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46962B - 白色反射膜 - Google Patents

白色反射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46962B
CN101646962B CN2008800099895A CN200880009989A CN101646962B CN 101646962 B CN101646962 B CN 101646962B CN 2008800099895 A CN2008800099895 A CN 2008800099895A CN 200880009989 A CN200880009989 A CN 200880009989A CN 101646962 B CN101646962 B CN 1016469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herical particle
coating layer
reflection film
white reflection
wh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0998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46962A (zh
Inventor
坂口善彦
佐藤义和
渡边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6469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69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469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69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2Absorbing filt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Vessels And Coating Films For Discharge La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白色膜的至少一面上层合含有球状粒子的涂布层的白色反射膜,所述球状粒子含有紫外线吸收剂及/或光稳定剂。通过本发明提供一种谋求提高液晶背光的亮度及维持长期使用时的亮度的白色反射膜。

Description

白色反射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谋求提高液晶背光的亮度的白色反射膜,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白色反射膜,所述白色反射膜适合用于液晶显示器用的侧光型及直下型液晶背光的反射板、侧光型液晶背光的灯光反射器、以及太阳能电池用背板。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中使用照射液晶元件的背光,根据液晶显示器的种类,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monitor)中采用侧光式背光,在液晶电视中采用直下型背光。作为所述背光用反射膜,通常使用由气泡形成的多孔质的白色膜(专利文献1)。进而,为了防止由从冷阴极管放射的紫外线导致的膜变黄,还提出了层合紫外线吸收层的白色膜(专利文献2、3)。
作为直下型背光的基本结构,其特征在于不使用导光板、在画面内侧直接排列荧光管的结构。通过在画面内侧平行地排列数根线状或部分线状的灯,也可以用于大画面,并且还可以充分确保明亮度。但是,由作为特征的在画面内侧设置的灯可以导致画面内的明亮度不均(亮度不均)。即,多根并列的灯的正上方明亮、相邻的灯之间变暗。因此,在直下型背光中为了消除该亮度不均,在荧光管的上侧设置具有极强的光扩散性的光扩散板(乳白板),谋求画面的均一化。光扩散板,由使微粒分散的丙烯酸树脂或聚碳酸酯树脂等构成,是厚度约2mm的板。通过该光扩散板可以消除亮度不均,谋求画面的均一化,但由于扩散强烈所以全光线透过率低,光利用率变差,另外由于扩散过于强烈导致光向不必要的方向散射,结果作为必要的正面的明亮度变得不充分。因此,在光扩散板上组合下述片材:一边使光各向同性地扩散一边在正面方向显示聚光效果的扩散片材,及用于提高聚光性的以棱镜片材为代表的聚光片材,以及由于在液晶面板上的亮度不足而用于提高液晶面板上的亮度的亮度提高片材等。
还公开了在直下型背光的反射片材中,通过控制光源侧的膜面的扩散性,改善背光中的亮度不均的方法(专利文献4)。耐光性粒子的制造方法及其应用主要公开了在直下型背光中使用的扩散板用途,还公开了一部分对涂覆用途的使用例。(专利文献5、6)
专利文献1:特开平8-262208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1-166295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2-90515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5-173546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2003-12733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2006-2675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液晶电视用反射膜,迫切要求低成本化,另一方面,还同时要求提高反射膜的耐光性及反射率至现有水平以上。对于耐光性,存在随着液晶电视的大型化、冷阴极管的根数增加、由紫外线量增加引起的黄变变得明显的问题。通常,白色反射膜的涂布层由树脂粘合剂和粒子构成,通常只有粘合剂具有耐光性。作为选择理由,还可以举出不具有耐光性的粒子有利于经济。
另外,最近通过使每一根灯高亮度化,来弥补为了降低背光的总成本而采用削减高价棱镜片材或削减灯的根数的方式所导致的亮度降低。通过上述背光结构的改变,灯间隔增大,此外灯被高亮度化,因此在目前使用的光学片材结构(光扩散板及反射膜)中无法消除亮度不均的问题变得越发显著。
为了消除上述亮度不均,在反射膜的涂布层中添加较大量的光扩散微粒。但是若涂布层中的微粒过多,则与白色膜的表层的接触面积变少,因此存在白色膜与涂布层缺乏密合性的问题。进而,由于通常微粒本身没有紫外线吸收能,所以还存在下述问题,即,如果通过大量添加微粒来提高扩散反射性能,则随之涂布层的耐光性降低。
本发明与上述现有方法不同,通过研究白色膜光源侧的涂布层,来改善背光中使用的白色反射膜的涂布层的耐光性。更优选也改善白色反射膜的涂布层的扩散反射性、密合性。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方法。即,本发明为一种白色反射膜,所述白色反射膜在白色膜的至少一面上具有含有紫外线吸收剂及/或光稳定剂的粒子涂布层。
