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05710A - 婴儿车及其煞车机构 - Google Patents
婴儿车及其煞车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05710A CN101905710A CN2009102251982A CN200910225198A CN101905710A CN 101905710 A CN101905710 A CN 101905710A CN 2009102251982 A CN2009102251982 A CN 2009102251982A CN 200910225198 A CN200910225198 A CN 200910225198A CN 101905710 A CN101905710 A CN 10190571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lder structure
- actuator
- engagement piece
- wheels
- takes tur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5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08—Braking mechanisms; Locking devices against movement
- B62B9/082—Braking mechanisms; Locking devices against movement foot operat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08—Braking mechanisms; Locking devices against movement
- B62B9/087—Braking mechanisms; Locking devices against movement by locking in a braking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 Handcart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婴儿车及其煞车机构。该煞车机构包含一第一及一第二轮座结构、一连动件、一从动及一主动煞车卡合装置。该第一及第二轮座结构分别安装于一婴儿车的两脚架上,该婴儿车的一第一及一第二车轮组分别枢接该第一及第二轮座结构。该从动煞车卡合装置枢接该第一轮座结构且连接该连动件的一第一端。该主动煞车卡合装置连接该连动件的一第二端,其包含一第一卡合件及一驱动件。该驱动件可旋转地设置于该第二轮座结构上,其用来在一锁定及一释锁位置间旋转时带动该第一卡合件,且经由该连动件以驱动该从动煞车卡合装置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婴儿车及其煞车机构,尤其是涉及一种双边可以连动同时煞车的婴儿车及其煞车机构。
背景技术
一般婴儿车后轮的煞车机构种类繁多,譬如利用煞车踏板的嵌齿嵌入后轮轮毂卡合孔是目前较为常见的煞车机构。然而,由于现有婴儿车的煞车控制通常都是设计为使用分别设置于左右车轮上的煞车机构来进行左右车轮煞车的控制。因此,若是遇到紧急情况时,使用者往往无法同时煞住位于婴儿车左右两侧的车轮,故容易造成婴儿车晃移或打转而倾倒,进而危及坐在婴儿车中孩童的安全。此一设计缺陷在使用者推着婴儿车快速前进或是遇到路面陡峭的情况时尤显危险。此外,先进国家如英国已经将连动煞车机构纳入婴儿车的安全标准。
综上所述,如何设计出一种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煞车可靠性较高且能实现一踩双剎的婴儿车煞车机构实为目前婴儿车在整体机构设计上的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应用于一婴儿车的煞车机构及婴儿车,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应用于一婴儿车的煞车机构,该婴儿车包括分别设置于两侧的两脚架、一第一车轮组,以及一第二车轮组;该煞车机构包括一第一轮座结构以及一第二轮座结构,其分别安装于该两脚架上,该第一车轮组以及该第二车轮组分别枢接于该第一轮座结构以及该第二轮座结构;一连动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从动煞车卡合装置,其枢接于该第一轮座结构且连接于该连动件的该第一端;以及一主动煞车卡合装置,其设置于该第二轮座结构上且连接于该连动件的该第二端,该主动煞车卡合装置包括一第一卡合件,可活动地设置于该第二轮座结构上;以及一驱动件,其连接于该第一卡合件且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于该第二轮座结构上,该驱动件用来于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于一锁定位置以及一释锁位置间旋转时带动该第一卡合件,且经由该连动件以驱动该从动煞车卡合装置相对该第一轮座结构移动;其中,当该驱动件位于该锁定位置时,该从动煞车卡合装置及该主动煞车卡合装置的该第一卡合件分别限制该第一轮座结构及该第二轮座结构转动。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婴儿车,包括一车体;两脚架,分别设置于该车体的两侧;一第一车轮组以及一第二车轮组;以及一煞车机构,其包括一第一轮座结构以及一第二轮座结构,其分别安装于该两脚架上,该第一车轮组以及该第二车轮组分别枢接于该第一轮座结构以及该第二轮座结构;一连动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从动煞车卡合装置,其枢接于该第一轮座结构且连接于该连动件的该第一端;以及一主动煞车卡合装置,其设置于该第二轮座结构上且连接于该连动件的该第二端,该主动煞车卡合装置包括一第一卡合件,可活动地设置于该第二轮座结构上;以及一驱动件,其连接于该第一卡合件且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于该第二轮座结构上,该驱动件用来于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于一锁定位置以及一释锁位置间旋转时带动该第一卡合件,且经由该连动件以驱动该从动煞车卡合装置相对该第一轮座结构移动;其中,当该驱动件位于该锁定位置时,该从动煞车卡合装置及该主动煞车卡合装置的该第一卡合件分别限制该第一轮座结构及该第二轮座结构转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婴儿车的部分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第一车轮组、第二车轮组以及煞车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第二轮座结构以及主动煞车卡合装置于驱动件位于该释锁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第一轮座结构以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于驱动件位于该释锁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第二轮座结构以及主动煞车卡合装置于驱动件位于该锁定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从动煞车卡合装置与第一轮座结构于驱动件位于该锁定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煞车机构与第二车轮组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驱动件位于该释锁位置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主动煞车卡合装置以及第二轮座结构于驱动件位于该释锁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
图10为图8所示驱动件相对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的示意图;
图11为图8所示主动煞车卡合装置以及第二轮座结构于驱动件位于该锁定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煞车机构与第二车轮组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第二轮座结构以及主动煞车卡合装置于驱动件位于该释锁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第二轮座结构以及主动煞车卡合装置于驱动件位于该锁定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煞车机构与第一车轮组、第二车轮组以及脚架的分解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驱动件位于该释锁位置的示意图;
图17为图16所示主动煞车卡合装置以及第二轮座结构于驱动件位于该释锁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
图18为图15所示从动煞车卡合装置以及第一轮座结构于驱动件位于该释锁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
图19为图16所示驱动件相对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的示意图;
图20为图15所示第二卡合件卡合于第一车轮组的轮毂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煞车机构与第一车轮组、第二车轮组以及脚架的分解示意图;
图22为图21所示驱动件位于该释锁位置的示意图;
图23为图21所示第二卡合件与第一车轮组的轮毂分离的示意图;
图24为图22所示驱动件相对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的示意图;
图25为图22所示第二卡合件的卡合部卡合于第一车轮组的轮毂的示意图;
图26为图25所示脚架以及第一轮座结构于驱动件位于该锁定位置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煞车机构与第二车轮组以及脚架的部分元件分解示意图;
图28为图27所示煞车机构与第一车轮组以及脚架的部分元件分解示意图;
图29为图27所示第二轮座结构以及主动煞车卡合装置于驱动件位于该释锁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
图30为图28所示第一轮座结构以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于驱动件位于该释锁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
图31为图29所示第二轮座结构以及主动煞车卡合装置于驱动件位于该锁定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
图32为图30所示第一轮座结构以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于驱动件位于该锁定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 婴儿车 12 车体
14 脚架 16 第一车轮组
17、19 轮轴 18 第二车轮组
26 连动件 36、110、524 滑块
38、112、526 卡合杆 40 第一弹簧
42 滑动轴 43 枢接件
44 底座 48、60 轮毂
52 第二弹簧 116 导槽
116a 导引部 118、120 限位部
206 限位件 206a 第三表面
206b 第四表面 208 回位弹簧
209 凸出结构 209a 第一表面
209b 第二表面 214、514 卡合块
216、516 连接杆 220 开口
222 避震块 316 扭簧
324 第一定位孔 326 第二定位孔
328 定位凸点 330、426 避震弹簧
332、428 固定弹片 416、522 弹簧
