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26079A - 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26079A
CN101726079A CN200910180429A CN200910180429A CN101726079A CN 101726079 A CN101726079 A CN 101726079A CN 200910180429 A CN200910180429 A CN 200910180429A CN 200910180429 A CN200910180429 A CN 200910180429A CN 101726079 A CN101726079 A CN 1017260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deflector
air
wall portion
inboard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804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26079B (zh
Inventor
坂口光明
宫川政行
井上宽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26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60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260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60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1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only pivoting shutt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很好地调整空调风送风方向的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在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15)中,以多个里侧导流片(45)中与一侧的壁部或另一侧的壁部接临的导流片作为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以与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接临的导流片作为接临里侧导流片(45c),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具有:第1限制部(47),其用于限制流经导流片间流路(61)的空调风,该导流片间流路(61)位于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和接临里侧导流片(45c)之间;第2限制部(48),其用于限制流经壁部间流路(62)的空调风,该壁部间流路(62)位于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和与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c)接临的壁部之间。

Description

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该车用空调出风口构造中设置有出风口部,用于送出调节空气用的空调风,并能通过改变设在该出风口部的多个导流片的朝向来调整送风方向。
背景技术
在车用空调出风口构造中,出风口部设置在空调管道上,用以将调节空气用的空调风送入车厢内,出风口部的内部并排设置有多个彼此间隔规定间隔的导流片。
上述多个导流片包括:沿上下方向(纵向)并排配置的多个横置导流片,和沿左右方向(横向)并排配置的多个纵置导流片。
通过沿上下方向改变多个横置导流片的朝向(通过摆动调整),能在上下方向上调整空调风的送风方向。
通过沿左右方向改变多个纵置导流片的方向(通过摆动调整),能在左右方向上调整空调风的送风方向(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报第3605577号
但是,专利文献1的出风口构造中,出风口部被形成为矩形筒状,在出风口部的内部设有多个导流片。
因此,在改变多个导流片朝向,将送风方向调整为朝下的情况下,受与出风口部的壁部接临的导流片引导的空调风,会被与导流片接临的壁面引导到非向下的方向。
这使得一部分空调风发生干涉,流向不同于所希望的送风方向,这样就很难很好地调整空调风的送风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很好地调整空调风送风方向的车用空调出风口构造。
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在空调管道上设置有出风口部,用以送出调节空气用的空调风,从所述出风口部的一侧的壁部到与所述一侧的壁部相向的另一侧的壁部,以规定的间隔并排设置有多个导流片,通过改变所述多个导流片的朝向,能调整所述空调风的送风方向,并且,以所述多个导流片中与所述一侧的壁部或所述另一侧的壁部接临的导流片作为外侧导流片,以与所述外侧导流片接临的导流片作为接临导流片,所述外侧导流片具有:第1限制部,其用于限制流经导流片间流路的空调风,该导流片间流路位于所述外侧导流片和所述接临导流片之间;第2限制部,其用于限制流经壁部间流路的空调风,该壁部间流路位于所述外侧导流片和与外侧导流片接临的壁部之间。
技术方案2的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为了限制所述壁部间流路的空调风,只在所述一侧的壁部或所述另一侧的壁部中的任意一个上设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向所述外侧导流片突出,用以限制所述壁部间流路的空调风,所述外侧导流片以如下方式形成,在所述第2限制部接近所述突出部的顶端时,所述第1限制部接近所述接临导流片部。
技术方案3的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为,在所述第1限制部和第2限制部之间设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将所述外侧导流片支承为可摆动状态。
技术方案4的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为,所述出风口部为其外端沿着所述车用内装件的表面呈倾斜状态,所述多个导流片具有:多个内装导流片,其并排设置在所述出风口部的外端侧,在横向上彼此间隔有规定间隔,并且沿着所述表面的倾斜方向设置;多个里侧导流片,其并排设置在所述多个内装导流片的里侧,彼此间隔有规定间隔,并且沿着与所述表面倾斜方向交叉的方向配置,以所述多个里侧导流片中的与所述出风口部的壁部相接临的导流片作为所述外侧导流片。