另外,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的优选方案如下所述,
(1)球状粒子相对于上述涂布层整体的含量为50~85重量%
(2)形成上述涂布层的球状粒子与粘合剂树脂的折射率差的绝对值小于0.10。
(3)上述球状粒子的变异系数CV为20%以上。
(4)上述球状粒子中含有的紫外线吸收剂为选自苯并三唑类、二苯酮类、草酰苯胺类、氰基丙烯酸酯类、三嗪类、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锆及氧化铈中的至少一种紫外线吸收剂。
(5)上述球状粒子中含有的光稳定剂为受阻胺类光稳定剂。
(6)上述球状粒子是使上述紫外线吸收剂及/或光稳定剂共聚而形成的。
(7)上述球状粒子由选自丙烯酸共聚物、聚苯乙烯共聚物、及丙烯酸类乙烯基单体与苯乙烯类乙烯基单体形成的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构成。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背光用灯光反射器,所述反射器设置有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且其涂布层面朝向光源侧;本发明涉及一种直下式的液晶背光,所述液晶背光设置有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且其涂布层面朝向光源侧。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背光,通过形成在白色膜的至少一面上设置有特定涂布层的白色反射膜,在用于背光时,与现有的相比,因长期使用而导致的亮度降低少。进而,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可以提供一种与目前相比亮度不均少、亮度也提高的背光。
附图说明
[图1]为模式地表示用于测定亮度不均的评价用背光的图。
符号说明
1荧光管
2中心亮度测定位置(黑圆部分)
3亮度测定线(粗虚线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通过对上述课题,即通过对白色膜光源侧的涂布层想办法,对优于现有技术的、因长期使用导致的亮度降低少的白色反射膜进行了潜心研究。作为其结果,当试着在白色膜的至少一面上涂布含有含紫外线吸收剂及/或光稳定剂的球状粒子的涂布层时,确认了提高涂布层耐光性的效果,从而一举解决了上述课题。
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在白色膜的至少一面上层合含有球状粒子的涂布层,所述球状粒子含有紫外线吸收剂及/或光稳定剂。此处,所谓“球状”不一定仅指圆球,是表示粒子的截面形状为用圆形、椭圆形、基本圆形、基本椭圆形等曲面所围成的形状。
本发明的含有紫外线吸收剂及/或光稳定剂的粒子在专利文献6中被部分公开,情况如下:在作为通常的有机类球状粒子的丙烯酸类树脂粒子、有机硅类树脂粒子、尼龙类树脂粒子、苯乙烯类树脂粒子、聚乙烯类树脂粒子、苯胍胺类树脂粒子、氨基甲酸酯类树脂粒子等中添加紫外线吸收剂及/或光稳定剂;以及在制造上述树脂时通过与具有反应性双键的紫外线吸收剂及/或光稳定剂共聚使其化学键合。考虑到从该球状粒子中的泄漏少,优选如后者所述地通过化学键合使紫外线吸收剂及/或光稳定剂固定。
作为球状粒子中含有的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大致分为无机类和有机类。作为无机类紫外线吸收剂,通常已知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锆、氧化铈等,其中考虑到经济性、紫外线吸收性、光催化剂活性,最优选氧化锌。作为有机类紫外线吸收剂,可以举出苯并三唑类、二苯酮类、草酰苯胺类、氰基丙烯酸酯类、三嗪类等。上述紫外线吸收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两种以上。由于上述紫外线吸收剂仅吸收紫外线,不能捕捉由于紫外线照射而产生的有机自由基,所以有时由于该自由基使作为基材的白色膜发生连锁地劣化。为了捕捉上述自由基等,优选同时使用光稳定剂,其中优选使用受阻胺类化合物。
此处,作为使紫外线吸收剂及/或光稳定剂固定的共聚单体,丙烯酸类、苯乙烯类等乙烯基类单体通用性高,在经济方面也为优选。苯乙烯类乙烯基单体由于具有芳香族环所以易黄变,因此从耐光性的方面考虑,最优选与丙烯酸类乙烯基单体的共聚。
作为反应性乙烯基单体被紫外线吸收剂苯并三唑取代所得的产物,可以使用2-(2’-羟基-5’-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苯基)-2H-苯并三唑(商品名:RUVA-93);大塚化学(株)制),另外,作为反应性乙烯基单体被光稳定剂受阻胺类化合物取代所得的产物,可以使用4-甲基丙烯酰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Adekastab LA-82”;(株)ADEKA制)。
作为丙烯酸类乙烯基单体,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丙烯酸单体、甲基丙烯酸单体。作为例子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基酯、(甲基)丙烯酸正丁基酯、(甲基)丙烯酸正丁基酯、(甲基)丙烯酸正戊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己基酯、(甲基)丙烯酸正辛基酯、(甲基)丙烯酸正壬基酯、(甲基)丙烯酸癸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苯乙烯基酯等具有直链状烷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异丙基酯、(甲基)丙烯酸异丁基酯、(甲基)丙烯酸叔丁基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基酯、(甲基)丙烯酸异辛基酯及(甲基)丙烯酸叔丁基酯等具有支链状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基酯、(甲基)丙烯酸环己基酯等具有环状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等具有烷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基酯、(甲基)丙烯酸-2-羟丙基酯、(甲基)丙烯酸与聚丙二醇或聚乙二醇形成的单酯及内酯类与(甲基)丙烯酸-2-羟乙基酯形成的加成物之类具有羟基的乙烯基化合物等具有羟基的化合物;(甲基)丙烯酸、衣康酸、丁烯酸、马来酸及富马酸等具有羧基的(甲基)丙烯酸类单体;(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基酯等具有氨基的(甲基)丙烯酸类单体;及(甲基)丙烯酰胺、N-甲基丙烯酰胺等具有酰胺基的(甲基)丙烯酸类单体。
