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1259A - 图像形成装置及喷吐液循环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喷吐液循环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61259A
CN102161259A CN2010102430631A CN201010243063A CN102161259A CN 102161259 A CN102161259 A CN 102161259A CN 2010102430631 A CN2010102430631 A CN 2010102430631A CN 201010243063 A CN201010243063 A CN 201010243063A CN 102161259 A CN102161259 A CN 1021612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gun
ink
pressure
image processing
process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430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海宝敏
广木正士
久保田敦
大津和彦
门孝
高桥伸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612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12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41J2/2107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ink properties
    • B41J2/2114Ejecting specialized liquids, e.g. transparent or processing liqu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5Arrangement thereof
    • B41J2/155Arrangement thereof for line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20Modul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及喷吐液循环方法,具体是在通过被循环供给有喷吐液的喷墨头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提供一种在将泵动作对喷墨头的喷吐性能的影响抑制到最小限度的同时,向喷墨头循环供给喷吐液的技术,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上游侧室,相对于油墨流动方向配置在循环路径中喷墨头的上游侧,用于暂时地存积要通过循环路径供给到喷墨头的喷吐液;下游侧室,配置在循环路径中喷墨头的下游侧且上游侧室的上游侧,用于暂时地存积从喷墨头回收的喷吐液;以及压力差调整机构,能够选择性地形成下游侧室内的压力比上游侧室内的压力低的第一压力状态和上游侧室内的压力比下游侧室内的压力低的第二压力状态。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及喷吐液循环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从喷墨头喷吐油墨等喷吐液以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在通过喷吐油墨的喷墨头进行印刷的喷墨式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从喷墨头的喷嘴周边除去气泡或异物的恢复方法,公知一种回收未被喷墨头喷吐而残留在喷墨头内的油墨并将该油墨再次循环供给到喷墨头的技术。(例如参见日本特开平09-104120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06-159811号公报)。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披露了通过泵对油墨直接加压使油墨循环从而向喷墨头供给油墨的构成。
但是,当采用用泵对油墨直接加压的构成时,泵的机构上产生的压力脉动直接传递给喷墨头,从而存在影响喷墨头中的油墨喷吐性能的危险。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喷墨头,用于将被供给的喷吐液喷吐到记录介质;循环路径,用于回收未被喷吐而残留在上述喷墨头内的喷吐液,并再循环供给到上述喷墨头;上游侧室,相对于油墨流动方向被配置在上述循环路径中上述喷墨头的上游侧,用于暂时地存积要通过上述循环路径供给到上述喷墨头的喷吐液;下游侧室,被配置在上述循环路径中上述喷墨头的下游侧且上述上游侧室的上游侧,用于暂时地存积从上述喷墨头回收的喷吐液;以及压力差调整机构,上述压力差调整机构能够选择性地形成上述下游侧室内的压力比上述上游侧室内的压力低的第一压力状态和上述上游侧室内的压力比上述下游侧室内的压力低的第二压力状态。。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喷吐液循环方法,其中,在相对于油墨流动方向配置在循环路径中喷墨头的上游侧的上游侧室中暂时地存积要通过上述循环路径供给到上述喷墨头的喷吐液,并在配置在上述循环路径中上述喷墨头的下游侧且上述上游侧室的上游侧的下游侧室中暂时地存积从喷墨头回收的喷吐液,上述喷墨头用于向记录介质喷吐被供给的喷吐液,上述循环路径用于回收未被喷吐而残留在上述喷墨头内的喷吐液,并再循环供给到上述喷墨头,上述喷吐液循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控制步骤,形成上述下游侧室内的压力比上述上游侧室内及上述喷墨头内的压力低的第一压力状态;以及第二控制步骤,形成上述上游侧室内的压力比上述下游侧室内的压力低的第二压力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成的纵剖面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构成的纵剖面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构成的纵剖面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构成的纵剖面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构成的纵剖面图。
图6是介质输送部20的构成说明图。
图7是介质输送部20的构成说明图。
图8是介质输送部20中的带的构成说明图。
图9是用于对介质输送部20的构成进行说明的截面图。
图10是介质输送部20所具备的顶板23a的构成说明图。
图11是介质输送部20所具备的顶板23a的构成说明图。
图12是介质输送部20所具备的吸附管的构成说明图。
图13是介质输送部20的移动部的构成说明图。
图14是介质输送部20的移动部的构成说明图。
图15是介质输送部20的移动部的构成说明图。
图16是喷墨头装载部30的构成说明图。
图17是喷墨头装载部30的构成说明图。
图18是喷墨头的喷嘴周边的详细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喷墨头附近所设置的星形轮的配置例的图。
图20是向喷墨头31供给油墨的油墨供给系统的说明图。
图21是向喷墨头31供给油墨的油墨供给系统的说明图。
图22是向喷墨头31供给油墨的油墨供给系统的说明图。
图23是向喷墨头31供给油墨的油墨供给系统的说明图。
图24是维护部50的构成说明图。
图25是维护部50的构成说明图。
图26是维护部50的构成说明图。
图27是维护部50的构成说明图。
图28是擦拭部的构成说明图。
图29是擦拭部的构成说明图。
图30是向喷墨头31供给油墨的油墨供给系统的另一构成例的说明图。
图31是向喷墨头31供给油墨的油墨供给系统的又一构成例的说明图。
图32是表示维护部50中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33是表示喷墨头31被拉出到可维护位置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34是表示喷墨头31和盖部53成为一体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3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喷墨头维护动作的示例图。
图36是控制部90的构成说明图。
图37是控制部90的构成说明图。
图38是控制部90的构成说明图。
图39是控制部90的构成说明图。
图40是维护主体部51中的喷墨头31和盖部53的构成说明图。
图41是维护主体部51中的喷墨头31和盖部53的构成说明图。
图42是维护主体部51中的喷墨头31和盖部53的构成说明图。
图43是维护主体部51中的喷墨头31和盖部53的构成说明图。
图44是维护主体部51中的喷墨头31和盖部53的构成说明图。
图45是维护主体部51中的喷墨头31和盖部53的构成说明图。
图46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油墨废液分离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47是喷墨头的配置及位置调整机构的说明图。
图48是喷墨头的配置及位置调整机构的说明图。
图49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油墨废液分离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50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油墨废液分离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5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油墨废液分离机构的第三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5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油墨废液分离机构的第四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5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盖开闭机构的详细说明图。
图5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盖开闭机构的详细说明图。
图5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盖开闭机构的详细说明图。
图5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盖开闭机构的详细说明图。
图5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盖开闭机构详细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成的纵剖面图。图2至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MFP:Multi Function Peripheral,多功能外围设备)的内部构成的纵剖面图。图3及图5是从图1的纸面右侧观察装置内部(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图。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收纳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元件的壳体10、介质输送部20、喷墨头装载部30、油墨供给部40、维护部50、向介质输送部20供给记录介质P的介质供给部60、排出介质的介质排出部70、保管记录介质P的介质保管部80a~80d以及控制部90(相当于压力控制部、输送控制部、保养需要与否判定部、吸引控制部、退避控制部及信息获取部等)。