技术方案5的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为,所述出风口部为其外端沿着所述车用内装件的表面呈倾斜状态,所述多个导流片具有:多个内装导流片,其并排设置在所述出风口部的外端侧,在纵向上彼此间隔有规定的间隔,并且沿着所述表面的倾斜方向设置;多个里侧导流片,其并排设置在所述多个内装导流片的里侧,彼此间隔有规定间隔,并且沿着与所述表面倾斜方向交叉的方向配置,以所述多个里侧导流片中的与所述出风口部的壁部相接临的导流片作为所述外侧导流片。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以所述多个导流片中与所述一侧的壁部或所述另一侧的壁部接临的导流片作为外侧导流片,该外侧导流片上具有第1限制部和第2限制部。
此外,可通过第1限制部限制(控制)流经导流片间流路的空调风,该导流片间流路位于所述外侧导流片和所述接临导流片之间。并且,可通过第2限制部限制(控制)流经壁部间流路的空调风,该壁部间流路位于所述外侧导流片和与外侧导流片接临的壁部之间。
在通过第1限制部限制导流片流路的空调风的同时,通过第2限制部限制壁部间流路的空调风,这样,可将空调风集中于出风口部的中部,由中部的导流片向所希望的方向送风。
由此,能将全部的空调风送向所希望的方向,能在不减小送向所希望方向的风量的情况下,很好地调整空调风的送风方向。
根据技术方案2,只在所述一侧的壁部或所述另一侧的壁部中的任意一个上设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向所述外侧导流片突出。并且,在所述第2限制部接近所述突出部的顶端时,所述第1限制部接近所述接临导流片部。
这样,相对于突出部的顶端而言,可以使第1限制部和第2限制部向突出部的相反一侧倾斜(向远离突出部一侧倾斜)。从而,在不进行限制时,能很好地确保流经突出部和外侧导流片间的空调风,可控制突出部造成的影响,可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根据技术方案3,在所述第1限制部和第2限制部之间设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将所述外侧导流片支承为可摆动状态。
这样,外侧导流片以支承部为中心摆动,从而,在第1限制部向接临导流片侧移动的同时,第2限制部向出风口部的壁部侧移动。
由此,可在通过第1限制部限制住流经出风口部靠里侧的流路的空调风的同时,通过第2限制部限制住流经出风口部靠车厢侧的流路的空调风。
即,可通过第1、第2限制部这两个限制部同时限制住流经出风口部流路的空调风。
根据技术方案4、5,将出风口部的外端设置为沿着车用内装件表面倾斜的状态,并沿着该表面的倾斜方向配置多个内装导流片。
由此,可以按照车用内装件表面的倾斜程度配置多个内装导流片,使多个内装导流片设置得与表面的设计线条相一致(保持连续性),可进一步优化车用内装件的外观。
此外,以多个里侧内装件中的与出风口壁部相接临的导流片作为外侧导流片。在该外侧导流片上设置有第1限制部和第2限制部。
因此,可以将空调风集中到空调风出风口部的中央侧,并通过中央侧的里侧导流片向所希望方向送风。
由此,可将全部的空调风送向所希望的方向,可不减少送向所希望方向的风量,可很好地调整空调风的送风方向。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汽车的立体图,该汽车具有本发明的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第1实施方式)。
图2是表示从第1实施方式中央出风口单元上拆下多个内装导流片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沿图1中3-3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4这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表示通过中央导流片操作部将图4的中央里侧导流片部调整为朝下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以第1实施方式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向车厢内送出空调风的例子的图。
图7是沿图1中7-7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7中8这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表示将图8右里侧导流片部调整为朝下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用于安装本发明车用空调出风口构造(第2实施方式)的部位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汽车;12:车厢;13:仪表板(车用内装件);15、110: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21a、22a:上表面(表面);24:中央出风口部(出风口部);25:中央导流片部(多个导流片);26:中央空调管道(空调管道);27:右出风口部(出风口部);28:右导流片部(多个导流片);29:右空调管道(空调管道);31、71:下壁部(一侧的壁部);32、72:上壁部(另一侧的壁部);36:突出部;36a:上端(顶端);38:中央出风口部的外端;39:右出风口部的外端;45、81:里侧导流片(导流片);45a、81a:下外侧里侧导流片(外侧导流片);45c、81c:接临里侧导流片(接临导流片);46、82: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支承部);47、84:第1限制部;48、85:第2限制部;51、88:内装导流片(导流片);61、95:导流片间流路;62、96:壁部间流路;103:顶部衬板(车用内装件);106:立柱饰板(车用内装件);112:储物箱(车用内装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汽车的立体图,该汽车具有本发明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第1实施方式)。
汽车10具有:设在车厢12前部的仪表板(车用内装件)13、设在仪表板13上的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15、及从仪表板13伸向车厢12侧的方向盘16。
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15包括:中央出风口单元17,其设在仪表板13的中部21;左、右出风口单元18(仅图示有右出风口单元18),其分别设在仪表板13的左、右端部22。
中央出风口单元17包括:中央出风口部(出风口部)24,其设在仪表板13的中部21;中央导流片部(多个导流片)25,其设在中央出风口部24内;中央空调管道(空调管道)26(参照图3),其对着中央出风口部24。
