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4644B - 编织线加工装置及端部扩展的编织线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编织线加工装置及端部扩展的编织线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94644B
CN101794644B CN 200910207273 CN200910207273A CN101794644B CN 101794644 B CN101794644 B CN 101794644B CN 200910207273 CN200910207273 CN 200910207273 CN 200910207273 A CN200910207273 A CN 200910207273A CN 101794644 B CN101794644 B CN 1017946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zendraht wire
core component
clot
wire
braided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91020727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94644A (zh
Inventor
田中武彦
板谷畅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946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46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946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464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所扩展的编织线的端部形成尽量齐整的状态的编织线加工装置及端部扩展的编织线的制造方法。用于扩展筒状的编织线(10)的端部的编织线加工装置(20),具备:芯部构件(30),形成为从前端侧向基端侧逐渐扩大的形状,以扩展编织线(10)的端部;编织线临时保持构件(60),具有可供芯部构件(30)的轴向中间部分嵌入的临时保持孔(62),通过外嵌于芯部构件(30),能够在与芯部构件(30)之间以夹持状临时保持外嵌于芯部构件(30)的编织线(10);以及打卷片(40),配设为能够相对于芯部构件(30)的基端侧外周部接近移动或离开移动,用于通过向芯部构件(30)的基端侧外周部接近移动,将外嵌在芯部构件(30)上的编织线(10)的端缘部弯曲打卷。

Description

编织线加工装置及端部扩展的编织线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扩展筒状的编织线的端部的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具备筒状的编织线的线束,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发明。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将电线插通于屏蔽电子管内的电动汽车用高电压线束。在此所用的屏蔽电子管的构成为:将网眼筒状的编组屏蔽线的端部覆盖在环状的屏蔽外壳的周面,进而通过将箍紧环覆盖在其外周并箍紧,将编组屏蔽线安装在屏蔽外壳的周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57264号公报
然而,为了将上述编组屏蔽线覆盖在环状的屏蔽外壳的周面,事先需要将编组屏蔽线的端部扩展开。然而,由于编组屏蔽线是将多根母线(例如外径0.18mm)编成网眼状的结构,所以坚挺度低,通过外部的载荷作用容易简单地改变形状。这样一来,在编组屏蔽线的端部上因多根母线不齐整而易于形成散开的状态。因此,易产生编组屏蔽线和屏蔽外壳之间的安装不良的现象。
特别是在因低成本化等要求而使用较细直径的编组屏蔽线的情况下,由于需要大幅度地扩展编织线的端部,因此在其端部母线变得稀疏而坚挺度更低,易形成多根母线散开而不齐整的状态。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够使所扩展的编织线的端部形成尽量齐整的状态。
为解决上述问题,第一形式的编织线加工装置是用于扩展筒状的编织线端部的编织线加工装置,具备:
芯部构件,其形成为从前端侧向基端侧逐渐扩大的形状,以扩展所述编织线的端部;
