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00717A - 喷墨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00717A CN101700717A CN200910220915A CN200910220915A CN101700717A CN 101700717 A CN101700717 A CN 101700717A CN 200910220915 A CN200910220915 A CN 200910220915A CN 200910220915 A CN200910220915 A CN 200910220915A CN 101700717 A CN101700717 A CN 10170071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recording medium
- pinch roll
- conveying roller
- roll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2—Rollers
- B41J13/025—Special roller holding or lifting means, e.g. for temporarily raising one roller of a pair of nipping rollers for inserting printing material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Abstract
一种可由简单的控制来记录高质量的图像的喷墨记录装置。本发明包括:输送辊(36),其配置于记录机构(7)的上游侧,用于输送记录介质;夹紧辊(37),其从动于输送辊(36)而回转;排纸辊(40)(41),其在记录机构(7)的下游侧输送记录介质。在记录介质(P)的后端到达输送辊(36)与夹紧辊(37)的钳夹部之前,夹紧辊(37)从相对于输送辊(36)压接的位置移动到相对于输送辊(36)离开的位置;在夹紧辊(37)离开输送辊(36)前、后,记录介质(P)的输送量变化。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5年8月18日、申请号为200510090669.5、发明名称为“喷墨记录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用于朝向记录机构输送记录介质并进行记录动作。
背景技术
以往,打印机等记录装置日益广泛地用于照片图像的打印的场合。特别是随着墨滴的小液滴化和图像处理技术的提高,使用喷墨记录装置已经能够形成品质不低于银盐照片的图像,所以在照片图像的打印中得到使用。在该喷墨记录装置中,记录头保持为相对于由输送机构输送来的记录介质呈非接触的状态,从该喷墨记录装置的记录头排出墨滴,使该墨滴落墨于记录介质上而形成图像。因此图像的品质受记录介质的输送精度的影响很大。在该喷墨记录装置中一般设置有输送机构,该输送机构分别将记录介质输送到作为记录机构的记录头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上游侧输送机构具有作为驱动辊的间歇回转的输送辊、和作为从动辊的与上述驱动辊相对设置的夹紧辊。从供纸部供给的记录介质由两辊夹持并回转,从而朝向下游侧送出。因此,在记录介质的后端通过两辊间之前,由该上游侧输送机构施加输送力。
被该上游侧输送机构朝向下游侧送出的记录介质由记录头记录后,由下游侧输送机构朝向下游间歇地输送。于是,记录介质最终朝向排纸部排出。
在该记录介质的间歇输送动作中,如在记录介质的后端即将从由输送辊与夹紧辊形成的钳夹部脱出之时,输送辊间歇停止,即,在记录介质的后端部分残留于上述钳夹部的状态下输送辊停止,则有可能导致被朝向输送辊施加力的夹紧辊因该力而回转等,从两辊间朝向下游侧将记录介质推出。在该场合,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量会大于预先设定的输送节距。结果会产生在图像上出现打印不均匀的不良现象。
为消除这样的问题,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254736号中公开了这样的技术:控制后端的输送并进行记录头上使用喷嘴的换位,从而抑制记录偏差。
在该专利文献中主要公开了如下内容。
(1)用传感器来检测记录介质的后端位置,防止记录介质的后端残留于上游侧输送机构的钳夹部。
(2)在记录介质不残留于钳夹部的位置停止记录介质的输送之前封闭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喷嘴,仅使用上游侧的喷嘴形成图像。
(3)记录介质的后端部分由上述钳夹部输送到下游位置,使得其不残留于钳夹部。
(4)将使用喷嘴换位至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以形成图像。
然而公开于上述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254736号中的技术并未解除以下所示的问题。
(A)为了如(1)中所述那样输送记录介质,需要使其输送量比预先设定的输送节距长。然而,当增大输送量时,因输送机构等输送误差累积较多,因而会产生输送精度下降的问题。
为此,当实施公开于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254736号中的技术时,在记录介质通过上游侧输送机构后负责对其进行输送动作的下游侧输送机构的构成部件等的精度需要得到提高,以确保输送精度。因此制造成本上升。
(B)由于需要进行记录介质的后端通过上游侧输送机构的钳夹部时控制记录介质的输送量的处理、和记录头的使用喷嘴的换位处理,所以与通常的记录动作相比,记录时间变长。特别是当不在记录介质的端部设置空白地对记录介质整面进行图像记录,即进行整面打印(也称为无空白打印)时,记录时间的增加更为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该喷墨记录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不需要使记录机构的使用喷嘴换位、或改变记录介质的输送量的复杂控制、或输送机构的高精度化等,通过简单的控制即可记录高质量的图像。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是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在该喷墨记录装置中,记录机构向记录介质排出墨来进行记录,该喷墨记录装置包括:输送辊,其配置于上述记录机构的上游侧,用于输送上述记录介质;夹紧辊,其与上述输送辊协作而回转;排纸辊,其在上述记录机构的下游侧输送上述记录介质;移动机构,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后端到达上述输送辊与上述夹紧辊之间的钳夹部之前,该移动机构使上述夹紧辊相对于上述输送辊从压接位置移动到离开位置;以及控制机构,其使上述记录介质的输送量改变,使得上述夹紧辊离开上述输送辊之后的上述记录介质的输送量与上述夹紧辊离开上述输送辊之前的上述记录介质的输送量不同。
另外,本发明的第2形式是一种从记录机构向记录介质排出墨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包括:由配置于记录机构的上游侧的输送辊、和与该输送辊压接的夹紧辊而以第1输送量来输送上述记录介质的步骤;在上述记录介质的后端到达上述输送辊与上述夹紧辊的钳夹部之前,使上述夹紧辊相对于上述输送辊从压接位置离开的步骤;在上述夹紧辊离开上述输送辊后,以与上述第1输送量不同的第2输送量输送上述记录介质的步骤。
