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03926C - 横编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 - Google Patents

横编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03926C
CN100503926C CNB2005800104495A CN200580010449A CN100503926C CN 100503926 C CN100503926 C CN 100503926C CN B2005800104495 A CNB2005800104495 A CN B2005800104495A CN 200580010449 A CN200580010449 A CN 200580010449A CN 100503926 C CN100503926 C CN 10050392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nker
needle
tooth mouth
jut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800104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38467A (zh
Inventor
宫本昌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9384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84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0392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03926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 D04B15/36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 D04B15/362Cam systems or assemblies for operating knitting instruments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two needle beds in V-form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06Sinker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66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 D04B15/68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knitting instruments used
    • D04B15/70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knitting instruments used in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88Take-up or draw-off devices for knitting products
    • D04B15/90Take-up or draw-off devices for knitting products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保持旧线圈的编织线向下方下压并可将针织物向下方充分拉下的横编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以及沉降片。在沉降片(8)的进入位置,第二突起部(14b)之间相互接近,可夹着针织物(21)。若使前后针床(3)在齿口(2)呈对称状态对置,则金属丝弹簧(18)产生的加力对针织物(21)向铅直下方拉下地作用。在沉降片(8)的顶端部(14)的第一突起部(14a)形成编织线接受部(14c),可卡止旧线圈的编织线,防止随着织针(7)的进入而移动。在第一突起部(14a)的顶端(14g)侧形成向径向的外方突出的第二突起部(14b),可与对置的针床(3)侧的第二突起部(14b)一起夹住针织物地进行拉下。

Description

横编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编织中可适时地按压针织物、将针织物拉到针床下方的横编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以及沉降片。
背景技术
历来是使用以下这样的可动沉降片装置,即,该可动沉降片装置包括沉降片,而该沉降片被排列在横编机的针床上的织针之间、以针床的齿口侧附近为支点进行摆动位移,利用设置在滑架上的凸轮机构使顶端部进入齿口内或从齿口退出地位移(例如参照日本特公平5-83657号公报)。在滑架上设置沉降片驱动用的凸轮。沉降片的顶端部可与滑架的移动连动而相对齿口侧进退,按压针织物,或从齿口退避在狭窄的齿口不与其他部分发生机械干涉等。在可动沉降片装置的沉降片上也进行弹簧加力,来自编织线的反作用力大于弹簧的作用力时,顶端部有从齿口后退的余地,也可防止过大的张力作用在编织线上。但是在用弯纱三角凸轮确定拉入织针的程度时,凸轮进行限制而使得沉降片的顶端部不从齿口后退。一旦滑架离开,沉降片的顶端部则通过弹簧加力保持进入到齿口的状态。
