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2713B -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 Google Patents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52713B TWI552713B TW103138345A TW103138345A TWI552713B TW I552713 B TWI552713 B TW I552713B TW 103138345 A TW103138345 A TW 103138345A TW 103138345 A TW103138345 A TW 103138345A TW I552713 B TWI552713 B TW I552713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dust collecting
- umbrella portion
- bottom cover
- umbrella
- dust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電動吸塵器,特別是有關於可裝卸地被裝著於吸塵器本體之集塵容器以及具備有此集塵容器之電動吸塵器。
在捕集容器內而將垃圾壓縮並且在底蓋開放時能夠使垃圾被順暢地丟棄之旋風分離裝置以及具備有此之電動吸塵器,係在日本專利第5107452號(專利文獻1)中有所開示。具體而言,係記載有一種旋風分離裝置、和具備有此之電動吸塵器,該旋風分離裝置,係身為具備可旋轉之壓縮構件和被配置在壓縮構件之上側處的濾網之內筒,壓縮構件係從底蓋相分離地而被設置,並以螺旋狀而被配置在外周面上。
又,作為電動吸塵器,在日本特開2006-320455號公報(專利文獻2)中,係開示有一種發明,其係具備有被可自由裝卸地而裝著於吸塵器本體處並捕集塵埃之集塵容器,在該集塵容器處設置可自由開閉之蓋體,並將該蓋體開啟而將積蓄在集塵容器內之塵埃丟棄。具體而言,係身為下述一般之集塵容器:亦即是,係具備有被設置在粗塵室處之塵埃排出用之開口部、和將開
口部可自由開閉地作覆蓋之蓋體、以及被設置在粗塵室內之推出板,推出板,係藉由滑動彈簧(彈性體)而在粗塵室內被朝向塵埃之略堆積方向作推壓,而構成為可移動。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107452號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6-320455號公報
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一般之旋風分離裝置,其目的在於:在塵埃吸引中,係藉由使塵埃在設置有螺旋狀之翼的內筒中旋轉,來將塵埃壓縮,並且在底蓋開放時能夠使垃圾被順暢地丟棄。然而,在專利文獻1中,內筒形狀係為複雜,而有著使塵埃殘留在螺旋狀的翼處之虞。
又,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一般之電動吸塵器,當集塵容器內之垃圾被塞滿地裝入時,或者是當垃圾為棉絮垃圾或較輕之垃圾的情況時,就算是將蓋開啟,也會有該塵埃並不會從集塵容器中掉落並堆積於其中之虞。此時,係不得不使用雙手或者是道具來將垃圾拉出,而並不衛生,並且也會有耗費時間之虞。
本發明,係為對於上述課題作解決者,其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在垃圾之丟棄時,不需要以手來碰觸集塵容器內之塵埃便能夠使其排出的使用性為佳之電動
吸塵器。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例如係採用在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記載之構成。
本申請案,係包含有複數之對於上述課題作解決的手段,但是,若是列舉出其中一例,則係為一種電動吸塵器,其係具備有:吸塵器本體,係具備本體吸氣口、和產生吸引力之電動送風機;和集塵裝置,係在本體吸氣口和電動送風機之間而可自由裝卸,集塵裝置,係具備有形成外殼之略圓筒狀之外筒,並在外筒內而與外筒同心圓狀地具備有內筒,在外筒之下部,係具有可開閉之底蓋,內筒,係具備有上部為具有濾網之略圓筒狀的框體並且於下部處而使底面作了開口之傘部,在傘部處,係具備有以略相同之形狀而嵌合於內部之內傘部,在內傘部處,係以同心圓狀而形成有一直延伸至底蓋處之筒體,內傘部,係具備有若是將底蓋開口則會朝向開口方向突出之滑動機構。
又,係具備有下述特徵:亦即是,滑動機構係具備有彈性體,在將底蓋作了關閉的狀態下,彈性體係被作推壓,若是將底蓋開口,則內傘部係朝向開口方向突出,並構成為不會使內傘部之上面從傘部之底面而突出的滑動範圍。
進而,係具備有下述特徵:亦即是,將在內傘部處所具備之一直延伸至底蓋處的筒體之底面,設為略半球體,在底蓋處,係具備有與筒體之底面相接的凹陷部。
若依據本發明,則係能夠提供一種:在丟棄垃圾時,藉由使集塵裝置內之塵埃的排出變得容易,係能夠減輕在丟棄垃圾之後讓使用者將殘留在集塵裝置內之垃圾除去等的程序,並且能夠對於手直接碰觸到垃圾的情形作抑制,使用性係為佳之電動吸塵器。
1‧‧‧吸塵器本體
2‧‧‧吸引管
3‧‧‧手把
4‧‧‧操作部
5‧‧‧操作鍵
6‧‧‧延長管
7‧‧‧吸口體
10‧‧‧集塵裝置
12‧‧‧導入管出口
13‧‧‧排氣管入口部
14‧‧‧電動送風機
16‧‧‧馬達箱
19‧‧‧蓋體
20‧‧‧導入管
21‧‧‧排氣管
29‧‧‧高捕塵濾網
30‧‧‧外筒
31‧‧‧底蓋
31a‧‧‧旋轉軸
31b‧‧‧凹陷部
31c‧‧‧底面肋
32‧‧‧捕塵濾網
33‧‧‧濾網箱
33a‧‧‧濾網箱上部
33b‧‧‧濾網箱下部
33c‧‧‧軌道部
34‧‧‧濾網支承部
35‧‧‧手柄
35a‧‧‧垃圾丟棄鍵
38‧‧‧開口部
39‧‧‧流入管
39a‧‧‧流入口
39b‧‧‧集流部
40‧‧‧內筒
41‧‧‧上部內筒
42‧‧‧吸氣口
42a‧‧‧網格構件
44‧‧‧傘部
44a‧‧‧空間
44b‧‧‧底面
44c‧‧‧鍔部
45‧‧‧內傘部
45a‧‧‧上面
45b‧‧‧肋
45c‧‧‧鍔部
45d‧‧‧壁面
46‧‧‧筒體
47‧‧‧底面
48‧‧‧凹部
50‧‧‧夾具部
60‧‧‧按鍵
70‧‧‧彈簧箱
71‧‧‧彈簧軸
72‧‧‧活塞部
73‧‧‧擋止構件
74‧‧‧彈簧
75‧‧‧擋止構件支承部
[圖1]對於第1實施形態作展示之電動吸塵器之外觀圖。
