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34482A - 传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传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34482A
CN101734482A CN200910206761A CN200910206761A CN101734482A CN 101734482 A CN101734482 A CN 101734482A CN 200910206761 A CN200910206761 A CN 200910206761A CN 200910206761 A CN200910206761 A CN 200910206761A CN 101734482 A CN101734482 A CN 1017344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tching system
section bar
conveyer
compartment assembly
frame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067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京南
张宰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FA Engineer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FA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801106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157196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801106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014748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SFA Engineering Corp filed Critical SFA Engineering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7344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344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Mechanical Conveyors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 Intermediate Stations On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传送装置,包括:型材,形成垂直轴线;车厢总成,邻近该型材设置,用于支撑所要传送的物体,并沿该型材的垂直轴线相对于型材上下移动;以及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设置在型材与车厢总成至少其中之一中并在车厢总成上下移动时不接触地将车厢总成相对于型材引导到一移动路径上。由此,可在稳定地保持和控制速度的同时高速地传送物体。此外,可防止在传送传送盒的同时产生微粒;并可减小噪声。

Description

传送装置
相关申请案交叉参考
本申请案主张基于2008年11月7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申请的韩国专利申请案第10-2008-0110607号以及2008年11月7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申请的韩国专利申请案第10-2008-0110608号的权利,这两个韩国专利申请案的揭露内容以引用方式全文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送装置,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在高速传送物体的同时稳定地保持和控制物体速度、可防止在传送物体的同时产生微粒、与传统装置相比可减小噪声、并可提高耐用性的传送装置。
背景技术
传送装置用于传送物体。此处,所述物体包括用于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display;LCD)、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lasma display panel;PDP)。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等的衬底;用于半导体的晶片;以及用于容纳和支撑所述衬底或晶片的托盘或盒。此外,所述物体还可包括各种制品,例如一般的盒子。以下,为方便起见,将有代表性地以用于容纳LCD衬底的传送盒作为物体进行描述。
随着近来半导体行业中电子显示器行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种平板显示器(flat panel display;FPD)。与一般用于电视机(television;TV)、计算机监视器等的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相比,FPD是一种更薄、更轻的显示装置。此种FPD包括LCD、PDP、OLED等。其中,LCD不仅广泛应用于例如电子手表、电视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商品中,而且还广泛用于飞机、汽车等的速度表、操作系统等等上。
在LCD制造过程中,需要向每个过程依序或分别传送LCD衬底,其中使用例如皮带输送机(belt conveyor)等水平传送装置或例如升降机(elevator)等垂直传送装置向每一过程传送容纳LCD衬底的传送盒。
一般而言,垂直传送装置包括支撑框架、载有传送盒的升/降框架、和用于上下移动升/降框架的驱动机。此处,升/降框架和驱动机通过齿轮、皮带等进行机械连接,由此使升/降框架通过驱动机的动力而上下移动。一般而言,所述机械连接是通过齿轮、皮带等接触型式而实现,由此使驱动机驱动升/降框架上下移动。
然而,在此种传统的接触式垂直传送装置中,在由支撑框架对升/降框架的一部分进行接触引导的同时,驱动升/降框架上下运动,因而升/降框架的传送速度(即物体的传输速度)的提高存在限制。然而,如果提高升/降框架的传送速度,则难以稳定地保持和控制升/降框架的提高的速度。
