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84540B - 多模谐振滤波器 - Google Patents

多模谐振滤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84540B
CN102084540B CN201080001222.5A CN201080001222A CN102084540B CN 102084540 B CN102084540 B CN 102084540B CN 201080001222 A CN201080001222 A CN 201080001222A CN 102084540 B CN102084540 B CN 1020845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line
axle
mode
resonant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122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84540A (zh
Inventor
金德龙
朴南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MW Co Ltd
KMW Inc
Original Assignee
KM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MW Co Ltd filed Critical KM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845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45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845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45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7Hollow waveguide filters
    • H01P1/208Cascaded cavities; Cascaded resonators inside a hollow waveguide structure
    • H01P1/2084Cascaded cavities; Cascaded resonators inside a hollow waveguide structure with dielectric resonators
    • H01P1/2086Cascaded cavities; Cascaded resonators inside a hollow waveguide structure with dielectric resonators multimo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7/00Resonator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7/10Dielectric reson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1Filters for 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 wav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7/00Resonator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7/06Cavity reson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7/00Resonator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7/10Dielectric resonators
    • H01P7/105Multimode resona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Abstract

提供包括具有空腔的壳体的各种多模谐振滤波器。该多模谐振滤波器包括接收在该壳体的空腔中的电介质谐振(DR)元件以及多个用于连接第一轴、第二轴和第三轴中的一个上的一个点与另一个轴上的一个点的传输线。第一轴、第二轴和第三轴在DR元件的中心处彼此正交。

Description

多模谐振滤波器
技术领域
下面描述涉及一种谐振器,并且尤其涉及用于输出多个谐振模的谐振频率的一种多模(或多谐振模)谐振器,以及使用该谐振器的一种多模谐振滤波器。
背景技术
通常,使用电介质谐振器(DR)的高频滤波器,例如DR滤波器、空腔滤波器、波导滤波器等具有用于高频尤其是超高频谐振的电路管。普通谐振电路是使用线圈和电容器组成,并且由于其大辐射损失而不适合形成超高频。为此,射频(RF)滤波器通常是使用多个谐振器形成,每个谐振器具有用于借助感应器(L)与电容器(C)的组合在特定频率下谐振的电路装置。通常,RF滤波器包括由导体围绕的金属圆柱或矩形六面体的空腔内部的电介质谐振(DR)元件或金属谐振杆,使得只有具有唯一频率的电磁场存在于接收空间(单元)中,由此得到超高频谐振。
图1示出了一种传统的8极带通滤波器(BPF)。
参照图1,传统的BPF包括具有在六面体金属中用预定间隔距离分割的8个空腔的壳体11。每个空腔包括用支承构件固定的具有高Q值的DR元件13。BPF还包括安装在壳体11的一侧上的输入/输出连接器17和用于盖住壳体11的开口的盖子12。为了调整DR元件13之间的耦合量,壳体11的空腔被隔板分割,在隔板中形成具有预定尺寸的窗口。壳体11的内表面镀了银以稳定电性能并最大化传导性。从空腔的底面垂直地以预定间距切开形成在每个隔板中的窗口。根据窗口的尺寸调整安装在空腔中的DR元件13之间的耦合量以抑制寄生波的出现。在每个窗口中配备耦合螺钉15,其可以穿过壳体11插入窗口中,由此微调耦合量。
安装在壳体11的每个空腔中的DR元件13由从底面配备的竖直支承构件支撑,调谐螺钉14配备在DR元件13的顶面上来控制频率。在壳体11侧面上配备有输入/输出连接器17,这些连接器连接到输入/输出馈线16。输入馈线把来自输入连接器的信号传递给第一DR元件,而输出馈线把来自最后一个DR元件的信号传递给输出连接器。
参照传统的带通滤波器(或带阻滤波器),为了使滤波器具有多个极,需要多个空腔和耦合在这些DR元件13之间的耦合装置。因为单个DR元件13使用单个谐振模,为了使多模BPF具有多个极,需要多个空腔和多个DR元件13并且还需要耦合在这些DR元件13之间的耦合装置。因此,在滤波器内必须有足够大的空间来接收这些空腔和耦合装置,这就增大了多模BPF的尺寸和重量。因此,为了实现小尺寸和重量轻的滤波器,就必须减少空腔和DR元件的数量。如果空腔和DR元件的数量增大,滤波器的尺寸、重量和制造成本也增加。
如国际专利公开号WO2005/069425和日本专利公开公报号2001-60804中所公开的,已经尝试用单个谐振元件实现多模。然而,在这些公开的技术中,DR元件是比较复杂的多边形状,使得谐振元件的制造过程很复杂并且因此增加了谐振元件的制造成本。还没有发现把复杂的多边形谐振元件和使用该元件的谐振滤波器实现为实际产品的例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至少解决上述问题和/或缺点并且至少提供下述优点。因此,本发明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能够极好地使多个同模谐振频率相互连接的多模谐振滤波器。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尺寸减小的多模谐振滤波器。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重量轻的多模谐振滤波器。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其制造成本的多模谐振滤波器。
在一个总的方面,提供一种多模谐振滤波器,其包括其中具有空腔的壳体、接收在该壳体中的电介质谐振(DR)元件、沿着第一方向对齐布置的第一传输线、沿着第二方向对齐布置的第二传输线以及沿着第三方向对齐布置的第三传输线,该DR元件形成不同方向的多个谐振模,在该第一方向形成该多个谐振模中的第一谐振模,在该第二方向形成该多个谐振模中的第二谐振模,第二谐振模不同于第一谐振模,在该第三方向形成该多个谐振模中的第三谐振模,第三谐振模不同于第一谐振模和第二谐振模,其中,第一传输线、第二传输线和第三传输线通过直接连接或耦合使第一谐振模、第二谐振模和第三谐振模相互耦合。
该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可以包括固定在壳体一侧的输入连接器和固定在壳体另一侧的输出连接器,向该输入连接器输入输入信号,从该输出连接器输出输出信号,其中,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连接到输入连接器,第三传输线直接连接到输出连接器。
该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可以包括固定在壳体一侧的输入连接器、固定在壳体另一侧的输出连接器和辅助传输线,向该输入连接器输入输入信号,从该输出连接器输出输出信号,其中,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连接到输入连接器,第三传输线直接连接到输出连接器,辅助传输线连接到输入连接器和输出连接器中的一个。
第一谐振模、第二谐振模和第三谐振模可以彼此正交。
该多个谐振模可以是形成在不同方向的基本上相同的谐振模。
该多个谐振模可以是TE01δ模。
DR元件可以形成为大致球形、圆柱形或矩形六面体形。
壳体的内圆周和外圆周表面可以形成为大致球形、圆柱形或矩形六面体形。
第一传输线、第二传输线和第三传输线可以都形成为条形、杆形或板形。
第一传输线、第二传输线和第三传输线可以对齐布置在壳体的内圆周表面与DR元件的外圆周表面之间。
第一传输线、第一传输线和第三传输线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可以对应于DR元件或壳体的形状。
该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可以包括支承构件,该支承构件的一端连接到DR元件的底面且另一端连接到壳体的内圆周表面由此支撑着壳体,因此,DR元件位于壳体内部的中心。
该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可以包括固定在壳体一侧的输入连接器和固定在壳体另一侧的输出连接器,向该输入连接器输入输入信号,该输入连接器直接连接或耦合第一传输线,从该输出连接器输出根据多个耦合的谐振模耦合的输入信号。
x轴、y轴和z轴可以在DR元件的中心处彼此正交,其中,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位于+x轴上且其第二端位于+z轴上,第二传输线的第一端在+z轴上连接第一传输线的第二端且其第二端位于+y轴上,第三传输线的第一端在+x轴上连接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且其第二端在+y轴上连接第二传输线的第二端。
x轴、y轴和z轴可以在DR元件的中心处彼此正交,其中,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位于+x轴上且其第二端位于+z轴上,第二传输线的第一端在+z轴上连接第一传输线的第二端且其第二端位于+y轴上,第三传输线的第一端在+y轴上连接第二传输线的第二端且其第二端位于-x轴上的一点处。
x轴、y轴和z轴可以在DR元件的中心处彼此正交,其中,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位于+x轴上且其第二端位于+z轴上,第二传输线的第一端在+z轴上连接第一传输线的第二端且其第二端位于+y轴上,第三传输线的第一端在+y轴上连接第二传输线的第二端且其第二端伸向-x轴,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包括第四传输线和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开放结构,该第四传输线连接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并且伸向-y轴,该开放结构连接到第四传输线的第一端。
第一传输线可以包括第一子传输线和第二子传输线,这些子传输线对齐布置成使得第一子传输线的一部分与第二子传输线的一部分彼此重叠,并且,第二传输线可以包括第三子传输线和第四子传输线,这些子传输线对齐布置成使得第三子传输线的一部分与第四子传输线的一部分彼此重叠。
x轴、y轴和z轴可以在DR元件的中心处彼此正交,其中,第一传输线包括传输线#1-1和传输线#1-2,传输线#1-1的第一端位于+x轴上的一点处且其第二端与壳体的内底面接地连接,传输线#1-2的第一端位于+z轴上的一点处且其第二端与壳体的内顶面接地连接,第二传输线包括传输线#2-1和传输线#2-2,传输线#2-1的第一端位于+y轴上的一点处且其第二端与壳体的内底面接地连接,传输线#2-2的第一端在+x轴上连接传输线#1-1的第一端且其第二端与壳体的内顶面接地连接,第三传输线包括第一辅助传输线和第二辅助传输线,该第一辅助传输线的第一端连接传输线#1-1的第一端且其第二端伸向-y轴,该第二辅助传输线的第一端连接传输线#2-1的第一端且其第二端伸向-x轴。
该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可以包括第三辅助传输线,其中,第三辅助传输线的第一端在+y轴上连接到传输线#2-1的第一端且其第二端伸向+z轴。
壳体可以形成为大致矩形六面体形,DR元件可以形成为大致圆柱形。
x轴、y轴和z轴可以在DR元件的中心处彼此正交,其中,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位于+x轴上且其第二端伸向+z轴,第二传输线包括传输线#2-1和传输线#2-2,传输线#2-1的第一端位于+y轴上且其第二端伸向+z轴,传输线#2-2的第一端位于在-y轴上且其第二端伸向+z轴,第三传输线包括传输线#3-1和传输线#3-2,传输线#3-1的第一端在+y轴上连接到传输线#2-1的第一端且第二端位于-x轴上,传输线#3-2的第一端在-x轴上连接到传输线#2-2的第一端且其第二端在+x轴上连接到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
第一传输线的第二端可以位于+z轴上。
该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可以包括固定在壳体一侧的输入连接器和固定在壳体另一侧的输出连接器,向该输入连接器输入输入信号,从该输出连接器输出输出信号,其中,第一传输线包括传输线#_1-1和传输线#_1-2,传输线#_1-1的第一端连接到输入连接器且其第二端伸向+z轴,传输线#_3-1的第二端连接到输出连接器。
该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可以包括固定在壳体一侧的输入连接器和固定在壳体另一侧的输出连接器,向该输入连接器输入输入信号,从该输出连接器输出输出信号,其中,第一传输线包括传输线#_1-1和传输线#_1-2,传输线#_1-1的第一端连接到输入连接器且其第二端伸向+z轴,传输线#_2-1的第一端连接到输出连接器。
