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88203A - 电动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88203A
CN102188203A CN2011100413551A CN201110041355A CN102188203A CN 102188203 A CN102188203 A CN 102188203A CN 2011100413551 A CN2011100413551 A CN 2011100413551A CN 201110041355 A CN201110041355 A CN 201110041355A CN 102188203 A CN102188203 A CN 1021882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side wall
mentioned
wall portion
dust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4135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88203B (zh
Inventor
矢吹佑辅
矢部启一
铃木龙路
安倍新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ppliances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1882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82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882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82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 Refuse Recepta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动吸尘器。本发明提供一种垃圾易于扔掉的电动吸尘器。在具有集尘盒(10),和可自由出入地设置在该集尘盒(10)内的尘埃容纳器(20)的电动吸尘器(1)中,其特征是,尘埃容纳器(20)形成有多个侧壁部,侧壁部中的至少一个侧壁部以相邻的另一侧壁部的边部为支点自由地开闭。尘埃容纳器(20)设置成能从集尘盒(10)的开口部突出,同时,在从集尘盒(10)中突出时,自由开闭的侧壁部相对于其它侧壁部打开,尘埃容纳器(20)通过收回到集尘盒(10)中,自由开闭的侧壁部则相对于其它侧壁部关闭。

Description

电动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吸尘器,特别涉及容易排出收集在集尘盒中的尘埃且集尘盒的清扫容易的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作为容易排出收集在集尘盒中的尘埃的电动吸尘器,公知的有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94085号公报)所记载的电动吸尘器。
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动吸尘器包括在吸尘器主体的壳中可自由装拆的集尘盒,在集尘盒的下游侧设有具有以过滤尘埃为目的的过滤器部的器皿状的贮存部。
另外,在集尘盒中设置了尘埃容纳器也是公知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44477号公报)。
专利文献2记载的电动吸尘器,在集尘盒的下游侧设有以过滤尘埃为目的的过滤器部,在其上游侧配置有尘埃容纳器。
在这种电动吸尘器中,若收集在尘埃容纳器中的尘埃已充满,则从主体壳内取出集尘盒,通过打开前盖部而将积存在尘埃容纳器内的尘埃扔掉。
可是,在扔掉收集到集尘盒内的尘埃时,极力希望卫生地不触及到尘埃地扔掉它。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提出了通过将积存收集到的尘埃的贮存部制作成碟状,在想要扔掉尘埃而打开贮存部时,即使贮存部不水平,都能不会意外地撒落尘埃而将其扔掉的方案。然而,由于收集到的尘埃被压缩到贮存部的平面状的底部,因此,存在扔掉尘埃时因尘埃向外侧扩散而易使尘埃乱飞,难以丢弃尘埃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提出了通过在贮存部使用碟形纸等一次性集尘滤纸而使尘埃容易丢弃的方案,在集尘盒的内部设置以沿着贮存部的形状的方式压贴碟形纸的区域凸缘,并安装碟形纸。然而带来的问题是:区域凸缘以挟住已收集的尘埃的方式形成,在丢弃时尘埃被挂住而难以脱落。
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发明中,提出了在丢弃尘埃时使尘埃容纳器从集尘盒中突出,通过使尘埃容纳器以上下或左右展开的方式打开而使尘埃容易排出的方案。然而,由于有一定深度的尘埃容纳器是在上下或左右展开的结构,因而丢弃尘埃时尘埃容纳器的大开有限,尘埃很有可能会附着残存在尘埃容纳器的里侧部分。另外,也期待要提高清扫附着在有一定深度的尘埃容纳器内的尘埃时使用的方便性。