编织线临时保持构件,其具有可供所述芯部构件的轴向中间部分嵌入的临时保持孔,通过外嵌于所述芯部构件,能够在其与所述芯部构件之间以夹持状临时保持外嵌于所述芯部构件的所述编织线;以及打卷片,其配设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芯部构件的基端侧外周部接近移动或离开移动,用于通过向所述芯部构件的基端侧外周部接近移动,使外嵌于所述芯部构件的所述编织线的端缘部弯曲打卷。
第二形式的编织线加工装置基于第一形式的编织线加工装置,所述打卷片在与沿着接近或离开所述芯部构件地移动的方向延伸的部分错开的部分上与所述编织线的端缘部接触并打卷。
第三形式的编织线加工装置基于第一或第二形式的编织线加工装置,所述芯部构件的基端部形成为比作为覆盖所述编织线的对象的环状构件小的形状。
第四形式的端部扩展的编织线的制造方法,具备:(a)扩展筒状编织线的端部的工序;(b)在所述工序(a)之后,对所述编织线的端缘部进行打卷的工序;以及(c)在所述工序(b)之后,进一步加大扩展所述编织线的端部的工序。
根据第一形式的编织线加工装置,在将外嵌在芯部构件上的所述编织线以夹持状临时保持在芯部构件和编织线临时保持构件之间的状态下,通过使打卷片向芯部构件的基端侧外周部接近移动,能够将外嵌在芯部构件上的所述编织线的端缘部弯曲打卷。因此,在对编织线的端缘部进行打卷时,可防止编织线的散乱。另外,对编织线的端缘部进行打卷后,在该端缘部形成多根母线相互缠绕的状态,不易散开。因此,能够形成为使所扩展的编织线的端部尽量齐整的状态。
根据第二形式,打卷片在与沿着接近或离开所述芯部构件地移动的方向延伸的部分错开的部分与所述编织线端的端缘部接触并打卷,因此可以抑制打卷时的编织线的偏斜。
根据第三形式,在对编织线的端部进行了一定程度扩展并将其端缘部打卷的状态下,能够进一步扩展而覆盖在作为对象的环状构件上。这时,由于编织线的端缘部通过打卷成为相互缠绕的状态,所以即使扩展编织线的端部,也不易产生编织线的偏斜、散开等。
根据第四形式,对编织线的端部进行扩展并对其端缘部进行打卷。在该状态下,由于编织线的端缘部因打卷而成为相互缠绕的状态,从而成为不易散开的状态。另外,在该状态下,由于对编织线的端部进一步扩展,所以能够抑制编织线的偏斜、散开等。结果,能够大幅度地扩展编织线的端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编织线的屏蔽线束的一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表示同上的屏蔽线束的一个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编织线加工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同上的编织线加工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同上的编织线加工装置的要部放大主视图。
图6是同上的编织线加工装置的要部放大俯视图。
图7是表示端部扩展的编织线的一个制造工序的图。
图8是表示端部扩展的编织线的一个制造工序的图。
图9是表示端部扩展的编织线的一个制造工序的图。
图10是表示端部扩展的编织线的一个制造工序的图。
图11是表示编织线打卷后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打卷的编织线的端缘部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端部扩展的编织线的一个制造工序的图。
图14是表示端部扩展的编织线的一个制造工序的图。
图15是表示端部扩展的编织线的一个制造工序的图。
标号说明
10    编织线
15    配件主体部
20    编织线加工装置
30    芯部构件
31    柱状部分
32    锥体形状部分
34    环状槽
40    打卷片
42    弧形边缘部分
44    打卷片支承驱动部
60    编织线临时保持构件
62    临时保持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实施方式的编织线加工装置进行说明。
首先,对作为加工对象的编织线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使用了编织线10的屏蔽线束18的一例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表示该屏蔽线束18的一个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屏蔽线束18是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等电动汽车的配线构件,具有编织线10、电线12和末端配件14。编织线10的结构为对细金属线进行编组而形成网眼筒状。另外,为了构成编织线10而编入的细金属线有时进一步将多根母线(例如外径为0.18mm的线)捻在一起而构成。末端配件14具有大致长圆筒状的配件主体部15和铆接配件16。而且,上述编织线10的端部被扩展后,覆盖在配件主体部15的外周,在这种状态下,铆接配件16配设在配件主体部15及编织线10的外周并铆接。由此,编织线10的端部以被夹在配件主体部15和铆接配件16之间的状态固定在该末端配件14上。而且,通过在编织线10内插入多根电线12,屏蔽线束18作为具有屏蔽性的配线构件来使用。