本发明的球状粒子优选为由上述乙烯基类单体和特定的受阻胺类聚合性化合物以及特定的苯并三唑类聚合性化合物的共聚物所构成的树脂粒子,特别优选该共聚物具有交联结构。若不具有交联结构,则在溶剂中混合球状粒子和粘合剂树脂调制涂覆涂料时,有时球状粒子开始溶解于溶剂,粒子形状及粒径改变。
为了形成交联结构,优选使用在一分子内具有多个官能团的乙烯基化合物形成交联结构,特别是在本发明中作为一分子内具有多个官能团的乙烯基化合物,可以使用二官能性丙烯酸类化合物、三官能丙烯酸类化合物、四官能以上的聚合性丙烯酸类化合物之类多官能性丙烯酸类化合物。
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以涂布层的厚度为H、以球状粒子的粒径为R时,从涂布层表面观察到的每100H四方形内的满足“R>H”的粒子的平均个数若为10个以上,则将其组装到背光中时的亮度提高,故为优选。较优选为50个以上、更优选为100个以上、特别优选为300个以上。如果白色反射膜的反射率提高,则作为背光的亮度提高,可以削减光源上部使用的高价片材。例如,作为液晶电视用背光的结构之一例,自光源侧开始按从光源侧开始的扩散板(厚度约2mm)/扩散膜(厚度约200μm~300μm)/扩散膜(厚度约200μm~300μm)/扩散膜(厚度约200μm~300μm)的顺序进行层合,如果整个背光的亮度提高2~3%,则在上述结构中可以减少一片扩散膜。需要说明的是,“涂布层的厚度H”和“球状粒子的粒径R”的计算方法如下所述。
本发明的涂布层中的球状粒子的含量只要可以提高反射率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相对于涂布层整体为5重量%以上,较优选为10重量%以上,特别优选为15重量%以上。球状粒子的含量小于5重量%时有时得不到提高反射率的效果。另外,虽然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但相对于涂布层中的除球状粒子之外的成分100重量份,球状粒子的含量超过300重量份,即超过涂布层整体的75重量%时,有时涂布性变差,因此优选相对于涂布层中的除球状粒子之外的成分100重量份,球状粒子的含量为300重量份以下,即为涂布层整体的75重量%以下。
进而,从提高扩散反射性、耐光性、与白色膜的密合性的观点考虑,本发明的涂布层中的球状粒子的含量优选相对于涂布层整体为50~85重量%,较优选为55~80重量%,特别优选为65~75重量%。球状粒子的含量少于50重量%时,有时扩散反射性不充分。另外,球状粒子的含量多于85重量%时,扩散反射性变得良好,组装到背光中时亮度不均得到改善,但另一方面有时涂膜强度弱、与白色膜的密合性降低。
本发明的涂布层的厚度H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0.5~15μm,较优选为1~10μm、特别优选为1~5μm。若厚度H小于0.5μm,则有时涂布层的耐光性不充分。相反若厚度H大于15μm,则有时组装到背光中时的亮度降低,另外从经济性方面考虑不优选。
另外,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优选形成涂布层的粘合剂树脂与该球状粒子的折射率差的绝对值(以下,将折射率差的绝对值记作“折射率差”)小于0.10。一般认为折射率差小于0.10时,在粘合剂树脂与球状粒子的界面上重复反射·扩散、结果使得不向正面传播的光的损失份额减少。即,涂布层内的内部扩散光损失减少,到达涂布层表面的光相对增多。结果,将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组装到背光中时,可以得到亮度进一步提高的效果。折射率差较优选为0.05以下、特别优选为0.00。
此处,所谓折射率是指前进波在不同介质的边界上改变行进方向的角度的比例,以真空为基准的物质固有的值即绝对折射率。另外,由于折射率是观测波长固有的值,所以所谓折射率差是指在相同观测波长下测定得到的值的差。例如对于波长589.3nm的光,作为代表的丙烯酸树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折射率为1.49。
本发明的球状粒子的粒径优选其变异系数CV为20%以上,较优选为25%以上,最优选为30%以上。若CV小于20%,则由于粒子的均一性良好所以光扩散性变弱,组装到背光中时有时得不到改善亮度不均的效果。另外,CV值小的单分散粒子通常较昂贵,经济上不优选。此处,所谓变异系数CV是指粒径的标准差除以平均粒径所得的值。该变异系数CV例如可以通过下述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本发明的涂布层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400nm以上、较优选为450nm以上、最优选为500nm以上。本发明的所谓表面粗糙度(Ra)是指使用2维表面粗糙度计SE-3400((株)小坂研究所制),按照JIS B-0601(1982),裁切成0.25mm测定得到的值。若小于400nm,则有时在背光中产生与作为接触涂布层的构件的光扩散板或固定灯的灯架等的摩擦声。另外,虽然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但超过1000nm时存在粒子脱落等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基材的白色膜的可见光反射率越高越好,因此可以使用内部含有气泡的白色膜。作为上述白色膜没有特别限定,作为例子可以优选使用多孔质的无拉伸或双轴拉伸聚丙烯膜、多孔质的无拉伸或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特开平8-262208的[0034]~[0057]、特开2002-90515的[0007]~[0018]、特开2002-138150的[0008]~[0034]等中详细公开了它们的制造方法等。其中,鉴于上述理由,作为本发明的白色膜特别优选特开2002-90515中公开的多孔质白色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本发明的基材的白色膜的结构可以根据使用的用途及要求的特性适当选择,没有特别限定,优选具有至少一层以上结构的单层及/或两层以上的复合膜,优选在其至少一层以上中含有气泡及/或无机粒子。考虑到基材的白色膜的扩散反射性优选含有无机粒子。
作为单层结构(=一层)的例子,例如可以举出为单层的只有A层的白色膜、且使上述A层中含有无机粒子及/或气泡的结构,该无机粒子的含有率相对于白色膜的总重量优选为2重量%以上、较优选为7重量%以上、最优选为10重量%以上。另外,作为两层结构的例子,可以举出为在上述A层上层合B层的、A层/B层的两层结构的白色膜、且在上述A、B层的至少任一层中含有无机粒子及/或气泡的结构,该无机粒子的含有率相对于白色膜的总重量、即两层的总重量优选为2重量%以上、较优选为7重量%以上、最优选为30重量%以上。进而,作为3层结构的例子,可以举出与上述同样地,层合A层/B层/A层及/或A层/B层/C层的3层而形成的3层层合结构的白色膜、且在各层内的至少一层中含有无机粒子及/或气泡的结构,该无机粒子的含有率与上述同样地,相对于白色膜的总重量优选为2重量%以上、较优选为7重量%以上、更优选为30重量%以上。为3层结构时,从生产率的观点考虑最优选为B层含有气泡的层。
