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3430A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3430A
CN102193430A CN2011100371440A CN201110037144A CN102193430A CN 102193430 A CN102193430 A CN 102193430A CN 2011100371440 A CN2011100371440 A CN 2011100371440A CN 201110037144 A CN201110037144 A CN 201110037144A CN 102193430 A CN102193430 A CN 1021934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ixing device
support unit
photographic fixing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3714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3430B (zh
Inventor
德田哲生
吉川政昭
石井贤治
吉永洋
岩谷直毅
山口嘉纪
池渊丰
今田高广
长谷岳诚
藤本一平
下川俊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934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34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34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343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定影装置包括:定影套(21);加压辊(31);相接部件(26),通过定影套(21)与加压辊(31)相接,形成夹持部(N);发热片材(22s),配置为能与定影套(21)的内周面相接,加热定影套;发热体支承部件(23),配置在定影套内周侧,将发热片材(22s)夹于与定影套之间,夹着定影套的回转轴中心,在相接部件(26)的相反侧支承发热片材(22s);铁心保持部件(28),具有与定影套的轴向对应的长度,其两端支承在定影装置(20)的框架上,保持相接部件(26)和发热体支承部件(23)。沿着加压辊(31)的推压方向,按照相接部件(26)、铁心保持部件(28)、发热体支承部件(23)、发热片材(22s)的顺序配列。提供通过面状发热体稳定且均一地加热定影部件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面状发热体的定影装置,以及设有该定影装置的利用电子照相方式、静电记录方式等的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或其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列举利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各种图像形成装置,其成为公知技术。其图像形成处理通过以下过程进行:在作为像载置体的感光体鼓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通过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等对感光体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使其可视像化,通过转印装置将显影的图像转印在记录纸(也称为纸,记录介质)上,使其载置图像,通过使用压力及热等的定影装置,对记录纸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
在该定影装置中,配置为由对向辊或带或其组合构成的定影部件及加压部件相接,形成夹持部,将记录纸夹入该夹持部,施加热及压力,将上述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纸上。
若列举上述定影装置一例,则可以列举使用由多个辊部件架设的定影带作为定影部件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使用这种定影带的装置由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环状带),架设支承定影带的多个辊部件,内设在多个辊部件之一的辊部件的加热器,加压辊(加压部件)等构成。加热器通过辊部件加热定影带。并且,记录介质向着在定影带和加压辊之间形成的夹持部运送,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像在夹持部受到热及压力,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带定影方式)。
又,在用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中,有的定影装置设有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与作为回转体的定影部件的内面滑接。
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薄膜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使得耐热性薄膜(定影薄膜)夹持在作为发热体的陶瓷加热器和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之间,形成定影夹持部,在被记录材上形成并载置需要定影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将该被记录材导入上述定影夹持部的薄膜和加压辊之间,和薄膜一起夹持运送,在夹持部,陶瓷加热器的热量通过薄膜给与被记录材,又,用定影夹持部的加压力使得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热压定影在被记录材面上。该薄膜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可以使用低热容量的部件作为陶瓷加热器及薄膜,构成请求型装置,同时,可以仅仅在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图像时向作为热源的陶瓷加热器通电,使得成为发热到所定的定影温度的状态,具有从图像形成装置接通电源到可实行形成图像状态的等待时间短(快速启动性)、待机时消耗电力也大幅度小(省电)等的优点。
又,在专利文献3,4中,提出了如下那样的加压带方式的图像定影装置:其包括表面弹性变形的可回转的加热定影辊,与上述加热定影辊接触状态下可移动的环形带(加压带),以及加压垫,该加压垫以非回转状态配置在上述环形带内侧,使得上述环形带与上述加热定影辊压接,在上述环形带和上述加热定影辊之间设有使得记录纸通过的带夹持部,同时,使得上述加热定影辊表面弹性变形。根据该定影方式,将下方的加压部件设为带,通过扩展纸和辊的接触面积,大幅度提高热传导效率,抑制能量消耗,同时,能实现小型化。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定影装置虽然与使用定影辊的装置相比,适合装置高速化,但是,加热时间(达到可打印温度所需要的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接受到打印要求后,经打印准备,实行打印动作,到排纸结束的时间)的短缩化有限度。
与此相反,专利文献2记载的定影装置由于低热容量化,能缩短加热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同时,也能实现小型化。但是,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存在耐久性问题以及带温度稳定性问题。即,作为热源的陶瓷加热器和带内面的滑动所引起的耐磨耗性不充分,若长时间运转,则反复连续摩擦的面变得粗糙,摩擦阻力增大,产生带移动成为不稳定现象,或者产生定影装置的驱动转矩增大等的现象,其结果,产生形成图像的转印纸的打滑,产生图像偏移,或涉及驱动齿轮的应力增大,产生引起齿轮破损的不良状态(课题1)。
又,在薄膜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因在夹持部局部加热带,当回转的带回到夹持部入口时,带温度成为最冷状态,存在易发生定影不良的问题(尤其当高速回转场合,课题2)。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压力垫的表层,使用浸渗PTFE(聚四氟乙烯)的玻璃纤维片材(PTFE浸渗玻璃纤维布)作为低摩擦片材(片材状滑动材料),以便改善带内面和固定部件的滑动性问题。但是,在这种加压带方式的定影装置(专利文献3,4)中,定影辊热容量大,升温迟,存在加热时间长的问题(课题3)。
对于上述课题1至3,在专利文献5,6中,提出以下定影装置:通过设有配置在环状定影带内周侧的大致呈管状的对向部件(金属热传导体),以及配置在上述对向部件内周侧、加热该对向部件的陶瓷加热器等的电阻发热体,能加热定影带整体,能缩短加热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且能解消高速回转时的热量不足。但是,具有可挠性的定影带在回转移动中有时产生离开金属热传导体过远处,在该处不进行热传递,因此,金属热传导体成为过升温状态,存在发生烧伤、定影带的回转转矩上升的问题。又,由于系通过对向部件(金属热传导体)将电阻发热体的热量传递给定影带的方式,因此,缩短加热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方面不充分。
对此,在专利文献7中,提出以下定影装置:设有环状定影带,与该定影带压接、形成运送记录介质的夹持部的加压辊,以及固定设置在上述定影带内周面侧加热该定影带的电阻发热体,上述电阻发热体以微小间隙配设,使得相对上述定影带的内周面不压接,用辐射热加热定影带整体。由此,即使加热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更短、使得装置高速化场合,也不会产生定影不良,或定影部件及电阻发热体的磨耗、破损等的不良状态。
但是,在专利文献7记载的定影装置中,为了抑制加热效率降低,将定影带和电阻发热体配置为接近状态,因此,具有可挠性的定影带回转移动时,有时局部与电阻发热体接触,因该接触部分的传热,会产生定影带加热不均一,产生温度不匀。
又,在专利文献7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对电阻发热体反复作用因加压辊的回转、振动为起因的应力,上述电阻发热体被反复弯曲,由于该电阻发热体由金属材料构成,因此,因反复弯曲引起疲劳破坏,有时会发生断线,不能对定影带进行合适加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9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4-4407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26290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0-21398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7-334205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8-158482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8216928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8-3100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通过面状发热体有效且均一地加热定影部件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1)一种定影装置(定影装置20,参照图5,图14),其特征在于,包括:
