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41200B - 合模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合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41200B
CN101641200B CN200880009859.1A CN200880009859A CN101641200B CN 101641200 B CN101641200 B CN 101641200B CN 200880009859 A CN200880009859 A CN 200880009859A CN 101641200 B CN101641200 B CN 1016412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mponent
mold closing
closing mechanism
retain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0985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41200A (zh
Inventor
冈田则人
田村惇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41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12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412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120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64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1761Means for guiding movable mould supports or injection units on the machine base or frame; Machine bases o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2045/1784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9C2045/1792Machine parts driven by an electric motor, e.g. electric servomotor
    • B29C2045/1793Machine parts driven by an electric motor, e.g. electric servomotor by an electric linear mo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64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 B29C2045/645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using magnetic mean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合模装置,其具备线性电动机、利用上述线性电动机的可动元件相对于固定元件的相对移动进行模具开闭,其中:具有配设上述固定元件的第一部件和与上述固定元件相对地配设有上述可动元件的第二部件;上述第一部件连接在配设定模的固定台板上;上述第二部件连接在配设动模的可动台板上;在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上配设多个上述固定元件和上述可动元件的组,使上述动模相对于上述定模进退时一组上述固定元件与上述可动元件之间产生的吸附力与另一组上述固定元件与上述可动元件之间产生的吸附力大致对称地作用。通过这样提供能够减轻驱动模具开闭的线性电动机的磁力引起的部件变形的合模装置。

Description

合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合模装置,尤其涉及利用线性电动机的驱动进行模具开闭的合模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射出成型机从射出装置的射出喷嘴喷射树脂,填充到定模与动模之间的型腔空间内,经过使其固化获得成型品。并且,配设有用来使动模相对于上述定模移动,进行闭模、合模和开模的合模装置。
该合模装置有通过往油压缸内提供油来驱动的油压式合模装置和利用电动机驱动的电动式合模装置,但该电动式合模装置由于控制性好、不会污染周围环境,而且能量效率高,因此被大量使用。此时,通过驱动电动机使滚珠丝杠旋转产生推力,用肘节机构放大该推力来产生大的合模力。
但是,上述结构的电动式合模装置由于使用肘节机构,因此由于在该肘节机构的特性上难以改变合模力,响应性和稳定性差,在成型过程中不能控制合模力。因此,提供过能够直接将滚珠丝杠产生的推力作为合模力使用的合模装置。此时,由于电动机的转矩与合模力成比例,因此能够在成型过程中控制合模力。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的合模装置不仅滚珠丝杠的耐负荷性低、不能产生大的合模力,而且,电动机产生的转矩脉动会使合模力变动。并且,为了产生合模力,需要一直给电动机提供电流,电动机的功耗量和发热量大,因此相应地要增大电动机的额定功率,增加了合模装置的成本。
