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09579A - 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09579A
CN102009579A CN2010102771528A CN201010277152A CN102009579A CN 102009579 A CN102009579 A CN 102009579A CN 2010102771528 A CN2010102771528 A CN 2010102771528A CN 201010277152 A CN201010277152 A CN 201010277152A CN 102009579 A CN102009579 A CN 1020095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art
slide control
sliding
flow regulator
air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7715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09579B (zh
Inventor
井户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074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6019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074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05704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074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6019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095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95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095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95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1/00692Damper doors moved by translation, e.g. curtain d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2001/00714Details of seals of damper do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壳体、滑动调节风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壁的板状的导轨及连接部,该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滑动调节风门的侧端部,具有滑动自如地嵌合于所述导轨的凹形状,并且使所述滑动调节风门连结于所述导轨,通过使所述滑动调节风门滑动,进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流路的开口调节。

Description

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用空调装置(HVAC:Heating Ventilation Air Conditoning)中,作为用于调节冷气和暖气的混合比例的空气混合调节装置或者切换外气导入和内气循环的内外气切换调节装置,例如使用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该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通过使滑动调节风门滑动而进行流路的开口调节。
更详细地说,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使滑动调节风门在以大致相同的大小并列配置的两个开口之间移动,用以改变两个开口的开口比例,从而进行流路的开口调节。
目前,就这种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而言,采用如下结构:在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的壳体内壁设置导向槽,在该导向槽内滑动自如地嵌合突出地设置于滑动调节风门的侧端部的连结部,由此使滑动调节风门沿导向槽移动(参照日本国专利第3793309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第283132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第3504806号公报(专利文献3))。
但是,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的上述壳体,比单纯的板形状的滑动调节风门大,且具有复杂的形状。这种壳体与滑动调节风门相比较,由变形造成的位移量大,并且制造时的尺寸误差大。因此,为了确保滑动调节风门的顺畅移动,通常有必要将与壳体形成一体的导向槽设定得足够宽。
但是,与导向槽变宽相关联,在构成导向槽的侧壁和与导向槽嵌合的上述连结部之间会形成大的间隙。该间隙成为流体从滑动调节风门的上游侧向下游漏出的原因。
即,现有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是这样的装置:在构成导向槽的侧壁和与导向槽嵌合的上述连结部之间形成有大的间隙,流体从滑动调节风门的上游侧向下游漏出严重。
例如,日本特开平9-290618号公报(专利文献4)公开了一种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其通过采用在滑动调节风门的侧端部的整个区域设置连结部的结构,即将滑动调节风门的侧端部本身作为连结部使用,由此抑制流体的漏出。
但是,即使采用这种结构,有必要将导向槽的宽度设置成相对连结部的厚度充分宽,不能充分地抑制流体的漏出。
另一方面,还考虑:通过将导向槽与壳体分体制造,然后安装在壳体的内壁上,由此减小导向槽制造时的尺寸误差。
据此,使导向槽制造时的尺寸误差减小,减小了构成导向槽的侧壁和连结部之间的间隙,能够抑制流体的漏出。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零件数增加,随之制造成本也增加。
另外,设置在滑动调节风门的侧端部的、与导向槽连结的连结部以与导向槽经常面接触的状态滑动。
因此,在导向槽和连结部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变大,有时会阻碍滑动调节风门的顺畅移动。
特别是如专利文献4所述,在将连接部设置于滑动调节风门的侧端部的整个区域的情况下,摩擦阻力变得非常大,滑动调节风门的移动本身就很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开发的。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不增加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零件数,就能够抑制流体从滑动调节风门的上游向下游的漏出。
本发明的另外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能够进行滑动调节风门的顺畅移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式采用下面的结构。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具有: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壳体;滑动调节风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的板状的导轨;连结部,其设置在所述滑动调节风门的侧端部,具有滑动自如地嵌合于所述导轨的凹形状,并且将所述滑动调节风门连结于所述导轨;通过使所述滑动调节风门滑动,进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流路的开口调节。
所述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也可以如下构成:还具有遮挡壁,其在所述连结部的移动区域的侧方沿着该移动区域配置,对流体进行遮挡。