x轴、y轴和z轴可以在DR元件的中心处彼此正交,其中,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位于+x轴上且其第二端位于+z轴上,第二传输线的第一端在+z轴上连接第一传输线的第二端且其第二端位于+y轴上,第三传输线的第一端在+y轴上连接第二传输线的第二端且其第二端位于-y轴上,并且该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包括在+x轴上连接到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的输入连接器以及连接到第三传输线的第二端的输出连接器。
x轴、y轴和z轴可以在DR元件的中心处彼此正交,第二传输线的第一端位于+z轴上且其第二端位于+y轴上,第三传输线的第一端在+y轴上连接第二传输线的第二端且其第二端在-x轴上接地到壳体内壁,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位于+x轴上且其第二端连接到第二传输线,第一传输线的第二端与+z轴间隔开,并且该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包括在+x轴上连接到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的输入连接器、在+y轴上连接到第二传输线的第二端的输出连接器以及在+y轴上连接到第二传输线的第二端且伸向+x轴的辅助线。
x轴、y轴和z轴可以在DR元件的中心处彼此正交,其中,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位于+x轴上且其第二端位于+z轴上,第三传输线的第一端位于+y轴上且其第二端在-x轴上接地到壳体内壁,第二传输线的第一端在+y轴上连接第三传输线的第一端且其第二端连接第一传输线,第一传输线的第二端与+z轴间隔开,并且该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包括在+x轴上连接到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的输入连接器、在+y轴上连接到第二传输线的第二端的输出连接器以及在+y轴上连接到第二传输线的第二端且伸向+x轴的辅助线。
x轴、y轴和z轴可以在DR元件的中心处彼此正交,其中,第一传输线包括传输线#_1-1和传输线#_1-2,传输线#_1-1的第一端在+x轴上连接输入探针且其第二端伸向+z轴,传输线#_1-2的第一端在-x轴上连接输出探针且其第二端伸向+z轴,第二传输线的第一端位于+y轴上且其第二端伸向+z轴,第三传输线包括传输线#_3-1和传输线#_3-2,传输线#_3-1的第一端在+x轴上连接输入探针且其第二端位于+y轴上,传输线#_3-2的第一端在+y轴上连接传输线#_3-1的第二端且其第二端在-x轴上连接输出探针。
第一、第二和第三传输线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形成为与壳体一体地从壳体的内底面突出。
在另一方面中,提供一种多模谐振滤波器,其包括具有空腔的壳体、接收在该壳体的空腔中的电介质谐振(DR)元件以及多个用于连接第一轴、第二轴和第三轴中的一个上的一个点与另一个轴上的一个点的传输线,第一轴、第二轴和第三轴在DR元件的中心处彼此正交。
该多模式谐振滤波器还可以包括固定在壳体一侧的输入连接器和固定在壳体另一侧的输出连接器,向该输入连接器输入输入信号,从该输出连接器输出输出信号,其中,至少两个传输线连接到输入连接器,至少一个传输线连接到输出连接器。
从下列描述、附图和权利要求可以更明白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
如上所述,根据下列描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可以用单个谐振器提供基本上同模的多个谐振频率。
因此,能够减小滤波器的尺寸、重量和制造成本。
而且,根据本发明,通过传输线之间的连接可以耦合多个模,虽然所用的DR元件具有简单结构,可以很容易地调整下凹的位置和数量。如所附曲线图所示,滤波器具有的特性曲线使它能够用作滤波器、双工器等等。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传统的8极带通滤波器(BPF)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和3是示出相当于带通滤波器(BPF)的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一个例子的图。
图4示出了由电介质谐振器形成的多个谐振模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示出了图2和3所示第三传输线的另一连接状态的图。
图6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2和3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
图7和8是示出相当于带阻滤波器(BRF)的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二例子的图。
图9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7和8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
图10是示出了适用于多模谐振滤波器的DR元件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示出了适用于多模谐振滤波器的DR元件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2和13是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三个例子的图。
图14和15是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四个例子的图。
图16和17是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五个例子的图。
图18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16和17中的滤波的例子。
图19和20是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六个例子的图。
图21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19和20中的滤波的例子。
图22是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七个例子的图。
图23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22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
图24是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八个例子的图。
图25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24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
图26和27是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九个例子的图。
图28和29是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十个例子的图。
图30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28和29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
图31和32是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十一个例子的图。
图33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31和32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
图34和35是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十二个例子的图。
图36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34和35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
图37和38是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十三个例子的图。
图39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37和38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
图40和41是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十四个例子的图。
图42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40和41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
图43是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十五个例子的图。
图44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43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
图45是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十六例子的图。
图46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45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
图47和48是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十七个例子的图。
图49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47和48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
图50-52是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十八个例子的图。
图53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50-52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下列描述以帮助读者获得对本文所述方法、装置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因此,可以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建议本文所述方法、装置和/或系统的各种变化、改型和等同方式。而且,为了更清楚和简明,可以省去对一些公知的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下列描述提出多模谐振器和多模谐振滤波器,它们提供多个谐振模。通常,三个空腔和三个电介质谐振(DR)元件装配在多模谐振器中以提供三个谐振模。
本文所述的多模谐振器和多模谐振滤波器都可以仅用单个空腔和该空腔中的单个DR元件提供三个谐振模。谐振模的数量″3″仅仅是个例子,并且应该认识到该多模谐振滤波器是至少两个或更多谐振模,例如,三个谐振模、四个谐振模、五个谐振模或更多。这些多模谐振器可以组合多个TE01δ模(例如三个TE01δ模)或多个TM01δ模。
在下列描述中,金属材料制成的部件例如传输线、输入/输出探针、接地构件和壳体之间的术语″连接″不但包括直接连接还包括在彼此隔开预定距离的部件处于能通过它们之间耦合的电磁场传递功率的位置时出现的耦合。因此,除非特意声明,否则该术语可以指代直接连接或耦合。
图2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一个例子,图3示出了移开了图2所示壳体的一部分以示出带通滤波器(BPF)的实施的一个例子。
参照图2和3,多模谐振滤波器20包括壳体200,该壳体具有球形或类似球形的空腔,在该空腔中形成空气层。例如,壳体200的内圆周表面可以形成为大致球形。壳体200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例如铝、镁、镀有银的塑料结构等等。在壳体200中的是没有被例如隔板的结构分割成多个独立空间的单个空腔。
壳体200的外圆周表面可以形成为大致球形。多模谐振滤波器20还包括位于壳体200的空腔的中心附近的DR元件211。DR元件211也可以设计成具有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形状。DR元件211可以由具有的相对介电常数εr在20与90之间的各种材料制成的电介质形成,例如电陶瓷材料。
DR元件211可以由支承构件213支撑,该支承构件由例如Al2O3、聚四氟乙烯、工程塑料等等制成。支承构件213具有比DR元件211更低的介电常数,因此阻止滤波器20的品质因数Q的恶化。支承构件213可以形成为圆柱形。在这个例子中,支承构件213的一端连接到DR元件211的底面并且另一端连接到壳体200的内圆周表面,因此,DR元件211被支撑成位于壳体200的空腔的中心处。支承构件213的直径虽然小于DR元件211的,但是足以支撑DR元件211。
多模谐振滤波器20还包括至少一个传输线,例如图2和3所示的第一传输线207和第二传输线208。这些传输线可以用来把存在于一个轴上的点连接到另一轴上的点。例如,传输线可以把事先从x轴、y轴和z轴中选出的x轴上的一点连接到z轴上的一点。在这个例子中,x轴、y轴和z轴在DR元件211的中心处彼此正交且彼此独立。在DR元件211与壳体200的内表面之间的空腔中,该至少一个传输线可以与其它传输线隔开一定间距。也就是说,该至少一个传输线可以分别与DR元件211和壳体200间隔开布置。
在图2和3的例子中,包括用于连接x轴上的一点与z轴上的一点的第一传输线207、用于连接z轴上的一点与y轴上的一点的第二传输线208以及用于连接y轴上的一点与x轴上的一点的第三传输线209。
第一、第二和第三传输线207、208和209可以由条形金属形成,例如如附图中所示,但是也可以形成为杆形或板形,但不限于此。第一、第二和第三传输线207、208和209可以形成为曲线形,对应于DR元件211的外圆周表面的形状和壳体200的内圆周表面的形状,或是直线形。
图4示出了由DR元件形成的谐振模的一个例子。
