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66415A - 混合茶和混合茶饮料 - Google Patents

混合茶和混合茶饮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66415A
CN101366415A CNA2007101410639A CN200710141063A CN101366415A CN 101366415 A CN101366415 A CN 101366415A CN A2007101410639 A CNA2007101410639 A CN A2007101410639A CN 200710141063 A CN200710141063 A CN 200710141063A CN 101366415 A CN101366415 A CN 1013664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fragrance
green
green tea
beve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4106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新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A20071014106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366415A/zh
Publication of CN1013664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664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有发酵茶类如乌龙茶的色调和醇厚口感,又兼有绿茶类香气清高、鲜爽口感的新形混合茶、混合茶饮料和饮食品。通过使用发酵茶类如乌龙茶或吸附有自然花香的发酵茶类与绿茶类或吸附有花香的绿茶类按9∶1~1∶9的比例混合,加工成包装茶或袋泡茶。使用上述比例的原料制成混合茶饮料,或将上述两种茶叶单独浸出,或提取物按9∶1~1∶9的比例混合生产饮料或速溶茶,即可兼得发酵茶类的醇厚和绿茶类清香鲜爽。

Description

混合茶和混合茶饮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颖的茶饮料,系利用发酵茶或者半发酵茶(以下有时不加区分通称为发酵茶类)或吸附有自然花香的半发酵茶与不发酵茶或微发酵茶或者吸附有花香的不发酵茶或微发酵茶(以下有时也不加区分统称绿茶类)混合制成新风格的混合茶叶、速溶茶包(袋泡茶),以及使用该混合茶或其提取物生产的新风味的混合茶饮料。
背景技术
世界上的茶叶商品虽有成百上千种,但就其加工时发酵的程度来分类,则只有3大类。一类是不发酵茶,如绿茶,有时将微发酵茶如白茶也归于此类;一类是全发酵茶,如红茶;再一类就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半发酵茶,即乌龙茶。
乌龙茶以其具有独特的香气和醇厚的滋味,得到人们的喜爱。乌龙茶因采用制作工艺、发酵程度不同,其色、香、味也就不同,而且差异很大。一般地说发酵程度轻的乌龙茶,其茶汤色就浅,香则清,味则鲜,但苦涩味则略强;发酵程度高,则茶汤色就深,香则幽长,味则醇厚柔和,苦涩味则较少。
而绿茶的特点是香气清长,滋味鲜爽,但较苦涩、汤色绿或黄,冷饮会让人产生清凉感。有些绿茶在制作之后还加入了茉莉花、桂花等带有香味的花,成为花茶,更增加了茶叶的香气。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由于制作的工艺中已经完全或基本上消除了苦涩物质的影响,因此入口没有苦涩味,但是如绿茶类所具有清爽感也消失殆尽。
几种茶叶各有特点,长期来人们各取所好。生产茶叶小包装或袋泡茶的厂家以及生产饮料的厂家是把几种产品完全独立使用。加工成独立的包装茶或饮料。
本发明人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在经过发酵茶类(包括红茶和乌龙茶等),尤其是中高发酵度(如在50%以上)的乌龙茶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绿茶类或花茶则不仅能保持发酵后茶的色调和厚重感,同时会使茶汤的香气变得圆润饱满,滋味变得更清爽,同时可以消除有时难以接受的绿茶青涩味。尤其加了一定比例的花香茶后,茶汤中茶香花香溶为一体,相形益彰十分美妙;同时还发现在绿茶类或花茶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经过发酵的茶则茶汤的滋味会变得醇厚、苦涩味减少。尤其是在绿茶中加入吸附有自然茶香的乌龙茶,则会使茶汤香气清爽宜人。
基于以上发现本发明人完成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中,将发酵茶类,特别是乌龙茶或吸附有自然花香的发酵茶类如乌龙茶与绿茶类或吸附有自然花香的绿茶类(花茶)混合配伍,取乌龙茶等发酵茶类滋味淳厚,饮后回甘的优点同时兼取绿茶或花茶的香气清高,滋味鲜爽的特点,两者混合取长补短,相辅相乘达到香高味爽的理想效果。
