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39605A - 快门器件与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快门器件与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39605A
CN101639605A CN200910165522A CN200910165522A CN101639605A CN 101639605 A CN101639605 A CN 101639605A CN 200910165522 A CN200910165522 A CN 200910165522A CN 200910165522 A CN200910165522 A CN 200910165522A CN 101639605 A CN101639605 A CN 1016396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r part
acting force
exposure
loading component
back curt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55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39605B (zh
Inventor
田中义治
村岛伸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396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96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396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960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8Shut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8Shutters
    • G03B9/28Roller blind or flexible plate

Abstract

一种摄像装置,包括:图像传感器和快门装置,所述快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部件、第二驱动部件、第一作用力施加装置和加载部件。

Description

快门器件与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快门器件和使用快门器件的摄像装置(摄像传感装置(imagesensing apparatus))。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成像装置的快门器件,采用这样一种快门器件,前叶片组(agroup of leading blade)和后叶片组(a group of trailing blade)在同一方向上顺序移动,通过使用所述两组叶片之间形成的狭长缝隙进行曝光操作。在所述快门器件中,设置了前叶片、转动地连接于前叶片的臂状部件和用于驱动臂状部件的前叶片驱动部件,如此前叶片被驱动。此外,类似地,设置了后叶片、转动地连接于后叶片的臂状部件和用于驱动臂状部件的后叶片驱动部件,如此后叶片被驱动。另外,随后,将主要描述后叶片的操作。
例如,在日本已公开专利No.2001-215555所描述的快门器件(这个快门器件将被称为“第一现有技术”),当预定启动(setting)(击发)部件(也被称为加载部件)被预定驱动部分驱动,后叶片驱动部件响应于该驱动操作而转动。后叶片驱动部件与在预定方向上被赋势的弹簧(具有弹性能量的弹簧)连接。所述弹簧是能够通过在一定方向上变形来增加预定方向上的作用力(被称为“过载”)的弹簧。具体地,当预定部件在预定方向上转动移动时,弹簧过载。
此外,后叶片驱动部件受电磁体的吸引,过载后,后叶片驱动部件的转动运动经过限制。进而,启动部件回到基准位置后(缩回后),通过停止向电磁体通电,对负荷力的限制被解除,后叶片驱动部件被弹簧的作用力高速驱动。因为,后叶片通过臂状部件与后叶片(快门后幕)连接,响应于后叶片驱动部件的驱动,每个后叶片高速地从快门孔径(shutter aperture)的打开位置向快门孔径的关闭位置移动。因此,后叶片驱动部件被过载的弹簧的作用力转动,后叶片(后快门幕)的关闭操作是响应于后叶片驱动部件的转动运动执行。
在根据第一现有技术的快门部件中,通过启动部件从一位置向另一位置运动,后叶片驱动部件在某一特定方向上转动,使得弹簧过载。此外,当后叶片驱动部件在上述的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时,每个后叶片向快门孔径打开位置移动。换句话说,伴随着后叶片驱动部件的转动动作,过载操作和后叶片的打开操作是同时进行的。因此,当弹簧处于过载状态时,每个后叶片必须处于打开位置,并且当弹簧处于过载状态时,每个后叶片不能处于快门孔径的关闭位置。
另一方面,有一种构造与第一现有技术中的不同的快门器件。例如,在日本已公开专利平11-95282描述的快门器件(该快门装置将被称之为“第二现有技术”),后叶片组的驱动系统除了后叶片的驱动部件以外还包括后叶片操作部件。
后叶片驱动部件连接到过载状态下的弹簧,并且后叶片操作部件通过臂状部件连接到每个后叶片。此外,在启动部件使后叶片驱动部件转动到预定位置以便过载弹簧之后,启动部件机械支撑该后叶片驱动部件。
而且,与后叶片驱动部件同轴转动的后叶片操作部件能够独立于后叶片驱动部件转动。具体地,当后叶片驱动部件转动以进行过载操作时,后叶片操作部件与启动部件的一部分接触,由此,后叶片操作部件被限制转动。因此,只有后叶片驱动部件是转动的,后叶片操作部件是不转动的。因此,与后叶片操作部件相连的每个后叶片能持续处于快门孔径的关闭位置。因此,根据第二现有技术,弹簧能够被过载并且保持每个后叶片处于快门孔径的关闭位置。此外,在弹簧处于过载状态时,也能够实现启动部件机械地支撑后叶片驱动部件。
随后,开始对电磁体通电且开始通过电磁体吸引保持后叶片驱动部件,此后启动部件移动以便解除启动部件和后叶片驱动部件的接触。响应于该解除操作,后叶片操作部件转动,由此,每个后叶片都移动到快门孔径的打开位置。如此,每个后叶片均能够进入快门孔径的打开位置并且保持弹簧的过载状态。然而,请注意,在这种状态下,启动部件不机械地支撑后叶片驱动部件。
