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1421A - 育苗箱输送机 - Google Patents

育苗箱输送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61421A
CN102161421A CN2010105036637A CN201010503663A CN102161421A CN 102161421 A CN102161421 A CN 102161421A CN 2010105036637 A CN2010105036637 A CN 2010105036637A CN 201010503663 A CN201010503663 A CN 201010503663A CN 102161421 A CN102161421 A CN 1021614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nursery box
pivot shaft
type load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0366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61421B (zh
Inventor
藤本周作
西冈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IBUNSHA CO Ltd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EIBUNSHA CO Ltd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IBUNSHA CO Ltd,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EIBUNSH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614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14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614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142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Receptacles Or Flower-Pots, Or Pots For Seedlings (AREA)
  • Structure Of Belt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育苗箱输送机能够便宜地防止环状输送带的垂下并发挥良好的耐久性。从下方承接支撑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12、24、33)的往路侧的支撑机构(80)具备沿着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固定在输送机架(11、21、32)上的支撑轴(82)、和旋转自如地外嵌在支撑轴(82)上且一边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支撑轴(82)上一边承接作用于多根环状输送带(12、24、33)的圆筒体(83)。将圆筒体(83)以该圆筒体(83)的内周面直接接触在支撑轴(82)的外周面上的状态外嵌在支撑轴(82)上。

Description

育苗箱输送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育苗箱输送机,具备输送机架、多根环状输送带、起始端侧支撑轴、和末端侧支撑轴,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沿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隔开规定间隔排列,驱动转动自如地支撑在上述输送机架上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的输送起始端侧卷绕在上述起始端侧支撑轴上,上述多条环状输送带的输送末端侧卷绕在上述末端侧支撑轴上,通过上述多条环状输送带从下方承接育苗箱并进行输送。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育苗箱输送机,以往有例如在日本特开2002-233249号公报(段落[0011],图3、图4、图5)中记载的结构。在记载于日本特开2002-233249号公报中的结构中,在支撑于主框架(对应于输送机架)上的驱动轴及前后旋转轴的两端侧设置滑轮,在驱动轴与前后驱动轴的两端侧的滑轮间卷绕带(对应于环状输送带),通过来自马达的驱动力驱动带,输送载置在带之上的育苗箱。
在上述育苗箱输送机中,如果有环状输送带的往路侧因育苗箱的载荷而垂下的情况,则容易在育苗箱的移送中发生故障。此外,容易发生育苗箱倾斜而育苗箱内的苗床土壤偏移运动等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便宜地防止环状输送带的垂下、并且能够发挥良好的耐久性的育苗箱输送机。
本发明的育苗箱输送机具备输送机架、多根环状输送带、起始端侧支撑轴、和末端侧支撑轴,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沿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隔开规定间隔排列并驱动旋转自如地支撑在上述输送机架上,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的输送起始端侧卷绕在上述起始端侧支撑轴上,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的输送末端侧卷绕在上述末端侧支撑轴上,通过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从下方承接并输送育苗箱,其中,具备在上述起始端侧支撑轴与上述末端侧支撑轴之间从下方承接支撑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的往路侧的支撑机构,该支撑机构具有沿着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固定在上述输送机架上的支撑轴、和旋转自如地外嵌在上述支撑轴上且一边旋转自如地支撑在上述支撑轴上一边承接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的圆筒体,上述圆筒体以圆筒体的内周面直接接触在上述支撑轴的外周面上的状态外嵌在上述支撑轴上。
根据本结构,圆筒体一边在通过与各环状输送带的往路侧的接触而被施加的旋转力作用下旋转一边承接作用在各环状输送带的往路侧,使得因各环状输送带与圆筒体的接触造成的各环状输送带及圆筒体的摩擦不易发生并且通过支撑轴经由圆筒体支撑各环状输送带的往路侧,能够防止各环状输送带的往路侧的起因于育苗箱的载荷的垂下。能够通过将支撑轴固定在输送机架上并且使圆筒体直接外嵌在支撑轴上的简单的构造就足够。
因而,使得仅用将支撑轴固定在输送机架上并使圆筒体直接外嵌在支撑轴上的构造简单的结构就足够,并且能够防止各环状输送带的往路侧的垂下、将育苗箱在不易发生倾斜等的姿势变化的状态下顺利地输送,并且能够便宜地得到耐久性良好的高品质的育苗箱输送机,以便能够不易磨损而持续长期使用环状输送带及圆筒体。
此外,本发明的育苗箱输送机具备输送机架、多根环状输送带、起始端侧支撑轴、和末端侧支撑轴,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沿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隔开规定间隔排列并驱动旋转自如地支撑在上述输送机架上,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的输送起始端侧卷绕在上述起始端侧支撑轴上,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的输送末端侧卷绕在上述末端侧支撑轴上,通过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从下方承接并输送育苗箱,其中,上述起始端侧支撑轴与上述末端侧支撑轴之间从下方承接支撑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的往路侧的支撑机构具备:沿着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固定在上述输送机架上的支撑轴、和在沿着上述支撑轴的轴心的方向排列并旋转自如地外嵌在上述支撑轴上且一边旋转自如地支撑在上述支撑轴上一边分别承接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的多个圆筒体;上述多个圆筒体以该圆筒体的内周面直接接触在上述支撑轴的外周面上的状态外嵌在上述支撑轴上。
根据本结构,在多根环状输送带的各自中,圆筒体一边在通过与各环状输送带的往路侧的接触而被施加的旋转力作用下旋转一边承接作用在各环状输送带的往路侧,使得因各环状输送带与圆筒体的接触造成的各环状输送带及圆筒体的摩擦不易发生并且通过支撑轴经由圆筒体支撑各环状输送带的往路侧,能够防止环状输送带的往路侧的起因于育苗箱的载荷的垂下。使圆筒体为满足仅对多根环状输送带中的对应的环状输送带承接作用的短条圆筒体就足够,能够将通过圆筒体与支撑轴的接触产生的圆筒体的旋转阻力抑制得尽可能小,能够顺利地产生圆筒体的与环状输送带的接触带来的旋转,能够使环状输送带及圆筒体的摩擦更不易发生。能够通过将支撑轴固定在输送机架上并且使圆筒体直接外嵌在支撑轴上的简单的构造就足够。
根据本结构,在一部分圆筒体上发生了与环状输送带的接触带来的摩擦的情况下,通过将没有磨损的圆筒体留下、仅进行磨损的圆筒体的更换,能够将支撑机构复原为规定的作用状态。
因而,通过将支撑轴固定在输送机架上并且使圆筒体直接外嵌在支撑轴上的简单的构造就足够,并且能够防止各环状输送带的往路侧的垂下而将育苗箱在不易发生倾斜等的姿势变化的状态下顺利地输送,并且能够便宜地得到耐久性良好的高品质的育苗箱输送机,以便能够不易磨损而持续长期使用环状输送带及圆筒体。
此外,即使在一部分圆筒体中发生了磨损,也能够仅将已磨损的圆筒体更换而便宜地将支撑机构复原为规定的作用状态。
优选的是,使上述圆筒体的承接上述环状输送带的部位相对于上述圆筒体的轴心方向上的中心部位向上述圆筒体的一端侧偏倚。
根据本结构,即使在承接圆筒体的环状输送带的部位上发生了与环状输送带的接触带来的磨损,也能够再使用该圆筒体。
