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47473A - 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锂离子电池用正极及采用所述正极的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锂离子电池用正极及采用所述正极的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47473A
CN102047473A CN2010800016635A CN201080001663A CN102047473A CN 102047473 A CN102047473 A CN 102047473A CN 2010800016635 A CN2010800016635 A CN 2010800016635A CN 201080001663 A CN201080001663 A CN 201080001663A CN 102047473 A CN102047473 A CN 1020474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ion battery
lithium ion
active material
anod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166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出口正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474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74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用洗净液对作为正极具备含有锂镍氧化物等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进行洗净,所述洗净液包含含有碳酸亚丙酯等的非质子性溶剂、以及选自LiPF6等含氟锂盐和氟化氢等卤化氢中的至少任1种。通过采用该洗净液洗净正极,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相对于1g正极活性物质附着300~4000μg的卤化锂。

Description

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锂离子电池用正极及采用所述正极的锂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详细地讲涉及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中的杂质的除去方法的改进。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中含有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等。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一般为LiCoO2,但近年来,还提出了LiNiO2等锂镍氧化物。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用LiaMbNicCodO2(M为选自Al、Mn、Cu、Fe等之中的至少1种金属,b+c+d=1)表示的锂镍氧化物。
一般,锂过渡金属氧化物通过烧成含有过渡金属的化合物和锂化合物来合成。在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合成时,作为副产物生成氢氧化锂及碳酸锂。氢氧化锂因与碳酸亚乙酯等非水溶剂反应而发生气体。碳酸锂因在高温环境下氧化分解而发生气体。因此,如果上述副产物混入电池内,则有电池因气体的发生而膨胀、或电极变形的可能性。电池的膨胀及电极的变形是循环特性及保存特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电池破损及漏液的主要原因。
在专利文献2~4中,作为制造锂镍氧化物等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方法,公开了在原料的烧成后进行水洗的方法。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2428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705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6-34265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0-270025号公报
如专利文献2~4中所公开的,在用水洗净锂过渡金属氧化物时,在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与水之间发生Li+离子和H+离子的交换反应。该交换反应也在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与残存于水洗后的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中的水之间产生。此外,该交换反应在含有Ni作为过渡金属的锂镍氧化物中特别显著。
水中溶出的Li+离子成为使氢氧化锂重新在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析出的主要原因。此外,如此重新析出的氢氧化锂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成为生成碳酸锂的主要原因。因此,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水洗作为从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中除去氢氧化锂及碳酸锂的方法是不充分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中包含下述工序:通过用洗净液对具备含有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进行洗净,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相对于1g正极活性物质附着300~4000μg的卤化锂;所述洗净液含有非质子性溶剂及溶质;所述溶质含有用通式(1):LiZF6-mRm-n(Z表示磷、硼、砷及锑中的任何一种,R表示碳原子数为1或2的全氟烷基,m在Z为磷时表示0~3的整数,在Z为硼时表示2,在Z为砷及锑时表示0,n在Z为磷、砷及锑时表示0,在Z为硼时表示2)表示的含氟锂盐、及卤化氢中的至少任1种。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中,具备正极集电体和形成于所述正极集电体的表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含有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上附着有卤化锂,卤化锂的附着量相对于1g正极活性物质为300~4000μg。
