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17235B - 蓄电池 - Google Patents

蓄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17235B
CN102017235B CN200980114660.XA CN200980114660A CN102017235B CN 102017235 B CN102017235 B CN 102017235B CN 200980114660 A CN200980114660 A CN 200980114660A CN 102017235 B CN102017235 B CN 1020172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d
terminal
protuberance
lining
storage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466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17235A (zh
Inventor
中山恭秀
北条英次
梅谷博文
盐田匡史
大崎信
江上新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149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2127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973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03399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064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2959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064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6053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17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72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172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72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01M50/566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5Gas exhaust passages comprising elongated, tortuous or labyrinth-shaped exhaust passages
    • H01M50/367Internal gas exhaust passages forming part of the battery cover or case; Double cover vent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抑制将端子部嵌件成型得到的盖体的变形,顺利地进行蓄电池的制造。本发明的蓄电池,具有至少具备一个电池室的电槽和覆盖该电槽上部开口的合成树脂制盖体(100),且在所述盖体(100)上面形成有向下方的凹陷的凹部(14),并具有盖住该凹部(14)的上盖(15),在该盖体(100)的一边侧且在该边的长尺寸方向两端部分别埋设正、负极各端子(20、30)的下侧部分,突出设置正、负极各端子的上侧部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100)的、突出设置各端子(20、30)的上侧部分之处或该处的附近处或在这两处形成突起部(13)。

Description

蓄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电池,特别是关于适用于自动二轮车或汽车等车辆的蓄电池。 
背景技术
所述蓄电池包括具有电池室的电槽及覆盖该电槽上部开口的合成树脂制盖体,所述盖体上设有插入并熔接极柱的衬套,该极柱从容纳于电池室的极板群延伸,形成于该盖体上面的一部分的切槽部具有连接在所述衬套的板端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3-77454号公报(参照图2-图4)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09-43441号公报(参照图3)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的蓄电池存在以下问题:除在衬套熔接极柱的操作之外,还需将板端子一端的垂直板部嵌合到设在盖上面的凹部并固定的操作,使衬套嵌合并熔接于板端子另一端的水平板部的贯通孔的操作,因此制造所需的工作量增大。 
对此,申请人提出了如下的盖部结构:盖体上具有衬套及端子,导通部与衬套及端子一体成形而形成端子部,所述导通部用于在所述衬套上连接所述端子,通过嵌件成型(insert molding)将所述端子部的一部分埋入盖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但是,所述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存在以下问题:若温度从刚进行嵌件成型之后的高温状态下降,则埋入有端子部的盖的内侧收缩率与外露 端子部的盖的外侧收缩率不同,因而盖外侧变形成凸状,盖内侧变形成凹状,使得盖和电槽间的嵌合变得困难。 
本发明鉴于所述情况,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抑制将端子部嵌件成型得到的盖体的变形,顺利地进行蓄电池的制造。 
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蓄电池具有至少具备一个电池室的电槽和覆盖该电槽上部开口的合成树脂制盖体,且在所述盖体上面形成有向下方的凹陷的凹部,并具有盖住该凹部的上盖,在该盖体的一边侧且在该边的长尺寸方向两端部分别埋设正、负极各端子的下侧部分,突出设置正、负极各端子的上侧部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的、突出设置各端子的上侧部分之处或该处的附近处或在这两处形成突起部。 
如上所述,通过在突出设置所述各端子的上侧部分之处或该处的附近处或这两处形成突起部,能够抑制伴随嵌件成型后温度的下降,埋入端子部的盖体内侧的树脂部分变形为凹状、外露端子部的盖体外侧的树脂部分变形为凸状的现象。 
优选地,在所述电池室容纳极板群,且所述盖体具有衬套和端子,该衬套用于插入并熔接从所述极板群延伸的极柱,且用于连接所述衬套和所述端子的导通部与衬套及端子一体成形而形成端子部,并且,所述端子部中至少衬套的下侧部分和所述导通部通过嵌件成型被埋入于盖体。 
如上所述,在端子部的衬套的下侧部分、所述导通部及端子的下侧部分通过嵌件成型被埋入盖体中的情况下,随嵌件成型后温度的下降,埋入端子部的盖体内侧的树脂部分容易变形为凹状、外露端子部的盖体外侧的树脂部分容易变形为凸状,但是能够通过权利要求1的突起部抑制该变形。 
优选地,粘附用于覆盖熔接于所述衬套的极柱的端缘和埋入于盖的衬套的端缘的合成树脂。 
通过设置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突起部,能够使将导通部及端子的下侧部分向盖体嵌入的嵌件成型,不使盖体产生变形而实现,即使在衬套插入并熔接极柱后盖体收缩(熔接后的温度下降等)而使极柱和衬套之 间产生微细间隙,也能通过粘附的合成树脂阻止上移到衬套界面的电解液向外部的漏出。 
优选地,盖住盖体上面凹部的上盖在内面设有肋材,且与该肋材对置而在盖体上面设置的肋材以包围衬套周缘的部分或全部的方式设置。 
通过设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突起部,能够使将导通部及端子的下侧部分向盖体嵌入的嵌件成型,不使盖体产生变形而实现,且上盖内面的肋材和盖体上面的肋材能够无间隙地接合,因而能够阻止从极柱和衬套的间隙上移的电解液向有注液口的盖体上面的移动。 