即,通过适当地设定圆筒体的承接环状输送带的部位相对于圆筒体的轴心方向上的中心偏倚的距离,在圆筒体的承接环状输送带的部位上发生了与环状输送带的接触带来的磨损的情况下,如果变更圆筒体相对于支撑轴的安装朝向、以使得在磨损发生前位于环状输送带的左侧的圆筒体的一端移动定位到环状输送带的右侧,则已磨损的部位从环状输送带的往路侧偏离,在安装朝向变更前从环状输送带的往路侧偏离而处于未使用状态的部位成为对置于环状输送带的往路侧而承接环状输送带的往路侧的新的部位。
因而,即使在圆筒体的承接环状输送带的部位上发生了磨损,也能够再使用该圆筒体而进行环状输送带的往路侧的承接,不需要新的圆筒体,能够得到整体上能够持续更长期便宜地使用的良好的育苗箱输送机。
优选的是,设有定位圆筒体,该定位圆筒体位于分别承接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中的相邻的一对环状输送带的一对上述圆筒体之间,外嵌在上述支撑轴上,并且抵接作用在上述一对圆筒体的端面上,以将上述一对圆筒体定位在相对于上述环状输送带的承接作用位置上;将上述一对圆筒体的规格与上述定位圆筒体的规格设定为相同,以使得能够将上述一对圆筒体作为代替上述定位圆筒体的定位机构代替上述定位圆筒体安装在上述支撑轴上且能够将上述定位圆筒体作为代替上述圆筒体的承接机构代替上述圆筒体安装在上述支撑轴上。
根据本结构,在圆筒体上发生了与环状输送带的接触带来的磨损的情况下,能够代替该圆筒体而通过定位圆筒体支撑环状输送带的往路侧。
即,在圆筒体上发生了与环状输送带的接触带来的磨损的情况下,使该圆筒体与定位圆筒体替换而位于在此之前定位圆筒体位于的圆筒体彼此之间,安装到支撑轴上,使定位圆筒体与圆筒体替换而位于在此之前圆筒体位于的部位上,安装到支撑轴上。于是,定位圆筒体位于对环状输送带的往路侧承接作用的位置,并且通过圆筒体将其定位在该位置上。
因而,即使在圆筒体上发生了与环状输送带的接触带来的磨损,也能够代替该圆筒体而通过定位圆筒体进行环状输送带的往路侧的承接,不需要新的圆筒体,能够得到整体上能够持续更长期便宜地使用的良好的育苗箱输送机。
优选的是,在沿着上述支撑轴的轴心的方向视图中上述支撑轴的外周面与上述圆筒体的内周面点接触的状态下,上述圆筒体的轴心相对于上述支撑轴的轴心偏倚。
根据本结构,能够将通过圆筒体与支撑轴的接触产生的圆筒体的旋转阻力抑制得尽可能小,能够顺利地产生圆筒体的与环状输送带的接触带来的旋转而使环状输送带及圆筒体的磨损更不易发生。
因而,能够使环状输送带及圆筒体的规格寿命更长,能够得到的耐久性良好的育苗箱输送机,以使其能够持续更长期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播种设备的整体的正视图。
图2是表示播种设备的整体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输送机装置的设有姿势决定导引板及第1供给导引板的部位的俯视图。
图4(a)是表示第1育苗箱输送机的下降使用状态的正视图,图4(b)是表示第1育苗箱输送机的上升折叠状态的正视图。
图5是表示支撑机构的纵剖侧视图。
图6是表示支撑机构的纵剖正视图。
图7是表示替换安装了支撑机构的圆筒体和定位圆筒体的状态的纵剖侧视图。
图8是表示苗床土壤供给装置的纵剖正视图。
图9是表示苗床土壤供给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刷高度调节机构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刷高度调节机构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调节轴的支撑构造的正视图。
图13是表示平整刷的支撑构造的正视图。
图14是表示传动机构的正视图中的构造的线图。
图15是表示传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配设有马达的部位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供给驱动机构的正视图。
图18是表示连结变更机构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马达台连结变更机构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具备第1其他实施方式的支撑机构的纵剖侧视图。
图21是表示具备第2其他实施方式的支撑机构的纵剖侧视图。
图22是表示具备第3其他实施方式的支撑机构的纵剖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  育苗箱
11、21、32  输送机架
12、24、33  环状输送带
13、22、34  起始端侧支撑轴
26、36  末端侧支撑轴
80      支撑机构
82      支撑轴
82a     支撑轴的轴心
83      圆筒体
83b     承接环状输送带的部位
83c     圆筒体的中心部位
83e     圆筒体的端面
83a     圆筒体的轴心
84      定位圆筒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播种设备的整体的正视图。图2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播种设备的整体的俯视图。如这些图所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播种设备具备:输送起始端部由第1育苗箱输送机10构成并在输送末端侧连结有育苗箱台1的输送机装置C、沿该输送机装置C的育苗箱输送方向排列而设在输送机装置C上的苗床土壤供给装置40、灌水装置50、播种装置60、以及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
该播种设备如果将育苗箱2载置在输送机装置C的输送起始端部上,则将该育苗箱2通过输送机装置C依次供给到苗床土壤供给装置40、灌水装置50、播种装置60、以及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中,进行对育苗箱2供给作为苗床土壤的稻谷壳熏炭(将稻子的稻谷壳进行烟熏处理而成为炭状的物质)而形成苗床土部、对形成的苗床土部供给灌溉水并将水稻的稻种以散开的状态供给到供给了灌溉水后的苗床土部之上、对供给了稻种后的苗床土部之上供给作为覆盖土壤的稻谷壳熏炭而形成覆土部的播种处理,进行将结束了播种处理的育苗箱2载置到育苗箱台1上的作业。
对输送机装置C进行说明。
输送机装置C具备构成输送机装置C的输送供给端部的第1育苗箱输送机10、连接在第1育苗箱输送机10的输送末端侧的第2育苗箱输送机20、和连接在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输送末端侧的第3育苗箱输送机30。
将输送机装置C进行的育苗箱2的输送距离的长度如以下这样设定。将以育苗箱2的长边和短边中的短边沿着育苗箱输送方向的状态载置在输送机装置C上的育苗箱2的相对于输送机装置C的姿势设定为输送机装置C上的育苗箱2的输送姿势。在被从苗床土壤供给装置40输送到灌水装置50中的育苗箱2中发现了苗床土部的偏差或供给不良等的问题的情况下,能够从苗床土壤供给装置40具备的平整刷41与灌水装置50的机框51的间隔D1取出育苗箱2。在被从灌水装置50输送到播种装置60中的育苗箱2中发现了苗床土部的偏差等的问题的情况下,能够从灌水装置50的机框51与播种装置60的种子箱61的间隔D2将育苗箱2取出,并且在由播种装置60供给了稻种时,由灌水装置50供给的灌溉水已经渗入到苗床土部内,花费水渗透时间将育苗箱2从灌水装置50输送到播种装置60中,以将其在苗床土部的上面上没有浮着灌溉水的状态下供给。有在播种装置60与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之间根据希望而追加设置药剂供给装置(未图示)的情况,将播种装置60的种子箱61与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的覆盖土壤箱71的间隔D3设为能够进行药剂供给装置的设置的大小的间隔。
即,准备考虑到育苗箱1的短边侧的长度、育苗箱2的取出、苗床土部的灌溉水的渗透、以及药剂供给装置的追加设置的输送距离而构成输送机装置C。
如图1、图2所示,第1育苗箱输送机10具备育苗箱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连结在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输送机架21上的输送机架11、和沿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隔开规定间隔排列并驱动转动自如地支撑在该输送机架11上的一对环状输送带12、12。
第1育苗箱输送机10的输送机架11具备分配到第1育苗箱输送机10的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左侧和右侧的端部而设置的左右一对主框架11a、11a。第1育苗箱输送机10的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12、12卷绕在起始端侧滑轮14和末端侧滑轮15上,所述起始端侧滑轮14一体旋转自如地设于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左右一对主框架11a、11a的输送起始端侧的端部上的起始端侧支撑轴13上,所述末端侧滑轮15一体旋转自如地设于旋转自如地支撑在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输送机架21的输送起始端侧的端部上的起始端侧支撑轴22上。
因而,第1育苗箱输送机10通过驱动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起始端侧支撑轴22,用末端侧滑轮15驱动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12、12,将载置的育苗箱2通过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12、12的往路侧从下方承接并进行输送,送入到第2育苗箱输送机20中。
如图1、图2所示,第2育苗箱输送机20具备安装有沿育苗箱输送方向排列的前后一对支柱23、23的输送机架21、和沿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隔开规定间隔排列并驱动转动自如地支撑在该输送机架21上的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24、24。
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输送机架21具备分配到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左侧和右侧的端部而设置的左右一对主框架21a、21a。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24、24卷绕在起始端侧滑轮25和末端侧滑轮27上,所述起始端侧滑轮25一体旋转自如地设于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左右一对主框架21a、21a的输送起始端侧的端部上的起始端侧支撑轴22上,所述末端侧滑轮27一体旋转自如地设于配置在比灌水装置50靠育苗箱输送方向下游侧并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左右一对主框架21a、21a的输送末端侧的端部上的驱动轴26上。