P1 第一端 P2 第二端
20、100、200、300、400、500 煞车机构
22、302、402、502 第一轮座结构
24、102、202、304、404、504 第二轮座结构
28、104、204、306、506 主动煞车卡合装置
30、308、408、508 从动煞车卡合装置
32、106、210、310、410、510 第一卡合件
34、108、212、312、412、512 驱动件
46、114、218、412b、422、518、528 槽孔
50、314、414、520 第二卡合件
54、318、418 枢接部
56、320、420 连接部
58、116b、322、424 卡合部
22a、34a、42a、54a、102a、102b、108a、枢接孔
110a、202a、202b、202c、212a、212b、
214a、214b、302a、302b、304a、304b、
312a、402a、402b、404a、404b、404c、
410a、410b、412a、418a、502a、504a、
504b、504c、512a、512b、514a、514b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其为本发明一第一实施例一婴儿车10的部分示意图,婴儿车10包括一车体12、两脚架14、一第一车轮组16、一第二车轮组18,以及一煞车机构20,如图1所示,两脚架14分别设置于车体12的两侧。接着,请参照图2,其为如图1所示第一车轮组16、第二车轮组18以及煞车机构20的分解示意图。由图2可知,煞车机构20包括一第一轮座结构22、一第二轮座结构24、一连动件26、一主动煞车卡合装置28,以及一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
接着,分别针对上述元件的结构及彼此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详细的介绍。第一轮座结构22以及第二轮座结构24分别安装于如图1所示的两脚架14上,而图1中的第一车轮组16以及第二车轮组18则是借助如图2所示的轮轴17、19分别枢接于第一轮座结构22以及第二轮座结构24。连动件26的一第一端P1及一第二端P2分别穿设于第一轮座结构22以及第二轮座结构24,且连动件26的第一端P1穿过第一轮座22后与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上的一第二卡合件50的一连接部56相卡合。主动煞车卡合装置28设置于第二轮座结构24上且连接于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主动煞车卡合装置28包括一第一卡合件32以及一驱动件34。
第一卡合件32用来卡合第二车轮组18,第一卡合件32包括一滑块36、一卡合杆38及一第一弹簧40,滑块36的一滑动轴42用来穿设于第二轮座结构24且利用图2所示的一枢接件43贯穿自身的枢接孔42a以及驱动件34的枢接孔34a以枢接于驱动件34,以使驱动件34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第二轮座结构24上。卡合杆38贯穿滑块36的一底座44且穿设于第二轮座结构24的槽孔46内,且卡合杆38与底座44之间为过盈配合。而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则是在穿过第二轮座结构24后连接于底座44。较佳地,第一弹簧40用来套设于滑动轴42上,且以压缩状态抵接于底座44与第二轮座结构24之间,以将驱动件34定位于第二轮座结构24上。如此一来,第一弹簧40即可于驱动件34相对第二轮座结构24旋转时推动滑块36的底座44,以拉动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并带动卡合杆38沿着第二轮座结构24的槽孔46卡合于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
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包括一第二卡合件50以及一第二弹簧52,第二卡合件50利用连接杆(未显示于图2中)贯穿自身的一枢接部54上的枢接孔54a以及第一轮座结构22的枢接孔22a以枢接于第一轮座结构22上,连动件26的第一端P1在穿过第一轮座结构22后连接于第二卡合件50的一连接部56,第二弹簧52套设于连动件26的第一端P1上且抵接于第一轮座结构22以及连接部56之间。
以下进一步地对连动件26、主动煞车卡合装置28,以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之间的连动关系进行详细的描述。请参照图3以及图4,图3为图2所示第二轮座结构24以及主动煞车卡合装置28于驱动件34位于一释锁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第一轮座结构22以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于驱动件34位于该释锁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当驱动件34以与滑块36的滑动轴42枢接的枢接件43为旋转点而相对第二轮座结构24旋转至该释锁位置时。主动煞车卡合装置28内部的第一卡合件32与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以及第二轮座结构24之间的相对位置如图3所示,且卡合杆38与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也就是说,第二车轮组18可相对第二轮座结构24转动。此时,由于驱动件34会带动滑动轴42相对第二轮座结构24向上移动,所以抵接在第二轮座结构24与滑块36的底座44之间的第一弹簧40会处于压缩状态,因此第一弹簧40可提供一向下的弹力至滑块36,进而使连接于滑块36的驱动件34可稳定地被定位在该释锁位置。
于此同时,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内部的第二卡合件50与连动件26的第一端P1以及第一轮座结构22之间的相对位置如图4所示。由于在释锁状态下,第一端P1被拉长,使得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与第二轮座结构24的顶盖间的距离被拉近。此时第二卡合件50的卡合部58受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二弹簧52复位推动,而以枢接部54为轴逆时钟转动,使卡合部58与第一车轮组16的轮毂60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此时第二弹簧52仍处于压缩状态。也就是说,当驱动件34位于如图3所示的该释锁位置时,第一车轮组16以及第二车轮组18可分别相对于第一轮座结构22以及第二轮座结构24转动,以便使用者可轻易地推着婴儿车10移动。
接下来,请参照图5以及图6。图5为图3所示第二轮座结构24以及主动煞车卡合装置28于驱动件34位于一锁定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图6为图4所示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与第一轮座结构22于驱动件34位于该锁定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若是使用者想要利用主动煞车卡合装置28来实现婴儿车10的煞车功能,则仅须推动驱动件34相对第二轮座结构24从图3所示的该释锁位置旋转至如图5所示的该锁定位置(如以脚踩踏的方式),滑块36就会随着驱动件32的旋转而向下移动,以如图5所示地拉动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并同时带动连接于底座44上的卡合杆38沿着第二轮座结构24的槽孔46(如图2所示)向下移动,以卡合于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使第二车轮组18无法相对于第二轮座结构24进行转动。而如上所述,此时第一弹簧40也处于压缩状态,因此第一弹簧40可提供一向下的弹力至滑块36,以使连接于滑块36的驱动件34可稳定地被定位在该锁定位置上。
另一方面,由于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被滑块36拉动至如图5所示的位置,因此,连动件26的第一端P1就会连带地被向上拉动,以带动第二卡合件50相对于第一轮座结构22从如图4所示的位置旋转至如图6所示的位置。由于第二弹簧52处于压缩状态,可驱动第二卡合件50的卡合部58卡合于第一车轮组16的轮毂60,以使第一车轮组16无法相对于第一轮座结构22进行转动。简言之,当使用者推动驱动件34旋转至如图5所示的该锁定位置时,婴儿车10即可通过主动煞车卡合装置28、连动件26以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之间的连动,以同时限制第一车轮组16以及第二车轮组18分别相对于第一轮座结构22以及第二轮座结构24的转动,进而达到一踩双剎的效果。
若是使用者想要再次释放第一卡合件32以及第二卡合件50,则仅须再推动驱动件34从图5所示的该锁定位置至如图3所示的该释锁位置即可。此时,连接于滑块36的卡合杆38就会随着驱动件32的旋转而沿着第二轮座结构24的槽孔46向上移动,以与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分离。而由于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已不再被滑块36所拉住,因此,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二弹簧52就会提供弹力至第二卡合件50的连接部56,以使第二卡合件50相对于第一轮座结构22从如图6所示的位置旋转至如图4所示的位置,进而使第二卡合件50的卡合部58与第一车轮组16的轮毂60分离。如此一来,第一车轮组16以及第二车轮组18即可分别相对于第一轮座结构22及第二轮座结构24进行转动,以便使用者可轻易地推着婴儿车10移动。
此外,由于第二弹簧52一直处于压缩状态,因此不论驱动件34位于锁定位置或释锁位置,均可通过连动件26施力将驱动件34定位于第二轮座结构24上。
接着,请参照图7,其为本发明一第二实施例一煞车机构100与第二车轮组18的部分分解示意图。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编号相同者,表示其具有相似的功能或结构。也就是说,煞车机构100的从动侧与第一实施例的煞车机构20具有相同的元件,如第一轮座结构22、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等,为求简化说明,故于此不再赘述。第二实施例的煞车机构100与第一实施例的煞车机构20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主动煞车卡合装置的设计以及第一弹簧的省略,由图7可知,煞车机构100包括连动件26(仅显示部分)、一第二轮座结构102以及一主动煞车卡合装置104。主动煞车卡合装置104包括一第一卡合件106以及一驱动件108。第一卡合件106用来卡合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第一卡合件106包括一滑块110以及一卡合杆112,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在穿过第二轮座结构102后连接于滑块110。卡合杆112贯穿滑块110的枢接孔110a且穿设于第二轮座结构102的槽孔114以及驱动件108的导槽116内。驱动件108利用枢接件43贯穿自身的枢接孔108a以及第二轮座结构102的枢接孔102a以枢接于第二轮座结构102上,而第二车轮组18则是借助轮轴19贯穿第二轮座结构102的枢接孔102b以枢接于第二轮座结构102。此外,如图2所示的第二弹簧52则是改以压缩状态抵接于第一轮座结构22以及第二卡合件50的连接部56与第一轮座结构22之间。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的第二弹簧52通过连动件26用来提供拉力至驱动件108,以使驱动件108于相对第二轮座结构102旋转时定位于第二轮座结构102上。至于其详细工作原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再详述。
