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67413B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67413B
CN102067413B CN2009801228116A CN200980122811A CN102067413B CN 102067413 B CN102067413 B CN 102067413B CN 2009801228116 A CN2009801228116 A CN 2009801228116A CN 200980122811 A CN200980122811 A CN 200980122811A CN 102067413 B CN102067413 B CN 1020674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coil
section
wiring
to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281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67413A (zh
Inventor
篠原敏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674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674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674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674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12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bobbins for supporting the win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电枢具有绝缘体部件(51)。在位于绝缘体部件(51)的外壁部(513)的外侧的布线固定槽(514a)配置布线部件。在导线卷绕到绝缘体部件(51)时,导线的卷绕开始部和卷绕结束部在径向交叉从而形成交叉部。卷绕开始部被卷绕结束部朝向外壁部(513)按压。在外壁部(513)设有从线圈的径向外侧端部离开的导线退避部(5131)。由此,防止了外壁部(513)因被交叉部的导线按压而变形的情况,从而防止了难以将布线部件配置于绝缘体部件(51)上的情况。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式的马达。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电动式的马达中,布线部件配置在覆盖电枢的齿的绝缘体上。布线部件进行线圈彼此间的连接或者外部电源与线圈之间的连接。
在日本特开2007-325481号公报中公开了定子铁心被绝缘体覆盖的内转子型的无刷马达。在位于绝缘体的上侧且位于线圈的径向外侧的外侧壁的内侧的面形成定位凹部。定位凹部向轴向上方延伸。在将导线卷绕到定子铁心上来形成线圈时,导线的卷绕开始的部位被向上方且向径向外侧拉伸地位于定位凹部内,由此导线的卷绕开始的位置被固定。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25481号公报
另外,在为布线部件配置于绝缘体的壁部的径向外侧的电枢的情况下,当形成线圈的导线的卷绕开始部位和卷绕结束部位在径向交叉时,导线的交叉部与绝缘体的壁部抵接。由此,存在壁部被向径向外侧按压而变形,难以将布线部件配置于绝缘体上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示例的马达具有定子部、转子部以及轴承机构。定子部具有环状的电枢。电枢具有铁心、绝缘体、多个线圈和布线部件,所述铁心具有多个齿。在至少一个齿形成交叉部,所述交叉部是形成线圈的导线的卷绕开始部位和卷绕结束部位在径向交叉而成的交叉部。绝缘体具有与线圈的径向外侧相接触的壁部。交叉部与壁部在径向相互重叠,布线部件与壁部的外侧相接触。壁部在与交叉部在径向重叠的位置处具有导线退避部,该导线退避部从线圈向径向外侧离开。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因导线的交叉部而使壁部变形,能够防止难以将布线部件配置于绝缘体上。