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57156A - 电梯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57156A
CN101857156A CN201010116807A CN201010116807A CN101857156A CN 101857156 A CN101857156 A CN 101857156A CN 201010116807 A CN201010116807 A CN 201010116807A CN 201010116807 A CN201010116807 A CN 201010116807A CN 101857156 A CN101857156 A CN 1018571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floor
time
advent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168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57156B (zh
Inventor
吉川敏文
西田武央
鸟谷部训
星野孝道
会田敬一
关根英则
渡边贤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Hitachi Mito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571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71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571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71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电梯系统,该电梯系统对多台电梯轿厢(40A,40B,41A,41B)的运行进行控制,使得乘客能够在规定的换乘楼层(第二大厅楼层)相互换乘电梯,在所述电梯系统中,计算换乘楼层中乘坐上行电梯的乘客人数和乘坐下行电梯的乘客人数之间的比率,并且根据计算出的值控制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201)。从而无论换乘楼层中的上行人流量与下行人流量之间的平衡情况如何,均能够提高运送效率,并且能够使乘客迅速地换乘电梯。

Description

电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多台电梯的运行进行控制的群管理电梯系统,尤其适用于由多个电梯群(电梯组)构成的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方案,其在由多个电梯群(电梯组)构成的群管理电梯系统中,为了缩短从一个电梯群换乘到另一个电梯群时的等待时间,也就是为了在不降低运送能力的情况下,使得在载有需要换乘电梯的乘客的电梯到达换乘楼层后,换乘用的电梯再到达,对各台电梯进行分配控制,使得能够按照各台电梯到达换乘楼层的周期和方向即换乘电梯的乘客(乘客、使用者)的方向来变更到达时刻。
此外,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方案,其在需要在某一楼层换乘电梯时,为了使换乘所需的时间达到最小,针对在换乘楼层的上方或者下方提供服务的电梯群,根据人流量的情况来变更电梯群的控制参数,在人流的主方向是前往上部楼层时,使在换乘楼层的下方提供服务的电梯迅速到达换乘楼层,并且延迟停靠在换乘楼层上的电梯的出发时间。
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一种方案,其为了缩短在往返电梯的下方标准楼层以及上方标准楼层的电梯门厅的等待时间以及减少等待人数,根据在当前电梯之前出发的前一班电梯到达该当前电梯停靠楼层的时间或者离开该楼层的时间以及在当前电梯之后出发的下一班电梯到达该当前电梯停靠楼层的时间或者离开该楼层的时间来决定该当前电梯从其停靠楼层出发的时间。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特开平07-18752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特开平01-9857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专利特开平09-255244号公报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仅仅根据换乘电梯的乘客的方向来变更电梯到达换乘楼层的时间顺序,而没有对实际的换乘楼层中的人流量作出任何考虑。所以,在前往上部楼层的人流量为主或者前往下部楼层的人流量为主的情况下没有大的问题。可是,在实际上,两个方向的人数基本相同或者前往上部楼层的人流量稍多等上下方向的人流量基本相等的情况在整体时间中占了大多数时间,在上下方向的人流量基本相等的情况下,现有技术难以做到让乘客迅速地换乘电梯,并且难以提高有换乘的电梯系统的运送效率。
例如,在前往上部楼层的人流量稍多的情况下,如果使上层侧的电梯到达换乘楼层,则乘坐下行电梯的乘客(使用者)的等待时间将变长,无法满足换乘楼层中的上行人流量与下行人流量之间的需求平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使得无论换乘楼层中的上行人流量与下行人流量之间的需求平衡情况如何,均能够提高运送效率,并且能够使乘客迅速地换乘电梯。此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在具有换乘层的电梯系统中,也能够在整体上消除乘客长时间地等待电梯到达的现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梯系统,该电梯系统对多台电梯轿厢40A,40B,41A,41B的运行进行控制,使得乘客能够在规定的换乘楼层(第二大厅楼层)相互换乘电梯,在所述电梯系统中,计算换乘楼层中乘坐上行电梯的乘客人数和乘坐下行电梯的乘客人数之间的比率,并且根据计算出的值来控制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201。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计算规定的换乘楼层(第二大厅楼层)中乘坐上行电梯的乘客人数和乘坐下行电梯的乘客人数之间的比率,并且根据计算出的值来控制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由此,无论换乘楼层中的上行人流量与下行人流量之间的需求平衡情况如何,均能够使乘客迅速地换乘电梯,从而能够提高电梯的运送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的方块图。
图2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换乘楼层中的情况的俯视图。
图3是详细表示一实施方式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shuttle elevator)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部分的方块图。
图4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差目标值设定部分的方块图。
图5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进行到达时间差控制时的各台电梯的运行动作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一实施方式中在电梯轿厢内显示换乘用电梯的引导信息的示例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时间上的等间隔化控制部分的方块图。
图8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综合时间调整量运算部分的方块图。
图9是对一实施方式的控制时间常数的关系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0是对一实施方式的控制时间常数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前往上部楼层的换乘人流拥挤时的各台电梯的运行动作的曲线图。
图12是表示相对于图11的控制改变了控制时间常数时的各台电梯的运行动作的曲线图。
图13是对一实施方式的到达时间差控制和时间上的等间隔化控制进行说明的曲线图。
图14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到达时间调整指令生成部分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调整项目表和调整指令的图。
图16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延长了停止时间时的引导信息显示方法的主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的方块图。
图18是对一实施方式的到达时间差的调整进行说明的曲线图。
符号说明:
10A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
10A1共用通信线;
10A2电梯门厅信息收集部分;
10A3单台电梯信息收集部分;
10A4运行信息分析部分;
10A5预测到达时间计算部分;
10A6时间上的等间隔化控制部分;
10A7综合时间调整量计算部分;
10A8到达时间调整指令生成部分;
10B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
20综合群管理装置;
201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部分;
30A单台电梯控制装置(下部楼层往返电梯:1号电梯);
31A单台电梯控制装置(下部楼层往返电梯:2号电梯);
30B单台电梯控制装置(上部楼层往返电梯:1号电梯);
31B单台电梯控制装置(上部楼层往返电梯:2号电梯);
40A电梯轿厢(下部楼层往返电梯:1号电梯);
41A电梯轿厢(下部楼层往返电梯:2号电梯);
40B电梯轿厢(上部楼层往返电梯:1号电梯);
41B电梯轿厢(上部楼层往返电梯:2号电梯);
40A1电梯轿厢内呼叫登记按钮;
40A2电梯轿厢内负载传感器;
40A3电梯轿厢内乘客人数检测用摄像机;
50第一大厅楼层(底层大厅楼层);
51第二大厅楼层(空中大厅楼层);
53第三大厅楼层(空中大厅楼层);
501电梯门厅呼叫登记装置(包括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
502电梯门厅等待乘客检测用摄像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表示在高度达数百米的超高层大楼中使用的电梯系统的结构,整个电梯系统由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群构成,并且通过综合群管理装置20、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10A以及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10B对具有多个电梯群的电梯系统整体进行综合控制。
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在大楼的出入楼层(大厅楼层)即第一大厅楼层50与位于第一大厅楼层50上方的第二大厅楼层51之间进行运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群在第二大厅楼层51与位于第二大厅楼层50上方的第三大厅楼层52之间进行运行。其中,第二大厅楼层51和第三大厅楼层52是所谓的空中大厅(sky lobby)楼层(设置在上部楼层的大厅楼层)。