优选地,所述衬套形成为其上侧部分的内径小于下侧部分内径的锥形状,并且极柱形成为其下端侧的外径比上端侧的外径大的锥形状。 
通过设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突起部,能够使将导通部及端子的下侧部分向盖体嵌入的嵌件成型,不使盖体产生变形而实现,且通过衬套形成为其上侧部分的内径小于下侧部分内径的锥形状,并且极柱形成为其下端侧的外径比上端侧的外径大的锥形状,不仅使极柱容易穿通衬套,而且使得向衬套插入极柱时难以产生位置偏差,并使得在衬套上侧部分衬套和极柱间的间隙变小,从而使该部分的熔接变得容易,能够使沿极柱表面上移的电解液无法从衬套上侧部分向空间内移动。由于所述的变形抑制效果,能够顺利地将极柱插入衬套。 
优选地,使所述盖体及所述上盖的其中一个具有被卡止部,且使另一个具有卡止于该被卡止部的卡止部,所述被卡止部由一对孔构成,使所述一对孔中的一个孔以阻止卡止于该孔的卡止部向水平方向移动的大小形成,并且使另一个孔形成为在一对孔对置的方向上长的长孔。 
根据所述结构,在对盖体安装上盖时,通过在一对孔上卡止一对卡止部,且从其卡止状态移动盖体和上盖使其接近,完成向盖体安装上盖的步骤。而且,由于使另一个孔形成为在一对孔对置的方向上长的长孔,即使上盖和盖体因成型后的收缩率的不同或成型后的温度变化或随时间变化等而使定位困难的情况下,也能由长孔很好地吸收。此外,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一对卡止部的对置方向上的距离发生变化,但在与一对卡止部的对置方向直交的方向上位置关系不变,因而通过形成在一对 孔对置的方向上长的长孔,能够可靠地进行在与一对卡止部的对置方向直交的方向上的定位,而且能够通过只形成在一侧的一对卡止部的对置方向上的长的长孔吸收上盖伸缩。作为接合所述盖体的突出部和上盖的接合部并将其一体化的方法,除了热熔敷之外,可以使用粘着剂。通过设置权利要求1所述突起部,能够使将导通部及端子的下侧部分向盖体嵌入的嵌件成型,不使盖体产生变形而实现,即使因制造环境的不同(室温)等而盖体产生变形的情况下,通过使另一个孔在一对孔的对置方向上形成为长的长孔,就能够顺利地进行向盖体安装上盖的步骤。 
优选地,所述突起部具有:突出设置所述各端子的上侧部分之处的周缘的第1凸部;第2凸部和第3凸部,位于该第1凸部附近的长尺寸方向两侧,且比该第1凸部更向上方突出;在所述端子上,于所述第2凸部侧端或第3凸部侧端形成可以插入螺母的开口,将所述开口的底面设置成低于所述第2凸部或第3凸部的上面。 
如上所述,通过在各端子设置第1凸部,能够抑制埋入端子下侧部分的盖体外侧部分变形为凸状、其内侧部分变形为凹状。而且,通过于所述第2凸部侧端或第3凸部侧端形成可以插入螺母的开口,且将所述开口的底面设置成比所述第2凸部或第3凸部的上面低,能够防止插入的螺母的脱落,而且当在第2凸部或第3凸部的上面配置螺母使其滑动落入比端子开口更内侧的内部而插入时,能够避免因上述变形而难以插入螺母的问题。 
优选地,至少一侧所述端子部的导通部以其一部分上没被设置嵌件成型的合成树脂层,或其一部分的厚度比其他部分的厚度薄的方式设置。 
如上所述,在将导通部以其一部分上没被设置嵌件成型的合成树脂层,或其一部分的厚度比其他部分的厚度薄的方式设置的情况下,由于即使持续通过过电流而导通部发热使其软化,导通部的构成材料从其软化的部分向外部流出,而不会流入蓄电池内,因而能够防止蓄电池内部短路这样问题的发生。而且,嵌件成型后的导通部部分没被设置合成树脂层的部分或设置得较薄的部分,比其他部分容易冷却,与用合成树脂以同样厚度覆盖整个导通部情况相比盖体的变形变小。因此,通过设置权利要求1的突起部而得到的协同效应,能够更进一步抑制盖体变形,使其变形更小。 
所述导通部可以至少具有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突起部,环状凹陷部或使剖面面积的一部分比其他部分小的部分中的一个。 
当导通部至少具有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突起部,环状凹陷部或使剖面积的一部分比其他部分小的部分中的一个的情况下,就难以通过衬套的界面向端子移动。另外,当导通部具有环状凹陷部或剖面积一部分比其他部分小的部分的情况下,因短路而通过过电流时,能够在凹陷部或小的部分立即熔断导通部。而且,在嵌件成型后的导通部设置凹陷部或小的部分,则通过该部分吸收其变形,使盖体变形变小,因而通过设置权利要求1的突起部而得到的协同效应,能够抑制变形,能够进一步抑制盖体变形,使其变形更小。 
发明的效果 
通过在突出设置各端子上侧部分之处或该处的附近处或这两处设置突起部,能够抑制嵌件成型后随温度的下降,埋入端子部的盖体内侧的树脂部分变形为凹状、外露端子部的盖体外侧的树脂部分变形为凸状,从而通过抑制将端子部嵌件成型得到的盖体的变形,能够顺利地进行蓄电池的制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案的蓄电池的上面的立体图。 
图2是安装所述蓄电池的辅助盖之前的俯视图。 
图3安装所述蓄电池的辅助盖之后的端子部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案的安装蓄电池的辅助盖之前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案的安装蓄电池的辅助盖之后的端子部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案的端子部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案的安装蓄电池辅助盖之前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案的安装蓄电池辅助盖之后的端子部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9表示端子部,(a)是它的立体图,(b)是它的侧视图,(c)是它的底面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案的安装了蓄电池上盖的盖体的俯视图。 
图11是安装图10上盖之前盖体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0盖体的底面图。 
图13表示图10的盖体,(a)是它的右侧视图,(b)是它的主视图,(c)是图11的A-A线剖视图,(d)是图11的A-B线剖视图。 
图14(a)是表示第2排气孔周边的俯视图,(b)是第2排气孔的纵向剖面,(c)是简要表示引导路径的图。 
图15是表示第2排气孔周边的立体图。 
图16表示图10的上盖,(a)是它的俯视图,(b)是它的底面图,(c)是它的主视图,(d)是图16(b)的C-C线剖视图。 
图17(a)是无凸部的盖体的左侧视图、(b)是具有凸部的本发明盖体的左侧视图。 
图18表示第六实施方案盖体的俯视图。 
图19表示第七实施方案盖体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槽,2…盖,2A…上端,2B…底面,2C…纵板部,2D…天板部,2E…凹凸部,2E1…前面,2E2…上面,2F…凸出部,2M…槽,2R…肋材,2f…部分,2r…圆弧部,3…切槽部,4…端子,4A…天板部,4B…前板部,4C…后板部,4D…左板部,4E…右板部,4F…底部,4G…连接部,4J…开口部,4K…排气孔,4K1…贯通孔,4T…固定部,5…极柱,5A…同极连接片,6…衬套,6A…上侧部分,6B…下侧部分,6T…突起部,6T1…突起部,7…导通部,7A…水平板部,7B…纵板部,7C…水平板部,7T…突起部,7b…部分,8…端子部,9…辅助盖,9R…肋材,9S…裙部,9r…圆弧部,10…蓄电池,11…排气阀,13…突起部,13A、13B、13C…凸部,13R…上面,13a、13b、13c…上面,14…凹部,14A…底壁,14B…纵壁,14C、14T…突出部,14D…排气孔,14E…延伸部,14F…排气孔,14G…突起,14K…排出口,14M…槽部,14b…内侧面,15…上盖,15C、15T…接合部,15D、15E…筒体(卡止部),15G…外周缘,15N…外周面,15T…接合部,16、17…衬套,18、19…引导路径,19A、19B、19C…引导部,19a、19b…上方引导部,19c…左右方向引导部,19d…前后方向引导部,19h…壁,20、30…端子,20A、30A…天板部,20B、30B…前板部,20C、30C…后板部,20D、30D…左板部,20G、30G…底面,20H、30H…开口,20a、20b…贯通孔,100…盖体,100A、 100B…盖部,100C、100D…延伸部,100F…平面,100Z…下端,101…引导路径,110、120…孔,101A…贯通孔,130…导通部,140…螺母,150…螺栓,B…熔接部分,K…空间,R…合成树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图1中表示,特别是适用于搭载在自动二轮车的铅蓄电池(以下,简称为蓄电池)的立体图的主要部分。但不妨碍该蓄电池用于其他目的。如图1所示,该蓄电池10(第五实施方案)具有,俯视呈矩形的合成树脂制电槽1,盖住该电槽1上方开口的俯视呈矩形的合成树脂制盖2(从图10至图19中相当于盖体100),覆盖该盖2上面的俯视呈矩形的合成树脂制辅助盖9。如后述(如图6所示),也可以使辅助盖9不位于覆盖埋入盖2的衬套6的端缘且粘附合成树脂R的部分。 
