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61056B - 半发酵碎茶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发酵碎茶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61056B
CN101961056B CN201010239785.XA CN201010239785A CN101961056B CN 101961056 B CN101961056 B CN 101961056B CN 201010239785 A CN201010239785 A CN 201010239785A CN 101961056 B CN101961056 B CN 1019610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tealeaves
broken
fragment
stal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3978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61056A (zh
Inventor
李新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01023978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61056B/zh
Publication of CN1019610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610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610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6105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半发酵碎茶的制作方法以及根据此方法所得的半发酵碎茶。本发明的方法是在半发酵茶制作的过程中,对未干燥的茶青实施规格化的机械破碎步骤,之后可以进行机械去除茶梗。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所得的半发酵碎茶具有高的可溶性糖含量。根据本发明的半发酵碎茶可以用于制备拼配茶以及袋泡茶、茶饮料、含茶食品等。

Description

半发酵碎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半发酵碎茶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茶叶去梗方法。具体来说,本发明涉及具有通过将茶叶或茶青破碎为特定形状后使之发酵,制作得到的半发酵碎茶以及得到这样的半发酵碎茶的制作方法,以及通过将茶叶或茶青破碎为特定形状从而可以容易去除茶梗的方法。该加工方法不仅适用于较嫩的茶叶的加工,更适于以生长期较长的较成熟的茶叶鲜叶为原料,生产出含可溶性糖较高的碎茶。同时该加工方法还可以实现茶叶与茶梗的分离,实现去梗的机械化。 
背景技术
茶叶从发酵的程度来分类,大致可分成3大类,即非发酵茶,如绿茶;所谓“全发酵”茶,如红茶;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半发酵茶,如乌龙茶。半发酵茶与全发酵茶之间的区别在于半发酵茶在茶青发酵到一定程度之后,要进行杀青,从而强行中断发酵,获得半发酵茶所特有的风味。 
以乌龙茶为代表的半发酵茶在制作时,出于风味的要求,需要采摘比较成熟即内含物较多的鲜叶,同时采摘的时候往往需要连梗带叶同时摘下来,习惯称为“一芽三叶”或“一芽四叶”甚至“一芽五-六叶”。茶青比较粗老,叶张较硬;茶梗不仅较粗长而且木质化较严重。这种茶梗夹在茶叶中如果不剔除的话,不仅影响成品茶的外观,而且木质化的茶梗有木质气味而将严重影响茶汤的香气和滋味。为此传统乌龙茶加工成毛茶后,都要花费很多人力手工剔除茶梗,耗时费工,增加茶叶制作成本。 
另一方面,传统饮茶习惯是热水泡饮,所以崇尚经久耐泡的全茶(叶张基本上是完整的)。但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茶饮料和袋泡茶等 便捷型茶叶饮品日益受到欢迎。饮料或袋泡茶对原料茶叶的要求是不重外形而重内质,不须茶叶个体的色、香、味兼备而重批量茶叶的相互搭配或茶叶提取水溶液的勾兑,只要最终产品的茶汤能够色、香、味兼备即可。所以制作半发酵茶饮料和袋泡茶的原料茶是否全茶并不重要。 
CN101189994A公开了一种具有特定内含物的发酵茶以及采用揉捻或破碎茶青加工半发酵茶或全发酵茶的发酵方法,第一次把半发酵茶加工成发酵程度比较深的碎茶。但该发明的破碎茶叶仅是为实现发酵的速度和发酵的深度。没有涉及破碎茶叶的形状、大小与茶叶品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涉及如何实现茶叶与茶梗的分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茶叶进行特定方式的破碎,可以使茶梗容易分离掉,同时又能使同一批次的被破碎的叶片形状相似,大小相近,从而发酵更均匀,发酵程度更可控,并可以改善半发酵碎茶的口感等。 
本发明人经反复试验,意外地发现,如果在茶叶发酵前或者发酵后的特定阶段,以一定的形状和/或尺寸(或称作规格化的破碎)对茶叶进行破碎,由此得到本发明所述的半发酵碎茶可以容易地实现茶叶与茶梗分离,同时具有相同和相近特定尺寸或形状的茶叶碎片可使发酵程度更为均匀,品质更容易控制。 
因此,本发明包括以下内容: 
1、一种半发酵碎茶的制作方法,其包括在半发酵茶制作的过程中,对杀青之前的茶青或干燥前的茶叶实施规格化的机械破碎步骤。 
2、根据1所述的半发酵碎茶的制作方法,所述规格化的机械破碎步骤是将茶叶破碎为多边形或带有圆弧的形状的碎片。 
3、根据2所述的半发酵碎茶的制作方法,茶叶被破碎为矩形、菱形、正方形、六边形、圆形或椭圆形。 
4、根据1~3任一项的半发酵碎茶的制作方法,其包括在进行规格化的机械破碎使梗叶脱离步骤之后,利用梗和叶的形状差异、比重不同或颜色的差异,使茶梗从茶叶中分离出来的机械去梗步骤。 
5、根据1~4任一项的半发酵碎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 
a)带有圆弧的形状的茶叶碎片的平均直径为3.5mm至17mm;和/或 
b)呈基本上规则的多边形形状的茶叶碎片的平均周长为约10mm至60mm。 
6、一种半发酵碎茶,其特征是:至少有一部分碎片的形状呈基本上规则的多边形或带有圆弧的形状。 
7、根据6的半发酵碎茶,其特征是:呈基本上规则的多边形的碎片的形状为矩形、菱形、正方形或六边形。 
8、根据6的半发酵碎茶,其特征是:碎片的形状近似圆形或椭圆形。 
9、根据6~8任一项的半发酵碎茶,其特征是:碎片的边有圆弧形。 
10、根据6~9任一项的半发酵碎茶,其特征是: 
a)带有圆弧的形状的茶叶碎片的平均直径为3.5mm至17mm;和/或 
b)呈基本上规则的多边形形状的茶叶碎片的平均周长为约10mm至60mm。 
