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24286B - 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 - Google Patents

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24286B
CN102224286B CN2009801471697A CN200980147169A CN102224286B CN 102224286 B CN102224286 B CN 102224286B CN 2009801471697 A CN2009801471697 A CN 2009801471697A CN 200980147169 A CN200980147169 A CN 200980147169A CN 102224286 B CN102224286 B CN 1022242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iangle
barring
base plate
end side
ri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4716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24286A (zh
Inventor
山野浩稔
平井郁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242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242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242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242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 D04B15/36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 D04B15/36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two needle beds in V-formation
    • D04B15/365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two needle beds in V-formation with provision for loop transfer from one needle bed to the other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 D04B15/36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能够使后片踵顺利地通过台阶的部分,充分地确保在通过后的三角面中的重叠余量而进行可靠的导向。在滑架左行的移圈时,成为接受针的编织针(1)的后片踵(7),以作为轨迹(7H)所示的方式移动。相对于左侧的移圈接受三角(46)而言,后片踵(7)的上端的前端挂在倾斜面(46d)上,后片踵(7)的后端由中间三角(42c)的前缘的三角面(42b)导向。通过后片踵(7)的前进,反抗压缩弹簧(47)的加载力而推压倾斜面(46d),移圈接受三角(46)成为自由端侧沉没、后片踵(7)的上端与移圈接受三角(46)的表面(46c)抵接的状态。由于表面(46c)沉没,能够在中间三角(42c)的顶部附近减小或消除后片踵(7)的通过路径的台阶。由于如果通过顶部附近,则与突出状态的三角面(42b)抵接,所以能够充分地增加重叠余量。

Description

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在沿横编机的针床往复行走的滑架上,对移圈的接受针进行驱动的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夹着齿口的两侧具备针床的横编机中,通过选择性地驱动配备在各针床上的多个编织针来编织线圈,同时并用针床之间的移圈,可以编织多样组织的编织物。在各针床上,在进退于齿口的方向并列设置了可滑动位移地收容编织针的针槽。片踵从被收容在各针槽内的编织针向针床的表面突出,搭载在沿针槽并列的方向进行往复移动的滑架上的三角装置作用在片踵上而驱动编织针。在搭载于滑架上的三角装置中,在能进行编织线圈的编织动作的同时,也能进行移圈的动作,实现了紧凑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
图4表示在能进行编织动作的同时也能进行移圈的动作的编织针1的结构。编织针1是舌针,在面对齿口的前端侧的针主体2上,具备卡定编织线圈的钩3和开闭钩3的针舌4。在针主体2上,在基端侧连结针主体挺针片5,在一侧方附加了移圈片6。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进入齿口的方向作为前而将从齿口退出的方向作为后来表示前后。另外圆形标记表示以贯通针槽的方式设置在针床上的钢丝。
