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84133A - 蓄电装置系统以及使用该系统的马达驱动体和移动体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系统以及使用该系统的马达驱动体和移动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84133A
CN101884133A CN2009801001530A CN200980100153A CN101884133A CN 101884133 A CN101884133 A CN 101884133A CN 2009801001530 A CN2009801001530 A CN 2009801001530A CN 200980100153 A CN200980100153 A CN 200980100153A CN 101884133 A CN101884133 A CN 1018841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device
electrical storage
preheating
main electrical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015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陶山博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84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841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6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18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f two or more battery modules
    • B60L58/2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f two or more battery modules having different nominal volt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60L58/27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by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5Heating or keeping w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01M10/63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algorithms, flow charts, software detail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6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6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 H01M10/663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the system being an air-conditioner or an engi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高效率的蓄电装置系统以及利用该系统的马达驱动体和移动体。该蓄电装置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1)主蓄电装置(A),相对于辅助蓄电装置(B)具有相对高的能量密度;(2)辅助蓄电装置(B),相对于主蓄电装置(A)具有相对高的输出密度;(3)预热单元,将主蓄电装置(A)预热至规定温度以上;(4)预热监视单元,对主蓄电装置(A)监视进行预热的必要性;(5)运转模式切换单元,选择预热运转模式或者通常运转模式并执行所选择的运转模式;以及(6)电力供给系统,将电力供给至蓄电装置系统的外部。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系统以及使用该系统的马达驱动体和移动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效率的蓄电装置系统以及使用该系统的马达驱动体和移动体。
背景技术
对电力供给系统而言,昼夜间、季节间的电力负载落差的增大是很大的问题,近年来,电力负载的落差日益增大。另一方面,出于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的等,降低电力成本的需求提高,可以想到,电力供给的负载平均化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作为针对上述课题的对策之一,高效率且大容量的电力供给系统的开发不断推进,并且不断被实用化。
针对上述电力成本降低的课题,已知有如专利文献1所列举的有关混合电池系统的技术,该混合电池系统的特征在于,高能量容量的钠硫磺电池和输出/能量比相对大于上述钠硫磺电池的高输出型电池与电力系统并联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154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混合电池系统中,仅限于钠硫磺电池和输出/能量比相对大于该钠硫磺电池的、即能量容量小的电池的组合,因此,不能够采用能量容量大于钠硫磺电池的蓄电装置,因此,一次可供给的电量受限。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率的蓄电装置系统以及使用该系统的马达驱动体和移动体。
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系统具有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作为电力源,其特征在于,具备:(1)主蓄电装置A,相对于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具有相对高的能量密度,在规定温度以上的温度域通过该主蓄电装置A的单独输出具有蓄电装置系统所需的输出需求以上的输出能力,并且,在低于所述规定温度的温度域具有低于所述输出需求的输出能力;(2)辅助蓄电装置B,相对于所述主蓄电装置A具有相对高的输出密度,在低于所述规定温度的温度域通过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或者所述主蓄电装置A和辅助蓄电装置B的同时输出具有所述输出需求以上的输出能力;(3)预热单元,将所述主蓄电装置A预热至所述规定温度以上;(4)预热监视单元,对所述主蓄电装置A监视进行预热的必要性;(5)运转模式切换单元,在由所述预热监视单元判断为需要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的情况下,开始该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并且,一边进行预热一边选择进行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或者所述主蓄电装置A和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同时输出的预热运转模式;在由所述预热监视单元判断为不需要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的情况下,停止该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并且,选择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单独输出的通常运转模式并执行所选择的运转模式;以及(6)电力供给系统,在所述预热运转模式时,将通过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或者所述主蓄电装置A和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同时输出而得到的电力供给至蓄电装置系统的外部;在所述通常运转模式时,将通过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单独输出而得到的电力供给至蓄电装置系统的外部。
在上述结构的蓄电装置系统中,通过组合使用特殊处理为高能量密度的所述主蓄电装置A和特殊处理为高输出密度的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与以往将蓄电装置单独组装于系统而使用时、特别是在蓄电装置系统起动时产生输出不足的问题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宽范围的温度区域得到稳定的高输出。
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系统优选的是,所述预热单元是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和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单元。
在上述结构的蓄电装置系统中,通过具备能够在所述主蓄电装置A及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之间相互进行热交换的所述热交换单元,在所述运转模式切换单元选择并执行所述预热运转模式时,能够将所述主蓄电装置A自身的运转及/或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运转引起的排热用于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升温,因此,能够在进行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或者所述主蓄电装置A和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同时输出的同时,缩短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升温时间。