在该可动沉降片装置中,编织线接受部作为凹部形成在顶端侧,在针织物的编织过程中卡止旧线圈的编织线,可以防止织针进入齿口时旧线圈的编织线与织针一起移动。另外,“旧线圈”是指用织针的针钩卡止喂纱后的编织线而形成的线圈,是指仍然在织针上的线圈。
也有在上下具有突起部的可动沉降片(例如参照日本特许第2646317号公报)。日本特许第2646317号公报中所述的沉降片的上部突起具有在使织针进入齿口时抑制旧线圈不跟着织针一起上来的功能。
从在段落[0010]中记载为“抓住形成新针织物的线圈横列”、在段落[0012]中记载为“凸轮20对针织物最新的线圈横列的勒紧作用”中看出,下部突起是对旧线圈作用的突起,具有与日本特公平5-83657号公报相同的功能。
日本特公平5-83657号公报的可动沉降片装置是以沉降片的基部为中心摆动位移,利用顶端部的线圈接受部卡止下压旧线圈。即使是日本特许第2646317号公报所述的沉降片的结构,下部突起的主要功能是与日本特公平5-83657号公报同样地勒紧下压旧线圈的线圈。
即,日本特公平5-83657号公报的线圈接受部或日本特许第2646317号公报的下部突起,都具有通过按压旧线圈防止其跟着上移并且将针织物拉下的功能。但是,根据编织条件的不同,有时针织物拉下得不够,需要更可靠的拉下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保持旧线圈的编织线并向下方下压的同时可将针织物向下方充分拉下的横编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以及沉降片。
本发明是一种一种横编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所述横编机具有隔着齿口对置的前后针床,所述可动沉降片装置备有与织针并列设置的沉降片,沉降片的基部可摆动位移地支承在齿口附近的针床上,在进入齿口的沉降片的顶端部,作为编织线接受部形成有对编织后的旧线圈的编织线进行保持并向下方下压的凹部,进行弹簧加力以下压沉降片的顶端部,利用与织针的相互作用编织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沉降片的顶端部具有从基部起沿着以基部为圆心的直径大致一定的圆的周方向朝齿口下方延伸的臂的形状,在该臂中,朝摆动位移的径向外方突出的突起部形成在比编织线接受部更靠周方向的顶端侧的部位,突起部在位于将被支承在上述前后针床上的基部的摆动位移中心连结的直线上的位置时,最接近对置的针床侧,在周方向的顶端侧以及基部侧的部分上分别形成朝径向的内方倾斜的倾斜面,在设置于对置的针床上的沉降片的突起部之间夹着齿口下方的针织物而进行拉下。
并且,本发明是一种沉降片,用于可动沉降片装置,该可动沉降片装置在横编机的针床的齿口附近具有被可摆动位移地支承的基部,使顶端部进入齿口,通过与织针的相互作用编织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沉降片是板形,顶端部具有从基部起沿着大致一定的直径的周方向而向齿口的下方延伸的臂的形状,在该臂上形成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向该顶端侧的周方向突出的第一突起部形成在该基部侧与顶端的中间;向以该基部为中心的径向的外方突出的第二突起部形成在比第一突起部靠该臂的顶端侧的部位;在第一突起部中,利用织针的针钩将编织线拉入时的线圈形成边形成在周方向的该基部侧;第二突起部在臂的顶端侧以及基部侧的部分上分别形成朝向径向的内方倾斜的倾斜面。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目的、特色以及优点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更加明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横编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2是在图1的横编机中、沉降片8位于进入位置的状态下的齿口2附近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在图1的横编机中、沉降片8位于进入位置的状态下的齿口2附近的侧面剖视图。
图4是在图1的横编机中、沉降片8位于后退位置的状态下的齿口2附近的侧面剖视图。
图5是在图1的横编机中、沉降片8位于休止位置的状态下的齿口2附近的侧面剖视图。
图6是在图1的横编机中、比较沉降片8位于各位置的状态的齿口2附近的侧面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1的沉降片8的形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适当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横编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构成。横编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设置在前后的针床在齿口2对置的横编机中。在图中表示一方的针床3,省略了另一方的针床。相对齿口2,针床3是在齿口侧高而离齿口越远越加变低地倾斜着。即,前后的针床3以齿口2为中心设置成倒V字形。但是为了便于说明,将一方的针床3以水平的姿势表示。一方的针床3的构成与另一方的针床基本相同。