所述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也可以如下构成:所述连结部沿所述滑动调节风门的滑动方向的整个区域设置于所述滑动调节风门的侧端部。
所述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也可以如下构成:所述连结部沿所述滑动调节风门的滑动方向分开地在所述滑动调节风门的所述侧端部设有多个。
所述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也可以如下构成:所述连结部的厚度尺寸比所述导轨的厚度尺寸小。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替代现有导向槽,在壳体的内壁设有板状的导轨。而且,在滑动调节风门的侧端部具有凹形状的连结部。
首先,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凹形状的连结部与壳体相比较,为小型且设置于单纯的形状的滑动调节风门,因此,能够以高的尺寸精度形成连结部。从而,能够容易地使导轨和连接部的间隙比现有连结部和导向槽的间隙狭小。该结果是,能够抑制流体从滑动调节风门的上游向下游的漏出。
而且,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能够将导轨与壳体形成一体,并且将连结部和滑动调节风门形成一体。因此,能够防止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零件数增加。
因而,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不会增加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零件数,就可以抑制流体从滑动调节风门的上游向下游的漏出。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具有:设于所述壳体的内壁的导向装置;连结部,其设置于所述滑动调节风门的侧端部,并且滑动自如地嵌合于所述导向装置,将所述滑动调节风门连结于所述导向装置;突起部,其设置在互相滑动的、所述连结部的相对于所述导向装置的滑动面和所述导向装置的相对于所述连结部的滑动面的任一滑动面。
所述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也可以如下构成:所述突起部设置于所述导向装置的所述滑动面。
所述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也可以如下构成:多个所述突起部以所述连结部的所述滑动面经常与多个所述突起部接触的间隔进行排列。
所述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也可以如下构成:所述导向装置或所述连结部具有的相对面互相成为所述滑动面,在该滑动面的两方设有所述突起部,且这些突起部在所述滑动调节风门的滑动方向上错开配置。
所述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也可以如下构成:所述突起部的表面形状具有沿所述滑动调节风门的滑动方向的圆弧形状。
所述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也可以如下构成:所述导向装置为板状的导轨,所述连结部具有与所述导轨嵌合的凹形状。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通过在互相滑动的、连结部的相对于导向装置的滑动面和导向装置的相对于所述连结部的滑动面的任一滑动面设置突起部,能够抑制处于滑动关系的滑动面彼此的整体进行面接触,能够减少连结部和导向装置的接触面积。
因而,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能够减小互相滑动的滑动面彼此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实现滑动调节风门的顺畅的移动。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具有: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壁的导向装置;连结部,其设置于所述滑动调节风门的侧端部,并且滑动自如地嵌合于所述导向装置,将所述滑动调节风门连结于所述导向装置;多个滑动部,每一个该滑动部具有互相滑动的、所述连结部的相对于所述导向装置的第一滑动面和所述导向装置的相对于所述连结部的第二滑动面;各所述滑动部的所述第一滑动面或所述第二滑动面倾斜。
所述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也可以如下构成:所述导向装置为板状的导轨,所述连结部具有与所述导轨嵌合的凹形状。
所述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也可以如下构成:倾斜的所述滑动面是所述连结部的相对于所述导向装置的滑动面。
所述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也可以如下构成:从所述导轨的所述滑动调节风门侧的前端到该前端的前方的所述连结部的第一离开距离,比从所述连结部的所述壳体侧的前端到该前端的前方的所述壳体的第二离开距离短。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在具有互相滑动的、连结部的相对于导向装置的滑动面和导向装置的相对于连结部的滑动面的滑动部,任一个滑动面都是倾斜的。在滑动部任一个滑动面都倾斜的情况下,滑动面彼此接触的区域减少。该结果是,能够使连结部和导向装置的接触面积减少。
因而,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能够减小互相滑动的滑动面彼此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实现滑动调节风门的顺畅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的大致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面图;
图3是在和图1的A-A线剖面相同的位置切断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具有的连结部的第一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具有的连结部的第二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的大致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具有的滑动调节风门的局部的立体图;
图8是图6的A100-A100线剖面图;
图9是在和图6的A100-A100线剖面相同的位置切断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的变形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的大致结构的立体图;
图12的11的A200-A200线剖面图;
图13是包含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具有的连结部的放大剖面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的变形例的剖面图;
图15是在和图11的A200-A200线剖面相同的位置切断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的变形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一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下面的说明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主旨而进行的具体的说明。从而,只要没有特别指定,本发明就不仅限定于下面的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的一方式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附图中,为了将各部件表示为可辨认的大小,对各部件的缩放比例尺进行了适宜变更。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的大致结构的立体图。在图1中,为了提高可见性,省略了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的前后的结构。