在挺针片5上,空开间隔地设置了后片踵7及前片踵8。挺针片5大致是弧状,尾端与针槽的底部抵接,中间部具有弹性力地以从针槽浮起的方式被加载。在挺针片5浮起的状态下,后片踵7成为其上端侧从针槽突出、接受搭载在滑架上的三角装置的作用的状态。前片踵8通常上端侧从针槽突出。挺针片5在针槽内的浮沉能由底脚片9的选择用片踵10的推压状态切换。选择用片踵10的推压状态,与配置在由选针片11切换的底脚片9的轨道上的压板相应地进行变化。在选针片11上,在设置了用于后退的下降用片踵12及用于前进的上升用片踵13的同时设置了选针用片踵14。选针用片踵14,选择性地设置在多个位置之中的一个上,以便与邻接的编织针1位置不同。
图5以滑架的行走方向成为横向的方式表示作用在编织针1的后片踵7及前片踵8上来进行编织动作及移圈动作的三角装置20的主要部分的结构。三角装置20,不管行走方向是左右的哪一个,都能够使编织针1进行同等的动作,在滑架与针床面对的一侧的底板的表面上搭载一个或多个。在搭载多个三角装置20的情况下,在图的横向上并列。在一个三角装置20上,送出和接受两用移圈三角21、固定上升三角22及可动上升三角23设置在中央部分,成圈三角24设置在行走方向的两侧。送出和接受两用移圈三角21及可动上升三角23是从滑架的底板的表面出没的可动式的三角,能分别以在编织动作中可动上升三角23突出,在移圈动作中送出和接受两用移圈三角21突出的方式切换。如果一方的三角突出则另一方的三角没入。
在固定上升三角22的中央部分,形成具有与滑架的底板面接近的高度的凹部25的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26。在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26上,包含从滑架的底板面算起的高度与固定上升三角22同等的山形的全高度三角27。在全高度三角27的顶部的两侧,设置从底板的表面算起的高度与全高度三角27相比低的半高度三角28。从滑架的底板面附近到半高度三角28,高度以斜面29连续地变化。这样的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26,作用于编织针1的后片踵7而进行接受针侧的移圈动作。
送出和接受两用移圈三角21在突出状态下作用于编织针1的前片踵8,由前缘21a进行送出针侧的前进动作,由后缘21b进行接受针侧的后退动作。送出针和接受针的动作,与底脚片9的选择用片踵10通过的轨道相应地切换。在送出和接受两用移圈三角21的前缘21a的前方,设置进行送出针侧的后退动作的固定的导向三角30。
通过省略了图示的选针机构中的相对于选针片11的选针动作,选择用片踵10切换到前进的A位置10a、中间的H位置10h及基底的B位置10b中的某一个。在A位置10a,没有配置压板。在H位置10h,配置集圈压板31及半压板32。集圈压板31及半压板32是出没可控制的可动式的压板。在B位置10b,配置固定压板33。在移圈时预先使集圈压板31没入,使半压板32突出。
如果在移圈时编织针1被选针至A位置10a,则例如在滑架左行时,后片踵7以通过沿固定上升三角22的侧方的三角面22a前进的轨迹7a的方式被导向。如果后片踵7前进而到达固定上升三角22的三角面22a的顶部,则前片踵8到达送出和接受两用移圈三角21的前缘21a的基部,通过轨迹8a后编织针1进一步前进,进行作为送出针的动作。由于可动上升三角23成为没入状态,所以后片踵7的轨迹7a能够通过可动上升三角23的位置。在与这样的轨迹7a、8a相当的动作中,卡定在成为送出针的编织针1的钩3上的编织线圈与针主体2向齿口的前进相应地沿针杆后退到移圈片6的位置。如果成为接受针的编织针1从相向的针床向齿口前进,接受针的钩3侵入送出针的移圈片6内,送出针从齿口后退,则能够将编织线圈移动到接受针的钩3上。
图6表示放大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26的附近部分的结构,进而表示从前方看见的侧面结构26a。参照图5及图6,如果编织针1被选针至H位置10h,则由于选择用片踵10由半压板32推压,所以后片踵7的轨迹7h,通过固定上升三角22的侧方的三角面22a,并通过倾斜面29,到达从底板35算起成为H高度的半高度三角28的表面。后片踵7的后端,在半高度三角28的表面上,与从底板35算起成为F高度的全高度三角27的前缘的三角面27a抵接。后片踵7以在沿三角面27a的倾斜面的轨迹7h前进,到达山形的全高度三角27的顶部。在全高度三角27的顶部附近,由于没有设置半高度三角28,所以后片踵7以从半高度三角28的表面进出于凹部25,后片踵7的后端与半高度三角28的前缘的三角面28a抵接并通过轨迹7h的方式前进。如编织针1成为接受针时的作为前片踵8的轨迹8h所示的那样,作为接受针的后退动作,由送出和接受两用移圈三角21的后缘21b对前片踵8的前端进行导向来进行。另外,在固定上升三角22上也可以不设置凹部25而是将半高度三角28的三角面28a形成到底板3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62—371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07/074944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作为图6的侧面结构26a所示的那样,在移圈时的接受针中,在先行侧,在后片踵7的上端与半高度三角28的表面抵接的同时,后片踵7的后端由全高度三角27的三角面27a导向。由于全高度三角27的前缘大致具有山形的形状,在前缘形成的三角面27a以中央部分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倾斜,所以接受针前进。沿轨迹7h的后片踵7的路径,在全高度三角27的顶部附近,从半高度三角28的表面到凹部25的底面,从底板35算起的高度呈阶段性地变化而产生台阶D。