所述白色膜中含有的无机微粒的数均粒径优选为0.3~2.0μm。另外,作为所述无机粒子可以使用碳酸钙、碳酸镁、碳酸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铈、氧化镁、硫酸钡、硫化锌、磷酸钙、二氧化硅、氧化铝、云母、云母钛、滑石、粘土、高岭土、氟化锂、氟化钙等。
作为所述白色膜的例子,首先,作为单层结构的例子可以举出SY64(SKC制)等,作为两层结构的白色膜,可以举出Tetoron(注册商标)膜UXZ1(帝人杜邦薄膜(株)制)等,作为3层结构的白色膜,可以举出Lumirror(注册商标)E6SL、E6SR、E6Z、Tetoron(注册商标)膜UX(帝人杜邦薄膜(株)制)等。
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有时在作为背光使用时,由于从冷阴极管等灯中射出的光特别是紫外线的作用,导致基材的白色膜劣化(例如黄变等光学劣化、或低分子化的分解劣化等),因此优选在设置于基材白色膜的一面上的涂布层中的粘合剂树脂中也含有紫外线吸收剂及/或光稳定剂。
作为本发明的涂布层中含有的粘合剂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以有机成分为主体的树脂,例如可以举出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聚酰胺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偏1,1-二氯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乙酸乙烯酯树脂、氟类树脂等。上述树脂可以单独使用、或使用两种以上的共聚物或混合物。其中考虑到耐热性、粒子分散性、涂布性、光泽度方面,优选使用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或甲基丙烯酸树脂。如上所述,考虑到涂布层的耐光性方面,更优选在粘合剂树脂层中也含有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
在本发明中,如果形成涂布层的粘合剂树脂与球状粒子的折射率差非常小,则反射率提高,并且涂布层的耐光性也提高,因此优选粘合剂树脂与球状粒子的共聚成分、单体组成、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相同。但是,在涂布工序中需要将粘合剂树脂成分稀释在溶剂中,所以优选不具有交联结构。其意思表明,优选在粘合剂树脂成分中不含多官能性丙烯酸化合物。
本发明的涂布层中在不影响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可以添加各种添加剂。作为添加剂,例如可以使用有机及/或无机的微粒、荧光增白剂、交联剂、耐热稳定剂、抗氧化稳定剂、有机滑剂、成核剂、偶联剂等。
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从设置有涂布层的面测定的在400~700nm波长下的平均反射率优选为85%以上、较优选为87%以上、特别优选为90%以上。平均反射率小于85%时,根据适用的液晶显示器不同,有时亮度不充分。需要说明的是,在白色膜的两面上设置涂布层时,从任意层涂布层测定的平均反射率为85%以上,较理想。
将本发明的涂布层涂布在基材的白色膜上时,可以采用任意的方法涂布涂布液。例如可以使用凹版涂布法(gravure coat)、辊涂法、旋涂法、反向涂布法(reverse coat)、棒涂法(bar coat)、筛涂法(screen coat)、刮刀涂布法、气刀涂布法(air knife coat)、浸渍法等方法。另外,用于形成涂布层的涂布液可以在制造基材的白色膜时涂布(联机涂布),也可以涂布(机外涂布)在晶体取向结束后的白色膜上。
将如上得到的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作为侧光型的液晶背光的灯光反射器及、侧光型及直下型的液晶背光的反射板,设置涂布层面使其朝向光源侧,由此可以得到即使长时间使用、反射率降低也较少的液晶背光。进而,根据优选的方案,可以得到亮度不均改善、及亮度提高至现有水平以上的液晶背光。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可以优选用作液晶画面用的侧光型及直下型的液晶背光的反射板、及侧光型的液晶背光的灯光反射器。除此之外,还可以优选用作各种面光源的反射板、及要求反射特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密封膜。
实施例
以下给出测定方法及评价方法。
(1)粘合剂树脂的折射率、球状粒子的折射率
粘合剂树脂、球状粒子的折射率的值不清楚时,可以按照以下顺序求得。
(i)使用有机溶剂从白色反射膜的涂布层中提取粘合剂树脂,蒸馏除去有机溶剂后,通过椭圆率测量法使用25℃下的589.3nm的波长的光进行测定。在不同的五处进行测定,将五处的平均值作为“粘合剂树脂的折射率”。
(ii)将白色反射膜的涂布层浸渍于有机溶剂中,从白色反射膜上剥离得到涂布层后,用玻璃载片压接·滑动,由此使球状粒子从涂布层脱落。对于此处得到的球状粒子,通过贝克线(Becke line)检测法在各液体有机化合物的折射率已知的温度下,确认到看不到粒子的轮廓,求出此时使用的液体有机化合物的折射率。在不同的五处进行上述测定,将五处的平均值作为“球状粒子的折射率”。
(2)球状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球状粒子的变异系数CV
测定上述(1)中采取的不同的五处的球状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及变异系数CV。测定中使用Coulter Multisizer III(贝克曼库尔特公司(株)制)作为利用细孔电阻法的粒度分布测定装置。通过测定与粒子通过细孔时的粒子体积相当的电解液量的电阻,测定粒子的数量和体积。首先使微量的样品分散于稀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然后一边观察监控器的显示,一边仅将缝隙(检查部分的细孔)通过率达到10~20%的量添加到指定电解液的容器中,之后持续地计测粒径直至通过粒子数为10万个为止,并自动计算,求出体积平均粒径、体积平均粒径的标准差及变异系数CV。可以由下式求出变异系数CV的值。
·变异系数CV(%)=体积平均粒径的标准差(μm)×100/体积平均粒径(μm)。
(3)黄色色调(b值)
使用SM彩色计算机(Color Computer)(Suga试验机(株)制),通过利用C/2°光源的反射测定法,求出表示黄色色调的b值。算出3个样品的b值,将其作为黄色色调。
