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19747B - 电动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19747B
CN103519747B CN201310274533.4A CN201310274533A CN103519747B CN 103519747 B CN103519747 B CN 103519747B CN 201310274533 A CN201310274533 A CN 201310274533A CN 103519747 B CN103519747 B CN 1035197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mentioned
folding
dust collector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7453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19747A (zh
Inventor
矢部启
矢部启一
安倍新平
铃木龙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ppliances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5197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97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197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974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从吸尘器主体容易地卸下尘埃收放部,并且在将尘埃收放部安装在吸尘器主体上的状态下,尘埃收放部的盖体不会打开的电动吸尘器。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具备吸尘器主体与能在该吸尘器主体上装卸的尘埃收放部,上述尘埃收放部具备收放尘埃的集尘箱、通过铰链能转动地安装在该集尘箱上的盖部,具有使上述集尘箱与上述盖部卡定的卡定部、解除利用该卡定部的卡定的解除按钮,具有在将上述尘埃收放部安装在上述吸尘器主体上的状态下,与上述盖部的安装有上述铰链的面的一部分抵接的部件。

Description

电动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能从吸尘器主体装卸的尘埃收放部的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旋风方式的电动吸尘器具备收放尘埃的能装卸的尘埃收放部。另外,这种电动吸尘器具备在废弃贮存在尘埃收放部的尘埃时,用于对尘埃废弃口进行开闭的盖部,具备用于将该盖部从卡定状态解除的夹子部件(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动吸尘器中,由于以覆盖设在尘埃收放部的夹子部件的方式设置吸尘器主体的盖体,因此在将收放部安装在吸尘器主体的状态下无法操作夹子部件,能够防止误操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44477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动吸尘器中,具备覆盖尘埃收放部的吸尘器主体的盖体,在废弃贮存在尘埃收放部的尘埃时,首先打开吸尘器主体的盖体,在握住设在尘埃收放部上的把手并取出尘埃收放部后,需要操作用于将尘埃收放部的盖部从卡定状态解除的夹子部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从吸尘器主体容易地卸下尘埃收放部,并且在将尘埃收放部安装在吸尘器主体上的状态下,尘埃收放部的盖体不会打开的电动吸尘器。
本发明具备吸尘器主体、具有入口管的尘埃分离部、以及能在该吸尘器主体上装卸且设置在上述尘埃分离部上方的尘埃收放部,上述尘埃收放部具备收放尘埃的集尘箱、以及通过铰链能转动地安装在该集尘箱上且能够在相对于该集尘箱的开口面离开开口面的方向上向下转动的盖部,具有使上述集尘箱与上述盖部卡定的卡定部、解除利用该卡定部的卡定的解除按钮,上述盖部能够开闭上述集尘箱的前方侧的上述开口面,并且具有向前方突出地形成的底板,在将上述尘埃收放部安装在上述吸尘器主体上的状态下,上述尘埃分离部与上述底板的下表面抵接。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容易地从吸尘器主体卸下尘埃收放部,并且在将尘埃收放部安装在吸尘器主体上的状态下,尘埃收放部的盖体不会打开的电动吸尘器。
另外,在将手插入尘埃收放部的装卸用把手部时,通过在除了拇指的手指的腹面与拇指的腹面相对并解除的位置设置夹子,手指能够以舒适的姿势进行操作,能够提供方便性好的电动吸尘器。
并且,通过能转动地设置尘埃收放部的卸下用的把手,能够确保插入手指的空间,因此能够提供小型的电动吸尘器。
另外,通过在尘埃收放部的卸下用的把手的转动范围设置转动限制部,解除盖部时的操作变得舒适,能够提供方便性好的电动吸尘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整体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旋风集尘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旋风集尘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尘埃收放部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打开盖部时的尘埃收放部的立体图。
图6是将旋风集尘装置安装在吸尘器主体上时的纵剖视图。
图7是从上方观察尘埃收放部的上罩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从下方观察尘埃收放部的上罩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尘埃收放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10(a)是图4的B-B线剖视图,图10(b)是图4的C-C线剖视图。
图11是在与图4的B-B线对应的位置剖切打开盖部时的尘埃收放部时的剖视图。
图12是在与图4的C-C线对应的位置剖切打开盖部时的尘埃收放部时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尘埃分离部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尘埃收放部的仰视图。
图15表示将薄纸(ティッシュ)安装在尘埃收放部时的顺序,(a)是关闭盖部前的状态,(b)是关闭盖部后的状态。
图16表示打开盖部时的顺序,(a)是表示盖部打开前的手的状态的剖视图,(b)是表示盖部打开后的手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7是图6的A部放大图。