作为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系统的一个方式,可以形成下述结构,所述预热监视单元具有监视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温度的温度测定装置,并且具有被设定为所述规定温度以上的温度域的运转模式切换温度数据,作为用于判断预热必要性的基准的温度数据,在该主蓄电装置A的温度低于所述运转模式切换温度的情况下,判断为需要进行该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
在上述结构的蓄电装置系统中,由于所述预热监视单元具有所述运转模式切换温度数据,所以能够根据所述温度测定装置所监视的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温度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
作为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系统的一个方式,可以形成下述结构,所述预热监视单元具有监视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输出的输出测定装置,并且具有视为已达到所述规定温度以上的温度域的规定运转模式切换输出数据,作为用于判断预热必要性的基准的输出数据,在该主蓄电装置A的输出低于所述运转模式切换输出的情况下,判断为需要进行该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
在上述结构的蓄电装置系统中,由于所述预热监视单元具有例如根据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温度-输出曲线导出的所述运转模式切换输出数据,所以能够根据所述输出测定装置所监视的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输出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
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系统优选的是,所述预热监视单元至少在蓄电装置系统的起动阶段进行动作。
在上述结构的蓄电装置系统中,从蓄电装置系统的起动阶段起开始监视是否需要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能够根据需要开始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
作为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系统的一个方式,可以形成下述结构,所述运转模式切换单元仅具有一个一边进行预热一边进行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的预热运转模式,在由所述预热监视单元判断为不需要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的情况下,停止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并且,从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切换至主蓄电装置A的单独输出。
作为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系统的一个方式,可以形成下述结构,所述预热监视单元在判断为需要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的情况下,还监视预热的进行状态,所述运转模式切换单元具有所述主蓄电装置A及/或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动作状态不同的2个以上预热运转模式,并且对应由所述预热监视单元判断出的预热进行状态选择最佳的预热运转模式。
在上述结构的蓄电装置系统中,由于具有所述主蓄电装置A及/或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动作状态不同的2个以上预热运转模式,所以能够对应预热进行状态阶段性地调节所述主蓄电装置A及/或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动作状态。
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系统优选的是,所述主蓄电装置A为固体电解质二次电池。
在上述结构的蓄电装置系统中,与具有液体电解质的电池、特别是具有有机液体作为电解质的电池相比,由于在所述主蓄电装置A中采用寿命长且安全性高的具有固体电解质的二次电池,所以能够长时间地实现安全性较高的电力供给。此外,在上述结构的蓄电装置系统中,由于在所述主蓄电装置A中采用具有每单位容量的能量密度较高的固体电解质的二次电池,所以能够实现蓄电装置系统整体的小体积化。
作为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系统的一个方式,可以形成下述结构,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为固体电解质二次电池。
作为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系统的一个方式,可以形成下述结构,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为锂离子二次电池。
在上述结构的蓄电装置系统中,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采用具有低温下也能发挥高输出的液体电解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特别在系统起动时能够得到高输出。
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系统优选的是,还具有所述主蓄电装置A及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充电单元。
在上述结构的蓄电装置系统中,通过具备所述充电单元,能够耐用更长时间。
本发明的马达驱动体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蓄电装置系统;以及马达,通过从该蓄电装置系统供给的电力进行驱动;所述蓄电装置系统的所述预热单元为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和所述马达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单元。
在上述结构的马达驱动体中,由于具备能够在所述主蓄电装置A及所述马达之间相互进行热交换的所述热交换单元,所以在所述运转模式切换单元选择并执行所述预热运转模式时,能够将所述主蓄电装置A自身的运转及/或所述马达的运转引起的排热用于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升温,因此,能够在进行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或者所述主蓄电装置A和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同时输出的同时,缩短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升温时间。
本发明的马达驱动体优选的是,还具备所述主蓄电装置A及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充电单元,该充电单元的充电源为所述马达。
在上述结构的马达驱动体中,通过具备利用所述马达的所述充电单元,能够耐用更长时间。此外,在上述结构的马达驱动体中,能够通过所述马达同时进行马达驱动和充电,从而能够实现节能化。
本发明的移动体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蓄电装置系统;以及马达,通过从该蓄电装置系统供给的电力进行驱动;所述蓄电装置系统的所述预热单元为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和所述马达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单元。
在上述结构的移动体中,由于具备能够在所述主蓄电装置A及所述马达之间相互进行热交换的所述热交换单元,所以在所述运转模式切换单元选择并执行所述预热运转模式时,能够将所述主蓄电装置A自身的运转及/或所述马达的运转引起的排热用于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升温,因此,能够在进行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或者所述主蓄电装置A和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同时输出的同时,缩短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升温时间。
本发明的移动体优选的是,所述蓄电装置系统的所述预热监视单元具有用于监视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温度的温度测定装置,并且具有被设定为超过移动体可能遇到的外部气温温度域的温度域的运转模式切换温度数据,作为用于判断预热必要性的基准的温度数据,在该主蓄电装置A的温度低于所述运转模式切换温度的情况下,判断为需要进行该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
在上述结构的移动体中,由于所述预热监视单元具有被设定为超过移动体可能遇到的外部气温温度域的温度域的所述运转模式切换温度数据,所以能够根据所述温度测定装置所监视的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温度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
本发明的移动体优选的是,还具有所述主蓄电装置A及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充电单元,该充电单元的充电源为所述马达。