以下进一步地对主动煞车卡合装置104、连动件26以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之间的连动关系进行详细的描述。请参照图8以及图9,图8为图7所示驱动件108位于该释锁位置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主动煞车卡合装置104以及第二轮座结构102于驱动件108位于该释锁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当驱动件108相对第二轮座结构102旋转至如图8所示的该释锁位置时,主动煞车卡合装置104内部的第一卡合件106与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以及第二轮座结构102之间的相对位置如图9所示,且卡合杆112与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也就是说,第二车轮组18可相对第二轮座结构102转动。此时,由于第二弹簧52一直处于压缩状态,因此第二弹簧52可提供拉力给连动件26,以驱动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紧拉住第一卡合件106的滑块110,进而使得卡合杆112紧靠住驱动件108的导槽116的顶端(如图8所示),如此即可使驱动件108稳定地被定位在如图8所示的该释锁位置上。于此同时,如图4所示,第二卡合件50的卡合部58也同样地与第一车轮组16的轮毂60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使第一车轮组16可以自由转动。
接下来,请参照图10以及图11,图10为图8所示驱动件108相对第二轮座结构102旋转至该锁定位置的示意图。图11为图8所示主动煞车卡合装置104以及第二轮座结构102于驱动件108位于该锁定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若是使用者想要利用主动煞车卡合装置104来实现婴儿车10的煞车功能,则仅须推动驱动件108相对第二轮座结构102从如图8所示的该释锁位置旋转至如图10所示的该锁定位置。此时,驱动件108的导槽116的导引部116a就会随着驱动件108的旋转,引导卡合杆112沿着槽孔114卡合于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进而使第二车轮组18无法相对于第二轮座结构102进行转动。此外,滑块110也会同时拉动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移动至如图11所示的位置。而由于此时第二弹簧52处于压缩状态,因此第二弹簧52可提供一拉力给连动件26,以驱动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紧拉住第一卡合件106的滑块110,进而使得卡合杆112紧靠住驱动件108的导槽116的卡合部116b(如图10所示),如此即可使驱动件108稳定地被定位在该锁定位置上。
另一方面,由于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与连动件26于驱动件108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的连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请参考图4及图6及其相关叙述,于此不再赘述。简言之,当使用者推动驱动件108旋转至如图10所示的该锁定位置时,婴儿车10即可利用主动煞车卡合装置104、连动件26以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之间的连动,同时锁定第一车轮组16以及第二车轮组18,达到一踩双剎的效果。
若是使用者想要再次释放第一卡合件106以及第二卡合件50分别对第二车轮组18以及第一车轮组16的卡合,则仅须再推动驱动件108从如图10所示的该锁定位置旋转至如图8所示的该释锁位置即可。此时,驱动件108的导槽116就会随着驱动件108的旋转,引导卡合杆112沿着第二轮座结构102的槽孔114向上移动,以与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分离。
而如第一实施例所述,此时,第二卡合件50的卡合部58也会同时与第一车轮组16的轮毂60分离。如此一来,第一车轮组16以及第二车轮组18即可进行转动,以便使用者推动婴儿车10。
此外,如图8以及图11所示,除了利用驱动件108的导槽116以及第二轮座结构102的槽孔114来产生限制驱动件108旋转范围的效果之外,主动煞车卡合装置104的驱动件108还包括限位部118、120。较佳地,限位部118及120分别是驱动件108的前缘及内部的一凸肋。通过限位部118、120分别与第二轮座结构102抵接,可在释锁状态及锁定状态下分别来达到限定驱动件108转动范围的效果。
接着,请参照图12,其为本发明一第三实施例一煞车机构200与第二车轮组18的部分分解示意图。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编号相同者,表示其具有相似的功能或结构。也就是说,煞车机构200的从动侧与第一实施例的煞车机构20具有相同的元件,如第一轮座结构22、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等。为求简化说明,故于此不再赘述。
第三实施例的煞车机构200与第一实施例的煞车机构20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主动煞车卡合装置以及限位件的设计。由图12可知,煞车机构200包括连动件26(仅显示部分)、一第二轮座结构202、一主动煞车卡合装置204、一限位件206以及一回位弹簧208。主动煞车卡合装置204包括一第一卡合件210以及一驱动件212。
第一卡合件210用来卡合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包括一卡合块214及一连接杆216。卡合块214连接于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且利用连接杆(未显示于图12中)贯穿自身的枢接孔214a以及第二轮座结构202的枢接孔202a的方式枢接于第二轮座结构202,连接杆216穿设于驱动件212的枢接孔212a、卡合块214的枢接孔214b及第二轮座结构202的槽孔218内。而驱动件212另外利用连接杆(未显示于图12中)贯穿自身的枢接孔212b以及第二轮座结构202的枢接孔202b的方式枢接于第二轮座结构202上,使得驱动件212可相对第二轮座结构202旋转于一锁定位置及一释锁位置之间。此外,第二车轮组18则是借助轮轴19贯穿第二轮座结构202的枢接孔202c以枢接于第二轮座结构202。当驱动件212往锁定位置移动时,驱动连接杆216沿着槽孔218移动,使卡合块214卡合于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并同时拉动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向下移动。限位件206以可活动的方式穿设于第二轮座结构202的开口220中。回位弹簧208设置于限位件206内,用来提供弹力以偏压限位件206抵住驱动件212。
以下进一步地对主动煞车卡合装置204、连动件26以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之间的连动关系进行详细的描述。请参照图13,其为图12所示第二轮座结构202以及主动煞车卡合装置204于驱动件212位于该释锁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当驱动件212相对第二轮座结构202旋转至如图13所示的该释锁位置时,主动煞车卡合装置204内部的第一卡合件210与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以及第二轮座结构202之间的相对位置如图13所示,且卡合块214与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也就是说,第二车轮组18可相对第二轮座结构202转动,此时,由图13可知,设置于限位件206内部的回位弹簧208可提供弹力,以使限位件206相对于第二轮座结构202向外突出,进而如图13所示地抵住驱动件212的一凸出结构209。如此即可使驱动件212定位于该释锁位置上。
于此同时,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内部的第二卡合件50与连动件26的第一端P1以及第一轮座结构22之间的相对位置如图4所示,且第二卡合件50的卡合部58也同样地与第一车轮组16的轮毂60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也就是说,当驱动件212位于如图13所示的该释锁位置时,第一车轮组16以及第二车轮组18可以转动。
接下来,请参照图14,图14为图13所示第二轮座结构202以及主动煞车卡合装置204于驱动件212位于该锁定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若是使用者想要利用主动煞车卡合装置204来实现婴儿车10的煞车功能,则仅须推动驱动件212相对第二轮座结构202从图13所示的该释锁位置旋转至如图14所示的该锁定位置。此时,连接杆216就会随着驱动件212的旋转而驱动卡合块214沿着槽孔218卡合于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以使第二车轮组18无法相对于第二轮座结构202转动。此外,卡合块214也会同时拉动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从如图13所示的位置移动至如图14所示的位置。
至于限位件206与驱动件212的连动,由图13以及图14可知,凸出结构209具有相邻的一第一表面209a及一第二表面209b,而限位件206则是具有相邻的一第三表面206a及第四表面206b。当驱动件212位于该释锁位置时,限位件206的第三表面206a会抵接住凸出结构209的第一表面209a(如图13所示),以使驱动件212可稳定地定位于该释锁位置上,而在驱动件212从该释锁位置旋转至该锁定位置的过程中,限位件206会先被驱动件212的凸出结构209挤压而相对第二轮座结构202的开口220往内部移动。接着则是会随着与凸出结构209相对位置的改变,以及回位弹簧208所提供的弹力而相对于开口220向外移动,直到驱动件212移动至该锁定位置为止。此时,限位件206的第四表面206b就会利用回位弹簧208所提供的弹力而抵住驱动件212的凸出结构209的第二表面209b(如图14所示),进而使驱动件212可稳定地定位于该锁定位置上。另一方面,由于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与连动件26于驱动件212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的连动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于此不再赘述。
简言之,当使用者推动驱动件212旋转至如图14所示的该锁定位置时,婴儿车10即可通过主动煞车卡合装置204、连动件26以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之间的连动,同时限制住第一车轮组16以及第二车轮组18的转动,进而达到一踩双剎的效果。
若是使用者想要再次释放第一卡合件210以及第二卡合件50,则仅须再推动驱动件212至如图13所示的该释锁位置即可。此时,连接杆216就会随着驱动件212的旋转而推动卡合块214沿着第二轮座结构202的槽孔218移动,以与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分离。而如第一实施例所述,第二卡合件50的卡合部58也会同时与第一车轮组16的轮毂60分离。如此一来,第一车轮组16以及第二车轮组18即可进行转动。此外,由图12以及图13可知,煞车机构200更包括二避震块222,其分别设置于第一轮座结构22以及第二轮座结构202内,用来吸收婴儿车10所接收到的震动,进而达到避震的效果。
