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46868A - 织针 - Google Patents

织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46868A
CN102046868A CN2009801200017A CN200980120001A CN102046868A CN 102046868 A CN102046868 A CN 102046868A CN 2009801200017 A CN2009801200017 A CN 2009801200017A CN 200980120001 A CN200980120001 A CN 200980120001A CN 102046868 A CN102046868 A CN 1020468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tail end
jack
recess
protube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00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46868B (zh
Inventor
户口久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468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68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468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68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66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 D04B15/68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knitting instruments used
    • D04B15/70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knitting instruments used in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04B35/06Sliding-tongue nee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有适于高速化的连结部分的结构的织针。复合针(11)在从挺针片(16)的前端侧突出的凸部(16b)的根部分别具有前端侧凹陷(16d)和尾端侧凹陷(16e)。在针主体(2)的凹部(2b)的前端侧端部(2d)及尾端侧端部(2e)之间形成间隙。尾端侧凹陷(16e)比前端侧凹陷(16d)大。但是,即使尾端侧凹陷(16e)较大,也在相比凹部(2b)的中心线(2c)靠尾端侧形成。这种较大的尾端侧凹陷(16e)能够缓和应力集中,即使在向挺针片(16)的驱动下施加有冲击性的载荷,也能够使凸部(16b)难以折断。

Description

织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容在横机的针槽内而使用、且在前端侧具有针钩的针主体上连结有挺针片的织针。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横机中,在针床上并排设置的针槽内收容织针,使织针的前端侧的针钩相对于在针床的端部侧形成的齿口进退而编织针织物。织针使用在前端侧设有针钩的针主体上具备使针钩开闭的针舌的舌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通过与针主体分体的导针片使针钩开闭的复合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3)等各种形式。
图6中,作为织针的一例,示出了复合针1的概略构成。这种复合针1在专利文献3的图1等中作为导针片针而表示。图6(a)、(b)分别与专利文献3的图1的B、C对应。复合针1包括针主体2和导针片3。针主体2在前端侧具有针钩2a。导针片3上,2片弹性板4以隔着针钩2a的方式设置,可通过在导针片基体5上设置的导针片片踵5a的驱动使弹性板4相对于针主体2滑动位移。在弹性板4的前端侧形成有针舌4a。通过弹性板4相对于针主体2进行相对移动,可利用针舌4a使针钩2a开闭。此外,若使弹性板4的针舌4a相比针钩2a进入齿口,则可进行移圈、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放针、添纱编织、毛圈编织等各种动作。
在针主体2的尾端侧设有凹部2b,连结有挺针片6。挺针片6能够在三角对挺针片片踵6a的驱动下,使针主体2相对于齿口进退。使在挺针片6的前端侧设置的凸部6b与针主体2的凹部2b嵌合,从而进行挺针片6相对于针主体2的连结。这种将针主体2和挺针片6连结而构成织针的情况,也如专利文献1、2的图2等所示,对各种形式的织针广泛进行。