同时,能够实时显示拍照(实时显示拍摄)的摄像装置包括能够在使用电子取景器(EVF,electronic viewfinder)的实时显示模式(live view mode)和使用基于光学观测系统的光学取景器的OVF(optical finder)模式间进行转换的摄像装置。
在所述摄像装置中,例如,一方面,快门幕在实时显示的模式下被打开,另一方面,快门幕在OVF模式下被关闭。
此外,近几年,在摄像装置中,在快门装置中的前幕和后幕中的前幕的功能被电子操作(例如,摄像元件(image sensor)中的逐行顺序复位操作)取代。
现在,根据第一现有技术,假设仅仅快门装置中的后幕被用于上述摄像装置。在本例中,后叶片驱动部件和后叶片整体地移动。因此,如果试图通过在特定方向上转动后叶片驱动部件以使得弹簧过载,每个后叶片均响应于弹簧的转动运动而移动到快门孔径的打开位置。因此,在弹簧过载状态下,快门幕(后幕)不能被关闭。
因此,例如,在使用光学取景器成帧(framing)的时候,进行载荷操作并且保持快门幕关闭是不可的。或者,如随后将描述的,当摄像元件5曝光完成后立即在读取摄像元件5的像素信息的同时进行载荷操作并且关闭快门幕是不可的。另一方面,仅根据第二现有技术的快门装置中的后幕被用于摄像装置时,可以实现在弹簧过载状态下的快门幕(后幕)的打开和关闭。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使用第二现有技术时,在每一后叶片均处于快门孔径打开位置时,启动部件无法机械地支撑后叶片驱动部件。换句话说,无法通过机构支撑力保持每一片后叶片处于快门孔径打开位置。因此,为了保持上述状态,必须持续向电磁体通电。即,只有当向电磁体通电时,磁力吸引保持住后叶片驱动部件时,每个后叶片才能保持在快门孔径打开位置。
因此,例如当第二种现有技术被用于具有实时显示模式的摄像装置时,在实时显示模式下,必须在弹簧处于过载状态并且后幕被打开后,通过向电磁体通电而使后幕处于打开状态。然而,从节电观点来看,在实时显示模式下快门幕(后幕)打开时,持续向电磁体通电是不希望的。
因此,需要一种在弹簧过载且后幕位于快门孔径打开位置以及弹簧过载和后幕位于快门孔径关闭位置时均能实现节电的快门装置。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设置快门装置和使用快门装置的摄像装置,快门装置包括:从曝光开始位置移动到曝光结束位置以覆盖曝光孔径的后幕;使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开始位置移动到所述曝光结束位置的第一驱动部件;使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结束位置移动到所述曝光开始位置的第二驱动部件;第一作用力施加装置,将使得所述后幕在第一方向上从所述曝光起始位置向所述曝光结束位置移动的第一作用力施加到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和加载部件,在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以便过载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并且由此增加所述第一作用力。在所述快门装置中,所述加载部件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并且限制所述第二驱动部件运动,以便过载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装置并且保持由所述后幕形成的孔径的关闭状态,并且由此将所述快门装置转换到第一启动状态,并且,在所述第一启动状态中,所述加载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接触以限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的运动,并且所述加载部件在由所述后幕形成的所述孔径的所述关闭状态下解除对所述第二驱动部件运动的限制以允许所述第二驱动部件运动并且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使得由所述后幕形成的所述孔径呈打开状态并且过载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并由此使得所述快门装置转换到第二启动状态,且,在所述第二启动状态下,所述加载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接触以限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运动。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设置快门装置和使用快门装置的摄像装置,快门装置包括:后幕,从曝光开始位置移动到曝光结束位置以覆盖曝光孔径;第一驱动部件,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施加第一作用力到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且所述第一驱动部件通过所述第一作用力驱动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开始位置向所述曝光结束位置运动;第二驱动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一起运动以便使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开始位置移动到所述曝光结束位置,并且独立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运动以便使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结束位置向所述曝光开始位置运动;和加载部件,在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以便过载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并且由此增加所述第一作用力。