按照以上的结构,不需要记录头的喷嘴换位等复杂的控制,由使输送机构的从动辊从驱动辊离开的简单控制即可获得良好的记录品质。因此可提高产量。另外,由于输送机构不需要特意使用高精度的零件,所以可按低构造成本。
通过以下根据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的说明可更加明确本发明的以上和其它目的、效果、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的机构部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夹紧辊升降机构的立体图。
图5A~图5D为表示相对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记录介质的后端部的记录动作状态的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的大致构成的框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记录介质的输送动作和4道次的多道次记录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A和图8B为表示使夹紧辊31上升时记录介质P浮起状态和因该浮起而导致墨滴的落墨偏移产生的状态的图。
图9为示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记录介质的输送动作和切换到多道次记录的道次数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A~图10D为说明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图。
图11A和图11B为说明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式。
(第1实施方式)
按图1~图8B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记录装置1具有供纸部2、送纸部3、滑架部5、排纸部4、U形转弯·自动双面输送部8、记录头7。下面分项目依次对其进行概略说明。
(A)供纸部
在图1~图3中,供纸部2的结构如下,即在基座20上安装用于堆载记录介质P的压板21、供给记录介质P的供纸辊28、分离记录介质P的分离辊24、用于使记录介质P返回到堆载位置的返回杆22等。
用于保持堆载的记录介质P的供纸托盘26安装于基座20或外壳上。供纸托盘26为多级式,在使用时拉出。
供纸辊28具有圆弧状的截面。在该供纸辊28上,将1个供纸辊橡胶设于用纸基准侧,从而供给记录介质。驱动供纸辊28的驱动力从与设于供纸部2上的未图示的清除部共用的电动机传递。
在压板21上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可动侧导向件23,从而限制记录介质P的堆载位置。压板21能够以结合于基座20上的回转轴为中心回转,由压板弹簧212朝向供纸辊28施加力。在与供纸辊28相对的压板21的部位上设置图中未示出的分离片,该分离片由人工皮革等摩擦系数大的材质构成,用于防止堆载最终部位附近的记录介质P的重送。压板21可接触于供纸辊28或与之分开。
另外,用于每次1张地分离记录介质P的分离辊24安装于图中未示出的分离辊保持架上,并设置于基座20上。该分离辊24由弹簧等朝向供纸辊28施加力。另外,在分离辊24上安装离合器弹簧。当对该分离辊24施加预定以上的负荷时,已安装分离辊24的部分可回转。分离辊24可接触于供纸辊28或与之分开。这些压板21、返回杆22、分离辊24的位置由ASF传感器检测。
另外,用于使记录介质P返回到堆载位置的返回杆22以可回转的方式安装于基座20上,由返回杆弹簧朝向解除方向施加力。当使记录介质P返回时,由图中未示出的控制凸轮回转。
在通常的待机状态下,压板21被释放,分离辊24由控制凸轮的作用从供纸辊28释放。另外,返回杆22设置于将堆载口封闭的堆载位置上,用于使记录介质P返回,防止堆载时记录介质P进入到内部。当从该状态开始供纸时,先由电动机的驱动使分离辊24与供纸辊28接触。然后,返回杆22被释放,压板21与供纸辊28接触。在该状态下开始记录介质P的供纸。记录介质P由设置于基座20上的前级分离部限制。由此,仅记录介质P的预定张数被送到由供纸辊28和分离辊24构成的钳夹部。被输送的记录介质P在该钳夹部被分离,仅输送最上位的记录介质P。
记录介质P到达后述的输送辊36、夹紧辊37时,压板21由压板凸轮释放,分离辊24由控制凸轮释放。返回杆22通过控制凸轮的作用返回到堆载位置。此时,可使到达由供纸辊28和分离辊24构成的钳夹部的记录介质P返回到堆载位置。
(B)送纸部
在由卷起的金属板构成的底座11上安装送纸部3。送纸部3具有输送记录介质P的输送辊36和PE传感器213。输送辊36为在金属轴的表面涂敷陶瓷的微小粒的结构。该金属轴的金属部分由轴承38支承,安装于底座11上。在轴承38与输送辊36之间设置输送辊张紧弹簧381,通过朝向轴向对输送辊36施加力,从而可防止输送辊36的轴向上的位置偏移。
从动的多个夹紧辊37与输送辊36抵接而设置。夹紧辊37由图4所示的夹紧辊保持架30保持。由图4所示的夹紧辊弹簧31的力将夹紧辊37压接于输送辊36上,产生输送记录介质P的输送力。此时,夹紧辊保持架30的回转支点轴30a安装于底座11的轴承上。夹紧辊保持架30以该回转支点轴30a为中心回转。另外,在将记录介质P送来的送纸部3的入口配置纸张导向挡板33和压纸台34,用于引导记录介质P。另外,在夹紧辊保持架30上设置PE传感器杆32,该PE传感器杆32将记录介质P的前端、后端已通过夹紧辊37这一情况传递到PE传感器213。压纸台34安装于底座11上并被定位。纸张导向挡板33能够以轴承部331为中心回转,通过与底座11相抵接而定位。另外,该纸张导向挡板与输送辊36嵌合。
在上述构成中,送到送纸部3的记录介质P由夹紧辊保持架30和纸张导向挡板33引导,从而被输送到输送辊36与夹紧辊37的辊对中。此时,PE传感器213检测向PE传感器杆32输送的记录介质P的前端。根据来自该PE传感器213的检测信号,求出记录介质P的记录位置。另外,通过由图中未示出的输送电动机使辊对36、37回转,从而在压纸台34上输送记录介质P。在压纸台34上形成作为输送基准面的肋。对记录头7与记录介质的距离进行管理,并与后述的排纸部一起控制记录介质P的起伏。
驱动输送辊36时,由定时皮带等将由直流电动机构成的输送电动机35的回转力传递到设于输送辊36的轴上的皮带轮361上。另外,在输送辊36的轴上设置编码盘362,其上按150lpi~300lpi的节距形成标记,用于检测输送辊36的输送量,该编码盘362。另外,读取编码盘362的标记的编码传感器363安装于编码盘362的邻接位置的底座11上。
另外,在输送辊36的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记录头7,其根据图像信息形成图像。作为记录头7采用喷墨记录头,该喷墨记录头上搭载了可更换各种颜色的墨槽71。该记录头7可由加热器对墨加热。然后由该热使墨产生膜沸腾,由该膜沸腾所产生的气泡的膨胀或收缩带来的压力变化,由此从记录头7的喷嘴排出墨,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
(C)滑架部