具体来说,本发明包括以下内容:
1.含有发酵茶类与绿茶类的茶(包装茶或者袋泡茶)。
2.含有发酵茶类水溶液和绿茶类水溶液的茶饮料。
3.含有发酵茶类的提取物与绿茶类的提取物的饮食品。
4.上述1至3中任一项的茶、茶饮料或者含茶饮食品,其中发酵茶类或发酵茶类水溶液或发酵茶类提取物与绿茶类或绿茶类水溶液或绿茶类提取物的比例是9:1~1:9。
5.上述1至4中任一项中所述的茶、茶饮料或者含茶饮食品,其中发酵茶类是乌龙茶,绿茶类是绿茶。
6.上述1至5中任一项中所述的茶、茶饮料或者含茶饮食品,使用一种以上与具有香气的自然鲜花窨制,并吸附有该鲜花香气的茶叶或茶叶提取物。
7.上述6所述的所述的茶、茶饮料或者含茶饮食品,是由与具有香气的自然鲜花窨制、并吸附有该鲜花香气的发酵茶类或提取物与绿茶类混合得到的。
8.上述6所述的所述的茶、茶饮料或者含茶饮食品,是由与具有香气的自然鲜花窨制、并吸附有该鲜花香气的绿茶类或提取物与发酵茶类混合得到的。
9.上述6所述的所述的茶、茶饮料或者含茶饮食品,是由与具有香气的自然鲜花窨制、并吸附有该鲜花香气的发酵茶类或提取物以及与具有香气的自然鲜花窨制、并吸附有该鲜花香气的绿茶类或提取物混合得到的。
10.上述6所述的所述的茶、茶饮料或者含茶饮食品,是将发酵茶类或提取物与绿茶类或提取物混合,然后与具有香气的自然鲜花窨制、或提取物混合,使之吸附有该鲜花香气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发酵茶类,包括红茶、乌龙茶等,优选乌龙茶,特别是具有较高发酵度的乌龙茶。
一般来说,乌龙茶,其发酵度在5%~95%的半发酵茶。乌龙茶随发酵度的提高,其汤色就加深,滋味就柔和,苦涩味也就随之减少。因此发酵度较高的乌龙茶,因其滋味柔和,香气圆润,亲和力和融和力较好,所以本发明制作的产品使用中,高发酵度的乌龙茶效果相对较好,但只要是乌龙茶(半发酵茶)均可使用。对乌龙茶的品种也没有特殊限定。
本发明中使用的吸附有自然花香的发酵茶类,是指将乌龙茶等发酵茶类窨制茉莉花或桂花或玫瑰花等自然香气较高的鲜花,并吸附有自然鲜花至少一种的自然香气的乌龙茶。用不同的鲜花窨制,则有不同香气的乌龙茶,则可制成香型不同,风味各异的最终产品。
本发明中使用的绿茶类一般指绿茶,但是因为很难绝对避免茶叶的发酵,因此即使略有发酵,只要其还没有具有乌龙茶的色、味,则也属于本发明中的绿茶类,例如,炒绿,烘青,蒸青均可使用。
本发明中使用的吸附有自然花香的绿茶类,是指将绿茶等与自然鲜花窨制并吸附有至少一种自然鲜花香气的绿茶。如使用绿茶胚的茉莉花茶、桂花花茶、珠兰花茶、玳玳花茶、柚子花茶等.本发明对使用的自然鲜花没有特殊限定,只要香型能与绿茶相融即可。
本发明是将上述的发酵茶类如乌龙茶或吸附有自然花香的乌龙茶与绿茶类或吸附有自然花香的绿茶类按9:1~1:9的比例拼配,制作袋泡茶或小包装茶,其香味口感的和谐性都比单独使用发酵茶类和绿茶类的效果更理想。在上述比例中发酵茶类的比例多则产品呈红茶或乌龙茶的特点强。
例如,若要强调乌龙茶的特点,则乌龙茶或吸附有花香的乌龙茶与绿茶的混合比例以9:1~6:4为宜。反之若要强调绿茶或吸附有花茶的绿茶的风味,其比例则相反。但5:5比例的产品也别有风味。值得强调的是上述两种混合原料茶的至少一种吸附有自然花香的话,则成品香气更足。
本发明中,茶饮料特指茶叶通过直接提取获得的饮料,包括例如与市售的乌龙茶饮料、绿茶饮料、红茶饮料等相同,采用常规工艺制得的茶饮料。当然,其中也可以在不改变茶饮料风味的前提下添加添加剂如抗氧化剂、甜味剂等。
采用上述两种茶叶生产茶饮料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预先按比例将两种茶叶混合,一起用水或热水浸出,提取茶液加工饮料;或者先用水或热水分别将不同的茶叶浸泡后提取茶溶液或固体提取物后,再按比例勾兑/混合的方式加工饮料,但不限于此。
不管是茶叶混合还是提取茶水勾兑,或是茶叶提取固形物的混合,只要按上述比例混合都可得到理想的效果。与上述茶的叙述相同,仍然是例如如果要强调乌龙茶的风味,则乌龙茶或吸附有自然花香的乌龙茶与绿茶的比例可以是9:1~6:4;如果是要强调绿茶风格的产品,则要增大绿茶或吸附有花香的绿茶的比例。使绿茶或吸附有花香的绿茶与乌龙茶或吸附有自然花香的乌龙茶的比例是9:1~6:4。
本发明的茶、茶饮料等均可以根据常规方法制成各种含茶或者茶饮料的饮食品,例如含茶的糕点,非茶饮料如汽水、酒精饮料等。
实施例
使用破碎机将福建产高发酵的毛蟹品种干乌龙茶精茶22kg粉碎后,筛分得到14目下50目上的碎茶20kg。将其中的10kg窨制成茉莉花香的乌龙茶(以下简称花乌龙茶)将上述两种乌龙茶各分成40等份,每份0.25公斤的样品备用。
使用破碎机将福建产小菜茶品种的绿茶22kg,粉碎后筛分取14目下50目上的碎茶20kg。并将其中的10kg窨制成茉莉花香的绿茶(以下简称花绿茶)将上述两种茶各分成40等份,每份0.25公斤的样品备用。
按下表,表①表②表③表④的比例混合,并请有丰富审评茶叶经验的人员6名,对这些样品进行审评打分得出表①表②表③表④的综合得分结果。
审评的标准是以基准对比样乌龙茶或花乌龙茶和绿茶或花绿茶为10分,比对比样好的则加分,用10+表示,比对比样差的则减分用10-表示,加分的最高分是+5,减分的最低分是-5。
综合得分是将6人的综合评价得分相加后除以6得出的综合评价分.
表1,乌龙茶和绿茶混合比例以及评价
 