上述结构的移动体通过具备利用所述马达的所述充电单元,能够耐用更长时间。此外,上述结构的移动体能够通过所述马达同时进行马达驱动和充电,能够实现节能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组合使用特殊处理为高能量密度的所述主蓄电装置A和特殊处理为高输出密度的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与以往将蓄电装置单独组装于系统而使用时特别是蓄电装置系统起动时产生输出不足的问题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宽范围的温度区域得到稳定的高输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系统连接于外部负载的状态的典型例的概略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系统控制的典型例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移动体的典型例的概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切换开关
2、3热交换介质进行循环的流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系统具有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作为电力源,其特征在于,具备:(1)主蓄电装置A,相对于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具有相对高的能量密度,在规定温度以上的温度域通过该主蓄电装置A的单独输出具有蓄电装置系统所需的输出需求以上的输出能力,并且,在低于所述规定温度的温度域具有低于所述输出需求的输出能力;(2)辅助蓄电装置B,相对于所述主蓄电装置A具有相对高的输出密度,在低于所述规定温度的温度域通过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或者所述主蓄电装置A和辅助蓄电装置B的同时输出具有所述输出需求以上的输出能力;(3)预热单元,将所述主蓄电装置A预热至所述规定温度以上;(4)预热监视单元,对所述主蓄电装置A监视进行预热的必要性;(5)运转模式切换单元,在由所述预热监视单元判断为需要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的情况下,开始该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并且,一边进行预热一边选择进行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或者所述主蓄电装置A和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同时输出的预热运转模式;在由所述预热监视单元判断为不需要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的情况下,停止该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并且,选择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单独输出的通常运转模式并执行所选择运转模式;以及(6)电力供给系统,在所述预热运转模式时,将通过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或者所述主蓄电装置A和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同时输出而得到的电力供给至蓄电装置系统的外部;在所述通常运转模式时,将通过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单独输出而得到的电力供给至蓄电装置系统的外部。
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系统至少具备(1)主蓄电装置A、(2)辅助蓄电装置B、(3)预热单元、(4)预热监视单元、(5)运转模式切换单元以及(6)电力供给系统这六个要素。以下依次说明上述各要素。
关于(1)主蓄电装置A及(2)辅助蓄电装置B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列举了组合使用特殊处理为高能量密度的主蓄电装置A和特殊处理为高输出密度的辅助蓄电装置B的情况。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系统中,“蓄电装置”是指能够为了将电力供给至外部负载而贮存电力的装置。
高能量密度的蓄电装置是指能量密度高的蓄电装置,具体是指具备适合较长时间供给电力的特性的蓄电装置。另外,在此所说的能量密度,可以采用重量能量密度(单位:Wh/kg)和体积能量密度(单位:Wh/L或Wh/m3)中的任一个。
与此相对,高输出密度的蓄电装置是指输出密度(单位:W/kg)高的蓄电装置,具体是指具备适合在较短时间内供给高电力的特性的蓄电装置。
通常,在单独的蓄电装置中,发挥高输出密度和达到高能量密度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关系。因此,特别是制造能够在低温下同时实现高输出密度且高能量密度的条件的蓄电装置是困难的。
特别是搭载于电力汽车的电池等主要用于室外的蓄电装置系统,需要在低温下也能够以高输出密度且高能量密度起动系统。但是,根据上述的矛盾关系可知,以往是很难制造出能够实现上述目的的蓄电装置系统的。
为了打破上述现状,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组合使用特殊处理为高能量密度的主蓄电装置A和特殊处理为高输出密度的辅助蓄电装置B,开发了与以往将蓄电装置单独组装于系统而使用时特别是系统起动时产生输出不足的问题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宽范围的温度区域得到稳定的高输出的蓄电装置系统。
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系统所使用的、相对于辅助蓄电装置B具有相对高的能量密度的主蓄电装置A是如下所述的装置,即,在规定温度以上的温度域通过该主蓄电装置A的单独输出具有蓄电装置系统所需的输出需求以上的输出能力,在低于所述规定温度的温度域具有低于所述输出需求的输出能力(以下将所述规定温度称为“主蓄电装置A的输出能力发挥最低温度”。)。因此,为了通过主蓄电装置A的单独输出使蓄电装置系统动作,需要通过后述的预热单元将主蓄电装置A预热至主蓄电装置A的输出能力发挥最低温度以上。
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系统所使用的、相对于主蓄电装置A具有相对高的输出密度的辅助蓄电装置B是如下所述的装置,即,在低于主蓄电装置A的输出能力发挥最低温度的温度域,通过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或者所述主蓄电装置A和辅助蓄电装置B的同时输出具有所述输出需求以上的输出能力。因此,在通过主蓄电装置A的单独输出使蓄电装置系统动作之前的阶段,或者通过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使蓄电装置系统动作,或者通过主蓄电装置A和辅助蓄电装置B的同时输出使蓄电装置系统动作,可以选择其一。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系统中,作为蓄电装置的例子,可以列举出电池、二次电池、电容器等。
电池(一次电池)是将伴随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化学能的减少部分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具体能够示例出锰干电池、碱性锰干电池、镍系一次电池、镍锰电池、氧化银电池、水银电池、锌空气电池、锂电池、海水电池等,但不限于上述电池。
二次电池是除了能够与一次电池一样进行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能量转换之外,还能够通过使电流向与放电时相反的方向流动而将电能转换为化学能并贮存起来(充电)的装置,具体能够示例出铅蓄电池、镍-镉二次电池、氧化银-锌二次电池、镍-锌二次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锂-二硫化铁二次电池、钠-硫黄电池、氧化还原液流二次电池、锌-溴二次电池等,但不限于上述电池。
电容器是通过静电容贮存电荷(电能)或释放电荷(电能)的装置,具体能够示例出塑料薄膜电容器、陶瓷电容器、云母电容器、电解电容器、电双层电容器、可变电容器、纸电容器、油电容器、真空电容器、气体封入式电容器等,但不限于上述电容器。
蓄电装置大体区分为放热型蓄电装置和吸热型蓄电装置,所述放热型蓄电装置在将基于物理法则的物理能或伴随着化学反应产生的化学能所减少的部分转换为电能时,能量损失而产生热;所述吸热型蓄电装置与该放热型蓄电装置相比,通过从周围环境获取热能,以增加基于物理法则的物理能或伴随着化学反应产生的化学能,从而产生电能。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系统中,优选至少辅助蓄电装置B采用放热型蓄电装置,更优选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双方均采用放热型蓄电装置。
可以在集成多个上述的电池、二次电池、电容器等(以下有时简称为电池等)各个装置并适当地进行串联或者并联等而形成组件后,用作本发明的蓄电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同种电池等彼此集成而成的组件用作蓄电装置,也可以将不同种类的电池等彼此集成而成的组件用作蓄电装置。
主蓄电装置A优选从系统起动时开始输出随着时间的经过而逐渐增加的装置。特别优选主蓄电装置A的输出取决于温度而增加,即,与系统起动时的温度下的输出相比,从系统起动时开始经过一定时间,在主蓄电装置A的输出能力发挥最低温度以上的温度域的输出更高。
在辅助蓄电装置B采用放热型蓄电装置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主蓄电装置A的输出通过辅助蓄电装置B的排热而增加。此外,在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的双方均采用放热型蓄电装置的情况下,主蓄电装置A的输出通过主蓄电装置A自身的排热及/或辅助蓄电装置B的排热而增加。