11、根据6~10任一项的半发酵碎茶,其特征是:其基本上不含茶梗。 
12、根据6~11任一项的半发酵碎茶,其特征是:按茶叶干重计,其可溶性糖的含量在7.0%(重量)以上。 
13、一种半发酵碎茶,其特征是:按茶叶干重计,其可溶性糖的含量在7.0%(重量)以上。 
14、根据13的半发酵碎茶,其特征是:至少一部分碎片的形状呈基本上规则的多边形或带有圆弧的形状。 
15、根据14的半发酵碎茶,其特征是:呈基本上规则的多边形的碎片的形状为矩形、菱形、正方形或六边形。 
16、根据14的半发酵碎茶,其特征是:碎片的形状近似圆形或椭圆形。 
17、根据14~16任一项的半发酵碎茶,其特征是: 
a)带有圆弧的形状的茶叶碎片的平均直径为3.5mm至17mm;和/或 
b)呈基本上规则的多边形形状的茶叶碎片的平均周长为约10mm至 60mm。 
18、根据6~17任一项的半发酵碎茶,其中基本上不含茶梗。 
19、根据18的半发酵碎茶的制作方法,是在半发酵茶制作的过程中,对未干燥的茶青实施规格化的机械破碎,然后利用梗和叶的形状差异、比重不同和/或颜色的差异,使茶梗从茶叶中分离出去。 
20、含有6~18任一项所述半发酵碎茶的拼配茶。 
21、含有6~18任一项所述半发酵碎茶的衍生茶品。 
22、根据21所述的衍生茶品,其选自包装茶、袋泡茶、茶饮料、含茶食品、茶提取物、食品添加剂、混合茶和鲜花窨制茶。 
根据本发明的半发酵碎茶及其制备方法,不但茶梗和茶叶可以获得高效的、良好的分离,而且所得的半发酵碎茶具有良好的品质,例如可溶性糖含量高、发酵比较均匀、发酵度易于控制等。因此,本发明的半发酵碎茶可以冲泡饮用,也可以用于生产包装茶、袋泡茶、茶饮料、含茶饮食品、茶提取物、食品添加剂、混合茶、鲜花窨制茶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引述的所有文献,包括专利文献和非专利文献,它们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说明书。本发明使用的各种术语和短语通常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一般含义。即便如此,本发明仍然对所遇到的术语和短语尽可能地作了说明和解释,提及的术语和短语如有与公知含义不一致的,以本发明所表述的含义为准。 
茶青,指用来制作茶叶的茶树叶,一般是指从茶树上采下的适合制作半发酵碎茶的带有3至4片嫩叶和茶梗的芽叶,但也包括采用机器采茶时的有部分单叶或不全叶,因此实际上包括各种作为生产茶原料的茶树叶。该芽叶在半发酵茶加工过程中,直至杀青工序之前的生叶都统称茶青。本发明所使用的茶青品种,无特别限制。只要是采自适合制作茶叶的茶青均可。例如包括小叶种、大叶种等各种茶树。采摘期可以是春季、夏季或者秋季的任意时期。本发明适用的茶青品种包括但不限于: 例如福建省生产乌龙茶所使用的水仙、毛蟹、梅占、黄旦等,以及其他各种大叶、中叶或小叶茶叶品种。 
碎茶,指经破碎工艺处理过的茶叶,在本说明书中特别是指经本说明书所述方式破碎处理的茶叶,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本发明半发酵碎茶中残留有个别未被破碎的完整叶片是允许的。 
发酵,指茶青中的儿茶素等物质在遇到氧气的情况下,受细胞中存在的氧化酶等的作用,发生氧化,产生发酵茶(包括全发酵和半发酵的茶)特有的香气和口感物质的过程。 
儿茶素,指茶叶或茶青中所含的包括缩写为EGC、DL-C、EC、GCG、ECG、和EGCG等物质或具有类似结构的物质的总称,EGC、DL-C、EC、GCG、ECG、和EGCG分别是指以下物质:表没食子儿茶素(EGC)、DL-儿茶素(DL-C)、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这六种成分总和在本说明书中也称为“总儿茶素”。 
约,是指所述数值具有本领域允许的误差范围,例如±10%,例如±5%,或者例如±2%。 
茶叶碎片的直径,是指茶叶碎片的外接圆的直径。这里,茶叶碎片的外接圆是指与具有带有圆弧的形状的茶叶碎片的全部或部分圆弧边缘相切或重合,并且可以覆盖整片碎片的圆。当测定干碎茶的直径的时候,是将茶叶取样后碎片在被水饱和且展开成平面后测定的。也就是指将本发明的半发酵碎茶(其中主要是茶叶碎片,但可能还有个别因在破碎操作时未完全破碎的整片叶片或重叠碎片)在水中浸泡饱和后,充分展开在平面板(例如平面玻璃板)上。这一状态可以最大限度还原茶叶在干燥之前的状态。本发明中所述的各种形状、测量值都是未经干燥前或者在此状态下得到的。 
茶叶碎片的周长,是指与茶叶碎片形状最接近的多边形的周长。这里,与茶叶碎片形状最接近的多边形是指通过具有多边形形状的茶叶碎片的全部或部分顶点及边,并且可以覆盖整片碎片的多边形如矩形、菱形、正方形或六边形(正六边形或凹的正六边形即 形)。测定方法与上述测定直径的方法相同。 
可溶性糖,是能溶于水及乙醇的单糖和寡聚糖,例如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葡果三糖等。 
制备本发明半发酵碎茶的各操作步骤、操作单元、操作通用条件、操作机械等是本领域已知的,例如可以参见CN101189994A、CN101366415A、CN1830278A等,这些文献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说明书。 
首先结合CN101189994A说明一下本发明的半发酵碎茶制备方法。 
本发明人在研究改进半发酵茶的制备方法过程中发现,如果在将茶叶除叶缘之外的部分也加以破坏,如通过机械破碎为碎片后再进行发酵,由于茶叶已经破碎,它们的单片面积减小、破碎边缘增加,因此可以加快发酵速度并深化发酵程度,同时因为表面积扩大,冲泡时也可以提高茶叶成分的溶出。 
这一碎茶制作工艺与传统制作工艺相比,区别主要在于在制作过程中附加了诸如发酵前揉捻和破碎等的工序。 
传统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大致如下: 
茶青—>萎凋—>做青/摇青(发酵)—>杀青—>揉捻—>干燥—>毛茶—>拣梗—>精制—>成茶 
根据CN101189994A的制作方法,通过在做青/摇青基础上对茶叶进行破碎、揉捻或者二者组合的工艺或者取消做青/摇青、单纯使用破碎和/或揉捻以提高发酵深度和速度。 
在CN101189994A中,对于破碎方法并没有特别限制,在其实施例中是使用揉切机对茶叶进行破碎的,破碎后的茶叶通过10×10mm的筛网,但是CN101189994A并没有限定茶叶碎片的形状。实际上,通过揉切机粉碎,会产生大量的茶叶碎屑,同时茶梗也将被破碎,给后续去梗工艺带来不便,也影响了茶叶产品的品质。 
在CN101189994A中,实施破碎可在上述制作工艺的杀青工艺之前或干燥工序之前进行,但是CN101189994A并没有说明破碎后茶梗是否从叶 张碎片中分离掉。 
本发明与CN101189994A的区别在于规格化的破碎茶叶,也就是将茶叶破碎为具有基本上规则的特定形状的碎茶,使之具有一定的直径和面积。通过实施规格化的机械破碎,将茶叶破碎为特定形状,可以使茶梗与茶叶叶张断离,之后利用梗和叶张的外形、色彩差异和/或比重不同的特点,让破碎后的梗条与叶张在制作过程中的后续阶段机械化去梗,从而实现梗-叶分离。这样本发明也提供了一种分离茶叶梗和叶张(茶叶碎片)的方法。 