控制部90具有进行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各种处理的作用,此外,还具有通过执行程序实现各种功能的作用。控制部90所包含的存储器诸如可以由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VRAM(Video RAM:视频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构成,具有存储图像形成装置中所使用的各种信息及程序的功能。
接着,对各构成元件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用图2至图15对介质输送部20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2至图7所示,介质输送部20由具有输送记录介质P功能的输送部20a及用于使输送部20a与喷墨头装载部30抵接或分离的移动部20b构成。用图6至图12对输送部20a进行说明。输送部20a包括:用于承载并输送记录介质P的带21;卷绕架设该带21的驱动辊22a、从动辊22b、从动辊22c及张紧辊22d;通过带21使记录介质P吸附在带21上的管道(duct)23;以及用于对驱动辊22a进行驱动的驱动部24。从动辊22b与驱动辊22a为相同尺寸,并且相对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被配置在与驱动辊22a相对的位置上。
带21通过由驱动部24驱动旋转的驱动辊22a的作用而被驱动旋转,从动辊22b及从动辊22c与驱动辊22a的旋转动作联动从而进行从动旋转(图9)。此外,带21通过张紧辊22d的作用而被施加适当的张力。
这些带21、驱动辊22a、从动辊22b、从动辊22c、张紧辊22d、管道23及驱动部24被收纳在壳体25内。
此外,为了对输送带21施加适当的张力,壳体25设置有支撑张紧辊22d的张紧器22e及张紧弹簧22f(图7)。
带21是在纤维上层压了橡胶的环形带,并且带21在整个面上开有孔21a。(图8)
此外,管道23包括形成有多个孔23b的顶板23a(图9至图11)以及吸风机23c。(图6、图12)
驱动辊22a通过驱动部24驱动旋转,使带21向期望的方向旋转。这时,通过管道23的顶板23a来规定带21构成介质输送面的位置。(图9)
由吸风机23c(图6、图12)产生的吸力穿过管道23d、顶板23a、带21的孔21a,使记录介质P吸附在带21的介质输送面上。根据这样的构成,记录介质P随着带21的行进以期望的速度被输送。
用图2、图13至图15对移动部20b的构成进行说明。移动部20b包括支撑输送部20a的支撑部26、用于使支撑部26升降的连杆机构(包括升降连杆长臂27a、升降连杆短臂27b、升降连杆27c及升降辅助连杆27d)、连杆支撑台27e、连杆导向装置27f、用于驱动连杆机构的连杆驱动凸轮28、以及用于使连杆驱动凸轮28动作的驱动部29a(图13至图15)。
接着,用图2及图16至图19对喷墨头装载部30的构成进行说明。
位于介质输送部20上方的喷墨头装载部30上装载有分别喷吐不同颜色的油墨(相当于喷吐液)的多个喷墨头(从上游侧依次是喷墨头31P(前处理液用)、喷墨头31C(青色用)、喷墨头31M(品红用)、喷墨头31Y(黄色用)、喷墨头31K(黑色用))。在图16及图17中,由于喷墨头31P、喷墨头31C、喷墨头31M、喷墨头31Y及喷墨头31K结构相同,所以仅示出一个并作为喷墨头31。
喷墨头装载部30包括由图像形成范围、分辨率、色数等决定所需个数的1个至多个喷墨头31、固定喷墨头的喷墨头底座32及检测记录介质P的传感器33(图16、图17)。对应一个喷墨头底座32有一个油墨供给部40。喷墨头31具有与带21的介质输送面对置且形成有用于喷吐油墨的多个喷嘴孔的喷嘴部31a(图18)、以及使油墨从该喷嘴部31a喷吐的喷吐机构。喷墨头31使油墨组合物的液滴从微小的喷墨头喷嘴喷洒在由输送部20a输送的记录介质P上,并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喷墨头装载部30由未图示的直线导轨等引导,从而能在与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维护部50一体地移动。
当喷墨头装载部30装载了多个喷墨头时,各个喷墨头通过装入有弹簧垫圈的螺钉34被固定在喷墨头底座32上,以便能够维持调整了喷墨头之间的相对位置后的状态。此外,在配置了多个喷墨头底座32时,为了调整喷墨头底座之间的相对位置,与调整喷墨头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情况相同,各个喷墨头底座32通过装入有弹簧垫圈的螺钉34被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喷墨头之间的相对位置的调整方法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
此外,在喷墨头底座32的与记录介质P对置的一侧,如图19所示,在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上的喷墨头31的下游附近设置有可与纸张输送方向平行地转动的星形轮110。此外,为了避免磨损、损坏介质输送部20,星形轮110被配置在与介质输送部20不接触的位置上。这样,通过设置星形轮110,避免了由介质输送部20输送的记录介质P与喷墨头31冲撞。
作为一例,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采用“压电式”作为喷墨头31的油墨喷吐机构。通过“压电式”进行油墨喷吐的喷墨头31由具有压电效果的压电元件和周边壁来构成油墨流路。因电流在压电元件中流动导致压电元件变形,并通过基于该变形的抽吸作用从喷嘴部31a喷吐油墨。当然,作为其他的油墨喷吐方式,也可以采用所谓的“热式(thermal type)”。在“热式”中,通过设置在油墨流路内的加热器对油墨进行加热,从而形成膜沸腾。通过该膜沸腾引起的气泡的增大或缩小在油墨中产生压力变化。通过该压力变化使油墨从喷嘴部31a喷吐,从而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油墨图像。
接着,用图20及图23对向喷墨头31供给油墨的油墨供给部40进行说明。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油墨供给框图。油墨供给部40包括存积油墨的油墨罐41、接收来自油墨罐41的油墨供给并将油墨供给于喷墨头31的供给部42(包括后述的上游侧室42a、上游侧输送管42b、过滤器42c、下游侧输送管42d、下游侧室42e、返回输送管42f、单向阀42g、上游侧泵42h、下游侧泵42i、上游侧大气开放阀42j、下游侧大气开放阀42k、传感器42m及单向阀42w)以及从油墨罐41导入油墨的导入部43。导入部43由管或与其相当的部件构成,在导入部43的路径中设置有能任意开闭的阀门43a。另外,上游侧及下游侧以油墨的流动方向为基准来定义。而且,可以将上游侧定义为前,将下游侧定义为后。
上游侧室42a将从油墨罐41向喷墨头31供给的油墨(应供给于喷墨头的喷吐液)在向喷墨头31供给之前暂时地存积。
过滤器42c被设置在上游侧室42a和喷墨头31之间的上游侧输送管42b(在循环路线中的上游侧室42a和喷墨头31之间)上。过滤器42c具有作为容许从上游侧室向喷墨头的流动同时抑制从喷墨头向上游侧室的流动的逆流抑制机构的功能。
下游侧输送管42d在喷墨头31中通过,用于输送从喷墨头31喷吐的油墨。
下游侧室42e(下游侧室)暂时地存积从喷墨头31喷吐的油墨。
返回输送管42f使油墨从下游侧室42e回流到上游侧室42a。
单向阀42g被设置在返回输送管42f(在循环路线中的下游侧室42e和上游侧室42a之间)上,具有作为“室间逆流防止机构”的作用。
单向阀42w被设置在下游侧输送管42d(在循环路线中的喷墨头31和下游侧室42e之间)上,具有作为防止油墨从下游侧室42e一侧向喷墨头31逆流的“喷墨头下游侧逆流防止机构”的作用。
上游侧泵42h(上游侧正压加压部)向上游侧室42a内施加正压,并像清理等那样进行向喷墨头强制地送入油墨的动作。
下游侧泵42i(相当于下游侧正压加压部及下游侧负压加压部)对下游侧室42e进行加压及减压。
上游侧大气开放阀42j具有将上游侧室42a在开放成大气压的状态和与大气隔绝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作用。
下游侧大气开放阀42k具有将下游侧室在开放成大气压的状态和与大气隔绝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作用。
传感器42m是检测上游侧室42a及下游侧室42e的油墨液面的上限传感器及下限传感器。
这里,例示了通过单独的一个下游侧泵42i实现下游侧正压加压部及下游侧负压加压部的功能的构成,但是也可以分别设置分别与下游侧正压加压部和下游侧负压加压部对应的泵。
这里,上游侧输送管42b、下游侧输送管42d、返回输送管42f构成“循环路径”,回收未被喷吐而残留在喷墨头31内的喷吐液,再循环供给于喷墨头31。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泵,例示了采用管泵的构成,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膜片泵等各种泵。此外,泵室内的开放端与液面不接触。
此外,在这里,作为传感器42m,采用了使用红外线的光学式传感器,但只要是能检测液面的传感器,则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浮子机械式等)的传感器。
接着,用图24至图29对维护部50的构成进行说明。
维护部50包括进行实际维护的维护主体部51以及使该维护主体部51整体移动的维护驱动部52。
在维护部50中,作为维护动作,进行使油墨从喷墨头强制喷吐的“清理(purge)动作”、吸引被清理后的油墨的“吸入动作”、擦拭吸入了油墨的喷墨头的喷嘴附近的“擦拭动作”、以及对喷嘴附近进行密闭以防止通过上述清理动作、吸入动作及擦拭动作被清理干净的喷墨头的喷嘴的干燥的“加盖动作”。
维护主体部51包括用于密闭喷墨头31的盖部53、吸引喷墨头31清理后的油墨的吸入部54、擦掉清理后附着在喷墨头31上的油墨的擦拭部55以及使各机构动作的凸轮机构部56。另外,盖部53和吸入部54被配置在同一平台57上并一体地进行上下动作(图25、图26)。
用图26至图29对维护主体部51的构成进行详细地说明。
首先,盖部53包括与喷墨头31抵接的橡胶部53a、用于固定橡胶部53a的主体部53b、用于以适当的推压力向喷墨头31推压橡胶部53a和主体部53b的弹簧部53c及用于使盖部53上下滑动的支撑部53d。
另外,在主体部53b上形成有用于在密闭了喷墨头31的喷嘴的加盖状态下使外部空气和盖部53内连通的空气连通孔部。设置该空气连通孔部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通过盖部53加盖喷墨头31的喷嘴面的状态下,因温度变化等原因引起盖部中的压力变化从而使在喷墨头31的喷嘴孔的气液界面上由少量的负压保持的弯液面(Meniscus:弯月面)被破坏等不适宜的情况发生。
吸入部54包括与喷墨头31抵接的橡胶部(唇形部)54a、用于固定橡胶部54a的主体部54b、用于以适当的推压力向喷墨头31推压橡胶部54a和主体部54b的弹簧部54c、用于使吸入部54上下滑动的支撑部54d以及用于吸引油墨的管54e。
另外,吸入部54也可以通过使用于保护油墨喷吐部的加盖机构的盖部53中具有吸引功能的构成来实现。根据这样的构成,盖部53和吸入部54一体地形成。也可以通过构成吸入功能的一部分的盖部53来加盖喷墨头31的喷嘴面。
擦拭部55具有针对每列喷墨头均配置并用于擦掉油墨的叶片55a、与叶片55a一体地上下移动的块55b、固定叶片55a的固定板55c、始终向下方施力的弹簧55d、用于使擦拭部55在上下方向上滑动的支撑部55e、用于捋去被擦掉的油墨的固定轴55f、可动轴55g、支撑可动轴55g并以支点轴55h为中心进行旋转动作的可动部55i以及对可动部55i向朝叶片55a的相反侧退避的方向施力的弹簧55j。
凸轮机构部56(相当于抵接分离机构)包括驱动源电机56a、减速机构部56b、使各凸轮一体地旋转的轴56c、使擦拭部55的可动部55i动作的立体凸轮56d、使擦拭部55的叶片55a上下移动的平面凸轮56e、使平台57上下移动的平面凸轮56f及进行凸轮位置检测的传感器56g和传感器56h。也就是说,凸轮56d、凸轮56e及凸轮56f与轴56c的旋转角度位置对应,进行叶片的清洁动作、擦拭动作、加盖(吸入)动作。在这里,吸入动作相当于吸引动作。
