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76791A - 摄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摄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76791A
CN101676791A CN200910172992A CN200910172992A CN101676791A CN 101676791 A CN101676791 A CN 101676791A CN 200910172992 A CN200910172992 A CN 200910172992A CN 200910172992 A CN200910172992 A CN 200910172992A CN 101676791 A CN101676791 A CN 1016767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or
blade
protector blade
lens barrel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729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76791B (zh
Inventor
村上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6767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67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767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679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1/00Filters or other obtu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 G03B11/04Hoods or caps for eliminating unwanted light from lenses, viewfinders or focusing aids
    • G03B11/043Protective lens closures or lens caps built into camera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locking Light For Camera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摄像设备,其包括:镜筒;以及两个防护器叶片组,各防护器叶片组均被构造成包括第一防护器叶片、第二防护器叶片和第三防护器叶片,各防护器叶片组均能在用于覆盖镜筒的前表面的闭合位置和用于打开镜筒的前表面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位于打开位置的各防护器叶片组中,第一防护器叶片和第二防护器叶片沿镜筒的光轴方向彼此重叠,第三防护器叶片与第一防护器叶片和第二防护器叶片沿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重叠并且沿光轴方向不重叠。

Description

摄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如数字式照相机和摄像机等摄像设备,更特别地,涉及一种具有用于保护镜头的镜头防护器机构的摄像设备。
背景技术
镜头防护器机构包括使包含在镜筒中的多个防护器叶片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移动的内置镜头防护器机构,在该打开位置,防护器叶片退避以打开镜筒的前表面(下文中也被称为“镜头前表面”),在该闭合位置,防护器叶片展开以覆盖镜头前表面。
图11、图13和图14示出了传统的内置镜头防护器机构。图11是由通过镜筒的光轴的平面切开的镜筒的前部的剖视图,其示出了分别成对设置的第一防护器叶片101和第二防护器叶片102以沿光轴方向彼此重叠的方式退避到打开位置的状态。图13和图14是镜筒的主视图,其分别示出了第一防护器叶片101和第二防护器叶片102位于闭合位置的状态以及第一防护器叶片101和第二防护器叶片102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防护器盖103包括开口部G和遮光部H,并且利用遮光部H覆盖除了镜头100的前表面的有效区域之外的区域。
两个第一防护器叶片101中的一个防护器叶片和两个第二防护器叶片102中的一个防护器叶片绕公共轴转动,以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移动,两个第一防护器叶片101中的另一个防护器叶片和两个第二防护器叶片102中的另一个防护器叶片绕公共轴转动,以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移动。
日本特开2007-102086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内置镜头防护器机构,在该镜头防护器机构中,由金属、树脂和金属制成的三个防护器叶片以此顺序重叠以抑制机构的沿光轴方向的尺寸的增大,该尺寸的增大是由防护器叶片的数量的增加引起的。
日本特开2001-08357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内置镜头防护器机构,该镜头防护器机构包括一对第一防护器叶片(主叶片)和一对第二防护器叶片(副叶片),各第二防护器叶片均以跟随各第一防护器叶片的运动的方式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移动。