在后片踵7通过台阶D的部分时,由于向后片踵7的上端的推压被解除,所以挺针片5由弹性力在针槽内浮起,后片踵7从针槽表面进一步突出。后片踵7在侵入凹部25内之后,前端与半高度三角28的表面相比突出到与底板35表面接近。在凹部25内突出的后片踵7,后端受到由半高度三角28的三角面28a进行的导向而前进。这样的台阶D,是为了在滑架的往复的双方,后片踵7在先行侧的半高度三角28中通过表面、在后行侧的半高度三角28中受到由前缘的三角面28a进行的导向而设置的。但是,由于在全高度F内设置了台阶D,所以后片踵7对三角面27a、28a的重叠余量27b、28b变少了。如果重叠余量27b、28b少,则三角面27a、28a作用在后片踵7上的力集中,存在产生过大的应力而容易疲劳或者产生损伤、烧结的危险。
特别在为了提高生产性而使滑架的行走速度上升的那样的情况下,在台阶D的部分中,在基于挺针片5的弹性力的突出不能充分地进行时,后片踵7的后端与半高度三角28的三角面28a抵接,实质的重叠余量进一步变少。另外,也存在后片踵7的突出不起作用,后片踵7脱离本来的轨迹7h,越过三角面28a地通过的危险。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后片踵能够顺利地通过台阶的部分并充分地确保通过后的三角面上的重叠余量而进行可靠的导向的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其搭载在沿横编机的针床往复行走的滑架的底板上,为了相对于并列设置在针床上并在前后分别具有两个片踵的编织针进行编织线圈编织动作及移圈的送出动作,作为包含将从滑架的底板面算起成为全高度的三角面设置在外侧的前缘的大致山形的上升三角在内的编织用三角装置的一部分,被设置在上升三角的内侧,用于以如下的方式起作用,即,在后片踵的上端与比全高度低的半高度的表面抵接的同时,后片踵的后端由全高度的三角面导向,使编织针作为移圈的接受针动作,其特征在于,包含:
中间三角,该中间三角以前缘成为三角面的山形的形状与后片踵的后端抵接地前进,具有与上升三角同等的高度;
一对移圈接受三角,该一对移圈接受三角配置在中间三角的顶部附近的两侧,在前缘侧形成三角面,在绕与在基端侧具有的底板的表面平行的摆动轴的摆动位移中,自由端侧相对于底板出没,在自由端侧,设置当成为从底板突出的状态时成为与上升三角的表面同等的高度的表面以及与表面相连的倾斜面;
弹簧,该弹簧分别设置在各移圈接受三角上,以各移圈接受三角的自由端侧成为相对于底板突出的状态的方式加载;
在上升三角的里面侧具有凹部和支承长孔,
该凹部具有底面,
该支承长孔可摆动位移地支承摆动轴,并在滑架的行走方向空开间隔地设置;
移圈接受三角,在表面侧,从中间部到自由端侧,具有以相对于底板突出的状态与上升三角的凹部的底面抵接的接触面。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升三角的里面侧,上述一对移圈接受三角在上述滑架的行走方向以基端侧相互离开、自由端侧相互接近的方式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一对移圈接受三角分开地设置在滑架的行走方向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成为先行侧的移圈接受三角,由于表面如果由后片踵推压则沉没,所以能够通过山形的中间三角前进,减少或消除向由通过弹簧加载保持突出的状态的后行侧的移圈接受三角的三角面导向的状态过渡的部分中的台阶而顺利地通过。能够充分地确保与后片踵的后端抵接而驱动的后行侧的移圈接受三角的三角面中的重叠余量,进行可靠的导向。移圈接受三角的出没,由于由弹簧加载和通过后的片踵产生的推压来进行,所以能够简化机构而紧凑地配置在滑架的底板上。由于移圈接受三角从中间部到自由端侧,具有以突出的状态与上升三角的凹部的底面抵接的接触面,所以能够以不过分突出的方式进行抑制
另外,根据本发明,将移圈接受三角的和自由端侧配置在滑架的行走方向,移圈接受三角能够可基端侧靠地支承基端侧,使自由端侧在摆动位移中可靠地出没。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表示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40的概略的结构的俯视图及侧视图。
图2是图1的左侧的移圈接受三角46的俯视图、正视图及右视图。
图3是图1的固定上升三角42的俯视图、侧面剖视图及后视图。
图4是表示能进行编织动作,同时也能进行移圈的动作的以往的编织针1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作用在编织针1的后片踵7及前片踵8上进行编织动作及移圈动作的以往的三角装置20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图5的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20的概略的结构的俯视图及侧视图。
符号的说明
1:编织针
7:后片踵
8:前片踵
40: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
42:固定上升三角
42a、42b:三角面
42c:中间三角
42d:支承长孔
46:移圈接受三角
46a:三角面
46b:摆动轴
46c:表面
46d、46e:倾斜面
46f:弹簧接受孔