接着,请参照图15,其为本发明一第四实施例一煞车机构300与第一车轮组16、第二车轮组18以及脚架14的分解示意图。第四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编号相同者,表示其具有相似的功能或结构,于此不再赘述。第四实施例的煞车机构300与上述实施例的煞车机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主动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的结构设计以及其与连动件之间的连动方式。
由图15可知,煞车机构300包括连动件26、一第一轮座结构302、一第二轮座结构304、一主动煞车卡合装置306,以及一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8。主动煞车卡合装置306包括一第一卡合件310以及一驱动件312,第一卡合件310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连接于驱动件312,驱动件312连接于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且利用连接杆(未显示于图15中)贯穿自身的枢接孔312a以及第二轮座结构304的枢接孔304a的方式枢接于第二轮座结构304,而第二车轮组18则是借助轮轴19贯穿第二轮座结构304的枢接孔304b以枢接于第二轮座结构304。第一卡合件310用来于驱动件312相对第二轮座结构304旋转至一锁定位置时卡合于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
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8包括一第二卡合件314以及一扭簧316,第二卡合件314的一枢接部318利用连接杆(未显示于图15中)穿设于第一轮座结构302的枢接孔302a的方式枢接于第一轮座结构302,而第一车轮组16则是借助轮轴17贯穿第一轮座结构302的枢接孔302b以枢接于第一轮座结构302,连动件26的第一端P1连接于第二卡合件314的一连接部320。扭簧316分别抵接于第一轮座结构302及第二卡合件314的连接部320。扭簧316用来于驱动件312相对第二轮座结构304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驱动第二卡合件314,以使第二卡合件314的一卡合部322卡合于第一车轮组16的轮毂60。
以下进一步地对主动煞车卡合装置306、连动件26以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8之间的连动关系进行详细的描述。请参照图16、图17以及图18,图16为图15所示驱动件312位于一释锁位置的示意图,图17为图16所示主动煞车卡合装置306以及第二轮座结构304于驱动件312位于该释锁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图18为图15所示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8以及第一轮座结构302于驱动件312位于该释锁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首先,由图15以及图16可知,驱动件312上形成有一第一定位孔324及一第二定位孔326,第二轮座结构304上形成有一定位凸点328,定位凸点328用来于驱动件312相对第二轮座结构304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卡合于第一定位孔324,以及于驱动件312相对第二轮座结构304旋转至该释锁位置时卡合于第二定位孔326。
接着,当驱动件312相对第二轮座结构304旋转至如图16所示的该释锁位置时,驱动件312与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以及第二轮座结构304之间的相对位置如图17所示,且第一卡合件310与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意即第二车轮组18可相对第二轮座结构304转动。而由上述可知,当驱动件312旋转至该释锁位置时,第二轮座结构304上的定位凸点328也会同时卡合于第二定位孔326。因此,驱动件312即可稳定地被定位在该释锁位置上。
于此同时,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8的第二卡合件314与连动件26的第一端P1以及第一轮座结构302之间的相对位置如图18所示,且第二卡合件314的卡合部322与第一车轮组16的轮毂60也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也就是说,当驱动件312位于如图16所示的该释锁位置时,第一车轮组16以及第二车轮组18可分别相对于第一轮座结构302以及第二轮座结构304转动,以便使用者可轻易地推着婴儿车10移动。
接下来,请参照图19以及图20。图19为图16所示驱动件312相对第二轮座结构304旋转至该锁定位置的示意图,图20为图15所示第二卡合件314卡合于第一车轮组16的轮毂60的示意图。若是使用者想要利用主动煞车卡合装置306来实现婴儿车10的煞车功能,则仅须推动驱动件312相对第二轮座结构304,从图16所示的该释锁位置旋转至如图19所示的该锁定位置。此时,第一卡合件310就会随着驱动件312的旋转而卡合于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以使第二车轮组18无法相对于第二轮座结构304转动。此外,由于第二轮座结构304上的定位凸点328也会同时卡合于第一定位孔324,因此,驱动件312即可稳定地被定位在该锁定位置上。另一方面,由于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已不再被驱动件312拉住,因此,扭簧316所提供的弹力就可以使第二卡合件314相对于第一轮座结构302从如图18所示的位置旋转至如图20所示的位置,进而使第二卡合件314的卡合部322卡合于第一车轮组16的轮毂60。简言之,当使用者推动驱动件312旋转至如图19所示的该锁定位置时,婴儿车10即可通过主动煞车卡合装置306、连动件26以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8之间的连动,以同时限制第一车轮组16以及第二车轮组18的转动。
若是使用者想要再次释放第一卡合件310以及第二卡合件314分别对第二车轮组18以及第一车轮组16的卡合,则仅须再推动驱动件312相对第二轮座结构304从图19所示的该锁定位置旋转至如图16所示的该释锁位置,并使第二轮座结构304上的定位凸点328卡合于第二定位孔326即可。此时,第一卡合件310就会随着驱动件312的旋转而与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分离;而在从动煞车卡合装置308方面,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带动第二卡合件314的卡合部322以克服扭簧316所提供的弹力,并使第二卡合件314与第一车轮组16的轮毂60分离,使第一车轮组16以及第二车轮组18可进行转动。
此外,由图15、图17以及图18可知,煞车机构300更包括二避震弹簧330以及二固定弹片332。二避震弹簧330分别设置于第一轮座结构302与第二轮座结构304内,用来吸收婴儿车10所接收到的震动;而二固定弹片332分别设置于脚架14与第一轮座结构302,以及脚架14与第二轮座结构304间,其分别用来将第一轮座结构302以及第二轮座结构304固定于相对应的脚架14上。
接着,请参照图21,其为本发明一第五实施例一煞车机构400与第一车轮组16、第二车轮组18以及脚架14的分解示意图。第五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与第四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编号相同者,表示其具有相似的功能或结构,于此不再赘述。第五实施例的煞车机构400与第四实施例的煞车机构300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主动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的结构设计,由图21可知,煞车机构400包括连动件26、一第一轮座结构402、一第二轮座结构404、一主动煞车卡合装置406,以及一从动煞车卡合装置408。
主动煞车卡合装置406包括一第一卡合件410以及一驱动件412,第一卡合件410、驱动件412以及第二轮座结构404分别彼此两两枢接,意即驱动件412利用连接杆(未显示于图21中)贯穿自身的枢接部412a以及第二轮座结构404的枢接部404a的方式枢接于第二轮座结构404,以及利用连接杆(未显示于图21中)贯穿自身的槽孔412b以及第一卡合件410的枢接部410a的方式枢接于第一卡合件410,而第一卡合件410则是利用连接杆(未显示于图21中)贯穿自身的枢接孔410b以及第二轮座结构404的枢接部404b的方式枢接于第二轮座结构404。另外,第二车轮组18借助轮轴19贯穿第二轮座结构404的枢接孔404c以枢接于第二轮座结构404。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连接于第一卡合件410,驱动件412于相对第二轮座结构404旋转至一锁定位置时,驱动第一卡合件410卡合于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
从动煞车卡合装置408包括一第二卡合件414以及一弹簧416,第二卡合件414的一枢接部418利用连接杆(未显示于图21中)贯穿自身的枢接孔418a以及第一轮座结构402的枢接部402a的方式枢接于第一轮座结构402,而第一车轮组16则是借助轮轴17贯穿第一轮座结构402的枢接孔402b以枢接于第一轮座结构404,另外,第二卡合件414的一连接部420连接于连动件26的第一端P1,且穿设于第一轮座结构402的槽孔422内。弹簧416套设于连动件26的第一端P1上,且抵接于第一轮座结构402以及第二卡合件414的连接部420之间。弹簧416用来于驱动件412相对第二轮座结构404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驱动第二卡合件414,以使第二卡合件414的一卡合部424卡合于第一车轮组16的轮毂60。
以下进一步地对主动煞车卡合装置406、连动件26以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408之间的连动关系进行详细的描述。请参照图22以及图23,图22为图21所示驱动件412位于一释锁位置的示意图,图23为图21所示第二卡合件414与第一车轮组16的轮毂60分离的示意图。当驱动件412相对第二轮座结构404旋转至如图22所示的该释锁位置时,驱动件412就会驱动第一卡合件410相对第二轮座结构404旋转至如图22所示的位置,进而使第一卡合件410与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且同时拉动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于此同时,由于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会随着第一卡合件410的旋转而被拉动。因此,连动件26的第一端P1就会拉动第二卡合件414的连接部420沿着槽孔422向上移动,进而使第二卡合件414的卡合部424与第一车轮组16的轮毂60也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如图23所示)。也就是说,当驱动件412位于如图22所示的该释锁位置时,第一车轮组16以及第二车轮组18可转动。
