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5756B - 一种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5756B
CN101845756B CN2010101647612A CN201010164761A CN101845756B CN 101845756 B CN101845756 B CN 101845756B CN 2010101647612 A CN2010101647612 A CN 2010101647612A CN 201010164761 A CN201010164761 A CN 201010164761A CN 101845756 B CN101845756 B CN 1018457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absorption
absorption material
initiator
butyl methacrylate
sandwich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6476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45756A (zh
Inventor
肖长发
赵健
徐乃库
封严
安树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01016476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45756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457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57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457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575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eatments For Attaching Organic Compounds To Fibrous Good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的制造方法,其工艺过程如下:(1)反应釜中加入分散剂及去离子水,将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和引发剂搅拌均匀后加入反应釜中,通入氮气,在70~80℃下反应3~5h,提高温度至90℃反应1~2h后,取出,再经洗涤,干燥,得白色珠状树脂;(2)将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引发剂和交联剂加入反应釜中,再加入用白色珠状树脂配置的均匀溶液,在80~90℃下反应2h,形成均匀溶液;(3)将该溶液均匀涂覆在模具中的非织造布上,覆盖一层非织造布和玻璃板,将模具放入水中15~30min后,取出,干燥至恒重;(4)再将材料在热处理20~30min即得。

Description

一种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油材料制备技术,具体为一种后交联的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当今,工业废弃液体及海上油船、油罐的泄漏等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已对水体生物和人类生活构成严重威胁。高吸油树脂是一种新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具有吸收倍率高、油水选择性好、易于运输和贮藏、压力下保油性能好等优点。1966年,美国Dow Chemical公司首次以烷基乙烯为单体,经二乙烯基苯交联,开发出一种高吸油树脂(参见JP4527081,1970);1989年,日本村上公司用三乙丙苯基过氧化物交联,制得醋酸乙烯-氯乙烯共聚体,是一种极性高吸油性树脂(参见俊滕隆清,机能材料,1990,10(11):43~49);1990年,日本触媒化学工业公司以丙烯酸类为单体,制得侧链上有长链烷基的丙烯酸低交联聚合物,是一种中等极性的高吸油树脂(参见机能材料市场数据,机能材料,1991,11(7):41~47);1999年,韩国的SEUNG-HYUN KIM等试制出紫外交联的高吸油树脂PSCMAs,制得一种可吸附甲苯的涂覆材料(参见SEUNG-HYUN KIM,et al.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J],1999,73:2349-2357);2005年,埃及的Ayman M.Atta与德国研究者合作,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成功制得了粒状高吸油树脂(参见Ayman M.Atta,et al.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J],2005,97:80-91)。