辊上;加热装置,在上述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上均匀地加热上述定影带;以及均热部件,是内置于上述第三辊中的轴状的均热部件,设上述均热部件的长轴方向的有效长度大于等于规定的最大纸张的宽度,使与上述第三辊接触的上述定影带的热量在上述长轴方向上均匀地分散。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构成例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构成例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构成例的长轴方向的展开图。
图5是表示均热辊的构成例的长轴方向的截面图。
图6是对定影装置的各构成件的长轴方向的长度及纸张宽度的大小关系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7A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所使用的均热辊的截面图,图7B是均热辊端部的放大图。
图8A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所使用的均热辊的截面图,图8B是均热辊端部的放大图。
图9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评价试验说明图,图9B是示出评价试验结果的表。
图10A-图10C是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所使用的均热辊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定影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表示作为包括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40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典型例的复印机(或MFP:Multi-Function Peripheral:多功能复合一体机)的外观示图。
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图像读取装置2、图像形成部3、供纸部4及操作部5等。
在图像读取装置2中,光学地读取放置在原稿台上的原稿或ADF 6(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文档进纸器)所输入的原稿,并生成图像数据。
在图像形成部3中,对从供纸部4供给的纸张采用电子照相方式复印图像数据。已复印的纸张被排出并装载在排纸托盘7上。
操作部5设置有作为用户界面的显示部和各种操作按钮。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内部构成的截面示意图。图像形成装置100为例如可通过串联式电子照相方式进行彩色复印的构成。
如图2所示,沿转印带30的输送方向并列配置与黄色(Y)、洋红(M)、青绿色(C)、黑色(K)四色对应的四个感光鼓10a~10d。在各感光鼓10的周围从旋转的上游向下游依此设置有带电装置11a~11d、显影装置12a~12d、转印辊13a~13d、清洁装置14a~14d等。在这里,上述各构成件的参照号码所附带的a、b、c及d各英文字母分别与打印颜色的Y、M、C及K对应。
通过带电装置11a~11d,使各感光鼓10a~10d的表面带电,且为一样的规定电位。之后,将根据Y、M、C、K各颜色的图像数据的电位已进行脉宽调制的激光光15a~15d照射到各颜色用的感光鼓10a~10d的表面上。当照射激光15a~15d时,被照射的部分的电位降低,并在感光鼓10a~10d的表面上形成有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12a~12d通过与各颜色对应的色调剂在各自的感光鼓10a~10d上显影静电潜像。根据该显影,在各感光鼓10a~10d上形成有Y、C、M、K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
另一方面,转印带30环状地架设在驱动辊101和二次转印对置辊102上,并通过驱动辊101驱动,在图示箭头的方向上连续旋转。
转印带30在通过由感光鼓10a~10d和转印辊13a~13d构成的各夹持点的期间,在转印带30的外周表面上依次转印Y、M、C、K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
首先,在Y用感光鼓10a和Y用转印辊13a对置的位置(Y的转印位置)上,Y色调剂图像被从感光鼓10a转印到转印带30上。
接着,在M用感光鼓10b和M用转印辊13b对置的位置(M的转印位置)上,M色调剂图像从感光鼓10b被转印到转印带30上。这时,在转印带30的外周表面上,以与已转印的Y色调剂图像位置重叠的方式转印M色调剂图像。
以下,同样,在转印带30的外周表面上依次重叠转印C色调剂图像和K色调剂图像,从而在转印带30上形成全色色调剂图像。该全色色调剂图像通过转印带30的移动,到达由二次转印辊103和二次转印对置辊102形成的夹持点(二次转印位置)。
另一方面,从供纸部4的供纸盒4A、4B、4C中的一个盒中已拾取的纸张被输送到上述的二次转印位置。然后,在该二次转印位置上,在转印带30上的全色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纸张上。全色色调剂图像由定影装置40加热、加压,并定影在纸张上。之后,通过排纸辊34排出到排纸托盘7上。
在向转印带30的转印结束之后的各感光鼓10a~10d上,通过清洁器14a~14d除去残留在表面上的色调剂,为接下的纸张复印做准备。通过重复以上的处理,能够进行连续的全色复印。
另一方面,当进行单色复印时,只通过K用感光鼓10d和转印辊13d向转印带30转印K色调剂图像,不使用Y、M、C用感光鼓10a~10c及转印辊13a~13c。
(2)涉及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
