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56065A - 发声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声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56065A CN102056065A CN2009102107873A CN200910210787A CN102056065A CN 102056065 A CN102056065 A CN 102056065A CN 2009102107873 A CN2009102107873 A CN 2009102107873A CN 200910210787 A CN200910210787 A CN 200910210787A CN 102056065 A CN102056065 A CN 10205606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bon nano
- electrode
- port
- phonation unit
- electrically connec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3/00—Transduc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by groups H04R9/00 - H04R21/00
- H04R23/002—Transduc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by groups H04R9/00 - H04R21/00 using electrothermic-effect transduc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lectrostatic, Electromagnetic, Magneto- Strictive, And Variable-Resistance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发声装置,其中,该发声装置包括多个发声单元及连接该多个发声单元的连接部,该每个发声单元包括至少一第一电极、至少一第二电极、一碳纳米管结构及一封装装置,该每个发声单元中的至少一第一电极和至少一第二电极间隔地与该碳纳米管结构电连接,该多个发声单元的第一电极通过该连接部电连接,该多个发声单元的第二电极通过该连接部电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发声装置。
背景技术
发声装置一般由信号输入装置和发声元件组成。通过信号输入装置输入信号给发声元件,进而发出声音。现有的发声元件种类很多,如电动式、电磁式、静电式及压电式,它们大都采用振膜振动发出声音,结构较为复杂。
范守善等人于2008年10月29日公开了一种应用热声效应原理发声的热致发声装置,请参见文献“Flexible,Stretchable,Transparent CarbonNanotube Thin Film Loudspeakers”,Fan et al.,Nano Letters,Vol.8(12),4539-4545(2008)。该热致发声装置的具体结构包括两个电极、一碳纳米管膜及一信号输入装置,该两个电极间隔设置且均与所述碳纳米管膜电连接,并通过导线与信号输入装置的输出端电连接。该文献揭露的热致发声装置采用碳纳米管膜作为发声元件,利用输入电信号造成该碳纳米管膜温度变化,从而使其周围气体介质迅速膨胀和收缩,进而发出声波,故由该碳纳米管膜组成的热致发声装置可在无磁的条件下工作,结构较为简单,有利于降低发声装置的成本。
然而,上述基于碳纳米管膜的热致发声装置在应用于大面积发声装置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由于碳纳米管膜是直接从碳纳米管阵列中拉取获得,而现有技术中碳纳米管阵列的面积受其生长基底尺寸的限制,从而使得无法直接获得大面积的碳纳米管膜,限制了大面积热致发声装置的制备。其次,当碳纳米管膜面积很大时,在电极上平整地铺设该碳纳米管膜较为困难,且大面积的碳纳米管膜在实际应用以及运输过程中更容易破裂,因此,限制了该热致发声装置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大面积的可市场化的热致发声装置,该热致发声装置在实际应用和运输过程中不容易破坏。
一种发声装置,其中,该发声装置包括多个发声单元及连接该多个发声单元的连接部,该每个发声单元包括至少一第一电极、至少一第二电极、一碳纳米管结构及一封装装置,该每个发声单元中的至少一第一电极和至少一第二电极间隔地与该碳纳米管结构电连接,该多个发声单元的第一电极通过该连接部电连接,该多个发声单元的第二电极通过该连接部电连接。
一种发声装置,其中,该发声装置包括多个发声单元及连接该多个发声单元的连接部,该每个发声单元包括至少一第一电极、至少一第二电极、一碳纳米管结构及一封装装置,该每个发声单元的至少一第一电极和至少一第二电极间隔地与该碳纳米管结构电连接,该每个发声单元的至少一第一电极互相电连接,该每个发声单元的至少一第二电极互相电连接,该任一发声单元的至少一第一电极通过该连接部与另一发声单元的至少一第二电极电连接。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发声装置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通过将多个相互独立的且可拆卸的发声单元相互电连接而形成一大面积的发声装置,该大面积的发声装置中的每个发声单元由具有较小面积碳纳米管结构组成,因此不会受到碳纳米管阵列尺寸的限制,制备方法简单。而且,每个发声单元中较小面积的碳纳米管结构在实际应用及运输过程中也不容易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多个分别具有两个电极的发声单元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多个分别具有多个电极发声单元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发声装置中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相互连接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发声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多个分别具有两个电极的发声单元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声装置。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声装置100,该发声装置100包括多个以相互并联的方式电性连接的独立且可拆卸的发声单元10及多个使该多个发声单元10并联连接的连接部(图未示)。
该每个发声单元10包括一基底11、至少一第一电极12、至少一第二电极13、一碳纳米管结构14及一用于将所述基底11、至少一第一电极12、至少一第二电极13、一碳纳米管结构14固定其间的封装装置15,该至少一第一电极12和至少一第二电极13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并分别与该碳纳米管结构14电连接,以使外接电信号能通过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3传输经过一定面积的该碳纳米管结构14。具体地,该至少一第一电极12和至少一第二电极13间隔设置于该基底11表面。该碳纳米管结构14为热致发声元件。
该多个发声单元10可相互并联并连接至一信号输入装置22的输出端。该信号输入装置22可通过两个输出端输出一功率放大的音频电信号,并通过上述第一电极12和/或第二电极13传输至该碳纳米管结构14。具体地,该多个发声单元10的多个第一电极12或多个第二电极13可电连接至该信号输入装置22的输出端。本实施例中,该信号输入装置22包括两个输出端,即第一输出端121和第二输出端131,该多个发声单元10的多个第一电极12均电连接至该信号输入装置22的第一输出端121,该多个第二电极13均电连接至该信号输入装置22的第二输出端。该信号输入装置22将一功率放大的音频电信号通过该多个第一电极12和多个第二电极13输入该碳纳米管结构14,使该碳纳米管结构14加热周围介质发出声波。所述信号输入装置22不限,如mp3、电脑等。
所述每个发声单元10的基底11主要起承载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3的作用,同时对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基底11的形状与大小不限,其材料为绝缘材料或导电性差的材料,例如玻璃、树脂或陶瓷等。优选地,该基底11的材料应具有较好的绝热性能,从而防止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产生的热量过多被该基底11吸收。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底11为一长方形的玻璃板,其长为17厘米,宽为12厘米,厚度为2毫米。可以理解,该基底11为一可选装置,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也可仅通过所述多个第一电极12和所述多个第二电极13支撑而部分悬空设置。
