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30210B - 标签生产设备 - Google Patents
标签生产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30210B CN102030210B CN201010297359.1A CN201010297359A CN102030210B CN 102030210 B CN102030210 B CN 102030210B CN 201010297359 A CN201010297359 A CN 201010297359A CN 102030210 B CN102030210 B CN 10203021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olume
- receiving belt
- guiding elements
- printing receiving
- producing apparat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2—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for loading rolled-up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into printers, e.g. for replacing a used-up paper roll; Point-of-sale printers with openable casings allowing access to the rolled-up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25—Handling copy materials differing in widt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6—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for the guidance of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e.g. for preventing skewed conveyance of the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Landscapes
- Unwinding Webs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 Labeling Devices (AREA)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Abstract
一种标签生产设备(1),包括:卷容纳部(4),用于容纳将打印接收带(3A)缠绕成卷形的卷(3);馈送辊(66),用于从容纳在卷容纳部(4)中的卷(3)送出和输送打印接收带(3A);打印装置(61),用于在通过馈送辊(66)的馈送从卷(3)送出的打印接收带(3A)上打印希望的印迹;和引导装置(20;22A),用于引导从容纳在卷容纳部(4)中的卷(3)送出的打印接收带(3A);其特征在于:引导装置包括能够根据不同规格的卷直径引导卷(3)的第一引导部(22A)或能够根据不同规格的卷宽度引导卷(3)的第二引导部(2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标签生产设备,该标签生产设备通过在打印接收带上打印希望的印迹来生产打印标签。
背景技术
已知通过在打印接收带上打印希望的印迹来生产打印标签的各种标签生产设备。这种标签生产设备在卷容纳部中容纳将打印接收带缠绕成卷形的卷,通过馈送装置从该卷送出打印接收带,并且通过打印装置在该打印接收带上打印预定印迹。然后已进行了如此打印的打印接收带以卷侧被切割装置切割的状态被排出到容纳部之外。因而,生产出打印标签。
有时,其中预先分离成预定规格的标签衬纸被设置在剥离片材上的带用作上述打印接收带。在这种情况下,在打印接收带被从卷送出的同时,通过打印装置在设置在剥离片材上的标签衬纸上打印预定印迹。然后,一旦打印接收带被排出,带有印迹的标签衬纸被从剥离片材剥离且被使用。
在如上所述的标签生产设备中,打印接收带需要从卷沿预定方向送出。这里,例如JP特开2005-194026的现有技术已经提出了在卷侧设置引导打印接收带的宽度方向的引导构件。该现有技术的标签生产设备被设计成使得可旋转地保持卷的卷保持器被安装到卷容纳部,且引导构件被设置于卷保持器。另外,根据卷的多种宽度尺寸,在卷容纳部的沿带送出方向的下游侧设置多个槽部。然后,当卷保持器被安装时,引导构件的前端被插入上述多个槽部中的与待安装的卷的宽度相应的槽部中。由于该动作,卷保持器被定位。另外,在该标签生产设备中,打印接收带的馈送路径在打印接收带被从卷送出的送出位置处开始,沿弯曲形壁弯曲,通过打印装置的打印位置,并到达排出位置。上述引导构件进一步包括在打印接收带被如此送出后沿馈送路径引导打印接收带的宽度方向馈送引导部。该馈送引导部延伸使得其覆盖从上述打印接收带的送出位置到馈送路径弯曲的位置的区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设置于上述现有技术的引导构件的前端被插入设置于卷收容部的多个槽部中的与待安装的卷宽度相应的槽部中,从而能够利用具有不同宽度尺寸的多种卷来生产打印标签。然而,对于这种构造,仅支撑少数预定宽度类型的卷,而不能支撑任意宽度的卷。
响应上述问题,能够沿卷的宽度方向前进和缩回的引导构件可被设置于卷容纳部,以允许支撑任意宽度。由于该布置,使引导构件前进和缩回以根据容纳的卷的宽度调节其位置,从而能够支撑任意宽度的卷且引导打印接收带的宽度方向。
由于这种构造,使用者通过将一个手指抓住和保持在引导构件和卷之间且将另外的手指抓住和保持在引导构件的与卷相反的侧来夹持引导构件,借此进行引导构件的前进和缩回操作。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引导构件在与卷的端面接触的同时引导打印接收带的宽度方向,因此例如当卷的外径大时,很难确保在引导构件和卷之间使用者可抓住和保持他的或她的手指的空间,从而导致诸如引导构件可操作性下降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上述现有技术的标签生产设备中,容纳在卷容纳部中的卷的外径随着打印接收带的送出而逐渐减小。结果,打印接收带的送出位置随着卷外径减小而逐渐移动,使得在卷送出后即刻打印接收带的馈送路径也根据卷外径改变。
这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如上所述,设置于引导构件的馈送引导部被设置成使得其覆盖从打印接收带的送出位置到馈送路径弯曲的位置的区域。然而,如上所述,在从送出位置到弯曲位置的范围中,打印接收带的馈送路径根据卷外径值的改变而改变,导致馈送引导部将不能稳定地引导打印接收带的宽度方向的可能性。
因此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标签生产设备,该标签生产设备即使在卷宽度或外径改变为不同值时也能够可靠地引导打印接收带。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支撑任意宽度的卷的标签生产设备。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标签生产设备,该标签生产设备即使在卷外径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得使用者容易地前进和缩回引导构件。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是提供一种标签生产设备,即使卷外径改变,该标签生产设备也能够可靠地引导打印接收带的宽度方向。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根据第一发明,提供一种标签生产设备,该标签生产设备包括:卷容纳部,所述卷容纳部用于容纳将打印接收带缠绕成卷形的卷;馈送辊,所述馈送辊用于从容纳在所述卷容纳部中的所述卷送出和输送所述打印接收带;打印装置,所述打印装置用于在通过所述馈送辊的馈送从所述卷送出的所述打印接收带上打印希望的印迹;和引导装置,所述引导装置用于引导从容纳在所述卷容纳部中的所述卷送出的所述打印接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装置包括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中的至少一个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能够根据不同规格的卷直径引导所述卷,所述第二引导部能够根据不同规格的卷宽度引导所述卷。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发明,从容纳在卷容纳部中的卷送出的打印接收带被引导装置引导。该引导装置包括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第一引导部能够支撑和引导具有不同规格的卷直径的卷。第二引导部能够支撑和引导具有不同规格的卷宽度的卷。设置于引导构件的第一引导部或第二引导部的这种功能使得即使在卷宽度或外径改变成不同值时也可能可靠地引导打印接收带。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和第二目的,根据第二发明,在根据第一发明的标签生产设备中,所述引导装置包括所述第二引导部,所述卷容纳部包括固定壁部,且所述卷容纳部在所述卷的沿沿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面与所述固定壁部接触的状态下容纳所述卷;并且所述第二引导部是引导构件,所述引导构件以能够沿所述卷的宽度方向前进到所述卷容纳部的所述固定壁部和从所述卷容纳部的所述固定壁部缩回的方式设置,且所述引导构件用于通过接触所述卷的沿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来引导从所述卷送出的所述打印接收带的沿宽度方向的一侧。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发明,引导构件被相对于固定壁部能够沿卷的宽度方向前进和缩回地设置。由于该布置,使引导构件前进和缩回以根据容纳的卷的宽度调节其位置,使得能够在固定壁部和引导构件之间插入任意宽度的卷,并引导打印接收带的沿宽度方向的侧面。因而,本发明能够支撑任意宽度的卷。
此外,在使用具有预先设置于卷侧的引导构件的卷的情况下,引导构件在使用后被丢弃。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引导构件通常由树脂制成,会导致巨大的环境负担。相反,本申请的第二发明在标签生产设备上提供引导构件,从而不需要丢弃引导构件并减少了环境负载。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和第三目的,根据第三发明,在根据第二发明的标签生产设备中,所述引导构件进一步包括抓握部,所述抓握部被设置在所述引导构件和所述卷的沿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之间,用于形成当使所述引导构件前进和缩回时使用者能够用手指抓握的抓握空间。
卷容纳部的固定壁部与卷的沿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面接触,并且使引导构件根据容纳的卷的宽度相对于固定壁部前进和缩回,从而与卷的沿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接触。由于该布置,卷被容纳在卷容纳部中,同时插入固定壁部和引导构件之间,并且在该状态下,引导构件引导从卷送出的打印接收带的宽度方向的侧面。
此时,根据本申请第三发明,抓握部被设置于引导构件,从而形成抓握空间,使得使用者能够将他的或她的手指抓住和保持在抓握部和卷的沿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之间的区域中。然后通过使用者将他的或她的手指抓住或保持在引导构件的抓握部上进行上述引导构件的前进和缩回操作。抓握部使得能够确保抓握部和卷端面之间的抓握空间,而与卷外径随着打印接收带被送出而发生的任何变化无关。由于该布置,即使在大的卷外径的情况下,使用者也能够使引导构件容易地前进和缩回。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和第四目的,根据第四发明,在根据第一发明的标签生产设备中,所述引导装置包括所述第一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是设置在所述打印接收带的馈送路径上的馈送引导构件,处于第一弯曲位置和馈送辊位置之间,且用于引导通过所述馈送辊馈送的所述打印接收带的沿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馈送路径在被从所述卷送出之后在所述第一弯曲位置处首次弯曲,所述馈送辊和所述打印接收带在所述馈送辊位置处接触。
在该标签生产设备中,通常,根据构成标签生产设备的每种装置类型和构件的形状、布局等,设置于馈送路径上的辊、弯曲壁表面等与打印接收带接触,从而改变输送方向且因而使馈送路径形成为适当弯曲形状。
这里,容纳在卷容纳部中的卷的外径随着打印接收带被送出而逐渐减小。结果,随着卷外径减小,打印接收带的送出位置逐渐移动,使得在卷送出后即刻打印接收带的馈送路径也根据卷外径改变。
根据本申请的第四发明,馈送引导构件被设置于打印接收带的馈送路径上,处于第一弯曲位置和馈送辊位置之间,从卷送出后馈送路径在该第一弯曲位置处首次弯曲。此时,第一弯曲位置是从卷送出的打印接收带的馈送路径由于与辊和弯曲壁表面等接触而首次弯曲的位置,使得打印接收带的馈送路径在第一弯曲位置处的位置一定。结果,即使如上所述打印接收带的馈送路径由于卷外径的改变在从卷送出后立即变化,该改变也被限制到馈送路径的从送出位置到第一弯曲位置之间,并且馈送路径在从第一弯曲位置开始的下游不改变。结果,通过如上所述将馈送引导构件设置在打印接收带的馈送路径上的第一弯曲位置和馈送辊位置之间,在形成有固定路径的部分中能够与卷外径无关地引导打印接收带的宽度方向。由于该布置,打印接收带的宽度方向被可靠地引导。
附图说明
图1是透视图,图示了从前上方看到的本实施例的标签生产设备的外观。
图2是透视图,图示了在上盖打开且安装了卷的情况下从前上方看到的标签生产设备的外观。
图3是透视图,图示了在上盖打开且取出了卷的情况下从前上方看到的标签生产设备的外观。
图4是示出标签生产设备的整体结构的剖面图。
图5是示出标签生产设备的整体结构的顶视图。
图6是沿图5的线VI-VI截取的标签生产设备的剖面图。
图7是沿图5的线VII-VII截取的标签生产设备的剖面图。
图8是示出从卷侧看到的引导构件的详细构造的透视图。
图9是示出从操作部侧看到的引导构件的详细构造的透视图。
图10是侧视图,示出了在操作构件没被操作的情况下的标签生产设备的整体结构。
图11是沿图10的线XI-XI截取的标签生产设备的水平剖面图。
图12是侧视图,示出了在操作构件被操作的情况下的标签生产设备的整体结构。
图13是沿图12的线VIII-VIII截取的标签生产设备的水平剖面图。
图14A是标签生产设备的侧剖面图,用于说明支撑卷的辊根据卷外径而不同。
图14B是标签生产设备的侧剖面图,用于说明支撑卷的辊根据卷外径而不同。
图14C是标签生产设备的侧剖面图,用于说明支撑卷的辊根据卷外径而不同。
图15是图示了卷的重心根据卷外径的运动的图。
图16是标签生产设备的侧剖面图,示出了引导打印接收带的宽度方向的延伸部的引导表面。
图17是标签生产设备的侧剖面图,示出了排出的打印接收带的弯曲状态。
图18是示出从前方看到的在去除了窗构件的情况下上盖主体的透视图。
图19是示出从后方看到的在去除了窗构件的情况下上盖主体的透视图。
图20是从后方看到的透明窗的透视图。
图21是从前方看到的透明窗的透视图。
图22是透明窗与开口的接合部的肋构件安装部分的剖面图。
图23是透视图,示出了从前上方看到的示例性变型的标签生产设备的外观,其中配合部形成曲线。
图24是侧剖面图,示出了标签生产设备的排出口附近的内部结构。
图25A是图示了在带片段排出时允许带片段的从带片段的支点开始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上升的带片段上升允许空间的图。
图25B是图示了在带片段排出时允许带片段的从带片段的支点开始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上升的带片段上升允许空间的图。
图25C是图示了在带片段排出时允许带片段的从带片段的支点开始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上升的带片段上升允许空间的图。
图25D是图示了在带片段排出时允许带片段的从带片段的支点开始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上升的带片段上升允许空间的图。
图26是标签生产设备的侧剖面图,示出了当卷外径是最大值时容纳在卷容纳部中的卷。
图27A是示出传感器保持器的详细结构的侧剖面图。
图27B是示出传感器保持器的详细结构的透视图。
图27C是示出传感器保持器的详细结构的顶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首先,将参考图1描述从前上方看本实施例的标签生产设备1的外观。注意下文的描述中前、后、左、右方向指每幅图(例如图1)中由箭头适当指示的方向。
在图1中,标签生产设备1设置有包括前面板6和上盖5的壳体2。壳体2和上盖5由树脂制成。上盖5包括上盖主体5A和形状大致为圆形的左、右盖构件5B。左、右盖构件5B通过螺钉等固定到上盖主体5A的左部和右部。上盖主体5A可旋转地连接到壳体2的后端部,从而上盖5能够相对于壳体2打开和关闭。壳体2的左、右侧壁均设置有释放突舌17,当该释放突舌被向上挤压时释放上盖5到壳体2的锁定,使上盖5可释放。在壳体2的左侧壁或右侧壁上,在示例中是在靠近右侧侧壁的前方的上表面上,设置有标签生产设备1的电源按扭7A、馈送按钮7C和切割器按钮7B,该馈送按钮7C排出等于预定长度的量的从卷3送出的打印接收带3A,该切割器按钮7B通过切割器单元8(参考后面描述的图4)切割打印接收带3A。