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作为用于调节冷气和暖气的混合比例的空气混合调节装置,或者切换外气导入和内气循环的内外气切换调节装置使用。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设置在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壳体壳体C的内部,用于调节设置在壳体内部的流路的开口。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具有导轨1、滑动调节风门2、连结部3、滑动机构4、驱动装置5。
导轨1对滑动调节风门2的移动进行导向。该导轨1的形状设定为板状,向滑动调节风门2的滑动方向延伸设置于壳体C的内壁。
另外,导轨1以夹着滑动调节风门2的方式设置于滑动调节风门2的两侧。各导轨1根据滑动调节风门2的移动范围分别沿延伸方向弯曲。但是,两个导轨1以总是保持平行状态的方式在延伸方向同样地弯曲。
滑动调节风门2经由连结部3与导轨1连结,沿导轨1可移动。
该滑动调节风门2在滑动调节风门2的下游侧并列设置的多个流路开口之间可滑动地构成,根据滑动位置对各流路开口进行调节,由此进行流路的开口调节。
连结部3将滑动调节风门2连结在导轨1上。
图2是表示图1的A-A线剖面图。如该图所示,连结部3设置于滑动调节风门2的侧端部2a,具有与导轨1可嵌合的凹形状。更详细地说,连结部3具有导轨1可嵌合的槽部3a,由此设定为凹形状
而且,槽部3a的两端设为开口端。由此,连结部3对于导轨1沿导轨1的延伸方向滑动自如地嵌合。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中,如图1所示,连结部3设置在导轨1侧的滑动调节风门2的侧端部2a的整个区域。
如图2所示,连结部3的厚度尺寸d1设定为比导轨1的厚度尺寸d2小。
返回到图1,滑动机构4对滑动调节风门2供给用于使滑动调节风门2移动的动力。该滑动机构4具有设于滑动调节风门2的齿条4a、与该齿条4a啮合的小齿轮4b以及配置在小齿轮4b和驱动装置5之间的凸轮、中间齿轮等。
驱动装置5经由滑动机构4向滑动调节风门2传递用于移动的动力。作为驱动装置5,例如使用电动机。
根据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当从上游侧供给空气(流体)时,根据滑动调节风门2的位置,对下游侧的多个流路以分配方式供给该空气。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中,替代现有导向槽而在壳体C的内部设置了板状的导轨1,滑动调节风门2的侧端部2a具有凹形状的连结部3。
首先,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中,连结部3设置在与壳体C相比较小型且单纯的形状的滑动调节风门上。该结果是,例如通过注射成型,能够以高的尺寸精度形成连结部3。
因而,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将导轨1和连结部3的间隙容易设定为比现有连结部和导向槽的间隙狭小。即,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导轨1和连结部3的间隙s被设定为比现有连结部和导向槽的间隙狭小。
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能够抑制流体从滑动调节风门2的上游向下游的漏出。
而且,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通过注射成型,可将导轨1和壳体C形成一体,并且可将连结部3和滑动调节风门2形成一体。因此,能够防止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零件数量增加。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不增加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零件数量,就可以抑制空气从滑动调节风门2的上游向下游的漏出。
而且,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连结部3在滑动调节风门2的侧端部2a设置于滑动调节风门2a的滑动方向的整个区域。
因此,在滑动调节风门2的滑动方向的整个区域都能够抑制空气的漏出。
而且,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连结部3的厚度尺寸d1设定为比导轨1的厚度尺寸d2小。
由此,可以减少连结部3的成形所需的树脂量,从而降低连结部3的重量,能够容易地使滑动调节风门2顺畅移动。另外,由于连结部3的成形所需的树脂量减少,所以可以降低连结部3(即滑动调节风门2)的制造成本。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图3是在和图1的A-A线剖面相同的位置切断第二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的剖面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具有遮挡壁6,该遮挡壁6配置在连结部3的移动区域两侧,用于遮挡空气的流动。这些遮挡壁6沿连结部3的移动区域配置。配置在滑动调节风门2的上游侧的遮挡壁6遮挡流入导轨1和连结部3的间隙s的空气。另外,配置在滑动调节风门2的下游侧的遮挡壁6遮挡从导轨1和连结部3的间隙s漏出的空气。
通过设置这样的遮挡壁6,空气就难以通过导轨1和连结部3的间隙s。该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空气从滑动调节风门2的上游向下游的漏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通过设置遮挡壁6能够进一步抑制空气从滑动调节风门2的上游向下游的漏出的情况下,例如,如图4(表示连结部的第一变形例的示意图)所示,在滑动调节风门2的侧端部2a,沿滑动调节风门3的滑动方向可以分开设置多个连结部3。
在这种情况下,连结部3彼此之间的空气的漏出量变多。但是,利用遮挡壁6所获得的空气漏出的抑制效果,能够充分地抑制空气的漏出。另外,通过分开设置多个连结部3,连结部3的总重量减少,能够容易使滑动调节风门2顺畅移动。
而且,如图5(表示连结部3的第二变形例的示意图)所示,也可以只在滑动调节风门2的滑动方向的端部设置连结部3。
由此,连结部3的总重量减少,进一步容易使滑动调节风门2顺畅移动。
而且,只在滑动调节风门2的滑动方向的端部设置连结部3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连结部3的夹着导轨1的部位设定为圆柱形状,以使连结部3和导轨1的接触面积减小。由此,可以使滑动调节风门2更顺畅地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图4所示的在滑动调节风门2的侧端部2a,沿滑动调节风门2的滑动方向分开设置多个连结部3的结构,以及图5所示的只在滑动调节风门2的滑动方向的端部设置连结部3的结构,像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在未设置遮挡壁6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
而且,如图1所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滑动调节风门2弯曲的结构。
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使用平板状的滑动调节风门的结构。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01的大致结构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为了提高可见性,省略了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01的前后的结构。
另外,由于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01、壳体C100、导轨101、滑动调节风门102、连结部103、滑动机构104、驱动装置105的结构和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一样,因此省略记载。
图7是表示导轨101的局部的立体图。
如图7所示,在导轨101的两表面101a上,设置有在导轨101的延伸方向排列的多个突起部110。在此,导轨101的表面101a作为与连结部103的滑动面。也就是说,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01,在导轨101的相对于连结部103的滑动面设置有突起部110。
各突起部110具有半圆柱形状,为了在滑动调节风门102的滑动方向(导轨101的延伸方向)使表面形状成为圆弧形状,各突起部110被配置成各突起部110的周面朝向在后面详述的连结部103的移动区域侧。
