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10198A - 吸塵器 - Google Patents

吸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10198A
TW201410198A TW102117365A TW102117365A TW201410198A TW 201410198 A TW201410198 A TW 201410198A TW 102117365 A TW102117365 A TW 102117365A TW 102117365 A TW102117365 A TW 102117365A TW 201410198 A TW201410198 A TW 20141019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dust collecting
cleaner body
vacuum cleaner
accommoda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73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17826B (zh
Inventor
Keiichi Yabe
Shimpei Abe
Ryuji Suzuki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ppliances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4101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01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78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7826B/zh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是提供一種,可容易從吸塵器本體卸下塵埃收容部,且將塵埃收容部安裝在吸塵器本體的狀態下,塵埃收容部的蓋體不會打開的吸塵器。解決手段,具備有:吸塵器本體;以及可在該吸塵器本體裝卸的塵埃收容部,前述塵埃收容部具備有:收容塵埃的集塵盒體;以及藉著鉸鏈與該集塵盒體可轉動地被安裝的蓋部,且具有卡止前述集塵盒體與前述蓋部的卡止部;以及解除該卡止部所為的卡止的解除按鈕,又具有前述塵埃收容部被安裝在前述吸塵器本體的狀態下,與安裝有前述蓋部的前述鉸鏈的面的一部分抵接的構件。

Description

吸塵器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具備有可從吸塵器本體裝卸的塵埃收容部之吸塵器。
旋風方式的吸塵器具備有收容塵埃的可裝卸的塵埃收容部。又,這樣的吸塵器是具備有廢棄蓄積在塵埃收容部的塵埃之際,開閉塵埃廢棄口用的蓋部,且具備有從卡止該蓋部的狀態予以解除用的夾具構件。(參照專利文獻1)。記載於專利文獻1的吸塵器中,因為吸塵器本體的蓋體是被設呈覆蓋被設置在塵埃收容部的夾具構件,所以在吸塵器本體安裝塵埃收容部的狀態可不能操作夾具構件,便可防止誤操作。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244477號公報
然而,記載於專利文獻1的吸塵器中,具備有覆蓋塵埃收容部的吸塵器本體的蓋體,廢棄蓄積在塵埃收容部的塵埃之際,首先必須要打開吸塵器本體的蓋體,抓住被設在塵埃收容部的手把取出塵埃收容部之後,操作從卡止狀態解除塵埃收容部的蓋部用的夾具構件。
本發明之課題在提供一種,可容易從吸塵器本體卸下塵埃收容部,且將塵埃收容部安裝在吸塵器本體的狀態下,塵埃收容部的蓋體不會打開的吸塵器。
本發明之特徵是具備有:吸塵器本體;以及可在該吸塵器本體裝卸的塵埃收容部,前述塵埃收容部具備有:收容塵埃的集塵盒體;以及藉著鉸鏈與該集塵盒體可轉動地被安裝的蓋部,且具有卡止前述集塵盒體與前述蓋部的卡止部;以及解除該卡止部所為的卡止的解除按鈕,又具有前述塵埃收容部被安裝在前述吸塵器本體的狀態下,與安裝有前述蓋部的前述鉸鏈的面的一部分抵接的構件。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可容易從吸塵器本體卸下塵埃收容部,且將塵埃收容部安裝在吸塵器本體的狀態下,塵埃收容部的蓋體不會打開的吸塵器。
再者,在將手插入塵埃收容部的裝卸用的手握部之際,除了拇指之外使手指的腹面與拇指的腹面對向而可解除的位置設置夾具,手指可在輕鬆的姿勢進行操作,而可提供使用便利性佳的吸塵器。
再者,可轉動地設置塵埃收容部的卸下用的手把,因為可確保手指放入用的空間,所以提供小型的吸塵器。
再者,在塵埃收容部的卸下用的手把的轉動範圍設置轉動限定部,所以可解除蓋部之際的操作變輕鬆,而可提供使用便利性佳的吸塵器。
1‧‧‧吸塵器本體
1a‧‧‧卡合孔
10‧‧‧旋風集塵裝置
20‧‧‧塵埃分離部
26‧‧‧聯絡路
30‧‧‧塵埃收容部
40‧‧‧集塵盒體
41‧‧‧集塵籠
50‧‧‧蓋部
51‧‧‧聯絡路
52‧‧‧凹部
53‧‧‧止回閥
60‧‧‧上蓋體
60a‧‧‧第1凹部
60f‧‧‧彈簧支撐部
60f1‧‧‧彈簧支撐突起
60g‧‧‧貫穿孔
60m‧‧‧第2凹部
61‧‧‧手把
61d‧‧‧軸部
62‧‧‧解除按鈕
64‧‧‧卡合突起
64a‧‧‧卡合部(突出部)
64a1‧‧‧上面
64a2‧‧‧卡止突起
64b‧‧‧被按壓部
64b1‧‧‧錐面
64c‧‧‧彈簧插入孔
65‧‧‧壓縮線圈彈簧(彈推構件)
100‧‧‧吸塵器
G‧‧‧重心
M1‧‧‧開口面
M2‧‧‧開放面
S1‧‧‧轉動軸
Z‧‧‧安裝方向
[圖1]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吸塵器的全體的外觀立體圖。
[圖2]表示旋風集塵裝置的前視圖。
[圖3]表示旋風集塵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4]表示塵埃收容部的俯視圖。
[圖5]表示使蓋部開放時的塵埃收容部的立體圖。
[圖6]將旋風集塵裝置安裝在吸塵器本體時的縱剖視圖。
[圖7]從上方觀看塵埃收容部的上蓋體時的分解立體圖。
[圖8]從下方觀看塵埃收容部的上蓋體時的分解立體圖。
[圖9]塵埃收容部的一部分分解立體圖。
[圖10](a)為圖4的B-B線剖視圖,(b)為圖4的C-C線剖視圖。
[圖11]在對應圖4的B-B線的位置切斷開放蓋部時的塵埃收容部時的剖視圖。
[圖12]在對應圖4的C-C線的位置切斷開放蓋部時的塵埃收容部時的剖視圖。
[圖13]表示塵埃分離部的上面圖。