回转的环状带的定影部件(定影带21);
加压部件(加压辊31),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外周侧,可推压该定影部件;
相接部件(相接部件26),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由上述加压部件推压,通过上述定影部件与该加压部件相接,形成夹持部;
面状发热体(发热片材22s),配置为能与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面相接,加热上述定影部件;
发热体支承部件(发热体支承部件23,23A),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内周侧,将上述面状发热体夹于与该定影部件之间,夹着上述定影部件的回转轴中心,在与上述相接部件相反侧,支承该面状发热体;以及
铁心保持部件(铁心保持部件28,28A),具有与上述定影部件的轴向对应的长度,其两端支承在该定影装置的框架上,保持上述相接部件和发热体支承部件;
沿着上述加压部件的推压方向,按照上述相接部件、铁心保持部件、发热体支承部件、面状发热体的顺序配列。
(2)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参照图6)中,其特征在于:
当上述加压部件没有推压时,上述发热体支承部件的支承上述面状发热体的外周面沿着轴向弯曲,从端部到中央部,成为从上述定影部件内周面逐渐离开的凹形状。
(3)在上述技术方案(2)所述的定影装置(参照图6)中,其特征在于:
当上述加压部件没有推压时,上述相接部件的面对上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沿着上述定影部件轴向弯曲,从端部到中央部,成为向上述定影部件内周面逐渐靠近的凸形状。
(4)在上述技术方案(3)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热体支承部件的沿着上述定影部件轴向从端部到中央部所形成的凹量,与上述相接部件的沿着上述定影部件轴向从端部到中央部所形成的凸量大致相同。
(5)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当上述加压部件推压时,上述铁心保持部件与上述相接部件的凸形状对应而弯曲(参照图6(b))。
(6)在上述技术方案(5)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通过上述铁心保持部件的弯曲,消除上述发热体支承部件相对上述定影套的凹形状(参照图6(b))。
(7)在上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铁心保持部件固定在“コ”字形状的发热体支承部件(参照图14)。
(8)在上述技术方案(7)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铁心保持部件用螺钉固定在发热体支承部件(参照图14)。
(9)在上述技术方案(1)-(8)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热体支承部件支承该面状发热体,使得上述面状发热体从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回转轴中心成为圆周的定影部件的位置,夹着回转轴中心,朝与上述相接部件相反侧突出。
(10)在上述技术方案(1)-(8)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压部件的轴硬度比上述相接部件硬度低。
(11)在上述技术方案(1)-(8)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面状发热体包括发热片材(发热片材22s),其是在具有绝缘性的基层(基层22a)上形成导电性粒子分散在耐热性树脂中的电阻发热层(电阻发热层22b),以及向该电阻发热层供给电力的电极层(电极层22c),与上述定影部件的轴向、轴向对应,具有所定的宽度及长度,具有可挠性。
(1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参照图1),其特征在于:
设有上述技术方案(1)-(11)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因加压部件推压,铁心保持部件挠曲,受该铁心保持部件推压,发热体支承部件将面状发热体推向定影部件内周面,因此,能提高面状发热体对定影部件的加热效率,得到良好的定影性。又,消除面状发热体的局部浮起,能防止该面状发热体局部过度发热。另外,当加压部件不推压时,使得发热体支承部件为所定形状,当加压部件推压时,挠曲的铁心保持部件推压发热体支承部件,该发热体支承部件轴向成为平坦形状,面状发热体轴向均一地与定影部件相接,因此,从面状发热体向定影部件的传热效率不管在轴向任何位置都成为一定,因此,定影部件在轴向得到均一加热,能在定影部件轴向得到良好的定影性以及均一的图像光泽。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设有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因此,缩短加热时间或首张打印时间,轴向得到良好的定影性以及均一的图像光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构成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成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前提的参考例构成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定影套的轴向、周向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使用的发热片材构成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第一实施形态结构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相接部件、铁心保持部件、发热体支承部件、发热片材的截面形状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定影套侧组装顺序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面状发热体向发热体支承部件的粘接例(1)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面状发热体向发热体支承部件的粘接例(2)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使用的面状发热体的构成例(1)的顶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使用的面状发热体的构成例(2)的顶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使用的面状发热体的构成例(2)的顶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使用的面状发热体的构成例(2)的顶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第二实施形态结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在以下实施形态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位置,形状,数量,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下面,先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构成的整体构成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是串列型彩色打印机。瓶收纳部101位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上方,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对应的四个调色剂瓶102Y、102M、102C、102K装卸自如(更换自如)地设置在所述瓶收纳部101。
在瓶收纳部101下方配设中间转印单元85。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对应的成像部4Y、4M、4C、4K并列设置,与该中间转印单元85的中间转印带78对向。
在各成像部4Y、4M、4C、4K分别配设感光体鼓5Y、5M、5C、5K。又,在感光体鼓5Y、5M、5C、5K周围,分别配设充电部75Y、75M、75C、75K,显影部76Y、76M、76C、76K,清洁部77Y、77M、77C、77K,消电部(没有图示)等。并且,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实行成像处理(充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转印工序,清洁工序),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形成各色图像。
感光体鼓5Y、5M、5C、5K由没有图示的驱动电机驱动按图1顺时钟方向回转。并且,在充电部75位置,使得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均已带电(充电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从曝光部3发出的激光L的照射位置,通过在该位置的曝光扫描,形成与各色对应的静电潜像(曝光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显影装置76对向的位置,在该位置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各色调色剂像(显影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中间转印带78及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一次转印工序)。此时,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残存少量的未转印调色剂。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清洁部77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残存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未转印调色剂由清洁部77的清洁刮板机械回收(清洁工序)。
最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没有图示的消电部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除去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残留电位。
这样,结束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实行的一连串的成像处理。