在后文描述将辅助蓄电装置B的排热用于主蓄电装置A的输出增加的方法。
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系统优选的是,主蓄电装置A是具有固体电解质的二次电池。
二次电池中使用的电解质的一种即固体电解质,一般具有离子传导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提高的性质。即,具有这种固体电解质的二次电池的电池输出随着温度升高而提高。此外,通过在高温下使用具有这种固体电解质的二次电池,能够得到下述的优点,即,不需要增大电池的相对面积或者减薄正极及/或负极的活性物质层,就能够提高电池的输出。以往,具有这种固体电解质的二次电池若为了在低温下提高输出而采取增加电池相对面积的对策,则产生系统整体体积变大的缺点,此外,若采取减薄活性物质层的对策,则虽然输出得以提高,但却产生了能量密度降低的缺点。
具有固体电解质的二次电池与具有液体电解质的电池、特别是具有有机液体作为电解质的电池相比,寿命长并且安全性高。特别是,众所周知,具有有机液体作为电解质的二次电池若为了提高输出而升高温度,则电解质的老化提前,电池整体的寿命缩短。此外,具有有机液体作为电解质的二次电池始终存在有机液体着火等危险性,这也是公知的。
因此,在主蓄电装置A采用具有固体电解质的二次电池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系统的优选方式中,与具有液体电解质的电池、特别是具有有机液体作为电解质的电池相比,由于主蓄电装置A采用具有寿命长且安全性高的固体电解质的二次电池,所以能够实现长时间的安全性高的电力供给。此外,在这种结构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系统的优选方式中,通过主蓄电装置A采用具有每单位容量的能量密度高的固体电解质的二次电池,能够实现蓄电装置系统整体的体积小型化。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系统的一个方式,可以形成下述结构,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为固体电解质二次电池。
上述固体电解质可以使用固体氧化物电解质、固体硫化物电解质等。
作为固体氧化物电解质,具体可以示例出LiPON(含氮磷酸锂)、Li1.3Al0.3Ti0.7(PO4)3、La0.51Li0.34TiO0.74等。
作为固体硫化物电解质,具体可以示例出Li2S-P2S5、Li2S-SiS2、Li3.25P0.25Ge0.76S4等。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系统优选的是,主蓄电装置A为具有固体电解质的全固体二次电池。
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系统的一个方式,可以形成下述结构,辅助蓄电装置B为锂离子二次电池。这是因为,通过采用具有即使在低温下也能够发挥高输出的液体电解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辅助蓄电装置B,特别在系统起动时,能够得到高的输出。
作为具有液体电解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具体结构,负极可以使用碳,正极使用钴酸锂等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电解质使用在碳酸乙烯或碳酸二乙酯等有机溶剂中加入六氟磷酸锂(LiPF6)之类的锂盐而形成的物质。但是,一般而言,负极、正极及电解质各自的材料只要是能够使锂离子移动、且能够通过电荷的接收和释放进行充放电的材料即可,因此可以采用非常多的结构。
作为锂盐,除了LiPF6之外,还可以使用LiBF4等氟络盐、LiN(SO2Rf)2·LiC(SO2Rf)3(其中,Rf=CF3、C2F5)等盐。
此外,通常,为了使电解液具有高的导电率和安全性,作为碳酸乙烯-碳酸丙烯等环状碳酸酯系的高介电常数且高沸点的溶剂,可以使用作为低粘性率溶剂的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等低级链状碳酸酯,一部分也可以使用低级脂肪酸酯。
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系统,从能够耐用更长时间的观点出发,优选还具有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的充电单元。
对于充电单元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采用一般用于对蓄电装置进行充电的装置或蓄电装置的充电方法。另外,在使用二次电池作为蓄电装置的情况下,具体而言,可以根据电池的种类适当地选择恒电压充电、恒电流充电、恒电流恒电压充电(CC-CV)、-Δv检测充电、电池温度上升检测充电、电池温度上升微分值检测充电、充电电流的施加-停止(测定)充电、脉冲充电、涓流充电等充电法。此外,在使用电容器作为蓄电装置的情况下,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在电极间施加电压进行充电。
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各自在电力供给时不必仅限定为0%或100%的输出状态中的任一状态。即,可以使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各自的输出状态在0%~100%之间可变地进行调节。
关于(3)预热单元
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系统具备的预热单元是将上述主蓄电装置A预热至主蓄电装置A的输出能力发挥最低温度以上的单元。
在此,“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是指,使主蓄电装置A的温度上升,以使该主蓄电装置A通过单独输出达到本系统的要求输出。在此,“主蓄电装置A的温度”是指,包括主蓄电装置A内部在内的、主蓄电装置A所处周边的温度,优选为主蓄电装置A内部的温度。通过使主蓄电装置A内部的温度上升,主蓄电装置A的输出达到本系统的要求输出,结果,能够实现高效率且长时间的运转。关于测定主蓄电装置A的温度的方法,将在预热监视单元的说明中进行描述。
预热单元可以是与蓄电装置系统的发电机构独立地承担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的单元,但是出于节省空间及节省电力的观点,也可以是利用蓄电装置系统的发电机构的单元。
优选的是,预热单元为进行主蓄电装置A和辅助蓄电装置B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单元。这是因为,通过具备能够在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之间相互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单元,在后述的运转模式切换单元选择并执行预热运转模式时,能够将主蓄电装置A自身的运转及/或辅助蓄电装置B的运转引起的排热用于主蓄电装置A的升温,因此,能够在进行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或者主蓄电装置A和辅助蓄电装置B的同时输出的同时,缩短主蓄电装置A的升温时间。
另外,在后文描述运转模式切换单元的预热运转模式。
热交换单元不限于用于热交换的装置等,例如也可以是基于蓄电装置的形状或配置等的装置。例如,作为热交换单元的设定方法,可以列举出将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配置在能够相互进行热交换的位置的方法,优选将这些蓄电装置相互完全叠合地配置的方法等。
另外,在将预热单元设为上述热交换单元的情况下,优选的是,辅助蓄电装置B为放热型蓄电装置。
特别优选的是,上述热交换单元具有供在主蓄电装置A和辅助蓄电装置B之间循环的热交换介质流动的流路。这是因为,通过选择与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的种类或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在发电时的温度范围相对应的热交换介质,能够同时实现安全性高的发电及更高的发电效率。
热交换介质可以使用气体、液体等可循环的流动体。作为热交换介质的具体例,可以列举出空气、氮气、氩气等气体以及水等液体。
优选的是,流路配置成围绕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以使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能够充分地进行热交换。只要不妨碍发电,也可以将流路设计成包含于蓄电装置的内部。
另外,特别优选的是,为了辅助热交换介质的循环,具备送出该介质的泵等循环单元。
关于(4)预热监视单元
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系统具备的预热监视单元是对主蓄电装置A监视进行预热的必要性的单元。为了监视预热必要性,并将监视结果传递给后述的运转模式切换单元,预热监视单元至少需要具备从主蓄电装置A取得物性数据的单元或装置、基于所得到的该物性数据判定是否需要进行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的单元。
作为预热监视单元的一个方式,可以形成下述结构,具有监视主蓄电装置A的温度的温度测定装置,并且具有被设定为主蓄电装置A的输出能力发挥最低温度以上的温度域的运转模式切换温度数据,作为用于判断预热必要性的基准的温度数据,在该主蓄电装置A的温度低于运转模式切换温度的情况下,判断为需要进行该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通过使预热监视单元具有上述的运转模式切换温度数据,能够根据温度测定装置所监视的主蓄电装置A的温度判断是否需要进行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
这里所说的“运转模式切换温度数据”中设定的温度域,并不一定是主蓄电装置A的输出能力发挥最低温度本身。即,可以设定成,运转模式切换温度数据中设定的温度域具有某种程度的温度范围,在该温度范围中不一定包含所述输出能力发挥最低温度。
对于测定主蓄电装置A的温度的单元没有特别的限定,一般可以采用测定蓄电装置周边的温度的方法。作为温度测定方法的具体例,可以列举出利用如下温度计的测定方法,所述温度计是指使用纯水银的玻璃制温度计、使用双金属的金属制温度计、使用铂丝的电子式温度计、使用热电偶的温度传感器、使用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计以及放射温度计等。