在前面板6上设置有排出口6A。该排出口6A用于将带有印迹的打印接收带3A从壳体2的内部排出到外部。透明窗5C设置到上盖5,透明窗5C由透明树脂制成使得能够检查容纳在壳体2内部的卷3。
接下来,将分别参考图2和图3描述从前上方看,安装和没安装卷3的标签生产设备1的外观。注意在图2和图3中,为了清楚显示,省略了上盖5。
如图2和图3所示,标签生产设备1包括处于壳体2的内部空间后方的凹入的卷容纳部4。该卷容纳部4容纳将打印接收带3A缠绕成卷形的卷3,使得打印接收带3A被从卷的下侧送出。如图2所示,根据待生产的打印标签L(参考后面描述的图4)预先分离成预定规格的多个标签衬纸10(所谓的模切标签)被沿长度方向连续地设置在打印接收带3A上、处于打印接收带3A的宽度中央的位置处,打印接收带3A构成卷3。
卷容纳部4包括沿宽度方向的右侧上的固定壁部4A,且在与卷3的沿宽度方向的一侧(在本示例中是宽度方向的右侧)的端面3R接触的同时可旋转地容纳卷3。引导构件20被设置到卷收容部4,该引导构件20通过与卷3的沿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在本示例中是宽度方向的左侧)的端面3L接触来引导从卷3送出的打印接收带3A的宽度方向。该引导构件20可相对于固定壁部4A沿卷3的宽度方向前进和缩回地设置。由于该布置,使引导构件20前进和缩回以根据容纳的卷3的宽度调节其位置,使得可能在固定壁部4A和引导构件20之间插入任意宽度的卷3且引导打印接收带3A的宽度方向。即,卷容纳部4能够容纳缠绕具有不同宽度的多种类型的打印接收带3A的多种类型的卷3。另外,能够根据使用者的操作在引导构件20不能前进和缩回的锁定状态和引导构件20能够前进和缩回的解锁状态之间切换的操作构件30被设置于引导构件20。将在后面描述使用该操作构件30的引导构件20的前进和缩回结构的细节。
如图3所示,三个辊51到53被设置于卷收容部4的底表面,当压纸辊66(后面描述)被压纸辊马达(未示出)旋转驱动时,通过与卷3的外表面接触,三个辊51到53中的至少两个辊随动旋转且可旋转地支撑卷3,将打印接收带3A从卷3拉出。这三个辊相对于卷3沿圆周方向的位置不同,并且沿着卷3的圆周方向从前到后按第一辊51、第二辊52和第三辊53的顺序设置。第一到第三辊51到53被沿卷的宽度方向分成多个部分(在本示例中是四个),并且根据卷宽度仅安装有卷3的部分旋转。
平坦表面40被设置在卷容纳部4的前侧。多个槽部41(参考后面描述的图7等)被沿着卷的宽度方向形成在该平坦表面40上。这里,前述引导构件20包括与卷3的沿宽度方向的左侧的端面3L接触的主体部21和朝向打印接收带3A的沿送出方向的上游侧(即朝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22。引导构件20被设置成使得上述延伸部22被安装在上述平坦表面40上。然后,与设置于上述平坦表面40中的多个槽41中的一个槽接合的突舌23(参考后面描述的图8和图9)被设置于延伸部22的引导表面22A的前下端。当引导构件20处于锁定状态时突舌23与槽部41接合,而当引导构件20处于解锁状态时突舌23与槽部41脱离。
现在将参考图4描述标签生产设备1的整体结构。注意在每一幅图中(包括图4),下文中从卷3送出且输送的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由附图标记“3A”适当地标示并且由长短交替的虚线表示。
如图4所示,在上盖主体5A的前端的下侧,压纸辊66的辊轴66A通过设置于沿轴线方向的两端的支架65可旋转地沿轴向支撑,压纸辊66的辊轴66A从容纳在卷收容部4中的卷3送出且输送打印接收带3A。驱动压纸辊66的齿轮(未示出)被固定到辊轴66A的一个轴端。上盖5的压纸辊66被安装到与壳体2的打印头61相应的位置,通过关闭上盖5,打印接收带3A被插入设置于上盖5侧的压纸辊66和设置于壳体2侧的打印头61之间,从而能够通过打印头61进行打印。在上盖5关闭的情况下,压纸辊66的上述齿轮与壳体2侧的齿轮列(未示出)接合,并且压纸辊66被由步进电机等制成的压纸辊马达(未示出)可旋转地驱动,使得能够输送打印接收带3A。
打印头61被固定到支撑构件62的一端,该支撑构件沿轴向支撑打印头61的中间部分且被弹簧构件64向上偏置。另一方面,压纸辊66被安装到上盖5。结果,当上盖5通过释放突舌17打开时,打印头61变成与压纸辊66分离,且当上盖5关闭时,通过弹簧构件64的偏置力将打印接收带3A压靠到压纸辊66,从而能够打印。
此外,上述切割器单元8被设置于打印头61的沿带馈送方向的下游侧。切割器单元8包括可动刀片47和与该可动刀片47相对设置的固定刀片46,该可动刀片47当从前方看时形成V形且通过切割马达(未示出)沿大致与打印接收带3A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切割方向(图4中从下向上)可动地设置。
如前所述,标签衬纸10被沿长度方向连续设置于打印接收带3A。如图4的部分放大图所示,在本示例中标签衬纸10具有两层结构,并且在图4中从下侧向上侧按具有自显色特性的感热层3a以及粘合层3b的顺序层叠。然后,标签衬纸10通过上述粘合层3b的粘合力以预定间隔粘着到剥离片材3c的一侧。即,打印接收带3A是在粘着有标签衬纸10的部分中包括感热层3a、粘合层3b和剥离片材3c的三层结构,在没有粘着标签衬纸10的部分(即在两个标签衬纸10之间的部分)是仅包括剥离片材3c的一层结构。在剥离片材3c最终被剥离时,带有印迹的标签衬纸10作为包括感热层3a和粘合层3b的打印标签L被粘贴到预定产品等。
注意卷3通过将打印接收带3A缠绕成卷形使上述标签衬纸10位于沿直径方向的外侧而形成。结果,如图4所示,打印接收带3A以标签衬纸10侧的表面朝下的方式从卷3的下侧送出,并且经过设置在打印接收带3A的下侧的打印头61打印。
根据上述构造的标签生产设备1,当上盖5关闭且随后压纸辊马达旋转地驱动压纸辊66时,打印接收带3A被拉出。由于这种布置,打印接收带3A被从卷3送出,同时宽度方向被引导构件20的与卷3的沿宽度方向的左侧的端面3L接触的主体21引导。从卷3送出的打印接收带3A与形成在卷容纳部4和前述平坦表面40之间的弯曲壁表面42接触,从而使馈送路径朝水平方向弯曲,该弯曲壁表面42是弯曲形状的壁表面。然后,打印接收带3A被馈送,同时宽度方向被引导构件20的安装到平坦表面40上的延伸部22引导,且馈送路径通过设置在下游侧的支撑辊43向下弯曲。该支撑辊43是设置在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最高的部分中的辊,且当随动旋转时支撑打印接收带3A。
接下来,打印接收带3A与弯曲部44接触,该弯曲部44是形成在压纸辊66和打印头61之间的壁表面弯曲的部分,从而使馈送路径进一步向下弯曲且将打印接收带3A馈送到压纸辊66和打印头61的接触位置。此时,打印头61被驱动且被控制,使得在构成打印接收带3A的标签衬纸10的上述感热层3a的打印表面上打印希望的印迹。接下来,打印接收带3A被从排出口6A排出到前面板6的顶部。然后,当打印接收带3A已被输出从切割器单元8起预定距离时,使用者操作切割器按钮7B,通过切割器单元8切割打印接收带3A。带有印迹的一个或多个标签衬纸10被设置在切割的打印接收带3A上,当使用者从剥离片材3c剥离标签时能够用作打印标签L。
引导构件的前进和缩回结构
接下来,将参考图5到图13详细描述使用操作构件30的引导构件20的前进和缩回结构。
如图8和图9所示,引导构件20包括前述与卷3的沿宽度方向的左侧的端面3L接触的主体21、前述朝打印接收带3A的沿送出方向的下游侧延伸的延伸部22以及支撑主体21和延伸部22的支撑部24。主体21和延伸部22的卷3侧的表面构成与卷3接触的接触表面25。主体21被定位成使得接触表面25与卷3的沿宽度方向的左侧的端面3L接触以引导打印接收带3A的宽度方向,且延伸部22被定位成使得接触表面25与送出的打印接收带3A的端部接触,从而引导打印接收带3A的宽度方向。
前述操作构件30被设置在主体21的与上述接触表面的相反的表面上,该操作构件30能够根据使用者的操作在引导构件20在不能前进和缩回的锁定状态和引导构件能够前进和缩回的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如图6和图10所示,操作构件30包括通过使用者用他的或她的手指操作的主体31和设置于主体31的下部的支撑部32。另外,如图6所示,操作构件30进一步包括在支撑部32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朝引导构件20延伸的旋转支撑臂33。旋转支撑臂33在其端部处包括朝操作构件30的沿宽度方向的外部延伸的销钉(未示出),且该销钉与形成在引导构件20的支撑部24上的轴孔26(参考图8和图9)接合。此时,旋转支撑臂33与凹部27(参考图9)接合,该凹部被形成为沿竖直方向比引导构件20的支撑部24上的旋转支撑臂33更大。由于该布置,操作构件30被构造成在其中旋转支撑臂33与凹部27接合的旋转范围内可旋转,且与轴孔26接合的销钉作为旋转中心。
操作构件30被弹簧构件(未示出)偏置,从而它向下(沿图6的箭头X所示的方向)旋转。由于该布置,当不由使用者操作时,操作构件30位于旋转范围的下端(处于旋转支撑臂33与凹部27的下端部接触的状态)。此时,如图6所示,设置于支撑部32的下端的突舌34与沿着卷3的宽度方向设置于卷容纳部4的底表面4C的多个槽部13(参考图5)中的一个槽部接合。
另一方面,如图6和图10所示,操作构件30的主体31在其上部包括朝引导构件20的相反侧弯曲的抓握部35。该抓握部35被形成为使得多个成线性形状的凸部36沿竖直方向平行设置。由于该凸部36,使用者能够容易使他的或她的手指抓住和保持抓握部35。此外,如图8和图9所示,在与上述操作构件30的抓握部35相对的位置处,朝操作构件30凹入的抓握部21A设置于引导构件20的主体21。由于该布置,当使用者用一个手指(例如拇指)操作操作构件30的抓握部35时,使用者用另一个手指(例如食指或中指)抓住和保持引导构件20的抓握部21A,从而引导构件20被一个手指和另一个手指夹持,使得能够操作操作构件30。
作为上述使用者操作的结果,操作构件30抵抗前述弹簧构件的偏置力且向上(图6中箭头Y的方向)旋转。由于该布置,设置于操作构件30的下端的突舌34上升,从而使突舌34与槽部13的接合状态脱离。即,当使用者操作操作构件30时,操作构件30的突舌34与设置于卷容纳部4的底表面4C的槽部13脱离,并且当使用者停止操作操作构件30时,操作构件30的突舌34与设置于卷容纳部4的底表面4C的槽部13接合。
此外,使用者能够使用操作构件30进行操作,不管设置于引导构件20的延伸部22的前下端的前述突舌23与设置于平坦表面40的前述槽部41是接合或脱离。详细描述如下。
如图9所示,引导构件20在主体21的接触表面25的相对侧包括容纳轴构件60(参考图10和图11)的轴容纳部28,该轴构件60根据操作构件30的操作状态沿与卷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前后方向)滑动。该轴容纳部28包括以在预定滑动范围内可滑动的方式支撑轴构件60的多个(本示例中为四个)支撑部28A,其轴向两端开放。轴构件60被弹簧构件(未示出)朝轴线方向的一侧(本示例中是后侧)偏置。由于该布置,当使用者不操作操作构件30时,轴构件60位于上述滑动范围的最后端位置。在该状态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轴构件60从引导构件20的沿打印接收带3A的送出方向的上游(在本示例中向后侧)延伸,从而在沿送出方向的下游侧(本示例中是前侧)引出。由于该布置,设置于引导构件20的延伸部22的前下端的突舌23与设置于平坦表面40的槽部41接合,从而将引导构件20保持在锁定状态中。
这里,如图11所示,凸轮构件37被设置于操作构件30的主体31的引导构件20侧。另一方面,在操作构件30侧上突出的突出部61被设置在轴构件60上的与上述凸轮构件37相对的位置。由于该布置,如图12和图13所示,当操作构件60通过使用者进行的操作向上(图6中的箭头Y的方向)旋转时,上述凸轮构件37与轴构件60的突出部61接触,使轴构件60从引导构件20朝着打印接收带3A的送出方向的下游侧(在本示例中的前侧)延伸。由于该布置,轴构件60的前端与卷容纳部4的倾斜表面4B接触,从而引导构件20的沿带送出方向的下游侧(本示例中为前侧)被抬起。结果,如图12所示,设置于引导构件20的延伸部22的前下端的突舌23上升,从而脱离设置于平坦表面40的槽部41。即,当使用者操作操作构件30时,引导构件20的延伸部22的突舌23与设置于平坦表面40的槽部41脱离,且如图7所示当使用者停止操作操作构件30时突舌23与槽部41接合。
接下来,将描述引导构件20的支撑结构。如图5、图6等所示,与引导构件20的支撑部24接合且引导引导构件20的前进和缩回方向的轨道构件11被沿着卷3的宽度方向设置于卷容纳部4的底表面4c。即,如图8所示,前述引导构件20的支撑部24在其下端包括凹入的接合部24A,上述轨道构件11以可滑动的方式与接合部24A接合,从而引导引导构件20的前进和缩回方向。注意前述槽部13被设置于轨道构件11上。
此外,如图5和图11所示,檐构件12被设置于轨道构件11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注意,由于前侧的檐构件12被图5和图11中的第一辊51遮蔽,仅在前侧示出沿竖直方向设置在与檐构件12大致相同位置的孔部14。檐构件12被设置成当支撑部24与轨道构件11接合时,位于形成在上述支撑部24的接合部24A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凸缘部29上方,并且当凸缘部29被从上方挤压时防止支撑构件24与轨道构件11分离。如图5和图11所示,这些檐构件12在轨道构件11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沿卷3的宽度方向交错排列。具体地,与支撑部24的前进或缩回位置无关,檐构件12交错排列,从而三个或更多檐构件总是沿竖直方向与支撑部24的凸缘部29重叠,能够可靠地防止支撑部24与轨道构件11分离。
此外,形成在上述支撑部24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凸缘部29被构造成使得位于打印接收带3A的沿送出方向的上游侧(本示例中的后侧)的凸缘部29R的厚度T1比位于下游侧(在本示例中的前侧)的凸缘部29F的厚度T2厚。由于该布置,能够在檐构件12和位于前侧的凸缘部29F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大于檐构件12和位于后侧的凸缘部29R之间的间隙。间隙尺寸的该差别允许引导构件20的沿送出方向的下游侧通过前述轴构件60的伸展而抬起。
由于这种构造,当使用者操作操作构件30时,操作构件30的突舌34与设置于卷容纳部4的底表面4C的槽部13脱离,并且引导构件20的延伸部22的突舌23与设置于平坦表面40的槽部41脱离,从而使引导构件20解锁。由于该布置,允许引导构件20相对于固定壁4A的前进和缩回操作,从而当使用者操作操作构件30时能够根据卷宽度来调节引导构件20的位置。然后,一旦该位置被调节且使用者停止操作操作构件30,操作构件30的突舌34与卷收容部4的槽部13接合,并且引导构件20的延伸部22的突舌23与平坦表面40的槽部41接合,从而锁定引导构件20。由于该布置,引导构件20的前进和缩回操作被禁止,使得能够将引导构件20固定到调节后的位置。
卷容纳部内部的辊结构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设置在卷容纳部4内的三个辊51到53。
如前文所述,三个辊51到53相对于卷3沿圆周方向处于不同位置,并且沿卷3的圆周方向从前向后按第一辊51、第二辊52和第三辊53的顺序设置。这三个辊51到53的旋转中心轴线Xr1到Xr3(参考图5)每个都平行于卷3的缠绕中心轴线XR(参考图2)。如前面提到的图4所示,三个辊51到53的位置关系使得与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相比,第三辊53设置在打印接收带3A的沿送出方向的相反侧(本示例中为后侧)。此外,第一辊51的中心轴线51a和第二辊52的中心轴线52a共有水平位置关系(包括中心轴线51a和中心轴线52a的平面LE平行于安装平面PR),并且第三辊53的中心轴线53a被设置成比第一辊51的中心轴线51a和第二辊52的中心轴线52a高。然后,第一辊51的中心轴线51a和第二辊52的中心轴线52a之间的辊与辊的距离d1大于第二辊52的中心轴线52a和第三辊53的中心轴线53a之间的辊与辊的距离d2。
这里,标签生产设备1通过在从容纳在卷容纳部4的卷3送出的打印接收带3A上打印希望的印迹来生产打印标签L。此时,随着打印接收带3A被送出,容纳在卷容纳部4中的卷3的外径D从最大值Dmax逐渐下降到中间值Dmid,然后到最小值Dmin。注意最大值Dmax是当开始使用时的卷外径,最小值Dmin是当使用结束时的卷外径。根据该实施例,使用具有如下尺寸的卷3:Dmax=4英寸(101.6mm),Dmin=1英寸(25.4mm)+纸筒3B的厚度(后面描述;2mm×2)=29.4mm。即,最大直径Dmax是最小直径Dmin三倍或更多倍。另外,中间值Dmid是当所有三个辊51到53都支撑卷3(后面详细描述)时的卷外径,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当使用上述卷时,被设定为大约Dmid=63.5mm。那么,由于辊51到53如上所述地设置,支撑卷3的辊构造根据卷3的外径而变化。现在将参考图14描述辊构造根据卷外径而变化的细节。
如图14A所示,当卷3的外径D是最大值Dmax时,第二辊52与卷3的外表面分离,使卷3由第一辊51和第三辊53支撑。由这两个辊51和53支撑的状态从卷外径D等于最大值Dmax的时刻持续到就在卷外径D等于如后面描述的图14B所示的中间值Dmid之前。即,在从最大值Dmax到就在中间值Dmid之前的范围内(其中卷外径D相对较大),卷3由第一辊51和第三辊53支撑。由于该布置,支撑卷3的辊之间的距离大,能够使卷3被稳定地支撑。此外,也能实现下面的优点。
即,在如本实施例一样打印接收带3A被从卷3的下侧送出的情况下,试图朝带送出方向的相反侧(在该示例中的后侧)卷起卷3的力起作用。此时,如图14A所示,在从最大值Dmax到就在中间值Dmid之前的、卷外径D相对较大的范围内,卷3的重心相对较高,从而增大试图朝着后侧卷起卷3的力的影响,导致卷3可能向后卷起。另一方面,如图14C所示,在从中间值Dmid到最小值Dmin的、卷外径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卷3的重心相对较低,从而减小上述试图卷起卷3的力的影响且降低卷3将卷起的可能性。