所述盖2,在4个角部中、成为其中一方长边两侧的2个角部上分别形成切槽部3、3,在各切槽部3、3分别配置构成正极及负极的端子4,4(图1中右侧为正极端子,左侧为负极端子),使端子4、4的天板部4A、4A不比盖2的上端2A向上方突出。进而,设置凹凸部2E来防止端子4、4之间通过桥接金属片而产生的短路。该凹凸部2E以如下方式形成:前面2E1比端子4、4前板部4B、4B向前方突出,上面2E2比端子4、4天板部4A、4A向上方突出。 
在图2中,为说明盖2的俯视形状,表示了除去图1中辅助盖9的俯视图。在图3中,为说明端子4、4的盖2内部结构,表示了包含其中一侧端子4的部位的剖视图(图2中排气阀用标记11表示,但在图1中将其省略)。这些图表示,在盖2天板部2D的长边两侧,插入并熔接从极板群(未图示)延伸的极柱5的衬套6,和在端子4的底部4F及连接部4G与所述衬套6的上侧部分6A连接的导通部7一同被进行嵌件成型的情况。导通部7通过铅或铅合金与端子4及衬套6一体成形而形成端子部8,该导通部7用于将端子4连接于所述衬套6。此外,图3的附图标记5A是,将构成极板群(未图示)的多个正极板或多个负极板分别一体化,并连接在正极或负极的极柱5的下端的同极连接片。另外,用图3的附图标记B表示的部分是表示用燃烧器等熔接衬套6和极柱5的熔接部分。 
另外,图1及图3的附图标记9所表示的部分为辅助盖呈矩形,以覆盖外露于盖2天板部2D的衬套6的上侧部分6A和极柱5的方式盖在盖2上。如图1-图3所示,盖2的天板部2D位于比纵板部2C的上端2A稍低的位置上,该纵板部2C立在底面2B的上方且俯视呈矩形,在其上面的外周缘形成有与纵板部2C大体平行的环状肋材2R,且该肋材2R围绕所述衬套6的上侧部分6A和极柱5的外露部分形成圆弧部2r。 
而且,如图3所示,所述辅助盖9,通过使形成在其外周缘的裙部9S进入形成在肋材2R和纵板部2C之间的槽2M中,使形成于与肋材2R及圆弧部2r对应的位置的肋材9R及圆弧部9r,以熔融状态分别抵接并熔敷在肋材2R及圆弧部2r上,由此,使得由肋材2R及圆弧部2r和肋材9R及圆弧部9r围绕的内侧空间K呈密闭状态,此外,圆弧部2r和圆弧部9r不一定必须是圆弧状。 
另外,如图3所示,所述端子部8中、除衬套6上侧部分6A的下侧部分6B和导通部7通过嵌件成型被埋入盖2中。所述导通部7包括:第1水平板部7A,从所述衬套6下侧部分6B向水平方向延伸;纵板部7B,从该第1水平板部7A的端部向下方下垂;第2水平板部7C,从该纵板部7B的下端向水平方向延伸且连接于所述端子4的底部4F及连接部4G。在所述衬套6上,沿下侧部分6B的外侧的上下方向设有多个环状突起部6T,所述导通部7的第1水平板部7A设有突起部7T。由此,不仅阻止了电解液向盖2的上部空间K内的移动,而且还能够阻止移动来的电解液到达端子4、4。 
图10及图11表示第一实施方案的铅蓄电池的盖体100。该第一实施方案的铅蓄电池以上述图1-图3所示的蓄电池10为基本结构,在相当于图1-图3的盖2的盖体100上具有特点。图10中表示安装了后述的上盖15的状态。该上盖15相当于图1-图3辅助盖9。图11中表示安装后述的上盖15之前的状态。该盖体100由合成树脂制成,俯视呈长方形,用于覆盖具有隔开成多个电池室的电槽(相当于图1-图3的电槽1)的上部开口。具有所述盖体100的铅蓄电池(相当于图1-图3的蓄电池10)特别适合搭载于自动二轮车或汽车等车辆上,也能够适用于其他目的。此外,在图10及图11中将盖体100的长边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将与长边方向直交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 
如图11所示,所述盖体100具有:第1盖部100A,在其中一侧长边侧(前后方向前端侧)具有分别位于长边方向(左右方向)两端的左右一对端子20、30(相当于图1-图3的端子4);第2盖部100B,具有比该第1盖部100A上面还高的上面。而且,在所述第2盖部100B的上面形成向下方凹陷的凹部14。 
所述凹部14遍及从第2盖部100B的上面的第1盖部100A侧端至比前后方向一半的位置稍靠后侧的位置的宽广范围而形成。另外,通过在另一侧的长边侧(前后方向后端侧)具有无凹部14的平面100F,能够将该平面100F作为在其上粘贴标有型号等的标签等的区间来使用。如此地,由于能将盖体100上面的平面100F作为粘贴标签的区间而使用,若在所述标签上记录用于核对各种数据的参考符号,则能够基于所述参考符号核对上盖15安装前的步骤中的数据,例如注液时的数据(一直以来,这样的标签都是在上盖安装后,即注液并安装上盖后粘贴在上盖表面,因此即使在标签上记录这样的参考符号,也不能基于所述参考符号而核对注液时的数据)。图11中左侧端子20为负极端子,右侧端子30为正极端子。 
所述凹部14具有:形成底部的底壁14A;从其底壁14A的外周缘立在上方的纵壁14B。另外,该凹部14的内侧,在比该底壁14A的所述纵壁14B更靠内侧的部分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14C。该突出部14C上面比纵壁14B的高度低,不必在任何位置上高度都相同。这样以来,如后述,熔融一体化上盖15的接合部15C及15T的下端和盖体100的突出部14C及14T时,上盖15的外周缘15G覆盖槽部14M,从而能够使上盖15的上面和盖体100的平面100F大体在同一个平面上。 
另外,如图11及图12所示,所述突出部14C的内侧的底壁14A具有用于分别排出来自所述多个(图中为6个)电池室的气体的排气孔14D。此外,电池室也可以不是6个。 
而且,如图10、图11及图16(a)、(b)、(c)、(d)所示,其具有盖住所述突出部14C内侧的上盖15,以形成向特定电池室侧集中气体的空间,该气体是从所述多个排气孔14D排出的。所述突出部14C,在图11的俯视中大体呈长方形结构,为能够迂回后述的第2排气孔14F,具有使该部分向内侧伸入的湾曲部。另外,所述底壁14A形成离所述排气孔14D越近越位于下方的倾斜面,以发挥使从各排气孔14D逸出的电 解液向对应的各排气孔14D侧返回的引导面的功能。进而,具有延伸部14E、14E,其形成位于从突出部14C的相对置位置向内侧延伸并邻接的各排气孔14D之间的间隙,能够只允许从排气孔14D的排出的气体在突出部14C内侧自由移动,且能够尽可能地阻止从排气孔14D逸出的电解液向邻接的其他排气孔14D侧移动。 
如图11、图12及图13(c)所示,在所述凹部14埋设左右一对筒状衬套16、17(相当于图3的衬套6),该衬套从电槽延伸并用于插入并熔接用于输出电功率的极柱(未图示)。另外,所述衬套16、17和所述端子20、30的下部侧通过导通部(相当于图3的导通部7)连接,所述端子20、30与该衬套16、17在水平方向并置。通过用铅或铅合金一体成型所述端子20、30和衬套16、17和导通部来构成端子部(相当图3的端子部8),导通部呈埋设于盖体100的状态。 
所述上盖15由合成树脂形成,如图16(b)所示,其具有:接合部15C,连接于所述突出部14C且与该突出部14C有相同外形;外周缘15G,覆盖形成在该突出部14C和所述纵壁14B之间的环状槽部14M。使所述上盖15的接合部15C的下端呈熔融状态之后,通过使其与凹部14的突出部14C结合,能够使两者熔融并一体化。此外,所述接合部15C还具有与在所述突出部14C的5处具有的一对延伸部14E、14E对应的部分,将这些包含在一起形成接合部15C。 
作为所述盖体100及上盖15的材料,优选为聚丙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但其他合成树脂也可以。此外,当在所述盖体100上热熔敷上盖15的情况下,优选地使两者材料相同。 