作为预热监视单元的不同的一个方式,可以形成下述结构,具有监视主蓄电装置A的输出的输出测定装置,并且具有视为已达到主蓄电装置A的输出能力发挥最低温度以上的温度域的规定运转模式切换输出数据,作为用于判断预热必要性的基准的输出数据,在该主蓄电装置A的输出低于运转模式切换输出的情况下,判断为需要进行该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通过使预热监视单元具有上述的运转模式切换温度数据,可以根据输出测定装置所监视的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输出判断是否需要进行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
另外,作为运转模式切换输出数据的具体例,可以列举出预先测定主蓄电装置A的与各温度对应的输出并根据将该输出测定结果绘成的温度-输出曲线等生成的数据等。
可以从蓄电装置系统的起动阶段开始监视是否需要进行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并根据需要开始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从该观点出发,优选预热监视单至少在蓄电装置系统的起动阶段进行动作。另外,在蓄电装置系统使用环境的温度极低等需要始终确认预热必要性的情况下,优选预热监视单元不仅在蓄电装置系统的起动阶段进行动作,在蓄电装置系统的中途阶段也进行动作。
关于(5)运转模式切换单元
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系统所具备的运转模式切换单元,是选择预热运转模式或者通常运转模式中的一个运转模式并执行所选择的运转模式的单元。
预热运转模式是在由预热监视单元判断为需要进行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的情况下所选择的运转模式,在该运转模式下,开始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并且,一边进行预热一边进行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或者主蓄电装置A和辅助蓄电装置B的同时输出。另外,优选的是,进行上述的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或者主蓄电装置A和辅助蓄电装置B的同时输出,结果能够得到蓄电装置系统的输出需求以上的输出。
通常运转模式是在由预热监视单元判断为不需要进行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的情况下所选择的运转模式,在该运转模式下,停止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并且,进行主蓄电装置A的单独输出。另外,优选的是,进行上述的辅助蓄电装置A的单独输出,结果能够得到蓄电装置系统的输出需求以上的输出。
这里所说的“判断为需要进行预热的情况”并不限于仅产生1次。即,也可以设想下述情况:由预热监视单元判断为需要进行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而进行预热,结果在由预热监视单元暂时判断为不需要进行预热后,由预热监视单元再次判断为需要进行预热。同样,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系统所具备的运转模式切换单元也能够再次选择预热运转模式。这对于“判断为不需要进行预热的情况”也相同。即,运转模式切换单元定期地从预热监视单元获得需要或不需要进行预热的信息而切换运转模式。
此外,这里所说的“通常运转模式”是指不进行伴随着预热的运转而进行通常运转的模式。因此,本发明所涉及的“通常运转模式”是指,例如即使在蓄电装置系统整体中产生了故障等情况下也能够与是否发生该故障无关地进行选择的模式。
作为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系统的一个方式,可以形成下述结构,运转模式切换单元仅具有一个一边进行预热一边进行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的预热运转模式,在由预热监视单元判断为不需要进行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的情况下,停止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并且,从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切换至主蓄电装置A的单独输出。
在上述的运转模式切换单元中,仅采用一个由辅助蓄电装置B进行100%单独输出的预热运转模式,在切换输出时,从由辅助蓄电装置B进行100%单独输出的仅有一个的预热运转模式切换至由主蓄电装置A进行100%单独输出的通常运转模式。
作为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系统的不同一个方式,可以形成下述结构,预热监视单元在判断为需要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的情况下,还监视预热的进行状态,运转模式切换单元具有主蓄电装置A及/或辅助蓄电装置B的动作状态不同的2个以上预热运转模式,对应由预热监视单元判断出的预热进行状态选择最佳的预热运转模式。
在上述的运转模式切换单元中,采用2个以上预热运转模式。这里所说的“2个以上预热运转模式”可以列举出,例如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各自对蓄电装置系统整体输出的输出贡献分别不同的预热运转模式。作为上述的预热运转模式的例子,可以列举出主蓄电装置A25%输出及辅助蓄电装置B75%输出的预热运转模式、主蓄电装置A50%输出及辅助蓄电装置B50%输出的预热运转模式、主蓄电装置A75%输出及辅助蓄电装置B25%输出的预热运转模式等。即,在上述的运转模式切换单元中,通过在多个预热运转模式中选择最佳的预热运转模式,能够使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各自对蓄电装置系统整体输出的输出贡献连续地变化。优选的是,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的输出贡献随着系统动作时间的推移,最终切换成由主蓄电装置A进行100%单独输出(即通常运转模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系统连接于外部负载的状态的典型例的概略示意图。图1中的图1(a)是在运转模式切换单元中选择了预热运转模式的状态,图1(b)是在运转模式切换单元中选择了通常运转模式的状态。;另外,该典型例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系统不限定于该典型例。
图2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系统控制的典型例的流程图。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系统的典型例中,具有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具备测定主蓄电装置A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的预热监视单元、作为运转模式切换单元的一个方式的切换开关1及作为预热单元的一个方式的热交换介质进行循环的流路2,还具有用于使热交换介质进行循环的泵。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相互并联连接,通过电力供给系统与外部负载连接。切换开关1与预热监视单元联动,并被设定成:若预热监视单元判断为不需要进行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则通过切换开关1自动地从预热运转模式切换至通常运转模式。另外,在图1中,在流路2中流动的热交换介质(箭头表示热交换介质的流动方向)通过泵而进行流动,以充分地进行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之间的热交换,此外,流路2的宽度、热交换介质的流动方向并不一定是图示的情况。
基于图1的模式图及图2的流程图,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蓄电装置系统的控制。
假设将系统起动时的初期状态设定为预热运转模式(图1(a))。首先,在图2所示的步骤S11中,使系统从初期状态即图1(a)的状态开始起动,接着在步骤S12中,执行预热单元及预热监视单元。
接着,在步骤S13中,由预热监视单元判定是否需要进行预热。预热监视单元具有上述的运转模式切换温度数据,基于该数据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预热。如果不需要预热,则移至步骤S14。此外,如果需要预热,则返回至步骤S12,继续执行预热运转模式。另外,作为执行步骤S13的时间间隔、即由预热监视单元判定为需要预热之后再次执行预热监视单元的判定的时间间隔,可以设定成短至几秒、长至几分钟的时间间隔。
在步骤S14中,执行运转模式切换单元。具体而言,通过将切换开关1从图1(a)所示的预热运转模式切换至图1(b)所示的通常运转模式,开始仅由主蓄电装置A进行的电力供给,在剩余的运转时间中,可以发挥所需输出以上的输出并将电力供给至外部负载。
以下,依次说明使用上述蓄电装置系统的马达驱动体及移动体。
本发明的马达驱动体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蓄电装置系统;以及马达,通过从该蓄电装置系统供给的电力进行驱动;所述蓄电装置系统的所述预热单元是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和所述马达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单元。
上述结构的马达驱动体通过具备能够在主蓄电装置A及马达之间相互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单元,在运转模式切换单元选择并执行预热运转模式时,能够将主蓄电装置A自身的运转及/或马达的运转所引起的排热用于主蓄电装置A的升温,因此,能够在进行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或者主蓄电装置A和辅助蓄电装置B的同时输出的同时,缩短主蓄电装置A的升温时间。
