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52119A - 车辆用水冷式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水冷式内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52119A
CN101852119A CN 201010136007 CN201010136007A CN101852119A CN 101852119 A CN101852119 A CN 101852119A CN 201010136007 CN201010136007 CN 201010136007 CN 201010136007 A CN201010136007 A CN 201010136007A CN 101852119 A CN101852119 A CN 1018521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head
thermostat
combustion engine
water
bypass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13600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52119B (zh
Inventor
原田诚
片冈大
河窪宽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52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21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521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21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水冷式内燃机,在具有气缸盖的内燃机主体上形成有使冷却水流通的水套,恒温器被安装在内燃机主体上,其根据冷却水温对将从该水套导出的冷却水导向散热器侧的状态以及导向旁通通路侧的状态进行控制,其中,将恒温器配置在气缸盖上,并且在内燃机主体上形成旁通通路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尽量地使来自内燃机主体的热影响不波及到在旁通通路中流通的冷却水。恒温器(84)被配置在气缸盖(27)上,旁通通路(83)的一部分与进气口(45)相邻,并且从沿气缸孔(40)的轴线的方向观察,旁通通路(83)的一部分在与进气口(45)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与该进气口(45)重叠地被设置在气缸盖(27)上。

Description

车辆用水冷式内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水冷式内燃机,其中,内燃机主体具有:气缸体,具有使活塞自由滑动地嵌合的气缸孔;气缸盖,在其与所述气缸体之间形成面向所述活塞顶部的燃烧室并与该气缸体结合,且设置有能与所述燃烧室连通的进气口,在该内燃机主体上,形成有使冷却水流通的水套,并且在所述内燃机主体上安装有恒温器,该恒温器根据冷却水温对将从该水套导出的冷却水向散热器侧引导的状态以及向在所述散热器旁迂回的旁通通路侧引导的状态进行控制。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水冷式内燃机,在构成内燃机主体的一部分的气缸体上配置有水泵以及配置在与该水泵接近的位置上的恒温器,水套的出口通过散热器与所述恒温器连接,并且通过在散热器旁迂回的旁通通路与所述恒温器连接,旁通通路的一部分被设置在所述气缸体上。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2-175223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发明中,在内燃机预热运转时,从旁通通路流入恒温器的冷却水的温度不能准确地反映水套内的冷却水的温度,因内燃机的负荷变动使水温发生较大地变动,由此,恒温器的温度控制特性有可能脱离规定的特性。因此,若以使恒温器接近水套的出口的方式将其设置在气缸盖上,则能正确地反映水套内的冷却水的温度,从而使恒温器工作,能够将恒温器的温度控制特性维持为规定的特性。而且,考虑将从恒温器到水泵的旁通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内燃机主体侧从而减少零件数量,此时,想避免从恒温器导向旁通通路的冷却水在从恒温器被导出后受到来自内燃机主体的热影响而温度上升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研发,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用水冷式内燃机,将恒温器设置在气缸盖上,并且在内燃机主体上形成旁通通路的至少一部分时,能够尽量地使来自内燃机主体的热影响不波及到在旁通通路中流通的冷却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用水冷式内燃机,其中,内燃机主体具有:气缸体,其具有自由滑动地嵌合有活塞的气缸孔;气缸盖,在气缸盖与所述气缸体之间形成有使所述活塞的顶部面临的燃烧室,并设置有结合在该气缸体上且能与所述燃烧室连通的进气口,在该内燃机主体上形成有使冷却水流通的水套,恒温器安装在所述内燃机主体上,该恒温器根据冷却水温对将从该水套导出的冷却水导向散热器侧的状态以及导向在所述散热器旁迂回的旁通通路侧的状态进行控制,其第一特征在于,所述恒温器配置在所述气缸盖上,所述旁通通路的一部分与所述进气口相邻,并且从沿所述气缸孔的轴线的方向观察,所述旁通通路的一部分在与所述进气口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与该进气口重叠地被设置在所述气缸盖上。
另外,本发明除了第一特征的结构,其第二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主体以使所述进气口朝向所述气缸盖的侧壁中的面向上方的侧壁开口的方式且使所述气缸孔的轴线倾斜的方式被装载在车身框架上,收容所述恒温器的一部分并使所述旁通通路的上游端向内端封闭部开口的筒状的恒温器壳体以使所述恒温器壳体内与所述水套的上部连通的方式被设置在所述气缸盖的开有所述进气口的侧壁上。