本发明的碎茶,是利用新鲜茶树的芽叶(茶青)或者杀青后尚没有干燥的茶叶通过机械方式破碎后得到的。采用同一机械或同一模具得到的破碎后的茶叶碎片,在干燥之前,其大部分的形状和面积以及直径等应当是基本一致或相近的。虽然破碎可以在杀青前或杀青后进行,不过由于杀青之前的叶子是挺括的,此时对于使茶梗与茶叶的断开是有利的。本发明的破碎与传统的制作碎茶的区别在于是在茶叶没有干燥的情况下对茶叶进行破碎的。 
不过,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由于茶叶在制作中的烘火,以及制造之后的包装、贮存和运输过程中,茶叶碎片受外力作用会有一些破碎,难以都保持规则的形状,因此在此所说的所述的茶叶碎片呈现出的多边形有可能相当比例都发生断裂或者折角,但无论如何,其中至少一部分碎片应当仍然呈基本上规则的多边形形状。而这一基本上规则的多边形形状,就是本发明可以区别于现有技术的重要特征。 
在此,所说的至少一部分,是指按重量计,相对于总重量不少于5%、优选不少于10%的碎片具有基本上规则的形状,或者按数量计相对于碎片总数不少于5%、优选不少于10%的碎片具有基本上规则的形状。 
基本上规则的,例如在词组“基本上规则的多边形”中所使用的,是指所述碎片的多边形的形状相似,大小相近。 
根据所使用的破碎机,可以通过机械方式将茶叶破碎成多边形或者圆形、椭圆形以及其它带有圆弧的形状。多边形,例如三角形、矩形、菱形或正方形等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星形等。本发明中所述多边形可以是正多边形,也可以不是正多边形,包括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如箭头形状 
Figure BSA00000209639600081
圆形、椭圆形以及其它带有圆弧的形状,指的是各种近似圆形、椭圆形或者带有圆弧的形状如月牙形、花瓣形等。 
如果碎茶的茶片不是上述形状的话,只要例如可以满足生产效率和原料利用的要求,也是符合本发明的合适形状。 
多边形的各个顶、边可以是具有真正的顶点或者是近似直线的形状,也可以包括近似圆弧形的形状。实际上,由于加工过程的原因,往往后者更为常见。 
本发明破碎茶叶或茶青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实现高效地去除茶梗,但是要完成去梗,除了形状之外,茶叶碎片的大小也是需要考虑的。 
破碎的茶青如果尺寸过大,将导致与叶片相连的茶梗较多,则叶、梗分离的效果不好,反之,如果尺寸过小,如在通过筛分分离叶、梗的时候,破碎的叶片也会透过筛网,分离的效果也不佳,并且会因此产生过多的尺寸极小的碎片甚至是粉末。 
为了方便叶、梗分离,在形状近似圆形的情况下,茶叶碎片的直径最好不小于约3.5mm,优选不小于4mm、5mm或6mm。一般来说,茶梗的直径通常在3mm以下,为采用筛分的方式进行机械去梗,可以选用网眼在3mm以下或4mm以下的筛网,碎片的直径应保证不随茶梗被筛掉。在使用诸如风力选别或其它比重分选方式的时候,本发明人发现,将碎片直径设在3.5mm、优选4mm、5mm或6mm以上,可以更好地显现茶叶碎片和茶梗的比重差,也可获得理想的去梗效果。因此本发明的茶叶碎片直径下限设在3.5mm。 
本发明中,茶叶碎片的直径上限没有特别的限制。考虑到茶叶的大小,直径在大约20mm以内应该都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优选在约17mm以下,更优选在15mm或者约10mm以下。 
在茶叶破碎为多边形的情况下,情况与类圆形、椭圆形或者具有圆弧的性质的情况类似,为了保证碎片与茶梗之间具有显著的区别以方便分选,多边形应当在尺寸上也不小于茶梗的直径,因此多边形的周长应当不小于大约10~12mm,优选在15mm以上。 
多边形周长的上限并无特别限制,不过碎片如果过大,破碎时连在茶梗上的茶叶叶张过大,对于制作不利。当多边形破碎为正方形或者大小相当的形状的时候,本发明人发现多边形的周长应当在80mm以下,优选在75或70mm以下。对于分离茶梗来说更优选在60mm以下(15×15mm见方)。 
这里,所述的直径或周长是指通过抽样获得的一定量(如1~10克左右)的茶青样本或者在水中冲泡至完全展开后的成品茶叶碎片样本,对满足本发明定义的碎片进行测量并经统计学处理获得的平均直径或周长。其测定方法可以按照现有其它领域中测定直径或周长的方式进行。例如,可以在茶叶碎片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将其平展分散后,分别拍摄照片,然后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提取相关信息进行计算。这一工作当然也可以抽取一定数量后泡至完全展开后,例如通过显微镜等人工测定满足本发明定义的碎片的直径或周长,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到碎片的直径或周长。本发明中对于获得碎片直径或周长的方法并无限制。 
让茶梗与叶张分离的方法通常有咬切(双轴对转轴轮有齿)、单轴挤出的办法和单切等等方法。采用何种方法都可以,只要结果能让茶梗与叶张断离,且能让茶梗和叶张尺寸规格化,为下一道去梗工序提供便利的条件就行。 
经过反复试验,本发明人发现,为将茶青破碎为设定的多边形形状,如矩形、菱形、正方形、或 
Figure BSA00000209639600091
形等,可以采用双轴对咬式破碎机。双轴对咬式破碎机只要设定其对咬轮的宽度和齿的齿距以及齿形即可将茶青叶张破碎成基本上特定尺寸的矩形、菱形、正方形、或 
Figure BSA00000209639600092
形等。通过双轴式破碎机破碎后,除了叶片边缘部分之外,破碎后的茶叶碎片在干燥前大部分都具有特定的基本上规则的形状。 
采用单轴挤出破碎机的时候,可以将茶叶通过挤压轴压迫后,通过轴外侧设置的特定形状的筛孔获得具体的形状。根据加工工艺等的要求,筛孔通常可以设计为圆形、椭圆形或者正六边形等形状,不过根据情况也可以设为三角形、菱形、正五边形、星形等。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通 过单轴挤出破碎的时候,茶叶随轴旋转被挤出的时候有可能发生折叠或压迫,因此破碎后的茶叶碎片除了特定形状的基本上规则的碎片外,还有可能存在不规则的碎片或者多个特定形状重叠形成的较大的碎片。如月牙形或者花瓣形等。 
在把茶叶或者茶青破碎为以上形状和大小的碎片之后,再利用茶梗与茶叶物理形状的差异、比重、颜色等的不同,可以实现机械剔除茶梗。 
在去除茶叶中所含的茶梗方面,除了传统的筛分之外,现在已经开发出了多种分选机,如重力分选机、离心分选机、风力分选机和振动分选机,利用茶梗和茶叶的比重或者重量差异,将茶梗和茶叶分开;电力分选机,是利用向毛茶施加高压电场,利用茶叶碎片和茶梗间带电量的差异,实现叶和梗的分离;色彩分选机,利用比色传感器或者CCD照相机,当茶叶和梗的混合物通过时,通过对影像的色彩进行区别,将梗从茶叶中剔除出去;等等。本发明中为了剔除茶梗也可以利用这些现有的机械,对此不加限制。 
本发明的破碎茶青并使茶叶的梗-叶脱离的工艺可在乌龙茶干燥前的任何工序中进行。随后的筛分去梗或比重去梗等可以紧随梗-叶脱离工艺之后或茶叶精制前的任何工序时段进行,根据需要自由调节决定。去梗之后,本发明的碎茶与普通乌龙茶相同,其中基本上不含影响口感的茶梗。 