[圖2]對於第1實施形態作展示之將集塵裝置卸下了的狀態之吸塵器本體之外觀圖。
[圖3]對於第1實施形態作展示之將上殼體卸下了的狀態之吸塵器本體之外觀圖。
[圖4]對於第1實施形態作展示之從側面來對於吸塵器本體作了觀察的剖面圖。
[圖5]對於第1實施形態作展示之從正面來對於集塵裝置作了觀察的外觀圖。
[圖6]對於第1實施形態作展示之從側面來對於集塵裝置作了觀察的外觀圖。
[圖7]對於第1實施形態作展示之從背面來對於集塵裝置作了觀察的外觀圖。
[圖8]對於第1實施形態作展示之集塵裝置的展開圖。
[圖9]對於第1實施形態作展示之將集塵裝置的濾網箱上部以及捕塵濾網卸下了的狀態之外觀圖。
[圖10]從圖9中所示之集塵裝置而將濾網支承部卸下了的狀態之外觀圖。
[圖11]圖6中所示之集塵裝置的B-B剖面圖。
[圖12]對於第1實施形態作展示之內筒的展開圖。
[圖13]圖5中所示之集塵裝置的A-A剖面圖。
[圖14]將圖5中所示之集塵裝置的底蓋作了開啟的狀態下之A-A剖面圖。
[圖15]對於第2實施形態作展示之將集塵裝置的底蓋作了開啟的狀態下之剖面圖。
[圖16]對於第3實施形態作展示之從正面來對於集塵裝置作了觀察的剖面圖。
以下,參考圖面,針對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作說明。另外,關於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後方向,係採用圖1中所示之方向。
圖1,係對於電動吸塵器100之外觀立體圖作展示。在圖1中,1係為吸塵器本體,在此吸塵器本體1處,係可自由裝卸地而具備有旋風方式之集塵裝置10,吸塵器本體1係經由吸引管2而被與手把3作連接,手把3係經由延長管6而被與吸口體7作連接。在吸塵器本體1處,係具備有能夠使吸塵器本體1自由移動之車輪15。
又,在手把3處,係具備有操作部4,該操作部4,係進行內藏於吸塵器本體1中所具備的電動送風機
14(參考圖4)之控制以及被設置在吸口體7處之電動旋轉刷(旋轉清掃體)(未圖示)之驅動控制。在操作部4處,係具備有操作鍵5,該操作鍵5,係配置有開始運轉之(強、中、弱)按鍵和使運轉停止之(關)按鍵。
圖2,係為從吸塵器本體1而將集塵裝置10卸下了的狀態之外觀圖,圖3,係為將吸塵器本體1之上殼體1a卸下了的狀態之立體圖。圖3,係對於吸塵器本體1之左右方向略中央的剖面圖作展示。吸塵器本體1,係為將上殼體1a以及下殼體1b作組合所形成者。上殼體1a以及下殼體1b,係藉由塑膠等的材料所形成。在下殼體1b之前部,係被形成有管安裝口11。在吸塵器本體1之內部,係配置有產生吸引力之被收容在馬達箱16中的電動送風機14,並且係配置有將排氣清淨化之折褶狀的高捕塵濾網29。
在吸塵器本體1之正面左側處,係具備有被與集塵裝置10作流體性連接之導入管出口12,在正面上部處,係具備有與電動送風機14相通連之排氣管21的排氣管入口部13。在排氣管入口部13處,係設置用以防止對於電動送風機14之異物的侵入之保護濾網(未圖示),保護濾網係被格子狀之濾網罩17所覆蓋。集塵裝置10,係在吸塵器本體1之前側上部處,以朝向前下方傾斜的狀態而被可自由裝卸地作安裝。在集塵裝置10被安裝於吸塵器本體1處的狀態下,集塵裝置10係被與導入管20以及排氣管21作流體性連接。電動送風機14,係被與排氣管21以及高捕塵濾網29作流體性連接。在集塵裝置10被安裝於吸塵器本體1處的狀態下,從管安裝
口11起直到高捕塵濾網29為止的路徑,係成為一連續路徑。又,雖係省略詳細說明,但是,在各零件之連接部(接觸部)處,係被設置有墊圈(未圖示),並保持運轉中之氣密。又,係以在將集塵裝置10安裝於吸塵器本體1處時能夠容易地保持氣密的方式,而在吸塵器本體1處具備有用以進行集塵裝置10之定位的構造和用以進行固定的構造。圖2中所示之吸塵器本體1之手柄收容部22,係具備有使在集塵裝置10之後方所具備的手柄35進入並用以進行集塵裝置10之定位的構造。又,在吸塵器本體1之集塵裝置10的安裝場所的下部處,係被設置有與集塵裝置10之底蓋31的底面相嵌合之嵌合部,而具備有用以進行集塵裝置10之固定的構造。又,詳細內容雖係於後再述,但是,係藉由設置在吸塵器本體1之上部處的蓋體19,來固定集塵裝置10之上部。另外,在手柄收容部22處,係亦可構成為使集塵裝置10之手柄35作嵌合的構造。
如圖3中所示一般,收容電動送風機14之馬達箱16,係配置在吸塵器本體1右側後方,在左側後方,係配置有用以收容從插頭等來對於電動送風機等供給電力之電源線23a的線盤23。配合於馬達箱16以及線盤23之配置關係,係將導入管20以及導入管出口12配置在左側,但是,係並不被限定於此,亦可將導入管20配置在右側。關於將導入管20並非配置在吸塵器本體1之中央而是以靠向左右之其中一方的方式來作配置的原因,雖係於後再作詳細敘述,但是,係為了使空氣從集塵裝置10之外周切線方向來流入並使旋轉流容易產生之故。故
而,依存於導入管20之配置,旋轉流之旋轉方向係為相異,但是,旋轉方向係不論是何種方向均可(當配置在左側的情況時,係成為順時針方向之旋轉流)。又,例如,係亦可將導入管20配置在左側(或者是中央),並構成為會使導入管出口12成為右側之彎折部為多的導入管20之形狀,但是,此時係會有使壓力損失增加的情況。故而,導入管20係設為如同本實施例一般之配置,並為了盡量抑制導入管20之壓力損失的增加,而構成為能夠從管安裝口11而盡可能以更大的半徑來與導入管出口12作連接之形狀。又,導入管20內之容積,亦係為了盡量抑制壓力損失的增加,而盡可能地設置為大。
圖4,係為對於第1實施形態作展示之從側面來對於吸塵器本體作了觀察的吸塵器本體之中央剖面圖。在此種電動吸塵器100中,空氣係如同圖4中所示之箭頭一般地流動。從吸口體7所吸引之包含有塵埃的空氣,係成為從管安裝口11而經由導入管20來到達集塵裝置10,並經過設置在集塵裝置10處之捕塵濾網32,而透過排氣管21來經由電動送風機14、高捕塵濾網29來排出至吸塵器本體1之外部。高捕塵濾網29,係將無法被捕塵濾網32所捕集之微小的塵埃以及電動送風機14之碳刷(未圖示)之磨耗屑除去,而作成幾乎不包含任何塵埃的清淨之空氣並排氣至吸塵器本體1之外部。
接著,針對集塵裝置10,使用圖5~圖8來作說明。圖5,係為集塵裝置10之正面圖,圖6,係為集塵裝置10之左側面圖,圖7,係為集塵裝置10之背面圖,圖8,係為集塵裝置10之展開圖。
集塵裝置10,係概略藉由外筒30、內筒40、捕塵濾網32、收容捕塵濾網32之濾網箱33、以及底蓋31,而形成之,在外筒30之上部處,係具備有濾網箱33,在下部處,係具備有底蓋31,並以與外筒30成為同心圓狀的方式,而具備有內筒40。
詳細內容雖係於後再述,但是,集塵裝置,係在外筒30和內筒40之間具備有空間,並在藉由外筒30和內筒40所形成的空間中之上部處具備有塵埃分離部,且於下部具備有塵埃集塵部。