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定子罩的仰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顶部罩的俯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绝缘体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绝缘体部件的俯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绝缘体部件的主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绝缘体部件的后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电枢的俯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电枢的俯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电枢的分割构件的结构的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电枢的布线结构的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电枢的交叉部附近的图。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绝缘体部件的导线退避部的剖视图。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绝缘体的其他例子中的交叉部附近的图。
标号说明
1:马达;2:定子部;3:转子部;4:轴承机构;5:绝缘体;121a~121c:布线部件;21:电枢;211:铁心;213:线圈;513:外壁部;1211:连接端子;1212:臂部;2111:齿;2131:导线;2133:交叉部;2134:卷绕开始部;2135:卷绕结束部;5131、5131a:导线退避部;5132:中央部;5141:布线固定壁部;J1:中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的电动式的马达1的图。在图1中,利用剖面还示出了进深侧的结构的一部分。此外,在表示剖面时未加平行斜线。马达1形成为中心轴J1方向的高度比外径要小的薄型结构。如图1所示,马达1为内转子型的马达。马达1具备定子部2、转子部3、轴承机构4、传感器部6、顶部罩10以及汇流条单元(busbar unit)11。定子部2具有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环状的电枢21。转子部3插入到电枢21内。轴承机构4支撑转子部3,并使转子部3能够相对于定子部2以中心轴J1为中心旋转。传感器部6检测转子部3的旋转位置。顶部罩10覆盖定子部2的上表面。汇流条单元11配置于电枢21的上方。
转子部3具有大致圆柱状的轴31、大致圆筒状的转子铁心32、大致环状的励磁用磁体33、检测旋转位置用的传感器用磁体34以及转子罩35。转子铁心32通过层叠金属薄板而形成。励磁用磁体33以与电枢21的内周对置的方式配置于转子铁心32的外侧面。传感器用磁体34配置于转子铁心32的上表面。转子罩35覆盖励磁用磁体33和传感器用磁体34。定子部2具有电枢21和覆盖电枢21的有底且大致呈圆筒状的定子罩22。电枢21收纳在由定子罩22和顶部罩10所围成的空间中。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而沿中心轴J1以顶部罩10侧为上侧、以定子罩22侧为下侧进行说明,然而中心轴J1不是必须与重力方向一致。
电枢21具有铁心211、绝缘体5、线圈213和多个布线部件121。铁心211通过层叠多张薄板状的硅钢板而形成,铁心211具有多个齿2111。绝缘体5覆盖齿2111。线圈213通过将导线从绝缘体5上卷绕于齿2111而形成。多个布线部件121配置于绝缘体5上并与导线连接。配置于电枢21的上表面侧的汇流条单元11形成为向电枢21供给驱动电流的供给路径,该汇流条单元11通过从定子罩22向外部突出的连接器部111与外部电源连接。
轴承机构4具有沿中心轴J1排列的一对球轴承41、42。球轴承41、42分别被设于定子罩22的大致中央的轴承保持部2213和设于顶部罩10的大致中央的轴承保持部103所保持。传感器部6具有传感器,该传感器是电路基板和霍尔元件等的磁场检测元件。传感器以与安装于转子部3的传感器用磁体34对置的方式进行配置。通过由传感器检测传感器用磁体34的磁场,传感器部6检测出转子部3相对于电枢21的旋转位置。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定子罩22的仰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定子罩22具有大致圆板状的底部221、大致圆筒状的侧壁部222以及大致三角形状的凸缘部223。底部221在大致中央具有孔部2211,并且具有环状凸部2212,轴31被插入到所述孔部2211中,所述环状凸部2212在孔部2211的周围以中心轴J1为中心向上方突出。环状凸部2212的内侧的部位成为保持球轴承41的轴承保持部2213。侧壁部222从底部221的外缘向上方延伸。此外,凸缘部223从侧壁部222的上端沿与中心轴J1大致垂直的方向扩展。在凸缘部223的三个角部设有与顶部罩10紧固用的孔部2231。凸缘部223的一部分与侧壁部222的一部分在配置连接器部111的位置处一并被切除。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顶部罩10的俯视图。顶部罩10为与凸缘部223相同的大致三角形,并且顶部罩10在与定子罩22的孔部2231对应的三个部位形成有孔部104。此外,如图1和图3所示,顶部罩10在大致中央具有孔部101并且具有环状凸部102,轴31被插入到所述孔部101中,所述环状凸部102在孔部101的周围以中心轴J1为中心向下方突出。环状凸部102的内侧的部位成为保持球轴承42的轴承保持部103。