根据该实施例,当卷外径D处于从最大值Dmax到就在中间值Dmid之前的范围内时,即在卷3的重心相对较高的范围内,卷3被第一辊51和第三辊53支撑,如前所述该第三辊53被设置在从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向后的较高位置。结果,试图朝后侧卷起卷3的前述力被有效地抵抗,从而即使当卷外径D在从最大值Dmax到就在中间值Dmid之前的范围内时,卷3也能够被稳定地支撑。
此外,在卷3的外径D达到中间值Dmid的情形中,如图14B所示,包括第一辊51、第二辊52和第三辊53的所有辊均与卷3的外周表面接触,使得卷3被三个辊51到53支撑。因而,当辊外径D等于中间值Dmid时,包括第一辊51、第二辊52和第三辊53的所有辊支撑卷3,使得卷3可被稳定地支撑。另外,还可以实现下面的优点。
即,通常,当压纸辊66被旋转地驱动时,从卷3送出打印接收带3A,由于辊的摩擦力和来自辊本身自重的惯性导致的施加到送出带的负载与卷外径D的尺寸和支撑卷3的辊的数量成比例地增加。当该负载增加超出预定值时,存在打印接收带3A从卷3不能顺畅送出的可能性,从而引起打印头61执行的打印不均匀。
根据该实施例,如上所述,当卷外径D达到中间值Dmid时,第一辊51、第二辊52和第三辊53的三个辊支撑卷3。即,当支撑卷3的辊的数量达到最大数量3时的卷外径D被设定为中间值Dmid,与最大值Dmax的情况相比大幅减小。结果,当从卷3送出打印接收带3A时产生的负载减小,从而抑制诸如上述打印不均匀的出现。
此外,如图14C所示,当卷3的外径D是最小值Dmin时,第三辊53和卷3的外周表面分离,使得卷3由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支撑。注意此时卷3处于整个打印接收带3A已被送出且纸筒3B露出的状态,并且卷外径D的最小值Dmin等于纸筒3B的外径。由这两个辊51和52支撑的该状态从如图14B所示卷3的外径D由中间值Dmid下降的时刻持续到最小值Dmin。即,在卷外径D从中间值Dmid下降到最小值Dmin的范围、即卷外径D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卷3被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这两个辊支撑。根据该实施例,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之间的辊与辊的距离d1(参考图4)被设定为小于卷外径的最小值Dmin,从而即使当卷外径D达到最小值Dmin时,仍能够防止卷3落下。
接下来,将参考图15描述在如上所述辊支撑的情况下卷的重心根据卷外径D的运动。注意为了容易说明,当卷外径D是Dmax、Dmid和Dmin时的卷3的重心在图15中分别表示为Gmax、Gmid和Gmin。
如图15所示,在卷外径D从最大值Dmax减小到中间值Dmid的范围内,卷3的重心在将卷3与辊51和53的接触点P1和P3连接的线段的垂直二等分线L1上从Gmax移动到Gmid。在该范围内,卷3的重心高,使试图朝着后侧(图15中的右侧)卷起卷3的力将明显超过卷3的重量。因此,如图所示使垂直二等分线L1向前倾斜,从而能够有效抵抗试图向后卷起卷3的力。
另一方面,在卷外径D从中间值Dmin下降到最小值Dmin的范围内,卷3的重心在将卷3与辊51和52的接触点P1和P2连接的线段的垂直二等分线L2上从Gmid移动到Gmin。在该范围内,卷3的重心低,从而卷3的重量明显超过试图朝后侧卷起卷3的力。因此,试图朝后卷起卷3的力的影响减小,从而即使当卷3仅由设置在水平位置的辊51和52支撑时也能够使卷3被稳定支撑。
延伸部的引导功能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引导构件20的延伸部22的引导功能。
如前文所述,引导构件20包括主体21和延伸部22,该主体21与卷3的沿宽度方向的左侧的端面3L接触,延伸部22朝打印接收带3A的沿送出方向的下游侧(即朝前侧)延伸。主体21通过与卷3的沿宽度方向的左侧的端面3L接触来引导从卷3送出的打印接收带3A的宽度方向。然后,与设置于平坦表面40的多个槽部41中的一个槽部接合的突舌23被设置于延伸部22的前下端。如前述图8所示,延伸部22包括引导表面22A,该引导表面22A被设立在打印接收带3A的沿宽度方向的一侧、处于突舌23上方,且当引导表面22A与从卷3送出的打印接收带3A的沿宽度方向的一侧(在本示例中是沿宽度方向的左侧)的端部接触时,引导打印接收带的宽度方向。注意引导表面22A构成接触表面25的前端的一部分。即,包括引导表面22A、延伸部22和主体21的接触表面25一体地构成引导构件20。
现在将参考图16描述通过延伸部22的引导表面22A对打印接收带3A的宽度方向的引导。注意图16示出的卷3的外径D对应于前述图14和图15所示的最大值Dmax、中间值Dmid和最小值Dmin。
如图16所示,在延伸部22被安装到平坦表面40且突舌23与槽部41接合的状态下,延伸部22的引导表面22A被设置在从卷3的送出位置F1、F2和F3之后馈送路径首次弯曲处前述弯曲壁42的接触位置P4(下文中称为“第一弯曲位置P4”)和压纸辊66与打印接收带3A接触的位置P6(下文中称为“压纸辊位置P6”)之间。更具体地,引导表面22A被设置在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上、处于第一弯曲位置P4和位置P5(下文中称为“第二弯曲位置P5”)之间,该位置P5是馈送路径在第一弯曲位置P4之后弯曲的下一个位置,且该位置是馈送路径上的打印接收带3A和支撑打印接收带3A的前述支撑辊43形成接触的位置。
由于引导表面22A设置于上述位置,所以引导表面22A能够引导打印接收带3A的宽度方向,而不受卷3的外径D影响。现在将参考图16对此进行讨论。即,随着打印接收带3A被送出,容纳在卷容纳部4中的卷3的外径D逐渐减小。结果,如图16所示,打印接收带3A的送出位置F1、F2和F3随着卷外径D的收缩逐渐移动,使得紧接在卷送出之后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根据卷外径D改变。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当卷外径D是最大值Dmax、中间值Dmid和最小值Dmin时,打印接收带的馈送路径分别由3Amax、3Amid和3Amin表示。
此时,前述第一弯曲位置P4是从卷3送出的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通过与弯曲壁表面42接触而第一次弯曲的位置,使得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在该第一弯曲位置P4处的位置固定。结果,即使如上所述由于卷外径D的改变,在卷送出后即刻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改变,如图16所示,从送出位置F1、F2和F3到第一弯曲位置P4的馈送路径受到限制,从第一弯曲位置P4开始的下游侧的馈送路径不改变。结果,当如上所述延伸部22的引导表面22A被设置在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的第一弯曲位置P4与第二弯曲位置P5之间时,引导表面22A能够在与卷外径D无关地作为设定路径的部分中引导打印接收带3A的宽度方向。
接触构件的防止标签衬纸剥离功能
接下来,将描述通过在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上的接触构件提供给标签衬纸部10的防止剥离功能。
如图16所示,在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上,与打印接收带3A的下侧的表面(即标签衬纸表面)接触的多个接触构件被设置在卷3的送出位置F1、F2和F3的下游。即,第一弯曲壁表面42在第一弯曲位置P4处与打印接收带3A的下侧的表面接触,该表面即标签衬纸10的表面。接下来,支撑辊43在第二弯曲位置P5处与打印接收带3A的下侧的表面接触。接下来,前述弯曲部44在支撑辊43和压纸辊位置P6之间与打印接收带3A的下侧的表面接触。由于弯曲壁表面42、支撑辊43和弯曲部44与打印接收带3A的标签衬纸侧的表面接触,馈送路径变成弯曲形状,使标签衬纸侧的表面变得沿带长度方向凹入。即,弯曲表面42、支撑辊43和弯曲部44与打印接收带3A接触,从而将标签衬纸10挤压到剥离片材3c。然后在如此接触的同时馈送打印接收带3A,从而防止在馈送路径上标签衬纸10从剥离片材3c剥离。
设置于上盖主体和窗构件的配合部的肋结构
接下来,将参考图1和图17到图23描述设置于上盖主体5A和窗构件5C的配合部M的肋构件72的结构。
如图1所示,由透明树脂制成且能够确认容纳在壳体2内部的卷3的透明窗5C被设置于上盖5的上盖主体5A。该透明窗5C通过插入到形成在上盖主体5A上的开口70(参考图18和图19)而被固定。在透明窗5C插入的情况下,形成在窗构件5C和开口70之间的配合部M包括位于前方的前配合部Ma、位于后方的后配合部Mb、位于左侧的左配合部Mc和位于右侧的右配合部Md。由于窗构件5C和开口70的制造误差等,有时在该配合部M中产生间隙。
这里,在如本实施例中打印接收带3A被从卷3的下侧送出的构造的情况下,如图17所示,由于卷3的缠绕方向的影响,从排出口6A送出的打印接收带3A有时向上卷曲。此外,在热头被用作打印头61的情况下,由于来自其的热量的影响有时发生这种卷曲。当发生这种卷曲且在开口70和窗构件5C的配合部M、特别在与从排出口6A排出的打印接收带3A的带宽度方向平行的前配合部Ma和后配合部Mb中存在上述间隙时,打印接收带3A的前端可能进入该间隙,使打印接收带3A不能从排出口6A顺畅地排出。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肋构件72设置于配合部Ma和Mb,从而防止如上所述打印接收带3A进入间隙。详细描述如下。
如图18和图19所示,开口70被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其内侧表面71包括位于前方的前内侧表面71a、位于后方的后内侧表面71b、位于左侧的左内侧表面71c和位于右侧的右内侧表面71d。多个肋构件72A到72H(在本示例中是八个)被沿标签生产设备1的宽度方向以延伸状态设置于那些与从排出口6A排出的打印接收带3A的带宽度方向平行的内侧表面,即前内侧表面71a和后内侧表面71b,它们是沿设备的宽度方向的内侧表面。当透明窗5C被插入开口70时,这些肋构件72A到72H与形成在透明窗5C上的肋槽82(参考图20到图22)接合。注意,虽然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八个肋构件72A到72H,但是任何其它数量也是可以接受的。
肋构件72A到72H中的每一个沿接合方向DR(参考图22中的箭头)朝着透明窗5C的开口70延伸,并且被设置于前内侧表面71a和后内侧表面71b,从而其盖前表面侧的端部72a位于开口70内部、离上盖主体5A的前表面5Aa的位置预定距离d3(参考图22)。根据该实施例,例如,该预定距离d3被设定为约1mm。在肋构件72A到72H如此设置于开口70内部的位置的情况下,当透明窗5C被插入开口70时,肋构件72A到72H的盖前端部72a被透明窗5C覆盖,从而防止盖前表面上露出端部72a。
具有预定宽度的台阶部73连续地设置于开口70的内侧表面71的后内侧表面71b、左内侧表面71c和右内侧表面71d的上部。当透明窗5C被插入开口70时,该台阶部73在配合部M的后配合部Mb、左配合部Mc和右配合部Md的上端部上形成空间Se(见图22)。当例如透明窗5C要被从开口70取出时,该空间Se用于插入预定夹具。注意台阶部73位于开口70之内、离盖主体5A的前表面位置预定距离d3,且台阶部73在高度上与后内侧表面71b上的肋构件72A到72H的盖前端部72a相等。
分别在前内侧表面71a和后内侧表面71b上沿标签生产设备1的宽度方向平行地设置多个肋构件72A到72H(在本示例中为四个)。位于前内侧表面71a和后内侧表面71b的设备宽度方向最右侧的肋构件72D和72H被设置为使得其位置与具有最小带宽度的打印接收带3An的带宽度方向的中心相对应。详细描述如下。即,虽然如上所述通过引导构件20的前进和缩回,卷容纳部4能够容纳任意宽度的卷3,容纳的最小卷宽度、即从排出口6A排出的打印接收带3A的最小带宽度Wmin通过卷和打印接收带3A的标准确定(参考图18)。
这里,标签生产设备1能够利用容纳在卷容纳部4中的任意宽度的卷3生产多种不同宽度的打印标签L。因此,从排出口6A排出不同带宽度的多种打印接收带3A。此时,排出口6A排出不同带宽度的多种打印接收带3A,同时其带右端位置相对于排出口侧壁67(参考图1)的位置定位,该排出口侧壁67处于排出口6A的设备宽度方向的右端。排出口侧壁67和开口70的右内侧表面71d的位置沿设备宽度方向对齐。然后,如图18所示,前内侧表面71a和后内侧表面71b各自的最右侧肋构件72D和72H被设置于沿宽度方向离右内侧表面71d距离Wmin/2的位置。结果,上述肋构件72A和72H的位置与打印接收带3An的沿带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相对应,其中该打印接收带3An具有最小带宽度Wmin且被从排出口6A排出。此外,上述最右肋构件72D和72H之外的肋构件72A到72C和72E到72G被以与将容纳在卷容纳部4中的卷3的其它标准规格相应的适当间隔设置。
注意虽然在本实施例中排出口侧壁67和开口70的右内侧表面71d的位置沿设备宽度方向对齐,从而多个肋构件72A到72H的最右侧肋构件72D和72H与具有最小带宽度的打印接收带3An的中央位置对齐,但是右端肋构件72D和72H不是必须对齐。例如,在开口70沿宽度方向大于排出口6A的情况下,多个肋构件72A到72H的中间肋构件可与具有最小带宽度的打印接收带3An的中央位置对齐。即,如果多个肋构件72A到72H的至少一个对齐,则该结构是可以接受的。
如图20和图21所示,透明窗5C被形成为与开口70的形状相对应的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当透明窗5C被插入开口70时,其侧表面81包括设置在前方的侧表面81a、设置在后方的后侧表面81b、设置在左侧的左侧表面81c和设置在右侧的右侧表面81d。与肋构件72A到72H接合的多个肋槽82(在本示例中为八个)被设置于与开口70的前内侧表面71a和后内侧表面71b对齐的前侧表面81a和后侧表面81b。
肋构件82中的每一个肋构件在上端部具有覆盖部82a,当透明窗5C被插入开口70时,该覆盖部82a覆盖相应的肋构件72A到72H的盖前端部72a。此外,两个锁定突舌83被分别设置于左侧表面81c和右侧表面81d。这些锁定突舌83锁定到设置于与开口70的内侧表面71相对应的位置的锁接收部74,从而将透明窗5C固定到开口70。
如图22所示,当透明窗5C被插入开口70时,在前配合部Ma和后配合部Mb处,开口70的肋构件72A到72H与透明窗5C的肋槽82接合。由于该布置,即使在配合部Ma和Mb处产生间隙的情况下,在形成肋构件72A到72H的部分,上述间隙也被肋构件72A到72H与透明窗5C的肋槽82的接合覆盖,从而防止打印接收带3A进入该间隙区域。
注意除了设置肋构件72A到72H以外,还可能通过将配合部M部分或全部形成为曲线形形状来防止打印接收带3A的前端进入间隙。例如,在图23示出的例子中,开口70和透明窗5C被形成为使得配合部M’的后配合部Mb’形成朝后膨胀的扇形。其它的前配合部Ma、左配合部Mc和右配合部Md是线形形状的,与图1中相似。然后,肋构件72A和72D仅设置于前配合部Ma,而肋构件72不设置于后配合部Mb’。
由于这种构造,肋构件72A到72D防止打印接收带3A的前端进入配合部M’的前配合部Ma处的间隙。此外,后配合部Mb’形成曲线,从而即使当不设置肋构件72时也能防止形成直线的打印接收带3A的前端进入间隙。由于该布置,能够可靠地防止打印接收带3A的前端进入间隙。另外,提供如此的后配合部Mb’,使得能够减少肋构件72A到72D的数量,从而简化结构。
注意除了后配合部Mb’以外,前配合部Ma也能够形成为曲线。在这种情况下,不再需要肋构件72,从而进一步简化结构。
允许带片段上升的空间的功能
接下来,将描述在壳体2的内部空间中靠近排出口6A形成的带片段上升允许空间Sp。
现在将参考图24描述标签生产设备1的排出口6A附近的内部结构。如前所述,在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上,在打印头61和压纸辊66的下游侧设置包括可动刀片47和固定刀片46的切割器单元8。此外,在切割器单元8的下游侧设置支撑构件68。该支撑构件68在从设备的沿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侧面图中是尖角的,支撑构件68包括与打印接收带3A的带宽度方向平行的支撑部68a,并且如后面描述的图25所示,在侧面图中以支撑部68a作为支点,可旋转地支撑在通过打印头61打印后将打印接收带3A切割为预定长度所形成的带片段3Ap。借助作为支点的支撑部68a旋转的带片段3Ap被从排出口6A排出到壳体2的外部。使用者从带片段3Ap的剥离片材3c剥离带有印迹的标签衬纸且将标签衬纸10用作打印标签L。
此时,在壳体2中,在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上的切割器单元8的切割位置P7和支撑构件68的支撑位置P8之间的部分上方,形成允许带片段3Ap从支点开始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上升的带片段上升允许空间Sp,这当带片段3Ap沿使其沿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和作为支点的支撑部68a一起下降的方向旋转时发生。该带片段上升允许空间Sp的竖向区域是在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上方且在设置于前面板6的内部的结构构件6B下方的空间,并且具体地通过切去结构构件6B的在打印接收带3A侧上突出的结构构件(例如肋)形成。