另外,本发明除了第一或第二特征的结构,其第三特征在于,在构成所述内燃机主体的一部分并结合在所述气缸体上的曲轴箱上旋转自由地支承有曲轴,在所述曲轴的轴线方向一侧,在所述气缸盖上安装有所述恒温器,在所述曲轴的轴线方向另一侧,在所述曲轴箱上安装有水泵,所述旁通通路由以下部件构成:一端与所述恒温器相连并以向所述曲轴的轴方向一侧延伸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气缸盖上的第一横通路部;一端与第一横通路部的另一端相连并向气缸盖的内侧延伸的第二横通路部;一端与第二横通路部的另一端相连,并且在沿所述气缸孔的轴线的方向上延伸地设置在所述气缸盖以及所述气缸体上的纵通路部;一端与该纵通路部的另一端相连,并且使另一端在所述曲轴的轴方向一侧向所述气缸体的下部开口的第三横通路部;连接第三横通路部以及所述水泵之间的管路部件。
本发明,除了第二特征的结构以外,其第四特征在于,在所述恒温器壳体的上部设置有向排气孔导入恒温器壳体内的空气的空气引导壁。
本发明除了第一到第四特征的结构以外,其第五特征在于,所述恒温器壳体在沿车宽方向的一侧形成有外端向所述气缸盖的侧壁开放的恒温器收容孔并被设置在该气缸盖上,构成所述旁通通路的一部分的通路部以向所述恒温器收容孔的内端开口的方式被设置在所述气缸盖上。
此外,实施方式的后部侧壁27a与本发明的侧壁对应,实施方式的软管95与本发明的管路部件对应。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由于在气缸盖上设置旁通通路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减轻气缸盖的重量,能够抑制用于构成旁通通路的零件个数的增加,而且旁通通路的一部分沿着进气口,从而能够尽量地使来自气缸盖的热影响不波及到在旁通通路中流通的冷却水。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气缸盖的侧壁中的面向上方的侧壁上开有进气口,筒状的恒温器壳体以使恒温器壳体内与水套的上部连通的方式设置在气缸盖的设置有所述进气口的侧壁上,因此,能够有效地从水套内将冷却水导向恒温器,并且能够容易地形成从水套到恒温器的通路。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旁通通路由以下部件构成:向曲轴的轴方向一侧延伸地设置在所述气缸盖上的第一横向通路部;与第一横通路部相连地设在气缸盖上的第二横通路部;在沿气缸孔的轴线的方向上延伸地设置在气缸盖以及气缸体上的纵通路部;一端与纵通路部的另一端相连,并且使另一端在曲轴的轴方向一侧向所述气缸体的下部开口的第三横通路部;连接第三横通路部以及水泵之间的管路部件,由此,即使水泵以及恒温器以在曲轴的轴方向两侧隔离且在沿气缸孔的轴线的上下隔离的方式配置在内燃机主体上,也能够不增加零件个数地构成旁通通路,能够避免管路部件的复处理并使布局性良好。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向排气孔导入恒温器壳体内的空气的空气引导壁被设置在恒温器壳体的上部,从而能够良好地从恒温器壳体排气。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能够从恒温器收容孔侧对旁通通路中的与恒温器连接的第一横通路部进行穿孔加工,并不需要封闭通路端的盖部件,从而能够降低零件个数,并能够维持气缸盖的强度。而且,恒温器壳体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地形成,由此,能够缩短旁通通路中的第一横通路部,这样也能够维持气缸盖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二轮摩托车的右侧视图。
图2是内燃机的局部剖切右侧视图。
图3是省略盖罩并从图2的3-3线方向观察的俯视图。
图4是沿图2的4-4线的气缸盖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2的箭头5的放大图。
图6是沿图3的6-6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从与图5相同的方向观察进气侧摇臂的主视图。
图8是沿图7的箭头8的侧视图。
图9是沿图8的箭头9的俯视图。
图10是进气侧摇臂的立体图。
图11是沿图9的11-11线的剖视图。
图12是从图3的箭头12方向观察气缸盖的图。
图13是沿图12的箭头13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24内燃机主体
25曲轴箱
26气缸体
27气缸盖
27a侧壁即后部侧壁
39活塞
40气缸孔
41曲轴
44燃烧室
45进气口
81水套
82散热器
83旁通通路
84恒温器
85恒温器壳体
85a空气引导壁
88水泵
91第一横通路部
92第二横通路部
93纵通路部
94第三横通路部
95管路部件即软管
96排气孔
F车身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13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首先,在图1中,二轮摩托车的车身框架F具有:头管17,能够转向地支承轴支承前轮WF的前叉15以及转向把手16;从该头管17向后下方延伸的主车架18;在主车架18下方与所述头管17连接设置且从主车架18以陡角度向后下方延伸的下车架19;连结所述主车架18的后部左右两侧以及所述下车架19的下端部左右两侧之间的左右一对底架20…;与所述主车架18的后部连接设置且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椅导轨21…;连结所述底架20…以及所述座椅导轨21…之间的左右一对后车架22…。
所述底架20一体地具有:从所述下车架19的下部向下方垂下的第一架部20a;从第一架部20a向后方大致水平延伸的第二架部20b;从第二架部20b的后端向上方延伸的第三架部20c,并且,从侧面观察,所述底架20形成为向上方打开的大致U字状,第三架部20c的上端与主车架18的后端部连接设置。另外,后车架22被设置在所述底架20中的第三架部20c的下部以及座椅导轨21的后部之间。