绝缘体5通过将由上下相反的两个绝缘体部件上下组合而成的组合体沿周向排列而构成。图4、图5、图6和图7分别是示意性地示出绝缘体部件51的立体图、俯视图、主视图和后视图。以下,对配置于齿2111的上侧的绝缘体部件51进行说明。另外,配置于齿2111的下侧的绝缘体部件51除了上下相反这点以外与上侧的绝缘体部件51是相同的。如图4~图6所示,由树脂形成的绝缘体部件51具有覆盖齿2111的上部和侧部的底部511、位于齿2111的径向内侧的内壁部512以及位于齿2111的径向外侧的外壁部513。
内壁部512与中心轴J1大致平行地向上方突出,并且形成为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外壁部513与中心轴J1大致平行地向上方突出,并且形成为沿大致周向扩展的板状。此外,底部511具有作为与中心轴J1大致垂直的面的上部5111以及从上部5111的周向的两侧向下方延伸的侧部5112。在侧部5112与中心轴J1大致平行地形成有多条引导槽5113,所述引导槽5113成为卷绕导线时的引导件。
在外壁部513的位置比底部511靠上侧的部分形成有:具有与中心轴J1对置的面的中央部5132;以及分别位于中央部5132的大致周向的两侧的部位5131。中央部5132比两侧的部位5131向中心轴J1侧突出。此外,外壁部513中的位于底部511两侧的部分,与中央部5132一样,位于比中央部5132的两侧的部位5131靠中心轴J1侧的位置。因此,外壁部513的大致周向的两侧的部位从下方向上方呈阶梯状。中央部5132的两侧的部位5131为从如后所述地向上方引出的导线向径向外侧退避的部位,因此以下称作“导线退避部5131”。导线退避部5131形成至外壁部513的上端为止。由此,在绝缘体部件51的成型时模具的设计变得容易。另外,外壁部513的上部的与中心轴J1对置的面随着朝向上方而稍向径向外侧倾斜。
如图4、图5和图7所示,绝缘体部件51还具有布线固定壁部5141和两个布线固定凸部5142。布线固定壁部5141与外壁部513大致平行地形成于外壁部513的径向外侧。布线固定凸部5142在布线固定壁部5141的径向外侧与中心轴J1大致平行地向上方突出。在布线固定壁部5141与外壁部513之间夹持布线部件121的板状的部位。以下,将布线固定壁部5141与外壁部513之间的间隙称作布线固定槽514a。此外,在布线固定壁部5141和布线固定凸部5142之间也夹持布线部件121。以下,将布线固定壁部5141与布线固定凸部5142之间的间隙称作布线固定间隙514b。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所示的电枢21在配置布线部件121前的状态的俯视图。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配置了布线部件121后的电枢21的俯视图。其中,在图9中,对布线部件121标以标号121a、121b、121c。铁心211通过沿大致周向排列12个分割铁心而形成。在图8和图9中,对与彼此相邻的成对分割铁心对应的6个分割构件标以标号21A~21F。铁心211具有12个齿2111和大致环状的铁心背部(core back)2112。齿2111沿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径向延伸,并且在转子部3的周围呈放射状地配置。在图8和图9中,对齿2111标以标号2111a或2111b。铁心背部2112连接于多个齿2111的与中心轴J1相反的一侧,从而将多个齿2111磁连结在一起。
如图8所示,绝缘体部件51沿周向排列,并覆盖各齿2111。由此,各绝缘体部件51所具有的布线固定槽514a和布线固定间隙514b与相邻的绝缘体部件51所具有的布线固定槽514a和布线固定间隙514b沿周向并排。其结果是,布线固定槽514a和布线固定间隙514b沿铁心背部2112呈大致环状地排列在电枢21的上表面。此外,对于电枢21,通过使所有的绝缘体部件51的形状相同,削减了制造成本。另外,如图8和图9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形成线圈213的导线卷绕在绝缘体部件51上的内壁部和外壁部之间。因此,布线固定槽514a和布线固定间隙514b的位置处于多个线圈213的外侧。