接下来,请参照图24、图25以及图26,图24为图22所示驱动件412相对第二轮座结构404旋转至该锁定位置的示意图,图25为图22所示第二卡合件414的卡合部424卡合于第一车轮组16的轮毂60的示意图,图26为图25所示脚架14以及第一轮座结构402于驱动件412位于该锁定位置时的剖面示意图。若是使用者想要利用主动煞车卡合装置406来实现婴儿车10的煞车功能,则仅须推动驱动件412相对第二轮座结构404从图22所示的该释锁位置旋转至如图24所示的该锁定位置。此时,第一卡合件410就会随着驱动件412的旋转而卡合于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以使第二车轮组18无法相对于第二轮座结构404转动。
另一方面,由于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已不再被驱动件412拉住。因此,如图26所示的弹簧416就会提供弹力至第二卡合件414的连接部420,以使第二卡合件414的连接部420沿着槽孔422移动至如图26所示的位置,进而使第二卡合件414的卡合部424卡合于第一车轮组16的轮毂60(如图25所示)。简言之,当使用者推动驱动件412旋转至如图24所示的该锁定位置时,婴儿车10即可通过主动煞车卡合装置406、连动件26以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408之间的连动,以同时限制第一车轮组16以及第二车轮组18的转动。
若是使用者想要再次释放第一卡合件410以及第二卡合件414分别对第二车轮组18以及第一车轮组16的卡合,则仅须再推动驱动件412相对第二轮座结构404从图24所示的该锁定位置旋转至如图22所示的该释锁位置即可。此时,第一卡合件410就会随着驱动件412的旋转而与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分离。而在从动煞车卡合装置408方面,由于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已被驱动件412拉动。因此,从动煞车卡合装置408就可借助驱动件412所提供的拉力,而驱动第二卡合件414的连接部420沿着槽孔422向上移动,以使驱动第二卡合件414的卡合部424与第一车轮组16的轮毂60分离。如此一来,第一车轮组16以及第二车轮组18即可分别进行转动。
此外,由图21以及图26可知,煞车机构400更包括二避震弹簧426以及二固定弹片428,二避震弹簧426分别设置于脚架14与第一轮座结构402(如图26所示)以及脚架14与第二轮座结构404间,用来吸收婴儿车10所接收到的震动,进而达到避震的效果。而二固定弹片428分别设置于脚架14与第一轮座结构402,以及脚架14与第二轮座结构404间,其分别用来将第一轮座结构402以及第二轮座结构404固定于相对应的脚架14上。
最后,请参照图27以及图28,图27为本发明一第六实施例一煞车机构500与第二车轮组18以及脚架14的部分元件分解示意图,图28为图27所示煞车机构500与第一车轮组16以及脚架14的部分元件分解示意图。第六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与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编号相同者,表示其具有相似的功能或结构。第六实施例的煞车机构500与第三实施例的煞车机构200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主动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的结构设计,如图27及图28所示,煞车机构500包括连动件26(仅显示部分)、限位件206、回位弹簧208、一第一轮座结构502、一第二轮座结构504、一主动煞车卡合装置506,以及一从动煞车卡合装置508。
由图27可知,主动煞车卡合装置506包括一第一卡合件510以及一驱动件512。第一卡合件510用来卡合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包括一卡合块514及一连接杆516。卡合块514连接于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且利用连接杆(未显示于图27中)贯穿自身的枢接孔514a以及第二轮座结构504的枢接孔504a的方式枢接于第二轮座结构504。连接杆516穿设于驱动件512的枢接孔512a、卡合块514的枢接孔514b及第二轮座结构504的槽孔518内。而驱动件512另外利用连接杆(未显示于图27中)贯穿自身的枢接孔512b以及第二轮座结构504的枢接孔504b的方式枢接于第二轮座结构504上,使得驱动件512可相对第二轮座结构504旋转于一锁定位置及一释锁位置之间。此外,第二车轮组18则是借助轮轴19贯穿第二轮座结构504的枢接孔504c以枢接于第二轮座结构504。
由图28可知,从动煞车卡合装置508包括一第二卡合件520以及一弹簧522,第二卡合件520包括一滑块524以及一卡合杆526,连动件26的第一端P1连接于滑块524,卡合杆526贯穿滑块524且穿设于第一轮座结构502的一槽孔528,弹簧522抵接于滑块524及第一轮座结构502,弹簧522于驱动件512相对第二轮座结构504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驱动滑块524,以使卡合杆526沿着槽孔528移动以卡合于第一车轮组16的轮毂60。此外,第一车轮组16则是借助轮轴17贯穿第一轮座结构502的枢接孔502a以枢接于第一轮座结构502。
以下进一步地对主动煞车卡合装置506、连动件26以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508之间的连动关系进行详细的描述。请参照图29,其为图27所示第二轮座结构504以及主动煞车卡合装置506于驱动件512位于该释锁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当驱动件512相对第二轮座结构504旋转至如图29所示的该释锁位置时,主动煞车卡合装置506内部的第一卡合件510与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以及第二轮座结构504之间的相对位置如图29所示,且卡合块514与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也就是说,第二车轮组18可相对第二轮座结构504转动。此时,由图29可知,设置于限位件206内部的回位弹簧208可提供弹力,以使限位件206相对于第二轮座结构504向外突出,进而如图29所示地抵住驱动件512的凸出结构209。如此即可使驱动件512定位于该释锁位置上。
于此同时,从动煞车卡合装置508内部的第二卡合件520与连动件26的第一端P1以及第一轮座结构502之间的相对位置如图30所示,图30为图28所示第一轮座结构502以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508于驱动件512位于该释锁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且第二卡合件520的卡合杆526也同样地与第一车轮组16的轮毂60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也就是说,当驱动件512位于如图29所示的该释锁位置时,第一车轮组16以及第二车轮组18可以转动。
接下来,请参照图31及图32,图31为图29所示第二轮座结构504以及主动煞车卡合装置506于驱动件512位于该锁定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图32为图30所示第一轮座结构502以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508于驱动件512位于该锁定位置时的内部示意图。若是使用者想要利用主动煞车卡合装置506来实现婴儿车10的煞车功能,则仅须推动驱动件512相对第二轮座结构504从图29所示的该释锁位置旋转至如图31所示的该锁定位置。此时,连接杆516就会随着驱动件512的旋转而驱动卡合块514沿着槽孔518卡合于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以使第二车轮组18无法相对于第二轮座结构504转动。另一方面,由于连动件26的第二端P2已不再被卡合块514拉住,因此,弹簧522所提供的弹力就可以使第二卡合件520的滑块524相对于第一轮座结构502从如图30所示的位置移动至如图32所示的位置,进而驱动卡合杆526沿着第一轮座结构502的槽孔528以卡合于第一车轮组16的轮毂60。简言之,当使用者推动驱动件512旋转至如图31所示的该锁定位置时,婴儿车10即可通过主动煞车卡合装置506、连动件26以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508之间的连动,以同时限制第一车轮组16以及第二车轮组18的转动,进而达到一踩双剎的效果。
至于限位件206与凸出结构209在第六实施例中的抵接关系,其与上述第三实施例所提及的抵接关系相反,也就是说,当驱动件512位于该释锁位置时,限位件206的第四表面206b会抵接住凸出结构209的第二表面209b(如图29所示),以使驱动件512可稳定地定位于该释锁位置上,而当驱动件512位于该锁定位置时,限位件206的第三表面206a会抵接住凸出结构209的第一表面209a(如图31所示),以使驱动件512可稳定地定位于该锁定位置上。其详细结构作动描述,由于与第三实施例相似,故于此不再赘述。
若是使用者想要再次释放第一卡合件510以及第二卡合件520,则仅须再推动驱动件512至如图29所示的该释锁位置即可。此时,连接杆516就会随着驱动件512的旋转而推动卡合块514沿着第二轮座结构504的槽孔518移动,以与第二车轮组18的轮毂48分离。而第二卡合件520的卡合杆526也会同时与第一车轮组16的轮毂60分离。如此一来,第一车轮组16以及第二车轮组18即可进行转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实施例中所提到的避震块配置以及在第四与第五实施例中提到的固定弹片与避震弹簧的配置,均可交互应用于其他实施例中。此外,由于第四实施例中所提及的主动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的结构设计与连动件之间的连动方式与第五实施例相似,因此,第四实施例中与第五实施例在从动煞车卡合装置的配置上,也可交互应用之。
综上所述,相比较于现有技术使用分别设置于左右车轮上的煞车机构以实现煞车功能的方式,本发明则是利用分别设置于左右车轮上的主动煞车卡合装置以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与连动件之间的连动来实现一踩双剎的煞车效果。如此一来,不仅可提升婴儿车在煞车机构方面的操作性,同时也可让使用者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可快速且同步地完成婴儿车左右车轮的煞车动作,以大大地降低婴儿车晃移或打转的发生机率,进而确保坐在婴儿车中孩童的安全。此外,有别于现有技术使用分别针对左右车轮上的煞车机构来进行结构上的设计,通过主动煞车卡合装置以及从动煞车卡合装置与连动件之间的连动设计,本发明也可达到简化煞车机构的目的。此外,本发明各实施例的卡合件采用转动卡合的方式,比起传统煞车装置的卡合机构较为简单并安全耐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Claims (44)
1.一种应用于婴儿车的煞车机构,该婴儿车包括分别设置于两侧的两脚架、第一车轮组,以及第二车轮组,其特征在于,该煞车机构包括:
第一轮座结构以及第二轮座结构,其分别安装于该两脚架上,该第一车轮组以及该第二车轮组分别枢接于该第一轮座结构以及该第二轮座结构;
连动件,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
从动煞车卡合装置,其枢接于该第一轮座结构且连接于该连动件的该第一端;以及
主动煞车卡合装置,其设置于该第二轮座结构上且连接于该连动件的该第二端,该主动煞车卡合装置包括:
第一卡合件,可活动地设置于该第二轮座结构上;以及
驱动件,其连接于该第一卡合件且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于该第二轮座结构上,该驱动件用来于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于一锁定位置以及一释锁位置间旋转时带动该第一卡合件,且经由该连动件以驱动该从动煞车卡合装置相对该第一轮座结构移动;
