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46213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46213B
CN101746213B CN 200910208818 CN200910208818A CN101746213B CN 101746213 B CN101746213 B CN 101746213B CN 200910208818 CN200910208818 CN 200910208818 CN 200910208818 A CN200910208818 A CN 200910208818A CN 101746213 B CN101746213 B CN 1017462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tire shoulder
medial launder
groove
ax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91020881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46213A (zh
Inventor
浅野一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462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62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462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621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胎肩陆地部的踵趾磨损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具有在最接地端(e)侧沿周向延伸的一对胎肩周向沟(3)。在胎肩周向沟和接地端之间的胎肩陆地部(5)上形成下述沟和槽:内侧花纹沟(8),其从胎肩周向沟向轴向外侧延伸并在接地端之前断开;外侧花纹沟(9),其至少从接地端向轴向内侧延伸;中间槽(10),其在内侧花纹沟(8)和外侧花纹沟之间沿轮胎轴向延伸。中间槽的轮胎轴向的内端比内侧花纹沟的轮胎轴向的外端更靠近内侧且在胎肩周向沟之前断开,并且轮胎轴向的外端比外侧花纹沟的轴向的内端更靠近轮胎轴向外侧且在到达接地端之前断开。胎肩陆地部沿周向连续。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保持排水性能并且通过抑制胎肩陆地部的踵趾磨损而能够提高抑制噪声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充气轮胎中要求轿车用轮胎有优越的安静性。通常轮胎行驶中的噪声的原因之一,可以列举出胎面陆地部的踵趾磨损。踵趾磨损是一种不均匀磨损,因为驱动时和制动时作用于胎面陆地部的剪切力而大大地磨损胎面陆地部的压入侧(胎踵侧)或者推出侧(胎趾侧)。
轮胎的花纹刚性由于变矩排列或制造上不可避免的非正圆性而在周向上不均匀。因此,在轮胎周向的局部的位置上有助长踵趾磨损发展的倾向。另外,这样的局部磨损会产生以此处为起点的轮胎周向的载荷变动,进一步大大地助长局部的磨损(异常磨损)而产生较大的行驶噪声。因此,为了提高轮胎的安静性,重要的是长期地抑制引起异常磨损的踵趾磨损。
以往,为了抑制踵趾磨损,提出了一种只设置沿轮胎周向连续的周向沟的条形花纹。然而,条形花纹的充气轮胎不能保持充分的排水性能,并且存在在路面摩擦系数小的冰路或湿路的驱动力和制动力显著降低这样的缺点。
为了改善上述缺点而提出了一种双向花纹的方案,即,将胎面部的胎冠陆地部作成条形花纹,另一方面在胎肩陆地部设置花纹(lug)沟。在这样的双向花纹中,能够利用胎冠条形花纹来抑制行驶噪声,并且利用具有花纹沟的胎肩陆地部发挥驱动力及制动力。
作为相关技术有以下的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55913号公报
本发明人在进一步反复研究后发现,在胎肩陆地部形成花纹沟时,通过将内侧花纹沟、外侧花纹沟以及中间槽组合形成于该胎肩陆地部,就能够保持排水性能并且长期地抑制胎肩陆地部的踵趾磨损,从而提高抑制噪声性能。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目的主要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持排水性能并且长期抑制胎肩陆地部的踵趾磨损进而提高抑制噪声性能的充气轮胎,特别是轿车用充气轮胎。
本发明中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胎面部具有在最接地端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周向沟,在形成于上述胎肩周向沟和接地端之间的胎肩陆地部上形成下述的沟和槽:内侧花纹沟,其从胎肩周向沟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并在接地端之前断开;外侧花纹沟,其至少从接地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而不与内侧花纹沟相交并在胎肩周向沟之前断开;中间槽,其在内侧花纹沟和外侧花纹沟之间沿轮胎轴向延伸,上述中间槽通过下述方式形成,从而沿轮胎周向连续而不使胎肩陆地部断开,其轮胎轴向的内端比内侧花纹沟的轮胎轴向的外端靠近内侧且在到达胎肩周向沟之前断开,并且其轮胎轴向的外端比外侧花纹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靠近轮胎轴向外侧且在到达接地端之前断开。