形成电枢21的6个分割构件21A~21F具有大致相同结构。如图8所示,各分割铁心具有彼此相邻的两个齿2111a、2111b。图10是示出从中心轴J1侧观察分割构件21A的概要的图。在图10中,连续地卷绕于两个齿2111a、2111b的导线2131以折线示出。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0中右侧的齿2111a称作“第一齿”,将左侧的齿2111b称作“第二齿”。并且,通过把导线2131卷绕于覆盖第一齿2111a的绝缘体部件51而形成的线圈被称作“第一线圈213a”。此外,通过把导线2131卷绕于覆盖第二齿2111b的绝缘体部件51而形成的线圈被称作“第二线圈213b”。
第一线圈213a通过将导线2131卷绕在覆盖第一齿2111a的绝缘体部件51上而形成。第二线圈213b通过与第一线圈213a连续地将导线2131卷绕在覆盖第二齿2111b的绝缘体部件51上而形成,并且导线2131在第二齿2111b上的卷绕方向为与第一线圈213a中的卷绕方向相反的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213a通过从中心轴J1观察沿逆时针方向地卷绕导线2131而形成,第二线圈213b通过从中心轴J1观察沿顺时针方向地卷绕导线2131而形成。导线2131的第一线圈213a侧的导线端部2132和第二线圈213b侧的导线端部2132均被向上方引出。
6个分割构件21A~21F中的分割构件21C和分割构件21E与图10的分割构件21A同样地形成线圈213a、213b。分割构件21B、分割构件21D和分割构件21F具有将分割构件21A的左右颠倒而成的结构。因此,从中心轴J1观察第二齿2111b和第二线圈213b位于右侧,第一齿2111a和第一线圈213a位于左侧。另外,由于分割构件21A~21F成大致环状地排列,因此第一齿2111a和第二齿2111b如图8所示地沿周向两个两个地交替配置。
如图9所示,在电枢21的上表面配置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的UV相布线部件121a、VW相布线部件121b以及WU相布线部件121c。UV相布线部件121a、VW相布线部件121b以及WU相布线部件121c分别在两端具有两个连接端子1211。两个连接端子1211通过大致板状的臂部1212连结,并且所述连接端部1211位于臂部1212的径向外侧,所述臂部1212沿大致周向延伸并与中心轴J1平行。布线部件121与外壁部513的径向外侧的面接触。此外,布线部件121以臂部1212的厚度方向朝向径向的方式配置于布线固定槽514a内。
UV相布线部件121a的一个连接端子1211配置于分割构件21C的第一齿2111a上,另一连接端子1211配置于分割构件21F的第一齿2111a上。VW相布线部件121b的一个连接端子1211配置于分割构件21E的第一齿2111a上,另一个连接端子1211配置于分割构件21B的第一齿2111a上。WU相布线部件121c的一个连接端子1211配置于分割构件21A的第一齿2111a上,另一个连接端子1211配置于分割构件21D的第一齿2111a上。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电枢21的布线结构的图。在图11中,将形成第一线圈213a和第二线圈213b的导线2131和各布线部件121a、121b、121c以折线示出。如图11所示,UV相布线部件121a的两端与分割构件21C和分割构件21F中位于第一线圈213a的上侧的导线端部2132连接。此外,VW相布线部件121b的两端与分割构件21E和分割构件21B中位于第一线圈213a的上侧的导线端部2132连接。WU相布线部件121c的两端与分割构件21A和分割构件21D中位于第一线圈213a的上侧的导线端部2132连接。
此外,从分割构件21A和分割构件21F的第二线圈213b引出的导线2131通过导线端部2132与汇流条单元11的U相端子连接。另外,在图9中,以朝向记号U的两条双点划线来表现导线2131与汇流条单元11的连接。同样地,分割构件21B和分割构件21C的第二线圈213b通过导线端部2132与汇流条单元11的V相端子连接。此外,分割构件21D和分割构件21E的导线2131通过导线端部2132与汇流条单元11的W相端子连接。由此,从外部电源经由汇流条单元11向电枢21供给相位分别相差120°的三相电流。并且,分割构件21F和分割构件21C的线圈组形成UV间的线圈组,分割构件21B和分割构件21E的线圈组形成VW间的线圈组,分割构件21A和分割构件21D的线圈组形成WU间的线圈组。
分割构件21A、21C、21E的第一线圈213a和第二线圈213b如下地形成。如图10所示,从第一线圈213a的导线端部2132开始导线2131的卷绕。在绝缘体部件51上从径向外侧朝向内侧沿逆时针方向地卷绕导线2131来形成第一层。当导线2131卷绕到内壁部512时进一步从径向内侧朝向外侧进行卷绕,从而在第一层上形成第二层。由此,第一线圈213a具有两层结构。此外,在卷绕导线2131时,绝缘体部件51的外壁部513的中央部5132与第一线圈213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在径向接触,从而防止了导线2131的卷绕走形。