在所述快门装置中,所述加载部件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并限制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的移动,以便过载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并保持由所述后幕形成的所述孔径的关闭状态且由此将所述快门装置转换到第一启动状态,并且,在所述第一启动状态下,所述加载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接触以限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的运动,并且所述加载部件在转换到所述第一启动状态后,解除对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的运动限制以允许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移动,保持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的过载状态并通过所述后幕形成所述孔径的打开状态,以便将所述快门装置转换到第二启动状态,并且,在所述第二启动状态下,所述加载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接触以限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的运动。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设置快门装置和使用快门装置的摄像装置,快门装置包括:后幕,从曝光开始位置移动到曝光结束位置以覆盖曝光孔径;第一驱动部件,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施加第一作用力到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且所述第一驱动部件通过所述第一作用力驱动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开始位置向所述曝光结束位置运动;第二驱动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一起运动以便使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开始位置移动到所述曝光结束位置,并且独立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运动以便使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结束位置向所述曝光开始位置运动;和加载部件,在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以便过载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并且由此增加所述第一作用力。在所述快门装置中,所述加载部件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并限制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的移动,以便过载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并保持由所述后幕形成的所述孔径的关闭状态且由此将所述快门装置转换到第一启动状态,并且所述加载部件在转换到所述第一启动状态后,解除对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的运动限制以允许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移动,保持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的过载状态并通过所述后幕形成所述孔径的打开状态,以便将所述快门装置转换到第二启动状态,并且,在所述第二启动状态下,所述加载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接触以限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的运动。
根据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无需对电磁体通电,可实现1)弹簧被过载及后幕位于曝光孔径打开位置和2)弹簧被过载及后幕位于曝光孔径关闭位置两者。这可望节约电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摄像装置的前视图;
图2是显示摄像装置的后视图;
图3是显示摄像装置的功能结构简图;
图4是显示摄像装置的剖视图(反射镜向下状态);
图5是显示摄像装置的剖视图(反射镜向上状态);
图6是显示快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显示部分快门装置的放大视图(孔径关闭状态);
图8是显示部分快门装置的放大视图(孔径打开状态);
图9是显示驱动系统的一部件的视图;
图10是显示驱动系统的另一部件的视图;
图11是显示驱动系统的又一部件的视图;
图12是显示驱动系统的剖视图;
图13是显示驱动加载部件的驱动部分的视图;
图14是显示驱动加载部件的驱动部分的视图;
图15是显示显示驱动系统的一系列操作的视图(正好在曝光结束时的状态);
图16是显示驱动系统的一系列操作的视图(第一启动状态);
图17是显示驱动系统一系列操作的视图;
图18是显示驱动系统一系列操作的视图(第二启动状态);
图19是显示驱动系统一系列操作的视图(正好在曝光开始前的状态);
图20是显示实时显示模式下的拍摄操作的时间图;和
图21是显示比较例操作的时间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在附图基础上描述本发明实施例。