还应该指出的是由于传统乌龙茶都采用摇青,即破坏叶张边缘细胞而发酵的制作方法,所以叶张的边缘部份发酵较深,而叶张边缘以外的部分发酵程度就较低,形成所谓“绿叶镶红边”的状态。叶张的中央部分甚至几乎没有什么发酵,这样如果在杀青后实施破碎,发酵程度较低、甚至没什么发酵的茶叶组织就暴露出来,结果在泡饮或浸提过程中,就会出现儿茶素的大量浸出,茶汤出现苦涩味而影响口感。为避免以上不利,可以在破碎后进一步对茶叶进行烘火,使未发酵的茶叶组织中的儿茶素发生热聚合,生成茶黄素或者茶褐素等,降低苦涩味。但因为这一方法不容易保证茶汤的明亮色泽,更优选的是在茶叶萎凋之后,不进行摇青,通过将茶叶叶张破碎,之后短时间放置,使之快速发酵,从而大 幅度地提高碎茶的生产效率,降低时间和人工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本发明中,因为茶叶碎片比较规整,因此发酵时间更容易精确控制,可以保证碎茶的质量。 
另外,当茶叶碎片相对较大的时候,在破碎之前或之后也可以对碎片进行揉捻,以进一步保证发酵的均匀性。这一辅助发酵的揉捻与杀青之后的揉捻并不排斥。 
特别出乎意料的是,本发明人发现,当茶叶破碎成碎片直径为约5~约17mm,或者周长在约15mm~约60mm的时候,不仅梗叶分离容易,而且茶叶的发酵均匀,特别是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因此最理想的,本发明的茶叶碎片的直径在约5~约17mm之间,或者周长在约15mm~约60mm之间。 
虽非经任何理论证实,不过有理由猜想,由于破碎茶青的行为不仅仅起到梗叶断离(即二者相互脱离)的目的,茶青被破碎成较小的片状后,其组织结构和组织细胞也被破损或损伤,接触空气的面积和空间增大,使儿茶素的酶促氧化增强,以致茶青的发酵速度加快,发酵也变得极为容易。发酵是酶促氧化的复杂化学变化过程,在发酵过程中茶叶细胞中的大分子量的多糖,如淀粉、纤维素等会发生降解转化,生成单糖和其它可溶性低聚糖,从而增加茶汤中的可溶性糖。但需要注意的是,发酵过度的情况下,可溶性糖的含量反而会降低。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本发明的特定尺寸的碎茶具有特别高的可溶性糖含量。就是说,如果茶叶碎片过大,碎片整体发酵程度不够,可溶性糖含量不能有效地得到提高;碎片过小,很容易发酵过度,可溶性糖又被消耗掉了。尤其是同一批次的碎茶其形状和大小差异太大时,出现发酵不均,是难以实现可溶性糖的有效提高的。 
此外,采用破碎工艺然后进行发酵来生产半发酵碎茶时,由于不需要“包揉”等造型工艺,所以茶青可嫩可老,一般来说可溶性糖的含量是老叶比嫩叶多。所以本发明方法可采用较成熟的茶叶原料更容易获得有较高含量的可溶性糖的半发酵碎茶叶。 
传统方法制作的乌龙茶,一般发酵程度较浅,茶叶中苦涩成分的和ECG的含量较高,为了减少苦涩味,在精制加工阶段都采用高温烘焙,部分可溶性糖在高温烘焙时损耗。而采用本发明的破碎加深发酵的方法生产半发酵茶时,由于发酵程度提高,在发酵过程中,简单儿茶素不断聚合,生成聚合儿茶素,茶叶中的EGCG和ECG含量大量减少,苦涩味降低。同时,在发酵的过程中,一部分多糖降解成低聚糖,可溶性糖增加。又由于苦涩成分减少,在精制阶段不需要高温烘焙,可溶性糖损耗少,所以采用破碎茶青增加发酵速度的工艺,可获得较高可溶性糖含量的本发明半发酵碎茶。 
可溶性糖是显甜味的物质,所以茶叶中可溶性糖的增多,给茶叶带来入口甘甜和回甘的口感,也意味着口感的改善和品质的提高。本发明人经试验发现,优选在传统乌龙茶加工工艺的萎凋工序后或做青/摇青工序后、杀青工序前实施对茶青的破碎。在该时段破碎茶青并适当提高发酵程度,就能获得含可溶性糖较高的半发酵碎茶。破碎在传统乌龙茶制作过程中杀青工序后干燥工序前实施也是可以的,因为这个时段的茶青还处于湿润和柔软的状态,由于这个时段的破碎不会产生粉末对于破碎来说也较为理想,但是这一阶段的破碎对于可溶性糖含量没有影响,只能起到改变茶叶叶张形态和起到让茶梗与茶叶脱离的作用,可以为后续的机械去梗作准备。 
本发明人发现,通过将本发明的碎茶破碎到前述的特定范围,茶叶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可以达到7.0%(重量)以上,优选8.0%以上,更优选9.0%以上,直至10.0%以上。因此,本发明也涉及具有上述含量可溶性糖的半发酵碎茶。 
除了具有上述的特征之外,本发明的半发酵碎茶仍然保持了CN101189994A得到的半发酵碎茶的各种优点。如,作为茶叶主要苦涩成分的ECG和EGCG的含量之和,以茶叶干重计,可以容易地降低到5%以下。并且,在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可以达到4%以下,更优选在大约3.5%以下,进一步优选在大约3%以下,更进一步优选在大约2.5%以下,或者大约2%。根据本发明的教导可以进一步获得低于1.5%直至1%以下的半发酵碎茶。ECG和EGCG的含量减少,半发酵茶的口感会变好,饮用者的 接受性也更好。 
另外,经过发酵后,本发明的半发酵碎茶中所含的总儿茶素,包括表没食子儿茶素(EGC)、DL-儿茶素(DL-C)、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EGCG、ECG等物质的总量,可以达到8%(重量)以下,进一步可以达到小于7.8%,优选小于7.6%,更优选小于6%,再优选小于5%,再更优选小于4%,甚至更优选可以达到小于3%以及甚至小于2%。 
本发明的半发酵碎茶中,儿茶素的总含量(总儿茶素含量)降低,因此茶叶所具有的苦涩口感也得以降低。 
茶叶经过发酵之后,生成的茶色素包括茶红素、茶黄素和茶褐素等。茶汤的颜色和亮度主要由茶红素和茶黄素决定,同时茶红素和茶黄素也是决定滋味强度和鲜爽度的主要成分。茶褐素含量过高的话,茶汤的颜色会比较暗,不明亮。由于本发明的碎茶具有特别有利的外形尺寸,因而本发明的优点为获得上述要求也是特别有利的,所得到的碎茶冲泡出来的汤色非常鲜亮,意味着茶色素中的茶红素和茶黄素含量比较高,茶褐素含量相对低。 
本发明的碎茶因为具有以上特征,所以特别适于制作生产茶饮料或者袋泡茶的低成本茶。另外,通过将茶叶破碎,十分容易提高发酵程度,在发酵中让茶叶中呈涩味的儿茶素类物质(特别是,例如,ECG和EGCG)大量减少,所以本方法不仅适用于春秋茶,更适合含苦涩味物质较多的夏暑茶叶的加工。 
特别的,本发明的碎茶也适用于与鲜花窨制制作半发酵碎茶的花香茶。可以与本发明的碎茶混合窨制的花有茉莉花、桂花、玫瑰花、珠兰花、玳玳花、柚子花等。本发明的碎茶因为表面积大,因此窨花效果比传统半发酵碎茶更好。 
本发明的半发酵碎茶可以作为原料生产各种食品饮料等。本发明的半发酵碎茶或本发明方法制作的具有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可以彼此进行拼配,获得更加复杂和美妙的口感。 