此外,支撑构件68被设置成使得在馈送路径上的切割位置P7和支撑位置P8之间的长度L3等于带片段3Ap的最小长度Lmin的一半或更小。这里,最小长度Lmin是当仅标签衬纸10中的一个被设置在通过切割形成的带片段3Ap上时的长度。由于该布置,当带片段3Ap被支撑构件68支撑时,带片段3Ap在从支点开始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长度比从支点(即支撑点P8,是与支撑部68a的接触点;下同)开始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长度长。
现在将参考图25描述当带片段3Ap被排出时,通过带片段上升允许空间Sp,允许带片段3Ap在从支点开始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上升的情况。
如图25A所示,其上通过打印头61打印了印迹的打印接收带3A通过压纸辊66馈送且从排出口6A排出到壳体2的外部。此时,切割器单元8处于可动刀片47比固定刀片46低的状态。另外,由于在本实施例中打印接收带3A被从卷3的下侧送出,所以由于卷3的缠绕方向的影响,从排出口6A排出的打印接收带3A卷曲成扇形,其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图中的左端部)朝上。注意,在本示例中,卷3接近完全用完,即卷外径D大致等于最小值Dmin(参考图14C),因此当卷外径D是最小值Dmin时,打印接收带3A卷曲成曲率等于卷3的打印接收带3A的缠绕曲率的扇形。由于该布置,打印接收带3A的卷曲部分的曲率半径是Dmin/2。注意此时打印接收带3A的卷曲部分的支点的切线Ta朝带馈送方向的上游侧在水平面之下(图中的右侧)的方向倾斜。
接着,如图25B所示,打印接收带3A被排出预定距离的时刻,切割器单元8的可动刀片47上升,与可动刀片46协作以切割打印接收带3A。该具体示例示出通过切割形成的带片段3Ap的长度等于最小长度Lmin的情况。因此,当被支撑构件68支撑时,带片段3Ap是使得从支点开始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图中的左侧)的长度比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图中的右侧)的长度长,使位于带片段3Ap的宽度方向和输送方向的中心的重心g比支撑位置P8更向外(向图的左侧)。结果,如图25B所示,带片段3Ap以支撑部68a作为支点沿使其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降低、且从支点开始其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上升的方向旋转。此时,带片段上升允许宽间Sp允许带片段3Ap从支点开始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上升。注意随着带片段3Ap从上述图25A所示的状态旋转,带片段3Ap的支点的切线Ta大致水平。此外,通过切割形成的带片段3Ap的曲率等于图25A示出的打印接收带3A的卷曲部分的曲率。
然后,如图25C所示,带片段3Ap借助作为支点的支撑部68a旋转,直到带片段3Ap的沿输送方向的上游端部与结构构件6B的下端接触。当带片段3Ap的沿输送方向的上游端部与结构构件6B的下端接触时,带片段上升允许空间Sp允许带片段3Ap的沿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上升到最大程度。此时,带片段3Ap的重心g定位成比支撑位置P8向外且比支点低。此外,此时带片段3Ap的支点的切线Ta沿如下方向倾斜,即:带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随着带片段3Ap的旋转从如上所述的图25B所示的水平状态降低。
接下来,由于如上所述带片段3Ap的重心g定位成比支撑位置P8向外且比支点低,所以如图25D所示下表面靠着支撑部68a滑动且带片段3Ap从排出口6A排出到壳体2的外部。
注意带片段上升允许空间Sp的竖向尺寸不必需为上述程度。即,可以接受任何竖向尺寸,只要带片段上升允许空间Sp允许带片段3Ap的沿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上升到至少图25B所示的状态,即,到带片段3Ap的支点的切线Ta大致水平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必需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重心g的位置定位成比支撑位置P8朝外,因此即使由于重心g的位置定位成比支点高,带片段3Ap不能从排出口6A滑落,也能够至少防止带片段3Ap进入壳体2的内部。
引导构件的抓握部的结构
接下来,将描述引导构件20的抓握部21A的结构。
如前述图8和图9所示,抓握部21A设置于引导构件20的主体21,该抓握部21A沿引导构件20的与卷3接触的接触表面25离开卷3的方向凹入。抓握部21A由于其凹入形状而形成抓握空间Sf,如前述图2所示,当使引导构件20前进或缩回时,允许使用者将手指抓住和保持在引导构件20和卷3的沿宽度方向的另一侧(本示例中是宽度方向的左侧)的端面3L之间。注意凹入形状是从距引导构件20的下端高度为H的位置(参考后面描述的图26)到引导构件20的上端形成。
另外,如图8和图9所示,抓握部21A在上述凹入形状中包括沿离开卷3的方向弯曲的持握面GF。然后,如前述图6所示,操作构件30在上端部包括持握部35,该持握部朝与抓握部21A的上述持握面GF相同的方向弯曲。由于该布置,当使用者用一个手指(例如拇指)操作操作构件30的持握部35时,使用者的另一个手指(例如食指或中指)抓住或保持在引导构件20的抓握部21A的持握面GF上,从而通过该一个手指和另一手指夹持引导构件20且能够操作操作构件30。
接下来,将参考图26描述抓握部21A形成在其处的高度。在该示例中,在卷容纳部4中容纳具有等于最大值Dmax的卷外径D的卷3。此时,如图26所示,抓握部21A被设置于从前述高度H的位置到引导构件20的上端,该高度H的位置是比当卷外径D是最大值Dmax时纸筒3B的下端3BL高的位置。注意高度H是距引导构件20的下端的高度,即距支撑部24的底部的高度。由于该布置,即使当纸筒3B的高度是最大值时,引导构件20的接触表面25也能够接触纸筒3B的下端3BL。然后,当随着打印接收带3A被送出,卷外径D下降且纸筒3B的高度降低时,接触表面25和纸筒3B的接触表面区域可进一步增加。即,不管卷外径D的尺寸如何,接触表面25都能够可靠地接触纸筒3B的至少一部分。
传感器保持器的结构
将描述设置于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的传感器保持器90的结构。
根据本实施例的标签生产设备1,通过压纸辊66从容纳在卷容纳部4中的卷3送出且传送打印接收带3A,然后通过打印头61在打印接收带3A上进行打印,从而形成打印标签L。此时,设置于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上的光学传感器100(参考后面描述的图27)检测打印接收带3A的预定基准位置用于打印控制,例如参考基准位置识别打印头61的打印开始位置。如前述图2、图3和图5所示,光学传感器100通过设置于打印头61的沿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传感器保持器90保持在打印接收带3A的带表面附近。
现在将参考图27描述传感器保持器90的详细构造。注意,在图27A中,省略了周边构件,以便示出传感器保持器90的位置关系。
如图27A所示,光学传感器100被设置在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上的支撑辊43和打印头61之间,并且包括发光部101和光接收部102。由发光部101发射的光穿过打印接收带3A且被光接收部102接收。此时,由于如上所述打印接收带3A在粘着有标签衬纸10的部分中被设计为由感热层3a、粘合层3b和剥离片材3c组成的三层,且在没有粘着标签衬纸10的部分(标签衬纸10之间的部分)中仅有剥离片材3c一层,因此基于由于厚度差异导致的光接收部102接收的光量差异,标签衬纸10的沿输送方向的端位置10A(参考图4)被检测作为基准位置。
发光部101被设置于构成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表面的水平表面45,光接收部102被传感器保持器90保持到发光部101的上部。此时,发光部101的光轴与光接收部102的光轴匹配。另外,传感器保持器90还起覆盖光接收部102的盖的作用。由于光接收部101设置在下方,光接收部102设置在上方,且整个光接收部102由传感器保持器90覆盖,因此由环境光导致的错误检测受到抑制。注意,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发光部101和光接收部102被设置在打印接收带3A的两侧,但是包括两部件的反射型传感器可通过打印接收带3A的上侧的传感器保持器90保持。
传感器保持器90被设置于其中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向下倾斜的倾斜部分Lx上(参考图26),并包括支撑部90A和延伸部90B,该延伸部90B沿带宽度方向延伸预定宽度,从而覆盖打印接收部3A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延伸部90B与上述构成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表面的水平表面45及向下倾斜的倾斜表面48之间形成狭缝SL。该狭缝SL在带馈送方向的两侧(图27的左侧和右侧)和带宽度方向的左侧(朝图27的观察者)开放。注意在带宽度方向的右侧(离开图27A的观察者),狭缝SL被设置于馈送路径上的引导构件(未示出)堵塞。由于这种构造,光学传感器100的光接收部102由传感器保持器90保持在通过狭缝SL插入的打印接收带3A的带表面附近。
注意通过经由带馈送方向的上游(图27A中的左侧)的开口91或带宽度方向的左侧(朝着图27的观察者)的开口92插入打印接收带3A的端部,打印接收带3A被插入通过狭缝SL。即,当打印接收带3A被从开口91插入时打印接收带3A的前端部被插入,当打印接收带被从开口92插入时,打印接收带3A的沿带宽度方向的右端部被插入。当准备开始生产打印标签时,使用者手工将打印接收带3A插入通过狭缝SL,这按照如下所述的过程进行。
即,在上盖5打开的情况下,使用者将卷3放置到壳体2中的卷容纳部4。接下来,使用者从卷3将打印接收带3A送出到至少打印头61的位置。此时,使用者将打印接收带3A插入传感器保持器90的狭缝SL中。接下来,使用者关闭上盖5。由于该布置,打印接收带3A被设置于上盖5侧的压纸辊66和设置于壳体2侧的打印头61保持,形成可通过打印头61打印和通过压纸辊66馈送打印接收带3A的状态。接下来,通过使用者运行的馈送按钮7C的操作,打印接收带3A被馈送预定距离,从而开始打印标签L的生产。
此外,如图27A到27C所示,斜切部95设置于传感器保持部90的延伸部90B的角部,该斜切部95连接带馈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侧表面93和带宽度方向的左侧的侧表面94。该斜切部95被形成为弯曲表面形状。另外,如图27A所示,在带馈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侧表面93的狭缝SL侧上,斜切部96设置于传感器保持器90的延伸部90B的角部(下端部)。由于该斜切部96,狭缝SL的沿带馈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开口91的入口变宽。
此外,如图27B和图27C所示,大体上,传感器保持器90被形成为大致L形。由于该布置,在该L形凹陷部分形成当通过狭缝SL插入打印接收带3A时允许使用者插入手指尖的手指插入空间Si。利用手指插入空间Si,使用者能够将他的或她的手指插入L形凹陷部分,从而允许使用者用他的或她的手指夹持打印接收带3A的端部且容易将它插入通过狭缝SL。
此外,如图27A和图27B所示,带宽度方向的左侧的侧表面94在下端包括沿着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的向下倾斜的倾斜部94a。由于侧表面94的这种形状,形成在传感器保持器90的延伸部90B和水平表面45及倾斜表面48之间的狭缝SL能够被形成为允许沿着倾斜馈送路径的形状。
上述实施例的标签生产设备1通过将卷3容纳在卷容纳部4中且在从卷3送出的打印接收带3A上打印希望的印迹来生产打印标签L。此时,卷容纳部4的固定壁部4A接触卷3的右侧端面,且引导构件20接触卷的左侧端面。即,卷3被容纳在卷容纳部4中,同时被插入固定壁部4A和引导构件20之间,在该状态,引导构件20引导从卷3送出的打印接收带3A的宽度方向。
这里,根据本实施例,引导构件20相对于固定壁部4A可沿着卷3的宽度方向前进和缩回地设置。由于该布置,使引导构件20前进和缩回以根据容纳的卷3的宽度调节其位置,使得可在固定壁部4A和引导构件20之间插入任意宽度的卷3且引导打印接收带3A的宽度方向。结果,支撑任意宽度的卷3。
此外,在带有预先设置于卷侧的引导构件的卷被设置在没有引导构件的标签生产设备中时,例如,引导构件在使用后被丢弃,导致巨大的环境负担,因为引导构件通常是由树脂制成的。相反,根据本实施例,引导构件20被设置于标签生产设备1,使得可能不需要丢弃引导构件,并且能减少环境负担。
具体而言,根据情况,操作构件30设置于引导构件20。由于该布置,使用者操作操作构件30以使引导构件20解锁,从而使引导构件20能够前进和缩回且根据卷宽度调节引导构件20的位置。然后,一旦位置被调节,使用者操作操作构件30以锁定引导构件20,从而将引导构件20固定到调节后的位置。因而使用者能够容易利用操作构件30切换引导构件20的锁定和解锁状态,结果改进了在调节引导构件20的位置时的可操作性。
此外,具体而言,根据本实施例,当使用者操作操作构件30时,设置于操作构件30的支撑部32下端的突舌34与设置于卷容纳部4的底表面4C的槽部13脱离,使引导构件20解锁。另一方面,当使用者停止操作操作构件30时,操作构件30的突舌34与槽部13接合,从而锁定引导构件20。因而,通过利用操作构件30切换突舌34与槽部13的接合和脱离状态,能够可靠地切换引导构件20的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
此外,引导构件20在操作构件30处于操作状态时被解锁,且在操作构件30处于非操作状态时被锁定,从而在正常时期使引导构件20固定,仅在必要时(例如更换卷时)可动。
此外,由于结构设计成使得突舌34与多个槽部13中的一个槽部接合,该槽部13被沿着卷3的宽度方向设置于卷容纳部4的底表面4C,因此能够根据槽部13的数量逐步地调节引导构件20的位置。
此外,具体而言,根据本实施例,当使用者操作操作构件30时,引导构件20的延伸部22的突舌23与设置于平坦表面40的槽部41脱离,从而使引导构件20解锁。另一方面,当使用者停止操作操作构件30时,突舌23与槽部41接合,从而锁定引导构件20。因而,通过利用操作构件30切换突舌23与槽部41的接合和脱离状态,能够可靠地切换引导构件20的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
此外,由于结构设计成使得设置于引导构件20的延伸部22的前端的突舌23与槽部41接合,引导构件20能够控制打印接收带3A的沿送出方向下游的输送方向,从而对打印接收带3A增加通过引导构件20提供的引导功能。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操作构件30的突舌34与设置于卷容纳部4的槽部13的接合和脱离状态,以及引导构件20的延伸部22的突舌23与设置于平坦表面40的槽部41的接合和脱离状态是可切换的,从而能够通过引导构件20的接合状态在引导构件20的两个位置(即,基部和带送出方向的前端部)处提供支撑,从而可靠地将引导构件20固定到锁定状态。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当使用者操作操作构件30时,轴构件60沿前后方向滑动,在引导构件20的前方延伸。然后,轴构件60的前端接触卷容纳部4的倾斜表面,抬起引导构件20的前侧。结果,设置于引导构件20的延伸部22的突舌23和设置于平坦表面40的槽部41脱离,从而使引导构件20解锁。另一方面,当使用者停止操作操作构件30时,轴构件60滑动,在引导构件20后方延伸且降低引导构件20的前侧。结果,设置于延伸部22的突舌23与槽部41接合,从而将引导构件20保持在锁定状态。
由于结构如此设计使得引导构件20的锁定和解锁状态经由轴构件60切换,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实现通过使用者进行的操作来切换引导构件20的锁定和解锁状态的结构,不增加结构的复杂性。
此外,具体而言,根据本实施例,引导构件20进一步包括抓握部21A,该抓握部21A使得当用一个手指操作操作构件30时使用者的另一手指能够抓住和保持在引导构件20上。由于该布置,当使用者用一个手指操作操作构件30时,使用者用另一个手指抓住和保持在引导构件20的抓握部21A上,从而使用者能够操作操作构件30同时将操作构件30夹持在一个手指和另一手指之间。结果,进一步提高引导构件20的位置调节时的可操作性。
此外,具体而言,根据本实施例,经由接合部24A与沿着卷宽度方向设置于卷容纳部4的底表面4C的轨道构件11接合的支撑部24在轨道构件11上滑动,使得引导构件20沿卷宽度方向前进和缩回。此时,在轨道构件11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于支撑部24上方且防止支撑部件24与轨道构件11分离的檐构件12以交错方式沿卷3的宽度方向设置在轨道构件1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由于该布置,与在整个卷宽度方向上设置相比,防止支撑部24与轨道构件11的分离且减少了檐构件12的数量,从而减少标签生产设备1的重量且减少其成本。具体地,与支撑部24的前进和缩回位置无关,檐构件12交错布置,从而三个或更多个檐构件总是沿竖直方向与支撑部24重叠,使得能够可靠地防止支撑部24与轨道构件11分离。