维护驱动部52具有驱动源电机52a、悬挂整个维护主体部51的直线轴52b、用于使维护主体部51移动的驱动带52c、位置检测传感器52d及位置检测传感器52e(图24、图25)。此外,作为维护部50整体,还包括吸入用的泵52f、存积废油墨的废油墨罐2e及存积废前处理液的废前处理液罐2f。
对上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动作进行概略地说明。
当从控制部90发出基于保存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存储区域中的图像数据或图像形成装置从外部设备获取的图像数据的印刷指令时,维护部50从喷墨头的喷吐面进行退避。在维护部50退避之后,介质输送部20通过移动部20b移动到图像形成位置。之后,片状的记录介质P从介质保管部80a~80d任一个中被逐张地拾取,并通过介质供给部60(相当于对位辊)被供给到介质输送部20。被供给到介质输送部20的记录介质P以在介质供给部60中实施了输送定时调整及斜行校正的状态被交给介质输送部20。
当记录介质P到达到介质输送部20时,该记录介质P由于负压作用被吸附到介质输送部20的带21(参照图7及图8)上。而且,被吸附到带21上的记录介质P随着带21的带面的移动在喷墨头31P~喷墨头31K的下方向箭头方向被输送,同时记录介质P与喷墨头31P~喷墨头31K之间的间隔保持恒定。喷墨头装载部30的传感器33检测记录介质P的通过,并向控制部90发送检测信号。
当从接收到检测信号开始经过了规定时间时,判断记录介质P相对于喷墨头到达了规定的位置,并利用控制信号驱动喷墨头。被驱动的喷墨头喷吐油墨,并在记录介质P上的期望位置形成图像。形成了图像的记录介质P通过带21进一步被输送,并通过介质排出部70排出到装置外。
当图像形成处理结束时,介质输送部20通过移动部20b从喷墨头正面退避。在介质输送部20退避后,维护部50基于规定的顺序进行用于维持喷墨头的油墨喷吐性能的维护。维护结束后,喷墨头31的喷嘴面31a通过维护部50成为密闭状态,并处于等待打印指令的状态。
接着,对移动部20b的动作进行说明。根据从控制部90发出的动作信号驱动驱动部29向规定的方向旋转,从而凸轮驱动轴29b及连杆驱动凸轮28进行旋转。升降辅助连杆27d伴随连杆驱动凸轮28的旋转而移动,但是由于向垂直方向的移动被连杆导向装置27f限制,所以升降连杆27c进行水平移动。随着升降连杆27c的水平移动,升降连杆长臂27a的支点也进行水平移动。这时,由于升降连杆长臂27a和升降连杆短臂27b的作用,输送部20a与支撑部26一起在垂直方向移动。根据这样的构成,输送部20a的带21与喷墨头装载部30抵接或分离(图2至图5、图14及图15)。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油墨供给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油墨供给系统的动作的时序图。
首先,在油墨填充时,作为向油墨供给系统的油墨补给,控制部90(压力控制部)通过打开上游侧大气开放阀42j使上游侧室42a的内部处于大气压。这时,当开放油墨供给阀43a时,油墨罐41内的压力通过大气连通口与大气压相等。因此,通过油墨罐41内的油墨与上游侧室42a内的油墨之间的压力差,从油墨罐41向上游侧室42a供给油墨。
当传感器42m检测到上游侧室42a内的油墨量达到适当的分量时,控制部90(压力控制部)使下游侧大气开放阀42k开放。这时,也可以不光使下游侧大气开放阀42k开放,而且使下游侧泵42i动作将油墨吸到下游侧室42e侧,从而将油墨排出上游侧室42a外。此外,也可以在使下游侧泵42i动作将油墨吸到下游侧室42e侧的同时,使上游侧泵42h动作在上游侧室42a内施加正压,来替代只通过下游侧泵42i将油墨吸到下游侧室42e侧。
由于在上游侧室42a和下游侧室42e之间设置有单向阀42g,油墨不会从上游侧室42a向下游侧室42e流动,另一方面,油墨必须通过喷墨头31,所以油墨被填充到喷墨头31内。
在该阶段中,由于下游侧大气开放阀42k是开放的,所以通过了喷墨头31的油墨流入到下游侧室42e内。当传感器42m检测到下游侧室42e内的油墨达到适当的分量时,控制部90(压力控制部)使上游侧泵42h及下游侧泵42i停止,油墨的初始填充完成,并处于待机状态。
当开始印刷动作时,控制部90(压力控制部)使上游侧大气开放阀42j开放,并通过下游侧泵42i在下游侧室42e内产生负压,从而使油墨从上游侧室42a通过喷墨头31流入到下游侧室42e内。在这里,通过开放上游侧大气开放阀42j,喷墨头31内的负压被适当地保持,并且不会给喷墨头31中的印刷性能带来很大影响。在该定时中使印刷控制ON(接通)。
另外,即使在喷墨头31中侵入了微小的尘埃或气泡,由于尘埃或气泡会通过在喷墨头31内流动的油墨而流出喷墨头31外,所以即使暂时地发生了因尘埃或气泡原因引起的漏印,也能够立刻恢复。
当下游侧室42e内的油墨量超过适当的分量时,使印刷动作中断,同时通过下游侧泵42i使下游侧室42e内为正压。与此不同,也可以关闭上游侧大气开放阀42j,并使上游侧泵42h动作从而使上游侧室42a内为负压。下游侧泵42i暂时停止,并关闭上游侧大气开放阀42j,开放下游侧大气开放阀42k。而且,上游侧泵42h(相当于上游侧负压加压部)动作,上游侧室42e内的空气被排出。由此,上游侧室42a内的负压提高,下游侧室42e内的油墨通过返回输送管42f及单向阀42g向上游侧室42a回流。当然,也可以通过下游侧泵42i使下游侧室42e内变正压,从而使下游侧室42e内的油墨向上游侧室42a回流。
在本实施方式中,单向阀42w(喷墨头下游侧逆流防止机构)配置在循环路线中的喷墨头31的下游侧且下游侧室42e的上游侧。
在这里,作为“喷墨头下游侧逆流防止机构”及“室间逆流防止机构”,例示了采用单向阀的构成,但是不限定于此。即,只要最终能在期望的定时形成向期望的方向流动的结构即可,也可以采用弹簧夹等。此外,作为缓和喷吐液的逆流的结构(逆流抑制机构),也可以利用滤波器的流路阻力。据此,即使容许双向流动并且向任一方向施加有急剧的压力,也不会发生急剧的流动,其结果,可以取得缓和地抑制逆流的效果。
另外,在上游侧大气开放阀42j及下游侧大气开放阀42k被开放的状况下,喷墨头31内的负压由喷墨头31内的油墨与上游侧室42a内的油墨之间的压力差来决定,所以对印刷没有影响。当通过传感器42m检测到下游侧室42e内的油墨量为适当的分量时,上游侧泵42h及下游侧泵42i停止。这时,如果上游侧室42a内的油墨量不足,则从油墨罐41补给适当油墨。来自该油墨罐41的油墨补给由于利用压力差进行,所以需要开放上游侧大气开放阀42j且关闭下游侧大气开放阀42k,而且此时,为了确保较长的循环时间,优选上游侧室42a内的油墨量多,下游侧室42e内的油墨量少。
因此,在上述的油墨补给动作中,在油墨从下游侧室42e内向上游侧室42a内移动时,控制部90与此同步地进行油墨补给。之后,重复该动作,进行油墨循环。
另外,虽然也可以考虑通过上游侧泵42h使上游侧室42a内处于正压从而向喷墨头31供给油墨的构成,但如果为利用正压向喷墨头31压入油墨的构成,则喷墨头31内的压力变成正压,油墨会从喷墨头31的喷嘴流出。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是至少在喷墨头31的下游侧设置下游侧泵42i、并利用负压将残留在喷墨头31内的油墨引入到下游侧室42e内进行回收的构成。
这样,通过相当于压力差调整机构的上游侧泵42h、下游侧泵42i、上游侧大气开放阀42j、下游侧大气开放阀42k、单向阀42g和单向阀42w选择性地切换下游侧室42e内的压力低于上游侧室42a内的压力的“第一压力状态”和上游侧室42a内的压力低于下游侧室42e内的压力的“第二压力状态”,从而实现油墨的循环动作。
由此,可以按照通过上游侧大气开放阀42j使上游侧室42a内的压力开放成大气压、然后通过下游侧泵42i使下游侧室42e内为负压、然后在通过下游侧大气开放阀42k使下游侧室42e内开放成大气压的状态下通过上游侧泵42h使上游侧室42a内为负压的顺序,使油墨循环。
如上所述,下游侧泵42i基于来自控制部90的控制信号切换正压和负压(压力状态的切换),但为了防止室内的压力变动向喷墨头31内传播并影响到印刷性能,优选在喷墨头31未进行印刷动作时进行该切换。
作为下游侧泵42i中的正压和负压的具体切换定时,是喷墨头31位于第一记录介质与第一记录介质之后的第二记录介质之间(所谓的纸间)的定时。
此外,控制部90(压力控制部)也可以在通过控制部90(输送控制部)使喷墨头31位于比通常更大的第一记录介质和第二记录介质之间(纸间隔)的期间、对喷墨头31的喷嘴面进行纸张输送清洁的维护动作的期间或原稿的读取动作中等执行下游侧泵42i中的正压和负压的切换。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90不仅能够进行泵中的正压和负压的切换,也能够进行未印刷的喷墨头(在只使用黑色油墨的单色印刷模式下印刷时的彩色用喷墨头)或在彩色印刷模式下印刷时不使用的黑色用喷墨头的油墨供给系统的切换(仅针对处于未进行喷吐动作的状态的喷墨头的、压力状态的切换)。
在喷墨式图像形成装置中,以防止纸张摆动或确保图像浓度为目的,为了控制油墨向记录介质P的渗透,有时将前处理液(相当于喷吐液)涂敷在记录介质P上。这时,由于无色透明的前处理液与油墨不同,其在记录介质P上是不可见的,所以喷墨头内的异物等的影响不易出现。因此,控制部90可以对喷吐前处理液的喷墨头进行控制,以使其相比使用其他油墨的喷墨头减少循环流量或循环压力,并减少上述的循环方向切换动作的次数(每单位时间的切换次数)。
这样,可以在不使油墨变质且泵的脉动影响不会对画质带来影响的同时,向喷墨头循环供给油墨。此外,当随着油墨喷吐引起的喷墨头内的油墨量的减少而向喷墨头供给新的油墨时,能够确保较长的循环时间。此外,能够使循环动作的切换时所产生的压力变动带给画质的影响最小化。
另外,在图20及图21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油墨供给系统的一个构成例,但是不限定于此。图30是与图20所示的例子不同的构成的油墨供给框图,图31是表示图30所示的构成的油墨供给系统中的动作的时序图。
在图30所示的构成中,用于进行压力调整的泵未与位于喷墨头31的上游侧的上游侧室42a连接,从喷墨头31回收油墨及向喷墨头31循环供给油墨基本上通过与下游侧室42e连接的可正反旋转的下游侧泵42i进行。
如图31所示,在图30所示的构成的油墨供给系统中,控制部90首先使油墨供给阀43a开放,并在通过上游侧大气开放阀42j将上游侧室42a内的压力开放成大气压的状态下,通过下游侧泵42i使下游侧室42e内为负压。由此向喷墨头31内供给油墨(油墨填充)。
控制部90在经过规定的待机时间后,伴随印刷动作的开始,在通过上游侧气开放阀42j使上游侧室42a内的压力开放成大气压的状态下,通过下游侧泵42i使下游侧室42e内为负压,从而向喷墨头31进行稳定的油墨供给(印刷中循环1)。
接着,控制部90通过上游侧大气开放阀42j使上游侧室42a内的压力保持开放成大气压的状态,并通过下游侧泵42i使下游侧室42e内为正压,从而将下游侧室42e内的油墨送到上游侧室42a(印刷中循环2)。
而且,控制部90通过上游侧大气开放阀42j使上游侧室42a内的压力保持开放成大气压的状态,并使油墨供给阀43a开放,并且通过下游侧泵42i使下游侧室42e内为负压(印刷中循环1)。
之后,经过待机状态,返回到初始状态。
当然,并不限定于图20及图21、图30及图31所例示的油墨供给系统的构成,也可以采用不用泵而用压力差来实现图20及图30所示的构成中泵所承担的一部分动作的构成。
图32是表示维护部50中的动作的时序图。
本实施方式中的动作如下所述:
通常,在待机状态(初始状态)中,喷墨头31的油墨喷吐面为被加盖的状态(图32中的“加盖状态”)。当从控制部90给出开始维护动作的指令时,首先驱动凸轮机构部56(相当于抵接分离机构)中的驱动源电机56a使平台57下降(图32中的平台57的(1)“全退避状态”)。这样,维护主体部51能够在从喷墨头喷吐面退避的状态下沿着直线轴52b水平移动。根据这样的抵接分离机构的功能,可以使盖部53及吸入部54可与喷墨头31的喷嘴面抵接分离地与喷墨头31的喷嘴面相对移动。
接着,控制部90驱动驱动源电机52a使维护主体部51移动到吸入位置之后(图32中的“移动到吸入位置”,并驱动驱动源电机56a使平台57上升,将吸入用橡胶部54a推到喷墨头喷吐面上(图32中的“吸入状态”)。而且,控制部90在喷墨头31中的清理动作时或清理动作后,使泵52f动作从而执行吸入处理(图32中的“吸入”)。吸入的废油墨通过管54e积存到废油墨罐2e中。
这时,上述吸入动作也可以根据控制部90(保养需要与否判定部)所掌握的喷墨头31的使用状况(关于工作状态的信息)增加或减少执行次数(各喷墨头需要维护与否)。当只进行单色印刷时,控制部90(吸引控制部)在该单色印刷动作之后,立即只对喷吐黑色油墨的喷墨头进行吸入动作。除此之外,也可以只对在规定期间以上未喷吐油墨而搁置的喷墨头进行吸入动作。此外,也可以只对在规定期间内进行了印刷动作的喷墨头进行吸入动作。