参照图4,DR元件211是大致球形的并且包括三个彼此正交的基本上相同的谐振模。如果DR元件211是圆柱形或矩形六面体形,或者,即使在去除圆柱形或矩形六面体形的一部分时DR元件211是大致圆柱形或矩形六面体形,这多个谐振模可以彼此正交。
例如,如图4所示,这三个谐振模是TE01δ模。这些模可以分成TE01δx模、TE01δy模和TE01δz模,在TE01δx模中,在垂直于x轴的平面(y-z平面)上形成主谐振,在TE01δy模中,在垂直于y轴的平面(z-x平面)上形成主谐振,在TE01δz模中,在垂直于z轴的平面(x-y平面)上形成主谐振。TM01δ模可以由DR元件211形成。这些TM01δ模可以分成TM01δx模、TM01δy模和TM01δz模,在TM01δx模中,在垂直于x轴的平面(y-z平面)上形成主谐振,在TM01δy模中,在垂直于y轴的平面(z-x平面)上形成主谐振,在TM01δz模中,在垂直于z轴的平面(x-y平面)上形成主谐振。在这个例子中,TM01δx模、TM01δy模和TM01δz模的方向基本上分别与图4中所示的TE01δx模、TE01δy模和TE01δz模的方向相同。
再次参照图2所示例子,第一传输线207可以沿着在垂直于y轴的平面上形成主谐振的第一谐振模(例如TE01δy模)的方向对齐布置,因此与第一谐振模(例如TE01δy模)的磁场(或电场)耦合。第一传输线207还可以安装成使在垂直于x轴的平面上形成主谐振的第二谐振模(例如TE01δx模)的磁场(电场)耦合在垂直于z轴的平面上形成主谐振的第三谐振模(例如TE01δz模)的磁场(电场)。
同样,第二传输线208可以沿着在垂直于x轴的平面上形成主谐振的第二谐振模(例如TE01δx模)的方向对齐布置,因此与第二谐振模(例如TE01δx模)耦合。第二传输线208还可以安装成使在垂直于z轴的平面上形成主谐振的第三谐振模(例如TE01δz模)的磁场(电场)耦合在垂直于y轴的平面上形成主谐振的第一谐振模(例如TE01δy模)的磁场(电场)。
第三传输线209可以沿着在垂直于z轴的平面上形成主谐振的第三谐振模(例如TE01δz模)的方向对齐布置,因此与第三谐振模(例如TE01δz模)耦合。第三传输线209可以通过耦合第一谐振模的磁场(或电场)与第三谐振模的磁场(或电场)来提供滤波器特性曲线的下凹。
再次参照图2和3,第一传输线207的第一端位于x轴上且其第二端位于z轴上。第二传输线208的第一端在z轴上连接第一传输线207的第二端,第二传输线208的第二端位于y轴上。而且,第三传输线209的第一端在x轴上连接第一传输线207的第一端且其第二端在y轴上连接第二传输线208的第二端。
因此,这三个正交的谐振模可以使用第一传输线207和第二传输线208彼此耦合。例如,通过使第一传输线207与第二传输线208相互连接并且在DR元件211为像球形那样的简单形状时,可以很容易地耦合由DR元件211形成的多个谐振模。可以使用第三传输线208提供下凹并且可以很容易调整下凹的位置,由此便于实现所需滤波器特性曲线。调整下凹的数量和它们的位置的方法在本文进一步描述。根据滤波器实施例可以省略第三传输线209。在壳体200中,输入连接器201可以在x轴上安装在面向第一传输线207的一端的部分中,输出连接器203可以在y轴上安装在面向第二传输线208的一端的部分中。
例如,在壳体200上,输入连接器201可以安装在对应于第一传输线207的第二端与第三传输线209的第一端相耦合的第一接触点的位置处(例如,最靠近壳体200上的第一接触点的位置)。在这个例子中,输入连接器201包括位于壳体200外部且构造成可拆卸地与信号输入装置耦合的连接部分201-1、用于把输入连接器201固定到壳体200的外圆周表面上的四边形固定板201-2以及位于连接部分201-1内部的用于向壳体200内传递输入信号的中心引线201-3。例如,参照图2和3,输入连接器201的连接部分201-1和中心引线201-3可以在沿着x轴从DR元件211的中心延伸出的假想线上对齐布置。输入连接器201所固定到的壳体200的外圆周表面上的部分可以是平的,由此允许固定板201-2安装到其上。
在壳体200上,输出连接器203可以安装在对应于第二传输线208的第二端与第三传输线209的第二端相耦合的第二接触点的位置处(例如,最靠近壳体200上的第二接触点的位置)。输出连接器203包括位于壳体200外部且构造成可拆卸地与信号输出装置耦合的连接部分203-1、用于把输出连接器203固定到壳体200的外圆周表面上的四边形固定板203-2以及位于连接部分203-1内部以接收来自滤波器20的输出信号的中心引线203-3。例如,参照图2和3,输出连接器203的连接部分203-1和中心引线203-3可以沿着y轴与DR元件211的中心对齐布置。输出连接器203所固定到的壳体200的外圆周表面上的部分可以是平的,由此允许固定板203-2安装到其上。
在这个例子中,输入探针221的第一端连接到输入连接器201的中心引线201-3以传递输入信号给输入探针221。输入探针221的第二端在壳体200内部对齐布置。输入探针221被对齐布置成与第一传输线207和第三传输线209间隔开,但是可以通过耦合向第一传输线207和第三传输线209提供输入信号。输出探针223的第一端连接到输出连接器203的中心引线203-3。输出探针223的第二端在壳体200内部对齐布置。输出探针223被对齐布置成与第二传输线208和第三传输线209间隔开,但是可以通过耦合接收来自第二传输线208和第三传输线209的输出信号。输入连接器201和输出连接器203可以安装在x轴、y轴和z轴中的任何轴上。也就是说,输入连接器201和输出连接器203可以安装在壳体200的位置中使得输入连接器201相交x轴、y轴或z轴。
输入连接器201位于从DR元件211的中心沿着x延伸出的假想线上,因此,该假想线通过输入连接器201的中心。输出连接器203位于从DR元件211的中心沿着y延伸出的假想线上,因此,该假想线通过输出连接器203的中心。因此,输入连接器201和输出连接器203对齐布置成在DR元件211的中心处彼此形成大致90°的角度。
在这个例子中,用于调谐谐振频率和调整谐振间耦合值的多个第一至第三调谐探针215、217和219可以安装在壳体200中x轴、y轴和z轴上的极上且在这些极之间。这些调谐探针215、217和219可以用来在它们的位置微调谐振频率和耦合值并且如果需要的话可以省去。例如,第一探针215可以位于x轴上,在壳体200上的与输入连接器201的相反的一侧上。第二探针217可以位于y轴上,在壳体200上的与输出连接器203的相反的一侧上。第三探针219可以位于z轴上,在壳体200的顶部。调谐探针215、217和219所位于的壳体200的外圆周表面上的部分可以是平的,由此允许调谐探针215、217和219安装到其上。
调谐探针221和223也可以安装在输入连接器201和输出连接器203上,并且可以设计成引线的形状,这些引线可以通过螺钉耦合结构抽出或插入输入连接器201的中心引线201-3和输出连接器203的中心引线203-3。在这个例子中,调谐探针221和223安装成与第一传输线207或第二传输线208稍微间隔开。例如,调谐探针221和223可以是输入探针221和输出探针223。
因此,安装在输入连接器201和输出连接器203上的调谐探针221和223可以调整DR元件211与第一传输线207或第二传输线208之间的耦合量和谐振频率以及供电。
在这个例子中,探针215、217、219、221和223与传输线207、208和209彼此间隔开。
如附图所示,第一传输线207、第二传输线208和第三传输线209都可以设计成拱形或曲线形。这些传输线207、208、209可以用来将每个轴的谐振频率耦合到相邻轴。因此,这些传输线207、208、209的结构可以通过调整其宽度w和厚度t来进行设计。
第一传输线207、第二传输线208和第三传输线209可以通过由例如聚四氟乙烯等材料制成的支承构件(未示出)固定到壳体200的内壁上的位置处。虽然在图2和3所示的例子中,第一传输线207、第二传输线208和第三传输线209位于壳体200内部的空腔中,但是,第一传输线207、第二传输线208和/或第三传输线209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壳体200的外部。
当第一传输线207、第二传输线208和/或第三传输线209位于壳体200的外部时,附加连接构件可以用作连接引线或连接线来通过壳体200连接每个传输线的两端至x轴、y轴和/或z轴。当第一传输线207、第二传输线208和/或第三传输线209的一部分可以位于壳体200的外部时,可以形成用于允许第一传输线207、第二传输线208和/或第三传输线209的一部分进入的通孔以允许相应的传输线穿过壳体200。
在这个例子中,多模谐振滤波器20可以通过单个DR元件提供多个谐振模,例如三个谐振模。这些谐振模可以是TE01δ模和TM01δ模。应该认识到,传输线之间的连接结构可以改变。
例如,第三传输线209可以连接到与x轴上的输入连接器201的位置相反的极的-x轴上的一点(图2和3中的调谐探针215的位置处)和y轴上的一点。参照图5,如209′所指示的,第三传输线可以连接+y轴与-x轴以及+x轴与+y轴。在这个例子中,第二传输线208的第二端和第三传输线209′的第一端可以彼此相连,第三传输线209′的第二端可以位于第一传输线207的第二端的相反一侧上,DR元件211在它们之间。
类似地,其它传输线的位置也可以改变成做出各种连接。
然而,除了它们的起始部分和末端部分之外,这些传输线应该彼此相连。也就是说,当这多个传输线如图2和3所示对齐布置时,传输线的第一端连接另一传输线的第一端或第二端,由此这多个传输线可以形成闭合回路。此外,如图5所示,传输线的一端可以连接至另一传输线的一端,但是相连的传输线207、208和209的两端可以形成开放的。
通过包含壳体200中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空腔和DR元件211,多模谐振滤波器20可以具有沿着x轴、y轴和z轴的相同特性并且可以具有三个彼此正交的基本上相同的谐振模,例如,三个TE01δ模或三个TM01δ模。带有如上构造的第一至第三传输线,可以在不恶化Q值的情况下使用三个基本上相同的谐振模。
在多模谐振滤波器的制造中,传输线207、208和209的形状和连接以及DR元件211的形状可以根据所使用的模的类型进行改变,例如横电(TE)模或横磁(TM)模。
参照图6,第一个例子的BPF可以促使在比通带更高的频带中出现另外的下凹。在图6中,横轴表示频率[GHz],纵轴Y1表示衰减损失。附图标记61表示BPF的带通特性曲线,附图标记62表示反射特性曲线。如图6所示,第一个例子的BPF具有约2.737-2.742GHz的通带,一个下凹n1形成在低于通带的频率处,两个下凹n2和n3形成在高于通带的频率处。而且,具有三个峰值r1、r2和r3的反射特性曲线示出了三个谐振模耦合。
图7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二个例子,图8示出了移开了图7所示壳体的一部分以示出带阻滤波器(BRF)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
参照图7和8,类似于图2和3所示的第一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20,根据第二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30包括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壳体200,该壳体具有球形或类似球形的空腔,在该空腔中形成空气层。多模谐振滤波器30包括球形或类似球形的DR元件211、支承构件313、输入连接器301、输出连接器303以及多个调谐探针315、317和319,DR元件211接收在壳体200的空腔中,支承构件313用于支撑DR元件211,输入连接器301形成在x轴的极上,输出连接器303形成在z轴的极上,调谐探针315、317和319安装在x轴、y轴和z轴上的除输入连接器301和输出连接器303的安装位置以外的极上。
多模谐振滤波器30还包括用于连接x轴上的一点与y轴上的一点的第一传输线307和用于连接y轴上的一点与z轴上的一点的第二传输线308。在这个例子中,第一传输线307和第二传输线308的结构不同于图2和3所示的第一传输线207和第二传输线208的。
也就是说,第一传输线307和第二传输线308设计成具有用于比做传输频率的60Ω或75Ω的阻抗的宽度和长度,因此,当信号经过传输线时,由位于第一传输线307和第二传输线308下方的DR元件211对频带进行取消耦合,由此允许滤波器30具有带阻特性。输入连接器301和输出连接器303分别直接连接到第一传输线307的一侧和第二传输线308的一侧。
例如,第一传输线307可以沿着在垂直于z轴的平面上形成主谐振的第一谐振模(例如TE01δz模)的方向对齐布置,因此耦合第一谐振模(例如TE01δz模)的磁场(电场)。第一传输线307还可以安装成使在垂直于x轴的平面上形成主谐振的第二谐振模(例如TE01δx模)的磁场(电场)耦合在垂直于z轴的平面上形成主谐振的第三谐振模(例如TE01δy模)的磁场(电场)。
第二传输线308可以沿着在垂直于x轴的平面上形成主谐振的第二谐振模(例如TE01δx模)的方向对齐布置,因此耦合第二谐振模(例如TE01δx模)。第二传输线308还可以安装成使在垂直于y轴的平面上形成主谐振的第三谐振模(例如TE01δy模)的磁场(电场)耦合在垂直于z轴的平面上形成主谐振的第一谐振模(例如TE01δz模)的磁场(电场)。
第一传输线307的第一端可以通过输入探针(未示出)直接连接到输入连接器301,第一传输线307与第二传输线308之间的接触点可以通过输出探针(未示出)连接到输出连接器303。第一传输线307的第一端可以在y轴上的一点处直接连接到第二传输线308。
因此,这三个正交的谐振模可以使用第一传输线307和第二传输线308而耦合。也就是说,使用具有简单结构的第一传输线307和第二传输线308同时使用具有像大致球形这样简单形状的DR元件311可以耦合由DR元件211形成的多个谐振模。在这个例子中,第一传输线307和第二传输线308直接连接到输入连接器301和输出连接器303,由此实现BRF。多模谐振滤波器30用单个DR元件提供多个谐振模,例如三个基本上相同的谐振模。例如,这些谐振模可以是横电(TE)模或横磁(TM)模。
根据第二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30包括球形或类似球形的空腔和DR元件211,由此提供三个谐振模,例如三个TE01δ模,它们在x轴、y轴和z轴的方向上彼此正交。用存在于壳体200与DR元件211之间的第一传输线307和第二传输线308,可以有效地使用这三个谐振模而不恶化Q值。
图9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7和8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在图9中,横轴表示频率[GHz],纵轴Y1表示衰减损失。在图9中,附图标记91表示第二个例子的BRF的带阻特性曲线,附图标记92表示反射特性曲线。
如图9所示,根据第二个例子的BRF具有的滤波特性曲线中存在约2.14-2.16GHz的阻带。在图9所示的带阻特性曲线91中,形成三个峰值,由此耦合三个谐振模。
在使用TE模谐振的滤波器的实施例中,当使用支承构件313固定球形的DR元件时,三个接近谐振频率中的两个急剧地向上移动。为了促使剩下的一个谐振频率与另外两个谐振频率彼此接近,如图10所示,球形DR元件的外圆周表面的一部分被移除以修正谐振频率。如图10所示,沿着外圆周表面以带子的形状移除DR元件411的中间侧面部分,因此形成侧切部分411-1,平行于侧切部分411-1移除DR元件411的底部的一部分,由此形成底切部分411-2。底切部分411-2可以连接到支承构件213或313的顶面。