从第一大厅楼层前往第三大厅楼层或第三大厅楼层以上的楼层的乘客首先乘坐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前往第二大厅楼层,在该楼层从下部楼层往返电梯换乘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后前往第三大厅楼层。其中,在前往位于第三大厅楼层上方的未图示的楼层时,乘坐区域电梯(local elevator,在各个楼层之间提供服务的电梯)或者为更高楼层的大厅楼层提供服务的往返电梯。另外,下行方向的移动也与上行方向的场合相同,从位于第三大厅楼层上方的楼层前往第一大厅楼层的乘客首先前往第三大厅楼层,此后换乘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前往第二大厅楼层,最后换乘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前往第一大厅楼层。
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由2台电梯轿厢40A、41A构成。各台电梯轿厢由单台电梯控制装置30A、31A进行控制。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10A将上述2台电梯作为一个电梯群进行管理。从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10A向各个单台电梯控制装置(30A、31A)分别发送控制指令,将2台电梯轿厢40A、41A作为一个电梯群进行运行控制。
第一大厅楼层和第二大厅楼层中分别设置有电梯门厅呼叫登记装置501以及电梯门厅等待乘客检测传感器502,从上述装置获取的电梯门厅呼叫信息和电梯门厅等待人数信息被传送到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的电梯门厅信息收集部分10A2。各台电梯轿厢中分别设置有用于检测电梯轿厢内人数的电梯轿厢内负载传感器40A2、电梯轿厢内乘坐人数检测用的摄像机40A3以及登记目的地楼层用的电梯轿厢内呼叫登记装置40A1,所登记的目的地楼层信息和电梯轿厢内乘坐人数数据等通过未图示的通信线或者无线被传送到各台电梯轿厢的单台电梯控制装置。通过对负载传感器、电梯轿厢内检测用的摄像机以及目的地楼层的信息进行组合,能够检测出或者推算出在各个停靠楼层上下电梯的人数,并且能够根据该数据来检测或者推测人流量(在各个楼层之间移动的单位时间内的乘客人数)。上述运算处理由各个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的运行信息分析部分执行。
在各台电梯轿厢中设置有换乘控制显示装置40A4,所述换乘控制显示装置40A4向电梯轿厢内的乘客显示此后应该换乘的电梯的信息或者显示为了调整电梯到达时间而使电梯暂停的时间等的信息。通过换乘控制显示装置40A4,电梯轿厢内的乘客能够事先了解此后应换乘的电梯,从而能够在到达换乘楼层(第二大厅楼层)后迅速地乘入此后应换乘的电梯。此外,在图1中,只对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电梯轿厢40A图示了电梯轿厢内装置,但其他的电梯轿厢41A、40B、41B中也设置有相同的装置。
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具有与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相同的结构。从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10B向各个单台电梯控制装置(30B、31B)发送控制指令,将2台电梯轿厢40B、41B作为一个电梯群进行运行控制。
在由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群构成且多个电梯群之间相互进行合作的电梯系统中,根据换乘电梯的乘客的人流量情况以及各台电梯的运行情况,在包括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在内的系统整体上对各台电梯轿厢进行适当的控制,由此能够更为迅速地换乘电梯。具体来说是,通过设置在综合群管理装置20内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部分201、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10A的时间上的等间隔化控制部分10A6、综合时间调整量计算部分10A7、到达时间调整指令生成部分10A8以及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10B的时间上的等间隔化控制部分10B6、综合时间调整量计算部分10B7以及到达时间调整指令生成部分10B8的控制处理,进行与人流量相应的适当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合作控制(对两者的到达时间差进行的合作控制),并且进一步组合对各个楼层区域的群管理电梯进行的等间隔化控制,由此能够在系统整体上实现与乘客的情况以及各台电梯轿厢的运行情况相适应的控制。
以下对综合群管理装置20进行说明。
综合群管理装置20从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的共用通信线10A1以及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的共用通信总线10B1输入与各种人流量相关的信息(从群管理装置的运行信息分析部分10A4、10B4获取),并将其输入到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部分201。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部分201根据上述输入信息来检测或者推测换乘楼层中的人流量,并根据该人流量将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到达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差调整为适当的时间差,使得主要人流量的乘客能够迅速地换乘电梯(乘入下一台电梯轿厢所需的时间缩短)。该部分的内容将在后述部分参照图3、图4和图6进行详细说明。
从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部分201向各个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10A、10B发送与下部楼层往返电梯以及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各台往返电梯的换乘楼层到达时间的调整量相关的指令。
以下对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10A的结构进行说明。
共用通信线10A1将各个控制部分彼此连接起来,使得在各个控制部分之间能够进行收发数据(信息)的通信。作为控制部分的电梯门厅信息收集部分10A2通过电梯门厅呼叫输入装置以及电梯门厅等待人数检测传感器收集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各个电梯门厅的呼叫信息和等待乘客信息等。单台电梯信息收集部分10A3收集各台电梯的电梯轿厢(40A、41A)的位置和速度等的运行状态以及电梯轿厢内的人数和目的地楼层等的信息。运行信息分析部分10A4根据收集到的电梯门厅信息和单台电梯信息来计算由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负责的服务楼层区域的人流量(垂直移动的乘客的流量)和各个服务楼层的停靠概率以及平均停靠时间等。
人流量信息被传送到综合群管理装置中,用于检测和推测换乘楼层中的人流量。各个服务楼层的停靠概率和平均停靠时间等的信息被传送到预测到达时间计算部分10A5,用于计算各台电梯轿厢的预测的换乘楼层到达时间。预测到达时间计算部分10A5根据各台电梯轿厢的当前位置、电梯轿厢的移动方向、速度或者停靠状态、楼层间距离、额定速度、各个服务楼层的停靠概率、平均停靠时间、电梯门厅呼叫以及电梯轿厢呼叫(在电梯轿厢内的目的地楼层登记装置登记的呼叫)等信息计算各台电梯轿厢到达下一个换乘楼层(第二大厅楼层)所需的时间以及到达下下一个换乘楼层(第一大厅楼层)所需的时间即预测到达时间。例如,在作为预测对象的电梯轿厢停靠在第一大厅楼层上并且将要出发,其不停靠中途楼层而直达换乘楼层(第二大厅楼层)时,该电梯轿厢的预测到达时间可以根据楼层的高度×直达区间的楼层数/额定速度计算出(由于实际上还具有加速区域和减速区域,所以与实际到达时间有点误差)。
时间上的等间隔化控制部分10A6用于将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中的各台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控制为等间隔,其根据各台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来求出到达时间间隔的预测值,并计算各台电梯轿厢的到达时间的调整量,从而使得预测值接近等间隔的目标值。
综合时间调整量计算部分10A7根据由设置在综合群管理装置20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部分201计算出的下部楼层往返电梯中的各台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的调整量(以下称为“第一调整量”)以及由时间上的等间隔化控制部分10A6计算出的各台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的调整量(以下称为“第二调整量”),即根据下部楼层往返电梯与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差和时间上的等间隔化来计算各台电梯轿厢的到达时间调整量。该部分的内容将在后述部分参照图8、图9、图11和图13进行详细说明。
到达时间调整指令生成部分10A8根据由综合时间调整量计算部分10A7计算出的各台电梯轿厢的到达时间调整量来决定调整手段(调整项目)和所要调整的时间量,并将到达时间调整指令作为调整手段和所要调整的时间量的组合信息传送到对象电梯轿厢的单台电梯控制装置(30A或者31A)中。下部楼层往返电梯中的各台电梯的单台电梯控制装置按照各自的到达时间调整指令来控制各台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其结果,各台电梯轿厢的与上部楼层往返电梯之间的到达时间差被调整,从而使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中的各台相接近的电梯轿厢之间的时间上的间隔相等。
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10B的情况也与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10A相同,通过预测到达时间计算部分10B5来计算各台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通过时间上的等间隔化控制部分10B6来计算到达时间调整量,使得各台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的间隔接近等间隔。并且,综合时间调整量计算部分10B7根据由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部分201算出的到达时间调整量(第一调整量)以及由时间上的等间隔化控制部分10B6算出的到达时间调整量(第二调整量)来计算各台电梯轿厢的到达时间调整量。