右出风口单元18包括:右出风口部(出风口部)27,其设在仪表板13的右端部22;右导流片部(多个导流片)28,其设在右出风口部27内;右空调管道(空调管道)29(参照图7),其分别对着右出风口部27。
图2是表示从第1实施方式中央出风口单元上拆下多个内装导流片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沿图1中3-3线的剖视图。
中央出风口部24具有向车身后上方倾斜的向上斜度,中央出风口部24的外端38构成送风口,该外端38在中央部21的上表面(表面)21a上开口。
该中央出风口部24具有:下壁部(一侧的壁部)31,其设在下侧;上壁部(另一侧的壁部)32,其设在上侧,与下壁部31相向;左侧壁部33,其设在左侧;右壁部34,其设在右侧,与该左侧壁部33相向。
下壁部31、上壁部32、左侧壁部33及右壁部34将中央出风口部24形成为在上下方向较长的矩形或近似矩形的环状体(筒状体)。
此外,中央出风口部24为外端38沿中央部21的上表面21a倾斜且具有向上的斜度的状态。
通过该外端38能将空调装置(未图示)的空调风送向车厢12内的中部。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从左侧壁部33到右壁部34,中央出风口部24的下壁部31形成倾角θ的朝下的斜度。
因此,从左侧壁部33到右壁部34,下壁部31和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后述)的间隔逐渐增大。
因而,为了确保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和下壁部31的间隔均匀,在下壁部31设置有突出部36。
突出部36朝着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向上突出。
该突出部36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中央导流片部25具有:中央里侧导流片部(多个里侧导流片)41,其设在中央出风口部24的里侧部位24a处;中央内装导流片部(多个内装导流片)42,其设在中央出风口部24的车厢侧部位24b处;中央导流片操作部43,其用来调整中央里侧导流片部41和中央内装导流片部42的方向。
通过在中央出风口部24的里侧部位24a处设置中央里侧导流片部41,在车厢侧部位24b处设置中央内装导流片部42,这样,相对于中央内装导流片部42而言,中央里侧导流片部41配置在中央出风口部24的里侧。
中央里侧导流片部41具有多个里侧导流片(导流片)45,这些里侧导流片45以水平延伸的状态横置配置。
从中央出风口部24的下壁部31到上壁部32,多个里侧导流片45在上下方向(纵向)上以规定间隔并排设置,它们受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支承部)46支承,可在上下方向摆动。
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46分别从里侧导流片45的左右侧部突出,且位于同一平面上。
此外,多个里侧导流片45彼此连接,能以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46为轴上下联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多个里侧导流片45的结构容易理解,下面,将与下壁部31相邻的里侧导流片45称为下外侧里侧导流片(外侧导流片)45a进行说明,将与上壁部32相邻的里侧导流片45称为上外侧里侧导流片45b进行说明。
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具有:第1限制部47,其形成于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46的车身前侧部位;第2限制部48,其形成于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46的车身后侧的部位。
在空调风的送风方向上,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在大致中部设置有折曲部49,通过折曲部49,使第1限制部47和第2限制部48折曲成大致为“ㄑ”形,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46从折曲部49上伸出。
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46,将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支承得可上下摆动。
另外,对于第1限制部47和第2限制部48,将通过图4、图5详细说明。
上外侧里侧导流片45b具有上限制部50,该上限制部50形成上外侧里侧导流片45b的位于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46的车身前侧的部分。
上限制部50从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46起朝车身前侧具有朝上的斜度。
中央内装导流片42具有多个内装导流片(导流片)51,多个内装导流片51以上下延伸的状态纵置配置。
从中央出风口部24的左侧壁部33到右壁部34,多个内装导流片51在左右方向(横向)上以规定间隔并排设置(参照图1),被上、下的内装导流片支承部52支承得可左右摆动。
上、下的内装导流片支承部52从内装导流片51的上、下端部突出,且位于同一平面上。
此外,多个内装导流片51彼此连接在一起,能以上、下的内装导流片支承部52为轴左右联动。
多个内装导流片51设在中央出风口部24的外端38一侧。如上所述,外端38在中央部21的上表面21a上开口。
多个内装导流片51具有面向车厢的内装缘部51a。内装缘部51a为大致弯曲状,向车厢12鼓起,内装缘部51a沿中央部21的上表面21a的倾斜方向配置,具有朝上的斜度。
这样,按照中央部21的上表面21a的倾斜程度配置多个内装导流片51,可以使多个内装导流片51与上表面21a的设计线条保持一致(保持表面的连续性)。
由此,能进一步改善中央部21的上表面21a(即仪表板13)的外观。
中央导流片操作部43具有:操作钮54,其设置在多个内装导流片51中的位于中央的内装导流片51上,可相对内装导流片51上下滑动;叉状的卡合部55,其设置在操作钮54上;卡止销56,其与卡合部55卡合。
卡止销56设在多个里侧导流片45中位于中央的导流片45的前端部。
能通过左右摆动操作钮54,使多个内装导流片51以上、下的内装导流片支承部52为轴左右摆动。
从而,能通过改变多个内装导流片51的朝向,在左右方向上调整空调风的送风方向。
通过使操作钮54沿中央的内装导流片51上下滑动,能使得多个中央导流片45以左、右的中央导流片支承部46为轴上下摆动。
从而,能通过改变多个里侧导流片45的朝向,在上下方向上调整空调风的送风方向。
图4是图3中4这部分的放大图。
突出部36为从下壁部31起向着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向上突出的鼓起部,其为越靠顶端截面越小的尖顶状。