水冷式的内燃机E的内燃机主体24被所述主车架18、所述下车架19以及所述底架20…包围并装载在所述车身框架F上,该内燃机主体24具有:曲轴箱25;与该曲轴箱25的前侧上部结合且前倾的同时向上方立起的气缸体26;与该气缸体26的上端结合的气缸盖27;与气缸盖27的上端结合的盖罩28。
在所述内燃机主体24的上方,在主车架18上装载有燃料箱29,配置在该燃料箱29的后方的乘车用座椅30被所述座椅导轨21支承。
在所述底架20…中的第二架部20b以及第三架部20c的连接设置部上设置有枢轴板31,摇臂33通过轴32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在该枢轴板31上,传递所述内燃机E的输出的后轮WR被轴支承在该摇臂33的后端。另外,在车身框架F以及所述摇臂33之间伸缩自如地设置有后减震器34。
在图2中,所述气缸体26具有能够自由滑动地嵌合活塞39的气缸孔40,所述气缸体26以使气缸孔40的轴线即气缸轴线C向前上方倾斜的方式结合在曲轴箱25上,所述活塞39通过连接杆42以及曲柄销43连接在曲轴41上,该曲轴41具有沿二轮摩托车的车宽方向的轴线且自由旋转地支承在曲轴箱25上。
在所述气缸体26以及气缸盖27之间,形成有使所述活塞39的顶部面临的燃烧室44,在气缸盖27上设置有向其后部侧壁27a开口的进气口45和向前部侧壁27b开口的排气口46。而且,由于气缸轴线C向前上方倾斜,所以气缸盖27的后部侧壁27a朝向后方侧斜上方,气缸盖27的前部侧壁27b朝向前方侧斜下方。如图1所示,与进气口45连通的进气装置35向后方延伸地被连接在所述气缸盖27的后部侧壁27a上,与排气口46连通的排气装置36连接在气缸盖27的前部侧壁27b上。而且,排气装置36具有:从所述气缸盖27的前部侧面向下方延伸且在内燃机主体24的下方向后方延伸地弯曲的排气管37;与排气管37连接并被配置在后轮WR的右方的排气消音器38。
同时参照图3以及图4,所述进气口45以及所述排气口46具有被分成两股的分支路45a、45a;46a、46a,对进气口45的分支路45a…向所述燃烧室44的连通、切断进行切换的一对进气阀47…和对排气口46的分支路46a…向所述燃烧室44的连通、切断进行切换的一对排气阀48…以能够开闭动作的方式被配置在气缸盖27上,进气阀47…被设置在与气缸盖27之间的阀弹簧49向闭阀方向弹压,排气阀48…被设置在与气缸盖27之间的阀弹簧50向闭阀方向弹压。
另外,在气缸盖27上安装有面向所述燃烧室44内的中央部的火花塞51,插入该火花塞51的火花塞插入筒52以在上下延伸的方式一体设置在气缸盖27上。
在所述气缸盖27以及所述盖罩28之间形成有气阀室53,对所述进气阀47…进行开闭驱动的进气侧气阀装置54I和对所述排气阀48进行开闭驱动的排气侧气阀装置54E被收容在所述气阀室53内。
同时参照图5,所述进气侧气阀装置54I具有:具有与所述曲轴41平行的轴线且设置有凸轮58I的进气侧凸轮轴55I;被与该进气侧凸轮轴55I平行的进气侧摇臂轴56I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且从动于所述凸轮58I地摆动的进气侧摇臂57I,进气侧摇臂57I与所述两进气阀47…连动并连结。
所述排气侧气阀装置54E具有:具有与所述曲轴41平行的轴线且设置有凸轮58E的排气侧凸轮轴55E;被与该排气侧凸轮轴55E平行的排气侧摇臂轴56E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且从动于所述凸轮58E地摆动的排气侧摇臂57E,排气侧气阀装置54E与进气侧气阀装置54I同样地构成,排气侧摇臂57E与所述两排气阀48…连动并连结。
进气侧凸轮轴55I的一端部旋转自由地被所述气缸盖27和通过一对螺栓64I…紧固在该气缸盖27上的凸轮保持部59I支承,进气侧凸轮轴55I的另一端侧的部分旋转自由地被所述气缸盖27和通过一对螺栓65I…紧固在该气缸盖27上的凸轮保持部60I支承。另外,排气侧凸轮轴55E的一端部旋转自由地被所述气缸盖27和通过一对螺栓64E…紧固在该气缸盖27上的凸轮保持部59E支承,排气侧凸轮轴55E的另一端侧的部分旋转自由地被所述气缸盖27和通过一对螺栓65E…紧固在该气缸盖27上的凸轮保持部60E支承。
在所述进气侧凸轮轴55I以及所述排气侧凸轮轴55E的另一端部上固定有从动链轮61I、61E,对来自所述曲轴41的旋转动力进行传递的凸轮链62被卷挂在所述两从动链轮61I、61E上。而且,在所述曲轴箱25、气缸体26以及气缸盖27上形成有用于使所述凸轮链62行进的凸轮链通路63。
同时参照图6,在从内侧接近所述凸轮保持部60I的位置,在所述进气侧凸轮轴55I上设置有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凸缘部66I,比该凸缘部66I宽度宽且使该凸缘部66I的一部分插入的槽67设置在气缸盖27上,由此,进气侧凸轮轴55I的组装作业时的轴方向移动被限制。另外,在从内侧接近所述凸轮保持部60E的位置,在所述排气侧凸轮轴55E上设置有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凸缘部66E(参照图3),使该凸缘部66E的一部分插入的(未图示)设置在气缸盖27上,由此,排气侧凸轮轴55E的组装作业时的轴方向移动被限制。
另外,所述进气侧摇臂轴56I在比所述进气侧凸轮轴55I更靠外侧的位置上被固定配置在气缸盖27上,所述排气侧摇臂轴56E在比所述排气侧凸轮轴55E更靠外侧的位置上被固定配置在气缸盖27上。
在图7~图10中,所述进气侧摇臂57I一体地具有:具有使进气侧摇臂轴56I插通的插通孔70的被支承部71;从该被支承部71延伸出的臂部72;分别与多个例如一对进气阀47…连动并连结地设置在所述臂部72的前端的多个例如一对阀连结部73、73,与设置在所述进气侧凸轮轴55I上的凸轮58I滚动接触的作为凸轮抵接部的辊74被轴支承在所述臂部72的中间部,所述阀连结部73…从上方与进气阀47…的阀杆端抵接。
在所述臂部72上设置有收容所述辊74的收容孔75,使所述插通孔70的中间部的一部分面向所述收容孔75的方式在所述被支承部71的一部分上设置切口部76。而且,所述臂部72由在前端分别设置有所述阀连结部73…且从所述被支承部71平行地延伸的一对侧壁部分72a、72a和连结这些侧壁部分72a…的前端部之间的连结壁部分72b构成,外周由所述被支承部71、所述两侧壁部分72a…以及所述连结壁部分72b限定的所述收容孔75形成为在与进气侧摇臂轴56I的轴线即插通孔70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长的长圆形状。而且,在所述两侧壁部分72a…的中间部上设置有支承孔77…,该支承孔77…支承支轴78(参照图2)的两端,该支轴78对被收容在所述收容孔75中的辊74进行轴支承。另外,所述连结壁部分72b沿所述收容孔75的形状向从所述被支承部71远离的一侧鼓出地弯曲形成。
