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48520A - 气流纺纱机 - Google Patents

气流纺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48520A
CN101748520A CN200910226548.7A CN200910226548A CN101748520A CN 101748520 A CN101748520 A CN 101748520A CN 200910226548 A CN200910226548 A CN 200910226548A CN 101748520 A CN101748520 A CN 1017485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chamber
spinning
mentioned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2654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48520B (zh
Inventor
森秀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485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85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485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852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02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imparting twist by a fluid, e.g. air vortex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1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 D01H1/115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精纺机具备纺纱室(26)、中空引导轴体(20)、第1气室(61)、第2气室(62)、多条气流通道(64)和多个捻回流产生喷嘴(27)。压缩空气被提供给第1气室(61)。气流通道(64)将第1气室(61)和第2气室(62)连通。捻回流产生喷嘴(27)将第2气室(62)和纺纱室(26)连通。纺纱室(26)形成为截面形状近似为圆形。第2气室(62)呈环形地形成在纺纱室(26)的周围。气流通道(64)以相等的间隔并列形成在第2气室(62)的圆周方向上。并且采用使多条气流通道(64)的截面积之和大于多个捻回流产生喷嘴(27)的截面积之和的结构。

Description

气流纺纱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流纺纱机。详细为,涉及对该气流纺纱机所具有的气流喷出孔提供压缩空气用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20483号公报)公开了这样一种气流纺纱机:从多个捻回流产生喷嘴(气流喷出孔)沿截面形状被形成为近似圆形的纺纱室的切线方向往该纺纱室内喷射压缩空气,通过这样使该纺纱室内产生捻回气流,给纤维束施加捻。
图6为现有的气流纺纱机所具备的纺纱装置的示意性俯视剖面图。纺纱装置93具有结构为能够沿与图6的纸面垂直的方向穿插纤维束98的、截面形状近似圆形的纺纱室94。在该纺纱室94的周围形成有截面形状为环形的气室95。纺纱室94和气室95之间用多个形成为细长状的捻回流产生喷嘴(气流喷出孔)96连通。捻回流产生喷嘴96形成在俯视为纺纱室94的切线方向上。并且,环形气室95上连接有用于从图示省略的压缩空气源提供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供给管97。
在上述结构中,当从压缩空气供给管97往气室95中提供压缩空气时,压缩空气从该气室95分配提供给多个捻回流产生喷嘴96,从各个捻回流产生喷嘴96向纺纱室94内喷射压缩空气。这样一来,纺纱室94内产生例如图中箭头所示那样的逆时针的捻回气流。纺纱装置93能够利用该捻回气流给该纤维束98施加捻,生成纺纱。
捻回流产生喷嘴96向图6的纸面内倾斜形成。因此,当压缩空气从捻回流产生喷嘴96往纺纱室94内喷射时,该纺纱室94内产生向图6的纸面内侧的气流。由此,纺纱室94内被减压(伯努利定律),能够将上述纤维束98吸引引导到纺纱室94内。