图3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0所使用的定影装置40的整体构成示意截面图。图4是示出了定影装置40在长边方向上的展开示意图。
定影装置40具有定影辊50(第一辊)、加压辊60(第二辊)、均热辊70(第三辊)、定影带80及加热装置90。定影辊50例如直径为φ48.5mm,加压辊60例如直径为φ50mm,均热辊70例如是直径为φ17mm的辊。
沿着箭头方向通过驱动电机(未图示)驱动加压辊60。定影辊50、均热辊70及定影带80从动于加压辊60,并分别沿箭头方向进行旋转。此外,通过加压机构61向定影辊50推压加压辊60并维持,以在加压辊60与定影辊50之间具有规定的夹持部宽度。定影带80通过张力机构在定影辊50和均热辊70之间以规定的张力被拉紧。
定影辊50从内侧到外侧为芯轴50a、发泡胶(海绵)50b的两层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芯轴50a的厚度为2mm,发泡胶50b的厚度为8.5mm。
定影带80从内侧到外侧为金属导电层80a、固体橡胶层80b、离型层80c三层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金属导电层80a的材质,采用厚度40μm的镍。作为金属导电层80a的材料,除镍之外,也可以采用不锈钢、铝及不锈钢和铝的复合材料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体橡胶层80b使用厚度200μm的硅橡胶,离型层80c使用厚度30μm的PFA(tetrafluoroethylene-perfluoroalkylvinyl ether copolymer: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管。
加压辊60通过在芯轴的周围覆盖硅橡胶、氟橡胶等而构成。此外,加压辊60内置卤素灯64。
均热辊70具有金属管(辊主体)71、内置于金属管71的轴状均热部件。优选均热部件是热管72。此外,在金属管71的表面上形成有离型层。作为金属管71的材料,本实施方式采用铁,但是,也可以使用铝、铜、不锈钢等。
定影驱动电机(未图示)通过传动齿轮62驱动配置于加压辊60的轴端部的齿轮63,从而驱动加压辊60。加压辊60进一步驱动通过夹持点接触的定影带80及定影辊50。
当纸张P通过定影带80经过在定影辊50和加压辊60之间的夹持部时,通过定影带80的热和由加压辊60施加的压力,已转印在纸张P上的色调剂被熔融粘合,从而色调剂被定影在纸张P上。
在定影带80的夹持部的下游侧,设置有从定影辊50剥离纸张P的剥离板52。剥离板52为了以与定影带80非接触的方式剥离纸张P,以具有规定的间隙的方式调整位置。此外,在定影带80的夹持部的下游侧,还设置有用于从加压辊60剥离纸张P的剥离板65。
在定影带80的长边方向的规定位置上,配置有作为温度检测单元的非接触温度传感器81。非接触传感器81例如包括检测红外线的热电元件。通过非接触传感器81检测定影带80的温度,并控制定影带80的温度。
加热装置90配置在定影带80的外周的规定位置上,对定影带80进行感应加热。加热装置90具有磁芯91和卷绕在磁芯91的周围的线圈92。
由于具有磁芯91,因此,即使用较少匝数的线圈92,也能够产生充分的磁通量。而且,磁芯91形成为沿定影辊50的圆弧形状在中央部弯曲的形状。根据该形状,能够使磁通量集中在定影辊50上的定影带80上,并能够局部集中感应加热定影带80的金属导电层80a(镍层)。通过加热装置90感应加热后的定影带80在定影辊50和加压辊60之间的夹持部中,对纸张P施加热。
另一方面,加压辊60内置有卤素灯64,并通过该卤素灯64,从内侧加热加压辊60。还通过加热后的加压辊60对纸张P施加热。在加压辊60的外周上配置有温度控制用的温度检测元件66。温度检测元件66例如包括非接触热敏电阻。
如图4所示,在均热辊70的端部安装有旋转检测用的三个分开的叶片74。此外,面对叶片74配置有反射传感器75。叶片74每旋转一圈,反射传感器75开、关三次开关。当定影带80停止时(也就是说,当均热辊70的旋转停止时),定影带80的一个地方被集中过度地加热,所以,通过反射传感器75检测出均热辊70的旋转停止,从而事前防止对定影带80的异常加热。
图5是均热辊70的长轴方向的截面图。均热辊70在铁制的金属管71的内部配置有热管72,在两端部压入有封闭部件73a、73b。热管72在铜制的外管的内部包含有工作液体(纯水),并为减压后被密封的结构。
在将热管72插入到金属管71之后,压入封闭部件73a、73b。之后,以300~350℃对金属管71和热管72加热30~60分钟,热管72因受到由热膨胀导致的塑性变形而热装固定在金属管71的内周表面上。
之后,进行研磨加工,使金属管71的外形尺寸为规定值,而且,在其表面上形成离型层76(参照图7B)。
图6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定影带宽度WB、热管有效长度LHP、加热宽度WH、最大纸张宽度WMAX SH及最大打印宽度WMAX P的尺寸关系。定影带宽度WB是定影带80的宽度(与定影带80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热管有效长度LHP是均热性能有效的热管72的长度。具体地说,如图6所示,热管有效长度LHP是热管72的外周表面与金属管71的内周表面连接的区域的长度。加热宽度WH是定影带80的宽度方向上的加热装置90的加热范围,并是加热装置90的长轴方向上的线圈91的长度。最大纸张宽度WMAX SH是在本定影装置40中所处理的最大尺寸的纸张的宽度(与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最大打印宽度WMAX P是对最大尺寸的纸张打印的最大打印宽度。通常,在打印纸张的上下左右设置有规定宽度(例如5mm)的空白,所以,设定最大打印宽度小于其纸张宽度。