本发明的半发酵碎茶具备极好的相容性。其可与自然鲜花窨制成或者含有鲜花精油而制成各种花香茶。还可在该茶叶或该茶叶的提取物中 添加各种水果或水果的提取物制成果香茶。特别的,本发明人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在本发明的半发酵碎茶,尤其是发酵程度中等或更高的中高发酵度(例如儿茶素转化率在50%以上者)的半发酵茶或其花香茶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绿茶类或花绿茶(吸附有花香的绿茶),则不仅能保持半发酵茶的色调和厚重感,同时会使茶汤的香气变得圆润饱满,滋味变得更清爽,也可以消除有时难以接受的绿茶青涩味。尤其在加了一定比例的花香茶后,茶汤中茶香花香融为一体,相形益彰十分美妙;同时还发现在绿茶类或花绿茶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经过发酵的茶则茶汤的滋味会变得醇厚、苦涩味减少。尤其是在绿茶中加入吸附有自然花香的半发酵茶,则会使茶汤香气清爽宜人。 
在生产这样的混合茶或茶饮料时,当本发明的半发酵碎茶与绿茶的重量比处于9∶1~1∶9的范围内的时候,都可以获得上述效果。 
特别的,上述混合茶或者茶饮料只要单纯含有本发明的半发酵碎茶或者绿茶(也包括它们各自的花香茶)就可以获得上述的效果。 
本发明中使用的吸附有自然花香的半发酵碎茶类,是指将半发酵碎茶等窨制茉莉花或桂花或玫瑰花等自然香气较高的鲜花,并吸附有自然鲜花至少一种的自然香气的半发酵碎茶。用不同的鲜花窨制,则有不同香气的半发酵碎茶,则可制成香型不同,风味各异的最终产品。 
本发明的茶、茶饮料等均可以根据常规方法制成各种含茶或者茶饮料的饮食品,例如含茶的糕点,非茶饮料如汽水、酒精饮料等。 
本发明除了包括本说明书所述的混合茶、茶饮料、饮食品等外,还包括由本发明半发酵碎茶进一步加工制得的食品添加剂,例如调味剂、芳香剂等。 
以本发明的半发酵碎茶与CN 101189994A得到的半发酵碎茶相比较,测试发现口感更为醇厚,同时回甘更为强烈并较为持久。本发明的半发酵碎茶更为适宜制作各种拼配茶和茶饮料等茶叶制品。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受此实施例限制。 
以下实施例中,除非特别说明,所有设备和对照品均为市售产品,不特别注明厂家、批号、生产日期。 
在下文中,提及“总儿茶素”时,其为6种儿茶素(EGC、DL-C、EC、GCG、EGCG、ECG)的总称。测定这6种儿茶素(EGC、DL-C、EC、GCG、EGCG、ECG)的方法为根据ISO 14502所述,以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 
可溶性糖的含量是按茶叶干重来计算(表达)的,采用蒽酮比色法进行测定。 
实施例1
加工工艺:茶青→萎凋(晒青-凉青)→摇青→破碎(梗-叶脱离)→离心分选(去梗)→摊晾(再发酵)→杀青→揉捻→干燥→毛茶→烘焙→成茶。 
采摘一芽(大开面)三叶或一芽(大开面)四叶品种毛蟹的茶青100千克,晒青30分钟后,将晒青叶收回,摊晾在室内的晾青架上,萎凋2小时,然后开始摇青。摇青采用综合做青机程序控制,摇青三次,依次为10分钟、15分钟、20分钟,三次摇青的间歇分别为80分钟、100分钟。最后一次摇青完成之后静置120分钟,然后开始破碎。破碎机为自制的双轴对转咬切,通过该机器后叶张被切成基本上7mm×7mm的大致正方形的形状。这时茶梗被切成自然直径×约10mm以于的碎段,茶梗和茶叶都已断离。破碎后,使用离心分选机分选,将茶梗剔除。而后,将切碎的茶叶继续摊晾发酵,发酵至被切伤口出现红边。当发酵时间为0.5h、1h、1.5h、2h、3h、5h时,进行高温280℃左右杀青,经揉捻后按常法干造成茶。切碎后摊晾发酵不同时间的儿茶素类物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的变化分析数据见表1。 
为了弄清被破碎的碎片的形状和大小的比例情况,取50克刚破碎的经去梗的碎叶进行筛分和测试周长试验。结果为:5×5mm网眼的筛网上的碎片占64%,该碎茶中的大部分(约66%)碎片基本上是正方形的和带有三个直角的不完整的四方形的形状,其周长约为22mm至28mm;4×4mm(5目)的筛网上的占23%,这部分碎叶中的大部分是带有一个或两个 90度角和茶叶叶片自然边沿形状的碎片;其余的碎茶为2×2mm(10目)的筛网上的占9%,10目下占4%。数值显示该批茶的形状相等或相近的比例较多,碎片基本成规格化,大小差异相对较小。 
比较例1
取与实施例1相同的刚采下的茶青2千克,立刻用饱和蒸汽杀青,随后干燥成绿茶。检测。其儿茶素类物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的测定结果见表1。 
比较例2
实施例1同一茶青,在摇青后分出10千克,继续按传统工艺制成成品乌龙茶。检测。其儿茶素类物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的测定结果见表1。 
比较例3 
本比较例是按照CN 101189994A的实施例4进行的。采用与实施例1同一批茶青,且除以下条件外,其余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 
CN 101189994的实施例4记载的加工工序如下: 
茶青—晒青—凉青—摇青—摊青(发酵)—破碎—放置(再发酵)—杀青—干燥 
其中的晒青、凉青也就相当于实施例1中的萎凋,因此,上述实施例4的操作与本发明实施例1基本相同。 
采用上述方法制作,取发酵1小时和2小时的茶样,检测其中的儿茶素类物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见表1。 
对上述刚破碎后的碎叶样品的形状和大小进行测定,虽然碎片均通过筛孔为10×10mm的筛网,但碎片形状很不规则,并无固定形状,难于测定周长。此外,将碎片分别用不同目数的筛筛分,得到如下结果: 
8×8mm筛孔上的21%;6×6mm筛孔上的13%;4目(筛孔尺寸:4.75mm)上的12%;6目(筛孔尺寸:3.35mm)上的13%;10目(筛孔尺寸:2.00mm)上的14%;18目(筛孔尺寸:1.00mm)上的15%;过18目的12%。 
由上述数据可见,茶叶碎片不仅形状不一,大小的组成分散,差异 也较大。尤其是最大的片(接近10×10mm)与最小的片(1mm以下接近于粉)相差太大。此外,由于采用揉切机破碎茶叶,大部分茶梗也随之被破碎为长度不等、粗细不等的针状或纤维状,难于从茶叶中分离。 
表1 
Figure BSA00000209639600171
*所有数据均为相对于干叶的重量百分比 
从表1的实施例中可以看出:一、发酵总的来说是可溶性糖增加的过程,同时也是减少儿茶素类物质的过程。采用破碎茶青加快发酵时,在发酵2小时内,可溶性糖基本处于较高的阶段,而后开始缓慢减少。二、采用规格化地破碎茶青发酵速度加快,可以获得较高可溶性糖含量的本发明半发酵碎茶。 
实施例2
加工工艺:茶青→萎凋→破碎(使梗叶脱离)→放置(发酵)→杀青→干燥→毛茶→比重差异法去梗→烘焙→成茶。 
采摘一芽(大开面)三叶和一芽(大开面)四叶福云6号茶青50千克,按常法晒青萎凋后,使用自制双轴对转咬切机进行破碎,将茶青破碎成4×4mm(正方形)规格的碎叶,这时的茶梗是自然直径×长度(约4.8mm以下)。然后放置,进行发酵。当发酵时间为0.5h、1h、1.5h、2h、3h、4h时杀青,中止发酵,随后按常法干燥成毛茶。将被破碎的梗叶混合毛茶投入风力和振动结合的比重差异分选机,由于茶梗是圆柱形碎段,相 较于碎叶的薄片比重大3倍以上,这样通过比重差异机械就可以将茶梗完全剔出。不同发酵时间所获得的本发明半发酵碎茶的儿茶素类物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的变化分析数据见表2。 