另外,在进气侧摇臂57I中,连结其被设置在支承部71上的插通孔70的中心和进气阀47…向阀杆端的所述阀连结部73的抵接部的直线L1,如图8所示,以通过设置在臂部72的两侧壁部分72a…的中间部的支承孔77…的中心的附近的方式形成,即所述插通孔70的中心、进气阀47…向阀杆端的所述阀连结部73…的抵接部以及支承孔77…的中心大致在直线上并列地形成。根据这样的进气侧摇臂57I的形状,该进气侧摇臂57I中的支点、力点以及作用点以最短距离连结,能够确保进气侧摇臂57I的刚性。
然而,进气侧摇臂57I以在其摆动时所述阀连结部73有时位于所述被支承部71下方位置的方式被配置在进气侧凸轮轴55I的下方,所述侧壁部分72a…形成为向所述阀连结部73侧引导油。而且,在本实施例1中,如图11所示,以横截面形状成为倒T字状的方式形成侧壁部分72a…,从进气侧凸轮轴55I落下的油经由进气侧摇臂57I中的臂部72的侧壁部分72a…的上表面被导向阀连结部73…侧。
另外,所述臂部72中的所述两侧壁部分72a…的前端部被配置在进气侧凸轮轴55I下方的连结壁部分72b连结,但所述两侧壁部分72a…以及所述连结壁部分72b一起形成了向上方开放的凹部79。
排气侧气阀装置54E的排气侧摇臂57E也与上述进气侧气阀装置54I的进气侧摇臂57I同样地构成,在图2以及图3中,在对应的位置只标注与进气侧摇臂57I相同的附图标记并进行图示。
参照图2,在所述盖罩28上,以在与该盖罩28之间夹持引导阀100的支承板101的方式结合有阀壳体102,在该阀壳体102上设置有连接管102a,连接管102a与从所述进气装置35引导二次空气的软管103连接。
所述引导阀100是对从所述进气装置35引导的二次空气向排气口46的供给进行控制的部件,在盖罩28以及气缸盖27上形成有将由所述引导阀100控制的二次空气导向排气口46侧的二次空气通路104。
然而,在排气侧气阀装置54E中,排气侧摇臂57E的阀连结部73、辊74以及排气侧摇臂轴56E,如图2所示,在排气口46的上方朝向该排气口46的下游侧按顺序被配置,在所述气缸盖27上设置有从侧方覆盖排气侧摇臂轴56E的前部侧壁27b以及从下方覆盖排气侧摇臂轴的至少一部分的下壁27c。而且,对在所述排气口46中流通的排出气体的性状进行检测的排气传感器80,即在本实施例1中是对排出气体中的氧气进行检测的作为氧气检测传感器的排气传感器80以位于所述下壁27c的下方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气缸盖27上。
同时参照图12,在所述气缸盖27的左侧壁侧设置有与所述排气口46连通的传感器安装孔87,所述排气传感器80以使其前端向排气口46内突入的方式被插入传感器安装孔87中,并固定在气缸盖27上。
另外,排气侧摇臂57E的阀连结部73、被轴支承在排气侧摇臂57E上的辊74以及所述排气侧摇臂轴56E沿与气缸轴线C正交的平面的方向并列地配置,在从沿所述气缸轴线C的方向观察时,排气传感器80以位于气缸体26的外表面外侧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气缸盖27上。即在向与曲轴42的轴线正交的平面的投影图上,如图2所示,排气传感器80被配置在从气缸体26的外表面向上方延伸的点划线L2的外侧。
而且,使配置在由排气侧摇臂57E轴支承的辊74的上方的排气侧摇臂轴55E的一端部能旋转地支承在其与气缸盖27之间的凸轮保持部59E通过一对螺栓64E…紧固在气缸盖27上,但这些螺栓64E…其中的一个64E被配置在排气侧摇臂轴56E的正上方。
然而,在内燃机主体24的气缸体26以及气缸盖27上形成有使冷却水流通的水套81,恒温器84被安装在所述内燃机主体24上,恒温器84根据冷却水温对从该水套81导出的冷却水向配置在内燃机主体24的前方并被支承在车身框架F的下车架19上的散热器82(参照图1)侧引导的状态和向在所述散热器82旁迂回的旁通通路83侧引导的状态进行控制,如图2~图4所示,该恒温器84被配置在气缸盖27上。
内燃机主体24以使其气缸轴线C前倾的姿态被装载在二轮摩托车上,进气口45向气缸盖27的侧壁中的朝向后方侧斜上方的后部侧壁27a开口,恒温器84被配置在所述气缸盖27的后部侧壁27a上。
同时参照图13,在朝向所述气缸盖27的后部侧壁27a开口的进气口45的下方,即在靠近气缸体26侧的位置,在所述后部侧壁27a上设有筒状的恒温器壳体85,该恒温器壳体85形成恒温器收容孔106,该恒温器收容孔106以使外端向气缸盖27的左侧侧壁开放的方式沿曲轴41的轴向即车宽方向105延伸,对收容了所述恒温器84的一部分的所述恒温器壳体85的开口端进行封闭的盖部盖部86被紧固在所述气缸盖27上,在恒温器壳体85内连通有所述水套81的上部。
然而,在曲轴41的轴线方向一侧(在本实施例1中为在向二轮摩托车的装载状态下的左侧),在所述气缸盖27上安装有所述恒温器84,对此,如图1所示,从曲轴41传递旋转动力的水泵88在曲轴41的轴线方向另一侧(在本实施例1中为在向二轮摩托车的装载状态下的右侧)被安装在曲轴箱25上,从所述水泵88向所述水套81供给冷却水。
在对所述恒温器壳体85的开口端进行封闭的盖部86上一体地设置有连接管86a,一端连接在该连接管86a上的软管89(参照图1)的另一端连接在散热器82上,对从散热器82返回的水进行引导的返回侧软管90如图1所示连接在所述水泵88的吸入侧。
所述旁通通路83由以下部分构成:一端向所述恒温器收容孔106的内端开口并沿所述曲轴41的轴向一侧延伸地设置在所述气缸盖27上的第一横通路部91;一端垂直地与第一横通路部91的另一端相连并向气缸盖27的内侧延伸的第二横通路部92;一端与第二横通路部92的另一端连通且在沿所述气缸孔40的轴线的方向上延伸地设置在所述气缸盖27以及所述气缸体26上的纵通路部93;一端与该纵通路部93的另一端相连且另一端在所述曲轴41的轴方向一侧向所述气缸体26的下部开口的第三横通路部94;连接第三横通路部94以及所述水泵88之间的作为管路部件的软管95。
而且,旁通通路83中的第一横通路部91是一端向恒温器壳体85的内端封闭部开口并在进气口45的下方以直线状延伸的部件,作为所述旁通通路83的一部分的第一横通路部91与所述进气口45相邻,并且从沿所述气缸孔40的轴线的方向观察,第一横通路部91沿与所述进气口45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与该进气口45重叠,并被设置在所述气缸盖27上。
