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66987B - 防反射膜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防反射膜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66987B
CN102066987B CN200980123023.9A CN200980123023A CN102066987B CN 102066987 B CN102066987 B CN 102066987B CN 200980123023 A CN200980123023 A CN 200980123023A CN 102066987 B CN102066987 B CN 1020669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ireflection film
wavelength
mentioned
dispersion
visi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302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66987A (zh
Inventor
今奥崇夫
田口登喜生
藤井晓义
津田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669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669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669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669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8Anti-reflection coatings having sub-optical wavelength surface structures designed to provide an enhanced transmittance, e.g. moth-eye struc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355Continuous and nonuniform or irregular surface on layer or component [e.g., roofing,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479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variation in thickne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479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variation in thickness
    • Y10T428/2457Parallel ribs and/or groo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479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variation in thickness
    • Y10T428/24612Composite web or shee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提供抑制透过防反射膜的光产生波长色散的防反射膜。防反射膜是通过载置在基材上来降低可见光在基材表面的反射的防反射膜,上述防反射膜具有对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赋予第一波长色散的波长色散构造,并且含有对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赋予第二波长色散的波长色散材料,透过上述防反射膜的可见光在可见光区域内具有平坦的透射波长色散。

Description

防反射膜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反射膜及其制造方法。更详细地,涉及载置在构成显示面板等的基材的表面并通过降低在基材表面发生反射的光的反射率来抑制在显示器内映入影像的防反射膜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对阴极射线管(CRT:CathodeRayTube)显示器、液晶显示器(LCD:LiquidCrystalDisplay)、等离子显示器(PDP:PlasmaDisplayPanel)以及电致发光(EL:Electroluminescence)显示器等显示器的表面会要求防划伤功能、防影像映入功能以及防污功能等各种功能。因此,有时会在这种显示器表面贴附保护膜等保护部件,该保护膜也发挥作为防止影像映入的防反射膜的功能,因此能够一次赋予所要求的功能。
作为影像映入的对策,已知有在保护膜表面形成细微凹凸图案并利用光的散射效应来防止影像映入的防眩(AG:AntiGlare)处理或者实施在保护膜表面覆盖具有与保护膜不同折射率的膜并利用在保护膜表面发生了反射的光与在覆盖的膜的表面发生了反射的光的干涉效应来降低反射的低反射(LR:LowReflection)处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作为形成AG处理等的凹凸图案的方法,已知有对涂敷在基材上的薄膜按压刻入到模具中的凹凸图案来将模具的凹凸图案转印到薄膜中的技术。转印时,对薄膜进行加热或者光照射。作为进行光照射的方法,可举出例如如下的方法:在透明基材上形成紫外线固化树脂的薄膜,在薄膜上按压具有凹凸图案的模具,由此在薄膜上形成凹凸图案,与此同时通过照射紫外线来使薄膜发生固化,在透明基材上形成具有模具的凹凸图案的翻转形状的薄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然而,近几年,作为利用LR处理和AG处理以外的方法来改善在亮处的视觉识别性的技术,不利用光干涉就能得到超防反射效果的蛾眼(Moth-eye:蛾的眼睛)构造受到关注。蛾眼构造是在进行防反射处理的物品表面无间隙地排列比由AG处理所形成的凹凸图案更细微的、可见光波长以下(例如400nm以下)的间隔的凹凸图案,由此模拟地使外界(空气)与物品表面之间的边界中的折射率的变化变得连续,能够与折射率界面无关地透过大致全部光来大致消除该物品表面的光反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0500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7939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19639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2059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这样,根据防反射膜,能够降低在载置有防反射膜的基材表面发生反射的光的反射率,但是本发明人发现:在防反射膜的构造、材料等满足某种特定条件的情况下,透过防反射膜的光会产生波长色散,例如存在在构成显示面板的基材的表面形成防反射膜并看屏幕内时会在该屏幕内视觉识别到与显示色不同的特定着色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状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抑制透过防反射膜的光产生波长色散的防反射膜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在对在透过防反射膜的光中看到波长色散的原因进行各种讨论的过程中,着眼于防反射膜的构造和材料。并且,发现:防反射膜的构造和材料分别会对透过防反射膜的光造成波长色散,其结果,在构成显示面板的基材的表面形成防反射膜而得到了低反射效果,即使在该情况下也会在屏幕内视觉识别到着色。另外,本发明人发现:通过调节防反射膜的构造和材料所导致的各自的波长色散特性,使其相互抵消,能够使由构造和材料所导致的各波长色散的混乱变得平坦化,使透过防反射膜的光难以产生波长色散。由此,发现:即使在构成显示面板的基材的表面形成防反射膜,由防反射膜自身所导致的着色也会变成无彩色,难以视觉识别到与显示色不同的特定着色,想到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课题,于是有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是通过载置在含有紫外线吸收成分的基材上来降低可见光在基材表面的反射的防反射膜,上述防反射膜是如下的防反射膜(下面,也称为本发明的第一防反射膜):具有对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赋予第一波长色散的波长色散构造,并且含有对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赋予第二波长色散的波长色散材料,该防反射膜包含基底部和包括多个凸部的凹凸部,该波长色散构造是该凹凸部,该多个凸部的相邻凸部顶点之间的宽度在可见光波长以下,透过上述防反射膜的可见光的波长为380~780nm的透射率的变化幅度以波长为550nm的透射率为中心不到0.5%,上述第二波长色散相对于上述第一波长色散具有相反的波长色散性,上述波长色散材料是具有可见光固化性的材料,上述具有可见光固化性的材料含有具有透射率从短波长侧向长波长侧增加的特性的可见光聚合引发剂,通过调节上述波长色散材料的浓度和/或上述防反射膜的厚度以使由上述波长色散材料引起的第二波长色散抵消由凹凸部的构造引起的第一波长色散,平均每个凸部的顶点到底点的高度h相对于上述多个凸部的相邻顶点之间的宽度p的比例为0.5<h/p<2.0。