所述每个发声单元10的至少一第一电极12与至少一第二电极13可相互平行设置。本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一电极12与至少一第二电极13设置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与所述基底11之间,从而使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与基底11之间具有一距离,以使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通过第一及第二电极12,13至少部分悬空设置,两面均与空气等外界介质接触,利于碳纳米管结构14与空气等外界介质进行充分的热交换。该碳纳米管结构14与基底11之间的距离不限,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同时,该碳纳米管结构14与基底11保持一定距离也可防止碳纳米管结构14发出的热量被基底11过多吸收,影响碳纳米管结构14的发声效果。本实施例中,碳纳米管结构14与基底11的距离为1厘米,该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3可通过螺栓连接或粘结剂粘结等方式固定于基底11表面。
可以理解,当散热要求能够满足时,该碳纳米管结构14也可贴合于基底11表面,从而使该碳纳米管结构14得到基底11的保护,提高该发声单元10的使用寿命。具体地,可通过在基底11表面开散热槽,或形成一具有热反射膜的基底11,并使碳纳米管结构14覆盖该散热槽或热反射膜等方式实现散热。
所述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3可为丝状、层状、棒状、条状、块状或其它形状,其横截面的形状可为圆形、方形、梯形、三角形、多边形或其它不规则形状。该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3的材料可选择为金属、合金或铟锡氧化物(ITO)等。该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3可以为安装在基底11上的金属丝或印刷在基底11上的导电胶层。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电极12与该第二电极13为固定在基底上的不锈钢丝,该不锈钢丝的直径小于等于10毫米。
请参阅图3,所述发声单元10可包括多个第一电极12及多个第二电极13,此时,该多个第一电极12和多个第二电极13基本平行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第一电极12之间均设置有一第二电极13,且该多个第一电极12相互电连接,该多个第二电极13相互电连接。具体为,该多个第一电极12或多个第二电极13可通过一导电片或一导线实现电连接,该多个第一电极12和多个第二电极13的连接方式可降低所述发声单元10的工作电压。
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为层状或线状结构,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膜、至少一碳纳米管线状结构或其组合。具体地,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可包括多个平行且无间隙铺设或/和层叠铺设的碳纳米管膜,也可包括多个相互平行设置、交叉设置或编织设置的碳纳米管线状结构。当该碳纳米管结构14为层状时,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的厚度为0.5纳米~1毫米。优选地,该碳纳米管结构14的厚度为50纳米。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的单位面积热容可小于2×10-4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优选地,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的单位面积热容小于1.7×10-6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具有较大的与周围介质接触以进行热交换的比表面积,优选为大于50平方米每克。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中的碳纳米管包括单壁碳纳米管、双壁碳纳米管及多壁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单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为0.5纳米~50纳米,所述双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为1.0纳米~50纳米,所述多壁碳纳米管的直径为1.5纳米~50纳米。
所述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均匀分布的碳纳米管,该多个碳纳米管有序排列或无序排列,所述无序排列指碳纳米管的排列方向不固定,即沿各方向排列的碳纳米管的数量基本相等,所述有序排列指至少多数碳纳米管的排列方向具有一定规律,如基本沿一个固定方向择优取向或基本沿几个固定方向择优取向,所述无序排列的碳纳米管通过范德华力相互缠绕、相互吸引且平行于碳纳米管结构的表面,所述有序排列的碳纳米管沿一个方向或多个方向择优取向排列。
本实施例中,所述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基本相互平行且基本平行于碳纳米管膜表面排列的碳纳米管。具体地,所述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且轴向基本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的碳纳米管,所述碳纳米管膜可通过从碳纳米管阵列中直接拉取获得,其为一自支撑结构。所谓“择优取向排列”是指碳纳米管膜中大部分碳纳米管的轴向基本沿同一方向延伸,所谓“自支撑结构”即该碳纳米管膜无需通过一支撑体支撑,也能保持自身特定的形状。由于该自支撑结构的碳纳米管膜中大量碳纳米管通过范德华力相互吸引,从而使碳纳米管膜具有特定的形状,形成一自支撑结构。该从碳纳米管阵列中直接拉取获得的碳纳米管膜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大于100平方米每克),从而可以与周围介质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当所述碳纳米管结构仅由一个碳纳米管膜组成时,该碳纳米管膜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其透光度为67%~95%。当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由多个碳纳米管膜组成时,通过将该多个碳纳米管膜平行且无间隙铺设可以制备不同面积的碳纳米管结构14,通过将该多个碳纳米管膜层叠铺设可以制备不同厚度的碳纳米管结构,且该由多个碳纳米管膜相互层叠设置形成的碳纳米管结构14,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柔韧性。上述多个碳纳米管膜层叠铺设时,相邻的碳纳米管膜中的碳纳米管的轴向延伸的方向形成一夹角β,0°≤β≤90°。本实施例中,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中的多个碳纳米管沿第一电极12向第二电极13延伸,从而使从第一电极12及第二电极13输入的信号能够传导至尽量多的碳纳米管中,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包括两个沿相同方向层叠设置的碳纳米管膜。
所述碳纳米管线状结构包括一个或多个碳纳米管线。该多个碳纳米管线相互平行排列组成一束状结构,或者相互扭转组成一绞线结构。该碳纳米管线包括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的碳纳米管,该碳纳米管线可以为非扭转的碳纳米管线或扭转的碳纳米管线。该非扭转的碳纳米管线包括多个沿该非扭转的碳纳米管线长度方向排列的碳纳米管。所述扭转的碳纳米管线为采用一机械力将所述碳纳米管拉膜两端沿相反方向扭转获得。该扭转的碳纳米管线包括多个碳纳米管绕该扭转的碳纳米管线轴向螺旋排列,该多个碳纳米管的轴向沿碳纳米管线的一端向另一端螺旋地延伸。
由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故在范德华力的作用下,该碳纳米管结构14本身有很好的粘附性,故采用该碳纳米管结构14时,所述第一电极12和第二电极13与该碳纳米管结构14之间可以直接粘附固定,并形成很好的电接触。另外,所述第一电极12和第二电极13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之间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一导电粘结层(图未示)。所述导电粘结层可设置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与第一电极12或第二电极13之间。所述导电粘结层在实现第一电极12和第二电极13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电接触的同时,还可以使所述第一电极12和第二电极13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更好地固定。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粘结层为一层银胶。
所述封装装置15包括一封装框架152。所述封装框架152用于将所述发声单元10的基底11、第一及第二电极12、13及碳纳米管结构14固定其间。进一步地,该封装装置15进一步包括一保护元件154,该保护元件154固定于所述封装框架152且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远离基底11的表面相对,且所述保护元件154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用以保护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破坏。