若对所述盖体100进行详细说明,则如图10、图11及图13(a)-(d)所示,在所述盖体100的第1盖部100A中埋设所述各端子20、30的下侧部分并突出设置上侧部分的位置,形成其上面13a比第1盖部100A的上面13R高的突起部13。 
从所述第2盖部100B的端子侧一边的长尺寸方向的两处形成,延出至所述盖体100一边侧的端部(前后方向前端)且向所述第1盖部100A的上面突出的一对延伸部100C、100D(相当于图1的凹凸部2E)。在所述第1盖部100A上形成所述突起部13,该第1盖部100A由该一对延伸部100C、100D和位于一边长尺寸方向(左右方向)两端部的第2盖 部100B的纵壁14B围成,并使所述端子20、30以位于该突起部13上的方式一体成形。 
所述突起部13包括以下部分:第1凸部13A,所述端子20、30的下端被埋设;第2凸部13B,位于该第1凸部13A一边长尺寸方向两侧,且具有比该第1凸部13A的上面13a更向上方突出的上面13b;第3凸部13C,具有同一上面13c。如图13(d)所示,在所述第3凸部13C侧端形成开口20H(端子30的相同开口30H形成在第2凸部13B侧端),开口20H用于插入所述端子20的螺母140,使所述开口20H的底面20G比所述第3凸部13C的上面13c更低(开口30H的底面30G比第2凸部13B的上面13b更低)。所述第1凸部13A、第2凸部13B、第3凸部13C与盖体100的纵壁14B一体成形。 
如上所述,通过使埋入有端子20、30的下侧部分的一处、与该处邻接的两处(该处的附近处)具有凸部13A、13B、13C,能够抑制盖体100的外侧部分变形为凸状及盖体100的内侧部分变形为凹状。因此,在盖体100成型时将端子20、30嵌件成型的本发明中,如图17(b)所示,盖体100下端100Z的端子20侧的弯曲与图17(a)不同而变小。实际上,设从图17(a)端子20离开的那侧下端100Z线的延长线和弯曲的线的延长线的上下尺寸为L1,设从图17(b)端子20离开的那侧下端100Z线的延长线和弯曲的线的延长线的上下尺寸为L,并实际测量L1、L。其结果L为0.2mm,L1为0.5mm。从该结果可以看出,通过使上面具有第1凸部13A,盖体100下端100Z难以在端子20侧弯曲。 
用图1-图3所示的蓄电池10来说明所述变形抑制效果,则如图9(a)所示,端子4具有:长方形的天板部4A(相当于图13(b)的天板部20A、30A);前板部4B(相当于图13(b)的前板部20B、30B),从该天板部4A的4边中除了主视呈右侧的边以外的3边向下方垂下;后板部4C(相当于图13(c)后板部20C,图13(a)的后板部30C);左板部4D(相当于图13(c)左板部20D,图13(b)左板部30D);右板部4E,从主视呈右侧的边向下方垂下。在所述天板部4A和前板部4B形成有贯通螺栓(相当于图13(c)的螺栓150)的贯通孔4K1(相当于图13(b)的贯通孔30a,图13(d)的贯通孔20a)、4K2(相当于图13(b)的贯通孔20b、30b)。在所述右板部4E(相当于设有图13(b)开口30H及图13(d)开口20H的面)形成有用于向端子4的内部插 入螺母(相当于图13(d)螺母140)的开口部4J(相当于所述开口30H、20H)。形成这样的贯通孔4K1、4K2和开口部4J的目的在于,在形成与用于连接车辆电子器件的外部导线的连接位置相应的蓄电池的搭载状态下,以使蓄电池和外部导线形成最优的连接状态的方式从开口部4J插入螺母并将安装了外部导线的螺栓穿通所述贯通孔4K1、4K2中的任意一个并进行螺合。此外,这里所述的端子4的形状只是一例,其他形状也可以。 
即,如图13(a)-(d)所示,所述端子20、30具有:长方形的天板部20A、30A;前板部20B、30B,从该天板部20A、30A的4边中主视位于右侧的边以外的3边向下方垂下;后板部20C、30C;左板部20D、30D。在天板部20A、30A及前板部20B、30B形成有用于使螺栓150(在图13(c)中示出)贯通的贯通孔20a、20b及30a、30b。如图13(c)所示,使贯通于贯通孔20a的螺栓150的顶端与进入端子20的内部的螺母140螺合,由此能够用螺栓150将螺母140固定于端子20。而且,在这些螺栓150和螺母140之间介由天板部20A夹入未图示的外部导线(能够连接于车载的电子器件等的线)等而固定。通过形成所述两个贯通孔20a、20b及30a、30b,能够从上方及前方的任意一方向端子20、30内插入螺栓150。 
如上所述,在端子20或30,通过在所述第3凸部13C侧端或第2凸部13B侧端形成可以插入螺母140的开口20H、30H,并且使所述开口底面20G、30G比所述第3凸部13C的上面13c或第2凸部13B的上面13b低,如图13(d)所示,能够在第3凸部13C的上面13c配置螺母140并使其滑动落入比端子20的开口20H更内侧的内部而插入。而且,插入到端子20内的螺母140,由于端子20的开口20H的底面20G比第3凸部13C上面13c更低,因而不会落下。图13(d)中虽然只图示出了左侧端子20,但右侧端子30也是同样的。此外,图中,因为左右端子使用同一结构的端子,向任何端子20、30都是从右侧插入螺母140。另外,在左右分别具有的第2凸部13B和第3凸部13C以在左右方向上成相反的位置关系的方式而配置。另外,所述第2凸部13B上面13b和第3凸部13C上面13c以相同高度设定,但也可以不同。 
所述螺母140呈长方体形状,具有在呈平面的所述第2凸部13B上面13b或第3凸部13C上面13c面接触的同时非常稳定地引导螺母140移动的优点。 
图13(d)中表示了在左侧端子20插入螺母140之前的状态,图13(c)中表示了在左侧端子20插入螺母140之后,由螺栓150将插入的螺母140固定于端子20内的状态。 
由此可知,通过使上面具有第1凸部13A,盖体100的下端100Z难以在端子20侧的弯曲,如上所述,例如,将螺母140插入左侧端子20之后,能够用螺栓150将插入的螺母140顺利地固定于端子20内。 
此外,所述第2、第3凸部13B、13C,用于避免当在其上面配置螺母并使其滑动落入比端子开口更内侧的内部并插入时,因所述变形而难以插入螺母的问题,其高度尺寸及俯视时的形成范围根据图17(b)的尺寸L设定即可,不限定于图中示出的范围。另外,这三个凸部13A、13B、13C的形状也不限定于图中示出的范围。而且,凸部13A、13B、13C不必全有,只要具备至少一个凸部就能达到本发明的效果。 
图10、图11中,仅使位于盖体100的正、负极各端子之间的长尺寸方向中心部的壁面的一部分(设有排气孔4K的部分),位于比长尺寸方向两端部的壁面(设有正、负极端子的部分)更靠电槽前端面方向的位置,但如图18所示,通过使长尺寸方向中心部的整个壁面(遍及左右延伸部100C、100D的壁面),位于比长尺寸方向两端部的壁面(设有正、负极端子的部分)更靠电槽前端面方向的位置,能够增强对盖体的变形抑制效果。 
对图10、图11可以通过如图18(第六实施方案)那样增强抑制盖体100变形的效果,但如图19(第七实施方案)那样,即使使长尺寸方向中心部的整个壁面相对于电槽前端面位于与长尺寸方向两端部壁面(设有正、负极端子的部分)相同的位置上,仅设置第1凸部13A、第2凸部13B及第3凸部13C,就具有抑制盖体100变形的效果(此时,引导路径不具有左右方向引导部19c,只具有前后方向引导部19d,引导路径随后详述。)。 
其次,用图1-图3表示的蓄电池10说明上述的变形抑制的其他效果。如图3所示,衬套6和极柱5,通过形成衬套6的上侧部分6A的内径比下侧部分6B的内径小的锥形,并且形成极柱5的下端侧的外径比上端 侧的外径大的锥形,不仅使极柱5容易穿通衬套6,而且向衬套6插入极柱5时难以产生位置偏差。由此,使衬套6的上侧部分6A与极柱5的间隙变小从而使该上侧部分的熔接变容易,能够使沿极柱5的表面上移的电解液无法从衬套6的上侧部分6A向空间K内移动,通过上述变形抑制效果,能够顺利地向衬套6插入极柱5。另外,如图3所示,通过向空间K注入合成树脂R,即使电解液通过衬套6下侧部分6B和盖2间的界面而向空间K移动,或极柱5和衬套6间的熔接部分B产生微小空隙而电解液穿过该微小空隙向空间K移动,无法从该空间K通过在肋材2R和肋材9R之间的熔敷部或圆弧部2r和圆弧部9r之间的熔敷部产生的微小间隙而向外部(辅助盖9的表面、即蓄电池10的外部)漏出。此外,优先地,合成树脂R的注入在肋材9R和肋材2R熔敷前、圆弧部9r和圆弧部2r熔敷前进行,也可以在与空间K对应的辅助盖9的一部分设有开口时,在所述熔敷后从该开口注入合成树脂R。作为所述合成树脂R优选如环氧树脂这样的热硬化树脂。 