乌龙茶% 绿茶% 滋味、香气等评价 综合评分
100 0 有乌龙茶的醇厚感,不涩,香气弱 10
90 10 有乌龙茶的醇厚感,微涩,香气较弱 10+3
80 20 有乌龙茶的醇厚感,稍涩,香气好、清爽 10+4.1
70 30 有乌龙茶的醇厚感,稍涩,香气好、清爽 10+4.3
60 40 乌龙茶的醇厚感稍差,涩,香气好 10+3.6
表2,乌龙茶和花绿茶混合比例以及评价
 
乌龙茶% 花绿茶% 滋味、香气等评价 综合评分
100 0 有乌龙茶的醇厚感,不苦涩,香气弱 10
90 10 有乌龙茶的醇厚感,稍苦涩,香气较弱 10+3
80 20 有乌龙茶的醇厚感,稍苦涩,香气好,清爽 10+4.1
70 30 有乌龙茶的醇厚感,稍苦涩,香气好,清爽 10+4.3
60 40 乌龙茶的醇厚感稍差,苦涩,香气好,清爽 10+3.8
表3 花乌龙茶和绿茶混合比例以及评价
 
花乌龙茶% 绿茶% 滋味、香气等评价 综合评分
100 0 有乌龙茶的醇厚感,不苦涩,香气很强,香型尖刺,欠圆润 10
90 10 有乌龙茶的醇厚感,不苦涩,香气强,香型较尖刺,欠圆润 10+3
80 20 有乌龙茶的醇厚感,不苦涩,香气好,清爽 10+4.5
70 30 有乌龙茶的醇厚感,稍苦涩,香气好,清爽,饱满 10+4.7
60 40 乌龙茶的醇厚感稍差,稍苦涩,香气好,清爽 10+4.2
表4,花乌龙茶和花绿茶混合比例以及评价
 