本发明的又一方式的锂离子电池中具备:上述锂离子电池用正极、负极、夹在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隔膜、和非水电解质。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含有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高度除去了氢氧化锂及碳酸锂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能够得到高度抑制了氢氧化锂及碳酸锂的混入的、循环特性、保存特性及可靠性优良的锂离子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锂离子电池的一实施方式的局部切除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特征、方式及优点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及附图将更加清楚。
首先,对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包含下述工序:通过用洗净液对具备含有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进行洗净,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相对于1g正极活性物质附着300~4000μg的卤化锂。
用于洗净正极的洗净液含有非质子性溶剂及溶质。溶质含有用上述通式(1)表示的含氟锂盐及卤化氢中的至少任1种。
作为用通式(1)表示的含氟锂盐,具体而言,可列举出:LiPF6、LiBF4、LiSbF6、LiAsF6、LiPF3(CF3)3、LiPF3(C2F5)3、LiPF4(CF3)2及LiPF5CF3等。上述含氟锂盐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上述含氟锂盐特别优选LiPF6
作为卤化氢,可列举出氟化氢、氯化氢、溴化氢、碘化氢等。卤化氢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此外,卤化氢特别优选氟化氢。
通式(1)的含氟锂盐的水解性高。所以,在洗净液含有通式(1)的含氟锂盐时,该含氟锂盐通过附着在正极活性物质表面上的水而水解,生成氟化氢。生成的氟化氢与附着在正极活性物质表面上的氢氧化锂及碳酸锂反应,生成氟化锂。
在洗净液含有卤化氢时,该卤化氢与氢氧化锂及碳酸锂反应,生成卤化锂。作为因洗净而生成的卤化锂,可列举出氟化锂、氯化锂、溴化锂、碘化锂等。其中,氟化锂在卤化锂中最不活泼、是稳定的。因此,特别优选洗净液含有氟化氢作为卤化氢。
如上所述,通过用上述洗净液洗净正极活性物质,能够使附着在正极活性物质表面上的氢氧化锂及碳酸锂变化为氟化锂等卤化锂。卤化锂散布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此外,卤化锂相对于非水电解质的溶剂等是不活泼的、稳定的(难气化的)化合物。因此,通过使正极活性物质表面的氢氧化锂及碳酸锂向卤化锂变换而使其不活泼化,能够抑制正极活性物质与非水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
作为洗净液中所用的非质子性溶剂,例如,可列举出: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等碳酸酯;四氢呋喃、1,4-二噁烷、1,3-二氧戊环等环状醚;N-甲基丙酰胺、N-甲基乙酰胺、N-甲基丙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乙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NMP)、N-环己基吡咯烷酮、N-甲基己内酰胺等N-取代酰胺;N,N,N’,N’-四甲基脲、N,N’-二甲基咪唑啉酮、N,N’-二甲基乙撑脲、N,N’-二甲基亚丙基脲等N-取代脲;二甲基亚砜、四亚甲基亚砜等亚砜;环丁砜、二甲基环丁砜等环丁砜类;乙腈、丙腈等腈类。非质子性溶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此外,非质子性溶剂优选为碳酸酯,其中更优选为碳酸亚丙酯。
在非质子性溶剂含有碳酸亚丙酯的情况下,非质子性溶剂中的碳酸亚丙酯的含有比例,从溶剂的蒸汽压的观点来看,优选为50~100质量%,更优选为80~100质量%。
在洗净液含有通式(1)的含氟锂盐作为溶质的情况下,上述含氟锂盐的浓度,作为相对于1L洗净液的摩尔量,优选为0.5~1.5mol/L,更优选为0.8~1.2mol/L。如果上述含氟锂盐的浓度低于上述范围,则有使附着在正极活性物质上的氢氧化锂及碳酸锂向氟化锂变化的效果降低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从正极除去氢氧化锂及碳酸锂的效果降低。另一方面,即使超过上述浓度范围地含有上述含氟锂盐,从正极除去氢氧化锂及碳酸锂的效果也没有变化,而且有洗净液成本增大的可能性。
在含有通式(1)的含氟锂盐的洗净液中,还可以再含有卤化氢。通过预先在洗净液中含有卤化氢,即使在常温下,也能使附着在正极活性物质上的氢氧化锂及碳酸锂高效率地向卤化锂变换。因此,从正极除去氢氧化锂及碳酸锂的效果进一步提高。
对于含有通式(1)的含氟锂盐的洗净液,在还含有卤化氢的情况下,卤化氢的浓度可根据上述含氟锂盐的浓度适宜设定。卤化氢的浓度也不限定于此,但相对于洗净液全体优选为2000质量ppm以下,更优选为300~1200质量ppm。如果卤化氢的浓度高于上述范围,则在洗净液中有卤化氢过剩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卤化氢与正极活性物质的Li反应,有过剩地生成卤化锂的可能性。如果附着在正极活性物质上的卤化锂的量过剩,则有正极活性物质表面的电阻增大的可能性。
在洗净液不含溶质而含有卤化氢的情况下,卤化氢的浓度相对于洗净液全体,优选为300~4000质量ppm,更优选为500~1500质量ppm。如果卤化氢的浓度低于上述范围,则有使附着在正极活性物质上的氢氧化锂及碳酸锂向卤化锂变化的效果降低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如果卤化氢的浓度超过上述浓度范围,则有在洗净液中卤化氢过剩,在正极活性物质上附着过剩的卤化锂的可能性。
作为正极的洗净方法,例如,可列举出将正极浸渍在上述洗净液中的方法。根据需要搅拌洗净液。正极的浸渍时间也不局限于此,但优选为0.5~2小时。
此外,正极洗净时的洗净液的温度优选为40~90℃,更优选为60~90℃。如果洗净液的温度低于上述范围,则有上述洗净液中的溶质与附着在正极活性物质上的水难以反应、卤化氢的生成量不足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附着在正极活性物质上的氢氧化锂及碳酸锂难以向氟化锂变化,因此从正极除去氢氧化锂及碳酸锂的效果降低。另一方面,如果洗净液的温度超过上述范围,则有洗净液中生成过剩量的卤化氢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有在正极活性物质上附着过剩的卤化锂的可能性。
在用洗净液将正极洗净后,根据需要对正极实施冲洗处理。冲洗处理可进行1次,也可根据需要重复多次。由此,能够将附着在正极表面的洗净液中的溶质冲掉。作为冲洗处理,例如可采用非质子性溶剂。作为非质子性溶剂的具体例子,可列举出与作为正极的洗净液例示过的相同的非质子性溶剂。在冲洗处理中,以不含锂盐等溶质的状态使用非质子性溶剂。
冲洗处理中使用的非质子性溶剂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从简化冲洗处理后的干燥的观点出发,优选采用作为后述的非水电解质的非水溶剂而使用的非质子性溶剂。
对于具备含有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通过实施上述的洗净,另外根据需要实施上述的冲洗处理,由此使附着在正极活性物质表面的氢氧化锂及碳酸锂向氟化锂等卤化锂变化,能够将相对于1g正极活性物质的卤化锂的附着量调整到300~4000μg。相对于1g正极活性物质的卤化锂的附着量在上述范围内特别优选相对于1g正极活性物质为700~3200μg,更优选为1100~3200μg,进一步优选为1800~3200μg。