另外,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s是胎面接地宽度TW的15~26%。
另外,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内侧花纹沟与上述中间槽的轮胎轴向的重叠长度以及上述中间槽与上述外侧花纹沟的轮胎轴向的重叠长度均为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宽度Ws的1.0~20.0%。
另外,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并加载正规载荷而接地成平面的接地面中接地形状因数为1.05~1.35,上述接地形状因数是轮胎赤道上的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CL与从轮胎赤道间隔胎面接地宽度的40%的距离的胎肩位置上的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SL之比CL/SL。
另外,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中间槽在沿着其长度方向与胎面踏面垂直的截面中包括:从外端朝向沟底的外倾斜面和从内端朝向沟底的内倾斜面,外倾斜面相对于从中间槽的外端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胎面踏面的法线的角度θo,大于内倾斜面相对于从中间槽的内端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胎面踏面的法线的角度θi。
另外,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胎面部在胎肩周向沟的内侧具有一对胎冠周向沟,在上述一对胎冠周向沟之间形成沿轮胎周向连续的胎冠条形花纹,并且在胎冠周向沟和胎肩周向沟之间形成沿轮胎周向连续的中间条形花纹。
另外,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充气轮胎是被指定了转动方向的定向轮胎,并且在上述内侧花纹沟的外端位置,内侧花纹沟与距离其最近的后着地侧的中间槽的轮胎周向的距离是中间槽的轮胎周向的配设间距的25~40%。
另外,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内侧花纹沟、外侧花纹沟以及中间槽均相对于轮胎轴向向相同方向倾斜。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胎肩陆地部上形成:内侧花纹沟,其从胎肩周向沟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并在接地端之前断开;外侧花纹沟,其至少从接地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而不与内侧花纹沟相交并在胎肩周向沟之前断开;中间槽,其在内侧花纹沟和外侧花纹沟之间沿轮胎轴向延伸。这样,通过在胎肩陆地部分散地配置内侧花纹沟、外侧花纹沟及中间槽,使它们在轮胎轴向的位置不同,从而能够提高在胎肩陆地部的驱动力或制动力,并且防止排水性能的降低。
另外,中间槽的轮胎轴向的内端比内侧花纹沟的轮胎轴向的外端更靠近内侧且在到达胎肩周向沟之前断开,并且轮胎轴向的外端比外侧花纹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更靠近轮胎轴向外侧且在到达接地端之前断开,因此胎肩陆地部不断开而是沿轮胎周向连续。这样的胎肩陆地部不损害排水性能而且保持较高的轮胎周向刚性。特别是,在各花纹沟间或中间槽间所包围的陆地部分,相互沿轮胎轴向连结,因而轮胎周向刚性高,进而难于产生踵趾磨损。因此,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能够长期地抑制踵趾磨损,并提高抑制噪声性能和乘车舒适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图1的胎肩陆地部的要部放大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5是表示图1的花纹的接地面的线图。
图6是图3的B-B剖面图。
图7是比较例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8是比较例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附图标记说明:2…胎面部;3…胎肩周向沟;4…胎冠周向沟;5…胎肩陆地部;6…胎冠陆地部;7…中间陆地部;8…内侧花纹沟;9…外侧花纹沟;10…中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未整体图示)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图2分别表示其局部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充气轮胎表示指定了转动方向R的定向轮胎。利用文字或标记等在胎侧部等处明示该转动方向R(省略图示)。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被构成为轿车用的子午线轮胎。
在上述胎面部2上形成一对在最接地端e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胎肩周向沟3和一对在胎肩周向沟3的内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胎冠周向沟4。由此,在胎面部2上划分出胎肩周向沟3和接地端e之间的胎肩陆地部5、一对胎冠周向沟4、4之间的胎冠陆地部6、胎冠周向沟4和胎肩周向沟3之间的中间陆地部7。