另外,当采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涂敷前处理液的构成时,由于即使在喷吐上述前处理液的喷墨头中发生了喷吐不良也不会对画质造成致命问题,因此可以在控制部90中将喷吐前处理液的喷墨头的吸入动作次数控制为少于喷吐油墨的喷墨头。
接着,如果对各喷墨头的吸入动作结束,则驱动凸轮机构部56中的驱动源电机56a使叶片55a上升(同时平台57下降)(图32中的“平台57下降”)。驱动驱动源电机52a使维护主体部51移动到擦拭开始位置(图32中的维护主体部51的(3)“移动到擦拭位置”)。控制部90通过驱动驱动源电机52a使维护主体部51直接移动到擦拭结束位置,从而擦掉喷墨头喷吐面上的废油墨(图32中的维护主体部51的(4)“擦拭结束”)。
在这里,控制部90使维护主体部51停止,并驱动驱动源电机56a通过凸轮机构部56降下叶片55a。这时,叶片55a通过可动部55i夹在轴55f和55g之间而被捋干净(图32轴的“清洁叶片55a”),废油墨存积在块55b中。
接着,使吸入部54下降,向接下来应被维护的相邻喷墨头移动。通过重复这样的处理,对所有的喷墨头实施维护处理。
最后,控制部90驱动驱动源电机52a使维护主体部51移动到初始位置(加盖/吸入位置)(图32中的维护主体部51的(1)“移动到初始位置”),并驱动驱动源电机56a使所有的喷墨头31处于加盖状态(图32中的“加盖状态”)。不过,控制部90(退避控制部)在印刷开始时,使维护主体部51移动到退避位置后将其待机(图32中的“待机位置”)。
在图32中,平台57的(1)表示上升状态,(2)表示下降状态。此外,叶片55a的(1)表示下降状态,(2)表示上升状态。而且,可动轴55g的(1)表示其与固定轴55f之间处于开放状态,(2)表示关闭状态。
另外,通常,喷墨头31被固定地配置,以使喷墨头31不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相对移动。但是,在进行喷墨头31的更换工作等图像形成装置的保养检查等时,需要(喷墨头移动机构)将喷墨头装载部30拉出到可维护位置(印刷位置及待机位置以外的其他位置)。在这里,作为一例,通过驱动源电机52a、维护主体部51、直线轴52b及驱动带52c等构成“喷墨头移动机构”。
图33是表示喷墨头31被拉出到可维护位置的状态的截面图,图34是表示喷墨头31和盖部53成为一体的状态的概略图。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多个盖部53同时加盖多个喷墨头31的所有喷嘴面。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未进行图像形成动作的待机时,维护主体部51处于加盖状态,盖部53密闭喷墨头31的喷嘴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喷墨头31拉出到可维护位置时,盖部53保持与喷墨头31的喷嘴面密合的状态,并沿着直线轴52b与维护主体部51一体地移动。这样,控制部90(退避控制部)能够只在由喷墨头31执行印刷动作时,通过抵接分离机构使盖部53从喷墨头31的喷嘴面退避。
在这里,例示了装有盖部53的维护主体部51通过抵接分离机构与喷墨头31一体地移动的构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当然也可以根据抵接分离机构的功能,采用盖部53单体与喷墨头31一体地进行移动的构成。
图3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喷墨头维护动作的示例图。
如图3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吸嘴能够同时吸引构成喷墨头的喷嘴的多个喷嘴孔的全部。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不需要扫描喷墨头的多个喷嘴孔,所以不会损伤喷墨头中的形成有喷嘴孔的面。此外,与一次只能吸引多个喷嘴孔中的一部分孔的现有吸嘴的吸入动作相比,能够用很短的时间完成吸入动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采用仅使用于防止喷嘴面干燥的盖部的设置数量与喷墨头的个数相同这一空间效率好的构成,从而以需要的最小限度的构成实现了高效率的维护动作。此外,能够在维护时以喷墨头的喷嘴一直由盖部加盖的状态使喷墨头移动到维护位置,从而能够使喷嘴面不干燥地执行维护操作。
接着,用图36至图39对控制部90的构成进行说明。控制部90包括控制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顺序的第一控制部91、作为生成应形成在记录介质P上的图像数据并将该图像数据发送给喷墨头31的图像形成基板的图像形成部92、以及对驱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各种机构系统的电机进行驱动控制的主控制部93。第一控制部91进行图像形成部92及作为主控制板的主控制部93中的动作顺序的控制、图像数据的发送控制等。
图像形成部92将发送来的图像数据转换成用于控制喷墨头31的印刷动作的印刷信号,并发送给喷墨头31。喷墨头31基于从图像形成部92发送的印刷信号被驱动,并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油墨图像。主控制部93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电机、传感器类连接,进行用于使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各单元进行期望的动作的控制。此外,主控制部93也包括用于驱动上述电机类的电源供给部、驱动器等。主控制部93分别连接有作为维护部50、介质输送部20及油墨供给部40的构成元件的电机、传感器类。
加盖机构(对盖实施防水处理)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盖部53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保护喷嘴使其不会因喷墨头的喷嘴内的油墨干燥而堵塞或因尘埃而堵塞,采用了使用用于将喷嘴与外部空气隔绝的盖部53的加盖机构。
图40至图45是维护主体部51中的喷墨头31和盖部53(加盖装置)的构成说明图。
图40是示意性地示出喷墨头31和盖部53的构成的立体图。
具体地说,盖部53包括与喷墨头31抵接的橡胶部53a、固定有橡胶部53a的主体部53b、大气连通孔部53g及保湿材料53h。
为了在维护动作结束时、维护动作待机时、印刷动作结束等时保护(防止干燥等)喷墨头31的喷嘴孔,盖部53向箭头方向滑动,从而(加盖)紧贴于喷墨头31的下表面。
主体部53b为箱状部件,其中,在加盖喷墨头31的喷嘴时与喷墨头31的喷嘴对置的一侧(上侧)形成有开口,并且在壁面上形成有在加盖喷墨头31的喷嘴的状态下使盖部53内和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部53g。
橡胶部53a(盖部)设置在主体部53b的形成有开口的一侧,在加盖喷嘴时与喷墨头31的喷嘴周围抵接,并与主体部53b协同动作从而密闭喷嘴。
大气连通孔部53g从主体部53b的壁面向盖内突出成筒状,在该筒状部分的外周表面及端面中的至少任一个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实施了防水处理。
图41是喷墨头31和盖部53分离的状态下的纵剖面图,图42是喷墨头31和盖部53紧贴的状态下的纵剖面图。
例如,如图41所示,大气连通孔部53g的外周上部边缘以成为比主体部53b内部的底面高的高度位置的方式形成。另外,由图43、图44可知,大气连通孔部53g的筒状部分的外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与主体部53b的壁面一体地形成。
此外,如图43所示,大气连通孔部53g形成在与从喷墨头31的喷嘴喷吐的油墨的喷吐方向正交的平面上,以位于与油墨喷吐位置53i不同的位置。主体部53b内部的底面上敷设有用于防止喷嘴孔干燥的片状保湿材料53h。作为这里的片状保湿材料53h,可以采用使吸液力强的海绵或无纺布浸渍在甘油或甘醇等保湿剂中而形成的片。
在大气连通孔部53g的表面或内表面上施加了防水化处理,以排斥水性油墨。在这里,作为提高大气连通孔部53g的防水性的方法,可以列举通过防水性高的材料成型加工大气连通孔部53g的方法、在通过成型ABS或丙稀等而形成的盖部53的大气连通孔部53g部分的表面或内表面上粘着防水膜的方法等。作为防水膜的材料,可以列举诸如硅油、氟树脂、聚酰亚胺树脂、富勒烯化合物、硅丙嵌段共聚物(silicon-acryl block copolymer)等,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发挥同样的防水效果的材料就可以采用。
在主体部53b内部的底面中未形成大气连通孔部53g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至少大气连通孔部53g的周围)上,敷设有用于防止喷嘴孔干燥的片状保湿材料53h(相当于保湿片)。作为片状保湿材料53h,可以采用使吸液力强的海绵或无纺布浸渍在甘油或甘醇等保湿剂中而形成的片等。
在图45所示的盖部的构成中,设置有大气连通孔透气膜53j,以阻塞主体部53b内侧的大气连通孔部53g的通气孔。
这里的大气连通孔透气膜53j是通过实施排斥水性油墨等水分的防水化处理而形成的。具体地说,大气连通孔透气膜53j是指不透水但透气的膜,由脱气膜组件等的常用材料形成。
作为这里的大气连通孔透气膜53j,例如可以采用将Mitsubishi Rayon Engineering Co.,Ltd(注册商标)制造的“MHF三层复合中空纤维膜”形成在表面上的透气膜、日东电工株式会社(注册商标)制造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多孔质薄膜SUNMAP”、Nac Corporation(注册商标)制造的“纳米多孔膜(MONOTRAN-FILM)”、戈尔(Gore-Tex)公司(注册商标)制造的“XCR(注册商标)”等,但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获得同样效果的材料就可以采用。此外,根据需要,也可以考虑使大气连通孔透气膜53j的表面具有防水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加盖机构,即使在加盖喷墨头31的喷嘴面并密闭喷墨头31的喷嘴的喷吐口时,也通过大气连通部53g向外部开放喷墨头31内的压力。因而,在加盖喷墨头31的喷嘴面并密闭喷墨头31的喷嘴的喷吐口时,也不会发生喷吐口的气液界面上由微小的负压保持的弯液面被破坏等的不适宜情况。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将片状保湿材料53h铺满盖部53内部的底面,所以也能够防止喷墨头31的喷口(orifice)中的气液界面上的干燥。
此外,通过对位于比盖部53的内部底面高的高度位置上的大气连通孔部53的整个圆周的边缘表面施加防水化处理以排斥水性油墨,从而能够抑制在盖内部飞散的雾状油墨进入大气连通孔部53g的孔内。
此外,通过在大气连通孔部53g的上表面部入口附近以加盖的方式实施防水化处理,也获得了能够抑制在盖内部飞散的雾状油墨进入大气连通孔部53g的孔内的效果。
通过将维护部50的盖部53设置为上述的构成,即使在盖部53内部的底面上形成的大气连通孔部53g的外周表面等上附着有从喷墨头的喷嘴附近飞散或偶然滴下的油墨时,该油墨也会通过具有防水性的表面而被排斥。这样,由于在盖部53内不会产生油墨滞留,并能够防止油墨向大气连通孔部53g内部侵入,所以能够避免因油墨阻塞大气连通孔部而与空气不连通的事态。
此外,由盖部53密闭了的喷嘴由于能够常久地维持高湿度环境,并且与大气时时连通,所以作为喷墨头的喷嘴孔内部的气液界面的弯液面也不会因温度变化等引起的盖内的压力变化而被破坏。此外,也不会发生因在喷墨头31的喷嘴中卷入气泡或滴下油墨等而对接下来的喷吐动作造成影响的问题。进而,能够提供间歇喷吐性能及连续喷吐性能优越的喷墨记录装置。
喷墨头位置调整机构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喷墨头位置调整机构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46至图4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喷墨头的配置及位置调整机构的说明图。