图18(a)是表示轴倾斜的尘埃收放部的能拔出的范围的概略图,(b)是拔出方向相对于安装方向比90度大时的作用图,(c)是拔出方向相对于安装方向为90度时的作用图,(d)是表示轴是垂直方向的尘埃收放部的能拔出的范围的概略图。
图中:1—吸尘器主体,1a—配合孔,10—旋风集尘装置,20—尘埃分离部,26—连接通道,30—尘埃收放部,40—集尘箱,41—集尘筐,50—盖部,51—连接通道,52—凹部,53—止回阀,60—上罩,60a—第一凹部,60f—弹簧支撑部,60f1—弹簧支撑突起,60g—贯通孔,60m—第二凹部,61—把手,61d—轴部,62—解除按钮,64—配合突起,64a—配合部(突出部),64a1—上表面,64a2—卡定突起,64b—被按压部,64b1—锥面,64c—弹簧插入孔,65—压缩螺旋弹簧(加力部件),100—电动吸尘器,G—重心,M1—开口面,M2—敞开面,S1—转动轴,Z—安装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整体的外观立体图。
电动吸尘器100具备吸尘器主体1、吸引软管2、手边把手3、手边操作部4、延长管6、吸口体7、旋风集尘装置10、能使吸尘器主体1自如地移动的车轮11等。
吸尘器主体1具备安装吸引软管2的软管安装口12、产生吸引力的电动鼓风机(未图示)等。另外,未图示,在为吸尘器主体1的外廓的主体箱的内侧设有用于供给电力的线轴。
当由用户接通设在把手操作部4的操作按钮5中的电源按钮时,电动鼓风机(未图示)进行动作,产生吸引力。从吸口体7吸入的空气及与空气一起被吸入的尘埃按照延长管6、吸引软管2、吸尘器主体1的顺序导入。
图2是表示旋风集尘装置的主视图。
旋风集尘装置10是具有尘埃分离部20、尘埃收放部30,如后述的图3所示,能够分割为尘埃分离部20与尘埃收放部30的形式。尘埃收放部30位于比尘埃分离部20靠上部。
尘埃收放部30具有集尘箱40、能开闭地安装在该集尘箱40上的盖部50、具有用手把持的部分的把手61、用于打开盖部50的解除按钮62。另外,在图2中,在使旋风集尘装置10在垂直方向上立起的状态下图示,但在实际的使用状态下,如图1所示,使旋风集尘装置10在以下侧比上侧位于吸尘器主体1的前方的方式相对于吸尘器主体1倾斜的状态下安装。
图3是表示旋风集尘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旋风集尘装置10的尘埃分离部20具有大致呈圆筒形状的外筒21,在该外筒21的轴向的下表面形成与软管安装口12(参照图1)连接的入口管22。
另外,在尘埃分离部20的上表面20a的大致中央形成圆形的开口27,在该开口27的边缘部设有圆筒形状且朝向上方扩径的密封部件27s。另外,在上表面20a上,宽度宽形状的连接通道26在开口27的前方开口,在该连接通道26的边缘部设有圆筒形状的密封部件26s。另外,开口27及连接通道26与入口管22连通。
另外,在尘埃分离部20的上表面20a上形成有突出的一对导向部20b、20b。另外,在上表面20a上形成后述的尘埃收放部30的下端的外周面(前面及侧面)抵接并引导的引导部20c。另外,导向部20b的详细情况将于后述(参照图13)。
旋风集尘装置10的尘埃收放部30大致呈筒形状,在集尘箱40的前方设有盖部50。另外,尘埃收放部30在集尘箱40及盖部50的上部具备上罩60,在该上罩60上具备把手61及解除按钮62。上罩60的周面呈沿集尘箱40的左侧面40c(参照图2)、右侧面40d及盖部50的外表面的扁平形状,并且,以在前后方向上,前端比后端低的方式倾斜。
图4是表示尘埃收放部的俯视图。
在尘埃收放部30的上罩60上设有在俯视中大致矩形状的把手61,并且在把手61的前方设有解除按钮62。把手61具有钩挂用户的手(手指)的前板部61a,在该前板部61a的前方附近设有解除按钮62。通过按下操作解除按钮62,盖部50(参照图3)打开。
这样,通过在把手61的前方附近设置解除盖部50的锁定的解除按钮62,在相对于把手61的前板部(把持部)61a从后方使手掌向上地插入手指时,或从前方使手背向上地钩挂手指的方式插入时的某一种,都能够利用例如拇指按压解除按钮62,能够提高尘埃收放部30的处理性。
图5是表示打开盖部时的尘埃收放部的立体图。
集尘箱40在前部形成大致呈矩形状的开口部40s。另外,包括由该开口部40s形成的开口的面相当于开口面M1。并且,使集尘箱40为与集尘箱40的轴向平行的开口面M1是因为,当为在与集尘箱4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剖切的开口面时,在为了使电动吸尘器100小型化而使尘埃收放部30小型化的场合,无法较大地确保开口面的开口面积。
另外,在集尘箱40中内置有集尘筐41与集尘过滤器43(参照图6)。
集尘筐41在剖视(侧视)中大致呈梯形状,通过后部的折页41c(参照图6)连结被上下分割的上容器(支架)41a与下容器(支架)41b,在扔垃圾时,上容器41a与下容器41b一边通过折页41c(参照图6)在上下方向上打开,一边以设在下容器41b的下端的轴41d(只图示一方)为中心转动。另外,轴41d转动自如地支撑在集尘箱40的左右侧面40c、40d(参照图2)的内壁面。另外,集尘筐41只要凹面朝向开口部40s侧即可,其他形状未特别地限定。
另外,集尘筐41的前后方向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大致四边形状,也可以是大致圆形状,也可以是大致三角形状。优选形成为截面从开口的一侧(前侧)向底面侧(后侧)变小。通过这样形成,由于截面积朝向排出尘埃的一侧(开口侧)扩大,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地排出堆积在集尘筐41内的尘埃。
另外,集尘筐41具有框体41c(支架),通过在除了开口的底面、上下左右面覆盖、粘贴或嵌入由金属或尼龙等构成的网眼部件41f(只图示一部分),等构成。这样,不仅集尘筐41的底面,通过在上下左右面也具有透气性,即使尘埃堆积在集尘筐41的底面,也能够确保流道。由此,能够降低吸入空气的压力损失,抑制吸引力下降。
盖部50对集尘箱40的前侧的开口部40s(开口面M1)进行开闭,在盖部50内形成有以凹面相对于集尘筐41互相相对的方式形成的凹部52。另外,凹部52的开口部52a的开口面积形成为与集尘筐41的开口面积大致相同。
在凹部52的倾斜面(底面)52a1上设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扁平的止回阀53。
另外,盖部50的下部通过铰链部54能转动地与集尘箱40的下部连结。由此,盖部50构成为在相对于集尘箱40的开口面M1离开开口面M1的方向上向下转动。
图6是将旋风集尘装置安装在吸尘器主体上时的纵剖视图。
如图6所示,旋风集尘装置10以成为上部位于比下部靠后方的后倾姿势的方式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的前部。旋风集尘装置10以其轴向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的方式配置。由此,与使旋风集尘装置以其轴向为垂直方向而构成的场合相比,能使包括旋风集尘装置10的吸尘器主体1小型化。另外,旋风集尘装置10的尘埃收放部30将背面侧支撑在吸尘器主体1上,将底面侧支撑在尘埃分离部20上。即,未设置从前方朝向侧面的外周面支撑尘埃收放部30的部件。
集尘箱40形成为具有上面40a、底面40b、左侧面40c(参照图2)及右侧面40d(参照图3)的大致四方筒状,具有前侧(正面侧)与后侧(背面侧)分别开口的开口部40s、40f。