47:压缩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表示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40的概略的结构。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40,能够置换成图5及图6所示的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26,用于图5的三角装置20,驱动图4所示的那样的编织针1。在图1中也与图6同样,在对应的状态下表示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40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和从前方看见的侧面结构40a。
图1所示的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40,装入到安装在滑架的底板35上的固定上升三角42的内侧。在固定上升三角42的外侧的前缘设置三角面42a。在固定上升三角42的中央附近的部分上,以前缘成为三角面42b的山形的形状,形成了与后片踵7的后端抵接而前进的中间三角42c。在中间三角42c的顶部附近的两侧,配置一对移圈接受三角46。移圈接受三角46,在前缘侧形成三角面46a,基端侧的摆动轴46b与在固定上升三角42的里面侧形成的支承长孔42d嵌合,以自由端侧能绕与底板35的表面平行的摆动轴46b进行相对于底板35出没的摆动位移的状态被支承。在移圈接受三角46的自由端侧,设置当在摆动位移中成为从滑架的底板35突出的状态时成为与固定上升三角42的表面同等的高度的表面46c和与表面46c相连的倾斜面46d、46e。在形成于设置了表面46c、倾斜面46d的移圈接受三角46的自由端侧的里面侧的弹簧接受孔46f内,在与滑架的底板35之间,插入压缩弹簧47,以自由端侧从底板35突出的方式加载。另外,在底板35上也形成了收容移圈接受三角46的凹部35a。
在移圈时,例如如果滑架进行左行,则成为接受针的编织针1的后片踵7如作为轨迹7H所示的那样,相对于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40进行相对移动。相对于成为先行侧的左侧的移圈接受三角46而言,以后片踵7的上端的前端挂在倾斜面46d上,后片踵7的后端由中间三角42c的前缘的三角面42b导向而前进的方式被驱动。另外,后片踵7挂在移圈接受三角46上的位置,有时与图相比成为前方。在此情况下,不是在倾斜面46d中,而是在从倾斜面46e通过表面46c的路径中,后片踵7接近三角面42b。通过后片踵7的前进,反抗压缩弹簧47的加载力而推压倾斜面46d、46e,移圈接受三角46成为自由端侧沉没、后片踵7的上端与移圈接受三角46的表面46c抵接的状态。在中间三角42c的顶部附近,移圈接受三角46的表面46c由后片踵7的上端推压而沉没到滑架的底板35侧。后片踵7如果向后行侧的移圈接受三角46的自由端侧移动,则与三角面46a相比前进,上端与底板35面对。由于先行侧的移圈接受三角46的自由端侧的表面46c沉没,所以能够减小或者消除后片踵7通过中间三角42c的顶部附近时的台阶。由于台阶变小,所以即使滑架以高速行走,也能够顺利地通过。
进而如果在后片踵7沿轨迹7H的移动中超过中间三角42c的顶部,则后片踵7的后端与右侧的移圈接受三角46的三角面46a抵接,接受由三角面46a进行的导向。成为后行侧的右侧的移圈接受三角46,通过由压缩弹簧47进行的加载,自由端侧从底板35突出。从底板35算起的三角面46a的高度,与固定上升三角42的表面的高度即形成在中间三角42c的前缘的三角面42b的高度相等。由于从中间三角42c的三角面42b向后行侧的移圈接受三角46的三角面46a过渡的期间的台阶变小,所以即使滑架以高速行走,也能够顺利地进行过渡。
图2分别表示从上面、正面及右侧面侧看见图1的左侧的移圈接受三角46的形状。右侧的移圈接受三角46也具有基本上对称的同等的形状。在移圈接受三角46的自由端侧的里面侧,设置收容压缩弹簧47的前端的弹簧接受孔46f,在前端,设置在图1的左侧所示的没入状态下与底板35的凹部35a的底面抵接的平坦的接触面46g。在移圈接受三角46的表面侧,从中间部到自由端侧,也设置在相对于固定上升三角22的里面侧突出状态下的平坦的接触面46h。接触面46g,在摆动位移中向底板35侧沉没时,以与平坦的凹部35a的底面抵接的方式相对于接触面46h倾斜。
图3是分别表示从上面、侧剖面及背面侧看见图1的固定上升三角42的形状。在上方表示上面的形状,在下方表示背面的形状,中间的侧剖面表示从表示在上面形状中的剖面线C-C看见的状态。固定上升三角42大致是板状,外侧的三角面42a和中间三角42c的三角面42b,具有同等的高度。在里面侧,在行走方向空开间隔地设置收容移圈接受三角46的基端侧的摆动轴46b并可摆动位移地进行支承的支承长孔42d。另外,具有在移圈接受三角46突出状态下被接触面46h抵接的底面的凹部42e也设置在固定上升三角42的里面侧。
在一对移圈接受三角46之中,先行侧的移圈接受三角46在后片踵7最初通过之前,通过由压缩弹簧47进行的加载从底板35突出。在来自可摆动位移地由支承长孔42d支承摆动轴46b的基端侧的后片踵7通过的过程中,首先倾斜面46d受到推压而进行摆动位移,自由端侧向底板35侧沉没。进而,在后片踵7的上端,表面46c受到推压,在后片踵7通过移圈接受三角46的自由端侧时,能够可靠地没入。通过在滑架的行走方向空开间隔地对成为一对移圈接受三角46的基端侧的摆动轴46b进行支承,使自由端侧相互接近,能够顺利地进行从由后片踵7推压先行侧的状态向与突出状态的后行侧的三角面46a抵接而被导向的状态的切换。