其中,当该驱动件位于该锁定位置时,该从动煞车卡合装置及该主动煞车卡合装置的该第一卡合件分别限制该第一轮座结构及该第二轮座结构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煞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合件连接于该连动件的该第二端,并于该驱动件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拉动该连动件,以驱动该从动煞车卡合装置卡合于该第一车轮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煞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合件包括滑块、卡合杆及第一弹簧,该滑块具有滑动轴及底座,该滑动轴穿设于该第二轮座结构且枢接于该驱动件,该卡合杆贯穿该底座且穿设于该第二轮座结构的槽孔内,该连动件的该第二端连接于该底座,该第一弹簧套设于该滑动轴上且抵接于该底座及该第二轮座结构,该第一弹簧用以偏压该底座以将该驱动件定位于该第二轮座结构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煞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簧在该驱动件分别位于该锁定位置及该释锁位置时均以压缩状态抵接于该底座及该第二轮座结构。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煞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从动煞车卡合装置包括第二卡合件及第二弹簧,该第二卡合件包括枢接部、连接部及卡合部,该枢接部枢接于该第一轮座结构,该连动件的该第一端连接于该连接部,该第二弹簧套设于该连动件的该第一端且抵接于该第一轮座结构及该连接部,该第二弹簧于该驱动件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释锁位置时推动该连接部,以使该卡合部与该第一车轮组的轮毂分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煞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弹簧以压缩状态抵接于该第一轮座结构及该第二卡合件的该连接部,该第二弹簧通过该连动件偏压该驱动件,以定位该驱动件在该第二轮座结构上。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煞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驱动件枢接于该第二轮座结构,该第一卡合件包括滑块以及卡合杆,该连动件的该第二端连接于该滑块,该卡合杆贯穿该滑块且穿设于该第二轮座结构的槽孔及该驱动件的导槽内,该驱动件的该导槽于该驱动件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引导该卡合杆,以使该卡合杆沿着该槽孔卡合于该第二车轮组的一轮毂且带动该滑块以拉动该连动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煞车机构,该导槽包括导引部及卡合部,该导引部连通该卡合部,当该驱动件位于该锁定位置时,该卡合杆位于该卡合部。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煞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驱动件枢接于该第二轮座结构,该第一卡合件包括卡合块及连接杆,该卡合块连接于该连动件的该第二端且枢接于该第二轮座结构,该连接杆枢接于该驱动件及该卡合块且穿设于该第二轮座结构的一槽孔内,该驱动件于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驱动该连接杆,以使该卡合块沿着该槽孔卡合于该第二车轮组的该轮毂,且通过该连动件带动该从动煞车卡合装置锁定该第一车轮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煞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主动煞车卡合装置还包括限位件以及回位弹簧,该限位件以可活动的方式穿设于该第二轮座结构上,该回位弹簧设置于该限位件内,其用来于该驱动件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释锁位置或该锁定位置时提供弹力,用于驱动该限位件抵住该驱动件以限制该驱动件转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煞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驱动件具有凸出结构,该凸出结构具有相邻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该限位件具有相邻的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当该驱动件位于该释锁位置时,该第三表面抵接该第一表面,当该驱动件位于该锁定位置时,该第四表面抵接该第二表面。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煞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从动煞车卡合装置包括弹性件及第二卡合件,该弹性件设置于该第一轮座结构以及该第二卡合件之间,该弹性件于该驱动件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偏压该第二卡合件卡合于该第一车轮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煞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合件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连接于该驱动件,该驱动件连接于该连动件的该第二端且枢接于该第二轮座结构,该第一卡合件于该驱动件相对于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卡合于该第二车轮组的轮毂。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煞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为扭簧,该第二卡合件的枢接部枢接于该第一轮座结构,该连动件的该第一端连接于该第二卡合件的连接部,该扭簧分别抵接于该第一轮座结构及该第二卡合件的一连接部;其中,当该驱动件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该扭簧于驱动该第二卡合件,以使该第二卡合件的卡合部卡合于该第一车轮组的轮毂。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煞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驱动件上形成有第一定位孔及第二定位孔,该第二轮座结构上形成有定位凸点,该定位凸点于该驱动件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卡合于该第一定位孔,以及于该驱动件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释锁位置时卡合于该第二定位孔。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煞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驱动件、该第一卡合件以及该第二轮座结构分别彼此枢接,该连动件的该第二端连接于该第一卡合件,该驱动件于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驱动该第一卡合件卡合于该第二车轮组的轮毂。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煞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为弹簧,该第二卡合件具有枢接部、连接部及卡合部,该枢接部枢接于该第一轮座结构,该连接部连接于该连动件的第一端且穿设于该第一轮座结构的一槽孔内,该弹性件抵接于该第一轮座结构及该连接部,该弹性件于该驱动件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驱动该连接部沿着该槽孔移动,以使该卡合部卡合于该第一车轮组的轮毂。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煞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驱动件枢接于该第二轮座结构,该第一卡合件包括一卡合块及一连接杆,该卡合块连接于该连动件的该第二端且枢接于该第二轮座结构,该连接杆枢接于该驱动件及该卡合块且穿设于该第二轮座结构的一槽孔内,该驱动件于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驱动该连接杆,以使该卡合块沿着该槽孔卡合于该第二车轮组的该轮毂。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煞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主动煞车卡合装置还包括限位件以及回位弹簧,该限位件以可活动的方式穿设于该第二轮座结构上,该回位弹簧设置于该限位件内,其用来于该驱动件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释锁位置或该锁定位置时提供弹力,用于驱动该限位件抵住该驱动件以限制该驱动件转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煞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驱动件具有凸出结构,该凸出结构具有相邻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该限位件具有相邻的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当该驱动件位于该释锁位置时,该第二表面抵接该第四表面,当该驱动件位于该锁定位置时,该第一表面抵接该第三表面。
21.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煞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为一弹簧,该第二卡合件包括滑块以及卡合杆,该连动件的该第一端连接于该滑块,该卡合杆贯穿该滑块且穿设于该第一轮座结构的一槽孔,该弹性件抵接于该滑块及该第一轮座结构,该弹性件于该驱动件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驱动该滑块,以使该卡合杆沿着该槽孔移动以卡合于该第一车轮组的轮毂。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煞车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煞车机构还包括避震装置,其设置于该第一轮座结构内。
23.一种婴儿车,包括:
车体;
两脚架,分别设置于该车体的两侧;
第一车轮组以及第二车轮组;以及
其特征在于,煞车机构,其包括:
第一轮座结构以及第二轮座结构,其分别安装于该两脚架上,该第一车轮组以及该第二车轮组分别枢接于该第一轮座结构以及该第二轮座结构;
连动件,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
从动煞车卡合装置,其枢接于该第一轮座结构且连接于该连动件的该第一端;以及
主动煞车卡合装置,其设置于该第二轮座结构上且连接于该连动件的该第二端,该主动煞车卡合装置包括:
第一卡合件,可活动地设置于该第二轮座结构上;以及