如上所述,加热装置90加热定影带80,定影带80加热纸张P上的色调剂,从而将色调剂定影在纸张P上。由于定影之后的定影带80通过纸张P将热带走,所以在定影带80的宽度方向上,与纸张P的宽度对应的区域的温度降低,另一方面,在纸张P的宽度的外侧的区域,由于热未被带走,所以仍处于高温。因此,定影带80的宽度方向的温度分布不均匀。热管72用作以短时间将该不均匀的温度分布进行均匀化的均热单元。也就是说,通过使定影带80的高温部(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区域)的热瞬时地转移到低温部(纸张P通过的区域),从而实现定影带80的宽度方向的均热化。通过该均热化,在定影了宽度窄的纸张之后,即使是随后就定影宽度宽的纸张的情况,也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均匀地定影。
对于定影带宽度WB、热管有效长度LHP、加热宽度WH、最大纸张宽度WMAX SH及最大打印宽度WMAX P的尺寸关系,在如上所述的热传递中,从可靠传递热的观点及获得均匀的定影性能的观点来看,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加热装置90的功耗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整体功耗占有较大的比例。因此,从节省电力的观点出发,有必要尽量避免由加热装置90产生的无用的加热。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40中,如下设定定影带宽度WB、热管有效长度LHP、加热宽度WH、最大纸张宽度WMAX SH及最大打印宽度WMAX P的大小关系。
(a)从均热化观点出发,设定热管有效长度LHP大于等于最大纸张宽度WMAX SH。是因为,如果热管有效长度LHP小于最大纸张宽度WMAX SH,则当最大纸张宽度WMAX SH的两端附近变成了高温时,不能使高温部的热转移到中央的低温部,从而导致定影带80的热分布不均匀,对具有最大纸张宽度WMAX SH的纸张定影的定影性能劣化。
(b)从均热化的观点出发,设定热管有效长度LHP大于等于加热装置90的加热宽度WH。如后所述,从节省电力的观点出发,设定定影带宽度WB大于加热装置90的加热宽度WH。因此,对定影带80的相当于加热装置90的加热宽度的区域进行加热。如果热管有效长度LHP小于加热装置90的加热宽度WH,则不能使通过加热装置90加热的定影带80的两端部的热向中央移动,从而阻碍热的均匀化。
(c)从节省电力的观点出发,设定热管有效长度LHP小于等于定影带宽度WB。如果热管有效长度LHP大于定影带宽度WB,则由于定影带80的热一直移动到定影带80的外侧的热管72的两端部,所以,定影带80的温度在宽度方向上大致相同地降低。因此,为了补偿该温度降低,需要加热装置90额外地加热。
(d)从节省电力的观点出发,设定加热装置90的加热宽度WH小于等于定影带宽度WB(换言之,设定定影带宽度WB大于加热装置90的加热宽度WH)。是因为,如果加热装置90的加热宽度WH大于定影带宽度WB,则在加热装置90上就会存在无助于定影带80的加热的两端区域,从而在加热装置90中消耗无用的电力。
(e)从纸张上可靠在定影色调剂的观点出发,设定加热装置90的加热宽度WH大于等于最大打印宽度WMAX P。如上所述,由于定影带宽度WB大于加热宽度WH大,所以,定影带80中相当于加热宽度WH的区域是可定影区域。因此,当加热装置90的加热宽度WH小于最大打印宽度WMAX P时,则留有不能加热的打印区域,从而产生有定影性能的劣化。
(f)从确保纸张的品质的观点出发,设定定影带宽度WB大于最大纸张宽度WMAX SH。这是因为,当定影带宽度WB小于最大纸张宽度WMAX SH时,在通过夹持部时,则会在纸张P上产生由定影带80和定影辊50的阶梯差而引起的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40中,通过对各构成部的尺寸规定上述的大小关系,可兼顾良好的定影性能和节省电力。
(3)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
如上所述,均热辊70在金属管71中热装固定热管72之后,进行研磨加工,使金属管71的外形尺寸成为规定值,而且,在其表面上形成离型层76。离型层76降低定影带80和金属管71之间的摩擦,并防止在定影带80上产生有不必要的皱纹。
作为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比较例,图7A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均热辊70的长轴截面和与均热辊70接触的定影带80的示意图。此外,图7B是放大图7A的椭圆部(均热辊70的金属管71、离型层76及定影带80)的图。
为了提高均热辊70的均热性能,必须将定影带80的热量高效率地传递给热管72。因此,需要用热传导率高的材质构成离型层76。此外,为了实现高的热传导率,需要使离型层76变薄。另一方面,由于离型层76与定影带80的金属导电层80a接触,所以还需要具有耐磨性。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均热辊70中,因重视耐磨性,所以采用厚度约50μm的PFA管。通过将金属管71插入在内侧涂敷了粘结剂的PFA管中,形成PFA管的离型层76。PFA管的离型层76虽然从耐磨性的观点来看很卓越,但是,由于PFA管本身的热传导率低,所以,从均热性能的观点来看,仍有改进的余地。
图8A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均热辊70a的长轴截面和与均热辊70a接触的定影带80的图。此外,图8B是放大了图8A的椭圆部(均热辊70a的金属管71a、离型层76a及定影带80)的图。
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40中,如下形成热传导率提高且具有卓越的耐磨性的离型层76a。
第一,不是在管中插入金属管71,而是通过在金属管71上烧固氟树脂形成氟树脂涂层,因此,获得比现有离型层薄的、例如约10μm的离型层76a。通过使离型层76a变薄,与现有离型层相比,能够实现高的热传导性能。
第二,如果是氟树脂涂层时,可在氟树脂中填充碳纤维等填料,通过填充该填料,可提高涂层(离型层76a)的热传导率。