此后,经显影工序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像叠合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这样,在中间转印带78上形成彩色图像。
在此,中间转印单元85由中间转印带78、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二次转印支撑辊82、中间转印清洁部80等构成。中间转印带78由3个辊82-84架设支承,同时,通过驱动一个辊82回转,朝着图示箭头D1方向环状移动。
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和感光体鼓5Y、5M、5C、5K之间夹着中间转印带78,形成一次转印夹持部。并且,对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施加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
并且,中间转印带78朝着箭头方向移动,顺序通过各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的一次转印夹持部。这样,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各色调色剂像叠合在中间转印带78上进行一次转印。
此后,各色调色剂像叠合转印的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与二次转印辊89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二次转印支撑辊82与二次转印辊89之间夹入中间转印带78,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并且,形成在中间转印带78的四色调色剂像转印到运送到该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的记录介质P上。此时,在中间转印带78上残存没有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未转印调色剂。
此后,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中间转印清洁部80位置。并且,在该位置,回收中间转印带78上的未转印调色剂。
这样,结束在中间转印带78上实行的一连串的转印处理。
在此,运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的记录介质P从配设在装置本体1下方的供纸部12经由供纸辊97以及定位辊98等运送。
更详细地说,在供纸部12收纳多张叠合的转印纸等记录介质P。并且,若驱动供纸辊97朝着图1所示逆时钟方向回转,则最上面的记录介质P朝着定位辊对98间供给。
运送到定位辊对98的记录介质P在停止回转的定位辊对98的辊夹持部位置一时停止。然后,与中间转印带78上的彩色图像一致,驱动定位辊对98回转,将记录介质P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运送。这样,在记录介质P上转印所希望的彩色图像。
此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转印彩色图像的记录介质P向着定影部20位置运送。接着,在该位置通过定影带21及加压辊31的热和压力,将表面转印的彩色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
此后,记录介质P经排纸辊对99的辊之间,排出到装置外。通过排纸辊对99排出到装置外的记录介质P作为输出图像顺序码放在堆置部100上。
这样,结束图像形成装置的一连串的图像形成处理。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上述定影装置20,因此,能缩短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能在轴向得到良好的定影性以及均一的图像光泽。
下面说明成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前提的参考例。
图2是表示成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前提的参考例构成的截面图。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50包括:由回转的环状带构成的定影部件(定影套21,也称为定影回转体),与上述定影部件外周面相接的加压部件(加压辊31,也称为加压回转体),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内周侧、通过该定影部件与上述加压部件相接形成夹持部的相接部件(相接部件26),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内周侧、与该定影部件相接或接近、直接或间接加热上述定影部件的面状发热体(面状发热体22),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内周侧、与该定影部件之间夹持上述面状发热体、在所定位置支承该面状发热体的发热体支承部件(发热体支承部件23’)。在图2中,面状发热体22与定影套21的内周面相接,成为直接加热结构。
在此,定影套21为管形状的环状带,轴向具有与通纸的记录介质P的宽度对应的长度,具有可挠性,例如可以在由厚度为30-50μm的金属材料构成的基材上至少形成脱模层,成为外径为30mm。以下,如图3(a)所示,将定影套21的管长度方向称为轴向,如图3(b)所示,将定影套21的管圆周方向称为周向。
作为形成定影套21基材的材料,可以使用铁、钴、镍、或上述金属的合金等的传热性良好的金属材料。
定影套21的脱模层厚度为10-50μm,使用PFA(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TFE(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聚醚亚胺,PES(聚醚砜树脂)等材料形成。
脱模层用于提高直接与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像(调色剂)T相接的定影套21表面的调色剂脱模性。
加压辊131系在由铝、铜等金属材料构成的金属芯上顺序形成硅酮橡胶(固态橡胶)等的耐热性弹性层、脱模层,外径成为30mm。弹性层厚度形成为2mm。脱模层系包覆PFA管,形成厚度50μm。又,可以根据需要在金属芯内内藏卤素加热器等的发热体。
又,加压辊31通过加压卸压手段(没有图示)朝着推压定影套21外周面的方向移动,接着,通过定影套21与相接部件26压接,该压接部形成定影套21侧为凹的夹持部。从上游侧运送来的记录介质P插入该夹持部。当加压辊31没有推压时,通过加压卸压手段,加压辊31朝着离开定影套21外周面的方向移动,不通过定影套21与相接部件26压接,不形成夹持部(卸压状态)。
又,加压辊31在与定影套21压接状态下通过没有图示的驱动机构驱动其回转(在图2中沿顺时钟方向回转),伴随该加压辊31的回转,定影套21回转(在图2中沿逆时钟方向回转)。
相接部件26沿着定影套21的轴向具有长度,至少通过定影套21与加压辊31压接的部分由氟橡胶等具有耐热性的弹性体构成,通过铁心保持部件28保持在定影套21的内周侧的所定位置,以该状态固定。又,相接部件26的与定影套21内周面相接的部分可以由聚四氟乙烯(登录商标)片材等滑动性及耐磨耗性良好的材料构成。
铁心保持部件28系通过对金属等板材进行钣金加工形成的、具有与定影套21的轴向长度对应的长度、截面为H型形状的刚性部件,配置在定影套21的内周侧的大致中心部分。又,铁心保持部件28的周向两端由定影装置50的框架支承。
又,铁心保持部件28将配置在定影套21内周侧的各种部件保持在所定位置,例如,在铁心保持部件28的H型的一方(与加压辊31对向侧)的凹部分收纳保持相接部件26,从夹持部的相反面侧(相接部件26的背面侧)支承,使得即使相接部件26受到加压辊31加压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形。又,铁心保持部件28配置为保持相接部件26,使得相接部件26从该铁心保持部件28向加压辊31侧少量突出,在夹持部N,铁心保持部件28与定影套21不接触。
又,在铁心保持部件28的H型的另一方(与加压辊31侧相反侧)的凹部分收纳保持端子板支柱24以及供电线25,所述端子板支柱24具有与定影套21的轴向长度对应的长度,截面为T字型形状,上述供电线25沿着端子板支柱24上延伸设置,供给来自外部的电力。再有,将发热体支承部件23’保持在铁心保持部件28的H型的外面。在图2中,在定影套21的下方半周部分(夹持部的进入侧的半周部分)区域保持发热体支承部件23’。此时,考虑组装性,也可以粘接发热体支承部件23’和铁心保持部件28。或者为了抑制从发热体支承部件23’侧向铁心保持部件28侧的传热,也可以使得两者非粘接,用紧固螺钉固定。
发热体支承部件23’为了使得面状发热体22与定影套21的内周面相接配置,支承该面状发热体22。因此,发热体支承部件23’具有截面形状为圆形的、沿着定影套21内周面的所定弧长度的外周面。
又,较好的是,发热体支承部件23’具有:能耐面状发热体22发热的耐热性,当回转移动的定影套21与面状发热体22接触时不变形地支承面状发热体22的强度,以及不将面状发热体22的热量传递到铁心保持部件28侧、而使其传递到定影套21侧的隔热性,优选例如聚酰亚胺树脂的泡沫成形体。又,也可以在该聚酰亚胺树脂的泡沫成形体的内部设置固态的树脂部件,以便提高刚性。
面状发热体22如图4所示,包括发热片材22s,其系在具有绝缘性的基层22a上,形成导电性粒子分散在耐热性树脂中的电阻发热层22b,以及向该电阻发热层22b供给电力的电极层22c,与定影套21的轴向、周向对应,具有所定的宽度及长度,具有可挠性。又,在基层22a上,设有绝缘层22d,使得电阻发热层22b和邻接的另一供电系统的电极层22c之间绝缘,使得发热片材22s的边缘部分和外部之间绝缘。面状发热体22设有电极端子22e(没有图示,将在后文进行说明),其在发热片材22s的端部与电极层22c连接,将从供电线25供给的电力供给该电极层22c。
又,发热片材22s的厚度为0.1-1mm左右,至少具有能沿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面卷绕程度的可挠性。
在此,基层22a为由PET或聚酰亚胺树脂等具有某种程度耐热性的树脂构成的弹性体薄膜,其中,优选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薄膜部件。由此,具备耐热性、绝缘性、某种程度的柔软性(可挠性)。
电阻发热层22b为碳粒子或金属粒子等的导电性粒子均一分散到聚酰亚胺树脂等耐热性树脂中、具有导电性的薄膜,若对其通电,则因内部电阻发热作为焦耳热。这种电阻发热层22b可以使得碳粒子或金属粒子等的导电性粒子分散到聚酰亚胺树脂等耐热性树脂中,成为涂料,将该涂料涂布在基层22a上成膜。
又,电阻发热层22b也可以先在基层22a上形成由碳粒子或金属粒子构成的薄膜的导电层,接着,在该导电层上叠层由聚酰亚胺树脂等耐热性树脂构成的绝缘性薄膜,使其一体化。
在电阻发热层22b使用的碳粒子可以是通常的碳黑粉末,也可以是由碳纳米纤维、碳纳米管、碳微线圈的至少一个构成的碳纳米粒子。
又,金属粒子为由Ag、Al、Ni等构成的粒子,其形状既可以是粒状,也可以是丝状。
绝缘层22d可以通过涂布由聚酰亚胺树脂等与基层22a相同耐热性树脂构成的绝缘材料形成。
电极层22c既可以涂布导电性油墨或Ag等导电性糊等形成,也可以粘接金属箔或金属网等形成。
构成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系厚度薄的片材,热容量小,能急速加热,其发热量能根据电阻发热层22b的体积电阻率任意设定。即,可以通过构成电阻发热层22b的导电性粒子的构成材料、形状、大小、分散量等调整发热量,例如,能实现得到每单位面积的发热量35W/cm2,总功率1200W左右的输出的面状发热体22。这种场合,发热片材22s成为例如宽度(轴向)20cm、长度(周向)2cm左右的尺寸。