集尘筐41转动自如地连结在设在集尘箱40的底侧的前部的支撑部42上。在支撑部42上设有扭转螺旋弹簧42a(参照图11),构成为利用扭转螺旋弹簧42a(参照图11)的作用力,集尘筐41向集尘箱40的前方飞出(参照图5)。此时,通过集尘筐41从集尘箱40飞出,能够将收集在集尘筐41的尘埃排出到例如垃圾箱中。
网眼部件41f具有透气性,具有捕获尘埃的过滤功能。另外,只要具有捕获尘埃的功能,可以代替网眼部件41,使用一次性的棉纸,也可以组合网眼部件41f与棉纸。通过在网眼部件41f上安装棉纸并使用,集尘筐41内的垃圾处理变得容易。
如图6所示,在盖部50上朝向下方形成有与凹部52连接的连接通道51。连接通道51朝向下方的尘埃分离部20侧延伸,与形成在底面50a的开口50a1连接。该连接通道51相对于集尘箱40的开口部40s(开口面M1)大致平行地延伸,通过设在盖部50上的凹部52,能够使气流向开口面M1的方向转向。该凹部52为了对气流进行整流而设置。另外,凹部52可以是图示的截面为梯形的形状,也能使凹部52的上部为剖视圆弧状而进一步整流。即,凹部52是朝向集尘筐41的开口面M1扩大的截面形状。
这样,构成为集尘箱40的开口面M1与连接通道51的尘埃的导入方向(尘埃导入方向)大致平行。
另外,止回阀53设在凹部52的连接连接通道51的面上,只容许从连接通道51侧向凹部52侧流动。并且,止回阀53安装在凹部52的作为与连接通道51连通的面(下面)的倾斜面52a1上,若这样使凹部52为截面梯形状,则与使连接通道51的出口为水平的场合相比,能够增大出口的开口面积,能够充分地确保将止回阀53固定在凹部52上时的固定部。
另外,固定止回阀53时的固定部可以设在集尘筐41侧。由此,当结束电动吸尘器100(参照图1)的运转时,能够防止砂等重且细的尘埃落到尘埃分离部20。
另外,在盖部50的上表面50b上形成与后述的锁定部件66配合的钩状的被配合突起56。
另外,通过盖部50的正面由透明的树脂等构成,能够在关闭盖部50的状态下确认堆积在集尘筐41的尘埃。
另外,尘埃分离部20具有大致呈圆筒形状的外筒21,在该外筒21的轴向的下表面形成与软管安装口12(参照图1)连接的入口管22。
在外筒21内设有与入口管22连通的导入部23、与尘埃收放部30的集尘箱40连通的内筒24、连通导入部23和内筒24且使从软管安装口12流入吸尘器主体1内的空气及与空气一起被吸入的尘埃旋转的旋转通道25。另外,在内筒24形成多个贯通孔24a。另外,在外筒21的外周侧形成连通旋转通道25与盖部50(连接通道51)的连接通道26。
另外,内筒24的贯通孔24a可以利用覆盖或嵌入成形等粘贴由金属或尼龙、聚酯等构成的网眼部件。另外,为了能够抑制细菌繁殖,可以由具有抗菌作用的金属(例如银)或含有抗菌物质(例如银)的或涂敷的金属(例如不锈钢)构成。
导入部23呈凹形状,配置为凹面朝向入口管22。由此,从入口管22导入的包含尘埃等的空气与凹面的底面碰撞后,沿凹面的侧面流动,并流入旋转通道25。
内筒24形成在外筒21的径向的中央,位于导入部23的背面侧。另外,较轻的尘埃从形成在内筒24上的贯通孔24a通过。另外,内筒24的下游端与形成在集尘箱40的底面40b的开口40t连通。
旋转通道25形成在导入部23及内筒24的外侧,具有利用离心力使空气与尘埃进一步分离的功能。
连接通道26构成为上游端与旋转通道25连通,下游端与形成在盖部50上的连接通道51连通。另外,在旋风集尘装置10上设有密封部件26s、51s、27s,确保气密性。即,如图6所示,密封部件26s是用于确保连接通道26与开口50a1之间的气密性的密封部件(衬垫),密封部件51s是用于确保连接通道51与盖部50间的气密性的密封部件(衬垫)。密封部件27s是用于确保开口40t的气密性的密封部件(衬垫)。并且,密封部件26s为了在尘埃收放部30内确保气密性而设置,密封部件51s、27s为了确保尘埃分离部20与尘埃收放部30之间的气密性而设置。
在这样构成的旋风集尘装置10中,当从软管安装口12流入吸尘器主体1内的空气及与空气一起被吸入的尘埃从入口管22导入导入部23时,与导入部23内的正面的壁面碰撞,被朝向旋转通道25导入,在旋转通道25中旋转。通过由该旋转产生的离心分离作用,使空气与尘埃分离。通过离心分离作用,在外周侧的空气中含有较多尘埃,相反地,内周侧的空气中尘埃变少。
另外,在集尘箱40中,集尘过滤器43能以铰链部44(参照图5)为中心开闭(能转动)地设置。另外,集尘过滤器43在安装在集尘箱40的开口部40f的状态下,其后面与吸尘器主体1的未图示的吸气通道抵接。
另外,集尘过滤器43折弯为衣褶状,能够使用例如高密度的HEPA过滤器(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HEPA过滤器具有在额定风量下相对于粒径为0.3μm的粒子具有99.97%以上的粒子捕获率,并且初期压力损失为245Pa以下的性能。
集尘过滤器43的山折的折线方向优选是纵向(重力作用方向)。这是因为,在比集尘过滤器43靠下游侧(吸尘器主体1侧)具备用于对集尘过滤器43施加冲击而除去堆积在集尘过滤器43的尘埃的除尘机构的场合,折线方向是纵向容易使附着在集尘过滤器43上的细尘向下方落下而除去。另外,也可以配置为山折的折线方向是斜着的。
如在图6中实线粗箭头所示,离心分离后的含有较多尘埃的空气通过连接通道26、51沿盖部50的凹部52的形状在集尘筐41的开口方向上改变方向,尘埃堆积在集尘筐41中。通过了集尘筐41的空气被吸引到电动鼓风机(未图示)内。
另外,如在图6中以虚线粗箭头所示,无法利用尘埃分离部20的离心分离作用分离,通过了内筒24的贯通孔24a的较轻的尘埃通过开口27、40t进入集尘箱40内,并由集尘过滤器43捕获。通过了集尘过滤器43的空气被吸引到电动鼓风机(未图示)内。
图7是从上方观察尘埃收放部的上罩时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从下方观察尘埃收放部的上罩时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7所示,上罩60具有大致呈矩形状的第一凹部60a。在第一凹部60a内的底面的一部分形成在下方贯通的贯通孔60b。另外,第一凹部60a内的左右侧面60a1朝向内侧稍微突出地形成,并且在靠前后方向的中央形成能转动地支撑把手61的轴孔60c。
另外,以位于比轴孔60c靠后方的侧面60a1的上端朝向后方下降的方式形成锥部60d。另外,未图示,右侧的侧面60a1也与左侧的侧面60a1相同地形成轴孔及锥部。
另外,在第一凹部60a内的后端部,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向上方突出的大致梯形的突出部60e、60e。该突出部60e的上表面60e1以与锥部60d为同一面的方式朝向后方下降地倾斜。
另外,在突出部60e与突出部60e之间,在宽度方向的中央形成向上方突出的弹簧支撑部60f。该弹簧支撑部60f以在左右方向上为宽度而形成,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朝向后方突出的弹簧支撑突起60f1(也参照图10(a))。
另外,在第一凹部60a内的后面60a2,在与上述弹簧支撑部60f相对的位置形成大致横长矩形的贯通孔60g。另外,在弹簧支撑部60f与突出部60e之间形成后述的配合突起64的被按压部64b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滑动部60h。