挺针片6具有尾部6c,所述尾部6c弯曲而端部与针槽的底面抵接,并使其他部分弹性地在针槽内上浮。省略了图示的选针底脚片的前端部与尾部6c的表面侧抵接。若使选针底脚片在针槽内下沉,则挺针片6也如图6(b)所示向针槽内下沉。在挺针片6向针槽内下沉的状态下,挺针片片踵6a也不从针槽突出,不进行对针主体2的驱动。挺针片6中,在图6(a)和图6(b)之间前端侧以凸部6b为中心进行摆动位移。
图7将图6的针主体2和挺针片6的连结部分的构成放大表示。关于针主体2的凹部2b和挺针片6的凸部6b,在针槽内在两侧存在针板形成的壁的状态下,需要使嵌合的部分不脱落、且能够进行图6(a)(b)所示的摆动位移。因此,凹部2b和凸部6b具有关于凹部2b的中心线2c大致对称的形状。此外,凹部2b中,使开口部分的前端侧端部2d和尾端侧端部2e的间隔比底部的长度小。凸部6b也具有前端侧凹陷6d和尾端侧凹陷6e,所述前端侧凹陷6d和尾端侧凹陷6e分别与凹部2b的前端侧端部2d和尾端侧端部2e对应。在相比凹部2b的前端侧端部2d靠针槽的表面侧,在厚度的中间形成有槽2f。槽2f中,挺针片6的最前端部分插入其中,防止连结部分在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脱离。
专利文献1:JP特公平2-102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公平6-84583号公报
专利文献3:JP专利第29171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在横机上提高生产率,需要实现编织的高速化。在推进高速化的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图7所示的构成的连结部分中,由于挺针片6的凸部6b在尾端侧凹陷6e附近产生应力集中,所以可能会折断。凸部6b的形状以前端侧凹陷6d和尾端侧凹陷6e为最小限度来确定以确保根部上的强度。因此,在这些凹陷部分上曲率半径R较小。
挺针片6为通过称为精密冲裁等的精密冲压加工对金属板进行冲裁而制造。在冲裁时产生的毛边等通过滚筒抛光等进行修整而除去。滚筒抛光由于使用称为介质的粒状物,因此不能对曲率半径R较小的凹陷部分充分研磨,可能残留毛边。可认为,若残留毛边,则应力进一步集中,产生局部的断裂,直至折断。为了充分除去毛边,加大凹陷部分的曲率半径R即可。若希望加大凹陷并且确保在挺针片6的根部上的凸部6b的强度,则连结部分变大。
在图6所示的复合针1中,还需要设置导针片3,因此不能使连结部分增大。此外,一般而言,增大挺针片6会增大惯性重量,对于高速化不利。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适于高速化的连结部分的结构的织针。
本发明提供一种织针,针主体和挺针片在连结状态下可滑动地收容在横机的针槽内,针主体具有前端侧的针钩和在尾端侧沿针槽的深度方向设置的凹部,挺针片具有从前端侧向针槽的深度方向突出而与针主体的凹部嵌合的凸部,其特征在于,
在挺针片的凸部的根部的两侧,以在与针主体的凹部的两端的端部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设置的凹陷中,尾端侧比前端侧大,
尾端侧的凹陷的形状包括:
延长部分,从临近凹部的尾端侧端部的位置附近向开口部分的内侧延伸;
弯曲部分,与延长部分连续,在相比凹部的中心线靠尾端侧,以从延长部分的延长方向经针槽的深度方向并返回尾端侧的方向的方式连续;以及
宽度扩大部分,以扩大直到在凸部的前端和根部的中间宽度与前端等同为止的方式,与弯曲部分连续。
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挺针片在具有所述延长部分的前端附近,具有所述针槽的深度方向的宽度增大的宽度附加部分。
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挺针片的凸部中,所述宽度扩大部分具有与所述前端大致平行的直线状的形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挺针片的凸部在可能施加较大冲击力的尾端侧具有包括延长部分、弯曲部分和宽度扩大部分的形状的凹陷。尾端侧的凹陷的形状为,在延长部分从临近凹部的尾端侧端部的位置附近向凹部的开口部分的内侧延长后,在弯曲部分使从延长部分的延长方向经过针槽的深度方向返回尾端侧地连续。通过延长部分,设置弯曲部分的位置成为凸部的根部的内侧,因此能够在相比临近凹部端部的根部端部的位置附近更宽广的空间设置弯曲部分。若利用宽广的空间而加大弯曲部分的曲率半径,则加工后也不会残留毛边等,即使承受载荷,也能够分散应力而避免集中。尾端侧的凹陷并没有达到相比凹部的中心线靠前端侧处,因此能够避免较大的强度降低。本发明的织针的连结部分能够避免应力集中,也没有较大的强度降低,因此适于高速化。
根据本发明,在挺针片设置宽度附加部分,能够弥补较大的尾端侧凹陷的形成引起的强度下降。
根据本发明,即使具有较大的尾端侧凹陷,也能够使挺针片的凸部的冲裁加工容易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在连结部分附近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针11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解除图1的针主体2和挺针片16的连结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通过向图1的导针片基体15的按压使挺针片16也与导针片基体15一起向针槽20内下沉的状态的侧视剖面图。