针床3在面临针织物编织区域的齿口2设置的基台4上分别在朝向齿口2的方向设置有多个针板5。针板5的板厚在齿口2侧的端部变薄。在针板5之间形成在齿口2侧宽度增大的针槽6,将织针7收容在各针槽6内,将沉降片8分别收容在宽度增大的端部中,从而形成针床3。在横编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中,一面使滑架在针床3上沿着齿口2、即与纸面垂直地进行往复移动,一面选择性地使织针7相对齿口2进退,利用与沉降片8的相互作用编织针织物。但省略了滑架的图示,示出了使织针7动作的织针动作用凸轮机构9和使沉降片8动作的沉降片动作用凸轮机构10。
在齿口2,从供纱器11向织针7供给编织线,可使其形成线圈弧。织针7在各针槽6内在宽度方向与沉降片8并排设置,是针本体7a和导针片7b可相对齿口2独立进退位移的复式针。在针本体7a上虽然设置有驱动其向齿口2进退位移的抵靠部,但由于在图的左方位置,因此省略图示。在导针片7b上设置有驱动其向齿口2进退位移的抵靠部7c。针板5在齿口2侧的端部具有可摆动位移地支承沉降片8的凹部5a。沉降片8具有被支承在凹部5a上的基部8a和受到相对齿口2的进退位移而被驱动的被动部8b。在各针槽6内收纳有可相对齿口2直线进退位移的沉降片推片12。沉降片推片12在端部12a与沉降片8的被动部8b卡合,在相对端部12a向离开齿口2的方向延伸的基部12b侧具有沿着从针床3的基台4离开的方向突出的抵靠部12c,在端部12a和基部12b之间具有向进退位移方向延伸的切缺部12d。
在各针槽6内,间隔件13设置在相对织针7离开针床3的基台4的方向上,在底部限制织针7离开基台4,在侧部限制沉降片推片12在针槽6的宽度方向移位。金属带15将各针槽6内的间隔件13和针板5向沿着齿口2的方向、即与纸面垂直的方向贯通而相互固定。金属带15也插通沉降片推片12的切缺部12d,也作为限制沉降片推片12离开针槽6地滑动位移的贯通部件发挥作用。
本实施方式的沉降片8具有顶端部14,该顶端部14将相对被动部8b的进退位移转换成以基部8a为支点的摆动位移、相对齿口2发挥沉降片的作用。在顶端部14上形成第一突起部14a和第二突起部14b。在第一突起部14a上形成编织线接受部14c和线圈形成边14d。在第二突起部14b的两侧形成倾斜面14e、14f。
设置在滑架上的沉降片动作用凸轮机构10对沉降片推片12的抵靠部12c进行作用,使沉降片推片12从齿口2后退,以使沉降片8的顶端部14从齿口2退避。为了将沉降片推片12卡止在后退位置而设置卡止装置16。卡止装置16的金属丝17卡止延伸部12e的顶端的突起12f。在沉降片8的基部8a上设置使沉降片8向图中顺时针方向加力的金属丝弹簧18。金属丝19用于固定针板5和基台4。在基台4的底部靠近齿口2的位置上设置挡块20,该挡块20与沉降片8的顶端部14的顶端14g抵接,利用金属丝弹簧18的加力限制沉降片8摆动位移。
图2是表示沉降片8位于进入位置的状态。图3是表示沉降片8位于进入位置时、利用来自编织线的抵抗力,只后退与设置在沉降片推片12端部12a的间隙相当的距离的状态。在沉降片8的进入位置、从前后的针床3进入齿口2的顶端部14的第二突起部14b之间相互接近,可以夹着针织物21。一旦使前后的针床3在齿口2呈对称状态地对置,则金属丝弹簧18产生的加力对针织物21向铅直下方拉下地进行作用。沉降片8的顶端部14的第一突起部14a在靠近顶端14g的部位形成作为凹部的编织线接受部14c,该凹部朝向摆动位移的径向内侧,利用针织物的编织动作织针7进入齿口2时、可以保持旧线圈的编织线。在靠近第一突起部14a的基部8a的部分上形成线圈形成边14d,针本体7a被滑架的弯纱三角凸轮拉入、决定由针本体7a的针钩形成的线圈的密度时,可以卡止从供纱器11供给的编织线。
图4是表示沉降片8位于后退位置的状态。通过使沉降片8配合织针7的编织动作、在图2和图3所示的进入位置和图4所示的退出位置之间移动,可确实按压针织物。按压针织物时、如果从编织线受到大于金属丝弹簧18的作用力的抵抗力,则可后退而缓和编织线的张力。从图2~图4可以看出,金属带15与沉降片推片12的切缺部12d嵌合,发挥引导部件的作用,限制沉降片推片12从针板5脱落地滑动位移。并且,如图2和图3所示,在进入位置上,切缺部12d的端部与金属带15的侧端抵接,金属带15也起到挡块的作用。
图5是表示使沉降片推片12从齿口2侧最为后退、利用卡止装置16将突起12f卡止在金属丝17上的状态。沉降片8成为位于休止位置的状态。在沉降片推片12上、在顶端设置突起12f的延伸部12e相对基部12b起到悬臂的作用,金属丝17可在越过突起12f时弹性变形。产生该弹性变形的力只要不从外部作用,卡止装置16就可以使沉降片8位于休止位置的状态继续。
图6是用实线表示沉降片8位于进入位置的状态、用虚线表示位于后退位置的状态。并且,用双点划线表示在前后针床3上、连接具有沉降片8的基部8a的摆动位移中心的位置之间的直线22。第二突起部14b最好在进入位置上在直线22的下方、在后退位置上在直线22的上方。针织物21应该在直线22上的位置附近、夹在前后针床3的沉降片8的第二突起部14b之间。在该直线上、由于金属丝弹簧18的加力作用在铅直下方,因此,可以将针织物21充分拉下。即,沉降片8可以利用金属丝弹簧18的加力向下方位移、直到顶端14g与挡块20抵接,受到反作用力后,由于只能上升与沉降片推片12的端部12a和沉降片8的被动部8b的卡合部分的间隙相当的距离,因此,对旧线圈的线圈按压和拉下具有充分的效果。尤其是摆动位移形成的第二突起部14b的移动轨迹成为与连接两针床的沉降片8的摆动中心的水平直线22垂直的上下方向,因此,对针织物具有在足够的行程上的拉下效果。并且,由于在第二突起部14b的两侧形成倾斜面14e、14f,因此容易脱离针织物的线圈,可以防止使沉降片8返回上方时带着针织物上升。