此外,在檐构件12间断地设置在轨道构件11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而不是交错设置,从而檐构件在卷宽度方向的位置相同的情况下,在没有檐构件12的范围内,支撑部24容易向上浮动,导致支撑部24的端部和檐构件12的端部容易接触。此外,由于檐构件12中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两个檐构件在沿卷宽度方向的相同位置处同时接触支撑部24,所以不能顺畅地进行支撑构件24的滑动,从而可操作性变差。相反,根据本实施例,如上所述檐构件12以交错方式设置,从而防止支撑部24浮动且使支撑部24的端部和檐构件12的端部很难彼此接触。此外,由于檐构件12中的在沿宽度方向两侧的两个檐构件不在卷宽度方向的相同位置处同时接触支撑部24,所以顺畅地进行支撑构件24的滑动,从而提高可操作性。
此外,具体而言,根据本实施例,形成在支撑部24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凸缘部29被设计成使得位于打印接收带3A的后侧的凸缘部29R的厚度L1比位于前侧的凸缘部29F的厚度L2厚。由于支撑部24的凸缘部29的该布置,能够在檐构件12和位于前侧的凸缘部29F之间形成比檐构件12和位于后侧的凸缘部29R之间的间隙大的间隙。结果,允许引导构件20的前侧借助轴构件60的延伸而抬起。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实现下面的优点。
即,在本实施例中,卷容纳部4的固定壁部4A与卷的沿宽度方向的右侧的端面3R接触,从而如上所述引起引导构件20根据容纳的卷3的宽度相对于固定壁部4A前进和缩回,使引导构件20与卷3的沿宽度方向的左侧的端面3L接触。由于该布置,卷3被容纳在卷容纳部4中的同时被插入固定壁部4A和引导构件20之间,且在该状态,引导构件20引导从卷3送出的打印接收带3A的宽度方向。通过使用者将他的或她的手指抓住或保持到引导构件20的抓握部21A上,进行引导构件20的前进和缩回操作。
此时,抓握部21A被设置于引导构件20,从而形成抓握空间Sf,该抓握空间能使使用者将他的或她的手指抓住和保持在引导构件20和卷3的沿宽度方向的左侧的端面3L之间。该抓握部21A能够确保抓握部21A和卷3的端面3L之间的抓握空间Sf,而与卷3的外径D随着打印接收带3A被送出而改变无关。由于该布置,即使在卷3的外径D大的情况下,使用者也能够使引导构件20容易地前进和缩回。
此外,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抓握部21A被形成在引导构件20上,从而引导构件20的接触卷3的接触表面25形成从预定高度H到上端的凹陷形状。抓握部21A的这种形状使得能够在引导构件20和卷端面3L之间从预定高度H到上端可靠地形成抓握空间Sf。因此,使用者能够将他的或她的手指从上方抓住和保持在抓握空间Sf内,且使引导构件20容易前进和收缩。
此外,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实现下面的优点。即,在标签生产设备1中,卷3被容纳在容纳部4中,同时被插入在固定壁部4A和引导构件20之间。然后,在卷3在卷容纳部4内部旋转的同时打印接收带3A被送出,从而随着打印接收带3A被送出,卷外径D从最大值逐渐减小到最小值。
这里,通过将打印接收带3A绕作为卷芯的纸筒3B缠绕成卷形而形成卷3。由于这种卷构造的基本特性,在卷3的沿宽度方向的左侧的端面3L的纸筒部分不被引导构件20挤压的情况下,由于卷3的旋转,该纸筒部分朝引导构件20侧延伸,导致卷3的沿宽度方向的右侧的端面3R变形成望远镜形状的可能性。
这里,在该实施例中,抓握部21A被从高度H形成到引导构件20的上端,该高度H是比当卷外径D为最大值Dmax时纸筒3B的下端3BL高的位置。即,抓握部21A被形成为比当纸筒3B的高度最高时纸筒3B的下端位置高。由于该布置,不管卷外径D的规格如何,抓握部21A都能够位于比纸筒3B的下端位置高的位置,使得引导构件20的接触表面25能够可靠地接触纸筒3B的至少一部分。因此,抓握部21A的形状能够很好地保持引导构件20的可操作性,并且防止卷3如上所述的变形。
此外,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抓握部21A包括从高度H到引导构件20的上部沿离开卷3的方向弯曲的持握面GF。由于该布置,抓握空间Sf(当使引导构件20前进和缩回时使用者将他的或她的手指抓在上面)可被形成为向上变宽的形状,从而使用者能够容易从上方将他的或她的手指插入抓握空间Sf且进一步提高可操作性。此外,接触使用者手指的持握面GF被形成为弯曲表面形状,也带来提高持握能力的优点。
此外,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操作构件30在上端部包括在与抓握部21A的持握面GF相同方向上弯曲的持握部35。由于该布置,当使用者操作操作构件30时,使用者用一个手指(例如拇指)抓住操作构件的上端的持握部35,用另一手指(例如食指)抓住引导构件20的抓握部21A的持握面GF,从而允许使用者在一个手指和另一手指之间夹持引导构件(20)的同时操作操作构件30且使引导构件20收缩和前进。结果,进一步提高了使用者可操作性。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还能够实现如下优点。
即,压纸辊66被可旋转地驱动,使打印接收带3A从容纳在卷容纳部4中的卷3送出且被向下游输送,同时其宽度方向被引导构件20的延伸部22的引导表面22A引导。然后,通过打印头61进行希望的打印以形成打印标签L。此时,在标签打印设备1内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在打印接收带3A被从卷3送出的送出位置F1、F2和F3处开始,通过与压纸辊66接触的位置和由打印头61打印的位置,并到达通过排出口6A排出的位置。根据构成标签生产设备1的每种装置类型和构件的形状、布置等,该馈送路径在设置于馈送路径上的支撑辊43、弯曲壁表面42等与打印接收带3A接触时改变方向,从而形成适当的弯曲形状。
这里,容纳在卷容纳部4中的卷3的直径随着打印接收带3A被送出而逐渐减小。结果,打印接收带3A的送出位置F1、F2和F3随着卷直径的缩小而逐渐移动,使得在卷送出后即刻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根据卷直径而改变。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延伸部22的引导表面22A被设置在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上,处于馈送路径在从卷3送出后首次弯曲的第一弯曲位置P4和压纸辊位置P6之间。此时,第一弯曲位置P4是从卷3送出的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通过与弯曲壁表面42接触而首次弯曲的位置,使得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在第一弯曲位置P4处的位置恒定。因此,即使如上所述由于卷直径的改变在卷送出后即刻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改变,馈送路径从送出位置F1、F2和F3到第一弯曲位置P4之间也受到限制,并且从第一弯曲位置P4开始的下游的馈送路径不改变。结果,当如上所述引导表面22A被设置在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上的第一弯曲位置P4和压纸辊位置P6之间时,打印接收带3A在馈送路径的一部分被沿宽度方向引导,该部分是与卷直径无关的设定路径。由于该布置,打印接收带3A的宽度方向被可靠地引导。
此外,具体而言,根据本实施例,引导表面22A被设置在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上的第一弯曲位置P4和第二弯曲位置P5之间。即,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在打印接收带3A从卷3送出的送出位置F1、F2和F3开始,在第一弯曲位置P4和第二弯曲位置P5这两个位置处弯曲,通过压纸辊位置P6和打印头61的打印位置,并到达排出位置。此时,从卷3送出的打印接收带3A的输送方向形成象山一样的大弯曲形状,并且第一弯曲位置P4和第二弯曲位置P5大致形成顶峰。因此,第一弯曲位置P4和第二弯曲位置P5被设置成具有一定斜度。结果,打印接收带的馈送路径在第一弯曲位置P4和第二弯曲位置P5之间的部分中形成具有一定斜度的倾斜表面,使得能够将引导表面22A安装在竖向引导倾斜表面的位置。由于该布置,打印接收带3A的宽度方向被稳定地引导。
此外,具体而言,根据上述实施例,支撑打印接收带3A的支撑辊43被设置于第二弯曲位置P5。由于该布置,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能够在第二弯曲位置P5处较大地弯曲。此外,与弯曲壁表面接触打印接收带3A使馈送路径弯曲(例如第一弯曲位置P4)的情况相比,大大减少了由摩擦力产生的阻力。
此外,具体而言,根据上述实施例,引导构件20包括如下结构,该结构能使得沿卷3的宽度方向相对于固定壁4A前进和缩回,也使延伸部22的引导表面22A能够沿打印接收带3A的宽度方向移动。由于该布置,能够根据打印接收带的宽度移动馈送引导构件且沿宽度方向调节其位置。结果,对于具有不同宽度的多种卷,送出打印接收带的宽度方向能够被可靠地引导。因而,能支撑不同宽度的卷。
此外,具体而言,根据上述实施例,延伸部22的引导表面22A和主体21一体地构成引导构件20。由于该布置,从卷3送出的打印接收带3A的宽度方向能够仅被引导构件20的单一构件引导。因此,与提供两个或三个引导构件相比,减少了部件数量,简化了结构。此外,主体21和延伸部22的引导表面22A能够通过利用操作构件30移动引导构件20且调节其位置来调节。结果,与设置有两个引导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调节宽度方向位置。
此外,还能够实现如下优点。
即,例如,在存在相对于卷容纳部4内部的卷3具有不同外周方向位置的两个辊的情况下,即使卷3具有大直径,通过增大辊之间距离,卷3也能够被稳定支撑,但是当辊之间的距离大于最小值Dmin且卷3的直径变得小于辊之间的距离时,出现例如卷3滑落的问题。另一方面,虽然通过使两辊之间的距离小于卷直径的最小直径Dmin能够防止上述卷3的滑落,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当卷3的直径大时卷3不能被稳定支撑的问题。
这里,在上述构造中,设置由在卷容纳部4内具有不同外周方向位置的第一辊51、第二辊52和第三辊53组成的三个辊,其中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水平设置,第三辊53设置得比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高。由于该布置,在卷直径从最大值Dmax下降到就在中间值Dmid之前的范围内,卷3被第一辊51和第三辊53支撑,当卷直径到达中间值Dmid时,被第一辊51、第二辊53和第三辊52这三个辊支撑,并且在卷直径从中间值Dmid下降到最小值Dmin的范围内,被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支撑。
由于用于支撑卷3的辊构造根据卷直径而不同,在从最大值Dmax到中间值Dmid之前的卷直径相对较大的范围,能够通过利用第一辊51和第三辊53支撑卷3来实现辊之间的大距离,使得卷3能够被稳定地支撑。此外,在从中间值Dmid到最小值Dmin之间的卷直径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卷3被第一辊51和第三辊52支撑,且辊与辊之间的距离d1被设定为小于卷直径的最小值Dmin的值,从而即使当卷直径到达最小值Dmin时也能防止卷3滑落。因此,不管卷3的外径D如何,卷3都能被稳定支撑。
此外,当卷直径到达中间值Dmid时,实现如下优点。即,通常,当压纸辊26被旋转地驱动时,从卷3送出打印接收带3A,由于辊摩擦和卷3自重的惯性引起的施加到送出的带的负载随卷直径的规格和支撑卷3的辊的数量成比例地增加。当该负载增加超出预定值时,存在打印接收带3A将不能从卷3顺畅地送出的可能性,从而引起打印头61进行的打印不均匀。
相反,在上述构造中,如上所述,当卷直径到达中间值Dmid时,第一辊51、第二辊52和第三辊53这三个辊支撑卷3。即,当支撑卷3的辊的数量是最大数量3时,卷直径是中间值Dmid,该中间值显著小于卷直径的最大值Dmax。结果,当打印接收带3A被从卷3送出时施加的负载减小,从而抑制如上所述打印不均匀的现象。
此外,具体而言,在上述构造中,三个辊51到53被设置成使得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之间的辊与辊之间的距离d1大于第二辊52和第三辊53之间的辊与辊之间的距离d2。由于该布置,在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与第三辊53之间的高度差恒定时,与第一辊51、第二辊52和第三辊53的所有三个辊接触的弯曲表面的曲率半径比辊与辊之间的距离d1和辊与辊之间的距离d2相同时的情况小。结果,当支撑卷3的辊的数量是最大值三时,卷直径能够被可靠地减小,使得能够可靠地减小当打印接收带3A被从卷3送出时的负载。
此外,具体而言,在上述构造中,使用的卷3是具有卷直径的最大值Dmax(例如101.6mm)的卷,该最大值Dmax是最小值Dmin(例如29.4mm)的三倍或更大。由于该布置,在卷直径从是最小值Dmin三倍或更多倍的最大值Dmax下降到最小值Dmin的宽范围内,卷3可被稳定支撑。
此外,能够实现如下优点。
在上述构造中,与打印接收带3A的标签衬纸侧的表面接触的弯曲壁表面42、支撑辊43和弯曲部44被设置在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上。弯曲壁表面42、支撑辊43和弯曲部44与打印接收带3A接触,从而将标签衬纸10向剥离片材3c挤压。然后,打印接收带3A在这种接触状态下被输送,从而防止在馈送路径上标签衬纸10从剥离片材3c剥离。作为这种接触的结果,能够使用相对于标签衬纸10的剥离片3c具有低粘合强度的打印接收带3A,从而扩大了打印接收带3A的应用范围。
此外,具体而言,在上述构造中,弯曲壁表面42、支撑辊43和弯曲部44被设置于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上,处于卷3的送出位置F1、F2和F3和压纸辊位置P6之间。由于该布置,由于由压纸辊66引起的拉力,较高地保持打印接收带3A与弯曲壁表面42、支撑辊43和弯曲部44之间的接触压力,从而可靠地防止标签衬纸10的剥离。
此外,具体而言,在上述构造中,卷3通过缠绕打印接收带3A使得标签衬纸10侧的表面沿直径方向朝外而形成。结果,当带被从卷3的下侧送出时,打印接收带3A以标签衬纸10侧的表面位于下侧的方式送出。因此,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通过设置于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的下侧的弯曲壁表面42、支撑辊43和弯曲部44而弯曲,使馈送路径弯曲以便打印接收带3A的标签衬纸10侧的表面沿带长度方向凹入,从而可靠地防止标签衬纸10从分离片材3c剥离。
此外,具体而言,在上述构造中,作为接触构件的支撑打印接收带3A的支撑辊43被设置于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中最高的部分。由于该布置,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被支撑辊43较大地弯曲,从而实现形状象山一样的馈送路径,且与支撑辊43接触的接触位置形成顶峰。此外,与馈送路径接触弯曲壁表面42时(例如在第一弯曲位置P4处)的曲率相比,由于在该位置处馈送路径的增大的曲率而导致施加到打印接收带3A的负载增加时,辊的使用显著降低了由于摩擦力引起的阻力且减小了施加到打印接收带3A的负载。而且,虽然当打印接收带3A接触壁表面时由于与壁表面的摩擦力,标签衬纸10容易剥离,但是辊的使用能在减小摩擦力的同时施加压力,因此容易防止标签衬纸10从剥离片材3c剥离。
此外,具体而言,在上述构造中,与设置支撑辊43的情况相比,在第一弯曲位置P4处使用弯曲形状的的弯曲壁表面作为接触构件简化了结构,其中第一弯曲位置P4是馈送路径的曲率量相对小且打印接收带3A上的负载相对低的部分。此外,接触构件的使用被适当地区分,使得在馈送路径较大弯曲的部分中,接触构件是支撑辊43,而在馈送路径较小弯曲的部分中,接触构件是弯曲壁表面42,从而抑制打印接收带3A上的负载,且将馈送路径形成为与构成标签生产设备1的每个装置和构件的形状和布局相应的形状。
此外,还能够实现如下优点。
透明窗5C设置于上盖主体5A,从而例如允许确认容纳在壳体2内的卷3的缠绕量。该透明窗5C被插入形成在上盖主体5A的开口70中。此时,由于制造误差等有时在透明窗5C和开口70之间的配合部M中产生间隙。
这里,在上述构造中,与形成在透明窗5C上的肋槽82接合的多个肋构件72被设置于开口70的内侧表面71的内侧表面71a和71b,该开口70被设置于上盖主体5A,该多个肋构件72平行于从排出口6A排出的印接收带3A的带宽度方向。由于该布置,即使由于制造误差等在透明窗5C和开口70的配合部M处产生间隙的情况下,在形成肋构件72的部分中,上述间隙被肋构件72与透明窗5C的肋槽82的接合而堵塞,从而防止打印接收带3A的前端进入间隙。结果,实现打印接收带3A的顺畅排出。
此外,具体而言,在上述构造中,肋构件72被设置于开口70的内侧表面71a和71b,从而肋构件72的盖前表面侧的端部位置位于开口70内部,距上盖主体5A的前表面位置预定距离d3。由于该布置,肋构件72的盖前表面端部72a被透明窗5C覆盖,从而防止肋构件72的盖前表面端部72a在上盖主体5a的前表面露出,又防止标签生产设备1不美观。此外,到开口70内部的预定距离d3被设定为约1mm的小值,从而抑制在透明窗5C和开口70的配合部M处出现的间隙中到肋构件72的深度为小值。结果,即使打印接收带3A的前端进入该间隙,由于带从排出口6A排出产生的压力,带前端自然退出间隙。