外筒30,係為使上下作了開口的略圓筒狀,並於側面具備有流入管38。流入管38,係形成為以切線來與外筒30作連接,開口部38a係為略四角形狀。本發明之外筒30,其上方向係為圓筒狀之形狀,並成為從某一部分起朝向下方而以錐狀來逐漸擴大的形狀,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在將中心軸設為垂直的狀態下,從水平面起而作約11度之傾斜。如此這般,係藉由將下方設為錐狀,來將外筒30之容積擴大,並成為能夠堆積更多的塵埃。
在外筒30處,係具備有用以把持集塵裝置10並作搬運之手柄35,在手柄35之上部,係具備有用以將垃圾排出(廢棄)之垃圾丟棄鍵35a。手柄35,係以容易作把持的方式而在其與外筒30之間設置有約33mm之間隙。又,為了對於集塵裝置10之前後方向的大小作抑制,設置有手柄35之集塵裝置10後方側之外筒30,係從上方向(或者是下方向)作觀察時被裁切為略D字狀。藉由此,當從上方向(或者是下方向)作觀察時,手柄35係成為不會從外筒30而大幅度的突出。在外筒30之
前方下側,係具備有與底蓋31作連結之旋轉軸31a。
又,設置在外筒30上部處之濾網箱33,其之上面係成為蓋構造,並被分割成濾網箱上部33a和濾網箱下部33b。濾網箱下部33b係與外筒30成為一體化,並將承受捕塵濾網32之濾網支承部34作收容。
濾網支承部34,係以會使全體被收容於設置在外筒30處之濾網箱下部33b中的方式,而形成將濾網箱下部33b之內壁面作了偏位的形狀,並形成為能夠容易地對於濾網箱下部33b進行裝卸之最大的尺寸。又,濾網支承部34之略中心部係開口,並與後述之內筒40流體性地相通連。進而,在濾網支承部34之外殼底面處,係具備有氣密構件34a,氣密構件34a,係藉由與濾網箱下部33b之底部相接,而達成濾網支承部34和濾網箱下部33b之間的氣密。
於圖9中,對於將集塵裝置10的濾網箱上部33a和捕塵濾網32卸下時之外觀圖作展示,於圖10中,對於在圖9中而將濾網支承部34卸下時的外觀圖作展示。在濾網支承部34之外殼上部的外周,係設置有固定肋34b,在將濾網支承部34裝著於濾網箱下部33b之特定的位置處之後,藉由朝向圖中之箭頭方向旋轉,設置在濾網箱下部33b處之固定軌33c和固定肋34b係相嵌合,而能夠將濾網箱下部33b和濾網支承部34以保持為氣密的狀態來作固定。又,濾網支承部34之上面,係設置有鍔狀之捕塵濾網支承部34c,並與後述之設置在捕塵濾網32之外周處的墊圈32a之下面側相接。
捕塵濾網32,係為了擴大通氣面積,而被彎
折成折褶狀(山狀摺疊),並被接著於圓狀的框體處。又,捕塵濾網32,其外周係成為鍔狀之鍔部32b,在鍔部32b之上下面,係設置有藉由橡膠構件等所成型的墊圈32a。如同前述一般,若是將捕塵濾網32裝著於濾網支承部34處,則墊圈32a之下面側和在濾網支承部34處所具備之捕塵濾網支承部34c係相接,墊圈32a之上面側係與濾網箱上部33a相接。
在前述之濾網箱上部33a處,係於後方具備有爪部36,並於前方具備有鎖定機構37,將爪部36勾掛於濾網箱下部33b之卡止部33d上,而成為能夠藉由前方之鎖定機構37來與外筒30相固定。故而,藉由在濾網箱下部33b處裝著濾網支承部34以及捕塵濾網32並將濾網箱上部33a作裝著,係能夠保持捕塵濾網32前後之氣密。
在濾網箱上部33a之外觀面上,係於上面具備有用以把持集塵裝置10之抓取把55,並於前方具備有用以與吸塵器本體1相固定之夾具部50、以及用以驅動夾具部50之按鍵60,且於後方處設置有被與電動送風機14作流體性連接之開口部39(參考圖1、2等)。開口部39,係隔著保護濾網以及濾網罩17而被與排氣管21作連接。濾網罩17,係與捕塵濾網32相同的,於外周部之前後面設置藉由橡膠構件等所成形的墊圈,而保持開口部39和排氣管21之間的氣密。前述之抓取把55,係在將集塵裝置10裝著於吸塵器本體1處時,成為被設置在吸塵器本體1處之蓋體19所覆蓋(參考圖1、2)。此係為了在把持並搬運吸塵器本體1時,對於並非將本體把手18拿起而變成將抓取把55拿起一事作防止之故。蓋體19,
係於旋轉軸部處具備有扭力彈簧(未圖示)。蓋體19,係在從開啟之狀態(蓋體19為直立之狀態)而朝向前方倒下時,對於扭力彈簧施加扭力,並將設置在蓋體19底面之前側處的爪部19a勾掛在前述之濾網箱上部33a之夾具部50處,而成為將蓋體19關閉的狀態。此時,在加上扭力彈簧所欲回復成原狀之力,而能夠將集塵裝置10朝向吸塵器本體1側作推壓,並同時達成氣密保持和集塵裝置10之固定。故而,在將蓋體19作了關閉的狀態下,若是按下濾網箱上部33a之按鍵60,則夾具部50係被解除,蓋體19係藉由彈簧力而上升,抓取把55係出現。在抓取把55出現了的狀態下,藉由將抓取把55上拉,係能夠容易地將集塵裝置10卸下。換言之,在蓋體19作了開啟的狀態下,由於就算是將抓取把55上拉,集塵裝置10也會被卸下,因此,係成為無法藉由抓取把55來將吸塵器本體1舉起的構造,而進行有對於誤動作之防止。
接著,針對內筒40,使用圖11以及圖12來作說明。圖11,係為圖6中之B-B剖面圖,圖12,係為內筒40之分解圖。
內筒40,係為略圓筒狀,並如同前述一般,以與外筒30成為同心圓狀的方式而被具備。內筒40,其上側係藉由具備有吸氣口42之上部圓筒41所構成,其下側係藉由將筒體46作了內包的傘部44所構成。上部圓筒41之吸氣口42,係藉由格子狀之框體(支架骨)所形成。在本實施例中,雖係設為上下方向之框體(支架骨),但是,係亦可構成為上下左右方向之框體(支架骨)的格子狀。吸氣口42,係於外周面被全面披掛有網
格構件42a,網格構件42a係藉由被覆或者是嵌件成型(Insert molding)等而被保持於框體(支架骨)處。藉由在吸氣口42處設置網格構件42a,上部內筒41係具備有濾網功能,並抑制朝向內筒40內部之微細之塵埃的流入。在本實施例中,網格構件42a,雖係使用有聚酯,但是,係亦可使用金屬(例如,不鏽鋼),另外,亦可並不採用框體(支架骨),而構成為設置有複數之小徑之貫通孔(能夠藉由模具來成型之 2mm程度的孔)之吸氣口42。貫通孔,係與在框體(支架骨)上全面披掛網格構件42a的情況相異,在強度上以及防破裂上係為有利,並且有著並不需要進行二次成型之優點。但是,貫通孔之直徑(開口面積),若是成為較網格構件42a之開口面積更大,則對於防止朝向內筒40之內部的微細之塵埃之流入的觀點而言,係為不利。
上述內筒41,係如同前述一般,與濾網支承部34之略中心部之開口相通連。在本實施例中,在內筒40之上面係具備有凸緣部40a,並採用將凸緣部40a固定在濾網支承部34之底面處的構成,但是,係亦可將內筒40之上面和濾網支承部34之底面一體性地形成。又,亦可並不設置凸緣部40a,而採用能夠對於內筒30與濾網支承部34進行裝卸之構造。