在导轨101的表面101a涂布有润滑脂,以使连结部103可顺畅地移动。
另外,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01,导轨101的表面101a作为与连结部103滑动的滑动面而构成。而且,在导轨101的表面101a上设有突起部110。即,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01,导轨101的相对面(两表面)成为滑动面,在这些滑动面的两面设有突起部110。
如图7所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01,在导轨101的一侧滑动面上设置的突起部110和在导轨101的另一侧滑动面上设置的突起部110,在滑动调节风门102的滑动方向(导轨101的延伸方向)上交错配置。也就是说,突起部110在滑动调节风门102的滑动方向,交替配置在导轨101的相对的表面和背面(滑动面)。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所示,导轨101的一个表面101a上的突起部110的排列间隔被设定为,连结部103的滑动面(相对于导轨101的表面101a进行滑动的连结部103的面)总是与两个以上(多个)突起部110相接触的间隔。
返回到图6,滑动调节风门102经由连结部103与导轨101连结,能够沿导轨101移动。
该滑动调节风门102构成为:能够在并列设置于滑动调节风门102的下游侧的多个流路开口之间滑动。根据滑动位置调节各流路开口的开口度,由此进行流路的开口调节。
连结部103将滑动调节风门102连结在导轨101上。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图6的A100-A100线剖面图。如图8所示,连结部103设置于滑动调节风门102的侧端部102a,具有与导轨101可嵌合的凹形状。更详细地说,连结部103通过具有导轨101可嵌合的槽部103a而设定为凹形状。
而且,槽部103a的滑动方向的两端被设为开口端,由此,连结部103相对于导轨101能够在导轨101的延伸方向上滑动自如。该结果是,夹着导轨101的连结部103的内壁面103b的每一面都成为相对于导轨101进行滑动的滑动面。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01,如图6所示,连结部103设置在导轨101侧的滑动调节风门102的侧端部102a的整个区域。
返回到图6,滑动机构104对滑动调节风门102供给用于使滑动调节风门102移动的动力。该滑动机构104具有设于滑动调节风门102的齿条104a、与该齿条104a啮合的小齿轮104b以及配置在小齿轮104b和驱动装置105之间的凸轮、中间齿轮等。
驱动装置105经由滑动机构104向滑动调节风门102传递用于移动的动力。作为驱动装置105,例如使用电动机。
这样,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01,在将互相滑动的导轨101的相对于连结部103的滑动面(导轨101的表面101a)和连结部103的相对于导轨101的滑动面(连结部103的内壁面103b)设为一个滑动面120的情况下,具有四个滑动部120。而且,在各滑动部120中,在导轨101的表面101a设有突起部110。
另外,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01,当从上游侧供给空气(流体)时,根据滑动调节风门102的位置,对下游侧的多个流路分配供给该空气。
如上所述,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01,通过设于导轨101的表面101a的突起部110,来防止处于滑动关系的滑动面(导轨101的表面101a和内壁面103b)彼此的整体进行面接触。该结果是,能够减少连结部103和导轨101的接触面积。
因而,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小互相滑动的滑动面彼此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能够实现滑动调节风门102的顺畅的移动。
如上所述,在导轨101的表面101a涂布有润滑脂。涂布在导轨101的表面101a的润滑脂因连结部103相对于导轨101的滑动而慢慢地从连结部103的滑动区域被挤出。当连结部103的滑动区域的润滑脂的量大幅减少时,会阻碍滑动调节风门102的顺畅移动。
对此,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01具有的突起部110相对导轨101的表面101a突出。因此,能够保持因连结部103的滑动而移动的润滑脂。也就是说,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01具有的突起部110起积存润滑脂的作用。该结果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01在连结部103的滑动区域能够长期积存润滑脂。由此,能够长时间地实现滑动调节风门10的顺畅移动。
而且,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01,突起部110设于导轨101的滑动面(表面101a)。
因此,与将突起部110设于连结部103的内壁面103b的情况相比,能够配置更多的突起部110。
因而,可以设置多个上述的润滑脂积存部,能够更长时间地实现滑动调节风门102的顺畅移动。
而且,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导轨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01,以连结部103的滑动面(相对于导轨101的表面101a进行滑动的连结部103的面)总是与两个以上(多个)突起部110相接触的方式排列突起部110。
因此,在滑动调节风门102的滑动方向上能够总是稳定地支承连结部103,能够顺畅地进行滑动调节风门102的移动。
而且,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101,在导轨101的一侧滑动面上设置的突起部110和在导轨101的另一侧滑动面上设置的突起部110,在滑动调节风门102的滑动方向(导轨101的延伸方向)上交错配置。也就是说,突起部110在滑动调节风门102的滑动方向上,交替配置在导轨101的相对的表面和背面(滑动面)。
因此,在突起部110被连结部103强按压的情况下,由于没有从反面按压设置有该突起部110的导轨101的部位的突起部110,因此,容许该部位的变形,结果是,能够使突起部110向导轨101的厚度方向进行位移。因此,即使在导轨101、连结部103及突起部110包含尺寸误差且产生被连结部103强按压的状况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滑动调节风门102的顺畅移动。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四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图9是在和图6的A100-A100线剖面相同的位置切断第四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的剖面的示意图。
如图9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具有替代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导轨101设于壳体C100的内壁的导向槽130(导向装置)。
而且,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中,连结部103具有与上述导向槽130可嵌合的突出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连结部103也可以设置在滑动调节风门102的侧端部102a的沿滑动方向的整个区域,也可以只在厚滑动方向的前端部设置为销状。
而且,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在导向槽130的内壁面130a(滑动面)设有多个突起部110。
在采用这样结构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中,也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一样,能够利用突起部110抑制处于滑动关系的滑动面(导向槽130的内壁面130a和连结部103的表面103c)彼此的整体发生面接触,能够减少连结部103和导向槽130的接触面积。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减小互相滑动的滑动面彼此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能够实现滑动调节风门102的顺畅移动。