因此,横编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具备在具有隔着齿口2相对的前后针床3的横编机中的各针床3上与织针7排列设置的沉降片8。在织针7从针床3进入、编织针织物21的齿口2附近的针床3上,可摆动位移地支承沉降片8的基部8a。在进入齿口2的沉降片8的顶端部14上形成作为保持旧线圈的编织线并向下方下压的凹部的编织线接受部14c。利用金属丝弹簧18进行弹簧加力、下压沉降片8的顶端部14,利用与织针7的相互作用编织针织物21。在沉降片8的顶端部14上,从沉降片8的基部8a向摆动位移的径向的外方突出的第二突起部14b形成在编织线接受部14c的更靠顶端14g一侧,在设置在对置的针床3上的沉降片8的第二突起部14b之间、夹住齿口2下方的针织物21地进行拉下。由于在设置在对置的针床3上的沉降片8的第二突起部14b之间夹住齿口2下方的针织物21而进行拉下,因此,可以在齿口2的下方充分拉下针织物21。
并且,由于沉降片8的第二突起部14b位于将被支承在前后针床3上的基部8a的摆动位移中心连接起来的直线22上的位置时,最为接近对置的针床3侧,因此,可以从两侧夹住针织物21。如果使前后的针床3对称,则该直线22呈水平,通过沉降片8的摆动位移、作用于针织物21的力朝向铅直下方,因此,可以充分拉下针织物21。
图7是表示被动部8b以外的沉降片8的形状。沉降片8是通过对金属板冲孔或切割等加工形成的,具有基部8a、省略了图示的被动部8b以及顶端部14。顶端部14具有从基部8a沿着大致一定直径的周方向、向齿口2的下方延伸的臂的形状。在该顶端部14的臂上形成第一突起部14a和第二突起部14b,向着顶端部的周方向突出的第一突起部14a形成在基部8a侧与顶端14g的中间,向着以基部8a为中心的径向的外方突出的第二突起部14b形成在比第一突起部14a靠臂的顶端14g一侧。
在第一突起部14a,向顶端14g侧开口的凹部作为保持针织物的旧线圈的编织线并向下方下压的编织线接受部14c形成在径向的内方。在第一突起部14a,大致相同半径ra的面作为线圈形成边14d形成在周方向的基部8a侧。在织针7借助弯纱三角凸轮从齿口2后退而被拉入针床3的针槽内、用针钩7c形成线圈时,线圈形成边14d确定线圈密度。所形成的线圈中的绕挂在线圈形成边14d上的部分成为沉降弧。
第二突起部14b从半径rb的圆弧向径向的外方突出地形成,该半径rb从编织线接受部14c起向顶端14g侧延伸。半径rb比从第一突起部14a到线圈形成边14c的半径ra只小编织线接受部14c的宽度。第二突起部14b的顶端相对基部8a更向半径rb的径向的外方突出。以第二突起部14b为中心、在周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朝向径向的内方的倾斜面14e、14f。
沉降片8在横编机的针床3的齿口2附近具有被可摆动位移地支承的基部8a,在使顶端部14进入齿口2、利用与织针7的相互作用编织针织物21的横编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1中被使用。沉降片8是板形、顶端部14具有从基部8a沿着大致一定直径的周方向、向齿口2的下方延伸的臂的形状。利用设置在沉降片8的顶端部14的第一突起部14a上的编织线接受部14c和线圈形成边14d、通过与织针7的相互作用进行针织物21的编织,可确实形成线圈。由于在设置在对置的针床3上的沉降片8的第二突起部14b之间夹住齿口2下方的针织物21并拉下,因此,在齿口2的下方可将针织物21充分拉下。
并且,第二突起部14b在沉降片8的顶端部14的臂的顶端14g侧以及基端8a侧的部分上分别形成向着径向的内方倾斜的倾斜面14e、14f。即使该第二突起部14b在进入针织物21的线圈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以基部8a为中心的摆动位移而容易地从夹着的针织物21的线圈中退出。尤其是移圈时、即使针织物被向上方拉起受到张力的情况下,由于形成有倾斜面14e、14f,因此容易退出,可以不产生断线。而且,使沉降片8从齿口2后退时,第二突起部14b也容易从线圈退出,可以不把针织物带着抬起。
装载上述的织针动作用凸轮机构9和沉降片动作用凸轮机构10的滑架分别设置在前后的针床3上,前后连动,能够在针床3的纵长方向往复移动即可。在滑架上也可以设置选针装置,该选针装置根据针织物的编织数据选择用于编织的织针7。这些构成以及织针7和沉降片8相互作用形成的编织动作与已知的内容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上所述,在沉降片8的顶端部14具有第一突起部14a和第二突起部14b。第二突起部14b具有的功能是现有的沉降片所没有的功能。在日本特公平5-83657号公报的沉降片上,编织线接受部形成在进入齿口的顶端侧,其径向的外方成为突起部。该突起部具有卡止旧线圈的编织线来防止随着织针进入齿口、旧线圈的编织线向齿口移动的功能。日本特许第2646317号公报的下部突起也具有与日本特公平5-83657号公报的突起部同样的功能。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突起部14a的功能与日本特公平5-83657号公报的突起部或日本特许第2646317号公报的下部突起相同。在日本特公平5-83657号公报以及日本特许第2646317号公报中,突起是用于卡止旧线圈的编织线来防止随着织针进入齿口而移动的部件,因此,起作用的位置(线圈)是旧线圈(还在织针上的线圈),没有充分考虑在其下侧的线圈。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突起部14b对日本特公平5-83657号公报以及日本特许第2646317号公报中的突起部的下侧(在此之前形成的线圈)起作用。