因此,考虑过在模开闭动作中使用线性电动机、在合模动作中利用了电磁铁的吸附力的合模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05/090052号手册
但是,在线性电动机的固定元件(永久磁铁或电磁铁)与可动元件(电磁铁或永久磁铁)之间作用吸附力。因此,至少在像专利文献1那样沿水平方向相对地配置固定元件和可动元件的情况下,有可能该吸附力对配设可动元件或固定元件的部件产生力矩作用,使该部件变形。
图1为用来说明受线性电动机的固定元件与可动元件之间的吸附力的影响产生的问题的图。图1用虚线表示了由水平方向相对配置的固定元件129和可动元件131构成的线性电动机128中的吸附力使滑动底座Sb和框体Fr变形的样子。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够减轻驱动模具开闭的线性电动机的磁力引起的部件的变形的合模装置。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为一种合模装置,其具备线性电动机、利用上述线性电动机的可动元件相对于固定元件的相对移动进行模具开闭,其特征在于:具有配设上述固定元件的第一部件和与上述固定元件相对地配设有上述可动元件的第二部件;上述第一部件连接在配设定模的固定台板上;上述第二部件连接在配设动模的可动台板上;在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上配设多个上述固定元件和上述可动元件的组,使上述动模相对于上述定模进退时一组上述固定元件与上述可动元件之间产生的吸附力与另一组上述固定元件与上述可动元件之间产生的吸附力大致对称地作用。
通过这样的合模装置能够减轻驱动模具开闭的线性电动机的磁力引起的部件变形。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上这样配设:使一组上述固定元件与上述可动元件之间产生的吸附力与相邻的另一组上述固定元件与上述可动元件之间的吸附力大致对称地作用。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上配设多个使上述吸附力大致对称作用地配设的两组上述固定元件和上述可动元件。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以分别相对于水平面具有角度地相对的方式配设有多组上述固定元件和上述可动元件。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以相对于水平面大致成直角地相对的方式配设有上述可动元件和上述固定元件。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上形成凹凸部分,并相互间隙配合。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部件上形成有将上述固定元件配设在侧面的沟槽;上述固定元件配设在上述沟槽的两个侧面的每个上。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部件上形成有多个上述沟槽;上述固定元件配设在至少2个沟槽之间形成的凸起部的两个侧面上。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固定元件与上述第一部件之间配设有磁性体的薄板。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部件与上述线性电动机之间具有一端固定在上述第一部件上的力矩吸收部件。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线性电动机对称地配置在引导上述可动元件的引导部件上。
发明的效果:如果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可以减轻驱动模具开闭的线性电动机的磁力引起的部件变形的合模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用来说明受线性电动机的固定元件与可动元件之间的吸附力的影响产生的问题的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中模具装置和合模装置的闭模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中模具装置和合模装置的开模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为用来说明第一实施形态中线性电动机的配设例的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5为用来说明第一实施形态中线性电动机的配设例的图4的B-B线剖视图;
图6为用来说明第一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的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7为用来说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第二变形例的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8为用来说明第二实施形态中线性电动机的配设例的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9为用来说明第二实施形态中线性电动机的配设例的图8的C-C线剖视图;
图10为用来说明第二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的图2的A-A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优形态。