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发明中,提出可在作为收集尘埃的收集单元的尘埃容纳器的上游侧,使用碟形纸等一次性集尘滤纸以减轻尘埃容纳器的污染的方案。然而,沿着有一定深度的尘埃容纳器内的壁面很难安装碟形纸等,安装碟形纸等时一旦在碟形纸与尘埃容纳器内的壁面之间形成空间,则在吸尘时很有可能使碟形纸等破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丢弃尘埃、使用方便性好的电动吸尘器。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容易丢弃尘埃、能将一次性集尘滤纸合适地配置在收集尘埃的收集单元中的电动吸尘器。
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具有集尘盒,和自由出入地设置在该集尘盒内的尘埃容纳器,其特征是,上述尘埃容纳器构成有多个侧壁部,上述侧壁部中的至少一个侧壁部以相邻的其它侧壁部的边部为支点自由地开关,上述尘埃容纳器能够从上述集尘盒的开口部突出地设置,并且在从上述集尘盒突出时,自由开关的上述侧壁部相对于上述其它侧壁部打开,通过收回到上述集尘盒中,自由开关的上述侧壁部相对于上述其它侧壁部则关闭。
另外,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具有吸尘器主体,以及对上述吸尘器主体的集尘室装拆自如的集尘盒,其特征是,上述集尘盒具有:吸入口;收集单元,该收集单元具有朝向与形成上述吸入口一侧相反一侧凹进去的立体形状,并相对于上述集尘盒能够开关,用于收集从上述吸入口吸入的尘埃;突出单元,该突出单元在上述收集单元相对于上述集尘盒处于关闭状态时,具有上下方向薄的平板形状,在构成上述收集单元的侧壁部附近且沿上述侧壁部方向突出。
本发明的效果是,能得到容易丢弃尘埃,使用方便性好的电动吸尘器。
另外,按照本发明,还能得到容易丢弃尘埃,能将一次性集尘滤纸合适地配置在尘埃容纳器内的电动吸尘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形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集尘盒容纳在电动吸尘器主体内时的状况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集尘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4集尘盒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盖构件处于打开状态的集尘盒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打开状态的尘埃容纳器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盖构件处于打开状态的集尘盒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盖构件处于打开状态的集尘盒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从背面一侧看到的过滤构件处于打开状态的集尘盒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盖构件处于打开状态的集尘盒底部的状况的放大剖视图。
图11(a)、图11(b)是表示尘埃容纳器与集尘盒卡定、脱开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尘埃容纳器的另一实例的外观立体图。
其中:1-电动吸尘器,10-集尘盒,12-盖构件,12a-流入口(吸入口),12b-突出部,20-尘埃容纳器(收集单元),21-下侧壁部,22-后侧壁部,23-左侧壁部,24-右侧壁部,25-上侧壁部,25c-后边部(边部),30-弹簧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电动吸尘器1由吸尘器主体2、软管3、设有手持操作SW等的操作管4、作为接头管(管)的延长管5、以及第一、第二吸入件6、7构成。在第一吸入件7的根部连接第二吸入件6的前端部,在第二吸入件6的根部连接延长管5的前端部,在延长管5的根部连接操作管4的前端部,在操作管4的根部连接软管3,软管3的根部与吸尘器主体2的前端部连接。此外,第二吸入件6可以连接在延长管5和操作管4之间,也可以不连接。
在吸尘器主体2的内部,配置有未图示的产生吸引力的电动送风机,以及收集尘埃的集尘盒10(参见图2)等,该集尘盒10收集由该电动送风机的吸引力所吸引的尘埃,通过操作设于操作管4上的手持操作SW等,可以切换电动送风机的运转强弱等。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当提及各部分的方向时,以图2所示的方向为基准。