此外,由于接触型式的结构限制,传统的接触式垂直传送装置有可能在升/降框架与支撑框架之间的接触区域中产生微粒,因而其不能用于洁净室设备中。此外,传统的接触式垂直传送装置噪声很大,并且由于接触区域中存在磨损而使耐用性较差。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支撑框架与升/降框架之间使用非接触式传送装置。
同时,由于在升/降框架与支撑框架之间不存在直接接触或连接,因而不易于将此种非接触式升/降框架紧固到支撑框架上。此外,当将物体装载到升/降框架中或从升/降框架中取出时,各种外部因素可导致升/降框架震动或扭转。若在将物体放入升/降框架或从升/降框架中取出时升/降框架发生震动或不稳定,则物体的损坏等可降低劳动生产率,并且意外的降落可对工人的安全造成威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传送装置,其可在高速传送物体的同时稳定地保持和控制物体速度、可防止在传送物体的同时产生微粒、与传统装置相比可减小噪声、并可提高耐用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更稳定地紧固车厢总成的传送装置,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保护工人免遭无谓的意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传送装置,包括:形成垂直轴线的型材;邻近所述型材设置的车厢总成,用于支撑所要传送的物体并沿所述型材的垂直轴线相对于所述型材上下移动;以及锁定/解锁单元,设置于所述型材与所述车厢总成的至少一者中,用于将车厢总成选择性地锁定到所述型材或从所述型材解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传送装置,包括:形成垂直轴线的型材;车厢总成;邻近所述型材设置,用于支撑所要传送的物体并沿所述型材的垂直轴线相对于所述型材上下移动;和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maglev up/down guide unit),设置于所述型材与所述车厢总成的至少一者中并用于在车厢总成上下移动时无接触地相对于所述型材将车厢总成引导至一移动路径。
根据以上说明显而易见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在高速传送物体的同时稳定地保持和控制物体速度、可防止在传送物体的同时产生微粒、与传统装置相比可减小噪声、并可提高耐用性的传送装置。
此外,还提供一种可更稳定地紧固车厢总成的传送装置,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保护工人免遭无谓的意外。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说明,可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实例性实施例,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例性实施例的传送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图1的局部放大平面图;
图4为设置于图1的传送装置中的车厢总成的侧视图;
图5为从图3的“A”区域中移除锁定/解锁单元时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6为锁定/解锁单元被聚焦于图3的“A”区域时的状态的放大图;以及
图7a和7b为锁定/解锁单元的侧视图,其显示锁扣装置的解锁和锁定操作。
主要元件标记说明
100:框架            110:型材
111:钢块            113:钢块
120:型材            130:防降落弹簧
200:车厢总成        201:支撑框架
202:垂直支撑框架    203:水平支撑框架
204:加强支撑框架    205:驱动电动机
206:旋转轴          207:外侧框架
208:传送辊          220:磁悬浮升/降导向单元
221:磁铁总成        222:单元主体
223:磁铁            224:间隙传感器
230:磁悬浮升/降导向单元   231:磁铁总成
232:单元主体              233:磁铁
234:间隙传感器            240: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
250:传送驱动单元          260:锁定/解锁单元
261:锁扣装置              262:沙漏凹槽
263:锁扣装置驱动单元      264:锁扣装置外壳
264a:接触滑动块           264b:凸缘
265:致动器/汽缸           266:活塞杆
267:传送块                268:枢轴
269:恢复弹簧              270:锁定/解锁单元
300:升/降驱动单元         301:旋转电机
302:线                    303:皮带轮
304:平衡杆                400:吸气/排气单元
A: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充分地理解本发明及其优点,请参照显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
以下,将通过参照附图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编号表示相同的元件。
在进行说明之前,以下所要说明的物体可包括用于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 display;LCD)、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lasma display panel;PDP)。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等的衬底;用于半导体的晶片;以及用于容纳和支撑所述衬底或晶片的托盘或盒。此外,所述物体还可包括各种制品,例如一般的盒子。为方便起见,在以下实施例中将有代表性地以传送盒作为物体进行描述。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例性实施例的传送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图3为图1的局部放大平面图,图4为设置于图1的传送装置中的车厢总成的侧视图,图5为从图3的“A”区域中移除锁定/解锁单元时的状态的放大图,图6为锁定/解锁单元被聚焦于图3的“A”区域时的状态的放大图,图7a和7b为锁定/解锁单元的侧视图,其显示锁扣装置的解锁和锁定操作。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传送装置包括:框架100,其形成一外观;型材110,局部地耦合到框架100并形成垂直轴线;车厢总成200,其邻近型材110,用于支撑作为所要传送的物体的传送盒(图未示出)并沿型材110的垂直轴线相对于型材110上下移动;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220及230,设置于型材110和车厢总成200中,并在车厢总成200上下移动时相对于型材110将车厢总成200无接触地引导到一移动路径。