所述封装框架152可以为任意形状,该形状的设定仅需确保将所述基底、电极12、13及碳纳米管结构14固定其间即可。本实施例中,所述封装框架152为一方形框体,其包括一框底1520及设置于该框底1520外围并与该框底1520相连的四个边框1522,每个边框1522与框底1520所在的平面垂直,该框底1520及四个边框1522共同构成一用于容置所述基底11、电极12、13及碳纳米管结构14的容置空间1524,且该四个边框1522也共同构成一与所述框底1520相对设置的开口(图未标),所述保护元件154固定于所述封装框架152且用于覆盖所述开口,该保护元件154固定于所述封装框架上的方式不限,可以为螺栓连接、粘结剂粘结、卡扣固定或任何其它可以固定的方式。本实施例中,其固定方式为卡扣固定,具体为在所述保护元件154与所述边框1522的接触位置处设置多个弹形扣片(图未示),并在所述边框1522上设置多个卡槽(图未示),当安装时,将该保护元件154上的弹形扣片卡设于所述边框1522的卡槽即可实现固定的目的。
所述封装框架152由绝缘材料制成,该绝缘材料包括玻璃、陶瓷、树脂、木质材料、石英及塑料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实施例中,所述封装框架152为一方形的塑料框架。
所述保护元件154为一多孔结构,如,塑料栅网或金属栅网。所述金属栅网可通过刻蚀金属板或采用金属线编织而成。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栅网为通过对金属板刻蚀形成,其包括多个均匀分布的微孔。所述金属栅网作为保护元件152既不影响发声单元10发出的声波向外传递,又可以保护碳纳米管结构14不被外界破坏,还可以使发声单元10产生的热量迅速向外扩散,以保证正常工作。可以理解,所述保护元件154也可采用其它方式固定,如固定于所述基底11或电极12、13上,只需确保所述保护元件154与封装框架152包围所述发声单元,且所述保护元件154与发声单元间隔设置即可。具体地所述保护元件154可固定于一支撑结构(图未示),如在所述基底11或电极12、13上设置一垫块(图未示)以支撑所述保护元件154,此外该垫块也需确保使该保护元件154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14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所述垫块的材料可以为玻璃、树脂或陶瓷等,其可通过粘结剂等固定于所述基底11或电极12、13上。所述发声装置100包括多个可拆卸的发声单元10。所述多个发声单元10之间的电路连接关系如图2所示。所述信号输入装置22的第一输出端121与所述多个发声单元10的多个第一电极12电连接,所述信号输入装置22的第二输出端131与所述多个第二电极13电连接,从而使所述多个发声单元10相互并联。
当所述发声单元10包括多个第一电极12及多个第二电极13时,该发声装置100的多个发声单元10之间的电路连接关系如图3所示。
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该多个发声单元10。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声单元10的封装装置15的边框1522上设置有两个第一端口16和两个第二端口17。本实施例中,所述每个发声单元10的封装装置15中的两个相对的边框1522上均设置有一个第一端口16和一第二端口17,该任一发声单元10的第一端口16和第二端口17可通过一连接器18与另一发声单元10的第一端口16和第二端口17电连接,从而使该两个发声单元10相互并联。每个发声单元包括两个第一端口16与所述发声单元10内部的第一电极12电连接,每个发声单元包括两个第二端口17与所述发声单元10内部的第二电极13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容置于封装装置15中的导线(图未示)实现电连接。所述每个连接器18均包括一第一连接导线182、一第二连接导线184。设置于该第一连接导线182两端并与其电连接的第一插头186及设置于第二连接导线184两端并与其电连接的第二插头188。所述第一插头186分别与上述两个发声单元10的第一端口16配合且电连接,从而使相邻的两个发声单元的一第一端口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导线182电连接,所述第二插头188分别与上述两个发声单元10的第二端口17配合且电连接,从而使相邻的两个发声单元的第二端口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导线184电连接。通过该种连接方式,所述多个发声单元10的多个第一电极12电连接,所述多个发声单元10的多个第二电极13电连接,从而使每个发声单元10互相并联连接,且使每个发声元件10内部位于相邻的第一电极12及第二电极13之间的碳纳米管结构14相互并联。其中,所述一发声单元10的第一端口16、第二端口17、连接器18及通过该连接器18与该发声单元10电连接的另一发声单元10的第一端口16和第二端口17共同构成所述连接部。
此外,所述信号输入装置22的第一输出端121和第二输出端131可与所述发声装置100中的任一发声单元10中的第一端口16和第二端口17电连接,从而可将一音频信号输入该发声装置100的每一发声元件10中。
进一步地,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该发声装置100也可拆卸,具体为,将连接于相邻两个发声单元10之间的连接器18分别从相邻两个发声单元10的第一端口16和第二端口17拔出即可实现将其中一发声单元10从发声装置100中拆卸下来。可见,该发声装置100可通过将多个发声单元10相互电连接而满足实际应用中需要大面积发声装置100的要求,且由于可拆卸,其在运输过程中也较容易根据运载工具的实际空间而摆放。
由于所述发声装置100包括多个互相并联连接且可拆卸的发声单元10,因此当在工作过程中,其中一发声单元10损坏时,可通过更换该发声单元10实现修复,使该整个发声装置100仍可继续正常工作。本实施例中,所述每个发声单元10均可根据实际应用的场合而拆卸下来,使用较为灵活,并且当将该多个发声单元10环绕分布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处时,该整个发声装置100可发出一环绕立体声。同时,由于本实施例包括多个互相并联的发声单元10,因此其可承受较大功率的音频信号输入,从而使该整个发声装置100可具有较大的发声强度。另外,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如需输入一较高功率的信号,可通过将发声单元10并联联入该发声装置100中即可实现,从而可将其应用于具有较大噪音的场合,相反,当所输入的音频信号具有较小功率时,可将部分发声单元10从发声装置100卸下,因此,该发声装置100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
请参阅图4,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声装置200,该发声装置200包括多个以相互并联的方式电性连接的独立且可拆卸的发声单元20及使该多个发声单元20并联连接的连接部。
该每个发声单元20包括一基底21、至少一第一电极22、至少一第二电极23、一碳纳米管结构24及将该基底21、至少一第一电极22、至少一第二电极23、一碳纳米管结构24固定其间的封装装置25,该至少一第一电极22和至少一第二电极23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并分别与该碳纳米管结构24电连接,以使外接电信号能通过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3传输经过一定面积的碳纳米管结构24。
该封装装置25包括一封装框架252,所述封装框架252包括一框底2520及一设置于该框底2520并与该框底2520所在平面垂直设置的四个首尾相连的边框2522。进一步地,该封装装置25进一步包括一保护元件254。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发声装置200中的每个发声单元20与其相邻的发声单元20之间通过相互拼接的方式实现并联连接。即所述发声单元20的封装框架252的其中一边框2522上设置有的一第一端口26和第二端口27,及在其中另一边框2522上设置有的一第一插头28和第二插头29。所述第一端口26和第一插头28均与所述发声单元20内部的第一电极22电连接,所述第二端口27和第二插头29均与所述发声单元20内部的第二电极23电连接。所述多个发声单元20并联连接的具体方式为,通过所述任一发声单元20的第一插头28和第二插头29分别与另一发声单元20的第一端口26和第二端口27相互配合且电连接。所述信号输入装置32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发声单元20的两个端口电连接,从而可将一音频信号输入该发声装置中。其中,所述任一发声单元20的第一端口26、第二端口27及与该发声单元20电连接的另一发声单元20的第一插头28和第二插头29共同构成一连接部。
请参阅图5,该图为图4中所示发声单元20的第一端口26与其相邻发声单元20的第一插头28相互配合的局部放大图。具体为,所述第一端口26具有一凹槽262,该凹槽262的表面设置有一与发声单元20的第一电极22电连接的导电触片(图未示),所述第一插头28具有一导电的弹性卡扣282,该弹性卡扣282在一外力的作用下可以伸缩,该弹性卡扣282与第一端口26的导电凹槽262可通过相互配合而实现电连接和结构性连接。可以理解,所述发声单元20的第二端口27与与其相邻的发声单元20的第二插头29的具体连接方式与上述第一端口26和第一插头28的连接方式可以相同。该相邻两个发声单元20实现电连接和结构性连接的具体方式为,将所述第一插头28和第二插头29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口26和第二端口27相对并连接。以所述第一端口26与第一插头28的连接过程为例,发声单元20的弹性卡扣282在被推入与其相邻的发声单元20的第一端口26的过程中,首先因受第一端口26内壁的压力而缩回,当其继续移动时,该弹性卡扣282到达凹槽262的位置,由于此时该弹性卡扣282没有受内壁的压力作用而弹回其自由状态,即突出并容置于凹槽262中。该种连接方式可使该相邻两个发声单元20相互连接成一整体且彼此不会发生相互移动。同时,其拆卸方式也仅为固定一发声单元20,并对与其相连的另一发声单元20施加一拉力即可,其具体拉出过程与上述二者彼此连接时的原理基本相同,均通过弹性卡扣282伸缩过程实现。