第三,通过使填料的填充率大于标准的填充率、例如大于标准量3倍左右,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涂层(离型层76a)的热传导率。
目前,对通常的制品形成氟树脂涂层时,一般用约400℃的温度进行烧成加工。不过,均热辊70具有必须在内置热管72之后的状态下进行烧成加工的特殊性。当保持400℃以上的温度时,则热管72的内压变大,从而存在有铜制的外管破损的危险。因此,作为第二实施方式所使用的氟树脂涂层材料,优选能在小于等于300℃的温度下烧成的材料。
实施了用于验证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均热辊70a的有效性的评价试验。评价试验是在打印速度快的条件下实施的。此外,从均热化的观点出发,使用苛刻条件的纸张(纸张宽度小且基重大的纸张)实施了试验。具体地说,将打印速度设定为75cpm(copies per minute:每分钟的副本),使用了具有基重105g/m2的宽度窄的STR尺寸(STATEMENTR尺寸:纸张宽度139.7mm)的纸张。然后,测定出1000张纸张通过之后的定影带80的非通纸部分的温度和通纸部分的温度。图9A示出定影带80的宽度和试验所使用的纸张宽度的关系。
而且,同时还评价了在1000张纸张通过期间中的等待(wait)次数和高温异常导致的动作停止的有无。
当定影带80的规定位置的温度超过规定阈值(例如200℃)时,则暂时地停止加热装置90的加热,并等待定影带80的温度降低,当温度降低某种程度后,再次打开加热装置90的加热,并重复以上动作。该加热装置90的暂时停止的次数是等待次数。
另一方面,当定影带80的规定位置的温度超过更高的阈值(例如230℃)时,则判定为发生了高温异常,并停止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动作。在这种情况下,呼叫维修人员进行异常的修复。
评价试验是对下述均热辊进行的,图9B是示出评价结果的表。
(试验A)没有内置热管的均热辊(离型层:50μm厚的PFA管)、
(试验B)内置有热管的均热辊(离型层:带50μm厚的PFA管)、
(试验C)内置有热管的均热辊(离型层:填充了标准量的填料的10μm厚的氟树脂涂层)及
(试验D)内置有热管的均热辊70a(离型层:填充了3倍标准量的填料的10μm厚的氟树脂涂层)。
在使用了没有内置热管72的均热辊(试验A)中,非纸张通过部的温度上升到280℃的异常值,判定为图像形成装置100为高温异常并停止了动作。通过将热管72插入到金属管71中,可知判定没有发生因高温异常导致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动作停止的情况((试验B)-(试验D))。
但是,在使用了现有的PFA管作为离型层(试验B)中,作为非纸张通过部的端部的温度变高,等待发生了50多次。
针对于此,对于用填充了标准量的填料的氟树脂涂层形成离型层的均热辊(试验C)中,等待次数减少到了3次,为(试验B)的1/16左右。
而且,使填料填充量为标准量的3倍左右(试验D)时,可知端部温度降低,也不发生等待的情况。
如上所述,用氟树脂涂层形成离型层76a,并填充碳纤维等填料,同时,使其填充率大于标准值,因此,已经能够确认提高了均热辊70a的均热性,并抑制定影带80的非纸张通过部分的温度上升。而且,其结果是,能确认等待次数为零或大幅度地减少。
不过,一般来说,氟树脂涂层与现有的PFA管相比,在耐磨性这点上被认为处于劣势。但是,作为上述的评价试验的结果,可知虽然在定影带80的边缘和氟树脂涂层的接触部中,发现了有少许的磨损,但是在定影带80的边缘以外的区域中,几乎没有发生磨损。
而且,可知在定影带80的边缘发生的磨损是因为定影带80的张力负荷导致均热辊70挠曲,其结果是,在定影带80的边缘发生应力集中而产生的。此外,在向定影带80施加了约100N的张力时,其挠曲量约为0.3mm。
因而,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均热辊70a,为了使定影带80的边缘的里面与均热辊70a的表面离开,将定影带80的端部所面对的区域形成为锥形(参照图8B)。具体地说,在金属管71的端部形成具有约0.1度、优选为0.05度以上锥角的锥形。通过该锥形,能够避免或降低定影带80的边缘和离型层76a的接触,从而防止由定影带80导致的离型层76a的磨损。
而且,优选方式是,形成均热辊70a的锥形区域和定影带80的端部所重叠的区域的均热辊70a的旋转轴方向上的长度(图8B的重叠长度)大于定影带80的旋转轴方向上的最大滑移长度(横向偏移容许量)。例如,当将锥角视为0.1度时,重叠长度约为10mm。
如上所述,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40的均热辊70a由于用填充了填料的氟树脂涂层形成其离型层76a,因此,能够实现高的热传导率,并能够提高均热性能。此外,由于将均热辊70a的端部形成为锥形,因此,即使定影带80在宽度方向上进行了滑动时,也能够在定影带80的端部和均热辊70a之间确保间隙,从而能够防止均热辊70的离型层76a的磨损。
(4)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
如上所述,热管有效长度LHP是均热化性能有效的热管72的长度。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热管72的外周表面与金属管71的内周表面连接的区域长度为热管有效长度LHP(参照图6)。因热管72在制造工序上的限制等,热管72的两端形成为锥形。因此,在热管72的两端,存在有与热管72不接触的只是金属管71的区域。由于该区域与热管有效长度LHP的范围的区域相比热容量小,所以,是定影带80的温度降低的区域即、非有效区域。
对于降低非有效区域,虽然也考虑通过增加该部分的金属管71的厚度,从而增加热容量的方法,但是,在该方法中,不能将热管72插入到金属管71中。
因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热管72和金属管71的同时,考虑压入到金属管71的两端的封闭部件的形状,从而使热管有效长度LHP增加。