另外,本发明是通过载置在基材上来降低可见光在基材表面的反射的防反射膜,上述防反射膜还是如下的防反射膜(下面,也称为本发明的第二防反射膜):具有对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赋予第一波长色散的波长色散构造,并且含有对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赋予第二波长色散的波长色散材料,透过上述防反射膜的标准光源D65的光是无彩色的。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防反射膜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防反射膜通过载置在基材上来降低可见光在基材表面的反射。上述防反射膜只要能够降低可见光在基材表面的反射即可,其原理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通过使在基材表面发生反射的光与在防反射膜表面或者防反射膜内部发生反射的光相互干涉而抵消来降低反射率的LR膜、在表面具有凹凸图案并利用光在凹凸图案中的散射来降低反射率的AG膜以及在表面具有相邻顶点之间的宽度在可见光波长以下的凹凸图案来模拟地使外界(空气)与基材表面之间的边界中的折射率的变化变得连续并与折射率界面无关地透过大致全部光的蛾眼膜等。上述防反射膜的构造可以是包括单层的构造,也可以是包括多层的构造。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可见光”是指具有380~780nm的波段的光。
上述防反射膜具有对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赋予第一波长色散的波长色散构造,并且含有对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赋予第二波长色散特性的波长色散材料。即,上述防反射膜具有由于防反射膜的构造而对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赋予波长色散的特性和由于防反射膜的材料而对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赋予波长色散的特性这二者。在本说明书中,“波长色散”是指透过防反射膜的光的透射率的变化幅度以波长为550nm的透射率为中心在0.5%以上的特性。在本说明中,将其中基于波长色散构造的对透射光的波长色散设为第一波长色散,将基于波长色散材料的对透射光的波长色散设为第二波长色散。在本发明中,上述第一波长色散和第二波长色散的至少一方的上述变化幅度在1.0%以上时是更合适的,此时当在构成显示面板的基材的表面形成有防反射膜时,在屏幕内易于视觉识别着色。更优选上述第一和第二波长色散中的任意一个都是上述变化幅度在2.0%以上时。
在本发明的第一防反射膜中,透过上述防反射膜的可见光在可见光区域内具有平坦的透射波长色散。在本说明中,“在可见光区域内具有平坦的透射波长色散”是指透过防反射膜的光在可见光区域内(波长为380~780nm)的透射率的变化幅度以波长为550nm的透射率为中心不到0.5%。在本发明中,上述防反射膜是混合上述第一波长色散和上述第二波长色散而具有总体的波长色散特性。并且,叠加基于上述第一波长色散的透射率和基于上述第二波长色散的透射率,则作为整体,各波长成分会在可见光区域内具有均匀的透射率。由此,例如在构成显示面板的基材的表面形成有防反射膜时,能够抑制基于防反射膜的屏幕内的着色,而得到提高显示质量的效果。对于上述透射率的变化幅度,优选在可见光区域内的变化幅度不到0.2%,更优选在可见光区域内的变化幅度不到0.1%。由此,能够显著地提高抑制着色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二防反射膜中,当对上述防反射膜射入标准光源D65的光时所得到的透射光是无彩色的。即,当利用标准光源D65来进行防反射膜的透射光的分光测色时,能得到判断为无彩色的条件即可。具体地,是指在xy色度图上满足:
x=0.3127±0.0003(0.3124<x<0.3130)
y=0.329±0.0003(0.3287<y<0.3293)
优选:
x=0.3127±0.0001(0.3126<x<0.3128)
y=0.329±0.0001(0.3289<y<0.3291)。
另外,是指在a*b*色度图上,满足:
a*=0±0.05(-0.05<a*<0.05)
b*=0±0.05(-0.05<b*<0.05)
优选:
a*=0±0.03(-0.03<a*<0.03)
b*=0±0.03(-0.03<a*<0.03)
由此,例如,当在构成显示面板的基材的表面形成有防反射膜时,能够抑制基于防反射膜的屏幕内的着色而得到提高显示质量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防反射膜的结构,只要包含这种结构要素而形成,就可以包含或者不包含其它结构要素,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作为防反射膜的构造,也可以局部地具有不具有波长色散特性的构造,作为防反射膜的材料,也可以局部地采用不具有波长色散特性的材料。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防反射膜用于显示装置的情况下,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光源不限于标准光源D65,可以是A光源,也可以是C光源,还可以是荧光灯等具有波长色散特性的背光光源。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防反射膜的优选方式。
优选上述防反射膜包含基底部和包括多个凸部的凹凸部,上述波长色散构造是上述凹凸部。防反射膜具有多个凸部,由此能够如上述AG膜、蛾眼膜那样有效地得到低反射特性。另外,防反射膜具有基底部,由此能够仅通过对作为基底的平坦膜的表面进行凹凸处理就容易并且精密地形成凹凸部。但是,当防反射膜包括这种凹凸部和基底部时,凹凸部易于具有基于上述波长色散构造的第一波长色散,另外,基底部易于具有基于上述波长色散材料的第二波长色散。然而,根据本发明,能够使这种第一波长色散二和第二波长色散抵消,因此即使在防反射膜中形成有凹凸部和基底部,也能够防止基于该构造的显示的着色。此外,从防反射的观点出发优选上述凹凸部形成在防反射膜的表面(外界侧)。
优选上述多个凸部的相邻凸部顶点之间的宽度在可见光波长以下。即,本方式的防反射膜是在表面形成微小凹凸图案的蛾眼膜。在本说明书中,可见光波长以下具体地是指380nm以下。根据蛾眼膜,能够使从外部射入的光几乎全部都透过。因此,根据本方式,即使在显示面板的基材上利用也难以在屏幕内视觉识别着色,并且能够得到能够以高水平防止基于光的反射的影像的映入的防反射膜。
在上述多个凸部的相邻凸部顶点之间的宽度在可见光波长以下的情况下,优选平均每个凸部的顶点到底点的高度h相对于上述多个凸部的相邻顶点之间的宽度p的比例为0.1<h/p<5.0。更优选0.5<h/p<2.0。随着构成凹凸部的多个凸部的平均每个的形状所具有的纵横比(高度h/宽度p)变小,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的透射率中的较长波长侧的光(橙色、红色等)的透射率有时会衰减。即,具有这种纵横比的凹凸部易于成为上述波长色散构造,在本方式中,对上述波长色散构造所具有第一波长色散,利用凹凸部以外的主要构成基底部的波长色散材料所具有第二波长色散进行调整,使这些波长色散相互抵消。并且,根据这种纵横比,能够形成表面耐受性更高的凹凸部。因此,根据本方式,能够得到即使用在显示面板的基材上也会得到高的表面耐受性并且难以在屏幕内视觉识别到着色的防反射膜。
优选上述波长色散材料是具有可见光固化性的材料。作为适合用于形成防反射膜的材料,可举出树脂。在其中优选一定条件下具有固化性的树脂,通过将这种树脂用作材料,在作为基底的膜的表面形成凹凸图案,之后进行固化处理来固定该凹凸图案,由此能够容易地制作凹凸图案。另外,根据这种成型方法,即使是上述那样的相邻凸部的顶点之间的宽度在可见光波长以下(纳米大小)的微小凹凸图案,也能够高精细地制作。作为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固化性的树脂,可举出热固化性树脂、光固化性树脂等。若是光固化性树脂,就能够在常温下进行处理。这样,作为防反射膜的材料,可以考虑各种固化性树脂材料,但是在其中优选具有可见光固化性的材料。这是因为:作为本发明的解决问题的着色是相对于可见光波段的光的,对于具有可见光固化性的成分,在可见光波段内存在透射光的波段和吸收光的波段这二个区域。作为具有可见光固化性的材料,可采用例如吸收可见光就开始聚合的单体、在其单独时即使吸收可见光也不开始聚合但是通过添加光聚合引发剂该光聚合引发剂吸收可见光而成为活性种就开始聚合的单体和该光聚合引发剂的混合物等。作为此时所引起的光聚合反应,可举出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例如阴离子聚合、阳离子聚合)以及开环聚合等。
优选上述具有可见光固化性的材料含有可见光聚合引发剂。通过采用含有可见光聚合引发剂作为上述波长色散材料,能够仅通过调节可见光聚合引发剂的种类、添加量(浓度)等来容易地控制波长色散特性,因此消除着色变得更容易并且精度高。另外,通过可见光聚合引发剂来引起聚合反应,因此构成防反射膜的材料的选择余地变大,能够选择适于将防反射膜控制到所期望的膜厚的材料,消除着色变得更容易。