如图2所示,在吸尘器主体2的上面,设有可自由开闭的盖体2a,打开盖体2a可使容纳集尘盒10的容纳室2b露出。集尘盒10被设计成可相对该容纳室2b自由地装拆,在吸尘结束后等时定期地从容纳室2b中取出。然后,将收集在集尘盒10内的尘埃丢弃在垃圾箱等中。容纳室2b被形成在吸尘器主体2内部的前侧,电动送风机配置在吸尘器主体2内部的后侧。
此外,盖体2a在要取出放入集尘盒10时被打开,在吸尘运转中关闭。集尘盒10相对于容纳室2b的装拆方向大致呈上下方向。
如图3所示,集尘盒10包括筒状的壳构件11和可转动地设置在该壳构件11前部的盖构件12,在壳构件11的内部,设有分离空气与尘埃的起第一过滤器作用的尘埃容纳器20(参见图4)。另外,在壳构件11的后部设有过滤构件15(参见图4)。壳构件11的前部开口(开口部11b)由盖构件12封闭,壳构件11的后部开口由过滤构件15封闭。
如图5所示,盖构件12设置成可以绕设于壳构件11前端下部的铰链部11a转动,通过操作设于壳构件11上面前部的开盖解除用操作按钮13(参见图3),可使盖构件12向前方倾倒地转动,从而打开壳构件11的开口部11b。然后,在盖构件12被打开的状态下,尘埃容纳器20通过开口部11b突出出来。进一步,在尘埃容纳器20由开口部11b中突出的状态下,尘埃容纳器20的后部一侧位于集尘盒10内。但是,在尘埃容纳器20由开口部11b中突出的状态下,尘埃容纳器20的后部一侧也可以位于集尘盒10之外。即,在尘埃容纳器20由开口部11b中突出的状态下,尘埃容纳器20也可以整个位于集尘盒10之外。另外,也可以将盖构件12设置成可绕设于壳构件11的前端上部的铰链部转动来代替设置成可绕设于壳构件11的前端下部的铰链部11a转动,。
在盖构件12的中央部分,形成圆形的流入口(吸入口)12a(参见图3)。该流入口12a与软管3连通,含有尘埃的空气通过该流入口12a流入集尘盒10内。
如图3所示,操作按钮13被设置成可以未图示出的支轴部为支点摆动,该支轴部突出地设在大致为中央部的左右侧,通过以手指按压设于后端的按压操作部13a,设于前端侧的未图示的钩部从设于盖构件12的前面上端的未图示的槽部脱出,使盖构件12打开。
在这样的操作按钮13的前端上面,设有凸条的卡定肋13b。该卡定肋13b可以与自由转动地设于盖构件12上的开闭器14的框体14a卡定。
开闭器14是开关盖构件12的流入口12a的构件,其结构为,在集尘盒10被容纳于吸尘器主体2(参见图2,以下同)内的状态下,通过按压突出部14b使框体14a处于操作按钮13的前端上方位置。这样,在将集尘盒10从吸尘器主体2中取出时,即使用手握住把手部16错误地按压操作了按压操作部13a,操作按钮13的摆动也被限制,而维持上述钩部与槽部的卡定。因此,可以防止在从吸尘器主体2取出集尘盒10时意外地将盖构件12打开。但是,开闭器14不是必须的结构。另外,为使堆积在尘埃容纳器20内的尘埃不致由流入口12a溢出洒落,可以设置封闭流入口12a的开口的止回阀。止回阀最好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止回阀由3个扇形状的阀件与圆筒状的筒部构成,各阀件的圆弧部分可自由摆地支撑在筒部的内表面上。在空气不由流入口12a进入的状态下,止回阀处于关闭流入口12a开口的状态,在空气由流入口12a进入的状态下,风压使止回阀对抗弹性力而向下游侧,即向集尘盒10的内部一侧弹性变形。这样,在空气由流入口12a流入的状态下,流入口12a被打开。
此外,在盖构件12的内侧(集尘盒10的内部侧),如图4、图5、图8所示,设有朝着尘埃容纳器20突出的两个突出部12b、12b。当盖构件12处于关闭状态下,突出部12b、12b呈上下方向薄、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宽的平板状,如图5所示,由盖构件12的内侧面的流入口12a的左右二侧部位相对盖构件12的内侧面大致垂直地突出地设置。因此,突出部12b、12b在大致前后的方向,即大致水平的方向突出地设置。对于突出部12b、12b来说,取代平板状,也可以是棒状的。突出部12b、12b可以是随着远离盖构件12的内侧面(随着朝向前端部12c、12c)逐渐变细的形状。另外,突出部12b、12b也可以是随着远离盖构件12的内侧面(随着朝向前端部12c、12c)而沿左右方向的宽度变宽的形状。
如图4所示,在盖构件12关闭壳构件11的状态下,这样的突出部12b、12b,在尘埃容纳器20的下侧壁部21的上方附近的位置沿着下侧壁部21的内侧(内侧面)配置。此外,突出部12b、12b的前端部12c、12c做成朝向上方稍微弯曲,并沿着下侧壁部21的形状。如图8所示,各突出部12b、12b最好配置成与中央部相比靠左侧壁部23或者右侧壁部24的附近。两个突出部12b、12b的间隔,可以按照随着朝向前端部12c、12c而扩展来形成各突出部12b、12b的形状及方向。突出部12b、12b的前端部12c、12c既可以与下侧壁部21或后侧壁部22接触,也可以不接触。下侧壁部21不是形成于与盖构件12的内侧面垂直的方向,而是按照随着靠近后侧壁部22而位于上侧位置,形成于相对盖构件12的内侧面倾斜向上的方向。因此,突出部12b、12b并不与沿着下侧壁部21的方向平行,而是稍微倾斜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铰链部11a的支轴与尘埃容纳器20的支轴21a(转动支点)在同一方向靠近地配置,从而使盖构件12开关时的转动方向与尘埃容纳器20相对于壳构件出入时的转动方向大致相同。因此,伴随盖构件的关闭动作,突出部12b、12b便顺利地插入尘埃容纳器20内。突出部12b、12b的作用将在下文说明。