图10A、图10C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均热辊70b的结构。为了比较,图10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均热辊70的结构。
如图10C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将封闭部件构成为具有填充在热管72的锥形区域和金属管71的内表面之间所形成的空间的热传导性部件78的封闭部件77。热传导部件78可以是与封闭部件77整体相同的材料,可以为铁或铝等热传导性高的金属。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以热传导性部件78与金属管71的内表面接触的方式填充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热管72两端的空间。其结果是,能够使与该热传导性部件78接触的金属管71的厚度明显变厚,并大幅度地提高热容量。因此,可防止通过均热辊70的两端部的定影带80的温度降低。
封闭部件77具有在其两端可旋转地支撑均热辊70b的轴部79,但是轴部79的形状和从金属管71的端面到轴部79顶端的距离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支撑均热辊70b的轴承部的形状和构造或均热辊70b的周围的机构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不需要任何的变更。此外,如上所述,可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热管72和金属管71本身。也就是说,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只改变了封闭部件77的一部分形状。因此,能够用极低成本,防止均热辊70b的两端部的温度降低。
尽管已描述了具体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示例。因此,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际上,文中描述的新型装置和单元可以以各种其他形式实现;并且,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可对文中所述的装置和单元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和改变。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旨在包括这些形式或变形,只要它们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内。
Claims (20)
1.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第一辊;
第二辊,在所述第二辊与所述第一辊之间形成夹持部,所述第二辊将通过所述夹持部的纸张压到所述第一辊;
第三辊,与所述第一辊及所述第二辊平行地配置;
定影带,架设在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三辊上;
加热装置,在所述定影带的宽度的方向上均匀地加热所述定影带;以及
均热部件,是内置于所述第三辊中的轴状的均热部件,所述均热部件的长轴方向的有效长度大于或等于规定的最大纸张的宽度,所述均热部件使与所述第三辊接触的所述定影带的热量在所述长轴方向上均匀地分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均热部件为热管,所述有效长度为所述热管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三辊的内周面接触的区域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均热部件的所述有效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加热装置的沿所述定影带的所述宽度的方向上的加热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均热部件的所述有效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定影带的所述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加热装置的所述加热范围小于或等于所述定影带的所述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加热装置的所述加热范围大于所述最大纸张的最大打印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定影带的所述宽度大于所述最大纸张的所述宽度。
8.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第一辊;
第二辊,在所述第二辊与所述第一辊之间形成夹持部,所述第二辊将通过所述夹持部的纸张压到所述第一辊;
定影带,一端架设在所述第一辊上;以及
第三辊,用于架设所述定影带的另一端,所述第三辊的与所述定影带的端部面对的区域形成为锥形,从而使所述第三辊的表面和所述定影带的端部的背面离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包括:
加热装置,在所述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上均匀地加热所述定影带;以及