因此,可以得到以下的效果。
1.针眼粗大的针织物的情况下,即使不能用第一突起部14a按压、也可以用第二突起部14b按压(第一突起部14a的辅助作用)。
2.在编织过程中,由于在第一突起部14a形成的向下方的下压之外、可以得到第二突起部14b产生的拉下效果,因此可以不需要针织物的拉下装置。
3.最后的线圈横列的编织结束、将线圈与织针7分离时,针织物夹在第一突起部14a的下侧部分的沉降片之间,为了防止发生退下状态不良,用第二突起部14b将针织物拉下,从而可确实将针织物退下。尤其是厚的针织物或筒形的针织物、或是手套或小东西等针织物自重轻的情况下,容易夹住针织物。
另外,在上述的2或3中当然也可以设置齿口2的下方针织物的拉下装置。
在不超出本发明的精神或主要特征的范围内可以用其它的各种方式实施本发明。因此,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所有部分只不过是示例,本发明的范围如权利要求书中所示,不受本说明书的任何限制。而且,属于权利要求书的变型或变更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在织针从针床进入、编织针织物的齿口附近的针床上可摆动位移地支承沉降片的基部,在进入齿口的沉降片的顶端部形成作为保持编织后的旧线圈并向下方下压的凹部的编织线接受部,进行弹簧加力以下压沉降片的顶端部,可利用与织针的相互作用编织针织物。在沉降片的顶端部,向摆动位移的径向的外方突出的突起部形成在编织线接受部的顶端侧,在设置在对置的针床上的沉降片的突起部之间夹住齿口下方的针织物而进行拉下,因此可在齿口下方将针织物充分拉下。
并且,由于沉降片的突起部位于连接被支承在各针床的齿口附近的沉降片基部的摆动位移中心的直线上时,最接近对置的针床侧,因此可以从两侧夹住针织物。如果使前后的针床对称的话,该直线则呈水平,通过沉降片的摆动位移,作用于针织物的力朝向铅直下方,因此可以将针织物充分拉下。
另外,沉降片的顶端部的突起部在臂的顶端侧以及基部侧的部分分别形成向着以基部为中心的摆动位移的径向的内方倾斜的倾斜面,因此,只要进行摆动位移就可以容易地从所夹着的针织物的线圈上退下。尤其是移圈时、即使针织物被向上方拉起受到张力的情况下,由于形成有倾斜面,因此容易退出,可以不产生断线。
并且,根据本发明,沉降片可用于可动沉降片装置,该可动沉降片装置在横编机的针床的齿口附近可摆动位移地支承基部、使顶端部进入齿口、通过与织针的相互作用编织针织物。沉降片的顶端部具有从基部起沿着大致一定直径的周方向、向齿口的下方延伸的臂的形状,在臂上形成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向顶端侧的周方向突出的第一突起部形成在基部侧和顶端之间,而向以基部为中心的径向的外方突出的第二突起部形成在比第一突起部靠臂的顶端一侧。设置在第一突起部上的编织线接受部和线圈形成边通过与织针的相互作用进行针织物的编织,可以确实形成线圈。在设置在对置的针床上的沉降片的第二突起部之间、由于夹住齿口下方的针织物而进行拉下,因此在齿口下方可充分拉下针织物。
并且,沉降片的顶端部的第二突起部在臂的顶端侧以及基部侧的部分分别形成向着以基部为中心的摆动位移的径向的内方倾斜的倾斜面,因此,只要进行摆动位移就可以容易地从所夹着的针织物的线圈上退下。尤其是移圈时、即使针织物被向上方拉起受到张力的情况下,由于形成有倾斜面,因此容易退出,可以不产生断线。

Claims (1)

1.一种横编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所述横编机具有隔着齿口对置的前后针床,所述可动沉降片装置备有与织针并列设置的沉降片,沉降片的基部可摆动位移地支承在齿口附近的针床上,在进入齿口的沉降片的顶端部,作为编织线接受部形成有对编织后的旧线圈的编织线进行保持并向下方下压的凹部,进行弹簧加力以下压沉降片的顶端部,利用与织针的相互作用编织针织物,其特征在于,
沉降片的顶端部具有从基部起沿着以基部为圆心的直径大致一定的圆的周方向朝齿口下方延伸的臂的形状,
在该臂中,朝摆动位移的径向外方突出的突起部形成在比编织线接受部更靠周方向的顶端侧的部位,
突起部在位于将被支承在上述前后针床上的基部的摆动位移中心连结的直线上的位置时,最接近对置的针床侧,在周方向的顶端侧以及基部侧的部分上分别形成朝径向的内方倾斜的倾斜面,
在设置于对置的针床上的沉降片的突起部之间夹着齿口下方的针织物而进行拉下。
CNB2005800104495A 2004-03-31 2005-03-29 横编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392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03185A JP4176038B2 (ja) 2004-03-31 2004-03-31 横編機の可動シンカー装置
JP103185/2004 2004-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8467A CN1938467A (zh) 2007-03-28
CN100503926C true CN100503926C (zh) 2009-06-24

Family

ID=35063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1044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3926C (zh) 2004-03-31 2005-03-29 横编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380419B2 (zh)