可以理解,本实施例发声单元20的第一端口26、第二端口27、第一插头28和第二插头29可设置在所述封装框架252的任意位置,仅需确保该第一、第二插头28、29或第一、第二端口26、27可与相邻发声单元20的第一、第二端口26、27或第一、第二插头28相互配合且电连接即可。可见,本实施例中,该多个发声单元20为通过相互拼接的方式实现电连接,因此,根据实际情况,该发声装置可拼接成一长条状、矩形或圆形等,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美观的大面积的发声装置。
请参阅图6及图7,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声装置300,该发声装置300包括多个发声单元20及连接部(图未示),该发声单元20与第二实施例的发声单元20相同,在此将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该发声装置300中的多个发声单元20通过所述连接部相互串联。所述每个发声单元20的封装框架252上均设置有一端口36及一插头37,该端口36与发声单元20的至少一第一电极22电连接,该插头37与该发声单元20的至少一第二电极23电连接,所述任一发声单元20的插头37与另一发声单元20的端口36配合且电连接。本实施例的端口36和插头37的具体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端口26和第一插头28的结构相同,在此将不再赘述。其中,该一发声单元20的端口36及与该端口36配合的另一发声单元20的插头37共同构成所述连接部。
可以理解,将所述多个发声单元串联的方式不限于上述第三实施例中的相互拼接的方式,其也可以通过与第一实施例相类似的连接方式使所述多个发声单元实现串联。
本发明的发声装置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的发声装置包括多个独立的且互相电连接的发声单元,当所述其中一发声单元被损坏时,该发声装置仍能正常工作;本发明通过将多个相互独立的且可拆卸的发声单元相互电连接而形成一大面积的发声装置,该大面积的发声装置由于由多个具有较小面积的碳纳米管结构组成,因此铺设该碳纳米管结构较为简单,且碳纳米管结构也不容易破坏;由于本发明的发声装置中的多个发声单元可拆卸,因此,该其在运输过程中便于根据运输装置的空间位置放置,不容易损坏;本发明的发声装置中,当通过所述信号输入装置输入一音频信号后,所述多个发声单元均可发声且每个发声单元的位置可根据需要而改变,因此当将其按照一定的空间位置摆放之后,其可形成一环绕立体声;同时本发明的发声装置由于包括多个互相并联连接的发声单元,因此该发声装置可承受一较大功率的音频信号输入,其具有较大的发声强度,且由于该每个发声单元可拆卸,因此可根据实际场合中所输入音频信号的功率大小适当增减发声单元,从而改变整个发声装置的发声强度。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发明精神内做其他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发明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声装置包括多个发声单元及连接该多个发声单元的连接部,该每个发声单元包括至少一第一电极、至少一第二电极、一碳纳米管结构及一封装装置,该每个发声单元中的至少一第一电极和至少一第二电极间隔地与该碳纳米管结构电连接,该多个发声单元的第一电极通过该连接部电连接,该多个发声单元的第二电极通过该连接部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封装装置上的两个第一端口和两个第二端口,该两个第一端口与该发声单元的至少一第一电极电连接,该两个第二端口与该发声单元的至少一第二电极电连接,任一发声单元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均通过一连接器分别与另一发声单元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电连接,该连接器包括一第一连接导线、一第二连接导线、两个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连接导线两端并与该第一连接导线电连接的第一插头及两个分别设置于该第二连接导线两端并与该第二连接导线电连接的第二插头,该两个第一插头分别与上述两个发声单元的第一端口配合且电连接,该两个第二插头分别与上述两个发声单元的第二端口配合且电连接,所述发声单元的一第一端口、一第二端口、所述连接器及另一发声单元的一第一端口和一第二端口共同构成所述连接部,该连接部连接上述两个发声单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声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信号输入装置,该信号输入装置包括一第一输出端以及一第二输出端,该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其中一发声单元的第一端口电连接,该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其中一发声单元的第二端口电连接,该信号输入装置将一音频信号输入该碳纳米管结构,通过该碳纳米管结构加热周围介质发出声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封装装置上的一第一端口、一第二端口、一第一插头和一第二插头,该第一端口和第一插头与该发声单元的第一电极电连接,该第二端口和第二插头与该发声单元的第二电极电连接,任一发声单元的第一插头及第二插头分别与另一发声单元的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配合且电连接,该发声单元的第一插头和第二插头、及与其电连接的另一发声单元的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共同构成所述连接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发声单元通过所述连接部可拆卸式地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保护元件,所述保护元件设置在所述碳纳米管结构至少一侧,且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间隔一定距离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元件为一多孔结构或一平板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的单位面积热容小于2×10-4焦耳每平方厘米开尔文。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膜,该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碳纳米管基本相互平行且基本平行于碳纳米管膜表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碳纳米管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且基本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结构包括至少一碳纳米管线状结构,该碳纳米管线状结构包括多个碳纳米管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且沿碳纳米管线状结构的轴向延伸。
12.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声装置包括多个发声单元及连接该多个发声单元的连接部,该每个发声单元包括至少一第一电极、至少一第二电极、一碳纳米管结构及一封装装置,该每个发声单元的至少一第一电极和至少一第二电极间隔地与该碳纳米管结构电连接,该每个发声单元的至少一第一电极互相电连接,该每个发声单元的至少一第二电极互相电连接,该任一发声单元的至少一第一电极通过该连接部与另一发声单元的至少一第二电极电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发声单元均包括一端口及一插头,该端口与该发声单元的至少第一电极电连接,该插头与该发声单元的至少一第二电极电连接,任一发声单元的插头与另一发声单元的端口配合且电连接,所述任一发声单元的一端口及一与该端口相互配合且电连接的另一发声单元的插头共同构成所述连接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210787.3A CN102056065B (zh) | 2009-11-10 | 2009-11-10 | 发声装置 |
US12/660,785 US8457331B2 (en) | 2009-11-10 | 2010-03-04 | Thermoacoustic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210787.3A CN102056065B (zh) | 2009-11-10 | 2009-11-10 | 发声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56065A true CN102056065A (zh) | 2011-05-11 |
CN102056065B CN102056065B (zh) | 2014-11-12 |
Family
ID=43959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210787.3A Active CN102056065B (zh) | 2009-11-10 | 2009-11-10 | 发声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457331B2 (zh) |