另外,本发明是通过载置在基材上来降低可见光在基材表面的反射的防反射膜,上述防反射膜还是如下的防反射膜(下面,也称为本发明的第三防反射膜。):具有对在防反射膜的表面发生反射的可见光赋予第三波长色散的波长色散构造,并且含有对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赋予第二波长色散的波长色散材料,叠加在该防反射膜的表面发生反射的可见光和从基材侧射入并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而得到的光在可见光区域内具有平坦的波长色散。本发明人发现:除了上述波长色散构造所固定具有的对透射光的波长色散特性之外,当防反射膜的构造满足一定条件时,特定波长成分会在防反射膜的表面发生反射,而在显示屏幕中产生基于该波长成分的着色。在本说明书中,将基于防反射膜的构造对反射光赋予的波长色散作为第三波长色散。本发明的第三防反射膜是以与上述相同的原理利用对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赋予第二波长色散的波长色散材料来相互抵消这种第三波长色散的防反射膜。即,在本发明的第三防反射膜中,通过使上述第三波长色散和上述第二波长色散相互抵消,在可见光区域内使叠加在防反射膜的表面发生反射的光和透过防反射膜的光而得到的光的强度变得均匀。此外,在上述防反射膜的表面发生反射的可见光和从基材侧射入并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本来相互就是不同的,因此,在将各自的强度比纳入考虑的基础上,需要进行调整,使得叠加它们而得到的光的强度在可见光区域内变得均匀。由此,能够得到能消除基于可见光的显示着色并且整体能够得到良好显示的防反射膜。
另外,本发明是通过载置在基材上来降低可见光在基材表面的反射的防反射膜,上述防反射膜还是如下的防反射膜(下面,也称为本发明的第四防反射膜。):具有对在防反射膜的表面发生反射的可见光赋予第三波长色散并且对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赋予第一波长色散的波长色散构造,并且含有对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赋予第二波长色散的波长色散材料,叠加在上述防反射膜的表面发生反射的可见光和从基材侧射入并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而得到的光在可见光区域内具有平坦的波长色散。本发明人还发现:有时会同时引起上述的第一、第二、第三波长色散,有时会在显示屏幕中产生基于这些波长的着色。在本发明的第四防反射膜中,通过以与上述相同的原理使上述第三波长色散、上述第一波长色散以及上述第二波长色散相互抵消,在可见光区域内使叠加在防反射膜的表面发生反射的光和透过防反射膜的光而得到的光的强度变得均匀。此外,在上述防反射膜的表面发生反射的可见光和从基材侧射入并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本来相互就是不同的,因此,在将各自的强度比纳入考虑的基础上,需要进行调整,使得叠加它们而得到的光的强度在可见光区域内变得均匀。由此,能够得到消除了基于防反射膜的构造和材料的显示着色并且整体能够得到良好显示的防反射膜。
本发明还是通过载置在基材上来降低可见光在基材表面的反射的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上述制造方法包括:第一工序,在含有紫外线吸收成分的基材上涂敷具有可见光固化性的树脂来形成膜;第二工序,对上述膜的表面进行凹凸处理来形成具有凹凸部的膜,上述凹凸部包括相邻凸部顶点之间的宽度在可见光波长以下的多个凸部;以及第三工序,从上述基材侧照射可见光来对具有凹凸部的膜进行固化处理,得到防反射膜,该防反射膜具有对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赋予第一波长色散的波长色散构造,并且含有对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赋予第二波长色散的波长色散材料,透过该防反射膜的可见光的波长为380~780nm的透射率的变化幅度以波长为550nm的透射率为中心不到0.5%,上述第二波长色散相对于上述第一波长色散具有相反的波长色散性,上述波长色散材料是具有可见光固化性的材料,上述具有可见光固化性的材料含有具有透射率从短波长侧向长波长侧增加的特性的可见光聚合引发剂,通过调节上述波长色散材料的浓度和/或上述防反射膜的厚度以使由上述波长色散材料引起的第二波长色散抵消由凹凸部的构造引起的第一波长色散,平均每个凸部的顶点到底点的高度h相对于上述多个凸部的相邻顶点之间的宽度p的比例为0.5<h/p<2.0。通过采用含有紫外线吸收成分的基材,在例如基材是偏光板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偏光板内的包括聚乙烯醇(PVA:PolyVinylAlcohol)等的起偏器由于紫外线而发生劣化的情况。然而,在例如上述凹凸处理是利用按压具有遮光性的模具的方法来进行的情况下,无法进行从膜的表面侧照射光的固化处理。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是利用可见光来进行膜的固化处理的,因此即使在基材含有紫外线吸收成分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来自膜的里面侧(基材侧)的光的照射来进行膜的固化处理。另外,由此能够与凹凸处理同时地进行固化处理,因此即使是相邻凸部的顶点之间的宽度在可见光波长以下的蛾眼那样的凹凸图案,也能够形成精密度高的构造。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调整防反射膜的构造自身所具有的波长色散和构成防反射膜的材料自身的波长色散,使它们相互抵消,因此当在构成显示面板的基材表面形成有防反射膜时,能够得到防反射膜所固定具有的防反射效果,并且能够抑制屏幕内的着色。
图1是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将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的凹凸部放大了的立体图,表示凸部的单位构造是圆锥状的情况。
图3是将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的凹凸部放大了的立体图,表示凸部的单位构造是四棱锥状的情况。
图4是将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的凹凸部放大了的立体图,表示凸部的单位构造是从顶点到底点的倾斜为弧形的圆屋顶(钟)状的情况。
图5是将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的凹凸部放大了的立体图,表示凸部的单位构造是从顶点到底点的倾斜为陡峭的针状的情况。
图6是表示蛾眼构造实现低反射的原理的示意图,表示蛾眼膜的截面构造。
图7是表示蛾眼构造实现低反射的原理的示意图,表示射入蛾眼膜的光所感觉到的折射率。
图8是表示防反射膜的凹凸部(波长色散构造)中的反射光的波长色散特性的坐标图。
图9是表示基于防反射膜的凹凸部(波长色散构造)的对透射光的波长色散特性的坐标图。
图10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的材料的吸收特性的坐标图。
图11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的材料的透射特性的坐标图。
图12是表示形成多个具有条件1~7的高度的凹凸的凹凸部中的各波长成分的反射率的坐标图。
图13是表示形成多个具有条件1~7的高度的凹凸的凹凸部中的各波长成分的透射率的坐标图。
图14是在xy色度图上表示具有条件1~7的高度的各实验材料的x值和y值的坐标图。
图15是在a*b*色度图上表示具有条件1~7的高度的各实验材料的a*值和b*值的坐标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的制造工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揭示实施方式,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载置在作为构成显示面板的表面的基材1的TAC(TriAcetylCellulose:三醋酸纤维素)膜上,降低可见光在基材1表面的反射。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2包括包含在表面侧(外界侧)形成的多个凸部的凹凸部(蛾眼)2b和构成里面侧(基材侧)的基底部2a,通过粘结层3与基材1粘结。构成凹凸部2b的多个凸部的相邻顶点之间的宽度p是40~300nm。构成凹凸部2b的多个凸部被设定成平均每个凸部的顶点到底点的高度h是30~200nm,平均每个凸部的纵横比是0.1<h/p<5.0。防反射膜2包括厚度为约10μm的UV固化树脂层。粘结层3包括厚度为10~15μm的底涂剂树脂层。
在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2中,凹凸部2b是波长色散构造,对透过凹凸部2b的光赋予一定的波长色散(第一波长色散)。另外,防反射膜2的材料采用波长色散材料,对透过防反射膜2的光赋予一定的波长色散(第二波长色散)。为了利用由构成防反射膜2的材料产生的第二波长色散来抵消由形成在防反射膜2表面的凹凸部2b产生的第一波长色散,第二波长色散相对于第一波长色散具有大致相反的波长色散性。由此,能够按照以下方式来进行制造:使第一波长色散和第二波长色散抵消,作为整体,防反射膜具有平坦的波长色散特性。另外,关于基于波长色散材料的第二波长色散的赋予,不是体积小的凹凸部2b,而是占有防反射膜的体积的大部分的基底部2a所具有的波长色散特性有很大的贡献。