如图4所示,尘埃容纳器20(集尘筐)配置在壳构件11内,其各面具有收集粗尘的网孔状的过滤件20a。尘埃容纳器20的形状由框架体(骨架)形成。最好是在除尘埃容纳器20的开口面以外的底面(后侧壁部22)、上下左右面覆盖或粘贴用金属或尼龙等构成的过滤件20a。尘埃容纳器20呈前侧开口里侧封闭的容器状(呈在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开口、在下游侧封闭的形状),开口朝向盖构件12的流入口12a一侧以收集由流入口12a流入的尘埃。如图6所示,尘埃容纳器20具有朝向与形成流入口12a(参见图4)一侧相反侧凹入的立体形状,作为侧壁部,包括下侧壁部21、后侧壁部22、左侧壁部23、右侧壁部24和上侧壁部25。尘埃容纳器20的形状既可以是一面开口的筐形形状、立体形状、箱形形状或容器形状,也可以是尘土簸箕形状。尘埃容纳器20的断面形状既可以是大致四边形,也可以是大致圆形,还可以是大致三角形。尘埃容纳器20的断面形状最好是由开口面朝向底面变小的形状。就本实施方式而言,在这些侧壁部之中,上侧壁部25被设置成以相邻的后侧壁部22的上边部为支点自由转动,在尘埃容纳器20从壳构件11的开口部11b突出的状态下,构成为上侧壁部25向上打开(参见图5)。另外,相对地,下侧壁部21、后侧壁部22、左侧壁部23、右侧壁部24,则构成向下打开的结构。在上侧壁部25的转动支点处可以设置相对于后侧壁部22向打开上侧壁部25的方向加力的弹簧构件。
此外,尘埃容纳器20的结构为,通过收回到集尘盒10中而向下关闭上侧壁部25。
另外,如图4所示,在尘埃容纳器20中,上侧壁部25位于与设有转动支点(支轴21a)一侧相对的那一侧。
并且,尘埃容纳器20具有安装在壳构件11的底面上的基部26(参见图6),并通过安装在该基部26与下侧壁部21之间的弹簧构件30(参见图7,以下同)可转动地支撑在基部26上。弹簧构件30向将尘埃容纳器20朝着壳构件11的开口部11b推出的方向加力。但是,弹簧构件30并不是必须的结构。在没有弹簧构件30时,尘埃容纳器20因重力而从壳构件11中突出。
此外,如图6所示,通过将设于下侧壁部21的左右下部的支轴21a、21a以支撑在设于基部26的左右侧部26a、26a上的支撑孔26b、26b(仅示出一个)中,下侧壁部21可相对于基部26自由地转动。
这样的尘埃容纳器20能与基部26一体地从壳构件11中取出。从而可以简单地清扫。另外,需要用水清洗尘埃容纳器20时,也能够在从壳构件11中取出的状态下简单地进行水洗,干燥时间也比较短。
如图6所示,下侧壁部21、后侧壁部22、左侧壁部23和右侧壁部24被连接成一体而构成尘埃容纳器20的一部分,通过它们的连接构成了前面侧及上面侧(设有上侧壁部25的一侧)两个面开口的容器。
在上侧壁部25的后边部25c的左右侧部,朝向各自的侧向方向突出地设有支轴25b、25b。另一方面,在相邻的后侧壁部22的左右上端部,竖立地设有支撑部22b、22b,支轴25b、25b被该支撑部22b、22b支撑,并且上侧壁部25设置成可绕后侧壁部22的上边部自由地转动。
如图4所示,在上侧壁部25的后边部25c上,向斜后方突出地设有板状的限位器25a。该限位器25a可以与设于壳构件11上部内壁的限位部11d抵接。即,尘埃容纳器20在向着壳构件11的开口部11b被推出时,限位部11d位于限位器25a的转动轨迹上。
因此,当尘埃容纳器20借助于弹簧构件30的弹力朝着突出的方向转动时,如图7所示,限位器25a与限位部11d抵接而限制转动,最终,上侧壁部25以相邻的后侧壁部22的上边部为支点(以上侧壁部25的后边部25c为支点),呈向上打开的状态并使转动受到限制。即,尘埃容纳器20,通过向与收集尘埃时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使其突出)并打开,能够很容易地将收集在尘埃容纳器20中的尘埃扔到垃圾箱等中。
另外,当尘埃容纳器20借助于弹簧构件30的弹力而突出时,则从内侧推压盖构件而将其推开。即,仅进行按压操作按钮13这一个操作,就能同时进行使盖构件12打开和使尘埃容纳器20突出。借助于弹簧构件30的弹力,例如,即使在尘埃容纳器20保持在水平状态时,也能通过按压操作按钮13这一个操作来打开盖构件12。
如图9所示,设置在壳构件11后部的过滤器构件15,具有例如加工出波形的褶而制成的过滤件15b,利用设于壳构件11下部的铰链15a设置成相对于壳构件11能自由地开闭。通常,过滤器构件15由设于壳构件11上部的卡定部17的钩17a卡定在关闭状态。
该过滤器构件15起过滤收集通过了尘埃容纳器20的细小的微细尘的第二过滤器的作用。因此,尘埃容纳器20的过滤器件20a的网孔比过滤器构件15的过滤件15b的网孔粗(大)。
下面,说明扔掉被收集在尘埃容纳器20里的尘埃时的作用。