而且,在所述盖部86的上部设置有用于使所述恒温器壳体85以及所述盖部86内的空气向上方排出的排气孔96,与该排气孔96相连且向上方延伸的软管97能够封闭其上部地连接在所述盖部86上,在所述恒温器壳体85的上部设置有以向所述排气孔96引导恒温器壳体85内的空气的方式倾斜的空气引导壁85a。
以下对本实施例1的作用进行说明,进气侧以及排气侧摇臂57I、57E一体地具有:具有插通进气侧以及排气侧摇臂轴56I、56E的插通孔70…的被支承部71…;从该被支承部71…延伸出的臂部72…;分别与一对进气阀47…以及一对排气阀48…连动并连结地设置在所述臂部72…的前端上的一对阀连结部73、73…,与设置在进气侧以及排气侧凸轮轴55I、55E上的凸轮58I、58E滚动接触的辊74…被轴支承在所述臂部72…的中间部,所述阀连结部73、73…从上方与进气阀47…以及排气阀48…的阀杆端抵接,在所述臂部72…上设置有用于收容所述辊74…的收容孔75…,以使所述插通孔70…的中间部的一部分面向所述收容孔75…的方式在所述被支承部71…的一部分上设置切口部76…。
通过这样的进气侧以及排气侧摇臂57I、57E,较大地保持了被支承部71…的轴方向长度,并防止进气侧以及排气侧摇臂57I、57E的歪斜,并使伴随辊74…的旋转产生的润滑油的飞沫在被支承部71…的中间部导向该被支承部71…和进气侧以及排气侧摇臂轴56I、56E之间,能够进行充分的润滑。
而且,所述臂部72由在前端分别设置有所述阀连结部73…且从所述被支承部71平行地延伸的一对侧壁部分72a、72a和连结这些侧壁部分72a…的前端部之间的连结壁部分72b构成,由于外周由所述被支承部71、所述两侧壁部分72a…以及所述连结壁部分72b限定的所述收容孔75形成为在与进气侧摇臂轴56I的轴线即插通孔70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长的长圆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通过切削机械对收容孔75进行加工,并且能够防止在臂部72上产生应力集中。
另外,所述连结壁部分72b沿所述收容孔75的形状向从所述被支承部71远离的一侧鼓出地弯曲形成,因此,能够实现进气侧以及排气侧摇臂57I、57E的轻量化,并能够确保基于连结壁部分72b对两侧壁部分72a…的连结强度。
另外,由于进气侧以及排气侧摇臂57I、57E以在摆动时阀连结部73…有时位于被支承部71…下方的方式配置在进气侧以及排气侧凸轮轴55I、55E的下方,侧壁部分72a…以向阀连结部73…侧引导油的方式形成,因此,将来自进气侧以及排气侧凸轮轴55I、55E以及被支承部71…侧的油导向阀连结部73…侧,能够良好地对进气阀47…以及排气阀48…和阀连结部73…之间进行润滑。
而且,两侧壁部分72a、72a以及连结壁部分72b形成向上方开放的凹部79,连结壁部分72b配置在进气侧以及排气侧凸轮轴55I、55E的凸轮58I、58E的下方,因此,能够使阀连结部73…更接近进气侧以及排气侧凸轮轴55I、55E侧地进行配置,能够更好地对进气阀47…以及排气阀48…和阀连结部73…之间进行润滑。
另外,排气侧摇臂57E的阀连结部73…、被轴支承在该排气侧摇臂57E上的辊74以及排气侧摇臂轴56E在排气口46的上方朝向该排气口46的下游侧按顺序配置,从侧面覆盖排气侧摇臂轴56E的前部侧壁27b以及从下方覆盖排气侧摇臂轴56E的至少一部分的下壁27c被设置在气缸盖27上,对在排气口46中流通的排出气体的性状进行检测且配置在所述下壁27c的下方的排气传感器80被安装在气缸盖27上。
通过这样的排气传感器80的安装结构,排气侧摇臂轴56E配置在排气阀48的外侧,通过排气传感器80的安装,能够避免气缸盖27大型化,并且能够通过前部侧壁27b以及所述下壁27c对排气传感器80进行保护,从而不需要排气传感器80专用的罩,能够减少零件个数。
另外,排气侧摇臂57E的阀连结部73…、被轴支承在该排气侧摇臂57E上的辊74以及排气侧摇臂轴56E被并列配置在沿与气缸轴线C正交的平面的方向上,从沿所述气缸轴线C的方向观察时,排气传感器80位于气缸体26的外表面的外侧并被安装在所述气缸盖27上,因此,能够将排气侧摇臂57E大致沿与气缸轴线C正交的平面配置,在该摇臂57E的辊74以及排气侧摇臂轴56E的下方产生空的空间,并在该空间内配置排气传感器80,因此,能够在沿气缸轴线C的方向上抑制气缸盖27的高度。
另外,使配置在轴支承于排气侧摇臂57E上的辊74的上方的排气侧摇臂轴55E能旋转地支承在其与气缸盖27之间的凸轮保持部59E通过多个螺栓64E紧固在所述气缸盖27上,所述多个螺栓64E中的一个被配置在排气侧摇臂轴56E的正上方,因此,能够将排气侧摇臂57E的位置在沿气缸轴线C的方向上配置在极低的位置上,能够确保螺栓64E的紧固力,同时能够进一步抑制气缸盖27的高度。
而且,由于被安装在气缸盖27上的排气传感器80是用于检测排出气体中的氧气的氧气检测传感器,因此,能够缩短到达氧气检测传感器的活性化温度的时间,能够使用直热式氧气检测传感器从而实现成本降低。
然而,在内燃机主体24的气缸体26以及气缸盖27上形成有使冷却水流通的水套81,恒温器84根据冷却水温对将从该水套81导出的冷却水导向散热器82侧的状态以及导向在散热器82旁迂回的旁通通路83侧的状态进行控制,该恒温器84被配置在气缸盖27上,旁通通路83的一部分与进气口45相邻,并且从沿气缸孔40的轴线的方向观察,旁通通路83的一部分沿与所述进气口45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与该进气口45重叠地设置在气缸盖27上,因此,能够实现气缸盖27的重量减轻,并能够抑制用于构成旁通通路83的零件个数的增加,而且,旁通通路83的一部分沿进气口45,由此,能够尽量避免来自气缸盖27的热影响波及到在旁通通路83中流通的冷却水。
而且,在气缸盖27的侧壁中,以使后部侧壁27a朝向后方斜上方的方式将内燃机主体24装载在车身框架F上,收容恒温器84的一部分且使旁通通路83的上游端朝向内端封闭部开口的筒状的恒温器壳体85,以使恒温器壳体85内与水套81的上部连通的方式被设置在所述气缸盖27的后部侧壁27a上,因此,能够有效地从水套81内向恒温器84引导冷却水,并能够容易地形成从水套81至恒温器84的通路。