因而,通过驱动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驱动轴26,用末端侧滑轮27驱动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24、24,将由第1育苗箱输送机10送入的育苗箱2通过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24、24的往路侧从下方承接并进行输送,供给到苗床土壤供给装置40中,将由苗床土壤供给装置40供给了作为苗床土的稻谷壳熏炭后的育苗箱2供给到灌水装置50中,将由灌水装置50供给了灌溉水之后的育苗箱2送入到第3育苗箱输送机30中。
如图1、图2所示,第3育苗箱输送机30具备安装有沿育苗箱输送方向排列的前后一对支柱31、31的输送机架32、和沿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隔开规定间隔排列并驱动转动自如地支撑在该输送机架32上的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33、33。
第3育苗箱输送机30的输送机架32具备分配到第3育苗箱输送机30的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左侧和右侧的端部而设置的左右一对主框架32a、32a。第3育苗箱输送机30的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33、33卷绕在起始端侧滑轮35和末端侧滑轮37、37上,所述起始端侧滑轮35一体旋转自如地设于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左右一对主框架32a、32a的输送起始端侧的端部上的起始端侧支撑轴34上,所述末端侧滑轮37、37一体旋转自如地设于配置在比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靠育苗箱输送方向下游侧并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左右一对主框架32a、32a的输送末端侧的端部上的驱动轴36上。
因而,通过驱动第3育苗箱输送机30的驱动轴36,用末端侧滑轮37驱动的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33、33,将由第2育苗箱输送机20送入的育苗箱2通过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33、33的往路侧承接并进行输送,供给到播种装置60中,将由播种装置60供给了稻种后的育苗箱2供给到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中,将由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供给了作为覆土的稻谷壳熏炭后的育苗箱2送入到育苗箱台1中。
育苗箱台1具备一端侧连结在第3育苗箱输送机30的输送机架32的育苗箱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上的左右一对主台框1a、1a、和沿育苗箱输送方向隔开规定间隔排列而连结在左右一对主台框1a、1a上的横档1b,通过横档1b承接支撑来自第3育苗箱输送机30的已播种作业的育苗箱2。
输送机装置C具备配置在第1育苗箱输送机10的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一端侧上并支撑在第1育苗箱输送机10的输送机架11上的姿势决定导引板3、分配到苗床土壤供给装置40的入口的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两端侧而配置并支撑在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输送机架21上的左右一对第1供给导引板4、4、和分配到比苗床土壤供给装置10具备的平整刷41向育苗箱输送方向下游侧稍稍偏离的部位的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两横侧而配置并支撑在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输送机架21上的左右一对第2供给导引板5、5。
输送机装置C具备分配到播种装置60的入口的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两横侧而配置并支撑在第3育苗箱输送机30的输送机架32上的左右一对第3供给导引板6、6、和分配到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的入口的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两横侧而配置并支撑在第3育苗箱输送机30的输送机架32上的左右一对第4供给导引板7、7。
如图3所示,位于第1育苗箱输送机10中的上述姿势决定导引板3通过在将育苗箱2的位于短边侧的侧壁的外面侧碰抵在姿势决定导引板3的位于输送机内侧的作用面上的状态下将育苗箱2载置到第1育苗箱输送机10上,将载置在第1育苗箱输送机10上的育苗箱2通过作用面姿势决定为规定的输送姿势。
位于第2育苗箱输送机20中的左右一对第1供给导引板4、4在被从第1育苗箱输送机10送入到第2育苗箱输送机20中的育苗箱2中发生了起因于第1育苗箱输送机10与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输送机架11、21的连结等的输送姿势紊乱的情况下,通过送入到苗床土壤供给装置10中的育苗箱2的端部抵接及滑动接触在第1供给导引板4的作用面上,将送入到苗床土壤供给装置10中的育苗箱2姿势修正为规定的输送姿势。
如图2所示,位于第2育苗箱输送机20中的左右一对第2供给导引板5、5在被从苗床土壤供给装置40送出的育苗箱2中发生了起因于平整刷41的作用的输送姿势紊乱的情况下,通过被朝向灌水装置50输送的育苗箱2的端部抵接及滑动接触在第2供给导引板5的作用面上,将被朝向灌水装置50输送的育苗箱2姿势修正为规定的输送姿势。
位于第3育苗箱输送机30中的左右一对第3供给导引板6、6在被从第2育苗箱输送机20送入到第3育苗箱输送机30中的育苗箱2中发生了起因于第2育苗箱输送机20与第3育苗箱输送机30的输送机架21、32的连结等的输送姿势紊乱的情况下,通过被送入到播种装置60中的育苗箱2的端部抵接及滑动接触在第3供给导引板6的作用面上,将被送入到播种装置60中的育苗箱2姿势修正为规定的输送姿势。
位于第3育苗箱输送机30中的左右一对第4供给导引板7、7在被从播种装置60送出的育苗箱2中发生了起因于第2环状输送带33的摆动等的输送姿势紊乱的情况下,在将该育苗箱2送入到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中时,通过的育苗箱2的端部抵接及滑动接触在第4供给导引板7的作用面上,将被送入到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中的育苗箱2姿势修正为规定的输送姿势。
姿势决定导引板3、第1供给导引板4、第2供给导引板5、第3供给导引板6及第4供给导引板7利用安装螺栓孔的长孔形状,向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位置调节。第1供给导引板4、第2供给导引板5、第3供给导引板6及第4供给导引板7具备以相对于育苗箱输送方向倾斜的状态设置在起始端部上的倾斜导入面。
图1中用实线表示的第1育苗箱输送机10表示下降使用状态,图4(a)是表示第1育苗箱输送机10的下降使用状态的正视图。图1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第1育苗箱输送机10表示上升折叠状态,图4(b)是表示第1育苗箱输送机10的上升折叠状态的正视图。如这些图所示,第1育苗箱输送机10通过绕用连结工具11b、21b将第1育苗箱输送机10的输送机架11与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输送机架21连结的轴心P将第1育苗箱输送机10的输送机架11上下摆动操作,切换为上升折叠状态和下降使用状态。在将第1育苗箱输送机10切换为上升折叠状态和下降使用状态时,通过第1育苗箱输送机10的输送机架11摆动的轴心P与第1育苗箱输送机10的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12的输送末端侧卷绕的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起始端侧支撑轴22的轴心不同,如图4(b)所示,将第1育苗箱输送机10的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12、12的输送起始端侧卷绕的起始端支撑轴13向输送末端侧稍稍移动调节,将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12、12切换为比使用时松弛的状态。起始端侧支撑轴13的移动调节利用设置在左右一对主框架11a、11a上以使起始端侧支撑轴13贯通的轴孔16的长孔形状进行。
图1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育苗箱台1表示上升折叠状态,图1中用实线表示的育苗箱台1表示下降使用状态。如该图所示,育苗箱台1通过被绕将育苗箱台1的主台框1a与第3育苗箱输送机30的输送机架32的轴心上下摆动操作,切换为上升折叠状态和下降使用状态。
因而,播种设备在输送时,通过将第1育苗箱输送机10及育苗箱台1切换为上升折叠状态,输送机装置C进行的育苗箱输送方向上的大小成为变得比使用时小的状态,能够良好地收容到容器中。
第1育苗箱输送机10具备在这些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12、12的输送起始端侧卷绕的起始端侧支撑轴13与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12、12的输送末端侧卷绕的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起始端侧支撑轴22之间沿育苗箱输送方向隔开规定排列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撑机构80。