驱动件,其连接于该第一卡合件且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于该第二轮座结构上,该驱动件用来于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于锁定位置以及释锁位置间旋转时带动该第一卡合件,且经由该连动件以驱动该从动煞车卡合装置相对该第一轮座结构移动;
其中,当该驱动件位于该锁定位置时,该从动煞车卡合装置及该主动煞车卡合装置的该第一卡合件分别限制该第一轮座结构及该第二轮座结构转动。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合件连接于该连动件的该第二端,并于该驱动件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拉动该连动件,以驱动该从动煞车卡合装置卡合于该第一车轮组。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合件包括滑块、卡合杆及第一弹簧,该滑块具有滑动轴及底座,该滑动轴穿设于该第二轮座结构且枢接于该驱动件,该卡合杆贯穿该底座且穿设于该第二轮座结构的一槽孔内,该连动件的该第二端连接于该底座,该第一弹簧套设于该滑动轴上且抵接于该底座及该第二轮座结构,该第一弹簧用以偏压该底座以将该驱动件定位于该第二轮座结构上。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簧在该驱动件分别位于该锁定位置及该释锁位置时均以压缩状态抵接于该底座及该第二轮座结构。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从动煞车卡合装置包括第二卡合件及第二弹簧,该第二卡合件包括枢接部、连接部及卡合部,该枢接部枢接于该第一轮座结构,该连动件的该第一端连接于该连接部,该第二弹簧套设于该连动件的该第一端且抵接于该第一轮座结构及该连接部,该第二弹簧于该驱动件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释锁位置时推动该连接部,以使该卡合部与该第一车轮组的轮毂分离。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弹簧以压缩状态抵接于该第一轮座结构及该第二卡合件的该连接部,该第二弹簧通过该连动件偏压该驱动件,以定位该驱动件于该第二轮座结构上。
29.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驱动件枢接于该第二轮座结构,该第一卡合件包括滑块以及卡合杆,该连动件的该第二端连接于该滑块,该卡合杆贯穿该滑块且穿设于该第二轮座结构的一槽孔及该驱动件的一导槽内,该驱动件的该导槽于该驱动件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引导该卡合杆,以使该卡合杆沿着该槽孔卡合于该第二车轮组的一轮毂且带动该滑块以拉动该连动件。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婴儿车,该导槽包括导引部及卡合部,该导引部连通该卡合部,当该驱动件位于该锁定位置时,该卡合杆位于该卡合部。
31.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驱动件枢接于该第二轮座结构,该第一卡合件包括一卡合块及一连接杆,该卡合块连接于该连动件的该第二端且枢接于该第二轮座结构,该连接杆枢接于该驱动件及该卡合块且穿设于该第二轮座结构的槽孔内,该驱动件于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驱动该连接杆,以使该卡合块沿着该槽孔卡合于该第二车轮组的该轮毂,且通过该连动件带动该从动煞车卡合装置锁定该第一车轮组。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主动煞车卡合装置还包括限位件以及回位弹簧,该限位件以可活动的方式穿设于该第二轮座结构上,该弹簧设置于该限位件内,其用来于该驱动件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释锁位置或该锁定位置时提供弹力,用于驱动该限位件抵住该驱动件以限制该驱动件转动。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驱动件具有凸出结构,该凸出结构具有相邻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该限位件具有相邻的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当该驱动件位于该释锁位置时,该第三表面抵接该第一表面,当该驱动件位于该锁定位置时,该第四表面抵接该第二表面。
3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从动煞车卡合装置包括弹性件及第二卡合件,该弹性件设置于该第一轮座结构以及该第二卡合件之间,该弹性件于该驱动件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偏压该第二卡合件卡合于该第一车轮组。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合件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连接于该驱动件,该驱动件连接于该连动件的该第二端且枢接于该第二轮座结构,该第一卡合件于该驱动件相对于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卡合于该第二车轮组的轮毂。
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为扭簧,该第二卡合件的枢接部枢接于该第一轮座结构,该连动件的第一端连接于该第二卡合件的连接部,该扭簧分别抵接于该第一轮座结构及该第二卡合件的一连接部;其中,当该驱动件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该扭簧于驱动该第二卡合件,以使该第二卡合件的一卡合部卡合于该第一车轮组的轮毂。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驱动件上形成有第一定位孔及第二定位孔,该第二轮座结构上形成有定位凸点,该定位凸点于该驱动件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卡合于该第一定位孔,以及于该驱动件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释锁位置时卡合于该第二定位孔。
38.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驱动件、该第一卡合件以及该第二轮座结构分别彼此枢接,该连动件的该第二端连接于该第一卡合件,该驱动件于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驱动该第一卡合件卡合于该第二车轮组的轮毂。
39.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为弹簧,该第二卡合件具有枢接部、连接部及卡合部,该枢接部枢接于该第一轮座结构,该连接部连接于该连动件的第一端且穿设于该第一轮座结构的槽孔内,该弹性件抵接于该第一轮座结构及该连接部,该弹性件于该驱动件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驱动该连接部沿着该槽孔移动,以使该卡合部卡合于该第一车轮组的轮毂。
40.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驱动件枢接于该第二轮座结构,该第一卡合件包括一卡合块及一连接杆,该卡合块连接于该连动件的该第二端且枢接于该第二轮座结构,该连接杆枢接于该驱动件及该卡合块且穿设于该第二轮座结构的一槽孔内,该驱动件于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驱动该连接杆,以使该卡合块沿着该槽孔卡合于该第二车轮组的该轮毂。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主动煞车卡合装置还包括限位件以及回位弹簧,该限位件以可活动的方式穿设于该第二轮座结构上,该回位弹簧设置于该限位件内,其用来于该驱动件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释锁位置或该锁定位置时提供弹力,用于驱动该限位件抵住该驱动件以限制该驱动件转动。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驱动件具有凸出结构,该凸出结构具有相邻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该限位件具有相邻的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当该驱动件位于该释锁位置时,该第二表面抵接该第四表面,当该驱动件位于该锁定位置时,该第一表面抵接该第三表面。
43.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为弹簧,该第二卡合件包括滑块以及卡合杆,该连动件的该第一端连接于该滑块,该卡合杆贯穿该滑块且穿设于该第一轮座结构的槽孔,该弹性件抵接于该滑块及该第一轮座结构,该弹性件于该驱动件相对该第二轮座结构旋转至该锁定位置时驱动该滑块,以使该卡合杆沿着该槽孔移动以卡合于该第一车轮组的轮毂。
4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该煞车机构还包括避震装置,其设置于该第一轮座结构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2/779,060 US8540059B2 (en) | 2009-06-04 | 2010-05-13 | Stroller and brake mechanism thereof |
EP10005300.8A EP2258602B1 (en) | 2009-06-04 | 2010-05-20 | Brake mechanism |
JP2010127505A JP5143864B2 (ja) | 2009-06-04 | 2010-06-03 | ブレーキ機構 |
JP2012120850A JP5636393B2 (ja) | 2009-06-04 | 2012-05-28 | ブレーキ機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8397509P | 2009-06-04 | 2009-06-04 | |
US61/183,975 | 2009-06-0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05710A true CN101905710A (zh) | 2010-12-08 |
CN101905710B CN101905710B (zh) | 2012-12-12 |
Family
ID=43261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2251982A Active CN101905710B (zh) | 2009-06-04 | 2009-12-09 | 婴儿车及其煞车机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40059B2 (zh) |
EP (1) | EP2258602B1 (zh) |
JP (2) | JP5143864B2 (zh) |
CN (1) | CN101905710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48781A (zh) * | 2012-05-30 | 2013-12-18 |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 煞车装置及具有煞车装置的幼童载具 |
CN112758166A (zh) * | 2021-01-11 | 2021-05-07 | 安徽小龙仔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支撑结构的婴儿童车 |