在将尘埃扔到垃圾箱等中时,若按压操作按钮13的按压操作部13a,则将未图示的钩部从盖部件12的槽部中脱出,使盖构件12打开。这时,借助于利用弹簧构件13加力的尘埃容纳器20向前方推压,盖构件12以铰链部11a为中心转动并打开(参见图5)。与此同时,借助于弹簧构件30向前方突出的尘埃容纳器20,如图7所示,限位器25a与限位部11d抵接而使转动受到限制,同时上侧壁部25以其后边部25c为支点向上方打开。与此同时,除上侧壁部25之外,其余各侧壁部呈一体地向下方敞开。由此,收集到尘埃容纳器20内侧的尘埃向前方放出并排出。
在此,一般地,例如棉质尘等轻飘飘的纤维尘埃,由通过尘埃容纳器20的空气流的压缩而容易结块。另外,在尘埃容纳器20内通过被压缩结块的纤维尘埃,也收集了流入到尘埃容纳器20内的微细尘埃的一部分。对于这样的被压缩的尘埃块来说,当电动吸尘器1停止运行时,由于没有由空气流形成的压缩力,因而容易扩张而使尘埃的结块的体积变大。
就本实施方式的尘埃容纳器20来说,其形状是由后侧向构成尘埃废弃口的前侧开口呈扩开的形状,而且,在丢弃积存的尘埃时由于上侧壁部25以扩开尘埃废弃口的方式打开,因此,即使在容纳在尘埃容纳器20里的被压缩的尘埃结块膨胀的场合,也能容易地从尘埃废弃口排出。
另外,在盖构件12的内侧设置有朝向尘埃容纳器20突出的突出部12b、12b,因此,当盖构件12关闭时,突出部12b位于沿着尘埃容纳器20的下侧壁部21重叠的位置,随着扔掉尘埃时的打开盖构件12的动作,突出部12b、12b起着使尘埃从尘埃容纳器20内扒出的作用。由此,可以更容易地排出尘埃。
下面,说明将碟形纸等一次性集尘滤纸配置在这样的尘埃容纳器20内侧时的作用。
碟形纸T等(仅在图4中示出,以下同),在将集尘盒10安装到吸尘器主体2之前,在打开了盖构件状态下装入尘埃容纳器20内。碟形纸T相当于一次性集尘滤纸,在例如便利店等作为日用品出售。
在打开了盖构件12的状态下,尘埃容纳器20从开口部11b中突出,上侧壁部25向上方打开,同时,由于除上侧壁部25以外的侧壁部一体地向下方敞开,因而与不打开侧壁部的结构相比,开口扩大,因此可以将平坦的碟形纸T等沿着尘埃容纳器20的内表面配置。
另外,当盖构件12关闭时,设置在盖构件12上的突出部12b、12b以沿着尘埃容纳器20的下侧壁部21的方式插入尘埃容纳器20内。由此,碟形纸T等被挟在突出部12b、12b与下侧壁部21之间地塞入,并沿下侧壁部21被整理好。因此,可以沿着尘埃容纳器20内表面合适地配置平坦的碟形纸T等。可以将碟形纸T等适宜地塞入尘埃容纳器20内,还可以防止吸尘时碟形纸T等破损。
另外,通过进行盖构件12的关闭操作,由于突出部12b、12b推压尘埃容纳器20的下侧壁部21,并向尘埃容纳器20进入壳构件11内的方向转动,因此,若进行关闭盖构件12的操作,则能同时实现碟形纸T等的合适的配置,以及将尘埃容纳器20容纳在壳构件11中。
这样操作之后,将壳构件11安装在吸尘器主体2上,若使电动吸尘器运行以进行清扫,则吸入到尘埃容纳器20内的尘埃大部分堆积在配置于尘埃容纳器20上游的碟形纸T等及其上游侧。
即使在这种场合,吸入到尘埃容纳器20中的尘埃由于容易被空气流压缩而结块,因而这些尘埃在尘埃容纳器20的上游,而且处于被配置于尘埃容纳器20的凹部的碟形纸T等包住的状态。
因此,在打开盖构件12排出尘埃时,大部分尘埃都处于被碟形纸T等包住的块状的状态而被排出。
此外,如图10所示,通过了尘埃容纳器20的过滤件20a的微细尘埃,附着在壳构件11后部的过滤器构件15的上游侧。已附着的微细尘埃在吸尘器运行结束时落下并堆积在壳构件11内。堆积在下部的微细尘埃通过形成于基部26与壳构件11之间的通道R,如箭头所示地前进而从尘埃容纳器20的前面一侧排出。
下面,对取出尘埃容纳器20时的操作进行说明。本文中,如图11(a)所示,弹簧30以X1方向的弹性力朝向开口部一侧对尘埃容纳器20加力,同时朝着X2方向也对基部26加力。这样,基部26的后端部26c与壳构件11的台阶部11e可靠地卡定,从而使尘埃容纳器20不会脱落地卡定在壳构件11上。
如图11(b)所示,在取出尘埃容纳器20时,用手指朝着Y1方向按压基部26。于是,基部26向上浮起,基部26处于能向开口部一侧移动的状态。这样,就可以从壳构件11中取出尘埃容纳器20。这种情况下,由于利用了作为向Y1方向施加力时的反力的弹簧构件30向X2方向的弹力,因此能够在不忙乱,稳定的状态下取出尘埃容纳器20。
再有,由于对尘埃容纳器20的加力和对基部26的加力是用一个弹簧构件30进行的,因此与使用不同的弹簧构件进行这些加力的情况相比,可以削减零部件的数量。这样,由于能将尘埃容纳器20从集尘盒10中取出后对其进行维护,因此维护容易进行。另外,壳构件11的内部清扫等也能很容易地进行。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1)本实施方式的尘埃容纳器20,由于是由后侧向构成尘埃废弃口的前侧开口扩开,而且在扔掉积存的尘埃时为扩大尘埃废弃口而将上侧壁部25打开,因此即使容纳在尘埃容纳器20内的被压缩的尘埃结块的膨胀时,也能很容易地从尘埃废弃口排出。从而获得易于丢弃尘埃、卫生、使用方便性好的电动吸尘器1。
(2)由于吸入到尘埃容纳器20中的尘埃,因空气流的压缩而容易形成结块,在从尘埃容纳器20通过尘埃废弃口排出时也呈结块状排出,因此,在尘埃容纳器20的网孔状的过滤件20a上,尘埃的附着及缠绕等减轻,难以产生网孔堵塞。因此仅仅丢弃了积存在尘埃容纳器20内的尘埃,可省去对过滤件20a进行除尘的麻烦。