到达时间调整指令生成部分10A8根据所算出的各台电梯轿厢的到达时间调整量来决定各台电梯轿厢的到达时间调整指令。到达时间调整指令被传送到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各个单台电梯控制装置(30B,31B)中,以此来控制(调整)各台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第二大厅楼层)的到达时间。
图2表示由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由6台电梯构成的电梯群)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由6台电梯构成的电梯群)构成的电梯系统的换乘楼层的情况。
下部楼层往返电梯中的5号电梯到达后,换乘电梯的乘客走下电梯,并在电梯门厅行走以换乘位于同一楼层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此时2号电梯为换乘用电梯)。此时,需要对以下情况加以考虑。
(1)如果下部楼层往返电梯或者上部楼层往返电梯接二连三地到达,则换乘楼层将变得非常拥挤,由于乘客相互穿梭行走,从而无法迅速地换乘电梯,导致无法乘入换乘用电梯的乘客增加。在下部楼层往返电梯中的5号电梯到达后4号电梯也立刻到达的情况下,从5号电梯和4号电梯下来的乘客彼此之间穿梭行走,使得无法顺利地从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5号电梯换乘到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2号电梯中。因此,为了能够更为顺利地换乘电梯,首先需要避免各个群管理电梯出现不均匀地挤在一起运行的情况。
(2)为了将电梯控制成能够顺利地换乘电梯,需要对换乘电梯所需的时间作出考虑,也就是说,需要考虑到从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5号电梯的电梯门厅步行到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2号电梯的电梯门厅所需的时间。
在图1所示的电梯系统中,通过使时间上的等间隔化控制部分(即图1的10A6,10B6)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部分(即图1的201)的控制时间常数(与跟随控制目标值的时间上的速度、响应速度或者响应时间相对应的常数)之间形成一定差值,不仅能够避免各个电梯不均匀地挤在一起运行,同时还能够根据人流量的情况使换乘变得更为顺利。
图3表示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部分201的详细结构。该控制部分检测或者推测换乘电梯的乘客的人流量,并根据该人流量中的上行(UP)方向和下行(DN)方向的乘坐人数的比率(人流量比率),实施对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到达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差进行调整的控制。由此,能够在整体上使乘客更为方便地换乘电梯。
在换乘人流量计算部分2011中,使用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人流量数据(从图1的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的运行信息分析部分10A4传送)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人流量数据(从图1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的运行分析部分10B4传送),计算换乘电梯的乘客的人流量。换乘人流量具体由以下两个要素表示。
(1)每规定时间的UP方向的换乘电梯的乘客人数(例如100人/5分钟)
(2)每规定时间的DN方向的换乘电梯的乘客人数
UP方向的乘客是指从下部楼层往返电梯换乘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乘客,DN方向的乘客是指从上部楼层往返电梯换乘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乘客。上述乘客的数量例如分别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求得。
UP方向的换乘电梯的乘客人数=(在换乘楼层从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下来的人数+在换乘楼层乘入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的人数)/2
DN方向的换乘电梯的乘客人数=(在换乘楼层从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群下来的人数+在换乘楼层乘入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的人数)/2
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到达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差的目标值设定部分2012根据计算出的换乘人流量,设定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到达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差的目标值。目标值的设定方法将在后述部分参照图4进行详细说明。
在换乘用电梯组选择部分2013中,根据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到达换乘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数据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到达换乘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数据,选择到达时间最为接近的电梯组(pair)作为换乘用电梯组。例如,选择下部楼层往返电梯轿厢和预计在该电梯轿厢后最早到达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轿厢的组作为UP方向的换乘用电梯组。
在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中的各个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差的计算部分2014中,根据所选出的换乘用电梯组中的各台电梯轿厢的预测到达时间的差来计算预测的到达时间差。在UP方向的换乘用电梯组中,根据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到达换乘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假设为20秒)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到达换乘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假设为10秒),能够算出预测的到达时间差为10秒。
在上部楼层往返电梯或者下部楼层往返电梯中的各台电梯轿厢的到达时间调整量计算部分2015中,根据到达时间差的目标值和实际预测的到达时间差,例如根据两者的偏差来计算各台电梯轿厢的到达时间的调整量。如上所述,通过确定到达时间差的目标值,并将该目标值与到达时间差的预测值进行比较(偏差),由此来控制到达时间差(控制各台电梯轿厢的到达时间)。
例如,在预测到达时间差为10秒的场合,假设目标值为20秒,则需要增加+10秒的到达时间差,也就是将该到达时间差的1/2分配为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调整量。为此,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调整量为-5秒(调整为提前5秒到达),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调整量为+5秒(调整为延迟5秒到达)。对下部楼层往返电梯以及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换乘用电梯组的各组进行上述计算。
在以上的说明中,将偏差均等地分配为1/2,但也可以设置成向某一方分配得多一点。例如,由于延迟到达时间比较方便,所以将较多的偏差分配给延迟的电梯轿厢。
也可以不将所有的偏差均作为调整量,而将偏差乘以一定的系数增益(例如,偏差的30%)得到的值作为调整量。也就是说,如果想要一下子接近目标值,则调整量将变大,并且电梯轿厢的运行控制的变更量也会增大,因此,降低每一次调整的变更量,使得逐渐接近目标值。
优选在各个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的综合时间调整量计算部分乘以系数增益,在上部楼层往返电梯或者下部楼层往返电梯中的各台电梯轿厢的到达时间调整量计算部分2015中算出的各台电梯轿厢的到达时间调整量被传送到相对应的各个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的综合时间调整量计算部分中。
由换乘用电梯组选择部分2013选出的换乘用电梯组的数据通过通信线,经由图1的各个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传送到换乘用电梯组中的相应的电梯,并经由该电梯的单台电梯控制装置传送到电梯轿厢内的换乘控制显示装置。由此,在从下部楼层往返电梯换乘上部楼层往返电梯时,在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电梯轿厢内显示此后应该乘坐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中的一台电梯。
图6表示一个示例,其表示在下部楼层往返电梯中的1号电梯的电梯轿厢(40A)内显示在换乘楼层应该换乘的电梯名以及到达该电梯的移动路径(路径)。能够如上所示地事先显示换乘用电梯的信息,是因为在换乘用电梯组选择部分中根据预测到达时间选择了换乘用电梯组的缘故。并且,由于将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和各个往返电梯群中的电梯的时间上的等间隔控制组合起来进行控制,所以能够稳定地维持和确立换乘用电梯组(能够如后述的图11(c)那样明确地区别各个换乘用电梯组),由此,能够事先切实地进行换乘用电梯的引导信息显示。
在图4中,横轴表示换乘人流量(将UP方向和DN方向的换乘电梯的乘客人数的比率作为参数),纵轴表示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的目标值(Tref),所述图4表示根据换乘人流量决定的到达时间差目标值。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表示从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换乘楼层到达时间点起至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点为止的时间(图4的右上图Tref)。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电梯轿厢的换乘楼层到达时间点至相同的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下一台到达电梯轿厢的到达时间点为止的差为ta(图4的右上图ta)。