另外,热交换单元可以形成下述结构:进行主蓄电装置A、辅助蓄电装置B及马达之间的热交换。
从能够耐用更长时间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本发明的马达驱动体还具备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的充电单元,该充电单元的充电源为马达。上述结构的马达驱动体能够通过马达同时进行马达驱动和充电,从而能够实现节能化。
本发明的移动体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蓄电装置系统;以及马达,通过从该蓄电装置系统供给的电力进行驱动;所述蓄电装置系统的所述预热单元是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和所述马达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单元。
上述结构的移动体通过具备能够在主蓄电装置A及马达之间相互进行热交换的所述热交换单元,在运转模式切换单元选择并执行预热运转模式时,能够将主蓄电装置A自身的运转及/或马达的运转引起的排热用于主蓄电装置A的升温,因此,能够在进行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或者主蓄电装置A和辅助蓄电装置B的同时输出的同时,缩短主蓄电装置A的升温时间。
另外,热交换单元形成下述结构:进行主蓄电装置A、辅助蓄电装置B及马达之间的热交换。
优选的是,蓄电装置系统的预热监视单元具有用于监视主蓄电装置A的温度的温度测定装置,并且具有被设定为超过移动体可能遇到的外部气温温度域的温度域的运转模式切换温度数据,作为用于判断预热必要性的基准的温度数据,在该主蓄电装置A的温度低于运转模式切换温度的情况下,判断为需要进行该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这是因为,通过预热监视单元具有被设定为超过移动体可能遇到的外部气温温度域的温度域的运转模式切换温度数据,能够根据温度测定装置所监视的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温度判断是否需要进行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
从能够耐用更长时间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本发明的移动体还具备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的充电单元,该充电单元的充电源为所述马达。上述结构的移动体能够通过马达同时进行马达驱动和充电,从而能够实现节能化。
本发明所涉及的移动体可以根据用途增设其他各种装置。例如,在利用汽车等车辆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移动体的情况下,可以增设内燃机、用于向车辆的驱动轮输出动力的输出部件、对电动机的旋转进行减速的减速机构等装置。
图3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移动体的典型例的概略示意图。图3中的图3(a)是在运转模式切换单元中选择了预热运转模式的状态,图3(b)是在运转模式切换单元中选择了通常运转模式的状态。另外,该典型例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本发明所涉及的移动体不仅限于该典型例。
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移动体的典型例中,具有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马达、具备测定主蓄电装置A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的预热监视单元、作为运转模式切换单元的一个方式的切换开关1以及作为预热单元的一个方式的热交换介质进行循环的流路3,并且还具备用于使热交换介质进行循环的泵。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相互并联连接,并通过电力供给系统与马达连接。切换开关1与预热监视单元联动,若预热监视单元判断为不需要进行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则通过切换开关1自动地从预热运转模式切换至通常运转模式。另外,在图3中,在流路3中流动的热交换介质(箭头表示热交换介质的流动方向)通过泵而进行流动,以充分地进行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及马达之间的热交换,此外,流路3的宽度、热交换介质的流动方向并一定不限于图示的情况。
本典型例的控制参考上述图2所示的流程图进行。

Claims (16)

1.一种蓄电装置系统,具有主蓄电装置A及辅助蓄电装置B作为电力源,其特征在于,具备:
(1)主蓄电装置A,相对于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具有相对高的能量密度,在规定温度以上的温度域通过该主蓄电装置A的单独输出具有达到蓄电装置系统所需的输出需求以上的输出能力,并且,在低于所述规定温度的温度域具有低于所述输出需求的输出能力;
(2)辅助蓄电装置B,相对于所述主蓄电装置A具有相对高的输出密度,并且,在低于所述规定温度的温度域通过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或者所述主蓄电装置A和辅助蓄电装置B的同时输出具有所述输出需求以上的输出能力;
(3)预热单元,将所述主蓄电装置A预热至所述规定温度以上;
(4)预热监视单元,对所述主蓄电装置A监视进行预热的必要性;
(5)运转模式切换单元,在由所述预热监视单元判断为需要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的情况下,开始该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并且,一边进行预热一边选择进行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或者所述主蓄电装置A和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同时输出的预热运转模式;在由所述预热监视单元判断为不需要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的情况下,停止该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并且,选择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单独输出的通常运转模式并执行所选择的运转模式;以及
(6)电力供给系统,在所述预热运转模式时,将通过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或者所述主蓄电装置A和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同时输出而得到的电力供给至蓄电装置系统的外部;在所述通常运转模式时,将通过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单独输出而得到的电力供给至蓄电装置系统的外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系统,其中,
所述预热单元为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和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单元。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系统,其中,
所述预热监视单元具有监视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温度的温度测定装置,并且具有被设定为所述规定温度以上的温度域的运转模式切换温度数据,作为用于判断预热必要性的基准的温度数据,在该主蓄电装置A的温度低于所述运转模式切换温度的情况下,判断为需要进行该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系统,其中,
所述预热监视单元具有监视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输出的输出测定装置,并且具有视为已达到所述规定温度以上的温度域的规定运转模式切换输出数据,作为用于判断预热必要性的基准的输出数据,在该主蓄电装置A的输出低于所述运转模式切换输出的情况下,判断为需要进行该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系统,其中,
所述预热监视单元至少在蓄电装置系统的起动阶段进行动作。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系统,其中,
所述运转模式切换单元仅具有一个一边进行预热一边进行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的预热运转模式,在由所述预热监视单元判断为不需要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的情况下,停止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并且从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单独输出切换至主蓄电装置A的单独输出。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系统,其中,
所述预热监视单元在判断为需要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的情况下,还监视预热的进行状态,所述运转模式切换单元具有所述主蓄电装置A及/或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动作状态不同的2个以上预热运转模式,并且对应由所述预热监视单元判断出的预热进行状态选择最佳的预热运转模式。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系统,其中,