(3)由于通过在尘埃容纳器20内被压缩而成为结块的纤维尘,还收集了一部分流入尘埃容纳器20中的粉尘等微细尘埃,纤维尘包住了微细的粉尘,因此,在丢弃积存在尘埃容纳器20内的尘埃时,不会产生细尘的乱飞,比较卫生。
(4)由于难以产生过滤件20a的网眼堵塞,因此能抑制电动吸尘器1运行时风量的减小,由于能抑制吸引力的减小,因此可以抑制吸引被清扫面尘埃的吸力的减弱。
(5)随着丢弃尘埃时的盖构件12的开启动作,由于突出部12b、12b将尘埃从尘埃容纳器20内扒出,因此可以更容易地排出尘埃。特别地,在盖构件12关闭壳构件11的状态下,通过将突出部12b、12b沿着下侧壁部21的内侧(内侧面)配置在邻近尘埃容纳器20的下侧壁部21的上方的位置,从而使大部分被压缩的尘埃块堆积在突出部12b、12b的上侧。由于盖构件12以下端为支点转动,随着盖构件12的打开动作而使突出部12b、12b移位,从而突出部12b、12b将大部分尘埃扒出。再有,通过将突出部12b、12b形成为大致垂直于盖构件12的内侧面而且呈平板状,由于突出部12b、12b在与转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具有某种程度大的面积,因而随着盖构件12打开的动作,在突出部12b、12b移位的情况下,突出部12b、12b容易扒出尘埃。再有,通过使突出部12b、12b的前端部12c、12c向上方稍微弯曲,随着盖构件12的打开动作,在突出部12b、12b移位时,可以抑制尘埃从突出部12b、12b的前端部12c、12c洒落,容易扒出尘埃。另外,通过使突出部12b、12b呈平板状,还可以抑制尘埃被夹在两个突出部12b、12b之间,随着盖构件12的打开动作,在突出部12b、12b移位时,使尘容易与突出部12b、12b分离。
(6)在尘埃容纳器20中,由于上侧壁部25位于与设有转动支点(支轴21a)一侧的相对侧,因而与不构成这样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在上下方向将尘埃容纳器20大大地打开。
(7)由于在盖构件12打开的状态下,尘埃容纳器20从开口部11b中突出,上侧壁部25向上方打开的同时,除上侧壁部25以外的侧壁部一体地向下方打开,因此可以很容易地沿着尘埃容纳器20的内表面配置平坦的碟形纸T等。
(8)通过进行盖构件12的关闭操作,与之同时突出部12b、12b推压尘埃容纳器20的下侧壁部21,可以将尘埃容纳器20容纳到壳构件11内。在尘埃容纳器20中,由于上侧壁部25位于与设有转动支点一侧的相对侧,因此,通过进行盖构件12的关闭操作,在由盖构件12的内侧面推压尘埃容纳器20的前端时,由于上侧壁部25容易关闭,即使在没有突出部12b、12b的场合,也可以很容易地将尘埃容纳器20容纳到壳构件11内。
(9)通过进行盖构件12的关闭操作,可以用突出部12b、12b将碟形纸T等合适(沿着尘埃容纳器20的内表面)地塞入尘埃容纳器20内,可以防止在吸尘时碟形纸T等的破损。特别是通过使突出部12b、12b的前端部12c、12c到达下侧壁部21或后侧壁部22附近,可以将碟形纸T等合适地塞入尘埃容纳器20内,另外,通过使突出部12b、12b的前端部12c、12c弯曲,在将碟形纸T等塞入尘埃容纳器20内时,可以抑制由突出部12b、12b的前端部12c、12c导致碟形纸T等的破损。此外,在没有突出部12b、12b的场合,最好用使用者的手将碟形纸T等塞入尘埃容纳器20内。
(10)可以同时进行碟形纸T等的合适配置以及尘埃容纳器20的收回。
(11)由于能合适地配置碟形纸T等,在打开盖构件12排出尘埃时,大部分尘埃处于被碟形纸T等包覆的块状的状态而被排出,尘埃不会出现乱飞而比较卫生。
(12)通过配置尘埃容纳器20的碟形纸T等,尘埃难以附着在尘埃容纳器20的过滤件20a上,并且由于能防止过滤件20a的网眼堵塞,因而能防止吸力的降低。
这里,支撑部22b、22b与支轴25b、25b的支撑部分(支点)可以构成为,在尘埃容纳器20从壳构件11中突出的状态下,它们位于壳构件11的外部(通过开口的外侧)。
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以将尘埃容纳器20的上侧壁部25向上方更大地敞开,由此,即使在尘埃附着在尘埃容纳器20的过滤件20a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毛刷等简单地将其清除掉。
另外,如图12所示,不仅是尘埃容纳器20′的上侧壁部25,也可以将下侧壁部21、左侧壁部23和右侧壁部24做成能以后侧壁部22的各条边部为支点进行开闭的结构。即,在尘埃容纳器20′从集尘盒10中突出的状态下,可以展开呈大致平面状。
通过这样的构成,由于尘埃容纳器20′的各侧壁部完全敞开,因此,即使收集在尘埃容纳器20′中的被压缩的尘埃块膨胀时,也可以从尘埃废弃口容易地排出,尘埃容纳器20′内的清扫也更容易。
就支点部分来说,既可以设置未图示的铰链,也可以通过将支点部分的壁厚做得较薄,做成从形成得较薄的部分自由弯曲的结构。另外,还可以做成在至少一个边部设置未图示的弹簧构件,以便对相应的侧壁部朝着打开的方向加力的结构。
另外,还可以将能开闭的侧壁部做成单独的结构,或者适当组合的结构。
此外,尘埃容纳器20(20′)的形状,以及侧壁部的数量等可以任意设定。
尘埃容纳器20也可以如专利文献1所示,设置成被夹在壳构件11与过滤器构件15之间,以代替被夹在盖构件12与壳构件11之间且设于壳构件11内。

