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51845B - 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 - Google Patents

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51845B
CN103451845B CN201310346337.3A CN201310346337A CN103451845B CN 103451845 B CN103451845 B CN 103451845B CN 201310346337 A CN201310346337 A CN 201310346337A CN 103451845 B CN103451845 B CN 1034518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pinhock
shank
compound needle
cor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4633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51845A (zh
Inventor
俞云泉
俞峰
方园
张鑫君
程志江
赵树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OXING DAWEI KNITTI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OXING DAWEI KNITT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OXING DAWEI KNITTING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OXING DAWEI KNITTING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34633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451845B/zh
Publication of CN1034518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18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518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18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性能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尤其涉及一种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包括针杆和针芯,所述的针杆依次由针钩、连结部和针尾,针钩、连接部和针尾一体制造而成,针尾设置有导向槽,针杆通过导向槽与底脚针相连;针芯依次包括线圈转移部、滑动部和芯体,芯体的尾部设置有针踵,针踵与滑动部之间的芯体上设置有U形槽;针杆与针芯复合安装,滑动部嵌合在连接部内,针芯通过滑动部可在针杆的连接部内滑动,且针钩位于线圈转移部一端,针尾位于针踵所在一端。本发明复合针符合全成形编织工艺要求,具有结构设计简捷、工作运行稳定等优点。

Description

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性能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尤其涉及一种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
背景技术
要实现高档针织毛衫产品多样化的生产要求,单靠普通电脑横机编织的平针、集圈或浮线等花色组织结构无法满足全成形毛衫产品的编织要求。通常普通电脑横机所编织出来的毛衫衣片,必须要在缝合机上进行衣片缝合形成完整的毛衫。为了实现毛衫织物在电脑横机上一次成形编织,则必须要在电脑横机中配置一种适合全成形编织的复合针,使它在三角和沉降片的共同作用下,进行毛衫收放针成形编织及衣片的自动衔接,完成全成形毛衫产品的编织。这种采用经特殊结构设计的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不仅解决了普通电脑横机无法完成衣片之间的衔接问题,而且克服了全成形编织的难题,因而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CNl00485105C中公开了一种特殊移圈针,线圈的转移通过具有针舌和移圈弹簧的移圈针来实现,移圈弹簧配合安装在主移圈针上,通过移圈弹簧的簧胸与主移圈针针胸间的相对滑移,移圈弹簧可以从成圈位置转移到移圈位置,从而实现线圈转移功能。
CN1470697A中公开了这样一种类似的移圈针,它具有单个针体,同时针体具有两个相对配置部位,一个平面侧结构的侧缘以及一个用于容纳移圈弹簧的固定部段,固定部段设有一个槽缝,移圈弹簧嵌在其中,以减小针在针槽中的侧向偏移。