在內筒40之下部,係具備有身為本發明之特徵的傘部44。傘部44,係與上部內筒41成同心圓狀地而被設置,並身為略圓筒狀,且使上面作閉塞。換言之,係身為使底面開口並具備有空間44a之形狀。並且,以內包於傘部44之空間44a中的方式,來設置將傘部44之傘部
形狀作了偏位的內傘部45,在內傘部45處,係設置有從上面起而朝向下方成為凸狀一般之筒體46。筒體46,係與內傘部45成同心圓狀地被設置,底面47係作閉塞而成為略半球狀,該筒體46,係成為隨著朝向底面47而前端會縮細一般的錐狀形狀。藉由將筒體46構成為會使前端縮細一般之錐狀形狀,由於係配合於外筒30下部之前端為粗的錐狀部而成為朝向下方作了擴大的容器形狀,因此,在丟棄垃圾時垃圾係變得容易落下。又,在筒體46之表面,係設置有凹部48,在凹部48中,係能夠堆積微細之塵埃,而能夠將微細之塵埃被從吸氣口42吹出的量降低。此筒體46,係亦可為了擴大集塵容積,而將筒體46之直徑縮小,並使傾斜角度在從水平面作觀察時而成為接近於垂直。
詳細內容雖於後再述,但是,係將內傘部45內包於傘部44中,並藉由設置於上下方向滑動之機構,來進行丟棄垃圾時之排出的輔助。內傘部45,在吸引時等之丟棄垃圾以外的情況中,係被收容於傘部44內,在進行丟棄垃圾時,則係藉由朝向下方滑動,而將集塵裝置1內之塵埃推出。
內傘部45之上下的滑動距離,係設為未滿傘部44之空間44a的高度。換言之,內傘部45之上面45a,係構成為不會超越傘部44之底面44b。其理由在於,係為了藉由將丟棄垃圾時之傘部44的底面44b和內傘部45的上面45a之間的空隙消除,來對於塵埃被夾在底面44b和上面45a之間的情況作抑制之故。又,內傘部45,係設置有為了使內傘部45能夠在傘部44內之空間
44a中容易地滑動所需要的最低限度之空隙。又,由於傘部45係為使塵埃堆積的部份,因此,可以推測到,若是與內傘部45之間的間隙過小,則塵埃會卡入至間隙內,並成為難以進行滑動。在本實施例中,係設置有亦對於塵埃之卡入作了考慮的間隙,並藉由在內傘部45之外周設置複數之肋45b,而降低起因於將間隙增大一事所產生的滑動時之搖晃。進而,係在內傘部45之底面設置鍔部45c,並在使內傘部45被收容在傘部44之空間中的狀態下,成為使鍔部45c和傘部44之底面44b相接。藉由此,係能夠對於在塵埃吸引時之塵埃進入至傘部44和內傘部45內之間的空隙中之情況作抑制。
又,如同在前述之外筒30之形狀的描述所示一般,由於外筒30之後方側係被裁切為略D字狀,因此,傘部44以及內傘部45之形狀,亦係以將外筒30之形狀作偏位的方式而被裁切為略D字狀。藉由此,來將外筒30和傘部44之間的空隙保持為一定,而能夠抑制垃圾卡入至空隙中的情況。
接著,針對在本實施例中之內傘部45的滑動機構作說明。滑動機構,係成為在內傘部45處形成有彈簧座之構造,在內傘部45之略中央處,係具備有彈簧箱70以及彈簧軸71。又,在傘部44處,係具備有成為內包於彈簧箱70中的狀態之活塞部72。在彈簧軸71處,係成為以能夠將擋止構件73作固定的方式而藉由螺絲來作締結之構造,從上方而將彈簧74插入至彈簧箱70中,並裝著與傘部44成為一體化之內包的活塞部72,之後,將擋止構件73固定在彈簧軸71上,藉由此,而構成內傘部
45之滑動機構。擋止構件73,係一直滑動至在傘部44之上面處所具備的擋止構件支承部75處。故而,如同前述一般,由於滑動距離係成為未滿傘部44之空間44a的高度,因此,擋止構件73之高度亦係成為與滑動距離略同等。又,設置於內傘部45處之彈簧箱70的外周,係被前述之筒體46所覆蓋,並藉由螺絲等而締結於內傘部45處。
在此種滑動機構中,彈簧74成為接近於自然長度的狀態,係身為內傘部45所最為突出的狀態,若是將底蓋31關閉,則係成為使彈簧74作了縮短的狀態。故而,在丟棄垃圾時,若是將後述之底蓋31的鎖定解除,則內傘部45係朝向下方突出,並藉由內傘部45而將塵埃推出。
底蓋31,係為具有深度之盤皿狀並使中央部突出。在中央部處,係具備有從突出了的部份而成為凹下的凹陷部31b。底蓋31,係藉由構成為盤皿狀,而使強度增加。又,凹陷部31b,係構成為較筒體46之底面47的球形狀之球半徑而更大,凹陷部31b之深度,係構成為於底蓋31為開狀態(相對於外筒30之底面而成垂直狀態)時在凹陷部31b處不會出現水平面。換言之,係將凹陷部31b盡量設為淺。此係為了在排出垃圾時不會在凹陷部31b中殘留塵埃之故。又,在底蓋31內,係設置有如同圖中所示一般之底面肋31c。此係為了使在外筒30之下部錐狀部內而旋轉的塵埃之旋轉停止,並以底面肋31c作為基點而將塵埃壓縮之故。在本實施例中,底面肋31c,係成為在底蓋31內之外周側處,從與底蓋31之深度略同等之高度起而成為若是越朝向中心而會變得越低一般之略
三角形狀,並配置在前側和左右處。此種底面肋31c,由於係成為依據集塵容積和傘部44之形狀等而作調整,因此形狀係並不被限定於此。又,在本實施例中,雖係將凹陷部31b以獨立個體來形成,並為了降低起因於在底蓋31之開閉時的與筒體46間之摩擦所導致的構件之磨損,而使用有POM等之材料,但是,係亦可作一體性之成形。
在上述一般之垃圾排出機構中,使用圖13以及圖14來對於丟棄垃圾時的動作作說明。圖13,係為對於將底蓋31作了關閉的狀態下之圖5中所示之A-A剖面圖,圖14,係為對於將垃圾排出後(底蓋31為開啟的狀態)下之圖5中所示之A-A剖面圖。
底蓋31,係藉由將在設置於集塵裝置10處之手柄35的上部所具備之垃圾丟棄鍵35a按下而被解放。底蓋31,係在手柄35之相反側處具備有旋轉軸31a,在手柄35側,係具備有底蓋31之開閉機構。在手柄35之上部所具備的垃圾丟棄鍵35a,係使手柄35內之桿80朝向下方移動,並按下手柄35下部之滑動夾具(slide clamp)81。詳細內容雖係省略,但是,滑動夾具81,由於係以斜面來與桿80相接觸,因此,係將桿80之上下方向的移動藉由滑動夾具81來轉換為左右方向,並使設置在滑動夾具80處之彈簧縮短。之後,滑動夾具81之爪部83係從設置在底蓋31處之夾具支承部82而脫離,底蓋31係開口。在底蓋31之旋轉軸31a處係具備有扭力彈簧,底蓋31係藉由彈簧力而開啟。若是將垃圾丟棄鍵35a之按下解除,則設置在滑動夾具81處之彈簧由於係回復至自然長度,因此,桿80係回到上方,滑動夾具80
係回到垃圾丟棄鍵35a之按下前的位置處。
以下,針對由上述一般之內傘部滑動機構以及底蓋鎖定機構所致的垃圾丟棄時之各機構部的動作作說明。
在丟棄垃圾時,若是按下集塵裝置10之手柄35上部的垃圾丟棄鍵35a,則勾掛在底蓋31之夾具支承部82處的爪部83係滑動,底蓋31係受到外力,並藉此而成為以旋轉軸31a作為中心而開啟。外力,係身為起因於內傘部45以及筒體46朝向下方向移動一事所導致的將底蓋31朝向下方推壓之力、和設置在底蓋31之旋轉軸31a處的扭力彈簧之反彈力。在本實施例中,雖係在底蓋31之旋轉軸31a處設置扭力彈簧,但是,亦可並不設置扭力彈簧,並僅藉由起因於內傘部45以及筒體46之滑動所導致的將底蓋31作推壓之力,來將底蓋31開啟。