在此,上述“接地端”e被规定为:在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正规状态的轮胎上加载正规载荷,并以0°外倾角在使胎面部2接地成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
另外,上述“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按每一轮胎规定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为“Design Rim”,或者如果是ETRTO则为“Measuring Rim”。
另外,上述“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按每一轮胎规定的空气压力,如果是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力”,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INFLATION PRESSURE”。
此外,上述“正规载荷”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按每一轮胎规定的载荷,如果是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INFLATION 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LOAD CAPACITY”,然而在轮胎为轿车用的情况下,则为相当于上述各载荷的88%的载荷。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减小排水阻力而将胎肩周向沟3和胎冠周向沟4形成为沿着轮胎周向的直线沟。然而,各周向沟3和4只要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则也可以形成为锯齿状或波状等非直线状。
对于上述各周向沟3和4的沟宽度,可以根据轮胎尺寸等适当地规定,然而过大时则有降低胎面部2的刚性的倾向,反之过小时则有使排水性恶化的倾向。为了充分确保排水性并且防止胎面刚性显著降低,优选各周向沟3和4的沟宽度GW1、GW2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3%以上,更优选为4%以上。另外,优选为7%以下,更优选为6%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胎肩周向沟3的沟宽度GW1形成为大于胎冠周向沟4的沟宽度GW2。更优选沟宽度GW1形成为GW2的1.3~1.6倍左右。这有助于提高接地端e侧的排水性。
另外,轮胎各部的尺寸在未特殊限定时采用上述无载荷的正规状态下测量出的值。另外,沟宽度是在与沟的长边方向呈直角的方向上测量的。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而言,上述胎冠陆地部6及中间陆地部7分别形成为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条形花纹。在各陆地部6、7上形成有用于调整条形花纹刚性的花纹状的小沟12和周向细沟13,然而陆地部6、7在轮胎轴向上不被分割而沿周向连续延伸。这样的胎冠陆地部6和中间陆地部7没有发生踵趾磨损的可能性,并且在能够抑制行驶中产生噪声的方面是特别优选的。这里,在小沟12和胎冠周向沟4形成的锐角侧的边缘上设置朝向边缘端下降的圆锥面14,以期望防止橡胶缺损。
在胎肩陆地部5上形成内侧花纹沟8、外侧花纹沟9和中间槽1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胎肩陆地部5除了上述花纹沟8、9和中间槽10以外,未设置其它周向沟和花纹沟等。
如图3局部放大的那样,上述内侧花纹沟8从胎肩周向沟3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并且其轮胎轴向的外端8o不与接地端e连通而是在其前侧断开。该内侧花纹沟8以基本一定配设的间距Pi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这里,由于是“基本一定”,因而不言而喻配设间距Pi在间距变化的范围内可以变化。
上述外侧花纹沟9至少从接地端e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其轮胎轴向的内端9i不与胎肩周向沟3连通而在其前侧断开。另外,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花纹沟9。然而其配设间距Po与内侧花纹沟8的配设间距Pi实质上相同。
此外,外侧花纹沟9设置为不与内侧花纹沟8相交。即,外侧花纹沟9和内侧花纹沟8设置在轮胎周向的不同位置(即,使相位沿轮胎周向错开)。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所示,优选地,外侧花纹沟9从接地端e的轮胎轴向的更外侧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在旋转时,由于接地端e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区域也接地,因此使花纹沟延伸到接地端e的轮胎轴向外侧,这在提高转动时的排水性方面是有利的。
上述中间槽10在内侧花纹沟8和外侧花纹沟9之间沿轮胎轴向延伸。中间槽10的轮胎轴向的内端10i在比内侧花纹沟8的外端8o更内侧并且在到达胎肩周向沟3之前断开。因此,内侧花纹沟8和中间槽10具有轮胎轴向的重叠长度L1。
另外,中间槽10的轮胎轴向的外端10o,在比外侧花纹沟9的内端9i更靠近轮胎轴向外侧并且在到达接地端e之前断开。因此,中间槽10和外侧花纹沟9具有轮胎轴向的重叠长度L2。