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所有的滑动部突起部110设置于导向装置(导轨101或导向槽130)侧的结构。
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连结部103侧设置突起部。
另外,不一定对所有的滑动部都设置突起部。
例如,也可以只对位于滑动调节风门102的下游侧的滑动部设置突起部。滑动调节风门102因空气的流动而被向下游侧按压,因此,突起部相比于设置在上游侧的滑动部,设置在下游侧的滑动部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滑动调节风门102的顺畅移动。因此,即使是只对位于滑动调节风门102的下游侧的滑动部设置了突起部的情况,也能够足够顺畅地进行滑动调节风门102的移动。另外,由于在上游侧的滑动部未设置突起部,因此,相应地能够降低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的成本。
而且,也可以只对位于滑动调节风门102的上游侧的滑动部设置突起部。在该情况下,因空气的流动,滑动调节风门102被向下游侧按压,该结果是,连结部和导向装置被紧密连接,因此,能够抑制空气从滑动调节风门102的上游向下游的漏出。即使是该情况,由于在上游侧的滑动部设有突起部,与目前相比,也能够顺畅地进行滑动调节风门102的移动。
如图6所示,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滑动调节风门102弯曲的结构。
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使用平板状的滑动调节风门的结构。
而且,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导向槽130使壳体C100的内壁面向壳体内部突出地设置的结构。
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此,如图10所示,导向槽130也可以采用使壳体C100的内壁面向壳体外部突出地设置的结构。
(第五实施方式)
图11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201的大致结构的立体图。在图11中,为了提高可见性,省略了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201的前后的结构。
另外,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201、壳体C200、导轨201、滑动调节风门202、连结部203、滑动机构204、驱动装置205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记载。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1的A200-A200线剖面的图。如图12所示,连结部203设于滑动调节风门202的侧端部202a,具有与导轨201可嵌合的凹形状。更详细地说,连结部202具有与导轨201可嵌合的槽部203a,所以成为凹形状。
而且,槽部203a的滑动方向的两端形成开口端,由此,连结部202被设定为相对于导轨201在导轨201的延伸方向滑动自如。该结果是,夹着导轨201的连结部202的槽部203a的内壁面203b的每一面都成为与轨道201进行滑动的滑动面。
另外,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 102,如图11所示,连结部203设置在导轨201侧的滑动调节风门202的侧端部202a的整个区域。
返回到图11,滑动机构204对滑动调节风门202供给用于使滑动调节风门202移动的动力。该滑动机构204具有设于滑动调节风门202的齿条204a、与该齿条204a啮合的小齿轮204b以及配置在小齿轮204b和驱动装置205之间的凸轮、中间齿轮等。
驱动装置205经由滑动机构204向滑动调节风门202传递用于移动的动力。作为驱动装置205,例如使用电动机。
这样,第五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201,在将互相滑动的导轨201的相对于连结部203的滑动面(导轨201的表面201a)和连结部203的相对于导轨201的滑动面(连结部203的内壁面203b)设为一个滑动面220的情况下,具有四个滑动部220。
而且,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201,如图13的放大图所示,连结部203的相对于导轨201的滑动面(内壁面203b)向导轨201的相对于连结部203的滑动面(表面201a)倾斜。
更具体地说,连结部203的内壁面203b与滑动调节风门202的表面平行,与此相对,导轨201的表面201a倾斜,使得该表面越接近导轨201的前端,越接近滑动调节风门202。导轨201具有越接近前端表面和背面越接近的形状。即,如图13所示,导轨201具有截面形状越接近前端越变窄的形状。
而且,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201,在所有的滑动部220,导轨201的表面201a都倾斜。即,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201,在所有的滑动部220,导轨201的相对于滑动调节风门202的滑动面倾斜。
另外,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201,如图13所示,在连结部203与导轨201嵌合的状态下,从导轨201的滑动调节风门202侧的前端201b到位于该前端201b的前方的连结部203的离开距离d201被设定为,短于从连结部203的壳体C200侧的前端203c到位于该前端203c的前方的壳体C200的离开距离d202。
而且,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201,当从上游侧供给空气(流体)时,根据滑动调节风门202的位置,对下游侧的多个流路分配供给该空气。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201,在具有互相滑动的、连结部203的相对于导轨201的滑动面(内壁面203b)和导轨201的相对于连结部203的滑动面(表面201a)的所有滑动部220,作为导轨201的滑动面201a都是倾斜的。
在滑动部220导轨201的滑动面(表面201a)倾斜的情况下,连结部203的内壁面203b相对于导轨201的表面201a不完全抵接。由此,滑动面彼此接触的区域减少。该结果是,能够减少连结部203和导轨201的接触面积。
因而,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201,能够减少互相滑动的滑动面彼此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能够实现滑动调节风门的顺畅移动。
另外,可以设想,在滑动部220,由于导轨201的表面201a和连结部203的内壁面203b经常进行滑动,因此导轨201的表面201a及连结部203的内壁面203b逐渐磨耗,导轨201与连结部203的嵌合状态会发生变化。
在此,在第五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201中,从导轨201的滑动调节风门202侧的前端201b到位于该前端201b的前方的连结部203的离开距离d201被设定为,短于从连结部203的壳体C200侧的前端203c到位于该前端203c的前方的壳体C200的离开距离d202。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201,在因上述的磨耗使得连结部203和壳体C200靠近的情况下,连结部203的前端203c在触到壳体C200之前,导轨201的前端201b就与连结部203接触。
与导轨201的前端201b的个数为一个的情况相对,连结部203的前端203c的个数为两个。因此,相比连结部203的前端203c触到壳体C200的情况,在导轨201的前端201b触到连结部203的情况下,导轨201与连结部203的摩擦阻力小。因此,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201,即使在因经年变化等促使导轨201、连结部203的磨耗,并且,万一在本来不应接触的部位导轨201和连结部203相接触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摩擦阻力,维持滑动调节风门202的滑动。
另外,为了抑制导轨201的表面201a和连结部203的内壁面203b的磨耗,如13所示,优选对连结部203的与导轨201的表面201a抵接的部位实施倒角加工。