<1.结构概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图1和图2是摄像装置的外形结构图。这里,图1是摄像装置1的前视图,图2是摄像装置1的后视图。摄像装置1被构造为镜头可互换的单反射型数码相机。
如图1所示,摄像装置1具有相机体2。可互换拍摄透镜单元(可互换镜头)3能够被从相机体2上设置和拆除。
拍摄透镜单元3主要由镜筒3c、设置在镜筒3c内部的镜头组3e(见图3)和膜片(diaphragm)等组成。镜头组3e(拍摄光学系统)包括可以沿光轴方向移动以改变焦点位置等的聚焦透镜。
相机体2正面中心区域设置有用于设置拍摄透镜单元3的环形基座Mt。
此外,相机体2的正面右上区域设置有模式设置刻度盘15,通过操作模式设置刻度盘15,可设置(转换)不同的相机模式(包括用于获得真实拍摄图像的“拍摄模式”,用于再现拍摄图像的“再现模式”,和用于与外接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交换模式”)
此外,相机体2的正面左端区域设置有使用者用于握持的把手部分14。发出曝光开始指令的释放键11设置在把手部分14的上表面。电池室和卡片室设置在把手部分14的内部。例如锂离子电池等电池容纳在电池室内作为相机的动力源,并且用于记录拍摄图像信息的存储卡90(见图3)被可拆装地容纳在卡片室内。
释放按钮11是能够检测到两种状态(半按下状态(S1状态)和全按下状态(S2状态)的两阶段检测按钮。当释放按钮半按下进入S1状态时,进行获取物体静止记录图像(真实拍摄图像)的预备操作(例如AF(自动对焦)控制操作等)。此外,当释放按钮11进一步被按下进入S2状态时,执行获取真实图像的拍照(拍摄)操作。具体地,使用摄像元件5(随后描述)执行涉及物体图像(物体的光图像)的曝光操作,并且执行一系列对由曝光操作获取的图像信号进行预定图像处理的操作。因此,摄像装置1决定了当释放按钮11进入半按下状态S1时,输入摄像准备命令,并且,决定了当释放按钮11进入全按下状态S2时,输入摄像命令。
在图2中,取像窗口(目镜窗口)10设置在相机体2的后表面的大致上部中间部分。通过观看取像窗口10,使用者能够检查通过摄像镜头单元3获得的物体的光图像,从而成帧(确定构图)。因此,能够使用光学取景器进行成帧。
在图2,后监视器12设置在相机体的后表面的大致中部区域。后监视器由例如彩色液晶显示屏(LCD)组成。
在后监视器12上,能够显示设置摄像状态等的菜单屏幕,且能够在再现模式下被、反复显示存储卡90中记录的拍摄图像。
此外,在后监视器12上,可以以动态显示图像顺序显示由摄像元件5(随后描述)获得的多个时序图像(例如,运动图像)。根据本实施例摄像装置1中,能够通过在后监视器12显示的动态显示图像来进行成帧。
电源开关(主开关)16设置在后监视器12的左上方。电源开关16是两触位滑动开关;当接触位设置在左侧的“OFF”位时,电源被关闭,且当接触位设置在右侧的“ON”位时,电源被打开。
方向选择键18设置在后监视器12右侧。方向选择键18具有圆形操作按钮。在操作按钮上,单独地检测出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中的任意一个的按压操作或上右、上左、下右、下左四个方向中的任意一个的按压操作。另外,在方向选择键18,与上述八个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按压操作相区别地检测出在中间按钮的按压操作。
<2.摄像装置功能模块>
现在,针对图3,概要说明摄像装置1的功能如下。图3是摄像装置1的功能结构图。
如图3所示,摄像装置1具有AF模块20、总控制部分101、焦点控制部分121、反射镜控制部分122、快门控制部分123、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等。
为了控制聚焦透镜的位置,总控制部分101与AF模块20和焦点控制部分121等协同进行控制聚焦透镜的位置的焦点控制操作。
总控制部分101被构造成微型计算机,且主要有CPU(中央处理单元)、存储器和ROM(只读存储器)(例如,EEPROM(电可擦和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总控制部分101读取储存在ROM中的程序,且执行程序,由此实现不同的功能。
AF模块20能够使用由反射镜机构6进入的光线、通过基于相差系统的聚焦状态检测技术检测到物体的聚焦状态。根据由AF模块20检测到物体聚焦状态,总控制部分101通过使用聚焦控制部分121实现AF操作。具体地,通过使用相位差系统的AF模块20,能够以很高的速度获得聚焦透镜的位置。
聚焦控制部分121通过与总控制部分101协作来实现聚焦控制操作。具体地,聚焦控制部分121在从总控制部分101输入的信号的基础上产生控制信号,并移动包括在拍摄透镜单元3中设置的透镜组3e中的聚焦透镜。此外,聚焦透镜的位置可以被拍摄透镜单元3中的透镜位置检测部分3d检测到,且表示聚焦透镜位置的数据被发送到总控制部分101。在该模式下,聚焦控制部分121控制聚焦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的运动,等等。
此外,反射镜控制部分122控制在反射镜机构6从光路上缩回(反射镜向上状态)和反射镜机构6截断光路(反射镜向下状态)之间转换。反射镜控制部分122基于总控制部分101输入的信号产生控制信号,由此在反射镜向上状态和反射镜向下状态之间转换。
快门控制装置123基于总控制部分101输入的信号产生控制信号,由此控制快门装置7的操作。
快门装置设置在摄像元件5的物体侧或与之靠近。快门装置7被称作焦平面快门。快门装置7被布置成与拍摄透镜单元3的光轴大致垂直。具体地,快门装置7被布置成使其孔径(开口)OP(下面将描述)的位置位于拍摄透镜单元3的光轴上。
此外,在快门装置7的背面,摄像元件5被布置成与拍摄透镜单元3的光轴大致垂直。
摄像元件(这里为CMOS传感器)5是光接受单元,通过其,来自拍摄透镜单元3的物体(物体图像)光图像通过光-电转换被转换为电信号,并且产生(获得)与真实拍摄图像相关的图像信号(用于记录的图像信号)。此外,摄像元件5也获得实时显示图像。
响应于总控制部分101的驱动控制信号(累积开始信号和累积结束信号),摄像元件5对在成像面上形成物体图像进行曝光(通过光电转换的电荷累积),以获得与物体图像相关的图像信号。此外,摄像元件5响应于由总控制部分101提供的读取控制信号而输出图像信号到信号处理部分51。