此外,中间槽10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然而其配设间距Pc与外侧花纹沟9以及内侧花纹沟8实质上相同。另外,中间槽10被设置为与两个花纹沟8以及9不相交(不连通)。即,中间槽10与外侧花纹沟9以及内侧花纹沟8设置成在轮胎周向的不同位置错开相位。这样的花纹沟8、9和中间槽10不切断胎肩陆地部5而沿轮胎周向连续。
于是,在胎肩陆地部5分散地设置内侧花纹沟8、外侧花纹沟9和中间槽10而使它们在轮胎轴向和轮胎周向的位置不同,由此能够提高驱动力或制动力并且防止胎肩陆地部5的排水性能的降低以及驱动力和制动力的降低。
另外,胎肩陆地部5沿轮胎周向连续,因此其刚性保持得较高,并且内侧花纹沟8、8之间,外侧花纹沟9、9之间或中间槽10、10之间的各陆地部分相互沿轮胎轴向连结,因此各自的轮胎周向刚性也较高,进而难于产生踵趾磨损。因此,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能够长期地抑制踵趾磨损而提高抑制噪声性能和乘车舒适感。
另外,允许用对其刚性不造成实质性影响的细沟来分割胎肩陆地部5。作为这样的细沟例如可以包括沟宽度和沟深度均为1.5mm以下的胎面花纹装饰用细沟(未图示)等。
优选地,上述胎肩陆地部5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s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15%以上,更优选为20%以上,另外,优选为26%以下,更优选为25%以下。在胎肩陆地部5的宽度Ws小于胎面接地宽度TW的15%时,则有不能在胎冠陆地部6和中间陆地部7无法充分地确保存在降低趋势的驱动力和制动力的倾向。另外,还有可能降低转动时的横向刚性。反之,若胎肩陆地部5的宽度Ws超过胎面接地宽度TW的26%时,则胎冠陆地部6和中间陆地部7的宽度减少,这会降低它们的横向刚性而易产生中心磨损,因此不是优选的。
另外,优选地,内侧花纹沟8与中间槽10的轮胎轴向的重叠长度L1以及中间槽10与外侧花纹沟9的轮胎轴向的重叠长度L2,均为胎肩陆地部5的上述宽度Ws的1.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另外,优选为20.0%以下,更优选为15.0%以下。若各重叠长度L1、L2小于胎肩陆地部5的宽度Ws的1.0%时,降低排水性,则存在雨天时的操纵稳定性降低的倾向,反之若超过20.0%时,降低胎肩部的花纹刚性,则存在在干燥路面的操纵稳定性降低的倾向。
另外,在胎肩陆地部5延伸的内侧花纹沟8、外侧花纹沟9以及中间槽10的轮胎轴向的长度GL1、GL2和GL3未作特殊限定,可以对其进行各种规定,然而为了确保胎肩陆地部5的刚性平衡,优选地,各沟长度GL1至GL3为胎肩陆地部5的宽度Ws的45%以上,更优选为48%以上,另外,优选为6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
另外,优选地,内侧花纹沟8、外侧花纹沟9及中间槽10的沟深度GD1(图2所示)为胎肩周向沟3的沟深度GD2的0.7~1.2倍左右。若上述花纹沟等的沟深度GD1小于胎肩周向沟3的沟深度GD2的0.7倍,则花纹沟等有可能因磨损而快速消失,从而产生驱动力或制动力的降低,反之若超过1.2倍时,则除了胎肩陆地部5的刚性降低而易产生踵趾磨损以外,还有可能导致燃料消耗性能的恶化。
另外,在胎肩陆地部5延伸的内侧花纹沟8、外侧花纹沟9及中间槽10的沟宽度GW3(图1所示)未特殊限定,然而若过小,则易使排水性能恶化,反之若过大,则降低胎肩陆地部5的花纹刚性,有可能造成加快操纵稳定性的降低和踵趾磨损。根据这样的观点,优选地,上述花纹沟等的沟宽度GW3为3mm以上,更优选为5mm以上,另外,优选为7mm以下,更优选为6mm以下。特别是,将上述沟宽度GW3规定为上述花纹沟的配设间距Pi的9~11%左右较好。
此外,如图3所示,优选地,在胎肩陆地部5延伸的内侧花纹沟8、外侧花纹沟9及中间槽10,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a为20度以下。若上述角度θa超过20度时,则存在该花纹沟8、9及中间槽10中的向车辆外侧的排水性恶化的倾向。另一方面,若内侧花纹沟8、外侧花纹沟9及中间槽10与轮胎轴向平行地延伸,则有可能使抑制噪声性能恶化。根据这样的观点,优选地,上述角度θa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大于0度,更优选为5度以上20度以下。这里,如图3所示,花纹沟8和9以及中间槽10的各角度θa,被特定为连结沟中心线两端的直线与轮胎轴向所成的角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花纹沟8、外侧花纹沟9及中间槽10均为相对于轮胎轴向朝相同方向(即,图1中为右上)倾斜。而且,例如在图1左侧的胎肩陆地部5中,花纹沟等8~10均为从轮胎轴向内侧到外侧顺次接地。因此,借助伴随轮胎转动产生的压力,有效地将路面上的水膜向接地端侧排出,因而能够提高排水性。另一方面,在图1右侧的胎肩陆地部5中,花纹沟等8~10从轮胎轴向外侧朝向内侧顺次接地。因此,借助伴随轮胎转动产生的压力,能够将路面上的水膜引导到沟宽度较大的胎肩周向沟3进行排水。
如图3所示,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在内侧花纹沟8的轮胎轴向的外端8o的位置上,内侧花纹沟8和与其最近的后着地侧的中间槽10的轮胎周向的距离X1(采用沟中心线间的距离),优选为中间槽10的轮胎周向的配设间距Pc的25~40%,更优选为30~36%。