[圖14]表示塵埃收容部的下面圖。
[圖15]表示在塵埃收容部安裝薄紙時的順序,(a)為關閉蓋部前的狀態,(b)為關閉蓋部後的狀態。
[圖16]表示開放蓋部時的順序,(a)表示蓋部開放前的手的狀態的剖視圖,(b)表示蓋部開放後的手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17]是圖6的A部放大圖。
[圖18](a)表示可抽出軸傾斜的塵埃收容部的範圍的概略圖,(b)抽出方向相對於安裝方向比90度更大時的作用圖,(c)抽出方向相對於呈90度的時候的作用圖,(d)表示可抽出軸為垂直方向的塵埃收容部的範圍的概略圖。
[實施發明用的形態]
圖1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吸塵器的全 體的外觀立體圖。
吸塵器100具備有:吸塵器本體1、吸引管2、手邊握把3、手邊操作部4、延長管6、吸口體7、旋風(Cyclone)集塵裝置10、可自在地移動吸塵器本體1的車輪11等。
吸塵器本體1具備:安裝吸引管2的軟管安裝口12;與使吸引力發生的電動送風機(未圖示)等。此外,雖未圖式,可是在成為吸塵器本體1的外廓的本體殼體的內側設置有供給電力用的電線捲軸。
藉由使用者開啟被設在手邊操作部4的操作按鈕5之中電源按鈕時,電動送風機(未圖示)作動,產生吸引力。從吸口體7被吸入的空氣及與空氣一起被吸入的塵埃,是以延長管6、吸引管2、吸塵器本體1的順序被引導。
圖2表示旋風集塵裝置的前視圖。
旋風集塵裝置10具有:塵埃分離部20、與塵埃收容部30,如後述的圖3所示可分割成塵埃分離部20與塵埃收容部30的形態。塵埃收容部30比塵埃分離部20更位在上部。
塵埃收容部30具有:集塵盒體40;可開閉地被安裝在該集塵盒體40的蓋部50;具有用手握住的部分的手把61;以及開放蓋部50用的解除按鈕62。此外,圖2中,使旋風集塵裝置10朝垂直方向立起的狀態下予以圖式,在實際的使用狀態下如圖1所示,使旋風集塵裝置 10相對於吸塵器本體1以傾斜的狀態下安裝成下側比上側更位在吸塵器本體1的前方。
圖3表示旋風集塵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旋風集塵裝置10的塵埃分離部20具有呈大致圓筒形狀的外筒21,且在該外筒21的軸向的下面形成有與軟管安裝口12(參照圖1)連接的入口管22。
又,在塵埃分離部20的上面20a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圓形的開口27,在該開口27的緣部設有以圓筒形狀朝向上方徑擴大的密封構件27a。又,在上面20a,寬廣形狀的聯絡路26在開口27的前方開口,在該聯絡路26的緣部設有筒形狀的密封構件26s。又,開口27及聯絡路26是與入口管22連通。
又,在塵埃分離部20的上面20a,一對的導引部20b、20b突出被形成。又,在上面20a形成有後述的塵埃收容部30的下端的外周面(前面及側面)抵接引導的引導部20c。此外,關於導引部20b的詳細容後敘述(參照圖13)。
旋風集塵裝置10的塵埃收容部30呈大致筒形狀,在集塵盒體40的前方設有蓋部50。又,塵埃收容部30在集塵盒體40及蓋部50的上部具備上蓋體60,該上蓋體具備手把61及解除按鈕62。上蓋體60的周面,是沿著集塵盒體40的左側面40c(參照圖2)、右側面40d及蓋部50外面呈扁平形狀,且朝向前後傾斜呈前側比後側更低。
圖4表示塵埃收容部的俯視圖。
在塵埃收容部30的上蓋體60,設有俯視觀看大致矩形狀的手把61,並且在手把61的前方設有解除按鈕62。手把61具有扣住使用者的手(手指)的前板部61a,在該前板部61a的前方附近設有解除按鈕62。解除按鈕62是被按下操作而開放蓋部50(參照圖3)。
如此,在手把61的前方附近設置解除蓋部50的鎖的解除按鈕62,藉此對於手把61的前板部(手拿部)61a,即使是將手掌朝上從後方插入手指時,或將手背朝上從前方插入而扣住手指時的任一種情況,也可例如利用拇指按壓解除按鈕62,而可提昇塵埃收容部30的使用性。
圖5表示使蓋部開放時的塵埃收容部的立體圖。
集塵盒體40是在前部形成有呈大致矩形狀的開口部40s。此外,包含藉由該開口部40s所形成的開口的面相當於開口面M1。再者,將集塵盒體40作成平行於集塵盒體40的軸向的開口面M1是因為:做成在正交於集塵盒體40的軸向的方向切斷時的開口面時,將吸塵器100予以小型化時而使塵埃收容部30小型化時,會不能大幅確保開口面的開口面積。
又,在集塵盒體40內含有集塵籠41與集塵過濾器43(參照圖6)。
集塵籠41在剖面觀看(側面觀看)呈大致梯 形狀,上下被分割的上容器(支骨)41a與下容器(支骨)41b經由後部的鉸鏈41c(參照圖6)被連結,倒垃圾的時候,上容器41a與下容器41b一面經由鉸鏈41c(參照圖6)朝上下方向打開,一面形成以設在下容器41b的下端的軸41d(僅圖示一方)為中心轉動。此外,軸41d是轉動自如地被支撐在集塵盒體40的左右側面40c、40d(參照圖2)的內壁面。此外,集塵籠41只要凹面朝向開口部40s即可,這以外的形狀並沒有特別限定。
又,集塵籠41的前後方向的剖面形狀也可為大致四角形狀,也可為大致圓形狀,也可為大致三角形狀。理想是從開口之側(前側)朝向底面側(後側)形成斷面變小即可。藉由如此形成,因為剖面積朝向排出塵埃之側(開口側)擴大,所以使用者可容易排出堆積在集塵籠41內的塵埃。
又,集塵籠41具有框架體41e(支骨),除了開口的底面,在上下左右面,由金屬、尼龍等形成的網構件41f(僅圖示一部分)藉由被覆、黏貼或鑲嵌成形而構成。如此,不只有集塵籠41的底面,藉由在上下左右面也保有通氣性,即使塵埃堆積在集塵籠41的底面也可確保流路。藉此,減低吸入的空氣的壓力損失,可抑制吸引力的下降。
蓋部50是開閉集塵盒體40的前側的開口部40s(開口面M1)者,在蓋部50內形成有相對於集塵籠 41凹面互相對向地被形成的凹部52。此外,凹部52的開口部52a的開口面積是與集塵籠41的開口面積大致同樣地被形成。
在凹部52的傾斜面(底面)52a1設有由彈性材形成的扁平的止回閥53。
又,蓋部50的下部是經由鉸鏈部54與集塵盒體40的下部可轉動地連結。藉此,蓋部50是構成相對於集塵盒體40的開口面M1朝向從開口面M1遠離的方向向下轉動。
圖6是將旋風集塵裝置安裝在吸塵器本體時的縱剖視圖。
如圖6所示,旋風集塵裝置10在吸塵器本體1的前部以上部比下部更位於後方的後傾姿勢被安裝。旋風集塵裝置10其軸向相對於垂直方向呈傾斜被配置。藉此,比起將旋風集塵裝置構成其軸向成為垂直方向的情況,可使包含旋風集塵裝置10的吸塵器本體1小型化。又,旋風集塵裝置10的塵埃收容部30,是其背面側被支撐在吸塵器本體1,底面側被支撐在塵埃分離部20。亦即,並沒有設置從前方到側面的外周面支撐塵埃收容部30這樣的構件。
集塵盒體40是被形成具有上面40a、底面40b、左側面40c(參照圖2)及右側面40d(參照圖3)的大致四角筒狀,且具有前側(正面側)與後側(背面側)各自開口的開口部40s、40f。