采用蛾眼膜作为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2,但是也可以采用例如LR膜、AG膜等。若是AG膜,则与上述相同形成有凹凸部,因此根据该凹凸部形状的不同,有时会成为对透过凹凸部的可见光赋予一定波长色散的波长色散构造。另外,若是LR膜,则通过形成多层折射率不同的层,有时也会对透过凹凸部的可见光赋予一定波长色散,因此有时会形成波长色散构造。
更详细地说明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2是蛾眼膜的情况。图2~5是将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的凹凸部放大了的立体图。图2表示凸部的单位构造是圆锥状的情况,图3表示凸部的单位构造是四棱锥状的情况,图4表示凸部的单位构造是从顶点到底点的倾斜为弧形的圆屋顶(钟)状的情况,图5表示凸部的单位构造是从顶点到底点的倾斜为陡峭的针状的情况。如图2~5所示,凸部的顶尖部是顶点t,各凸部彼此相接的点是底点b。另外,凸部的相邻顶点之间的宽度p以从凸部的顶点t各自到同一平面上垂下垂线时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来表示。另外,从顶点t到底点b的高度h以从凸部的顶点t到底点b所在的平面垂下垂线时的距离来表示。即,平均每个凸部的纵横比以间距(顶点之间的距离)除高度而得到的h/p来表示。
相邻凸部的顶点之间的宽度p在380nm以下,优选在300nm以下,更优选在200nm以下。此外,在图2~5中,例示了圆锥、四棱锥、圆屋顶(钟)型、针状型的形状作为凸部的单位构造,但是在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2是蛾眼膜的情况下,凹凸部3若是形成有顶点和底点并且间距控制在可见光波长以下,则其单位构造没有特别限定。另外,例如椎体的斜面也可以是台阶状的分段的形状。
在此,说明蛾眼膜能够实现低反射的原理。图6和图7是表示蛾眼膜实现低反射的原理的示意图。图6表示蛾眼膜的截面构造,图7表示射入蛾眼膜的光所感觉到的折射率。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不同介质时,在它们的介质界面会发生折射、透射以及反射。折射等的程度由光所进入的介质的折射率决定,例如,若是空气,则具有约1.0的折射率,若是树脂,则具有约1.5的折射率。在实施方式1中,形成在蛾眼膜表面的凹凸部3的单位构造作为整体来看,是锥状的,即,具有朝向顶端方向宽度慢慢变小的形状。因此,如图7所示,在位于空气层与蛾眼膜之间的界面的凸部(X-Y间),能够看作折射率从作为空气的折射率的约1.0到膜结构材料的折射率(若是树脂则为约1.5)连续慢慢地变大。光发生反射的量依赖于介质之间的折射率差,因此通过这样模拟地使光折射界面大致不存在,几乎所有的光就会穿过蛾眼膜中,会大幅度减小在膜表面的反射率。
在实施方式1中,采用构成显示面板表面的TAC膜作为基材1,但是只要是能够载置防反射膜的即可,没有特别限定。TAC膜例如是偏光板的结构部件,特别是起偏器的保护部件。作为载置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的基材,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出丙烯酸保护板、配置在偏光板表面的硬覆盖层、配置在偏光板表面的AG层等。
在调查防反射膜2的凹凸部2b对透射光赋予波长色散的过程中,需要测量各波长成分在凹凸部2b中的透射率。因此,首先测量各波长成分在防反射膜2的凹凸部2b中的反射率,然后从整体(100%)减去反射率(%)来算出透射率(%)。光由于射入不同介质而分解成在介质界面发生反射的反射成分、在介质内透射的透射成分以及被介质吸收的吸收成分。凹凸部2b的体积(吸收区域)相对于防反射膜2整体的体积(吸收区域)是非常小的,基底部2a是主要的吸收区域,因此在理想的情况下,假定吸收成分是0,则在凹凸部中,
反射率(%)+透射率(%)=100%的关系就会成立。因此,在防反射膜2的凹凸部2b能够从反射率算出透射率,另外,由凹凸部2b产生的反射率的变化会表示出与透射率的变化相反的倾向。
下面,作为实施方式1的一个例子,具体地制作实施例1的防反射膜,表示测量透射率而得到的结果。在测量防反射膜的凹凸部中的反射率的过程中,利用了分光光度计CM-2002(コニカミノルタ社製)。作为测量条件,采用D65光源作为光源,是SEC方式(去除正反射光成分)并且是d/8(扩散照明、8°方向受光)方式。作为防反射膜的凹凸部的分布,将构成凹凸部的多个凸部的相邻顶点之间的宽度p设为200nm,将平均每个凸部的从顶点到底点的高度h设为90nm。即,平均每个构成测量了反射光的凹凸部的凸部的纵横比(h/p)是0.45。
图8是表示反射光在防反射膜的表面、即凹凸部(波长色散构造)中的波长色散特性的坐标图。如图8所示,基于在凹凸部的表面发生反射的可见光的反射率从作为可见光波段下限的380nm向作为可见光波段上限的780nm慢慢地增加,380nm波长成分的反射率是约0.1%,与此相对,780nm波长成分的反射率是约0.8%。
图9是表示防反射膜的表面、即凹凸部(波长色散构造)对透射光的波长色散特性的坐标图。如图9所示,透过凹凸部的可见光的透射率从作为可见光波段下限的380nm向作为可见光波段上限的780nm慢慢地减小,380nm波长成分的反射率是约99.9%,与此相对,780nm波长成分的反射率是约99.2%。
为了选择防反射膜的材料或者调节材料的条件,以消除由防反射膜的构造产生的波长色散,或者设计防反射膜的构造,以消除由防反射膜的材料产生的波长色散,理想的是需要相对于波长轴(x轴)形成表示与图9所示的表示透射光的波长色散的分光特性对称的波长色散的分光特性。即,理想的是通过利用防放射膜的材料来制造相对于图9的透射光纵横比具有对称性的纵横比即具有与图8的反射光纵横比具有相同分光特性的纵横比,防反射膜就会作为整体具有平坦的波长色散特性。根据各波长成分在可见光区域内具有平坦的透射波长色散的防反射膜,即使在构成显示面板的基材上载置防反射膜,也不会基于防反射膜而在显示光中视觉识别到着色。但是,实际上形成具有完全对称的波长色散特性的防反射膜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反,即使不是组合完全对称的波长色散特性而得的防反射膜,也能够充分地得到显示光的着色效果。在实施方式1中,防反射膜只要将透过防反射膜的光的透射率的变化比例在可见光区域内(380~780nm)以波长550nm的透射率为中心抑制在0.5%不到即可。
波长色散特性的抵消平衡能够利用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来进行调节。当将入射光强度设为lin(λ),将出射光强度设为lout(λ),将光吸收媒介物的浓度设为c,将光吸收媒介物固有的吸收系数设为α(λ)以及将媒介物厚度(光路长度)设为d时,相对于吸收光的媒介物,光入射、穿过媒介物并射出时光的强度可由
lin(λ)=lin(λ)×exp(-α(λ)×c×d)来表示。将其两边除以lin(λ),则变成
lin(λ)/lin(λ)=exp(-α(λ)×c×d),左边是将出射光强度除以入射光强度,即,左边表示透射率。在此,将透射率设为T(λ),则变成
T(λ)=exp(-α(λ)×c×d)。因此,光吸收媒介物的浓度c、光吸收媒介物固有的吸收系数α(λ)或者媒介物厚度(光路长度)d越大,则透射率T(λ)的值越低,能够利用其来调节透射率的值。
如上所述,光由于入射到不同介质而分解成在介质界面发生反射的反射成分、在介质内透射的透射成分以及被介质吸收的吸收成分。另外,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2的表面包括凹凸部2b,因此凹凸部2b是主要的反射区域。另外,基底部2a是主要的吸收区域,这与上述说明相同。因此,理想地,若将反射成分假定为0,则在基底部2a中,
吸收率(%)+透射率(%)=100%的关系成立。因此,由防反射膜的基底部产生的透射率的变化依赖于防反射膜的材料所具有的吸光特性和透射特性。相对于如上述图9所示,透过凹凸部的可见光的透射率从短波长侧向长波长侧慢慢地减小的坐标图,如上述图8所示,利用具有透过凹凸部的可见光的透射率从短波长侧向长波长侧慢慢地增加的透射特性的材料来形成防反射膜,整体会得到平坦的波长色散。另外,根据上述公式,吸收率和透射率表现出相反的倾向,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采用在吸收特性方面具有从短波长侧向长波长侧慢慢地减小的特性的防反射膜。
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调节构成防反射膜的材料中的波长色散材料的浓度和/或防反射膜的厚度来化解基于凹凸部(蛾眼)设计的着色,但是相反也可以对于基于构成防反射膜的材料所具有的波长色散特性的着色来调节凹凸部(蛾眼)的设计。
图10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的材料(波长色散材料)的吸收特性的坐标图。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包括具有可见光固化性的材料,具体地,含有可见光聚合引发剂(商品名:IRGACURE784、チバ·スペシヤルテイ·ケミカルズ社製)。下述化学式(1)是IRGACURE784的化学构造式。IRGACURE784是二茂钛类光聚合引发剂,分子量是534.4。图10表示乙腈溶液中的IRGACURE784所具有的吸收特性。各曲线分别表示不同浓度的样品。具体地,各曲线的浓度从左开始是0.001%、0.01%以及0.1%。各浓度是在乙腈溶液中的IRGACURE784的重量百分比。如图10所示,由于浓度不同,波长色散的程度也不同。在实施方式1中,实际上,在0.3~10重量百分比的范围进行制造,能够基于防反射膜的材料来有效地调节波长色散。