参见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框架100形成传送装置的外观,其支撑传送驱动单元250和吸气/排气单元400以及型材110和120。
框架100可被制造成具有盒式结构,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框架100是通过水平和垂直地组装金属框架进行制造,并且其大多数侧壁是开口的。如果需要在多层之间传送传送盒,则分别制造多个框架,然后将这些框架堆叠成完整的框架100。
框架100关于其中心具有双边对称性。因此,以下将有代表性地描述一侧的结构。
在框架100的相对侧上垂直地提供一对型材110。参见图3和5,型材110具有近似三角形的横截面,该横截面具有两个相互对称的斜面;并且磁悬浮升/降导向单元220和230分别对应于型材110的这两个斜面设置。型材110不接触地与磁悬浮升/降导向单元220和230相互作用,并形成车厢总成200的移动路径,此将在下文对磁悬浮升/降导向单元220和230的说明中予以更详细说明。
型材110和120可通过挤压方法制成。型材110和120具有中空结构,沿长度方向具有内部中空空间。穿过内部空间,钢块111和113利用螺钉旋到型材110的这两个斜面上。或者,如果型材110的这两个斜面所形成的厚度较大并由不锈钢制成,则可不需要钢块111和113。
型材110的一侧的一端部(即位于三角形形状的顶点附近)具有突出形状,如图4所示。这对应于锁定/解锁单元260的锁扣装置261,此将在锁定/解锁单元260的说明中更详细地予以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车厢总成200完全放置在框架100内部,并可在框架100内上下移动。作为所要传送的物体的传送盒被放置在车厢总成200的顶面上,并在与车厢总成200一起上下移动的同时被传送到所期望的位置。
如图4所示,车厢总成200包括:支撑框架201;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220、230、240和250的一部分,其设置在支撑框架201上并在沿循型材110的两个斜面的同时形成移动路径;以及锁定/解锁单元260和270,用于相对于型材110锁定和解锁车厢总成200。
支撑框架201包括垂直支撑框架202和水平支撑框架203。垂直支撑框架202形似四边形,具有近似“□”形状。一对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220和230设置在垂直支撑框架202的侧向上部区域中,并且一对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240和250设置在垂直支撑框架202的侧向下部区域中。
水平支撑框架203布置在垂直支撑框架202的穿通空间(through space)内并耦合至该穿通空间,其中水平支撑框架203的中间区域座落并耦合到三角形内部穿通空间。
此外,加强支撑框架204耦合在水平支撑框架203与垂直支撑框架202之间,用于加强垂直支撑框架202与水平支撑框架203之间的耦合。此外,外侧框架207具有矩形形状并形成车厢总成200的轮廓。外侧框架207在其上部区域中形成有吸气/排气单元400。
因此,水平支撑框架203和垂直支撑框架202设置有加强支撑框架204和外侧框架207,使得垂直支撑框架202和水平支撑框架203可牢固地紧固到彼此上,进而更稳定地支撑装载在水平支撑框架203上的传送盒的重量。
在水平支撑框架203上,设置有一对传送辊208和一驱动电动机205,以便可容易地载入和取出传送盒。亦即,传送辊208和驱动电动机205被设置用于在车厢总成200位于图1所示的“A”处时从外部传送传送盒,或者当车厢总成200位于图1所示的“C”处时向外部传送传送盒,从而可在驱动电动机205带动传送辊208旋转时传送传送盒。
传送辊208实质上接触传送盒。装载有衬底的传送盒非常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因此,传送辊208可由聚氨脂或硅抑或橡胶制成,以吸收在传送传送盒时由于与传送辊208相接触而施加到传送盒的冲击。
这些传送辊208在水平支撑框架203的相对侧上排列成一行,并且分别连接到一对相邻的旋转轴206。此外,每一旋转轴206均连接到与旋转轴206相邻的驱动电动机205,从而可驱动连接到旋转轴206的传送辊208进行旋转。可控制设置在相对侧的驱动电动机205以使其同步化。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动机205和旋转轴206通过锥齿轮(图未示出)相连,并且旋转轴206和每一传送辊208也通过锥齿轮(图未示出)相连,从而在驱动电动机205运转时使每一个传送辊208均可旋转。
然而,耦合至一个旋转轴206的传送辊208的数量、驱动电动机205与传送辊208之间的驱动方法等可恰当地选取和改变,而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样,也可恰当地选取和改变设置于水平支撑框架203中的旋转轴的数量。
相比之下,可在每一传送辊208中分别采用单个驱动电动机(图未示出)。在此种情形中,可省略垂直于传送辊208的旋转轴线的该对旋转轴。此外,可另外提供控制器(图未示出),以用于控制多个单独驱动电动机(图未示出)的运转。如果控制器(图未示出)分别控制这些单独驱动电动机(图未示出)的运转,则可有利地增强与传送盒的传送相关的工作效率、结构和功率。
如图5所示,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220和230设置于型材110和车厢总成200中,并在车厢总成200上下移动时不接触地引导车厢总成200相对于型材110上下移动,即相对运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接触地引导车厢总成200上下移动,从而在稳定地保持和控制速度的同时可高速地传送传送盒。此外,可防止在传送传送盒时产生微粒;与传统的装置相比,可降低噪声;并可提高耐用性。