在上罩60上,在第一凹部60a的前方附近形成大致矩形的第二凹部60m。在第二凹部60m的底面60m1,在宽度方向的中央形成支撑压缩螺旋弹簧63的导向突起60n,并且在导向突起60n的右侧附近形成供后述的锁定解除销62c插通的贯通孔60p。
另外,在第二凹部60m的左右侧面60m2形成解除按钮62配合的配合孔60q。另外,在图7中,只图示左侧的配合孔60q,右侧的配合孔也左右对称地构成为相同。
把手61在废弃尘埃收放部30的尘埃时及将尘埃收放部30从吸尘器主体1卸下时操作,是能收放在第一凹部60a内的形状,在未操作把手61时,构成为上罩60的表面与把手61的表面(上表面)大致为同一面(参照图3)。另外,把手61由前板部61a(把持部)、后板部61b、左右的侧板部61c、61c形成为在俯视中为大致矩形(参照图4)。
前板部61a由上板61a1与前板61a2构成,位于尘埃收放部30的前侧。另外,在上板60a1的下方形成用户能够插入手指(除了拇指的四指)的空间。在前板61a2的下端沿宽度方向形成向前方突出的凸缘部61a3。
后板部61b由上板61b1与前内板61b2构成,位于尘埃收放部30的后侧。另外,后板部61b构成为从上方覆盖位于第一凹部60a内的突出部60e及弹簧支撑部60f。
如图8所示,在上板61b1的下表面形成向下方突出的按压突起61e、61e。该按压突起61e配置在与后述的配合突起64的被按压部64b对应的位置。
通过侧板部61c连接前板部61a与后板部61b,在前板部61a与后板部61b之间形成用于插入手指的插入部61s。另外,在侧板部61c、61c的外表面朝向侧方突出设置轴部61d、61d,轴部61d、61d轴支承在上述的轴孔60c中。
因此,通过用户将手指钩在把手61的前板部61a上,尘埃收放部30以轴部61d为支点转动。此时,比轴部61d靠后方的后板部61b以进入第一凹部60a内的方式进行动作。
解除按钮62被收放在第二凹部60m(参照图7)内,具有沿第二凹部60m的开口的形状的操作面62a。在操作面62a的左右两端形成向下方(第二凹部60m)垂下的配合爪62b、62b。另外,在操作面62a的下表面形成向下方较长地突出的锁定解除销62c、突出为十字状而形成的导向突起62d。
压缩螺旋弹簧63收放在第二凹部60m内,向上方对解除按钮62加力,其下端部通过嵌合在上述导向突起60n(参照图7)的环状部而被支撑,上端部通过嵌合在导向突起62d中而被支撑。另外,在未操作解除按钮62的场合,利用压缩螺旋弹簧63的作用力,推起解除按钮62,并且在操作面62a与上罩60的上表面为同一面的位置,配合爪62b卡定在配合孔60q中。
返回图7,配合突起64具有向后方延伸的配合部64a、位于比配合部64a靠侧方且前方的被按压部64b、64b。在配合部64a的前端部的上表面形成向上方突出,并且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突条的卡定突起64a1。
配合部64a形成为侧视梯形状,在前面64s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沿前后方向形成弹簧插入孔64c。另外,配合部64a从第一凹部60a内插入上述贯通孔60g。被按压部64b具有在侧视中大致呈三角形状,朝向后上方的锥面64b1,配置在上述滑动部60h上。
压缩螺旋弹簧65一端插入配合突起64的弹簧插入孔64c,另一端支撑在弹簧支撑突起60f1上,从贯通孔60g对配合突起64向外侧(后方)加力。
图9是尘埃收放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集尘箱40的上表面40a以覆盖集尘箱40的上部,并且覆盖盖部50的上表面的方式形成为以凸弯曲状突出。在位于盖部50的上方的上表面40a向上方突出设有大致四边形状的框体45。
在框体45的左右侧面45a、45a形成轴承部45b。该轴承部45b以上端敞开的方式切割为U字状,轴支承后述的锁定部件66的轴部66c。另外,在框体45内突出设有支撑后述的压缩螺旋弹簧67的一端(下端)的导向突起46。
锁定部件66具有在左右两端面突出地形成有轴部66c、66c的基部66a、从该基部66a向前方一体地形成的钩状的爪部66b。在基部66a的上表面形成圆形状的突起部66d,在基部66a的下表面形成支撑压缩螺旋弹簧67的导向突起66e。
另外,锁定部件66收放在上述框体45内,通过将轴部66c、66c支撑在轴承部45b、45b上,锁定部件66以转动轴S2为支点被动摇支撑。
另外,在框体45内的上表面40a上形成使上述爪部66b向盖部50侧后退的贯通孔40a1(参照图10(a))。另外,上表面40a的后部具有向上方突出的鼓出部40a2,在鼓出部40a2的内侧收放集尘过滤器43的上端部(参照图6)。另外,在集尘过滤器43的上部设有钩挂集尘箱40与集尘过滤器43的钩挂部70、70。该钩挂部70与集尘过滤器43的钩挂状态也省略图示。钩挂部70是用于将集尘过滤器43固定在集尘箱40上的形状,利用钩挂部70、70固定能转动地安装在铰链部44(参照图5)上的集尘过滤器43。
配合突起64的配合部64a在未操作把手61的场合,利用压缩螺旋弹簧65的作用力从上罩60的后端面向后方突出(参照图4)。由此,通过将配合部64a卡定在设在吸尘器主体1侧的配合孔1a(参照图6),将尘埃收放部30支撑在吸尘器主体1上。
接着,参照图10至图12对尘埃收放部30的各动作进行说明。图10(a)是图4的B-B线剖视图,图10(b)是图4的C-C线剖视图,图11是在与图4的B-B线对应的位置剖切盖部打开时的尘埃收放部时的剖视图,图12是在与图4的C-C线对应的位置剖切盖部打开时的尘埃收放部时的剖视图。
首先,对操作把手61前的尘埃收放部30的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10(a)所示,在尘埃收放部30(参照图1、图6)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上,未操作把手61的账号,集尘箱40的开口面M1由盖部50堵塞。
此时,由于未按下解除按钮62,因此锁定部件66利用压缩螺旋弹簧67的作用力以轴部66c(参照图9,转动轴S2)为支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锁定部件66的爪部66b从贯通孔40a1向下方突出并与被配合突起56配合。由此,以盖部50不会打开的方式锁定,开口面M1闭塞。
另外,配合突起64的配合部64a利用压缩螺旋弹簧65的作用力加力,从上罩60的后面60a2的贯通孔60g向后方突出。配合部64a这样突出是因为,如图10(b)所示,配合突起64的被按压部64b与形成在把手61上的按压突起61e离开,因此利用压缩螺旋弹簧65的作用力,配合突起64向后方移动。
另外,在由盖部50关闭开口面M1的状态下,尘埃收放部30的重心G位于图10(a)所示的位置。即,构成为尘埃收放部30的重心G位于作为把手61的把持部的前板部61a与把手61的转动轴S1之间。
如图11所示,在把持把手61的前板部(把持部)61a的状态下(将手指钩在前板部61a的状态下),以转动轴S1为支点,集尘箱40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以转动轴S1与尘埃收放部30的重心G位于垂直方向Sa上的方式进行动作。由此,集尘箱40的开口面M1的线Sb相对于垂直方向Sa向下(前倾)。另外,在图11中,打开盖部50的状态也未图示,在盖部50关闭的场合也相同,集尘箱40的开口面M1的线Sb相对于垂直方向Sa向下。