但是,上述结构的气流纺纱机中,随着为了纺纱的高速化等原因而增加从压缩空气供给管来的压缩空气的供给流量,从多个捻回流产生喷嘴喷射到纺纱室内的空气的流量有可能不均匀。结果,不仅纺纱室内的捻回流产生紊乱而使纺纱的稳定性降低,而且由于纺纱室内不能被充分减压,难以稳定地进行吸引。
发明内容
本申请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即使气流量增加也能够稳定地进行纺纱和吸引的气流纺纱机。
如果采用本发明的观点,能提供下述结构的气流纺纱机。即,该气流纺纱机具备:纺纱室、中空引导轴体、第1气室、第2气室、多条气流通道和多个气流喷出孔。压缩空气被提供给上述第1气室。上述气流通道将上述第1气室和上述第2气室相连通。上述气流喷出孔将上述第2气室和上述纺纱室相连通。
由此,由于能够从多条气流通道给第2气室提供压缩空气,因此能够使从多个气流喷出孔对纺纱室喷射的气流的流量均匀化,即使气流量增加也能够稳定地进行纺纱和吸引。结果,能够恰当地维持纤维束在纺纱室内被纺纱而生成的纺纱的品质。
并且,上述气流纺纱机中优选上述多条气流通道的截面积之和大于上述多个气流喷出孔的截面积之和。由此,能够使第2气室内的压力良好地均匀化,能够使从多个气流喷出孔喷出的气流的流量更加均匀。
上述气流纺纱机中优选采用如下结构。即,上述第2气室呈环形地形成在上述纺纱室的周围。上述气流通道以相等的间隔并列形成在上述第2气室的圆周方向上。由此,压缩空气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地提供给第2气室,所以能够使第2气室内的气压良好地均匀化,能够使从多个气流喷出孔喷出的气流的流量均匀。
上述气流纺纱机中优选将上述第1气室呈环形地形成在上述第2气室的径向外侧。由此,能够构成在纤维束或纺纱的行走方向上结构紧凑的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形态的精纺机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精纺机的纵剖视图;
图3为纺纱单元的纵剖主视图;
图4为表示纺纱时纺纱单元的样子的纵剖主视图;
图5为纺纱单元的示意性俯视剖面图;
图6为现有技术的气流纺纱机所具备的纺纱单元的示意性俯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发明的实施形态。图1所示的作为气流纺纱机的精纺机1具有并排设置的多个纺纱单元(气流纺纱单元)2。该精纺机1具有接头台车3、鼓风箱(blower box)4、原动机箱5。上述接头台车3采用能够沿纺纱单元2并列的方向行走的结构。
如图1所示,各纺纱单元2作为主要结构具备:牵伸装置7、纺纱单元9、喂纱装置11和卷绕装置12。牵伸装置7设置在精纺机1的框体6的上部,纺纱单元9纺纱从该牵伸装置7送来的纤维束8。从纺纱单元9送出的纺纱10用喂纱装置11输送后,用卷绕装置12卷绕,形成卷装45。
牵伸装置7拉伸纱条13将其变成纤维束8。如图2所示,该牵伸装置7具有后辊14、第三辊15、中间辊17和前辊18这4个辊。另外,在中间辊17上包绕有锭子传动带(俗称龙带:apron belt)16。
由电动机构成的牵伸电动机31设置在框体6的适当位置上。上述后辊14和第三辊15通过传动带与该牵伸电动机31连接。纺纱单元2所具备的单元控制器32控制该牵伸电动机31的驱动和停止。另外,虽然本实施形态的精纺机1在框体6上还设置了用来驱动中间辊17和前辊18的电动机,但这里省略了图示。
喂纱装置11具有输出辊39和夹持辊40。输出辊39支承在精纺机1的框体6上。夹持辊40与输出辊39接触地配置。这种结构中通过将从纺纱单元9排出的纺纱10夹在输出辊39和夹持辊40之间,用图中没有表示的电动机驱动输出辊39旋转,能够将纺纱10送往卷绕装置12一侧。
如图1和图2所示,接头台车3具有:捻接器(接头装置)43、吸管44和吸嘴46。接头台车3在设置于精纺机1主体的框体6上的轨道41上行走地设置。当某个纺纱单元2处发生断纱或者纱切断时,接头台车3行走到该纺纱单元2停止下来。吸管44一边以轴为中心向上下方向转动,一边吸进从纺纱单元9送出的纱端,捕捉该纱端引导向捻接器43。吸嘴46一边以轴为中心向上下方向转动,一边从旋转自由地支承在上述卷绕装置12上的卷装45吸引纱端,捕捉该纱端引导向捻接器43。捻接器43进行引导来的纱端彼此之间的接头。
如图2所示,纺纱单元9由一分为二的块(block)即第1块91和第2块92构成。第2块92设置在纤维束8的行走方向上比第1块91靠下游一侧。
空气压力缸80被连接在上述第2块92上。通过驱动空气压力缸80能够使该第2块92向远离第1块91的方向移动。这是因为当纤维等堵塞在第1块91与第2块92之间形成的后述空气排出用空间55、捻回流产生室25和纺纱室26等中时,使第2块92离开第1块91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清扫等维护的缘故。另外,上述空气压力缸80由单元控制器32控制,能够在适当的驱动信号的控制下动作。
下面参照图3至图5更详细地说明纺纱单元9的结构。如图3所示,第1块91具有气流纺纱喷嘴19、喷嘴壳体53和环形部件63。第2块92具备中空引导轴体20和轴体保持部件59。