参见图4和图5,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220、230、240和250以相同的数量和相同的位置放置于垂直支撑框架202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中,从而可相对于型材110稳定地引导车厢总成200。以下,为方便说明起见,将有代表性地只说明放置在垂直支撑框架202的上部区域中的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220和230。
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220和230包括设置在两个斜面上的一对钢块111和113、以及设置在车厢总成200中的一对磁铁总成221和231,该对磁铁总成221和231进行磁性相互作用并分别与该对钢块111和113配对。
该对磁铁总成221和231包括:单元主体222和232;磁铁223和233,设置在单元主体222和232的端部并造成与钢块111和113一起悬浮;以及间隙传感器224和234,设置在单元主体222和232中并分别感测磁铁223及233与钢块111及113之间的间隙。
钢块111和113是沿型材110的三角形形状的两个斜面形成。钢块111和113与邻近钢块111和113的磁铁总成221和231相互作用,从而可通过磁铁223和233产生的磁场使车厢总成200悬浮。
磁铁总成221和231包括单元主体222和232、放置在单元主体222和232的端部处的磁铁223和233、以及设置在单元主体222和232的一侧的间隙传感器224和234。
单元主体222和232放置在垂直支撑框架202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中,并对应于型材110的两个斜面设置。为此,每一单元主体222和232均对应于框架100上的型材110设置,同时形成预定角度。
磁铁223和233设置在单元主体222和232的前端部,并直接与钢块111和113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磁场。磁铁223和233电性连接,从而可在电流增大和减小时改变磁场,进而控制悬浮。在本实施例中,磁铁223和233以2×2方式垂直且紧密地排列在型材110的相应斜面上,从而有利于产生磁场。
钢块111和113以及设置在车厢总成200中的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220和230悬浮后形成预定间隙。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220和230设置在车厢总成200的相对端处,从而可使悬浮量可相互抵消,进而在x轴方向与y轴方向上进行限制。
如此,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220和230不接触地沿循型材110的斜面,因而车厢总成200也不接触框架100地上下移动。
间隙传感器224和234感测型材110与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220和230之间的间隙。可另外提供控制器(图未示出),以用于考虑到此一错误信号而调节施加到磁铁223和233的电流大小。间隙传感器224和234所感测的错误信号被反馈,从而使控制器(图未示出)补偿实际间隙与参考间隙之间的误差。此种误差补偿是通过增大和减小电流来实现。作为误差补偿的结果,车厢总成200可在保持参考间隙的同时得到平衡。
这两个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220和230相对于一个型材110设置在上部和下部的每一者中,从而使车厢总成200可稳定地沿循型材110。
在上述实施例中,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220和230的磁铁223、233、243和253与设置在型材110上的钢块111和113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磁悬浮。或者,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220和230的磁悬浮可包括各种悬浮方法,例如悬挂型(suspension type)、永久磁铁排斥型(permanent magnetic repulsion type)、电磁悬浮型(electromagnetic suspension type)、感应排斥型(inductionrepulsion type)等等。
同时,与应用于传统传送装置(图未示出)的接触式车厢总成相比,本实施例中的车厢总成200不接触地连接到框架100,因而车厢总成200和框架100可相对弱地紧固到彼此上。因此,当将传送盒装载到车厢总成200上或从车厢总成200取出传送盒时,车厢总成200可发生震动。如果在转载传送盒或取出传送盒时车厢总成200发生震动或不稳定,则劳动生产率可降低,传送盒可受到损坏,并且在发生意外降落等情况时可对工人的安全造成威胁。
为防止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的传送装置包括锁定/解锁单元260和270。如图4所示,锁定/解锁单元260和270夹置在位于车厢总成200的相对侧上的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220、230、240和250之间,并在车厢总成200停止上下移动时锁定车厢总成200的位置,从而稳定地保持车厢总成200以防止因外部因素而引起扰动。
锁定/解锁单元260和270分别设置在彼此相邻的一对升/降引导单元220和230之间以及另一对升/降引导单元240和250之间。因此,在垂直支撑框架202的一侧上的上部和下部均设置一个锁定/解锁单元260和270。此处,锁定/解锁单元260和270具有相同的结构并执行相同的功能,因此以下将有代表性地只说明在垂直支撑框架202的一侧上设置于上部区域中的锁定/解锁单元260。
如图6所示,锁定/解锁单元260邻近设置于车厢总成200的一侧端部上的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220和230放置。锁定/解锁单元260包括设置于车厢总成200中并靠近和远离型材110的锁扣装置261、以及连接到锁扣装置261并驱动锁扣装置261的锁扣装置驱动单元263。
锁扣装置261实质上接触型材110的一侧端部。在本实施例中,锁扣装置261被设置为自由回转式辊(freewheeling roller)。辊261具有形似沙漏鼓(hourglassdrum)的侧面。辊261的侧面形成有沙漏凹槽263,以与形成于型材110的侧面上的沙漏突出部115相匹配,此会增大型材110的前端部与锁扣装置261的侧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摩擦。因此,可稳定地保持锁定操作。此外,直接接触型材110的前端部的锁扣装置261被设置为自由回转式辊261,从而在接触支撑过程和接触释放过程中可产生的冲击最小。