CN (1) | CN102056065B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72667A (zh) * | 2012-02-10 | 2012-07-11 | 清华大学 | 一种柔性透明的热致发声装置 |
CN103905964A (zh) * | 2012-12-29 | 2014-07-02 | 清华大学 | 热致发声装置 |
CN103841506B (zh) * | 2012-11-20 | 2017-09-01 | 清华大学 | 热致发声器阵列的制备方法 |
CN103841502B (zh) * | 2012-11-20 | 2017-10-24 | 清华大学 | 发声装置 |
CN103841501B (zh) * | 2012-11-20 | 2017-10-24 | 清华大学 | 发声芯片 |
CN103841500B (zh) * | 2012-11-20 | 2018-01-30 | 清华大学 | 热致发声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06542B (zh) * | 2009-08-28 | 2014-03-26 | 清华大学 | 发声装置 |
CN103841504B (zh) * | 2012-11-20 | 2017-12-01 | 清华大学 | 热致发声器阵列 |
TW201501543A (zh) * | 2013-06-21 | 2015-01-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揚聲器 |
US9838803B1 (en) | 2016-09-23 | 2017-12-05 |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 Carbon nanotube underwater acoustic thermophone |
WO2019159400A1 (ja) * | 2018-02-19 | 2019-08-22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熱励起型の音波発生装置及び音波発生システム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8111728A1 (en) * | 2007-03-15 | 2008-09-18 | Top Nanosys, Inc. | Film speaker |
CN101288336A (zh) * | 2005-10-14 | 2008-10-15 | Kh化学有限公司 | 声学振膜和包括该声学振膜的扬声器 |
CN101300895A (zh) * | 2005-10-31 | 2008-11-05 | Kh化学有限公司 | 声学振动膜和包括该振动膜的扬声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528774A (en) * | 1922-11-20 | 1925-03-10 | Frederick W Kranz |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hearing |
US3670299A (en) * | 1970-03-25 | 1972-06-13 | Ltv Ling Altec Inc | Speaker device for sound reproduction in liquid medium |
JPS5220296Y2 (zh) * | 1974-02-18 | 1977-05-10 | ||
US4045695A (en) * | 1974-07-15 | 1977-08-30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 Piezoelectric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
US4002897A (en) * | 1975-09-12 | 1977-01-11 | 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 Incorporated | Opto-acoustic telephone receiver |
US4334321A (en) * | 1981-01-19 | 1982-06-08 | Seymour Edelman | Opto-acoustic transducer and telephone receiver |
US4503564A (en) * | 1982-09-24 | 1985-03-05 | Seymour Edelman | Opto-acoustic transducer for a telephone receiver |
US4641377A (en) * | 1984-04-06 | 1987-02-03 | Institute Of Gas Technology | Photoacoustic speaker and method |
US4689827A (en) * | 1985-10-04 | 1987-08-25 |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Army | Photofluidic audio receiver |
US4766607A (en) * | 1987-03-30 | 1988-08-23 | Feldman Nathan W | Method of improving the sensitivity of the earphone of an optical telephone and earphone so improved |
CN2083373U (zh) | 1990-06-25 | 1991-08-21 | 中国科学院东海研究站 | 水下及高湿度空气中的扬声器 |
CN2251746Y (zh) | 1995-07-24 | 1997-04-09 | 林振义 | 超薄型电脑中央处理单元的散热装置 |
US5694477A (en) * | 1995-12-08 | 1997-12-02 | Kole; Stephen G. | Photothermal acoustic device |
CN2282750Y (zh) | 1996-10-15 | 1998-05-27 | 广州市天威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功放电路散热架 |
CN2302622Y (zh) | 1997-06-11 | 1998-12-30 | 李桦 | 音箱 |
GB2333004B (en) * | 1997-12-31 | 2002-03-27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Earpiece acoustics |
CN2327142Y (zh) | 1998-02-13 | 1999-06-30 | 朱孝尔 | 匀热悬丝式红外定向辐射器 |
JP3134844B2 (ja) * | 1998-06-11 | 2001-02-13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圧電音響部品 |
US20010005272A1 (en) * | 1998-07-03 | 2001-06-28 | Buchholz Jeffrey C. | Optically actuated transducer system |
US6864668B1 (en) | 1999-02-09 | 2005-03-08 | Tropian, Inc. | High-efficiency amplifier output level and burst control |
AUPP976499A0 (en) | 1999-04-16 | 1999-05-06 |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 Multilayer carbon nanotube films |
AUPQ065099A0 (en) | 1999-05-28 | 1999-06-24 |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 Substrate-supported aligned carbon nanotube films |
JP4136221B2 (ja) * | 1999-09-09 | 2008-08-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ピーカ内蔵ヘルメットおよびヘルメット用スピーカ |
CN1119917C (zh) | 2000-03-31 | 2003-08-27 | 清华大学 | 用于微麦克风和扬声器的悬臂式振膜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
JP2001333493A (ja) * | 2000-05-22 | 2001-11-30 |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 平面スピーカ |
CN2425468Y (zh) | 2000-06-09 | 2001-03-28 | 东莞市以态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平板音箱 |
GB2365816B (en) * | 2000-08-09 | 2002-11-13 |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 Method of bonding conductive adhesive and electrode,and bonded structure |
JP2002186097A (ja) | 2000-12-15 | 2002-06-28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 スピーカ |
US6803840B2 (en) * | 2001-03-30 | 2004-10-12 |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Pattern-aligned carbon nanotube growth and tunable resonator apparatus |