在如上所述将编织线10的端部覆盖在配件主体部15上时,为了易于进行所述操作,本编织线加工装置构成为用于事先扩展编织线10的端部的装置。不过,编织线10的端部扩展后的加工、操作内容不限定于覆盖在上述配件主体部15上的情况。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编织线加工装置20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该编织线加工装置20的俯视图,图5是该编织线加工装置20的要部放大主视图,图6是该编织线加工装置20的要部放大俯视图。
该编织线加工装置20具备芯部构件30、打卷片40、以及编织线临时保持构件60。
芯部构件30形成为从前端侧向基端侧逐渐扩大的形状。更具体地说,芯部构件30的构成为,在柱状部分31(在此为大致圆柱状部分)的一端部设有锥体形状部分32(在此为大致圆锥状部分)。芯部构件30可以局部形成为从前端侧向基端侧逐渐扩大的形状,也可以整体形成为从前端侧向基端侧逐渐扩大的形状。而且,通过将芯部构件30从其渐细的的前端侧插入编织线10内,来扩展该编织线10的端部。
将芯部构件30的柱状部分31及锥体形状部分32制作成什么样的柱状或锥体形状,根据想要对编织线10的端部进行扩展的目标形状而不同。在此,柱状部分31及锥体形状部分32分别形成为圆柱或圆锥状,但也可以形成为椭圆柱或椭圆锥、或者棱柱状或棱锥状。
另外,芯部构件30的基端部(在此为柱状部分31)优选比作为覆盖编织线10的对象的环状构件(例如配件主体部15)小。换言之,芯部构件30的基端部(在此为柱状部分31)优选设定为在利用本芯部构件30对编织线10的端部进行扩展后,对其端部进一步扩展而覆盖在作为对象的环状构件上所需程度的大小。由此带来的优点在以下进行说明。
另外,为了抑制对编织线10的钩挂等,芯部构件30的前端部优选做成倒圆的形状。
另外,在芯部构件30的基端部(在此为柱状部分31的基端部),沿其周方向形成有环状槽34。利用该环状槽34,如后述进行对编织线10的打卷。另外,代替环状槽34,在芯部构件30的基端侧也可以形成环状的台阶部。总而言之,只要是能够在与后述的打卷片40之间夹入编织线10的端缘部并弯曲打卷的构成即可。编织线10的端缘部优选如后述向外方折弯,但这不是必须的。
该芯部构件30以直立设置的状态固定在固定于操作台22上的大致厚板状的定位块24上。
另外,操作台22上,在芯部构件30的上方位置上设置有可保持编织线10的编织线保持部50。更具体地说,在操作台22上直立设置有支柱26,编织线保持部50安装固定在该支柱26的上端部,由此配设在芯部构件30的上方位置。编织线保持部50可以采用周知的夹紧机构、或利用扭力螺旋弹簧等弹性构件的作用力夹持编织线10的结构等种种保持机构。
另外,也可以省略该编织线保持部50。
打卷片40配设为能够相对于芯部构件30的基端侧外周部接近移动或离开移动,其构成为通过朝向芯部构件30的基端侧外周部接近移动,可将外嵌在该芯部构件30上的编织线10的端缘部弯曲打卷。
更具体地说,打卷片40做成将大致方形板状部分的一边切成大致弧状的形状。该打卷片40的厚度尺寸设定为比上述环状槽34的宽度尺寸小。另外,打卷片40中切成大致弧状的弧形边缘部分42具有仿照芯部构件30的基端部外周部形状的弯曲形状。而且,构成为当使打卷片40向芯部构件30的基端侧外周部接近移动时,能够将所述弧形边缘部分42配设成嵌入环状槽34的侧方一部分内。这时,如果覆盖环状槽34的外方开口以使编织线10的端缘部被覆盖,则该编织线10的端缘部由环状槽34和弧形边缘部分42夹持而弯曲打卷。
另外,所述弧形边缘部分42优选在与沿着接近或离开芯部构件30地移动的方向延伸的部分错开的部分上与编织线10的端缘部接触,对该端缘部进行打卷。换言之,弧形边缘部分42优选形成为比将芯部构件30的基端部外周部形状分割为二的弧状形状小的弧状形状。更具体地说,弧形边缘部分42相对于呈大致圆状(即使为椭圆状也可以同样考虑)的芯部构件30的基端部外周部形状,优选为劣弧形状(即中心角小于180度的弧状)。由此,打卷片40相对于芯部构件30的基端侧外周部接近移动而与编织线10的端缘部接触并打卷时,编织线10不易散开。对此也在后述进行说明。