Claims (8)

1.一种电动吸尘器,具有集尘盒,和自由出入地设置在该集尘盒内的尘埃容纳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尘埃容纳器形成有多个侧壁部,上述侧壁部中的至少一个侧壁部以相邻的其它侧壁部的边部为支点自由地开关,
上述尘埃容纳器能够从上述集尘盒的开口部突出地设置,并且在从上述集尘盒突出时,自由开关的上述侧壁部相对于上述其它侧壁部打开,通过收回到上述集尘盒中,自由开关的上述侧壁部相对于上述其它侧壁部则关闭。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尘埃容纳器通过以转动支点为中心转动自如地设置在上述集尘盒上而能从上述开口部突出,
自由开关的上述侧壁部在上述尘埃容纳器中,配置在与设有上述转动支点一侧相对的一侧。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支点在上述尘埃容纳器从上述集尘盒突出的状态下,位于上述集尘盒的外部。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集尘盒具有在丢弃尘埃时打开的盖构件,
在上述盖构件的内侧,设有朝向上述尘埃容纳器突出的突出部,
上述突出部在上述盖构件关闭上述集尘盒的状态下,沿着上述尘埃容纳器的上述侧壁部的内侧配置。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尘埃容纳器的内侧配置一次性集尘滤纸。
6.一种电动吸尘器,具有集尘盒,和自由出入地设置在该集尘盒内的尘埃容纳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尘埃容纳器由上侧壁部和其它侧壁部构成,上述上侧壁部以相邻的其它侧壁部的边部为支点在上下方向自由地开关,
上述尘埃容纳器能够从上述集尘盒的开口部突出地设置,并且在从上述集尘盒突出时,自由开关的上述上侧壁部向上方打开,通过收回到上述集尘盒中,自由开关的上述上侧壁部相对于上述其它侧壁部则向下方关闭。
7.一种电动吸尘器,具有吸尘器主体,以及对上述吸尘器主体的集尘室装拆自如的集尘盒,其特征在于,上述集尘盒具有:
流入口;
收集单元,该收集单元具有朝向与形成上述吸入口一侧相反一侧凹进去的立体形状,并相对于上述集尘盒能够开关,用于收集从上述吸入口吸入的尘埃;
突出单元,该突出单元在上述收集单元相对于上述集尘盒处于关闭状态时,具有上下方向薄的平板形状,在构成上述收集单元的侧壁部附近且沿上述侧壁部方向突出。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收集单元有多个上述侧壁部,上述突出单元在沿着构成其中一个上述侧壁部的下侧壁部的方向上突出。
CN201110041355.1A 2010-03-08 2011-02-14 电动吸尘器 Active CN1021882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50677A JP5002666B2 (ja) 2010-03-08 2010-03-08 電気掃除機
JP2010-050677 2010-03-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88203A true CN102188203A (zh) 2011-09-21
CN102188203B CN102188203B (zh) 2014-12-31

Family

ID=44597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41355.1A Active CN102188203B (zh) 2010-03-08 2011-02-14 电动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002666B2 (zh)
CN (1) CN102188203B (zh)
TW (1) TWI41707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9747A (zh) * 2012-07-02 2014-01-22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120310A1 (de) * 2016-10-25 2018-04-26 Robert Thomas Metall- Und Elektrowerke Gmbh & Co. Kg Staubsauger
JP6653286B2 (ja) * 2017-03-28 2020-02-26 日立グローバルライフ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の吸込具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49849U (zh) * 1981-03-16 1982-09-20
JPS61140751U (zh) * 1985-02-20 1986-08-30
JP2005152388A (ja) * 2003-11-27 2005-06-16 Toshiba Tec Corp 電気掃除機の集塵容器