[化学式1]
图11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的材料(波长色散材料)的透射特性的坐标图。即,图11是表示对透过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的光赋予的波长色散特性的坐标图。各曲线分别表示不同膜厚的样品。具体地,表示各曲线的防反射膜的膜厚从左开始是0.001m、0.01m以及0.1m。如图11所示,根据膜厚的不同,波长色散的程度也不同。
如图10所示,IRGACURE784的吸光特性从短波长侧向长波长侧慢慢地减小。另外,如图11所示,IRGACURE784的吸光特性从短波长侧向长波长侧慢慢地增加。如上所述,透过凹凸部的可见光的透射率从短波长侧向长波长侧慢慢地减小,因此通过将IRGACURE784那样的具有透射率从短波长侧向长波长侧慢慢地增加的特性的可见光聚合剂用作防反射膜的材料,能够使基于防反射膜的构造的对透射光的波长色散和基于构成防反射膜的材料的对透射光的波长色散相互抵消,整体能够得到平坦的波长色散特性。
更具体地,通过使UV固化树脂层中的IRGACURE784的浓度c、构成防反射膜的基底部的UV固化树脂层的膜厚最优化,能够调节整体的平衡。此外,在纵横比不是上述的0.45,而是具有不同值的情况下,首先测量基于纵横比的波长色散特性(透射光纵横比),分成规定可见光聚合剂的波长色散特性的各参数(浓度和膜厚),使得透过防反射膜的光的波长特性变得平坦。另外,作为在上述UV固化性树脂层中所含有的可见光聚合剂,不限于IRGACURE784,只要具有透射率从短波长侧向长波长侧慢慢地增加的特性并且基于凹凸部的波长色散和基于材料的波长色散相互抵消,最终能够得到平坦的透射波长色散,任何材料均可。另外,例如在由凹凸部产生的波长色散从短波长侧向长波长侧慢慢地增加的情况下,选择具有基于材料的波长色散透射率从短波长侧向长波长侧慢慢地减小的特性的防反射膜即可。并且,透射率的变化也可以不具有透射率从短波长侧向长波长侧单调地增加或者减小的特性,在透射率的变化中也可以存在随机的增减,只要通过波长色散的抵消最终得到平坦的透射波长色散即可。
将构成凹凸部的凸部的高度作为参数,制造条件不同的7种实验料作为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这7种实验料的凹凸部的间距(相邻凸部的顶点之间的距离)均相同。凹凸部中的透射率与上述相同是从凹凸部中的反射率算出的。图12是表示形成多个具有条件1~7的高度的凸部的凹凸部中的各波长成分的反射率的坐标图。另外,图13是表示形成多个具有条件1~7的高度的凸部的凹凸部中的各波长成分的透射率的坐标图。如上所述,构成防反射膜表面的凹凸部中的透射率是从反射率算出的,因此图12的表示反射率的曲线相对于图13的表示透射率的曲线具有以x轴为对称轴而对称的形状。
另外,对分别具有持有条件1~7的高度的凸部的各实验料,将标准光D65作为光源,从相对于标准光D65的XYZ色品图加权系数的透射率特性定义各实验料的物体颜色,测量透射光的Y值、x和y值、颜色温度以及a*和b*值。并且,目测确认各实验料的颜色。作为目测的方法,采用利用辊在透明丙烯板上粘结防反射膜(蛾眼膜)来确认对透射光的着色的方法。此外,在制造各实验料的过程中,以标准光D65作为参考来设定条件。在下述的表1中表示测量结果。
[表1]
从图12和图13可知,在除了条件1的条件2~6中,以波长为550nm的透射率为中心,具有0.5%不到的变化幅度。另一方面,在条件1中,以波长为550nm的透射率为中心,具有0.6%程度的变化幅度。另外,从表1可知:在具有条件1的高度的防反射膜中,目测确认到蓝色。此时,各波长成分的透射率以波长为550nm的透射率为中心而具有0.5%以上的变化幅度,即,在透射波长色散不平坦的情况下,会由防反射膜导致而在显示中视觉识别到着色。
从图12和图13可知,对于条件7,以波长为550nm的透射率为中心,具有0.5%不到的变化幅度,但是目测会确认到淡黄绿色。但是,该淡黄绿色的着色不是会给显示质量造成大影响的程度的着色。对于条件7,以波长为550nm的透射率为中心,具有约0.2%的变化幅度。在此,对于同样以波长为550nm的透射率为中心而具有约0.2%的变化幅度的条件2,能够得到没有着色的良好显示。因此,可知:即使以波长为550nm的透射率为中心,具有约0.2%的变化幅度,根据一定条件也能够得到无彩色,根据其它条件的不同,有时会看到少许着色。此外,条件2和条件7的不同在于:在条件2中靠近长波侧(图13)看到透射率的变化,另一方面,在条件7中靠近长波长侧短波长侧(图13)看到透射率的变化。在条件3~6中完全看不到着色,能够得到良好显示。条件3~6均以波长为550nm的透射率为中心而具有0.1%不到的变化幅度。因此,可知:在能够得到以波长为550nm的透射率为中心而具有0.1%的变化幅度的坐标图的情况下,在消除着色方面能够得到非常好的效果。由此,可知:上述透射率的变化幅度以0.5%不到为最低限度的条件,0.2%不到是优选的,0.1%不到是更优选的。
图14是在xy色度图上表示具有条件1~7的高度的各实验料的x值和y值的坐标图。如图14所示,对于条件2~7,分布在比较近的位置,与此相对,对于条件1的实验料,分布在远离该条件2~7的位置。另外,从图14和表1可知:在xy色度图上满足
x=0.3127±0.0003(0.3124<x<0.3130)
y=0.329±0.0003(0.3287<y<0.3293)的情况下,能够得到着色少的良好显示。满足上述x和y的范围的条件是条件2~6。另外,可知优选
x=0.3127±0.0001(0.3126<x<0.3128)
y=0.329±0.0001(0.3289<y<0.3291)。满足上述x和y的优选范围的条件是条件2~4。
图15是在a*b*色度图上表示具有条件1~7的高度的各实验料的a*值和b*值的坐标图。如图15所示,对于条件2~7,分布在比较近的位置,与此相对,对于条件1的实验料,分布在大大远离该条件2~7的位置。另外,从图15和表1可知:在a*b*色度图上满足
a*=0±0.05(-0.05<a*<0.05)
b*=0±0.05(-0.05<b*<0.05)的情况下,能够得到着色少的良好显示。满足上述a*和b*的范围的条件是条件2~7。另外,可知优选
a*=0±0.03(-0.03<a*<0.03)
b*=0±0.03(-0.03<a*<0.03)。满足上述a*和b*的优选范围的条件是条件2~6。
但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即使在如条件1和条件7那样根据凹凸部的构造而产生着色的情况下,通过调节构成防反射膜的材料的各条件,也能够消除着色。具体地,通过调节基于构成防反射膜的材料的种类的光吸收媒介物固有的吸收系数α(λ)、光吸收媒介物(波长色散材料)的浓度c以及构成防反射膜基底部的光吸收媒介物的厚度(光路长度)d,利用构成这些防反射膜的材料所具有的第二波长色散来抵消由凹凸部的构造导致的第一波长色散,由此能够使透射光整体的波长色散特性变得平坦化并控制着色。具体地,首先测量基于纵横比(波长色散构造)的透射光的波长色散,分成规定基于防反射膜材料(波长色散材料)的透射光的波长色散的各参数,使得该波长色散变得平坦,在上述各条件的数值范围设定透射光的Y值、x和y值、颜色温度或者a*和b*的值,由此能够得到没有着色的良好显示。此外,纵横比能够通过切出评价样品进行SEM(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观察,确定凸部的高度和间距而算出。另外,为了确定防反射膜的膜厚,可采用分光谱椭偏仪。并且,采用上述CM-2002等分光光度计,测量可见光区域(380~780nm)中的反射率的分光谱,之后算出透射率。此时,从凹凸部的构造信息(例如高度和间距)和分光谱所得到的透射率,可预想到:在与一般预想的透射率相比存在较大差别的情况下,防反射膜具有波长色散构造或者含有波长色散材料。作为分析防反射膜材料的方法,可举出XPS(X-RayPhotoelectronSpectroscopy: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MASS(质量分析法)、俄歇电子能谱法、SIMS(SecondaryIon-microprobeMassSpectrometer:二次离子质谱分析法)等。此外,在利用上述IRGACURE784的情况下,能够检测到作为金属络合物的钛。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的制造工序的示意图。
<基材的准备>
首先,准备载置防反射膜的基材。作为基材,在此采用液晶显示装置等所用的偏光板20。偏光板(基材)20具有层叠了作为起偏器的PVA膜和夹持该起偏器的一对TAC膜这三层的膜而得到的膜构造。PVA膜在横方向和/或纵方向延伸,在PVA膜表面,碘在延伸方向被吸附取向。一对TAC膜的至少一方含有紫外线吸收剂。优选一对TAC膜均含有紫外线吸收剂。作为紫外线吸收剂,例如可举出二苯甲酮系化合物、苯并三唑系化合物、苯甲酸酯系化合物、三嗪系化合物等有机化合物、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锡等金属氧化物等。这种紫外线吸收剂例如以微粒子的状态存在在TAC膜中。如图16所示,偏光板20卷成辊状,能够通过转动该基材膜辊11来放卷。
<涂敷工序(第一工序)>
首先,边转动基材膜辊11边从基材膜辊11在图16中的箭头方向送出带状的基材膜20。下面,利用模具涂敷机12对基材膜20涂敷树脂材料,形成膜30。作为涂敷方法,除此之外可举出利用狭缝涂敷机、凹版式涂敷机等的方法。