第2育苗箱输送机20具备在这些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24、24的输送起始端侧卷绕的起始端侧支撑轴22与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24、24的输送末端侧卷绕的作为末端侧支撑轴的驱动轴26之间沿育苗箱输送方向隔开规定间隔排列设置的多个支撑机构80。
第3育苗箱输送机30具备在这些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33、33的输送起始端侧卷绕的起始端侧支撑轴34与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33、33的输送末端侧卷绕的作为末端侧支撑轴的驱动轴36之间沿育苗箱输送方向隔开规定间隔排列设置的多个支撑机构80。
图5是表示第1育苗箱输送机10、第2育苗箱输送机20及第3育苗箱输送机30具备的支撑机构80的纵剖侧视图。图6是表示第1育苗箱输送机10、第2育苗箱输送机20及第3育苗箱输送机30具备的支撑机构80的纵剖正视图。如这些图所示,第1育苗箱输送机10、第2育苗箱输送机20及第3育苗箱输送机30具备的支撑机构80具备沿着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配置并通过连结螺钉81固定在第1育苗箱输送机10、第2育苗箱输送机20或第3育苗箱输送机30的输送机架11、21或32的左右一对主框架11a、11a或21a、21a或32a、32a上的支撑轴82、分配外嵌在该支撑轴82的两端侧的左右一对圆筒体83、83、配置在该左右一对圆筒体83、83之间并外嵌在支撑轴82上的定位圆筒体84。
支撑轴82由纵剖面形状为圆形的金属棒构成。左右一对圆筒体83、83及定位圆筒体84由纵截面形状是圆形的树脂管构成。
如图5、图6所示,在左右一对圆筒体83、83中,圆筒体83的轴心83a相对于支撑轴82的轴心82a向下方偏倚,以使得在该圆筒体83的内周面直接接触在支撑轴82的外周面上的状态下、并且在沿着支撑轴82的轴心的方向视图中支撑轴82的外周面与圆筒体83的内周面点接触。
如果一个圆筒体83沿着支撑轴82位置偏差,则定位筒体84的一个端面84a抵接在一个圆筒体83的一个端面83e上而止动作用,一个主框架11a止动作用在一个圆筒体83的另一个端面83e上。如果另一个圆筒体83沿着支撑轴82位置偏差,则定位筒体84的另一个端面84a抵接在另一个圆筒体83的一个端面83e上而止动作用,另一个主框架11a止动作用于另一个圆筒体83的另一个端面83e上。
因而,左右一对圆筒体83、83通过定位筒体84和主框架11a、21a或32a定位在相对于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往路侧的承接作用位置上。
第1育苗箱输送机10、第2育苗箱输送机20及第3育苗箱输送机30具备的支撑机构80的左右一对圆筒体83、83通过定位筒体84定位在对于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12、12或24、24或33、33中的对应的一侧的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往路侧的承接作用位置上,左侧的圆筒体83在通过与左侧的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往路侧的接触而被施加的转动力的作用下相对于支撑轴82旋转的状态下受支撑轴82支撑,并且在承接部位83b从下方承接支撑左侧的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往路侧,右侧的圆筒体83在通过与右侧的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往路侧的接触而被施加的转动力的作用下相对于支撑轴82旋转的状态下受支撑轴82支撑,并且在承接部位83b从下方承接支撑右侧的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往路侧。
因而,第1育苗箱输送机10、第2育苗箱输送机20及第3育苗箱输送机30具备的支撑机构80用支撑轴82旋转自如地支撑左右一对圆筒体83、83,通过与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接触而使左右一对圆筒体83、83旋转,减轻在圆筒体83与环状输送带12、24或33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并且通过左右一对圆筒体83从下方承接支撑环状输送带12、24或33,防止环状输送带12、24或33在育苗箱2的载荷作用下而垂下。
各支撑机构80的左右一对圆筒体83、83和一个定位筒体84通过由将一根管分割得到的三根相等长度的分割管构成,将用来将各圆筒体83安装到支撑轴82上以使其对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往路侧承接作用的各圆筒体83的规格、和用来将定位筒体84安装到支撑轴82上以使其对左右一对圆筒体83、83定位作用的规格设定为相同。
图7是表示将支撑机构80的一个圆筒体83和定位筒体84替换而安装在支撑轴82上的状态的纵剖侧视图。如该图所示,在圆筒体83的承接输送机12、24或33的部位83b上发生了磨损的情况下,将已磨损的圆筒体83与定位筒体84替换安装到支撑轴82上,以使已磨损的圆筒体83代替定位圆筒体84而位于定位圆筒体84的安装位置上、定位圆筒体84代替已磨损的圆筒体83而位于圆筒体83的安装位置上。于是,定位圆筒体84成为代替已磨损的圆筒体83的承接机构,承接作用在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往路侧,已磨损的圆筒体83成为代替定位圆筒体84的定位机构而对于圆筒体83及84定位作用,能够进行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12、12或24、24或33、33的往路侧的承接。
对苗床土壤供给装置40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苗床土壤供给装置40的纵剖正视图。图9是表示苗床土壤供给装置40的纵剖侧视图。如这些图及图1所示,苗床土壤供给装置40具备:具有分配连结在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左右一对主框架21a、21a上的前壁板42a及后壁板42a的机体42、下部连结设置在该机体42上的储料器形的苗床土壤箱43、配置在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育苗箱输送路径的上方而设在位于该苗床土壤箱43的底部的排出口43c的下方的送出带44、设在送出带44的排出侧端部的育苗箱输送方向下游侧附近的供给滑槽45、和设在比供给滑槽45靠育苗箱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平整刷41。
苗床土壤箱43具备以朝上开口的状态形成在苗床土壤箱43的上端部上的投入口43d,如果从投入口43d投入稻谷壳熏炭,则在将投入的稻谷壳熏炭在排出口43c用送出带44的往路侧44a承接的状态下储存到箱内。
苗床土壤箱43具备沿送出带44的移动方向f(参照图8)排列并驱动旋转自如地设在箱内的排出口43c的上方附近的一对搅拌旋转体46、47。
一对搅拌旋转体46、47具备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苗床土壤箱43的前后的壁板42a上的搅拌驱动轴46a或47a、和沿该搅拌驱动轴46a或47a的轴心方向及周向一体旋转自如地安装在搅拌驱动轴46a或47a上的多根搅拌臂48。各搅拌臂48具备从搅拌驱动轴46a或47a向搅拌旋转体46或47的半径方向延伸的臂主体48a、和从臂主体48a的前端部沿着搅拌旋转体46或47的旋转轴心方向延伸的搅拌爪48b。
因而,通过旋转驱动搅拌驱动轴46a或47a,将一对搅拌旋转体46、47向旋转方向r旋转驱动,将苗床土壤箱43内的稻谷壳熏炭用搅拌臂48进行搅拌处理,防止储存在苗床土壤箱43中的稻谷壳熏炭以桥状堵塞在排出口48c的上方。
送出带44卷绕在从动轮体90和驱动轮体91上,所述从动轮体90配置在比苗床土壤箱43的排出口43c稍稍靠育苗箱输送方向上游侧,经由旋转支撑轴90a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壁板42a上,所述驱动轮体91配置在比苗床土壤箱43的排出口43c稍稍靠育苗箱输送方向下游侧,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壁板42a上。驱动轮体91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壁板42a上的送出驱动轴92上。
通过驱动送出驱动轴92,将送出带44在送出带44的对置于排出口43c的往路侧44a向移动方向f移动的状态下被驱动轮体91驱动旋转,将储存在苗床土壤箱43中的稻谷壳熏炭堆积输送到遍及送出带44的全长而装备在送出带44的外周面侧的送出作用面44b中的位于往路侧44a的部分上,受到位于排出口43c的育苗箱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开闭器49的刮平作用,使堆积高度成为了设定高度的稻谷壳熏炭从送出带44的排出侧落下到供给滑槽45中。
开闭器49通过设在机体42的外侧上的送出调节杠杆93(参照图1)被摆动操作,沿上下方向滑动调节,将对于送出带44的刮平作用位置沿上下变更,变更送出带44进行的稻谷壳熏炭的送出量。
送出带44具备沿送出带44的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排列而设在送出作用面44b上的滑动阻止突部44c。滑动阻止突部44c防止通过送出带44从苗床土壤箱43送出的稻谷壳熏炭的相对于送出作用面44b的滑动的发生,防止送出带44的稻谷壳熏炭的送出错误。各滑动阻止突部44c具备遍及送出作用面44b的整个宽度连续、并且沿着送出作用面44b的横宽方向以一直线状从送出作用面44b突出的形状而构成,成为相对于送出带44的移动方向f正交的方向的突条。
供给滑槽45将设在供给滑槽45的两端部上的连结片部45a通过连结螺栓紧固连结在固定于壁板42a上的托架42b上。供给滑槽45将来自送出带44的稻谷壳熏炭承接后使其下落,以使其不会向育苗箱输送方向下游侧飞散。通过碰到了供给滑槽45的稻谷壳熏炭在由与供给滑槽45的碰撞而施加的移动力作用下向沿着育苗箱输送方向的方向及正交的方向移动,供给滑槽45使育苗箱2的作为稻谷壳熏炭的苗床土部的厚度遍及整个育苗箱内尽量均匀。
平整刷41具备: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在前侧的壁板42a的外面侧从送出驱动轴92的端部朝向育苗箱输送方向下游侧延伸的支撑臂94的延伸端部、在后侧的壁板42a的外面侧从送出驱动轴92的端部朝向育苗箱输送方向下游侧延伸的支撑臂94的延伸端部上的平整驱动轴41a、和沿该平整驱动轴41a的周向排列并一体旋转自如地安装在平整驱动轴41a上的多个列状刷41b。