此外,在上述构造中,标签生产设备1进一步包括能够容纳缠绕具有不同带宽度的打印接收带3A的多种卷3的卷容纳部4,从而能够利用这些卷3生产不同宽度的多种打印标签。因此,不同带宽度的多种打印接收带3A被从排出口6A排出。肋构件72被与设备宽度方向平行地设置多个。由于该布置,其位置和间隔被适当地设定,从而即使在从排出口6A排出的多种带宽度的打印接收带3A向上卷曲,也能够防止带前端进入间隙。
此外,具体而言,在上述构造中,多个肋构件72A到72H中的沿设备宽度方向最右侧的肋构件72D和72H被设置在与打印接收带3An的沿带宽度方向的中央相应的位置,该打印接收带3An具有最小带宽度且从排出口6A排出。由于该构造,即使当利用具有最小带宽度的打印接收带3An生产打印标签L时排出的打印接收带3A向上卷曲,最右侧的肋构件72D和72H也位于打印接收带3A的沿带宽度方向的中央,从而可靠地防止打印接收带3A的前端进入间隙。此外,除最右侧肋构件72D和72H之外的多个肋构件72A到72C和72E到72G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适当的值,从而即使在使用其它带宽度的打印接收带3A时也能防止前端进入间隙。
此外,在上述构造中,打印接收带3A被从容纳在卷容纳部4的卷3的下侧送出。当构造被如此设计为使得打印接收带3A被从卷下侧送出时,由于卷3的缠绕方向的影响,打印接收带3A在从排出口6A排出后具有很强的向上卷曲的趋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前述构造使得能够更显著地表现防止打印接收带3A的前端进入间隙的功能。
此外,还能够实现如下优点。
在上述构造中,打印接收带3A通过压纸辊66从卷3送出且输送,通过打印头61在打印接收带3A上打印印迹,然后带有印迹的打印接收带3A在预定长度处被切割器单元8切割。如此形成的带片段3Ap被带有在侧面图中作为支点的支撑部68a的支撑构件68可旋转地支撑,并且在以支撑部68a作为支点沿使其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向下的方向旋转的同时,经由排出口6A排出到壳体2的外部。
此时,在壳体2内部,在馈送路径的切割位置P7和支撑位置P8之间的部分上方形成带片段上升允许空间Sp。当带片段3Ap以支撑部68a作为支点朝着使其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向下旋转的方向旋转时,该空间允许带片段3Ap从支点开始的馈送方向的上游侧上升。由于该布置,带片段3Ap可靠地以支撑部68a作为支点沿使其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向下的方向旋转,从而使带片段3Ap从排出口6A顺畅地排出。结果,防止例如阻塞排出口6A、带片段3Ap进入到壳体和已进入壳体的带片段3Ap被切割单元8二次切割的问题。
此外,具体而言,在上述构造中,形成带片段上升允许空间Sp,从而允许其沿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上升,从而当被支撑构件68支撑时,允带片段3Ap的支点的切线Ta至少变得水平(水平或沿带馈送方向的下游侧低于水平面的方向倾斜)。即,在卷曲的带片段3Ap被支撑构件68支撑且带片段3Ap的支点的切线Ta沿带馈送方向的下游侧低于水平面的方向倾斜时,带片段3Ap以支撑部68a作为支点沿使其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降低的方向旋转,从而从排出口6A顺畅地排出带片段3Ap。另一方面,在带片段3Ap的支点的切线Ta沿带馈送方向的上游侧低于水平面的方向倾斜的情形中,存在带片段3Ap以支撑部68a作为支点沿使其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降低的方向旋转的可能性,使得带片段3Ap不从排出口6A顺畅地排出,导致诸如阻塞排出口6A和带片段3Ap进入壳体2的问题。在上述构造中,带片段3Ap的支点的切线Ta至少是水平的,从而能够防止如上所述的诸如阻塞排出口6A和带片段3Ap进入壳体2的问题。
此外,在上述构造中,实现如下优点。即,在标签生产设备1中,随着打印接收带3A被送出,容纳在卷容纳部4中的卷3的外径D从最大值Dmax逐渐减小到最小值Dmin。由于该布置,当打印接收带3A被切割器单元8切割时形成的带片段3Ap的卷曲曲率很可能逐渐增加,因为卷3的打印接收带3A的缠绕曲率逐渐增大。
这里,当带片段3Ap被支撑构件68支撑时,为了使带片段3Ap的支点的切线Ta水平,与曲率小的情况相比,带片段3Ap的曲率大的情况需要形成更大的带片段上升允许空间Sp。由于较大的曲率导致带片段3Ap的更大程度卷曲,因此切线Ta不会水平,除非带片段3Ap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显著上升。
这里,在上述构造中,对于当卷外径D是小值时以与卷3的打印接收带3A的缠绕曲率相同的曲率卷曲的带片段3Ap,由于带片段上升允许空间Sp允许其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上升,从而带片段3Ap的支点的切线Ta变得至少水平。由于该布置,即使在带片段3Ap的曲率最大的情况下,带片段3Ap的支点的切线Ta也能够成为水平的。因此,与卷外径D随着打印接收带3A的送出而变化无关,防止例如阻塞排出口6A和带片段3Ap进入壳体2的问题。
此外,具体而言,根据上述构造,当带片段3Ap被支撑构件68支撑时,带片段上升允许空间Sp允许带片段3Ap的沿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上升,从而带片段3Ap的重心g变得比支点低。由于该布置,带片段3Ap的重心g与支点相比进一步位于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使得带片段3Ap能够以支撑构件68a作为支点沿使其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降低的方向可靠地旋转。结果,带片段3Ap顺畅地从排出口6A排出。此外,即使在上述构造中带片段3Ap的旋转被与结构构件6B的接触而阻碍,带片段3Ap的重心g也比支点低,从而能够滑动且顺畅地从支点排出带片段3Ap。
此外,具体而言,在上述构造中,支撑构件68被设置成使得馈送路径上切割器单元8的切割位置P7和支撑位置P8之间的长度L3等于通过切割器单元8切割形成的带片段3Ap的最小长度Lmin的一半或更小。由于该布置,当带片段3Ap被支撑构件68支撑时,带片段3Ap从支点开始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长度比从支点开始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长度长。结果,带片段3Ap的重心g与支点相比可进一步位于输送方向的下游,从而带片段3Ap能够可靠地以支撑部68a作为支点沿使其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降低的方向旋转。结果,带片段3Ap顺畅地从排出口6A排出。
此外,还可以实现如下优点。
即,在上述构造中,在传感器保持器90的沿带宽度方向的左侧的侧表面94和沿带馈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侧表面93之间的角部上形成斜切部95。由于该布置,在打印接收带3A的沿宽度方向的右端部被从狭缝SL的沿带宽度方向的左侧的开口92插入的情况下,当传感器保持器90的角部被插入等于斜切部的量时,打印接收带3A的变形量(从输送方向弯曲的量)能够减小,从而有利于打印接收带3A的端部向开口92的引导。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将打印接收带3A插入到狭缝SL中,从而能够提高标签生产设备1的用户用好性。
此外,具体而言,在上述构造中,传感器保持器90的斜切部95被形成为弯曲表面形状。由于该布置,侧表面93和侧表面94之间的角部的顶点被完全消除,从而能够防止例如在顶点处钩住打印接收带3A的问题。此外,由于传感器保持器90的角部形成为弯曲表面形状,带端部容易在两个开口91和92之间移动,使得使用者能够容易在从带馈送方向上游侧的开口91插入带和从带宽度方向左侧的开口92插入带之间切换。此外,当使用者将打印接收带3A插入到狭缝SL中时,能够防止由于使用者的手指与传感器保持器90的角部接触导致意外等,从而提高了安全性。
此外,具体而言,在上述构造中,在传感器保持器90的沿带馈送方向的上游侧,在侧表面93的狭缝SL侧的角部形成斜切部96。由于该布置,狭缝SL的沿带馈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开口91的入口能够被加宽,且能够防止例如在角部的顶点处钩住打印接收带3A的问题,从而使得使用者容易将打印接收带3A的前端从开口91插入狭缝SL中。因此,进一步提高了标签生产设备1的用户友好性。
此外,具体而言,在上述构造中,传感器保持器90进一步包括手指插入空间Si。由于该布置,使用者利用手插入空间Si用他的或她的手指夹持打印接收带3A的端部且将其通过狭缝SL插入,从而进一步提高标签生产设备1的用户友好性。
此外,具体而言,在上述构造中,还能够实现如下优点。即,由于卷3的缠绕方向的影响,从卷3引出的打印接收带3A有时卷曲。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开始标签生产时进行的上述准备期间打印接收带3A被从卷3送出到打印头61,由于卷曲导致的打印接收带3A上升使得打印接收带3A不到达打印头61,从而导致上盖5被关闭后不能立即进行标签生产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必须打开上盖5,并在使卷曲的打印接收带3A伸展后再做一次准备工作。
在上述构造中,传感器保持器90被设置于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向下倾斜的倾斜部分Lx,并且传感器保持器90的沿带宽度方向的左侧的侧表面94在下端处包括沿着该倾斜馈送路径的倾斜部93a。由于侧表面的这种形状,形成在传感器保持器90的延伸部90B与水平表面45及倾斜表面48之间的狭缝SL能够被形成为沿着该倾斜馈送路径的形状。由于该布置,当使用者将打印接收带3A从卷3馈送到打印头61时,使用者经由传感器保持器90的狭缝SL馈送打印接收带3A,从而挤压沿倾斜表面48经由狭缝SL馈送的打印接收带3A,并且防止打印接收带3A的上述浮起问题。结果,防止出现上述缺陷,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标签生产设备1的用户友好性。具体地,在上述构造中,在打印接收带3A被从卷3下侧送出的情况下,虽然由于卷3的缠绕方向的影响,打印接收带3A趋向于向上卷曲,但是沿如上述构造中向下倾斜的馈送路径,打印接收带3A被挤压,使得能够进一步增加打印接收带3A的保持效果。
此外,侧表面94包括倾斜部94a,该倾斜部94a使传感器保持器90可靠地覆盖光学传感器100的整个光接收部102,同时减小与馈送路径的间隙。由于该布置,也实现抑制由环境光引起的错误间隙检测的优点。
注意除了上述情况之外,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根据本实施例做出各种变型。
例如,虽然上面已结合示出的方案进行了描述,其中使用具有连续设置在带上的标签衬纸10的打印接收带3A,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允许本发明应用到如下构造,其中,例如通过在其上形成打印接收带层(感热层或图像接收层)的打印接收带上打印印迹且将带切割成预定长度而形成打印标签L。此外,虽然上面已描述了在打印接收带3A上进行打印的方法(所谓的非层压法),但是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在与打印接收带3A分离的覆盖膜上进行打印然后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方法(所谓的层压法)。
此外,虽然上面已结合示出的方案进行了描述,其中从卷3的下侧送出打印接收带3A,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允许应用于从卷3的上侧送出打印接收带3A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试图沿带输送出方向(本示例中朝前)卷起卷3的力作用到卷3上,从而与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相比,最好在打印接收带3A的送出方向侧设置第三辊53。
此外,如上所述,虽然在第二弯曲位置P5设置支撑辊43,但辊的设置不是必需的,允许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与第一弯曲位置P4类似地通过与壁表面接触而弯曲。
此外,虽然上面已结合示出的方案进行了描述,其中打印头61的接收支持件(压纸辊)是作为馈送辊的压纸辊66,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允许与压纸辊一样单独地设置送出和输送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辊。
另外,除了以上的描述,根据上述实施例和变型示例的方法可适当地组合利用。
本实施例的标签生产设备1包括:卷容纳部4,该卷容纳部用于可旋转地容纳将打印接收带3A缠绕成卷形的卷3;馈送辊66,该馈送辊用于从容纳在卷容纳部4中的卷3送出和输送打印接收带3A;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馈送辊66;打印装置61,该打印装置用于在通过馈送辊66的馈送从卷3送出的打印接收带3A上打印希望的印迹;和三个辊51、52和53,该三个辊具有与卷的缠绕中心轴线平行的旋转中心轴线;其特征在于:该三个辊包括用于旋转地支撑卷3的至少两个辊,并且当驱动装置旋转地驱动馈送辊66使打印接收带3A从卷3抽出时,通过与卷3的外表面的接触随动旋转;并且三个辊包括相对于卷3的外周方向具有不同位置的第一辊51、第二辊52和第三辊53,并且三个辊被设置成当被安装到安装表面PR时使得第一辊51的轴线51a和第二辊52的轴线52a具有相互水平的位置关系,且第三辊53的轴线53a比第一辊51的轴线51a和第二辊52的轴线52a高。
在上述标签生产设备中,卷容纳部4容纳卷3,使得打印接收带3A被从卷3的下侧送出,并且第三辊53被设置成在打印接收带3A的送出方向上与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相反。
在上述标签生产设备中,三个辊以第一辊51、第二辊52和第三辊53的顺序沿卷3的外周方向设置,并且第一辊51的轴线51a和第二辊52的轴线52a之间的第一辊与辊的距离d1大于第二辊52的轴线52a和第三辊53的轴线53a之间的第二辊与辊的距离d2。
在上述标签生产设备中,卷容纳部4容纳卷3,该卷的外径D随着打印接收带3A的送出从最大值Dmax逐渐减小到中间值Dmid、然后到最小值Dmin,并且三个辊以如下方式设置:在卷3的外径从最大值Dmax减小到就在中间值Dmid之前的范围内,卷3被第一辊51和第三辊53支撑,并且当卷3的外径D是中间值Dmid时,卷3被第一辊51、第二辊52和第三辊53支撑,并且在卷3的外径在从中间值Dmid减小到最小值Dmin的范围内,卷3被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支撑。
在上述标签生产设备中,卷3的外径D的最大值Dmax是最小值Dmin的三倍或更大。
本实施例的生产打印标签L的标签生产设备1包括:卷容纳部4,该卷容纳部用于可旋转地容纳将打印接收带3A缠绕成卷形的卷3,其中根据待生产的打印标签L预先彼此分离成预定规格的多个标签衬纸10被沿带长度方向连续设置在剥离片材3c的一个表面上;馈送辊66,该馈送辊用于从容纳在卷容纳部4中的卷3送出和输送打印接收带3A;打印装置61,该打印装置用于在通过馈送辊66的馈送从卷3送出的打印接收带3A的标签衬纸10上打印希望的印迹;和至少一个接触构件42、43、44,该接触构件被设置在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上,且用于通过与打印接收带3A的标签衬纸10侧的表面接触使馈送路径弯曲,从而标签衬纸10的表面变得沿带长度方向凹入。
在上述标签生产设备中,接触构件42、43、44被设置在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上,处于从卷3送出的送出位置F1、F2、F3和其中馈送辊66与打印接收带3A接触的馈送辊位置P6之间。
在上述标签生产设备中,卷3缠绕打印接收带3A,使得标签衬纸10侧的表面沿直径方向处于外侧。
在该标签生产设备中,卷容纳部4容纳卷3,使得打印接收带3A被从卷3的下侧送出。
在上述标签生产设备中,接触构件包括通过随动旋转来支撑打印接收带3A的支撑辊43,支撑辊43被设置于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的最高的部分。
在上述标签生产设备中,接触构件包括在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上的用于与打印接收带3A接触的弯曲壁表面42。
本实施例的标签生产设备1包括:壳体2;馈送辊66,该馈送辊用于从将打印接收带3A缠绕成卷形的卷3送出和输送打印接收带3A;打印装置61,该打印装置用于在通过馈送辊66的馈送从卷3送出的打印接收带3A上打印希望的印迹;上盖5,该上盖被设置于壳体2的上部且包括开口70;窗构件5C,该窗构件被插入开口70中;排出口6A,该排出口被设置于壳体2且用于将打印接收带3A排出到壳体2的外部;和至少一个肋构件72,该肋构件被以突出状态设置于在开口70的内侧表面71之中的表面71a、71b上,该表面71a、71b与从排出口6A排出的打印接收带3A的带宽度方向平行,并且当窗构件5C被插入开口70中时,肋构件72与形成在窗构件5C上的肋槽82接合。
在上述标签生产设备中,肋构件72沿窗构件5C的开口70的接合方向DR延伸,并且肋构件72被设置于开口70的内侧表面71,从而肋构件72的盖前表面侧的端部72a位于开口70内,距上盖5A的前表面5Aa预定距离。
在该标签生产设备中,多个肋构件72相对于标签生产设备1的宽度方向彼此平行地设置在开口70的内侧表面71上。