将参照图12、图15和图16简要说明日本特开2001-083575号公报所公开的内置镜头防护器机构。图12是由通过镜筒的光轴的平面切开的镜筒的前部的剖视图。第一防护器叶片111和第二防护器叶片(图12中未示出)以沿光轴方向彼此不重叠的方式(即,以位于与光轴正交的同一平面上的方式)退避到打开位置。图15和图16是镜筒的主视图,其分别示出了第一防护器叶片111和第二防护器叶片112位于闭合位置的状态以及第一防护器叶片111和第二防护器叶片112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防护器盖113包括开口部G和遮光部H,并且利用遮光部H覆盖除了镜头100的前表面的有效区域之外的区域。
在日本特开2001-083575号公报所公开的镜头防护器机构中,如上所述,第一防护器叶片111和第二防护器叶片112以沿光轴方向彼此不重叠的方式退避到打开位置,这使得可以减小整个镜头防护器机构的厚度。
在内置镜头防护器机构中,必须确保当防护器叶片退避到打开位置时防护器叶片从镜头前表面退避到镜筒中的空间,这导致镜筒的外径增大的问题。
如图11所示,在一侧的多个防护器叶片沿光轴方向重叠从而退避到打开位置的构造中,整个镜头防护器机构的沿光轴方向的厚度增大。从而,与图12中的防护器叶片沿光轴方向不重叠的情况相比,防护器盖的开口部离镜头前表面更远。在防护器盖的开口部离镜头前表面远的情况下,必须增大开口部以防止防护器盖阻挡相同视角的光线。结果,由于沿光轴方向彼此重叠的防护器叶片的数量增加,因此,镜筒的外径增大。
如图16所示,处于打开位置的、位于与光轴正交的平面上的四个防护器叶片的退避需要比防护器盖的开口部靠外侧的遮光部H的面积较大,这导致镜筒的外径的增大。
如上所述,在日本特开2007-102086和2001-083575号公报所公开的镜头防护器机构中,难以减小镜筒的外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括能够使镜筒小型化的镜头防护器机构的摄像设备。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设备,其包括:镜筒;以及两个防护器叶片组,各防护器叶片组均被构造成包括第一防护器叶片、第二防护器叶片和第三防护器叶片,各防护器叶片组均能在用于覆盖镜筒的前表面的闭合位置和用于打开镜筒的前表面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位于打开位置的各防护器叶片组中,第一防护器叶片和第二防护器叶片沿镜筒的光轴方向彼此重叠,第三防护器叶片与第一防护器叶片和第二防护器叶片沿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重叠并且沿光轴方向不重叠。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设备,其包括:镜筒;两个防护器叶片组,各防护器叶片组均被构造成包括第一防护器叶片、第二防护器叶片和第三防护器叶片,各防护器叶片组均能在用于覆盖镜筒的前表面的闭合位置和用于打开镜筒的前表面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为各防护器叶片组设置的第一施力构件和第二施力构件;以及防护器驱动构件,该防护器驱动构件被构造成经由第一施力构件将两个防护器叶片组中的第一防护器叶片从打开位置驱动到闭合位置。由第二施力构件将第三防护器叶片从打开位置驱动到闭合位置,由被第二施力构件驱动的第三防护器叶片将第二防护器叶片从打开位置驱动到闭合位置。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典型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镜头防护器机构的前方分解立体图。
图2是该实施方式的镜头防护器机构的后方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处于防护器闭合状态的镜头防护器机构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处于防护器打开状态的镜头防护器机构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处于防护器闭合状态的镜头防护器机构(其中,防护器盖被移除)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处于防护器打开状态的镜头防护器机构(其中,防护器盖被移除)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镜头防护器机构中的防护器叶片的运动的后视图。
图8是该实施方式的镜头防护器机构的侧视图。
图9是该实施方式的镜头防护器机构的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10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镜头防护器机构中的防护器驱动环和可动凸轮筒之间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传统的镜头防护器机构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另一个传统的镜头防护器机构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图11的镜头防护器机构的防护器闭合状态的主视图。
图14是示出图11的镜头防护器机构的防护器打开状态的主视图。
图15是示出图12的镜头防护器机构的防护器闭合状态的主视图。
图16是示出图12的镜头防护器机构的防护器打开状态的主视图。
图17是包括装配有该实施方式的镜头防护器机构的镜筒的数字式照相机的主视图。
图18是装配有该实施方式的镜头防护器机构的镜筒(处于缩回状态)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装配有该实施方式的镜头防护器机构的镜筒(处于广角状态)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典型实施方式。