(4)耐光性(黄色色调变化)
使用紫外线劣化加速试验机EYE SUPER UV TESTER SUV-W131(岩崎电气(株)制),在下述条件下进行强制紫外线照射试验,之后求出b值。对3个样品进行加速试验,分别测定试验前后的b值,将其差的平均值作为耐光性(黄色色调变化量)。
“紫外线照射条件”
照度:100mW/cm2
温度:60℃
相对湿度:50%RH
照射时间:120小时
然后,根据下述内容判定耐光性评价结果,将A级或B级作为合格。
A级:黄色色调变化量为5以下
B级:黄色色调变化量为6以上10以下
C级:黄色色调变化量为11以上。
(5)涂布层的厚度H、球状粒子的粒径R、R>H的球状粒子的平均个数
使用日本Microtome研究所(株)制旋转式切片机,以3°的切刀倾斜角度在与膜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切断白色反射膜。使用Topcon公司制扫描电子显微镜ABT-32观察所得的膜截面,不是测定涂布层的表面中可见到球状粒子的部分,而是测定涂布层的表面为粘合剂树脂的部分的五个处的涂布层的厚度,将其平均值作为涂布层的厚度H。
然后,使用Konika制光学显微镜OPTIPHOTO 200观察涂布层表面,任意选择五处100H四方形(长:100H、宽:100H的正方形)的范围。取出在该100H四方形范围内存在的球状粒子,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测定球状粒子的最长径L及最短径S。将R=(L+S)/2作为球状粒子的粒径R。
数出在该五处100H四方形范围中存在的满足“R>H”的球状粒子的个数,求出每一处的平均值,将其值作为每100H四方形内的满足“R>H”的球状粒子的平均个数。需要说明的是,从上述观察的球状粒子中任意选择5个,上述粒径R的平均值如表1所示。
(6)涂布层中的球状粒子的含有率
涂布层中的球状粒子的含有率不清楚时,可以按照以下的顺序求得。
(i)用锐利的切削工具削取白色反射膜的涂布层,从白色反射膜中取出0.05g涂布层,使用有机溶剂提取粘合剂树脂成分。
(ii)将未溶解于有机溶剂中的物质作为球状粒子,称量球状粒子的重量A(g),由下述数学式算出球状粒子的含有率。
(iii)用任意3个样品进行相同的作业,将其平均值作为“球状粒子的含有率”。
·球状粒子的含有率(重量%)=球状粒子的重量A(g)/0.05(g)×100。
(7)平均亮度
使用21英寸直下型背光(灯管直径:3mmΦ、灯根数:12根、灯间距离:25mm、反射膜与灯中心间距离:4.5mm、扩散板与灯中心间距离:13.5mm),使用下述2模型中的光学片材结构进行亮度测定。
·模型1:扩散板RM803(住友化学(株)制、厚度2mm)/扩散片材GM3((株)KIMOTO制、厚度100μm)2片
·模型2:扩散板RM803(住友化学(株)制、厚度2mm)/扩散片材GM3((株)KIMOTO制、厚度100μm)/棱镜片材BEF-II(3M公司制、厚度130μm)/偏光分离片材DBEF(3M公司制、厚度400μm)
在亮度测定中,将冷阴极直管灯开灯60分钟,使光源稳定后使用色彩亮度计BM-7fast(Topcon株式会社制)测定亮度(cd/m2)。算出3个样品的平均值,将其作为平均亮度。
(8)亮度不均
在12V下使评价用15英寸(330mm×250mm:对角400mm)直下型背光(箱体、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光扩散板(“CLAREX”(注册商标)丙烯酸树脂板、日本树脂工业(株)制、透过率85%))开灯,经1小时后使用(株)I·system制、亮度不均解析装置Eye-Scale3,测定图1所示的亮度测定线上的正面方向中的亮度不均(均匀度)。
亮度以该测定位置的最大值进行评价。将距离图1所示的中心亮度测定位置2最近的亮度最大值作为Cmax、最近的亮度最小值作为Cmin、亮度测定线3上的亮度平均值作为Cave,使用下式计算亮度不均。
·亮度不均(均匀度)(%)=100×(Cmax-Cmin)÷Cave
评价用背光结构使用下述结构。
(荧光管)
直径:3mm
根数:8根
相邻间隔(间距):28mm
管中心与反射板的距离(下侧):5mm
管中心与光扩散板的距离(上侧)10mm
根据下述内容判定亮度不均的结果,将A级或B级作为合格。
A级:亮度不均小于43%
B级:亮度不均为43%以上小于46%
C级:亮度不均为46%以上。
(9)涂布层的密合性
将“Cellotape”(注册商标)CT-405(米其邦(株)制、18mm宽)贴在白色反射膜的涂布层侧,从Cellotape上部开始用橡皮擦拭,除去非密合部分,使其在90度方向剥离。对于各白色反射膜测定3片样品,根据下述内容判定评价结果。
A级:在全部3片样品中涂布层均未剥离。
B级:在任一个样品中存在点状剥离的部分。
C级:密合部分面积的50%以上剥离。
(实施例1)
“球状粒子A的制造方法”
在具备搅拌装置和温度计和氮气导入管的容量1升的四颈瓶中,投入7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形成交联结构的多官能单体投入10重量份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作为受阻胺类聚合性化合物投入3重量份甲基丙烯酸2,2,6,6-四甲基-4-哌啶基酯、作为苯并三唑类聚合性化合物投入10重量份2-(2’-羟基-5’-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苯基)-2H-苯并三唑、作为聚合引发剂投入1重量份月桂酰过氧化物。进而作为该溶液的分散稳定剂加入1重量份聚乙烯醇(PVA-224、可乐丽(株)制)及200重量份水。使用均质混合器以9000rpm的旋转数将它们搅拌3分钟,使聚合性化合物分散于水中。然后,将该分散液加热2小时至75℃,维持该温度进行反应,进而升温至90℃共聚反应3小时。
如上所述使其反应后,将分散液冷却至室温。使用网眼40μm的筛网过滤器过滤该分散液除去凝集物等。得到的分散液中没有凝集物,该分散液的过滤性非常好。
在经上述过滤的分散液中分散的树脂粒子的平均粒径为6.4μm,该树脂粒子为圆球状。
如上所述按照常用方法洗涤树脂粒子的分散液后,进行过滤,分离树脂粒子和分散介质,使分离的树脂粒子干燥。然后经过分级得到球状粒子A(变异系数28%)。
“白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
按以下方法准备涂布液。即,一边搅拌一边添加10.0gHALSHYBRID(注册商标)UV-G13(丙烯酸类共聚物、浓度40%的溶液、折射率1.49、(株)日本触媒制)、5.0g乙酸乙酯、0.3g球状粒子A(折射率1.49),形成涂布液。在250μm多孔质的双轴拉伸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东丽株式会公司制Lumirror(注册商标)E6SL)的一面上,使用松尾产业(株)制棒涂器编号12,涂布该涂布液,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实施例2)