在第一齿2111a形成第一线圈213a后,接下来将导线2131引导至第二齿2111b的图10中的右侧下方,开始在第二齿2111b上的卷绕。从第二齿2111b的径向内侧朝向外侧沿顺时针方向地卷绕导线2131,从而形成第一层。当导线2131卷绕到内壁部512时进一步朝向径向外侧进行卷绕,从而在第一层上形成第二层。由此,第二线圈213b具有两层结构。如上所述,通过形成第一线圈213a和第二线圈213b,在第一线圈213a的左上侧形成交叉部2133,该交叉部2133是由作为第一线圈213a的卷绕开始部位的卷绕开始部2134与作为第一线圈213a的卷绕结束部位的卷绕结束部2135在径向交叉而成的。
在形成线圈213后,将分割构件21A~21F呈大致环状地组合起来。此外,如图9所示,布线部件121配置于绝缘体5上。分割构件21A、21C、21E上的连接端子1211从中心轴J1观察位于第一齿2111a的左侧。第一线圈213a的导线端部2132被从第一齿2111a向上方且向径向外侧引导并与连接端子1211连接。另外,汇流条单元11安装于电枢21上,第二线圈213b的导线端部2132与汇流条单元11的各相的端子连接。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齿2111a上的绝缘体部件51的、交叉部2133附近的放大图。此外,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2中的箭头A所示的位置处的绝缘体部件51的剖面的图。在图12和图13中,将导线2131以双点划线示出。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交叉部2133,与中心轴J1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卷绕开始部2134的靠中心轴J1一侧与卷绕结束部2135接触。为了防止第一线圈213a的卷绕松弛,卷绕结束部2135被以预定的张力朝向第二齿2111b上的卷绕开始的位置引出。此处,第二齿2111b上的卷绕开始的位置指的是图10中的第二线圈213b的右下侧且径向外侧的角。其结果是,在交叉部2133,由卷绕结束部2135将卷绕开始部2134向径向外侧按压。
另一方面,在外壁部513的与交叉部2133在径向重叠的部分,设有导线退避部5131。如上所述,导线退避部5131的位置比外壁部513的中央部5132靠径向外侧,第一线圈213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抵接于中央部5132。因此,导线退避部5131从第一线圈213a向径向外侧离开。由此,即使卷绕开始部2134被卷绕结束部2135推压而向外侧挠曲,也能够防止卷绕开始部2134与外壁部513接触,或者防止卷绕开始部2134强力地按压外壁部513。因此,防止了由于外壁部513的变形使布线固定槽514a变窄而难以将布线部件121配置于绝缘体5的情况。
另外,如图9所示,当在外壁部513的径向外侧配置连接端子1211的情况下,交叉部2133的卷绕开始部2134容易与外壁部513抵接。因此,设有导线退避部5131的绝缘体5特别适应于这样的电枢。此外,通过在中央部5132的两侧设置导线退避部5131,能够用一种绝缘体部件51来构成绝缘体5而不必考虑交叉部2133的位置。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绝缘体部件51的其他例子中的导线2131的交叉部2133附近的放大图。在图14所示的绝缘体部件51a中,外壁部513的导线退避部5131a形成为与中心轴J1大致平行的圆筒面状,这一点与图12的绝缘体部件51的导线退避部5131不同。其他的结构与绝缘体部件51相同。在绝缘体部件51a的外壁部513,在中央部5132的大致周向的两侧设有导线退避部5131a。此外,为了简化模具设计,将导线退避部5131a形成到外壁部513的上端为止。而且,中央部5132和导线退避部5131a的靠中心轴J1侧的面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径向外侧稍稍倾斜。
在形成线圈时,在与导线退避部5131a在径向重叠的位置处形成导线2131的交叉部2133。在交叉部2133,卷绕开始部2134被卷绕结束部2135向径向外侧按压。不过,导线退避部5131a从与中央部5132抵接的线圈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离开。由此,即使卷绕开始部2134向外侧挠曲,也能够防止该卷绕开始部2134与外壁部513接触,或者防止该卷绕开始部2134强力地按压外壁部513。因此,防止了由于外壁部513的变形使布线固定槽514a变窄而难以将布线部件121配置于绝缘体5的情况。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绝缘体部件51、51a的导线退避部5131、5131a的形状不限于与中心轴J1大致平行的平面或圆筒面。导线退避部5131、5131a的形状只要是从线圈213向径向外侧离开从而能够防止外壁部513的变形的形状,则也可以是其他的各种形状。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只有外壁部513的与交叉部2133对置的部位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状或槽状的导线退避部。形成导线退避部的位置也可以不是在外壁部513的大致周向的两侧,而是仅形成于与交叉部2133对置的单侧。