图1至图10示出了布置在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的可伸缩镜筒中的内置镜头防护器机构(下文中被简称为“防护器机构”)。下面将说明可伸缩镜筒的总体结构。
图1和图2是该实施方式的防护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在图1、图2和图8中,附图标记AXL表示镜筒的光轴。图3和图4分别是该实施方式的处于闭合状态(下文中被称为“防护器闭合状态”或“闭合位置”)和打开状态(下文中被称为“防护器打开状态”或“打开位置”)的防护器机构的主视图。图5和图6分别是在移除防护器盖的状态下处于防护器闭合状态和防护器打开状态的第一筒的主视图。图7是从像面侧看的处于防护器闭合状态和防护器打开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的防护器叶片的后视图。
图8是示出构成该实施方式的防护器机构的主要部件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图9是该实施方式的从像面侧看的防护器机构的放大立体图。图10示出了防护器驱动环和可动凸轮筒之间的关系。
该实施方式的防护器机构包括防护器驱动环(防护器驱动构件)13、防护器盖14、两个内防护器叶片(第一防护器叶片)15、两个外防护器叶片(第二防护器叶片)16和两个小防护器叶片(第三防护器叶片)17。防护器机构还包括两个螺旋弹簧(第一施力构件)18和两个扭力弹簧(第二施力构件)19。一个内防护器叶片15、一个外防护器叶片16和一个小防护器叶片17构成一个防护器叶片组,防护器机构具有两个这种防护器叶片组。换句话说,防护器机构总共具有六个防护器叶片。为各防护器叶片组设置螺旋弹簧18和扭力弹簧19。
如图5所示,防护器驱动环13包括以沿径向向外突出的方式形成在防护器驱动环13的周向上的四个位置的凸缘部13d。凸缘部13d与形成于第一筒1的四个位置的卡合爪(bayonetclaw)1d接合,以构成卡口式联接,从而确定防护器驱动环13在光轴方向上的被摄体侧(或物体侧或前侧)的位置。第一筒1是用于保持第一透镜单元10的筒构件,在收纳于镜筒的摄像光学系统所包括的透镜单元之中,该第一透镜单元10被布置成最靠近被摄体侧。
形成于防护器驱动环13的像面侧表面(与被摄体侧表面相反的表面)的导轨13e和形成于第一筒1的导轨1e彼此接触,从而确定防护器驱动环13在光轴方向上的像面侧的位置。
通过将形成于防护器驱动环13的周向上的四个位置的突起13h插入到形成于第一筒1的两个弧形区域的圆弧槽部1k中使得突起13h与圆弧槽部1k的径向外侧的内周面接触(径向装配),由第一筒1以使防护器驱动环13可绕光轴AXL转动的方式保持防护器驱动环13。
防护器驱动环13包括与形成在防护器盖14中的开口部(下文中被称为“盖开口部”)14c对应的开口部13b以及形成在该开口部13b的径向两侧的锥状孔部13a。以从像面侧朝向被摄体侧变宽的方式形成各锥状孔部13a。两个孔部13a比内防护器叶片15的外周部15d靠径向外侧,并且大致比外防护器叶片16靠径向外侧。两个孔部13a形成为比防护器驱动环13的突起13h和第一筒1的圆弧槽部1k之间的径向装配部以及导轨13e和导轨1e之间的接触部(滑动部)靠径向内侧。
防护器盖14包括上述盖开口部14c和遮光部14d。以与第一透镜单元10的前表面中的有效开口(孔)区域对应的方式形成盖开口部14c,该有效开口区域(下文中被简称为“镜头前表面”)是对摄像有效的光束进入的区域。遮光部14d形成为比盖开口部14c靠径向外侧。两个爪14a和两个爪14b形成在防护器盖14的外周部上。防护器盖14相对于第一筒1转动,以使爪14a和14b与形成在第一筒1上的卡合爪1i和1j接合,从而将防护器盖14固定到第一筒1。在图5和图6中,省略了防护器盖14。
两个内防护器叶片15、两个外防护器叶片16和两个小防护器叶片17分别沿彼此相反的方向转动,从而在图3所示的用于闭合盖开口部14c从而覆盖镜头前表面的闭合位置和图4所示的用于打开盖打开部14c和镜头前表面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两个防护器叶片组均在闭合位置保护镜头前表面。
在位于闭合位置的各防护器叶片组中,镜头前表面中的由小防护器叶片17覆盖的面积比由内防护器叶片15覆盖的面积小并且比由外防护器叶片16覆盖的面积小。
在图8所示的防护器打开状态下,使内防护器叶片15和外防护器叶片16退避到沿光轴方向彼此重叠的位置。另一方面,使小防护器叶片17退避到与内防护器叶片15和外防护器叶片16沿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即沿径向)重叠并且沿光轴方向不重叠的位置。
轴15a形成在内防护器叶片15的基部的被摄体侧表面和像面侧表面上。像面侧轴15a被插入到形成于第一筒1的孔部1h中,而被摄体侧轴15a被插入到形成于外防护器叶片16的孔部16c中。因此,内防护器叶片15和外防护器叶片16可绕相同的轴15a(即绕相同的轴线)转动。
轴17a形成在小防护器叶片17的基部的像面侧表面上。如图9所示,轴17a从其基侧开始具有大直径部、中间直径部和小直径部,爪17b形成在大直径部上。通过将轴17a插入到扭力弹簧19的螺旋部(coil portion)19c中并且使爪17b与螺旋部19c接合而将扭力弹簧19安装在小防护器叶片17上。通过将轴17a插入到形成在第一筒1中的孔部1g而由第一筒1以使小防护器叶片17可转动的方式保持小防护器叶片17。
扭力弹簧19的一个臂19a与形成在小防护器叶片17的叶片部上的爪17c接合,而另一个臂19b与形成在第一筒1上的爪1b(图5和图6所示)接合。小防护器叶片17受到由扭力弹簧19施加的沿箭头C的方向(从打开位置到闭合位置的方向)的力。
螺旋弹簧18是拉伸弹簧,如图8所示,该拉伸弹簧的两端包括面向彼此正交的方向的钩部18a。通过将钩部18a钩在内防护器叶片15的弹簧钩住部15e和防护器驱动环13的弹簧钩住部13g上而将螺旋弹簧18安装在内防护器叶片15和防护器驱动环13之间。螺旋弹簧18被蓄能(charge)以将力施加到内防护器叶片15的弹簧钩住部15e和防护器驱动环13的弹簧钩住部13g,使得弹簧钩住部15e和弹簧钩住部13g彼此吸引。换句话说,被蓄能的螺旋弹簧18对内防护器叶片15施加沿图5所示的箭头B的方向(从打开位置到闭合位置的方向)的力,并且对防护器驱动环13施加沿与图5所示的箭头A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图6所示的箭头D的方向,该方向是从闭合位置到打开位置的方向)的力。