集塵籠41是轉動自如地被連結在被設置在集塵盒體40的底側的前部的支撐部42。在支撐部42設有扭力螺旋彈簧42a(參照圖11),而構成藉由扭力螺旋彈簧42a(參照圖11)的彈推力集塵籠41朝集塵盒體40的前方彈出(參照圖5)。此時,藉由集塵籠41從集塵盒體40彈出的氣勢,可將集塵籠41所捕集的塵埃例如排除到垃圾桶。
網構件41f具有通氣性,且具有捕集塵埃的過濾功能。又,只要具有補集塵埃的過濾功能者,也可以用後即棄式的薄紙取代網構件41f,也可組合網構件41f與薄紙。藉由在網構件41f之上安裝薄紙進行使用,集塵籠41內的丟垃圾的處理變的容易。
如圖6所示,在蓋部50,與凹部52連接的聯絡路51朝下方延伸被形成。聯絡路51是朝向下方的塵埃分離部20側延伸,且被連接在被形成於底面50a的開口50a1。該聯絡路51雖是相對於集塵盒體40的開口部40s(開口面M1)呈大致平行延伸,可是藉由設置在蓋部50的凹部52可使空氣流的流動朝向開口面M1的方向轉向。該凹部52是為了調整氣流而設。此外,凹部52,也可將圖示這樣的斷面形成梯形這樣的形狀,將凹部52的上部做成剖面觀看呈圓弧狀,也可進一步進行整流。亦即,凹部52是朝向集塵籠41的開口面M1擴大的剖面形狀。
如此,集塵盒體40的開口面M1構成與聯絡 路51的塵埃的導入方向(塵埃導入方向)呈大致平行。
又,止回閥53是被設在連接凹部52的聯絡路51的面,而形成僅容許從聯絡路51側往凹部52側的流動。再者,止回閥53雖被安裝在與凹部52的聯絡路51的面(下面)的傾斜面52a1,可是如此將凹部52做成剖面梯形狀時,與將聯絡路51的出口設成水平的情況相比可增大出口的開口面積,並可充分確保將止回閥53固定在凹部52之際的固定部。
又,固定止回閥53之際的固定部是設在集塵籠41即可。藉此,結束吸塵器100(參照圖1)的運轉時,可防止砂等的重的細小的塵埃落下到塵埃分離部20的情況。
又,在蓋部50的上面50b形成有與後述的鎖構件66卡合的鉤狀的被卡合突起56。
此外,蓋部50的正面由透明的樹脂等所構成,關閉蓋部50的狀態下可確認堆積在集塵籠41的塵埃。
此外,塵埃分離部20具有呈大致圓筒形狀的外筒21,且在該外筒21的軸向的下面形成有與軟管安裝口12(參照圖1)連接的入口管22。
在外筒21內設有:與入口管22連通的導入部23、與塵埃收容部30的集塵盒體40連通的內筒24;以及使導入部23與內筒24連通,可使從軟管安裝口12流入吸塵器本體1內的空氣及與空氣一起被吸入的塵埃旋 轉的旋轉路25。又,在內筒24形成有複數個貫穿孔24a。又,在外筒21的外周側形成有使旋轉路25與蓋部50(聯絡路51)連通的聯絡路26。
此外,內筒24的貫穿孔24a,亦可藉由被覆或鑲嵌成形黏貼由金屬、尼龍、聚酯等所構成的網構件。又,亦可由具抗菌作用的金屬(例如,銀)、含有或塗布了抗菌物質(例如,銀)的金屬(例如,不銹鋼)構成,而可抑制菌的繁殖。
導入部23是呈凹形狀,且以凹面面對入口管22地被配置。因此,從入口管22被導入含有塵埃等的空氣,是衝撞到凹面的底面之後,沿著凹面的側面流而流入到旋轉路25。
內筒24被形成在外筒21的徑向的中央,且位在導入部23的背面側。又,輕的塵埃會從被形成在內筒24的貫穿孔24a通過。又,內筒24的下游端與被形成在集塵盒體40的底面40b的開口40t連通。
旋轉路25被形成在導入部23及內筒24的外側,且具有藉由離心力分離空氣與塵埃的功能。
聯絡路26是構成上游端與旋轉路25連通,下游端與被形成在蓋部50的聯絡路51連通。此外,在旋風集塵裝置10設有密封構件26s、51s、27s,而形成確保氣密性。亦即,如圖6所示,密封構件26s是確保聯絡路26與開口50a1之間的氣密性用的密封構件(襯件),密封構件51s是確保聯絡路51與蓋部50之間的氣密性用的 密封構件(襯件),密封構件27s是確保開口40t的氣密性用的密封構件(襯件)。又,密封構件26s是為了在塵埃收容部30內確保氣密性而設,密封構件51s、27s是為了確保在塵埃分離部20與塵埃收容部30之間的氣密性而設。
在如此所構成的旋風集塵裝置10,從軟管安裝口12流入吸塵器本體1內的空氣及與空氣一起被吸入的塵埃從入口管22被導入導入部23時,衝撞到導入部23內的正面的壁面,朝向旋轉路25被導入而在旋轉路25旋轉。利用該旋轉所為的離心分離作用分離空氣與塵埃。在外周側的空氣因離心分離作用含有較多塵埃,相反的內周側的空氣塵埃變少。
又,在集塵盒體40,集塵過濾器43以鉸鏈部44(參照圖5)為中心可開閉(可轉動)地被設置。此外,集塵過濾器43被安裝在集塵盒體40的開口部40f的狀態下,形成其後面抵接在吸塵器本體1的未圖示的吸氣通道。
此外,集塵過濾器43是被折成褶狀者,例如可使用高密度的HEPA過濾器(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HEPA過濾器,是具有以額定風量對粒徑0.3μm的粒子捕集99.97%以上的粒子捕集率,且具有初期壓力損失245Pa以下的性能。
集塵過濾器43的山摺的折線方向是縱向(重力作用方向)為理想。這是在比集塵過濾器43更下游側 (吸塵器本體1側)具備有給予集塵過濾器43衝擊來去除堆積在集塵過濾器43的塵埃用的除塵機構時,摺疊方向為縱向者容易使附著在集塵過濾器43的細塵朝下方落下並予以去除。此外,山摺的折線方向呈傾斜配置亦可。
如圖6中由實線粗箭頭印所示,含有多的離心分離後的塵埃的空氣是通過聯絡路26、51,沿著蓋部50的凹部52的形狀改變朝向集塵籠41的開口方向,並在集塵籠41堆積塵埃。通過集塵籠41的空氣,被吸引到電動送風機(未圖示)內。
又,如圖6中由虛線粗箭頭印所示,藉由塵埃分離部20的離心分離作用不能分離而通過內筒24的貫穿孔24a的輕的塵埃,是通過開口27、40t進入集塵盒體40內,藉由集塵過濾器43被捕集。通過集塵過濾器43的空氣,是被吸引到電動送風機(未圖示)內。
圖7是從上方觀看塵埃收容部的上蓋體時的分解立體圖,圖8是從下方觀看塵埃收容部的上蓋體時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7所示,上蓋體60具有呈大致矩形狀的第1凹部60a。在第1凹部60a內的底面的一部分形成有朝下方貫穿的貫穿孔60b。又,第1凹部60a內的左右側面60a1,是朝向內側稍微突出被形成,並且在前後方向的靠中央形成有可轉動地支撐手把61的軸孔60c(僅左側圖示)。
又,比軸孔60c更位在後方的側面60a1的上 端,是朝向後方下降地形成有錐形部60d。此外,雖省略圖示,關於右側的側面60a1也與左側的側面60a1同樣形成有軸孔及錐形部。
又,在第1凹部60a的後端部形成有在寬幅方向的兩側朝上方突出的大致梯形狀的突出部60e、60e。該突出部60e的上面60e1是以與錐形部60d成為相同面地朝向後方下降地傾斜。