又,使用由不锈钢等金属丝构成的作为面状发热体场合,由于存在金属丝,面状发热体表面产生凹凸,因此,若如本发明那样,使其与定影套21的内周面滑动,则表面容易磨耗,但是,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发热片材22s如上所述,表面没有凹凸,呈平坦状态,因此,对于与定影套21的内周面的滑动,显示优异的耐久性。再有,较好的是,若将氟树脂涂布在发热片材22s的电阻发热层22b表面,则能进一步提高对于与定影套21内周面接触的耐久性。
发热片材22s配置在以下位置:与定影套21内周面的与夹持部相反侧的位置相比,位于夹持部侧的位置。
通过以上构成,定影装置50能实现节能,且能缩短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又,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系树脂基材的片材,因此,即使因加压辊31的回转、振动为起因的应力反复作用在发热片材22s,发热片材22s反复弯曲,也不会发生疲劳破坏,能长期间运转。
但是,在定影装置50中,有时在定影套21的轴向产生温度不匀,难以实行稳定的定影处理。本发明人研究该温度不匀原因发现,在夹持部,定影套21受拉伸,在该定影套21作用着使其朝着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力,定影套21和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相接,由于该相接状态不稳定,产生温度不匀。详细地说,使得定影部件侧的橡胶硬度比加压部件侧的橡胶硬度低,形成夹持部,因相接部件26的橡胶硬度降低等经时间变化,夹持部的相接部件26即定影套21的位置变化,与此相伴随,定影套21的张力变化,定影套21和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的相接压力变化,两者的相接状态变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考虑设置调整定影套21张力的机构,但是,引起定影装置复杂化,不合适。
又,在定影套21的轴向,有时成为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不均一接触的状态,这种场合,轴向传热效率有偏差,产生温度不匀。再有,此时,在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局部与定影套21不接触而浮起的部分,热量不会逸散到定影套21,成为过升温状态,成为各种故障的原因。
本发明根据上述发现而得到。
下面,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实施形态。
图5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第一实施形态构成的截面图。
定影装置20包括回转的环状带的定影部件(定影套21),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外周侧、能推压该定影部件的加压部件(加压辊31),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内周侧、由上述加压部件推压通过上述定影部件与该加压部件相接形成夹持部的相接部件(相接部件26),配置为能与上述定影部件内周面相接、加热上述定影部件的面状发热体(发热片材22s),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内周侧、与该定影部件之间夹着上述面状发热体、夹着上述定影部件的回转轴中心在与上述相接部件相反侧支承该面状发热体的发热体支承部件(发热体支承部件23),以及保持上述相接部件和发热体支承部件的铁心保持部件(铁心保持部件28)。所述铁心保持部件具有与上述定影部件的轴向对应的长度,其两端支承在该定影装置的框架上。
在此,在定影装置20中,沿着加压辊31的推压方向(图示从加压辊31向着定影套21的箭头D2方向),按照相接部件26、铁心保持部件28、发热体支承部件23、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顺序进行配列很重要。
又,在定影装置20中,定影套21、端子板支柱24、供电线25、相接部件26、铁心保持部件28、加压辊31、加压辊31的加压卸压手段(没有图示)与构成图2所示定影装置50者相同。在定影装置20中,设有发热体支承部件23,代替定影装置50中的发热体支承部件23’。又,夹着定影套21的回转轴中心,在与相接部件26相反侧支承面状发热体22,这一点与定影装置50不同。
面状发热体22原则上系由发热片材22s和电极端子22e构成的一片材。在图5中,面状发热体22之中,发热片材22s支承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可与定影套21的内周面相接,从发热片材22s延伸设置的电极端子22e在不与定影套21相接状态下用发热体支承部件23支承,与供电线25连接。
发热片材22s为片材,图4表示其基本结构,至少具有与定影套21的轴向最大通纸区域对应的宽度以及周向所定长度的发热区域。
又,发热片材22s的厚度为0.1-1mm左右,具有能沿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表面形状安装程度的可挠性。
发热体支承部件23为了使得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与定影套21的内周面相接配置,支承该发热片材22s。
又,较好的是,发热体支承部件23具有:能耐发热片材22s发热的耐热性,当回转移动的定影套21与发热片材22s接触时不变形地支承发热片材22s的强度,以及不将发热片材22s的热量传递到铁心保持部件28侧、而使其传递到定影套21侧的隔热性,优选由例如耐热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耐热PET树脂,液晶聚合物(LCP)等)构成的成形体,聚酰亚胺树脂的泡沫成形体很合适。又,也可以在该聚酰亚胺树脂的泡沫成形体的内部辅助地设置固态的树脂部件,以便提高刚性。
又,发热体支承部件23作为至少支承发热片材22s的部件,具有沿着周向截面形状设为圆形的定影套21内周面的所定弧长的外周面23B(图5)。又,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中,支承发热片材22s的面23Ba的相反面23C成为沿着轴向笔直的平坦面,与铁心保持部件28的端面沿着轴向全长相接。在图5中,发热体支承部件23进入铁心保持部件28的下侧,延伸到夹持部附近,通过与铁心保持部件28的下面28B粘接等固定,与铁心保持部件28成为一体。
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面23B中,支承发热片材22s的位置位于夹着定影套21的回转轴中心、相接部件26的相反侧。
通过上述结构,相接部件26、铁心保持部件28、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支承发热片材22s的部分、发热片材22s在邻接之间沿着轴向全长相接状态下,在定影套21的直径方向配列在直线上,在定影装置20中,配置定影套21侧的内部机构部,使得该配列方向与加压辊31的推压方向一致。
在这种构成的定影装置20中,若加压卸压手段推压加压辊31形成夹持部N,则该推压力通过定影套21、相接部件26作用在铁心保持部件28。此时,铁心保持部件28可以看作轴向两端被支承的梁,因此,若作用来自加压辊31的推压力,则铁心保持部件28在轴向被支承的两端部之间,即中央部分朝着被推压的方向挠曲。接着,受挠曲的铁心保持部件28推压,发热体支承部件23朝着定影套21内周面挤压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发热片材22s在轴向全长以所定压力以上与定影套21相接,提高从发热片材22s向定影套21的传热效率,其结果,对回转的定影套21进行稳定的加热,能得到良好的定影性。
下面,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20的合适的构成例。
图6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20的相接部件26、铁心保持部件28、发热体支承部件23、发热片材22s的截面形状的截面图。其中,图6(a)表示加压辊31处于卸压状态场合,图6(b)表示加压辊31处于推压状态场合。
在此,如图6(a)所示,在定影装置20中,当加压辊31没有推压时(处于卸压状态时),较好的是,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支承发热片材22s的外周面23Ba在定影套21轴向弯曲,从端部到中央部成为从定影套21内周面逐渐离开的凹形状。又,此时的发热片材22s沿着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面被支承,因此,同样,在定影套21轴向弯曲,从端部到中央部成为从定影套21内周面逐渐离开的凹形状。
又,发热体支承部件23既可以如图6(a)所示弯曲变形固定在铁心保持部件28,也可以使用初始使其弯曲成形者。铁心保持部件28的发热体支承部件23侧的面沿着轴向处于平坦状态。
由此,如图6(b)所示,若加压辊31通过定影套21推压相接部件26,则铁心保持部件28的发热体支承部件23侧的面在轴向从端部到中央部,成为与定影套21内周面逐渐接近的凸形状,轴向不均一地推压发热体支承部件23。此时,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从初始如上所述弯曲的形状消除铁心保持部件28轴向不均一的推压,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定影套21侧的外周面成为轴向平坦或中央部朝着定影套21侧稍稍凸的形状。其结果,发热体支承部件23支承的发热片材22s在定影套21内周面在轴向全长以均一压力相接,从发热片材22s向定影套21的传热效率不管位于轴向哪个位置都能成为一定,因此,定影套21在轴向得到均一加热。因此,定影套21轴向得到良好的定影性以及均一的图像光泽。再有,消除发热片材22s的局部浮起,能解消过升温问题。
又,此时,如图6(a)所示,当加压辊31没有推压时,较好的是,相接部件26的面对定影套21的外周面26B在定影套21轴向弯曲,从端部到中央部成为与定影套21内周面逐渐接近的凸形状。
这种相接部件26既可以使其如图6(a)所示弯曲变形固定在铁心保持部件28,也可以使用初始使其弯曲成形者。铁心保持部件28的相接部件26侧的面沿着轴向处于平坦状态。
由此,如图6(b)所示,若加压辊31通过定影套21推压相接部件26,则铁心保持部件28的相接部件26侧的面在定影套21轴向从端部到中央部,成为从加压辊31侧的定影套21内周面逐渐离开的凹形状,相接部件26的从初始如上所述弯曲的形状消除铁心保持部件28的轴向弯曲的影响,相接部件26的加压辊31侧的面成为轴向平坦形状。其结果,在夹持部中,加压辊31和相接部件26通过定影套21在轴向均等相接,对通过的记录介质P赋与宽度方向均一的压力以及热量,能得到良好的定影性以及均一的图像光泽。
当加压辊31没有推压时(处于卸压状态时),较好的是,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沿着定影套21轴向从端部到中央部所形成的凹量,与相接部件26的沿着定影套21轴向从端部到中央部所形成的凸量大致相同。由此,定影套21的内部机构部(相接部件26、铁心保持部件28、发热体支承部件23、发热片材22s)整体的轴向厚度均一,能使得该内部机构部和定影套21的内周径之间的间隙在轴向均一,因此,定影套21和发热片材22s在轴向能更均一地相接。
又,发热体支承部件23也可以按以下方式支承该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图示定影套21位于以回转轴中心为中心的圆周位置,也可以使得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与该定影套21的位置相比,夹着回转轴中心,朝着相接部件26的相反侧突出。由此,发热片材22s相对定影套21的内周面配置在更压接的位置,能更均一地提高在轴向从发热片材22s向定影套21的传热效率。