如图2所示,从左侧壁部33到右壁部34,突出部36的从下壁部31到上端(顶端)36a的高度尺寸逐渐增大。
这样,突出部36的上端36a平行于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水平延伸。
由此,可确保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和下壁部31(即突出部36的上端36a)的间隔均匀。
相对于突出部36的上端36a而言,第1限制部47向突出部36的相反一侧(远离上端36a一侧)倾斜。
该第1限制部47是用来对流经它和接临里侧导流片45c(接临导流片)之间的导流片间流路61的空调风进行限制的部分。
接临里侧导流片45c是多个里侧导流片45中的位于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上方且以规定间隔与该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接临的导流片。
相对于突出部36的上端36a而言,第2限制部48向突出部36相反一侧(远离上端36a一侧)倾斜,具有面向车身前侧的朝上的斜度。
该第2限制部48是用来对流经它与突出部36之间的壁部间流路62的空调风进行限制的部分。
下壁部31为位于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下方且以规定间隔与该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接临的壁部。
这样,相对于突出部36的上端36a而言,第1限制部47和第2限制部48都向突出部36的相反一侧(远离上端36a的方向)倾斜。
这样,在第2限制部48接近突出部36的上端36a时,第1限制部47与接临里侧导流片45c接近。
由此,在对空调风不进行限制时,能很好地确保流经突出部36和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之间的空调风,能控制突出部36造成的影响,能提高设计自由度。
此外,以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46支承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使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能够摆动,并且该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46设置在第1限制部47和第2限制部48之间。
这样,能通过使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以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46为轴摆动,使得第1限制部47向接临里侧导流片45c侧移动,第2限制部48向突出部36侧移动。
由此,能在通过第1限制部47限制流经导流片间流路61的空调风的同时,由第2限制部48限制流经壁部间流路62的空调风。
即,通过第1、第2限制部47、48这两个限制部,同时限制流经导流片间流路61和壁部间流路62的空调风。
图5是表示通过中央导流片操作部将图4的中央里侧导流片部调整为朝下状态的剖视图。
通过使操作钮54如箭头所示地向下滑动,将中央里侧导流片部41调整为朝下状态。
多个里侧导流片45(包括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被以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46为轴转到在空调风的送风方向上具有朝下的斜度。
在该状态下,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上的第1限制部47的顶端(前端)47a与接临里侧导流片45c接近,堵住导流片间流路61。
这样,可以限制流经导流片间流路61的空调风。
此外,在下壁部31上设置有突出部36,从而确保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和突出部36的上端36间的间隔均匀。
这样,在将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调整为朝下状态后,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上的第2限制部48的顶端(后端)与突出部36的上端36a接近,堵住壁部间流路62。
这样,通过在下壁部31上设置突出部36,可以限制流经壁部间流路62的空调风。
接下来,参照图6说明利用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15来调整空调风送风方向的例子。
图6中(a)、(b)是用于说明以第1实施方式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向车厢内送出空调风的例子的图。
(a)中,通过调整操作钮54,多个里侧导流片45(包括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顺着空调风的送风方向配置。
从空调装置(未图示)送出空调风,所送出的空调风经过中央空调管道26从中央出风口部24按箭头方式送出。
送向中央出风口部24的空调风如箭头所示地受中央里侧导流片部41引导。受中央里侧导流片部41引导的空调风经过多个里侧导流片45间的流路60(包括导流片间流路61和壁部间流路62)被如箭头所示地送至中央内装导流片部42。
送到中央内装导流片部42的空调风经过多个内装导流片51如箭头所示地从中央出风口部24的外端38送到车厢12中部。
(b)中,通过使操作钮54向下滑动,将中央里侧导流片部41调整为朝下状态。
多个里侧导流片45(包括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以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46为轴摆动在空调风送风方向上具有朝下的斜度。
这样,在限制流经导流片间流路61的空调风的同时,限制住流经壁部间流路62的空调风。
此外,上外侧里侧导流片45b的上限制部50与上壁部32接近,限制流经上限制部50和上壁部32间的流路60的空调风。
在该状态下,从空调装置(未图示)送出空调风,并将送出的空调风经过中央空调管道26如箭头所示地送至中央出风口部24。
送到中央出风口部24的空调风如箭头所示地受中央里侧导流片部41引导。受中央里侧导流片41引导的空调风,可被集中到多个里侧导流片45间的流路60中的中间的流路60a,由中央的里侧导流片45朝下送出空调风。
这样,由于可以使朝下送出的空调风远离下壁部31,因而,能防止部分空调风受下壁部31导向而被引导到其它方向上。
由此,不论下壁部31为何种形状,受中央出风口部24引导的全部空调风都能被送向向车厢12内下侧。从而不减少空调风的风量,能很好地朝下送出空调风。
图7是沿图1中7-7线的剖视图。