所述主蓄电装置A为固体电解质二次电池。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电装置系统,其中,
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为固体电解质二次电池。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电装置系统,其中,
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为锂离子二次电池。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系统,其中,
还具备所述主蓄电装置A及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充电单元。
12.一种马达驱动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系统;以及马达,通过从该蓄电装置系统供给的电力进行驱动;
所述蓄电装置系统的所述预热单元为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和所述马达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单元。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驱动体,其中,
还具备所述主蓄电装置A及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充电单元;
该充电单元的充电源为所述马达。
14.一种移动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系统;以及马达,通过从该蓄电装置系统供给的电力进行驱动;
所述蓄电装置系统的所述预热单元为进行所述主蓄电装置A和所述马达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单元。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移动体,其中,
所述蓄电装置系统的所述预热监视单元具有用于监视所述主蓄电装置A的温度的温度测定装置,并且具有被设定为超过移动体可能遇到的外部气温温度域的温度域的运转模式切换温度数据,作为用于判断预热必要性的基准的温度数据,在该主蓄电装置A的温度低于所述运转模式切换温度的情况下,判断为需要进行该主蓄电装置A的预热。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移动体,其中,
还具有所述主蓄电装置A及所述辅助蓄电装置B的充电单元;
该充电单元的充电源为所述马达。
CN2009801001530A 2009-02-16 2009-02-16 蓄电装置系统以及使用该系统的马达驱动体和移动体 Pending CN10188413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52561 WO2010092692A1 (ja) 2009-02-16 2009-02-16 蓄電装置システム、並びに、該システムを用いたモーター駆動体及び移動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84133A true CN101884133A (zh) 2010-11-10

Family

ID=42561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01530A Pending CN101884133A (zh) 2009-02-16 2009-02-16 蓄电装置系统以及使用该系统的马达驱动体和移动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283878B2 (zh)
JP (1) JPWO2010092692A1 (zh)
CN (1) CN101884133A (zh)
DE (1) DE112009000029T5 (zh)
WO (1) WO201009269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93285A (zh) * 2011-04-18 2014-01-01 株式会社电装 电池温度调节装置
CN105340124A (zh) * 2013-07-03 2016-02-17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运行高温电池的控制设备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29288A (ja) * 2010-04-20 2011-11-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車両の蓄電装置
JP5516524B2 (ja) * 2011-07-19 2014-06-11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電源システム
JP5725297B2 (ja) * 2011-08-24 2015-05-27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電池温度調整装置
US9067502B2 (en) * 2011-08-30 2015-06-30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JP5794091B2 (ja) * 2011-10-11 2015-10-14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電源システム
WO2013161550A1 (ja) * 2012-04-24 2013-10-31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電源システムとその制御方法
JP5661691B2 (ja) * 2012-07-25 2015-01-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の蓄電装置
BE1022153B1 (nl) * 2014-08-07 2016-02-19 Fcl Holding Nv Methode voor het snelladen van loodzuur batterijen
JP2016046944A (ja) * 2014-08-25 2016-04-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US20170346089A1 (en) * 2014-12-26 2017-11-30 Sanyo Electric Co., Ltd. Battery pack
JP6491663B2 (ja) * 2014-12-30 2019-03-27 エスゼット ディージェイアイ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Sz Dji Technology Co.,Ltd 電池予熱方法、装置および機器
WO2017191818A1 (ja) * 2016-05-02 2017-11-09 株式会社 東芝 電源装置
JP7129644B2 (ja) * 2017-06-19 2022-09-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および乗り物
JP6835001B2 (ja) * 2018-01-31 2021-02-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制御装置
DE102018219824A1 (de) * 2018-11-20 2020-05-20 Robert Bosch Gmbh Antriebssystem für ein Elektrofahrzeu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Antriebssystems und Elektrofahrzeug
JP7222680B2 (ja) * 2018-12-05 2023-02-15 三桜工業株式会社 電池ケース装置及び電源装置
US20230130800A1 (en) * 2020-04-10 2023-04-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Control system for secondary battery, control circuit, and vehicle using the same
GB2598375A (en) * 2020-08-28 2022-03-02 Jaguar Land Rover Ltd Vehicle traction battery control system
WO2023052900A1 (ja) * 2021-10-01 2023-04-0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蓄電装置および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731321U (zh) * 1971-05-04 1972-12-08
JPS4731320U (zh) * 1971-05-04 1972-12-08
JPS5278036A (en) 1975-12-24 1977-07-01 Kogyo Gijutsuin Hybrid battery controlling device
JPH0670905B2 (ja) 1982-10-19 1994-09-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固体電解質電池
JP3414004B2 (ja) * 1994-11-22 2003-06-0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用バッテリの温度調節装置
JPH11176487A (ja) 1997-12-10 1999-07-02 Nissan Motor Co Ltd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温度調整装置および調整方法
JP4131309B2 (ja) 1999-02-18 2008-08-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と内燃機関のハイブリッドシステム
JP2000295784A (ja) 1999-04-08 2000-10-20 Sekisui Chem Co Ltd 電力貯蔵システム