在相对于每1g正极活性物质的卤化锂的附着量超过4000μg时,附着在正极活性物质表面的卤化锂量过剩,有正极活性物质表面的电阻增大的可能性。
在相对于每1g质量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卤化锂的附着量超过4000μg时,在用于洗净正极的洗净液中,用通式(1)表示的含氟锂盐及卤化氢过剩存在的概率高。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于洗净液中的氟化氢等卤化氢的量大大超过将附着在正极活性物质表面上的氢氧化锂及碳酸锂变化为卤化锂所需的量。如此过剩的卤化氢使得源自卤化氢的H+离子和正极内的Li+离子的交换反应进行,在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重新生成卤化锂。如此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过剩地生成的卤化锂成为使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电阻上升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在相对于每1g正极活性物质的卤化锂的附着量低于300μg时,不能使附着在正极活性物质表面上的氢氧化锂及碳酸锂充分向卤化锂变换的概率高。
再有,在不对具备含有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进行利用上述洗净液的洗净而使其与非水电解质接触来组装锂离子电池的情况下,即使在其后实施充放电处理,附着在正极活性物质表面上的卤化锂的量相对于每1g正极活性物质也为几μg以下、或低于检测限。
正极活性物质层表面上的卤化锂的定量例如可通过卤化锂在水中可溶来进行。具体而言,首先,将正极浸渍在水中,由此使附着在正极活性物质表面上的卤化锂溶解于水中。浸渍正极的水的温度优选为15~25℃,正极浸渍在水中的时间优选为10分钟~1小时。接着,利用离子色谱法等对溶解有卤化锂的水中的卤化物离子进行定量。由此,能够算出相对于每1g正极活性物质的卤化锂的附着量。
根据上述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能够高度抑制氢氧化锂及碳酸锂向正极及电池内的混入。因此,通过将利用上述制造方法得到的正极用于锂离子电池,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电池使用时的气体发生的降低效果。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特性、保存特性及可靠性等,特别是能够提高高温环境下的气体降低效果。
接着,对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进行说明。
锂离子电池用正极具备:正极集电体和形成于正极集电体表面上的含有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正极活性物质层。
作为正极集电体,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采用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所用的集电体。具体而言,可列举出由铝、铝合金等构成的集电体。正极集电体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为5~100μm。
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活性物质含有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可列举出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而使用的各种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其中,优选锂镍氧化物。
作为锂镍氧化物,更优选用通式(2):LixNiwMzMe1-(w+z)O2+d(M表示钴及锰中的至少任何一种元素,Me表示选自与M不同的金属元素、硼、磷及硫之中的至少1种元素,d表示氧缺陷部分或氧过剩部分,0.98≤x≤1、0.3≤w≤1.0、0≤z≤0.7、0.9≤(w+z)≤1.0)表示的化合物。
此外,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也能含有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以外的正极活性物质。作为如此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没有特别的限定地采用锂离子电池所用的正极活性物质。
在通式(1)的锂镍氧化物中,用x表示的Li的原子比例因充放电而变化。因此,x的值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一般为0.98以上且1以下,优选为0.98以上且0.99以下。
用w表示的Ni的原子比例为0.3以上且1.0以下,优选为0.7以上且0.95以下,更优选为0.75以上且0.9以下。如果w低于0.3,则不能充分得到通过使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中含有Ni来更加提高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容量的效果。
M表示钴(Co)及锰(Mn)中的任何一方、或表示Co及Mn的双方。z表示的M的原子比例为0以上且0.7以下,优选为0.05以上且0.25以下。
Me表示选自与M不同的金属元素、硼(B)、磷(P)及硫(S)之中的至少1种元素。作为与M不同的金属元素,可列举出Al、Cr、Fe、Mg、Zn等,特别优选Al。M单独含有或含有两种以上选自上述其它金属元素、B、P、S之中的元素。用1-(w+z)表示的Me的原子比例为0以上且0.1以下,优选为0以上且0.05以下。
用d表示的氧缺陷部分或氧过剩部分,通常相对于氧的化学计量组成比为±1%以内,优选为±0.5%以内。也就是说,为-0.02≤d≤0.02,优选为-0.01≤d≤0.01。
锂镍氧化物的具体例子并不限定于此,但可列举出LiNiwCozAl1-(w+z)O2+δ、LiNiwCoz’Mnz”O2+δ(z’+z”=z)等。
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可用公知的方法来制造。作为一例子,可列举出在将含有镍(Ni)、元素M及元素Me的化合物与锂化合物烧成后,用后述的洗净液洗净的方法。
作为含有Ni、元素M及元素Me的化合物,能够以氢氧化物、氧化物、碳酸盐、草酸盐等形态使用。这样的化合物可作为市售品得到,也可用公知的方法来合成。
作为锂化合物,可列举出氢氧化锂、碳酸锂、硝酸锂、过氧化锂等,特别是氢氧化锂或碳酸锂比较适合。锂化合物可作为市售品得到,也可用公知的方法来合成。
含有Ni、元素M及元素Me的化合物与锂化合物的烧成条件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采用公知的烧成条件。优选的烧成温度为650~900℃。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也可通过多段烧成来合成。作为烧成时的气氛,可列举出大气气氛、氧气氛等。作为烧成时的气氛,优选是制造的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中的镍的含有比例越高越提高氧分压。作为烧成时的气氛,优选实质上不含二氧化碳。此外,作为烧成时的气氛,优选露点为-20℃以下。