国内研究人员也对吸油材料相继展开了研究,如聚降冰片烯树脂(参见宋波,聚降冰片烯的制备与应用,辽宁化工,1986,6:28~32)和聚氨酯泡沫吸油材料(参见石岳等,吸油材料的研制,交通环保,1981,1:16~19);大多数研究人员是采用甲基丙烯酸系列物质(参见路建美等,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及性能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5,4:48~51)为原料,以过氧化苯甲酰(BPO)(参见刘德荣等,丙烯酸系自膨润型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化工新型材料,1997,4:37~39)、过硫酸盐(参见曹爱丽等,丙烯酸系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2:38~40)等为引发剂,以二丙烯酸1,4-丁二醇酯(参见路建美,朱秀林,二元共聚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5,2:41~45)、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参见朱秀林等,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5,1:19~23)、双烯交联剂(参见蒋必彪等,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合成树脂及塑料,1996,2:37~39)、二乙烯基苯(吴波等,基于废轮胎胶粉的吸油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轮胎工业,2008,28(4):198~201)等为交联剂,采用悬浮聚合(参见路建美等,甲基丙烯酸酯高吸油性树脂的研究,石油化工,1995,3:176~179)、乳液聚合(参见曹爱丽等,丙烯酸系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2:38~40)、微波辐射(参见路建美等,微波辐射吸油性复合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化学世界,1999,2:86~89)等多种方法制得吸油倍率在10~30倍不等的高吸油树脂。2002年,浙江大学在单一化学交联高吸油树脂中引入物理交联剂(参见徐萍英等,吸油树脂中的物理交联,功能材料,2002,33(6):601~608),制成含物理交联结构的聚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并就高吸油树脂中的物理交联结构进行了讨论。
目前使用的高吸油材料多为粒状树脂,主要由化学交联方式制得。由于分子链受到化学交联的束缚,吸油后的树脂保油性好,是一种单向型或缓释型吸油树脂.但其不易进一步加工,吸油后的树脂放油处理困难.会造成一种新的污染。如果用物理交联部分代替化学交联,这个问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由于粒状树脂形状的局限性和回收的困难,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天津工业大学肖长发、封严等以不同碳原子数的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选择适当的引发剂、潜交联剂合成了成纤聚合物,首次成功研制出聚甲基丙烯酸酯类吸油纤维,并获得了专利(ZL200410019338.8)。此后,肖长发、徐乃库等以甲基丙烯酸丁酯与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共聚制得具有物理交联结构的成纤聚合物,并采用冻胶纺丝法制得了吸油纤维。该技术也申请了专利(CN101220528)。该吸油纤维具有吸油面积大、易回收等特点,但存在纺丝工艺较为复杂,纤维力学性能及纺织加工性能也较差等缺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拟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成形快,后处理过程简单,易于工业规模实施等特点,所制得的复合吸油材料具有良好吸油特性,可拓宽应用领域,亦可制成不同形状的吸油材料,满足特定的使用要求。
本发明解决所述制造方法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的制造方法,其工艺过程如下:
(1)在反应釜中加入分散剂及去离子水,充分溶解后,将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引发剂搅拌至均匀溶液后,加入到反应釜中,通入氮气,搅拌升温至70~80℃,反应3~5h后,提高反应温度至90℃,继续反应1~2h后,终止反应,取出产物,再经洗涤,干燥,可得白色珠状树脂;所述的分散剂为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可溶性淀粉或者明胶,加入量占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质量的0.5%;所述去离子水与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的体积比为3∶1;所述的引发剂为过氧化苯甲酰或偶氮二异丁氰,加入量占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质量的0.5%;
(2)将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引发剂和交联剂加入反应釜中,搅拌均匀后,加入用上述白色珠状树脂配置的质量分数为20~30%的均匀溶液,通入氮气,在80~90℃下反应2h后,形成均匀溶液;所述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与聚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的质量比为3∶7~7∶3;配置溶液所用溶剂为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或二甲基乙酰胺;所述的引发剂为过氧化苯甲酰或偶氮二异丁氰,加入量为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质量的0.5%;所述的交联剂为二乙烯基苯,加入量为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质量分数的0.1~15%;
(3)将反应后的溶液均匀涂覆在置于模具中的一层非织造布上,用另一层非织造布覆盖,再用玻璃板压平整,将模具放入水中15~30min后取出,置于55~65℃的真空烘箱中干燥至恒重,即制得夹层型复合材料;