通过驱动平整驱动轴41a,将平整刷41向旋转方向Z(参照图8)旋转驱动,使各列状刷41b的前端侧进入到通过供给滑槽45的下方来到的育苗箱2的内侧,将育苗箱2的内侧的苗床土部通过列状刷41b扒匀。各列状刷41b具备越靠平整刷41的旋转轴心方向上的内侧越位于平整刷41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V字状的形状。
因而,苗床土壤供给装置10将投入在苗床土壤箱43中的稻谷壳熏炭一边通过送出带44承接一边通过一对搅拌旋转体46、47搅拌,防止稻谷壳熏炭的堵塞并储存在苗床土壤箱43中,通过驱动送出驱动轴92,由该送出驱动轴92经由驱动轮体91将送出带44向移动方向f驱动,将储存在苗床土壤箱43中的稻谷壳熏炭通过送出带44的往路侧44a从苗床土壤箱43的排出口43a送出并使其经由供给滑槽45落下,由此,将稻谷壳熏炭供给到由第2育苗箱输送机20输送的育苗箱2中而形成苗床土部,通过平整刷41使在育苗箱2中形成的苗床土部变得平整。
如图8、图9所示,苗床土壤供给装置40具备从前侧的壁板42a及后侧的壁板42a的内面侧朝向送出带44的下方、并且朝向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输送路径延伸的板状的导引体95。各导引体95以一连串位于送出带44的排出侧端部的下方与平整刷41的外周附近之间的状态具备越靠下端侧越位于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内侧这样倾斜的状态的导引面95a。
即,各导引体95将从送出带44及供给滑槽45向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外侧掉落的稻谷壳熏炭、以及通过平整刷41弹起的稻谷壳熏炭通过导引面95a承接并进行导引以使其朝向育苗箱2的内侧落下,防止稻谷壳熏炭下落并堆积到育苗箱2的壁板部2a(参照图9)的上端面上。
如图8所示,苗床土壤供给装置40具备设在平整刷41的外周侧的刮板96。刮板96经由设在刮板96的两端部上的连结片部96a支撑在一对支撑臂94、94上,将附着在平整刷41上的稻谷壳熏炭从平整刷41扒落。
苗床土壤供给装置40具备具有设在苗床土壤箱43的外侧附近的调节轴101的刷高度调节机构100,通过该刷高度调节机构100进行平整刷41的高度调节。
如图10、图11所示,刷高度调节机构100除了具备上述调节轴101以外,还具备分配给调节轴101的两端部而安装的一对抵接块102、102、和分别承接作用在一对抵接块102、102上的一对止挡103、103。
调节轴101旋转自如地贯通在分配连结在旋转自如地支撑平整刷41的一对支撑臂94、94上的一对悬垂臂104、104的上端部上。
如图10、图12所示,各止挡103具备安装在设于固定在壁板42a的前部上的托架105上的安装螺孔105a中的上下方向的螺纹轴部103a、和固定在该螺纹轴部103a的上端部上的止挡承接部103b。
即,各止挡103将兼用作操作部的止挡承接部103b进行旋转调节,则螺纹轴部103a被旋转操作而相对于托架105升降,止挡承接部103b与螺纹轴部103a一起升降,将止挡承接部103b进行上升调节,以使抵接块102位于比调节前高的配置高度而进行承接支撑,或者进行下降调节以使抵接块102位于比调节前低的配置位置而进行承接支撑。
如图12所示,各抵接块102具备矩形的外周形状而构成,具备4个抵接边102a~102d。通过将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调节轴102的一端部上的操作工具106进行旋转调节,使调节轴101与操作工具106一起旋转而旋转操作一对抵接块102、102,从一对抵接块102、102的4个抵接边102a~102d中选择一个抵接边,使其抵接在止挡103的止挡承接部103b上。如图12所示,将各抵接块102的4个抵接边102a~102d的距离调节轴101的轴心的距离的长度设定为4种不同的长度,通过变更各抵接块102的抵接在止挡103的止挡承接部103b上的抵接边,变更由止挡103经由抵接块102承接支撑的调节轴101的配置高度。
因而,刷高度调节机构100通过进行旋转调节操作工具106而变更抵接在止挡103的止挡承接部103b上的抵接块102的抵接边的调节、和在各止挡103中旋转调节止挡承接部103b而变更止挡103的安装高度的调节的其一或两者,变更调节轴101的配置高度而使一对支撑臂94、94绕送出驱动轴92的旋转轴心上下摆动,变更平整刷41相对于机体42的安装高度而将平整刷41相对于育苗箱2的作用位置向上下侧变更。各止挡103通过蝶形螺母108固定在对于托架105的规定的安装高度上。
刷高度调节机构100具备连结在调节轴101的两端部上的弹簧107,通过用该弹簧107将一对抵接块102、102向止挡103的止挡承接部103b抵接施力,防止平整刷41的浮起。
对灌水装置50、播种装置60及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进行说明。
如图1、图2所示,灌水装置50具备安装在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左右一对主框架21a、21a上的机体51、和配置在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育苗箱输送方向的上方并连结在机体51上的灌水管52。
灌水装置50从在灌水管52上沿其轴心方向排列设置的喷出孔将灌溉水散布在由第2育苗箱输送机20输送的来自苗床土壤供给装置40的育苗箱2的苗床土部上。
如图1、图2所示,播种装置60具备安装在第3育苗箱输送机30的左右一对主框架32a、32a上的机体62、支撑在该机体62上的种子箱61、和设在种子箱61的排出口的下方的扩散板63。
种子箱61具备驱动转动自如地设在种子箱61的排出口中的送出辊64。
播种装置60通过驱动送出辊64,将储存在种子箱61中的稻种通过送出辊64从种子箱61送出而下落到扩散板63上,使稻种从扩散板63下落到被第3育苗箱输送机30输送的来自灌水装置50的育苗箱2上,将稻种以散开的状态供给到育苗箱2的已供给灌溉水的苗床土部上。
如图1、图2所示,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具备安装在第3育苗箱输送机30的左右一对主框架32a上的机体72、支撑在该机体72上的覆盖土壤箱71、和设在覆盖土壤箱71的排出口的下方的扩散板73而构成。
覆盖土壤箱71具备驱动转动自如地设在覆盖土壤箱71的排出口上的送出辊74、以及位于排出口的上方附近而驱动转动自如地设在覆盖土壤箱71的内部中的搅拌旋转体75。
因而,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通过搅拌旋转体75搅拌投入到覆盖土壤箱71中的作为覆盖土壤的稻谷壳熏炭,防止稻谷壳熏炭在排出口的上方成为桥状堵塞并将稻谷壳熏炭储存在覆盖土壤箱71中,通过驱动送出辊74,将储存在覆盖土壤箱71中的稻谷壳熏炭通过送出辊74从覆盖土壤箱71送出而下落到扩散板73上,使稻谷壳熏炭下落到由第3育苗箱输送机30输送的来自播种装置60的育苗箱2中,在育苗箱2的被供给了稻种的苗床土部之上形成由稻谷壳熏炭构成的覆土部。
在播种装置60及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中,如果从送出辊64或74下落的稻种或稻谷壳熏炭碰到扩散板63、73,则在通过该碰撞被施加的移动力的作用下向育苗箱输送方向、以及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分散。由此,播种装置60及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的扩散板63、73使稻种及作为覆土的稻谷壳熏炭遍及育苗箱2的苗床土部的整面均匀地分散。
在播种装置60及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中,将具备与覆盖土壤供给装置40具备的导引体95相同的导引面而构成的导引体设在送出辊64或74的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两侧的下方,通过导引体防止稻种或稻谷壳熏炭下落并堆积在育苗箱2的壁板2a的上端面上。
覆盖土壤供给装置40的覆盖土壤箱43、播种装置60的种子箱61及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的覆盖土壤箱71具备连结在机体42、51或62上的下部箱43a、61a或71a、和对下部箱43a、61a或71a拆装自如的上部箱43b、61b或71b。上部箱43b、61b或71b通过将上部箱43b、61b或71b的下端部插入到下部箱43a、61a或71a的上端部中、以连通状态连结在下部箱43a、61a或71a上。
即,在输送播种设备的情况下,将覆盖土壤供给装置40、播种装置60及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做成上部箱43b、61b或71b拆下而上下高度变得比使用时低的紧凑的状态,并且能够将上部箱43b、61b或71b紧凑地收容到覆盖土壤供给装置40、播种装置60及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中的剩下连结在输送机装置C上的下侧部分彼此之间。
对驱动输送机装置C、覆盖土壤供给装置40、播种装置60及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的构造进行说明。
播种设备具备支撑在设于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输送机架21的输送起始端侧的端部上的输入箱110上的马达111、和横跨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输送机架21的横侧部与第3育苗箱输送机30的输送机架32的横侧部设置的传动机构112,将马达111输出的驱动力通过传动机构112传递给第2及第3育苗箱输送机20、30,驱动第1、第2及第3育苗箱输送机10、20、30的环状输送带12、24、33。
马达111由电动马达构成。如图1、图2所示,马达111在比覆盖土壤供给装置40靠育苗箱输送方向上游侧定位配置在覆盖土壤供给装置40与第1育苗箱输送机10的输送末端侧的端部之间。
因而,马达111为位于远离灌水装置50地方并且被覆盖土壤供给装置40覆盖的状态,能够避免灌水装置50散布的灌溉水带来的马达111的水淋湿。此外,马达111为位于第1育苗箱输送机10的横测而位于对第1育苗箱输送机10供给育苗箱2的作业者的附近的状态,作业者能够容易地进行马达111的开启、关闭操作。