形成在防护器驱动环13的像面侧表面上的连动杆13f贯通形成在第一筒1中的孔部1f。如图10所示,在镜筒的缩回操作过程中(即,在防护器叶片组的闭合操作过程中),连动杆13f与形成在可动凸轮筒71中的杆驱动槽部71h接合。
如图7所示,当使内防护器叶片15沿箭头E的方向(从闭合位置到打开位置)转动时,内防护器叶片15的外周部15d与形成在外防护器叶片16上的爪16a接合。当使内防护器叶片15沿箭头B的方向(从打开位置到闭合位置)转动时,内防护器叶片15的顶端部15b与形成在外防护器叶片16上的爪16b接合。该接合使外防护器叶片16与内防护器叶片15的转动连动地转动。通过扭力弹簧19施加的力使小防护器叶片17在与外防护器叶片16的外周部16d接触的状态下转动。
凸缘部13i形成在防护器驱动环13的弹簧钩住部13g附近。如图8和图9所示,各凸缘部13i形成在扭力弹簧19和螺旋弹簧18之间。小防护器叶片17被布置成比凸缘部13i靠近被摄体,螺旋弹簧18被布置成比凸缘部13i靠近像面。
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沿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滑块成形(slide forming)来形成第一筒1的卡合爪1d、1i和1j。在第一筒1上,为了滑块成形的横向孔1c形成为比卡合爪1d、1i和1j靠近像面。用环状盖构件11覆盖横向孔1c,由此防止灰尘经由横向孔1c侵入到防护器叶片组和镜头前表面之间。
作为通孔,除了孔部1f之外,第一筒1仅包括供内防护器叶片15的轴15a插入的孔部1h、供小防护器叶片17的轴17a插入的孔部1g和用于保持第一透镜单元10的透镜保持开口部1a。由内防护器叶片15的轴15a覆盖孔部1h,由第一透镜单元10覆盖透镜保持开口部1a。从防护器打开状态到防护器闭合状态,总是由四个凸缘部13d中的一个覆盖供防护器驱动环13的连动杆13f插入的孔部1f。
接着,将说明防护器机构从防护器打开状态到防护器闭合状态的操作。将主要说明两个防护器叶片组中的一个防护器叶片组的内防护器叶片15、外防护器叶片16和小防护器叶片17的运动。
如图10所示,可动凸轮筒71包括位于与连动杆13f对应的位置的杆驱动槽部71h。杆驱动槽部71h随着由于镜筒的缩回操作导致的可动凸轮筒71的绕光轴的转动而推动连动杆13f以使防护器驱动环13绕光轴转动。
从而,可动凸轮筒71从图6所示的防护器打开状态推动连动杆13f,以使防护器驱动环13沿图5所示的箭头A的方向绕光轴转动。防护器驱动环13的沿箭头A的方向的转动使螺旋弹簧18蓄能。通过螺旋弹簧18施加的力拉内防护器叶片15,以使内防护器叶片15沿箭头B的方向绕轴15a转动。从而,防护器驱动环13经由螺旋弹簧18朝向闭合位置转动地驱动内防护器叶片15。
外防护器叶片16不转动,直到内防护器叶片15的顶端部15b与外防护器叶片16的爪16b接合为止。在外防护器叶片16不转动的状态下,经由扭力弹簧19的臂19a被施加沿箭头C的方向的力的小防护器叶片17与外防护器叶片16的外周部16d接触,由此也对外防护器叶片16施加沿箭头C的方向的力。
扭力弹簧19施加的力被设定成比螺旋弹簧18施加的力小。与外防护器叶片16绕轴15a的转动方向相比,小防护器叶片17与外防护器叶片16接触的方向更靠近与转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从而,通过小防护器叶片17施加的力不能使外防护器叶片16转动。
内防护器叶片15的顶端部15b与外防护器叶片16的爪16b的接合使外防护器叶片16与内防护器叶片15一起沿箭头B的方向转动。在外防护器叶片16的转动期间,通过扭力弹簧19施加的力,在保持小防护器叶片17与外防护器叶片16的外周部16d接触的状态下沿箭头C的方向转动地驱动小防护器叶片17。
进一步转动的内防护器叶片15与另一防护器叶片组中的内防护器叶片15接触而停止。外防护器叶片16经由小防护器叶片17受到扭力弹簧19施加的力,并且外防护器叶片16由该施加的力沿箭头B的方向被转动地驱动。外防护器叶片16停止在爪16b的顶端与另一防护器叶片组中的外防护器叶片16的接收部16f接触的位置。小防护器叶片17相应地停止在其对外防护器叶片16施力的状态。从而,两个防护器叶片组闭合盖打开部14c。
在两个外防护器叶片16彼此接触而停止的状态下,各外防护器叶片16经由小防护器叶片17受到由扭力弹簧19施加的力并且受到由另一防护器叶片组的外防护器叶片16施加的力。在爪16b和内防护器叶片15的顶端部15b之间存在小间隙的状态下,各外防护器叶片16相应地停止。在该状态下,两个外防护器叶片16分别受到由两个扭力弹簧19施加的沿彼此相反的方向的力,从而不会发生各外防护器叶片16的松动(backlash)。对小防护器叶片17施力,以使小防护器叶片17与外防护器叶片16接触,从而也不会发生小防护器叶片17的松动。内防护器叶片15受到螺旋弹簧18施加的力,以与另一防护器叶片组中的内防护器叶片15接触,从而不会发生内防护器叶片15的松动。
接着,将说明从防护器闭合状态到防护器打开状态的操作。随着镜筒从其缩回状态的伸出操作,可动凸轮筒71从图5所示的防护器闭合状态转动。可动凸轮筒71的转动解除了杆驱动槽部71h对连动杆13f的加压。从而,如图6所示,由被蓄能的螺旋弹簧18施加的力使防护器驱动环13沿箭头D的方向转动。
防护器驱动环13的沿箭头D的方向的转动使形成在防护器驱动环13上的壁13c对形成在内防护器叶片15上的突起15c加压。因此,内防护器叶片15受到沿箭头E的方向的驱动力而绕轴15a转动。此时,由扭力弹簧19经由小防护器叶片17对外防护器叶片16施力,从而,外防护器叶片16暂时不移动。
防护器驱动环13的沿箭头D的方向的进一步连续转动使内防护器叶片15转动到图7所示的状态,从而,内防护器叶片15的外周部15d与外防护器叶片16的爪16a接触。因此,外防护器叶片16与内防护器叶片15一起沿箭头E的方向绕轴15a(孔部16c)转动。外防护器叶片16与内防护器叶片15一起沿箭头E的方向的转动使外周部17d与外防护器叶片16的外周部16d接触的小防护器叶片17抵抗扭力弹簧19施加的力而沿箭头F的方向转动。