右出风口部27被设置为大致水平状,其外端39构成送风口,并在右端部22的上表面(表面)22a上开口。
该右出风口部27具有:下壁部(一侧的壁部)71,其设置在下侧;上壁部(另一侧的壁部)72,其设置在上侧,与下壁部71相向;左侧壁部(未图示),其设在左侧;右壁部74,其设置在右侧,与该左侧壁部相向。
下壁部71、上壁部72、左侧壁部及右壁部74将右出风口部27形成为上下较长的矩形或大致呈矩形的环状体(筒状体)。
此外,右出风口部27为外端39沿着右端部22的上表面22a以向上的斜度倾斜的状态。
空调装置(未图示)的空调风经该外端39送至车厢12内右侧。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从左侧壁部到右壁部74,右出风口部27的下壁部71为水平状。
这样,可确保下壁部71和下外侧里侧导流片81a(后述)的间隔均匀。
由此,不需要在下壁部71上设置图2所示的突出部36。
右导流片部28具有:右里侧导流片部(多个里侧导流片)76,其设在右出风口部27的里侧部位27a;右内装导流片部(多个内装导流片)77,其设在右出风口部27的车厢侧部位上;右导流片操作部78,其用于调整右里侧导流片部76和右内装导流片77的朝向。
右里侧导流片部76设在右出风口部27的里侧部位27a上,右内装导流片部77设在右出风口部27的车厢侧部位上,所以,相比于右内装导流片部77,右里侧导流片部76配置在右出风口部27的里侧。
右里侧导流片部76具有多个里侧导流片(导流片)81,这些里侧导流片81以水平延伸的状态横置配置。
从右出风口部27的下壁部71到上壁部72,多个里侧导流片81在上下方向(纵向)上隔规定间隔并排设置,受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支承部)82支承,可上下摆动。
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82从里侧导流片81的左、右侧部伸出,与位于同一个平面上。
此外,多个里侧导流片81彼此连接,能以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82为轴上下联动。
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多个里侧导流片81的结构容易理解,下面,将与下壁部71接临的里侧导流片81称为下外侧导流片(外侧导流片)81a,将与上壁部72接临的里侧导流片82称为上外侧里侧导流片81b进行说明。
下外侧里侧导流片81a具有:第1限制部84,其前端部折曲为向上倾斜状;第2限制部85,其后端部折曲为向下倾斜状。
将该下外侧里侧导流片81a支承得可上下摆动的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82,设在下外侧里侧导流片81a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中部或大致中部。
另外,对于第1限制部84和第2限制部85,将通过图8、图9详细说明。
上外侧里侧导流片81b具有上限制部86,该上限制部86形成上外侧里侧导流片81b的位于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82的车身前侧的部分。
上限制部86从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82起向车身前侧形成朝上的斜度。
右内装导流片部77具有多个内装导流片(导流片)88,这些内装导流片88以上下延伸的状态纵置配置。
从右出风口部27的左侧壁部到右侧壁74,多个内装导流片88在左右方向(横向)上隔规定间隔并排设置(参照图1),受上、下的内装导流片支承部89支承,可左右摆动。
上、下的内装导流片支承部89分别从内装导流片88的上、下端部伸出,且位于同一平面上。
此外,多个内装导流片88彼此连接,能以上、下的内装导流片支承部89为轴上下联动。
多个内装导流片88设在右出风口部27的外端39一侧。如上所述,外端39在右端部22的上表面22a上开口。
多个内装导流片88具有朝向车厢12的内装缘部88a。内装缘部88a大致为弯曲状,朝车厢12鼓起,沿着右端部22的上表面22a的倾斜方向,具有向上的斜度。
这样,按照右端部22的上表面22a的倾斜程度配置多个内装导流片88,能将多个内装导流片88设置得与上表面22a的设计线条相一致(保持外观的连续性)。
由此,能进一步改善右端部22的上表面22a(即,仪表板13)的外观。
右导流片操作部78具有:操作钮91,其设在多个内装导流片88中的中央的内装导流片88上,且可相对于中央的内装导流片88上下滑动;叉状的卡合部92,其设在操作钮91上;卡止销93,其与卡合部92卡合。
卡止销93设在多个里侧导流片81中的中央的里侧导流片81的前端部。
通过使操作钮91左右摆动,能使多个内装导流片88以上、下的内装导流片支承部89为轴左右摆动。
从而,通过改变多个内装导流片88的朝向,能在左右方向上调整空调风的送风方向。
通过使操作钮91沿中央的内装导流片88上下滑动,能使多个里侧导流片81以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82为轴上下摆动。
从而,通过改变多个里侧导流片81的朝向,能在上下方向上调整空调风的送风方向。
图8是图7中8这部分的放大图。
第1限制部84具有向上的斜度,向下壁部71的相反一侧(远离下壁部71一侧)倾斜。
该第1限制部84是用于对流经它与接临里侧导流片(接临导流片)81c之间的导流片间流路95的空调风进行限制(控制)的部分。
接临里侧导流片81c是多个里侧导流片81中位于下外侧里侧导流片81a上方,相隔规定间隔与该下外侧里侧导流片81a接临的导流片。
第2限制部85相对于下壁部71倾斜,,具有越靠车体后侧越向下的斜度。
该第2限制部85是用于限制它与下壁部71之间的壁部间流路96的部分。
下壁部71是位于下外侧里侧导流片81a下方,相隔规定间隔与之接临的壁部。
本实施方式中,由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82将下外侧里侧导流片81a支承得可摆动,该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82设在第1限制部84和第2限制部85之间。
这样,可通过以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82为轴摆动下外侧里侧导流片81a,从而使第1限制部84向接临里侧导流片81c一侧移动,使第2限制部85向下壁部71一侧移动。
由此,能在通过第1限制部84限制流经导流片间流路95的空调风的同时,通过第2限制部85限制流经壁部间流路96的空调风。
即,能通过第1、第2限制部84、85这两限制部同时限制住流经导流片间流路95和壁部间流路96的空调风。
图9是表示将图8右里侧导流片部调整为朝下状态的剖视图。
使操作钮91(参照图7)上下滑动,将右里侧导流片部76调整为朝下状态。
通过将右里侧导流片部76调整为朝下状态,使得多个里侧导流片81(包括下外侧里侧导流片81a)以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82为轴配置成在空调风送风方向上具有向下的斜度。