與底蓋31之開啟同時地,藉由彈簧74,內傘部45以及筒體46係朝向下方突出。藉由此,身為內筒40之一部分的內傘部45,相較於當底蓋31為關閉的狀態時之位置,係以底蓋31為開啟的狀態時之位置會成為更靠近外筒30之下面的開口之位置。
在垃圾丟棄後,於關閉底蓋31時,朝向下方而突出了的筒體46之底面47係和設置於底蓋31之中央處的凹陷部31b相接觸,內傘部45以及筒體46係被朝向上方推壓。由於筒體46之底面47和凹陷部31b係以球狀而相接,因此,就算是起因於將底蓋31關閉之動作而導致底蓋31之角度改變,亦能夠將筒體46之底面47和凹陷部31b之間的接觸面積保持為一定,又,藉由使該些以曲面彼此來相接觸,由於係恆常朝向垂直方向施加力,因
此內傘部45係被順暢地收容在傘部44內。當並不設置凹陷部31b而以平面來與底蓋31相互接觸的情況時,由於施加力的方向係成為相對於平面而垂直,因此,內傘部45係難以垂直地返回,底蓋31係變得難以關閉。故而,係有必要如同本發明一般而設置凹陷部31b。又,若是將底蓋31一直關閉至略水平狀態,則夾具支承部82係與爪部83相接觸,滑動夾具81,係朝向使設置在滑動夾具81處之彈簧縮短的方向而移動,在爪部83越過了夾具支承部82的時間點,彈簧係回復,底蓋31係以保持有氣密的狀態而被關閉。
針對如同上述一般之將外筒30、內筒40、捕塵濾網32、濾網箱33、底蓋31作組合並成為能夠吸引塵埃的狀態下之集塵裝置10,使用圖11以及圖12來作說明。在本實施例中,係以在吸塵器本體1之從管安裝口11起直到電動送風機14為止的流路中管安裝口11之剖面積會成為最小的方式,來設定各部之尺寸。管安裝口11之剖面積,係為約1500mm2(約 43mm)。集塵裝置10之出口,由於係成為上部內筒41之內側開口面積,因此,為了將開口面積設定為1500mm2以上,係將上部內筒41之外徑設為 55mm,並將壁厚設為2mm,而使內徑成為 51mm,開口面積係成為約2000mm2。
身為集塵裝置10之入口的流入口管38,係為了以切線方向來流入,而在流入管38之出口處設置集流部38b。集流部38b,係在外筒30之圓弧上延長,並設為當從流入管之開口部38a來作了投影時會使上部內筒41被遮蔽的範圍為止。藉由此集流部38b,為了將作了開口
的圓弧之長度和流入管38之高度的兩者之乘積設為1500mm2以上,流入管38之高度係成為需要約47mm。如此這般,流入管38之高度,係以管安裝口11之剖面積為基準來設定,但是,藉由將外筒30之直徑增大,係亦可將流入管38之高度降低。然而,為了將吸塵器本體1設計為緊緻化,係有必要將外筒30之直徑縮小,在本實施例中,係將外筒30之直徑設定為 100mm,而設定各部之尺寸。故而,外筒30之直徑和流入管38之高度等,係並不被限定於此,只要依據吸塵器本體1之設計等來決定為所期望之尺寸即可。
關於上部內筒41之高度,亦係以使吸氣口42之總面積會成為1500mm2以上的方式來作設定。在吸氣口42之外周,由於係設置有網格構件42a,因此,依存於網格構件42a之開口率,上部內筒41之高度係會改變。在本實施例中,係將網格尺寸設為80篩目~100篩目,開口率係為46%左右。故而,係只要以使吸氣口42之總面積會成為約3000mm2的方式來作設定即可,上部內筒41之高度,係設為與流入管38之高度略同等。吸氣口42,係藉由縱方向之複數之柱所構成,但是,為了增加上部內筒41之強度,係亦可設為格子狀,只要是能夠得到同等的吸氣口42之總面積和強度的形狀,則係並不被限定於此。
如同前述一般,在內筒40之下側,係設置有傘部44。傘部44之外周,係身為對於在集塵裝置10內之下方向而被形成於外筒30和內筒40之間之塵埃集塵部的入口,藉由在外筒30之錐狀部內設置傘部44,由於塵
埃集塵部之面積係逐漸擴大,因此係容易搬運塵埃。又,在塵埃集塵部中所流動之空氣,由於係全部以通過上部內筒41之吸氣口42的方式來流動,因此,藉由此空氣之流動,垃圾係成為進行如同朝向上部內筒41側一般之移動,但是,由於若是從塵埃集塵部來看,出口(塵埃集塵部入口)係逐漸縮窄,因此,塵埃係成為難以回到上部內筒41。本實施例之錐狀部,係為了使集塵裝置10緊緻化,而將最大直徑設為 120mm,但是,係並不被限定於此,而亦可將最大直徑更進一步增大。藉由將最大直徑增大,係能夠擴大集塵容積,而能夠堆積更多的塵埃。
傘部44,其外徑係設為 78mm,外筒30之內壁面和傘部44之外周間的間隙,係設為約10mm。若是將此間隙縮窄,則係能夠更進一步抑制塵埃從塵埃集塵部而返回的現象,而能夠期待有塵埃分離性能之提昇。但是,由於也可能發生吸引有無法通過間隙且無法收納在塵埃收容部中之異物的情形,因此,作為並不會將間隙縮得過窄並且不會使塵埃從塵埃集塵部而過度地返回之間隙,係設定為約10mm。
形成塵埃集塵部之錐狀部的高度,係設為約50mm,但是,若是設為更高,則係能夠更加擴大集塵容積,並且亦能夠使塵埃分離性能提昇。然而,在本實施例中,於進行吸塵器本體1之緊緻化時,係對於集塵裝置10之大小(高度)預先有所設定,並以流入管38之高度或捕塵濾網32之大小(高度)作為基準,因此,係將錐狀部之高度設為約50mm,但是,係並不被限定於此。
傘部44,係在收容有內傘部45的狀態下,亦
包含有壁厚地而設為約21mm,並將滑動距離設為約15mm。由於係將錐狀部之高度設為約50mm,因此,從傘部44之底面起直到外筒30之錐狀部之底面為止的高度,係為約29mm。所吸引了的塵埃,由於係在傘部44之底面而被壓縮,因此,滑動距離係設為從傘部44之底面起的距離之1/2以上。此滑動距離,係為為了當進行垃圾丟棄而藉由內傘部45來將垃圾推出時,使堆積了的塵埃之高度的一半以上從外筒30之底面而露出,所設定者,垃圾係變得容易落下。又,由外筒30和筒體46所形成的空間,由於係身為朝向下方而擴廣之形狀,因此係能夠容易地將塵埃推出。進而,筒體46之前端為細的形狀,亦能夠藉由朝向下方滑動而得到將塵埃推出的效果。
藉由設置此種垃圾排出機構,由於就算是塵埃超過傘部44之底面而一直堆積至傘部外周和內筒之間,也能夠容易地將塵埃推出,因此,係能夠將用以催促使用者丟棄垃圾之垃圾丟棄線的位置設定為較高,在身為緊緻化之集塵裝置10的同時,亦能夠將集塵容積或者是可吸引之塵埃的量增加。
藉由具備有此種構造之集塵裝置10,包含有塵埃之空氣,係成為如同下述一般之流動。藉由在圖11以及圖13中所示之箭頭,來對於吸塵器運轉時之集塵裝置10內的流動作說明。