首先参照图2至图5说明适用本发明的射出成型机的合模装置。图2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中模具装置和合模装置的闭模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为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中模具装置和合模装置的开模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和图3所示的合模装置10支持在由设置在射出成型机的框体Fr上的2根轨道构成的导轨Gd上。固定台板11搭载在框体Fr上,用螺栓等固定。与固定台板11相对配设有后台板13。在固定台板11与后台板13之间架设有4根作为连接构件的连接杆14(图中只表示了2根)。可动台板12在与固定台板11相对的状态下沿连接杆14朝模具开闭方向进退自由(图中沿左右方向移动自由)地配设。为此,在可动台板12上形成有供连接杆14贯穿的引导孔(图中没有表示)。
另外,本说明书中将模具开闭方向即可动台板12的移动方向称为水平方向,将与可动台板12移动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垂直方向。
在连接杆14的前端部(图中的右端部)形成第1螺纹部(图中没有表示),连接杆14通过将螺母n1拧紧在第1螺纹部上固定在固定台板11上。在各连接杆14的后端部(图中左端部),一体形成有外径比连接杆14小的引导柱21。该引导柱21从后台板13的后端面(图中左端面)向后方突出地延伸。在各引导柱21的靠近后台板13的后端面的地方,形成有第2螺纹部(图中没有表示),固定台板11和后台板13通过将螺母n2拧紧在第2螺纹部上而固定。虽然与连接杆14一体地形成引导柱21,但也可以与连接杆14分体地形成引导柱21。这里,后台板13用图中没有表示的支腿横跨滑动底座Sb地固定在框体Fr上。
并且,定模15固定在固定台板11上,动模16固定在可动台板12上。由定模15和动模16构成模具装置19。利用可动台板12的进退使动模16相对于定模15移动,进行闭模、合模和开模。另外,当进行合模时,在定模15与动模16之间形成型腔空间,从射出装置17的射出喷嘴18射出的作为成型材料的树脂填充到型腔空间内。
与可动台板12平行配设的作为磁性体的吸附板22在后台板13的后方沿各引导柱21进退自由地配设,用引导柱21引导。另外,在吸附板22的与各引导柱21相对应的地方形成有供引导柱21贯穿的引导孔23。引导孔23包括在前端面(图中右端面)开口的粗径部分24和与之相连的细径部分25。粗径部分24收容螺母n2。细径部分25具有在吸附板22的后端面上开口、供引导柱21滑动的滑动面。吸附板22用引导柱21引导,但吸附板22不仅可以用引导柱21引导,还可以用导轨Gd引导。或者不使用引导柱21,而仅用导轨Gd引导。
为了使可动台板12进退,在与可动台板12连接的吸附板22与框体Fr之间配设线性电动机28作为模具开闭用的驱动部。
当线性电动机28的驱动使可动台板12前进(图中向右方向移动),动模16与定模15相抵接时,闭模结束。为了能够在闭模结束后接着进行合模,在后台板13与吸附板22之间配设电磁铁单元37作为合模用的驱动单元。并且,连接可动台板12和吸附板22的拉杆39贯穿后台板13和吸附板22地延伸。拉杆39在闭模和开模时与吸附板22的进退相连动使可动台板12进退,在合模时将电磁铁单元37产生的合模力传递给可动台板12。另外,由框体Fr、固定台板11、可动台板12、后台板13、吸附板22、线性电动机28、电磁铁单元37和拉杆39等构成合模装置10。
电磁铁单元37具有配设在后台板13一侧的电磁铁49和配设在吸附板22一侧的吸附部分51。在后台板13的后端面的规定部位——即比拉杆39稍微靠上和稍微靠下的部位,互相平行地形成有2个截面形状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矩形的沟槽45作为配设线圈的部分。在沟槽45之间形成有截面形状为矩形的磁芯46;在后台板的磁芯46以外的部位,形成轭铁47。线圈48缠绕在磁芯46上。
并且,在吸附板22前端面的规定部位——即吸附板22上包围拉杆39、与电磁铁49相对的部位,设置有吸附部分51。另外,后台板13的磁芯46和轭铁47以及吸附板22用电磁层叠钢板形成,所述电磁层叠钢板通过层叠由强磁性体构成的薄板而形成。并且,虽然与后台板13分体配设电磁铁49、与吸附板22分体配设吸附部分51,但也可以作为后台板13的一部分形成电磁铁,作为吸附板22的一部分形成吸附部分。并且,不一定非要使用电磁层叠钢板不可,也可以使用由相同材料构成的铁心形成磁芯46和轭铁47。这样能够高精度地设定间隙之间的距离。
因此,电磁铁单元37中当给沟槽45内的线圈48提供电流时,电磁铁49被励磁,吸引吸附部分51产生合模力。
拉杆39的后端部(图中左端部)与吸附板22连接,前端部与可动台板12连接。合模时,由于吸附板22前进,因此拉杆39前进,由此使可动台板12前进。并且,开模时,由于吸附板22后退(向图中左方向移动),因此拉杆39后退,由此可动台板12后退。
为此,在后台板13的中央部位设置了供拉杆39贯穿的孔41。并且在吸附板22的中央部位形成有供拉杆39贯穿的孔42。而且,在孔41的探到前端部的开口处配设有滑动自由地支持拉杆39的套筒等轴承部件Br1。并且,在拉杆39的后端部形成螺纹43,旋转自由地支持在吸附板22上作为模厚调整机构的螺母44拧在螺纹43上。
在闭模结束的时刻,吸附板22靠近后台板13,在后台板13与吸附板22之间形成间隙δ。当间隙δ过小或过大时,不能够充分吸引吸附部分51,合模力变小了。最合适的间隙δ的值(距离或者尺寸)随模具装置19的厚度变化而变化。