滑架部5具有安装记录头7(参照图5A~图5D)的滑架50。且滑架50由导向轴52和导轨111支承;该导向轴52用于使滑架50朝与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往复扫描;该导轨111保持滑架50的后端并维持记录头7与记录介质P的间隙。该导向轴52安装于底座11。导轨111一体形成于底座11上。
另外,滑架50由安装于底座11上的滑架电动机54经定时皮带541驱动。该定时皮带541由空转皮带轮542张设和支承。定时皮带541由滑架50和由橡胶等构成的缓冲器55接合。该缓冲器55通过衰减滑架电动机54等的振动,从而减少图像打印不均匀等情况。而且,用于检测滑架50的位置的编码带561与定时皮带541平行设置,该编码带561按150lpi(线/英寸)~300lpi(线/英寸)的节距形成标记。另外,用于对其进行读取的编码传感器设在搭载于滑架50上的滑架基板上。在该滑架基板上还设置有用于与记录头7电连接的触头。另外,在滑架基板50上具有用于从电气基板9传递记录头7的信号的柔性基板57。
为了将记录头7固定于滑架50上,在滑架50上设置定位机构、推压机构。推压机构搭载于记录头设定杆51上。该推压机构在绕回转支点中心使记录头设定杆51回转而进行设定时作用于记录头7上。
另外,在导向轴52的两端设置偏心凸轮。通过将进行记录头的清除处理的清除部6的主凸轮63的驱动力经由齿轮列581传递到偏心凸轮,可使导向轴52升降。通过该导向轴52的升降可使滑架50升降,由此,相对于不同厚度的记录介质P,也可将记录头、与记录介质之间的距离设定为最佳状态。该主凸轮63的驱动力由与上述清除部共用的电动机传递。
另外,在滑架50上安装对齐调整传感器59,该对齐调整传感器59用于自动校正从记录头7排出的墨在记录介质P上的落墨偏移。对齐调整传感器59为反射型的光传感器。凭借该对齐调整传感器59的发光元件发光,接收朝向记录介质P上的预定的记录图案的反射光,能够求出最佳的对齐调整值。
在上述构成中,当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图像时,辊对36、37朝向形成图像的行位置(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的位置)输送记录介质P。另外,与其一起由滑架电动机54将滑架50移动到形成图像的列位置(与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垂直的位置),使记录头7与图像形成位置相对。此后,如上述那样,根据来自电气基板9的信号,记录头7朝向记录介质P排出墨从而形成图像。
(D)排纸部
排纸部4由2个排纸辊40、41、马刺型齿轮42、43、及齿轮列等构成,该马刺型齿轮42、43按预定压力与排纸辊40、41相抵接,从动于排纸辊40、41而回转,该齿轮列用于将输送辊的驱动力传递到排纸辊40、41。
排纸辊40、41安装于压纸台34上。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下游侧的排纸辊41具有设于金属轴上的多个橡胶部。通过将来自输送辊36的驱动力经由空转齿轮传递到下游侧的排纸辊41来驱动排纸辊40、41。在树脂的轴上安装多个合成橡胶的弹性体,从而构成上游侧的排纸辊40。通过经由空转齿轮传递来自下游侧的排纸辊41的驱动力来驱动上游侧的排纸辊40。
马刺型齿轮42、43为不锈钢的薄板,在其周围设置了多个凸形部,并与树脂部一体成型,且安装于马刺型齿轮保持架上。通过呈杆状设置螺旋弹簧而成的马刺型齿轮弹簧,可进行马刺型齿轮42、43向马刺型齿轮保持架上的安装和在向排纸辊40、41等上的推压。马刺型齿轮设在与排纸辊40的弹性体部、和排纸辊41的橡胶部相对应的位置上。作为马刺型齿轮,有起到产生记录介质P的输送力的作用的马刺型齿轮、以及设在其间的没有上述排纸辊40、41的弹性体部和橡胶部的位置上的马刺型齿轮。后者的压紧正齿轮主要起到抑制对记录介质P进行记录时所产生的浮起的作用。
在上述排纸辊41的前方设置纸端支承件,该纸端支承件抬起记录介质P的两端,在上述排纸辊41的前方保持记录介质P。通过使后排出的记录介质P与先排出的记录介质P的记录部分接触,该纸端支承件可防止损坏先排出的记录介质上的图像。该纸端支承件具有由纸端支承弹簧对在前端设置滚轮的树脂部件施加力的结构。该纸端支承件的滚轮按预定的压力推压记录介质P,抬起记录介质P的两端。由此,可使后排出的记录介质形成刚性,由该刚性使后排出的记录介质保持在先排出的记录介质P的上方。
根据以上的结构,由滑架部5形成了图像的记录介质P由上述排纸辊与马刺型齿轮的钳夹部夹住并输送,排出到排纸托盘46中。排纸托盘46可收容于前罩95中,使用时拉出即可使用。排纸托盘46的两前端具有朝向上方立起的结构,由此可提高排出的记录介质P的堆载性,并防止记录面的滑擦。
(E)U形转弯·自动双面输送部
在设于装置前表面的盒81中收容记录介质P。为了对该记录介质P进行分离供纸,设置压板822以堆载记录介质P。该压板822设于盒81上,使堆载的记录介质P与供纸辊821接触。另外,在主体的UT基座84上安装:用于供给记录介质P的供纸辊821、分离记录介质P的分离辊831、用于使记录介质P返回到堆载位置的返回杆824、对压板822的加压·控制机构等。
盒81成为2级收缩构成,可根据记录介质P的尺寸分开使用。在小尺寸纸或盒不使用时可使盒81收缩。该盒81可收容于主体外壳9的内部。
供纸辊821具有圆弧形状的截面。在该供纸辊821的用纸基准侧设置1个供纸辊橡胶,由该供纸辊橡胶供给记录介质。设于U形转弯·自动双面部5的图中未示出的U形转弯·自动双面用电动机的驱动力被传递到供纸辊821。
在压板822上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可动侧导向件827,用于限制记录介质P的堆载位置。压板822能够以与盒81结合的回转轴为中心回转。该压板822由设置于UT基座84上并由压板弹簧828等构成的加压·控制机构朝向供纸辊821施加力。在与供纸辊821相对的压板822的部位上设置图中未示出的分离片,该分离片用于在堆载张数减少时防止记录介质P的重送。该分离片由人工皮革等摩擦系数大的材质构成。通过图中未示出的压板凸轮的作用,压板822可接触于供纸辊821或与之分离。
另外,图中未示出的分离辊安装于图中未示出的分离辊保持架上,其由供纸辊821施加力,用于每次1张地分离记录介质P。在分离辊上安装离合器弹簧。于是,作用于该分离辊上的负荷超过预定值时,安装分离辊的部分可回转。分离辊可接触于供纸辊821或与之分离。这些压板822、返回杆824、分离辊的位置由UT传感器检测。
另外,用于使记录介质P返回到堆载位置的返回杆824以可回转的方式安装于UT基座83上,由返回杆弹簧朝向解除方向施加力。当返回记录介质P时,由控制凸轮驱动回转。
在通常的待机状态下,压板822被释放,分离辊831也被释放。此时,返回杆824设于封闭堆载口的那样的堆载位置,从而使记录介质P返回,并防止堆载时记录介质P进入到内部。从该状态首先由电动机驱动使分离辊831与供纸辊821相抵接。然后,释放返回杆824,压板822与供纸辊821相抵接。在该状态下,开始记录介质P的供纸。由于记录介质P由设于UT基座84上的前级限制机构限制,所以仅记录介质P的预定张数被送到由供纸辊821和分离辊831构成的钳夹部。输送的记录介质P在该钳夹部被分离,仅输送最上部位置的记录介质P。
在比供纸部位位于下游侧的位置上设置第1U形转弯中间辊86和第2U形转弯中间辊87这两个输送辊,用于对供给的记录介质进行输送。它们通过在金属轴的内芯的4~6个部位上安装橡胶硬度40°~80°的EPDM而形成。在与该橡胶部对应的位置上,U形转弯夹紧辊861、871安装于弹簧轴上,用于夹持记录介质P,且有第1U形转弯中间辊86、第2U形转弯中间辊87对其施加力。另外,为了形成输送通道,还构成了用于形成内侧的内导向件881、和用于形成外侧的图中未示出的外导向件。