然后,外防护器叶片16的凸部16e与第一筒1的周壁的内周面接触,从而使外防护器叶片16、内防护器叶片15和小防护器叶片17的转动停止在图6和图8所示的防护器打开状态。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方式的防护器机构中,在位于防护器打开位置的各防护器叶片组中,内防护器叶片15和外防护器叶片16被布置在沿光轴方向彼此重叠的位置。另一方面,小防护器叶片17被布置在与内防护器叶片15和外防护器叶片16沿径向重叠并且沿光轴方向不重叠的位置。
此外,该实施方式的防护器机构包括为各防护器叶片组设置的螺旋弹簧18和扭力弹簧19以及被构造成经由螺旋弹簧18将两个防护器叶片组的内防护器叶片15从打开位置驱动到闭合位置的防护器驱动环13。由扭力弹簧19将小防护器叶片17从打开位置驱动到闭合位置。由被扭力弹簧19驱动的小防护器叶片17将外防护器叶片16驱动到闭合位置。
即使当使用两个防护器叶片组、即六个防护器叶片时,该构造也能够使六个防护器叶片沿镜筒的光轴方向和径向有效地退避。结果,可以减小镜筒的直径。
小防护器叶片17的厚度可以被设定成等于或大致等于内防护器叶片15和外防护器叶片16的总厚度。可能产生如使用者的手指插入到处于防护器闭合状态的防护器机构中等错误使用。即使在该情况下,只要小防护器叶片17的厚度被设定为等于或大致等于内防护器叶片15和外防护器叶片16的总厚度,就不存在内防护器叶片15或外防护器叶片16被推到小防护器叶片17的后侧而与小防护器叶片17重叠的担忧。另外,当如此设定小防护器叶片17的厚度时,在如图7所示的状态下,小防护器叶片17的外周部17d可与内防护器叶片15的顶端部15b和外防护器叶片16的外周部16d接触。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的防护器机构中,螺旋弹簧18和扭力弹簧19被布置在光轴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这使得与螺旋弹簧18和扭力弹簧19被布置在光轴方向上相同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减小防护器机构的沿径向的尺寸。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的防护器机构中,小防护器叶片17和扭力弹簧19被布置成比形成在防护器驱动环13上的凸缘部13i靠近被摄体,螺旋弹簧18被布置成比凸缘部13i靠近像面。换句话说,凸缘部13i用作小防护器叶片17和扭力弹簧19与螺旋弹簧18之间的分隔壁。这使得可以防止小防护器叶片17和扭力弹簧19与螺旋弹簧18之间的干涉。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防护器闭合状态下,由在防护器打开状态下与内防护器叶片15和外防护器叶片16沿光轴方向不重叠的小防护器叶片17覆盖的镜头前表面的面积比由在防护器打开状态下以沿光轴方向彼此重叠的方式退避的内防护器叶片15和外防护器叶片16覆盖的镜头前表面的面积小。这使得与处于防护器闭合状态的盖打开部14c(镜头前表面)中的被覆盖的面积相比可以使各防护器叶片组更紧凑地退避,这可以减小防护器盖14的外径,即镜筒的外径。
接着,将说明包括装配有如上所述构造的防护器机构的镜筒的摄像设备的构造以及该镜筒的构造。
如图17所示,作为摄像设备的数字式静态照相机包括:照相机主体200;镜筒201,其具有如上所述的防护器机构;闪光单元202;以及摄像按钮203。镜筒201响应设置在照相机主体200上的电源开关(未示出)的接通而以从缩回状态相对于照相机主体200朝向被摄体侧伸出到伸出状态(摄像状态)的方式动作。当电源开关被断开时,镜筒201以从伸出状态缩回到缩回状态的方式动作。
在摄像状态下,当摄像按钮203被按下时,由摄像元件(如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等光电转换元件,图17中未示出)将由镜筒201中的摄像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体像转换成电信号来产生图像数据。当被摄体暗时,闪光单元202发光以照亮被摄体。
图18和图19示出了分别处于缩回状态和作为一个摄像状态的广角状态的镜筒的内部构造。
镜筒包括第一筒1、第二筒2、第三筒3、第四筒4、摄像元件保持件5、光圈/快门单元6、可动凸轮筒71、驱动筒73、直进筒74和作为用于覆盖整个镜筒的外部构件的盖筒75。
第一筒1在透镜保持开口部1a处保持第一透镜单元10,并且第一筒1与第一透镜单元10一体地沿光轴方向移动。凸轮销(未示出)被设置在第一筒1的内周面的像面侧部分。
在将第一透镜单元10固定到第一筒1之后,将防护器机构组合到在第一筒1中,最后,将盖构件11安装到第一筒1。
第二筒2保持第二透镜单元20。设置在第二筒2上的凸轮销(未示出)与形成在可动凸轮筒71上的凸轮槽部71e接合。
第三筒3以允许第三透镜保持架31沿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移位的方式保持第三透镜保持架31。该第三透镜保持架31保持第三透镜单元30。第三透镜保持架31在周向上的相位彼此相差90度的两个位置保持两个磁体(图中仅示出了一个磁体)31a。通过弹簧(未示出)施加的力经由夹在第三透镜保持架31和弹簧之间的三个球35沿光轴方向将第三透镜保持架31压向第三筒3。
第三筒3在光轴方向上的两侧包括两个线圈32和两个霍尔元件33,该霍尔元件33分别被布置在面对磁体31a的位置。线圈32和霍尔元件33经由柔性基板34被连接到控制基板(未示出)。经由柔性基板34对线圈32通电在线圈32和磁体31a之间产生电磁力,以使第三透镜保持架31沿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移位。球35引导第三透镜保持架31的移位。
各霍尔元件33根据由第三透镜保持架31保持的磁体31a的位置变化来输出信号,从而可以基于该输出信号来检测第三透镜保持架31的移位量。
凸轮销(未示出)被设置在第三筒3上。凸轮销与形成在可动凸轮筒71的内周面上的凸轮槽部71f接合。