到达时间差的目标值Tref具有随着UP方向的乘客人数的比率变大(DN方向的乘客人数的比率变小)而变小,随着UP方向的乘客比率减少(DN方向的乘客人数增加)而连续增加的特性。在UP方向的乘客人数和DN方向的乘客人数的比率相等时,目标值Tref被设定为ta的1/2,即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当前电梯轿厢与此后到达的电梯轿厢的到达时间间隔的一半。也就是说,根据换乘人流量的UP方向或者DN方向的比率,连续地规定(调整)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的目标值Tref,并且将规定目标值(Tref)设定成随着UP方向的乘客人数的比率越大(DN方向的乘客人数的比率越小),使成对(pair)的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到达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差越小。通过上述设定,可以获取以下优点。
为了使UP方向的换乘电梯的乘客能够顺利地换乘电梯,优选在从下部楼层往返电梯下来的乘客到达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电梯门厅时(或者即将到达电梯门厅时),换乘用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电梯轿厢到达该电梯门厅,使得乘客能够乘入该换乘用的电梯轿厢中。同样,为了使DN方向的换乘电梯的乘客能够顺利地换乘电梯,优选在从上部楼层往返电梯下来的乘客到达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电梯门厅时(或者即将到达电梯门厅时),换乘用的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电梯轿厢到达该电梯门厅,使得乘客能够乘入该换乘用的电梯轿厢中。因此,在UP方向的换乘电梯的乘客人数的比率较大时,优选比率越大则越优先考虑UP方向的乘客的便利性,此时,缩小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与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之间的时间差(与Tref相对应)。
相反,在DN方向的换乘电梯的乘客人数比率的较大时,优选比率越大则越优先考虑DN方向的乘客的便利性,此时,优选加大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与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之间的时间差(加大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与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之间的时间差(与Tref相对应)。因此,通过具有图4所示特征的特性,能够将到达时间差的目标值设定为与换乘人流量相应的适当的到达时间差的目标值。
换乘人流量中的UP方向的乘客人数的比率和DN方向的乘客人数的比率会因大楼的用途、是星期几、时间段以及大楼内的各种活动等而出现各种变化。因此,如图4所示,通过将目标值设定成根据换乘人流量(UP方向的乘客人数的比率或者DN方向的乘客人数的比率)而连续变化,并且在UP方向的乘客人数的比率越大时,使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到达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的差越小,则能够灵活地应对变化形式繁多的换乘人流量。其结果,无论出现哪种换乘人流量状态,均能够通过对各个往返电梯群中的电梯的运行进行控制来使得乘客的大多数能够方便地换乘电梯。
此外,在图4所示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目标值的特性中还设定有换乘时间的富裕量(tm)。具体来说是,在UP方向的乘客人数的比率为100%的状态下,不使到达时间差的目标值Tref为零,而是将该目标值设定为在换乘时间的富裕值tm以上。富裕值tm对应于在换乘楼层换乘电梯所需的时间(在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门厅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门厅中的行走时间)。在考虑到换乘电梯所需的时间的情况下(使到达时间差在换乘电梯所需的时间以上),在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的调整上附加条件,由此能够使得所有的换乘电梯的乘客均能切实地换乘到下一台电梯轿厢。换乘电梯所需的时间因大楼的换乘楼层的平面布置结构以及乘客的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所以优选根据大楼的情况(有时进一步根据时间段)对换乘时间的富裕值tm进行调整。
图5表示对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进行到达时间差控制时的各台电梯轿厢的运行情况的示例。图5(a)表示换乘电梯的乘客人数中的UP方向的人数比率为95%,DN方向的人数比率为5%时的控制结果的示例。曲线图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楼层位置,各条曲线表示电梯轿厢的运行轨迹。以下将该图称为运行曲线图。
在各条曲线中,实线A01和虚线A02表示2台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运行轨迹,实线B01和虚线B02表示2台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运行轨迹。各条实线(例如实线A01和实线B01)表示的电梯成为在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中被选定的换乘用电梯组(在图3的换乘用电梯组选择部分中选定)。各台电梯轿厢的运行轨迹表示从到达换乘楼层起至再次返回该换乘楼层所需的时间(运行1个周期的时间),这一时间大约为1分钟~3分钟,较长的为5分钟左右。
图5(a)、(b)和(c)分别表示与换乘人流量的状况相应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的控制结果,其具有以下2个特征。
(1)根据换乘人流量的UP方向或者DN方向的比率,连续地调整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
(2)将到达时间差控制成随着UP方向的乘客人数的比率的增加,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与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之间的到达时间差缩小,并且到达时间差被调整为随着DN方向的乘客人数的比率的增加,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与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之间之间的到达时间差缩小。
图5(a)表示UP方向的乘客人数的比率为95%即UP方向的乘客占绝对多数时的情况,由实线A01表示的下部楼层往返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后(X01),由实线B01表示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轿厢在经过了将换乘电梯所需的时间考虑在内的最小时间(T01)后到达换乘楼层(X02)。同样,由虚线A02表示的下部楼层往返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后(X03),由实线B02表示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轿厢在经过了将换乘电梯所需的时间考虑在内的最小时间(T02)后到达换乘楼层(X04)。其结果,占换乘电梯的乘客的大多数的UP方向的乘客不需要等待就能够顺利地从下部楼层往返电梯换乘到上部楼层往返电梯。
图5(b)表示换乘电梯的乘客人数中的UP方向的人数比率占50%,并且DN方向的人数比率也占50%时的情况,此时,将到达时间差控制成使两个方向的乘客在换乘楼层的等待时间相等。即,通过对到达时间差进行控制,使得由实线A01表示的下部楼层往返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Y01)的时间点至由实线B01表示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Y02)的时间点为止的时间(T03)和由实线B01表示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Y02)的时间点至由实线A01表示的下部楼层往返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Y03)的时间点为止的时间(T04)相等。其结果,能够同时缩短UP方向和DN方向的乘客在换乘楼层的等待时间,并且能够避免某一方向的等待时间过长。
图5(c)表示换乘电梯的乘客人数中的UP方向的人数比率为30%,DN方向的人数比率为70%时的情况,此时的情况为DN方向的人数比率稍多。在此,也如图4所示,为了根据各个方向的人数比率来控制到达时间差,将到达时间差控制成在一定程度上优先考虑DN方向的换乘电梯的乘客,以此来缩短DN方向的乘客的等待时间。此时,由实线A01表示的下部楼层往返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Z01)的时间点至由实线B01表示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Z02)的时间点为止的时间(T05)变得较长,而由实线B01表示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Z02)的时间点至由实线A01表示的下部楼层往返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Z03)的时间点为止的时间(T06)变得较短。其结果,人数稍多的DN方向的换乘电梯的乘客的换乘等待时间变短。
以上参照图3和图4对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进行了说明,在该控制中,根据UP方向的换乘电梯的乘客和DN方向的换乘电梯的乘客的比率进行适当的分配,能够避免乘客在换乘各个换乘用电梯轿厢(此后换乘的电梯轿厢)时的换乘时间变得过长,即能够避免长时间等待的发生,并且能够形成如图5(a)、(b)和(c)所示那样的根据换乘人流量由各台电梯轿厢进行合作运行的状态。
图7表示各个往返电梯群的群管理装置内的时间上的等间隔化控制部分(图1的10A6,10B6)的详细的控制结构,通过该时间上的等间隔化控制部分,将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中的各台电梯轿厢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群中的各台电梯轿厢分别控制成在时间上隔开相等间隔地到达换乘楼层。也就是说,确定各台电梯轿厢的到达时间的目标值(在时间上以相等间隔到达时的时间间隔),将所确定的值与预测的各台电梯轿厢的到达时间的间隔进行比较,以此来调整各台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的时间。
到达时间间隔目标值计算部分10A61根据运行1周的平均时间数据(通过运行信息分析部分算出)和电梯台数数据(通过单台电梯信息收集部分算出)计算到达时间间隔目标值。到达时间间隔目标值为各台电梯轿厢在时间上隔开相等的间距到达时的时间间隔,到达时间间隔目标值根据到达时间间隔目标值=运行1周的平均时间数据/电梯台数这一公式算出。