如图7a和图7b所示,锁扣装置驱动单元263在锁定操作和解锁操作之间交替变化,在锁定操作中,锁扣装置261与型材110之间的接触受到支撑,而在解锁操作中,该接触支撑被释放。具体而言,锁扣装置驱动单元263须具有可靠的结构来放置因意外扰动而使锁定操作被释放。
锁扣装置驱动单元263沿靠近和远离型材110的方向(下文称为“X”方向)驱动锁扣装置261改变位置。锁扣装置驱动单元263包括:锁扣装置外壳264,用于支撑锁扣装置261并可相对于一侧上的枢轴268旋转,从而使锁扣装置261可靠近和远离车厢总成200;以及致动器265,放置在锁扣装置外壳264的附近并在靠近和远离锁扣装置外壳264的同时致动锁扣装置外壳264旋转。
锁扣装置外壳264形成有一对对称的侧壁部和位于这些侧壁部分之间并使这些侧壁部相互连接的支撑部。锁扣装置外壳264形成有旋转轴,该旋转轴放置在侧壁部的一个区域中并允许锁扣装置261自由旋转。此外,枢轴268形成于锁扣装置外壳264的一个上部区域中,从而使锁扣装置外壳264可连接到车厢总成200并以枢轴268为中心相对于车厢总成200旋转。亦即,相对于型材110沿X方向改变锁扣装置261的位置。此外,锁扣装置外壳264的另一部分形成有朝上突出的凸缘264b,并且恢复弹簧(restoring spring)269插入并耦合于凸缘264b与车厢总成200之间。恢复弹簧269的第一端耦合到车厢总成200,第二端耦合到凸缘264b的侧面。因此,当锁扣装置外壳264以枢轴268为中心逆时针旋转时,可产生顺时针恢复力。
接触滑动块264a设置于锁扣装置外壳264的下部区域中。接触滑动块264a滑动并同时直接接触传送块267的端部。接触滑动块264a形成为具有斜面,该斜面的形状对应于传送块267的上部。因此,当传送块267向上移动时,接触滑动块264a和传送块267的斜面彼此相对滑动。接着,作为将传送块267插入于锁扣装置外壳264与车厢总成200之间的结果,锁扣装置外壳264逆时针旋转。相应地,锁扣装置261在X轴上的位置沿实质靠近和远离型材110的方向(下文称为X方向)发生改变。如果锁扣装置261在X方向上的位移增大,则锁扣装置261配合并锁定到型材110的前端部。
通过此种配置,锁定/解锁单元可防止在锁扣装置261配合并锁定到型材110的前端的状态下在锁定力相对较弱时X方向的力使锁扣装置261从型材110的前端部释放。换句话说,如果对车厢总成200施加外部扰动,则致动器265被布置成垂直于外部扰动的施加方向工作,从而分散施加到锁扣装置261上的力。由此,防止锁扣装置261释放。
在本实施例中,致动器265被设置为汽缸265,并且汽缸265可为油压驱动型或气动型。致动器265包括汽缸主体和可伸缩地耦合到汽缸主体的活塞杆266。
传送块267耦合到活塞杆266的端部,并将活塞杆266的直线运动转换成锁扣装置外壳264的旋转运动。传送块267形似“L”形,并在其上部形成有斜面,以在设置于锁扣装置外壳264下部中的接触滑动块264a的斜面上接触滑动。传送块267的下部与致动器265的杆耦合成一体,从而在致动器265的杆伸缩时使传送块267可在Z方向上移动,移动量为杆的伸缩长度。
此种配置的锁定驱动单元可防止锁定驱动单元263的致动器265(例如汽缸265)受损。换句话说,致动器265和传送块267可形成为单独的模块,而不直接连接到锁扣装置外壳264。因此,即使沿X轴方向施加扰动,施加到锁扣装置外壳264的扰动也会最低限度地传递到被设计为单独模块的传送块267和致动器265,从而防止致动器265出现故障和受损。
参见图7a和图7b,锁定/解锁单元260的锁定和解锁操作如下所述。如果汽缸265的杆伸出,则耦合到杆上的传送块267沿Z方向移动。接着,传送块267的上部斜面与放置于锁扣装置外壳264的下部中的接触滑动块264a的斜面相接触,并且在传送块267沿Z方向移动时,这些相互接触的斜面会滑动。在接触滑动块264a滑动的同时,锁扣装置外壳264逆时针旋转。锁扣装置外壳264的逆时针旋转角度增大,增大量为传送块267向上插入接触滑动块264a中的深度。结果,在锁扣装置261的侧面接触型材110的一侧端部并保持锁扣装置外壳264的X方向压力的同时,锁扣装置261的沙漏凹槽262与型材110的沙漏突出部115相配合,从而完成锁定操作。
相反,解锁操作是以与前述锁定操作相反的顺序进行。当汽缸265的杆缩回时,锁扣装置261的侧面与型材110的一侧端部分开。此时,传送块267向下移动,从而使锁扣装置外壳264顺时针旋转并通过设置在锁扣装置外壳264的上端部中的恢复弹簧269的弹性恢复力返回到原始位置。
因此,当车厢总成200停止上下移动时,例如当要求车厢总成200停止放入和取出传送盒时,锁定/解锁单元260阻止车厢总成200上下移动。此外,锁定/解锁单元260可防止车厢总成200震动,从而克服因外部因素引起的扰动而稳定地固定车厢总成200。
因此,可更稳定地传送物体,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全力保护工人免遭无谓的意外。
此外,锁定/解锁单元260的锁扣装置261用以在车厢总成200移动时保护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220和230的磁铁223和233。在其中汽缸265的杆完全缩回的解锁状态中,锁扣装置261与型材110的一侧前部之间在X轴方向上(参见图7a的“A”部分)保持预定间隙。该间隙相对小于磁铁223、233与型材110的钢块111、113之间的间隙。亦即,尽管外部因素使车厢总成200不平衡,然而在磁铁223和233碰撞钢块111和113之前,锁扣装置261首先接触型材110的沙漏突出部115,从而防止磁铁223、233与钢块111、113之间发生碰撞,以保护磁铁223和233。
具体而言,如果磁铁223和233出现问题或出现例如振动等外部扰动,则车厢总成200的重心可能会发生改变,从而改变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220的磁铁223、233与型材110之间的间隙。因此,磁铁223和233有可能直接碰撞钢块111和113并因而受损。在此种情形中,锁扣装置261首先接触型材110的前端部,并防止车厢总成220在X方向上移动,从而阻碍磁铁223、233与型材的钢块111、113之间直接接触。
如图1和2所示,升/降驱动单元300设置于框架100的下部区域中。升/降驱动单元300包括多个旋转电机301、线302、皮带轮303和相对于皮带轮303设置于旋转电机301的相对侧的平衡杆304。
这些旋转电机301邻近框架100的两侧放置。邻近框架100的每一型材110和120设置两个旋转电机301,即总共设置四个旋转电机301。此处,这四个旋转电机301必须同步化,以防止车厢总成200倾斜、歪斜等,并可提供单独的控制器(图未示出)以控制旋转电机301的同步化。
线302的一端连接到并缠绕在旋转电机301上,另一端则连接到车厢总成300。皮带轮303设置在线302的所述一端与另一端之间。
平衡杆304安装在线302的预定部分上,以便以较小的动力使车厢相对移动。