若上述距离X1小于中间槽10的轮胎周向的配设间距Pc的25%,则有可能使不均匀磨损集中在这些沟之间刚性较低的部分,反之,若超过40%时,则有可能降低排水性能。根据同样的观点,优选地,在中间槽10的轮胎轴向的外端10o的位置上,该中间槽10和与其最近的后着地侧的外侧花纹沟9的轮胎周向的距离(为沟中心线间的距离)X2,为中间槽10的配设间距Pc的25~40%,更优选为30~36%。
这样,内侧花纹沟8、中间槽10以及外侧花纹沟9以基本相等的间距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并且如上所述在限制了它们的错开量的情况下,就能够按照内侧花纹沟8、中间槽10以及外侧花纹沟9的顺序基本均匀地反复接地。因此,能够在胎肩陆地部5的全体区域均衡地发挥排水性能,并且有助于使该胎肩陆地部5均匀地磨损。
如图4所示,在两侧的胎肩陆地部5中,为了使花纹沟等8~10从轮胎周向内侧开始顺次接地,可以使它们朝向关于轮胎赤道C为对称的方向倾斜。
另外,如图5所示,在从正规状态加载正规载荷以0度外倾角接地成平面的接地面FP中,优选接地形状因数为1.05~1.35。在此,接地形状因数在上述接地面FP中用CL/SL来表示,即,用轮胎赤道C上的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CL,与从轮胎赤道C间隔胎面接地宽度40%的距离0.4TW的胎肩位置S处的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SL之比来表示。这里,该胎肩位置S表示经过胎肩陆地部5经验上易产生踵趾磨损的胎肩部的代表的位置。
根据发明人的各种实验的结果明确可知,作为噪声的原因的踵趾磨损,大多对直行行驶时的驱动和制动时的剪切力,特别是对制动时的剪切力的影响很大。因此,为了更有效地抑制胎肩部5的踵趾磨损,而在直行行驶时的接地面FP中,使轮胎赤道C上的接地长度CL与胎肩位置的接地长度SL的关系最佳化,这对减小制动时胎肩陆地部5的滑动是有效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中,将接地形状的系数设定在上述的范围内。
即,在接地形状因数小于1.05时,行驶时的胎肩陆地部5的接地压过度上升有可能引起踵趾磨损和胎肩磨损等而不是优选的。反之,若接地形状因数超过1.35时,则轮胎赤道位置和胎肩位置S的外径差增大,因此制动时在胎肩陆地部5产生打滑,因而易产生踵趾磨损。根据这样的观点,优选地,接地形状因数为1.10以上,更优选为1.15以上,另外,优选为1.25以下,更优选为1.20以下。这里,优选地,轮胎赤道C两侧的胎肩位置满足上述接地形状因数的规定。这里,通过调节在胎面部2的轮胎赤道C的位置以及胎肩位置S的外径和胎面轮廓,就能够将接地形状因数调节到所期望的值。
图6表示图3的B-B截面,即沿着中间槽10的长度方向与胎面踏面2a垂直的截面。根据图6明确可知,本实施方式的中间槽10的构成包括:从外端10o朝向沟底10b的外倾斜面11o和从内端10i朝向沟底10b的内倾斜面11i。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倾斜面11o相对于从中间槽10的外端10o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胎面踏面2a的法线N1的角度θo,被设定为大于内倾斜面11i相对于从中间槽10的内端10i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胎面踏面2a的法线N2的角度θi。这样的外倾斜面11o有助于将中间槽10充满的水分向接地端侧容易地排水。然而,若上述角度θo过度地增大时,则有可能使中间槽10的沟容积降低或因磨损而在快速消失,因此,优选该角度θo为20度以上,更优选为30度以上,另外,优选为45度以下,更优选为40度以下。
以上,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各种变形来实施。
实施例:
为了确认本发明的效果,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了轮胎尺寸225/50R17的轿车用子午线轮胎。另外,对它们测试了各种性能。测试方法如下。
(踵趾磨损量)
在以下条件下将各测试轮胎安装于车辆的右侧前轮,在测试路线上行驶,在胎肩陆地部的内侧花纹沟间的陆地部分和外侧花纹沟间的陆地部分中测量胎趾侧和胎踵侧的摩擦量之差(踵趾磨损量),并计算出了它们平均值。数值越小则越优越。
轮辋:17×7.5J
空气压:230kPa
车辆:排气量3000cc的日本产FR轿车
测试路线路面:干燥沥青路面
行驶距离:7000km
(抑制噪声性能)
使用与上述同样条件的车辆并且以速度50km/h在平坦路面上行驶,通过驾驶员的感觉评价了花纹噪声的大小。结果以比较例1为100的评分表示,数值越大花纹噪声越小则越优越。
(排水性能)
在半径100m的沥青路面上设置水深5mm、长度20m的积水的路线上,使上述车辆一边阶段性地增加速度一边驶入,并计测横向加速度(横G),计算出50~80km/h的速度下的前轮的平均横G。结果以比较例1的平均横G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越好。
(操纵稳定性)
使用上述车辆在干燥沥青路面的测试路线上由一名驾驶员驾车行驶,通过驾驶员的官能评价了与转向盘响应性、刚性感、抓地感等相关的特性。结果以比较例1为100的评分来表示。数值越大越优越。
测试结果等表示于表1。
表1:
  比较例1  比较例2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实施例8
 表示胎面花纹的图   图7  图8   图1   图1   图1   图1   图1   图1   图1   图1
 胎肩陆地部的宽度Ws/Tw(%)   24  24   24   15   26   24   24   24   24   24
 比L1/Ws(%)   -  0   8.9   8.9   8.9   1.5   13.5   8.9   8.9   8.9