因此,在螺母44的外周面形成大直径的齿轮(图中没有表示),在吸附板22上配设作为模厚调整用驱动部的模厚调整用电动机(图中没有表示),安装在模厚调整用电动机输出轴上的小直径齿轮与螺母44外周面上形成的齿轮相啮合。
当与模具装置19的厚度相对应驱动模厚调整用电动机使作为模厚调整机构的螺母44相对于螺纹43旋转预定的量时,调整拉杆39相对于吸附板22的位置,调整吸附板22相对于固定台板11和可动台板12的位置,能够使间隙δ为最合适的值。即,通过改变可动台板12与吸附板22的相对位置进行模厚的调整。
该模厚调整为粗调整随模厚的变化而变化的间隙δ的距离的调整,例如0.1mm级的微调整通过改变吸附板22在滑动底座Sb上的位置或者改变后台板13在导轨Gd上的位置来进行。合模装置10通过将吸附板22安装在从滑动底座Sb上垂直竖起安装的安装板27上,调整夹在吸附板22与安装板27之间的垫片的厚度,微调间隙δ的距离。另外,安装板27具有加强筋27a,即使安装板27上作用有合模力的反作用力,安装板27的安装面也不会产生歪斜地维持着垂直度。
并且,为了保持电磁铁与吸附板的平行度,最好夹着大小与电磁铁或吸附板的整个面相同的垫片,但很难使用厚度一样的这样大小的垫片。因此,在例如用螺栓紧固近似四边形的吸附板的四个拐角附近的情况下,仅在紧固的4个地方附近夹入小的垫片。在这种情况下,在没有夹垫片的部分形成间隙,有可能产生吸附板变形使平面度变差,或者相对于底座的平行度变差的问题。
另外,由模厚调整用电动机、齿轮、螺母44和拉杆39等构成模厚调整装置。并且,用齿轮构成将模厚调整用电动机的旋转传递给螺母44的旋转传递部。并且,由螺母44和螺纹43构成运动方向改变部,运动方向改变部将螺母44的旋转运动变换成拉杆39的直线运动。
下面说明合模装置10的动作。
首先,闭模时,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给线性电动机28的线圈(后述的线圈35)供电。由此,线性电动机28被驱动,可动台板12与吸附板22一起前进,如图2所示动模16与定模15相抵接。此时,用垫片微调吸附板22的位置的结果是在后台板13与吸附板22之间——即在电磁铁49与吸附部分51之间形成能够获得目标合模力F的最合适的间隙δ。另外要说的是,闭模所需的力与合模力相比十分小。
接着,继续给线圈48供电,用电磁铁49的吸附力吸引作为磁性体的吸附板22的吸附部分51。由此,吸附力作为合模力通过吸附板22和拉杆39被传递给可动台板12,进行合模。
并且,使合模力为目标设定值地决定提供给线圈48的电流值,给线圈48提供电流进行合模。在进行合模的期间,射出装置17中熔融的树脂从射出喷嘴18射出,填充到模具装置19的型腔空间内。
当型腔空间内的树脂固化时,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停止给线圈48供电。此时,即使停止给线圈48供电,吸附部分51中也残留有磁力,因此给线圈48提供方向与进行合模时的方向相反的电流,消除吸附部分51中残留的磁力。接着,给线性电动机28的线圈提供方向相反的电流。由此,线性电动机28被驱动,可动台板12后退,如图3所示那样动模16移动到后退极限位置,进行开模。
上述结构的合模装置10将垫片夹在安装板27与吸附板22之间调整间隙δ的距离的作业需要花费时间和人力。并且能够调整的距离依存于垫片的厚度,因此存在难以进行高精度的调整的问题。而且,如果安装板27与吸附板22之间产生间隙,则由吸附板22和安装板27所构成的磁回路变动,不能高精度地控制合模力。
因此本实施形态的合模装置10实际上使吸附板22的与构成电磁铁的后台板13相对的面(即形成间隙δ的相对面)稍微倾斜,使后台板13和吸附板22中的两者或者其中的某一个沿垂直方向移动,通过这样实质上调整间隙δ的距离。由于根据由倾斜角度决定的比率缩小垂直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就成了水平方向的移动距离(即间隙δ的调整距离),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微调。
下面详细说明线性电动机28。图4为用来说明第一实施形态中线性电动机的配设例的图2的A-A线剖视图。并且图5为用来说明第一实施形态中线性电动机的配设例的图4的B-B线剖视图。
如图4所示,第一实施形态的合模装置10在框体Fr上形成2个在A-A线剖视图中关于经过拉杆39的中心的铅垂轴Z对称的沟槽61(凹陷部)。并且,在2个沟槽61之间形成突出于滑动底座Sb的凸起部62。凸起部62的两个侧面分别形成与水平面大致垂直、并且与吸附板22移动的方向(模具开闭方向)平行的平面。因此例如沟槽61的截面为由大致水平的底边和与该底边近似垂直的边构成的矩形(コ字形)形状。如图5所示,2个沟槽61与吸附板22移动的方向平行地延伸。
在滑动底座Sb上形成2个在A-A线剖视图中关于铅垂轴Z对称、并且其(凸起部71的)一部分进入框体Fr的沟槽61中的凸起部71。至少每个凸起部71的内侧侧面(即与框体Fr的凸起部62的侧面相对的侧面)形成大致与水平面垂直、并且与吸附板22移动的方向(模具开闭方向)平行,或者与凸起部62相对的侧面平行的平面。因此,例如凸起部71具有由大致水平的底边和与该底边近似垂直的边构成的矩形(コ字形)形状。如图5所示,2个凸起部71与吸附板22移动的方向平行地延伸而形成。
在这种结构中,线性电动机28由配设在框体Fr上的固定元件29和配设在滑动底座Sb上的可动元件31构成。
固定元件29至少与吸附板22移动的范围相对应地配设在框体Fr的凸起部62的两个侧面(即滑动底座Sb的与凸起部71内侧的侧面相对的侧面)上。如图5所示,固定元件29具有磁芯34和卷绕到各磁极齿33上的线圈35,所述磁芯34形成有多个以预定的间距朝可动元件31突出的磁极齿33。另外,磁极齿33互相平行地形成在与吸附板22移动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