另外,弧状缘部分42理想的是,在设想芯部构件30的基端部外周部形状是大致圆状的情况下(即使是椭圆状也可以同样考虑),优选形成为中心角为90度以上的弧状。由此,能够用一个打卷片40对绕编织线10的外周的1/4以上的部分打卷,如果使用一对打卷片40,则通过二次打卷操作,就能够对编织线10的端缘部的周方向整体进行打卷。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打卷片40夹持芯部构件30而设置一对。另外,一对打卷片40分别被由气缸构成的打卷片支承驱动部44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芯部构件30驱动接近或离开。
即,在操作台22上夹持芯部构件30而安装有一对打卷片支承驱动部44,从各打卷片支承驱动部44向芯部构件30可进退驱动连杆部45。一对打卷片支承驱动部44构成为可经由手动式阀46供给空气。而且,其构成为通过手动式阀46的操作适当地切换空气的供给路径,由此进退驱动连杆部45。
在各连杆部45的各自的前端部安装固定有打卷片40。打卷片40在可插入上述环状槽34内的高度位置,以相对于操作台22的主面大致水平的姿势,且以使弧形边缘部分42朝向环状槽34的姿势被支承。
而且,通过上述一对打卷片支承驱动部44的驱动,连杆部45进行进退驱动,由此对一对打卷片40被驱动相对芯部构件30进行接近或离开。
上述打卷片支承驱动部44除上述气缸以外,还可以是液压缸及直线电动机等其它的直线驱动机构。另外,代替打卷片支承驱动部44,也可以使用可直线移动地支承打卷片40的直线导轨等,接近离开移动本身也可以通过人力进行。即,打卷片40只要利用可动支承机构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芯部构件30的环状槽34接近移动或离开移动即可。进而,打卷片40也可以不需要由任何的支承机构支承,而由操作者使其相对于芯部构件30接近移动或离开移动。
编织线临时保持构件60形成为形成有临时保持孔62的大致块状。临时保持孔62形成为可以将上述芯部构件30的轴向中间部分插入的孔状。在此,临时保持孔62形成为比芯部构件30的柱状部分31还大一圈的孔形状,更具体地说,形成为比柱状部分31的外周形状还大出编织线10的厚度的量的孔形状。而且,通过将临时保持孔62外嵌在柱状部分31上,在芯部构件30的柱状部分31上比环状槽34靠近前端侧的部分和临时保持孔62之间,以夹持状临时保持外嵌于芯部构件30的编织线10。
另外,编织线临时保持构件60的外形状在此形成为大致方形的厚板状,但也可以是大致圆形的厚板状等任何的形状。另外,临时保持孔62沿其轴向不一定需要是相同的孔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大致圆锥孔状等。总而言之,编织线临时保持构件60只要在芯部构件30的轴向中间部、且在与该芯部构件30之间具有可夹持编织线10的临时保持孔62即可。
以下对这样构成的编织线加工装置20的使用方法与使用该编织线加工装置20制造端部扩展的编织线10的方法一起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7所示,操作者以使编织线10通过编织线临时保持构件60的临时保持孔62内的状态,将编织线10的端部覆盖在芯部构件30上。由此,实施对筒状的编织线10的端部进行扩展的第一阶段的扩展工序。
然后,如图8所示,操作者使编织线临时保持构件60下降以将芯部构件30的轴向中间部分配设在临时保持孔62内,在芯部构件30和临时保持孔62之间以夹持状保持编织线10,由此限制该编织线10的扩大,同时使编织线10的前端缘部与定位块24的上表面抵接。这时,特别注意编织线10的前端的周缘部中由一对打卷片40打卷的部分(参照图6的E1、E2)与定位块24的上表面抵接而进行操作。在该状态下,利用编织线保持部50将编织线1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分保持固定在芯部构件30的上方部分。另外,在该状态下,编织线临时保持构件60在与芯部构件30之间以夹持状保持编织线10,并且以该保持的力而成为浮在比环状槽34靠近上方位置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如图9所示,通过操用者操作手动阀46,通过打卷片支承驱动部44的驱动,一对打卷片40向芯部构件30接近移动。然后,将一对打卷片40的弧形边缘部分42从芯部构件30的侧方插入环状槽34内,由此将在该环状槽34周围配设的编织线10的端缘部夹持在环状槽34的内周面和弧形边缘部分42之间并折弯,由此,比环状槽34靠近端部侧部分以向外方凸缘状定向的方式打卷(参照图11)。由此,编织线10的环状端缘部中与一对弧形边缘部分42相对应的一对弧状部分被打卷。在此,由于各弧形边缘部分42形成为中心角为90度以上的弧状,所以编织线10的环状端缘部在比1/4周长更长的两个弧状部分的位置被打卷。