通过烧成而合成的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表面附着有氢氧化锂及碳酸锂。这起因于通过烧成而合成的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在冷却等时吸附水。吸附在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上的水在与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锂之间产生与H+离子与Li+离子的交换反应,生成氢氧化锂。而且,氢氧化锂与空气反应,生成碳酸锂。
通过在制成正极后用上述洗净液洗净得到的正极,使附着在锂过渡金属氧化物表面上的氢氧化锂及碳酸锂向卤化锂变换。由此,可从锂过渡金属氧化物表面除去氢氧化锂及碳酸锂。
作为上述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例如,可通过将含有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粘结剂、分散介质、以及根据需要的导电剂等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形成用膏糊涂布在正极集电体的表面上,然后使其干燥来得到。
作为分散介质,可列举出NMP、丙酮、甲乙酮、四氢呋喃、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四甲基脲、磷酸三甲酯等。
作为粘结剂,可列举出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丁苯橡胶、羧甲基纤维素等公知的各种粘结剂。
作为导电剂,可列举出:石墨类,或乙炔黑、科琴碳黑、槽法炭黑、炉黑、灯黑、热裂法碳黑等碳黑,或碳纤维、各种金属纤维等。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含有比例,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粘合剂、导电剂等添加剂的总量(从正极活性物质层形成用膏糊的总量中除去分散介质而得到的量)100质量份,优选为70~98质量份,更优选为85质量份左右。
接着,对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进行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锂离子电池的结构的局部切除立体图。图1的锂离子电池11具备电极组1及未图示的非水电解质,所述电极组1通过卷绕上述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负极和夹在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隔膜而形成。
电极组1与未图示的非水电解质一同被收纳在电池壳2内,通过封口板5被封口。电极组1具备在卷绕轴方向的一端与正极连接的正极引线3、与负极连接的负极引线4。正极引线3在电池壳2的开口端侧与封口板5连接。封口板5兼作正极端子。负极引线4在电池壳2的开口端侧与负极端子6连接。配置在电池壳2内的绝缘板7将电极组1和封口板5隔离,而且将正极引线3和负极引线4隔离。负极端子6被配置在设于封口板5上的贯通孔内,封口板5和负极端子6通过配置在贯通孔内的绝缘填料8被隔离。封口板5另外还具备非水电解质的注液口、封锁注液口的盖9和电池的安全阀10。
负极具备负极集电体和形成于负极集电体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
作为负极集电体,可列举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中所用的各种集电体。因此,没有特别的限定,可列举出由不锈钢、镍、铜、钛等金属、或碳、导电性树脂等构成的薄膜等。对于这些负极集电体,也可以再用碳、镍、钛等实施表面处理。负极集电体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一般为5~100μm。
负极活性物质层含有负极活性物质、根据需要的导电剂、粘结剂。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列举出锂离子电池中所用的各种负极活性物质。因此,没有特别的限定,可列举出石墨、非晶质碳等碳材料、硅或锡的单质、含有硅或锡的合金、固溶体或它们的复合材料等。
作为导电剂及粘结剂,可列举出与作为正极中所用的导电剂及粘结剂而例示过的相同的导电剂及粘结剂。
作为隔膜,例如,可列举出离子透过度大、具有规定的机械强度和绝缘性的微多孔薄膜、织布或无纺布。其中,从提高锂离子电池等的可靠性的观点出发,耐久性优良、且具有关闭功能的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烃微多孔膜是适合的。隔膜的厚度一般为1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优选为10μm以上且40μm以下。
非水电解质例如含有作为溶质的锂盐和非水溶剂。
作为非水溶剂,可列举出: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等碳酸酯类,四氢呋喃、1,3-二氧戊环等醚类,γ-丁内酯等羧酸酯等非质子性有机溶剂。这些非水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锂盐,例如,可列举出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洗净液中所用的含氟锂盐、或其它的用于非水电解质的各种溶剂。其中,优选LiPF6、LiBF4等。此外,锂盐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根据上述的锂离子电池,由于高度抑制了正极内的氢氧化锂及碳酸锂的残留,因而能够高度抑制这些氢氧化锂及碳酸锂向正极及电池内的混入。此外,由此能够得到循环特性、保存特性及可靠性等优良的锂离子电池。
在以上说明中,示出了在卷绕式的方形的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例,但锂离子电池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可根据锂离子电池的用途等而适宜选择硬币型、圆筒型、片型、钮扣型、扁平型、层叠型等各种形状。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小型设备用的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用电源、电力储存用电源等大型且大容量用的锂离子电池也是有效的。
实施例
实施例1
(1)正极的制作及洗净
将1kg的LiNi0.80Co0.15Al0.05O2的粉末、0.5kg聚偏氟乙烯的NMP溶液(吴羽化学株式会社制的#1320,固体成分浓度为12质量%)、40g乙炔黑与适量的NMP一同投入双臂式混合机中,在30℃下搅拌30分钟,制成正极活性物质层形成用膏糊。将得到的膏糊涂布到作为正极集电体的厚度为20μm的铝箔的两面上,在120℃下干燥15分钟,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然后,通过用辊压压制,将正极集电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合计调整到160μm,如此得到正极。将得到的正极裁切,形成能够收容在方形的电池壳(高度为50mm、宽度为34mm、厚度为5mm)中的尺寸,在正极的一部分上安装正极引线。