当摄像元件5获得的图像信号经过信号处理部分51的预定模拟信号处理时,模拟信号处理获得的图像信号由A/D(模拟/数字)转换电路52转换成数字图像数据(图像数据)。图像数据被输入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
在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中,从A/D转换电路52输入的图像信号经过数字信号处理,以产生相关于拍摄图像的图像数据。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包括黑电平校正电路、白平衡(WB)电路、γ校正电路,等等,且进行不同的数字图像处理。另外,由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处理获得的图像信号(图像数据)被储存入图像存储器55。图像存储器55是高速可存取图像存储器,用于临时储存由此产生的图像数据,且具有足够的容量储存相当于多帧数量的图像数据。
在真实拍摄时,临时存入图像存储器55的图像数据在存入存储卡90之前经过总控制部分101的适当图像处理(压缩等)。
此外,实时显示时,由摄像元件5获得并临时储存在图像存储器55中的时间序列图像(实时显示图像)依次显示在后监视器12上。
<3.拍摄操作简图>
如上所示,在摄像装置1中,成帧(确定构图)能够通过由取景光学系统等组成的光学取景器(也称之为光学寻像器(OVF))进行。
此外,在摄像装置1中,成帧也能够使用在后监视器12上显示的实时显示图像进行。另外,通过使用后监视器实现的取景功能包括物体光图像转换为电子数据且随后电子数据被直观化的过程,并且,因此,该取景器功能也称为电子取景器(EVF)。
基于OVF的成帧模式(OVF模式)和基于EVF的成模式(EVF模式)可以通过合适的转换开关(未显示)切换。
图4和5是摄像装置1的剖面图。图4显示的是反射镜向下状态,而图5显示的是反射镜向上状态。
如图4和5显示,反射镜机构6设置在从拍摄透镜单元3延伸至摄像元件5的光路(拍摄光路)上。反射镜机构6具有将来自拍摄光学系统的光线反射到上侧的主反射镜6a(主反射面)。主反射镜6a部分或全部组成半反射镜,来自拍摄光学系统的部分光线透射通过主反射镜6a。此外,反射镜机构6也具有子反射镜6b(子反射面),透射通过主反射镜6a的光线被子反射镜6b反射到下侧。被子反射镜6b反射到下侧的光线被引导入射在AF模块20上,用于基于相差系统的AF操作。
在OVF模式中,反射镜机构6被布置成处于反射镜向下状态,直到释放按钮11进入全按下状态S2(即,在成帧过程中)(图4)。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拍摄透镜单元3的物体图像被主反射镜6a反射到上侧,入射到五棱镜(penta prism)65作为观测光通量,进而被五棱镜65反射且穿过目镜67和取景窗口10,到达使用者眼睛。在该方式下,使用光学取景器成帧。
此后,当释放按钮11进入全按下状态S2时,反射镜机构6被驱动进入反射镜向上状态,且曝光操作开始(见图5)。具体地,如图5显示,曝光时,反射镜机构6从拍摄光路上缩回(撤退)。更具体地,主反射镜6a和子反射镜6缩回到上侧以便不拦截来自拍摄光学系统的光线(物体图像),使得来自拍摄透镜单元3的光线与快门装置7打开期间一致地传递并到达摄像元件5,而不被主反射镜6a反射。摄像元件5进行光电转换,由此基于接收到的光通量产生物体的图像信号。在该方式下,来自物体(物体图像)的光通量透射通过拍摄透镜单元3被引导到摄像元件5,由此,获取相关于物体的拍摄图像(拍摄图像数据)。
另一方面,在EVF模式(也称之为实时显示模式),下列操作被执行。
具体地,反射镜机构6被布置成在反射镜向上状态直到释放按钮11进入全按下状态S2(即,在取景过程中)(图5)。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拍摄透镜单元3的物体图像直线前进,没有被主反射镜6a反射,且入射到摄像元件5。
然后,基于入射到摄像元件5的物体图像,摄像元件5依次获取关于物体的时间序列图像(实时显示图像)。具体地,摄像元件5在很短时间间隔内依次产生许多图像(例如,1/60秒)。由此获取的时间序列图像依次显示在后监视器12上。这能够使用户视觉检查显示在后监视器12上的运动图片(实时显示图像),且使用该运动图片成帧。在该方式下,使用实时显示图像进行成帧。
此后,当释放按钮11进入全按下状态S2时,电子前幕和机械后幕(随后描述)移动,由此,执行曝光操作。然后,基于在快门装置7打开期间内到达摄像元件5的物体图像,通过摄像元件5的光电转换作用产生相关于物体的图像信号。在该方式下,来自物体的光通量(物体图像)穿过拍摄透镜单元3且被引导到摄像元件5,由此获取关于物体的真实拍摄图像。进而,随后,实时显示显示重新开始。
<4.快门装置的构造>
图6是显示快门装置7的构造的剖面图。图7和8是显示快门装置7的一部分(图6左侧)的放大图。另外,图6到8主要显示后幕(描述如下)等的构造,且驱动机构80(描述如下)等的构造被省略。
在该摄像装置1中,被称为“电子前幕”的被用作快门装置7的前幕。例如,基于摄像元件5中的预定单元(例如,线)的复位动作依次在预定方向上执行的操作与电子前幕的移动操作(running operation)相应。然后,追随于“正在移动的电子前幕”的前结束位置,机械后幕移动,由此,实现在极短时间内的曝光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注意到摄像元件(例如,CMOS)5的特定像素,在恰好于从摄像元件5的启动(击发)操作后的时刻T1到“后幕”覆盖像素以截断光线的时刻T2的时间段TM(=T2-T1)内执行相关于像素的曝光操作。时刻TM的长度(例如,1/100秒)与快门速度有关。
此外,在前幕和后幕之中,只有后幕被机械设置在快门装置7中,而前幕并非机械设置的。
如图6显示,快门装置7具有:快门基板71,后叶片组73a、73b、73c,以及臂75a、75b。此外,快门装置7具有形状与快门基板71基本相同的辅助基板72(见图12),位于快门基板71的背侧。基板71和72面对面设置,其间有预定间隙。基板71和72之间的间隙用于容纳后叶片73a、73b、73c,因此,也被称之为“叶片室”。
快门基板71具有用于在其中间区域曝光的孔径OP(见图8等。)。类似的,辅助基板72也具有用于在其中间区域曝光的孔径(开口)OP。快门基板71的孔径OP和辅助基板72的孔径OP具有基本相同的形状(基本上长方形),并且设置在相互对应的位置上。这些孔径在快门装置7的装配状态下结合起来,形成快门装置7的曝光孔径(开口)OP。