又,在突出部60e與突出部60e之間形成有在寬幅方向的中央朝上方突出的彈簧支撐部60f。該彈簧支撐部60f,是在左右方向隔著間隔被形成,且在寬幅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後方突出的彈簧支撐突起60f1(一起參照圖10(a))。
又,在第1凹部60a內的後面60a2形成有大致橫長矩形狀的貫穿孔60g,該貫穿孔是位在與前述彈簧支撐部60f對向的位置。又,在彈簧支撐部60f與突出部60e之間形成有後述的卡合突起64的被按壓部64b在前後方向滑動的滑動部60h。
在上蓋體60是位在第1凹部60的前方的附近形成有大致矩形狀的第2凹部60m。在第2凹部60m的底面60m1形成有將壓縮線圈彈簧63支撐在寬幅方向的中央的導引突起60n,並且在導引突起60n的右側附近形成有插入後述的鎖解除銷62c的貫穿孔60p。
又,在第2凹部60m的左右側面60m2形成有解除按鈕62卡合的卡合孔60q。此外,在圖7,雖僅圖 示左側的卡合孔60q,可是關於右側的卡合孔也左右對稱同樣地被構成。
手把61,是廢棄塵埃收容部30的塵埃之際及從吸塵器本體1卸下塵埃收容部30之際被操作者,且是可收容在第1凹部60a內的形狀,沒有操作手把61時,構成上蓋體60的表面與手把61的表面(上面)呈大致相同面(參照圖3)。又,手把61在俯視觀看是由:前板部61a(手拿部);後板部61b;以及左右的側板部61c、61c形成大致矩形狀(參照圖4)。
前板部61a是由上板61a1與前板61a2所構成,且位在塵埃收容部30的前側。又,在上板61a1的下方形成有使用者可插入手指(除了拇指之外的四指)的空間。在前板61a2的下端沿著寬幅方向形成有朝前方突出的凸緣部61a3。
後板部61b是由上板61a1與前內板61b2所構成,且位在塵埃收容部30的後側。又,後板部61b是構成由上方覆蓋位在第1凹部60a內的突出部60e及彈簧支撐部60f。
如圖8所示,在上板61b1的下面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按壓突起61e、61e。該按壓突起61e是被配置在與後述的卡合突起64的被按壓部64b對應的位置。
側板部61c聯繫前板部61a與後板部61b,而在前板部61a與後板部61b之間形成有插入手指用的插入部61s。又,在側板部61c、61c的外面,軸部61d、61d 朝向側方突設,軸部61d、61d被軸支在前述的軸孔60c。
因此,藉由使用者將手指扣在手把61的前板部61a,而形成塵埃收容部30以軸部61d為支點轉動。此時,比軸部61d更後方的後板部61b進行轉入第1凹部60a內的動作。
解除按鈕62被收容在第2凹部60m(參照圖7)內,且具有沿著第2凹部60m的開口的形狀的操作面62a。在操作面62a的左右兩端形成有朝下方(第2凹部60m)垂下的卡合爪62b、62b。又,在操作面62a的下面形成有朝下方長長地突出的鎖解除銷62c、與呈十字狀突出被形成的導引突起62d。
壓縮線圈彈簧63被收容在第2凹部60m內,朝上方彈推解除按鈕62者,其下端部嵌合在前述導引突起60n(參照圖7)的環狀部而被支撐,上端部嵌合在導引突起62d而被支撐。此外,沒有操作解除按鈕62時,藉由壓縮線圈彈簧63的彈推力推起解除按鈕62,並且在操作面62a與上蓋體60的上面成為相同面的位置,卡合爪62b卡止在卡合孔60q。
回到圖7,卡合突起64具有:朝向後方延伸的卡合部64a;以及比卡合部64a更後方且位在前方的被按壓部64b、64b。在卡合部64a的前端部的上面形成有朝上方突出,並且朝寬幅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突起的卡止突起64a1。
卡合部64a被形成側面觀看梯形狀,在前面64s的寬幅方向的中央部彈簧插入孔64c沿著前後方向被形成。又,卡合部64a是從第1凹部60a內插入前述貫穿孔60g。被按壓部64b呈側面觀看大致三角形狀,具有朝向後上的錐形面64b1,且被配置在前述滑動部60h上。
壓縮線圈彈簧65是一端被插入卡合突起64的彈簧插入孔64c,另一端被支撐在彈簧支撐突起60f1而形成從貫穿孔60g朝外側(後方)彈推卡合突起64。
圖9為塵埃收容部的一部分分解立體圖。
集塵盒體40的上面40a是覆蓋集塵盒體40的上部,並且形成呈凸彎曲狀突出地覆蓋蓋部50的上面。在位於蓋部50的上方的上面40a,朝上方突設有大致四角形狀的框體45。
在框體45的左右的側面45a、45a形成有軸承部45b。該軸承部45b是上端開放呈U字狀的缺口,而形成能軸支後述的鎖構件66的軸部66c。又,在框體45內突設有支撐後述的壓縮線圈彈簧67的一端(下端)的導引突起46。
鎖構件66具有:軸部66c、66c朝左右兩端面突出被形成的基部66a;以及從該基部66a朝前方一體被形成的鉤狀的爪部66b。在基部66a的上面形成有圓形狀的突起部66d,在基部66a的下面形成有支撐壓縮線圈彈簧67的導引突起66e。
又,鎖構件66被收容在前述框體45內,將 軸部66c、66c支撐在軸承部45b、45b,構成鎖構件66以轉動軸S2為支點呈前蹺蹺板式被支撐。
此外,在框體45內的上面40a形成有讓前述爪部66b在蓋部50側的進退貫穿孔40a1(參照圖10(a))。又,上面40a的後部具有朝上方突出的鼓出部40a2,在鼓出部40a2的內側形成收容有集塵過濾器43的上端部(參照圖6)。又,在集塵過濾器43的上部設有掛住集塵盒體40與集塵過濾器43的掛住部70、70。關於該掛住部70與集塵過濾器43的掛柱狀態是省略圖示。掛住部70是將集塵過濾器43固定在集塵盒體40用的形狀,並用掛住部70、70固定可轉動地被安裝在鉸鏈部44(參照圖5)的集塵過濾器43。
卡合突起64的卡合部64a沒有操作手把61時,藉由壓縮線圈彈簧65的彈推力從上蓋體60的後端面朝後方突出(參照圖4)。藉此,卡合部64a卡止在被設在吸塵器本體1側的卡合孔1a(參照圖6),將塵埃收容部30支撐在吸塵器本體1。
接著,參照圖10至圖12針對塵埃收容部30的各動作進行說明。圖10(a)為圖4的B-B線剖視圖,圖10(b)為圖4的C-C線剖視圖,圖11是在對應圖4的B-B線的位置切斷開放蓋部的時的塵埃收容部的剖視圖,圖12是在對應圖4的C-C線的位置切斷開放蓋部的時候的塵埃收容部的剖視圖。
首先,針對操作手把61前的塵埃收容部30 的狀態進行說明。
如圖10(a)所示,將塵埃收容部30安裝在吸塵器本體1(參照圖1、圖6)(未圖示),沒有操作手把61時,藉由蓋部50閉塞集塵盒體40的開口面M1。
此時,因為沒有按下解除按鈕62,鎖構件66藉由壓縮線圈彈簧67的彈推力以軸部66c(轉動軸S2,參照圖9)作為支點朝逆時鐘旋轉方向轉動,鎖構件66的爪部66b從貫穿孔40a1朝下方突出與被卡合突起56卡合。藉此,以不開放蓋部50地予以鎖住,而閉塞開口面M1。
又,卡合突起64的卡合部64a是藉由壓縮線圈彈簧65的彈推力被彈推,而從上蓋體60的後面60a2的貫穿孔60g朝後方突出。如此卡合部64a突出是如圖10所示(b),因為卡合突起64的被按壓部64b與被形成在手把61的按壓突起61e分開,所以藉由壓縮線圈彈簧65的彈推力使卡合突起64朝後方移動。