EP (1) EP1731648B1 (zh)
JP (1) JP4176038B2 (zh)
KR (1) KR101129481B1 (zh)
CN (1) CN100503926C (zh)
WO (1) WO20050956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79625B2 (ja) * 2010-09-30 2016-03-08 岡本株式会社 ロータリーシンカー、編機、及び編機制御装置
US8468855B2 (en) * 2011-09-16 2013-06-25 Pai Lung Machinery Mill Co., Ltd. Downward pressing mesh mechanism and sinker thereof for flat knitting machines
JP6234244B2 (ja) * 2013-03-08 2017-11-2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可動シンカーを備える横編機
CN103276522B (zh) * 2013-05-13 2014-12-17 新昌县万事兴机械有限公司 全成形智能横编机的沉降式织物牵拉机构
WO2016123218A1 (en) * 2015-01-28 2016-08-04 Nike Innovate C.V. Knitting machine with biased cam member for actuating a sinker
US11313058B2 (en) * 2019-02-27 2022-04-26 Pai Lung Machinery Mill Co., Ltd. Flat knitting machine structure with adjustable gap between two knock-over bits
WO2022210811A1 (ja) 2021-03-29 2022-10-0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の可動シンカー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26017A (en) * 1963-11-15 1967-06-20 Paliz A G Double-bed knitting apparatus
US5231854A (en) * 1991-08-23 1993-08-03 H. Stoll Gmbh & Co. Two-bed flat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needles and sinkers
EP0672769A1 (en) * 1994-03-18 1995-09-20 Shima Seiki Mfg., Ltd. Flat bed knitting machine with movable yarn guide membe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37388U (ja) 1982-09-03 1984-03-09 株式会社島アイデア・センタ− 編成編地の案内装置
KR0123800B1 (ko) * 1989-12-28 1997-11-27 마사히로 시마 횡편기에 있어서의 싱카장치
JPH03206161A (ja) 1989-12-28 1991-09-09 Shima Seiki Seisakusho:Kk 横編機におけるシンカー装置
JP2618312B2 (ja) * 1992-07-09 1997-06-1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におけるシンカー装置
JP2700204B2 (ja) * 1992-12-15 1998-01-19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におけるシンカー装置
JP3155434B2 (ja) * 1994-11-16 2001-04-09 津田駒工業株式会社 可動シンカーの駆動装置
JP3498280B2 (ja) * 1996-05-15 2004-02-1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における糸案内装置
DE19704644B4 (de) * 1997-02-07 2006-06-14 H. Stoll Gmbh & Co. Flachstrick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Gestricks
DE19725073B4 (de) * 1997-06-13 2004-11-25 H. Stoll Gmbh & Co. Strickmaschine, insbesondere Flachstrickmaschine
AU2003235819A1 (en) * 2002-05-30 2003-12-19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imited Weft knitting machine with movable sinker device
KR101024209B1 (ko) * 2003-07-30 2011-03-23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가동 싱커를 구비하는 횡편기