然而上述结构的移圈针主要是通过针舌或类似针舌功能的移圈弹簧与主移圈针配合实现线圈转移,但由于全成形移圈过程是一个高速、精确的过程,尤其是编织三角等与移圈针针体之间会频繁的发生高速相对运动,在冲击过程中,冲击力对正常的编制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从而移圈以及整体编织工作无法正常、平稳的进行,专利CN1470697A中虽然通过槽缝的设置,减少针体在针槽中的侧向偏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偏移程度,但因针体与针槽的相对移动位移较大,因此这种改善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移圈及编制工作不稳定的问题。
有基于此,作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移圈和编制过程的不稳定性,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符合全成形编织工艺要求、结构设计简捷、工作运行稳定的全成形电脑横机复合针。
因此,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技术问题的解决。
全成形电脑横机复合针,包括针杆和针芯,所述的针杆依次由针钩、连结部和针尾,针钩、连接部和针尾一体制造而成,针尾设置有导向槽,针杆通过导向槽与底脚针相连;针芯依次包括线圈转移部、滑动部和芯体,芯体的尾部设置有针踵,针踵与滑动部之间的芯体上设置有U形槽;针杆与针芯复合安装,滑动部嵌合在连接部内,针芯通过滑动部可在针杆的连接部内滑动,且针钩位于线圈转移部一端,针尾位于针踵所在一端。
为实现更好的使用效果,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如下:
所述的针钩包括钩部和由钩部过渡延伸出来的颈部,颈部朝连接部方向向上延伸凸起形成握持线圈的握持部。较优的,握持部为圆弧凸起结构。
所述的连接部为槽型结构,握持部位于槽型结构内靠近针钩的一边,握持部的长度比连接部的长度短11.25mm。较优的,槽型结构由前导槽和后导槽构成,前导槽位于针钩一边,前导槽与后导槽部分重叠,且前导槽最前端与针钩的距离小于握持部与针钩的距离;后导槽位于靠近导向槽的一边。
所述的线圈转移部为芯体向远离滑动部的方向延伸形成的阶梯型结构,沿芯体竖直轴线向下凹陷形成平台一,平台一再向下凹陷形成平台二。较优的,沿平台一水平平面向芯体内凹陷形成上凹口;平台二的端部为针芯与针杆的闭合点,闭合点为变截面圆锥形。
所述的导向槽的槽长L1为14.50mm~15.50mm,槽高h为2.30mm~2.35mm。
所述的针芯上设置有与导向槽配合使用的导脚片,导脚片的长度L2为13.5~14.5mm,高度与导向槽相配置即可。
在成形编织过程中,复合针针体的针踵与编织三角作用瞬间将产生运动冲击,在受到冲击的瞬间,复合针的受力情况非常很复杂,冲击力的出现将对复合针正常编织运动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冲击力的绝对值越大,对正常编织运动的干扰也越大。因而,织针的结构设计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的特殊结构设计能满足正常编织的要求。本发明复合针设计的具体工作原理及理论基础分析如下:
1.复合针瞬态的冲击力分析
复合针与三角作用瞬间,将产生瞬间冲击力,冲击所引起的应力通过应力波的形式在针杆上进行传递,影响复合针的运动。其中,三角对针踵冲击应力PV可以分解为X轴和Y轴两个方向的分力PVx和PVy,可以用一个复合杆机构的弹性动力学的广义运动方程来表示复合针在三角道中的运动情况,如图1a和图1b所示。
复合针针杆的动力学平衡方程如式(1):
M U · · + C U · + KU = P - - - ( 1 )
其中:P—复合针受到冲击的应力矩阵;U—复合针针杆位移的广义矩阵;—复合针针杆速度的广义矩阵;—复合针针杆速度的广义矩阵;M—复合针针杆的质量矩阵;C—复合针针杆与三角的阻尼矩阵;K—复合针针杆的刚度矩阵。
式(1)中, U = U x U y , P = P x P y , Ux与Px分别为针杆的横向位移和应力的横向分力,Uy与Py分别为针杆的轴向位移和应力的轴向分力。
由于针的运动可以通过运动叠加原理,将针的运动分解为X、Y轴两个方向的振动冲击运动,可以分别对横向和轴向的振动进行分析和求解,然后再通过运动叠加,得到复合针的非线性复杂运动中的轨迹方程。
(1)复合针针杆纵向冲击运动
根据复合针的运动性质,可以把复合针针杆看成等截面均匀的一维直杆,假设杆长为l,它的两端y=0和y=l处经受某种方式的约束,考虑图2a、2b、2c示的等截面均匀直杆的纵向运动。
假定:
(1)变形前的平截面在变形过程中始终保持平面;
(2)除了沿截面上恒为均匀分布的轴向应力σy外,其它应力分量均为0。
在这些假定下,由三维的运动方程简化得到一维杆的动力学平衡方程:
∂ σ y ∂ y + Y = ρ U · · y - - - ( 2 )
此处,Y为y方向的体力,Uy为轴向位移,ρ是针杆的材料密度,σy=Py/A(Py为杆中轴向力,A为杆的截面积)。引用胡克定律:
σ y = Eϵ = E ∂ U y ∂ y - - - ( 3 )
其中ε为轴向应变,E为杨氏模量,则式(3)变为:
c 0 2 ∂ 2 U y ∂ y 2 = ∂ 2 U y ∂ t 2 - 1 ρ Y - - - ( 4 )
若初始条件为
则得到杆的任一纵向振动方程:
U y = Σ n = 1 ∞ ( A n cos nπ c 0 l t + B n sin nπ c 0 l t ) cos nπ c 0 l - - - ( 5 )
(2)复合针针杆横向冲击运动