以下情况中也发挥了上述的变形抑制效果(第二实施方案)。即,端子部8中的除衬套6上侧部分6A以外,下侧部分6B和导通部7通过嵌件成型埋入盖2中,所述导通部7包括:第1水平板部7A,从所述衬套6的下侧部分6B向水平方向延伸;纵板部7B,从该第1水平板部7A的端部向下方垂下;第2水平板部7C,从该纵板部7B的下端向水平方向延伸且连接于所述端子4的底部4F及连接部4G。此处,如图7、图8所示,就导通部7的纵板部7B而言,只有其上部被从盖2的纵板部2C向端子4、4侧膨胀的凸出部2F、2F覆盖,该凸出部由合成树脂层构成,(图3中凸出部2F、2F覆盖整个导通部7的纵板部7B)。这样,通过使得在纵板部7B存在没有设置合成树脂层的部分2f,使得存在凸出部2F、2F,不仅能够在蓄电池的输出电流大的情况下促进放热,且在因短路等通过大电流从而发生急剧发热的情况下,通过设置该部分2f,即使导通部7软化或变成熔融状态,也能将铅或铅合金从所述部分2f向外部流出而防止流入蓄电池内,还能防止蓄电池的内部短路问题的产生。这样,当部分不设置合成树脂层时,嵌件成型后的导通部7的部分2f比其他部分容易冷却,因此,与用合成树脂覆盖整个导通部7的情况相比盖2的变形变小。 
另外,在图8中,所述部分2f是以部分不设置合成树脂层的的方式存在的,但也可以在该部分2f上形成薄的合成树脂层。这样,即使一部分合成树脂层厚度设置成比其他合成树脂层的部分薄的情况,与导通部7整体被合成树脂覆盖的情况相比,盖体的变形也会变小,与设置突起部13的效果是相同的。 
这样,作为部分不设置合成树脂层或使一部分合成树脂层的厚度设置成比其他合成树脂层部分薄的方法,以下方法较好,即:向成型该部分的模具不注入合成树脂,或即使注入,该部分的合成树脂层的厚度也要成型得薄。另外,可以不像图8所示那样在横向设置合成树脂层而不是在纵向,或者在横向形成得薄从而使部分2f存在。而且,图8中将该部分2f在正极侧和负极侧两侧都设置,但只在正极侧和负极侧中的任意一侧设置就能达到本发明的效果。 
此外,如图8所示,不仅设置所述部分2f,而且设置使所述导通部7的纵板部7B的剖面积一部分变小的部分7b,由此不仅可以使导通部7的构成材料从所述部分2f向外部熔化流出,也可以熔断所述部分7b来切断通电。图8中,部分7b设置在纵板部7B的下方,考虑到要使该部分7b熔断并熔融的铅下落到纵板部7B和端子4之间,优选地,将其设置在纵板部7B的上方。当设置了这样的部分7b时,嵌件成型后的导通部7的该部分7b吸收变形从而抑制盖2的变形,当通过嵌件成型在盖2埋入端子部8时,抑制盖2的变形的效果的有效性同上述一样。 
另外,如图7、图8所示,通过在导通部7设置突起部7T能够使导通部7的沿面放电路径变长,但也可以用环状的凹陷部代替突起部7T。通过用凹陷部代替突起部7T,能够使所述纵板部7B的剖面积一部分变小的部分7b的作用效果一并得到发挥,该部分7b用于通过熔断该处切断通电。由此,在凸出部2F的没有设置合成树脂层的纵板部7B的部分2f上设置所述部分7b的情况下,最好在埋入于合成树脂层的第1水平板部7A上另外设置突起部7T(或者是凹陷部)。另外,也可以用切槽或凹部代替凹陷部。这样通过设置凹陷部、切槽、凹部,能够减少导通部7的构成材料的量并能够保持沿面放电路径较长。通过这样设置,当移动到第1水平板部7A的电解液进一步移动至所述部分2f时,由于可能从该部分2f向外部流出,因而通过将突起部7T(或者是凹陷部)设置在第1水平板部7A和纵板部7B的边界附近,能够在初期阶段抑制电解 液的移动,因而是适合的。图8中,在第1水平板部7A设置突起部7T,但如果将凸出部2F设置为从纵板部7B的上部向下方垂下的形状时,也可以将其设置于凸出部2F内部的纵板部7B的上部。另外,图8中在两处设置突起部7T,但设置在一处或两处以上也可以。通过在多个突起部7T的各外周缘的不同的位置上设置切槽或凹部,来减少导通部7的构成材料的量且保持沿面放电路径较长也可以。此外,图8中,没有以使所述第2水平板部7C的上面连接于部分2f的方式来设置合成树脂层,但也可以在该第2水平板部7C上面设置合成树脂层。 
另外,如图7及图8所示,即使电解液向空间K内移动,也会被留在由肋材9R、2R和圆弧部9r、2r围成的空间内,因此不会漏出于辅助盖9的表面(蓄电池10的外部)。与此相对,在图4及图5示出的第三实施方案中,以设有圆弧部2r的部分的肋材2R被部分省略为特征。通过在盖2的纵板部2C侧省略肋材2R的一部分,从而覆盖并粘附埋入于盖的衬套6端缘的合成树脂R的表面与外部相连,但这样通过粘附合成树脂R,能够抑制电解液向盖2上面移动。另外,根据情况,对图5中示出的极柱5的上端缘和衬套6的上端缘不用合成树脂R粘附也能够实施。 
此外,图3、图5及图8都是辅助盖9一并覆盖,覆盖并粘附埋入于盖的衬套6端缘的合成树脂R、排气阀11及按照每个电池设置的排气口的图,但也可以不是这样的辅助盖9,如图6(第四实施方案)所示那样,在粘附合成树脂R部分不设置辅助盖而使合成树脂R外露也可以。 
在所述的第1-第4的实施方案中,在设置于衬套6的多个环状突起部6T中,通过设置成与空间K最接近的突起部6T1的外径比其他突起部的外径大,且将其一部分与导通部7的第1水平板部7A连接,来防止熔接时热量传到盖2而使盖2软化。 
另外,第1水平板部7A的表面(与端子4的天板部4A平行的面)不用必须水平,也可以圆弧状或椭圆弧状凸出。这样的形状不限于第1水平板部7A的表面,纵板部7B的表面(与端子4的前板部4B平行的面)或第2水平板部7C的表面(与端子4的天板部4A平行的面)也可以同样设置。通过这样凸出,能够确保嵌件成型的进行。 
另外,如图3、图5、图6及图8所示,所述端子部8,在下端一体成形嵌件成型时起到固定效果的固定部4T,但也可以另外形成后向端子 4的下端进行熔接等来进行一体化。该固定效果通过以下方式来产生,即:在端子4下端一体成形固定部4T,在从该平板状底部4F向下方一体延伸的连接部4G的下端一体形成固定部4T,且设置成该固定部4T的俯视尺寸比连接部4G的尺寸大。具体地,该固定部4T是用于,在端子4螺合安装有外部导线的螺栓时,防止由于其应力而使埋入于盖2底面2B的端子4的脱落。此外,作为固定部4T的俯视形状优选椭圆,但只要满足所述尺寸则不限定其形状。 
图9(a)表示所述端子部8的立体图,图9(b)表示其侧视图,图9(c)表示其底面图。图中,端子4在下端一体形成嵌件成型时发挥固定效果的固定部4T,但也可以另外形成后向端子4的下端进行熔接等来进行一体化。该固定部4T一体成形于连接部4G的下端,该连接部4G从与端子4的下端一体成形的平板状底部4F向下方一体延伸,设置成其俯视尺寸比连接部4G的尺寸大。在图9(b)、(c)中,固定部4T的底面平坦,但在端子部8嵌件成型合成树脂时,如果固定端子部8的模具具有凸部,则也可以设置从固定部4T底面中心至连接部4G那样的凹部,使其相互嵌合。同样地,如果用于固定端子部8的模具具有凹部,则也可以将固定部4T底面设置成其中心突出那样的圆锥状的凸部,使其相互嵌合。在图9(c)中,固定部4T为椭圆,但也可以不是椭圆。由此,端子4能够使固定部4T、导通部7及衬套6埋入于盖中,因而能够牢固地一体化盖2和端子部8。 
下面,对所述的第一至第五实施方案共有的盖体100(从第二至第五实施方案中为盖2)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在底壁14A设有第2排气孔14F。在该第2排气孔14F设有多孔性过滤器或阀(未图示)用于防爆、防止从外部的气体的逆流、及调整内压。使设有从图11的左开始第4个排气孔14D的底壁14A具有,与形成在所述底壁14A的所述排气孔14D不同的第2排气孔14F,在设有该排气孔14D的电池室(特定电池室)介由该排气孔14D收集从其他电池室来的气体,引导该气体从第2排气孔14F至外部的引导路径18(参照图14(c))迂回槽部14M而形成。即,所述引导路径18包括:第1引导路径19(参照图14(a)、图15),通过接合图16(b)示出的在所述上盖15下面向下方突出且呈环状的连接部15T和、以与其相一致的方式从所述底壁14A突出的图11示出的突出部14T而形成;第2引导路径101,呈隧道状,部分地利用 突出部14C、底壁14A及纵壁14B而形成,该突出部14C形成从该第1引导路径19的一端至所述排出口14K之间的所述槽部14M。 
如图14(a)、(b)、(c)及图15所示,所述第1引导路径19包括:上方引导部19A,使从所述第2排气孔14F来的气体向上方移动;水平引导部19B,使从该上方引导部19A来的气体向水平方向移动;下方引导部19C,使从该水平引导部19B来的气体向下方移动,使从该下方引导部19C来的气体向所述第2引导路径101转移。 
所述上方引导部19A具有:圆筒状第1上方引导部19a,将从第2排气孔14F来的气体送至上方规定高度;圆筒状第2上方引导部19b,为了将从该第1上方引导部19a来的气体向更上方引导而具有比第1上方引导部19a更大的直径。另外,所述水平引导部19B具有:左右方向引导部19c,向盖体100的左右宽度方向一侧(图11中为右侧)移动气体;前后方向引导部19d,向盖体100的厚度方向(与所述左右宽度方向直交的前后方向)的一侧(图11中为下侧)移动被引导至左右方向引导部19c的引导方向终端的气体。所述第2引导路径101以如下方式构成,即:通过向模具插入棒(用于形成孔的棒),在该纵壁14B形成所述排出口14K,且从该纵壁14B至所述下方引导部19C的前方侧壁19h之间形成隧道状の贯通孔101A。 