喷墨头31以喷嘴与主扫描方向(与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在喷墨头底座32上。由于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的范围比喷墨头31的宽度宽,所以需要在主扫描方向上配置多个喷墨头31。
为了避免在相邻的喷墨头31之间产生不能印刷的区域,这些多个喷墨头31以在喷墨头31的喷嘴方向上重叠规定数量的喷嘴的状态被配置。
此外,如图4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记录介质P上所形成的图像的分辨率,将同一形状的喷墨头在主扫描方向上以错开1点(dot)位置的方式排列(所谓的Z字形排列)。排列在喷墨头底座32上的多个喷墨头中的至少一个被设定为成为用于进行各喷墨头在其喷墨头底座32上定位等的基准的基准喷墨头。
作为喷墨头底座32上的各喷墨头的位置调整,有下列三种调整:相对于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的倾斜度、喷墨头之间的相对倾斜度及喷墨头在主扫描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作为各喷墨头的位置调整的顺序,可以列举以下的顺序。
首先,将各喷墨头在配合喷墨头底座32上的用于调整中央位置(喷墨头定位部)的夹具等大致调整了位置的状态下临时固定在喷墨头底座32上。接着,相对于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或相对于形成在喷墨头底座32上的基准孔调整基准喷墨头31A的倾斜度(喷墨头角度调整机构)。基准喷墨头31A在主扫描方向上的相对于喷墨头底座32的位置通过将设置在喷墨头底座32上的定位销101(相当于基准喷墨头定位部)插嵌到形成在基准喷墨头31A上的嵌合孔101h(相当于定位用孔部、被定位部)中来确定。也就是说,基准喷墨头31A的主扫描方向的定位是不调整的。定位销101在中心开有螺钉孔,并通过在该螺钉孔中固定螺钉(未图示)从而将喷墨头31固定在喷墨头底座32上。
使调整夹具与基准喷墨头31A的定位部103抵接或嵌合,并以定位销101为中心转动基准喷墨头31A,从而调整基准喷墨头31A在与油墨喷吐方向正交的水平面内的角度(相对于主扫描方向的倾斜度)。
接着,相对于基准喷墨头31A调整其他喷墨头31B在主扫描方向上的位置。在基准喷墨头31A以外的喷墨头中,定位销101被固定在能相对于喷墨头底座32移动的调整部件104上,从而能够在排列有喷墨头的喷嘴孔的方向上移动(喷墨头位置调整机构)。
首先,使调整部件104以与调整夹具(未图示)抵接的状态移动,从而进行主扫描方向上的喷墨头位置调整。之后,进行相对于基准喷墨头31A的倾斜度调整(喷墨头角度调整机构)。该倾斜度调整用与基准喷墨头31A的倾斜度调整相同的方法进行。
如果在该调整中偏离了主扫描方向的基准位置时,则再次重复调整主扫描方向位置和倾斜度的工作。在喷墨头的位置到达期望的位置的时候,用螺钉等将喷墨头31B固定在喷墨头底座32上的喷墨头定位部上。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应安装基准喷墨头31A的部位(基准喷墨头定位部)与基准喷墨头31A的被定位部协同动作,从而以比其他喷墨头31B低的位置调整自由度来定位基准喷墨头31A。
当能够充分地确保形成在喷墨头31上的喷嘴孔与用于将喷墨头31定位在喷墨头底座32上的部件之间的定位精度时,关于基准喷墨头31A相对于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的倾斜度,可以只进行基于销等的机械定位,而不进行倾斜度调整并以不调整的方式将喷墨头31固定在喷墨头底座32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墨头装载部30与喷墨头底座32为分开部件,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一体地形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墨头底座及喷墨头装载部的任意一个可以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喷墨头底座”或“基准喷墨头底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为了形成彩色图像,设置了多个装载有多个喷墨头31的喷墨头装载部30,所以需要进行这些喷墨头装载部之间的位置调整。在这些多个喷墨头装载部中,也确定了成为基准的喷墨头装载部(这里是喷墨头装载部30A),并与喷墨头31的定位同样地,以基准喷墨头装载部30A(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基准喷墨头底座)为基准,进行其他的多个喷墨头装载部30B的、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喷墨头装载部间的位置调整和倾斜度调整。基准喷墨头装载部30A通过将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的定位销106(基准喷墨头底座保持部)插嵌入形成在基准喷墨头装载部30A上的嵌合孔106h(底座侧被定位部、定位用孔部)中,从而被定位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此外,通过凸轮109调整基准喷墨头装载部30A相对于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的倾斜度(底座角度调整机构)。
关于其他的喷墨头装载部30B,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的销不仅仅用于定位,还用作对喷墨头的倾斜度调整的转动中心107。设置在该转动中心107上的销具有利用凸轮108调整主扫描方向的位置的结构(底座位置调整机构)。
喷墨头装载部也是同样地,当将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的定位销106插入到形成在喷墨头装载部上的孔中的喷墨头装载部的定位精度充分时,关于基准喷墨头装载部30A相对于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的倾斜度,也可以只进行基于定位销106等的机械定位,而不进行倾斜度调整并以不调整的方式将喷墨头装载部30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
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实现喷墨头及喷墨头装载部的定位,即使对图像形成装置施加了强烈的冲撞,由于基准喷墨头通过销定位在喷墨头装载部上,所以也不会发生喷墨头位置的偏离。此外,当想再次调整喷墨头位置或喷墨头装载部的位置时,只要进行与成为基准的喷墨头或喷墨头装载部配合的调整就可以,能够容易地进行再调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喷墨头、喷墨头底座、喷墨头装载部上形成有嵌合孔,而在喷墨头底座、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设置有定位用销的构成,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在喷墨头、喷墨头底座、喷墨头装载部上设置有销、而在喷墨头底座、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侧形成有定位用的嵌合孔(定位用孔部)的构成。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具有如下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介质输送部,用于输送记录介质;
喷墨头,用于从形成在所述介质输送部的相对侧上的喷嘴向通过所述介质输送部输送的记录介质上喷吐喷吐液;以及
限制部件,配置在由所述介质输送部输送的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所述喷墨头的下游附近且比所述喷墨头的喷嘴更接近所述介质输送部的位置,用于限制所述记录介质从所述介质输送部一侧向所述喷嘴侧翘曲。
(2)、根据(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喷墨头安装在能够与所述介质输送部保持规定的位置关系的喷墨头底座上,
所述限制部件安装在所述喷墨头底座上。
(3)、根据(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限制部件在与通过所述介质输送部输送的记录介质进行点接触的同时,限制所述记录介质从所述介质输送部一侧向所述喷嘴侧的翘曲。
(4)、根据(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限制部件具有星形轮,所述星形轮以与由所述介质输送部输送的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自如地被支撑。
来自喷墨头的废液的分类回收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分离回收油墨废液的机构进行详细地说明。
在采用喷墨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考虑将维护喷墨头时产生的废油墨等收纳在规定的箱内。
但是,当从喷墨头回收的不仅包含油墨也包含前处理液时,存在这些油墨与前处理液一旦混合就会固化的问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以下构成来解决上述问题。
第一实施例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油墨废液分离机构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图49是本实施方式的油墨废液分离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图。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喷墨头31的附近具有废油墨接收部1i,通过该废油墨接收部1i接收随着喷墨头31的维护动作被废弃的油墨(废油墨)。具体地说,废油墨接收部1i接收通过吸入部54a的吸入动作从喷墨头31吸收的油墨等。
废油墨接收部1i连接着油墨回收路径1a。喷吐到废油墨接收部1i的废油墨经过油墨回收路径1a向废液箱1d排出。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喷墨头31的附近具有废前处理液接收部1s,并通过该废前处理液接收部1s接收随着喷墨头31的维护动作被废弃的前处理液(废前处理液)。
废前处理液接收部1s连接着废前处理液回收路径1b。喷吐到废前处理液接收部1s的废前处理液经过废前处理液回收路径1b向废液箱1d排出。
此外,本实施例的废液箱1d具有压力开放阀1c,用于维持能接收废油墨及废前处理液的适当的内压。
根据这样的构成,由于从各自的收纳口收纳通过油墨回收路径1a回收的废油墨和通过废前处理液回收路径1b回收的废前处理液,所以废油墨和废前处理液在到达废液箱1d之前的路径中不会接触,从而能够避免因在回收路径中废油墨和废前处理液进行接触而固化并堵塞回收路径的事态的发生。
第二实施例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油墨废液分离机构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图50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油墨废液分离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说明图。以下,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具有同样功能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分别准备了从废油墨接收部1i接收废油墨的废油墨箱2e及从废前处理液接收1s接收废前处理液的废前处理液箱2f。
具体地说,在第二实施例中,废油墨接收部1i连接着油墨回收路径2a。喷吐到废油墨接收部1i的废油墨通过油墨回收路线2a向废油墨箱2e排出。