热管,内置于所述第三辊中,使与所述第三辊接触的所述定影带的热量均匀地分散在所述长轴方向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在所述定影带的所述背面设置有金属导电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金属导电层是镍层。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用氟树脂涂覆所述第三辊的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在所述氟树脂中填充有提高热传导率的填料。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在所述氟树脂中填充有碳纤维的填料。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锥形的区域和所述定影带的所述端部重叠的区域在所述第三辊的旋转轴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大于所述定影带在所述旋转轴方向的最大滑移长度。
16.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第一辊;
第二辊,在所述第二辊与所述第一辊之间形成夹持部,所述第二辊将通过所述夹持部的纸张压到所述第一辊;
定影带,一端架设在所述第一辊上;以及
第三辊,用于架设所述定影带的另一端,
其中,所述第三辊包括:
管状的辊主体;
热管,收纳在所述辊主体中,其端部形成为锥形;以及
封闭部件,是封闭收纳有所述热管的所述辊主体的两端的封闭部件,所述封闭部件具有热传导性部件,所述热传导性部件以与所述辊主体的内表面接触的方式填充在所述热管的所述锥形的区域和所述辊主体的内表面之间所形成的空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包括:加热装置,在所述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上均匀地加热所述定影带。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封闭部件所具有的所述热传导性部件是金属。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封闭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三辊的两端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三辊的轴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封闭部件构成为能插入所述辊主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31205310P | 2010-03-09 | 2010-03-09 | |
US31202110P | 2010-03-09 | 2010-03-09 | |
US31203010P | 2010-03-09 | 2010-03-09 | |
US61/312,053 | 2010-03-09 | ||
US61/312,021 | 2010-03-09 | ||
US61/312,030 | 2010-03-09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93445A true CN102193445A (zh) | 2011-09-21 |
Family
ID=44560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559040A Pending CN102193445A (zh) | 2010-03-09 | 2011-03-08 | 定影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8644746B2 (zh) |
JP (1) | JP2011186468A (zh) |
CN (1) | CN102193445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644746B2 (en) | 2010-03-09 | 2014-02-04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Fixing apparatus for fixing toner onto a sheet |
JP2014074897A (ja) * | 2012-09-11 | 2014-04-24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142406A (ja) * | 2013-01-22 | 2014-08-07 | Ricoh Co Ltd | 押圧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274463B2 (en) | 2013-06-13 | 2016-03-01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Heat transfer system for a fuser assembly |
US9354569B2 (en) * | 2013-06-13 | 2016-05-31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Heat transfer system for a fuser assembly |
CN106483808A (zh) * | 2015-08-31 | 2017-03-08 | 株式会社远藤制作所 | 使用不锈钢的固着装置 |
JP6530731B2 (ja) * | 2016-09-01 | 2019-06-12 |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 数値制御装置 |
JP7175154B2 (ja) * | 2018-10-24 | 2022-11-18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543672B2 (ja) * | 2020-03-27 | 2024-09-03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加熱装置と被加熱体利用装置 |