图4是对于图1的复合针11表示涉及针主体2和挺针片16的连结部分的主要部分的尺寸例的侧视图。
图5是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表示挺针片26的前端附近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一直以来的复合针1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7是在连结部附近表示图6的复合针1的构成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2针主体
2b凹部
11复合针
15导针片基体
16,26挺针片
16b,26b凸部
16d,26d前端侧凹陷
16e,26e尾端侧凹陷
16f宽度附加部分
16g,26g延长部分
16h,26h弯曲部分
16i,26i宽度扩大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在连结部分附近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复合针11的构成。复合针11中,使用与图6的复合针1等同的针主体2。导针片基体15也是,图3所示的主片踵15a与片踵5a对应,此外除具有辅助片踵15b以外,基本功能与图6的复合针1的导针片基体5等同。即,复合针11中,除挺针片16以外的其他构成与图6的复合针1基本上等同。以下对与图6等同且对应的部分标注同一参照标号,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
复合针11中,在挺针片16的凸部16b的根部分别设置前端侧凹陷16d及尾端侧凹陷16e。前端侧凹陷16d及尾端侧凹陷16e在与针主体2的凹部2b的前端侧端部2d及尾端侧端部2e之间分别形成间隙。前端侧凹陷16d和尾端侧凹陷16e中,尾端侧凹陷16e较大。但是,即使尾端侧凹陷16e较大,也在相比凹部2b的中心线2c靠尾端侧处形成。通过这种较大的尾端侧凹陷16e缓和应力集中,即使施加冲击性的载荷,也能够使凸部16b难以折断。在前端侧凹陷16d和尾端侧凹陷16e之间凸部16b的宽度减少,但若为图中所示程度的根部的宽度,则能够充分确保相对于伴随编织动作的载荷的强度。
图2表示解除图1的针主体2和挺针片16的连结后的状态。挺针片16的设有尾端侧凹陷16e的部分的上方、即针槽中成为表面侧的部分中,附加有宽度附加部分16f而使宽度局部地增大。因此,挺针片16不是如图7所示的挺针片6那样宽度H为恒定,而是附加宽度附加部分16f以使宽度增大,由此能够补充强度。
尾端侧凹陷16e包括延长部分16g、弯曲部分16h及宽度扩大部分16i。延长部分16g以从临近凹部2b的尾端侧端部2e的位置附近向开口部分的内侧延伸的方式,形成为比较大的曲率半径的曲线状或直线状。弯曲部分16h与延长部分16g连续,以从向延长部分16g上的前端侧的延长方向经过针槽的深度方向并返回向尾端侧的方向的方式弯曲。这样弯曲的弯曲部分16h在相比凹部2b的中心线2c靠尾端侧形成。设置弯曲部分16h的位置不是凸部16b的根部,而是为根部和前端的中间,因此能够利用比根部更宽广的空间,加大曲率半径,从而避免应力集中。
宽度扩大部分16i以扩大直到在凸部16b的前端和根部的中间宽度变为与前端等同为止的方式,与弯曲部分16h连续地形成。另外,凸部16b的前端分为底部前端侧16j和底部尾端侧16k,所述底部前端侧16j在如图6(a)所示挺针片16在针槽内浮起的状态下与凹部2b的底部相接,所述底部尾端侧16k在如图6(b)所示倾斜的状态下与凹部2b的底部相接。与凹部2b的底部为平坦相对,与凸部16b的前端的底部前端侧16j相对的底部尾端侧16k以对应于摆动位移的角度的方式倾斜。这种凸部16b的前端侧的形状在图6的挺针片6的凸部6b中也相同。挺针片16中,宽度扩大部分16i与底部尾端侧16k大致平行。
图3表示在向导针片基体15的主片踵15a的按压下挺针片16也与导针片基体15一起下沉于针槽20内的状态。针槽20中,收容复合针11,引导向图中左右方向的滑动位移。以一定的间距在针床基板22上直立设置针板21,在相邻的针板21之间形成针槽20。在挺针片16在针槽20内浮起的状态下,导针片基体15也在针槽20内浮起,主片踵15a及辅助片踵15b相比针板21的上缘向上方突出。进行复合针11的驱动的三角23搭载在三角座滑架上。三角23例如按压主片踵15a后,导针片基体15在针槽20内下沉,挺针片16也在针槽20内下沉。图2所示的宽度附加部分16f可在对图3所示的动作不产生障碍的范围内设置。导针片基体15上设置的辅助片踵15b被设置以用于通过按压使导针片基体15在针槽20内下沉,并使三角23对主片踵15a的作用停止。