第四筒4保持第四透镜单元40。由两个引导杆(未示出)以使第四筒4可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第四筒4。引导螺杆42a形成在AF马达42的输出轴上。固定到第四筒4的螺母41与引导螺杆42a接合。AF马达42使输出轴(引导螺杆42a)转动以通过螺杆42a与螺母41的接合使第四筒4沿光轴方向移动。
摄像元件保持件5保持摄像元件50。如橡胶构件等弹性构件52被布置在摄像元件50的被摄体侧。红外截止滤波器51被布置在弹性构件52和摄像元件50之间。
弹性构件52、红外截止滤波器51和摄像元件50被夹在红外板54和摄像元件板53之间以形成单元。由螺杆(未示出)将该单元固定到摄像元件保持件5。
经由柔性基板63将光圈/快门单元6连接到控制基板。光圈/快门单元6包括位于被摄体侧的两个快门叶片61和位于像面侧的六个光圈叶片62。通过电磁驱动来开闭两个快门叶片61以控制摄像元件50的曝光量。由马达(未示出)来开闭六个光圈叶片62,以改变光圈直径,从而调整通过由六个光圈叶片62形成的光圈开口(stop aperture)的光量。
凸轮销6a被设置在光圈/快门单元6上。凸轮销6a与形成在可动凸轮筒71的内周面上的凸轮槽部71g接合。
可动凸轮筒71包括形成于其外周面的上述杆驱动槽部71h和凸轮槽部71d以及形成于其内周面的上述凸轮槽部71e、71f和71g。凸轮销71a、驱动销71b和爪71c形成在可动凸轮筒71上。
固定筒72包括形成于其内周面的凸轮槽部72a,可动凸轮筒71的凸轮销71a与凸轮槽部72a接合。
驱动筒73以可绕光轴转动的方式被布置在固定筒72的外周。齿轮(未示出)一体地形成在驱动筒73的外周面上。齿轮经由减速机构(未示出)被连接到PZ马达(变焦马达,未示出)。
直进筒74包括位于其像面侧端部的键74a。键74a与形成在固定筒72的内周面上的键槽部72b接合。从而,可以在防止直进筒74相对于固定筒72转动的状态下使直进筒74沿着键槽部72b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形成于可动凸轮筒71的爪71c以沿周向延伸的方式与形成在直进筒74的内周面上的像面侧端部的槽部接合。从而,直进筒74在不与一边转动一边沿光轴方向移动的可动凸轮筒71一体转动的情况下沿光轴方向移动。
接着,将说明如此构造的镜筒的动作。PZ马达的转动驱动使驱动筒73绕光轴转动。驱动筒73包括以沿光轴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驱动筒73的内周面上的直进槽部73a。可动凸轮筒71的驱动销71b与直进槽部73a接合,从而可动凸轮筒71与驱动筒73的转动一体地转动。凸轮销71a与形成于固定筒72的凸轮槽部72a接合,从而可动凸轮筒71一边转动一边沿光轴方向移动。
可动凸轮筒71的转动使设置在第一筒1的内周面上的凸轮销12(图1和图2所示)由于形成于可动凸轮筒71的外周面的凸轮槽部71d的升降(lift)而受到沿光轴方向的驱动力。设置在第一筒1上的直进键(未示出)沿着形成于直进筒74的直进槽部(未示出)移动。从而,第一筒1在不转动的情况下沿光轴方向移动。
可动凸轮筒71的转动使第二筒2、第三筒3和光圈/快门单元6由于凸轮槽部71e、71f和71g的升降而沿光轴方向移动。由直进引导机构(未示出)来防止第二筒2、第三筒3和光圈/快门单元6绕光轴转动。
从而,镜筒从缩回状态动作到广角状态,并且能够进行用于在广角状态和远摄状态之间变焦的动作。由AF马达42使第四筒4沿光轴方向移动能够进行聚焦。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
例如,该实施方式已经说明了具有内置镜头防护器机构的数字式静态照相机。然而,本发明也可适用于如摄像机等其它摄像设备。

Claims (7)

1.一种摄像设备,其包括:
镜筒;以及
两个防护器叶片组,各防护器叶片组均被构造成包括第一防护器叶片、第二防护器叶片和第三防护器叶片,各防护器叶片组均能在用于覆盖所述镜筒的前表面的闭合位置和用于打开所述镜筒的所述前表面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
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打开位置的各防护器叶片组中,所述第一防护器叶片和所述第二防护器叶片沿所述镜筒的光轴方向彼此重叠,所述第三防护器叶片与所述第一和第二防护器叶片沿与所述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重叠并且沿所述光轴方向不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设备还包括:
为各防护器叶片组设置的第一施力构件和第二施力构件;以及
防护器驱动构件,所述防护器驱动构件被构造成经由所述第一施力构件将所述两个防护器叶片组的所述第一防护器叶片从所述打开位置驱动到所述闭合位置,
其中,由所述第二施力构件将所述第三防护器叶片从所述打开位置驱动到所述闭合位置,由被所述第二施力构件驱动的所述第三防护器叶片将所述第二防护器叶片从所述打开位置驱动到所述闭合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施力构件和所述第二施力构件被布置在光轴方向上彼此不同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闭合位置的各防护器叶片组中,所述镜筒的所述前表面中的由所述第三防护器叶片覆盖的面积比由所述第一防护器叶片和所述第二防护器叶片中的每一方覆盖的面积小。
5.一种摄像设备,其包括:
镜筒;
两个防护器叶片组,各防护器叶片组均被构造成包括第一防护器叶片、第二防护器叶片和第三防护器叶片,各防护器叶片组均能在用于覆盖所述镜筒的前表面的闭合位置和用于打开所述镜筒的所述前表面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
为各防护器叶片组设置的第一施力构件和第二施力构件;以及
防护器驱动构件,所述防护器驱动构件被构造成经由所述第一施力构件将所述两个防护器叶片组的所述第一防护器叶片从所述打开位置驱动到所述闭合位置,