(4)将制得的夹层型复合材料在130~150℃下热处理20~30min,使其充分交联后,即得到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悬浮聚合法以及半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制得的夹层型(聚甲基丙烯酸酯系)复合吸油材料,具有成形简单,吸油性能良好,易于工业化生产等特点,例如,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质量与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质量比为7∶3,交联剂用量为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质量的2%时,按照ASTM F726-81标准测试,所得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对甲苯的最大吸附量为11.1g/g,对用甲苯稀释10%原油的最大吸附量为15.5g/g(参见实施例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叙述本发明:
本发明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以下简称吸油材料)的制造方法(以下简称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
(1)在反应釜中加入占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质量0.5%的分散剂及去离子水,水与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的体积比为3∶1,充分溶解后,将所述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占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质量0.5%的引发剂置于一个容器中,搅拌至均匀溶液后,加入到反应釜中,通入氮气,搅拌升温至70~80℃,反应4h后,提高反应温度到90℃,继续反应2h后,终止反应,取出产物,再经洗涤,干燥,可得白色珠状树脂;所述分散剂为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可溶性淀粉或者明胶;所述引发剂为过氧化苯甲酰或偶氮二异丁氰;
(2)将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及引发剂和交联剂加入反应釜中,搅拌均匀后,加入用上述白色珠状树脂配置的质量分数为20~30%的均匀溶液,通入氮气,在85℃下反应2h后,形成具有一定粘度的均匀溶液;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与聚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的质量比为3∶7~7∶3;配置溶液所用的溶剂为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或二甲基乙酰胺;所述的引发剂为过氧化苯甲酰或偶氮二异丁氰,加入量为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质量的0.5%;所述的交联剂为二乙烯基苯,加入量占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质量的0.1~15%;
(3)将第(2)步所得溶液涂覆在置于模具(模具为自制的方形玻璃槽型板)中的一层非织造布(实施例的非织造布为PET材料)上,然后用另一层非织造布覆盖其上,再用玻璃板施压,使其平整后,将模具放入水中15~30min后,取出,置于真空烘箱中干燥至恒重,即得夹层型复合材料,所述真空烘箱的干燥温度为55~65℃,优选干燥温度为60℃。
(4)将制得的夹层型复合材料在130~150℃下热处理20~30min,使其充分交联。即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
本发明方法所用的聚合单体有两种。一种为甲基丙烯酸丁酯,另一种为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经碱洗,水洗,减压蒸馏精制后使用。该单体聚合后所生成的聚合物分子链上具有亲油性基团(酯基),对不同的油品具有良好亲和力,可将大量油品吸附到其分子内部,经后处理能使吸油材料具有一定的交联度及交联密度,可形成半互穿网络结构;加入适当交联剂后,形成的网络结构既有物理交联,又有化学交联,结构更为稳定,且有利于吸油,可使吸油后的样品溶胀而难于溶解,从而使吸油材料具备了良好的吸油性能。本发明吸油材料所用的另一种聚合单体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聚合后,所生成的聚合物分子链上也具有亲油性基团(酯基),对不同的油品同样具有一定亲和力,同时分子链上含有羟基,易形成氢键,形成了物理交联结构。本发明吸油材料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与聚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的质量比为3∶7~7∶3。实施例优选3∶7、1∶1或7∶3。
本发明方法所述的引发剂为过氧化苯甲酰或偶氮二异丁氰,优选过氧化苯甲酰。所述引发剂的种类和用量是影响聚合速率和聚合度的主要因素。通常自由基悬浮聚合在40~100℃下进行,因此活性适当的引发剂应选择在该温度范围内。如果引发剂的半衰期太短,意味着在短时间内便有大量自由基产生,易引起爆聚,使聚合反应失控,同时聚合反应后期会因无足够的引发剂而使聚合速率过慢,甚至造成死端聚合;相反,若引发剂的半衰期过长,引发剂分解速率慢,则容易导致初期聚合速率过慢,后期凝胶效应剧烈,以致无法控制,而且聚合反应中未分解的引发剂残留在聚合产物中,不仅浪费,而且会因副反应等影响产物的品质。本发明方法所用单体的聚合温度在70~90℃之间,过氧化苯甲酰在此温度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活性,因此本发明优选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