CN2485699Y (zh) | 2001-04-24 | 2002-04-10 | 南京赫特节能环保有限公司 | 无风扇台式计算机相变散热器 |
JP4207398B2 (ja) * | 2001-05-21 | 2009-01-1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構造体の配線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構造体の配線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デバイス |
JP2002352940A (ja) | 2001-05-25 | 2002-12-06 | Misawa Shokai:Kk | 面状発熱装置 |
KR20030015806A (ko) | 2001-08-17 | 2003-02-25 | 최해용 | 극장용 영상,음향 광학계(劇場用 映像,音響 光學係) |
TW200829675A (en) | 2001-11-14 | 2008-07-16 |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 Adhesive for electric circuit connection |
JP3798302B2 (ja) | 2001-11-20 | 2006-07-19 |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 熱誘起圧力波発生装置 |
JP2003198281A (ja) | 2001-12-27 | 2003-07-11 | Taiko Denki Co Ltd | オーディオ信号増幅装置 |
US6839439B2 (en) * | 2002-02-14 | 2005-01-04 | Siemens Vdo Automotive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tive noise control in an air induction system |
CN1443021A (zh) | 2002-03-01 | 2003-09-17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音响装置 |
JP4180289B2 (ja) | 2002-03-18 | 2008-11-12 | 喜萬 中山 | ナノチューブ先鋭化方法 |
JP2003319491A (ja) | 2002-04-19 | 2003-11-07 | Sony Corp | 振動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スピーカ |
JP2003319490A (ja) | 2002-04-19 | 2003-11-07 | Sony Corp | 振動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スピーカ |
JP2003332266A (ja) | 2002-05-13 | 2003-11-21 | Kansai Tlo Kk | ナノチューブの配線方法及びナノチューブ配線用制御回路 |
JP3997839B2 (ja) | 2002-05-29 | 2007-10-24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電気面状採暖具 |
JP2005534515A (ja) | 2002-08-01 | 2005-11-17 | ステイト オブ オレゴン アクティング バイ アンド スルー ザ ステイト ボード オブ ハイヤー エデュケーション オン ビハーフ オブ ポートランド ステイト ユニバーシティー | ナノスケール構造物を所定位置に合成する方法 |
GB2392795B (en) * | 2002-09-04 | 2006-04-19 | B & W Loudspeakers | Suspension for the voice coil of a loudspeaker drive unit |
CN100411979C (zh) | 2002-09-16 | 2008-08-20 | 清华大学 | 一种碳纳米管绳及其制造方法 |
US6798127B2 (en) | 2002-10-09 | 2004-09-28 | Nano-Proprietary, Inc. | Enhanced field emission from carbon nanotubes mixed with particles |
TW568882B (en) * | 2002-12-20 | 2004-01-01 | Ind Tech Res Inst | Self-organized nano-interfacial structure applied to electric device |
US20060264717A1 (en) * | 2003-01-13 | 2006-11-23 | Benny Pesach | Photoacoustic assay method and apparatus |
JP4126489B2 (ja) | 2003-01-17 | 2008-07-30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テーブルタップ |
JP2004229250A (ja) | 2003-01-21 | 2004-08-12 | Koichi Nakagawa | Pwm信号インターフェイス方式 |
KR20060095582A (ko) * | 2003-02-28 | 2006-08-31 | 노우코우다이 티엘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열 여기음파 발생장치 |
CN1698400A (zh) | 2003-02-28 | 2005-11-16 | 农工大Tlo株式会社 | 热激发声波发生装置 |
KR100584671B1 (ko) | 2004-01-14 | 2006-05-30 | (주)케이에이치 케미컬 | 황 또는 금속 나노입자를 접착제로 사용하는 탄소나노튜브또는 탄소나노파이버 전극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해제조된 전극 |
GB0316367D0 (en) * | 2003-07-11 | 2003-08-13 | Univ Cambridge Tech | Production of agglomerates from gas phase |
US20060104451A1 (en) * | 2003-08-07 | 2006-05-18 | Tymphany Corporation | Audio reproduction system |
US20050036905A1 (en) * | 2003-08-12 | 2005-02-17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Defect controlled nanotube sensor and method of production |
JP2005072209A (ja) * | 2003-08-22 | 2005-03-17 | Fuji Xerox Co Ltd | 抵抗素子、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サーミスタ |
JP4449387B2 (ja) * | 2003-09-25 | 2010-04-1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複合材の製造方法 |
CN100562971C (zh) | 2003-10-27 | 2009-11-25 |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 红外辐射元件和使用其的气敏传感器 |
JP2005189322A (ja) | 2003-12-24 | 2005-07-14 | Sharp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235672A (ja) | 2004-02-23 | 2005-09-02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ヒータ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装置 |
WO2005120130A1 (ja) | 2004-06-03 | 2005-12-15 | Olympus Corporation | 静電容量型超音波振動子とその製造方法、静電容量型超音波プローブ |
JP4393245B2 (ja) * | 2004-03-30 | 2010-01-06 | 株式会社東芝 | 電力増幅器 |
KR100879392B1 (ko) | 2004-04-19 | 2009-01-20 | 도꾸리쯔교세이호징 가가꾸 기쥬쯔 신꼬 기꼬 | 탄소계 미세 구조물군, 탄소계 미세 구조물의 집합체, 그이용 및 제조방법 |
CN100543907C (zh) * | 2004-04-22 | 2009-09-23 | 清华大学 | 一种碳纳米管场发射阴极的制备方法 |
JP4427380B2 (ja) | 2004-04-27 | 2010-03-03 | ジーイー・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グローバル・テクノロジー・カンパニー・エルエルシー | 超音波探触子、超音波撮像装置および超音波探触子製造方法 |
KR100855788B1 (ko) * | 2004-04-28 | 2008-09-01 | 마츠시다 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압력파 발생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