另一方面,在使用TM模谐振的滤波器的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可以在支承构件213或313的轴线方向上给DR元件511上增加一个构件以修正谐振频率。如图11所示,沿着DR元件511的中间侧面部分的外圆周表面形成带子形状的突起511-1,通过平行于突起511-1移除DR元件511的底部的一部分而形成底切部分511-2。底切部分511-2可以连接倒支承构件213或313的顶面。
图12和13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三个例子,其中,根据图2和3所示第一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20以2级方式连接。换句话说,图12和13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70包括两个根据图2和3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多模谐振滤波器20,并且第一级的多模谐振滤波器20的输出通过连接线单元720连接到第二级的多模谐振滤波器20的输入。应该认识到,根据图2和3所示第一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20可以连接成如2级或3级或更多级的多级,以获得所需特性曲线。
例如,如图12和13所示,多个多模谐振滤波器可以在它们的侧面相连。当在每个滤波器中形成形状相同的传输线时,每个滤波器中的传输线可以对齐布置成彼此镜像。在图12和13中的彼此平行定位的两个滤波器中,每个滤波器中的传输线对齐布置成彼此靠近。在这个例子中,每个滤波器中的传输线通过连接线单元720互连。连接线单元720穿过每个滤波器的壳体并且在每个壳体中连接到每个滤波器的传输线。
图14和15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四个例子,其中,根据图7和8所示第二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30以2级方式连接。例如,根据图14和15所示第四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80包括两个多模谐振滤波器30,并且第一级的多模谐振滤波器30的输出通过50Ω的传输线单元820连接到第二级的多模谐振滤波器30的输入。
参照图14和15,多个多模谐振滤波器可以在它们的侧面相连。当在每个多模谐振滤波器中形成形状相同的传输线时,它们可以对齐布置成使得这些滤波器彼此镜像。在图14和15中的彼此平行对齐布置的两个多模谐振滤波器中,每个多模谐振滤波器中的传输线被定位成它们的谐振元件在它们之间并且每个多模谐振滤波器中的传输线彼此间隔开。在这个例子中,每个多模谐振滤波器中的传输线通过形成在两个多模谐振滤波器上的传输线单元820互连。传输线单元820安置在位于这两个多模谐振滤波器的顶部上的连接器810中。连接器810形成有顶面的凹槽,并且在其中接收传输线单元820。传输线单元820穿过连接器810和每个多模谐振滤波器的壳体200,以此方式在每个壳体中连接到每个多模谐振滤波器的传输线307和308。在图14和15中,示出了用于把传输线307和308固定到壳体200的内壁的支承构件830。支承构件830可以由电介质例如聚四氟乙烯制成。
图16和17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五个例子。为了说明的方便性,壳体、输入和输出连接器以及壳体外部形成的调谐探针都不示出。在这个例子中,如图16所示,用于支撑DR元件211的支承构件213形成为圆柱形,在支承构件213中形成圆柱形的空腔。也就是说,通过使支承构件213形成为具有较大顶部,支承构件213可以稳定地支撑DR元件211。此外,通过在其中形成空腔可以减小支承构件213的重量,因此,也可以减小滤波器的总重。因为通过在支承构件213中形成空腔而使支承构件213的材料Q(品质因数)可以小于DR元件211的,就可能降低支承构件213的材料Q的影响,因此阻止滤波器22的品质因数Q的恶化。
参照图16和17,多模谐振滤波器22,类似于图2和3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20,具有在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壳体200内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空腔,在该空腔中形成空气层。多模谐振滤波器22还包括空腔中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DR元件211,用于连接到形成在x轴的极上的输入连接器的输入探针221以及用于连接到形成在y轴的极上的输出连接器的输出探针223。
多模谐振滤波器22还包括用于连接x轴上的一点与z轴上的一点的第一传输线227和用于连接y轴上的一点与z轴上的一点的第二传输线228。第一传输线227的沿着x轴的一端连接到输入探针221,第二传输线228的沿着y轴的一端连接到输出探针223。例如,第一传输线227的沿着x轴的这端可以直接连接到输入探针221或者可虽未与输入探针221直接连接但邻近输入探针221地对齐布置,以实现电磁场耦合。第一传输线228的沿着y轴的一端可以直接连接到输出探针223或者可虽未与输出探针223直接连接但邻近输出探针223地对齐布置,以实现电磁场耦合。
第一传输线227和第二传输线228可以是大致直线形状,用A表示,第一传输线227和第二传输线228可以分别包括两个子传输线227-1和227-2以及两个子传输线228-1和228-2,这些可以用于它们之间的电磁耦合。例如,第一传输线227和第二传输线228都可以是形成为单体的传输线或者可以是由两个或更多子传输线227-1和227-2或228-1和228-2形成的,包括用A表示的交叠部分。例如,第一传输线227可以包括第一子传输线227-1和第二子传输线227-2,它们被对齐布置成使得第一子传输线227-1的一部分A与第二子传输线227-2的一部分A重叠。第二传输线228可以包括第三子传输线228-1和第四子传输线228-2,它们被对齐布置成使得第三子传输线228-1的一部分A与第四子传输线228-2的一部分A重叠。
这些部分A可以彼此直接相连,或者虽未彼此直接连接但可以被对齐布置成彼此邻近,以获得电磁耦合。
在图16和17中,第一传输线227的第一端在+x轴上的一点处连接到输入探针221且其第二端位于+z轴上的一点处。第二传输线228的第一端可以直接连接到第一传输线227的在+z轴上的第二端且其第二端可以在+y轴上连接到输出探针223。为了调整下凹特性曲线或耦合特性曲线,可以设置使x轴上的一点与y轴上的一点相连的辅助传输线231和232。例如,第一辅助传输线231的一端可以连接到第一传输线227与输入探针221之间的接触点,并且伸向x轴的[+]极和y轴的[-]极。第二辅助传输线232的一端可以连接到第二传输线228与输出探针223之间的接触点,并且伸向y轴的[+]极和x轴的[-]极。在第二辅助传输线232的第二端处可以安装开放结构233用于形成开路。开放结构233可以由圆盘或硬币形状的金属材料形成,其具有比第二辅助传输线232的宽度更大的宽度。
如上所述,如图18所示,第五个例子的BPF可以促使在比通带更高的频带中出现另外的下凹。在图18中,横轴表示频率[GHz],纵轴Y1表示衰减损失。在图18中,附图标记161表示第五个例子的BPF的带通特性曲线,附图标记162表示反射特性曲线。如图18所示,BPF具有约695-716MHz的通带,下凹n1形成在低于通带的频率处,两个下凹n2和n3形成在高于通带的频率处。而且,具有三个峰值r1、r2和r3的反射特性曲线162示出了三个谐振模耦合。
图19和20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六个例子。为了说明的方便性,壳体、输入和输出连接器以及壳体外部形成的调谐探针都不示出。
参照图19和20,类似于图16和17所示第五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22,第六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24具有在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壳体200中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空腔,在该空腔中形成空气层。多模谐振滤波器24还包括空腔中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DR元件211,用于连接到形成在x轴的极上的输入连接器的输入探针221以及用于连接到形成在y轴的极上的输出连接器的输出探针223。
在这个例子中,用于连接x轴上的一点与y轴上的一点的第一传输线包括传输线#_1-1 247-1和第一-第二传输线#_1-2 247-2。传输线#_1-1247-1的沿着x轴的一端连接到位于+x轴的一点处的输入探针221。传输线#_1-1 247-1的沿着z轴的一端朝向z轴的[-]极,并且通过接地结构A接触壳体(未示出)的内底面而接地。接地结构A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传输线#_1-1 247-1的沿着z轴的这端从-z轴朝着+y轴的方向扭转预定间距(例如小于45°的角度)。从特定轴(+y轴)沿着传输线#_1-1 247-1的对齐布置方向扭转这端预定间距的原因如下:特定模(例如TE01δy模)的方向可能不正交于y轴并且根据壳体200中形成的电场或磁场的强度可能稍微扭转,因此,传输线#_1-1 247-1的对齐布置方向可以根据该特定模(例如TE01δy模)的扭转方向进行调整。在传输线不正交于特定轴并且从那里扭转预定间距的例子中,如果特定模的方向按照电场或磁场的强度发生扭转,就可以根据该特定模的扭转方向调整传输线的对齐布置方向。
传输线#_1-2 247-2的沿着z轴的一端连接到位于[+]极上的一点。传输线#_1-2 247-2的沿着x轴的一端朝向x轴的[-]极,并且通过接地结构A接触壳体200的内顶面而接地。接地结构A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传输线#_1-2 247-2的沿着x轴的这端可以从-x轴朝着+y轴的方向扭转预定间距(例如小于45°的角度)。
应当注意到,尽管传输线#_1-1 247-1和传输线#_1-2 247-2是彼此物理隔离的,但是它们被看作通过耦合单模(例如TE01δx模)的磁场(或电场)在电路方面是彼此相连。因此,即使传输线#_1-1 247-1和传输线#_1-2 247-2彼此间隔开,但是它们两个都与同一单模(例如TE01δx模)相耦合。在这个例子中,传输线#_1-1 247-1和传输线#_1-2 247-2可以安装成使它们从x轴扭转预定间距,而不是精确地匹配x轴。这是因为每个轴的最大谐振模可以被安装在空腔中的多个传输线和若干元件偏移。因此,传输线#_1-1 247-1和传输线#_1-2 247-2可以安装在与偏移最大谐振模的方向相对应的位置或方向上。
同样,用于连接z轴上的一点与y轴上的一点的第二传输线包括传输线#_2-1 248-1和传输线#_2-2 248-2。传输线#_2-1 248-1的沿着y轴的一端连接到位于+y轴的一点处的输出探针223。传输线#_2-1 248-1的沿着z轴的一端朝向z轴的[-]极,并且通过接地结构A接触壳体(未示出)的内底面而接地。接地结构A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传输线#_2-1 248-1的沿着z轴的这端可以从-z轴朝着-x轴的方向扭转预定间距(例如小于45°的角度)。
传输线#_2-2 248-2的沿着z轴的一端在z轴的[+]极上的一点处连接到传输线#_1-2 247-2。传输线#_2-2 248-2的沿着y轴的一端朝向y轴的[-]极,并且通过接地结构A接触壳体(未示出)的内顶面而接地。接地结构A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传输线#_2-1 248-1和传输线#_2-2 248-2也安装成使它们从-y轴朝着+x轴的方向扭转预定间距(例如,小于45°的角度),而不是匹配-y轴。
除了上述结构之外,为了调整下凹特性曲线或耦合特性曲线,可以设置使x轴上的一点与y轴上的一点相连的辅助传输线251、252和253。在这个例子中,第一辅助传输线251的一端在+x轴上连接到传输线#_1-1247-1,并且伸向x轴的[+]极和y轴的[-]极。第二辅助传输线252的一端在+y轴上连接到传输线#_2-1 248-1,并且伸向y轴的[+]极和x轴的[-]极。第三辅助传输线253的一端在+y轴上连接到传输线#_2-1 248-1,并且从+z轴朝着+x轴的方向扭转预定间距(例如小于45°的角度),同时伸向+z轴。
有了上述结构,如图21所示,第六个例子的BPF可以促使在比通带更低的频带中出现另外的下凹。在图21中,横轴表示频率[GHz],纵轴Y1表示衰减损失。在图21中,附图标记191表示BPF的带通特性曲线,附图标记192表示反射特性曲线。如图21所示,BPF具有的带通特性曲线存在约885-893GHz的通带,下凹n1和n2形成在低于通带的频率处,下凹n3形成在高于通带的频率处。而且,具有三个峰值r1、r2和r3的反射特性曲线示出了三个谐振模耦合。
图22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七个例子。第七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具有与图19和20所示第六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24相同的结构,除了取消了第三辅助传输线253。
图23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22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如图22所示,第七个例子的BPF可以促使在比通带更低的频带中出现另外的下凹。在图23中,横轴表示频率[GHz],纵轴Y1表示衰减损失。在图23中,附图标记211表示BPF的带通特性曲线,附图标记212表示反射特性曲线。如图23所示,第七个例子的BPF具有的带通特性曲线存在约883-887MHz的通带,下凹n1、n2和n3形成在低于通带的频率处。而且,具有三个峰值r1、r2和r3的反射特性曲线212示出了三个谐振模耦合。
图24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八个例子。第八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具有与图19和20所示第六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24相同的结构,除了从多模谐振滤波器取消了第三辅助传输线253、DR元件211是圆柱形并且壳体200是矩形六面体形。
参照图24,第八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包括大致矩形六面体形的空腔、空腔中的大致圆柱形的DR元件211、用于连接到形成在x轴的极上的输入连接器的输入探针221以及用于连接到形成在y轴的极上的输出连接器的输出探针223。
在这个例子中,用于连接x轴上的一点与z轴上的一点的第一传输线包括传输线#_1-1 247-1和传输线#_1-2 247-2。传输线#_1-1 247-1的沿着x轴的一端连接到位于+x轴的一点处的输入探针221。传输线#_1-1247-1的沿着z轴的一端朝向z轴的[-]极,并且通过接地结构A接触壳体200(未示出)的内底面而接地。接地结构A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