本发明方法所述分散剂为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可溶性淀粉或者明胶,优选聚乙烯醇。在悬浮聚合体系中,水相(包括水和分散剂)是影响成粒机理和颗粒特性的主要因素,它保持单体呈液滴状,并作为传热的介质。分散剂作用一是降低液滴表面张力,促使单体分散成液滴,二是防止粒子粘并,因为聚合进行到一定转化率(如20~30%)时,单体变成聚合物/单体溶液粒子,趋于粘结,而分散剂则吸附在粒子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起到防止粘并的作用。通常可根据分散能力和保胶能力来选择分散剂。研究表明,聚乙二醇和可溶性淀粉的分散能力及保胶能力均较差,不宜选用,虽然甲基纤维素的分散能力及保胶能力均很强,但在水中的溶解性能较差,也不宜选用;由于聚乙烯醇价廉易得,水溶液还能使界面张力变小,液滴变小,更为稳定,因此,本发明优先选用聚乙烯醇为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悬浮聚合的分散剂。
本发明方法所述的溶剂为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乙酰胺。溶剂对引发剂起诱导分解作用,使引发效率降低,同时又能提高引发速度,并影响聚合物的分子量。选择好良溶剂,亦可消除凝胶效应。溶度参数相近时,溶解过程容易进行,而聚甲基丙烯酸丁酯、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的溶度参数分别为8.7、12.1、11.1、12.9。对甲基丙烯酸丁酯而言,二甲基乙酰胺是优良的极性溶剂,溶解效果较好。三种溶剂均是高沸点溶剂,相对而言,二甲基甲酰胺毒性较大,二甲基亚砜熔点偏低,因此本发明优选的溶剂为二甲基乙酰胺。
本发明方法所述的交联剂为二乙烯基苯。该交联剂含有刚性基团苯环,与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共聚后形成的网络结构更加稳定,支撑的网状结构有利于保油储油,且相对于含有羟基的交联剂,疏水性更好。所述的交联剂的加入量占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质量的0.1~15%;例如可以选取0.1%,0.5%,1%,2%,4%或10%。
本发明方法利用后交联法制备吸油材料。其设计原理是:高吸油树脂主要考虑油类与树脂之间的溶剂化作用.并由化学交联得到,由于分子链受到化学交联的束缚,吸油后的树脂保油性好,是一种单向型或缓释型吸油树脂.但不易进一步加工,吸油后的树脂放油处理困难,会造成一种新的污染。如果用物理交联部分代替化学交联,这个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本发明先以甲基丙烯酸丁酯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得线性聚合物,再将其溶解于良溶剂中,此后,加入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并进行聚合反应,形成均匀溶液后,流延于模具进行成型,接着进行后处理,使其交联,制得含半互穿网络结构的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由于酯基具有亲油的性质,形成的大分子链网络空间可容纳油品分子,加入交联剂二乙烯基苯后使形成的半互穿网络趋于稳定,复合吸油材料具有可溶胀、可吸油的特点。本发明吸油材料由于其夹层结构特点,相对于高吸油树脂和吸油纤维而言,吸油溶胀后回收处理方便,可重复使用,易于工业规模实施,亦可制成不同形状、大小的复合吸油材料,满足特定的使用要求。所述非织造布优选聚酯材料的非织造布。其他材料(如聚丙烯)非织造布虽然具有一定的吸油性能,但由于熔融温度较低,进行热处理、后交联时会影响其力学性能,因而不宜采用。所述模具为自制的方形玻璃槽型板,亦可根据应用需求选择其他形态的模具。
本发明方法制造的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成形工艺简单,具有很好的吸附有机液体的能力,且回收处理方便,可重复利用,是环保材料,可用于吸附工厂、生活污水中的有机液体,海上漏油事故处理,一些药物的缓释材料,芳香剂、引诱剂的有效载体材料等。
本发明未述及之处适用于现有技术。
下面给出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权利要求不受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
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聚乙烯醇为分散剂,蒸馏水为反应介质,在氮气保护下,将含0.5%(占单体质量的质量百分比,下同)引发剂的甲基丙烯酸丁酯溶液(此溶液与水体积比约为1∶3)加入溶有0.5%分散剂的水中,于75℃下加热搅拌反应4h,提高反应温度至85℃后,继续反应2h后,终止反应,洗涤,干燥,得白色颗粒状树脂。
将一定量的干燥聚甲基丙烯酸丁酯溶解在二甲基乙酰胺(DMAc)中,制得质量分数为20%的均一溶液后,加入与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等质量的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及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在85℃下,通入氮气搅拌反应2h,至形成均匀的具有一定粘度的共混溶液,将此溶液涂覆在置于模具中的PET非织造布上,然后用另一层布覆盖,再覆盖玻璃板施压,使其平整后,将模具放入水中20min后,取出,待其干燥后,在150℃下热交联30min,即制得所述吸油材料。
将所得吸油材料在室温条件下充分干燥后,分别浸于甲苯和三氯乙烯中,其对甲苯、三氯乙烯的最大吸附量分别可达7.5g/g和8.0g/g。将吸油达饱和的吸油材料置于离心机中,以1000r/min的速度离心旋转5min,测得其保油率分别为85.6%和95.8%。