按以下方法准备涂布液。即,一边搅拌一边添加10.0gHALSHYBRID(注册商标)UV-G13(丙烯酸类共聚物、浓度40%的溶液、折射率1.49、(株)日本触媒制)、5.5g乙酸乙酯、0.6g球状粒子A(折射率1.49),形成涂布液。在250μm多孔质的双轴拉伸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东丽株式会公司制Lumirror(注册商标)E6SL)的一面,使用松尾产业(株)制棒涂器编号12,涂布该涂布液,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实施例3)
按以下方法准备涂布液。即,一边搅拌一边添加10.0gHALSHYBRID(注册商标)UV-G13(丙烯酸类共聚物、浓度40%的溶液、折射率1.49、(株)日本触媒制)、6.5g乙酸乙酯、1.0g球状粒子A(折射率1.49)形成涂布液。在250μm的多孔质的双轴拉伸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东丽株式会公司制Lumirror(注册商标)E6SL)的一面,使用松尾产业(株)制棒涂器编号12,涂布该涂布液,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实施例4)
“球状粒子B的制造方法”
除了将7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改为3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40重量份苯乙烯之外,与实施例1的球状粒子A同样地操作,得到球状粒子B。所得球状粒子的平均粒径为6.5μm。
“白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
按以下方法准备涂布液。即,一边搅拌一边添加10.0gHALSHYBRID(注册商标)UV-G13(丙烯酸类共聚物、浓度40%的溶液、折射率1.49、(株)日本触媒制)、5.0g  酸乙酯、1.0g球状粒子B(折射率1.49),形成涂布液。在250μm的多孔质的双轴拉伸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东丽株式会公司制Lumirror(注册商标)E6SL)的一面,使用松尾产业(株)制棒涂器编号12,涂布该涂布液,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实施例5)
“球状粒子C的制造方法”
除了将7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改为5重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65重量份苯乙烯之外,与实施例1的球状粒子A同样地操作,得到球状粒子C。所得的球状粒子的平均粒径为6.2μm。
“白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
按以下方法准备涂布液。即,一边搅拌一边添加10.0gHALSHYBRID(注册商标)UV-G13(丙烯酸类共聚物、浓度40%的溶液、折射率1.49、(株)日本触媒制)、5.0g乙酸乙酯、1.0g球状粒子C(折射率1.49),形成涂布液。在250μm的多孔质的双轴拉伸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东丽株式会公司制Lumirror(注册商标)E6SL)的一面,使用松尾产业(株)制12号棒涂器,涂布涂布液,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实施例6)
按以下方法准备涂布液。即,一边搅拌一边添加10.0gHALSHYBRID(注册商标)UV-G720T(丙烯酸类共聚物、浓度40%的溶液、折射率1.49、(株)日本触媒制)、7.0g乙酸乙酯、1.7g球状粒子A(折射率1.49),形成涂布液。在225μm的多孔质的双轴拉伸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东丽株式会公司制Lumirror(注册商标)E6SR)的一面,使用松尾产业(株)制12号棒涂器,涂布该涂布液,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实施例7)
除了将形成涂布层的涂布液中的乙酸乙酯的量改为10g、球状粒子A的量改为2.7g之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操作设置涂布层,得到白色膜。
(实施例8)
除了将形成涂布层的涂布液中的乙酸乙酯的量改为15g、球状粒子A的量改为4.8g之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操作设置涂布层,得到白色膜。
(实施例9)
除了将形成涂布层的涂布液中的乙酸乙酯的量改为25g、球状粒子A的量改为9.2g之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操作设置涂布层,得到白色膜。
(实施例10)
除了将形成涂布层的涂布液中的乙酸乙酯的量改为40g、球状粒子A的量改为16g之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操作设置涂布层,得到白色膜。
(实施例11)
除了将形成涂布层的涂布液中的乙酸乙酯的量改为90g、球状粒子A的量改为36g之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操作设置涂布层,得到白色膜。
(比较例1)
按以下方法准备涂布液。即,一边搅拌一边添加10.0gHALSHYBRID(注册商标)UV-G13(丙烯酸类共聚物、浓度40%的溶液、折射率1.49、(株)日本触媒制)、10.0g乙酸乙酯,形成涂布液。在250μm的多孔质的双轴拉伸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白色膜(东丽株式会公司制Lumirror(注册商标)E6SL)的一面,使用12号松尾产业(株)制棒涂器,涂布该涂布液,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比较例2)
除了球状粒子为丙烯酸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制TECHPOLYMER(注册商标)MBX系列、MB30X-8、折射率1.49、平均粒径8.0μm、变异系数CV32%)之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制作,得到白色反射膜。
(比较例3)
除了球状粒子为聚苯乙烯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制TECHPOLYMER(注册商标)SBX系列、SBX-8、折射率1.59、平均粒径8.0μm、变异系数CV37%)之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制作,得到白色反射膜。