 比L2/Ws(%)   -  0   8.9   8.9   8.9   1.5   13.5   8.9   8.9   8.9
 接地形状因数(CL/SL)   1.20  1.20   1.16   1.16   1.16   1.16   1.16   1.35   1.20   1.05
 中间槽的内倾斜面的角度θi(度)   -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中间槽的外倾斜面的角度θ0(度)   -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距离X1/Pi(%)   -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距离X2/Pi(%)   -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踵趾磨损量(mm)   1.8  1.0   0.2   0.2   0.5   0.2   0.5   0.9   0.2   0.9
 抑制噪声性能(评分)   100  105   110   110   106   110   105   107   110   107
 排水性能(指数)   100  99   110   105   115   105   115   115   110   100
 操纵稳定性(评分)   100  110   110   98   98   101   105   106   110   112
上接表1:
  实施例9   实施例10   实施例11   实施例12   实施例13   实施例14   实施例15
 表示胎面花纹的图   图1   图1   图1   图1   图1   图1   图4
 胎肩陆地部的宽度Ws/Tw(%)   24   24   24   24   24   24   24
 比L1/Ws(%)   8.9   8.9   8.9   8.9   8.9   8.9   8.9
 比L2/Ws(%)   8.9   8.9   8.9   8.9   8.9   8.9   8.9
 接地形状因数(CL/SL)   1.16   1.16   1.16   1.16   1.16   1.16   1.16
 中间槽的内倾斜面的角度θi(度)   15   15   15   15   15   15   15
 中间槽的外倾斜面的角度θo(度)   20   25   45   35   35   35   35
 距离X1/Pi(%)   32   32   32   25   30   40   32
 距离X2/Pi(%)   32   32   32   25   30   40   32
 踵趾磨损量(mm)   0.5   0.4   0.3   0.5   0.3   0.2   0.2
 抑制噪声性能(评分)   108   109   110   106   110   115   110
 排水性能(指数)   108   109   110   115   110   105   120
 操纵稳定性(评分)   107   108   115   110   110   109   115
根据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实施例的轮胎与比较例相比能够保持排水性能并且抑制胎肩陆地部的踵趾磨损而提高抑制噪声性能。

Claims (7)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胎面部具有在最接地端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周向沟,
在形成于所述胎肩周向沟和接地端之间的胎肩陆地部上形成下述的沟和槽:
内侧花纹沟,其从胎肩周向沟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并在接地端之前断开;
外侧花纹沟,其至少从接地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而不与内侧花纹沟相交并在胎肩周向沟之前断开;
中间槽,其在内侧花纹沟和外侧花纹沟之间沿轮胎轴向延伸,
所述中间槽通过下述方式形成,从而沿轮胎周向连续而不使胎肩陆地部断开,其轮胎轴向的内端比内侧花纹沟的轮胎轴向的外端靠近内侧且在到达胎肩周向沟之前断开,并且其轮胎轴向的外端比外侧花纹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靠近轮胎轴向外侧且在到达接地端之前断开,
所述中间槽在沿着其长度方向与胎面踏面垂直的截面中包括:从外端朝向沟底的外倾斜面和从内端朝向沟底的内倾斜面,
外倾斜面相对于从中间槽的外端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胎面踏面的法线的角度θo,大于内倾斜面相对于从中间槽的内端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胎面踏面的法线的角度θi。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s是胎面接地宽度TW的15~26%。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花纹沟与所述中间槽的轮胎轴向的重叠长度以及所述中间槽与所述外侧花纹沟的轮胎轴向的重叠长度均为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宽度Ws的1.0~20.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并加载正规载荷而接地成平面的接地面中接地形状因数为1.05~1.35,所述接地形状因数是轮胎赤道上的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CL与从轮胎赤道间隔胎面接地宽度的40%的距离的胎肩位置上的轮胎周向的接地长度SL之比CL/SL。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在胎肩周向沟的内侧具有一对胎冠周向沟,