图4关于12机号用的复合针11对于针主体2和挺针片16的连结部分表示主要的尺寸例。针主体2和挺针片16由约0.8mm厚的钢板形成。在这种材料的加工中,最小的曲率半径为0.3mm左右。挺针片16中,设有凸部16b的前端侧的上缘的尾端侧是曲率半径R为无穷大∞的直线,在前端侧连续有曲率半径R=200mm的区间。挺针片16的前端侧的下缘中,从尾端侧到前端侧曲率半径R=1000mm的区间与曲率半径R=181mm的区间连续。这些曲线区间均以曲率的中心位于上方的方式形成。在挺针片16的上缘侧,宽度附加部分16f以曲率半径R=8mm且曲率的中心位于下方的方式被附加。与挺针片16的前端部侧的下缘连续的延长部分16g从下方的中心起以曲率半径R为3mm的方式形成。弯曲部分16h中,曲率半径R为0.4mm,比最小的曲率半径0.3mm大。弯曲部分16h的曲率的中心位于凹部2b的内部。
图5表示挺针片26的前端附近的构成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挺针片26与图1的挺针片16相同,可与针主体2连结而形成织针。挺针片26上,不设置与挺针片16的宽度附加部分16f相当的部分。
如图5(a)所示,凸部26b中,前端侧凹陷26d、底部前端侧26j及底部尾端侧26k分别与挺针片16的前端侧凹陷16d、底部前端侧16j及底部尾端侧16k等同。尾端侧凹陷26e与尾端侧凹陷16e相同,具有延长部分26g、弯曲部分26h及宽度扩大部分26i。弯曲部分26h的曲率半径比弯曲部分16h的曲率半径大,为0.5mm。
图5(b)中,以虚线表示图6的挺针片6的形状。即,挺针片26具有如在挺针片6追加尾端侧凹陷26e这样也能够通过后加工形成的形状。但是,如图5(a)所示,宽度扩大部分26i为向作为凸部26b突出的前端凹陷的曲线形状,难以通过冲裁加工进行制造。
图1的挺针片16、图5的挺针片26及图6的挺针片6可通过模拟来比较冲击载荷时的应力集中的状态。在使弯纱三角作用于针踵而将进入齿口的针钩上接受供给的针织纱引入时在织针上施加有最大的冲击载荷。若使用有限元法模拟这种状态,则应力在延长部分16g、26g和弯曲部分16h、26h上分散。已判明,通过应力分散,相对于挺针片6,在挺针片16上最大应力减少约20%,在挺针片26上最大应力减少约14%。而且弯曲部分16h、26h的曲率半径变大,毛边难以残留。因此,通过适用本发明,即使使编织动作高速化,也能够减少冲击力,避免应力集中,使挺针片6的凸部6b难以折断。
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适用于专利文献3记载的复合针。另外,在导针片基体15上设有主片踵15a及辅助片踵15b这两个导针片片踵,但在如专利文献3的导针片基体5那样设有一个导针片片踵5a的情况下,关于连结部分也是等同的。此外,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复合针,对于专利文献1的舌针、专利文献2的复合针等其他形式的织针也可同样地适用。

Claims (3)

1.一种织针,针主体和挺针片在连结状态下可滑动地收容在横机的针槽内,针主体具有前端侧的针钩和在尾端侧沿针槽的深度方向设置的凹部,挺针片具有从前端侧向针槽的深度方向突出而与针主体的凹部嵌合的凸部,其特征在于,
在挺针片的凸部的根部的两侧,以在与针主体的凹部的两端的端部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设置的凹陷中,尾端侧比前端侧大,
尾端侧的凹陷的形状包括:
延长部分,从临近凹部的尾端侧端部的位置附近向开口部分的内侧延伸;
弯曲部分,与延长部分连续,在相比凹部的中心线靠尾端侧处,以从延长部分的延长方向经针槽的深度方向并返回尾端侧的方向的方式连续;以及
宽度扩大部分,以扩大直到在凸部的前端和根部的中间宽度与前端等同为止的方式,与弯曲部分连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挺针片在具有所述延长部分的前端附近,具有所述针槽的深度方向的宽度增大的宽度附加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织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挺针片的凸部中,所述宽度扩大部分具有与所述前端大致平行的直线状的形状。
CN2009801200017A 2008-06-13 2009-06-09 织针 Active CN1020468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55982 2008-06-13
JP2008-155982 2008-06-13
PCT/JP2009/002599 WO2009150826A1 (ja) 2008-06-13 2009-06-09 編針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46868A true CN102046868A (zh) 2011-05-04
CN102046868B CN102046868B (zh) 2012-08-29

Family

ID=41416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00017A Active CN102046868B (zh) 2008-06-13 2009-06-09 织针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312032B1 (zh)
JP (1) JP5330383B2 (zh)