此后,如图10所示,通过操作者操作手动式阀46,通过打卷片支承驱动部44的驱动,使一对打卷片40从芯部构件30离开移动。而且,向上方抬起编织线10的端部及编织线临时保持构件60,使编织线10绕芯部构件30的中心轴旋转约90度。
此后,反复进行上述图7~图9所示的操作,将编织线10的环状端缘部在上述工序中没有被打卷的部分也进行打卷。由此,编织线10的环状端缘部在其周方向整体上被打卷。
由此,在扩展编织线10的端部的第一阶段的工序后,实施对编织线10的端缘部进行打卷的工序。
如图12所示,在该阶段的编织线10的端部由芯部构件30形成为向端部侧逐渐地扩大的形状,并且,其端缘部以向外方凸缘状伸出的方式打卷。构成编织线10的各细金属线在以弯曲的方式被打卷的部分易于相互缠绕。因此,即使在扩展后,编织线10的端缘部也维持比较齐整的状态。另外,在图12中只图示了编织线10的细金属线的一部分。
此后,实施将编织线10的端部进一步扩大的第二阶段的扩展工序。
在此,由于为了覆盖于配件主体部15的外周而对编织线10的端部进行扩展,因而以如下方式实施扩展工序。
即,如图13所示,使用调整扩展夹具70实施操作。该调整扩展夹具70的构成为,在大致板状的底台72上突出形成有调整用芯部构件74。调整用芯部构件74形成为从具有与配件主体部15的内周形状对应的外周形状(在此为大致长圆形)的基端部向前端侧逐渐变细的形状,换言之,形成为扁平的吊钟状。
而且,如图13所示,在将配件主体部15外嵌在调整用芯部构件74的基端部的状态下,将已扩展的编织线10的端部覆盖在调整用芯部构件74上。
此后,如图14所示,将编织线10的端部朝向调整用芯部构件74的基端侧压入,进一步扩展编织线10的端部,将编织线10的端缘部配设在配件主体部15的外周。这时,通过上述打卷,在编织线10的端缘部上形成各细金属线相互缠绕的状态,所以不易发生编织线10的端缘部局部地扩大的情况。因此,编织线10的端缘部在其周方向上大致均匀且稀疏的扩展,在扩展后不易产生编织线10的疏密不均的地方。另外,即使在扩展后,由于因上述打卷各细金属线成为相互缠绕的状态,所以编织线10的端缘部维持比较齐整的状态。另外,将编织线10的端缘部覆盖在配件主体部15的外周时,编织线10的端缘部向外方弯曲打卷,因此该端缘部不易进入配件主体部15内。
此后,如图15所示,将铆接配件16配设在配件主体部15及编织线10的外周,将编织线10的端缘部夹持在配件主体部15和铆接配件16之间。然后,在该状态下,与铆接配件16及配件主体部15一起拆下编织线10,使用周知的铆接装置等对铆接配件16进行铆接,则编织线10的端部以夹持在配件主体部15和铆接配件16之间的状态固定在该末端配件14上。
根据如上述构成的编织线加工装置20,将外嵌在芯部构件30上的编织线10在以夹持状临时保持在芯部构件30和编织线临时保持构件60的临时保持孔62之间的状态下,利用打卷片40进行打卷,因此,打卷时能够有效地防止编织线10的散乱。即,在对编织线10的端缘部进行打卷时,由于打卷时的外力作用,构成编织线10的细金属线易成为散乱的状态。因此,将编织线10的端部扩展后,在芯部构件30和编织线临时保持构件60的临时保持孔62之间以夹持状将编织线10的端部临时保持,从而在保持细金属线的排列的状态下进行打卷,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打卷造成的编织线10的散乱。
另外,将编织线10的端部覆盖在芯部构件30上后,将编织线临时保持构件60外嵌时,随着该安装,各细金属线向编织线10的端部侧拉伸,因此也具有易于将各细金属线整理为网眼状的优点。
另外,将编织线10的端缘部打卷后,在该端缘部上成为多根细金属线相互缠绕的状态,因此不易散开,并且扩展的形态也易于维持在规定的状态。因此,能够形成使扩展的编织线10的端部尽量齐整的状态。
另外,为了形成使扩展的编织线10的端缘部齐整的状态,也可以考虑在扩展后对编织线10的端缘部进行切割的方法。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不对编织线10的端缘部进行切割也能够得到比较齐整的状态,所以能够抑制切断废弃造成的废料的产生,并且还可以提高编织线10的成品率。另外,与这种切断编织线10的端缘部的构成相比较,能够形成比较简易且廉价的设备。
另外,打卷片40是在与沿着接近或离开芯部构件30地移动的方向延伸的部分错开的位置处与编织线10的端缘部抵接并打卷,因此可以抑制打卷时编织线10的偏斜。
即,利用打卷片40对覆盖在芯部构件30上的编织线10进行打卷时,在打卷片40和芯部构件30之间的对向部分中不能牢固地夹持的部分上,不仅不能进行充分的打卷,而且担心细金属线向沿环状槽34的切线的方向挤出,细金属线的配置关系产生错乱,产生疏密不均的部分。因此,打卷片40在与沿着接近或离开芯部构件30地移动的方向延伸的部分错开的位置,即,利用使打卷片40向芯部构件30接近移动时、在打卷片40和芯部构件30之间能够充分地夹持的弧状部分进行打卷,从而能够抑制打卷时编织线10的偏斜。而且,此后,使编织线10旋转,对没有进行打卷的其它部位进行打卷,由此能够在周方向整体上对编织线10的端缘部进行打卷。