实施例2
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聚乙烯醇为分散剂,蒸馏水为反应介质,在氮气保护下,将含0.5%引发剂的甲基丙烯酸丁酯溶液(此溶液与水体积比约为1∶3)加入溶有0.5%分散剂的水中,于75℃下加热搅拌反应4h,提高反应温度至85℃继续反应2h后,终止反应,洗涤,干燥,得白色颗粒状树脂。
将一定量的干燥聚甲基丙烯酸丁酯溶解在二甲基乙酰胺(DMAc)中,制得质量分数为20%的均一溶液后,加入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聚甲基丙烯酸丁酯与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质量比为7∶3)及引发剂(占单体质量为0.5%)过氧化苯甲酰,在85℃下,通入氮气搅拌反应2h,至形成均匀的具有一定粘度的共混溶液,将此溶液涂覆在置于模具中的PET非织造布上,然后用另一层布覆盖,再覆盖玻璃板施压,将模具放入水中20min后,取出,待其干燥后,在300W紫外灯下交联15min,即制得所述吸油材料。
将所得吸油材料在室温条件下充分干燥后,分别浸于甲苯和三氯乙烯中,其对甲苯、三氯乙烯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4g/g和5.3g/g。将吸油达饱和的吸油材料置于离心机中,以1000r/min的速度离心旋转5min,测得其保油率分别为83.4%和77.3%。
实施例3
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聚乙烯醇为分散剂,蒸馏水为反应介质,在氮气保护下,将含0.5%引发剂的甲基丙烯酸丁酯溶液(甲基丙烯酸单体与水体积比约为1∶3)加入溶有0.5%分散剂的水中,于75℃下加热搅拌反应4h,提高反应温度至85℃继续反应2h后,终止反应,洗涤,干燥,得白色颗粒状树脂。
将一定量的干燥聚甲基丙烯酸丁酯溶解在二甲基乙酰胺(DMAc)中,制得质量分数为20%的均一溶液后,加入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聚甲基丙烯酸丁酯与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质量比为7∶3)及引发剂(占单体质量为0.5%)过氧化苯甲酰,在85℃下,通入氮气搅拌2h,至形成均匀的具有一定粘度的共混溶液,将此溶液涂覆在置于模具中的PET非织造布上,然后用另一层布覆盖,再覆盖玻璃板施压,将模具放入水中20min后,取出,待其干燥后,在150℃下热交联30min,即制得所述吸油材料。
将所得吸油材料在室温条件下充分干燥后,分别浸于甲苯和三氯乙烯中,其对甲苯、三氯乙烯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5g/g和6.0g/g。将吸油达饱和的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置于离心机中,以1000r/min的速度离心旋转5min,测得其保油率分别为90.6%和82.3%。
实施例4
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聚乙烯醇为分散剂,蒸馏水为反应介质,在氮气保护下,将含0.5%引发剂的甲基丙烯酸丁酯溶液(此溶液与水体积比约为1∶3)加入溶有0.5%分散剂的水中,于75℃下加热搅拌反应4h,提高反应温度至85℃继续反应2h后,终止反应,洗涤,干燥,得白色颗粒状树脂。
将一定量的干燥聚甲基丙烯酸丁酯溶解在二甲基乙酰胺(DMAc)中,制得质量分数为20%的均一溶液后,将此溶液涂覆在在置于模具中的PET非织造布上,然后用另一层布覆盖,再覆盖玻璃板施压,将模具放入水中20min后,取出,待其干燥后,在150℃下热交联30min,即制得所述吸油材料。
将所得吸油材料在室温条件下充分干燥后,分别浸于甲苯和三氯乙烯中,由于没有引入任何交联结构,大分子呈线性结构,结果是吸油材料呈滩泥状,进而溶解于油品中,基布也渐渐分离,不具有吸油保油的性质。
实施例5
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聚乙烯醇为分散剂,蒸馏水为反应介质,在氮气保护下,将含0.5%引发剂的甲基丙烯酸丁酯溶液(此溶液与水体积比约为1∶3)加入溶有0.5%分散剂的水中,于75℃下加热搅拌反应4h,提高反应温度至85℃继续反应2h后,终止反应,洗涤,干燥,得白色珠状树脂。
将一定量的干燥聚甲基丙烯酸丁酯溶解在二甲基乙酰胺(DMAc)中,制得质量分数为20%的均一溶液后,加入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聚甲基丙烯酸丁酯与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质量比为7∶3)及引发剂(占单体质量为0.5%)过氧化苯甲酰和交联剂二乙烯基苯(占单体质量的2%),在85℃下,通入氮气搅拌2h,至形成均匀的具有一定粘度的共混溶液,将此溶液涂覆在置于模具中的PET非织造布上,然后用另一层布覆盖,再覆盖玻璃板施压,将模具放入水中20min后,取出,待其干燥后,在130℃下热交联30min,即制得所述吸油材料。
将所得吸油材料在室温条件下充分干燥后,按照ASTM F726-81标准测试,所得吸油材料对甲苯的最大吸附量为11.1g/g,对用甲苯稀释10%的原油(AHS原油由康菲公司提供,参见表1)的最大吸附量达15.5g/g。
表1康菲公司提供AHS原油性质表
  密度(20℃),g/cm3   0.9418
  运动粘度(50℃),mm2/s   70.82
  酸值,mgKOH/g   0.41
  蜡含量,w%   2.1
  胶质,w%   15.7
  沥青质,w%   7.3
  灰分,w%   0.036
  水含量,w%   <0.05%

Claims (3)

1.一种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的制造方法,其工艺过程如下:
(1)在反应釜中加入分散剂及去离子水,充分溶解后,将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引发剂搅拌至均匀溶液后,加入到反应釜中,通入氮气,搅拌升温至70~80℃,反应3~5h后,提高反应温度至90℃,继续反应1~2h后,终止反应,取出产物,再经洗涤,干燥,可得白色珠状树脂;所述的分散剂为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可溶性淀粉或者明胶,加入量占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质量的0.5%;所述去离子水与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的体积比为3∶1;所述的引发剂为过氧化苯甲酰或偶氮二异丁氰,加入量占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质量的0.5%;
(2)将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引发剂和交联剂加入反应釜中,搅拌均匀后,加入用上述白色珠状树脂配置的质量分数为20~30%的均匀溶液,通入氮气,在80~90℃下反应2h后,形成均匀溶液;所述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与聚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的质量比为3∶7~7∶3;配置溶液所用溶剂为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或二甲基乙酰胺;所述的引发剂为过氧化苯甲酰或偶氮二异丁氰,加入量为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质量的0.5%;所述的交联剂为二乙烯基苯,加入量为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质量分数的0.1~15%;
(3)将反应后的溶液均匀涂覆在置于模具中的一层非织造布上,用另一层非织造布覆盖,再用玻璃板压平整,将模具放入水中15~30min后取出,置于55~65℃的真空烘箱中干燥至恒重,即制得夹层型复合材料;
(4)将制得的夹层型复合材料在130~150℃下热处理20~30min,使其充分交联后,即得到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散剂为聚乙烯醇,所述的引发剂为过氧化苯甲酰,所述的溶剂为二甲基乙酰胺,所述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与聚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的质量比为3∶7、1∶1或7∶3,所述交联剂的加入量为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单体质量分数的2%,所述(3)中的干燥温度为60℃,所述的非织造布为PET材料。
3.一种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油材料由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制造方法制得。
CN2010101647612A 2010-05-07 2010-05-07 一种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57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647612A CN101845756B (zh) 2010-05-07 2010-05-07 一种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的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647612A CN101845756B (zh) 2010-05-07 2010-05-07 一种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的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5756A CN101845756A (zh) 2010-09-29
CN101845756B true CN101845756B (zh) 2011-08-31

Family

ID=42770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6476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5756B (zh) 2010-05-07 2010-05-07 一种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457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3296B (zh) * 2010-10-25 2013-08-1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半互穿网络结构的高吸油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61032B (zh) * 2012-01-05 2013-06-05 天津工业大学 一种聚丙烯非织造布吸油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3469242A (zh) * 2013-05-07 2013-12-25 西北师范大学 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三元共聚树脂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CN104372778A (zh) * 2014-10-31 2015-02-25 苏州贝多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漏吸附棉