又,较好的是,加压辊31的轴硬度比相接部件26的硬度低。由此,当使得加压辊31通过定影套21与相接部件26相接时,加压辊31变形,定影套21和发热片材22s的相接状态即使经过长时间也稳定。
定影装置20的定影套21侧的组装可以例如按如下顺序实行:
图7是表示定影套侧组装顺序的流程图。
如图7所示,在步骤S11中,先沿着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外周面,用粘接剂粘接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这时,为了防止热量向发热体支承部件23流失,粘接剂优选使用热传导率低者。
这时,在发热片材22s的与定影套21的周向对应的一方端部,预先设置与上述电极层22c连接的所有的多个电极端子22e。
接着,在步骤S12中,沿着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缘边,折曲朝发热体支承部件23周向鼓出的电极端子22e,使得电极端子22e朝着定影套21的回转轴中心侧,使得电极端子22e在端子板支柱24上与供电线25连接固定(参照图5)。
接着,在步骤S13中,将端子板支柱24收纳在铁心保持部件28的H型的一方的凹下部分,同时,将发热体支承部件23安装在铁心保持部件28,使得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粘接发热片材22s面的相反侧的面和铁心保持部件28的端面在轴向全长相接。
在步骤S14中,在铁心保持部件28的H型的另一方的凹下部分安装相接部件26,完成定影套21侧的内部机构部。
在步骤S15中,最后,将该内部机构部插入定影套21的内周侧,配置为如图5所示,完成定影装置20的定影套21侧的组装。
不用粘接剂等固定发热体支承部件23和发热片材22s的非粘接场合,在发热片材22s,通过螺钉连接将沿着夹持部相反侧延伸的电极端子22e固定在端子板支柱24,同时,通过定影套21回转,从该固定侧将发热片材22s朝夹持部侧拉伸,发热片材22s在夹于发热体支承部件23和定影套21内周面之间状态下稳定地与定影套21接触,能有效地加热定影套21。
但是,在这种发热片材22s相对发热体支承部件23非粘接地浮动状态下,当处理堵塞等时,使得定影套21逆回转场合,有时会发生发热片材22s提升移动,发生位置偏移。又,伴随发热片材22s动作,电极端子22e也存在扭转或变形而导致破损的可能性。因此,为了防止发热片材22s的位置偏移,较好的是,将该发热片材22s粘接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固定。
这时,若粘接发热片材22s的片材整个面,则发热片材22s的发热在片材整个面易移动到发热体支承部件23,不合适,较好的是,在与定影套21的轴向对应的两端部之中,仅仅将不通过记录介质S的区域,即非通纸区域(面)粘接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由此,防止发热片材22s的位置偏移,同时,发热片材22s的最大通纸区域不与发热体支承部件23粘接,处于浮起状态,因此,不会从发热片材22s的通纸区域向发热体支承部件23发生热移动,能使得发热片材22s在通纸区域产生的热有效地用于加热定影套21。
又,可以使用涂布型的液体粘接剂粘接该发热片材22s,也可以使用带状的粘接部件(双面胶带),其在由具有耐热性的丙烯类材料或硅酮类材料构成的两面具有粘接性。由此,不仅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向发热体支承部件23粘接容易,而且,当面状发热体22发生异常时,只需剥除双面胶带,就能更换面状发热体22,维修保养性良好。
此时,若仅仅在发热片材22s和发热体支承部件23之间夹入双面胶带,则发热片材22s的表面沿着定影套21轴向用双面胶带粘接部分,鼓起相当于该双面胶带厚度,在通纸区域,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和定影套21的距离成为不是一定,降低加热效率,且轴向温度分布也不均一。
于是,较好的是,在面状发热体22,使得粘接双面胶带部分的发热片材22s的厚度减薄相当于双面胶带厚度。即,双面胶带具有某种程度的厚度,例如0.1mm,因此,如图8所示,在发热片材22s的例如基层22a的发热体支承部件23侧的面的轴向两端部分,设有凹部22g,其以相当于双面胶带22t厚度的深度朝着周向延伸,将双面胶带22t粘接在该凹部22g,接着,将该发热片材22s通过双面胶带22t粘接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所定位置。由此,当将发热片材22s粘接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时,发热片材22s的定影套21侧的表面沿着定影套21的轴向成为平坦,在通纸区域,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和定影套21的距离成为均一,因此,能以良好的加热效率实现定影套21轴向温度保护均一化。
或者如图9所示,较好的是,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与发热片材22s的非通纸区域对应的位置,凹下相当于双面胶带22t的厚度。即,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的轴向两端部分,在与发热片材22s的非通纸区域对应的位置,以相当于双面胶带22t厚度的深度,设有朝着周向延伸的凹部23g,将双面胶带22t粘接在该凹部23g,接着,将发热片材22s通过双面胶带22t粘接在该状态的发热体支承部件23。由此,发热片材22s的定影套21侧的表面沿着定影套21的轴向成为平坦,在通纸区域,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和定影套21的距离成为均一,因此,也能以良好的加热效率实现定影套21轴向温度保护均一化。
这样构成的定影装置20按如下进行动作。
首先,若图像形成装置接受到输出信号,例如用户对操作面板进行操作,或通过来自计算机的通信等,向图像形成装置提出印刷要求,则在定影装置20中,通过加压卸压手段,加压辊31通过定影套21推压相接部件26,形成夹持部。
接着,若通过没有图示的驱动装置,驱动加压辊31按图5所示顺时钟方向回转,则定影套21也被带动朝着逆时钟方向回转。这时,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相对定影套21的内周面,成为在轴向全长以所定压力以上相接滑动的状态。
并且,与此同步,从外部电源或内部的蓄电装置通过供电线25将电力供给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发热,在与该发热片材22s相接的区域,有效地向定影套21传递热量,急速加热。驱动装置动作和面状发热体22加热没有必要同时刻开始,可以设定合适的时间差开始。
这时,在夹持部上游侧,用配置的温度检测手段(没有图示)对定影套21接触或非接触地检测温度,根据所检测到的温度,实行面状发热体22的加热控制,使得夹持部成为所定温度,升温到对于定影必要的温度后保持该温度,开始记录介质P通纸。
这样,在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中,定影套21及面状发热体22的热容量小,因此,实现节能,且能缩短加热时间及首张打印时间。又,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为树脂基材的片材,因此,即使因加压辊31的回转、振动为起因的应力反复作用在发热片材22s,发热片材22s反复弯曲,也不会发生疲劳破坏,能长期间运转。再有,定影套21沿着轴向得到均一加热,能在轴向得到良好的定影性以及均一的图像光泽。
又,向图像形成装置没有输出信号场合,通常为了抑制消耗电力,使得加压辊31及定影套21不回转,对面状发热体22停止通电,希望立刻开始再输出(希望使其复位)场合,即使加压辊31及定影套21处于不回转状态,也能预先向面状发热体22通电。这种场合,对面状发热体22实行预先使得定影套21整体保温程度的通电。
在上述图5所示定影装置20中,为了与通纸的记录介质的各种尺寸对应,可以在基层22a的主面上沿着轴向区分多个区域,对各区域分别形成能独立发热的电阻发热层22b。
图10至图12表示其构成例。
图10是表示本发明使用的面状发热体22的构成例(1)的顶视图。在此,表示将面状发热体22U粘接在发热体支承部件23前的状态,展开在平坦面上,从上方看的状态。又,图中横方向为与定影套21的轴向对应的宽度方向,纵方向为与定影套21的周向对应的长度方向。
在图10中,发热片材22sU对于其主面,沿着宽度方向(轴向)分割为三部分,沿着长度方向(周向)分割为二部分,形成六个分割区域。在此,将该六个分割区域作为由长度方向(周向)行成份及宽度方向(轴向)列成份构成的行列矩阵看时,参照如下表1:
表1
Figure BDA0000046725470000211
在(1,2)成份的分割区域(与定影套21的轴向中央部对应的区域),形成具有所定宽度和长度的电阻发热层22b1,在(2,1)成份及(2,3)成份的分割区域(分别与定影套21的轴向两端部对应的区域),形成具有所定宽度和长度的电阻发热层22b2。
又,在(1,1)成份及(1,3)成份的分割区域分别形成与电阻发热层22b1连接的电极层22c,且在各电极层22c设有从发热片材22s一边(图示下方一边)延伸的电极端子22e1,形成第一发热电路。
又,在(2,2)成份的分割区域形成连接在两个电阻发热层22b2之间的电极层22c,且两个电阻发热层22b2各自与沿着发热片材22s的长度方向(周向)、朝着上述一边(图示下方一边)侧延伸的电极层22c连接,且在上述处于两端的各电极层22c设有从发热片材22s一边(图示下方一边)延伸的电极端子22e2,形成第二发热电路。
又,在上述第一发热电路和第二发热电路之间,设有防止两者短路的绝缘层22d。
在图10构成的面状发热体22U中,若从电极端子22e1通电,则因电阻发热层22b1的内部电阻作为焦耳热发热,在电极层22c,由于低电阻而不发热,因此,仅仅发热片材22sU的(1,2)成份的分割区域发热,能加热定影套21的轴向中央部。
又,若从电极端子22e2通电,则因电阻发热层22b2的内部电阻作为焦耳热发热,在电极层22c,由于低电阻而不发热,因此,仅仅发热片材22sU的(2,1)成份及(2,3)成份的分割区域发热,能加热定影套21的轴向两端部。
因此,当小尺寸(狭宽度)的记录介质P通过定影装置20时,仅仅向电极端子22e1通电,仅仅加热定影套21的轴向中央部,当宽的宽度的记录介质P通纸时,向电极端子22e1及22e2通电,加热定影套21的轴向全宽,能抑制能量消耗,能根据记录介质P的宽度进行合适的定影。又,能根据记录介质P的尺寸控制面状发热体22U的发热量,因此,即使连续通纸小尺寸纸,也不会使得非通纸部的温度过度上升,不会引起为保护部件导致机器停止或降低生产性。再有,用成为一体的面状发热体22U提供上述不同发热部位的位置关系,与分开的发热体结构相比,能使得发热体轴向温度偏差小。
在发热片材22sU中,在电阻发热层22b1,22b2的端部,发生热量向绝缘层22d及热传导率比较高的电极层22c流失,存在发热量变低的倾向。因此,如图10所示,在发热片材22sU的宽度方向(轴向),若将中央的电阻发热层22b1和端部的电阻发热层22b2的交界处设为相同面,向电极端子22e1及22e2通电场合,作为定影套21的轴向温度分布,在电阻发热层22b1和电阻发热层22b2的交界处,产生温度降低,产生定影不良等异常图像。于是,较好的是,采用图11或图12的结构,改善上述不良状况。
图11是表示面状发热体22的构成例(2)的顶视图。
图11所示面状发热体22V的基本构成与图10所示相同,但是,电阻发热层22b1和电阻发热层22b2的各自一部分在发热片材22sV的宽度方向(轴向)重合,形成重叠区域V,这一点与图10不同。由此,向电极端子22e1及22e2通电场合,能防止电阻发热层22b1和电阻发热层22b2交界处的温度降低。
图12是表示面状发热体22的构成例(3)的顶视图。
图12所示面状发热体22W的基本构成与图11所示相同,但是,在电阻发热层22b1和电阻发热层22b2的重叠区域W,使得电阻发热层22b1、22b2和电极层22c的交界线相对长度方向(周向)朝着互相不同方向倾斜,调整电阻发热层22b1、22b2的互相重叠量,这一点与图11不同。