US11827266B2 (en) | 2020-11-02 | 2023-11-28 | Wonderland Switzerland Ag | Braking mechanism and baby carriage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151422Y (zh) * | 2007-11-13 | 2008-11-19 | 钟志群 | 后轮变向式手刹童车 |
CN102458959B (zh) * | 2009-06-12 | 2014-07-02 | 康贝株式会社 | 托架以及童车 |
DE102010037506A1 (de) | 2010-09-13 | 2012-03-15 | Greentom Taiwan Manufacturing Ltd. | Buggy |
JP5798890B2 (ja) * | 2011-11-07 | 2015-10-21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ベビーカー用の制動機構、ベビーカー用の車輪保持機構、および、ベビーカー |
CN103359149B (zh) * | 2012-03-26 | 2016-08-03 |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 刹车机构及具有该刹车机构的儿童载具 |
CN105599802B (zh) | 2012-09-12 | 2018-01-19 |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 煞车机构及具有该煞车机构的婴儿车 |
ES2914173T3 (es) * | 2013-12-11 | 2022-06-07 | Wonderland Switzerland Ag | Conjunto de rueda para un aparato de soporte para bebés |
TWM557209U (zh) * | 2017-11-10 | 2018-03-21 | Der Sheng Co Ltd | 腳輪剎車裝置 |
CN108082257B (zh) * | 2018-01-22 | 2024-01-30 | 安徽酷贝童车有限公司 | 一种童车的与减震机构连接的停车机构 |
WO2020248800A1 (zh) * | 2019-06-14 | 2020-12-17 | 晨辉婴宝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手推车 |
CN114987596A (zh) * | 2021-03-02 | 2022-09-02 | 明门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 刹车机构及儿童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8406A (ja) * | 1983-07-08 | 1985-01-30 | Kassai Inc | 車輪停止装置 |
JPS60240566A (ja) | 1984-05-11 | 1985-11-29 | アップリカ葛西株式会社 | 車輪停止装置 |
JPS61135858A (ja) | 1984-12-06 | 1986-06-23 | アップリカ葛西株式会社 | 車輪停止装置 |
CN2425833Y (zh) * | 2000-01-14 | 2001-04-04 | 中山市隆成日用制品有限公司 | 婴儿车之刹车装置 |
GB2363832B (en) * | 2000-06-20 | 2004-02-04 | Red Lan | Stoller having a break device |
FR2850933B1 (fr) | 2003-02-12 | 2005-04-15 | Ampafrance | Poussette a moyens de commande de blocage et du deblocage du freinage separes et places au voisinage les uns des autres |
JP2005014894A (ja) * | 2003-06-06 | 2005-01-20 | Aprica Kassai Inc | 車輪同時ブレーキ機構、キャスタ回転防止機構および乳母車 |
CN2701725Y (zh) | 2004-04-30 | 2005-05-25 | 明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手推车用刹车装置 |
JP2005313796A (ja) | 2004-04-30 | 2005-11-10 | Yuuba Sangyo Kk | 手押し車 |
CN2782505Y (zh) * | 2005-01-28 | 2006-05-24 | 明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刹车装置 |
CN2774884Y (zh) * | 2005-02-07 | 2006-04-26 | 勋立儿童用品(深圳)有限公司 | 童车刹车连动机构 |
CN2782508Y (zh) * | 2005-03-01 | 2006-05-24 | 明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推车的车轮制动装置 |
US7222874B1 (en) * | 2005-05-24 | 2007-05-29 | Ssu-Liu Liu | Rear wheel synchronous brake system for pushcart |
GB2429501A (en) * | 2005-08-26 | 2007-02-28 | Red Lan | Stroller with brake assembly |
JP2007083966A (ja) | 2005-09-26 | 2007-04-05 | Zojirushi Baby Kk | 手押し運搬車のロック機構 |
CN2895186Y (zh) * | 2006-04-30 | 2007-05-02 | 中山市隆成日用制品有限公司 | 一种婴儿车同步刹车结构 |
CN201154728Y (zh) | 2007-10-17 | 2008-11-26 | 浙江晨辉婴宝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使用方便的童车双刹车装置 |
CN201186669Y (zh) | 2008-01-14 | 2009-01-28 | 东莞贯新幼童用品有限公司 | 新型婴儿车同步刹车结构 |
CN201161529Y (zh) | 2008-01-30 | 2008-12-10 |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童车的刹车机构 |
-
2009
- 2009-12-09 CN CN2009102251982A patent/CN101905710B/zh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5-13 US US12/779,060 patent/US8540059B2/en active Active
- 2010-05-20 EP EP10005300.8A patent/EP2258602B1/en active Active
- 2010-06-03 JP JP2010127505A patent/JP5143864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5-28 JP JP2012120850A patent/JP5636393B2/ja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48781A (zh) * | 2012-05-30 | 2013-12-18 |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 煞车装置及具有煞车装置的幼童载具 |
CN103448781B (zh) * | 2012-05-30 | 2016-01-20 |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 煞车装置及具有煞车装置的幼童载具 |
US11827266B2 (en) | 2020-11-02 | 2023-11-28 | Wonderland Switzerland Ag | Braking mechanism and baby carriage |
CN112758166A (zh) * | 2021-01-11 | 2021-05-07 | 安徽小龙仔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支撑结构的婴儿童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00308553A1 (en) | 2010-12-09 |
JP2012166785A (ja) | 2012-09-06 |
US8540059B2 (en) | 2013-09-24 |
JP5636393B2 (ja) | 2014-12-03 |
EP2258602A3 (en) | 2013-11-13 |
JP2010281447A (ja) | 2010-12-16 |
EP2258602A2 (en) | 2010-12-08 |
EP2258602B1 (en) | 2018-03-07 |
JP5143864B2 (ja) | 2013-02-13 |
CN101905710B (zh) | 2012-1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05710B (zh) | 婴儿车及其煞车机构 | |
US8505136B2 (en) | Playpen hub assembly and playpen using the same | |
JP7481511B2 (ja) | ベビーカーのブレーキ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ベビーカー | |
CN102101490A (zh) | 可收合式婴幼儿承载装置 | |
TWI597198B (zh) | Wheel alignment mechanism and vehicle with the wheel alignment mechanism | |
CN201347008Y (zh) | 车辆座椅及导轨式车辆座椅调整装置 | |
CN102765334B (zh) | 交通工具座椅折叠机构 | |
PL1905615T3 (pl) | Urządzenie blokujące obroty do koła wózka dziecięcego | |
US20100326234A1 (en) | Device for assembling/disassembling bicycle pedals and assembly for controll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by one step | |
CN101665090B (zh) | 调整装置及车辆座椅 | |
TWM318551U (en) | Automatically adjustable running-board structure | |
CN201189883Y (zh) | 婴儿车煞车机构 | |
TWI793822B (zh) | 輪組煞車機構及嬰兒車 | |
CN205819466U (zh) | 手刹车结构 | |
CN101934811B (zh) | 用于婴儿车的刹车机构 | |
CN101940519A (zh) | 抽屉带有垂直于拉出方向定位机构的医用推车 | |
CN201012703Y (zh) | 婴儿车同步刹车结构 | |
TWI664100B (zh) | 車用移動式座椅結構 | |
CN201280074Y (zh) | 汽车用座椅滑轨 | |
CN201806878U (zh) | 抽屉带有垂直于拉出方向定位机构的医用推车 | |
TW202406765A (zh) | 具有循環式定位結構的腳輪 | |
TW202317421A (zh) | 剎車機構及輪式載具 | |
CN206155696U (zh) | 滑板车用折叠机构 | |
CN203172679U (zh) | 儿童推车的折叠机构 | |
TW201034887A (en) | Main support roller parking mechanism for use in motorcyc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