所涂敷的树脂材料包括具有当照射可见光时发生固化的性质(可见光固化性)的树脂,例如可采用吸收可见光就开始聚合的单体、在其单独时即使吸收可见光也不开始聚合但是通过添加光聚合引发剂该光聚合引发剂吸收可见光而成为活性种就开始聚合的单体等。作为此时所引起的光聚合反应,可举出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等。若是自由基聚合,则例如将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和/或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作为聚合性单体成分,利用可见光聚合引发剂来开始自由基反应。
作为自由基聚合性的单体,可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乙基(甲基)丙烯酸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5-羟基戊酯、(甲基)丙烯酸6-羟基己酯、(甲基)丙烯酸10-羟基癸酯、3-(甲基)丙烯酰氧己基三乙氧基硅烷、10-(甲基)丙烯酰氧丙基甲氧基硅烷、2,2-双{4-(甲基)丙烯酰氧丙氧基苯基}丙烷、双酚A二缩水甘油基(甲基)丙烯酸酯;Bis-GMA、[2,2,4-三甲基六亚甲基双(2-氨基甲酰氧乙基)]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2,2,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尿烷;UDMA、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烷二(甲基)丙烯酸酯、1,10-癸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四羟甲基甲烷三(甲基)丙烯酸酯、1,7-二丙烯酰氧-2,2,6,6-四丙烯酰氧甲基-4-氧代庚烷N,N’-(2,2,4-三甲基六亚甲基)双〔2-(氨基羧基)丙烷-1,3-二醇〕四甲基丙烯酸酯,此外,作为尿烷四甲基丙烯酸酯类,可列举1,3-二甲基丙烯酰氧基-2-羟基丙烷与2,2,4-三甲基二异氰酸酯的2∶1加成反应产物、6-(甲基)丙烯酰氧己基6,8-二硫辛酸酯、10-(甲基)丙烯酰氧癸基6,8-二硫辛酸酯。
作为可见光聚合引发剂,可列举例如,樟脑醌、苯偶酰、二乙酰、乙酰基苯甲酰、α-萘酰、p,p′-二甲氧基苯偶酰、2,3-戊二酮、1,2-菲醌、3,4-菲醌、1,4-菲醌、3,4-菲醌、9,10-菲醌、萘醌、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甲基呫吨酮、10-丁基-2-氯吖啶酮、二环戊二烯钛-二(五氟苯基),这些可单独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此外,作为复合系的可见光聚合引发剂,可列举有机过氧化物/色素系、二苯基碘鎓盐/色素、咪唑/酮化合物、六芳基双咪唑化合物/供氢型化合物、巯基苯并噻唑/硫代吡喃鎓盐、金属芳烃/花青色素、六芳基双咪唑/自由基产生剂等,还可使用二茂钛、铁芳烃络合物、有机过氧化物、六芳基双咪唑、N-苯基甘氨酸、二芳基碘鎓盐等自由基产生剂的至少1种,以及根据需要的3-取代香豆素、花青色素、部花青色素、噻唑系色素、吡喃鎓系色素等敏化色素。
<凹凸处理(第二工序)>
接着,基材膜20通过间距辊14前进到圆筒状的模具辊15,沿着模具辊15的外周面移动半周的量。此时,在基材膜20上涂敷的膜30与模具辊的外周面相接。作为模具辊15可采用在外周面形成相邻底点间宽度是50~500nm,并且深度是50~500nm的圆锥状(锥状)或者角锥状的多个凹部的圆筒体。圆筒的尺寸是例如内径为250mm、外径为260mm以及长度为400mm。这种模具辊15例如能够通过在对由挤压加工而制作出的圆筒状铝管进行切削研磨后对所得到的研磨铝管的平滑铝表面反复进行多次铝的阳极氧化和蚀刻来制作出。模具辊15是同时对圆筒状铝管的外周进行阳极氧化和蚀刻而制作出的,具有没有接缝(无缝)的构造。因此,根据这种模具辊,能够对膜30连续地转印没有接缝的纳米级大小的凹凸图案。
在基材膜20与模具辊15的外周面相接的位置,按照与模具辊15的外周面对置的方式配置圆柱状间距辊16。在该位置,利用模具辊15和间距辊16来夹持基材膜20,加压使模具辊15和膜30贴紧,由此模具辊15的表面形状被转印到膜30的表面,形成在表面具有凹凸的膜40。为了利用模具辊15和间距辊16均匀地夹住基材膜20,基材膜20的宽度小于模具辊15和间距辊16的长度。此外,间距辊16是橡胶制的。在膜30的表面转印了凹凸形状之后,基材膜20沿着模具辊15的外周面向间距辊17前进,通过间距辊17进入下道工序。
<固化处理(第三工序)>
当模具辊15的凹凸图案被转印到膜30时,同时对具有凹凸部的膜40进行固化处理。在实施方式1的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中,照射可见光作为固化处理。进行固化处理时的可见光照射量需要根据所用的材料的不同而进行适当的变更,但是例如在300~3000(mJ/cm2)的范围。作为照射可见光所用的光源,除了可采用荧光灯、白炽灯、金属卤化物灯、氙灯、钠灯、卤素灯、汞灯、近红外线灯、太阳光等,还可以采用氩离子激光(488nm)、FD-Nd/YAG激光等可见光激光。基材膜20具有吸收紫外线的特性,但是会透过可见光,因此能够从具有凹凸部的膜40的背面侧即基材膜20侧进行固化处理。由此,即使在如本制造方法那样的模具辊具有遮光性的情况下,也能够与对膜30形成凹凸图案同时对具有凹凸部的膜40进行固化处理。此外,在膜40的材料具有厌氧性的情况下,优选可见光的照射在氮气环境下进行。若膜40发生固化,则在表面所形成的凹凸形状会固定,由此完成防反射膜。
接着,从层压膜辊51供给的层压膜50由于间距辊52而贴合到膜40的表面侧。最后,卷起基材膜20、防反射膜以及层压膜50的层叠膜来制作层叠膜辊53。通过贴合层压膜50,能够防止在膜表面贴附灰尘或者受到划伤。
此外,本申请以2008年9月17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08-238051号为基础,基于巴黎公约和进入国的法规要求优先权。该申请的内容其整体作为参照被编入到本申请中。
附图标记说明
1:基材(TAC膜);2:防反射膜(UV固化性树脂层);2a:基底部;2b:凹凸部;3:粘结层;11:基材膜辊;21:模具涂敷机;14、16、17、52:间距辊;15:模具辊;20:基材膜、偏光板(基材);30:膜(在第一工序中涂敷的状态);40:膜(在第二工序和第三工序中在表面形成有凹凸的状态);50:层压膜;51:层压膜辊;53:层叠膜辊。

Claims (3)

1.一种防反射膜,通过载置在含有紫外线吸收成分的基材上来降低可见光在基材表面的反射,其特征在于:
该防反射膜具有对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赋予第一波长色散的波长色散构造,并且含有对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赋予第二波长色散的波长色散材料,
该防反射膜包含基底部和包括多个凸部的凹凸部,
该波长色散构造是该凹凸部,
该多个凸部的相邻凸部顶点之间的宽度在可见光波长以下,
透过该防反射膜的可见光的波长为380~780nm的透射率的变化幅度以波长为550nm的透射率为中心不到0.5%,
上述第二波长色散相对于上述第一波长色散具有相反的波长色散性,
上述波长色散材料是具有可见光固化性的材料,上述具有可见光固化性的材料含有具有透射率从短波长侧向长波长侧增加的特性的可见光聚合引发剂,
通过调节上述波长色散材料的浓度和/或上述防反射膜的厚度以使由上述波长色散材料引起的第二波长色散抵消由凹凸部的构造引起的第一波长色散,
平均每个凸部的顶点到底点的高度h相对于上述多个凸部的相邻顶点之间的宽度p的比例为0.5<h/p<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反射膜,其特征在于:
对上述防反射膜射入标准光源D65的光时所得到的透射光是无彩色的。
3.一种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是通过载置在基材上来降低可见光在基材表面的反射的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制造方法包括:
第一工序,在含有紫外线吸收成分的基材上涂敷具有可见光固化性的树脂来形成膜;
第二工序,对该膜的表面进行凹凸处理来形成具有凹凸部的膜,上述凹凸部包括相邻凸部顶点之间的宽度在可见光波长以下的多个凸部;以及
第三工序,从该基材侧照射可见光来对具有凹凸部的膜进行固化处理,得到防反射膜,
该防反射膜具有对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赋予第一波长色散的波长色散构造,并且含有对透过防反射膜的可见光赋予第二波长色散的波长色散材料,
透过该防反射膜的可见光的波长为380~780nm的透射率的变化幅度以波长为550nm的透射率为中心不到0.5%,
上述第二波长色散相对于上述第一波长色散具有相反的波长色散性,
上述波长色散材料是具有可见光固化性的材料,上述具有可见光固化性的材料含有具有透射率从短波长侧向长波长侧增加的特性的可见光聚合引发剂,
通过调节上述波长色散材料的浓度和/或上述防反射膜的厚度以使由上述波长色散材料引起的第二波长色散抵消由凹凸部的构造引起的第一波长色散,
平均每个凸部的顶点到底点的高度h相对于上述多个凸部的相邻顶点之间的宽度p的比例为0.5<h/p<2.0。
CN200980123023.9A 2008-09-17 2009-09-01 防反射膜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20669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38051 2008-09-17