上述气流纺纱喷嘴19具有针座23和喷嘴块34。该气流纺纱喷嘴19由上述喷嘴壳体53支承着。在上述针座23上形成有引导孔21。由上游一侧的牵伸装置7牵伸过的纤维束8被导入该引导孔21中。针座23保持配置在从引导孔21导入的纤维束8的流路中的针22。
在纤维束8的流路上比针座23靠下游一侧的位置处,在上述喷嘴块34上形成有锥形孔54。上述中空引导轴体20的顶端部24插入该锥形孔54中并使轴线一致。该顶端部24形成为圆锥状,其锥角与锥形孔54的锥角大致相等。在中空引导轴体20的顶端面与针座23之间形成圆形纺纱室26。上述针22的顶端突出到纺纱室26中。针22的顶端与中空引导轴体20的顶端面相对地配置。
中空引导轴体20的顶端部24与上述锥形孔54之间形成预定间隙地配置。由此形成捻回流产生室(中空室)25,该捻回流产生室25与纺纱室26连通。在喷嘴壳体53上形成空气排出用空间55。该空气排出用空间55与捻回流产生室25互相连通。配置在上述鼓风箱4上的图示省略的负压源(吸引机构)通过管线60与空气排出用空间55相连。
中空引导轴体20具有筒体56。在筒体56的一端形成有圆锥状的上述顶端部24。在中空引导轴体20的轴心部分形成有纱线通道29。纱线在该纱线通道29中经过后,通过下游一侧的图中没有表示的出口孔被送出。在筒体56的比其顶端部24靠下游一侧,形成有扩径形状的粗径部58,该粗径部58露出到上述空气排出用空间55。在该粗径部58被插入到上述轴体保持部件59中的状态下,中空引导轴体20被固定在该轴体保持部件59上。
环形部件63采用如下结构:用与纤维束8行走的方向正交的平面剖切的截面形状为环形,能够镶嵌到喷嘴壳体53中。为了将环形部件63的内周一侧与外周一侧相连,在该环形部件63上沿半径方向穿设有多个细长的孔(气流通道64)。具体如图5所示,沿环形部件63的圆周方向以相等的间隔形成有8条气流通道64。8条气流通道64形成为每一条通道的截面积和长度都相等。
如图3和图5所示,当将上述环形部件63嵌合到喷嘴壳体53中时,在环形部件63与喷嘴壳体53之间形成环形的第1气室61,在喷嘴块34与环形部件63之间形成环形的第2气室62。与图示省略的压缩空气源连接的压缩空气供给管65连接在喷嘴壳体53上。由此,能够从上述压缩空气源给上述第1气室61提供压缩空气。
在喷嘴块34上形成有多个将纺纱室26与第2气室62连通的捻回流产生喷嘴(气流喷出孔)27。捻回流产生喷嘴27采用穿设在喷嘴块34中的细长孔的结构。捻回流产生喷嘴27像图3所示那样其长度方向向送纱下游一侧稍微倾斜地设置,并且像图5所示那样沿圆形纺纱室26的切线方向而被形成。
捻回流产生喷嘴27将从上述压缩空气源提供来的压缩空气喷射到纺纱室26中,在纺纱室26中产生例如俯视为逆时针方向的捻回流(参照图4和图5)。该捻回流呈螺旋状沿上述捻回流产生室25流动到下游一侧后,从喷嘴壳体53上形成的空气排出用空间55排出。并且,由向着该下游一侧气流的流动使纺纱室26内被减压,在引导孔21中产生吸引流。
对于上述结构的纺纱单元9,如果就纺纱室26、第1气室61和第2气室62的配置进行总结,总结如下。即,在圆形纺纱室26的周围形成环形第2气室62,该纺纱室26和第2气室62用多个捻回流产生喷嘴27相连通。并且,在上述第2气室62的外周形成环形第1气室61,该第1气室61与第2气室62用多条气流通道64相连通。
这种结构下,当从上述压缩空气源通过压缩空气供给管65往第1气室61中提供压缩空气时,提供给第1气室61的压缩空气经过上述多条气流通道64被提供给第2气室62。并且,压缩空气通过多条捻回流产生喷嘴27从第2气室62被喷射到纺纱室26中。
下面说明像上述那样通过2个气室给纺纱室内提供压缩空气的结构的效果。
即,现有技术的气流纺纱机如图6所示只有一个气室95,从一个压缩空气供给管97给该气室95提供压缩空气。但是,在该结构中,气室95内离压缩空气供给管97连接的地方近的位置和离连接的地方远的位置之间产生了压力差。结果从多个捻回流产生喷嘴96喷射出的气流的流量上产生偏差,尤其是压缩空气供给的流量较大时,上述偏差变大,捻回流和吸引流变得不稳定。
这一点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暂时将压缩空气提供给第1气室61,从该第1气室61通过作为节流孔(流量调节部)的多个气流通道64将压缩空气提供给第2气室62。因此,能够在环形第1气室61中将空气在圆周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分配(使圆周方向的压力差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然后将压缩空气提供给第2气室62。尤其是本实施形态中多条气流通道64沿环形第2气室62的圆周方向以相等的间隔并列形成。由此,压缩空气在圆周方向上被均匀地提供给第2气室62,所以能够消除第2气室62内空气压的偏差。结果能够使从捻回流产生喷嘴27喷出的压缩空气的流量均匀化。