图14是表示传动机构112的正视图中的构造的线图。图15是表示传动机构112的俯视图。图16是表示配设有马达111的部位的侧视图。如这些图及图1、图2所示,传动机构112具备:以从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主框架21a朝上方延伸的状态设在主框架21a上的输入箱110、横跨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主框架21a的横外侧与第3育苗箱输送机30的主框架32a的横外侧设置的传动箱113、横跨输入箱110与传动箱113的传动方向上游侧端部的内侧设置的输入链114、和沿传动方向排列设置在传动箱113的内侧的多根传动链115。
如图14、图15、图16所示,输入链114卷绕在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马达111的输出轴111a上的输出链轮111b和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位于传动箱113的传动方向上游侧端部的内侧的输入轴116上的输入链轮117上,使马达111的输出轴111a与传动箱113的输入轴116联动。输入轴116横跨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左右一对主框架21a、21a安装,成为将左右一对主框架21a、21a连结的连结轴。
如图14、图15所示,多根传动链115中的一个传动链115卷绕在沿传动方向排列设置在传动箱113的内侧的多根中继传动轴中的位于输入轴116的附近的中继传动轴118上的传动链轮和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输入轴116上的传动链轮119上,使输入轴116联动于中继传动轴118。多根传动链115中的一部分传动链115卷绕在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多根中继传动轴中的相邻的一对中继传动轴120、120上的传动链轮上,使相邻的一对中继传动轴120、120联动。多根传动链115中的一个传动链115卷绕在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驱动轴26上的输送机驱动链轮、和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位于驱动轴26的附近的中继传动轴121上的输出链轮上,使中继传动轴121联动于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驱动轴26。多根传动链115中的一个环状传动链115卷绕在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第3育苗箱输送机30的驱动轴36上的输送机驱动链轮、和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接近于驱动轴36的中继传动轴122上的传动链轮上,使中继传动轴122联动于第3育苗箱输送机30的驱动轴36。
如图2、图15所示,第1育苗箱输送机10的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12、12的输送末端侧卷绕的末端侧滑轮15、和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24、24的输送起始端侧卷绕的起始端侧滑轮25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起始端侧支撑轴22上,第1育苗箱输送机10的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12、12被从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环状输送带24传动而驱动。
播种设备具备将马达111的驱动力从上述传动机构112传递给覆盖土壤供给装置40而驱动送出带44、搅拌旋转体46、47及平整刷41的供给驱动机构130。
图17是表示供给驱动机构130的正视图。如该图及图9、图14、图15所示,供给驱动机构130具备设在覆盖土壤供给装置40的传动机构112所位于的一侧的横外侧的传动链131及平整传动链132、和设在覆盖土壤供给装置40的与传动机构112所位于的一侧相反侧的横外侧的搅拌传动链133及联动链134。
传动链131卷绕在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位于比传动机构112的多根中继传动轴中的灌水装置50靠育苗箱输送方向上游侧、并且位于比马达111靠育苗箱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中继传动轴124上的输出链轮135、和设在送出驱动轴92的端部上的输入链轮136上。输入链轮136经由离合器145联动于送出驱动轴92。
平整传动链132卷绕在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送出驱动轴92的端部上的输出链轮137、和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平整刷41的平整驱动轴41a的传动机构112所位于的一侧的端部上的平整驱动链轮138上。
搅拌传动链133卷绕在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送出驱动轴92的与传动机构112所位于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上的输出链轮139、和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一对搅拌旋转体46、47中的接近于送出驱动轴92的一侧的搅拌旋转体46的搅拌驱动轴46a的与传动机构112所位于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上的搅拌驱动链轮140上。联动链轮134卷绕在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一对搅拌旋转体46、47中的连结着搅拌传动链133的一侧的搅拌旋转体46的搅拌驱动轴46a的与传动机构112所谓位于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上的输出链轮141、和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一对搅拌旋转体46、47中的没有连结搅拌传动链133的从动侧的搅拌旋转体47的搅拌驱动轴47a的端部上的输入链轮142上。
因而,供给驱动机构130将传递给了传动机构122的马达111的驱动力从中继传动轴124通过传动链131传递给送出驱动轴92,从该送出驱动轴92通过搅拌传动链133传递给一个搅拌旋转体46,从该一个搅拌旋转体46的搅拌驱动轴46通过联动链134传递给另一个搅拌旋转体47,从送出驱动轴92通过平整传动链132传递给平整刷41,将驱动第1、第2、第3育苗箱输送机10、20、30的马达111作为驱动源而驱动送出带44、一对搅拌旋转体46、47及平整刷41。供给驱动机构130驱动一对搅拌旋转体46、47,以使其向相同的旋转方向r旋转。
如图14、图15所示,播种装置60具备卷绕在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传动机构112的多根中继传动轴中的位于播种装置60的下方的中继传动轴125上的输出链轮和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作为送出辊64的旋转支撑轴的播种驱动轴65上的输入链轮上的播种驱动链66,将传递给了传动机构122的马达111的驱动力从中继传动轴125通过播种驱动链66传递给送出驱动轴65,驱动送出辊64。
在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中,具备卷绕在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传动机构112的多根中继传动轴中的位于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的下方的中继传动轴122上的输出链轮和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作为送出辊74的旋转支撑轴的覆土驱动轴76上的输入链轮上的覆土驱动链77、和卷绕在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覆土驱动轴76上的传动链轮和一体旋转自如地设在作为搅拌旋转体75的旋转支撑轴的搅拌驱动轴78上的输入链轮上的搅拌传动链79。
因而,在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中,将传递给了传动机构122的马达111的驱动力从中继传动轴122通过覆土驱动链77传递给覆土驱动轴76,从覆土驱动轴76通过搅拌驱动链79传递给搅拌驱动轴78,驱动送出辊74及搅拌旋转体75。
由此,输送机装置C、覆盖土壤供给装置40、播种装置60及覆盖土壤供给装置70由单一的马达111驱动。
如图9所示,横跨覆盖土壤供给装置40的送出驱动轴92和输入链轮136设有离合器145。该离合器145被位于覆盖土壤供给装置40的横外侧的离合器杠杆146(参照图1)切换操作为接合状态和分离状态,将对于送出驱动轴92的传动切换为接合和分离,将送出带44、搅拌旋转体46、47及平整刷41驱动或停止操作。
如图13所示,支撑平整刷41的各支撑臂94具备通过连结螺栓148连结在支撑臂94的前端部上的轴支撑部件149,经由该轴支撑部件149支撑着平整刷41的平整驱动轴41a。
通过设在轴支撑部件149上的长孔形的螺栓孔149a的作用,通过将轴支撑部件149相对于支撑臂94的安装位置沿支撑臂94的延伸方向变更调节,平整刷41的平整驱动轴41a沿着作为支撑臂94的切开孔的轴孔94a移动,平整驱动链轮138与平整驱动轴41a一起移动。
即,通过变更轴支撑部件149的安装位置,变更平整驱动链轮138的安装位置而进行平整传动链132的张力调节。
如图9所示,覆盖土壤供给装置40的机体42经由设在前侧的壁板42a的下端部及后侧的壁板42a的下端部的育苗箱输送方向上的两端侧上的连结变更机构150连结在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输送机架21上。
如图18所示,各连结变更机构150具备在覆盖土壤供给装置40的壁板42a的下端部上装备朝向输送机的横外侧的弯折部而构成的机体侧的连结板部151、和横跨该连结板部151和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输送机架21的主框架21a安装的连结螺栓152。
各连结变更机构150通过使设在连结板部151上的螺栓孔153具备长孔形状而构成为导引孔,能够通过使覆盖土壤供给装置40的机体42沿着主框架21a移动调节而将机体42的相对于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输送机架21的连结位置沿育苗箱输送方向变更。