JP2008238051 2008-09-17
PCT/JP2009/065271 WO2010032610A1 (ja) 2008-09-17 2009-09-01 反射防止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66987A CN102066987A (zh) 2011-05-18
CN102066987B true CN102066987B (zh) 2016-06-22

Family

ID=42039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3023.9A Active CN102066987B (zh) 2008-09-17 2009-09-01 防反射膜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747994B2 (zh)
EP (1) EP2333590B1 (zh)
JP (1) JP5148712B2 (zh)
CN (1) CN102066987B (zh)
BR (1) BRPI0918511A2 (zh)
RU (1) RU2480796C2 (zh)
WO (1) WO20100326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7051752B4 (de) * 2007-10-30 2010-01-28 X-Fab Semiconductor Foundries Ag Licht blockierende Schichtenfolge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JP5511313B2 (ja) * 2008-11-07 2014-06-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成形用金型、光学素子成形用金型の製造方法、光学素子、および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KR20100064215A (ko) * 2008-12-04 2010-06-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20130129887A (ko) * 2010-07-12 2013-11-29 데쿠세리아루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원반의 제조 방법, 배향막의 제조 방법, 위상차판의 제조 방법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US20130177277A1 (en) * 2010-10-01 2013-07-11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Optical waveguide, method for producing optical waveguide, optical waveguide module, method for producing optical waveguide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130309452A1 (en) * 2011-02-01 2013-11-2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aminat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laminate
WO2012157706A1 (ja) * 2011-05-17 2012-11-22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タ、光学機器、電子機器及び反射防止複合体
JP2012252224A (ja) * 2011-06-03 2012-12-2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TWI525229B (zh) * 2011-11-18 2016-03-1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氧化鋅抗反射層與其製法
JP5903943B2 (ja) * 2012-03-13 2016-04-1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賦型用金型の製造方法及び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JP2013254130A (ja) * 2012-06-08 2013-12-19 Dexerials Corp 光学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表示素子、ならびに投射型画像表示装置
JP6386700B2 (ja) 2012-07-04 2018-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構造体、光学部材、反射防止膜、撥水性膜、質量分析用基板、位相板、構造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反射防止膜の製造方法
TWI490574B (zh) * 2013-04-03 2015-07-01 聚森股份有限公司 發電模組及其導光膜
TWI547378B (zh) * 2013-04-05 2016-09-01 三菱麗陽股份有限公司 積層結構體及其製造方法、物品
JP6167005B2 (ja) * 2013-10-04 2017-07-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カバーガラス、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US10254169B2 (en) * 2014-09-09 2019-04-09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Optical detector based on an antireflective structured dielectric surface and a metal absorber
CN106796310B (zh) * 2014-10-07 2018-11-30 夏普株式会社 透明膜和透明膜的制造方法
JP6495625B2 (ja) * 2014-11-11 2019-04-0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EP3257054B1 (en) * 2015-02-10 2019-10-16 Carl Zeiss SMT GmbH Euv multilayer mirror, optical system including a multilayer mirr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multilayer mirror
JP6730803B2 (ja) * 2015-12-18 2020-07-29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光学体の形成方法、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ム
JP6623058B2 (ja) * 2015-12-18 2019-12-18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光学体の形成方法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US10877181B2 (en) * 2016-11-11 2020-12-29 AGC Inc. Substrate with low-reflection propert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7065041A (zh) * 2017-05-10 2017-08-1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偏光片的制备方法、偏光片及显示装置
JP7025892B2 (ja) * 2017-11-07 2022-02-25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積層体、反射防止構造体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搭載装置
CN108445564A (zh) * 2018-05-17 2018-08-24 浙江彩丞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非直线棱角锥微结构的防眩光板
JP7208765B2 (ja) * 2018-11-08 2023-01-19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積層体、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光学体の形成方法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搭載装置
CN113905556A (zh) * 2021-09-27 2022-01-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设备