传输线#_1-2 247-2的沿着z轴的一端连接到位于[+]极上的一点。传输线#_1-2 247-2的沿着x轴的一端朝向x轴的[-]极,并且通过接地结构A接触壳体200(未示出)的内顶面而接地。接地结构A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
应当注意到,尽管传输线#_1-1 247-1和传输线#_1-2 247-2是彼此物理隔离的,但是它们被看作通过耦合单模(例如TE01δx模)的磁场(或电场)在电路方面彼此相连。因此,即使传输线#_1-1 247-1和传输线#_1-2247-2彼此间隔开,但是它们两个都与同一单模(例如TE01δx模)相耦合。
同样,用于连接z轴上的一点与y轴上的一点的第二传输线包括传输线#_2-1 248-1和传输线#_2-2 248-2。传输线#_2-1 248-1的沿着y轴的一端连接到位于+y轴的一点处的输出探针223。传输线#_2-1 248-1的沿着z轴的一端朝向z轴的[-]极,并且通过接地结构A接触壳体200(未示出)的内底面而接地。接地结构A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
传输线#_2-2 248-2的沿着z轴的一端在z轴的[+]极上的一点处连接到传输线#_1-2 247-2。传输线#_2-2 248-2的沿着y轴的一端朝向y轴的[-]极,并且通过接地结构A接触壳体200(未示出)的内顶面而接地。接地结构A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
除了上述结构之外,为了调整下凹特征或耦合特征,可以设置使x轴上的一点与y轴上的一点相连的辅助传输线251和252。在这个例子中,第一辅助传输线251的一端在+x轴上连接到传输线#_1-1 247-1,并且伸向x轴的[+]极和y轴的[-]极。第二辅助传输线252的一端在+y轴上连接到传输线#_2-1 248-1,并且伸向y轴的[+]极和x轴的[-]极。
图25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24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如图25所示,第八个例子的BPF可以促使在比通带更低的频带中出现另外的下凹。在图25中,横轴表示频率[GHz],纵轴Y1表示衰减损失。在图25中,附图标记231表示第八个例子的BPF的带通特性曲线,附图标记232表示反射特性曲线。如图25所示,BPF具有的带通特性曲线存在约883-887MHz的通带,下凹n1、n2和n3形成在低于通带的频率处。而且,具有三个峰值r1、r2和r3的反射特性曲线232示出了三个谐振模耦合。
图26和27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九个例子。为了说明的方便性,仅仅示出了与内部传输线相关联的部分。参照图26和27,在第九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26中,用于连接输入连接器的输入探针251形成在x轴的极([+]极)上,用于连接输出连接器的输出探针252形成在x轴的另一极([-]极)上。
在这个例子中,用于连接x轴上的一点与z轴上的一点的第一传输线257也包含在多模谐振滤波器26中。与前面的例子类似,第一传输线257的沿着x轴的一端连接到输入探针221且其沿着z轴的一端伸向+z轴上的一点。
用于连接z轴上的一点与y轴上的一点的第二传输线包括传输线#_2-1 258-1和传输线#_2-2 258-2。传输线#_2-1 258-1的沿着y轴的一端位于y轴的[+]极上的一点处,且其沿着z轴的一端与第一传输线257间隔预定间距而未连接到第一传输线257并且朝向z轴的[+]极。传输线#_2-2 258-2的沿着y轴的一端位于y轴的[-]极上的一点处,且其沿着z轴的一端与第一传输线257间隔预定间距而未连接到第一传输线257并且朝向z轴的[+]极。
用于连接y轴与x轴的第三传输线包括传输线#_3-1 259-1和传输线#_3-2 259-2。传输线#_3-1 259-1的沿着y轴的一端连接到传输线#_2-1258-1,且其沿着x轴的一端连接到安装在x轴的[-]极周围的输出探针252。传输线#_3-2 259-2的沿着y轴的一端连接到传输线#_2-2 258-2,且其沿着x轴的一端连接到形成在x轴的[+]极周围的输入探针251。
图28和29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十个例子。第十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具有与图26和27所示第九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相同的结构,除了第一传输线257包括传输线#_1-1 257-1和传输线#_1-2257-2。
例如,用于连接x轴与z轴的第一传输线257包括传输线#_1-1 257-1和传输线#_1-2 257-2。传输线#_1-1 257-1的沿着x轴的一端连接到x轴上的输入探针221,且其沿着z轴的一端与+z轴间隔预定间距而未连接到+z轴并且朝向+z轴。传输线#_1-2 257-2的沿着-x轴的一端连接到-x轴上的输出探针252,且其沿着+z轴的一端与+z轴间隔预定间距而未连接到+z轴并且朝向+z轴。
图30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28和29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如图30所示,第十个例子的BPF可以调整通带范围并且促使在比通带更低的频带中出现下凹。在图30中,横轴表示频率[GHz],纵轴Y1表示衰减损失。在图30中,附图标记281表示BPF的带通特性曲线,附图标记282表示反射特性曲线。如图30所示,BPF具有的带通特性曲线存在约2.105-2.113GHz的通带,下凹n1和n2形成在低于通带的频率处。而且,具有三个峰值r1、r2和r3的反射特性曲线282示出了三个谐振模耦合。
图31和32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十一个例子。第十一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具有与图26和27所示第九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相同的结构,除了第一传输线257的一端延伸向z轴的[+]极,但是与z轴的[+]极间隔预定间距而未连接到z轴的[+]极,并且改变输出探针252的位置。
例如,用于连接x轴与z轴的第一传输线257包括传输线#_1-1 257-1和传输线#_1-2 257-2。传输线#_1-1 257-1的沿着x轴的一端连接到位于x轴上的输入探针221,且其沿着z轴的一端与z轴的[+]极间隔预定间距而未连接到z轴的[+]极并且朝向z轴的[+]极。传输线#_1-2 257-2的沿着x轴的一端连接到x轴的[-]极,且其沿着z轴的一端与z轴的[+]极间隔预定间距而未连接到z轴的[+]极并且朝向z轴的[+]极。
第二传输线258包括传输线#_2-1 258-1和传输线#_2-2 258-2。传输线#_2-1 258-1的沿着y轴的一端连接到位于+y轴上的输出探针252,且其沿着z轴的一端与z轴的[+]极间隔预定间距而未连接到z轴的[+]极并且朝向z轴的[+]极。传输线#_2-2 258-2的沿着y轴的一端位于y轴的[-]极的一点,且其沿着z轴的一端与z轴的[+]极间隔预定间距而未连接到第一传输线257并且朝向z轴的[+]极。
用于连接y轴与x轴的第三传输线259包括传输线#_3-1 259-1和传输线#_3-2 259-2。传输线#_3-1 259-1的沿着y轴的一端连接到输出探针252,且其沿着x轴的一端连接到x轴上的一点。传输线#_3-2 259-2的沿着y轴的一端连接到传输线#_2-2 258-2,且其沿着x轴的一端连接到形成在x轴的[+]极周围的输入探针251。
图33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31和32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如图33所示,第十一个例子的BPF可以促使在比通带更高的频带中出现下凹。在图33中,横轴表示频率Freq[GHz],纵轴Y1表示衰减损失。在图33中,附图标记311表示BPF的带通特性曲线,附图标记312表示反射特性曲线。如图33所示,BPF具有的带通特性曲线存在约2.105-2.113GHz的通带,下凹n1和n2形成在低于通带的频率处,下凹n3形成在高于通带的频率处。而且,具有三个峰值r1、r2和r3的反射特性曲线312示出了三个谐振模耦合。
图34和35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十二个例子。为了说明的方便性,在前面的例子中公开的壳体、输入和输出连接器以及形成在壳体外部的调谐探针都不示出。
参照图34和35,第十二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32具有在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壳体200中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空腔、空腔中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DR元件211以及用于连接到形成在x轴的极([+]极)上的输入连接器的输入探针321,在该空腔中形成空气层。用于连接到输出连接器的输出探针322形成在x轴的另一极([-]极)上。
多模谐振滤波器32还包括用于连接x轴(其[+]极)上的一点与z轴上一点的第一传输线327、用于连接y轴上的一点与z轴上的一点的第二传输线328以及用于连接y轴上的一点与x轴(其[-]极)上的一点的第三传输线329。第一传输线327的沿着x轴的一端连接到输入探针321,第三传输线329的沿着x轴的一端连接到输出探针322。因此,整体上看来,第一传输线327、第二传输线328和第三传输线329串联。可以通过形成为单体的单个金属条形成第一传输线327、第二传输线328和第三传输线329。例如,该单个金属条的一端可以连接到位于+x轴上的输入探针321,该单个金属条的第二端伸向+z轴。该单个金属条的到达+z轴上的第二端可以弯曲90°,由此使得该单个金属条的第二端伸向+y轴。该单个金属条的到达+y轴的第二端可以再弯曲90°,由此使得该单个金属条的第二端伸向-x轴。一旦该单个金属条在伸向-x轴的同时到达-x轴,其第二端就连接到输出探针322。
图36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34和35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在图36中,横轴表示频率[GHz],纵轴Y1表示衰减损失。在图36中,附图标记361表示BRF的带阻特性曲线,附图标记362表示反射特性曲线。
如图36所示,BRF具有的带阻波特性曲线中存在约717-720MHz的阻带。而且,具有三个峰值的反射特性曲线361示出了三个谐振模耦合。
图37和38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十三个例子。为了说明的方便性,在前面的例子中公开的壳体、输入和输出连接器以及形成在壳体外部的调谐探针都不示出。
参照图37和38,第十三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34具有在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壳体200中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空腔、空腔中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DR元件211、用于连接到形成在x轴的极([+]极)上的输入连接器的输入探针341以及用于连接到形成在y轴的极上的输出连接器的输出探针343,在该空腔中形成空气层。
多模谐振滤波器34还包括用于连接x轴(其[+]极)周围的一点与z轴周围的一点的第一传输线347、用于连接y轴上的一点与z轴上的一点的第二传输线348以及用于连接y轴上的一点与x轴(其[-]极)上的一点的第三传输线349。第一传输线347的沿着x轴的一端连接到输入探针341,第二传输线348的沿着y轴的一端连接到输出探针343。因此,第一传输线347被扭转了预定间距(距离z轴的小于45°的角度),而不是匹配z轴,由此连接到第二传输线348。第一传输线347的另一端与+z轴间隔预定距离,该距离小于第一传输线347的该另一端与+y轴上的输出探针343之间的距离。第三传输线349的沿着x轴(其[-]极)的一端经由金属接地构件352直接连接到壳体200的内壁而接地。因此,第三传输线349是电力短路的。
除了上述结构之外,为了调整下凹特征或耦合特征,可以安装第一辅助传输线351从而使它的一端连接到第三传输线349并且朝向x轴的[+]极和y轴的[-]极。第一辅助传输线351的第一端连接到输出探针343,且其第二端与x轴间隔开,但是伸向x轴。
图39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37和38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在图39中,横轴表示频率[GHz],纵轴Y1表示衰减损失。在图39中,附图标记361表示BRF的带阻特性曲线,附图标记362表示反射特性曲线。
第十三个例子的BRF具有的滤波特征存在约698MHz的阻带。在图39所示的带阻特性曲线361中,通过三个峰值的形成来耦合三个谐振模。然而,在图36中,这三个峰值中的左边两个峰值相互重叠。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根据图表的配置分辨率,相邻两个峰值可以显示为重叠。
图40和41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十四个例子。为了说明的方便性,仅仅示出了与内部传输线有关的部分。参照图40和41,在第十四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36中,用于连接输入连接器的输入探针361形成在x轴的极([+]极)上,用于连接输出连接器的输出探针363形成在y轴的极上。
多模谐振滤波器36还包括用于连接x轴(其[+]极)上的一点与z轴上的一点的第一传输线367、用于连接y轴周围的一点与z轴周围的一点的第二传输线368以及用于连接y轴上的一点与x轴(其[-]极)上的一点的第三传输线369。在这个例子中,第一传输线367的沿着x轴的第一端连接到输入探针361,第二传输线368的沿着y轴的一端连接到输出探针363。第二传输线368被扭转了预定间距(距离z轴的小于45°的角度),而不是匹配z轴,由此连接到第一传输线367。第二传输线368的第二端与+z轴间隔预定距离,该距离小于第二传输线348的第二端与+x轴上的输入探针361之间的距离。第三传输线369的沿着x轴(朝向其[-]极)的一端经由金属接地构件365直接连接到壳体200的内壁而接地。因此,第三传输线369是电力短路的。