JP4537511B2 (ja) 1999-06-15 2010-09-01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ユニット
JP2002095182A (ja) 2000-09-14 2002-03-29 Nec Eng Ltd 複合型電源装置の給電方式
JP4206630B2 (ja) * 2000-10-04 2009-01-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を有する直流電源
JP2002203593A (ja) 2000-10-23 2002-07-19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無機固体電解質薄膜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電池部材
JP2003086254A (ja) 2001-09-14 2003-03-20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ハイブリッド二次電池
JP3858986B2 (ja) 2002-03-26 2006-12-2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
JP4075487B2 (ja) * 2002-07-05 2008-04-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
JP2004047133A (ja) 2002-07-08 2004-02-12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電池パック、電子機器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215456A (ja) * 2003-01-08 2004-07-29 Ngk Insulators Ltd ハイブリッド電池システム
JP4161919B2 (ja) 2004-03-02 2008-10-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制御装置
JP2005318675A (ja) * 2004-04-27 2005-11-10 Toyota Motor Corp 電気システム
US20060022646A1 (en) * 2004-07-28 2006-02-02 Moore Stephen W Method for battery cold-temperature warm-up mechanism using cell equilization hardware
JP2006120334A (ja) 2004-10-19 2006-05-11 Toyota Motor Corp バッテリ温度管理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自動車
JP2008029071A (ja) * 2006-07-19 2008-02-07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
JP4535039B2 (ja) * 2006-07-25 2010-09-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源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蓄電装置の昇温制御方法、ならびに蓄電装置の昇温制御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取可能な記録媒体
JP2008061487A (ja) * 2006-07-31 2008-03-13 Toyota Motor Corp 電源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蓄電装置の昇温制御方法、ならびに蓄電装置の昇温制御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取可能な記録媒体
JP2008135379A (ja) 2006-10-25 2008-06-12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5296323B2 (ja) 2007-03-13 2013-09-25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全固体電池
JP2008288037A (ja) 2007-05-17 2008-11-27 Toyota Motor Corp 全固体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4946749B2 (ja) * 2007-09-14 2012-06-0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制御装置
JP4353305B2 (ja) * 2008-03-21 2009-10-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源制御回路
JP4932810B2 (ja) * 2008-10-20 2012-05-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用バッテリの充電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4856209B2 (ja) * 2009-03-30 2012-01-18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性能測定装置、電池制御システム及び車両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93285A (zh) * 2011-04-18 2014-01-01 株式会社电装 电池温度调节装置
CN103493285B (zh) * 2011-04-18 2016-10-19 株式会社电装 电池温度调节装置
CN105340124A (zh) * 2013-07-03 2016-02-17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运行高温电池的控制设备和方法
CN105340124B (zh) * 2013-07-03 2018-06-05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运行高温电池的控制设备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0092692A1 (ja) 2012-08-16
US20110037420A1 (en) 2011-02-17
US8283878B2 (en) 2012-10-09
DE112009000029T5 (de) 2013-10-10
WO2010092692A1 (ja) 2010-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84133A (zh) 蓄电装置系统以及使用该系统的马达驱动体和移动体
Hu et al.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in batteries: a survey of principal roles, types, and management needs
EP2926402B1 (en) Battery control device, control method, control system and electric vehicle
CN101185185B (zh) 二次电池和使用了该二次电池的电源系统、以及电源系统的使用方法
CN105210226B (zh) 具有多个电阻位的可充电电池
US8674659B2 (en) Charge control device and vehicle equipped with the same
JP6347212B2 (ja) 制御装置、蓄電モジュール、電動車両、電源システムおよび制御方法
EP2947750B1 (en) Electrical storage apparatus and startup method
KR101603647B1 (ko) 저온 환경의 성능 개선을 위한 배터리팩 제어장치
CN106252788A (zh) 一种锂电池低温加热方法及其装置
US9506989B2 (en) Battery remaining amount detection unit, electric vehicle, and electric power supply unit
KR101715700B1 (ko) 저온 환경의 성능 개선을 위한 배터리팩 제어장치
KR101612645B1 (ko) 축전 장치 관리 시스템
CN110416640A (zh) 组合动力电池充放电控制方法、系统及汽车
JP2014238966A (ja) 電源装置及び電気推進車両並びに二次電池の昇温方法
JPWO2019124187A1 (ja) 制御装置、制御方法、電池パック、電源システム、電子機器、電動工具及び電動車両
Singh et al. Analytical Study and Comparison of Solid and Liquid Batteries for Electric Vehicles and Thermal Management Simulation
CN220021304U (zh) 混合电池系统、启动电池、动力电池和车辆
KR101543265B1 (ko) 차량용 전원공급장치 및 차량의 전원 제어방법
CN112260358B (zh) 复合储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移动设备
JPH10108380A (ja) 電気自動車用二次電池の充電装置およびその充電方法
US20240151201A1 (en) Vehicle emergency starting device and a control method thereof
Ding et al. Technical challenges for vehicle 14V/28V lithium ion battery replacement
JP6627675B2 (ja) 満充電容量回復処理方法
CN115848299A (zh) 电动汽车的双电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