(比较例4)
除了球状粒子为无孔质苯胍胺·甲醛缩合物粒子((株)日本触媒制Epostar(注册商标)、Epostar M05、折射率1.66、平均粒径5.2μm、变异系数CV35%)之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制作,得到白色反射膜。
(比较例5)
按以下方法准备涂布液。即,一边搅拌一边添加10.0gHALSHYBRID(注册商标)UV-G720T(丙烯酸类共聚物、浓度40%的溶液、折射率1.49、(株)日本触媒制)、25g乙酸乙酯、9.2g有机硅粒子(GE东芝有机硅(株)制TOSPEARL(注册商标)、TOSPEARL 125、折射率1.42),形成涂布液。在由225μm的多孔质的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的白色膜(东丽株式会公司制Lumirror(注册商标)E6SR)的一面,使用松尾产业(株)制12号棒涂器,涂布该涂布液,在120℃、1分钟的干燥条件下设置涂布层。
[表1]
Figure G2008800099895D00211
Figure G2008800099895D00221
通过各实施例、比较例的对比可知以下内容。
(耐光性)
·涂布层中的球状粒子含有紫外线吸收剂及光稳定剂的实施例1~11与涂布层中没有球状粒子的比较例1相比,具有相同或在比较例1以上的耐光性。由此可知,即使在涂布层中加入球状粒子,只要其球状粒子含有紫外线吸收剂及光稳定剂,则可以保持耐光性。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使用不含苯乙烯作为共聚单体的球状粒子A的实施例1~3,6~11,与使用含有苯乙烯作为共聚单体的球状粒子B、C的实施例4,5、及没有球状粒子的比较例1相比,耐光性良好。由此可知,通过选择球状粒子的单体组成,即使在涂布层中加入球状粒子,也可以提高耐光性。
·另一方面,涂布层中的球状粒子不含紫外线吸收剂也不含光稳定剂的比较例2~4,与涂布层中没有球状粒子的比较例1相比,其耐光性差。
(亮度提高)
·将涂布层中的球状粒子与粘合剂树脂的折射率差相同的实施例1~3进行对比,可知随着满足R>H的球状粒子的数量增加,亮度提高。
·将满足R>H的球状粒子的数量基本相同的实施例3~5进行对比,可知球状粒子与粘合剂树脂的折射率差越小,亮度越提高。
·将满足R>H的球状粒子的数量基本相同的实施例5和比较例4进行对比,可知若折射率差小于0.10则亮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特别是比较例4与涂布层中没有球状粒子的比较例1相比,亮度变差,仅含有满足R>H的球状粒子,不能使亮度提高,由此可知必须使折射率差小于0.10。需要说明的是,将满足R>H的球状粒子的数量基本相同的比较例2和比较例3进行对比,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
(亮度不均改善、密合性)
·将仅涂布层中球状粒子含量改变的实施例6~11进行对比,可知随着含量增加,亮度不均改善,但密合性降低。另外,由实施例9可知,若含量在特别优选的65~75重量%的范围内,则亮度不均改善与密合性均变得良好,两者达到平衡。
·将涂布层中的球状粒子的含量相同的实施例9和比较例5进行对比,可知变异系数CV小于20%的比较例5与变异系数CV为20%以上的实施例9相比,亮度不均改善的情况差。

Claims (9)

1.一种白色反射膜,所述白色反射膜在白色膜的至少一面上层合含有有机类球状粒子的涂布层,所述有机类球状粒子含有紫外线吸收剂及/或光稳定剂,球状粒子相对于所述涂布层整体的含量为55~80重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反射膜,其中,形成所述涂布层的球状粒子与粘合剂树脂的折射率差的绝对值小于0.1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反射膜,其中,所述球状粒子的变异系数CV为20%以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反射膜,其中,所述球状粒子中含有的紫外线吸收剂为选自苯并三唑类、二苯酮类、草酰苯胺类、氰基丙烯酸酯类、三嗪类、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锆、及氧化铈中的至少一种紫外线吸收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反射膜,其中,所述球状粒子中含有的光稳定剂为受阻胺类的光稳定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反射膜,其中,所述球状粒子为使所述紫外线吸收剂及/或光稳定剂共聚而得到的球状粒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反射膜,其中,所述球状粒子由选自丙烯酸共聚物、聚苯乙烯共聚物、及由丙烯酸类乙烯基单体和苯乙烯类乙烯基单体形成的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构成。
8.一种侧光型液晶背光,所述侧光型液晶背光设置有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白色反射膜,其涂布层面朝向光源侧。
9.一种直下型液晶背光,所述直下型液晶背光设置有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白色反射膜,其涂布层面朝向光源侧。
CN2008800099895A 2007-05-08 2008-04-17 白色反射膜 Active CN1016469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23064/2007 2007-05-08
JP2007123064 2007-05-08
JP2008001982 2008-01-09
JP001982/2008 2008-01-09
PCT/JP2008/057472 WO2008139824A1 (ja) 2007-05-08 2008-04-17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6962A CN101646962A (zh) 2010-02-10
CN101646962B true CN101646962B (zh) 2012-03-07

Family

ID=40002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099895A Active CN101646962B (zh) 2007-05-08 2008-04-17 白色反射膜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262715B2 (zh)