分离·输送的记录介质P到达后述的第1U形转弯中间辊86、U形转弯夹紧辊861时,压板822和分离辊831由控制凸轮释放。返回杆824通过控制凸轮的作用而返回到堆载位置。此时可使已到达由供纸辊821和分离辊831构成的钳夹部的记录介质P返回到堆载位置。
与上述供纸部2的输送路径的汇合点由挡板883构成,其可使相互的通道的汇合顺利进行。当记录介质P的前端被输送到上述输送辊36和夹紧辊37时,与停止的辊对的钳夹部相抵接以消除斜行。
由滑架部5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P的后端从输送辊36与夹紧辊37间脱出。当自动双面记录时,进行了第1面记录的记录介质P的后端被朝向相反方向输送,在再次送入到输送辊36与夹紧辊37中后,由两辊36、37夹持输送。此时,由于升降机构的作用使夹紧辊37在上升的状态下被送入,所以记录介质P顺利地被输送到两辊36、37之间。
再次被送入到两辊36、37间的记录介质P由双面辊891与夹紧辊892夹持、输送。然后记录介质P由导向构件893引导着输送。双面用的输送路径在预定的位置汇合到上述U形转弯输送时的输送路径。因此,此后的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的结构和输送动作与上述内容相同。
(F)控制系统的概略构成
图6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构成的框图。
在图6中,符号101为经由接口114与记录装置1连接的主计算机。从预定的存储介质向该主计算机101中输入打印机驱动程序并在其中存放,,由该打印机驱动程序来生成图像信息和控制信息等,用于实施记录装置1的记录动作。由该打印机驱动程序和主计算机的硬件资源生成图像信息。
另一方面,符号201为控制部,其作为控制记录装置1的整体动作的控制机构。该控制部具有微处理器等CPU210;ROM211,其中储存由CPU210执行的控制程序和各种数据;RAM212,其在由CPU210进行各种处理时用作工作区,暂时性地保存各种数据。在RAM212中设置上述收信缓冲器115或Y、M、C、Bk、CL的记录缓冲器(图像信息存放机构),该Y、M、K、Bk、CL的记录缓冲器存放对应于按Y、M、C、Bk、CL等各色的墨进行记录的记录头7Y、7M、7C、7Bk、7CL供给的记录数据。在本说明书中,有时也将这些记录头统一记为记录头7。
符号202为记录头驱动器,其对应于从控制部201输出的各色的记录数据来驱动黄色用记录头45Y、品红色用记录头45M、青色用记录头45C、黑色用记录头45Bk、及淡青色用记录头45CL。符号203、204、206、及207分别为电动机驱动器,分别驱动对应的滑架电动机6、送纸用电动机205、AP电动机70、及使后述的夹紧辊释放齿轮303回转的升降驱动电动机。
另外,PE传感器213设置在输送路径内的预定的基准位置,该输送路径从来自喷墨记录装置的供纸部的输送路径(第1输送路径)、与来自的供纸部的输送路径(第2输送路径)的汇合点直到记录头。该PE传感器213在从第1路径或第2路径输送来的记录介质的端部到达上述基准位置的时刻,将输出从“开”切换到“关”。CPU210根据其输出结果判断记录介质的端部是否已到达基准位置。
另外,在CPU210中输入来自上述编码传感器363的脉冲信号,由此,CPU210可检测出滑架的移动位置。
(G)记录介质后端部的记录动作时的输送控制
下面,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来说明对记录介质后端部进行记录时的输送动作。
当接收到记录开始指令时,如上述那样,从供纸部2或盒81供给记录介质P。供给的记录介质P由输送辊36进行预定量输送,由搭载于滑架50上的记录头7进行预定的记录。在进行整面打印(无空白记录)的场合,超出记录介质P端部的墨落墨于设置在压纸台34上的压纸台吸收体344上,在这里被吸收。即,超出记录介质P的4边端部的所有墨在这里被吸收。
图7为表示记录介质P的输送动作和多道次记录的状态的说明图。
如图所示那样,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在应形成的图像的各行进行4道次记录,该4道次记录通过记录头进行4次扫描来完成各行的图像。另外,关于输送辊36和夹紧辊37的中心,若干夹紧辊37方面朝向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偏移,输送辊36与夹紧辊37的钳夹部的方向略微朝下。由此,送入到输送辊36与夹紧辊37间的记录介质P朝向压纸台34送出。因此,记录介质即使为普通纸等薄的记录介质,也可时常接触于压纸台34而输送。因此,可防止记录介质在压纸台上发生挠曲或浮起。由此,既可避免记录头7与记录介质的接触,又可将记录头与记录介质的间隔(也称为纸间隔)保持为一定。
当记录动作进行时,记录介质P的后端通过PE传感器213的检测位置。于是,从PE传感器213输出后端检测信号,CPU接收该检测信号后对记录介质的后端的位置进行识别(参照图5A)。接收到后端检测信号的CPU在使记录介质P输送预定量后,在记录介质P的后端接近输送辊36与夹紧辊37的钳夹部的时刻使输送电动机停止,从而停止由输送辊36与夹紧辊37进行的输送动作(参照图5B)。在该时刻,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通过记录头7,成为由作为下游侧输送机构的排纸辊40、41与马刺型齿轮42、43的钳夹部夹持的状态。
在图5B的状态下,当使记录介质P的输送动作停止后,接下来,CPU210使夹紧辊37从记录介质P、输送辊36离开预定量(参照图5D)。这通过CPU210控制作为夹紧辊升降机构驱动源的升降驱动电动机80而得以进行。
图4表示该夹紧辊升降机构300的主要构成。
如上述那样,夹紧辊37由夹紧辊保持架30的前端部支承,该夹紧辊保持架30的后端部由回转支点轴30a以可回转的方式安装于底座11上。另外,夹紧辊保持架30被夹紧辊弹簧31施加力从而压接于输送辊36上。另外,将金属板弯曲成コ字状地形成的夹紧辊释放轴302安装于底座11上。在该夹紧辊释放轴302上安装多个夹紧辊释放凸轮301,其对夹紧辊保持架30的后端部进行推压、释放。
另外,在夹紧辊释放轴302的端部固定夹紧辊释放齿轮303,其将图外的升降驱动电动机80的驱动力传递到夹紧辊释放轴302。
在这样构成的夹紧辊升降机构300中,当由升降驱动电动机80的回转使夹紧辊释放齿轮303回转时,夹紧辊释放轴302和夹紧辊释放凸轮301一起回转,夹紧辊释放凸轮301推压夹紧辊保持架30的后端部。由此,夹紧辊保持架30以支点轴30a为中心克服夹紧辊弹簧31所施加的力而朝向箭头a所示方向回转,夹紧辊37从输送辊36离开。另外,当升降驱动电动机80进一步回转到预定位置时,夹紧辊释放凸轮301解除对夹紧辊保持架30的推压。夹紧辊保持架30由夹紧辊弹簧31所施加的力的作用而朝向箭头b方向回转,夹紧辊37再次压接于输送辊36上。
当通过夹紧辊升降机构300的作用而使夹紧辊37离开输送辊36后,接下来,CPU210再次开始对记录介质的记录动作。此时,记录介质P虽与此前同样间歇地进行输送,但该输送通过排纸辊40、41的回转力的作用而进行。于是存在着输送的记录介质P在输送辊36上停止的可能性。然而,由于此时夹紧辊37处于上升位置,所以如过去那样,不会由夹紧辊37与输送辊36的钳夹部推出,而是按预先设定的输送节距准确地进行输送。