另外,通过按下解除按钮62,解除盖部50的被配合突起56与锁定部件66的爪部66b的配合状态,盖部50以铰链部54为支点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集尘箱40的开口面M1敞开。另外,此时,集尘箱40内的集尘筐41利用扭转螺旋弹簧42a的作用力,一边以下端部的轴41d(参照图5)为支点转动,一边集尘筐41的一部分从开口面M1突出。另外,在集尘筐41突出时,上容器41a与下容器41b被上下分割。
由此,集尘筐41的上容器41a的敞开面M2(参照图11)的线Sc比开口面M1的线Sb更向下(前倾)。
另外,当从图10所示的状态以使尘埃收放部30的把手61的把持部(前板部61a)相对于上罩60以转动轴S1(轴部61d)为支点转动的方式拉起时,能够将尘埃收放部30从吸尘器主体1上取下。
即,如图12所示,在将尘埃收放部30从吸尘器主体1(参照图1)取下时,当将把手61相对于上罩60向上方提起时,通过把手61以转动轴S1(参照图11)为支点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把手61的后板部61b进入第一凹部60a内,上板61b1为倾斜状态。此时,形成在上板61b1的下表面的按压突起61e同时向下方转动,按压突起61e与配合突起64的被按压部64的锥面64b1抵接。并且,通过按压突起61e进一步向下方转动,按压突起61e在被按压部64b的锥面64b1上滑动,利用被按压部64b的按压力,被按压部64b克服压缩螺旋弹簧65的作用力向前方滑动。这样,通过配合部64a向前方滑动移动,配合部64a进入上罩60内。由此,解除尘埃收放部30与吸尘器主体1的配合状态,能将尘埃收放部30从吸尘器主体1取下。
另外,在提起把手61的场合,通过把手61的凸缘部61a3钩挂在第一凹部60a的开口边缘部上(参照图12),限制把手61的转动。
另外,如图11及图12所示,当一边克服压缩螺旋弹簧63(参照图7)的作用力一边按下解除按钮62时,锁定解除销62c(参照图12)在贯通孔60p(参照图8)内贯通并下降,锁定解除销62c的前端(下端)按压锁定部件66的基部66a的上表面。由此,锁定部件66一边克服压缩螺旋弹簧67(参照图10)的作用力,一边以转动轴S2(参照图9)为支点,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参照图12)。由此,通过提起爪部66b并收放在贯通孔40a1内,解除与盖部50的被配合突起56(参照图11)的配合。由此,承受利用扭转螺旋弹簧42a的作用力将集尘筐41从集尘箱40推出时的推出力,盖部50打开。
在这种电动吸尘器100中,尘埃收放部30具有集尘箱40与可动式的把手61、开闭式的盖部50(盖部),由盖部50关闭的集尘箱40的开口面M1与集尘箱40的尘埃导入方向大致平行,由盖部50关闭集尘箱40时的尘埃收放部30的重心位于把手61的前板部(把持部)61a与把手61的转动轴S1之间(参照图10(a))。据此,在用手钩挂把手61的前板部(把持部)61a并提起时,通过以重心G位于垂直方向Sa上的方式移动,能够使集尘箱40的开口面M1相对于垂直方向Sa向下(低头的方向),使集尘箱40内的尘埃废弃在置于地面上的垃圾箱时的处理变得容易。即,在用户把持把手61时,由于开口面M1相对于垂直方向Sa自然地向下,因此不需要有意识地将集尘箱40的开口面M1朝向垃圾箱,并能够减小朝向垃圾箱的角度。
另外,在电动吸尘器100中,设定为在将尘埃收放部30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上时,开口面M1相对于垂直方向向上(参照图1、图6),在从吸尘器主体1上卸下时,开口面M1相对于垂直方向向下。据此,通过在将尘埃收放部30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上的场合向上,能防止贮存在集尘筐41内的尘埃通过凹部52或连接通道51从尘埃收放部30落下,并且尘埃的废弃处理变得容易。
另外,根据电动吸尘器100,在集尘箱40内设有朝向开口面M1敞开的集尘筐41,在开口面M1敞开时,集尘筐41的敞开面M2相对于集尘箱40的开口面M1更向下。据此,能够使集尘筐41的敞开面M2(参照图11)相对于垂直方向Sa比开口面M1更向下,因此废弃集尘筐41内的尘埃时的处理更容易。
另外,在电动吸尘器100中,尘埃收放部30具有与吸尘器主体1配合的配合部64a,配合部64a与把手61的操作连动地解除与吸尘器主体1的配合状态。据此,能够利用一个把手61进行使集尘箱40的开口面M1向下的功能、解除与吸尘器主体1的锁定的功能,能够减小部件件数,使内部的动作机构简单化。
图13是表示尘埃分离部的俯视图。
在尘埃分离部20的上表面20a上形成有在俯视中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导向部20b、20b。导向部20b、20b位于连接通道26与开口27之间,并且位于连接通道26的左右两端部的后方。即,导向部20b、20b位于连接通道26及开口27附近。
导向部20b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立起部20b1、从该立起部20b1的前端向正交的方向的外侧延伸的立起部20b2,大致呈L字状。另外,在立起部20b1的内侧面形成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的加固用肋20b3、20b4。另外,在导向部20b、20b的后方竖立设置有将尘埃分离部20从吸尘器主体1取下时的捏手部20d、20d。另外,捏手部20d、20d例如通过利用拇指捏住一方,并且利用食指捏住另一方并提起,能将尘埃分离部20从吸尘器主体1上取下。
图14是表示尘埃收放部的仰视图。
集尘箱40的底板40b1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在左右方向的中央、且靠盖部50贯通地形成圆形的开口40t。
盖部50的底板50c形成有形成为朝向前方突出的大致山形,比底板50c小一圈,并且沿底板50c的外周的形状的连接通道51。即,盖部50不是简单的薄板状的平面形状,是具有底板50c的立体的形状。
集尘箱40与盖部50通过铰链部54、54连结各自的下表面40b2、50c1。即,铰链部54包括从盖部50的下表面50c1向集尘箱40的下表面40b2延伸的臂部54a、设在集尘箱40的下表面40b2,并转动自如地支撑设在臂部54a的前端的轴54a1(参照图5)的轴承部54b。
另外,铰链部54的臂部54a位于轴承部54b的外侧。另外,臂部54a的基端部位于盖部50的下表面50c1的后端。并且,轴承部54b位于集尘箱40的下表面40b2的前端。
返回图13,在使尘埃收放部30与尘埃分离部20的上部重合的场合,如在图13中双点划线所示,铰链部54的轴承部54b与导向部20b抵接。即,轴承部54b的侧面与导向部20b的立起部20b1抵接,轴承部54b的前端与导向部20b的立起部20b2抵接。
这样,在电动吸尘器100中,通过由导向部20b、20b对铰链部54、54进行定位,能够限制尘埃收放部30相对于尘埃分离部20向前方、左右移动、向扭转方向(图13的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移动。另外,就尘埃收放部30向后方的移动而言,通过将尘埃分离部20的背面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上(参照图6),当然能够限制。