在该状态下,下外侧里侧导流片81a上的第1限制部84的顶端(前端)84a与接临里侧导流片81c接近,堵住导流片间流路95。
这样,可限制住流经导流片间流路95的空调风。
此外,下外侧里侧导流片81a上的第2限制部85的顶端(后端)85a与下壁部71接近,堵住壁部间流路96。
这样,可限制住流经壁部间流路96的空调风。
在该状态下,空调装置(未图示)送至右出风口部27的空调风如箭头所示地受右里侧导流片76引导。受右里侧导流片76引导的空调风集中于多个里侧导流片81间流路98中的位于中间的流路98a(也参照图7),可利用位于中间的里侧导流片81如箭头所示地朝下送出空调风。
这样,向下送出的空调风可以远离下壁部71,因而,能够防止部分空调风受下壁部71引导而被引导到其它方向上。
由此,受右出风口部27引导的全部空调风都能向车厢12内下侧送出,不仅不会减少空调风的风量,还能很好地向下送出空调风。
在第1实施方式的车用空调出风口构造15中,以设在仪表板13上表面的中央出风口单元17和左右出风口单元18为例进行说明,但对于设置出风口单元的部位,可以适当地进行其它选择。
图10是表示用于安装本发明车用空调出风口构造(第2实施方式)的部位的侧视图。
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110包括:设在仪表板13的下部23的下出风口单元102;设在车顶衬板(车用内装件)103上的车顶出风口单元104;设在左右立柱饰板(车用内装件)106上的立柱出风口单元107;及设在驾驶员坐席和乘客座席之间的储物箱(车用内装件)112上的储物箱出风口单元113。
车顶出风口单元104、立柱出风口单元107及储物箱出风口单元113在结构上要么与第1实施方式的中央出风口单元17、左右出风口单元18相同,要么是相对于出风口单元17、18以出风口部的轴线为轴转动90°后的结构。
转动后的出风口单元上,多个里侧导流片45、81在左右方向上隔规定间隔并排设置,且被支承得可左右摆动,多个内装导流片51、88在上下方向上隔规定间隔并排设置,且被支承得可上下摆动。
另外,对于转动后的出风口单元,只要在第1实施方式的出风口单元基础上,在“上、下”和“左、右”间换种说法就能使它的具体结构很清楚,故省略其结构的具体说明。
这些出风口单元104、107、113中,也可以将它们设置得与车顶衬板103、立柱饰板106、储物箱112的设计线条相一致(确保连续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外观。
此外,通过防止部分空调风受壁部导流而被引导到其它方向上,能使受出风口部引导的全部空调风都被送向车厢12内的所希望的方向上,这能不减少空调风的风量,能很好地向下送出空调风。
进而能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中央出风口单元17和左、右出风口单元18相同的效果。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仪表板13,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15、110,中央出风口部24,中央导流片部25,中央空调管道26,右出风口部27,右导流片部28,右空调管道29,突出部36,里侧导流片45、81,下外侧里侧导流片45a、81a,接临里侧导流片45c、81c,左、右的里侧导流片支承部46、82,第1限制部47、84,第2限制部48、85,内装导流片51、88,车顶衬板103,立柱饰板106及储物箱112等并不限于例示的形状,也可以进行适当变型。
例如,内装导流片51、88可以是固定的导流片。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具有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的汽车,该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在送出空调风的出风口部设置有多个导流片,可通过改变导流片的朝向调整送风方向。

Claims (5)

1.一种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在空调管道上设置有出风口部,用以送出调节空气用的空调风,从所述出风口部的一侧的壁部到与所述一侧的壁部相向的另一侧的壁部,以规定的间隔并排设置有多个导流片,通过改变所述多个导流片的朝向,能调整所述空调风的送风方向,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多个导流片中与所述一侧的壁部或所述另一侧的壁部接临的导流片作为外侧导流片,以与所述外侧导流片接临的导流片作为接临导流片,所述外侧导流片具有:第1限制部,其用于限制流经导流片间流路的空调风,该导流片间流路位于所述外侧导流片和所述接临导流片之间;第2限制部,其用于限制流经壁部间流路的空调风,该壁部间流路位于所述外侧导流片和与外侧导流片接临的壁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其特征在于,只在所述一侧的壁部或所述另一侧的壁部中的任意一个上设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向所述外侧导流片突出,用以限制所述壁部间流路的空调风,
所述外侧导流片以如下方式形成,在所述第2限制部接近所述突出部的顶端时,所述第1限制部接近所述接临导流片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限制部和第2限制部之间设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将所述外侧导流片支承为可摆动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部为其外端沿着所述车用内装件的表面呈倾斜状态,
所述多个导流片具有:多个内装导流片,其并排设置在所述出风口部的外端侧,在横向上彼此间隔有规定间隔,并且沿着所述表面的倾斜方向设置;多个里侧导流片,其并排设置在所述多个内装导流片的里侧,彼此间隔有规定间隔,并且沿着与所述表面倾斜方向交叉的方向配置,
以所述多个里侧导流片中的与所述出风口部的壁部相接临的导流片作为所述外侧导流片。
5.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部为其外端沿着所述车用内装件的表面呈倾斜状态,
所述多个导流片具有:多个内装导流片,其并排设置在所述出风口部的外端侧,在纵向上彼此间隔有规定的间隔,并且沿着所述表面的倾斜方向设置;多个里侧导流片,其并排设置在所述多个内装导流片的里侧,彼此间隔有规定间隔,并且沿着与所述表面倾斜方向交叉的方向配置,
以所述多个里侧导流片中的与所述出风口部的壁部相接临的导流片作为所述外侧导流片。
CN2009101804292A 2008-10-15 2009-10-14 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 Active CN1017260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66853A JP4669034B2 (ja) 2008-10-15 2008-10-15 車両用空調の吹出口構造