JP4505672B2 (ja) | 2004-04-28 | 2010-07-21 |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 圧力波発生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5333601A (ja) | 2004-05-20 | 2005-12-02 | Norimoto Sato | スピーカー・ユニット駆動負帰還増幅器 |
JP4103877B2 (ja) * | 2004-09-22 | 2008-06-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静電型超音波トランスデューサ及び超音波スピーカ |
TWI248253B (en) | 2004-10-01 | 2006-01-21 | Sheng-Fuh Chang | Dual-band power amplifier |
WO2007015710A2 (en) * | 2004-11-09 | 2007-02-08 |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 The fabr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anofiber ribbons and sheets and twisted and non-twisted nanofiber yarns |
CN2779422Y (zh) | 2004-11-10 | 2006-05-10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高分辨率多波束成像声纳 |
KR100904939B1 (ko) * | 2004-11-22 | 2009-06-29 | 하르만 인터내셔날 인더스트리즈, 인코포레이티드 | 라우드스피커 플라스틱 콘 몸체 |
JP4513546B2 (ja) | 2004-12-21 | 2010-07-28 |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 圧力波発生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6217059A (ja) | 2005-02-01 | 2006-08-17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圧力波発生装置 |
CN1821048B (zh) | 2005-02-18 | 2014-01-15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一种基于热声转换的微/纳米热声激振器 |
CN2787870Y (zh) | 2005-02-28 | 2006-06-14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一种基于热声转换的微/纳米热声发动机 |
CN100337981C (zh) * | 2005-03-24 | 2007-09-19 | 清华大学 | 热界面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
CN2798479Y (zh) | 2005-05-18 | 2006-07-19 | 夏跃春 | 电热板及电热板系统 |
US7315204B2 (en) * | 2005-07-08 | 2008-01-01 | 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 Class AB-D audio power amplifier |
EP1916870B1 (en) | 2005-10-26 | 2010-11-24 |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 Pressure wave generator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
CN1787696A (zh) | 2005-11-17 | 2006-06-14 | 杨峰 | 多功能电热地暖装饰材料及其制作方法 |
DE102005059270A1 (de) | 2005-12-12 | 2007-06-21 | Siemens Ag | Elektroakustische Wandlereinrichtung mit Kohlenstoffröhrchen und damit ausgestattete Hörvorrichtung |
CN100500556C (zh) | 2005-12-16 | 2009-06-17 | 清华大学 | 碳纳米管丝及其制作方法 |
TW200726290A (en) | 2005-12-16 | 2007-07-01 | Ind Tech Res Inst |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JP4933090B2 (ja) | 2005-12-19 | 2012-05-1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超音波探触子及び超音波診断装置 |
JP2007174220A (ja) | 2005-12-21 | 2007-07-05 | Sony Corp | 機器制御システム、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装置及び記録再生装置 |
CN1997243B (zh) | 2005-12-31 | 2011-07-27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可挠式扬声器及其制法 |
US7427201B2 (en) * | 2006-01-12 | 2008-09-23 | Green Cloak Llc | Resonant frequency filtered arrays for discrete addressing of a matrix |
JP2007187976A (ja) | 2006-01-16 | 2007-07-26 | Teijin Fibers Ltd | 映写用スクリーン |
JP4816109B2 (ja) * | 2006-01-30 | 2011-11-1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超音波発生素子 |
JP2007228299A (ja) | 2006-02-23 | 2007-09-06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データ伝送装置および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 |
WO2007099975A1 (ja) | 2006-02-28 | 2007-09-07 | Toyo Boseki Kabushiki Kaisha |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集合体、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繊維及び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繊維の製造方法 |
WO2007110899A1 (ja) | 2006-03-24 | 2007-10-04 | Fujitsu Limited | 炭素系繊維のデバイス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400889B2 (ja) | 2006-04-03 | 2010-01-20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材料変換器収納用容器および材料変換装置 |
TWI344487B (en) | 2006-04-24 | 2011-07-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 |
TW200744399A (en) | 2006-05-25 | 2007-12-01 | Tai-Yan Kam | Sound-generation vibration plate of speaker |
EP2061098A4 (en) * | 2006-09-05 | 2011-06-01 | Pioneer Corp | THERMAL SOUND PRODUCTION EQUIPMENT |
CN101138896B (zh) * | 2006-09-08 | 2010-05-26 | 清华大学 |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 |
DE102006046292B9 (de) * | 2006-09-29 | 2014-04-30 | Epcos Ag | Bauelement mit MEMS-Mikrofo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
CN100547184C (zh) | 2006-11-09 | 2009-10-0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光伏被动采暖墙 |
JP5032835B2 (ja) | 2006-12-18 | 2012-09-26 | 三菱電線工業株式会社 | 電熱ヒータ付きグリップ部材 |
JP2008163535A (ja) | 2007-01-05 | 2008-07-17 | Nano Carbon Technologies Kk | 炭素繊維複合構造体および炭素繊維複合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
US7723684B1 (en) * | 2007-01-30 | 2010-05-25 |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Carbon nanotube based detector |