除了上述结构之外,为了调整下凹特征或耦合特征,可以安装第一辅助传输线371从而使它的一端连接到第三传输线369并且伸向x轴的[+]极和y轴的[-]极。第一辅助传输线371的第一端连接到输出探针363且其第二端伸向x轴但是与x轴间隔开。
图42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40和41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在图42中,横轴表示频率[GHz],纵轴Y1表示衰减损失。在图42中,附图标记391表示BRF的带阻特性曲线,附图标记392表示反射特性曲线。如图42所示,BRF具有的滤波特性曲线中存在约717-719MHz的阻带。而且,图42的曲线391示出了通过三个峰值的形成来耦合三个谐振模。
图43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十五个例子。第十五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具有与图34和35所示第十二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相同的结构,除了DR元件211具有圆柱形形状和壳体200具有矩形六面体形状。
参照图43,第十五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32具有在大致矩形六面体形的壳体200中的大致矩形六面体形的空腔和空腔中的大致圆柱形的DR元件211,在该空腔中形成空气层。如图43所示,壳体200的内圆周表面或外圆周表面的拐角可以进行局部处理以形成弯度不大的曲线。DR元件211的顶部和底部拐角也可以被部分移除,但是DR元件211可以被看作大致圆柱形,只要它整体看来具有圆柱形的形状。
用于连接输入连接器的输入探针321形成在x轴的极([+]极)上。用于连接输出连接器的输出探针322形成在x轴的另一极([-]极)上。
在这个例子中,多模谐振滤波器32还包括用于连接x轴(其[+]极)上的一点与z轴上一点的第一传输线327、用于连接y轴上的一点与z轴上的一点的第二传输线328以及用于连接y轴上的一点与x轴(其[-]极)上的一点的第三传输线329。第一传输线327的沿着x轴的一端连接到输入探针321,第三传输线329的沿着x轴的一端连接到输出探针322。因此,整体上看来,第一传输线327、第二传输线328和第三传输线329串联。第一传输线327在z轴上连接第二传输线328。第二传输线328在y轴上连接第三传输线329。
第十五个例子的第一传输线327、第二传输线328和第三传输线329的厚度t大于图34和35所示第十二个例子的这些传输线的厚度。可以调整第一传输线327、第二传输线328和第三传输线329的宽度w来获得所需滤波器特性曲线。
此外,第十五个例子的第一传输线327可以按照壳体200的形状弯曲。也就是说,为了对应于矩形六面体形的壳体200的内圆周形状,第一传输线327的部分327-1可以按照壳体200的内圆周形状弯曲大约90°。第三传输线329可以按照DR元件211的形状形成曲线形。换句话说,为了对应于圆柱形DR元件211的外圆周形状,第三传输线329可以按照DR元件211的外圆周形状形成曲线形。
图44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43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在图44中,横轴表示频率[GHz],纵轴Y1表示衰减损失。在图44中,附图标记411表示BRF的带阻特性曲线,附图标记412表示反射特性曲线。如图44所示,BRF具有的滤波特性曲线中存在约715-719MHz的阻带。而且,图44的曲线411示出了通过三个峰值的形成来耦合三个谐振模。
图45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十六个例子。第十六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不同于图43所示第十五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的地方如下所述。
参照图45,第十六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包括x轴的极([+]极)上的用于连接输入连接器的输入探针321。用于连接输出连接器的输出探针322形成在y轴的极([+]极)上。
第十六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包括用于连接x轴(其[+]极)上的一点与z轴上一点的第一传输线327、用于连接y轴上的一点与z轴上的一点的第二传输线328以及用于连接y轴上的一点与x轴(其[-]极)上的一点的第三传输线329。第一传输线327的沿着x轴的一端连接到输入探针321,第二传输线328的沿着y轴的一端连接到输出探针322。因此,整体上看来,第一传输线327、第二传输线328和第三传输线329串联。第一传输线327在z轴上连接第二传输线328。第二传输线328在y轴上连接第三传输线329。第三传输线329的沿着x轴(其[-]极)的一端经由金属接地构件365直接连接到壳体200的内壁而接地。因此,第三传输线329是电力短路的。
图46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45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在图46中,横轴表示频率[GHz],纵轴Y1表示衰减损失。在图46中,附图标记431表示BRF的带阻特性曲线,附图标记432表示反射特性曲线。如图46所示,BRF具有的滤波特性曲线中存在约715-721MHz的阻带。而且,图46的曲线431示出了通过三个峰值的形成来耦合三个谐振模。
图47和48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十七个例子。为了说明的方便性,仅仅示出了与内部传输线有关的部分。参照图47和48,在第十七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38中,用于连接输入连接器的输入探针391形成在x轴的极([+]极)上,用于连接输出连接器的输出探针392形成在x轴的另一极([-]极)上。
多模谐振滤波器38还包括用于连接x轴与z轴的第一传输线,其包括传输线#_1-1 387-1和传输线#_1-2 387-2。传输线#_1-1 387-1的沿着x轴的一端连接到输入探针391,且其沿着z轴的一端与z轴上的一点间隔预定间距而未达到z轴上的这个点并且伸向z轴的[+]极。传输线#_1-2387-2的沿着x轴的一端连接到输出探针392,且其沿着z轴的一端与z轴上的一点间隔预定间距而未达到z轴上的这个点并且伸向z轴的[+]极。
多模谐振滤波器38还包括用于连接z轴与y轴的第二传输线388。第二传输线388的沿着y轴的一端连接到y轴(其[+]极)上的一点,且其沿着z轴的一端与z轴上的一点间隔预定间距而未到达z轴上这个点并且朝向z轴的[+]极。
多模谐振滤波器38还包括用于连接x轴与y轴的第三传输线389,其包括传输线#_3-1 389-1和传输线#_3-2 389-2。传输线#_3-1 389-1的沿着x轴的一端连接到输入探针391,且其沿着y轴的一端连接到y轴(其[+]极)上的一点。传输线#_3-2 389-2的沿着x轴的一端连接到输出探针392,且其沿着y轴的一端连接到y轴(其[+]极)上的一点。
传输线#_1-1 387-1、传输线#_1-2 387-2和第二传输线388可以扭转预定间距(距离z轴的小于45°的角度),而不是匹配它们相应的轴。
图49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47和48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在图49中,横轴表示频率Freq[GHz],纵轴Y1表示衰减损失。在图49中,附图标记491表示BRF的带阻特性曲线,附图标记492表示反射特性曲线。
如图49所示,BRF具有的滤波特征中存在约715-723MHz的阻带。而且,图49的曲线491示出了通过三个峰值的形成来耦合三个谐振模。
图50-52示出了多模谐振滤波器的第十八个例子。第十八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具有与图24所示第八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相似的结构,除了传输线247-1、247-2、248-1、248-2、251、252的形式简化并且这些传输线的一部分与壳体200形成为一体。
参照图50-52,第十八个例子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包括具有大致矩形六面体形空腔的壳体200、壳体200的空腔中的大致圆柱形的DR元件211、用于连接到形成在x轴的极上的输入连接器的输入探针221以及用于连接到形成在y轴的极上的输出连接器的输出探针223。
在这个例子中,第一传输线247的沿着x轴的第一端连接到布置在+x轴上的输入探针361。第一传输线247的第二端在垂直方向上伸向壳体200的内底面。第一传输线247的第二端可以与壳体200的内底面间隔开或直接连接到壳体200的内底面。根据第一传输线247的第二端是与壳体200的内底面间隔开以形成电力开路还是直接连接到壳体200的内底面以形成电力短路,可以改变由多模谐振滤波器形成的下凹的位置。
第二传输线248的沿着y轴的第一端连接到布置在+y轴上的输出探针223。第二传输线248的第二端在垂直方向上伸向壳体200的内底面。第二传输线248的第二端可以与壳体200的内底面间隔开或直接连接到壳体200的内底面。根据第二传输线248的第二端是与壳体200的内底面间隔开以形成电力开路还是直接连接到壳体200的内底面以形成电力短路,可以改变由多模谐振滤波器形成的下凹的位置。
第三传输线260直接连接到壳体200的内底面,并且包括传输线#_3-1 206-1、传输线#_3-2 206-2、传输线#_3-3 206-3。传输线#_3-1 206-1布置成与x轴平行。传输线#_3-1 206-1的第一端连接到壳体200的第一内拐角。传输线#_3-1 206-1的第二端伸向支承构件213并且与壳体200的内底面间隔开。传输线#_3-2 206-2布置成与y轴平行。传输线#_3-2206-2的第一端连接到壳体200的第二内拐角。传输线#_3-2 206-2的第二端伸向支承构件213并且与壳体200的内底面间隔开。传输线#_3-3206-3布置在传输线#_3-1 206-1与传输线#_3-2 206-2之间。传输线#_3-3206-3的第一端连接到传输线#_3-1 206-1的第二端。传输线#_3-3 206-3的第二端连接到传输线#_3-2 206-2的第二端。第一和第二传输221、223可以连接到第三传输线260。第三传输线260可以改变多模谐振滤波器所形成的下凹的位置,并且如果必要的话,可以从多模谐振滤波器中省去第三传输线260。在支承构件213中可以形成空腔213-1。
第四传输线261直接连接到壳体200的内底面并且布置成与传输线#_3-3 206-3平行,DR元件211在它们之间。第四传输线261的两端都伸到壳体200的两个内侧壁处。
第三和第四传输线260和261可以与壳体200形成单体。第三和第四传输线260和261可以在制造壳体200的空腔的过程中形成。在切割壳体200的内部以在其中制出空腔的同时,可以在壳体200的内底面上保留对应于第三和第四传输线260和261的突出部分。
图53是一个曲线图,示出了图50所示的多模谐振滤波器所执行的滤波的例子。在图53中,横轴表示频率[GHz],纵轴Y1表示衰减损失。在图53中,附图标记501表示第十八个例子的BPF的带通特性曲线,附图标记502表示反射特性曲线。如图53所示,BPF具有的带通特性曲线存在约825-831MHz的通带,下凹n1和n2形成在低于通带的频率处。而且,具有三个峰值r1、r2和r3的反射特性曲线502示出了三个谐振模耦合。
尽管参照例子给出和描述了下列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形式和细节上做出各种变化。
例如,DR元件可以是各种形状,例如多边形、准球形、圆柱形、椭圆形、圆形等等。在多模谐振滤波器中,壳体及其空腔可以是各种形状,例如多边形、圆柱形和椭圆形以及球形和准球形。
上面已经描述了很多例子。然而,应当理解可以做出各种改型。例如,如果所述技术以不同顺序执行和/或如果所述系统、结构、装置或电路的部件以不同方式组合和/或被其他部件或其等同物代替或者增补,就可以获得适当的结果。因此,其它实施例在下列权利要求的范围以内。

Claims (31)

1.一种多模谐振滤波器,包括:
其中具有空腔的壳体;
接收在所述壳体中的电介质谐振(DR)元件,所述DR元件形成不同方向的多个谐振模;
沿着第一方向对齐布置的第一传输线,所述多个谐振模中的第一谐振模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形成;
沿着第二方向对齐布置的第二传输线,所述多个谐振模中的第二谐振模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形成,所述第二谐振模不同于所述第一谐振模;以及
沿着第三方向对齐布置的第三传输线,所述多个谐振模中的第三谐振模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形成,所述第三谐振模不同于所述第一谐振模和所述第二谐振模,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所述第二传输线和所述第三传输线通过直接连接或耦合使所述第一谐振模、所述第二谐振模和所述第三谐振模相互耦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包括:
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一侧的输入连接器,向所述输入连接器输入输入信号;以及
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另一侧的输出连接器,从所述输出连接器输出输出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和所述第二传输线连接到所述输入连接器,所述第三传输线直接连接到所述输出连接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包括:
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一侧的输入连接器,向所述输入连接器输入输入信号;
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另一侧的输出连接器,从该输出连接器输出输出信号;以及