因此,能够减少在尘埃分离部20的开口27(参照图13)与尘埃收放部30的开口40t(参照图14)的边界的气密性、以及尘埃分离部20的连接通道26(参照图13)与尘埃收放部30的连接通道51(参照图14)的边界的气密性被损坏的情况。
另外,在电动吸尘器100中,铰链部54通过导向部20b在需要气密的连接通道26(51)、开口27(40t)的附近(紧邻)进行定位,因此能抑制连接通道26、51任一个、开口27、40t任一个的位置偏离,降低从边界部分的漏电。
另外,在电动吸尘器100中,能利用铰链部54将尘埃收放部30定位在尘埃分离部20上,因此不需要与铰链部不同地设置用于定位的部件,能够实现部件件数的减少。
另外,在电动吸尘器100中,由于将铰链部54配置在尘埃收放部30的下表面(尘埃分离部20侧),因此在将尘埃收放部30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上时,能够将由铰链部54或导向部20b形成的凹凸隐藏在外观上无法看见的位置,不会产生由凹凸部分引起的钩挂,能够使尘埃收放部30容易处理。
图15表示在将薄纸安装在集尘筐上时的顺序,(a)是关闭盖部前的状态,(b)是关闭盖部后的状态。另外,图15(a)、(b)为了使薄纸T的状态容易明白,放大薄纸T的厚度地图示。通过将薄纸T安装在集尘筐41上并使用电动吸尘器100,在将贮存在集尘筐41的垃圾(尘埃)废弃在垃圾箱等时,能够容易地排出集尘筐41内的垃圾(尘埃)。
如图15(a)所示,作为将薄纸T(市售的箱薄纸等)安装在集尘筐41上的顺序,首先,打开尘埃收放部30的盖部50,使集尘箱40的背面向下地载置在地面200等上。由此,由于集尘筐41的开口向上,因此薄纸T的安装变得容易。另外,当打开盖部50时,集尘筐41的一部分利用扭转螺旋弹簧42的作用力,克服重量地从集尘箱40突出(参照图12)。
并且,将薄纸T的一端t1定位在比集尘筐41的上端(在图15(a)中为右端)靠上侧,将薄纸T的一端t1向集尘筐41的外侧折回。另外,如图15(a)所示,将集尘筐41的上端缘部41g钩挂在从集尘箱40突出的爪部66b上时,利用集尘箱40与集尘筐41夹入薄纸T的上部。并且,使薄纸T沿集尘筐42内表面重合。并且,通过使尘埃收放部30等小型化,薄纸T的另一端t2突出到比集尘筐41靠下方的铰链部54。
并且,如图15(b)所示,通过关闭盖部50,折回薄纸T的另一端t2,薄纸T的折回部分被集尘筐41与盖部50夹入。另外,在薄纸T的上部也被集尘筐41与盖部50夹入。
这样,在电动吸尘器100中,通过位于集尘筐41的周边部的薄纸T被盖部50夹住并保持,在使用电动吸尘器100时(吸引时),位于集尘筐41的内壁面的薄纸T翻开,能够防止尘埃贮存在集尘筐41与薄纸T之间等不良状况。
另外,在电动吸尘器100中,通过在与集尘箱40的开口面M1不同的下表面40b2设置开口40t,在关闭盖部50时,能够防止开口40t被薄纸T堵塞。
另外,在电动吸尘器100中,将铰链部54设在尘埃收放部30的下表面(集尘箱40的下表面40a2、盖部50的下部50c1),因此,能够较大地确保打开盖部50时的打开角度,能容易安装薄纸T。
另外,尘埃收放部30的盖部50具有与前面弯曲的外周面50d(参照图14)对应的大致半月状的底板50c(参照图14),该底板50c的下表面50c1与尘埃分离部20的上表面相对地配置。另外,铰链部54的位置未限于上述结构。
由此,在将尘埃收放部30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上的状态下,即使按压操作解除按钮62,解除在盖部50的被配合突起56、集尘箱40的锁定部件66之间的锁定,盖部50的底板50c的下表面50c1也与尘埃分离部20抵接,限制盖部50的打开动作,因此盖部50不会打开。由此,能够将尘埃收放部30从吸尘器主体1上取下并第一次打开盖部50。因此,在电动吸尘器100的使用中,能够防止错误地按压解除按钮62而使盖部50打开。另外,在将尘埃收放部30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上时,不需要设置无法按压操作解除按钮62的罩等。
图16表示打开盖部时的顺序,(a)是表示盖部打开前的手的状态的剖视图,(b)是表示盖部打开后的手的状态的剖视图。
在将尘埃收放部30从吸尘器主体1上卸下的场合,例如,从尘埃收放部30的前方使手指向后方延伸,将手指插入插入部61s,将手指的前端向前方折弯,使手指的前端的腹面(爪的相对侧的面)与前板部61a的上板61a1的下表面接触。另外,也可以从插入部61s的上方插入,也可以从插入部61s的斜后方插入。无论哪种场合,插入插入部61s的手指(除了拇指)的腹面都与前板部61a的上板61a1的下表面抵接。另外,插入的手指除了拇指,可以是四指,也可以是三指以下。
并且,如图16(b)所示,通过将把手61向上方提起,如上所述,配合部64a向尘埃收放部30内后退,解除与吸尘器主体1的配合。当这样提起把手61时,能够将形成在集尘箱40的上表面40a与把手61之间的空间Q1(参照图16(a))扩大为空间Q2(参照图16(b)),因此手指容易插入,能够提高尘埃收放部30的处理性。
即,通过使电动吸尘器100小型化,尘埃收放部30小型化,把手61周围的部件也小型化,插入手指的空间也变小。但是,通过如上那样使把手61为可动式,能够将插入手指的空间Q1扩大为空间Q2,因此即使是小型化的场合,手指的插入也容易。即,能将手指插到里侧,能够用手紧紧地保持尘埃收放部30。
另外,通过将解除按钮62配置在把手61的附近,且将手指钩在把手61时的手指(除了拇指的四指)的前端朝向的方向,在将手指钩在把手61上的状态下,能够利用剩下的拇指按压操作解除按钮62。这样,能够利用一只手进行从将尘埃收放部30从吸尘器主体1卸下的动作到打开盖部50而扔掉垃圾的一连串的动作。
另外,在提起把手61时,通过把手61的凸缘部61a3钩挂在第一凹部60a的开口边缘部,限制把手61的转动(参照图16(b)),因此能够利用拇指增加按压操作解除按钮62时的按压力,能够容易地按压解除按钮62。
图17是图6的A部放大图。另外,在图17中,以粗线包围地表示主要部分。另外,图17是将尘埃收放部30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上的状态。另外,在图17中以粗线表示的状态相当于安装时的尘埃收放部30与吸尘器主体1的位置关系。
配合部64a(突出部)朝向吸尘器主体1突出,将该配合部64a的前端部插入形成在吸尘器主体1上的配合孔1a中。若详细叙述,则配合部64a具有朝向吸尘器主体1直线状地延伸的上表面64a1,与配合孔1a相对。在上表面64a1的前端形成大致矩形的卡定突起64a2。另外,将尘埃收放部30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上时的与上表面64a1平行的方向(配合部64a突出的方向)相当于安装方向Z。
卡定突起64a2具有与上表面64a1正交的立起面64a3。另外,在卡定突起64a2的前端角部形成R形状的弯曲面64a4。另外,该卡定突起64a2在使吸尘器主体1向下时,尘埃收放部30不会从吸尘器主体1脱落。即,通过卡定突起64a2的立起面64a3的上端部与配合孔1a的内壁面1b的下端部抵接并卡定,在使吸尘器主体1的尘埃收放部30向下时,使配合部64a与配合孔1a配合,尘埃收放部30不会从吸尘器主体1脱落。