取该方法制作的干碎茶茶叶样品5克经50度的温水浸泡20分钟后使碎片充分展开,将其中呈正方形的茶片全部挑出,测量其周长得出其平均周长约15mm。而后用常法将之干燥,再称重得出正方形或近似正方形数的重量为1.8克。因此可见该茶可显示形状特征的规格化的比率可达36%。 
比较例4
取与实施例2相同的刚采下的茶青2千克,立刻用饱和蒸汽杀青,随后干燥成绿茶。检测。其儿茶素类物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的测定结果见表2。 
比较例5
实施例2同一茶青,在萎凋后分出10千克,继续按传统工艺制成成品乌龙茶。检测。其儿茶素类物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的测定结果见表2。 
比较例6
福建茶叶出口公司出口的乌龙茶样品,品种:水仙茶,级别2级和3级,分别以Y302和Y303为代号。检测其儿茶素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见表2。 
比较例7
福建茶叶出口公司出口的乌龙茶样品,品种:色种茶;级别:3级和4级,分别以S103和S104为代号。检测。其儿茶素类物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的测定结果见表2。 
表2 
Figure BSA00000209639600191
表2(续) 
Figure BSA00000209639600192
从表2可以看出,本发明的碎茶制作方法中通过破碎发酵,在不进行摇青的情况下,发酵程度与实施例1中进行摇青的情况类似,因此可以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可以省略乌龙茶常规制作中所必需的摇青工艺。这样该方法不仅可以节约厂房空间、减少机械设备的投资,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可见,发酵是可溶性糖增加的过程,同时也是减少儿茶素类物质的过程。采用破碎茶青加快发酵时,在发酵2小时内,可溶性糖基本处于较高的阶段,而后开始缓慢减少。采用规格化地破碎茶青加快发酵速度,可以获得较高可溶性糖含量的本发明半发酵碎茶。 
实施例3
采摘一芽(大开面)三叶或一芽(大开面)四叶福安大白茶青50千克,按传统的乌龙茶加工工艺加工直至杀青工序完成后,对杀青后的茶叶实施破碎,分别将之按11×11mm;13×13mm;16×16mm;17×17mm;18×18mm;19×19mm;20×20mm;21×21mm的规格破碎,随后采用离心分选机去梗。去梗以后对碎片叶进行揉捻,而后烘干成为毛茶。 
通过离心选别,上述所有规格的产品去梗的效果都理想。16×16mm以下规格破碎时,仅偶尔有茶梗连接有茶叶碎片,17×17mm以上的规格开始逐步在被剔除的茶梗上有一部分梗连有茶叶碎片,到20×20mm以上规格时,所剔出的茶梗连有茶叶碎片的比例明显增多。因此为了去梗,破碎规格在16×16mm以上不太合适。另外,测量破碎后的规则破碎茶青的周长,平均周长约为61mm,由此可见周长最好在60mm以下。 
实施例4
取实施例3同样的茶青,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工艺,但是调整咬切机使得破碎规格变为2.5mm×2.5mm的正方形。理论上应切成2.5×2.5mm的碎片,但实际上成形率偏低。茶叶被切碎成接近粉末状,茶梗也被切碎为近似大小。发酵、杀青、干燥后尝试按照实施例3同样方式分离茶梗,仅能剔出部分茶梗。且产品碎茶中产生较多的粉末。 
为了弄清被破碎的碎片的形状和大小的比例情况,取50克碎叶(带有没有分离干净的梗)进行筛分和测试周长试验。结果为:碎片全部通过4×4mm(5目)的筛网,2×2mm(10目)的筛网上的约50%,10目下约50%。观察形状,碎片不十分规则,碎片中仅大约4分之一基本上是正方形的和带有三个直角的不完整的四方形的形状,平均周长约9mm。发酵时发酵度比较难以控制,随摊放的位置变动很大。由此可见周长应当在10mm以上。 
由实施例3和实施例4可见,2.5×2.5mm以下的尺寸不适合制作本发明的特殊外形和特殊周长的碎茶。另外20×20mm以上规格的破碎,虽 然可以达到机械化去梗的目的。但会造成部分茶叶的浪费。只有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和尺寸才可以容易地使茶的叶-梗脱离,在后续的工序中使用机械容易地剔除茶梗。 
实施例5
采摘一芽(大开面)三叶和一芽(大开面)四叶水仙茶青50千克,制备本发明半发酵碎茶,其方法和步骤与实施例2类似。不同之处是使用的破碎机是单轴挤出破碎机,而且是在杀青之前采用离心分选法去梗。 
单轴挤出破碎机的破碎原理是通过轴心螺杆的转动将茶叶从螺杆一端的进料口推向另一端并从另一端的外套孔中挤出达到破碎茶叶的结果。因此只要更换外套部件即可改变孔形和孔径。 
分别采用直径12mm/16mm/20mm的圆孔,将50千克茶青大致分为三份,分别进行破碎。茶叶通过破碎后,理想的碎片为基本上直径为12mm/16mm/20mm的圆形。分别抽取刚破碎的上述三种茶样各50克,人工分选得出其呈圆形和类似圆形的分别占碎叶的19%/16%/12%,破碎叶的叶片碎片有相当部分呈拉长的圆形,也有多个圆形重叠的碎片边沿呈波浪的形状。其中边上都带有圆弧形这一加工特征的较大碎片占总重量的约57%。破碎产生比较多的不同规格的较细的碎片,其中很小的碎片占总重量略少于5%。同时茶梗基本被切成长度约12mm/16mm/20mm以下的碎段。杀青后使用离心分选机就将茶梗去除。 
同一茶青按照比较例1或2同样方法制作的绿茶和乌龙茶作为对照,对照与不同发酵时间得到的样品碎茶中的儿茶素和可溶性糖的变化。测定结果如下表3。表中时间表示放置发酵时间。检测样采用上述16mm孔径破碎后得到的半发酵碎茶。 
表3 
  成分名称(%)   绿茶   乌龙茶   20分   40分   1小时   80分   100分   2小时
  EGC   6.27   3.42   2.97   1.33   1.74   0.83   0.67   0.44
  DL-C   1.02   0.37   1.05   0.17   0.01   1.37   1.36   1.31
  EC   1.98   0.86   1.48   1.3   1.11   0.78   0.65   0.47
  GCG   3.28   1.87   1.62   1.36   0.74   0.45   0.38   0.23
  ECG   3.23   1.02   2.98   3.22   2.01   1.95   1.69   1.57
  EGCG   6.26   3.11   4.03   3.68   2.15   1.45   1.12   0.81
  EGCG+ECG   9.49   4.13   7.01   6.90   4.16   3.40   2.81   2.38
  6种儿茶素总和   22.05   10.65   14.13   11.06   7.76   6.83   5.87   4.83