另外,本实施方式采用了在构成滑动部220的滑动面(导轨201的表面201a及连结部203的内壁面203b)中导轨201的滑动面(表面201a)倾斜的结构。
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如图14所示,导轨201的表面201a与滑动调节风门202的表面平行,连结部203的内壁面203b相对于导轨201的表面201a倾斜的结构。
即使是采用了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也可以与第五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201同样,减少互相滑动的滑动面彼此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能够实现滑动调节风门的顺畅移动。
但是,如图14所示,在采用连结部203的内壁面203b倾斜的结构的情况下,连结部203朝向前端203c向外侧张开。
在采用这种形状的情况下,由于构成连结部203的内壁面203b的壁部203d已经朝向外侧,因此难以产生壁部203d更向外侧的变形。
相反,像第五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201那样,采用构成滑动部220的滑动面(导轨201的表面201a及连结部203的内壁面203b)中导轨201的滑动面(表面201a)倾斜的结构,由此,能够容许连结部203向壁部203d的更向外侧的变形。因此,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S201,即使在因尺寸误差等而滑动的滑动调节风门202移动到壳体C200侧的情况下,该位移也可以通过连结部203的壁部203d的向外侧的变形来吸收,由此能够确保滑动调节风门202的顺畅移动。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六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省略或简化对于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图15是在和图11的A200-A200线剖面相同的位置切断第六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的剖面的示意图。
如图15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具有替代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导轨201而设于壳体C200的内壁的导向槽230(导向装置)。
另外,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连结部203具有与上述导向槽230可嵌合的突出的形状。另外,连结部203也可以设置在滑动调节风门202的侧端部202a的滑动方向的整个区域,也可以只在滑动方向的前端部设置为销状。
而且,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导向槽230的内壁面230a(滑动面)向相对于滑动调节风门202的表面呈平行的连结部203倾斜。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和上述第五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使连结部203和导轨201的接触面积减少。
因而,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能够减小互相滑动的滑动面彼此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能够实现滑动调节风门的顺畅移动。
可是,如图11所示,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滑动调节风门202弯曲的结构。
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使用平板状的滑动调节风门的结构。
另外,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导向槽230从壳体C200的内壁面向壳体内部突出地设置的结构。
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此,如图16所示,也可以采用导向槽230从壳体C200的内壁面向壳体C200的外部突出地设置的结构。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替换及其他变更。本发明并不被上述的说明限定,只受附带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限定。
本申请对2009年9月8日所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09-207454号;2009年9月8日所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09-207455号;以及2009年9月8日所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09-207456号主张优先权,在此摘录其内容作为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Claims (15)

1.一种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壳体;
滑动调节风门;
导轨,其为板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
连结部,其设置在所述滑动调节风门的侧端部,具有滑动自如地嵌合于所述导轨的凹形状,并且将所述滑动调节风门连结于所述导轨;
通过使所述滑动调节风门滑动,进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流路的开口调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遮挡壁,其在所述连结部的移动区域的侧方沿着该移动区域配置,对流体进行遮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在所述滑动调节风门的滑动方向的整个区域设置于所述滑动调节风门的侧端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沿所述滑动调节风门的滑动方向分开地在所述滑动调节风门的所述侧端部设有多个。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的厚度尺寸比所述导轨的厚度尺寸小。
6.一种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通过使滑动调节风门滑动,进行设置在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壳体内部的流路的开口调节,其特征在于,具有:
导向装置,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
连结部,其设置在所述滑动调节风门的侧端部,并且滑动自如地嵌合于所述导向装置,将所述滑动调节风门连结于所述导向装置;
突起部,其设置在互相滑动的、所述连结部的相对于所述导向装置的滑动面和所述导向装置的相对于所述连结部的滑动面的任一滑动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设置在所述导向装置的所述滑动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突起部以所述连结部的所述滑动面经常与多个所述突起部接触的间隔进行排列。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装置或所述连结部具有的相对面互相成为所述滑动面,在该滑动面的两方设有所述突起部,且这些突起部沿着所述滑动调节风门的滑动方向错开配置。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的表面形状具有沿所述滑动调节风门的滑动方向的圆弧形状。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装置为板状的导轨,所述连结部具有与所述导轨嵌合的凹形状。
12.一种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通过使滑动调节风门滑动,进行设置在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壳体内部的流路的开口调节,其特征在于,具有:
导向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壁;
连结部,其设置于所述滑动调节风门的侧端部,并且滑动自如地嵌合于所述导向装置,将所述滑动调节风门连结于所述导向装置;
多个滑动部,每一个该滑动部具有互相滑动的、所述连结部的相对于所述导向装置的第一滑动面和所述导向装置的相对于所述连结部的第二滑动面;
所述各滑动部的所述第一滑动面或所述第二滑动面倾斜。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装置为板状的导轨,所述连结部具有与所述导轨嵌合的凹形状。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的相对于所述导向装置的所述第一滑动面倾斜。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导轨的所述滑动调节风门侧的前端到该前端的前方的所述连结部的第一离开距离,比从所述连结部的所述壳体侧的前端到该前端的前方的所述壳体的第二离开距离短。
CN201010277152.8A 2009-09-08 2010-09-07 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 Active CN1020095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7455/09 2009-09-08
JP2009207455A JP5460194B2 (ja) 2009-09-08 2009-09-08 スライドダンパ装置
JP2009207454A JP2011057044A (ja) 2009-09-08 2009-09-08 スライドダンパ装置
JP207456/09 2009-09-08
JP207454/09 2009-09-08
JP2009207456A JP5460195B2 (ja) 2009-09-08 2009-09-08 スライドダンパ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09579A true CN102009579A (zh) 2011-04-13
CN102009579B CN102009579B (zh) 2015-05-20

Family

ID=43648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77152.8A Active CN102009579B (zh) 2009-09-08 2010-09-07 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59685A1 (zh)
CN (1) CN102009579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2397A (zh) * 2011-12-16 2013-06-19 株式会社京滨 滑动门
CN103358852A (zh) * 2012-03-27 2013-10-23 株式会社京浜 车辆空调及其组装方法
CN104002635A (zh) * 2013-02-22 2014-08-27 株式会社京滨 车辆用空调装置
KR20160024687A (ko) * 2014-08-26 2016-03-07 이래오토모티브시스템 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hvac의 슬라이드 도어장치
CN110869227A (zh) * 2017-11-06 2020-03-06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70084B2 (ja) * 2010-02-17 2014-04-16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スライドドア装置
JP5627297B2 (ja) * 2010-05-31 2014-11-19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5533684B2 (ja) 2011-01-14 2014-06-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気通路開閉装置
US9381788B2 (en) * 2011-02-15 2016-07-05 Halla Visteon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KR101305822B1 (ko) * 2011-10-17 2013-09-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101595244B1 (ko) 2012-10-30 2016-02-18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102152645B1 (ko) * 2013-09-17 2020-09-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JP6381900B2 (ja) * 2013-12-05 2018-08-29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ダンパ開閉機構
US10948215B2 (en) * 2014-10-13 2021-03-16 Arzel Zoning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environmental zone control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16728A (ja) * 1998-10-20 2000-04-25 Daikin Ind Ltd クリーンルーム装置
US6305462B1 (en) * 1997-02-06 2001-10-23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Door mechanism of automobile air conditioner
US6508703B1 (en) * 1999-11-11 2003-01-21 Denso Corporation Air passage opening/closing device for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US6609563B1 (en) * 1999-04-13 2003-08-26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Vehicular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detachably installed mix door assembly
CN201116070Y (zh) * 2007-05-11 2008-09-17 十堰天涯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用暖风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85567A (en) * 1969-09-18 1972-08-22 Paul E Pemberton Sectional fire door assembly
DE19611193B4 (de) * 1995-03-23 2006-08-03 Denso Corp., Kariya Klimaanlag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69627455T2 (de) * 1995-11-24 2004-03-25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Yokohama Verbindungsanordnung
US5846127A (en) * 1997-12-04 1998-12-08 Kile; Walter F. Apparatus for venting
DE60024200T2 (de) * 1999-10-06 2006-06-22 Calsonic Kansei Corp. Fahrzeugklimaanlage
US20060025067A1 (en) * 2003-12-24 2006-02-02 Juergen Koessler Vent apparatus
US20060025063A1 (en) * 2004-03-25 2006-02-02 Behr Gmbh & Co. Control valve for a ventilation system of an automobile
US8113268B2 (en) * 2004-08-27 2012-02-14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equential valve member driving mechanism for an HVAC system