此外,藉由蓋部50關閉開口面M1的狀態下,塵埃收容部30的重心G位在圖10(a)所示的位置。亦即,塵埃收容部30的重心G,是構成位在作為手把61的手拿部的前板部61a與手把61的轉動軸S1之間。
如圖11所示,握著手把61的前板部(手拿部)61a的狀態(手指扣在前板部61a的狀態)下,以轉動軸S1作為支點,集塵盒體40朝逆時鐘旋轉方向轉動, 而以轉動軸S1與塵埃收容部30的重心G位在垂直方向Sa上地動作。藉此,集塵盒體40的開口面M1的線Sb相對於垂直方向Sa成為向下(前傾)。此外,在圖11雖一起圖示開放蓋部50的狀態,可是即使蓋部50關閉時也同樣,集塵盒體40的開口面M1的線Sb相對於垂直方向Sa成為向下。
又,按下解除按鈕62,藉此解除蓋部50的被卡合突起56與鎖構件66的爪部66b的卡合狀態,蓋部50以鉸鏈部54作為支點朝逆時鐘旋轉方向轉動,開放集塵盒體40的開口面M1。又,此時集塵盒體40內的集塵籠41藉由扭力螺旋彈簧42a的彈推力以下端部的軸41d(參照圖5)作為支點一面轉動一面使集塵籠41的一部分從開口面M1突出。又,集塵籠41突出時,上容器41a與下容器41b上下分開。
藉此,集塵籠41的上容器41a的開放面M2(參照圖11)的線Sc比開口面M1的線Sb成為更向下(前傾)。
又,由圖10所示的狀態,相對於上蓋體60使塵埃收容部30的手把61的手拿部(前板部61a)以轉動軸S1(軸部61d)為支點轉動而拉起時,可從吸塵器本體1卸下塵埃收容部30。
亦即,如圖12所示,從吸塵器本體1(參照圖1)卸下塵埃收容部30時,相對於上蓋體60朝上方拉起手把61時,手把61以轉動軸S1(參照圖11)為支點 朝順時鐘旋轉方向轉動,藉此手把61的後板部61b進入到第1凹部60a,上板61b1成為傾斜狀態。此時,被形成在上板61b1的下面的按壓突起61e同時朝向下方轉動,按壓突起61e抵接在卡合突起64的被按壓部64b的錐形面64b1。而且,按壓突起61e進一步朝向下方轉動,藉此被按壓部61e在被按壓部64b的錐形面64b1上滑動,藉由被按壓部64b的按壓力被按壓部64b一面抵抗壓縮線圈彈簧65的彈推力一面往前方滑動。如此,卡合部64a往前方滑動移動,卡合部64a退縮到上蓋體60內。因而,解除塵埃收容部30與吸塵器本體1的卡合狀態,可從吸塵器本體1卸下塵埃收容部30。
又,拉起手把61時,手把61的凸緣部61a3卡止在第1凹部60a的開口緣部(參照圖12),而構成限制手把61的轉動。
又,如圖11及圖12所示,一面抵抗壓縮線圈彈簧63(參照圖7)的彈推力一面按下解除按鈕62時,鎖解除銷62c(參照圖12)貫穿貫穿孔60p(參照圖8)內而下降,鎖解除銷62c的前端(下端)按壓鎖構件66的基部66a的上面。藉此,一面抵抗壓縮線圈彈簧67(參照圖10)的彈推力,一面以轉動軸S2(參照圖9)為支點,鎖構件66朝順時鐘旋轉方向轉動(參照圖12)。藉此,抬起爪部66b並收容在貫穿孔40a1,可解除蓋部50的被卡合突起56(參照圖11)的卡合。藉此,藉由扭力螺旋彈簧42a的彈推力,集塵籠41受到從集塵 盒體40被推出時的推出力開放蓋部50。
在這樣的吸塵器100,塵埃收容部30具備集塵盒體40與可動式的手把61和開閉式的蓋部50(蓋部),藉由蓋部50關閉的集塵盒體40的開口面M1與集塵盒體40的塵埃導入方向大致平行,藉由蓋部50關閉集塵盒體40時的塵埃收容部30的重心位在手把61的前板部(手拿部)61a與手把61的轉動軸S1之間(參照圖10(a))。藉此,用手鉤著手把61的前板部(手拿部)61a拿著時,重心G以位在垂直方向Sa上地移動,可使集塵盒體40的開口面M1相對於垂直方向Sa向下(朝向),而使集塵盒體40內的塵埃廢棄到放在地面的垃圾筒時的處理變容易。亦即,使用者拿著手把61時,由於開口面M1相對於垂直方向Sa自然向下,所以不需特易將集塵盒體40的開口面M1朝向垃圾桶,或者可縮小朝向垃圾筒的角度。
又,吸塵器100中,構成將塵埃收容部30安裝在吸塵器本體1時,開口面M1相對於垂直方向設定成向上(參照圖1、圖6),從吸塵器本體1卸下時,開口面M1相對於垂直方向成為向下。據此,將塵埃收容部30安裝在吸塵器本體1時向上,可防止聚積在集塵籠41內的塵埃通過凹部52、聯絡路51從塵埃收容部30落下的情況,而且塵埃的廢棄處理變的容易。
又,根據吸塵器100,在集塵盒體40內設置朝向開口面M1開放的集塵籠41,開口面M1開放時,集 塵籠41的開放面M2相對於集塵盒體40的開口面M1進一步向下設定。據此,由於可使集塵籠41的開放面M2(參照圖11)相對於垂直方向Sa,比開口面M1更向下,所以廢棄集塵籠41內的塵埃之際的處理變的更容易。
又,吸塵器100中,塵埃收容部30具有與吸塵器本體1卡合的卡合部64a,卡合部64a與手把61的操作連動解除與吸塵器本體1的卡合狀態。據此,可用一個手把61進行使集塵盒體40的開口面M1向下的功能;以及解除與吸塵器本體1的鎖住的功能,可消減零件件數,並可使內部的動作機構簡略化。
圖13表示塵埃分離部的上面圖。
在塵埃分離部20的上面20a形成有形成俯視觀看大致L字狀的導引部20b、20b。導引部20b、20b在聯絡路26與開口27之間,且位在聯絡路26的左右兩端部的後方。亦即,導引部20b、20b位在聯絡路26及開口側27的附近。
導引部20b具有:朝前後方向延伸的立起部20b1;與從該立起部20b1的前端朝正交的外側方延伸的立起部20b2,且呈大致L字狀。此外,在立起部20b1的內側面,補強用的肋20b3、20b4在前後方向隔著間隔被形成。又,在導引部20b、20b的後方,立設有從吸塵器本體1卸下塵埃分離部20之際的抓取部20d、20d。此外,抓取部20d、20d,是例如用拇指抓住一方,用食指 抓住另一方拉起,藉此可從吸塵器本體1卸下塵埃分離部20。
圖14表示塵埃收容部的下面圖。
集塵盒體40的底板40b1被形成大致矩形狀,在左右方向的中央,且在蓋部50附近圓形的開口40t貫穿被形成。
蓋部50的底板50c是朝向前方側突出呈大致山型被形成,形成有比底板50c更小一圈,且形成有大致沿著底板50c的外周的形狀的聯絡路51。亦即,蓋部50並不僅是薄板狀的平面的形狀,而是具有底板50c的立體的形狀。
集塵盒體40與蓋部50,各自的下面40b2、50c1彼此經由鉸鏈部54、54被連結。亦即,鉸鏈部54是由:從蓋部50的下面50c1朝向集塵盒體40的下面40b2延伸的臂部54a;以及被設在集塵盒體40的下面40b2,轉動自如地支撐被設在臂部54a的前端的軸54a1(參照圖5)的軸承部54b所構成。
又,鉸鏈部54是臂部54a位在軸承部54b的外側。又,臂部54a的基端部位在蓋部50的下面50c1的後端。又,軸承部54b是位在集塵盒體40的下面40b2的前端。