此外,废前处理液接收部1s连接着废前处理液回收路径2b。喷吐到废前处理液接收部1s的废前处理液通过废前处理液回收路径2b向废前处理液箱2f排出。
此外,本实施例的废油墨箱2e及废前处理液箱2f分别具备压力开放阀2c和压力开放阀2d,用于维持能接收废油墨和废前处理液的适当的内压。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效果。此外,由于废油墨和废前处理液分别被收进到各自的专用箱中,所以能够避免废油墨和废前处理液在箱中混合而固化的事态。
此外,由于将废油墨和废前处理液分别回收到各自的箱中,所以可以通过过滤器等将这些回收液再次循环供给到喷墨头,从而在之后的图像形成处理中进行再利用。
第三实施例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油墨废液分离机构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是上述的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图5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油墨废液分离机构的第三实施例的说明图。以下,对与上述的第二实施例具有同样功能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与上述第二实施例不同,废油墨箱3e中的废油墨可接收容量和废前处理液箱3f中的废前处理液可接收容量是不同的。
由于形成图像的关系,与从前处理液用的喷墨头排出的废前处理液的量相比,喷吐青色、品红、黄色及黑色各种颜色的油墨的记录用喷墨头会排出大量的废油墨。
列举一例,当在喷墨头中可形成的图像的颜色为CMYK四种颜色时,废油墨量大约为废前处理液的4倍。这时,优选废油墨箱3e的容积为废前处理液箱3f的4倍(使废前处理液箱的容量小于废油墨箱)。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在上述第二实施例构成的效果的基础上,由于废油墨箱3e和废前处理液箱3f的容积之比被设定成与废油墨量和废前处理液量之比相同,所以能够使各个废油墨箱的更换定时大致同步。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构成,取得了能够降低废油墨箱的更换频率的效果。
第四实施例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油墨废液分离机构的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图5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油墨废液分离机构的第四实施例的说明图。以下,对与上述的第二实施例具有同样效果的部分附加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本实施例是上述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
在第四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分别准备了从废油墨接收部1i接收废油墨的废油墨箱4e和从废前处理液接收部1s接收废前处理液的废前处理液箱4f。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废油墨箱4e及废前处理液箱4f分别具备压力开放阀4c和压力开放阀4d,用于维持能接收废油墨和废前处理液的适当的内压。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第二实施例的效果的基础上,由于废油墨箱4e和废前处理液箱4f以箱内不连通的状态一体地形成,所以获得了能够同时进行废油墨箱4e和废前处理液箱4f的更换的效果。
此外,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在图像形成装置内配置加热器等的热源(热源部),并将废液箱配置在该热源的附近,使废液箱内的废液比在室温的情况下更快地蒸发,从而能够确保废液箱的容积。
盖开闭机构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盖开闭机构进行说明。
在采用喷墨式的现有图像形成装置中,在维护喷墨头或靠近喷嘴地输送记录介质时,在机体内移动维护单元或输送单元等。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维护部50、介质输送部20等被构成为能够按照图像形成装置中所执行的动作模式移动。此外,除装置的动作模式之外,在发生了卡纸等错误时,为了解除该错误,也考虑移动喷墨头31及介质输送部20中的至少任一个从而确保作业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直线状地排列在与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喷墨头组,可以一次印刷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的整个范围。这样构成的整个喷墨头组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为与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的最大印刷对象范围相同的尺寸,用户很难把手放入狭窄的装置内手动移动这样大的单元。此外,即使采用自动移动上述单元的构成,如果在上述单元的移动过程中打开盖,也会因联锁装置动作而使移动中的单元在移动途中停止。对这种在移动途中停止的单元进行维护是很困难的,此外,存在因勉强在该状态下进行作业而弄脏手的危险。
鉴于这样的问题,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采用了如下的构成。
用图53至图5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盖开闭机构进行详细地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构成图像形成装置的外壁的结构的固定盖100、可动盖101覆盖装置主体。
为了保养检查或解除装置内的卡纸等,可动盖101形成可开闭的结构,固定盖100被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
在可动盖101和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将可动盖101锁在装置主体上以防止可动盖101打开的锁定机构U。
锁定机构U通过由控制部90控制的螺线管Ua(或与其相当的机构部件)使卡合部件Ub以规定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在与设置在可动盖101上的被卡合部Uc卡合的锁定状态和解除卡合的解锁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内容的范围内,锁定机构U可以为其他的形式。
通常,介质输送部位于“印刷位置”或“待机位置”的任一位置,在该状态下盖未被锁定,用户可以任意地开放可动盖101(图54)。
另一方面,在介质输送部正在从“印刷位置”向“待机位置”或从“待机位置”向“印刷位置”转移的过渡状态中,从控制部90发出锁盖信号,从而可动盖101被锁定(图53)。
图57是表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盖开闭机构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首先,基于表示介质输送部或维护部50等内部单元开始移动的信号(Act 101),可动盖101的锁定机构动作,可动盖101变得打不开(Act 102)。
当内部单元的移动(Act 103)结束时(Act 104,是),可动盖101的锁定被解除(Act 105),可以打开盖。
用户等打开可动盖101进行作业,之后,检测到可动盖101被再次关闭(Act 106),内部单元进行移动,以恢复到待机状态。在此期间,与上面同样,盖被继续锁定(Act 107),在处于待机状态的时候(Act 108,是)可动盖101的锁定被解除(Act 109)。
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这一系列动作的具体例子,当发生了卡纸时,介质输送部下降,以确保取出记录介质P等的作业空间。在此期间,可动盖101被锁定,不能进入装置内部(图56)。
在介质输送部完全下降并能安全地确保作业空间的时候,可动盖101的锁定被解除,从而能够取出记录介质P。而且,在错误被解除并且介质输送部到达“待机位置”或“印刷位置”的时候,可动盖101的锁定被解除(图55)。
此外,关于维护部50,在维护部50到达“初始位置”或“退避位置”而停止之前的期间,可动盖101处于锁在装置主体上的状态,从而可以防止被油墨弄脏的维护部50在位于中途位置的状态下被用户等接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能开闭装置盖的部分仅为可动盖101的构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以能开闭多个地方的方式设置多个可动盖。这时,也可以根据装置内部的移动单元的当前位置或维护部50(移动单元)此后应移动到的位置,选择性地开闭适于维护作业的可动盖。与这里的维护部50此后应移动到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可以由控制部90(信息获取部)获取。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介质输送部20或维护部50的移动结束之前,以打不开盖的方式将盖锁定,以防被打开。这样,即使在装置内部使上述单元在移动中强制停止,并停止在本不应该停止的位置上,也可以避免用户将手放入到装置内部,从而碰到附着有油墨的喷墨头或维护部等而弄脏(损伤)手的事态。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具有如下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通过从多个喷墨头喷吐的喷吐液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移动单元,能够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移动;
固定盖,固定地覆盖包含所述移动单元的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一部分;
开闭盖,可开闭地覆盖包含所述移动单元的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中的未被所述固定盖覆盖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
锁定部,能够将所述开闭盖以打不开的方式锁定;以及
锁定控制部,在所述移动单元移动的期间,通过所述锁定部将所述开闭盖以打不开的方式锁定。
(2)、根据(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单元是使所述记录介质向所述喷墨头移动的介质输送单元。
(3)、根据(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单元是用于维护所述喷墨头的维护单元。
(4)、根据(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开闭盖由覆盖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不同的多个部位的多个盖构成,所述锁定部分别设置在这些多个盖上,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信息获取部,用于获取关于所述移动单元应移动到的位置的信息,
所述锁定控制部基于所述信息获取部获取的信息,解除所述多个盖中的与所获取的所述信息对应的盖的锁定。