US11951406B2 (en) * 2022-05-08 2024-04-09 Bagira Systems Ltd. Portable gaming consol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7134A (zh) * 2002-03-25 2003-10-0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抗反射构件
TW200837383A (en) * 2006-12-05 2008-09-1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Antireflection film and display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53862B2 (ja) 1998-04-22 2009-04-1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JP4281137B2 (ja) * 1999-01-14 2009-06-1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膜
JP4197100B2 (ja) 2002-02-20 2008-12-1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物品
JP2003240903A (ja) * 2002-02-20 2003-08-27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反射防止物品
JP2003344855A (ja) * 2002-05-30 2003-12-03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フロントライト用導光板
JP2004205990A (ja) 2002-12-26 2004-07-2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反射防止性能を有する微細凹凸パターンの作製方法及び反射防止物品
JP4270968B2 (ja) 2003-07-10 2009-06-0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面付光学素子を持つ光学系を備えた光学機器
JP2006018062A (ja) * 2004-07-02 2006-01-19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JP2007079392A (ja) 2005-09-16 2007-03-29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表示装置、偏向板
JP2007196397A (ja) 2006-01-23 2007-08-09 Fujifilm Corp 凹凸状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US7633045B2 (en) 2006-08-21 2009-12-15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device, method for producing master for use in producing optical device, and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apparatus
WO2008069223A1 (en) 2006-12-05 2008-06-1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Anti-reflection film and display device
JP2008194977A (ja) 2007-02-14 2008-08-28 Hitachi Maxell Ltd 成形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08209540A (ja) * 2007-02-26 2008-09-11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反射防止物品
JP5050605B2 (ja) 2007-03-27 2012-10-17 栗田工業株式会社 有機物処理方法及び有機物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7134A (zh) * 2002-03-25 2003-10-0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抗反射构件
TW200837383A (en) * 2006-12-05 2008-09-1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Antireflection film and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33590A4 (en) 2011-09-07
WO2010032610A1 (ja) 2010-03-25
US8747994B2 (en) 2014-06-10
BRPI0918511A2 (pt) 2015-12-01
EP2333590A1 (en) 2011-06-15
RU2480796C2 (ru) 2013-04-27
RU2011107603A (ru) 2012-10-27
CN102066987A (zh) 2011-05-18
JP5148712B2 (ja) 2013-02-20
US20110123777A1 (en) 2011-05-26
EP2333590B1 (en) 2017-06-21
JPWO2010032610A1 (ja) 2012-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66987B (zh) 防反射膜及其制造方法
US7939160B2 (en) Antiglare film and image display
RU2468397C2 (ru) Пленка для предотвращения отражения и дисплей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JP5948763B2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1042448B (zh) 防眩偏振膜层压材料和包括该层压材料的液晶显示器
JP5244976B2 (ja) 板状部材及び観察窓付き構造物
CN102782529B (zh) 防眩性膜、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TW200916836A (en) Optical film and its production method, and glare-proof polarizer using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KR102405987B1 (ko) 흡수 이미징 계측을 이용하여 안과용 렌즈의 두께를 측정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1458343A (zh) 光学叠层体、偏振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1042491B (zh) 液晶显示器和其中使用的防眩偏振膜层压材料
KR20220146639A (ko) 방현성 반사 방지 부재, 그리고 이것을 구비하는 편광판, 표면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그리고 방현성 반사 방지 부재의 선별 방법
JP2023059914A (ja) 円偏光板
KR101828115B1 (ko) 방현성 필름, 방현성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TW202036050A (zh) 圓偏光板以及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
TW202015901A (zh) 防眩膜、偏光板及顯示裝置
US9529121B2 (en) Anti-glare film, method for producing anti-glare film, polarizer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TWI472808B (zh) A light diffusion elem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 light diffusion element
JP2001228312A (ja) 軸外し異方性光散乱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に用いる偏向用光重合性組成物
KR20050073510A (ko) 표면 광학층의 제조방법
JP2011197677A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TW201439600A (zh) 光擴散元件及光擴散元件之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