回到圖13,將塵埃分離部30重疊在塵埃分離部20的上部時,如圖13中由2點鏈線所示,鉸鏈部54的軸承部54b抵接在導引部20b。亦即,軸承部54b的側 面抵接在導引部20b的立起部20b1,軸承部54b的前端抵接在導引部20b的立起部20b2。
如此,吸塵器100中,鉸鏈部54、54藉由導引部20b、20b被定位,可限制塵埃收容部30相對於塵埃分離部20朝向前方、左右移動、朝向鎖入方向(圖13的順時鐘旋轉方向、逆時鐘旋轉方向)移動。此外,關於朝塵埃收容部30的後方的移動,藉由塵埃分離部20的背面被安裝在吸塵器本體1(參照圖6),當然可以限制。
因此,可降低在塵埃分離部20的開口27(參照圖13)與塵埃收容部30的開口40t(參照圖14)的氣密性;以及在塵埃分離部20的聯絡路26(參照圖13)與塵埃收容部30的聯絡路51(參照圖14)的邊界的氣密性的受損。
又,在吸塵器100,由於鉸鏈部54藉由導引部20b在必須要有氣密性的聯絡路26(51)、開口27(40t)的附近(最近)定位,所以可抑制聯絡路26、51彼此,開口27、40t彼此的位置偏移,可降低來自邊界部分的洩漏。
又,在吸塵器100,由於利用鉸鏈部54,可將塵埃收容部30定位在塵埃分離部20,所以不需要另外設置與鉸鏈部不同的定位用的構件,可謀求零件件數的削減。
又,在吸塵器100,由於將鉸鏈部54配置在塵埃收容部30的下面(塵埃分離部20側),所以將塵埃 收容部30安裝在吸塵器本體1時,可將鉸鏈部54、導引部20b造成的凹凸隱藏在外觀上不能視認的位置,並消除凹凸部分造成的卡住,可容易使用塵埃收容部30。
圖15表示在集塵籠安裝薄紙時的順序,(a)為關閉蓋部前的狀態,(b)為關閉蓋部後的狀態。此外,圖15(a)、(b)為了容易知道薄紙T的狀態,所以誇張圖示薄紙T的厚度。將薄紙T安裝在集塵籠41使用吸塵器100,將聚積在集塵籠41的垃圾(塵埃)廢棄到垃圾筒等時,可容易排出集塵籠41內的垃圾(塵埃)。
如圖15(a)所示,以將薄紙T(市售的安裝在盒裝面紙等)安裝在集塵籠41的順序來說,首先,開放塵埃收容部30的蓋部50,使集塵盒體40的背面向下載置在地面200等。據此,由於集塵籠41的開口成為向上,所以薄紙T的安裝變的容易。又,開放蓋部50時,集塵籠41的一部分藉由扭力螺旋彈簧42a的彈推力反抗重力從集塵盒體40突出(參照圖12)。
而且,將薄紙T的一端t1定位在比集塵籠41的上端(在圖15(a)為右端)更上側,將薄紙T的一端t1朝向集塵籠41的外側折返。再者,如圖15(a)所示,將集塵籠41的上端緣部41g扣在從集塵盒體40突出的爪部66b,用集塵盒體40與集塵籠41夾入薄紙T的上部。然後,沿著集塵籠41的內面重疊薄紙T。而且,藉由將塵埃收容部30等予以小型化,使薄紙T的另一端t2 突出到比集塵籠41更位於下方的鉸鏈部54。
而且,如圖15(b)所示,關閉蓋部50,藉此折返薄紙T的另一端t2,用集塵籠41與蓋部50夾著薄紙T的折返部分。又,即使在薄紙T的上部,也可用集塵籠41與蓋部50夾入。
如此,在吸塵器100,藉由蓋部50夾著位在集塵籠41的周緣部的薄紙T並予以保持,藉此可防止在吸塵器100的使用時(吸引時)位在集塵籠41的內壁面的薄紙T翹曲,塵埃聚積在集塵籠41與薄紙T之間等的不好的狀況發生的情形。
又,在吸塵器100,在與集塵盒體40的開口面M1不同的下面40b2設置開口40t,藉此關閉蓋部50時,可防止開口40t被薄紙T堵住的情況。
又,在吸塵器100,由於將鉸鏈部54設在塵埃收容部30的下面(集塵盒體40的下面40a2、蓋部50的下面50c1)所以可大幅確保開放蓋部50時的開放角度,且容易安裝薄紙T。
又,塵埃收容部30的蓋部50,具有對應前面彎曲的外周面50d(參照圖14)的大致半月狀的底板50c(參照圖14),該底板50c的下面50c1對應塵埃分離部20的上面被配置。此外,鉸鏈部54的位置,並不限於前述的構成。
藉此,將塵埃分離部30安裝在吸塵器本體1的狀態下,即使按壓操作解除按鈕62,解除蓋部50的被 卡合突起56、與集塵盒體40的鎖構件66之間的鎖定,由於蓋部50的底板50c的下面50c1抵接在塵埃收容部20,限制蓋部50的開放動作,所以蓋部50不會打開。因此,從吸塵器本體1卸下塵埃收容部30初次可打開蓋部50。因此,可防止在吸塵器100的使用中,誤按解除按鈕62開放蓋部50的情況。又,將塵埃收容部30安裝在吸塵器本體1時,也並不用設置不能按壓操作解除按鈕62這類的罩蓋等。
圖16表示開放蓋部時的順序,(a)表示蓋部開放前的手的狀態的剖視圖,(b)表示蓋部開放後的手的狀態的剖視圖。
從吸塵器本體1卸下塵埃收容部30時,例如手指從塵埃收容部30的前方朝後方延伸,將手指插入插入部61s,使手指的前端朝後方彎折,而使手指的前端的腹面(指甲的相反側的面)與前板部61a的上板61a1的下面接觸。又,亦可從插入部61s的上方插入,也可從插入部61s的傾斜後方插入。即使是任一種情況,也可使插入到插入部61s的手指(除了拇指)的腹面與前板部61a的上板61a1的下面抵接。又,插入的手指,也可是除了拇指之外的四指,也可三指以下。
而且,如圖16(b)所示,藉由朝上方拉手把61,如在前述的說明,卡合部64a朝塵埃收容部30內後退,解除與吸塵器本體1的卡合。如此拉起手把61時,由於可朝空間Q2(參照圖16(b))擴大被形成在集塵盒 體40的上面40a與手把61之間的空間Q1(參照圖16(a)),所以手指容易放入,可提昇塵埃收容部30的使用性。
亦即,藉由將吸塵器100予以小型化,小型化塵埃收容部30,也小型化手把61周圍的零件,也使插入手指的空間變小。可是,如前述將手把61做成可動式,藉此可使插入手指的空間Q1朝空間Q2擴大,所以即使予以小型化時,手指的插入也變得容易,亦即,手指可放入到深處,而可用手確實保持塵埃收容部30。
又,將解除按鈕62配置在手把61的附近,即配置在手指扣住手把61時的手指(除了拇指之外的四指)的前端朝向的方向,藉此將手指扣在手把61的狀態下,可用剩下拇指按壓操作解除按鈕62。如此,能夠用單手進行從吸塵器本體1卸下塵埃收容部30的動作,到開放蓋部50進行丟棄垃圾的所謂的連續的動作。
又,由於拉起手把61時,手把61的凸緣部61a3卡在第1凹部60a的開口緣部,而限制了手把61的轉動(參照圖16(b)),所以可增加用拇指按壓操作解除按鈕62之際的按壓力,可容易按解除按鈕62。
圖17為圖6的A部放大圖。此外,在圖17以粗線邊飾圖示主要部。又,圖17是將塵埃收容部30安裝在吸塵器本體1的狀態。此外,圖17中雖以粗線表示狀態,可是相當於安裝時的塵埃收容部30與吸塵器本體1的位置關係。
卡合部64a(突出部)是朝向吸塵器本體1突出,並將該卡合部64a的前端部插入被形成在吸塵器本體1的卡合孔1a。詳述時,卡合部64a具有朝向吸塵器本體1呈直線狀延伸的上面64a1,且與卡合孔1a對向。在上面64a1的前端形成有大致矩形狀的卡止突起64a2。此外,與將塵埃收容部30安裝在吸塵器本體1之際的上面64a1平行的方向(卡合部64a突出的方向)相當於安裝方向Z。