CN101036567A (zh) * 2006-03-14 2007-09-19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CN101091635A (zh) * 2006-06-23 2007-12-26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JP2008125607A (ja) * 2006-11-17 2008-06-05 Hitachi Appliances Inc 電気掃除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49849U (zh) * 1981-03-16 1982-09-20
JPS61140751U (zh) * 1985-02-20 1986-08-30
JP2005152388A (ja) * 2003-11-27 2005-06-16 Toshiba Tec Corp 電気掃除機の集塵容器
CN101036567A (zh) * 2006-03-14 2007-09-19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CN101091635A (zh) * 2006-06-23 2007-12-26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JP2008125607A (ja) * 2006-11-17 2008-06-05 Hitachi Appliances Inc 電気掃除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9747A (zh) * 2012-07-02 2014-01-22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CN103519747B (zh) * 2012-07-02 2016-08-31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02666B2 (ja) 2012-08-15
TWI417077B (zh) 2013-12-01
CN102188203B (zh) 2014-12-31
TW201200093A (en) 2012-01-01
JP2011182922A (ja) 2011-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7200171B2 (en) Vacuum cleaner filter cleaning mechanisms
RU2423066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чистки фильтра пылесоса
CN1864618B (zh) 集尘容器及装有这种集尘容器的电动吸尘器
JP4482009B2 (ja) 塵埃分離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真空掃除機
CN1951300A (zh) 真空吸尘器
CN101091635B (zh) 电动吸尘器
CN101036570B (zh) 旋风式电吸尘器
CN102188203A (zh) 电动吸尘器
CN103371777A (zh) 电动吸尘器
JP2006061537A (ja) 電気掃除機
CN103371778A (zh) 电动吸尘器
JP4011079B2 (ja) 電気掃除機
CN110185829A (zh) 防爆阀、电池包和车辆
JP4434703B2 (ja) 電気掃除機の集塵容器
JP2006101904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6255253A (ja) 電気掃除機
JP3964400B2 (ja) 電気掃除機
JP4118289B2 (ja) 集塵容器及び電気掃除機
JP3990419B2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5021469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9201553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6325883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7054266A (ja) 電気掃除機
CN100358465C (zh) 旋风式真空吸尘器的集尘装置
JPH07111962A (ja) 電気掃除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Global Living Program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Household Electric Appliance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