JP7543673B2 (ja) | 2020-03-27 | 2024-09-03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加熱装置と被加熱体利用装置 |
JP2023146005A (ja) * | 2022-03-29 | 2023-10-12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加熱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加圧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3154999A (ja) * | 2022-04-08 | 2023-10-20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加熱装置と被加熱物利用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084597A (ja) * | 2001-09-14 | 2003-03-19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70059062A1 (en) * | 2005-09-13 | 2007-03-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
CN101004580A (zh) * | 2006-01-17 | 2007-07-25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的加热辊 |
CN101609294A (zh) * | 2008-06-18 | 2009-12-23 |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用均热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定影装置用均热部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650863B2 (en) | 2001-02-26 | 2003-11-18 | Konica Corporation | 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567492B2 (ja) * | 2004-05-18 | 2010-10-20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誘導加熱用励磁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US7319840B2 (en) * | 2004-11-04 | 2008-01-15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Induction heating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WO2006100954A1 (ja) * | 2005-03-23 | 2006-09-2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272035A (ja) * | 2006-03-31 | 2007-10-18 | Canon Inc | 画像加熱装置 |
JP2008040442A (ja) | 2006-07-12 | 2008-02-21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 |
US8023876B2 (en) | 2007-09-11 | 2011-09-20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20090232535A1 (en) * | 2008-03-11 | 2009-09-17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Fixing apparatus |
JP2009237402A (ja) * | 2008-03-28 | 2009-10-15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648263B2 (ja) * | 2008-05-30 | 2015-01-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060595A (ja) * | 2008-09-01 | 2010-03-18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7738806B2 (en) * | 2008-06-25 | 2010-06-15 | Xerox Corporation | Fuser assemblies, xerographic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of fusing toner on media |
US7917075B2 (en) * | 2008-08-06 | 2011-03-29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Fixing device |
US20110070006A1 (en) * | 2009-09-22 | 2011-03-24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Temperature equalizing roller and fixing device |
JP2011090232A (ja) * | 2009-10-26 | 2011-05-06 | Ricoh Co Ltd |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8644746B2 (en) | 2010-03-09 | 2014-02-04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Fixing apparatus for fixing toner onto a sheet |