卡止突起64a2具有相對於上面64a1正交的立起面64a3。又,在卡止突起64a的前端角部形成有R形狀的彎曲面64a4。此外,該卡止突起64a2讓吸塵器本體1向下時,使塵埃收容部30不會從吸塵器本體1脫落者。亦即,卡止突起64a2的立起面64a3的上端部抵接在卡合孔1a的內壁面1b的下端部而卡止,讓吸塵器本體1的塵埃收容部30向下時,卡合卡合部64a與卡合孔1a,而形成塵埃收容部30不會從吸塵器本體1脫落。
又,卡合部64a的上面64a1與吸塵器本體1的卡合孔1a分開預定的間隙S10被配置。此外,預定的間隙S10是如前述,設定呈可將卡止突起64a2卡止在卡合孔1a的距離。又,上面64a1、以及與該上面64a1對向的卡合孔1a的面與安裝方向Z一致,且構成互相成為平行。又,上面64a1位在卡合孔1a的下側。
圖18(a)表示可抽出軸傾斜的塵埃收容部的範圍的概略圖,(b)抽出方向相對於安裝方向比90度更 大時的作用圖,(c)抽出方向相對於安裝方向呈90度的時候的作用圖,(d)表示可抽出軸為垂直方向的塵埃收容部的範圍的概略圖。此外,拔出方向是指:從吸塵器本體1拔出塵埃收容部30的方向。
如圖18(a)所示,在具備後傾的塵埃收容部30的吸塵器的情況,拔出方向在角度W1(相對於安裝方向Z除了90度之外)的範圍內,可從吸塵器本體1抽出塵埃收容部30。此外,在圖18,說明的方便上,在不圖示的狀態下說明卡止突起64a2。
例如,如圖18(b)所示,塵埃收容部30的拔出方向為垂直方向向上時,卡合部64a抵接在卡合孔1a時,雖相對於卡合部64a作用垂直方向向上的力F,可是相對於此時的力F會產生正交於上面64a1的方向(塵埃收容部30的軸向)的分力F1、與平行於上面64a1的方向(正交於塵埃收容部30的軸向的方向)的分力F2。如此因為產生分力F2,所以可使卡合部64a從卡合孔1a朝拔出方向(與安裝方向Z相反向)動作。
如此,塵埃收容部30的拔出方向相對於安裝方向Z比90度更大的角度的時候,即使握住塵埃收容部30的本體拉的時候,由於卡合部64a從卡合孔1a直接拔出,所以塵埃收容部30不會有與吸塵器本體1一起拿起的情況。
相對於此,如圖18(c)所示,拔出方向相對於安裝方向Z呈90度的角度時(比較例),當卡合部 64a抵接在卡合孔1a時候,相對於卡合部64a作用正交於上面64a1的方向的力F10。相對於此時的力F10,相反向的反作用力F11朝向卡合部64a的上面64a1作用。亦即,相對於卡合部64a作用吸塵器本體1的荷重整體,卡合部64a不會有從卡合孔1a脫離出來的情況。
又,如圖18(d)所示,也可適用塵埃收容部30的軸G10相對於吸塵器本體1呈垂直方向地被安裝的吸塵器。此時,在角度W2的範圍內,只要握住其外周面拉出塵埃收容部30,便可從吸塵器本體1抽出塵埃收容部30。
如圖18(a)及圖18(d)所示,如欲在角度W2的範圍從吸塵器本體1拔出塵埃收容部30地設定卡合部64a與卡合孔1a的位置關係,藉此即使用手抓住手把61以外的塵埃收容部30的本體部分時而拿起時,也能直接從吸塵器本體1卸下塵埃收容部30。因此,不會有塵埃收容部30與吸塵器本體1一起拿起的情況。
又,在吸塵器100,在卡合部64a的前端形成卡止在卡合孔1a的卡止突起64a2,將塵埃收容部30安裝在吸塵器本體1的狀態下,例如,即使使塵埃收容部30向下來傾斜吸塵器本體1,也可防止塵埃收容部30從吸塵器本體1脫落的情況。
又,在吸塵器100,具備朝向安裝方向Z彈推卡合部64a的壓縮線圈彈簧65(彈推構件),將塵埃收容部30安裝到吸塵器本體1之際,即使不是相對於卡合 孔1a直直地插入卡合部64a,而是以塵埃收容部30的底面側為支點轉動,相對於安裝方向Z從傾斜的方向插入卡合部64a時,卡合部64a也可抵抗壓縮線圈彈簧65的彈推力後退,將卡合部64a插入卡合孔1a。亦即,即使卡合部64a相對於卡合孔1a沒有與安裝方向Z平行地插入時,也可容易將卡合部64a插入卡合孔1a。
此外,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前述的實施形態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的範圍可進行各種的變更。例如,在前述的實施形態,雖舉例說明塵埃收容部30側的凸形狀的卡合部64a、在吸塵器本體1側插入卡合部64a的卡合孔1a的情況,可是相反地也可是在吸塵器本體1側形成有凸形狀的卡合部、在塵埃收容部30側形成有插入卡合部的卡合孔的構成。
又,在前述的實施形態,雖舉例說明塵埃收容部30與塵埃分離部20分離的構成,可是也可是塵埃收容部30與塵埃分離部20成一體被形成者。此外,此時,以一體構成者作為塵埃收容部,在該一體構成者的下面設置鉸鏈部(相當於鉸鏈部54者),而作成將鉸鏈部收容在吸塵器本體1內這樣的構成。
62‧‧‧解除按鈕
61a3‧‧‧凸緣部
66‧‧‧鎖構件
56‧‧‧卡合突起
50‧‧‧蓋部
61a1‧‧‧上板
61a‧‧‧前板部
40a‧‧‧上面
Q1‧‧‧空間
41‧‧‧集塵籠
61s‧‧‧插入部
61‧‧‧手把
30‧‧‧塵埃收容部
64a‧‧‧卡合部
43‧‧‧集塵過濾器
40‧‧‧集塵盒體
Q2‧‧‧空間
60a‧‧‧第1凹部

Claims (6)

  1. 一種吸塵器,其特徵為,具備有吸塵器本體;以及可在該吸塵器本體裝卸的塵埃收容部,前述塵埃收容部具備:收容塵埃的集塵盒體;以及藉著鉸鏈與該集塵盒體可轉動地被安裝的蓋部,且具有:卡止前述集塵盒體與前述蓋部的卡止部;以及解除該卡止部所為的卡止的解除按鈕,又具有將前述塵埃收容部安裝在前述吸塵器本體的狀態下,與安裝有前述蓋部中的前述鉸鏈的面的一部分抵接的構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吸塵器,其中,前述塵埃收容部具備有對前述吸塵器本體裝卸用的手把,將手插入前述手把從吸塵器本體卸下時,在可利用拿著前述手把的手解除前述蓋部的卡止的位置設置前述解除按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吸塵器,其中,前述塵埃收容部具備有對前述吸塵器本體裝卸用的手把,將手插入前述手把之際,除了拇指之外手指的腹面與拇指的腹面對向,且在可用前述拇指的腹面解除的位置設置前述解除按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記載的吸塵器,其中,前述集塵收容部的裝卸用的手握部,是設置成從吸塵器本體卸下前述集塵收容部之際可以轉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任一項記載的吸塵器,其中,前述集塵收容部的裝卸用的可轉動的手握部,是設 成在預定的角度限制轉動的構成。
  6. 一種吸塵器,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記載的吸塵器,其特徵為,前述集塵盒體具有下面,前述蓋部具有下面,前述集塵盒體的下面與前述蓋部的下面是經由鉸鏈被連結,前述蓋部中安裝有前述鉸鏈的面為前述蓋部的下面,前述構件為前述吸塵器本體或塵埃分離部。