在图11结构中,电阻发热层22b1、22b2的叠合区域的面积比,沿着宽度方向(轴向)一定,伴随该叠合宽度偏差,发热量偏差也变大,存在这种不良状况,而在图12结构中,电阻发热层22b1、22b2的叠合区域的面积比,沿着宽度方向(轴向)以一定的比例变化,调整发热分布,减少零件偏差的影响,改善轴向整体的温度均一性,改善图11结构引起的不良状况。
上述那样的图10图12的结构的发热片材22sU、22sV、22sW可以首先仅仅使得与基层22a主面上的相当于电阻发热层22b1、22b2的区域暴露,通过涂布,形成电阻发热层22b1、22b2,接着,在仅仅使得相当于绝缘层22d的区域暴露的状态下,通过涂布,形成仅由耐热性树脂构成的绝缘层22d,接着,仅仅使得相当于电极层22c的区域暴露,涂布导电糊,形成电极层22c。因此,通过调整相当于电阻发热层22b1、22b2的区域的暴露形状,能形成任意形状的电阻发热层22b1、22b2。
又,本发明使用的面状发热体22较好的是叠层多个发热片材22s,所述多个发热片材22s在各自基层22a的主面上的任意区域,形成可独立发热的电阻发热层22b。图13表示其具体结构。
图13是表示面状发热体22构成例(4)的分解立体图。
在图13中,面状发热体22X如图所示,由上顺序叠层第一发热片材22s1,由绝缘层22d构成的绝缘片材22sd,第二发热片材22s2。
在此,第一发热片材22s1主面沿着宽度方向(轴向)分割为三部分,在中央的分割区域形成电阻发热层22b1,在其两侧的分割区域分别形成与该电阻发热层22b1连接的电极层22c。又,第二发热片材22s2主面沿着宽度方向(轴向)分割为五部分,在宽度方向(轴向)的第二和第四分割区域形成电阻发热层22b2,剩余的分割区域分别形成与该电阻发热层22b2连接的电极层22c。
第一发热片材22s1和第二发热片材22s2夹着由绝缘层22d构成的绝缘片材22sd叠合,第一发热片材22s1形成独立的第一发热电路,第二发热片材22s2形成独立的第二发热电路。
由此,若向第一发热电路通电,则因电阻发热层22b1的内部电阻作为焦耳热发热,仅仅第一发热片材22s1的宽度方向(轴向)中央区域发热,能加热定影套21的轴向中央部。又,若向第二发热电路通电,则因电阻发热层22b2的内部电阻作为焦耳热发热,仅仅第二发热片材22s2的宽度方向(轴向)两端部区域发热,能加热定影套21的轴向两端部。
如图10至图12所示面状发热体22,若进行长度方向(周向)分割,则为了确保必要的发热量,面状发热体22整体面积变大,有时不能与小径的定影套21对应。于是,如图13所示,通过沿着面状发热体22的厚度方向叠层不同发热部位的发热片材22s,能实现与图10至图12所示面状发热体22相同的能得到不同的发热分布的面状发热体22,能省空间(小尺寸化)地实现高输出化。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图14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第二实施形态的结构。
如图14所示,在定影装置20S中,定影套21、相接部件26、加压辊31、加压辊31的加压卸压手段(没有图示)与构成图5所示定影装置20相同。发热体支承部件23A以及铁心保持部件28A与图5所示定影装置20不同。另外,构成上删除端子板支柱24以及供电线25。
在此,发热体支承部件23A为了配置为使得面状发热体22的发热片材22s与定影套21的内周面相接,支承该发热片材22s,构成材料与发热体支承部件23相同。
发热体支承部件23A的外周面具有沿着周向截面形状设为圆形的定影套21内周面的所定弧长,支承发热片材22s。此时,支承发热片材22s的位置处于夹着定影套21的回转轴中心、相接部件26的相反侧。又,发热体支承部件23A系截面成为“コ”字形状、轴向具有长度的成形体,在截面中,“コ”字内侧收纳铁心保持部件28A,在该状态下,固定在铁心保持部件28A。
发热体支承部件23A向铁心保持部件28A的固定可以使得固定螺钉23n的轴分别贯通相对加压辊31的推压方向垂直方向,与铁心保持部件28A的螺孔拧合。这时,至少在铁心保持部件28A的轴向中央部和两端部固定。
又,与发热体支承部件23A的支承发热片材22s的面23ABa的相反面23AC(“コ”字内侧面)成为沿着轴向笔直的平坦面,与铁心保持部件28A的端面28AB沿着轴向全长相接。
铁心保持部件28A系通过对金属等板材进行钣金加工形成的、具有与定影套21的轴向长度对应的长度、截面为矩形状的刚性部件,配置在定影套21的内周侧的大致中心部分。又,铁心保持部件28A的轴向两端由定影装置20S的框架支承。铁心保持部件28A保持配置在定影套21内周侧的相接部件26以及发热体支承部件23A。
面状发热体22其基本构成与图5的定影装置20所使用的相同,但是,电极端子22e从发热片材22s的端部沿着定影套21轴向延伸到定影套21外侧,在那里与供电线连接,向发热片材22s供电。
如上所述,即使在图14所示定影装置20S中,沿着加压辊31的推压方向(图示箭头D2方向)顺序配列相接部件26、铁心保持部件28A、发热体支承部件23A、面状发热体22(发热片材22s),具有与第一实施形态相同的作用效果。

Claims (12)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回转的环状带的定影部件;
加压部件,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外周侧,可推压该定影部件;
相接部件,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侧,由上述加压部件推压,通过上述定影部件与该加压部件相接,形成夹持部;
面状发热体,配置为能与上述定影部件的内周面相接,加热上述定影部件;
发热体支承部件,配置在上述定影部件内周侧,将上述面状发热体夹于与该定影部件之间,夹着上述定影部件的回转轴中心,在与上述相接部件相反侧,支承该面状发热体;以及
铁心保持部件,具有与上述定影部件的轴向对应的长度,其两端支承在该定影装置的框架上,保持上述相接部件和发热体支承部件;
沿着上述加压部件的推压方向,按照上述相接部件、铁心保持部件、发热体支承部件、面状发热体的顺序配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上述加压部件没有推压时,上述发热体支承部件的支承上述面状发热体的外周面沿着轴向弯曲,从端部到中央部,成为从上述定影部件内周面逐渐离开的凹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上述加压部件没有推压时,上述相接部件的面对上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沿着上述定影部件轴向弯曲,从端部到中央部,成为向上述定影部件内周面逐渐靠近的凸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热体支承部件的沿着上述定影部件轴向从端部到中央部所形成的凹量,与上述相接部件的沿着上述定影部件轴向从端部到中央部所形成的凸量大致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上述加压部件推压时,上述铁心保持部件与上述相接部件的凸形状对应而弯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上述铁心保持部件的弯曲,消除上述发热体支承部件相对上述定影套的凹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铁心保持部件固定在“コ”字形状的发热体支承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铁心保持部件用螺钉固定在发热体支承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热体支承部件支承该面状发热体,使得上述面状发热体从在上述定影部件的回转轴中心成为圆周的定影部件的位置,夹着回转轴中心,朝与上述相接部件相反侧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压部件的轴硬度比上述相接部件硬度低。
11.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面状发热体包括发热片材,其是在具有绝缘性的基层上形成导电性粒子分散在耐热性树脂中的电阻发热层,以及向该电阻发热层供给电力的电极层,与上述定影部件的轴向、轴向对应,具有所定的宽度及长度,具有可挠性。
1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权利要求1-11中任一个记载的定影装置。
CN201110037144.0A 2010-03-03 2011-02-14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34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6534A JP5531676B2 (ja) 2010-03-03 2010-03-03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046534/10 2010-03-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3430A true CN102193430A (zh) 2011-09-21
CN102193430B CN102193430B (zh) 2014-04-23

Family

ID=44531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714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3430B (zh) 2010-03-03 2011-02-14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48366B2 (zh)
JP (1) JP5531676B2 (zh)
CN (1) CN10219343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89077A (zh) * 2012-12-21 2014-06-2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片材加热元件的制造方法、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94950B2 (ja) * 2010-03-05 2014-05-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10148B2 (ja) 2010-10-18 2014-10-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88491A (ja) 2010-10-19 2012-05-10 Ricoh Co Ltd 定着ローラ、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07867B2 (ja) 2010-11-01 2015-04-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36889B2 (ja) 2010-11-09 2014-12-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18481A (ja) 2010-11-10 2012-06-2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