另外,配合部64a的上表面64a1与吸尘器主体1的配合孔1a隔开规定的间隔S10地配置。另外,如上所述,规定的间隙S10设定为能够将卡定突起64a2卡定在配合孔1a中的距离。另外,上表面64a1、与该上表面64a1相对的配合孔1a的面在安装方向Z上一致,并且互相平行。另外,上表面64a1位于配合孔1a的下侧。
图18(a)是表示轴倾斜的尘埃收放部的能拔出的范围的概略图,(b)是拔出方向相对于安装方向比90度大时的作用图,(c)是拔出方向相对于安装方向为90度时的作用图,(d)是表示轴是垂直方向的尘埃收放部的能拔出的范围的概略图。另外,所谓拔出方向是从吸尘器主体1拔出尘埃收放部30的方向。
如图18(a)所示,在具备后倾的尘埃收放部30的电动吸尘器的场合,在拔出方向为角度W1(除了相对于安装方向Z为90度)的范围内,能够将尘埃收放部30从吸尘器主体1拔出。另外,在图18中,为了方便说明,在未图示的状态下说明卡定突起64a2。
例如,如图18(b)所示,在尘埃收放部30的拔出方向垂直向上的场合,当配合部64a与配合孔1a抵接时,垂直方向向上的力F作用在配合部64a上,但相对于该力F,产生与上表面64a1正交的方向(尘埃收放部30的轴向)的分力F1、与上表面64a1平行的方向(与尘埃收放部3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分力F2。通过这样产生分力F2,能在将配合部64a从配合孔1a拔出的方向(与安装方向Z反向)上进行动作。
这样,在尘埃收放部30的拔出方向相对于安装方向Z为比90度大的角度的场合,即使把持尘埃收放部30的主体并拉拔,配合部64a也马上从配合孔1a拔出,因此尘埃收放部30不会与吸尘器主体1一起提起。
相对于此,如图18(c)所示,在拔出方向相对于安装方向Z为90度的角度的场合(比较例),当配合部64a与配合孔1a抵接时,与上表面64a1正交的方向的力F10作用在配合部64a上。相对于此时的力F10反向的反力F11朝向配合部64a的上表面64a1进行作用。即,吸尘器主体1的负荷整体作用在配合部64a上,配合部64a不会从配合孔1a拔出。
另外,如图18(d)所示,也能够应用于以尘埃收放部30的轴G10为垂直方向的方式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上的电动吸尘器。在该场合,在角度W2的范围内,能够只通过把持外周面地拉拔尘埃收放部30,将尘埃收放部30从吸尘器主体1拔出。
如图18(a)及图18(d)所示,通过以在角度W1、W2的范围,尘埃收放部30从吸尘器主体1拔出的方式,设定配合部64a与配合孔1a的位置关系,即使是用手捏住把手61以外的尘埃收放部30的主体部分地提起的场合,尘埃收放部30也马上从吸尘器主体1脱落。由此,尘埃收放部30不会与吸尘器主体1一起提起。
另外,在电动吸尘器100中,通过在配合部64a的前端形成卡定在配合孔1a的卡定突起64a2,在将尘埃收放部30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上的状态下,例如即使以尘埃收放部30向下的方式使吸尘器主体1倾斜,也能够防止尘埃收放部30从吸尘器主体1脱落。
另外,在电动吸尘器100中,通过具备朝向安装方向Z对配合部64a加力的压缩螺旋弹簧65(加力部件),在将尘埃收放部30安装在吸尘器主体1上时,即时不是使配合部64a相对于配合孔1a笔直地插入的场合,而是以尘埃收放部30的底面侧为支点转动,从配合部64a相对于安装方向Z倾斜的方向插入的场合,通过配合部64a克服压缩螺旋弹簧65的作用力后退,能够将配合部64a插入配合孔1a。即,即使是配合部64a相对于配合孔1a与安装方向Z平行地插入的场合,也能够容易地将配合部64a插入配合孔1a中。
另外,本发明未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多种改变。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尘埃收放部30侧形成凸形状的配合部64a、在吸尘器主体1侧形成配合部64a插入的配合孔1a的场合为例进行说明,相反地,也可以是在吸尘器主体1侧形成凸形状的配合部,在尘埃收放部30侧形成配合部插入的配合孔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尘埃收放部30与尘埃分离部20分离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但也可以尘埃收放部30与尘埃分离部20形成为一体。另外,在该场合,也可以是将一体地构成的部件作为尘埃收放部,在该一体地构成的部件的下表面设置铰链部(相当于铰链部54),将铰链部收放在吸尘器主体1内的结构。

Claims (4)

1.一种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吸尘器主体、具有入口管的尘埃分离部、以及能在该吸尘器主体上装卸且设置在上述尘埃分离部上方的尘埃收放部,
上述尘埃收放部具备收放尘埃的集尘箱、以及通过铰链能转动地安装在该集尘箱上且能够在相对于该集尘箱的开口面离开开口面的方向上向下转动的盖部,
具有使上述集尘箱与上述盖部卡定的卡定部、解除利用该卡定部进行的卡定的解除按钮,
上述盖部能够开闭上述集尘箱的前方侧的上述开口面,并且具有向前方突出地形成的底板,
在将上述尘埃收放部安装在上述吸尘器主体上的状态下,上述尘埃分离部与上述底板的下表面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尘埃收放部位于上述吸尘器主体的前方,将背面侧支撑于上述吸尘器主体,并将底面侧支撑于上述尘埃分离部,并由上述尘埃收放部和上述尘埃分离部构成旋风集尘装置,该旋风集尘装置以成为上部位于比下部靠后方的后倾姿势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吸尘器主体的前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盖部的正面由透明的树脂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尘埃收放部在上述集尘箱及上述盖部的上部具备上罩,该上罩具有把手以及通过按下操作解除上述盖部的锁定而使上述盖部转动的上述解除按钮,
上述把手具有前板部,当从后方使手掌向上地插入手指时能够使该手指的腹面与上述前板部的上板的下表面抵接,
将上述解除按钮以及上述前板部设在上述把手的转动轴的前方。
CN201310274533.4A 2012-07-02 2013-07-02 电动吸尘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197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8126 2012-07-02
JP2012148126A JP5930882B2 (ja) 2012-07-02 2012-07-02 電気掃除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19747A CN103519747A (zh) 2014-01-22
CN103519747B true CN103519747B (zh) 2016-08-31

Family