而且,在曲轴41的轴线方向一侧,在气缸盖27上安装有恒温器84,在曲轴41的轴线方向另一侧,在曲轴箱25上安装有水泵88,旁通通路83由以下部分构成:一端与恒温器84连接并向曲轴41的轴方向一侧延伸地设置在气缸盖27上的第一横通路部91;一端与第一横通路部91的另一端相连并向气缸盖27的内侧延伸的第二横通路部92;一端与第二横通路部92的另一端连通并在沿气缸孔40的轴线的方向上延伸且被设置在气缸盖27以及气缸体26上的纵通路部93;一端与该纵通路部93的另一端相连且使另一端在曲轴41的轴方向一侧向气缸体26的下部开口的第三横通路部94;连接第三横通路部94以及水泵88之间的软管95,因此,即使水泵88以及恒温器84以在曲轴41的轴方向两侧隔离且在沿气缸孔40的轴线的上下离隔的方式配置在内燃机主体24上,也能够不增加零件个数地构成旁通通路83,能够避免软管95的复杂布绕,而使布局性良好。
另外,在恒温器壳体85的上部设置有向排气孔96引导恒温器壳体85内的空气的空气引导壁85a,因此,能够从恒温器壳体85良好地排出空气。
而且,所述恒温器壳体85在沿车宽方向105的一侧以形成使外端向所述气缸盖27的侧壁开放的恒温器收容孔106的方式被设置在该气缸盖27上,构成旁通通路83的一部分的第一横通路部91朝向恒温器收容孔106的内端开口并被设置在气缸盖27上,因此,能够从恒温器收容孔106侧对旁通通路83中的与恒温器84连接的第一横通路部91进行穿孔加工,并且不需要封闭通路端的盖部件,能够减少零件个数,并能够维持气缸盖27的强度。而且,恒温器壳体85在车宽方向105上延伸地形成,由此能够缩短旁通通路83中的第一横通路部91,由此也能够维持气缸盖27的强度。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技术思想的前提下,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水冷式内燃机,其中,内燃机主体(24)具有:气缸体(26),其具有自由滑动地嵌合有活塞(39)的气缸孔(40);气缸盖(27),在气缸盖(27)与所述气缸体(26)之间形成有使所述活塞(39)的顶部面临的燃烧室(44),并设置有结合在该气缸体(26)上且能与所述燃烧室(44)连通的进气口(45),在该内燃机主体(24)上形成有使冷却水流通的水套(81),恒温器(84)安装在所述内燃机主体(24)上,该恒温器(84)根据冷却水温对将从该水套(81)导出的冷却水导向散热器(82)侧的状态以及导向在所述散热器(82)旁迂回的旁通通路(83)侧的状态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器(84)配置在所述气缸盖(27)上,所述旁通通路(83)的一部分与所述进气口(45)相邻,并且从沿所述气缸孔(40)的轴线的方向观察,所述旁通通路(83)的一部分在与所述进气口(45)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与该进气口(45)重叠地被设置在所述气缸盖(27)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水冷式内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主体(24)以使所述进气口(45)朝向所述气缸盖(27)的侧壁中的面向上方的侧壁(27a)开口的方式且使所述气缸孔(40)的轴线倾斜的方式被装载在车身框架(F)上,收容所述恒温器(84)的一部分并使所述旁通通路(83)的上游端向内端封闭部开口的筒状的恒温器壳体(85)以使所述恒温器壳体(85)内与所述水套(81)的上部连通的方式被设置在所述气缸盖(27)的开有所述进气口(45)的侧壁(27a)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水冷式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在构成所述内燃机主体(24)的一部分并结合在所述气缸体(26)上的曲轴箱(25)上旋转自由地支承有曲轴(41),在所述曲轴(41)的轴线方向一侧,在所述气缸盖(27)上安装有所述恒温器(84),在所述曲轴(41)的轴线方向另一侧,在所述曲轴箱(25)上安装有水泵(88),所述旁通通路(83)由以下部件构成:一端与所述恒温器(84)相连并以向所述曲轴(41)的轴方向一侧延伸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气缸盖(27)上的第一横通路部(91);一端与第一横通路部(91)的另一端相连并向气缸盖(27)的内侧延伸的第二横通路部(92);一端与第二横通路部(92)的另一端相连,并且在沿所述气缸孔(40)的轴线的方向上延伸地设置在所述气缸盖(27)以及所述气缸体(26)上的纵通路部(93);一端与该纵通路部(93)的另一端相连,并且使另一端在所述曲轴(41)的轴方向一侧向所述气缸体(26)的下部开口的第三横通路部(94);连接第三横通路部(94)以及所述水泵(88)之间的管路部件(95)。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水冷式内燃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恒温器壳体(85)的上部设置有向排气孔(96)导入恒温器壳体(85)内的空气的空气引导壁(85a)。
5.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水冷式内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器壳体(85)在沿车宽方向(105)的一侧形成有外端向所述气缸盖(27)的侧壁开放的恒温器收容孔(106)并被设置在该气缸盖(27)上,构成所述旁通通路(83)的一部分的通路部(91)以向所述恒温器收容孔(106)的内端开口的方式被设置在所述气缸盖(27)上。
CN 201010136007 2009-03-31 2010-03-11 车辆用水冷式内燃机 Active CN1018521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87238A JP5342306B2 (ja) 2009-03-31 2009-03-31 車両用水冷式内燃機関
JP2009-087238 2009-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2119A true CN101852119A (zh) 2010-10-06
CN101852119B CN101852119B (zh) 2013-06-19

Family