JP2008-266853 2008-10-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26079A true CN101726079A (zh) 2010-06-09
CN101726079B CN101726079B (zh) 2013-04-17

Family

ID=42099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804292A Active CN101726079B (zh) 2008-10-15 2009-10-14 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764621B2 (zh)
JP (1) JP4669034B2 (zh)
CN (1) CN101726079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9573A (zh) * 2011-03-11 2011-11-30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旋转式汽车空调出风口装置
CN102865652A (zh) * 2011-07-05 2013-01-09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通风孔装置
CN103038079A (zh) * 2010-07-26 2013-04-10 Trw车辆电气与零件有限公司 用于制造排风装置用的操作元件的方法、排风装置用的操作元件、排风装置
CN104006516A (zh) * 2013-02-21 2014-08-27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风门开闭装置
CN106423798A (zh) * 2016-09-30 2017-02-22 宁波东昊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防灰尘的汽车出风口及制造工艺
CN107284176A (zh) * 2016-03-31 2017-10-2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
CN107284194A (zh) * 2016-03-31 2017-10-2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
CN107284189A (zh) * 2016-03-31 2017-10-2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85634A (zh) * 2011-10-27 2013-05-08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车用通风孔
US9073408B2 (en) * 2012-01-09 2015-07-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egister vane air deflector and method
DE102012102098B3 (de) * 2012-03-13 2013-07-04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partment Lufteinlass eines Klimatisierungssystems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6015902B2 (ja) * 2012-05-09 2016-10-2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送風構造
FR2995824B1 (fr) * 2012-09-24 2014-09-05 Faurecia Interieur Ind Dispositif de sortie d'air comprenant des premieres ailettes aptes a fermer le dispositif
JP5803976B2 (ja) * 2013-05-13 2015-11-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ャッター
US10166842B2 (en) * 2014-04-25 2019-01-01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grill installation structure and air-conditioning grill installation method
JP6100202B2 (ja) * 2014-05-14 2017-03-2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1543330S (zh) * 2015-08-28 2016-02-08
JP2018103864A (ja) * 2016-12-27 2018-07-05 しげる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レジスタ装置
JP6817178B2 (ja) * 2017-11-22 2021-01-2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7105106B2 (ja) * 2018-05-25 2022-07-22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風向調整装置
KR20220136743A (ko) * 2021-04-01 2022-10-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슬림 에어벤트
KR20230017600A (ko) 2021-07-28 2023-02-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슬림 에어벤트
CN114312243A (zh) * 2022-03-07 2022-04-12 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导风组件及车辆空调出风口总成
FR3133904A1 (fr) * 2022-03-24 2023-09-29 Psa Automobiles Sa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aerateur de planche de bor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30345U (zh) * 1986-02-07 1987-08-18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29463A1 (de) * 1985-08-16 1987-02-26 Opel Adam Ag Ausstroemduese an belueftungsvorrichtungen oder klimaanlagen