若是使用者藉由被設置在操作部4處之操作鍵5來使運轉開始,則電動送風機14係旋轉並吸入空氣。吸入了的空氣,係經過導入管20,而藉由流入管38來流入至集塵裝置10內。從外筒30之切線方向所流入的
空氣,係成為旋轉流,在塵埃處係作用有離心力,塵埃和空氣係被分離。亦即是,在身為集塵裝置10內之上部的塵埃分離部處,塵埃和空氣係被分離。被分離了的空氣之大部分,係藉由設置在上部內筒41處之吸氣口42而流入至內筒40之內部。之後,空氣係經過濾網支承部34並通過捕塵濾網32,再經過濾網箱上部33a之開口,而到達電動送風機14處。此時,通過了吸氣口42之網格構件42a之微細的塵埃,係被捕塵濾網32所捕集。
另一方面,被離心力所分離的塵埃,係藉由重力和一部分的空氣流,而通過外筒30和傘部44之間之塵埃集塵部入口,並被搬送至塵埃集塵部內。此時,由於在塵埃處係作用有離心力,因此塵埃係在塵埃集塵部內旋轉。而,若是持續吸塵器之使用,則塵埃係逐漸堆積,以設置在底蓋31處之底面肋31c為基點,塵埃之旋轉係停止,並堆積成甜甜圈狀。流入至集塵室內之空氣,係沿著筒體46、內傘部45之空間44a的形狀,而從傘部44之外周附近朝向上部內筒41側流動。為了對起因於此空氣之流動所導致的塵埃回到上部內筒41側之情形作抑制,傘部44係需要具備有深度。本發明,由於係為了將塵埃推出,而將滑動距離設定為較大,因此,在能夠達成垃圾之排出效果的同時,也能夠在傘部44處設置充分的深度。
之後,若是塵埃一直堆積到被設置在傘部44之上面以下處的垃圾丟棄線,則係進行垃圾丟棄。垃圾排出機構,係如同前述一般,就算是在所吸引了的塵埃之量為少的情況時,也能夠藉由內傘部45之垃圾排出機構以及外筒30之錐狀形狀,來將塵埃排出。
藉由在集塵裝置10處設置上述一般之垃圾排出機構,在垃圾丟棄時,係能夠容易地將集塵裝置10內之塵埃排出。又,在垃圾排出後,由於係能夠對塵埃被夾在傘部44內或者是傘部44和外筒30之間的情形作大幅度的改善,因此,係能夠減輕在丟棄垃圾之後讓使用者將殘留在集塵裝置10內之垃圾除去等的程序,並且能夠對於手直接碰觸到垃圾的情形作抑制,故而,係能夠將使用方便性大幅度的改善。
接著,參考圖面,針對第2實施形態詳細作說明,但是,關於吸塵器本體1以及身為集塵裝置10之外筒30、內筒40等的形狀,基本上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本實施例,係在垃圾排出機構處具備有特徵,以下,針對內筒40之構造作說明。
圖15,係為對於第2實施形態中之集塵裝置10的略中央之剖面圖作展示之圖。內筒40,係藉由筒狀之上部圓筒41和傘部44所構成。傘部44,係為使上面閉塞並使下面作了開口的略圓筒狀,在傘部44內之空間44a中,係設置有從上面起而朝向下方成為凸狀一般之筒體46。筒體46,係與內傘部44成同心圓狀地被設置,底面47係成為球狀,該筒體46,係成為隨著朝向底面47而前端會縮細一般的錐狀形狀。藉由構成為錐狀形狀,由於係配合於外筒30下部之錐狀部而成為朝向下方作了擴大的容器形狀,因此,在丟棄垃圾時垃圾係變得容易落下。又,在筒體46之表面,係設置有凹部48,在凹部48
中,係能夠堆積微細之塵埃,而能夠將微細之塵埃被從吸氣口42吹出的量降低。此筒體46,係亦可為了擴大集塵容積,而將筒體46之直徑縮小,並使傾斜角度在從水平面作觀察時而成為接近於垂直。
傘部44,係與上部內筒42相互獨立地而被形成,在傘部44中央處,係具備有收容滑動機構之彈簧74的彈簧箱70,並具備在中心軸上設置有螺孔之彈簧軸71。在上部內筒42處,係具備有相互獨立地或者是一體性地形成的活塞部72,活塞部72,係相對於彈簧箱70而成為內包的狀態。又,活塞部72係為筒狀,在筒狀之內部係具備有彈簧座。此種構成之內筒40,係在設置於傘部44處之彈簧箱70中收容彈簧74,並將上部內筒41之活塞部72插入至彈簧箱70中,且從活塞部72之上方而將擋止構件73插入,並將擋止構件73藉由螺絲等來締結於設置在彈簧箱70處之彈簧軸71上,藉由此,而成為能夠使傘部44全體進行上下滑動之機構。
在此種滑動機構中,在彈簧成為接近於自然長度的狀態下,傘部44係身為最為突出的狀態,若是將底蓋31關閉,則係成為使彈簧74作了縮短的狀態。故而,在丟棄垃圾時,若是將底蓋31的鎖定解除,則傘部44係朝向下方突出,並藉由傘部44而將塵埃推出。又,在上部內筒41之底部41a處,係具備有墊圈41b,並在將底蓋31作了關閉的狀態下,保持上部內筒41和傘部44之間的連接部之氣密。藉由此,來防止塵埃被夾入至上部內筒41和傘部44之連接部中的情形。
本實施例之特徵,係在於使傘部44全體滑
動。藉由使傘部44全體滑動,就算是對於一直堆積至外筒30和傘部44之間的間隙中之塵埃,亦能夠賦予朝向下方而推出之力,就算是在吸引了多量之塵埃的情況時,也能夠容易地排出。
藉由在集塵裝置10處設置上述一般之垃圾排出機構,在垃圾丟棄時,係能夠容易地將集塵裝置10內之塵埃排出。又,在垃圾排出後,由於係能夠對塵埃被夾在傘部44和外筒30之間的情作大幅度的改善,因此,係能夠減輕在丟棄垃圾之後讓使用者將殘留在集塵裝置10內之垃圾除去等的程序,並且能夠對於手直接碰觸到垃圾的情形作抑制,故而,係能夠將使用方便性大幅度的改善。
接著,參考圖面,針對第3實施形態詳細作說明,但是,關於吸塵器本體1以及身為集塵裝置10之外筒30、內筒40等的形狀,基本上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本實施例,係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的,為使傘部44全體滑動之垃圾排出機構,以下,針對內筒40之構造作說明。
圖16,係為對於第3實施形態中之集塵裝置10的略中央之剖面圖作展示之圖。滑動機構之構造,係與第1實施形態完全相同,但是,係以將傘部44之側面作覆蓋的方式,而形成內傘部45。如圖中所示一般,係在設置於內傘部45之底面的鍔部45c之外周,更進而設置圓筒狀之壁面45d,而成為使內傘部45將傘部44作了覆蓋的形狀。又,在將內傘部45收容在傘部44內的狀態下,壁面45d之上端係與設置在傘部44之上部處的鍔部
44c相接觸,藉由將傘部44和內傘部45之間的間隙盡可能地縮小,來防止塵埃進入至傘部44和內傘部45之間之間隙中的情形。
本實施例之特徵,係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的,在於使傘部44之側面進行滑動。藉由使傘部44之側面進行滑動,就算是對於一直堆積至外筒30和傘部44之間的間隙中之塵埃,亦能夠賦予朝向下方而推出之力,就算是在吸引了多量之塵埃的情況時,也能夠容易地排出。