可动元件31配设在固定吸附板22下端的滑动底座Sb的凸起部71的内侧侧面上预定的范围内。可动元件31具有磁芯和在磁芯上延伸形成在磁芯上的永久磁铁(图中没有表示)。永久磁铁通过使N极和S极的各个磁极互相交错、并且以与磁极齿33的间距相同的间距励磁而形成。
这样一来,可动元件31和固定元件29在与水平面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相对。并且关于铅垂轴Z对称地配设2台线性电动机28。
当线性电动机28的固定元件29的长度为Lp、可动元件31的长度为Lm、吸附板22(可动台板12)的行程为Lst时,与线性电动机28产生的最大推力相对应地设定长度Lm。并且,满足Lp>Lm+Lst这样的关系地设定长度Lp。
如图4所示,滑动底座Sb的两侧通过引导座Gb支持在导轨Gd上,能够沿固定元件29移动地支持可动元件31。滑动底座Sb沿导轨Gd延伸的方向延伸,覆盖可动元件31的上面。为此,如图3所示在后台板13下端的两侧设置形成让引导座Gb和滑动底座Sb穿过的空间81的支腿13a。
当给线圈35提供预定的电流驱动2台线性电动机28时,2台线性电动机28的可动元件31进退。伴随于此,滑动底座Sb、固定在滑动底座Sb上的吸附板22以及用拉杆39连接在吸附板22上的可动台板12进退,进行闭模和开模。此时,控制2台线性电动机28各自的吸附力(固定元件29与可动元件31的吸附力)的方向和大小使其在沿模具开闭方向直行的面上关于铅垂轴Z对称。
另外,虽然在固定元件29中配设永久磁铁、在可动元件31中配设线圈35,但也可以在固定元件中配设线圈、在可动元件中配设永久磁铁。此时,由于驱动线性电动机28时线圈不移动,因此容易进行给线圈提供电力用的布线。
另外,虽然在框体Fr上形成沟槽61,但也可以在滑动底座Sb中形成沟槽61,构成凸起部62。并且,也可以在框体Fr上构成凸起部71。此时,采用凸起部71固定在框体Fr上、凸起部62与滑动底座Sb一起进退的结构。
图4中箭头a1和a2表示线性电动机28驱动时固定元件29与可动元件31之间产生的磁力作用于框体Fr的吸附力。即,由2台线性电动机28对框体Fr的凸起部62作用背靠背的吸附力。这2个吸附力的方向和大小基本相同。因此,吸附力a1和a2几乎相抵消。由此减轻框体Fr的变形。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第一实施形态的合模装置10,能够减轻线性电动机28的磁力使框体Fr产生的变形。由此,能够提高线性电动机28直线前进的精度,进而能够减小成型不良的可能性。
并且,第一实施形态的合模装置10使用了2台线性电动机28。因此,与只具备一台线性电动机28时相比,能够减少将近一半的为了获得相同的推力而在一台线性电动机28中产生的磁力。从这一点上也能够有效地减轻框体Fr的变形。
另外,以上说明了框体Fr的凸起部62的两个侧面形成为与水平面大致垂直的例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将这两个侧面大致垂直的情形以外的情形排除在外。例如,这两个侧面也可以像图6所示那样地形成。
图6为用来说明第一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的图2的A-A线剖视图。图6中与图4相同的部分添加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图6中,框体Fr的凸起部62的两个侧面形成为至少与水平面具有角度的平面。此时,关于Z轴对称地配设的2台线性电动机28的固定元件29和可动元件31至少与水平面具有角度地相对。因此,产生相对于关于Z轴对称的凸起部62的吸附力。由此,能够获得该吸附力相互抵消的效果。另外,从吸附力相互抵消这一观点来看,希望固定元件29与可动元件31相对的角度越接近与水平面垂直越好。
而且,框体Fr的凸起部62的两个侧面也可以大致水平。图7为用来说明第一实施形态的第二变形例的图2的A-A线剖视图。图7中与图4相同的部分添加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图7中,在框体Fr上形成一个沟槽61(凹陷部)。在沟槽61的一个侧面(图7的例子中为左侧面)上形成凸起部62。凸起部62的上面和下面分别形成大致与吸附板22移动的方向(模具开闭方向)平行的水平面。
另一方面,滑动底座Sb的凸起部71具有大致垂直的部分和大致水平的部分,整体形成为L字形(图中为倒L字形),其大致水平的部分进入框体Fr的凸起部62的下面地配设。因此,滑动底座Sb用其大致水平的底面和凸起部71沿大致水平的方向形成コ字形状的沟槽。
在这种结构中,固定元件29配设在框体Fr的凸起部62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即2个大致水平的面)上。另一方面,可动元件31与固定元件29相对地配设在滑动底座Sb的底面及沟槽61的水平部分的上表面上。因此,固定元件29和可动元件31大致水平地相对。
此时,滑动底座的凸起部62上背靠背的作用着吸附力。其中,各吸附力的大小及方向大致相同。因此,吸附力a1和a2相互抵消。结果减轻框体Fr的变形。
另外,如果考虑作用在凸起部62上的重力的话,凸起部62,希望像图4或图6所示那样使凸起部朝重力方向凸起地形成凸起部62。
下面说明第二实施形态。图8为用来说明第二实施形态中线性电动机的配设例的图2的A-A线剖视图。并且,图9为用来说明第二实施形态中线性电动机的配设例的图8的C-C线剖视图。
如图8所示,在第二实施形态的合模装置10的框体Fr上,在A-A截面上相对于经过拉杆39的中心的铅垂轴Z对称地形成一个沟槽63(凹陷部)。沟槽63的两个侧面分别形成大致与水平面垂直、与吸附板22移动的方向(模具开闭方向)平行的平面。因此,例如沟槽63的截面为由大致水平的底边和与该底边近似垂直的边构成的矩形(コ字形)形状。如图9所示,沟槽63与吸附板22移动的方向平行地延伸而形成。