从针杆中任一取出一个微段dx作为分离体,如图2所示。此单元上所受的剪力,弯矩和外载荷均标出,此外,再考虑分离体在针杆做横向振动的惯性力,单元体的加速度为质量为ρAdx,其惯性力为根据达朗贝尔原理,有如式(6)所述的运动方程:
- ρA ∂ 2 U x ∂ t 2 dx + Q - ( Q + ∂ Q ∂ x dx ) + P x dx = 0 - - - ( 6 )
化简得:
ρA ∂ 2 U x ∂ t 2 + ∂ Q ∂ x = P x - - - ( 7 )
其中:
Q = ∂ M ∂ x , M = EJ ∂ 2 U x ∂ x 2 - - - ( 8 )
a2为弹性横波在针杆中传播的速度的平方,将其代入式(7)得:
∂ 2 U x ∂ t 2 + a 2 ∂ 4 U x ∂ x 4 = 1 ρA P x - - - ( 9 )
式(9)为针杆的横向收迫振动四阶微分方程。若Px=0,上式就化为自由振动的方程。
用分离变量法求解,设方程具解的形式为:Ux=X(x)T(t),则变为:
a 2 = X ( 4 ) ( x ) X ( x ) = T · · ( t ) T ( t ) - - - ( 10 )
方程等于一个常量才能成立,令其为ω2,于是有:
T · · ( t ) + ω 2 T ( t ) = 0 X ( 4 ) ( x ) - ω 2 a 2 X ( x ) = 0 - - - ( 11 )
最后得出T(t)和X(x)解的形式:
T(t)=Msinωt+Ncosωt                         (12a)
X(x)=Axekx+B1e-kx+C1ejkx+D1e-jkx               (12b)
其中M、N、A1、B1、C1及D1分别为常系数。
综上所得,针杆横向振动方程的解如下:
U x = ( A 1 e kx + B 1 e - kx + C 1 e jkx + D 1 e - jkx ) · ( M sin ωt + N cos ωt ) - - - ( 13 )
(3)复合针的运动方程
综合针杆纵向振动方程解和横向振动方程解,可以通过叠加求解针杆的振动方程解,形式如式(15)所述的形式:
U x = ( A 1 e kx + B 1 e - kx + C 1 e jkx + D 1 e - jkx ) · ( M sin ωt + N cos ωt ) - - - ( 14 a )
U y = ∑ n = 1 ∞ ( A n cos nπ c 0 l t + B n sin nπ c 0 l t ) cos nπ c 0 l - - - ( 14 b )
U = U x i + U y j = ( A 1 e kx + B 1 e - kx + C 1 e jkx + D 1 e - jkx ) · ( M sin ωt + N cos ωt ) · i
+ Σ n = 1 ∞ ( A n cos nπ c 0 l t + B n sin nπ c 0 l t ) cos nπ c 0 l · j - - - ( 15 )
式中i,j分别代表X,Y方向上的单位向量矩阵。
2.瞬态冲击力应力波的传递
为了简化分析,将复合针的前端假设变截面圆锥形杆,应力波沿轴向向顶端传递,则弹性应力波模型如图3所示。
在圆锥形杆上取任意一微段dx,当应力波动过程中,某一瞬时该段的受力如下:
A断面受力: P x = E x ϵ x = EF ( 1 - x h ) 2 ∂ u ∂ x - - - ( 16 )
式中:εx代表x断面应变Fx代表x断面面积,针杆在x断面的面积为E代表弹性模数,u代表断面位移,h代表舌针的长度。
B断面受力: P x + d x = E F x ϵ x + ∂ ∂ x ( E F x ϵ x ) d x - - - ( 17 )
因此B断面与A断面的受力差为:
P x + d x - P x = ∂ ∂ x [ EF ( 1 - x h ) 2 ∂ u ∂ x ] d x = EF ( 1 - x h ) 2 ∂ 2 u ∂ x 2 d x - EF h · 2 ( 1 - x h ) ∂ u ∂ x d x
又dx段的惯性力: ρF = ( 1 - x h ) 2 ∂ 2 u ∂ t 2 d x - - - ( 18 )
式中:ρ代表密度,dx代表该微段的质量,代表加速度。
此方程式解:
波形方程决定于起始条件:在t=0时u=0,
又x=0时,ε0是起始位置的应变,它是t的函数。
根据
令z=a0t-x,则:
当x=0时,
把上面方程式(22a)两边各式乘h,写成
代入式(22b)得: ω · d y d z + v d ω d z - 1 h ωv = - h ϵ 0 - - - ( 23 a )
使 vd ω d z - 1 h ωv = 0 , d ω ω = d z 1 h , ln ω = z h , ω = e z h - - - ( 23 b )
使 ω d v d z = - h ω 0 , d v d z = - h ω 0 e - z h - - - ( 23 c )
将式(23b)、(23c)积分得: v = ∫ 0 z - h ϵ 0 e - z h d z = - h ϵ 0 | 0 z = h 2 ϵ 0 ( e - z h - 1 ) - - - ( 24 a )
根据式(24b),可求出任意位置的应变:
故在任意位置上的应力可用式(25b)表示:
σ = Eϵ = h 2 ϵ 0 E ( h - x ) 2 [ 1 - x h e a 0 t - x h ] - - - ( 25 b )
又由代入式(25b)得: σ = h 2 Ev a 0 ( h - x ) 2 [ 1 - x h e a 0 t - x h ] - - - ( 26 )