因此,本实施例中的传送装置通过安装在框架100上的旋转电机301和连接到旋转电机301上的线302和皮带轮303而在Z轴方向上产生推进力。在设置在车厢总成200中的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220与框架100的钢块111及113之间产生磁悬浮,从而使升/降驱动单元300可实质上在车厢总成200与框架100之间无接触地执行升/降操作。
如图2所示,可在框架100的下部中央区域附近另外设置多个防降落弹簧130,用于弹性地阻止车厢总成200意外降落。
在本实施例中,总共四个弹簧130相对于空间100的中央对称排列并相互间隔开。当车厢总成200意外降落时,弹簧130可通过弹性地阻止车厢总成200降落而保护车厢总成200及所装载的传送盒。
可在空间100的上部、下部及侧部区域中以及在车厢总成200的上部中另外设置吸气/排气单元400,以在车厢总成200上下移动时产生平稳的空气流。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车厢总成可上下移动,同时在框架与车厢总成之间保持预定间隙,从而防止在框架与车厢总成之间出现机械摩擦和接触。因此,可在稳定地保持和控制速度的同时高速地传送物体。此外,还可防止在传送传送盒的同时产生微粒;并可减小噪声。
通过此种配置,传送装置如下所述上下移动。
如图1或4所示,车厢总成200布置在第一地板的高度处,并被锁定/解锁单元260及270锁定。当传送盒通过单独的水平传送装置(图未示出,例如输送机)传送到该传送装置时,控制器(图未示出)接通设置在车厢总成200中的驱动电动机205。当驱动电动机206运转时,旋转轴206沿一个方向旋转,由此带动连接到旋转轴206的传送辊208旋转,从而沿A方向装载与传送辊208相接触的传送盒。
在传送盒完全容纳于车厢总成200中之后,锁定/解锁单元260执行解锁操作。参见图7a及图7b,汽缸265的杆完全缩回,从而使锁扣装置261及型材110可彼此间隔一预定间隙。
然后,如图1或图2所示,车厢总成200沿B方向上下移动。亦即,设置在框架100两侧的旋转电机301用以带动连接到旋转电机301的皮带轮303旋转,从而使连接到线302的车厢总成200沿B方向移动。
如果车厢总成200到达第二地板的高度,即最高位置,则锁定/解锁单元260执行锁定操作以将车厢总成200紧固到框架100上。然后,车厢总成200的驱动电动机205(参见图4)驱动传送辊208(参见图4)以沿C方向取出传送盒。
如上文所述,通过框架与车厢总成之间的磁悬浮方法传递动力,从而可在不降低传送装置的传送效率的情况下高速地传送物体,进而稳定地控制传送速度。
此外,车厢总成与框架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机械摩擦或接触,因而可防止在传送传送盒的同时产生微粒,可减小传送过程中的噪声,并可提高传送装置的耐用性,从而保证传送装置的可靠性。
尽管上文参照本发明的实例性实施例具体显示和描述本发明,然而应理解,也可在不背离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的条件下对其在形式和细节上作出各种改动。

Claims (34)

1.一种传送装置,包括:
型材,形成垂直轴线;
车厢总成,邻近所述型材设置,用于支撑所要传送的物体,并沿所述型材的所述垂直轴线相对于所述型材上下移动;以及
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设置于所述型材与所述车厢总成至少其中之一中,并在所述车厢总成上下移动时不接触地将所述车厢总成相对于所述型材引导到移动路径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包括:
钢块,设置于所述型材与所述车厢总成其中之一中;以及
磁铁总成,设置于所述型材与所述车厢总成其中另一者中,并且在与所述钢块进行磁性相互作用的同时将所述车厢总成相对于所述型材引导到所述移动路径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块设置于所述型材中,并且所述磁铁总成设置于所述车厢总成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型材包括一对斜面,所述一对斜面面朝所述车厢总成并彼此对称地倾斜,
所述钢块形成分别耦合到所述型材的所述一对斜面的一对,以及
所述磁铁总成形成分别对应于所述一对钢块的一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磁铁总成中的每一者包括:
单元主体;
磁铁,设置于所述单元主体的端部中并与所述钢块进行磁性相互作用;以及
间隙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单元主体中并感测所述磁铁与所述钢块之间的间隙。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间隙传感器的感测信号来调整施加到所述磁铁的电流大小,从而可使所述磁铁与所述钢块之间形成的所述间隙保持在预定容差内。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型材形成设置于所述车厢总成的相对侧上的一对,所述车厢总成位于其间,并且
所述两个磁悬浮升/降引导单元对应于所述型材的每一斜面设置,并沿所述型材的所述垂直轴线彼此间隔开。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框架,支撑所述型材;以及
升/降驱动单元,局部地耦合到所述框架并驱动所述车厢总成上下移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驱动单元包括:
多个旋转电机,布置在所述框架的相对侧上;以及
线,其第一端连接到所述旋转电机以进行缠绕和解绕,第二端则连接到所述车厢总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驱动单元包括平衡杆,所述平衡杆安装在所述线的预定部分中并辅助所述车厢总成上下移动。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防降落弹簧,设置于所述框架的下部中并弹性地阻止所述车厢总成意外降落。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吸气/排气单元,设置于所述框架或所述车厢总成的其中一侧上,以使得在所述车厢总成上下移动时在所述框架内部和外部产生平稳的空气流。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定/解锁单元,设置于所述型材或所述车厢总成的其中一侧上,并使所述车厢总成锁定到所述型材上或从所述型材解锁。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解锁单元包括:
锁扣装置,设置于所述车厢总成与所述型材其中之一上并靠近及远离其中另一者;以及