(5)、根据(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单元应移动到的位置为记录介质发生卡纸时所述移动单元所应位于的待机位置或在保养检查时所述移动单元所应位于的待机位置。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或主要特征的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形。因此,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简单例示,不能限定地解释。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表示,不受说明书正文的任何约束。而且,属于权利要求书的均等范围的任何变形、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根据以上详述的本发明,能够在通过循环供给有喷吐液的喷墨头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提供一种在将泵动作对喷墨头的喷吐性能的影响抑制到最小限度的同时,向喷墨头循环供给喷吐液的技术。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喷墨头,用于将被供给的喷吐液喷吐到记录介质;
循环路径,用于回收未被喷吐而残留在所述喷墨头内的喷吐液,并再循环供给到所述喷墨头;
上游侧室,相对于油墨流动方向被配置在所述循环路径中所述喷墨头的上游侧,用于暂时地存积要通过所述循环路径供给到所述喷墨头的喷吐液;
下游侧室,被配置在所述循环路径中所述喷墨头的下游侧且所述上游侧室的上游侧,用于暂时地存积从所述喷墨头回收的喷吐液;以及
压力差调整机构,所述压力差调整机构能够选择性地形成所述下游侧室内的压力比所述上游侧室内的压力低的第一压力状态和所述上游侧室内的压力比所述下游侧室内的压力低的第二压力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上游侧正压加压部,能够向所述上游侧室内施加正压;
以及
压力控制部,在从所述喷墨头清理喷吐液时,所述压力控制部使所述上游侧正压加压部向所述上游侧室内施加正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压力控制部,所述压力控制部在未用所述喷墨头向记录介质喷吐喷吐液的期间内使所述压力差调整机构进行压力状态的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执行维护所述喷墨头的维护模式,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压力控制部,所述压力控制部在对所述喷墨头执行维护处理的期间内使所述压力差调整机构进行压力状态的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多个喷墨头,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压力控制部,所述压力控制部使所述压力差调整机构仅对处于未向记录介质进行喷吐液的喷吐动作的状态的喷墨头进行压力状态的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喷墨头中的一部分喷墨头是进行单色印刷的喷墨头,多个所述喷墨头中的其他喷墨头是进行彩色印刷的喷墨头,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压力控制部,在用于单色印刷和彩色印刷中任一种印刷的喷墨头向记录介质喷吐喷吐液的期间内,所述压力控制部使所述压力差调整机构仅对用于单色印刷和彩色印刷中的另一种印刷的喷墨头进行压力状态的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在向所述记录介质上喷吐油墨之前喷吐要向所述记录介质上喷吐的规定的前处理液的喷墨头及喷吐油墨的喷墨头,
关于所述压力差调整机构在每单位时间内切换压力状态的次数,喷吐所述前处理液的喷墨头的切换次数比喷吐所述油墨的喷墨头的切换次数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喷吐液补给部,所述喷吐液补给部与所述压力差调整机构进行的压力状态的切换动作同步地向所述上游侧室和所述下游侧室中的至少任一个补给喷吐液。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喷吐液循环方法,其中,在相对于油墨流动方向配置在循环路径中喷墨头的上游侧的上游侧室中暂时地存积要通过所述循环路径供给到所述喷墨头的喷吐液,并在配置在所述循环路径中所述喷墨头的下游侧且所述上游侧室的上游侧的下游侧室中暂时地存积从喷墨头回收的喷吐液,所述喷墨头用于向记录介质喷吐被供给的喷吐液,所述循环路径用于回收未被喷吐而残留在所述喷墨头内的喷吐液,并再循环供给到所述喷墨头,所述喷吐液循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控制步骤,形成所述下游侧室内的压力比所述上游侧室内及所述喷墨头内的压力低的第一压力状态;以及
第二控制步骤,形成所述上游侧室内的压力比所述下游侧室内的压力低的第二压力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喷吐液循环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二控制步骤中,通过能向所述下游侧室内施加正压的下游侧正压加压部使所述下游侧室内为正压。
CN2010102430631A 2010-02-18 2010-07-30 图像形成装置及喷吐液循环方法 Pending CN10216125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2/707,810 2010-02-18
US12/707,810 US8235494B2 (en) 2010-02-18 2010-02-18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ejection liquid circulating method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1259A true CN102161259A (zh) 2011-08-24

Family

ID=44369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430631A Pending CN102161259A (zh) 2010-02-18 2010-07-30 图像形成装置及喷吐液循环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235494B2 (zh)
JP (1) JP5631031B2 (zh)
CN (1) CN102161259A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2851A (zh) * 2011-12-31 2013-07-03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墨水搅拌方法及装置
CN104290455A (zh) * 2013-07-18 2015-01-21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供墨装置及打印墨头表面弯液面的形成方法
CN105365397A (zh) * 2014-09-01 2016-03-02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油墨循环装置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CN106042658A (zh) * 2016-07-29 2016-10-26 杭州印象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印花打印设备
CN107206820A (zh) * 2015-03-13 2017-09-26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识别第一和第二储存器状态
CN107813606A (zh) * 2016-09-13 2018-03-20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液体循环装置、液体喷吐装置以及液体喷吐方法
CN108501531A (zh) * 2017-02-27 2018-09-07 株式会社理光 具有独立储液器的用于打印机的滑架组件
CN110871631A (zh) * 2018-08-29 2020-03-10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喷墨打印机和喷墨打印机的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41179B2 (en) 2010-05-11 2014-02-0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5535833B2 (ja) * 2010-08-31 2014-07-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2013212652A (ja) 2012-04-03 2013-10-17 Toshiba Tec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3373075B (zh) * 2012-04-28 2015-12-16 深圳市润天智数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陶瓷喷墨印刷机墨路循环方法及其装置和陶瓷喷墨印刷机
JP5880336B2 (ja) * 2012-07-31 2016-03-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貯留装置
JP6322094B2 (ja) * 2014-09-04 2018-05-09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6468900B2 (ja) * 2015-03-18 2019-02-13 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555952B2 (ja) * 2015-07-10 2019-08-07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吐出装置及びインク吐出方法
FR3047924B1 (fr) * 2016-02-18 2019-04-05 Just Print Dispositif d'approvisionnement en encre d'une imprimante
JP6769198B2 (ja) * 2016-09-16 2020-10-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液体供給装置、液体供給方法
CN206856276U (zh) * 2017-06-30 2018-01-0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喷墨打印装置
JP7046744B2 (ja) * 2017-07-07 2022-04-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循環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US10632758B2 (en) 2017-07-07 2020-04-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of the same
EP3684618B1 (en) * 2017-09-26 2020-11-18 Memjet Technology Limited Print engine for color digital inkjet press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66745A (ja) * 2002-03-19 2003-09-24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4025727A (ja) * 2002-06-27 2004-01-2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4098475A (ja) * 2002-09-10 2004-04-02 Ricoh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5225216A (ja) * 2004-01-14 2005-08-25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5225192A (ja) * 2004-02-16 2005-08-25 Sony Corp 液体吐出装置の循環用ポンプ