辅助传输线,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和所述第二传输线连接到所述输入连接器,所述第三传输线直接连接到所述输出连接器,并且所述辅助传输线连接到所述输入连接器和所述输出连接器中的一个。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其中,所述第一谐振模、所述第二谐振模和所述第三谐振模彼此正交。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其中,所述第一谐振模、所述第二谐振模和所述第三谐振模是形成在不同方向上的基本上相同的谐振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其中,所述多个谐振模是TE01δ模。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其中,所述DR元件形成为大致球形、圆柱形或矩形六面体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其中,所述壳体的内圆周和外圆周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大致球形、圆柱形或矩形六面体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所述第二传输线和所述第三传输线都形成为条形、杆形或板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所述第二传输线和所述第三传输线在所述壳体的内圆周表面与所述DR元件的外圆周表面之间布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所述第一传输线和所述第三传输线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对应于所述DR元件或所述壳体的形状。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包括支承构件,所述支承构件的一端连接到所述DR元件的底面且另一端连接到所述壳体的内圆周表面由此支撑着所述壳体,从而使所述DR元件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中心。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包括:
固定在所述壳体一侧的输入连接器,向所述输入连接器输入输入信号,所述输入连接器直接连接或耦合所述第一传输线;以及
固定在所述壳体另一侧的输出连接器,从所述输出连接器输出根据所述多个耦合的谐振模耦合的所述输入信号。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其中,x轴、y轴和z轴在所述DR元件的中心处彼此正交,
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位于+x轴上且其第二端位于+z轴上,
所述第二传输线的第一端在+z轴上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第二端且其第二端位于+y轴上,并且
所述第三传输线的第一端在+x轴上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且其第二端在+y轴上连接所述第二传输线的第二端。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其中,x轴、y轴和z轴在所述DR元件的中心处彼此正交,
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位于+x轴上且其第二端位于+z轴上,
所述第二传输线的第一端在+z轴上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第二端且其第二端位于+y轴上,并且
所述第三传输线的第一端在+y轴上连接所述第二传输线的第二端且其第二端位于-x轴上的一点处。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其中,x轴、y轴和z轴在所述DR元件的中心处彼此正交,
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位于+x轴上且其第二端位于+z轴上,
所述第二传输线的第一端在+z轴上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第二端且其第二端位于+y轴上,
所述第三传输线的第一端在+y轴上连接所述第二传输线的第二端且其第二端伸向-x轴,并且
所述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包括第四传输线和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开放结构,所述第四传输线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并且伸向-y轴,所述开放结构连接到所述第四传输线的第一端。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包括第一子传输线和第二子传输线,这些子传输线被对齐布置成使得所述第一子传输线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子传输线的一部分彼此重叠,并且
所述第二传输线包括第三子传输线和第四子传输线,这些子传输线被对齐布置成使得所述第三子传输线的一部分与所述第四子传输线的一部分彼此重叠。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其中,x轴、y轴和z轴在所述DR元件的中心处彼此正交,
所述第一传输线包括传输线#1-1和传输线#1-2,
所述传输线#1-1的第一端位于+x轴上的一点处且其第二端与所述壳体的内底面接地连接,
所述传输线#1-2的第一端位于+z轴上的一点处且其第二端与壳体的内顶面接地连接,
所述第二传输线包括传输线#2-1和传输线#2-2,
所述传输线#2-1的第一端位于+y轴上的一点处且其第二端与壳体的内底面接地连接,
所述传输线#2-2的第一端在+x轴上连接所述传输线#1-1的第一端且其第二端与所述壳体的内顶面接地连接,
所述第三传输线包括第一辅助传输线和第二辅助传输线,
所述第一辅助传输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传输线#1-1的第一端且其第二端伸向-y轴,并且
所述第二辅助传输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传输线#2-1的第一端且其第二端伸向-x轴。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其中,所述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包括:
第三辅助传输线,其中,所述第三辅助传输线的第一端在+y轴上连接到所述传输线#2-1的第一端且其第二端伸向+z轴。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其中,所述壳体形成为大致矩形六面体形,所述DR元件形成为大致圆柱形。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其中,x轴、y轴和z轴在所述DR元件的中心处彼此正交,
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位于+x轴上且其第二端伸向+z轴,
所述第二传输线包括传输线#2-1和传输线#2-2,
所述传输线#2-1的第一端位于+y轴上且其第二端伸向+z轴,
所述传输线#2-2的第一端位于-y轴上且其第二端伸向+z轴,
所述第三传输线包括传输线#3-1和传输线#3-2,
所述传输线#3-1的第一端在+y轴上连接到所述传输线#2-1的第一端且其第二端位于-x轴上,并且
所述传输线#3-2的第一端在-x轴上连接到所述传输线#2-2的第一端且其第二端在+x轴上连接到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第二端位于+z轴上。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包括:
固定在所述壳体一侧的输入连接器,向所述输入连接器输入输入信号;以及
固定在所述壳体另一侧的输出连接器,从所述输出连接器输出输出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包括传输线#_1-1和传输线#_1-2,所述传输线#_1-1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输入连接器且其第二端伸向+z轴,并且所述传输线#_3-1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输出连接器。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包括:
固定在所述壳体一侧的输入连接器,向所述输入连接器输入输入信号;以及
固定在所述壳体另一侧的输出连接器,从所述输出连接器输出输出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包括传输线#_1-1和传输线#_1-2,
所述传输线#_1-1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输入连接器且其第一端伸向+z轴,所述传输线#_2-1的第一端连接到所述输出连接器。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其中,x轴、y轴和z轴在所述DR元件的中心处彼此正交,
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位于+x轴上且其第二端位于+z轴上,
所述第二传输线的第一端在+z轴上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第二端且其第二端位于+y轴上,
所述第三传输线的第一端在+y轴上连接所述第二传输线的第二端且其第二端位于-y轴上,并且
所述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包括在+x轴上连接到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的输入连接器以及连接到所述第三传输线的第二端的输出连接器。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其中,x轴、y轴和z轴在所述DR元件的中心处彼此正交,
所述第二传输线的第一端位于+z轴上且其第二端位于+y轴上,
所述第三传输线的第一端在+y轴上连接所述第二传输线的第二端且其第二端在-x轴上接地到所述壳体内壁,
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位于+x轴上且其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第二传输线,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第二端与+z轴间隔开,并且
所述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包括在+x轴上连接到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的输入连接器、在+y轴上连接到所述第二传输线的第二端的输出连接器以及在+y轴上连接到所述第二传输线的第二端且伸向+x轴的辅助线。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其中,x轴、y轴和z轴在所述DR元件的中心处彼此正交,
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位于+x轴上且其第二端位于+z轴上,
所述第三传输线的第一端位于+y轴上且其第二端在-x轴上接地到所述壳体内壁,
所述第二传输线的第一端在+y轴上连接所述第三传输线的第一端且其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第二端与+z轴间隔开,并且
所述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包括在+x轴上连接到所述第一传输线的第一端的输入连接器、在+y轴上连接到所述第二传输线的第二端的输出连接器以及在+y轴上连接到所述第二传输线的第二端且伸向+x轴的辅助线。
2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其中,x轴、y轴和z轴在所述DR元件的中心处彼此正交,
所述第一传输线包括传输线#_1-1和传输线#_1-2,
所述传输线#_1-1的第一端在+x轴上连接输入探针且其第二端伸向+z轴,
所述传输线#_1-2的第一端在-x轴上连接输出探针且其第二端伸向+z轴,
所述第二传输线的第一端位于+y轴上且其第二端伸向+z轴,
所述第三传输线包括传输线#_3-1和传输线#_3-2,
所述传输线#_3-1的第一端在+x轴上连接输入探针且其第二端位于+y轴上,
所述传输线#_3-2的第一端在+y轴上连接所述传输线#_3-1的第二端且其第二端在-x轴上连接输出探针。
2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传输线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与所述壳体一体地从所述壳体的内底面突出。
30.一种多模谐振滤波器,包括:
具有空腔的壳体;
接收在所述壳体的空腔中的电介质谐振(DR)元件;以及
多个用于连接第一轴、第二轴和第三轴中的一个上的一个点与另一个轴上的一个点的传输线,所述第一轴、所述第二轴和所述第三轴在所述DR元件的中心处彼此正交。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多模谐振滤波器,还包括:
固定在所述壳体一侧的输入连接器,向所述输入连接器输入输入信号;以及
固定在所述壳体另一侧的输出连接器,从所述输出连接器输出输出信号,
其中,至少两个传输线连接到所述输入连接器,至少一个传输线连接到所述输出连接器。
CN201080001222.5A 2009-07-10 2010-07-09 多模谐振滤波器 Active CN1020845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2452309P 2009-07-10 2009-07-10
KR10-2009-0063222 2009-07-10
KR20090063222 2009-07-10
US61/224523 2009-07-10
US24317709P 2009-09-17 2009-09-17
US61/243177 2009-09-17
PCT/KR2010/004494 WO2011005059A2 (en) 2009-07-10 2010-07-09 Multi-mode resonant filt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84540A CN102084540A (zh) 2011-06-01
CN102084540B true CN102084540B (zh) 2014-08-20

Family

ID=43427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1222.5A Active CN102084540B (zh) 2009-07-10 2010-07-09 多模谐振滤波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8618894B2 (zh)
EP (1) EP2452395B1 (zh)
JP (1) JP5260744B2 (zh)
KR (2) KR101131154B1 (zh)
CN (1) CN102084540B (zh)
ES (1) ES2412394T3 (zh)