因此,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即便使夹紧辊37离开,也如图7所示那样,与离开前同样地进行4道次记录。因此,如过去那样,当记录介质的后端部通过由输送辊与夹紧辊37形成的钳夹部时,不需要增大输送距离或使记录头7的喷嘴换位那样的控制。于是,在记录介质P的后端部前进到越过输送辊36与夹紧辊37的钳夹部位置的部位的时刻,CPU210使升降驱动电动机回转,解除夹紧辊37的离开状态,再次使其压接于记录介质P和输送辊36上(参照图5D)。此后,在记录介质P后端的最下端部的打印结束的时刻进入排纸动作,记录介质P被排出到排纸托盘46上。
这样,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记录介质的后端部通过夹紧辊37上时,进行仅是使夹紧辊37上升的极为简单的控制即可。通过该控制,可按预先设定的输送节距准确地输送记录介质,在记录头的各扫描中,在适当的位置对记录介质进行记录。因此,可防止在由各记录扫描形成的图像间产生记录不均匀。另外,即使在无边缘记录的场合,也能通过正确地输送记录介质,从而可切实地在记录介质的后端部进行记录,形成良好品质的图像。
但是,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当由该夹紧辊升降机构300使夹紧辊37从记录介质P上离开时,记录介质P的后端也存在着略微浮起的可能性。在产生该浮起的场合也存在来自记录头的墨滴的落墨位置在输送方向和滑架扫描方向上略微偏移的可能性。因此,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考虑到记录介质的浮起带来的落墨误差,还要校正记录介质的输送量。
图8A和8B为表示使夹紧辊31上升时记录介质P浮起后的状态和由其浮起导致墨滴的落墨偏移发生的状态的图。其中,图8A为从与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滑架的移动方向)观察浮起的记录介质的图,图8B为从与滑架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浮起的记录介质的图。
在记录介质P浮起的场合,如图8A所示那样,由于记录介质P成为相对于输送方向倾斜的状态,所以在墨滴的着弹位置产生微小的偏移α。另外如图8B所示那样,在滑架50扫描方向上,要对从记录头7排出的墨滴再加上滑架50的扫描速度。因此如图所示那样,当记录头7与记录介质间的距离(纸间隔距离)变化时,在滑架的落墨位置产生偏移量β。
因此,关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要按弹位置的偏移量α来校正预先设定的输送量,以谋求实现最佳化。在该场合,根据直接与输送辊36连接的编码盘362和编码传感器363来控制输送电动机,由此可按6000dpi(4.2μm)单位校正纸面上的落墨位置。另外,关于滑架50扫描方向的落墨位置的偏移量β,要根据编码带561和搭载于滑架50上的编码传感器56来控制来自于记录头7的墨排出时点,由此可按9600dpi(2.6μm)单位校正纸面上的落墨位置。这些校正值预先设定好,然后存放于控制部201的ROM211中。根据该输送校正、墨排出时点的校正,还可校正夹紧辊37离开时产生的记录介质P的浮起所带来的纸间隔的变化,从而可确保更加良好的图像。
以上,根据该第1实施方式,而不需要选择记录头的喷嘴群中的使用区域、或进行使喷嘴的换位那样的特殊控制。即,仅对输送机构的从动辊(夹紧辊37)的上升、记录头的墨排出时点的延迟、及记录介质的输送节距的缩短等简单的控制,即可获得良好品质的图像。
另外,当记录介质P的后端接近由输送辊36和夹紧辊37形成的钳夹部时,不会如过去那样增大记录介质的输送距离。因此,不需要特别提高输送机构的机械的精度,可以降低结构成本。
(第2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不论记录介质P的输送是否使夹紧辊37上升,都全部进行4道次的多道次记录。然而,也可如图9所示那样,在夹紧辊37上升后,将输送量减少为此前的输送量的一半,进行8道次的多道次记录。
通过这样使夹紧辊37上升后的多道次记录的道次数成为2倍,可由多道次记录来谋求图像的品质提高。因此,可谋求弱化记录头的落墨紊乱情况、和记录介质P输送精度的下降,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图像品质。虽然处理能力下降,但通过使喷嘴关闭为原来一半,进行4道次的多道次记录,也可提高记录精度。
另外,在上述的第1和第2实施方式中,记录介质P的后端通过输送辊36与夹紧辊37的钳夹部后,在记录动作中使夹紧辊37恢复到与输送辊36的压接位置,但也可在对记录介质P的记录完全结束后使夹紧辊37恢复。在该场合,由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将夹紧辊37的返回的时间加算到记录中,所以导致处理能力的下降。然而,在记录后使夹紧辊37恢复时,可使用附属于其它记录动作的其它动作期间来进行。在该场合可提高处理能力。关于其它结构、作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3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相对于输送辊36中心位置,若干夹紧辊37的中心位置在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上偏移。然而作为其替代构成,也可采用如图10C和图10D那样不偏移的构成。
即,图10A如上述各实施方式那样,表示在夹紧辊37与输送辊36接触的状态下使夹紧辊的中心位置从输送辊的中心位置朝向输送方向偏移的状态。以下,将该状态称为夹紧辊37偏移的状态。另外,图10B表示从图10A所示状态使夹紧辊37从输送辊36离开的状态。
如图10A所示那样,当夹紧辊37下降时,处于由夹紧辊37的推压力使记录介质与压纸台34接触的状态。另外,如图10B所示那样,当夹紧辊37上升时,记录介质因其刚性的作用接触于输送辊36的顶部,成为从压纸台34朝上方浮起若干的状态。
然而,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10C和图10D所示那样,输送辊36处于与压纸台34的上表面的高度相同的位置,而且可将夹紧辊37的中心位置和输送辊36的中心位置设定为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一致的状态。
如图10C所示那样,在夹紧辊37下降的状态下,记录介质P由输送辊36的最上部位置与夹紧辊的最下部位置夹持。该记录介质P的夹持位置与压纸台34的上表面位置在高度方向上一致。因此,即使在使夹紧辊37夹持上升的场合,记录介质P也与上升之前(图10D)一样,成为保持于输送辊的最上部位置与压纸台34的上表面上的状态。即,在夹紧辊37上升的前后,记录介质P的位置不变化,纸间隔保持一定。因此,即便使夹紧辊37上升,也不会如上述各实施方式那样发生落墨偏移,也不需要调整排出时点、校正输送量等处理。由此可由更简单的控制来获得良好品质的图像。
(第4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可相应于夹紧辊37是否上升,相对输送辊36的中心位置,将夹紧辊37的中心位置可选择地切换成如图11A所示那样朝向输送方向偏移的状态(以下将该状态称为夹紧辊37偏移状态)和如图11B所示那样不偏移的状态。
即,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具有夹紧辊移动机构和记录部升降机构;该夹紧辊移动机构将夹紧辊37切换成偏移的状态、和不偏移的状态;该记录部升降机构可使滑架50和记录头7升降。