ID=42803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136007 Active CN101852119B (zh) 2009-03-31 2010-03-11 车辆用水冷式内燃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342306B2 (zh)
CN (1) CN101852119B (zh)
BR (1) BRPI1000568B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55151A1 (zh) * 2010-10-31 2012-05-03 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柴油发动机的气缸盖
US10428705B2 (en) 2017-05-15 2019-10-01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ngine
US10550754B2 (en) 2017-05-15 2020-02-04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ngine
US10576817B2 (en) 2017-05-15 2020-03-03 Polaris Industries Inc. Three-wheeled vehicle
US10639985B2 (en) 2017-05-15 2020-05-05 Polaris Industries Inc. Three-wheeled vehicle
USD904227S1 (en) 2018-10-26 2020-12-08 Polaris Industries Inc. Headlight of a three-wheeled vehicl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69373B2 (ja) 2012-02-29 2016-0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水冷式内燃機関の支持構造
JP5841025B2 (ja) * 2012-08-31 2016-01-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水冷式内燃機関
JP6267614B2 (ja) * 2014-09-29 2018-01-24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エンジンの水冷装置
JP6268074B2 (ja) * 2014-09-29 2018-01-24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エンジンの水冷装置
JP2017133475A (ja) 2016-01-29 2017-08-0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CN110594033A (zh) * 2019-10-31 2019-12-20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75223A (ja) * 1986-01-30 1987-07-31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伝達トルク制御装置
CN1121982A (zh) * 1993-11-12 1996-05-08 久世义一 机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恒温器
US5715776A (en) * 1994-07-26 1998-02-10 Daewoo Motor Co., Ltd. Cooling system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7009851A (ja) * 2005-07-01 2007-01-18 Toyot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CN101302958A (zh) * 2007-05-07 2008-11-12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冷却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3945Y2 (zh) * 1986-04-25 1993-04-14
JP4171109B2 (ja) * 1998-07-29 2008-10-2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JP2000087741A (ja) * 1998-09-11 2000-03-28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エンジン冷却構造
JP3700836B2 (ja) * 2001-05-17 2005-09-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構造
WO2005005803A1 (ja) * 2003-07-10 2005-01-2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エンジン
JP4700465B2 (ja) * 2005-09-30 2011-06-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75223A (ja) * 1986-01-30 1987-07-31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伝達トルク制御装置
CN1121982A (zh) * 1993-11-12 1996-05-08 久世义一 机动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恒温器