如图14(c)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结构,从第2排气孔14F排出的电解液雾或气体,通过使其向上方移动的上方引导部19A而通过阀和多孔性过滤器,移动至使其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水平引导部19B,进一步通过使其向下方移动的下方引导部19C转移到第2引导路径101之后,通过排出口14K被排出到外部。但是,如所述那样由于具有引导方向不同的3个引导部19A、19B、19C,因而排出口14K的高度方向水平比上盖15的高度方向水平低,进一步经过第2引导路径101到达排出口14K,因而具有从排出口14K排出的气体难以经过上盖15或盖体100周缘到达端子20、30的附近的优点。如所述那样,通过使将从第2排气孔14F排出的气体引导至排出口14K的引导路径18迂回槽部14M的下侧而形成,不仅使排出口14K的高度方向水平达到气体经过上盖15的周缘难以到达端子20、30附近的程度,而且不用连接槽部14M和引导路径18,并且排出口14K能够只连接于引导路径18。 
由此,在安装了上盖15状态下,使图10示出的纵壁14B的内侧面14b和上盖15外周面15N之间呈密闭状态,对槽部14M内施加气压,能够通过有无气压压力下降来检测,隔开引导路径18和槽部14M的盖体100的突出部14T与上盖15的接合部15T之间的接合状态,及隔开所述空间和槽部14M的盖体100的突出部14C与上盖15的接合部15C之间的接合状态的不良。 
如图15所示,所述排出口14K具有:环状突起14G,从构成盖体100的纵壁14B的表面突出,呈环状;三个切槽14L、14N、14P,用于将从突起14G排出的气体从突起14G的径方向向该突起14G的周方向的一部分排出。所述三个切槽包括:左右切槽14L、14P,通过所述排出口14K的中心形成于盖体100的左右方向两侧;下方切槽14N,以通过排出口14K的中心向盖体100的下端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因此,虽然省略了以使灰尘难以积存的方式向上方延伸的切槽,但即使在突起14G的表面与异物的接触的状态下,通过三个切槽14L、14N、14P也能够将气体排出。此外,所述切槽14L、14N、14P的个数或宽度的大小等能够自由变动。此外,也可以不设置所述突起14G而使纵壁14B的表面凹陷来形成切槽。 
为决定所述盖体100及所述上盖15两者安装时的位置,使盖体100及上盖15中的其中一个具有被卡止部,且使另一个具有卡止于该被卡止部的卡止部。如图16(a)-(d)所示,所述卡止部由,在所述上盖15的下面向下方突出且断面形状呈圆形且具有内部中空的圆筒形状(内部为实芯的棒状体也可以)的左右一对筒体15D、15E构成。另外,如图11所示,所述被卡止部由左右一对孔110、120构成,所述左右一对孔110、120中的一个孔110以阻止卡止于该孔110的卡止部15D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的大小形成,且另一个孔120形成为在一对孔110、120的对向的方向上长的长孔,也就是形成为椭圆形。从而,如所述那样,在熔融上盖15的接合部15C、15T并和盖体100的突出部14C、14T一起进行一体化之前,通过在一对孔110、120卡止一对卡止部15D、15E,完成盖体100的突出部14C、14T和上盖15的接合部15C、15T之间的定位,通过从该状态移动盖体100和上盖15使其接近,能够可靠地接合盖体100的突出部14C、14T与上盖的接合部15C、15T。而且,通过使其中一个孔120以长孔形成,即使在盖体100和上盖15因成型后的收缩率 的不同或成型后的温度变化或老化等而定位变得困难的情况下,上盖15随室温而向长尺寸方向伸缩情况下,长孔120也能很好将其吸收,从而顺利地进行卡合。通过具有这样的被卡止部和卡止于该被卡止部的卡止部,可以实现两者的卡合,但通过设置所述突起部13能够防止变形,因而可以更牢固地卡合。 
在所述实施方案中,熔融上盖15的连接部15C、15T和盖体100的突出部14C、14T一起进行一体化,但也可以是通过粘着剂使上盖15的连接部15C、15T和盖体100的突出部14C、14T一体化的结构。 
另外,所述实施方案中,使另一个孔120形成为在一对孔110、120的对向方向上长的长孔,也就是形成为椭圆形,但也可以是两端有角的长方形。 
进而,所述实施方案中,上盖5为长方形结构,但也可以是正方形或椭圆形或圆形等任何形状。 
另外,卡止部由棒状体构成,但只要能卡止于被卡止部的孔,可以将卡止部设为孔状,被卡止部设为棒状体等任何形状。 
另外,在图10以后,设置了收集气体于特定电池室并从该电池室介由第2排气孔向外部引导的引导路径,但可以将所述空间作为引导路径而省略第2排气孔。 
另外,所述实施方案中,表示了具有多个电池室的电槽,但也可以是具有一个电池室的电槽。此时,以排气孔与引导路径连通的状态具有排气孔,该排气孔用于从电池室通过该引导路径向外部进行排气。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蓄电池,适合搭载于自动二轮车,特别是,由于能够阻止移动到空间K的电解液到达端子或辅助盖的表面(蓄电池的外部),因而在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大。 

Claims (8)

1.一种蓄电池,具有至少具备一个电池室的电槽和覆盖该电槽上部开口的合成树脂制盖体,且在所述盖体上面形成有向下方的凹陷的、具有形成有与电池室连通的至少一个排气孔的底面的凹部,并具有盖住该凹部而形成空间的上盖,在该盖体的一边侧且在该边的长尺寸方向两端部分别埋设正、负极各端子的下侧部分,突出设置正、负极各端子的上侧部分,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池室容纳有极板群,并且在所述盖体的所述凹部具有衬套,该衬套用于插入并熔接从所述极板群延伸的极柱,而且用于连接所述衬套和所述端子的导通部与衬套及端子一体成形而形成端子部,并且,所述端子部中至少衬套的下侧部分和所述导通部通过嵌件成型被埋入于盖体,
在盖体的上面形成有包围所述排气孔的环状肋材,且该肋材围绕所述衬套的上侧部分和极柱的外露部分,由此所述空间分为用于收集从所述排气孔排出的气体的空间、和设置有衬套的空间,
在所述盖体的、突出设置各端子的上侧部分之处或该处的附近处或在这两处形成用于防止盖体外侧变形成凸状的突起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其特征在于,粘附合成树脂,所述合成树脂用于覆盖已熔接在所述衬套的极柱端缘和已埋入在盖的衬套端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其特征在于,盖住盖体上面凹部的上盖在内面设有肋材,且与该肋材对置而在盖体上面设置的肋材以包围衬套周缘的部分或全部的方式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形成为其上侧部分的内径小于下侧部分内径的锥形状,并且极柱形成为其下端侧的外径比上端侧的外径大的锥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其特征在于,使所述盖体及所述上盖的其中一个具有被卡止部,且使另一个具有卡止于该被卡止部的卡止部,所述被卡止部由一对孔构成,使所述一对孔中的一个孔以阻止卡止于该孔的卡止部向水平方向移动的大小形成,并且使另一个孔形成为在一对孔对置的方向上长的长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具有:突出设置所述各端子的上侧部分之处的周缘的第1凸部;第2凸部和第3凸部,位于该第1凸部附近的长尺寸方向两侧,且比该第1凸部更向上方突出;在所述端子上,于所述第2凸部侧端或第3凸部侧端形成可以插入螺母的开口,将所述开口的底面设置成低于所述第2凸部或第3凸部的上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侧所述端子部的导通部以其一部分上没被设置嵌件成型的合成树脂层,或其一部分的厚度比其他部分的厚度薄的方式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部至少具有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突起部、环状凹陷部或使剖面面积的一部分比其他部分小的部分中的一个。