代入式(26),则x断面应力的极限值:
从复合针瞬态的冲击力分析可以得知:在全成形成圈编织过程中,舌针受三角冲击产生的应力与冲击的速度和舌针单位体积的重量的是成正比;机器的编织速度越高,复合针受到三角的冲击越大,即针体上产生的应力越大;冲击力的出现将对复合针平稳编织运动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因而,复合针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上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通过本发明中针杆、针芯的特殊结构设计可实现全成形编织功能,同时避免横机高速编织对复合针的运动冲击,复合针的结构设计与优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体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复合针的结构设计合理。本发明技术方案中,复合针的针体、针芯部分均无针舌结构设置,复合针采用针芯、针杆上下两体复合结构设计,针杆、针芯采用滑动部嵌合在凹槽结构的连接部中进行平滑运动,可以准确地控制复合针在针槽的移动,复合针进行移圈或收放针时,针芯相对针杆平滑移动的相对滑移范围不超过11.25mm,确保了复合针编织的可靠性。当复合针进行移圈或收放针时,其针体和活动针芯处于针槽内平滑移动,可减小织针与针槽相对移动时所产生的微小振动。
2、本发明复合针的运动方式独特。连接部靠近针尾的一端称为成圈位置H,远离针尾的一端称为线圈转移位置Y,在全成形织物编织过程中,针芯滑动至成圈位置H时,即针芯的滑动部距离针杆的针尾距离最近,此时,低于闭口点2.05mm;线圈转移时,针芯将滑移到线圈转移位置Y,高于闭口点3.45mm;针杆和针芯在连接部的凹槽结构内相对滑移时,针芯上设置的导脚片与针杆上的导向槽配合工作,加上针踵的作用,可准确控制针体和活动针芯运动,由于本发明采用针杆和针芯的嵌合结构设计,可使它们产生相对滑动,因此能提高复合针适应各种不同线圈编织的灵活性。
3、针踵附近设置的U形槽起到缓冲和稳定复合针运动的作用。在针踵受到三角瞬时冲击力作用时,通过针芯针杆U形部分的微小变形,可迅速吸收瞬态冲击波动能,确保复合针与编织三角等发生高速运动的瞬间,能够平稳工作,可满足线圈转移以及收放针等各种不同的复杂编织运动要求。
4、本发明复合针的针芯头端,即平台二的端部,设置了一段反包围弧线,该处又称为针芯与针杆的闭合点,该闭合点向外凸起,可以有效增加垫纱区域,提高全成形编织时纱线喂纱及移圈的可靠性。
5、本发明复合针,沿平台一水平平面向芯体内凹陷形成上凹口,该上凹口采用凹弧设计,与U形槽一起构成复合针的缓冲部件,复合针进行线圈移圈时,可明显提高线圈转移的运动稳定性。
6、本发明复合针可以实现前后针床任意方向的移圈编织,复合针前后针床移圈与接圈过程中,针芯的线圈转移部握持转移线圈,将线圈由一侧针床针上转移至另一侧针床针上,通过针杆与针芯准确的导针运动,移圈收放针编织可靠性高,提高了全成形电脑横机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复合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a是针踵与三角的瞬态冲击的运动状况模型图;
图1b是针踵与三角的瞬态冲击的运动状况示意图;
图2a是复合针针杆理想化直杆模型;
图2b是图2a截取示意图;
图2c是图2a和图2b中截取段的受力示意图;
图3是变截面锥形复合针前端的模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复合针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针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针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7a是移圈开始前,前针与后针的状态示意图;
图7b是移圈进行中,前针与后针的状态示意图;
图7c是移圈结束时,前针与后针的状态示意图;
图8为复合针与三角的作用过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A、针杆;B、针芯;C、三角;1、针钩;1a、钩部;1b、颈部;2、连接部;3、针尾;4、导向槽;5、线圈转移部;5a、上凹口;5b、平台一;5c、平台二;5d、闭合点;5e、转移上圆弧;5f、转移下圆弧;5g、下凹口;6、滑动部;6a、滑动前端;6b、滑动后端;7、芯体;8、U形槽;8a、槽前弧;8b、槽后弧;9、针踵;9a、踵前过渡弧;9b、踵后过渡弧;10、握持部;10a、前端过渡圆弧;10b、后端过渡圆弧;H、成圈位置;Y、线圈转移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参见图1以及附图4-6,本发明应用于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的复合针,包括针杆A和针芯B,针杆A依次由针钩1、连结部2和针尾3,针钩1、连接部2和针尾3一体制造而成,针尾3设置有导向槽4,针杆A通过导向槽4与底脚针相连;针芯B依次包括线圈转移部5、滑动部6和芯体7,芯体7的尾部设置有针踵9,针踵9与滑动部6之间的芯体7上设置有U形槽8;针杆A与针芯B复合安装,滑动部6嵌合在连接部2内,针芯B通过滑动部6可在针杆A的连接部2内滑动,且针钩1位于线圈转移部5一端,针尾3位于针踵9所在一端。