此外,快门基板71设置有两个圆弧状槽71g、71h(见图7)。槽71g沿以轴AX3(随后描述)(见图15)为中心的圆弧和预定半径r1设置,且槽71h沿以轴AX1(随后描述)为中心和具有预定半径r2的圆弧设置。
后叶片73a、73b、73c设置在快门基板71和辅助基板72之间。换言之,后叶片73a、73b、73c设置在快门基板71后侧。后叶片73a、73b、73c中的每一个均是具有遮光性的片状构件。后叶片73a、73b、73c构成“后幕”。另外,这里后幕由后叶片73a、73b、73c组成仅作为示例,该构造没有限制;例如,后幕可最多由两个叶片或由四个或更多叶片组成。
后叶片73a、73b、73c中的每一个转动地联结到臂75a,且也转动地联结到臂75b。臂75a能够绕轴AX5转动,且臂75b能够绕轴AX4转动。另外,这里,轴AX4与轴AX1相同(随后描述)。
如图6和7显示,当臂75a和臂75b位于预定位置时,由后叶片73a、73b、73c组成的后幕正在关闭孔径OP,以实现后幕形成的孔径OP的关闭状态。另一方面,当臂75b从上述状态开始绕轴AX4逆时针转动时,臂75a也绕轴AX5逆时针转动,由此,由后叶片73a、73b、73c组成的后幕从孔径OP缩回,如图8显示。换言之,实现了由后幕形成的孔径OP的打开状态。相反,当臂75b从图8显示的状态绕轴AX4顺时针转动,臂75a也绕轴AX5顺时针转动,由此,实现图7显示的切换到孔径OP的关闭状态。
另外,图7中的后叶片73a、73b、73c中每一个的位置也被称为“曝光结束位置”,并且图8中的后叶片73a、73b、73c中每一个的位置也被称为“曝光开始位置”。后幕从曝光开始位置向曝光结束位置运动时覆盖孔径OP(图7),且从曝光结束位置向曝光开始位置运动时打开孔径OP(图8)。换言之,在曝光开始位置,孔径OP没有被后幕覆盖而是打开的,反之在曝光结束位置,孔径OP被后幕覆盖。
此外,臂75a、75b和后幕是被如下描述的驱动机构80驱动。图9到11显示驱动机构80的部件81、82、83。图12是沿图15平面图的I-I线的剖面图。图13和14是显示驱动部件(加载部件)83的机构85的示意图。除此以外,图15到19是显示一系列驱动机构80的操作的平面图。另外,在图15到19,主要显示驱动机构80,而后幕(后叶片73a、73b、73c)等被省略。
如图15显示,驱动机构80具有驱动部件81(图9)、驱动部件82(图10)和驱动部件83(图11)。
驱动部件81、82和加载部件(也称之为启动(击发)部件)83设置在快门基板71的前侧(图6和15的图纸表面的取景侧等。)。
驱动部件81是能够绕轴AX1转动的片状转动体,且驱动部件(也被称之为操作部件)82是能够绕轴AX2转动的片状转动体。这里,驱动部件81和82被设置围绕相同轴AX1(换言之,AX2=AX1)转动。另外,驱动部件81设置在图纸表面的取景侧,与驱动部件82相关。
快门装置7中的本体侧部件(垂直设置在快门基板71上的预定部件)和驱动部件81通过弹簧88相互连接(见图12),且通过弹簧88,顺时针作用力施加到驱动部件81。
此外,快门装置7中的本体侧部件(垂直设置在快门基板71上的预定部件)和驱动部件82通过弹簧89相互连接(见图15),且通过弹簧89,逆时针作用力施加到驱动部件82。
这里,弹簧88施加的作用力大于弹簧89施加的作用力。换言之,由驱动部件82施加的逆时针驱动力小于驱动部件81施加的顺时针驱动力。因此,当驱动部件81的驱动力在随后描述的“解锁状态”(图19)下被施加时,驱动部件82通过弹簧88施加的作用力驱动与驱动部件81一起绕轴AX1共同旋转。因此,使用弹簧88施加的作用力,驱动部件能够使“后幕”从曝光开始位置移动到曝光结束位置。此外,具体地,在“后幕”开始运动前,驱动部件81逆时针转动,进而,由弹簧88施加的顺时针作用力增加。该状态也被表示为弹簧88的过载状态(随后描述)。随着弹簧88过载,可高速转动移动驱动部件81和驱动部件82以及移动后幕。
另一方面,如随后将描述的,驱动部件82也能够独立于驱动部件81转动。例如,在驱动部件81的转动(特别是在逆时针转动过程中)过程中,驱动部件81的逆时针转动在驱动部件82的转动运动受限制(图16)的状态下完成。然后,驱动部件81的转动完成后,驱动部件82独立于驱动部件81(图18)转动。在该情况下,使用弹簧89施加的作用力,驱动部件82能够使“后幕”从曝光结束位置移动到曝光开始位置。在该方式中,驱动部件82使后幕沿与驱动部件81的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如图12显示,驱动部件81重叠在驱动部件82上。具体地,快门基板71垂直设置有在朝向图12上侧垂直延伸的轴部件86,且在驱动部件81中形成的孔81h配装(自由配合)轴部件86。该构造能够使驱动部件81绕轴部件86(更具体地,轴部件86的中心轴AX1)转动。
具体地,驱动部件81具有板状部分81p和轴部81u。轴部81u设置在孔81h的周围以便配装轴部件86。按照从快门基板71一侧(图12下侧)到上侧的顺序,轴部81u具有法兰部分81v,大直径部分81x,中直径部分81y,和小直径部分81z。
上述弹簧(特别是扭转弹簧)88以卷绕状态设置在小直径部分81z周围。
中直径部分81y“干涉配合”在形成在驱动部件81的板状部分81p上的孔81f中,由此板状部分81p和轴部81u结合在一起。
大直径部分81x“间隙配合”(自由配合)在驱动部件82中形成的孔82h中,以便驱动部件82能够绕与大直径部分81x的转动轴AX1相同的轴转动。换言之,驱动部件81能够绕上述轴部件86(更具体地,轴部件86的中心轴AX1)转动。
此外,如图9显示,驱动部件81的板状部分81p在平面图上呈大致扇形形状。
板状部分81p在大致扇形形状的两个伞部分中位于一侧(图9上侧)的伞部分上具有突起部分81b。突起部分81b从板状部分81p的底面突起从而进一步延伸到深度侧(背侧)。如随后将描述的,突起部分81b与被施加以逆时针作用力的驱动部件82的接触面82f接触,使得驱动部件82的逆时针转动被突起部分81b限制。
而且,板状部分81p在扇形形状的两个伞部分中位于另一侧(图9下侧)的伞部分上具有突起部分81e。如随后将描述的,在对弹簧88的过载操作(随后描述)期间,接触面81e接触加载部件83的臂状部件83b。加载部件83提供的转动驱动力通过臂状部件83b和接触面81e传递,由此执行对弹簧88的过载操作。