花乌龙茶% 花绿茶% 滋味,香气等评价 综合评分
100 0 有乌龙茶的醇厚感,不苦涩,香气很强,香型尖刺,欠圆润 10
90 10 有乌龙茶的醇厚感,不苦涩,香气强。香型较尖刺,欠圆润 10+3
80 20 有乌龙茶的醇厚感,不苦涩,香气好,较圆润,清爽。 10+4.4
70 30 有乌龙茶的醇厚感,稍苦涩,香气好,饱满,圆润,清爽。 10+4.8
60 40 乌龙茶的醇厚感稍差,稍有绿茶的清爽感,苦涩,香气好,清爽。 10+4.4
表5 绿茶和乌龙茶混合比例以及评价
 
绿茶% 乌龙茶% 滋味,香气等评价 综合评分
100 0 有绿茶的清爽感,苦涩,香气好 10
90 10 有绿茶的清爽感,稍涩,香气好 10+2.8
80 20 有绿茶的清爽感,稍涩,香气好 10+2.5
70 30 有绿茶的清爽感稍差,微涩、汤色深,味醇厚,香气稍差 10+2.1
60 40 绿茶的清爽感不够,不涩,香气较差 10+1.8
表6 绿茶和花乌龙茶比例以及评价
Figure A200710141063D00101
表7 花绿茶和乌龙茶混合比例以及评价
 
花绿茶% 乌龙茶% 滋味,香气等评价 综合评分
100 0 有花茶的清爽感,苦涩,香气强 10
90 10 有花茶的清爽感,汤色稍深,较苦涩香气强 10+4.2
80 20 有花茶的清爽感,汤色较深,稍苦涩香气好 10+4.1
70 30 花茶的清爽感稍差,汤色深,不苦涩香气好 10+4.1
60 40 花茶的清爽感较差,汤色浓,不苦涩香气稍差 10+3.5
表8 花绿茶和花乌龙茶混合比例以及评价
 
花绿茶% 花乌龙茶% 滋味,香气等评价 综合评分
100 0 有花绿茶的清香,鲜爽感,苦涩香气很强 10
90 10 有花绿茶的清香,鲜爽感,苦涩香气强。香型较圆润 10+3.1
80 20 有花绿茶的清香,鲜爽感,不苦涩香气好,较圆润。 10+4.4
70 30 有花绿茶的清香,鲜爽感,不苦涩香气好,香型饱满,圆润。 10+4.8
60 40 稍有绿茶的清爽感,不苦涩香气好。香型饱满,圆润。 10+4.4

Claims (10)

1.含有发酵茶类与绿茶类的茶(包装茶或者袋泡茶)。
2.含有发酵茶类水溶液和绿茶类水溶液的茶饮料。
3.含有发酵茶类的提取物与绿茶类的提取物的饮食品。
4.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的茶、茶饮料或者含茶饮食品,其中发酵茶类或发酵茶类水溶液或发酵茶类提取物与绿茶类或绿茶类水溶液或绿茶类提取物的比例是9:1~1:9。
5.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中所述的茶、茶饮料或者含茶饮食品,其中发酵茶类是乌龙茶,绿茶类是绿茶。
6.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中所述的茶、茶饮料或者含茶饮食品,使用一种以上与具有香气的自然鲜花窨制,并吸附有该鲜花香气的茶叶或茶叶提取物。
7.权利要求6所述的所述的茶、茶饮料或者含茶饮食品,是由与具有香气的自然鲜花窨制、并吸附有该鲜花香气的发酵茶类或提取物与绿茶类混合得到的。
8.权利要求6所述的所述的茶、茶饮料或者含茶饮食品,是由与具有香气的自然鲜花窨制、并吸附有该鲜花香气的绿茶类或提取物与发酵茶类混合得到的。
9.权利要求6所述的所述的茶、茶饮料或者含茶饮食品,是由与具有香气的自然鲜花窨制、并吸附有该鲜花香气的发酵茶类或提取物以及与具有香气的自然鲜花窨制、并吸附有该鲜花香气的绿茶类或提取物混合得到的。
10.权利要求6所述的所述的茶、茶饮料或者含茶饮食品,是将发酵茶类或提取物与绿茶类或提取物混合,然后与具有香气的自然鲜花窨制、或提取物混合,使之带有该鲜花香气而得到的。
CNA2007101410639A 2007-08-16 2007-08-16 混合茶和混合茶饮料 Pending CN1013664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1410639A CN101366415A (zh) 2007-08-16 2007-08-16 混合茶和混合茶饮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7101410639A CN101366415A (zh) 2007-08-16 2007-08-16 混合茶和混合茶饮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66415A true CN101366415A (zh) 2009-02-18