JP4015972B2 (ja) * 2003-07-30 2007-11-2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のシンカー装置
EP1522617B1 (de) 2003-10-07 2008-01-23 H. Stoll GmbH & Co. Flachstrickmaschine mit mindestens einem Nadelbett
DE102007018744A1 (de) * 2007-02-26 2008-08-28 Bomag Gmbh Sitzvorrichtung zur Anordnung in einer Fahrerkabin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26017A (en) * 1963-11-15 1967-06-20 Paliz A G Double-bed knitting apparatus
US5231854A (en) * 1991-08-23 1993-08-03 H. Stoll Gmbh & Co. Two-bed flat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needles and sinkers
EP0672769A1 (en) * 1994-03-18 1995-09-20 Shima Seiki Mfg., Ltd. Flat bed knitting machine with movable yarn guide membe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380419B2 (en) 2008-06-03
JP2005290573A (ja) 2005-10-20
EP1731648A1 (en) 2006-12-13
CN1938467A (zh) 2007-03-28
KR101129481B1 (ko) 2012-03-28
KR20060133017A (ko) 2006-12-22
WO2005095698A1 (ja) 2005-10-13
US20080034805A1 (en) 2008-02-14
JP4176038B2 (ja) 2008-11-05
EP1731648A4 (en) 2010-05-26
EP1731648B1 (en) 2013-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03926C (zh) 横编机的可动沉降片装置
CN100554555C (zh) 横编机
EP2894245B1 (en)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equipped with sinker device
CN101029429B (zh) 横机的编织用三角装置
CN100503922C (zh) 横编机的长毛绒编织方法
CN101278086B (zh) 具有可动导纱器的横机
CN101448987B (zh) 嵌花花纹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横机
JP6807451B2 (ja) 横編機でのプレーティング編成方法
JP5414670B2 (ja) 可動シンカーを備える横編機
JP5637984B2 (ja) 可動シンカーを備える横編機
CN101469483A (zh) 横机及其移圈方法、其三角机构
CN101091011B (zh) 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机
JP5844586B2 (ja) 横編機の選針システム、セレクタ、および横編機
US7152435B2 (en) Weft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movable sinker
CN100368615C (zh) 纬编机的选针装置
CN100494536C (zh) 具有可动沉降片的横机
EP2570535A1 (en)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provided with compound needle, and slider control method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TW548358B (en) Weft knitting machine with transfer mechanism and transferring method
CN209816409U (zh) 一种针织横机的沉降片装置
CN100434583C (zh) 横机的沉降片装置
EP0718427B1 (e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CN101194060B (zh) 具有针织物压片的横机及其控制方法
EP3798339B1 (en)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CN114657684B (zh) 横机或编织机的针织三角
CN102704172A (zh) 针织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624

Termination date: 2017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