如图9、图17所示,从传动机构112的中继传动轴124对送出驱动轴92传动的传动链131的传动方向上游侧卷绕的作为上游侧轮体的输出链轮135绕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输送机架侧,传动链131的传动方向下游侧卷绕的作为下游侧轮体的输入链轮136绕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覆盖土壤供给装置40的机体侧。
因而,通过由各连结变更机构150的作用变更覆盖土壤供给装置40的机体42相对于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输送机架21的连结位置,覆盖土壤供给装置40的整体沿育苗箱输送方向移动,传动链131的传动方向下游侧卷绕的输入链轮136相对于传动链131的传动方向上游侧卷绕的输出链轮135沿与各链轮135、136的旋转轴心正交的方向移动,能够进行传动链131的张力调节。
如图3、图16所示,马达111支撑在输入箱110、和一端部连结在该输入箱110的内壁板110a上的马达台主体159a而构成的马达台159上。马达台159经由设在输入箱110的内壁板110a的育苗箱输送方向上的两端侧的马达台连结变更机构155、和设在马达台主体159a的与输入箱110侧相反侧的端部的育苗箱输送方向上的两端侧的马达台连结变更机构155连结在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输送机架21上。
如图19所示,各马达台连结变更机构155具备在内壁板110a或马达台主体159a的下端部上装备朝向输送机的横外侧的弯折部而构成的马达台侧的连结板部156、和横跨该连结板部156和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主框架21a安装的连结螺栓157。
通过使设在马达台侧的连结板部156上的螺栓孔158具备长孔形状而构成为导引孔,各马达台连结变更机构155使能够通过使马达台159沿着主框架21a移动而变更马达台159的相对于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主框架21的连结位置。
如图17所示,从马达111的输出轴111a传动给传动箱113的输入轴116的输入链114的传动方向上游侧卷绕的输出链轮111b绕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支撑在马达台159侧,输入链114的传动方向下游侧卷绕的输入链轮117绕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支撑在第2育苗箱输送机20的输送机架21侧。
因而,通过由各马达台连结变更机构155的作用变更马达台159相对于主框架21的连结位置,马达111与马达台159一起沿育苗箱输送方向移动,输入链114的转动上游侧卷绕的输出链轮111b相对于输入链114的传动方向下游侧卷绕的输入链轮117向与各链轮的旋转轴心正交的方向移动,能够进行输入链114的张力调节。
[其他实施方式]
图20是表示具备第1其他实施方式的支撑机构80的纵剖侧视图。如该图所示,在具备第1其他实施方式的支撑机构80中,具备固定在输送机架11、21或32的左右一对主框架11a、11a或21a、21a或32a、32a上的金属制的支撑轴82、和旋转自如地外嵌在该支撑轴82上的一个树脂制的圆筒体83。
圆筒体83具备一对承接部位83b、83b,并且通过受一对主框架11a、11a或21a、21a或32a、32a夹持而处于被定位在对于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12、12或24、24或33、33的承接作用位置上的状态,将左右一对环状输送带12、12或24、24或33、33的一根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往路侧通过一个承接部位83b从下方承接支撑,将另一根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往路侧通过另一个承接部位83b从下方承接支撑。
图21是表示具备第2其他实施方式的支撑机构80的纵剖侧视图。如该图所示,在具备第2其他实施方式的支撑机构80中,具备固定在输送机架11、21或32的左右一对主框架11a、11a或21a、21a或32a、32a上的金属制的支撑轴82、和分配到该支撑轴82的两端侧而旋转自如地外嵌在该支撑轴82上的左右一对树脂制的圆筒体83、83而构成。
左侧及右侧的圆筒体83受外嵌在支撑轴82上的定位板85和一个主框架11a、21a或32a夹持,处于被定位在对于左侧或右侧的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承接作用位置上的状态,将左侧或右侧的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往路侧通过承接部位83b从下方承接支撑。定位板85受固接在支撑轴82上的止动销86承接支撑。
图22是表示具备第3其他实施方式的支撑机构80的纵剖侧视图。如该图所示,在具备第3其他实施方式的支撑机构80中,具备:固定在输送机架11、21或32的左右一对主框架11a、11a或21a、21a或32a、32a上的金属制的支撑轴82、分配到该支撑轴82的两端侧而旋转自如地外嵌在该支撑轴82上的左右一对树脂制的圆筒体83、83、和配置在左右一对圆筒体83、83之间而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在支撑轴82上的树脂制的定位圆筒体84。
左侧的圆筒体83受定位圆筒体84的一个端面84a和左侧的主框架11a、21a或32a夹持,成为被定位在对左侧的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承接作用位置上的状态,将左侧的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往路侧通过承接部位83b从下方承接支撑。
右侧的圆筒体83受定位圆筒体84的一个端面84a和右侧的主框架11a、21a或32a夹持,成为被定位在对右侧的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承接作用位置上的状态,将右侧的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往路侧通过承接部位83b从下方承接支撑。
在具备第2其他实施方式的支撑机构80及具备第3其他实施方式的支撑机构80中,设定承接左侧及右侧的圆筒体83的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往路侧的部位83b,以使其相对于圆筒体83的轴心方向上的中心部位83c向圆筒体83的一端侧偏倚而定位。
因而,在具备第2其他实施方式的支撑机构80及具备第3其他实施方式的支撑机构80中,即使在圆筒体83的承接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部位83b中发生磨损,通过变更磨损的圆筒体83的安装朝向,也能够将已磨损的圆筒体83再次使用。
即,在圆筒体83的承接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部位83b(以下称作承接部位83b)中发生了磨损的情况下,变更圆筒体83相对于支撑轴82的安装朝向,以使在磨损发生前位于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左侧的圆筒体83的一端移动到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右侧而定位。于是,已磨损的承接部位83b从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往路侧偏离,在安装朝向变更前从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往路侧偏离而处于未使用状态的部位成为对置于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往路侧而承接环状输送带12、24或33的往路侧的新的部位。
[其他实施例]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左右一对圆筒体83、83和定位圆筒体84的长度构成为相等的长度、能够将定位圆筒体84作为圆筒体83替代安装而构成的例子,但也可以构成为,使左右一对圆筒体83、83和定位圆筒体84的长度为不同的长度、能够将定位圆筒体84作为圆筒体83替代安装。只要能够将定位圆筒体84作为圆筒体83替代安装而支撑环状输送带,就能够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功能,所以也可以使左右一对圆筒体83、83和定位圆筒体84的长度为不同的长度。在此情况下,也可以使左右一对圆筒体83、83的长度为不同的长度。
(2)除了将两根环状输送带沿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而实施以外,也可以将3根以上的环状输送带沿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来实施,在此情况下,也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除了装备在播种设备中的育苗箱输送机以外,也能够用于在仓库、车辆、苗圃等中进行育苗箱的取放及装卸的育苗箱输送机中。

Claims (5)

1.一种育苗箱输送机,具备输送机架(11、21、32)、多根环状输送带(12、24、33)、起始端侧支撑轴(13、22、34)、和末端侧支撑轴(26、36),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12、24、33)沿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隔开规定间隔排列并驱动旋转自如地支撑在上述输送机架(11、21、32)上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12、24、33)的输送起始端侧卷绕在上述起始端侧支撑轴(13、22、34)上,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的输送末端侧卷绕在上述末端侧支撑轴(26、36)上,通过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12、24、33)从下方承接并输送育苗箱(2),其特征在于,