藉由在集塵裝置10處設置上述一般之垃圾排出機構,在垃圾丟棄時,係能夠容易地將集塵裝置10內之塵埃排出。又,在垃圾排出後,由於係能夠對塵埃被夾在傘部44和外筒30之間的情形作大幅度的改善,因此,係能夠減輕在丟棄垃圾之後讓使用者將殘留在集塵裝置10內之垃圾除去等的程序,並且能夠對於手直接碰觸到垃圾的情形作抑制,故而,係能夠將使用方便性大幅度的改善。
另外,雖係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而適宜參考圖面來作了說明,但是,本實施形態係並不被限定於上述之內容,在本發明之要旨的範圍內,係能夠適宜變更而實施之。例如,於上述構成中,雖係記載有在集塵裝置10處具備捕塵濾網32之電動吸塵器100,但是,係亦可為並不具備捕塵濾網32之電動吸塵器。
10‧‧‧集塵裝置
30‧‧‧外筒
31‧‧‧底蓋
31a‧‧‧旋轉軸
31b‧‧‧凹陷部
35‧‧‧手柄
35a‧‧‧垃圾丟棄鍵
37‧‧‧鎖定機構
39‧‧‧流入管
44‧‧‧傘部
44a‧‧‧空間
44b‧‧‧底面
45‧‧‧內傘部
45a‧‧‧上面
45c‧‧‧鍔部
46‧‧‧筒體
47‧‧‧底面
48‧‧‧凹部
50‧‧‧夾具部
55‧‧‧抓取把
60‧‧‧按鍵
72‧‧‧活塞部
80‧‧‧桿
83‧‧‧爪部
Claims (4)
- 一種電動吸塵器,其特徵為,係具備有:吸塵器本體,係具備本體吸氣口、和產生吸引力之電動送風機;和集塵裝置,係在前述本體吸氣口和前述電動送風機之間而可自由裝卸,該集塵裝置,係具備有形成外殼之略圓筒狀之外筒,並在該外筒內而與該外筒略同心圓狀地具備有內筒,在前述外筒之下部,係具有可開閉之底蓋,前述內筒,係具備有上部為具有濾網之略圓筒狀的框體並且於下部處而使底面作了開口之傘部,在該傘部處,係具備有以略相同之形狀而嵌合於內部之內傘部,在該內傘部處,係以與前述內筒略同心圓狀而形成有一直延伸至前述底蓋處之筒體,前述內傘部,係具備有若是將前述底蓋開口則使前述內傘部朝向開口方向突出之滑動機構。
- 一種電動吸塵器,其特徵為,係具備有:吸塵器本體,係具備本體吸氣口、和產生吸引力之電動送風機;和集塵裝置,係在前述本體吸氣口和前述電動送風機之間而可自由裝卸,該集塵裝置,係具備有形成外殼之略圓筒狀之外筒,並在該外筒內而與該外筒略同心圓狀地具備有內筒,在前述外筒之下部,係具有可開閉之底蓋,前述內筒,係具備有上部為具有濾網之略圓筒狀的框體並且於下部處而使底 面作了開口之傘部,在該傘部處,係具備有以略相同之形狀而嵌合於內部之內傘部,在該內傘部處,係以與前述內筒略同心圓狀而形成有一直延伸至前述底蓋處之筒體,前述內傘部,係具備有若是將前述底蓋開口則使前述內傘部朝向開口方向突出之滑動機構,前述集塵裝置之前述滑動機構,係具備有彈性體,在將前述底蓋關閉了的狀態下,前述彈性體係被作推壓,若是使前述底蓋開口,則前述內傘部係朝向開口方向突出,且設為使該內傘部之上面不會從前述傘部之底面而突出的滑動範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電動吸塵器,其中,將在前述內傘部處所具備之一直延伸至前述底蓋處的前述筒體之底面,設為略半球體,在前述底蓋處,係具備有與前述筒體之底面相接的凹陷部。
- 一種電動吸塵器,其特徵為,係具備有:吸塵器本體,係具備本體吸氣口、和產生吸引力之電動送風機;和集塵裝置,係在前述本體吸氣口和前述電動送風機之間而可自由裝卸,該集塵裝置,係具備有形成外殼之略圓筒狀之外筒,並在該外筒內而同心圓狀地具備有內筒,在前述外筒之上下,係具備有蓋體,上部之蓋體,係於內部具備有可裝卸之捕塵濾網,並與前述內筒之內部相通連,在前述外筒之下部,係具備有可開閉之底蓋, 前述內筒,係具備有上部為具有濾網之略圓筒狀的框體、和於下部處而使底面作了開口之傘部,在該傘部處,係以同心圓狀而形成有一直延伸至前述底蓋處之筒體,前述傘部,係具備有若是將前述底蓋開口則使前述傘部朝向開口方向突出之滑動機構,將延伸至設在前述傘部的前述底蓋觸之前述筒體的底面作成半球體,在前述底蓋具有與前述筒體的底面相接的凹陷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85971A JP5703408B1 (ja) | 2014-04-18 | 2014-04-18 | 電気掃除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40246A TW201540246A (zh) | 2015-11-01 |
TWI552713B true TWI552713B (zh) | 2016-10-11 |
Family
ID=52985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138345A TWI552713B (zh) | 2014-04-18 | 2014-11-05 |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703408B1 (zh) |
TW (1) | TWI55271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7000582A (ja) * | 2015-06-15 | 2017-01-05 |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 電気掃除機 |
DE102016118806A1 (de) * | 2015-12-21 | 2017-06-22 | Vorwerk & Co. Interholding Gmbh | Staubsauger sowie System aus einem Staubsauger und einer Basisstation |
KR102560970B1 (ko) * | 2016-03-31 | 2023-07-3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청소기 |
TWI759293B (zh) * | 2016-03-31 | 2022-04-01 |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吸塵器 |
AU2017244263B2 (en) | 2016-03-31 | 2019-11-28 | Lg Electronics Inc. | Cleaning apparatus |
KR102431691B1 (ko) * | 2018-01-29 | 2022-08-1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청소기 |