CN200980114660.XA 2008-04-25 2009-04-24 蓄电池 Active CN1020172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14940 2008-04-25
JP2008114940A JP5521279B2 (ja) 2008-04-25 2008-04-25 蓄電池
JP2008197378A JP2010033993A (ja) 2008-07-31 2008-07-31 蓄電池
JP2008-197378 2008-07-31
JP2008-206416 2008-08-08
JP2008206416A JP5429592B2 (ja) 2008-08-08 2008-08-08 蓄電池における蓋部構造
JP2008-206417 2008-08-08
JP2008206417A JP5360537B2 (ja) 2008-08-08 2008-08-08 蓄電池における蓋部構造
PCT/JP2009/058214 WO2009131228A1 (ja) 2008-04-25 2009-04-24 蓄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17235A CN102017235A (zh) 2011-04-13
CN102017235B true CN102017235B (zh) 2014-10-29

Family

ID=41216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4660.XA Active CN102017235B (zh) 2008-04-25 2009-04-24 蓄电池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980467B2 (zh)
EP (1) EP2273586B1 (zh)
KR (1) KR101547103B1 (zh)
CN (1) CN102017235B (zh)
AU (1) AU2009238921B2 (zh)
BR (1) BRPI0907551B1 (zh)
CA (1) CA2722554C (zh)
WO (1) WO20091312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77628B2 (ja) * 2009-12-24 2014-04-2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池用端子部、その蓄電池用端子部の端子用ナット、その蓄電池用端子部を備えた蓄電池用蓋及び蓄電池
JP5477627B2 (ja) * 2009-12-24 2014-04-2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池用蓋、蓄電池用蓋の射出成形方法、及びその蓄電池用蓋を備えた蓄電池
JP5541443B2 (ja) * 2009-12-24 2014-07-09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池用蓋、その蓄電池用蓋を備えた蓄電池、及び蓄電池用端子部
EP2518792B1 (en) * 2009-12-24 2019-05-15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Lid for storage battery, injection-molding method for the lid, storage battery with the lid, and terminal section for storage battery
JP5477629B2 (ja) * 2009-12-24 2014-04-2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池用蓋、蓄電池用蓋の射出成形方法、及びその蓄電池用蓋を備えた蓄電池
JP5636791B2 (ja) * 2010-07-30 2014-12-10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池用蓋、およびその蓄電池用蓋を備えた蓄電池
JP5618410B2 (ja) 2010-12-13 2014-11-05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車両用鉛蓄電池
KR101323919B1 (ko) * 2011-05-31 2013-10-31 세방전지(주) 이중 밀폐구조를 갖는 축전지용 커버
CN105702884B (zh) * 2011-06-27 2018-07-24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池及搭载了该蓄电池的机动车
JP6048080B2 (ja) * 2011-11-29 2016-12-2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KR102295629B1 (ko) 2013-09-12 2021-08-27 가부시키가이샤 지에스 유아사 축전 장치
KR102101751B1 (ko) * 2014-01-20 2020-04-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팩
CN105280848B (zh) * 2014-05-30 2019-09-03 稳泰化工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蓄电池以及该蓄电池的制造方法
WO2016038786A1 (ja) * 2014-09-09 2016-03-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鉛蓄電池
JP6756093B2 (ja) * 2015-09-01 2020-09-16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鉛蓄電池
JPWO2017141694A1 (ja) * 2016-02-19 2018-12-1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EP3279968B1 (en) * 2016-08-02 2020-05-13 Robert Bosch GmbH Battery module
CN106207071B (zh) * 2016-08-24 2019-01-25 福建动力宝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铅酸蓄电池的铅端子的制造方法及其铅端子
WO2019173366A1 (en) 2018-03-05 2019-09-12 Cps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Battery terminal
US10714734B2 (en) 2018-03-05 2020-07-14 Cps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Cap for battery terminal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35822A (en) * 1990-08-30 1992-08-0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housing structure
WO2008016152A1 (en) * 2006-08-04 2008-02-07 Gs Yuasa Corporation Lead acid battery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78742A (en) * 1980-05-05 1981-07-14 General Battery Corporation Manifold vented battery cover