在所述一对胎冠周向沟之间形成沿轮胎周向连续的胎冠条形花纹,并且在胎冠周向沟和胎肩周向沟之间形成沿轮胎周向连续的中间条形花纹。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轮胎是被指定了转动方向的定向轮胎,
并且在所述内侧花纹沟的外端位置,内侧花纹沟与距离其最近的后着地侧的中间槽的轮胎周向的距离是中间槽的轮胎周向的配设间距的25~40%。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花纹沟、外侧花纹沟以及中间槽均相对于轮胎轴向向相同方向倾斜。
CN 200910208818 2008-12-05 2009-10-29 充气轮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462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11296 2008-12-05
JP2008311296A JP4729096B2 (ja) 2008-12-05 2008-12-05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6213A CN101746213A (zh) 2010-06-23
CN101746213B true CN101746213B (zh) 2013-09-18

Family

ID=42343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20881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46213B (zh) 2008-12-05 2009-10-29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729096B2 (zh)
CN (1) CN1017462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06754B2 (ja) * 2010-09-09 2013-06-1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9266396B2 (en) * 2010-11-15 2016-02-23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radial tire for passenger cars
JP5287894B2 (ja) * 2011-02-08 2013-09-1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250063B2 (ja) * 2011-02-28 2013-07-3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3042258A1 (ja) * 2011-09-22 2013-03-2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16750B2 (ja) * 2011-10-26 2014-02-1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91262B2 (ja) * 2011-12-29 2014-01-1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29283B2 (ja) * 2012-03-15 2014-11-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95681B2 (ja) * 2013-01-23 2015-04-0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4162300A (ja) * 2013-02-22 2014-09-08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9789733B2 (en) 2014-02-14 2017-10-17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JP6044561B2 (ja) * 2014-02-26 2016-12-1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68909B1 (ja) * 2014-02-26 2015-08-2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97013B2 (ja) * 2014-07-28 2019-10-3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02182B2 (ja) * 2014-08-12 2016-10-0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27100B2 (ja) * 2014-10-09 2018-05-2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45870B2 (ja) * 2015-01-05 2018-12-2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97444B2 (ja) * 2017-09-15 2021-06-3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N109515069B (zh) * 2017-09-19 2022-04-2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DE102018216560A1 (de) * 2018-09-27 2020-04-02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JP7164425B2 (ja) * 2018-12-20 2022-11-01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205241B2 (ja) * 2019-01-15 2023-01-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N112937222B (zh) * 2019-12-10 2024-04-2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EP4019282B1 (en) 2020-12-28 2024-01-03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Tyre
CN114683778A (zh) 2020-12-28 2022-07-0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DE102022210140A1 (de) * 2022-09-26 2024-03-28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reifen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6367A (zh) * 2003-12-09 2005-06-1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1096170A (zh) * 2006-06-29 2008-01-0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36806A (ja) * 1984-05-09 1985-11-25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3153401A (ja) * 1989-11-07 1991-07-01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H0655913A (ja) * 1992-08-07 1994-03-01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7261296A (ja) * 2006-03-27 2007-10-11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6367A (zh) * 2003-12-09 2005-06-1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1096170A (zh) * 2006-06-29 2008-01-0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132181A (ja) 2010-06-17
JP4729096B2 (ja) 2011-07-20
CN101746213A (zh) 2010-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46213B (zh) 充气轮胎
CN102673318B (zh) 充气轮胎
CN101249778B (zh) 无钉轮胎
KR102065609B1 (ko) 공기 타이어
CN104908527B (zh) 充气轮胎
US8640750B2 (en)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having shoulder blocks and crown blocks
CN101746223B (zh) 充气轮胎
CN106183650B (zh) 冬季用轮胎
CN101835634B (zh) 充气轮胎
CN108688411B (zh) 充气轮胎
JP613091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1830139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CN105936197B (zh) 充气轮胎
CN105564160A (zh) 充气轮胎
CN102463852A (zh) 充气轮胎
CN104175810B (zh) 充气轮胎
CN103381741A (zh) 充气轮胎
CN103182905A (zh) 充气轮胎
CN101531122A (zh) 无防滑钉轮胎
KR20120121833A (ko) 공기 타이어
CN106604833A (zh) 充气轮胎
CN110182002A (zh) 冬季轮胎
JP200013590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8621703A (zh) 充气轮胎
JP642373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8

Termination date: 201910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