锁扣装置驱动单元,连接到所述锁扣装置并驱动所述锁扣装置在所述靠近及远离方向上移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装置和所述锁扣装置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车厢总成中。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装置驱动单元包括:
锁扣装置外壳,支撑所述锁扣装置,并可相对于位于一侧的枢轴旋转,从而使所述锁扣装置可靠近及远离所述车厢总成;以及
致动器,放置在所述锁扣装置外壳附近,并在靠近及远离所述锁扣装置外壳的同时致动所述锁扣装置外壳。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包括:
汽缸,包括汽缸主体及活塞杆,所述活塞杆可伸缩地耦合到所述汽缸主体;以及
传送块,耦合到所述活塞杆的端部,用于将所述活塞杆的直线运动转换成所述锁扣装置外壳的旋转运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装置外壳包括接触滑动块,所述接触滑动块位于其一侧以与所述传送块的端部相接触,以及
斜面形成于所述接触滑动块与所述传送块之间的接触区域中。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装置驱动单元还包括恢复弹簧,所述恢复弹簧连接到所述锁扣装置外壳的另一部分并在所述锁扣装置外壳旋转时产生恢复力。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扣装置包括自由回转式辊,所述自由回转式辊具有沙漏形状并且不用动力驱动,以及
所述锁扣装置在其侧面上具有内凹的沙漏凹槽。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型材包括位于一个侧面上的沙漏突出部,用以与形成于所述锁扣装置的所述侧面上的所述沙漏凹槽相匹配。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物体包括其中装载有液晶显示器衬底的传送盒。
23.一种传送装置,包括:
型材,形成垂直轴线;
车厢总成,邻近所述型材设置,用于支撑所要传送的物体,并沿所述型材的所述垂直轴线相对于所述型材上下移动;以及
锁定/解锁单元,设置于所述型材和所述车厢总成的至少一者中,并使所述车厢总成选择性地锁定到所述型材上或从所述型材解锁。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解锁单元包括:
锁扣装置,设置于所述车厢总成与所述型材其中之一上并靠近及远离其中另一者;以及
锁扣装置驱动单元,连接到所述锁扣装置并驱动所述锁扣装置在所述靠近及远离方向上移动。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装置和所述锁扣装置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车厢总成中。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装置驱动单元包括:
锁扣装置外壳,支撑所述锁扣装置,并可相对于位于一侧的枢轴旋转,从而使所述锁扣装置可靠近及远离所述车厢总成;以及
致动器,放置在所述锁扣装置外壳附近,并在靠近及远离所述锁扣装置外壳的同时致动所述锁扣装置外壳。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包括:
汽缸,包括汽缸主体及活塞杆,所述活塞杆可伸缩地耦合到所述汽缸主体;以及
传送块,耦合到所述活塞杆的端部,用于将所述活塞杆的直线运动转换成所述锁扣装置外壳的旋转运动。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装置外壳包括接触滑动块,所述接触滑动块位于其一侧以与所述传送块的端部相接触,以及
斜面形成于所述接触滑动块与所述传送块之间的接触区域中。
29.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装置驱动单元还包括恢复弹簧,所述恢复弹簧连接到所述锁扣装置外壳的另一部分并在所述锁扣装置外壳旋转时产生恢复力。
30.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扣装置包括自由回转式辊,所述自由回转式辊具有沙漏形状并且不用动力驱动,以及
所述锁扣装置在其侧面上具有内凹的沙漏凹槽。
31.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型材包括位于一个侧面上的沙漏突出部,用以与形成于所述锁扣装置的所述侧面上的所述沙漏凹槽相匹配。
32.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框架,支撑所述型材;以及
升/降驱动单元,局部地耦合到所述框架并驱动所述车厢总成上下移动。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防降落弹簧,设置于所述框架的下部中并弹性地阻止所述车厢总成意外降落。
3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吸气/排气单元,设置于所述框架或所述车厢总成的其中一侧上,以使得在所述车厢总成上下移动时在所述框架内部和外部产生平稳的空气流;
其中所述物体包括其中装载有液晶显示器衬底的传送盒。
CN200910206761A 2008-11-07 2009-11-09 传送装置 Pending CN10173448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80110607A KR101157196B1 (ko) 2008-11-07 2008-11-07 이송장치
KR1020080110608A KR101014748B1 (ko) 2008-11-07 2008-11-07 이송장치
KR10-2008-0110607 2008-11-07
KR10-2008-0110608 2008-11-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34482A true CN101734482A (zh) 2010-06-16

Family

ID=42300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06761A Pending CN101734482A (zh) 2008-11-07 2009-11-09 传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0111513A (zh)
CN (1) CN101734482A (zh)