使15.2g LiPF6溶解于100mL碳酸亚丙酯中,配制成LiPF6的浓度为1.0mol/L的正极用洗净液(LiPF6/PC)。卷绕上述正极,投入到容量为50mL的烧杯中,向该烧杯中注入大约50mL的上述正极用洗净液(LiPF6/PC)。以正极全体浸渍在正极用洗净液中的状态,将烧杯放入恒温槽中,在20℃下放置1小时,由此洗净正极(洗净处理)。
在将实施了洗净处理的正极卷绕后,投入到容量为50mL的烧杯中,向该烧杯中注入大约50mL的碳酸亚丙酯。以正极全体浸渍在碳酸亚丙酯中的状态,一边稍微搅拌一边放置5分钟,然后除去碳酸亚丙酯(冲洗处理)。将该冲洗处理的操作重复3次,由此将LiPF6从正极上冲去。通过将如此实施了冲洗处理的正极在温度80℃、气压1mmHg的环境下真空干燥10分钟,从正极上除去碳酸亚丙酯。
(2)负极的制作
将3kg人造石墨、200g改性丁苯橡胶的分散液(日本Zeon株式会社制的BM-400B,固体成分40质量%)、50g羧甲基纤维素以及适量的水投入双臂式混合机中,通过搅拌配制成负极活性物质层形成用膏糊。将得到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形成用膏糊涂布到作为负极集电体的厚度为12μm的铜箔的两面上,在120℃使其干燥,由此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然后,通过用辊压压制,将负极集电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合计调整到160μm,如此得到负极。将得到的负极裁切,形成能够收容在上述方形的电池壳中的尺寸,在负极的一部分上安装负极引线。
(3)非水电解质的配制
按体积比3∶3∶4将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和碳酸二乙酯混合。通过使LiPF6和碳酸亚乙烯酯溶解于如此得到的非水溶剂中,配制成非水电解质。非水电解质中的LiPF6的浓度为1.0mol/L,碳酸亚乙烯酯的浓度为5质量%。
(4)锂离子电池的制造
采用实施了上述洗净处理的正极、上述负极、上述非水电解质、作为隔膜的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复合薄膜(Celgard株式会社制的品号“2300”,厚度为25μm),得到了图1所示的方形的锂离子电池(设计容量为900mAh)。
(5)锂离子电池的物性评价
(i)容量维持率和电池膨起量的测定
对上述锂离子电池,在45℃下重复下述条件的充放电循环。将第3个循环的放电容量看作100%,用百分率表示经过500个循环时的放电容量,将其作为容量维持率(%)。此外,在第3个循环的充电后和第501个循环的充电后,分别测定了方形电池的最大平面(纵50mm、横34mm)中的中央部的厚度,求出伴随着45℃下的充放电循环的重复进行而造成的电池膨起量(mm)。测定结果见下表1。
充放电循环的充放电条件:
充电处理:最大电流为630mA,上限电压为4.2V,进行2小时30分钟的恒电流·恒电压充电。充电后的休止时间为10分钟。放电处理:放电电流为900mA,放电终止电压为2.5V,进行恒电流放电。放电后的休止时间为10分钟。
(ii)附着在正极表面上的氟化锂的定量
对上述锂离子电池,在25℃下将上述条件的充放电循环重复3个循环。将第3个循环的放电结束的状态的电池分解,取出正极,将正极的中央部分切断成纵2.0cm、横2.0cm的尺寸。将得到的正极切断片浸渍在碳酸甲乙酯中,通过重复3次洗净操作,将附着在正极切断片上的非水电解质等除去。
接着,将正极切断片和25mL离子交换水加入到50mL的试样瓶中,使正极切断片浸渍在离子交换水中。以使正极切断片全体浸渍在离子交换水中的状态,将离子交换水搅拌30分钟。搅拌后,在10分钟以内,用孔径为0.45μm的过滤器过滤试样瓶内的离子交换水。将通过过滤得到的滤液作为测定试样。利用离子色谱仪对测定试样中的氟化物离子的含量(μg)进行定量,算出相对于每1g质量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氟化锂的附着量(μg/g)。测定结果见下表1。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用于测定氟化锂的附着量的试样,采用经过3个充放电循环的试样。再有,在用上述洗净液刚将制作的正极洗净的状态下、和采用洗净后的正极组装电池并重复了几次充放电循环的状态下,在氟化锂的附着量的定量结果中没有观察到有意义的差异。
实施例2~8
除了将正极的洗净处理时的温度设定为下表1所示的值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锂离子电池,评价其物性。
比较例1
除了不进行正极的洗净处理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锂离子电池,评价其物性。
实施例9~16
相对于100mL的PC溶解15.2g LiPF6,进而添加氟化氢(HF),配制正极用洗净液。得到的洗净液(LiPF6+HF/PC)中的LiPF6的浓度为1.0mol/L,HF的浓度为400ppm。除了替代LiPF6/PC而采用上述正极用洗净液(LiPF6+HF/PC)以外,与实施例1~8同样地制造锂离子电池。此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得到的锂离子电池的物性。以上的结果见下表2。
实施例17~24
在PC中添加HF,配制正极用洗净液。在得到的洗净液(HF/PC)中,HF含量相对于正极用洗净液全体的质量为400ppm。除了替代LiPF6/PC而采用上述正极用洗净液(HF/PC)以外,与实施例1~8同样地制造锂离子电池。此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得到的锂离子电池的物性。以上的结果见下表3。
实施例25~32
在PC中添加HF,配制正极用洗净液。在得到的洗净液(HF/PC)中,HF含量相对于正极用洗净液全体的质量为2000ppm。除了替代LiPF6/PC而采用上述正极用洗净液(HF/PC)以外,与实施例1~8同样地制造锂离子电池。此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得到的锂离子电池的物性。以上的结果见下表4。
再有,关于容量维持率、电池膨起及LiF的附着量的测定结果,按A+(非常好)、A(良好)、B(尚可)及C(不良)4个级别进行评价。
表1
Figure BPA00001258477000141
表2
Figure BPA00001258477000151
表3
Figure BPA00001258477000152
表4
Figure BPA00001258477000161
如表1明示,用含有LiPF6和PC的洗净液洗净正极的实施例1~8都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容量维持率,充放电循环后的电池膨起量降低。实施例1~8在电池的组装后,相对于每1g质量的正极活性物质在300μg以上且4000μg以下的范围内附着氟化锂。
如表2明示,用含有LiPF6、PC和HF的洗净液洗净正极的实施例9~16都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容量维持率,充放电循环后的电池膨起量降低。实施例9~16在电池的组装后,相对于每1g质量的正极活性物质在700μg以上且4000μg以下的范围附着氟化锂。
如表3明示,用含有PC和HF的洗净液洗净正极的实施例17~24都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容量维持率,充放电循环后的电池膨起量降低。实施例17~24在电池的组装后,相对于每1g质量的正极活性物质在300μg以上且700μg以下的范围附着氟化锂。
如表4明示,用含有PC和HF的洗净液洗净正极的实施例25~32都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容量维持率,充放电循环后的电池膨起量降低。实施例25~32在电池的组装后,相对于每1g质量的正极活性物质在1800μg以上且3200μg以下的范围附着氟化锂。