  儿茶素转化率     51.7   35.9   49.8   64.8   69.0   73.4   78.1
  总糖   7.60   6.60   8.30   8.20   8.30   9.20   9.20   9.00
实施例6
制备本发明半发酵碎茶,其方法和步骤与实施例5相同,不同之处是茶叶品种为梅占,单轴螺杆挤出式破碎机孔径为6mm。 
破碎后取20克样品,挑出其中外形特征呈圆形或拉长的圆形,发现其重量为碎片重量的23%;除此之外其它的较大碎片的大多数(约57%)的碎片其边都有弧形。 
同一茶青按照比较例1和2同样方法制作绿茶和乌龙茶作为对照,对照与不同发酵时间得到的样品碎茶中的儿茶素和可溶性糖的测定结果如下表4。表中时间表示放置发酵的时间。 
表4 
Figure BSA00000209639600221
实施例7
制备本发明半发酵碎茶,其方法和步骤与实施例2相似,不同之处是茶叶品种为本山,并且在萎凋后将茶青轻轻地揉捻7分钟,使茶叶约有25%的表面细胞受到损伤,之后摊晾1.5小时后破碎。破碎是使用双轴对咬式破碎机,经破碎后茶叶被破碎成边长约10mm的凹六边形( 
Figure BSA00000209639600231
形)形状。理想的碎片的边长大致为10mm的凹六边形;经取30克样品人工测试获知破碎叶呈凹六边形的有36%,其周长约60mm。同时也产生一些重叠叶和较小的碎片(占总重量的少于5%)。这时的茶梗都被切成自然直径×12mm以下的碎段。去除茶梗是在杀青以后,采用5×5(mm)网眼的网筛进行抖动筛分,由于茶梗的自然直径都小于3mm,在抖动行进时很容易直立而通过筛网掉落,而被去掉。 
同一茶青按照比较例1和2同样方法制作绿茶和乌龙茶作为对照,对照与不同发酵时间得到的样品碎茶中的儿茶素和可溶性糖的测定结果如下表5。表中时间表示破碎后样品茶的发酵时间。 
表5 
  成分名称(%)   绿茶   乌龙茶   10分钟   20分钟   30分钟   40分钟   50分钟   1小时
  EGC   6.47   3.24   1.1   0.87   0.59   0.27   0.25   0.25
  DL-C   0.78   0.43   1.11   1.11   1.11   0.65   0.55   0.47
  EC   1.54   0.55   0.49   0.41   0.27   0.08   0.04   0.04
  GCG   3.83   1.76   0.45   0.37   0.35   0.03   0.00   0.00
  ECG   2.29   1.52   1.05   0.91   0.73   0.27   0.14   0.11
  EGCG   5.88   3.21   1.74   1.35   0.94   0.18   0.10   0.09
  EGCG+ECG   8.17   4.73   2.79   2.26   1.67   0.45   0.24   0.20
  6种儿茶素总和   20.79   10.71   5.94   5.02   3.99   1.48   1.08   0.96
  儿茶素转化率     48.5   71.4   75.9   80.8   92.9   94.8   95.4
  总糖   8.6   6.9   9.6   9.8   9.9   10.2   9.4   7.6
测试例  感观审评 
实施例1和2及比较例2、3、5~7取样,以3克碎茶用200毫升100℃的开水冲泡3分钟。过滤去渣得到各号茶的浸出茶汤。 
请有审评乌龙茶资格的专业审评人员4人,对上述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茶汤的滋味进行感观审评。 
实施例与比较例中传统乌龙茶(比较例2、5)相比较的评价,评分原则是:传统乌龙茶定为10分。比传统乌龙茶好则在10分基础上加分, 否则就减分。加分的最高分是5分,减分的最低分是-5分。将4人对同一样茶评分平均,即得出该茶样的“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取小数点后一位。此外,关于木屑味,评分标准如下:无,0;隐约,-1;轻微,-2;较轻,-3。 
各茶样的得分情况如表6、7所示。 
表6实施例1与比较例2、3的感官审评表 
Figure BSA00000209639600241
表7实施例2与比较例3,5~7的感官审评表 
Figure BSA0000020963960024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采用规则的破碎茶叶易于剔除茶梗,发酵均匀,可以获得可溶性糖较高的半发酵茶碎茶,茶汤口感较好。 
比较例3的茶虽然总体评价较好,但碎茶中因含有又细又短的针状茶梗,故茶汤略有木屑气味。 
其它各比较例的乌龙茶茶样都已手工去梗,所以茶汤中亦无木气味,但S104为出口规格茶样未经特别处理含有个别茶梗故略有木质气味。 

Claims (13)

1.一种半发酵碎茶的制作方法,其包括在半发酵茶制作的过程中,对杀青前的茶青实施规格化的机械破碎步骤,所述规格化的机械破碎步骤是将茶叶破碎为多边形或带有圆弧的形状的碎片,其中,带有圆弧的形状的茶叶碎片的平均直径为3.5mm至17mm,呈基本上规则的多边形形状的茶叶碎片的平均周长为10mm至60mm,该制备方法制备的半发酵碎荼按茶叶干重计,其可溶性糖的含量在7.0%(重量)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发酵碎茶的制作方法,茶叶被破碎为矩形、菱形、正方形、六边形、圆形或椭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的半发酵碎茶的制作方法,其包括在进行规格化的机械破碎使梗叶脱离步骤之后,利用梗和叶的形状差异、比重不同或颜色的差异,使茶梗从茶叶中分离出来的机械去梗步骤。
4.一种由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的半发酵碎茶,其特征是:至少有一部分碎片的形状呈基本上规则的多边形或带有圆弧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的半发酵碎茶,其特征是:呈基本上规则的多边形的碎片的形状为矩形、菱形、正方形或六边形。
6.根据权利要求4的半发酵碎茶,其特征是:碎片的形状近似圆形或椭圆形。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的半发酵碎茶,其特征是:碎片的边缘或断口有圆弧形。
8.根据权利要求4~7任一项的半发酵碎茶,其特征是:
a)带有圆弧的形状的茶叶碎片的平均直径为3.5mm至17mm;和/或
b)呈基本上规则的多边形形状的茶叶碎片的平均周长为10mm至60mm。
9.根据权利要求4~7任一项的半发酵碎茶,其特征是:其基本上不含茶梗。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半发酵碎茶,是在半发酵茶制作的过程中,对未干燥的茶青实施规格化的机械破碎,然后利用梗和叶的形状差异、比重不同和/或颜色的差异,使茶梗从茶叶中分离出去。
11.含有权利要求4~10任一项所述半发酵碎茶的拼配茶。