本实施形态中采用使多条气流通道64的通道截面积之和大于多个捻回流产生喷嘴27的流路截面积之和的结构。由此,当空气被导入捻回流产生喷嘴27中时,流量被压缩,因此能够使位于其上游一侧的第2气室62内的空气压力更加均匀。结果,能够使从捻回流产生喷嘴27喷出的压缩空气的流量更加均匀化。
下面说明用上述结构的纺纱单元9纺纱纤维束8时的样子。
首先,在纤维束没有被导入纺纱单元9内的状态(图3的状态)下,从图示省略的压缩空气源提供压缩空气,用捻回流产生喷嘴27将压缩空气喷射到纺纱室26内。由此,在纺纱室26内产生捻回气流,并且产生向图3的图面下方流动的气流。这样一来,根据伯努利定律,纺纱室26内被减压,在引导孔21中产生吸引流。如果在这种状态下将纤维束8从牵伸装置7送往纺纱单元9一侧,则该纤维束8被从引导孔21吸引,引导到纺纱室26内。导入到纺纱室26内的纤维束8经过纱线通道29最终从图示省略的出口孔送出到纺纱单元9的外部。
从纺纱单元9的上述出口孔出来的纱端被接头台车3所具备的吸管44捕捉,在捻接器43中与卷装45一侧的纱端接头。由此,纤维束8和纺纱10成为从前辊18经过引导孔21、纺纱室26和纱线通道29到达喂纱装置11的连续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被赋予向喂纱装置11下游一侧的输送力,纱线被赋予了张力,纺纱10不断地从纺纱单元9被拉出。
如图4所示,被从牵伸装置7的前辊18送往下游一侧的纤维束8从引导孔21进入纺纱室26,受捻回流产生喷嘴27产生的捻回流的作用。由此,相对于纤维束8中作为芯纤维的长纤维其余的短纤维的一端被分离进行开松,短纤维在捻回流产生室25内被舞动、加捻。另外,虽然该加捻欲向前辊18一侧传播,但由于该传播被针22阻止,因此从前辊18送出的纤维束8不会被上述加捻捻入。如此这般,针22具有防止加捻传播的功能。但是,防止加捻传播的功能并不局限于针22,也可以是其他的结构。
像上述那样被加捻过的纤维被依次生成大部分变成卷缠纤维(巻付き繊維)的实捻状纱,变成纺纱10经过纱线通道29,从图中没有表示的出口孔往下游一侧被送出。并且,纺纱10经过图1所示的喂纱装置11被卷绕到卷绕装置12上,通过这样最终形成卷装45。另外,上述短纤维在开松和加捻时因断掉等、没有被捻入到纺纱10上的纤维在捻回流产生喷嘴27产生的捻回流的作用下从捻回流产生室25被送往空气排出用空间55,在负压源的吸引下经过管线60被排出。
如以上说明过的那样,本实施形态的精纺机1具有纺纱室26、中空引导轴体20、第1气室61、第2气室62、多条气流通道64和多个捻回流产生喷嘴27。压缩空气被提供给第1气室61。多条气流通道64分别将第1气室61和第2气室62连通。多个捻回流产生喷嘴27分别将第2气室62和纺纱室26连通。
由此,由于能够从多条气流通道64给第2气室62提供压缩空气,因此能够使从多个捻回流产生喷嘴27给纺纱室26喷射的气流的流量均匀化,即使气流量增加也能够稳定地进行纺纱和吸引。结果,能够恰当地维持纤维束8在纺纱室26内被纺纱而生成的纺纱10的品质。
并且,本实施形态的精纺机1中采用使多条气流通道64的通道截面积之和大于多个捻回流产生喷嘴27的流路截面积之和的结构。由此,能够使第2气室62内的压力良好地均匀化,能够使从捻回流产生喷嘴27喷出的压缩空气的流量更加均匀。
并且,本实施形态的精纺机1采用如下结构。即,纺纱室26的截面形状被形成为近似圆形。第2气室62呈环形地形成在纺纱室26的周围。气流通道64沿第2气室62的圆周方向以相等的间隔并列形成。由此,由于能够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地给第2气室62提供压缩空气,因此能够使第2气室62内的空气压力良好地均匀化,能够使从多个捻回流产生喷嘴27喷出的气流的流量更均匀。
并且,本实施形态的精纺机中第1气室61呈环形地被形成在第2气室62的径向外侧。由此,能够构成在纤维束或纺纱的行走方向上结构紧凑的装置。
虽然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形态,但上述结构能够例如如下地进行变更。
形成捻回流产生喷嘴27和气流通道64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能够形成适当的数量。
将第1气室和第2气室连通的气流通道并不一定要等间隔地形成,只要形成多条就可以。但是,从均匀地给第2气室提供压缩空气的观点出发,优选像上述实施形态那样在该第2气室的圆周方向上以相等的间隔形成气流通道。
也可以代替在第2气室的周围形成第1气室的结构,而采用例如在第2气室的纱线行走方向的下游一侧(图3的图面下侧)形成第1气室,用与纱线行走方向平行地形成的多条气流通道将第1气室和第2气室连通的结构。但是,从使纺纱单元在纱线行走方向上结构紧凑化、并且使气流从压缩空气供给管到捻回流产生喷嘴的流动顺畅的观点出发,优选将第1气室配置在第2气室的周围。