实施例33~40及比较例2
除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替代1kg的LiNi0.80Co0.15Al0.05O2的粉末而采用1kg的LiNi1/30Mn1/3Co1/3O2的粉末以外,与实施例1~8及比较例1同样地制造锂离子电池。此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得到的锂离子电池的物性。以上的结果见下表5。
实施例41~48
除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替代1kg的LiNi0.80Co0.15Al0.05O2的粉末而采用1kg的LiNi1/30Mn1/3Co1/3O2的粉末以外,与实施例9~16同样地制造锂离子电池。此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得到的锂离子电池的物性。以上的结果见下表6。
实施例49~56
除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替代1kg的LiNi0.80Co0.15Al0.05O2的粉末而采用1kg的LiNi1/30Mn1/3Co1/3O2的粉末以外,与实施例17~24同样地制造锂离子电池。此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得到的锂离子电池的物性。以上的结果见下表7。
实施例57~64
除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替代1kg的LiNi0.80Co0.15Al0.05O2的粉末而采用1kg的LiNi1/30Mn1/3Co1/3O2的粉末以外,与实施例25~32同样地制造锂离子电池。此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评价得到的锂离子电池的物性。以上的结果见下表8。
表5
Figure BPA00001258477000181
表6
表7
Figure BPA00001258477000191
表8
Figure BPA00001258477000192
如表5明示,用含有LiPF6和PC的洗净液洗净正极的实施例33~40都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容量维持率,充放电循环后的电池膨起量降低。实施例33~40在电池的组装后,相对于每1g质量的正极活性物质在700μg以上且4000μg以下的范围附着氟化锂。
如表6明示,用含有LiPF6、PC和HF的洗净液洗净正极的实施例41~48都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容量维持率,充放电循环后的电池膨起量降低。实施例41~48在电池的组装后,相对于每1g质量的正极活性物质在1100μg以上且4000μg以下的范围附着氟化锂。
如表7明示,用含有PC和HF的洗净液洗净正极的实施例49~56都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容量维持率,充放电循环后的电池膨起量降低。实施例49~56在电池的组装后,相对于每1g质量的正极活性物质在300μg以上且700μg以下的范围附着氟化锂。
如表8明示,用含有PC和HF的洗净液洗净正极的实施例57~64都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容量维持率,充放电循环后的电池膨起量降低。实施例57~64在电池的组装后,相对于每1g质量的正极活性物质在1800μg以上且3200μg以下的范围附着氟化锂。
本发明在锂离子电池等的锂离子电池领域是有用的。特别是,在便携式电话、便携信息终端(PDA)、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数码相机、便携式游戏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电源、或电动车、混合电动车等的车载用电源、或无停电电源等领域中是有用的。

Claims (16)

1.一种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其包含下述工序:通过用洗净液对具备含有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进行洗净,从而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相对于1g所述正极活性物质附着300~4000μg的卤化锂;
所述洗净液含有非质子性溶剂及溶质;
所述溶质含有用通式(1):LiZF6-mRm-n表示的含氟锂盐和卤化氢中的至少任1种,式中Z表示磷、硼、砷及锑中的任何一种,R表示碳原子数为1或2的全氟烷基,m在Z为磷时表示0~3的整数,在Z为硼时表示2,在Z为砷及锑时表示0,n在Z为磷、砷及锑时表示0,在Z为硼时表示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用通式(1)表示的含氟锂盐含有选自LiPF6、LiBF4、LiSbF6、LiAsF6、LiPF3(CF3)3、LiPF3(C2F5)3、LiPF4(CF3)2及LiPF5CF3之中的至少1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用通式(1)表示的含氟锂盐含有LiPF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洗净液以0.5~1.5mol/L的浓度含有所述用通式(1)表示的含氟锂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洗净液进一步以2000质量ppm以下的比例含有卤化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卤化氢包含氟化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洗净液以300~4000质量ppm的比例含有卤化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卤化氢包含氟化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非质子性溶剂含有碳酸亚丙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非质子性溶剂中的碳酸亚丙酯的含有比例为50~100质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洗净液的液温为40~90℃。
12.一种锂离子电池用正极,其具备正极集电体和形成于所述正极集电体的表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
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含有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