布线固定壁部5141也不限于壁状的部件。布线固定壁部也可以形成为向上方突出的多个突起。绝缘体5也可以是由多个绝缘体部件51结合而成。
此外,关于线圈213中的导线2131的卷绕步骤,只要是在外壁部513的上部附近形成对导线2131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施力的交叉部2133的卷绕方法,也可以与图10所示的方法不同。例如,也可以在第一齿2111a和第二齿2111b上都沿逆时针方向卷绕导线2131。此外,即使是连续地在三个以上的齿2111上卷绕导线2131而形成的线圈的情况下、或者是在各齿2111上独立地形成的线圈的情况下,只要形成交叉部2133,都可以利用绝缘体部件51。在电枢21中,可以仅在一个齿2111形成交叉部2133,也可以在所有的齿2111形成交叉部2133。
布线部件121也可以是由板状导电性金属形成的部件以外的部件。例如,也可以将导线引绕并保持到绝缘体部件51的布线固定槽514a中,从而作为布线部件发挥功能。在该情况下,通过设置导线退避部5131,防止了线圈的卷绕开始部2134在交叉部2133处被向径向外侧按压而使外壁部513变形,能够容易地将导线配置于布线固定槽514a上。
电枢21的布线结构也可以采用星形联结等其他结构。马达1也可以是在转子部3不使用励磁用磁体33的感应马达。

Claims (5)

1.一种马达,该马达为电动式的马达,其中,
该马达具备:
定子部,所述定子部具有环状的电枢;
转子部,所述转子部被插入到所述电枢中;以及
轴承机构,所述轴承机构支撑所述转子部,并使所述转子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部以所述电枢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
所述电枢具备:
铁心,所述铁心具有:在所述转子部的周围呈放射状地配置的多个齿;以及对所述多个齿的外侧进行磁连结的铁心背部;
绝缘体,所述绝缘体覆盖所述多个齿;
多个线圈,所述多个线圈通过将导线从所述绝缘体上卷绕至所述多个齿而形成;以及
布线部件,所述布线部件配置于所述绝缘体上,并与所述导线连接,
在至少一个齿形成交叉部,所述交叉部是由形成线圈的导线的卷绕开始部位和卷绕结束部位在以所述中心轴为中心的径向交叉而成的交叉部,
所述绝缘体具有壁部,该壁部与所述中心轴平行地突出,并且大致沿以所述中心轴为中心的周向扩展,并且该壁部与所述线圈的径向外侧相接触,
所述交叉部与所述壁部在所述径向重叠,所述布线部件与所述壁部的外侧相接触,
所述壁部在与所述交叉部在所述径向重叠的位置处具有导线退避部,该导线退避部从所述线圈向所述径向外侧离开,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线部件具有大致沿所述周向延伸并且与所述中心轴平行的板状的部位,所述绝缘体具有布线固定部,在该布线固定部与所述壁部之间夹持所述板状的部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布线部件具有与所述导线连接的端子,所述端子位于所述板状的部位的径向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导线相对于彼此相邻的两个齿连续地卷绕,并且至少一个线圈的所述导线的卷绕开始部位和卷绕结束部位形成所述交叉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壁部的大致所述周向上的中央部与所述线圈在所述径向相接触,所述导线退避部分别设于所述中央部的大致所述周向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壁部的所述导线退避部形成到所述壁部的与所述中心轴平行的方向上的端部为止。
CN2009801228116A 2008-06-17 2009-06-16 马达 Active CN1020674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57483 2008-06-17
JP2008157483A JP5273448B2 (ja) 2008-06-17 2008-06-17 モータ
PCT/JP2009/060945 WO2009154198A1 (ja) 2008-06-17 2009-06-16 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67413A CN102067413A (zh) 2011-05-18