其中,针钩1包括钩部1a和由钩部1a延伸出来的颈部1b,颈部1b朝连接部2方向向上延伸凸起形成握持线圈的握持部10,且握持部10为圆弧凸起结构;连接部2为槽型结构,握持部10位于槽型结构内靠近针钩1的一边;线圈转移部5为芯体7向远离滑动部6的方向延伸形成的阶梯型结构,该阶梯型结构具体为:沿芯体7竖直轴线向下凹陷形成平台一5b,平台一5b再向下凹陷形成平台二5c,沿平台一5b水平平面向芯体7内凹陷形成上凹口5a,平台二5c的端部为针芯B与针杆A的闭合点5d,闭合点5d为变截面圆锥形;槽型结构的连接部2由前导槽2a和后导槽2b构成,前导槽2a位于针钩1一边,前导槽2a与后导槽2b部分重叠,且前导槽2a最前端与针钩1的距离小于握持部2与针钩1的距离,后导槽2b位于靠近导向槽4的一边;针芯B上设置有与导向槽4配合使用的导脚片。
本实施例中,握持部10的长度比连接部2的长度短11.25mm;导向槽4的槽长L1为14.50mm~15.50mm,槽高h为2.30mm~2.35mm;导脚片的长度L2为13.5~14.5mm,高度与导向槽4相配合;线圈转移最低点(即平台二5c所在平面)和最高点(即平台一5b所在平面)分别离闭口点5d的距离为7.35mm和3.45mm。在针杆A和针芯B的很多部位都采用了弧形结构,以最大程度的减缓和释放复合针运动过程中带来的振动和波动,确保编织移圈工作的顺利平稳进行,如:线圈转移部5为阶梯形结构,沿芯体7竖直轴线向下凹陷形成平台一5b,平台一5b再向下凹陷形成平台二5c,沿平台一5b水平平面向芯体7内凹陷形成上凹口5a,平台二5c的端部为闭合点5d,其中,上凹口5a与芯体7之间交接处为转移上圆弧5e,与转移上圆弧5e成对角线位置的芯体7的下表面处则形成转移下圆弧5f,转移下圆弧5f向滑动部6方向延伸一段后形成下凹口5g,下凹口5g同样是弧形边缘;滑动部6包括滑动前端6a和滑动后端6b,滑动前端6a与下凹口5g的边缘重叠,滑动后端6b位于芯体7的下方,且与芯体7形成一个夹缝;U形槽8整体为U形结构,与芯体7之间同样采用圆弧结构过渡,即U形槽朝向滑动部6的一边称为槽前弧8a,U形槽8朝向针踵9的一边称为槽后弧8b;针踵9高出芯体7所在平面,但针踵9的两边分别通过踵前过渡弧9a和踵后过渡弧9b与芯体实现过渡连接,且踵前过渡弧9a和踵后过渡弧9b均位于芯体7所在表明下方;握持部10总体为矩形结构,但朝向针钩1的一边采用前端过渡圆弧10a,朝向针尾3的一边采用后端过渡圆弧10b。
在线圈编织的过程中,结合图8,针杆A、针芯B与三角C配合,垫纱被喂入针钩1,针芯B在针杆A上滑动,针芯B的头端即闭合点5d将针钩1的口封闭,旧线圈套在封闭的针钩的钩部1a内上,套圈、脱圈后,形成新线圈,完成新线圈横列的编织。编制过程中,图7a、7b和7c中,左侧为前针,右侧为后针,前针与后针的结构相同,具体的线圈移圈编织过程如下:
1)结合图7a,移圈开始前,前针、后针处于初始编织位置,前后针床复合针相对配置,前针的针钩1和后针的针钩1’中各挂有线圈,闭合点5d使前后针针钩1的钩部1a处于闭口状态;
2)若线圈欲从前针床织针转移到后针针床织针上,前针床的针芯B先上升至线圈转移高度,即前针针芯B的滑动部6沿连接部2滑动至后导槽2b的线圈转移位置Y(即图7b中前针的状态),同时线圈从钩部1a滑到颈部1b上,并覆盖在针芯B的握持部10,进入平台一5b的上凹口5d内,而后针的线圈始终处于针钩1’中,其钩部1a’处于闭口状态;
3)移圈开始时,结合图7b,后针的针芯B’在特殊三角的作用下开始上升,后针的针钩1’移入前针上的线圈内,后针的针芯B’带动处于上凹口5d内的线圈上移,此过程中,前针的针芯B的位置保持不变,而后针针床织针状态保持不变;
4)当后针的针芯B’上升至线圈转移位置Y’时,后针的线圈转移部5’前端完全穿过待转移线圈的圈弧内;
5)随后,前针的针芯B开始回退,线圈脱离前针的线圈转移部5后,直接落到已经处于成圈位置H的后针针芯B’的线圈转移部5’上,后针接到转移线圈后开始下降,当下降至后针床针体的颈部1b’位置时,线圈落入后针床的针上,完成一次线圈转移编织。
本发明主要应用于全成形电脑横机上,特别可用于全成形毛衫织物的编织。复合针始终置于前后针床针槽中,当复合针对全成形针织产品进行线圈转移或收放针编织时,复合针将在成圈三角编织系统作用下,与沉降片等其他机件相配合,完成全成形针织产品编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符合全成形编织工艺要求、结构设计简捷、工作运行稳定的全成形电脑横机复合针,提高了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编织效率。
综上所述,本发明技术特征明显,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2)