US7527551B2 (en) * 2004-08-27 2009-05-05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liding valve, especially for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20060042778A1 (en) * 2004-08-27 2006-03-02 Stevenson Mark W Valve driving mechanism for an HVAC system
JP4591420B2 (ja) * 2006-07-25 2010-12-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気通路開閉装置
JP4396738B2 (ja) * 2007-07-23 2010-01-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調装置
JP4513835B2 (ja) * 2007-07-23 2010-07-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調装置
DE102008040338B3 (de) * 2008-07-10 2010-04-15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Van Buren Township Fahrzeugklimaanlage
CN102431425B (zh) * 2010-09-22 2014-07-30 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天窗装置
US9636968B2 (en) * 2011-12-26 2017-05-02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sub-casing sandwiched by division casing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05462B1 (en) * 1997-02-06 2001-10-23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Door mechanism of automobile air conditioner
JP2000116728A (ja) * 1998-10-20 2000-04-25 Daikin Ind Ltd クリーンルーム装置
US6609563B1 (en) * 1999-04-13 2003-08-26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Vehicular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detachably installed mix door assembly
US6508703B1 (en) * 1999-11-11 2003-01-21 Denso Corporation Air passage opening/closing device for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CN201116070Y (zh) * 2007-05-11 2008-09-17 十堰天涯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用暖风系统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2397A (zh) * 2011-12-16 2013-06-19 株式会社京滨 滑动门
CN103162397B (zh) * 2011-12-16 2016-05-11 株式会社京滨 滑动门
CN103358852A (zh) * 2012-03-27 2013-10-23 株式会社京浜 车辆空调及其组装方法
CN103358852B (zh) * 2012-03-27 2016-01-20 株式会社京浜 车辆空调及其组装方法
CN104002635A (zh) * 2013-02-22 2014-08-27 株式会社京滨 车辆用空调装置
KR20160024687A (ko) * 2014-08-26 2016-03-07 이래오토모티브시스템 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hvac의 슬라이드 도어장치
CN110869227A (zh) * 2017-11-06 2020-03-06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09579B (zh) 2015-05-20
US20110059685A1 (en) 2011-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09579A (zh) 滑动式气流调节装置
CN103358852B (zh) 车辆空调及其组装方法
US7726333B2 (en) Fluid controller
CN102162674B (zh) 滑动门装置
CN103079852B (zh) 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JP3530187B2 (ja) 直動運動のための転がり案内装置
JPWO2004108449A1 (ja) 空調装置用のスライドドア装置
CA2635710A1 (en) Actuating device for shut-off needles in injection moulding devices comprising needle shut-off nozzles
CN103225702A (zh) Mems阀运行轮廓
CN110869227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0424362C (zh) 用于促动器的轴承支撑结构
JP5772206B2 (ja) 直動案内装置
CN104053895B (zh) 用于排气再循环系统的排气冷却器以及带有这种排气冷却器的排气再循环系统
CN204705086U (zh) 阀芯、阀装置以及空调机
JP4943204B2 (ja) 案内装置とその潤滑剤導入部材及び潤滑剤供給構造
JP6015812B2 (ja) 直動案内装置
JP2007032724A (ja) 直動案内ユニット
JP2005121208A (ja) 転がり素子案内モジュール
KR20190036758A (ko) 선형 모듈용 유로 조절장치
US20210178857A1 (en) Ventilation device
KR20000070426A (ko) 교차핀을 가지는 파이프 생산장치
CN219587971U (zh) 一种具有润滑机构的直线运动模块
JP5460194B2 (ja) スライドダンパ装置
KR102607585B1 (ko) 캐리어의 윤활유공급장치
JP5460195B2 (ja) スライドダン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chigi County, Japan

Patentee after: Mahlebeier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Japa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chigi County, Japan

Patentee before: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518

Address after: Tochigi County, Japan

Patentee after: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KEIHIN Corp.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518

Address after: Stuttgart

Patentee after: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Address before: Tochigi County,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hlebeier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Japa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