在该标签生产设备中,标签生产设备1进一步包括能够选择性地容纳多种卷3中的一种卷的卷容纳部4,具有彼此不同带宽度的打印接收带3A分别绕卷3缠绕,其特征在于:在任意打印接收带3A的带端部3AR与排出口6A的沿标签生产设备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67的位置对准的同时,排出口6A排出具有不同带宽度的多种打印接收带3A中的一种;并且多个肋构件72A-H被设置于开口70的内侧表面,从而肋构件中的至少一个72D,72H位于与打印接收带3An的沿带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相应的位置,该打印接收带具有最小带宽度且从排出口6A排出。
在上述标签生产设备中,开口70和窗构件5C被构造成使得当窗构件5C被插入开口70时,由开口70的内侧表面71和窗构件5C的侧表面形成的配合部M’包括曲线部Mb’和直线部Ma、Mc、Md、并且肋构件72A、72B、72C、72D被设置于与直线部Ma、Mc、Md相应的内侧表面71,而不设置于与曲线部Mb’相应的内侧表面71。
在上述标签生产设备中,卷容纳部4容纳卷3,使得打印接收带3A被从卷3的下侧送出。
本实施例的标签生产设备1包括:壳体2;馈送辊66,该馈送辊用于从将打印接收带3A缠绕成卷形的卷3送出和输送打印接收带3A;打印装置61,该打印装置用于在通过馈送辊66的馈送从卷3送出的打印接收带3A上打印希望的印迹;切割装置8,该切割装置用于在预定长度处切割带有印迹的打印接收带3A;具有支撑部68a的支撑构件68,该支撑构件与经过切割打印接收带3A形成的带片段3Ap的带宽度方向平行且绕在侧面图中作为支点的支撑部68a可旋转地支撑带片段3Ap;和排出口6A,该排出口用于将以支撑部68a作为支点沿使带片段3Ap的沿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部分降低的方向旋转的带片段3Ap排出到壳体2的外部,其特征在于:带片段上升允许空间Sp被形成在壳体2中、处于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上的切割位置P7和支撑位置P8之间的部分上方,该带片段上升允许空间允许带片段3Ap从支点开始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3Apu上升,这是通过带片段3Ap以支撑部68a作为支点沿使带片段3Ap的沿输送方向的下游侧3Apd降低的方向旋转而产生的,其中馈送路径从纸卷3的送出位置F1,F2,F3开始,通过切割装置8的切割位置和支撑构件68的支撑位置,并到达排出口6A。
在上述打印标签生产设备中,带片段3Ap卷曲成扇形,其中当被切割装置8切割时,带片段3Ap的沿输送方向的下游侧3Apd的端部朝上,并且带片段上升允许空间Sp允许带片段3Ap的沿输送方向的上游侧3Apu上升,使得当带片段3Ap被支撑构件68支撑时,带片段3Ap的支点68a处的切线Ta能够变得至少水平。
在上述标签生产设备中,卷容纳部4容纳卷3,其中卷外径D随着打印接收带3A被送出而从最大值Dmax逐渐减小到最小值Dmin,并且带片段上升允许空间Sp允许带片段3Ap的沿输送方向的上游侧3Apu上升,从而在带片段3Ap该带片段以与卷外径D是最小值Dmin时卷3的打印接收带3A的缠绕曲率相同的曲率弯曲被支撑构件68支撑的状态下,带片段3Ap的在支点68a处的切线Ta能够至少变得水平。
在上述标签生产设备中,当卷曲的带片段3Ap被支撑构件68支撑时,带片段上升允许空间Sp允许带片段3Ap的沿输送方向的上游侧3Apu上升,从而带片段3Ap的重心g变得比支点68低。
在上述标签生产设备中,支撑构件68被设置成使得馈送路径上的切割位置P7和支撑位置P8之间的长度L3等于通过切割装置8切割形成的带片段3Ap的最小长度Lmin的一半或更小。
本实施例的标签生产设备1包括:卷容纳部4,该卷容纳部用于容纳将打印接收带3A缠绕成卷形的卷3;馈送辊66,该馈送辊用于从容纳在卷容纳部4中的卷3送出和输送打印接收带3A;打印装置61,该打印装置用于在通过馈送辊66的馈送从卷3送出的打印接收带3A上打印希望的印迹;传感器装置100,该传感器装置被设置在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上,且用于检测打印接收带3A的预定基准位置10A以便控制通过打印装置61的打印;和传感器保持器90,该传感器保持器用于与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表面45,48之间形成狭缝SL,该狭缝在沿带馈送方向的两侧和沿带宽度方向的一侧开放,并保持传感器装置100处于通过狭缝SL插入的打印接收带3A的带表面附近,其特征在于:在传感器保持器90的沿带馈送方向上游的侧表面93和传感器保持器90的沿带宽度方向一侧的侧表面94彼此连接的角部处形成斜切部95。
在上述标签生产设备中,斜切部95被形成为弯曲表面状。
在上述标签生产设备中,在传感器保持器90的沿带馈送方向上游的侧表面93的狭缝SL侧的下端形成斜切部96。
在上述标签生产设备中,传感器保持器90包括手指插入空间Si,用于当使用者通过狭缝SL插入打印接收带3A时使手指的末端能插入。
在上述标签生产设备中,传感器保持器90被设置在倾斜部分Lx上,在该倾斜部分处,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从打印装置61开始沿输送方向的上游向下倾斜,并且传感器保持器90的沿带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侧表面94在下端包括沿馈送路径的向下倾斜的倾斜部94a。
Claims (20)
1.一种标签生产设备(1),该标签生产设备(1)包括:
卷容纳部(4),所述卷容纳部(4)用于容纳将打印接收带(3A)缠绕成卷形的卷(3),并且所述卷容纳部(4)用于旋转地支撑所述卷(3);
馈送辊(66),所述馈送辊(66)用于从容纳在所述卷容纳部(4)中的所述卷(3)送出和输送所述打印接收带(3A);
打印装置(61),所述打印装置(61)用于在通过所述馈送辊(66)的馈送从所述卷(3)送出的所述打印接收带(3A)上打印希望的印迹;和
引导装置,所述引导装置用于引导从容纳在所述卷容纳部(4)中的所述卷(3)送出的所述打印接收带(3A);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容纳部(4)包括分别在相对于所述卷(3)而言的外周方向上彼此不同的位置处的三个辊(51,52,53),所述三个辊(51,52,53)中的至少两个辊被构造成从所述卷(3)的下侧与所述卷(3)的外表面接触;并且
所述引导装置包括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中的至少一个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能够根据不同规格的卷直径引导所述卷(3),所述第二引导部能够根据不同规格的卷宽度引导所述卷(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签生产设备(1),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装置包括所述第二引导部;
所述卷容纳部(4)包括固定壁部(4A),且所述卷容纳部(4)在所述卷(3)的沿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面(3R)与所述固定壁部(4A)接触的情况下容纳所述卷(3),并且
所述第二引导部是引导构件,所述引导构件被以能够沿所述卷(3)的宽度方向前进到所述卷容纳部(4)的所述固定壁部(4A)和从所述卷容纳部(4)的所述固定壁部(4A)缩回的方式设置,且所述引导构件用于通过接触所述卷(3)的沿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3L)来引导从所述卷(3)送出的所述打印接收带(3A)的沿宽度方向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标签生产设备(1),所述标签生产设备(1)进一步包括:
操作构件(30),所述操作构件(30)被设置于所述引导构件,且能够根据使用者操作将所述引导构件的状态在使所述引导构件不能前进和缩回的锁定状态和使所述引导构件能够前进和缩回的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标签生产设备(1),所述标签生产设备(1)进一步包括:
多个第一槽部(13),所述多个第一槽部(13)被沿所述卷(3)的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卷容纳部(4)的底表面(4C);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构件(30)在下端部包括能够与所述多个第一槽部(13)中的一个第一槽部(13)接合的第一突出部(34);
当所述操作构件(30)不被操作时,所述引导构件为所述第一突出部(34)与所述第一槽部(13)接合的所述锁定状态,当所述操作构件(30)被操作时,所述引导构件为所述第一突出部(34)与所述第一槽部(13)脱离的解锁状态。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标签生产设备(1),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包括朝向沿所述打印接收带(3A)的送出方向的下游侧延伸的延伸部(22);
所述标签生产设备(1)进一步包括安装所述延伸部(22)的安装表面(40)和沿所述卷(3)的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安装表面(40)的多个第二槽部(41);其中:
所述引导构件进一步包括第二突出部(23),所述第二突出部(23)被设置于所述延伸部(22)的前端部,且能够与所述多个第二槽部(41)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槽部(41)接合;并且
当所述操作构件(30)不被操作时,所述引导构件为所述第二突出部(23)与所述第二槽部(41)接合的所述锁定状态,当所述操作构件(30)被操作时,所述引导构件为所述第二突出部(23)与所述第二槽部(41)脱离的所述解锁状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标签生产设备(1),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进一步包括轴构件(60),所述轴构件(60)用于根据所述操作构件(30)的操作状态沿与所述卷(3)的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滑动;其中:
当所述操作构件(30)不被操作时,所述轴构件(60)朝向所述引导构件的沿所述打印接收带(3A)的送出方向的上游侧突出,当所述操作构件(30)被操作时,所述轴构件(60)朝向所述引导构件的沿所述打印接收带(3A)的送出方向的下游侧突出;
所述卷容纳部(4)进一步包括倾斜表面(4B);并且
当由于所述轴构件(60)朝向沿所述送出方向的下游侧突出引起所述轴构件(60)的前端接触所述倾斜表面(4B)时,所述第二突出部(23)与所述第二槽部(41)脱离,从而使得所述引导构件的沿所述送出方向的下游侧部上升。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标签生产设备(1),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进一步包括抓握部(21A),当使用者通过用一个手指操作所述操作构件(30)时,所述使用者能够用另一手指抓握到所述抓握部(21A)上。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标签生产设备(1),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进一步包括支撑部(24);
所述卷容纳部(4)进一步包括导轨构件(11)和檐构件(12),所述导轨构件(11)沿所述卷(3)的宽度方向设置于底表面(4C),用于与所述支撑部(24)接合,且用于沿所述引导构件的前进和缩回方向引导所述引导构件,所述檐构件(12)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24)上方,且被设置在所述导轨构件(11)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上,用于防止所述支撑部(24)与所述导轨构件(11)分离;并且
所述檐构件(12)沿所述卷(3)的宽度方向以交错方式设置在所述导轨构件(11)的两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标签生产设备(1),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24)包括两个凸缘部(29F,29R),所述两个凸缘部(29F,29R)被分别设置于沿用于与所述导轨构件(11)接合的接合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所述两个凸缘部(29F,29R)包括第一凸缘部(29R)和第二凸缘部(29F),所述第一凸缘部(29R)位于作为所述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中的一侧的沿所述打印接收带(3A)的送出方向的上游侧;所述第二凸缘部(29F)位于作为所述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中的另一侧的沿所述打印接收带(3A)的送出方向的下游侧;并且
所述第一凸缘部(29R)的厚度(T1)大于所述第二凸缘部(29F)的厚度(T2)。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标签生产设备(1),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进一步包括抓握部(21A),所述抓握部(21A)被设置在所述引导构件和所述卷(3)的沿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面(3L)之间,用于形成抓握空间(Sf),当使所述引导构件前进和缩回时,所述使用者能够用手指抓握所述抓握空间(Sf)。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标签生产设备(1),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进一步包括用于接触所述卷(3)的接触表面(25);并且
所述抓握部(21A)被形成为使得所述接触表面(25)从具有预定高度(H)的部分到所述引导构件的上端凹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标签生产设备(1),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容纳部(4)容纳具有卷外径(D)的所述卷(3),随着所述打印接收带(3A)被送出,所述卷外径(D)从最大值(Dmax)减小到最小值(Dmin);并且
从具有所述预定高度(H)的部分到所述引导构件的上端(21a)形成所述抓握部(21A),所述预定高度(H)比当所述卷外径(D)是最大值(Dmax)时卷芯(3B)的下端位置(3BL)高。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标签生产设备(1),其特征在于:
所述抓握部(21A)包括持握面(GF),所述持握面(GF)从具有所述预定高度(H)的部分到所述引导构件的所述上端(21a)朝与所述卷(3)分离的方向弯曲。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标签生产设备(1),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构件进一步包括操作构件(30),所述操作构件(30)能够根据使用者操作将所述引导构件的状态切换成使所述引导构件不能前进和缩回的锁定状态或切换成使所述引导构件能前进和缩回的解锁状态;并且
所述操作构件(30)进一步在上端部上包括持握部(35),所述持握部(35)在与所述抓握部(21A)的所述持握面(GF)相同的方向上弯曲。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签生产设备(1),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装置包括所述第一引导部;
所述第一引导部是设置在所述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上的馈送引导构件,处于第一弯曲位置(P4)和馈送辊位置(P6)之间,且用于引导通过所述馈送辊(66)馈送的所述打印接收带(3A)的沿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馈送路径在被从所述卷(3)送出之后在所述第一弯曲位置(P4)处首次弯曲,所述馈送辊(66)与所述打印接收带(3A)在所述馈送辊位置(P6)处接触。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标签生产设备(1),其特征在于:
所述馈送引导构件被设置在所述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上,处于所述第一弯曲位置(P4)和第二弯曲位置(P5)之间,跟随所述第一弯曲位置(P4)之后,所述馈送路径在所述第二弯曲位置(P5)处弯曲。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标签生产设备(1),所述标签生产设备(1)进一步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打印接收带(3A)的支撑辊(43);其中所述第二弯曲位置(P5)是所述馈送路径上所述支撑辊(43)和所述打印接收带(3A)接触的位置。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标签生产设备(1),其特征在于:
所述馈送引导构件被布置在所述打印接收带(3A)的沿宽度方向的一侧,并且沿所述打印接收带(3A)的宽度方向可动地设置。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标签生产设备(1),所述标签生产设备(1)进一步包括:
平坦表面(40),所述平坦表面(40)被设置在所述打印接收带(3A)的馈送路径上,处于所述第一弯曲位置(P4)和所述第二弯曲位置(P5)之间;和
多个槽部(41),所述多个槽部(41)被沿所述打印接收带(3A)的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平坦表面(40);其中:
所述馈送引导构件在下端部上包括能够与所述多个槽部(41)中的一个槽部(41)接合的突出部(23);和
当所述突出部(23)与所述槽部(41)接合时,所述馈送引导构件为不能运动的锁定状态,当所述突出部(23)与所述槽部(41)脱离时,所述馈送引导构件为能够运动的解锁状态。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标签生产设备(1),进一步包括:
送出引导构件(21),所述送出引导构件(21)被设置于所述卷容纳部(4),且所述送出引导构件(21)用于通过接触所述卷(3)的沿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面来引导所述打印接收带(3A)的沿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打印接收带(3A)被从所述卷(3)送出;其中:
所述馈送引导构件和所述送出引导构件(21)一体地构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26174A JP5299782B2 (ja) | 2009-09-30 | 2009-09-30 | ラベル作成装置 |
JP2009-226174 | 2009-09-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30210A CN102030210A (zh) | 2011-04-27 |
CN102030210B true CN102030210B (zh) | 2015-10-21 |
Family
ID=43016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97359.1A Active CN102030210B (zh) | 2009-09-30 | 2010-09-28 | 标签生产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16793B2 (zh) |
EP (1) | EP2305480B1 (zh) |
JP (1) | JP5299782B2 (zh) |
CN (1) | CN10203021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SG192296A1 (en) | 2012-01-09 | 2013-08-30 | Venture Corp Ltd | A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dispensing at least one segment of a printed media sheet with a plurality of segments |
KR101284188B1 (ko) * | 2012-01-16 | 2013-07-09 | 주식회사 빅솔론 | 포스용 프린터의 용지 간격 조절장치 |
US9283784B2 (en) * | 2012-04-02 | 2016-03-15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Printer |
JP5928805B2 (ja) * | 2012-06-15 | 2016-06-01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JP5979439B2 (ja) * | 2012-11-29 | 2016-08-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JP5945958B2 (ja) * | 2012-12-20 | 2016-07-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USD736830S1 (en) | 2013-01-18 | 2015-08-18 | Zih Corp. | Animated operation indication icon for a printer display, display screen, computer display, electronic display, or the like |
US8870113B2 (en) * | 2013-03-25 | 2014-10-28 | Tsc Auto Id Technology Co., Ltd. | Dual-direction positioning device |
JP6123424B2 (ja) * | 2013-03-29 | 2017-05-1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US9315054B2 (en) * | 2013-09-27 | 2016-04-19 | Transact Technologies Incorporated | Self-adjusting paper bucket for a printer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a self-adjusting paper bucket |
USD750703S1 (en) | 2013-10-18 | 2016-03-01 | Zih Corp. | Printer housing |
CN106660380B (zh) * | 2014-08-06 | 2019-06-11 |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 打印机装置及打印机装置的记录纸的接近结束状态的检测方法 |
JP6409564B2 (ja) * | 2014-12-25 | 2018-10-2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USD798379S1 (en) | 2015-02-16 | 2017-09-26 | Zih Corp. | Printer |
JP1536047S (zh) * | 2015-05-12 | 2015-10-26 | ||
CN106240172B (zh) * | 2016-08-31 | 2019-02-12 | 重庆品胜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打印机机芯结构 |
CN108016151B (zh) * | 2017-12-26 | 2023-12-19 | 竹林伟业科技发展(天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无底纸物流标签打印机 |
JP7095369B2 (ja) * | 2018-04-06 | 2022-07-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US10974925B2 (en) | 2018-12-14 | 2021-04-13 | Transact Technologies Incorporated | Spindle assembly for a printer for accommodating paper rolls of different sizes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14960A2 (en) * | 1997-10-17 | 1999-05-12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cording device having detachable web roll cassette |
CN1636755A (zh) * | 2004-01-06 | 2005-07-13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卷筒纸保持架和纸带打印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677043B1 (fr) | 1991-05-29 | 1993-12-24 | Solems | Procede, dispositif et appareil pour traiter un substrat par un plasma basse pression. |
JPH05301403A (ja) * | 1992-04-27 | 1993-11-16 | Sato:Kk | 印字装置の被印字媒体装填機構 |
JPH11116069A (ja) * | 1997-10-17 | 1999-04-27 | Canon Inc |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
JPH11246084A (ja) * | 1998-03-03 | 1999-09-14 | Brother Ind Ltd | ロール紙保持装置 |
US6158342A (en) * | 1999-09-27 | 2000-12-12 | Axiohm Transaction Solutions, Inc. | Paper supply adjustment mechanism |
DE60122253T2 (de) * | 2000-07-11 | 2007-06-2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uwon | Vorrichtung eines Druckers zum Detektieren des Endes eines Druckmediums |
KR100417833B1 (ko) * | 2002-02-27 | 2004-02-05 | 코리아프린팅시스템 주식회사 | 미니프린터용 페이퍼 가이드 장치 |
JP4492125B2 (ja) | 2004-01-06 | 2010-06-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ロールシートホルダ及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
US20050271449A1 (en) * | 2004-02-02 | 2005-12-08 | Zih Corp. | Front loading printer with center justified print |
US8096714B2 (en) * | 2006-10-31 | 2012-01-17 | Advantag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s, Inc. | Stenographic keyboard device providing extended set of keys and method for electronically adjusting key depth sensitivity |
WO2006060228A1 (en) * | 2004-11-24 | 2006-06-08 | Zih Corp. | Self-centering media support assembly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
JP4840039B2 (ja) * | 2006-09-15 | 2011-12-2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刷装置 |
US7909522B2 (en) * | 2006-11-16 | 2011-03-22 | Datamax-O'neil Corporation | Portable printer with adjustable media tray |
JP4997125B2 (ja) * | 2008-01-21 | 2012-08-08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 |
TWM342342U (en) * | 2008-03-24 | 2008-10-11 | Tsc Auto Id Technology Co Ltd | Label roll positioning device of barcode printer |
-
2009
- 2009-09-30 JP JP2009226174A patent/JP5299782B2/ja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9-16 US US12/883,235 patent/US8616793B2/en active Active
- 2010-09-28 CN CN201010297359.1A patent/CN102030210B/zh active Active
- 2010-09-30 EP EP10251683.8A patent/EP2305480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14960A2 (en) * | 1997-10-17 | 1999-05-12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cording device having detachable web roll cassette |
CN1636755A (zh) * | 2004-01-06 | 2005-07-13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卷筒纸保持架和纸带打印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10076084A1 (en) | 2011-03-31 |
US8616793B2 (en) | 2013-12-31 |
EP2305480B1 (en) | 2018-10-31 |
CN102030210A (zh) | 2011-04-27 |
EP2305480A1 (en) | 2011-04-06 |
JP2011073234A (ja) | 2011-04-14 |
JP5299782B2 (ja) | 2013-09-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30210B (zh) | 标签生产设备 | |
KR100424028B1 (ko) | 시트 재료 급송 장치 및 기록 장치 | |
US9242491B2 (e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US9610787B2 (en) | Tape-like member, tape cartridge, and tape printing device | |
US7708267B2 (en) |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 |
US9481532B2 (en) |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1954801A (zh) | 记录设备和片材处理方法 | |
US7500663B2 (en) | Bookmak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same | |
JP5407711B2 (ja) | ラベル作成装置 | |
US7918442B2 (en) | Bookmaking apparatus | |
US9352597B2 (en) | Paper ejector unit for use with a printing mechanism of a printer having a paper transport path | |
US11352233B2 (en) | Sheet stack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including same | |
JP5263685B2 (ja) | ラベル作成装置 | |
KR101668932B1 (ko) | 프린터 장치 및 프린터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 |
JP561508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6635006B2 (en) | Adjustable buckle chute folding machine | |
JP5516853B2 (ja) | ラベル作成装置 | |
JP5407710B2 (ja) | ラベル作成装置 | |
US7753362B2 (en) |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
US20200207107A1 (en) | Cartridge | |
JP5360577B2 (ja) | ラベル作成装置 | |
JP4324003B2 (ja) | シート材供給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 |
JPH09132329A (ja) | 給紙装置 | |
US20040257426A1 (en) | Photo printer | |
JPH03238239A (ja) | シート供給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