在滑动底座Sb上形成1个在A-A截面中关于铅垂轴Z对称、并且其(凸起部72的)一部分进入框体Fr的沟槽63中的凸起部72。凸起部72的两个侧面(即与框体Fr的沟槽63的侧面相对的侧面)形成大致与水平面垂直、并且与吸附板22移动的方向(模具开闭方向)平行,或者与沟槽63相对的侧面平行的平面。因此,例如凸起部72的形状为由大致水平的底边和与该底边近似垂直的边构成的矩形(コ字形)形状。如图9所示,凸起部72与吸附板22移动的方向平行地延伸而形成。
在这种结构中,线性电动机28由配设在框体Fr上固定元件29和配设在滑动底座Sb上的可动元件31构成。
可动元件31在规定的范围内配设在固定吸附板22下端的滑动底座Sb的凸起部72的两个侧面上。如图9所示,可动元件31具有磁芯34和卷绕到各磁极齿33上的线圈35,所述磁芯34形成有多个以预定的间距朝固定元件29突出的磁极齿33。另外,磁极齿33互相平行地形成在与吸附板22移动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
固定元件29至少与吸附板22移动的范围相对应地配设在框体Fr的沟槽63的两个侧面(即滑动底座Sb的与凸起部72的侧面相对的侧面)上。固定元件29具有磁芯和在磁芯上延伸、形成在磁芯上的永久磁铁(图中没有表示)。永久磁铁通过使N极和S极这各个磁极互相交错、并且以与磁极齿33的间距相同的间距励磁而形成。另外,第二实施形态在固定元件29与框体Fr之间配设磁性体的薄板91。薄板91为例如悬臂结构,截面形状为与框体Fr的沟槽63的形状一致的L字形截面形状,一端用螺栓92固定在框体Fr上,另一端为在吸附力的作用下变形的自由端。如图9所示,薄板91至少与配设了固定元件29的范围相对应地配设。
这样一来,可动元件31和固定元件29在与水平面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相对。并且关于铅垂轴Z对称地配设2台线性电动机28。
当给线圈35提供预定的电流驱动2台线性电动机28时,2台线性电动机28的可动元件31进退。伴随于此,滑动底座Sb、固定在滑动底座Sb上的吸附板22以及用拉杆39连接在吸附板22上的可动台板12进退,进行闭模和开模。此时,控制2台线性电动机28各自的吸附力(固定元件29与可动元件31的吸附力)的方向和大小使其在沿模具开闭方向直行的面上关于铅垂轴Z对称。
另外,虽然在固定元件29中配设永久磁铁、在可动元件31中配设线圈35,但也可以在固定元件中配设线圈、在可动元件中配设永久磁铁。此时,由于驱动线性电动机28时线圈不移动,因此容易进行给线圈提供电力用的布线。
图8中箭头a3和a4表示线性电动机28被驱动时固定元件29与可动元件31之间产生的磁力作用于滑动底座Sb的吸附力。即,由2台线性电动机28对滑动底座Sb的凸起部62作用背靠背的吸附力。这2个吸附力的方向和大小基本相同。因此,吸附力a3和a4几乎相抵消。由此减轻滑动底座Sb的变形。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第二实施形态的合模装置10,能够减轻线性电动机28的磁力带来的滑动底座Sb的变形。由此,能够提高线性电动机28直线前进的精度,进而能够减小成型不良的可能性。
并且,第二实施形态的合模装置10在框体Fr与固定元件29之间配设有磁性体的薄板91。因此,作用于框体Fr的吸附力通过薄板91变形被薄板91吸收。由此,能够减轻框体Fr的变形。这样一来,薄板91起吸收由吸附力在框体Fr上产生的力矩用的力矩吸收部件的作用。
而且,第二实施形态的合模装置10使用了2台线性电动机28。因此,与只具备一台线性电动机28时相比,能够减少将近一半的为了获得相同的推力而在一台线性电动机28中产生的磁力。从这一点上也能够有效地减轻框体Fr和滑动底座Sb的变形。
另外,也可以关于铅垂轴Z对称地配设多个与配设了2台线性电动机28的沟槽63相同的沟槽。
图10为用来说明第二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的图2的A-A线剖视图。图10中与图8相同的部分添加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图10中,在框体Fr上关于铅垂轴对称地形成2条沟槽64。并且在滑动底座Sb上与沟槽64相对应形成2个凸起部73。图10中由配设在2个沟槽64中的4个固定元件29和配设在2个凸起部73上的4个可动元件31来配设4台线性电动机28。
即,使一个固定元件29和可动元件31组中产生的吸附力与与该组相邻的固定元件29和可动元件31组中产生的吸附力大致关于铅垂轴对称地起作用地配设各固定元件29和可动元件31的组。
更具体为,配设了两个使吸附力大致对称地作用地配设的(配设在同一个沟槽64内的)两组固定元件29和上述可动元件31的套组(2台线性电动机的套组)。另外,虽然图中表示了该套组为2个时的例子,但该套组也可以是3个以上。
此时,对于框体Fr,通过使作用在沟槽64之间的凸起部65的两个侧面上的吸附力互相抵消,减轻其变形。并且,通过在各沟槽64的外侧侧面上配设磁性体的薄板91,减轻凸起部66的变形。
另一方面,对于滑动底座Sb,通过使作用在两个凸起部73的两个侧面上的吸附力互相抵消减轻其变形。
而且,在图10的例子中使用了4台线性电动机28。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为了获得相同的推力而在各线性电动机28中产生的磁力。从这一点上也能够有效地减轻框体Fr和滑动底座Sb的变形。
虽然以上详细叙述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特定的实施形态,在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或改变。