US5715776A (en) * 1994-07-26 1998-02-10 Daewoo Motor Co., Ltd. Cooling system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7009851A (ja) * 2005-07-01 2007-01-18 Toyot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CN101302958A (zh) * 2007-05-07 2008-11-12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冷却系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55151A1 (zh) * 2010-10-31 2012-05-03 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柴油发动机的气缸盖
US10428705B2 (en) 2017-05-15 2019-10-01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ngine
US10550754B2 (en) 2017-05-15 2020-02-04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ngine
US10576817B2 (en) 2017-05-15 2020-03-03 Polaris Industries Inc. Three-wheeled vehicle
US10639985B2 (en) 2017-05-15 2020-05-05 Polaris Industries Inc. Three-wheeled vehicle
US11041426B2 (en) 2017-05-15 2021-06-22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ngine
US11572813B2 (en) 2017-05-15 2023-02-07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ngine
US11614019B2 (en) 2017-05-15 2023-03-28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ngine
USD904227S1 (en) 2018-10-26 2020-12-08 Polaris Industries Inc. Headlight of a three-wheeled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PI1000568A2 (pt) 2011-03-22
BRPI1000568B1 (pt) 2021-07-20
JP2010236484A (ja) 2010-10-21
JP5342306B2 (ja) 2013-11-13
CN101852119B (zh) 2013-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52119B (zh) 车辆用水冷式内燃机
CA2441731C (en) Engine mounting structure of low floor type vehicle
US9163552B2 (en) Water cool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or vehicle
JP5932547B2 (ja) 水冷式エンジン
EP2071150B1 (en) Cooling water passage structure for engine
US8181614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CN102865123A (zh) 机动二轮车用发动机的通气结构
US20070044744A1 (en) Layout structure of hydraulic control valve for valve train 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1852141B (zh) 内燃机
US8307791B2 (en) Four-cycle air-oil cooled engin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JP4947436B2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CN107035503B (zh) 内燃引擎的冷却结构
EP1900625A1 (en) Oil filter cover structure
ES2283357T3 (es) Motocicleta especialmente motocicleta de tipo scooter.
US11053898B2 (en) Saddle riding vehicle
US11773756B2 (en) Variable valve timing system
JP2010236485A (ja) 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JP5189529B2 (ja) 車両用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プラグ挿入孔からの水抜き構造
CN102207010B (zh) 内燃机的气门装置
US11846554B2 (e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for oil pressure sensor
JP4914877B2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用オイル通路構造
EP3037633A1 (en) Engine and straddled vehicle
JP4892531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における冷却用オイル通路構造
JP2005119502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09216010A (ja) エンジンの上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