JPS62130345A (ja) 1985-12-03 1987-06-12 Seiko Instr & Electronics Ltd 螢光x線液分析計の校正方法
JPH0382209A (ja) 1989-08-25 1991-04-08 Seiko Electronic Components Ltd 音叉型水晶振動子の製造方法
JPH0382209U (zh) * 1989-12-14 1991-08-22
JPH07205648A (ja) * 1994-01-17 1995-08-08 Suzuki Motor Corp 空調用ルーバ構造
JP2000335235A (ja) * 1999-05-25 2000-12-05 Howa Kasei Kk 自動車用レジスタの奥側風向調節機構
JP3605577B2 (ja) 2001-05-15 2004-12-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用吹出口装置
JP4678526B2 (ja) 2005-09-14 2011-04-2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4816381B2 (ja) * 2006-09-29 2011-11-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30345U (zh) * 1986-02-07 1987-08-18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38079A (zh) * 2010-07-26 2013-04-10 Trw车辆电气与零件有限公司 用于制造排风装置用的操作元件的方法、排风装置用的操作元件、排风装置
CN103038079B (zh) * 2010-07-26 2016-03-02 Trw车辆电气与零件有限公司 用于制造排风装置用的操作元件的方法、排风装置用的操作元件、排风装置
CN102259573A (zh) * 2011-03-11 2011-11-30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旋转式汽车空调出风口装置
CN102865652A (zh) * 2011-07-05 2013-01-09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通风孔装置
CN102865652B (zh) * 2011-07-05 2016-12-21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通风孔装置
CN104006516A (zh) * 2013-02-21 2014-08-27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风门开闭装置
US10076948B2 (en) 2013-02-21 2018-09-18 Toyoda Gosei Co., Ltd. Damper opening and closing device
CN107284176A (zh) * 2016-03-31 2017-10-2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
CN107284194A (zh) * 2016-03-31 2017-10-2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
CN107284189A (zh) * 2016-03-31 2017-10-2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
CN106423798A (zh) * 2016-09-30 2017-02-22 宁波东昊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防灰尘的汽车出风口及制造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093269A1 (en) 2010-04-15
JP4669034B2 (ja) 2011-04-13
US9764621B2 (en) 2017-09-19
JP2010095116A (ja) 2010-04-30
CN101726079B (zh) 2013-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26079B (zh) 车用空调的出风口构造
CN109070698A (zh) 具有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的空气排出器
CN101941463B (zh) 机动车辆
US10464397B2 (en) Thermal system with high aspect ratio vent
CN102822042A (zh) 车辆的前部地板下构造
CN108372770B (zh) 用于控制车辆的细长型通气孔中空气流动方向的装置
CN102822043A (zh) 车辆的前部地板下构造
CN101900402A (zh) 空调调风装置
CN104395184B (zh) 具有抑制前轮前方的风流动的机轮减阻罩的车辆前部结构
US11167622B2 (en) Air vent
CN102901198A (zh) 空调调风器
CN106573526A (zh) 用于为车辆内部空间受控地供给空气的出风装置
KR20210059459A (ko) 자동차용 슬림형 에어벤트의 풍향 조절 장치
US9022450B1 (en) Vehicle instrument panel assembly
EP3632715A1 (en) Suspension linkage cover
CN104417321A (zh) 通风管道连接结构
JP6627976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7107704B (zh) 机动车
JP2011162085A (ja)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空調システムを搭載する車両
CN205468401U (zh) 用于车辆的通风系统的空气排出装置和车辆仪表板
CN104470736A (zh) 带有包括支持结构和空调系统的中央控制台的机动车辆
CN108136883A (zh) 车辆的后部结构
JP4748607B2 (ja) 車両を換気するための装置
WO2020201668A1 (en) Vehicle vent assembly
CN113291129A (zh) 用于车辆的通气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