Family

ID=40410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410639A Pending CN101366415A (zh) 2007-08-16 2007-08-16 混合茶和混合茶饮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66415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1056A (zh) * 2009-07-24 2011-02-02 李新敏 半发酵碎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58092A (zh) * 2011-08-05 2011-11-30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多茶类工艺结合的制茶方法
CN103999954A (zh) * 2013-02-27 2014-08-27 广州正气堂食品有限公司 一种复配茶及其加工工艺
WO2016183699A1 (zh) * 2015-05-20 2016-11-24 蔡衍乞 一种由多样茶叶调配而成的调和茶及制作调和茶的调茶师
CN109619232A (zh) * 2019-01-31 2019-04-16 文彦然 复合香料茶底及制备方法
CN109874890A (zh) * 2019-04-10 2019-06-14 黄山水工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拼配茉莉绿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5067399A (zh) * 2022-07-18 2022-09-20 江苏东南生科茶业有限公司 可快速接种的菌茶板壳结构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1056A (zh) * 2009-07-24 2011-02-02 李新敏 半发酵碎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58092A (zh) * 2011-08-05 2011-11-30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多茶类工艺结合的制茶方法
CN102258092B (zh) * 2011-08-05 2013-08-21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多茶类工艺结合的制茶方法
CN103999954A (zh) * 2013-02-27 2014-08-27 广州正气堂食品有限公司 一种复配茶及其加工工艺
WO2016183699A1 (zh) * 2015-05-20 2016-11-24 蔡衍乞 一种由多样茶叶调配而成的调和茶及制作调和茶的调茶师
CN109619232A (zh) * 2019-01-31 2019-04-16 文彦然 复合香料茶底及制备方法
CN109874890A (zh) * 2019-04-10 2019-06-14 黄山水工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拼配茉莉绿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5067399A (zh) * 2022-07-18 2022-09-20 江苏东南生科茶业有限公司 可快速接种的菌茶板壳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4256322B2 (en) Tea beverag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Hick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global tea production and tea products
CN101072510B (zh) 酶处理的茶提取物、酶处理的茶天然芳香物和酶处理的茶天然芳香物浓缩提取物的制备方法以及由该方法得到的酶处理的茶提取物、酶处理的茶天然芳香物和酶处理的茶天然芳香物浓缩提取物
CN101366415A (zh) 混合茶和混合茶饮料
CN102827716A (zh) 蓝莓果啤的酿造工艺
CN108477580A (zh) 一种火锅底料及其制备方法
CA2646947A1 (en) Tea-flavored beer
CN101653235A (zh) 一种陈皮酱油的制备方法
CN105985879A (zh) 一种以红肉苹果为原料酿造苹果酒的方法
CN103666929B (zh) 一种茶香酒的制作方法
CN104982593A (zh) 果香型发酵茶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得到的提取物
CN104911058A (zh) 一种哈密瓜甘酒及其制作方法
CN101849664B (zh) 茶风味酱油
Hicks Review of global tea production and the impact on industry of the Asian economic situation
CN101744335A (zh) 一种深度发酵茶可乐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16347A (zh) 甜叶菊在发酵茶制备中的应用
CN101796985A (zh) 复合红茶叶
CN108913416A (zh) 一种枇杷果酒的酿造方法
CN102763741B (zh) 糙米绿茶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CN102250711B (zh) 一种强化葡萄酒的制造工艺
KR20090120810A (ko) 지치 추출액이 첨가된 토속주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3652064A (zh) 一种普洱茶泡腾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68637A (zh) 一种风味绿茶酒
CN101933547A (zh) 一种泡沫茶及其制备方法
KR20100089192A (ko) 차(茶)꽃을 포함한 찻잎 와인의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