1.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杆和针芯,所述的针杆依次由针钩、连结部和针尾构成,针钩、连接部和针尾一体制造而成,针尾设置有导向槽,针杆通过导向槽与底脚针相连;针芯依次包括线圈转移部、滑动部和芯体,芯体的尾部设置有针踵,针踵与滑动部之间的芯体上设置有U形槽;滑动部嵌合在连接部内,针芯通过滑动部可在针杆的连接部内滑动,且针钩位于线圈转移部一端,针尾位于针踵所在一端;其中,所述的针钩包括钩部和由钩部延伸出来的颈部,颈部朝连接部方向向上延伸凸起形成握持线圈的握持部;所述的握持部为圆弧凸起结构;所述的连接部为槽型结构,握持部位于槽型结构内靠近针钩的一边,握持部的长度比连接部的长度短;所述的线圈转移部为芯体向远离滑动部的方向延伸形成的阶梯型结构,沿芯体竖直轴线向下凹陷形成平台一,平台一再向下凹陷形成平台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槽型结构的连接部由前导槽和后导槽构成,前导槽位于针钩一边,前导槽与后导槽部分重叠,且前导槽最前端与针钩的距离小于握持部与针钩的距离;后导槽位于靠近导向槽的一边。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其特征在于:沿平台一水平平面向芯体内凹陷形成凹口;平台二的端部为针芯与针杆的闭合点,闭合点为变截面圆锥形。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向槽的槽长L1为14.50mm~15.50mm,槽高h为2.30mm~2.35mm。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针芯上设置有与导向槽配合使用的导脚片,导脚片的长度L2为13.5~14.5mm,高度与导向槽相配置。
CN201310346337.3A 2013-08-09 2013-08-09 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 Active CN1034518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46337.3A CN103451845B (zh) 2013-08-09 2013-08-09 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46337.3A CN103451845B (zh) 2013-08-09 2013-08-09 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51845A CN103451845A (zh) 2013-12-18
CN103451845B true CN103451845B (zh) 2015-05-20

Family

ID=49734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46337.3A Active CN103451845B (zh) 2013-08-09 2013-08-09 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4518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90555A1 (de) * 2016-09-02 2018-03-07 Ulrich Hofmann Nadel zur maschenbildung an einer strick- oder kettenwirkmaschine, strick- oder kettenwirkmaschine mit mehreren solcher nadel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solchen nadel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7228A (en) * 1985-07-18 1987-01-20 Shima Idea Center Co., Ltd. Flat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compound needles
GB2237035A (en) * 1989-10-03 1991-04-24 Shima Seiki Mfg Compound needle for knitting machines
EP0896078A2 (en) * 1997-08-08 1999-02-10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CN101448987A (zh) * 2006-05-17 2009-06-03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嵌花花纹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横机
CN102046868A (zh) * 2008-06-13 2011-05-0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织针
CN201990829U (zh) * 2011-03-23 2011-09-28 绍兴县大纬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横机用舌针
CN102560876A (zh) * 2010-12-22 2012-07-1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横机的复合针
CN103132231A (zh) * 2011-11-30 2013-06-0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横机的复合针