CN (1) CN102046868B (zh)
WO (1) WO200915082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51845A (zh) * 2013-08-09 2013-12-18 绍兴县大纬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73926B (zh) * 2013-04-03 2014-07-30 桐乡市巨星针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编织横机的针织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331940C1 (de) * 1993-09-21 1994-12-15 Groz & Soehne Theodor Umhängenadel
JP2946323B2 (ja) * 1997-05-01 1999-09-0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の複合針
JP2917146B2 (ja) * 1997-07-11 1999-07-1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目形成方法及び該編目形成のための横編機
KR100906752B1 (ko) * 2001-08-24 2009-07-09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편기의 복합침
CN2813659Y (zh) * 2005-07-29 2006-09-06 冯加林 具有多段压针密度的织针和含有三针踵挺针片的辅针组合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51845A (zh) * 2013-08-09 2013-12-18 绍兴县大纬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
CN103451845B (zh) * 2013-08-09 2015-05-20 绍兴县大纬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150826A1 (ja) 2009-12-17
JPWO2009150826A1 (ja) 2011-11-10
JP5330383B2 (ja) 2013-10-30
EP2312032B1 (en) 2014-10-08
EP2312032A1 (en) 2011-04-20
CN102046868B (zh) 2012-08-29
EP2312032A4 (en) 2013-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09142A (zh) 拉链顶端止码
EP1589136A1 (de) Systemteil mit Bremsfeder
CN102046868B (zh) 织针
DE202012002154U1 (de) Tray
WO2006062205A1 (ja) 横編機
DE19740985C2 (de) Gestanztes Strickwerkzeug
US2667770A (en) Transfer needle for knitting machines
EP2581480B1 (en) Slider needle with improved slider
DD241621A5 (de) Strickmaschine
DE102005061641A1 (de) Smart Card Connector mit landenden Kontakten und Deckelfeder als Kartenbremse
KR101569012B1 (ko) 가동싱커를 구비하는 횡편기
CN102535001A (zh) 横机的复合针
US7509820B2 (en) Latch-type needle for stitch-forming textile machine
CN102224286B (zh) 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
CN102704172B (zh) 针织机
JP2009161870A (ja) 横編機
CN201158738Y (zh) 挺针片
CN204434899U (zh) 横机的复合针
WO2005001186A1 (ja) 複合針
DE10246743B4 (de) Seitenabstandshaltervorrichtung in einem Steckverbinder
CN102477662B (zh) 横机的复合针
CN201288247Y (zh) 舌针
CN212220675U (zh) 一种自动穿磁铁机
DE720381C (de) Links-Links-Strickmaschine mit Doppelzungennadeln und Vorrichtung zum UEbertragen von Maschen
CN101784715B (zh) 在圆袜机中用于转移线圈的挺针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