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上附着有卤化锂,所述卤化锂的附着量相对于1g所述正极活性物质为300~4000μg。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其中,所述卤化锂包含氟化锂。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其中,所述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包含锂镍氧化物。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其中,所述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用通式(2):LixNiwMzMe1-(w+z)O2+d表示,式中M表示钴及锰中的至少任何一种元素,Me表示选自与M不同的金属元素、硼、磷及硫之中的至少1种元素,d表示氧缺陷部分或氧过剩部分,0.98≤x≤1、0.3≤w≤1、0≤z≤0.7、0.9≤(w+z)≤1。
16.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具备: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用正极、负极、介于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和非水电解质。
CN2010800016635A 2009-03-31 2010-03-17 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锂离子电池用正极及采用所述正极的锂离子电池 Pending CN1020474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84158 2009-03-31
JP2009-084158 2009-03-31
PCT/JP2010/001903 WO2010113403A1 (ja) 2009-03-31 2010-03-17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正極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正極、および前記正極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47473A true CN102047473A (zh) 2011-05-04

Family

ID=42827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16635A Pending CN102047473A (zh) 2009-03-31 2010-03-17 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锂离子电池用正极及采用所述正极的锂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70497A1 (zh)
JP (1) JPWO2010113403A1 (zh)
KR (1) KR20110025777A (zh)
CN (1) CN102047473A (zh)
WO (1) WO201011340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21190A (zh) * 2012-03-29 2014-12-1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5190980A (zh) * 2013-03-27 2015-12-2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9950488A (zh) * 2019-03-14 2019-06-28 乳源东阳光磁性材料有限公司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水洗方法及其应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32828B2 (ja) * 2009-04-01 2013-11-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正極の製造方法
WO2012081128A1 (ja) * 2010-12-17 2012-06-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KR101456963B1 (ko) * 2012-02-06 2014-11-0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양극 활물질의 제조방법
JP5952042B2 (ja) * 2012-03-16 2016-07-1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正極合剤の製造方法
KR101836436B1 (ko) 2012-06-04 2018-03-0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수명특성이 향상된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및 제조방법
US20160197348A1 (en) * 2013-09-30 2016-07-07 Sanyo Electric Co., Lt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the same
JP6202038B2 (ja) * 2015-01-14 2017-09-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5161717B (zh) * 2015-06-29 2017-08-29 山东玉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pH值的简便方法
JP6733140B2 (ja) * 2015-08-27 2020-07-29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JP6741770B2 (ja) * 2016-02-26 2020-08-19 トヨタ・モーター・ヨーロッパToyota Motor Europe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の高温エージングプロセス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23755A (ja) * 2001-10-12 2003-04-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135849A (ja) * 2003-10-31 2005-05-26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リチウム電池用正極活物質
JP2006318815A (ja) * 2005-05-13 2006-11-24 Nissan Motor Co Ltd 非水電解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正極材料、これを用いた電池および非水電解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正極材料の製造方法
CN101147283A (zh) * 2005-03-31 2008-03-19 东洋炭素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64201A (en) * 1990-07-23 1993-11-23 Her Majesty The Queen In Right Of The Province Of British Columbia Lithiated nickel dioxide and secondary cells prepared therefrom