WO (1) WO2011005059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94971B1 (ko) * 2011-05-19 2012-10-25 주식회사 에이스테크놀로지 광대역을 실현하는 다중 모드 필터
US9406988B2 (en) 2011-08-23 2016-08-02 Mesaplexx Pty Ltd Multi-mode filter
US20130049891A1 (en) 2011-08-23 2013-02-28 Mesaplexx Pty Ltd Filter
US20140097913A1 (en) 2012-10-09 2014-04-10 Mesaplexx Pty Ltd Multi-mode filter
US9520631B2 (en) * 2012-10-17 2016-12-13 Futurwei Technologies, Inc. Spherical filter
US9325046B2 (en) 2012-10-25 2016-04-26 Mesaplexx Pty Ltd Multi-mode filter
DE112014002660T5 (de) * 2013-06-03 2016-02-18 Cts Corporation Dielektrischer Hohlleiterfilter mit Direktkupplung und alternativer Kreuzkupplung
KR102165621B1 (ko) * 2013-07-19 2020-10-14 주식회사 케이엠더블유 다중모드 공진기
US9614264B2 (en) 2013-12-19 2017-04-04 Mesaplexxpty Ltd Filter
EP2897214A1 (en) * 2014-01-17 2015-07-22 Alcatel Lucent A bandwidth tunable filter and a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nd tuning such a filter
CN104269591B (zh) * 2014-09-28 2017-06-06 华南理工大学 采用弯折接地探针馈电的单腔三模腔体谐振器的滤波器
KR101584707B1 (ko) * 2014-10-17 2016-01-12 주식회사 케이엠더블유 다중모드 공진기
CN107210508B (zh) * 2014-10-21 2020-12-11 株式会社Kmw 多模谐振器
KR102368161B1 (ko) * 2015-08-13 2022-03-02 주식회사 케이엠더블유 무선 주파수 필터의 공진기
EP3501149B1 (en) * 2016-08-31 2020-05-13 Huawei Technologies Duesseldorf GmbH Filtered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s
US10283831B2 (en) * 2016-11-28 2019-05-07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Triple mode sphere radio frequency filters
US10921360B2 (en) * 2018-02-09 2021-02-16 Hrl Laboratories, Llc Dual magnetic and electric field quartz sensor
RU2680260C1 (ru) * 2018-04-27 2019-02-19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Сарат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тех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Гагарина Ю.А." (СГТУ имени Гагарина Ю.А.) Резонаторный полосовой свч-фильтр
CN108777361B (zh) * 2018-05-08 2021-01-01 南通大学 一种差分双模双极化介质谐振器天线
RU207446U1 (ru) * 2021-07-12 2021-10-28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Сарат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тех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Гагарина Ю.А." (СГТУ имени Гагарина Ю.А.) Резонаторный полосовой свч-фильтр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09379B2 (ja) * 1994-09-09 2002-07-29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デュアルモード誘電体導波管型フィルタ及びその特性調整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207040A (en) * 1985-01-14 1986-07-02 Joseph Sferrazza Triple-mode dielectric loaded cascaded cavity bandpass filters
JP2526060Y2 (ja) 1990-06-13 1997-02-1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フィルタ
JPH04112503U (ja) 1991-03-15 1992-09-3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誘電体フイルタ
JP2643677B2 (ja) * 1991-08-29 1997-08-2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誘電体共振器装置
JPH06177606A (ja) 1992-12-02 1994-06-24 Murata Mfg Co Ltd 誘電体共振器装置
CN1043279C (zh) 1994-10-05 1999-05-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滤波器
JP3309623B2 (ja) 1995-02-17 2002-07-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誘電体共振器装置
JP3050099B2 (ja) * 1995-09-01 2000-06-0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誘電体フィルタおよびアンテナデュプレクサ
JP3506013B2 (ja) 1997-09-04 2004-03-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多重モード誘電体共振器装置、誘電体フィルタ、複合誘電体フィルタ、合成器、分配器および通信装置
US6252475B1 (en) * 1998-06-17 2001-06-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High-frequency circuit element
JP4125842B2 (ja) 1998-06-17 2008-07-3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高周波フィルタ
JP3580162B2 (ja) * 1999-02-25 2004-10-2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誘電体フィルタ、誘電体デュプレクサ、通信機装置
JP2000295005A (ja) * 1999-04-09 2000-10-20 Murata Mfg Co Ltd 誘電体フィルタ、デュプレクサ、通信機装置
JP3465882B2 (ja) 1999-08-20 2003-11-10 Necトーキン株式会社 誘電体共振器及び誘電体フィルタ
DE60026037T2 (de) * 1999-08-20 2006-08-24 Kabushiki Kaisha Tokin, Sendai Dielektrischer resonator und dielektrisches filter
JP4182173B2 (ja) * 2003-01-24 2008-11-1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多重モード誘電体共振器装置、誘電体フィルタ、複合誘電体フィルタおよび通信装置
WO2005069425A1 (ja) 2004-01-13 2005-07-28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多重モード誘電体共振器、誘電体フィルタおよび通信装置
US7970447B2 (en) * 2007-04-25 2011-06-28 Fujitsu Limited High frequency filter having a solid circular shape resonance pattern with multiple input/output ports and an inter-port waveguide connecting corresponding output and input ports
JP4778011B2 (ja) 2007-04-25 2011-09-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高周波フィルタ
JP4796028B2 (ja) 2007-09-19 2011-10-19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誘電体共振器、及び誘電体共振器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09379B2 (ja) * 1994-09-09 2002-07-29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デュアルモード誘電体導波管型フィルタ及びその特性調整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60744B2 (ja) 2013-08-14
WO2011005059A2 (en) 2011-01-13
US8618894B2 (en) 2013-12-31
US20110006856A1 (en) 2011-01-13
US20140091883A1 (en) 2014-04-03
KR101323190B9 (ko) 2022-04-11
WO2011005059A3 (en) 2011-04-21
EP2452395A2 (en) 2012-05-16
KR101131154B1 (ko) 2012-03-28
KR101131154B9 (ko) 2022-04-11
KR20110005659A (ko) 2011-01-18
JP2011526139A (ja) 2011-09-29
KR20110115563A (ko) 2011-10-21
KR101323190B1 (ko) 2013-11-04
CN102084540A (zh) 2011-06-01
ES2412394T3 (es) 2013-07-11
EP2452395B1 (en) 2013-04-17
EP2452395A4 (en) 2012-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84540B (zh) 多模谐振滤波器
EP1014473B1 (en) Multi-mode dielectric resonance devices, dielectric filter, composite dielectric filter, synthesizer, distributor, and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US9088062B2 (en) Dielectric waveguide filter
EP1732158A1 (en) Microwave filter including an end-wall coupled coaxial resonator
EP0877435A1 (en) Dielectric resonator, dielectric notch filter, and dielectric filter
US6549092B1 (en) Resonator device, filter, composite filter device, duplexer,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KR100338594B1 (ko) 다중 모드 유전체 공진기 장치, 유전체 필터, 복합 유전체필터, 합성기, 분배기 및 통신 장치
US20220271410A1 (en) Resonator apparatus, filter apparatus as well as radio frequency and microwave device
CN101989675A (zh) 半同轴谐振器及滤波器装置
US20060238275A1 (en) Block filter
US6756865B2 (en) Resonator device, filter, duplexer,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6529094B1 (en) Dielectric resonance device, dielectric filter, composite dielectric filter device, dielectric duplexer,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20020180559A1 (en) Dielectric resonator loaded metal cavity filter
JPH10173407A (ja) 導波管形分波器、および導波管形分波器の製造方法
JP2001156502A (ja) 多重モード誘電体共振器装置、フィルタ、デュプレクサおよび通信装置
KR20150021138A (ko) 3중 모드 필터
JP2010028345A (ja) 導波管・ストリップ線路変換器及び高周波回路
CN206274537U (zh) 一种无介质带阻滤波器
CN206541912U (zh) 一种圆柱腔准高通带阻滤波器
CN106329045A (zh) 一种圆柱腔脊耦合带阻滤波器
CN106099272A (zh) 一种脊耦合带阻滤波器
CN106329047A (zh) 一种非绝缘带阻滤波器
KR20030024445A (ko) 접힌 도파관 필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