CN202968947U (zh) * 2012-10-29 2013-06-05 浙江叶晓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具有罗纹编织功能的单针筒电脑袜机织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39066A (ja) * 1985-04-12 1986-10-24 オルガン針株式会社 コンパウンド針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7228A (en) * 1985-07-18 1987-01-20 Shima Idea Center Co., Ltd. Flat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compound needles
GB2237035A (en) * 1989-10-03 1991-04-24 Shima Seiki Mfg Compound needle for knitting machines
EP0896078A2 (en) * 1997-08-08 1999-02-10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CN101448987A (zh) * 2006-05-17 2009-06-03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嵌花花纹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横机
CN102046868A (zh) * 2008-06-13 2011-05-0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织针
CN102560876A (zh) * 2010-12-22 2012-07-1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横机的复合针
CN201990829U (zh) * 2011-03-23 2011-09-28 绍兴县大纬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横机用舌针
CN103132231A (zh) * 2011-11-30 2013-06-0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横机的复合针
CN202968947U (zh) * 2012-10-29 2013-06-05 浙江叶晓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具有罗纹编织功能的单针筒电脑袜机织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51845A (zh) 2013-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51845B (zh) 全成形电脑针织横机复合针
CN201033825Y (zh) 针芯床凸轮
CN102758303A (zh) 13g全自动电脑毛圈手套编织机
CN201864888U (zh) 可动沉降片及横机
CN201033826Y (zh) 槽针床凸轮
CN201033823Y (zh) 脱圈板凸轮
CN202766763U (zh) 针织横机的织针
CN203754939U (zh) 三色针筒机
CN203513955U (zh) 一种中短绒织物经编机
CN202644085U (zh) 一种用于移圈罗纹机的开舌
CN202000078U (zh) 一种高速大幅宽经编机梳栉横移复位装置
CN202881591U (zh) 一种内衣针织圆机的上织针三角编织机构
CN220788989U (zh) 一种新型编织横机织针的翻针簧片及织针
CN203683856U (zh) 智能3d成型双针床经编机
CN201317857Y (zh) 一种能实现成圈、集圈和移圈编织的三角编织机构
CN206956288U (zh) 一种偏心的经编机贾卡导纱针
CN202913180U (zh) 纬编机调线剪刀的放线机构
CN202786669U (zh) 度目三角及应用有该度目三角的电脑针织横机度目三角机构
CN205775118U (zh) 电脑横机结构装置
CN215713738U (zh) 横机用翻针机构
CN201778194U (zh) 一种用于针织横机上的纱嘴座
CN210886453U (zh) 一种针织机棕片导纱机构
CN102912550B (zh) 纬编机调线剪刀的放线机构
CN214115871U (zh) 改进的高速双针床经编机梳栉机构
CN202576834U (zh) 一种电脑针织圆机的提花针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2000 Kebei Industrial Park, Keqiao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AOXING DAWEI KNITTING MACHINER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2081 Kebei Industrial Park, Shaoxing County,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Meilin Village, Qixian town)

Patentee before: SHAOXING DAWEI KNITTING MACHINER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