到达换乘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的计算部分10A62根据预测到达时间数据(通过预测到达时间计算部分算出)计算各台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在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间隔计算部分10A63中,根据相接近的各台电梯轿厢的预测到达时间的差来计算各台电梯轿厢到达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间隔(预测值)。在到达时间调整量计算部分10A64中,根据到达时间间隔目标值和计算出的到达时间间隔(预测值),例如根据两者的偏差来计算各台电梯轿厢的到达时间的调整量。
例如,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由二台电梯构成,并且假设1号电梯(先到)和2号电梯(后到)的到达间隔(预测值)为10秒,到达时间间隔目标值为20秒时,通过分别均等地调整该10秒的偏差,能够将1号电梯的到达时间的调整量决定为-5秒(先到),将2号电梯的到达时间的调整量决定为+5秒(后到)。如上所述,根据目标值和预测值的偏差来调整各台电梯轿厢的到达时间的间隔,能够将各台电梯轿厢控制成隔开相等的时间到达换乘楼层。
图8表示各个往返电梯群的群管理装置内的综合时间调整量计算部分(图1的10A7,10B7)的详细的控制结构。在综合时间调整量计算部分中,针对各台电梯轿厢,综合地使用由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得到的到达时间调整量(以下称为第一调整量)和由时间上的等间隔化控制得到的到达时间调整量(以下称为第二调整量)来计算相关电梯轿厢的最终的到达时间调整量。第一调整量和第二调整量分别具有不同的目的,组合不当可能会导致彼此之间产生干扰,使得控制整体出现异常。在此,以彼此之间不会产生干扰的方式对第一调整量和第二调整量进行组合,使得能够在整体控制上进行适当的控制。
从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部分(图1的201)发出的时间调整量信号(以下表示为S1)通过乘法电路10A71乘以加权系数(增益)K1后输入到加法电路10A73中。从时间上的等间隔化控制部分(图1的10A6或者10B6)发出的时间调整量信号(以下表示为S2)通过乘法电路10A72乘以加权系数K2后输入到加法电路10A73中。在加法电路10A73中加上K1·S1和K2·S2,此时,所得到的结果(K1·S1+K2·S2)为综合时间调整量。也就是说,综合时间调整量以S1和S2的加权线性和算出,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该加权系数K1、K2满足如下条件。
K2>K1    (1)
其结果,到达时间被调整为优先考虑S2(时间上的等间隔化控制部分的时间调整量)。其中,在K2和K1的关系方面,优选将K2设定为K1的3~10倍左右的大小。
通过对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部分的时间调整量和时间上的等间隔化控制部分的时间调整量中的后者乘以更大的加权系数来进行加权加法运算,能够将等间隔化控制部分的控制时间常数设定成小于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部分的控制时间常数。也就是说,能够将等间隔化控制的控制速度控制成大于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的控制速度。图9表示上述关系。通过如上所述那样使两个控制的控制时间常数具有差值,能够避免两者彼此之间发生干扰,能够使控制在整体上发挥适当的作用。该效果将在后述部分参照图11和图12进行详细的说明。
以下参照图10对“控制时间常数”的含义进行说明。“控制时间常数”与跟随被控制成跟随目标值的控制对象的状态值的目标值的时间上的速度,也就是响应速度或者响应时间相对应。在图10中,控制对象的状态值(实线)接近目标值(虚线)而到达目标值的大约63%时的时间为时间常数。在反馈控制时,通常是控制增益(相对于目标值和反馈值的偏差的增益)越大,则对目标值的跟随速度越快,时间常数越短。
图11表示根据式(1)对图1所示的电梯系统设定了图8所示的综合时间调整量运算部分的加权系数时的控制结果。在图11中,参照图11(a)、(b)、(c)的顺序表示了经时性的变化情况。具体来说是,由于已经被控制成了“相同楼层区域(或者电梯群)中的各台电梯轿厢的等间隔控制的时间常数<不同楼层区域(或者电梯群)中的各台电梯轿厢的到达时间差控制的时间常数”,所以,首先将各个楼层区域(或者电梯群)中的各台电梯轿厢控制成在时间上处于等间隔状态,此后控制上部楼层往返电梯与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差(或者到达时间间隔)。
图11的的曲线图与图5的曲线图相同,表示2台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和2台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运行曲线图。在各条曲线中,实线A01和虚线A02表示2台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运行轨迹,实线B01和虚线B02表示2台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运行轨迹。各条实线(例如实线A01和实线B01)以及各条虚线(虚线A02和虚线B02)分别在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中被选择为换乘用电梯组(通过图3的换乘用电梯组选择部分选择)。以下按照图11(a)、(b)、(c)的顺序对控制动作的过程进行说明。此外,图中的换乘人流量为UP方向拥挤时的换乘人流量。
图11(a)表示实施控制前的状态。在实际中,由于始终进行控制,所以不会出现图11(a)所示的状态。图11(a)表示的是假定停止控制后会形成如图所示的状态(如下所述,这是最不好的状态)。如图所示,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中的2台电梯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群中的2台电梯都处于拥挤在一起的不均匀运行状态(电梯轿厢像珠子串那样拥挤在一起进行运行的状态)。此外,虽然换乘人流量是UP方向拥挤时的换乘人流量,但在下部楼层往返电梯(例如实线A01)到达换乘楼层后,经过了很长时间,作为换乘用电梯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例如实线B01)才到达换乘楼层。因此,在乘客人数中占据多数的UP方向的换乘电梯的乘客在等待了相当长的时间后,上部楼层往返电梯才到达。在该状态下,电梯系统的控制(图1所示的控制)开始起动。
图11(b)表示经过了一段时间后的运行曲线图。在图8的综合时间调整量运算部分的作用下,控制时间常数较小(控制速度较快且响应速度较快)的时间上的等间隔化控制首先发挥作用。其结果,如图11(b)所示,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中的2台电梯(以运行轨迹A01、A02表示)以及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群中的2台电梯(以运行轨迹B01、B02表示)分别在时间上以等间隔的状态运行。结果,由于各台电梯等间隔地到达换乘楼层,所以来自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乘客每隔一定时间(等间隔)出现,换乘楼层的拥挤程度得到缓解(能够避免乘客从多台电梯轿厢一起下来而导致换乘楼层发生拥挤的现象)。
图11(c)表示又经过了一段时间后的运行曲线图。此时,由于控制时间常数较大(控制速度较慢且响应速度较慢)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开始发挥作用,所以成对(组)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轿厢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轿厢(实线A01和B01,虚线A02和B02)到达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差(到达时间间隔)得到调整。由于换乘人流量中的UP方向的乘客人数的比率较大,所以从成对的下部楼层往返电梯轿厢的到达时间点至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点为止的时间被调整得较短(例如图11(c)的运行轨迹A01和轨迹B01)。其结果,在换乘电梯的乘客中占大多数的UP方向的乘客从下部楼层往返电梯下来后能够在短时间内换乘到上部楼层往返电梯,所以能够缩短从第一大厅楼层到第三大厅楼层所需的时间。
此外,由于从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点至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点的时间差是在考虑了在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之间换乘电梯所需的时间(在两者之间移动所需的时间)的基础上决定的,所以能够将乘不上换乘用电梯的乘客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图12中的人流情况和各台电梯轿厢运行的初始状态与图11的情况相同,表示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的控制时间常数与各个往返电梯群中的各台电梯轿厢的时间上的等间隔控制的控制时间常数的大小关系相反时的结果的示例。在两个控制时间常数的大小关系相反时,2个控制的组合不能顺利地发挥作用,使得电梯换乘不能顺利地进行。
图12(a)与图11(a)相同,表示控制开始前的初始状态。图12(b)表示经过了一段时间后的情况。由于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的时间常数较小,所以该控制的效果首先显现。其结果,成对的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中的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点至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点的时间被调整得较短(例如图12(b)的运行轨迹A01和运行轨迹B01)。
以下对图12(b)所示的以符号L01表示的部位处的换乘楼层的情况进行说明。
以虚线A02表示的下部楼层往返电梯轿厢到达后,乘客一齐走下电梯。因为电梯仍旧处于拥挤在一起的不均匀运行状态,所以以实线A01表示的下部楼层往返电梯轿厢也在随后到达,乘客一齐走下电梯。其结果,换乘楼层挤满了想要换乘电梯的乘客,人们彼此拥挤在一起而使得乘客无法顺利地走到上部楼层往返电梯门厅。其结果,从以虚线A02表示的下部楼层往返电梯上下来的乘客不能顺利地换乘到以虚线B02表示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同样,从以实线A01表示的下部楼层往返电梯上下来的乘客也可能发生无法换乘上以实线B01表示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情况。尤其是,在不能换乘上以实线B01表示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时,由于2台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处于拥挤在一起的不均匀运行状态,所以在下一台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到达换乘楼层之前需要等待很长时间。并且,在换乘用的电梯轿厢到达之前,还有2台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相继到达该换乘楼层,所以在该换乘楼层会因乘客过多而变得非常拥挤。