EP2453316B1 (en) 2010-11-12 2021-03-24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5625779B2 (ja) 2010-11-12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47502B2 (ja) 2010-11-12 2015-07-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860B2 (ja) 2010-12-14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96835B2 (ja) 2010-12-14 2015-04-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865B2 (ja) 2010-12-16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9820B2 (ja) 2010-12-17 2014-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40750B2 (ja) 2011-01-07 2014-1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制御方法
JP5825545B2 (ja) 2011-01-11 2015-1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924B2 (ja) 2011-01-11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磁誘導加熱方式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5669010B2 (ja) 2011-01-11 2015-02-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796303B2 (ja) 2011-02-16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0505B2 (ja) 2011-02-25 2015-08-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85295A (ja) 2011-03-04 2012-09-27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8507B2 (ja) 2011-03-17 2015-08-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28375B2 (ja) 2011-05-25 2015-1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773151B2 (ja) 2011-08-17 2015-09-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69828B2 (ja) 2011-12-05 2017-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37629B2 (ja) 2011-12-26 2015-06-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6220B2 (ja) 2011-12-27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6221B2 (ja) 2011-12-27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063480B2 (en) 2011-12-28 2015-06-23 Ricoh Company, Limited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separating member
JP5904325B2 (ja) 2011-12-28 2016-04-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96711B2 (ja) 2011-12-28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28783B2 (ja) 2012-01-11 2016-06-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1524B2 (ja) 2012-01-13 2015-08-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37520B2 (ja) 2012-01-13 2015-06-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96714B2 (ja) 2012-01-13 2015-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70828B2 (ja) 2012-01-19 2016-08-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分離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24108B2 (ja) 2012-01-19 2016-11-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33511B6 (ja) 2012-01-23 2023-1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67468B2 (ja) 2012-01-24 2016-08-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43231B2 (ja) 2012-01-26 2016-07-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5668B2 (ja) 2012-01-27 2016-1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52598B2 (ja) 2012-01-30 2016-1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51428B2 (ja) 2012-01-31 2015-07-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51741B2 (ja) 2012-01-31 2016-1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63105B2 (ja) 2012-02-02 2016-08-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01312B2 (ja) 2012-02-09 2017-09-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019785B2 (ja) 2012-02-09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5051B2 (ja) 2012-02-09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03679B2 (ja) 2012-02-09 2017-03-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23994B2 (ja) 2012-02-09 2018-11-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09311B2 (ja) 2012-02-09 2017-10-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19779B2 (ja) 2012-02-09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03619B2 (ja) 2012-02-09 2016-10-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64463A (ja) 2012-02-09 2013-08-2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026024B2 (en) 2012-02-09 2015-05-05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capable of minimizing damage of endless rotary bod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6032525B2 (ja) 2012-02-09 2016-1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995132B2 (ja) 2012-02-09 2016-09-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48923B2 (ja) 2012-02-09 2016-07-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50326B2 (ja) 2012-02-09 2016-02-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78655B2 (ja) * 2012-02-29 2016-08-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95857A (ja) 2012-03-22 2013-09-30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50152B2 (ja) 2012-03-22 2016-07-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13377A (ja) 2012-06-06 2014-01-2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94870B1 (ja) 2013-07-29 2014-05-2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加熱部材、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加熱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5075525A (ja) 2013-10-07 2015-04-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87720A (ja) * 2013-11-01 2015-05-0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65039B2 (ja) 2014-07-10 2018-08-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89350B2 (ja) 2014-07-10 2019-10-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47163B2 (ja) 2014-07-10 2018-06-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874839B2 (en) 2015-06-23 2018-01-23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583716B2 (ja) 2015-07-07 2019-10-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61625B2 (ja) * 2015-10-07 2018-07-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18511B2 (ja) * 2018-07-19 2023-02-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US12013652B2 (en) 2022-03-17 2024-06-18 Ricoh Company, Ltd.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rotator holder and reflecto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96937A (ja) * 2001-03-29 2002-10-09 Ricoh Co Ltd ベルト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30183610A1 (en) * 2002-03-28 2003-10-02 Minolta Co., Ltd. Fixing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4053618A (ja) * 2002-05-31 2004-02-19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98655A (ja) * 2002-12-17 2004-07-15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装置