CN102067413B true CN102067413B (zh) 2013-04-17

Family

ID=41434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28116A Active CN102067413B (zh) 2008-06-17 2009-06-16 马达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314528B2 (zh)
EP (1) EP2290788B1 (zh)
JP (1) JP5273448B2 (zh)
KR (1) KR101164461B1 (zh)
CN (1) CN102067413B (zh)
WO (1) WO20091541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75215A (ja) * 2010-09-28 2012-04-12 Nidec Sankyo Corp ステータ
KR101141882B1 (ko) * 2010-10-20 2012-05-03 대성전기공업 주식회사 브러쉬리스 모터
CN202004548U (zh) * 2011-04-01 2011-10-05 中山大洋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条形注塑定子结构
DE102011006682A1 (de) * 2011-04-01 2012-10-04 Aloys Wobben Polschuh
JP5725361B2 (ja) * 2011-09-26 2015-05-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燃料ポンプ
JP5641366B2 (ja) * 2012-01-25 2014-12-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US9331535B1 (en) * 2012-03-08 2016-05-03 Leidos, Inc. Radial flux alternator
EP2677635B1 (de) * 2012-06-21 2017-09-27 Grundfos Holding A/S Statoranordnung
JP6065436B2 (ja) * 2012-07-19 2017-01-25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モータ
FR3006826B1 (fr) * 2013-06-10 2017-07-07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Isolant de bobine
JP5831533B2 (ja) * 2013-12-02 2015-12-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圧縮機
KR101532695B1 (ko) * 2013-12-31 2015-07-16 신양주영농조합법인 홍삼박을 이용한 구운 떡의 제조방법
CN104917312B (zh) * 2014-03-12 2018-05-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线圈骨架、转子、马达以及机器人
KR102614031B1 (ko) * 2016-02-23 2023-12-1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DE102017205532A1 (de) * 2017-03-31 2018-10-04 Robert Bosch Gmbh Stator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solchen
CN111628593B (zh) * 2019-02-28 2023-04-07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定子、定子组件、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JPWO2020183801A1 (ja) 2019-03-13 2021-06-03 株式会社Top 回転機及びインシュレータ
FR3094585A1 (fr) * 2019-03-25 2020-10-02 Valeo Japan Co. Ltd. Elément isolant de tête de bobine d’un stator de machine électrique tournante, stator et machine électrique tournante correspondants.