在这里,夹紧辊移动机构使侧板304以输送辊36为中心回转移动,与保持于侧板304上的夹紧辊保持架300一起,使夹紧辊37沿输送辊36的外周移动。由此,可将夹紧辊37设定到偏移的位置、与不偏移的位置。
另外,在记录部升降机构中,压纸台34的升降如下进行,即,使设于侧板304上的压纸台限位构件305回转从而如上述那样使夹紧辊移动,由此进行压纸台34的升降。另外,滑架50和记录头7的升降通过使主凸轮63(参照图1)回转、使导向轴52升降而进行。在这里,由主凸轮63进行的滑架50和记录头7的升降对应于夹紧辊保持架30(参照图4)的移动,即夹紧辊36和压纸台34的移动而进行。另外,滑架50和记录头7的移动量和压纸台34的移动量设定为相同。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3实施方式中,当使用的记录介质为如普通纸等那样在记录后容易变形的场合,则使夹紧辊37成为偏移的状态。由此,记录介质如上述那样接触于压纸台,而且记录的记录介质一边挠曲若干一边顺利地被送入到排纸辊中。
然而,在记录介质厚度大、记录后的变形少、刚性大的照片用介质等的场合,如在使夹紧辊37偏移的状态下使用,则记录介质可能倾斜,或发生折皱,甚至发生记录介质难以送入到排出辊与马刺型齿轮之间的状况。因此,在记录介质厚、刚性强的场合,使侧板304回转,将夹紧辊37移动到不偏移的位置,同时,使压纸台限位构件305上升,将压纸台34移动到与夹紧辊37大致相同的高度。另外与此同时,主凸轮63回转,滑架50和记录头7上升与压纸台34相同的量。由此,由输送辊36与夹紧辊37构成的钳夹部、压纸台上表面、由排纸辊41和马刺型齿轮42形成的钳夹部分别位于相同平面上。由此,记录介质不发生挠曲地从输送辊36经由压纸台34上而顺利地引导至排纸辊40。另外,由于当记录介质P的后端到达由输送辊36和夹紧辊37形成的钳夹部近旁时,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使夹紧辊37上升,所以,记录介质P的输送节距不会无意中变化,而且可维持一定的纸间隔。由此,即使对于厚度大、刚性强的记录介质,也可形成良好品质的图像。另外,通过将纸间隔保持为一定,可防止记录介质与记录头接触。
在该第4实施方式中,即使在使用普通纸等容易挠曲的记录介质的场合,也可采用以下方式,即,使夹紧辊37上升,同时由上述机构如图11B所示那样使压纸台和记录头上升。即,在该场合下,纸间隔不会如图10A所示那样变化,而且可如图10D所示那样在输送辊36与排纸辊41的顶点及压纸台34的上表面上支承记录介质P。另外,在夹紧辊37的升降前后,可保持一定的纸间隔并进行记录动作,获得更高的质量的图像。
以上通过优选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清楚,在更广泛方面,只要不脱离本发明,也可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后附权利要求书的目的也在于涵盖落入到本发明真正精神内的变更和修改。
Claims (10)
1.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在该喷墨记录装置中,记录机构向记录介质排出墨来进行记录,该喷墨记录装置包括:
输送辊,其配置于上述记录机构的上游侧,用于输送上述记录介质;
夹紧辊,其与上述输送辊协作而回转;
排纸辊,其在上述记录机构的下游侧输送上述记录介质;
移动机构,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后端到达上述输送辊与上述夹紧辊之间的钳夹部之前,该移动机构使上述夹紧辊相对于上述输送辊从压接位置移动到离开位置;以及
控制机构,其使上述记录介质的输送量改变,使得上述夹紧辊离开上述输送辊之后的上述记录介质的输送量与上述夹紧辊离开上述输送辊之前的上述记录介质的输送量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上述排纸辊由还驱动上述输送辊的输送电动机的回转力来回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上述控制机构通过改变上述输送电动机的回转量,来改变上述记录介质的输送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上述控制机构进行控制,使得在上述夹紧辊从上述记录介质离开前上述输送辊进行的1次间歇输送动作的输送量,上述夹紧辊从上述记录介质离开期间上述输送辊进行的1次间歇输送动作的输送量,和上述夹紧辊从上述记录介质离开后上述输送辊进行的1次间歇输送动作的输送量彼此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上述记录机构具有由多个喷嘴构成的喷嘴群,该多个喷嘴沿与上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并且
上述控制机构通过针对上述记录介质的相同的记录区域使用不同的喷嘴实施多次扫描,来完成图像,并且在上述夹紧辊从上述输送辊离开后,增加完成上述记录区域中的各个中的图像所需要的扫描次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上述控制机构进行控制,使得上述夹紧辊从上述输送辊离开后的上述记录机构的扫描方向的墨排出时点与上述夹紧辊从上述输送辊离开前的上述记录机构的扫描方向的墨排出时点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上述控制机构进行控制,使得在上述夹紧辊从上述输送辊离开后上述输送辊进行的1次间歇输送动作的输送量,与在上述夹紧辊从上述输送辊离开前上述输送辊进行的1次间歇输送动作的输送量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在上述夹紧辊从上述记录介质离开后,在对整个记录介质进行了记录动作之后,上述夹紧辊与上述输送辊相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上述夹紧辊与上述输送辊之间的钳夹部位置被设定于上述输送辊的顶点位置,并且上述钳夹部位置存在于与上述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相同的平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上述夹紧辊与上述输送辊之间的钳夹部位置能够在上述输送辊上移动,并且上述记录机构和设置于与该记录机构相对的位置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支撑构件的位置能够根据上述钳夹部位置的设定位置移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238865A JP4551719B2 (ja) | 2004-08-18 | 2004-08-18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2004-238865 | 2004-08-18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10090669A Division CN100575100C (zh) | 2004-08-18 | 2005-08-18 | 喷墨记录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00717A true CN101700717A (zh) | 2010-05-05 |