另外,上述芯部构件30的基端部的外周形成为比作为编织线10覆盖的对象的环状构件即配件主体部15小的形状。因此,将筒状的编织线10的端部扩展并将其端缘部打卷,其后进一步扩大编织线10的端部,制造出扩展的编织线10的端部。
而且,在进一步扩展编织线10的端部时,编织线10的端缘部通过上述打卷成为相互缠绕的状态,所以不易产生编织线的偏斜、散开等。因此,能够防止编织线10的端部的散开、偏斜等,同时能够更大幅度地扩展编织线10的端部。

Claims (4)

1.一种编织线加工装置,用于扩展筒状编织线的端部,具备:
芯部构件,形成为从前端侧向基端侧逐渐扩大的形状,以扩展所述编织线的端部;
编织线临时保持构件,具有可供所述芯部构件的轴向中间部分嵌入的临时保持孔,通过编织线临时保持构件外嵌于所述芯部构件,能够在编织线临时保持构件与所述芯部构件之间以夹持状临时保持外嵌于所述芯部构件的所述编织线;以及
打卷片,配设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芯部构件的基端侧外周部接近或离开,用于通过向所述芯部构件的基端侧外周部接近,使外嵌于所述芯部构件的所述编织线的端缘部弯曲打卷,
在所述芯部构件的基端侧沿所述芯部构件的周方向形成有环状槽,
所述打卷片为将方形板状部分的一边切成弧状的形状,该打卷片的厚度尺寸设定为比上述环状槽的宽度尺寸小,
所述打卷片中切成弧状的弧形边缘部分具有仿照所述芯部构件的基端侧外周部形状的弯曲形状,构成为当使所述打卷片向所述芯部构件的基端侧外周部接近时,能够将所述弧形边缘部分配设成嵌入所述环状槽的侧方一部分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线加工装置,其中,打卷片的弧形边缘部分形成为比将芯部构件的基端侧外周部形状分割为二的弧状形状小的弧状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编织线加工装置,其中,所述芯部构件的基端侧形成为比作为覆盖所述编织线的对象的环状构件小的形状。
4.一种端部扩展的编织线的制造方法,使用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编织线加工装置,具备:
(a)扩展筒状编织线的端部的工序;
(b)在所述工序(a)之后,对所述编织线的端缘部进行打卷的工序;
以及
(c)在所述工序(b)之后,进一步加大扩展所述编织线的端部的工序。
CN 200910207273 2009-01-30 2009-10-23 编织线加工装置及端部扩展的编织线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946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19399A JP5141578B2 (ja) 2009-01-30 2009-01-30 編組線加工装置及び端部が拡げられた編組線の製造方法
JP2009-019399 2009-0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4644A CN101794644A (zh) 2010-08-04
CN101794644B true CN101794644B (zh) 2013-05-29

Family

ID=42587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207273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94644B (zh) 2009-01-30 2009-10-23 编织线加工装置及端部扩展的编织线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141578B2 (zh)
CN (1) CN1017946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69727B2 (ja) 2012-09-26 2017-02-0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JP6793701B2 (ja) * 2018-10-18 2020-12-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編組の端末処理装置、及び、編組の端末処理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7890A (zh) * 2004-03-08 2005-09-14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屏蔽线束的制造方法和屏蔽电缆及其端部结构