TW (1) TW20102419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1544A (zh) * 2010-09-06 2012-03-21 立稳机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运输载具及使用该运输载具的运输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2584B (zh) * 2010-09-30 2012-10-17 东莞宏威数码机械有限公司 旋转式平台传输装置
ITUA20164323A1 (it) * 2016-06-13 2017-12-13 M E P Macch Elettroniche Piegatrici Spa Apparato e procedimento di manipolazione di prodotti metallici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92573A (ja) * 1990-07-18 1994-04-05 Otis Elevator Co エレベータの能動懸架装置
JPH0840663A (ja) * 1994-07-28 1996-02-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ロープレス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491879A (zh) * 2002-09-23 2004-04-28 �����ذ¹ɷݹ�˾ 电梯的安全制动装置
CN101112957A (zh) * 2006-07-28 2008-01-30 程磊 磁悬浮电梯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38959A (ja) * 1992-06-12 1993-12-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リニアモータ駆動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H06271255A (ja) * 1993-03-22 1994-09-27 Toshiba Corp 自走式エレベータ
JPH0891570A (ja) * 1994-09-28 1996-04-09 Sony Corp 無塵垂直リフター
US5771995A (en) * 1995-11-29 1998-06-30 Otis Elevator Company Locking elevator car frame to building during loading/unloading horizontally moveable cab
JP2001187679A (ja) * 1999-12-28 2001-07-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走行案内装置
EP1607359B1 (en) * 2003-03-24 2009-12-23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Emergency brake apparatus of elevator
JP2008172089A (ja) * 2007-01-12 2008-07-24 Hitachi Plant Technologies Ltd リフ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92573A (ja) * 1990-07-18 1994-04-05 Otis Elevator Co エレベータの能動懸架装置
JPH0840663A (ja) * 1994-07-28 1996-02-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ロープレス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491879A (zh) * 2002-09-23 2004-04-28 �����ذ¹ɷݹ�˾ 电梯的安全制动装置
CN101112957A (zh) * 2006-07-28 2008-01-30 程磊 磁悬浮电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1544A (zh) * 2010-09-06 2012-03-21 立稳机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运输载具及使用该运输载具的运输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111513A (ja) 2010-05-20
TW201024196A (en) 2010-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23221B1 (ko) 반송 시스템 및 반송 방법
KR101359682B1 (ko) 천장을 주행하는 반송차의 사이드 버퍼 및 반송차 시스템
WO2018037762A1 (ja) 有軌道台車システム、及び有軌道台車
KR20120106618A (ko) 물품 반송 설비
JP4561655B2 (ja) 搬送車
CN101100266A (zh) 搬运台车运行轨道
TWI763871B (zh) 搬運系統及搬運方法
KR101521498B1 (ko) 반송대차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반송시스템
CN102055381B (zh) 磁力悬浮传送系统
CN101734482A (zh) 传送装置
TW201513255A (zh) 起吊裝置及自動化搬運系統
KR20170057847A (ko) 물품 반송 설비
JP2009083953A (ja) 搬送装置
KR101897440B1 (ko) 리프트 이송장치
KR101014748B1 (ko) 이송장치
JP2007165367A (ja) ワーク枚葉搬送システム
KR20060048370A (ko) 무인 반송차 및 반송 시스템
KR101204332B1 (ko) 평판 표시 장치 제조용 글라스 반송 장치 및 반송 방법
KR101157196B1 (ko) 이송장치
KR20130115138A (ko) 반송 장치
KR20210061924A (ko) 반송차
KR101979075B1 (ko) 클린룸용 스택커
KR102587566B1 (ko) 반송대차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반송 시스템
KR20080062805A (ko) 반송 장치
CN116605602A (zh) 保管架及搬送车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