进而,板状部分81p在大致扇形的外周边部分的附近具有突起部分81c。突起部分81c从板状部分81p的正面突起从而进一步延伸到正面(图9的图纸表面的观察者侧)。铁片部件81d被固定在突起部分81c。此外,在图12的高度方向上,电磁体95设置在与铁片部件81d相同的位置(或相同的高度)上。当驱动部件81具有图19显示的转动角度(随后描述),面对电磁体95的铁片部件81d能够被电磁体95吸引到电磁体95。因此,如随后将描述的,通过由电磁体95吸引铁片部件81d,驱动部件81的转动运动也能够被限制(见图19)。
如图10显示,驱动部件82具有类似于驱动部件81的大致扇形形状。
驱动部件82在扇形形状的两个伞部分中位于一侧(图10的上侧)的伞部分上具有接触面82f。
此外,驱动部件82在扇形的外周边部分的侧面具有连轴销82a。连轴销82a被设置在从驱动部件82的背面突起从而进一步延伸到深度侧(背侧)。具体地,连轴销82a被设置穿透快门基板71上的槽71h和臂75b上形成的孔75h(见图12和15)。此外,在圆弧状的槽71h的圆弧方向(纵向),孔75h的直径和连轴销82a的直径大致相等。因此,当连轴销82a伴随驱动部件82绕轴AX1的转动运动而移动时,臂75b通过连轴销82a绕轴AX4转动,由此后叶片73a、73b、73c的运动操作,或“后幕”的开和关操作被实现。因此,“后幕”与连轴销82a关联操作,由此图7中的关闭状态和图8中的打开状态被实现。
另外,驱动部件82在大致扇形的外周边部分一侧具有圆弧形突起部分82b。圆弧形的突起部分82b从驱动部件82的正面突起从而进一步延伸到前侧(图10图纸表面的观察者侧)。在圆弧形的突起部分82b的轴AX1一侧的侧面,形成接触面82n,以组成以加载部件83的转动中心轴AX3为中心和以预定长度r3(见图15,也)为半径的圆弧的一部分。如随后将描述的,通过使得加载部件83的接合部分83c的接触面83n以及驱动部件82的圆弧状突起部分82b的接触面82n接触,限制了驱动部件82的逆时针转动。
如图11显示,加载部件83是能够绕轴AX3转动的转动体。具体地,如图15显示,快门基板垂直设置在不同于轴部件86的平面图位置,且轴部件87向图纸表面的观察者侧垂直延伸。此外,加载部件83中的孔83h(图11)配合(自由配合)于轴部件87。该构造能够使加载部件83绕轴部件87转动(更具体地,围绕轴部件87的中心轴AX3)。
此外,加载部件83设置有凹入部分83v。机械连接到预定驱动源(马达等)85d(未显示)上的连接部件84的尖端部分84p(见图13)接合于凹入部分83v。
图13是沿图11线II-II的剖面图。如图13显示,凸轮85c被设置以绕与驱动源85d连接的轴85b转动。此外,连接部件84设置在与凸轮85c外周边表面接触的位置。连接部件84绕轴AX6转动且逆时针驱动。通过该驱动力,连接部件84被压靠到凸轮85c的外周边表面上。因此,当凸轮85c转动时,凸轮85c外周边表面在连接部件84上滑动移动。
在该情况下,凸轮85c地转动运动被转换为连接部件84围绕轴AX6的摇摆运动。然后,例如,当凸轮85c从图13状态向图14状态转动时,连接部件84的尖端部分84p向图14的左侧(图11的下侧)移动。另外,相反,当凸轮85c从图14状态向图13状态转动时,连接部件84的尖端部分84p向图14的右侧(图11的上侧)移动。
然后,当连接部件84的尖端部分84p在图11的垂直方向(图11的双箭头方向)上移动时,加载部件83绕轴AX3转动,由此加载部件83的转角变化。
此外,加载部件83具有从凹入部分83v向外凸出到轴AX3大致相对侧的臂状部分83b。在图12的垂直方向上,大致板状加载部件83被设置在与驱动部件81相同的位置(相同高度),臂状部分83b也被设置在和驱动部件81相同的高度。因此,如随后将描述的,当加载部件83从连接部件84的尖端部分84p受力且围绕轴AX3顺时针转动时,加载部件83的臂状部分83b推动加载部件81的接触面81e,逆时针转动加载部件81。因此,弹簧88的顺时针作用力进一步增强,即,弹簧88被过载。臂状部分83b也被表示为推动接触面81e移动的“推动部分”,且接触面81e也被表示为被臂状部分83b推动的“被推动部分(被推动面)”。
此外,加载部件83具有接合部分83c(见图11)。接合部分83c设置在臂状部分83b的尖端部分,以从臂状部分83b的背面进一步突起到深度侧(背侧)。当加载部件83顺时针绕轴AX3转动,伴随着其臂状部分83b推动接触面81时,接合部分83c穿过驱动部件81的板状部分81p和驱动部件82的板状部分82p之间的空间(见图12和16)。具体地,在接合部分83c的轴AX3侧上的接触面83n被移动,而且与驱动部件82的圆弧状的突起部分82b的接触面82n接触。通过该接触,驱动部件82的逆时针转动被限制。
进一步,驱动部件83具有销83e。销83e设置在与驱动部件83的轴AX3隔开的位置,以从加载部件83的底面进一步突起到深度侧(背面)。销83e插入快门基板71的槽71g中。
对于加载部件83,由弹簧93(未显示)施加逆时针转动的作用力。如图15显示,通过销83e与槽71g的下端接触,加载部件83的逆时针转动被限制,且加载部件83停在预定位置上。
<5.快门装置的操作>
现在,如下将参照图15到19描述快门装置7的操作,等等。
图15显示在完成真实拍摄图像的曝光操作刚结束之后的STa状态,且图16显示第一启动(击发)状态ST11(随后描述)。在图15和16,后幕位于曝光结束位置,并且覆盖孔径OP(关闭状态(见图7))。在另一方面,在图18和19,后幕位于曝光开始位置,并且从孔径OP缩回(打开状态(见图8))。图18显示第二启动(击发)状态ST12,且图19显示在进行下一真实拍摄图像的曝光操作开始前的STb状态。另外,图17显示一种介于图16显示的ST11状态与图18显示的ST12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
如图15显示,在特定曝光操作刚结束后的STa状态下,驱动部件81被弹簧88的作用力驱动而绕轴AX1顺时针转动,且其突起部分81b和接触面82f接触。由于弹簧88的作用力大于弹簧89的作用力,推动驱动部件82绕轴AX1顺时针转动的力被驱动部件81通过突起部分81b和接触面82f施加到驱动部件82。在所述情况下,驱动部件82的连接销82a与槽71h的下端接触,且停在原位。因此,部件81、82、83停止,处于图15显示的状态。另外,为了吸收连接销82a与槽71h下端碰撞产生的振动,优选在槽71h的下端设置吸振器。
此外,在图15,销83e接触槽71g的下端,加载部件83的逆时针转动因此被限制,且加载部件83被停在预定位置上。另外,为了吸收销83e与槽71g下端碰撞产生的振动,优选在槽71g的下端设置吸振器。