KR (1) KR101260102B1 (zh)
CN (1) CN101646962B (zh)
TW (1) TWI459045B (zh)
WO (1) WO20081398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237267A (ja) * 2013-06-07 2014-12-18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発泡シート、光反射板、バックライトパネル、及び発泡シートを作製するための樹脂シート、並びに発泡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07272091A (zh) * 2013-08-07 2017-10-20 帝人杜邦薄膜日本有限公司 白色反射膜
US10743412B2 (en) 2014-02-27 2020-08-11 Shin-Etsu Chemical Co., Ltd. Substrate and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CN107111014B (zh) * 2015-01-05 2020-05-19 帝人薄膜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膜及使用该膜的直下型面光源
EP3282290B1 (en) * 2016-08-09 2018-10-17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osition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n ophtalmic lens comprising an encapsulated light-absorbing additiv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72501B2 (ja) * 2000-07-12 2012-02-08 東レ株式会社 面光源反射部材用白色フィルム
JP4727851B2 (ja) * 2001-06-27 2011-07-20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耐光性に優れたスチレン系微粒子集合体、該集合体を用いた光拡散剤および該集合体の製造方法
JP4681791B2 (ja) * 2002-08-22 2011-05-11 恵和株式会社 反射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04226604A (ja) * 2003-01-22 2004-08-12 Sekisui Plastics Co Ltd 合成樹脂粒子、光拡散板、液晶表示装置用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070253A (ja) * 2003-08-22 2005-03-17 Toppan Printing Co Ltd 表示装置背面光源用反射シート
JP4423924B2 (ja) * 2003-10-16 2010-03-03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反射シート
JP4574978B2 (ja) * 2003-11-28 2010-11-04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複合粒子及び分散体
JP2006023422A (ja) 2004-07-07 2006-01-26 Panac Co Ltd 積層反射板
JP4777638B2 (ja) 2004-11-19 2011-09-21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反射フィルム
JP2006243084A (ja) * 2005-03-01 2006-09-14 Denki Kagaku Kogyo Kk 光拡散板
JP2006267592A (ja) * 2005-03-24 2006-10-05 Soken Chem & Eng Co Ltd 光拡散板
JP2007041441A (ja) * 2005-08-05 2007-02-15 Toray Ind Inc 面光源反射部材用白色フィルム
JP2007086417A (ja) * 2005-09-22 2007-04-05 Mitsubishi Gas Chem Co Inc 光拡散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6962A (zh) 2010-02-10
JP5262715B2 (ja) 2013-08-14
TWI459045B (zh) 2014-11-01
KR20100017680A (ko) 2010-02-16
WO2008139824A1 (ja) 2008-11-20
TW200900748A (en) 2009-01-01
KR101260102B1 (ko) 2013-05-02
JPWO2008139824A1 (ja) 2010-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90796B2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CN101542325B (zh) 白色反射膜
CN101529281B (zh) 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膜
TWI408405B (zh) 光學膜複合物
US20060291055A1 (en) Diffuse Multilayer Optical Article
US7794829B2 (en) Reflector having high light diffusion
JP2010501985A (ja) ディスプレイデバイスに好適なバックライト
CN101646962B (zh) 白色反射膜
JP5532799B2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5098834B2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2008286907A (ja) 反射用積層体
JP5749005B2 (ja)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KR100804062B1 (ko) 액정 백라이트 유니트용 광확산필름
KR101113214B1 (ko) 고휘도 광학필름
KR20110072348A (ko) 고휘도 광학필름
KR20110138977A (ko) 고휘도 광학필름
KR20110138978A (ko) 고휘도 광학필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