另外,虽然在固定上升三角42的一部分上设置了中间三角42c,但是也可以与固定上升三角42独立地设置相当于中间三角42c的三角。另外,在移圈接受三角46中,虽然在行走方向配置了基端侧和自由端侧,但是即使配置在与行走方向交差的方向,如果调整倾斜面46d、46e等的方向,则也能够在与移圈接受三角46同等地接近的状态下使自由端侧出没。

Claims (2)

1.一种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其搭载在沿横编机的针床往复行走的滑架的底板上,为了相对于并列设置在针床上并在前后分别具有两个片踵的编织针进行编织线圈编织动作及移圈的送出动作,作为包含将从滑架的底板面算起成为全高度的三角面设置在外侧的前缘的大致山形的上升三角在内的编织用三角装置的一部分,被设置在上升三角的内侧,用于以如下的方式起作用,即,在后片踵的上端与比全高度低的半高度的表面抵接的同时,后片踵的后端由全高度的三角面导向,使编织针作为移圈的接受针动作,其特征在于,包含:
中间三角,该中间三角以前缘成为三角面的山形的形状与后片踵的后端抵接地前进,具有与上升三角同等的高度;
一对移圈接受三角,该一对移圈接受三角配置在中间三角的顶部附近的两侧,在前缘侧形成三角面,在绕与在基端侧具有的底板的表面平行的摆动轴的摆动位移中,自由端侧相对于底板出没,在自由端侧,设置当成为从底板突出的状态时成为与上升三角的表面同等的高度的表面以及与表面相连的倾斜面;
弹簧,该弹簧分别设置在各移圈接受三角上,以各移圈接受三角的自由端侧成为相对于底板突出的状态的方式加载;
在上升三角的里面侧具有凹部和支承长孔,
该凹部具有底面,
该支承长孔可摆动位移地支承摆动轴,并在滑架的行走方向空开间隔地设置;
移圈接受三角,在表面侧,从中间部到自由端侧,具有以相对于底板突出的状态与上升三角的凹部的底面抵接的接触面。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升三角的里面侧,上述一对移圈接受三角在上述滑架的行走方向以基端侧相互离开、自由端侧相互接近的方式配置。
CN2009801471697A 2008-12-01 2009-11-26 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 Active CN1022242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06910 2008-12-01
JP2008-306910 2008-12-01
PCT/JP2009/006374 WO2010064384A1 (ja) 2008-12-01 2009-11-26 目移し受け針用カ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24286A CN102224286A (zh) 2011-10-19
CN102224286B true CN102224286B (zh) 2013-09-11

Family

ID=42233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71697A Active CN102224286B (zh) 2008-12-01 2009-11-26 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372003B1 (zh)
JP (1) JP5543925B2 (zh)
KR (1) KR101356443B1 (zh)
CN (1) CN102224286B (zh)
WO (1) WO20100643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42279A (zh) * 2018-08-31 2018-11-20 泰州市天圣针织机械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款单双山板
CN109468738B (zh) * 2019-01-14 2023-09-22 宁波博日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三系统横机底板
TWI747185B (zh) * 2020-03-05 2021-11-21 典洋針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高密度織物的移圈裝置及其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0839A (en) * 1923-10-08 1924-08-28 Anton Strelz Improvements in knitting machines
US4470274A (en) * 1982-04-28 1984-09-11 Shima Idea Center Co., Ltd. Flat knitting machine
CN2173260Y (zh) * 1993-04-08 1994-08-03 邱云国 横机的机头三角装置
CN1867716A (zh) * 2003-10-10 2006-11-2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编织用三角装置