JP7194624B2 (ja) * 2019-03-27 2022-12-22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インシュレータ
JP7275211B2 (ja) * 2021-08-23 2023-05-17 東芝産業機器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インシュレータ、固定子、及びそれら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6296A (zh) * 2006-06-29 2008-01-16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马达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3361U (ja) * 1992-07-13 1994-02-18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回転電機
JPH10174378A (ja) 1996-12-11 1998-06-26 Toshiba Corp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US6941644B2 (en) * 1999-09-27 2005-09-13 Reliance Electric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for winding segments of a segmented wound member of an electromechanical device
US6831389B2 (en) * 2001-07-11 2004-12-14 Kabushiki Kaisha Moric Stator coil structure for revolving-field electrical machin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2004064982A (ja) 2002-07-31 2004-02-26 Asmo Co Ltd 電機子およびモータ
JP4483480B2 (ja) * 2004-08-27 2010-06-1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固定子及びモータ
JP2006187073A (ja) 2004-12-27 2006-07-13 Ichinomiya Denki:Kk インシュレータ、固定子及びモータ
JP4847728B2 (ja) * 2005-08-30 2011-12-28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回転電機
JP4710047B2 (ja) * 2005-10-14 2011-06-29 康雄 飯島 バリアブルリラクタンス型角度検出器
KR200413099Y1 (ko) 2006-01-25 2006-04-05 (주)한국남견 모터 고정자용 인슐레이터
JP4786380B2 (ja) * 2006-03-24 2011-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絶縁構造
JP5176283B2 (ja) * 2006-03-30 2013-04-0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バスバー絶縁構造
JP2007312560A (ja) * 2006-05-22 2007-11-29 Toyota Motor Corp インシュレ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
JP5217117B2 (ja) * 2006-06-05 2013-06-1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5028869B2 (ja) 2006-06-05 2012-09-1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08035601A (ja) * 2006-07-27 2008-02-14 Showa Corp 回転電機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6296A (zh) * 2006-06-29 2008-01-16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马达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实开平6-13361U 1994.02.18
JP特开2007-68314A 2007.03.1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164461B1 (ko) 2012-07-18
EP2290788B1 (en) 2021-01-27
CN102067413A (zh) 2011-05-18
WO2009154198A1 (ja) 2009-12-23
KR20110007216A (ko) 2011-01-21
US8314528B2 (en) 2012-11-20
EP2290788A4 (en) 2017-04-19
JP2009303437A (ja) 2009-12-24
JP5273448B2 (ja) 2013-08-28
EP2290788A1 (en) 2011-03-02
US20110084562A1 (en) 2011-04-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67413B (zh) 马达
US10910928B2 (en) Stator assembly method and stator assembly apparatus
US8922080B2 (en) Bus bar, moto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se
JP5389559B2 (ja) 回転電動機の固定子及び燃料ポンプ
US8198767B2 (en) Busbar unit, motor, and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US8115353B2 (en) Connection line used for stator of electric motor, stator including that connection line, and method for bending the connection line
CN103004058B (zh)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JP5692613B2 (ja) 固定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JP5028869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US10690549B2 (en) Temperature sensor holder
CN102570678B (zh) 中间连接部件、定子及马达
US7663287B2 (en) Motor
CN103283124A (zh) 电枢和包括电枢的马达
CN104541437A (zh) 定子单元以及马达
CN101728888A (zh) 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
JP2008278704A (ja)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そのコイル端末とバスバー用端子との接続構造及びその接続方法
WO2009157119A1 (ja) モータ用端子の絶縁ハウジング
JP2007228712A (ja) 接続端子及び該接続端子を有した配電部材を備えたステータ
CN102257706A (zh) 定子的制造装置
JP2007174826A (ja)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インシュレータ、及びバスバーユニット
CN203504343U (zh) 马达
JP2011200007A (ja) レゾルバのステータ構造
JP5144180B2 (ja) ステータの中点連結構造
JP2013090429A (ja) モータのコイルアッシー構造、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コイルアッシー構造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