另外,上述实施形态中环形部件63在圆周方向上没有被定位。因此,气流通道64与捻回流产生喷嘴27的位置关系并不限于图5所示的位置关系。但是,在将环形部件63在圆周方向上固定的情况下,优选像图5所示那样使气流通道64的开口端与捻回流产生喷嘴27的开口端不相面对。如果这样,由于来自气流通道64的气流不会直接流入捻回流产生喷嘴27,因此能够使从捻回流产生喷嘴27喷出的压缩空气的流量更加均匀。

Claims (4)

1.一种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纺纱室;
中空引导轴体;
被供给压缩空气的第1气室;
第2气室;
将上述第1气室和上述第2气室连通的多条气流通道;以及
将上述第2气室与上述纺纱室连通的多个气流喷出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多条气流通道的截面积之和大于上述多个气流喷出孔的截面积之和。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气室呈环形地形成在上述纺纱室的周围;上述气流通道以相等的间隔并列形成在上述第2气室的圆周方向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气室呈环形地形成在上述第2气室的径向外侧。
CN200910226548.7A 2008-12-19 2009-11-25 气流纺纱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485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24266/2008 2008-12-19
JP2008324266A JP5333987B2 (ja) 2008-12-19 2008-12-19 空気紡績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8520A true CN101748520A (zh) 2010-06-23
CN101748520B CN101748520B (zh) 2013-07-31

Family

ID=42102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2654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48520B (zh) 2008-12-19 2009-11-25 气流纺纱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199438B1 (zh)
JP (1) JP5333987B2 (zh)
CN (1) CN101748520B (zh)
AT (1) ATE510941T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14931A (zh) * 2011-09-21 2013-04-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气流纺纱装置、纺纱单元、纺纱机械及气流纺纱方法
CN103603095A (zh) * 2013-11-11 2014-02-26 东华大学 一种喷气涡流纺纱装置中气流喷射孔的配置方式
CN112080825A (zh) * 2019-06-14 2020-12-15 卓郎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纺纱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27009A (ja) * 2010-12-13 2012-07-05 Murata Mach Ltd 空気紡績装置及び空気紡績装置を備えた紡績機械
JP2013067897A (ja) * 2011-09-21 2013-04-18 Murata Mach Ltd 紡績機
JP2013067896A (ja) * 2011-09-21 2013-04-18 Murata Mach Ltd ドラフト装置及び紡績機
JP2016037685A (ja) * 2014-08-11 2016-03-22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紡績機
CN105586669B (zh) * 2016-03-09 2018-01-30 苏州华策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气流纺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666292A5 (de) * 1984-11-16 1988-07-15 Vitebskij Tech I Legkoj Promy Kontinuierliches verfahren zur erzeugung von hochvoluminoesem garn und einrichtungen zur durchfuehrung desselben.