CN101239712B (zh) | 2007-02-09 | 2010-05-26 | 清华大学 | 碳纳米管薄膜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
TWI327177B (en) | 2007-02-12 | 2010-07-1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Carbon nanotube film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
CN101284662B (zh) | 2007-04-13 | 2011-01-05 | 清华大学 | 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方法 |
JP2008269914A (ja) | 2007-04-19 | 2008-11-0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面状発熱体 |
CN101314464B (zh) * | 2007-06-01 | 2012-03-14 | 北京富纳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方法 |
JP2008304348A (ja) * | 2007-06-08 | 2008-12-18 | Nippon Densan Corp | 電圧信号変換回路およびモータ |
JP2009031031A (ja) * | 2007-07-25 | 2009-02-12 | Denso Corp | 超音波センサ |
CN101409961B (zh) * | 2007-10-10 | 2010-06-16 | 清华大学 | 面热光源,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其加热物体的方法 |
CN101400198B (zh) * | 2007-09-28 | 2010-09-29 | 北京富纳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面热光源,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其加热物体的方法 |
CN101409962B (zh) * | 2007-10-10 | 2010-11-10 | 清华大学 | 面热光源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458975B (zh) * | 2007-12-12 | 2012-05-16 | 清华大学 | 电子元件 |
CN101459019B (zh) | 2007-12-14 | 2012-01-25 | 清华大学 | 热电子源 |
CN101471213B (zh) * | 2007-12-29 | 2011-11-09 | 清华大学 | 热发射电子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471211B (zh) * | 2007-12-29 | 2010-06-02 | 清华大学 | 热发射电子器件 |
JP2008101910A (ja) | 2008-01-16 | 2008-05-01 | Doshisha | 熱音響装置 |
CN201150134Y (zh) | 2008-01-29 | 2008-11-12 | 石玉洲 | 远红外光波板 |
CN101497438B (zh) * | 2008-02-01 | 2012-11-21 | 清华大学 | 碳纳米管复合膜 |
CN101497437B (zh) | 2008-02-01 | 2012-11-21 | 清华大学 | 碳纳米管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
US8068624B2 (en) * | 2008-04-28 | 2011-11-29 | Beijing Funat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 Thermoacoustic device |
TWI351680B (en) | 2008-05-23 | 2011-11-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Acoustic device |
CN101715155B (zh) | 2008-10-08 | 2013-07-03 | 清华大学 | 耳机 |
JP4924593B2 (ja) | 2008-12-01 | 2012-04-2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Cmp研磨方法、cmp装置、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1458221B (zh) | 2008-12-26 | 2012-08-22 | 尚沃医疗电子无锡有限公司 | 金属氧化物/碳纳米管气体传感器 |
US8325947B2 (en) * | 2008-12-30 | 2012-12-04 | Bejing FUNAT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 Thermoacoustic device |
US8300855B2 (en) * | 2008-12-30 | 2012-10-30 | Beijing Funat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 Thermoacoustic module, thermoacoust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
TWI382772B (zh) | 2009-01-16 | 2013-01-11 | Beijing Funate Innovation Tech | 熱致發聲裝置 |
-
2009
- 2009-11-10 CN CN200910210787.3A patent/CN102056065B/zh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3-04 US US12/660,785 patent/US845733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88336A (zh) * | 2005-10-14 | 2008-10-15 | Kh化学有限公司 | 声学振膜和包括该声学振膜的扬声器 |
CN101300895A (zh) * | 2005-10-31 | 2008-11-05 | Kh化学有限公司 | 声学振动膜和包括该振动膜的扬声器 |
WO2008111728A1 (en) * | 2007-03-15 | 2008-09-18 | Top Nanosys, Inc. | Film speaker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FAN ET AL: "Flexible, Stretchable, Transparent Carbon Nanotube Thin Film Loudspeakers",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72667A (zh) * | 2012-02-10 | 2012-07-11 | 清华大学 | 一种柔性透明的热致发声装置 |
CN103841506B (zh) * | 2012-11-20 | 2017-09-01 | 清华大学 | 热致发声器阵列的制备方法 |
CN103841502B (zh) * | 2012-11-20 | 2017-10-24 | 清华大学 | 发声装置 |
CN103841501B (zh) * | 2012-11-20 | 2017-10-24 | 清华大学 | 发声芯片 |
CN103841500B (zh) * | 2012-11-20 | 2018-01-30 | 清华大学 | 热致发声装置 |
CN103905964A (zh) * | 2012-12-29 | 2014-07-02 | 清华大学 | 热致发声装置 |
CN103905964B (zh) * | 2012-12-29 | 2017-11-14 | 清华大学 | 热致发声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10110196A1 (en) | 2011-05-12 |
CN102056065B (zh) | 2014-11-12 |
US8457331B2 (en) | 2013-06-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56065B (zh) | 发声装置 | |
US8811632B2 (en) | Thermoacoustic device | |
CN102056064B (zh) | 扬声器 | |
CN101715160B (zh) | 柔性发声装置及发声旗帜 | |
US8811631B2 (en) | Thermoacoustic device | |
CN101820571B (zh) | 扬声器系统 | |
CN101771920A (zh) | 发声装置 | |
US8331586B2 (en) | Thermoacoustic device | |
CN101771915B (zh) | 发声装置 | |
CN101600141B (zh) | 发声装置 | |
CN101783996A (zh) | 热致发声装置 | |
TWI547939B (zh) | 熱致發聲裝置 | |
US9264819B2 (en) | Thermoacoustic device | |
TWI391914B (zh) | 發聲裝置 | |
CN205320251U (zh) | 发声元件及采用该发声元件的扬声器 | |
TWI382399B (zh) | 發聲裝置 | |
TWI452913B (zh) | 發聲裝置 | |
TWI428028B (zh) | 揚聲器 | |
CN101998214A (zh) | 扬声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