CN101561655A (zh) * 2008-04-18 2009-10-21 夏普株式会社 面状发热体及具有该面状发热体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33586A (ja) * 1990-02-09 1991-10-17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2884714B2 (ja) 1990-06-11 1999-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3298354B2 (ja) 1995-03-24 2002-07-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定着装置
JPH09114296A (ja) * 1995-10-20 1997-05-02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
JPH10213984A (ja) 1997-01-30 1998-08-1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定着装置
JP3592485B2 (ja) 1997-06-12 2004-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
JP2000056605A (ja) * 1998-08-04 2000-02-25 Takao Kawamura 定着用クイックヒートローラー
US6266510B1 (en) * 2000-09-18 2001-07-24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Control of wrinkling in belt fuser by nip configuration
JP2002311735A (ja) 2001-04-13 2002-10-25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26819A (ja) * 2003-01-24 2004-08-12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17140B2 (ja) * 2003-11-27 2011-0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006301106A (ja) * 2005-04-18 2006-11-02 Canon Inc 加熱装置
JP4827436B2 (ja) * 2005-05-02 2011-1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4818826B2 (ja) 2006-06-19 2011-1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64923A (ja) * 2006-09-06 2008-03-21 Seiko Epson Corp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45069B2 (ja) * 2006-11-15 2012-10-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08129517A (ja) * 2006-11-24 2008-06-05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58482A (ja) * 2006-11-28 2008-07-10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63931B2 (ja) 2007-03-08 2013-03-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44789B2 (ja) 2007-06-14 2012-10-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方法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8331841B2 (en) * 2008-08-29 2012-12-1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70842B2 (ja) * 2008-10-14 2013-03-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87884B2 (ja) * 2008-10-14 2014-01-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01478B2 (ja) * 2009-02-09 2013-06-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48561B2 (ja) * 2009-05-15 2013-11-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96937A (ja) * 2001-03-29 2002-10-09 Ricoh Co Ltd ベルト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30183610A1 (en) * 2002-03-28 2003-10-02 Minolta Co., Ltd. Fixing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4053618A (ja) * 2002-05-31 2004-02-19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98655A (ja) * 2002-12-17 2004-07-15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装置
CN101561655A (zh) * 2008-04-18 2009-10-21 夏普株式会社 面状发热体及具有该面状发热体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89077A (zh) * 2012-12-21 2014-06-2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片材加热元件的制造方法、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31676B2 (ja) 2014-06-25
US20110217093A1 (en) 2011-09-08
CN102193430B (zh) 2014-04-23
US8548366B2 (en) 2013-10-01
JP2011180503A (ja) 2011-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3430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69309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31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51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81331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50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37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12662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38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55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926818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42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0162909A (ja)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955408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49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40856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88811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7020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43956A (ja) 加熱装置、加熱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478697B2 (ja) 加熱定着装置
JP2002236426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337484A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9273B2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23709A (ja) 加熱体、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53413A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