DE3732708A1 (de) * 1987-01-15 1988-07-28 Stahlecker Fritz Luftduese fuer pneumatisches falschdrallspinnen mit einem aus wenigstens zwei teilstuecken gebildeten fadenkanal
DE3708542A1 (de) * 1987-03-17 1988-09-29 Fritz Stahlecker Vorrichtung zum pneumatischen falschdrallspinnen
DE3829150A1 (de) * 1988-08-27 1990-03-01 Fritz Stahlecker Luftduese fuer pneumatisches falschdrallspinnen
DE4026993A1 (de) * 1990-08-25 1992-02-27 Schlafhorst & Co W Luftduese zum einwirken von druckluft auf fasermaterial
US6782685B2 (en) * 2000-12-22 2004-08-31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 core spun yarn
JP2003155630A (ja) * 2001-09-05 2003-05-30 Murata Mach Ltd 紡績装置
JP3821132B2 (ja) 2004-02-06 2006-09-13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紡績機
DE102005045703A1 (de) * 2005-09-19 2007-03-22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Luftdüsenaggregat für eine Luftdüsenspinnvorrichtung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14931A (zh) * 2011-09-21 2013-04-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气流纺纱装置、纺纱单元、纺纱机械及气流纺纱方法
CN103014931B (zh) * 2011-09-21 2016-12-2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气流纺纱装置、纺纱单元、纺纱机械及气流纺纱方法
CN103603095A (zh) * 2013-11-11 2014-02-26 东华大学 一种喷气涡流纺纱装置中气流喷射孔的配置方式
CN103603095B (zh) * 2013-11-11 2015-12-09 东华大学 一种喷气涡流纺纱装置中气流喷射孔的配置结构
CN112080825A (zh) * 2019-06-14 2020-12-15 卓郎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纺纱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8520B (zh) 2013-07-31
JP2010144297A (ja) 2010-07-01
EP2199438B1 (en) 2011-05-25
ATE510941T1 (de) 2011-06-15
JP5333987B2 (ja) 2013-11-06
EP2199438A1 (en) 2010-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48520B (zh) 气流纺纱机
JP4911295B2 (ja) 空気紡績装置
CN101600826B (zh) 气流纺纱装置
JP5526915B2 (ja) 空気紡績装置及び紡績機
JP5349506B2 (ja) 紡績糸を製造する装置
CN100434576C (zh) 纺纱装置
US9670600B2 (en) Spinning unit of an air jet spinning machine and its operation
CN103014931A (zh) 气流纺纱装置、纺纱单元、纺纱机械及气流纺纱方法
US4674274A (en)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spun yarn
CN103014962B (zh) 纺纱机
CN100443645C (zh) 纺织纱线的绒毛减少装置
EP2369044B1 (en) Pneumatic spinn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CN1761780A (zh) 用于生产纺成纱的装置
ITRM930102A1 (it) Dispositivo di filatura.
EP2369042B1 (en) Pneumatic spinn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JP2006316398A (ja) 紡績糸製造装置
CN105274666A (zh) 纺纱机及纺纱方法
CN100429340C (zh) 纺织装置
CN206143369U (zh) 中空引导轴体单元、气流纺纱装置以及纺纱机
JPH08218230A (ja) 紡績装置
CN100467685C (zh) 纺纱装置、纺纱方法及纺纱用中空导向轴部件
CN107641860A (zh) 一种具备喷气式纺纱机的纺纱装置
CN105133100A (zh) 纺纱机及纺纱方法
JP2001295141A (ja) 紡績装置
JP2001040532A (ja) 紡績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31

Termination date: 202111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