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二施力构件将所述第三防护器叶片从所述打开位置驱动到所述闭合位置,由被所述第二施力构件驱动的所述第三防护器叶片将所述第二防护器叶片从所述打开位置驱动到所述闭合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施力构件和所述第二施力构件被布置在光轴方向上彼此不同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闭合位置的各防护器叶片组中,所述镜筒的所述前表面中的由所述第三防护器叶片覆盖的面积比由所述第一防护器叶片和所述第二防护器叶片中的每一方覆盖的面积小。
CN2009101729925A 2008-09-16 2009-09-15 摄像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767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36454A JP5361301B2 (ja) 2008-09-16 2008-09-16 撮像装置
JP2008236454 2008-09-16
JP2008-236454 2008-09-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76791A true CN101676791A (zh) 2010-03-24
CN101676791B CN101676791B (zh) 2011-08-31

Family

ID=42007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299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76791B (zh) 2008-09-16 2009-09-15 摄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016497B2 (zh)
JP (1) JP5361301B2 (zh)
CN (1) CN10167679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5290A (zh) * 2010-08-18 2012-03-14 佳能株式会社 防护器装置和具有防护器装置的摄像设备
CN102650739A (zh) * 2011-02-23 2012-08-29 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防尘羽根模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16314B2 (ja) * 2009-08-28 2013-10-16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レンズバリア装置
JPWO2012102007A1 (ja) 2011-01-24 2014-06-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WO2012102006A1 (ja) 2011-01-24 2012-08-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WO2012102001A1 (ja) 2011-01-24 2012-08-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5884038B2 (ja) 2011-01-24 2016-03-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WO2013114908A1 (ja) 2012-02-02 2013-08-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2015083998A (ja) 2012-02-02 2015-04-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WO2013114902A1 (ja) 2012-02-02 2013-08-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WO2013114901A1 (ja) 2012-02-02 2013-08-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2015083999A (ja) 2012-02-02 2015-04-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2015083997A (ja) 2012-02-02 2015-04-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2013160864A (ja) 2012-02-02 2013-08-19 Panasonic Corp レンズ鏡筒
KR20130136825A (ko) * 2012-06-05 2013-12-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줌 렌즈 경통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한 촬영장치
JP6071355B2 (ja) * 2012-09-14 2017-0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6234205B2 (ja) * 2013-12-17 2017-11-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
JP6257342B2 (ja) * 2014-01-16 2018-01-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