ID=49922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7453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19747B (zh) 2012-07-02 2013-07-02 电动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930882B2 (zh)
CN (1) CN103519747B (zh)
TW (1) TWI5178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8362B (zh) * 2014-05-23 2018-10-19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扫地机器人及其尘盒组件
JP6418075B2 (ja) * 2015-06-18 2018-11-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CN105249888B (zh) * 2015-11-18 2018-03-27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吸尘器
WO2018038372A1 (ko) * 2016-08-25 2018-03-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청소기
TWI749018B (zh) 2016-08-25 2021-12-11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吸塵器
WO2018038365A1 (ko) 2016-08-25 2018-03-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청소기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29230A (ja) * 2005-07-25 2007-02-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気掃除機
CN101091635A (zh) * 2006-06-23 2007-12-26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JP2008289687A (ja) * 2007-05-25 2008-12-04 Toshiba Corp 集塵袋ホルダ
CN201175311Y (zh) * 2008-03-12 2009-01-07 小田(中山)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清洁工具用储尘盒
JP2009240335A (ja) * 2008-03-28 2009-10-22 Toshiba Corp 電気掃除機
CN102188203A (zh) * 2010-03-08 2011-09-21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JP2011250886A (ja) * 2010-05-31 2011-12-15 Toshiba Corp 電気掃除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10522B2 (ja) * 2010-09-01 2014-10-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29230A (ja) * 2005-07-25 2007-02-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気掃除機
CN101091635A (zh) * 2006-06-23 2007-12-26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JP2008289687A (ja) * 2007-05-25 2008-12-04 Toshiba Corp 集塵袋ホルダ
CN201175311Y (zh) * 2008-03-12 2009-01-07 小田(中山)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清洁工具用储尘盒
JP2009240335A (ja) * 2008-03-28 2009-10-22 Toshiba Corp 電気掃除機
CN102188203A (zh) * 2010-03-08 2011-09-21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吸尘器
JP2011250886A (ja) * 2010-05-31 2011-12-15 Toshiba Corp 電気掃除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30882B2 (ja) 2016-06-08
JP2014008301A (ja) 2014-01-20
TWI517826B (zh) 2016-01-21
TW201410198A (zh) 2014-03-16
CN103519747A (zh) 2014-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19747B (zh) 电动吸尘器
US7740676B2 (en) Dust collection in vacuum cleaners
CN101803893B (zh) 用于真空吸尘器的灰尘收集装置
CN109984670B (zh) 清洁器具
CN105816104A (zh) 电动吸尘器
JP3990428B1 (ja) 電気掃除機
TWI501747B (zh) 電動吸塵器
US20140215751A1 (en) Vacuum cleaner with debris collector
JP6050946B2 (ja) 電気掃除機
JP4267653B2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4229826A (ja) 集塵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CN102578960B (zh) 电动吸尘器
CN101669790B (zh) 电动吸尘器
JP4966683B2 (ja) 電気掃除機用の集塵容器
CN209404622U (zh) 吸尘设备
CN107847094A (zh) 电动吸尘器
JP5014008B2 (ja) 電気掃除機
JP6033590B2 (ja) 電気掃除機
JP4286851B2 (ja) 電気掃除機
EP2677914B1 (en) Vacuum cleaner
JP2007044122A (ja) 電気掃除機
JP6984115B2 (ja) 掃除機
JP2014008311A (ja) 電気掃除機
WO2022037786A1 (en) Compact dust bag for a vacuum cleaner
JP2013220213A (ja) 電気掃除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Global Living Program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