如果不能适当地确定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的控制时间常数和各个往返电梯群中的各台电梯轿厢的时间上的等间隔控制的控制时间常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则整体控制无法顺利发挥作用,换乘楼层出现拥挤状态而使得乘客无法顺利地换乘电梯。具体来说是,通过控制成“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的时间常数>各个往返电梯群中的各台电梯轿厢的时间上的等间隔控制的时间常数”,或者用另一种说法是通过“将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成比各个往返电梯群中的各台电梯轿厢的时间上的等间隔控制慢(使到达目标状态的时间加长),由此,各个往返电梯群中的各台电梯轿厢在时间上等间隔地到达换乘楼层,换乘楼层中的乘客下电梯的间隔变得均匀,换乘楼层内充满换乘电梯的乘客的情况优先得到回避。此后,根据换乘电梯的乘客的移动方向的人数比率对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差进行调整。由此,能够根据各个移动方向的比率来调整在换乘楼层的等待时间,能够在避免换乘楼层发生拥挤的同时使乘客顺利地换乘上电梯。
根据图11和图12,可以将电梯系统的控制要点归纳成以下几点。将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作为第一电梯群,将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群作为第二电梯群,由综合群管理装置对第一电梯群以及第二电梯群进行综合管理,以进行使两个电梯群根据人流量等来进行合作运行的控制(以下称为电梯群合作控制),将对第一电梯群、第二电梯群中的各个电梯群实施的群管理控制的控制时间常数和电梯群合作控制的控制时间常数中的前者的时间常数设定成小于后者的时间常数,使得各个电梯群内的电梯的运行优先得到控制,然后对两个电梯群的运行进行控制,使得两个电梯群相互进行合作。由此,能够对由多个电梯群构成的系统整体进行适当的运行控制,使得需要在两个电梯群之间进行换乘才能到达目的地楼层的乘客能够缩短在换乘楼层中的等待时间,并且还能够避免发生拥挤,使得能够顺利地换乘电梯。
图13的曲线图表示电梯系统的控制概念(上述各个电梯群内部的控制和各电梯群之间的合作控制的动作关系)。在图13的曲线图中,横轴表示在各电梯群实施的时间上的等间隔化控制部分(图1的10A6和10B6,详细情况参照图7)的目标值和实际的状态值(此时表示预测的到达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间隔)的偏差(目标偏差),纵轴表示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群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中的各台电梯轿厢的到达时间差的控制的目标值和实际的状态值(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的偏差。曲线图内的各个黑圆点表示控制的状态。
假设初始状态为黑圆点M01表示的状态。控制从该状态开始,对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群、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的各个电梯群分别实施的时间上的等间隔化控制(控制时间常数较小)发挥较强的作用。其结果,时间上的等间隔化控制的目标偏差首先变小,形成由图中的黑圆点M02表示的状态。此后,控制时间常数较大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的作用加强,其结果,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的目标偏差减小,形成由图中的黑圆点M03表示的状态。
通过在各个电梯群实施的群管理控制(时间上的等间隔化控制)和电梯群合作控制(两个电梯群的到达时间差控制)之间赋予优先度,能够缩短需要换乘电梯的乘客的等待时间,并且能够避免在换乘楼层发生拥挤现象,使得乘客能够顺利地换乘电梯。并且,由于二个控制实际上同时起动,所以控制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如图13的实线M04所示。
图14表示分别设置在图1所示的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10A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10B中的到达时间调整指令生成部分(10A8、10B8)的详细处理内容(流程图)。针对由综合时间调整量计算部分(10A7、10B7)算出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群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中的各台电梯的最终的到达时间调整量进行处理,以决定所要执行的调整的调整项目(方法)以及所要调整的时间量。
以下对图14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作为初始设定,将表示调整项目的优先顺序的变量N设定为N=1。将必要调整量设定为由综合时间调整量计算部分(10A7、10B7)输出的各台电梯的最终调整量(F01)。此后,从调整项目表(图15(a))获取优先顺序为第N个的调整项目(F02),并从调整项目表获取该调整项目中的调整量范围数据(F03)。调整项目是用于调整各个电梯轿厢的到达时间的调整手段,调整量范围数据表示各个调整项目中的到达时间调整量的范围。
图15(a)表示调整项目表的具体例。在调整项目表中记录有被赋予了优先顺序的调整项目以及各个调整项目中的调整量范围的数据。调整项目的优先顺序根据到达时间调整的难易度、调整对乘客服务质量影响的程度以及调整效果的大小决定。其中,优选将(1)电梯轿厢停靠时间(也可以说是电梯门的开放时间)、(2)电梯门打开延迟时间、(3)电梯门速度、(4)电梯轿厢速度(将电梯轿厢速度降低到低于通常速度的场合)、(5)电梯轿厢速度(将电梯轿厢速度提高到高于通常速度的场合)以及(6)电梯加减速度等作为调整项目。
电梯停靠时间的调整是指在服务停靠楼层(例如第一大厅楼层、第二大厅楼层和第三大厅楼层)将电梯停靠时间调整得比通常的设定时间短或者比通常的设定时间长。此时,电梯轿厢在服务停靠楼层的出发时间将比通常的设定时间早或者比通常的设定时间晚。电梯门打开延迟时间的调整是指使时间延迟的调整法,也就是使电梯轿厢到达服务楼层后起到电梯门开始打开为止的电梯门打开开始时间延迟。图15(a)的调整项目表中的调整量范围的数据的负号表示使时间提前,正号表示使时间延迟。
如图14所示,在获取优先顺序为第N个的调整项目及其调整量范围的数据(F03)后,检查必要调整量的值是否在调整量范围内(F04)。当在调整量范围内时,将优先顺序为第N个的调整项目的调整量作为调整量=必要调整量,将该调整项目以及该调整量记录在调整指令的存储器(实施控制的微处理器等的存储器)中(F05)。经过上述处理,确定了满足必要调整量的到达时间调整指令。原本就满足必要的最终调整量的调整项目及其调整量的数据作为该电梯轿厢的到达时间调整指令存储在存储器中。图15(b)表示到达时间调整指令的一例。具体来说是,将多个调整项目组合起来以调整到达时间,到达时间调整指令被传送到各台电梯的单台电梯控制装置(图1的30A、31A、30B和31B)中,各台电梯到达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根据该指令得到调整。
在图14的检查处理F04中,如果必要调整量不在调整量范围内时,将优先顺序为第N个的调整项目的调整量设定为调整量=调整量范围内的可调整量,将该调整项目以及该调整量记录在调整指令的存储器(实施控制的微处理器等的存储器)中(F07)。此后,将新的必要调整量变更为新的必要调整量=当前的必要调整量一上述调整量(F08),将N加上1(F09)后,返回到处理F02,进入对下一个优先顺序的调整量项目的调整处理。
到达时间调整指令及其生成处理的特征如下:
(1)考虑到调整的难易度以及对乘客服务质量的影响,在选择(或者执行)到达时间调整的调整项目(调整方法或者调整手段)时设置优先顺序。
(2)通过组合多个调整项目来实施到达时间的调整。
由此,能够满足控制所要求的到达时间调整量(图14的最终调整量)((2)的效果),调整实施起来方便,并且不易对乘客的服务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1)的效果),能够以各台电梯轿厢分别进行到达时间的调整。
图16表示作为到达时间调整指令设定了使电梯停靠时间增加(延长)的调整指令时(图15(b)所示的场合)向乘客显示的有关信息的示例。由于有意识地推迟了出发时间而使得本应出发的时间延迟,所以可能使电梯轿厢内的乘客感到困惑,或者给电梯轿厢内的乘客增加了心理上的负担。因此,通过电梯轿厢内的换乘控制显示装置(图1以及图16的40A4)显示根据到达时间调整量算出的电梯轿厢停靠时间(出发时间)的延长时间。如此,通过预先通知电梯轿厢内的乘客停靠时间将延长多长时间,能够避免使乘客感到困惑,避免给乘客增加心理上的负担。此外,虽然来坐该电梯轿厢的乘客必需多等待一段时间,但从乘客整体的换乘效率来看,各台电梯轿厢的运行效率如图11(c)所示得到了提高。因此,能够避免在换乘楼层发生拥挤和等待时间变长,并且能够避免乘客换乘不上电梯的情况发生。
在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中,在考虑了换乘电梯的乘客的人数比的情况下确定到达时间差的目标值,使用预测到达时间算出到达时间差的预测值,并根据预测值与目标值之间的偏差来确定各台电梯轿厢所需的到达时间调整量(在图3中作了说明)。在此,根据到达时间差的预测值确定调整量,由此能够事先对情况进行预测而确定所需的调整量,所以能够在必要调整量变大之前一点一点地逐渐进行调整。由此,在调整电梯轿厢停靠时间时不需要将停靠时间调整量设定得很长(会增加乘客的心理负担),而可以预先以较小的调整量逐渐进行调整。
图17表示其他的实施例。与图1的不同之处在于,该实施例没有设置综合控制群管理装置(图1的20),而是通过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10A来实施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部分201的功能。在不具有设置新的综合群管理装置所需的空间时或者群管理装置的运算处理能力有富裕时,可以采用本实施例的结构,由此能够使结构进一步实现小型化。在图17中采用了由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10A来实施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控制部分的处理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群管理装置10B来实施,此时也能取得相同的效果。