TW102117365A 2012-07-02 2013-05-16 vacuum cleaner TWI5178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8126A JP5930882B2 (ja) 2012-07-02 2012-07-02 電気掃除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0198A true TW201410198A (zh) 2014-03-16
TWI517826B TWI517826B (zh) 2016-01-21

Family

ID=49922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7365A TWI517826B (zh) 2012-07-02 2013-05-16 vacuum cleaner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930882B2 (zh)
CN (1) CN103519747B (zh)
TW (1) TWI5178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8362B (zh) * 2014-05-23 2018-10-19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扫地机器人及其尘盒组件
JP6418075B2 (ja) * 2015-06-18 2018-11-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CN105249888B (zh) * 2015-11-18 2018-03-27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吸尘器
WO2018038365A1 (ko) 2016-08-25 2018-03-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청소기
TWI749018B (zh) * 2016-08-25 2021-12-11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吸塵器
WO2018038372A1 (ko) * 2016-08-25 2018-03-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청소기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43724B2 (ja) * 2005-07-25 2009-03-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JP4262731B2 (ja) * 2006-06-23 2009-05-13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JP4996976B2 (ja) * 2007-05-25 2012-08-08 株式会社東芝 集塵袋ホルダ
CN201175311Y (zh) * 2008-03-12 2009-01-07 小田(中山)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清洁工具用储尘盒
JP5259223B2 (ja) * 2008-03-28 2013-08-07 株式会社東芝 電気掃除機
JP5002666B2 (ja) * 2010-03-08 2012-08-15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JP5646216B2 (ja) * 2010-05-31 2014-12-24 株式会社東芝 電気掃除機
JP5610522B2 (ja) * 2010-09-01 2014-10-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19747A (zh) 2014-01-22
CN103519747B (zh) 2016-08-31
JP5930882B2 (ja) 2016-06-08
JP2014008301A (ja) 2014-01-20
TWI517826B (zh) 2016-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7826B (zh) vacuum cleaner
US20060117520A1 (en) Vacuum cleaner and dust collection unit thereof
JP5677796B2 (ja) 電気掃除機
JP3983047B2 (ja) 電気掃除機
TWI552713B (zh)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JP4294060B2 (ja) 電気掃除機
JP4245558B2 (ja) サイクロン式掃除機
JP4911643B2 (ja) 電気掃除機
JP6270422B2 (ja) 電気掃除機
JP6033590B2 (ja) 電気掃除機
JP5726690B2 (ja) 電気掃除機
WO2020262633A1 (ja) 電気掃除機
WO2020262599A1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6158432A (ja) サイクロン式掃除機
JP2005095677A (ja) 電気掃除機
JP6271220B2 (ja) 電気掃除機
JP2014008311A (ja) 電気掃除機
JP5576203B2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9119091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15120057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13220213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15066162A (ja) 電気掃除機
JP6660431B2 (ja) 電気掃除機
WO2020262598A1 (ja) 電気掃除機
JP2016116936A (ja) 電気掃除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