CN101700717B CN101700717B (zh) | 2011-04-06 |
Family
ID=3590921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220915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00717B (zh) | 2004-08-18 | 2005-08-18 | 喷墨记录装置 |
CN2005100906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5100C (zh) | 2004-08-18 | 2005-08-18 | 喷墨记录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100906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5100C (zh) | 2004-08-18 | 2005-08-18 | 喷墨记录装置及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527371B2 (zh) |
JP (1) | JP4551719B2 (zh) |
CN (2) | CN101700717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87830A (zh) * | 2020-05-25 | 2021-12-1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881375B1 (fr) * | 2005-01-31 | 2007-05-11 | Neopost Ind Sa | Machine a affranchir pour optimiser la qualite d'impression de donnees sensibles sur un article de courrier |
JP4366389B2 (ja) * | 2005-12-15 | 2009-11-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
JP4777187B2 (ja) * | 2006-08-23 | 2011-09-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
JP4525669B2 (ja) | 2006-11-14 | 2010-08-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並びに搬送部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5121223B2 (ja) * | 2006-12-19 | 2013-01-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
JP2008194854A (ja) * | 2007-02-08 | 2008-08-28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2008213290A (ja) * | 2007-03-05 | 2008-09-18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 |
JP5104726B2 (ja) * | 2008-02-26 | 2012-12-1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5299157B2 (ja) * | 2009-08-10 | 2013-09-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56736A (ja) | 2010-01-29 | 2011-08-18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画像記録装置 |
JP5573494B2 (ja) * | 2010-08-25 | 2014-08-2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JP5132743B2 (ja) * | 2010-09-27 | 2013-01-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5769492B2 (ja) * | 2011-05-11 | 2015-08-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5810932B2 (ja) * | 2012-01-18 | 2015-11-11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29638B2 (ja) * | 2012-08-31 | 2016-06-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5838990B2 (ja) * | 2013-03-29 | 2016-01-0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搬送システム、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制御デバイス |
JP6223034B2 (ja) * | 2013-07-19 | 2017-11-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10843491B2 (en) * | 2017-07-07 | 2020-11-24 | Zebra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 Media unit leveling assembly for media processing devices |
JP2022084482A (ja) * | 2020-11-26 | 2022-06-0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ローラー、媒体搬送装置、液体吐出装置及びローラーの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884909A (en) * | 1986-12-25 | 1989-12-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apparatus |
JP2875915B2 (ja) | 1991-08-02 | 1999-03-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3437319B2 (ja) | 1994-04-05 | 2003-08-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画像形成方法 |
US6027211A (en) | 1995-07-14 | 2000-02-2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JPH1026851A (ja) * | 1996-07-11 | 1998-01-27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 |