JP2008023806A (ja) * 2006-07-20 2008-02-07 Olympus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1152798A (zh) * 2006-09-29 2008-04-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墨水循环系统,喷墨记录装置和墨水循环方法
US20090009544A1 (en) * 2007-07-05 2009-01-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porting fluid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82432B2 (ja) 1995-10-11 2003-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GB0121909D0 (en) * 2001-09-11 2001-10-31 Xaar Technology Ltd Droplet deposition apparatus
JP2006159126A (ja) * 2004-12-09 2006-06-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体塗布方法および液体塗布装置
JP4623717B2 (ja) 2004-12-10 2011-02-02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ク供給装置及び圧力発生方法
JP4085100B2 (ja) * 2005-03-28 2008-04-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タンク及びインク充填方法
JP4825647B2 (ja) * 2006-11-27 2011-11-30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8161750A (ja) * 2006-12-27 2008-07-17 Seiko Epson Corp 液滴吐出装置、及び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US7850290B2 (en) * 2006-12-28 2010-12-14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ink supplying mechanism and ink supplying method
JP4108725B1 (ja) * 2007-03-02 2008-06-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JP5369460B2 (ja) * 2007-07-20 2013-12-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樹脂成形品、原稿カバーおよびこれらを備えたスキャナ装置、記録装置
JP5100470B2 (ja) * 2008-03-25 2012-12-19 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486191B2 (ja) * 2009-01-09 2014-05-07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66745A (ja) * 2002-03-19 2003-09-24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4025727A (ja) * 2002-06-27 2004-01-2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4098475A (ja) * 2002-09-10 2004-04-02 Ricoh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5225216A (ja) * 2004-01-14 2005-08-25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5225192A (ja) * 2004-02-16 2005-08-25 Sony Corp 液体吐出装置の循環用ポンプ
JP2008023806A (ja) * 2006-07-20 2008-02-07 Olympus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1152798A (zh) * 2006-09-29 2008-04-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墨水循环系统,喷墨记录装置和墨水循环方法
US20090009544A1 (en) * 2007-07-05 2009-01-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porting fluid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2851A (zh) * 2011-12-31 2013-07-03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墨水搅拌方法及装置
CN103182851B (zh) * 2011-12-31 2015-01-28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墨水搅拌方法及装置
CN104290455A (zh) * 2013-07-18 2015-01-21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供墨装置及打印墨头表面弯液面的形成方法
CN105365397A (zh) * 2014-09-01 2016-03-02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油墨循环装置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CN107206820A (zh) * 2015-03-13 2017-09-26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识别第一和第二储存器状态
CN107206820B (zh) * 2015-03-13 2019-06-14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识别第一和第二储存器状态
CN106042658B (zh) * 2016-07-29 2017-09-22 杭州印象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印花打印设备
CN106042658A (zh) * 2016-07-29 2016-10-26 杭州印象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印花打印设备
CN107813606A (zh) * 2016-09-13 2018-03-20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液体循环装置、液体喷吐装置以及液体喷吐方法
CN107813606B (zh) * 2016-09-13 2020-04-28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液体循环装置、液体喷吐装置以及液体喷吐方法
CN108501531A (zh) * 2017-02-27 2018-09-07 株式会社理光 具有独立储液器的用于打印机的滑架组件
CN110871631A (zh) * 2018-08-29 2020-03-10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喷墨打印机和喷墨打印机的控制方法
CN110871631B (zh) * 2018-08-29 2021-06-25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喷墨打印机和喷墨打印机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31031B2 (ja) 2014-11-26
US20110199418A1 (en) 2011-08-18
US8235494B2 (en) 2012-08-07
JP2011168039A (ja) 2011-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1259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喷吐液循环方法
US899837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77071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926074B2 (en) Liquid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13691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431308A (zh) 图像形成设备、从记录头的喷嘴吸引液体的方法和计算机可读信息记录介质
US830306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046554B2 (ja) 一方向フィルタ構成のインク廃棄トレイ
JP2016030382A (ja) 印刷装置
JP573291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50021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201314441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5541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19940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016311A (ja) 洗浄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187357B2 (ja) 液体吐出装置、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吐出システム
JP2005170547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6007678A (ja) 液体吐出装置の維持回復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826795B2 (ja) 記録装置におけるインク供給路内の洗浄装置
JP535336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9482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83245A (ja) 廃液回収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794624B2 (ja) 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JP2017100349A (ja) 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JP2007007943A (ja) インク充填方法及びインク充填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