本国际专利申请主张基于2007年3月29日提出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07-089487号的优先权,将2007-089487号的全部内容引用到本国际专利申请中。

Claims (11)

1.一种合模装置,其具备线性电动机、利用上述线性电动机的可动元件相对于固定元件的相对移动进行模具开闭,其特征在于:
具有配设上述固定元件的第一部件和与上述固定元件相对地配设有上述可动元件的第二部件;
上述第一部件连接在配设定模的固定台板上;
上述第二部件连接在配设动模的可动台板上;
在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上配设多个上述固定元件和上述可动元件的组,使上述动模相对于上述定模进退时一组上述固定元件与上述可动元件之间产生的吸附力与另一组上述固定元件与上述可动元件之间产生的吸附力大致对称地作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上这样配设:使一组上述固定元件与上述可动元件之间产生的吸附力与相邻的另一组上述固定元件与上述可动元件之间的吸附力大致对称地作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上配设多个使上述吸附力大致对称作用地配设的两组上述固定元件和上述可动元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以分别相对于水平面具有角度地相对的方式配设有多组上述固定元件和上述可动元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以相对于水平面大致成直角地相对的方式配设有上述可动元件和上述固定元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部件和上述第二部件上形成凹凸部分,并相互间隙配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部件上形成有将上述固定元件配设在侧面的沟槽;
上述固定元件配设在上述沟槽的两个侧面的每个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部件上形成有多个上述沟槽;
上述固定元件配设在至少2个沟槽之间形成的凸起部的两个侧面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固定元件与上述第一部件之间配设有磁性体的薄板。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部件与上述线性电动机之间具有一端固定在上述第一部件上的力矩吸收部件。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线性电动机对称地配置在引导上述可动元件的引导部件上。
CN200880009859.1A 2007-03-29 2008-03-26 合模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412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89487/2007 2007-03-29
JP2007089487 2007-03-29
PCT/JP2008/055781 WO2008120647A1 (ja) 2007-03-29 2008-03-26 型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1200A CN101641200A (zh) 2010-02-03
CN101641200B true CN101641200B (zh) 2013-02-06

Family

ID=39808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0985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41200B (zh) 2007-03-29 2008-03-26 合模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08120647A1 (zh)
CN (1) CN101641200B (zh)
DE (1) DE112008000836T5 (zh)
TW (1) TW200904622A (zh)
WO (1) WO20081206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74443B2 (ja) * 2011-10-21 2015-09-09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機
CN102441805A (zh) * 2011-12-14 2012-05-09 珠海承鸥卫浴用品有限公司 电力永磁快速换模系统
JP5897933B2 (ja) * 2012-03-01 2016-04-06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機
JP5839482B2 (ja) * 2012-05-29 2016-01-06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機
CN102825774B (zh) * 2012-09-13 2013-04-10 无锡四方友信股份有限公司 Ibc内胆吹塑成型机模架
JP5976568B2 (ja) * 2013-02-14 2016-08-23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機