US6582047B2 (en) * | 2000-11-17 | 2003-06-2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 jet printing method |
JP4464003B2 (ja) | 2001-02-28 | 2010-05-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
JP2002326735A (ja) * | 2001-05-07 | 2002-11-12 | Sharp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の搬送ローラ機構 |
JP2003025664A (ja) * | 2001-07-16 | 2003-01-29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 |
US6869176B2 (en) | 2001-09-07 | 2005-03-2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dium floating prevention member |
JP4428910B2 (ja) * | 2002-07-04 | 2010-03-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2004123313A (ja) * | 2002-10-03 | 2004-04-22 | Seiko Epson Corp | 被記録材搬送量制御装置、記録装置 |
JP4719409B2 (ja) * | 2003-08-29 | 2011-07-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方法 |
-
2004
- 2004-08-18 JP JP2004238865A patent/JP455171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8-16 US US11/204,342 patent/US752737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8-18 CN CN2009102209152A patent/CN10170071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8-18 CN CN200510090669A patent/CN10057510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87830A (zh) * | 2020-05-25 | 2021-12-1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CN113787830B (zh) * | 2020-05-25 | 2023-01-0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527371B2 (en) | 2009-05-05 |
US20060038847A1 (en) | 2006-02-23 |
JP2006056644A (ja) | 2006-03-02 |
CN100575100C (zh) | 2009-12-30 |
CN101700717B (zh) | 2011-04-06 |
CN1736710A (zh) | 2006-02-22 |
JP4551719B2 (ja) | 2010-09-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00717A (zh) | 喷墨记录装置 | |
CN1907722B (zh) | 控制输送量的方法、输送装置及记录设备 | |
US6059392A (en) |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head gap depending upon the thickness of printing paper in ink jet printer | |
US7090419B2 (en) | Recording device | |
CN1158186C (zh) | 具有纸张传送机构的喷墨打印系统 | |
EP0518255A2 (en) | Automatic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with skew-feed correction | |
CN101564939B (zh) | 辊的清洁装置以及使用了该清洁装置的印刷装置 | |
US6834925B2 (en) | Recording apparatus | |
CN1990366B (zh) | 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装置 | |
CN1891472A (zh) | 记录设备 | |
US20040207707A1 (en) | Both-side recording apparatus | |
US7891804B2 (en) | Recording apparatus | |
CN100562434C (zh) | 片材输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 |
US7566124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7744187B2 (en) |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2001058749A (ja) | 排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205743B (zh) | 介质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 |
JP2002225370A (ja) |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 |
CN101125493B (zh) | 喷墨记录设备 | |
JP2005096146A (ja) | 記録装置 | |
JP2007083500A (ja) | 記録装置 | |
CN101088770A (zh) | 送料装置、记录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 | |
US5872581A (en) | Mechanism for mounting and removing head member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uch mechanism | |
CN100406254C (zh) | 喷墨记录装置 | |
CN1443649A (zh) | 成像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06 Termination date: 20170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