JP2020110508A (ja) * | 2019-01-17 | 2020-07-27 | 日立グローバルライフ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電気掃除機 |
JP6818808B2 (ja) * | 2019-05-17 | 2021-01-20 | 日立グローバルライフ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電気掃除機およびその集塵装置 |
JP7244370B2 (ja) * | 2019-06-26 | 2023-03-22 | 日立グローバルライフ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電気掃除機 |
CN114617486B (zh) * | 2022-01-11 | 2023-11-28 | 北京石头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自动清洁设备及系统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33241A (ja) * | 2002-06-28 | 2004-02-0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サイクロン式集塵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
JP2013233218A (ja) * | 2012-05-07 | 2013-11-21 | Toshiba Corp | 電気掃除機 |
-
2014
- 2014-04-18 JP JP2014085971A patent/JP5703408B1/ja active Active
- 2014-11-05 TW TW103138345A patent/TWI552713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33241A (ja) * | 2002-06-28 | 2004-02-0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サイクロン式集塵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
JP2013233218A (ja) * | 2012-05-07 | 2013-11-21 | Toshiba Corp | 電気掃除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5204925A (ja) | 2015-11-19 |
JP5703408B1 (ja) | 2015-04-22 |
TW201540246A (zh) | 2015-1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52713B (zh) |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 |
US7555813B2 (en) | Vacuum cleaner and dust collection unit thereof | |
US7581286B2 (en) | Vacuum cleaner and dust collection unit thereof | |
US8021453B2 (en) | Collecting chamber for a vacuum cleaner | |
KR100871484B1 (ko) | 진공청소기용 집진유니트 | |
EP3364845B1 (en) | Cyclone dust collector and vacuum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 |
JP5726690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4900462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5996030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6302730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2015204929A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3940052B2 (ja) | 電気掃除機および電気掃除機を清掃する方法 | |
TWI735170B (zh) | 電動吸塵器 | |
JP6278851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7466497B2 (ja) | 集塵装置およびこの集塵装置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 |
JP6660431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US20060021187A1 (en) | Vacuum cleaner and damper installation structure thereof | |
JP4900463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2012000210A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2013188381A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2020018932A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2016022086A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2020032244A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2015204931A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4221433B2 (ja) | 電気掃除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