12.含有权利要求4~10任一项所述半发酵碎茶的衍生茶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衍生茶品,其选自包装茶、袋泡荼、茶饮料、含茶食品、茶提取物、食品添加剂、混合荼和鲜花窨制茶。
CN201010239785.XA 2009-07-24 2010-07-26 半发酵碎茶及其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610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39785.XA CN101961056B (zh) 2009-07-24 2010-07-26 半发酵碎茶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57315.6 2009-07-24
CN200910157315 2009-07-24
CN201010239785.XA CN101961056B (zh) 2009-07-24 2010-07-26 半发酵碎茶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61056A CN101961056A (zh) 2011-02-02
CN101961056B true CN101961056B (zh) 2014-02-19

Family

ID=43514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3978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61056B (zh) 2009-07-24 2010-07-26 半发酵碎茶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9610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70271B (zh) * 2013-01-24 2014-02-12 滁州学院 一种半发酵酸枣叶茶的加工工艺
CN105379871A (zh) * 2015-12-11 2016-03-09 苏州市启扬商贸有限公司 一种速溶袋泡乌龙茶的制作方法
CN111771994A (zh) * 2020-07-20 2020-10-16 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掰片后杀青的乌龙茶制作方法
CN112056414A (zh) * 2020-09-16 2020-12-11 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乌龙茶掰片杀青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901A (zh) * 1993-03-05 1994-09-14 黄益卿 灵香袋泡茶及其配方与生产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89994B (zh) * 2006-11-29 2011-08-31 李新敏 发酵茶及其制作方法
CN101366415A (zh) * 2007-08-16 2009-02-18 李新敏 混合茶和混合茶饮料
CN101480208A (zh) * 2008-01-08 2009-07-15 刘川汶 一种制茶方法及其在其它植物茎叶制品的应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901A (zh) * 1993-03-05 1994-09-14 黄益卿 灵香袋泡茶及其配方与生产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61056A (zh) 2011-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41312B2 (ja) 半発酵茶葉、着香の半発酵茶葉、半発酵茶葉又は着香の半発酵茶葉を含む混合茶葉、半発酵茶葉、着香の半発酵茶葉又は混合茶葉からの抽出物、抽出物を含む飲食物
CN101189994B (zh) 发酵茶及其制作方法
EP1365657B1 (en) Black tea manufacture
JP5599725B2 (ja) 茶製品を製造する方法
CN102948500B (zh) 一种绿茶的加工工艺
US20070071870A1 (en) Tea process
EP1784081B1 (en) Process for making tea
CN101961056B (zh) 半发酵碎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3575700B (zh) 一种后发酵黑茶及其加工方法
KR102271286B1 (ko) 미선나무잎 음료, 차, 식품 원료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7296118A (zh) 一种普洱茶发酵技术
US20080193626A1 (en) Process For Making Tea
KR101602679B1 (ko) 그라비올라 액상차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그라비올라 액상차
CN115299511B (zh) 一种橘红红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850330B (zh) 黄秋葵枇杷叶复合发酵茶及其加工方法
KR101602681B1 (ko) 그라비올라 고형차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그라비올라 고형차
KR100941667B1 (ko) 곰보배춧잎차와 구아바잎차의 혼합차
RU2761659C1 (ru) Способ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чая из листьев рябины обыкновенной
KR102555458B1 (ko) 과실 홍차 제조방법
CN114304321A (zh) 一种低咖啡因刺梨碎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15669767A (zh) 一种冷萃茶冲泡工艺
CN114271345A (zh) 一种茶叶加工方法
KR20190143068A (ko) 그라비올라 차의 제조방법
CN114190446A (zh) 一种正宗有机日照红茶的制作方法
WO2021123181A1 (en) Improved cocoa bean quality by enhanced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19

Termination date: 2019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