CN108212104A (zh) * 2017-12-29 2018-06-29 吴迪 一种亲油稳定性纤维素基吸油材料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36010A1 (de) * 1998-12-16 2000-06-22 Basf Aktiengesellschaft Thermoplastische formmassen
CN101220528A (zh) * 2007-09-26 2008-07-16 天津工业大学 一种吸油纤维的制造方法
CN101342484A (zh) * 2008-06-25 2009-01-14 天津工业大学 有机物吸附纤维的制造方法
CN101348950A (zh) * 2008-06-06 2009-01-21 天津工业大学 一种吸附功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38640B2 (ja) * 1993-10-01 1998-04-08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吸油材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0036010A1 (de) * 1998-12-16 2000-06-22 Basf Aktiengesellschaft Thermoplastische formmassen
CN101220528A (zh) * 2007-09-26 2008-07-16 天津工业大学 一种吸油纤维的制造方法
CN101348950A (zh) * 2008-06-06 2009-01-21 天津工业大学 一种吸附功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制造方法
CN101342484A (zh) * 2008-06-25 2009-01-14 天津工业大学 有机物吸附纤维的制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7-102248A 1995.04.18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5756A (zh) 2010-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5756B (zh) 一种夹层型复合吸油材料的制造方法
CN101220528B (zh) 一种吸油纤维的制造方法
CN101215355B (zh) 高吸油性树脂及合成方法
Li et al.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swelling behavior of superabsorbent wheat straw graft copolymers
CN101508823B (zh) 一种室温快速自修复型聚合物复合材料
CN101348950B (zh) 一种吸附功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制造方法
CN102671718B (zh) 一种具有季胺基团的特大孔结构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及其制备工艺
CN104693592A (zh) 一种共聚甲基丙烯酸酯/聚丙烯复合吸油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754915A (zh) 有机硅树脂组合物及成型体
CN102383215B (zh) 一种吸附有机液体聚烯烃纤维的制造方法
CN101967212B (zh) 一种丙烯酸酯聚合物高吸油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4211863A (zh) 一种氮氧自由基聚合物刷阻聚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3113513B (zh) 一种成纤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CN103437067A (zh) 一种吸油纤维毡的制造方法
CN102641754B (zh) 一种丙烯酸酯骨架的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
CN100574871C (zh) 有机物吸附纤维的制造方法
CN105131163B (zh) 一种voc吸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0383168C (zh) 一种可重复使用的高吸油材料的制备方法
Kumar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ellulose based graft copolymers with binary vinyl monomers for efficient removal of cationic dyes and Pb (II) ions
CN1255586C (zh) 吸油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CN101864038A (zh) 表面接枝极性单体改性聚苯乙烯型大孔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85216B (zh) 一种有机物吸附纤维的制造方法
CN102383212B (zh) 一种有机液体吸附纤维的制造方法
CN102618963A (zh) 一种改性聚丙烯纤维的制造方法
CN103145927B (zh) 一种高吸油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31

Termination date: 2018050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