图18表示图1的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的调整内容。在图18的左侧的图中,下部楼层侧的往返电梯到达换乘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为30秒,上部楼层侧的往返电梯到达换乘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为35秒,两者的预测到达时间差为5秒。在此,由于预测到达时间差的目标值为10秒,所以此时的时间调整量为+5秒,因此对运行进行调整(在此是延长停靠时间),使上部楼层侧的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延迟5秒(图18的右侧的图)。其结果,两者的到达时间差被控制成与目标值一样为10秒,从下部楼层往返电梯换乘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乘客能够确保换乘电梯所需的时间,能够切实地换乘上电梯。
在图1中,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间的到达时间差的目标值被规定为相同的值而没有考虑到各台电梯轿厢之间的组合关系。如果根据换乘电梯的各个组合关系来进行变更的话,则能够使换乘电梯变得更为顺利。具体来说是,针对图2所示的电梯的配置情况,根据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的换乘电梯组的物理距离来调整两者的预测到达时间差的目标值。例如,在从下部楼层往返电梯中的6号电梯换乘上部楼层往返电梯中的3号电梯时,由于两者之间的物理距离较远,所以相应地延长预测到达时间差的目标值。另一方面,在从下部楼层往返电梯中的4号电梯换乘上部楼层往返电梯中的6号电梯时,由于两者之间的移动距离较近,所以相应地缩短预测到达时间差的目标值。如此,不仅根据换乘电梯的人流量,而且还根据换乘电梯组之间的关系(配置关系或距离关系)来调整到达换乘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差,由此,能够在考虑了乘客换乘电梯所需的换乘时间的情况下更为适当地换乘电梯。
根据换乘楼层的拥挤程度来调整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到达时间,能够缓和换乘楼层的拥挤情况。例如,根据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运行情况(换乘楼层中的电梯的到达情况和下电梯的乘客人数等)能够算出换乘楼层中的乘客人数,如果乘客人数很多,则通过实施控制来延迟上部楼层往返电梯以及下部楼层往返电梯的各自的到达时间。此时,到达时间差根据由换乘人流量确定的值(根据图4的特性确定的值)设定成与该值相等或者与该值相接近。通过实施这样的控制,在换乘楼层暂时比较拥挤时,使之后到达的电梯的到达时间延迟,如此能够避免换乘楼层的拥挤情况进一步加剧,同时能够使后续电梯的换乘电梯的乘客顺利地换乘电梯。

Claims (9)

1.一种电梯系统,其对多台电梯轿厢的运行进行控制,使得乘客能够在规定的换乘楼层相互换乘电梯,所述电梯系统的特征在于,
计算所述换乘楼层中乘坐上行电梯的乘客人数和乘坐下行电梯的乘客人数之间的比率,并且根据计算出的值控制所述电梯轿厢到达所述换乘楼层的时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所述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具有多台所述电梯,并且在所述换乘楼层的下方进行运行,所述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具有多台所述电梯,并且在所述换乘楼层的上方进行运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根据在所述换乘楼层的下方进行运行的所述电梯到达所述换乘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以及在所述换乘楼层的上方进行运行的所述电梯到达所述换乘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来选择换乘用电梯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对到达所述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进行控制,使得在乘坐上行电梯的乘客人数越多时,在所述换乘楼层的下方进行运行的所述电梯到达所述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与在所述换乘楼层的上方进行运行的所述电梯到达所述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之间的差越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对到达所述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进行控制,使得在乘坐下行电梯的乘客人数越多时,在所述换乘楼层的下方进行运行的所述电梯到达所述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和在所述换乘楼层的上方进行运行的所述电梯到达所述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之间的差越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所述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具有多台所述电梯,并且在所述换乘楼层的下方进行运行,所述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具有多台所述电梯,并且在所述换乘楼层的上方进行运行,
在所述下部楼层往返电梯以及所述上部楼层往返电梯中分别确定各台所述电梯轿厢到达所述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的间隔目标值,并且对各台所述电梯轿厢到达所述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进行控制,使其成为确定的值。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所述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具有多台所述电梯,并且在所述换乘楼层的下方进行运行,所述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具有多台所述电梯,并且在所述换乘楼层的上方进行运行,
在所述下部楼层往返电梯以及所述上部楼层往返电梯中分别确定各台所述电梯轿厢到达所述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的间隔目标值,并且对各台所述电梯轿厢到达所述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进行控制,使其成为确定的值,此后,对所述电梯轿厢到达所述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进行控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和上部楼层往返电梯,所述下部楼层往返电梯具有多台所述电梯,并且在所述换乘楼层的下方进行运行,所述上部楼层往返电梯具有多台所述电梯,并且在所述换乘楼层的上方进行运行,
在所述下部楼层往返电梯以及所述上部楼层往返电梯中分别确定各台所述电梯轿厢到达所述换乘楼层的时间间隔的目标值,并且对各台所述电梯轿厢到达所述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进行控制,使其成为确定的值,
与对所述各台电梯到达所述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进行的控制相比,对所述电梯到达所述换乘楼层的时间间隔进行的控制进行更大的加权加法运算。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对所述各台电梯到达换乘楼层的到达时间进行的控制根据各台所述电梯的电梯门的开放时间、电梯门打开速度、电梯门关闭速度、电梯轿厢的速度以及电梯轿厢的加速度中的至少任意一项进行。
CN 201010116807 2009-04-08 2010-02-09 电梯系统 Active CN1018571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93522A JP5358255B2 (ja) 2009-04-08 2009-04-08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2009-093522 2009-04-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7156A true CN101857156A (zh) 2010-10-13
CN101857156B CN101857156B (zh) 2013-08-28

Family

ID=42943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116807 Active CN101857156B (zh) 2009-04-08 2010-02-09 电梯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358255B2 (zh)
CN (1) CN101857156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0500A (zh) * 2011-04-12 2012-10-1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具有多个电梯组的群管理电梯
CN105984783A (zh) * 2015-02-15 2016-10-0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081758A (zh) * 2016-08-25 2016-11-09 张凡 一种电梯系统
CN106573750A (zh) * 2014-09-17 2017-04-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
CN107010500A (zh) * 2016-01-20 2017-08-04 富士达株式会社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群管理系统以及电梯系统
CN109319608A (zh) * 2018-12-05 2019-02-12 广东卓梅尼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手势呼梯方法及系统
CN110167859A (zh) * 2017-01-12 2019-08-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组群管理控制装置以及电梯的组群管理控制方法
CN114014110A (zh) * 2021-10-08 2022-02-08 日立楼宇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电梯运行控制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20770A1 (ja) * 2017-05-31 2018-12-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JP6720122B2 (ja) * 2017-09-07 2020-07-08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 エレベーター制御システム
JP7014840B2 (ja) * 2020-03-06 2022-02-01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乗車ルート検索情報生成装置、エレベータ管理装置、および乗車ルート検索情報生成方法