JP2014195963A (ja) * 2013-03-29 2014-10-16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機
JP6091978B2 (ja) * 2013-04-23 2017-03-08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機
CN111230065A (zh) * 2020-03-19 2020-06-05 燕山大学 电磁驱动的真空压铸机
JP2022157892A (ja) * 2021-03-31 2022-10-14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可動プラテン
CN114094778B (zh) * 2021-11-22 2024-04-12 合肥通控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硅钢片叠压设备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3957A (zh) * 2004-03-19 2007-03-21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合模装置及模厚调节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08450A (ja) * 1991-04-03 1992-10-30 Ricoh Co Ltd リニア直流モータ
JP3212801B2 (ja) * 1994-07-22 2001-09-25 株式会社ソキア リニアモータ
JP3832556B2 (ja) * 2000-02-25 2006-10-11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キャンド・リニアモータ
JP3538172B2 (ja) * 2000-09-29 2004-06-14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リニアモータ駆動装置
JP2002330577A (ja) * 2001-04-27 2002-11-15 Toshiba Mach Co Ltd リニアモータ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射出成形機
JP3910564B2 (ja) * 2003-07-11 2007-04-25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リニアモータ駆動直動装置
JP2006174583A (ja) * 2004-12-15 2006-06-29 Fanuc Ltd リニアモータ
JP2007089487A (ja) 2005-09-29 2007-04-12 Wakayamaken Nogyo Kyodo Kumiai Rengokai 組織培養によるリモニウム・シヌアータの大量増殖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3957A (zh) * 2004-03-19 2007-03-21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合模装置及模厚调节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8120647A1 (ja) 2010-07-15
TW200904622A (en) 2009-02-01
CN101641200A (zh) 2010-02-03
TWI356764B (zh) 2012-01-21
DE112008000836T5 (de) 2010-02-04
WO2008120647A1 (ja) 2008-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41200B (zh) 合模装置
CN101031405B (zh) 合模装置
CN100563995C (zh) 合模装置及合模方法
CN101505941B (zh) 合模装置
CN100534759C (zh) 合模装置及模厚调节方法
JP5456660B2 (ja) 型締装置
JP5000714B2 (ja) 型締装置及び型締装置制御方法
JP2008093987A (ja) 型締装置
JP5179109B2 (ja) 型締装置
JP4921036B2 (ja) 型締装置
JP3190600B2 (ja) 型締装置
JP5497398B2 (ja) 型締装置
JP4809126B2 (ja) 型締装置
CN102046352B (zh) 合模装置
JP5372331B2 (ja) 型締装置
JP4965372B2 (ja) 型締装置
JP2008105261A (ja) 型締装置
KR20070022222A (ko) 형체장치 및 형 두께 조정방법
CN103009544B (zh) 注射成型机
JP5014823B2 (ja) 型締装置
JP4745126B2 (ja) 型締装置
JP4842705B2 (ja) 型締装置
CN103057064A (zh) 注射成型机
CN103009546B (zh) 注射成型机
CN103009584B (zh) 注射成型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06

Termination date: 2015032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