IT1270552B (it) 1993-06-09 1997-05-06 Olimpio Stocchiero Contenitore per accumulatori a carica rapida con canali di distribuzione dell' elettrolita stampati sul coperchio
JPH0727053A (ja) 1993-07-05 1995-01-27 Itec Kk 圧電ポンプ
JP3478653B2 (ja) 1996-02-26 2003-12-1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形鉛蓄電池
JP3309694B2 (ja) 1996-02-28 2002-07-2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密閉型鉛蓄電池
US5683830A (en) 1997-02-06 1997-11-04 Douglas Battery Manufacturing Company Leak resistant battery cover
JP2001084981A (ja) 1999-09-14 2001-03-30 Yuasa Corp 密閉形鉛蓄電池
AU7958600A (en) 1999-10-28 2001-05-08 Furukawa Battery Co., Ltd., The Method of producing lead storage batteries and jig for production thereof
JP4965012B2 (ja) 1999-12-15 2012-07-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池パック
US6737192B2 (en) 2001-02-21 2004-05-18 The Furukawa Battery Co., Ltd. Terminal structure of storage battery
JP2003142072A (ja) * 2001-10-31 2003-05-16 Furukawa Battery Co Ltd:The 蓄電池の端子構造
JP2002313315A (ja) 2001-04-16 2002-10-25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鉛蓄電池
JP2002324537A (ja) 2001-04-27 2002-11-08 Yuasa Corp 鉛蓄電池
JP4127985B2 (ja) * 2001-07-23 2008-07-3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JP2003077454A (ja) 2001-09-05 2003-03-14 Furukawa Battery Co Ltd:The 蓄電池の端子構造
JP2003162990A (ja) 2001-09-11 2003-06-06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鉛蓄電池
JP3770539B2 (ja) * 2001-10-25 2006-04-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蓄電池
JP2004235050A (ja) 2003-01-31 2004-08-19 Yuasa Corp 鉛蓄電池
JP2005044711A (ja) 2003-07-25 2005-02-17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制御弁式鉛蓄電池
JP5098243B2 (ja) 2006-07-27 2012-12-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鉛蓄電池
JP5386773B2 (ja) * 2006-07-31 2014-01-15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密閉型鉛蓄電池
JP5148862B2 (ja) 2006-11-02 2013-02-20 古河電池株式会社 蓄電池の排気構造
JP2009043441A (ja) 2007-08-06 2009-02-26 Gs Yuasa Corporation:Kk 蓄電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35822A (en) * 1990-08-30 1992-08-0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housing structure
WO2008016152A1 (en) * 2006-08-04 2008-02-07 Gs Yuasa Corporation Lead acid battery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3-77454A 2003.03.1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73586A4 (en) 2014-03-05
US20110039153A1 (en) 2011-02-17
CN102017235A (zh) 2011-04-13
BRPI0907551A2 (pt) 2016-08-09
KR101547103B1 (ko) 2015-09-03
AU2009238921B2 (en) 2014-12-18
CA2722554A1 (en) 2009-10-29
US8980467B2 (en) 2015-03-17
AU2009238921A1 (en) 2009-10-29
BRPI0907551B1 (pt) 2019-07-09
EP2273586B1 (en) 2019-07-31
WO2009131228A1 (ja) 2009-10-29
CA2722554C (en) 2016-08-09
KR20110014605A (ko) 2011-02-11
EP2273586A1 (en) 2011-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17235B (zh) 蓄电池
CN102089900B (zh) 铅蓄电池
CN105703144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102044652B (zh) 电池组
CN105048150A (zh) 防水正反插usb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KR20160104053A (ko) 파워 배터리 모듈
CN101431867A (zh) 安装结构体
CN105024206B (zh) 正反插usb连接器
WO2015101321A1 (en) Power battery module
CN103579546A (zh) 盖组件、包括该盖组件的电池包及制造电池包的方法
CN106560936A (zh) 可再充电电池
CN107078244A (zh) 电池组
JP2011175834A (ja) 電気コネクタとその成形方法
CN105048249B (zh) 正反插usb连接器制造方法
CN204732590U (zh) 正反插usb连接器
CN105048151A (zh) 正反插usb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JP5601035B2 (ja) 電気接続箱
CN104104327A (zh) 端子盒
JP2011049377A (ja) 回路構成体及び電気接続箱
CN204947161U (zh) 正反插usb连接器
JP2014103091A (ja) 防水電子回路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回路ユニット
US6358456B1 (en) Molding body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JP5359344B2 (ja) インサート樹脂成形部品の製造方法とそれに用いられる樹脂成形金型および圧力センサ
JP6514097B2 (ja) 端子ボックスおよびその取付方法
CN206992374U (zh) 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