US9703174B2 (en) 2014-01-16 2017-07-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barrier mechanism
JP7441648B2 (ja) 2019-12-27 2024-03-01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アクセサリアダプタ及びレンズフー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14038U (ja) * 1991-03-20 1992-10-07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レンズバリア
JP4174142B2 (ja) 1999-09-16 2008-10-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メラのバリア装置
JP4190402B2 (ja) * 2003-12-10 2008-12-0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4807820B2 (ja) * 2005-03-18 2011-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バリア装置、鏡筒およびカメラ
JP4996087B2 (ja) * 2005-10-07 2012-08-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バリア機構、並びにカメラ及び携帯情報端末
JP4939074B2 (ja) * 2006-02-17 2012-05-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5290A (zh) * 2010-08-18 2012-03-14 佳能株式会社 防护器装置和具有防护器装置的摄像设备
CN102375290B (zh) * 2010-08-18 2014-07-02 佳能株式会社 防护器装置和具有防护器装置的摄像设备
CN102650739A (zh) * 2011-02-23 2012-08-29 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防尘羽根模块
CN102650739B (zh) * 2011-02-23 2014-08-06 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防尘羽根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072060A (ja) 2010-04-02
US20100067896A1 (en) 2010-03-18
CN101676791B (zh) 2011-08-31
JP5361301B2 (ja) 2013-12-04
US8016497B2 (en) 2011-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76791B (zh) 摄像设备
CN101051108B (zh) 透镜镜筒和成像装置
US7321472B2 (en) Optical apparatus such as digital still camera, video camera, and interchangeable lens
US8482661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mechanism having cam-incorporated gear, and power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imaging apparatus
US7755855B2 (en) Lens barrel and electronic imag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2879883A (zh) 进行摄影镜头伸出和缩回的镜筒、包括镜筒的摄像设备
JP5430259B2 (ja) 沈胴式レンズ鏡筒
CN101806986A (zh) 镜筒
JP5028054B2 (ja) レンズ鏡胴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9169302A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US6837628B2 (en) Barrier opening and closing mechanism
US9703174B2 (en) Optical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barrier mechanism
JPH09230192A (ja) レンズ鏡筒
JP3078034B2 (ja) レンズ鏡筒
JPH095849A (ja) レンズ位置検出装置
KR20010037211A (ko) 줌 카메라의 배리어 개폐 장치
JP2005062342A (ja) 鏡筒駆動機構
JP4488278B2 (ja) 鏡筒駆動機構
US9182568B2 (en) Lens barrel
JP6257342B2 (ja) 光学機器
JP5713711B2 (ja) レンズ鏡筒
JP2019200268A (ja) レンズバリア
JPH09230425A (ja) シャッタユニット
JP4948315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光学機器
JP3831439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のレンズ駆動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31

Termination date: 201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