CN201148506Y (zh) * 2007-11-21 2008-11-12 萧世贤 单高峰式移针三角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81356A (ja) * 1983-10-07 1985-05-09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
JPS6237142A (ja) * 1985-08-12 1987-02-18 株式会社タナベ 直線加工式自動製函機におけるブランク後方折曲げ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S62110954A (ja) * 1985-09-04 1987-05-22 アテリエ ドウ コンストリクシオンステ−ジエ ソシエテ アノニム 横編み機のカムホルダ及びこのようなカムホルダを装備した編み機
DE3661204D1 (en) * 1985-09-04 1988-12-22 Steiger Sa Atelier Constr Cam unit for a flat bed knitting machine, and knitting machine equipped with said cam unit
WO2007074944A1 (ja) * 2005-12-27 2007-07-05 Shima Seiki Mfg., Ltd. 横編機の選針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0839A (en) * 1923-10-08 1924-08-28 Anton Strelz Improvements in knitting machines
US4470274A (en) * 1982-04-28 1984-09-11 Shima Idea Center Co., Ltd. Flat knitting machine
CN2173260Y (zh) * 1993-04-08 1994-08-03 邱云国 横机的机头三角装置
CN1867716A (zh) * 2003-10-10 2006-11-2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编织用三角装置
CN201148506Y (zh) * 2007-11-21 2008-11-12 萧世贤 单高峰式移针三角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72003B1 (en) 2014-05-21
EP2372003A1 (en) 2011-10-05
JP5543925B2 (ja) 2014-07-09
EP2372003A4 (en) 2013-02-27
KR20110091692A (ko) 2011-08-12
KR101356443B1 (ko) 2014-02-03
JPWO2010064384A1 (ja) 2012-05-10
WO2010064384A1 (ja) 2010-06-10
CN102224286A (zh) 2011-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18901B (zh) 横机的喂纱装置的纱线供给器
CN102224286B (zh) 移圈接受针用三角装置
CN202401224U (zh) 横编机的选针装置
CN100503922C (zh) 横编机的长毛绒编织方法
US6568223B1 (en) Guide mechanism of knitting member and compound needle assembling the guide mechanism therein
US6883352B2 (en) Loop presse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loop presser, and fabric knitting method using loop presser
CN100503926C (zh) 横编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
CN102560857B (zh) 横编机
CN100368615C (zh) 纬编机的选针装置
CN102264965B (zh) 横编机及其移圈方法
CN111945287A (zh) 一种针织横机的针床装置及针织横机
JP2009068122A (ja) 横編機およびその選針方法
KR102366041B1 (ko) 횡편기
CN105839283A (zh) 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编机
CN1867720B (zh) 可转换移动体连动状态的横机
CN204434899U (zh) 横机的复合针
CN108532114B (zh) 同行吊目密度可调的编织组合三角及其编织三角机构
CN102560856A (zh) 选针装置
CN109023689B (zh) 一种电脑横机针织装置及方法
CN102373573B (zh) 横编机的复合针
KR100768347B1 (ko) 코이동 기구를 구비하는 횡편기 및 코이동 방법
CN217948419U (zh) 一种能减少推针行程的电脑横机底板
CN211665281U (zh) 一种智能横编机的沉降片机构
CN115029854B (zh) 电脑横机底板及针织方法
US6668595B2 (en) Weft knitting machine with transfer mechanis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