JP3289256B2 (ja) * 1992-05-18 2002-06-0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JP3339519B2 (ja) * 1992-10-19 2002-10-28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電池
JP5036100B2 (ja) * 2001-03-30 2012-09-2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86968B2 (ja) * 2003-10-17 2011-05-25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08016316A (ja) * 2006-07-06 2008-01-24 Sony Corp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23755A (ja) * 2001-10-12 2003-04-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135849A (ja) * 2003-10-31 2005-05-26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リチウム電池用正極活物質
CN101147283A (zh) * 2005-03-31 2008-03-19 东洋炭素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备方法
JP2006318815A (ja) * 2005-05-13 2006-11-24 Nissan Motor Co Ltd 非水電解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正極材料、これを用いた電池および非水電解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正極材料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21190A (zh) * 2012-03-29 2014-12-1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US9716268B2 (en) 2012-03-29 2017-07-25 Sanyo Electric Co., Lt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N105190980A (zh) * 2013-03-27 2015-12-2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9950488A (zh) * 2019-03-14 2019-06-28 乳源东阳光磁性材料有限公司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水洗方法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0113403A1 (ja) 2012-10-04
KR20110025777A (ko) 2011-03-11
US20110070497A1 (en) 2011-03-24
WO2010113403A1 (ja) 2010-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47473A (zh) 锂离子电池用正极的制造方法、锂离子电池用正极及采用所述正极的锂离子电池
CN107615550B (zh) 一种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50707B (zh) 可再充电锂电池
US9331361B2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CN104303357B (zh) 用于制造非水二次电池的方法
CN101821895B (zh) 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05794035B (zh) 二次电池用电解液及使用其的二次电池
CN102456916B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JPWO2017094416A1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並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WO2010082261A1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5789688A (zh) 电解液、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1174684B (zh) 电池正极和使用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JP7194281B2 (ja) 電解液組成物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二次電池
CN116111044A (zh) 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WO2018169112A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전해질 첨가제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상기 첨가제를 포함하는 전해질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상기 첨가제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리륨 이차 전지
CN116111042A (zh) 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电子装置
CN100511821C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JP2007018929A (ja) マンガン酸化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電気化学セル用正極ならびに非水電解質電気化学セルの製造方法
JP3594521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の評価方法
CN113421998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Egashira et al. Electrode properties in mixed imidazolium ionic liquid electrolyte
WO2022254717A1 (ja) リチウム2次電池
CN112928249B (zh) 一种正极极片及包含该正极极片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00568604C (zh) 非水电解液、锂离子二次电池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CN109314279A (zh) 锂二次电池电解液和包括锂二次电池电解液的锂二次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