JP7111243B2 (ja) * 2020-03-27 2022-08-02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WO2023104290A1 (en) * 2021-12-07 2023-06-15 Kone Corporation Management of passenger flow with elevator system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2872A (en) * 1979-03-28 1980-01-10 Hitachi Ltd Servo valve operating device
JPS6460584A (en) * 1987-08-26 1989-03-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Group controller for elevator
JPH0672646A (ja) * 1992-08-27 1994-03-15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JPH07187526A (ja) * 1993-12-27 1995-07-25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160012A (zh) * 1995-11-29 1997-09-24 奥蒂斯电梯公司 分散的电梯区间车调度
JPH09255244A (ja) * 1996-03-26 1997-09-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の運転装置
JP2002154753A (ja) * 2000-11-22 2002-05-28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JP2003073043A (ja) * 2001-08-31 2003-03-12 Otis Elevator Co マルチスカイロビー方式の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982192A (zh) * 2003-10-09 2007-06-20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大楼内分区运行的电梯设备
CN100336711C (zh) * 2003-06-27 2007-09-12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用于控制分区运行的电梯设备的方法和电梯设备
CN100430307C (zh) * 2002-12-13 2008-11-05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控制分区运行的电梯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2872U (zh) * 1979-04-20 1980-01-10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2872A (en) * 1979-03-28 1980-01-10 Hitachi Ltd Servo valve operating device
JPS6460584A (en) * 1987-08-26 1989-03-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Group controller for elevator
JPH0672646A (ja) * 1992-08-27 1994-03-15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JPH07187526A (ja) * 1993-12-27 1995-07-25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160012A (zh) * 1995-11-29 1997-09-24 奥蒂斯电梯公司 分散的电梯区间车调度
JPH09255244A (ja) * 1996-03-26 1997-09-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の運転装置
JP2002154753A (ja) * 2000-11-22 2002-05-28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JP2003073043A (ja) * 2001-08-31 2003-03-12 Otis Elevator Co マルチスカイロビー方式の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00430307C (zh) * 2002-12-13 2008-11-05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控制分区运行的电梯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CN100336711C (zh) * 2003-06-27 2007-09-12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用于控制分区运行的电梯设备的方法和电梯设备
CN1982192A (zh) * 2003-10-09 2007-06-20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大楼内分区运行的电梯设备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0500A (zh) * 2011-04-12 2012-10-1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具有多个电梯组的群管理电梯
CN102730500B (zh) * 2011-04-12 2014-09-2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具有多个电梯组的群管理电梯
CN106573750A (zh) * 2014-09-17 2017-04-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系统
CN105984783A (zh) * 2015-02-15 2016-10-0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010500A (zh) * 2016-01-20 2017-08-04 富士达株式会社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群管理系统以及电梯系统
CN107010500B (zh) * 2016-01-20 2020-04-24 富士达株式会社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群管理系统以及电梯系统
CN106081758A (zh) * 2016-08-25 2016-11-09 张凡 一种电梯系统
CN110167859A (zh) * 2017-01-12 2019-08-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组群管理控制装置以及电梯的组群管理控制方法
CN110167859B (zh) * 2017-01-12 2021-05-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组群管理控制装置以及电梯的组群管理控制方法
CN109319608A (zh) * 2018-12-05 2019-02-12 广东卓梅尼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手势呼梯方法及系统
CN114014110A (zh) * 2021-10-08 2022-02-08 日立楼宇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电梯运行控制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014110B (zh) * 2021-10-08 2023-08-29 日立楼宇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电梯运行控制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58255B2 (ja) 2013-12-04
JP2010241566A (ja) 2010-10-28
CN101857156B (zh) 2013-08-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57156B (zh) 电梯系统
AU2019201668B2 (en) Providing control commands to an elevator system with a personal terminal device
US8573366B2 (en) Elevator system to execute anticipatory control function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ame
CN102264620B (zh) 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及装置
JP6116512B2 (ja) 自動列車運転システム、列車運転支援システム及び列車運行管理システム
EP1021368B1 (en) Procedure for controlling an elevator group where virtual passenger traffic is generated
CN107709206B (zh) 群控电梯装置及群控的搭乘号机的分配方法
JP2000507196A (ja) エレベータ群の制御
CN113112849B (zh) 一种基于生态环保驾驶的需求响应公交调度方法
CN103803362A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
CN103663011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
WO2008043877A1 (en) Sign system
CN104909224B (zh)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CN110267898A (zh) 往返模式下的电梯监视
CN103663013A (zh) 群管理电梯系统
EP2986545A1 (en) Method for allocating and serving destination calls in an elevator group
JP6894982B2 (ja) 群管理制御装置及び群管理制御方法
JPH06305649A (ja) エレベータの運行制御方法及び制御装置
CN105253726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和电梯控制系统
JP2001527495A (ja) エレベータ配送のための閉ループ適応ファジーロジック制御装置
JP6879777B2 (ja) 列車運行管理装置、列車運行管理方法、および列車運行管理プログラム
CN112918523A (zh) 拥挤地铁线路基于列车时刻表优化的客流协同精确控制方法
JP6079874B2 (ja) エレベータ制御システム
JPS62240277A (ja) エレベ−タの制御装置
JP2015040780A (ja) 運行経路決定装置及び運行経路決定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