-
2011
- 2011-03-04 US US13/041,342 patent/US8644746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3-08 JP JP2011050422A patent/JP2011186468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1-03-08 CN CN2011100559040A patent/CN102193445A/zh active Pending
-
2014
- 2014-01-09 US US14/151,293 patent/US8953996B2/en not_active Ceased
-
2016
- 2016-09-21 US US15/272,044 patent/USRE48153E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084597A (ja) * | 2001-09-14 | 2003-03-19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70059062A1 (en) * | 2005-09-13 | 2007-03-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
CN101004580A (zh) * | 2006-01-17 | 2007-07-25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的加热辊 |
CN101609294A (zh) * | 2008-06-18 | 2009-12-23 |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用均热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定影装置用均热部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953996B2 (en) | 2015-02-10 |
USRE48153E1 (en) | 2020-08-11 |
JP2011186468A (ja) | 2011-09-22 |
US20110222933A1 (en) | 2011-09-15 |
US20140126939A1 (en) | 2014-05-08 |
US8644746B2 (en) | 2014-02-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93445A (zh) | 定影装置 | |
US8116670B2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EP1927902B1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Fixing Device | |
CN104049505B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4684804B2 (ja) | 画像加熱装置 | |
JP2009271246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087499A (zh) |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定影方法 | |
US8855542B2 (en) | Fus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
JP2004226819A (ja) |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226815A (ja) |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488811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085636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7119903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KR100873442B1 (ko) | 정착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와, 화상형성장치의정착방법 | |
JP200530080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3088498A (ja) | 像加熱装置 | |
JP2004205620A (ja) | 定着装置 | |
JP5617208B2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2155067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176461B2 (ja) | ベルト定着装置 | |
JP201419940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0020867A (ja) | ローラ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2098654A (ja) | 複連式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234951A (ja) | 加熱装置 | |
JP4897395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