WO2006126381A1 (ja) * 2005-05-27 2006-11-30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外部接続用部品付き編組スリーブ、編組スリーブへの外部接続用部品の取付方法および取付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39358B1 (zh) * 1970-11-10 1976-10-27
JP3883105B2 (ja) * 2001-10-01 2007-02-2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簡易電磁波シールド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
JP2003257264A (ja) * 2002-03-01 2003-09-12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編組シールド線のかしめ用中子
JP2005123072A (ja) * 2003-10-17 2005-05-12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シールド用編組体の端末処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7890A (zh) * 2004-03-08 2005-09-14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屏蔽线束的制造方法和屏蔽电缆及其端部结构
WO2006126381A1 (ja) * 2005-05-27 2006-11-30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外部接続用部品付き編組スリーブ、編組スリーブへの外部接続用部品の取付方法および取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177080A (ja) 2010-08-12
JP5141578B2 (ja) 2013-02-13
CN101794644A (zh) 2010-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94736B (zh) 用于将夹装件紧固于装饰板的结构、夹装件及其紧固方法
CN102982998B (zh) 一种垂直式电磁线圈绕线装置
CN101794644B (zh) 编织线加工装置及端部扩展的编织线的制造方法
EP1439924A4 (en) MULTIPLE WIRE FEEDING FOR SPRING WINDING MACHINE AND METHOD
CN102149489A (zh) 形成吊舱唇边蒙皮区段的方法
WO2009099135A1 (ja) 車両用リンク部品
CN101116159A (zh) 制造线圈的方法
CN101386121A (zh) 螺旋送料叶片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JP2010172162A (ja) 編組線加工装置
CN202084897U (zh) 电缆导向装置
CN102015141A (zh) 用于制造空心型材的支撑芯
CN104250941A (zh) 钢丝绳及制造钢丝绳的方法
CN205600003U (zh) 一种棒材剪切下料模
CN100427792C (zh) 橡胶制筒体及橡胶制筒体的制造方法
CN209141479U (zh) 线束橡胶件用扩孔器
CN102413674A (zh) 立式元件单缸整脚器
CN203917676U (zh) 一种汽车转向油缸端部冲孔的定位防错防变形工装
CN211707886U (zh) 一种定径模具
US20150084395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suspension mat
CN103350118A (zh) 一种拉丝装置
CN215431096U (zh) 一种支护托盘连续生产装置
CN216027433U (zh) 一种用于加工搭接铜管的冲压成型装置
CN109318500A (zh) 线束橡胶件用扩孔器
CN2562938Y (zh) 胶圈的套设装置
CN101776119A (zh) 汽车用不锈钢拉索生产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29

Termination date: 2015102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