具备在上述起始端侧支撑轴(13、22、34)与上述末端侧支撑轴(26、36)之间从下方承接支撑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12、24、33)的往路侧的支撑机构(80),该支撑机构(80)具有沿着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固定在上述输送机架(11、21、32)上的支撑轴(82)、和旋转自如地外嵌在上述支撑轴(82)上且一边旋转自如地支撑在上述支撑轴上一边承接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12、24、33)的圆筒体(83),上述圆筒体(83)以圆筒体(83)的内周面直接接触在上述支撑轴(82)的外周面上的状态外嵌在上述支撑轴(82)上。
2.一种育苗箱输送机,具备输送机架(11、21、32)、多根环状输送带(12、24、33)、起始端侧支撑轴(13、22、34)、和末端侧支撑轴(26、36)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12、24、33)沿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隔开规定间隔排列并驱动旋转自如地支撑在上述输送机架(11、21、32)上,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12、24、33)的输送起始端侧卷绕在上述起始端侧支撑轴(13、22、34)上,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的输送末端侧卷绕在上述末端侧支撑轴(26、36)上,通过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12、24、33)从下方承接并输送育苗箱(2),其特征在于,
上述起始端侧支撑轴(13、22、34)与上述末端侧支撑轴(26、36)之间从下方承接支撑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12、24、33)的往路侧的支撑机构(80)具备:沿着与育苗箱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固定在上述输送机架(11、21、32)上的支撑轴(82)、和在沿着上述支撑轴(82)的轴心的方向排列并旋转自如地外嵌在上述支撑轴(82)上且一边旋转自如地支撑在上述支撑轴(82)上一边分别承接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12、24、33)的多个圆筒体(83);
上述多个圆筒体(83)以该圆筒体(83)的内周面直接接触在上述支撑轴(82)的外周面上的状态外嵌在上述支撑轴(82)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育苗箱输送机,其特征在于,使上述圆筒体(83)的承接上述环状输送带(12、24、33)的部位相对于上述圆筒体(83)的轴心方向上的中心部位向上述圆筒体(83)的一端侧偏倚。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育苗箱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设有定位圆筒体(84),该定位圆筒体(84)位于分别承接上述多根环状输送带(12、24、33)中的相邻的一对环状输送带(12、24、33)的一对上述圆筒体(83)之间,外嵌在上述支撑轴(82)上,并且抵接作用在上述一对圆筒体(83)的端面上,以将上述一对圆筒体(83)定位在相对于上述环状输送带(12、24、33)的承接作用位置上;
将上述一对圆筒体(83)的规格与上述定位圆筒体(84)的规格设定为相同,以使得能够将上述一对圆筒体(83)作为代替上述定位圆筒体(84)的定位机构代替上述定位圆筒体(84)安装在上述支撑轴(82)上,并且能够将上述定位圆筒体(84)作为代替上述圆筒体(83)的承接机构代替上述圆筒体(83)安装在上述支撑轴(82)上。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育苗箱输送机,其特征在于,在沿着上述支撑轴(82)的轴心的方向视图中上述支撑轴(82)的外周面与上述圆筒体(83)的内周面点接触的状态下,上述圆筒体(83)的轴心相对于上述支撑轴(82)的轴心偏倚。
CN 201010503663 2010-02-19 2010-09-30 育苗箱输送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614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35142 2010-02-19
JP2010035142A JP4861488B2 (ja) 2010-02-19 2010-02-19 育苗箱コンベ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1421A true CN102161421A (zh) 2011-08-24
CN102161421B CN102161421B (zh) 2013-10-30

Family

ID=44462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503663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61421B (zh) 2010-02-19 2010-09-30 育苗箱输送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861488B2 (zh)
CN (1) CN10216142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73188A (zh) * 2019-01-24 2019-04-26 山西省交通环境保护中心站(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公路植被恢复辅助装置
CN110278811A (zh) * 2019-07-22 2019-09-27 辽宁省水稻研究所 一种专用于耐盐式水稻育苗板填泥浆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64602B2 (ja) * 2018-06-28 2023-04-25 大和ハウス工業株式会社 搬送補助体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37435A (ja) * 1991-01-21 1992-08-25 Hokuei:Kk 育苗容器の土詰装置
JPH09323829A (ja) * 1996-06-06 1997-12-16 Suzutec Co Ltd 育苗箱処理装置
JPH11139418A (ja) * 1997-11-05 1999-05-25 Ishii Ind Co Ltd 容器反転装置
JPH11255337A (ja) * 1998-03-09 1999-09-21 Suzutec Co Ltd 育苗容器段積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31713A (ja) * 1986-07-26 1988-02-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セラミツク成形体静水圧加圧用皮膜材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37435A (ja) * 1991-01-21 1992-08-25 Hokuei:Kk 育苗容器の土詰装置
JPH09323829A (ja) * 1996-06-06 1997-12-16 Suzutec Co Ltd 育苗箱処理装置
JPH11139418A (ja) * 1997-11-05 1999-05-25 Ishii Ind Co Ltd 容器反転装置
JPH11255337A (ja) * 1998-03-09 1999-09-21 Suzutec Co Ltd 育苗容器段積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73188A (zh) * 2019-01-24 2019-04-26 山西省交通环境保护中心站(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公路植被恢复辅助装置
CN109673188B (zh) * 2019-01-24 2022-08-19 山西省交通环境保护中心站(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公路植被恢复辅助装置
CN110278811A (zh) * 2019-07-22 2019-09-27 辽宁省水稻研究所 一种专用于耐盐式水稻育苗板填泥浆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67139A (ja) 2011-09-01
JP4861488B2 (ja) 2012-01-25
CN102161421B (zh) 2013-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40876B1 (ko) 육묘상자 적층장치
US8479911B2 (en) Movable conveyor for loading a container
KR101592170B1 (ko) 파종기용 복토장치
CN102161421B (zh) 育苗箱输送机
KR101320660B1 (ko) 회전슈트
JP2011167138A (ja) 播種プラント
JP6666833B2 (ja) 播種機
JP4967788B2 (ja) 野菜苗株移植機
JP6718572B2 (ja) 播種機
JP2018117533A (ja) 播種機及び播種機を備えた播種装置
JP6051895B2 (ja) 苗移植機
WO2017145428A1 (ja) 育苗箱用播種機
CN113329615A (zh) 空气喷杆式撒布机的分段控制
JP3493834B2 (ja) 苗移植機
JP5637475B2 (ja) 湛水直播装置
JP4919214B2 (ja) 移植機
JP3499656B2 (ja) 土均し装置
JP2004236666A (ja) 移植機
JP2010172826A (ja) 整列選別装置
JPS6287010A (ja) 育苗用播種機
JP2018102256A (ja) 播種機
JP3670270B2 (ja) 田植機
JP3549622B2 (ja) 播種プラントの種籾供給装置
WO2020199529A1 (zh) 集约化秧苗装载装置和秧盘装载方法以及插秧机
JP6589379B2 (ja) 苗移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30

Termination date: 2016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