现在,将描述从图15显示的STa状态到图16显示的ST11状态的转换操作。
第一,在图15中,由驱动源85d驱动,连接部件84的尖端部分84p向下运动,且加载部件83绕轴AX3顺时针转动。在所述情况下,臂状部件83b推动接触面81e,且推动力被传送到驱动部件81。因此,通过传送到接触面81e的推动力,驱动部件81绕轴AX1逆时针转动。
然而,这里应被注意的是,与臂状部件83b相比,接合部件83c沿顺时针方向突起到尖端(tip end),在臂状部分83b开始推动接触面81e之前,接合部件83c的接触面83n开始与圆弧状突起部分82b的接触面82n接触。然后,当驱动部件83进一步绕轴AX3顺时针转动时,接合部件83c的接触面83n沿圆弧状突起部分82b的接触面82n移动。换言之,在向第一启动状态ST11转换期间,加载部件83的接合部件83c锁定第二驱动部件82的圆弧状突起部分82b并且沿圆弧状突起部分82b移动。因此,驱动部件82被限制响应于弹簧89的作用力跟随驱动部件81逆时针绕轴AX1转动。因此,接合部件83c与圆弧状突起部分82b的接合限制了驱动部件82的运动。
然后,当加载部件83绕轴AX3以角度α1(例如,大约70度)顺时针转动直到达到图16显示的ST11状态时,驱动部件81绕轴AX1逆时针转动预定角度,停止在接触面81e被臂状部分83b支撑的状态下。这可进一步增加弹簧88的顺时针作用力,换言之,进一步增加弹簧88的累积能量。即,能够加载弹簧能量。与图15显示的STa状态相比,图16显示的ST11状态下的弹簧88的作用力被进一步增加;因此,图16显示的状态也被表示为弹簧88的过载状态。如此,执行弹簧88的过载操作。
在过载操作期间,接合部分83c继续接合圆弧状突起部分82b,以便继续限制驱动部件82的运动。因此,驱动部件82的连接销82a也不移动,并且后幕保持在曝光结束位置。换言之,保持了由后幕形成的孔径OP的关闭状态。
如上所述,在从STa状态向ST11状态转换期间,加载部件83绕轴AX1逆时针转动第一驱动部件81并且限制第二驱动部件运动。这使得可以过载弹簧88并且保持由后幕形成的孔径OP的关闭状态,且由此转换快门装置7进入第一启动状态ST11。
因此,图16显示的状态(第一启动状态)ST11是弹簧88被过载而后幕形成的孔径OP被保持关闭状态的状态。在第一启动状态ST11,加载部件83的臂状部件83b与驱动部件81接触且支撑驱动部件81,由此驱动部件81的转动运动被限制。因此,能够将后幕保持在孔径关闭状态,且不需对电磁体95通电。当第一启动状态ST11被特别用在OVF模式中时,可预期实现成帧操作中的节电,随后将被描述。
现在,将描述从图16显示的ST11状态(第一启动状态)向图18显示的ST12状态(第二启动状态)转换的操作。
当加载部件83被驱动源85d和连接部件84施加的驱动操作驱动,从图16显示的状态ST11开始进一步顺时针绕轴AX3转动预定角度02(例如,大约10度)时,发生向图17显示的状态(中间状态)的暂时转换。
在图16显示的ST11状态下,圆弧状突起部分82b接合接合部分83c。然而,当圆弧状突起部分82b进一步转动角度α2的运动随后被实行以建立图17所示的状态时,圆弧状突起部分82b和接合部分83c彼此脱离。因此,解除由加载部件83实现的第二驱动部件82的锁定,且通过弹簧89的作用力,驱动部件82开始围绕轴AX1逆时针转动。驱动部件82的转动运动被接触面82f在突起部分81b上的邻接阻止(见图18)。当连接销82a根据驱动部件82的转动运动而沿圆弧状槽71h移动时,臂75b绕轴AX4(=AX1)逆时针转动。这使得后叶片73a、73b、73c中的每一个移动到曝光开始位置(换言之,孔径OP的打开位置)。因此,实现“后幕孔径的打开操作”(见图8和18)。
此外,在该情况下,加载部件83的臂部件83b继续接触驱动部件81的接触面81e,以便驱动部件81被臂部分83b支撑。在该方式下,驱动部件81的转动运动被限制。
如上所述,在从第一启动状态ST11向第二启动状态的转换操作期间,加载部件83解除对第二驱动部件82运动的限制并且支撑第一驱动部件81。然后,由于弹簧89的作用力,加载部件83驱动部件绕轴AX1逆时针转动。如此,后幕移动到曝光开始位置。因此,快门装置7能被转换到第二启动状态ST12而且保持弹簧88的过载状态以及由后幕形成的孔径OP的打开状态。
此外,图18显示的ST12状态,或第二启动状态是后幕进入孔径打开状态且保持弹簧88过载的状态。在第二启动状态ST12,加载部件83的臂部分83b与驱动部件81接触且支撑驱动部件81,由此限制驱动部件81的转动运动。因此,后幕能被保持在孔径打开状态,无需对电磁体95通电。当第二启动状态ST12被特别用在成帧模式中时,能期望实现成帧操作的节电。
此外,仅依靠驱动部件83从第一启动状态进一步转动预定角度,就可解除接合部件83c和圆弧状突起部分82b的接合且实现后幕的孔径打开状态,同时保持加载部件83支撑驱动部件81。换言之,第二启动状态能够通过使用简单构造而形成。具体地,无需提供一种用于锁定驱动部件81的与加载部件83分离的锁部件,所以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
现在,将描述从图18显示的状态(第二启动状态)ST12向图19显示的状态(曝光开始前状态)STb转换的操作。
当释放按钮11被按压进入在图18显示的ST12状态下的S2状态时,开始对电磁体95(见图19)通电。具体地,响应输入的拍摄命令,电磁体95开始对电磁体95通电。电磁体95设置在面对驱动部件81的铁片部件81d的位置上。通过对电磁体95通电,铁片部件81d被吸引到电磁体95上,且限制了驱动部件81的顺时针转动。此外,即使弹簧89的作用力意在逆时针转动驱动部件82,驱动部件82的接触面82f在驱动部件81的突起部分81b上的邻接确保了保持驱动部件82的转动运动受限制。因此,驱动部件81的转动运动和驱动部件82的转动运动均受限制。
随后,加载部件83被连接部件84等驱动,绕轴AX3逆时针转动。响应于该转动运动,加载部件83的臂部份83b脱离与驱动部件81的接触面81e的接触,加载部件83对驱动部件81的支撑被解除。换言之,加载部件83对驱动部件81的锁定被解除。然后,加载部件83移动到避开位置(也被称为缩回位置或参考位置),以避免与驱动部件81(见图19)的接触。另外,所述状态是加载部件83对驱动部件81的锁定被解除的状态;因此,这种状态也被称之为“解锁状态”
在该方式下,向图19显示的STb状态的转换结束。图19显示的状态是刚好曝光开始前的状态。
随后,电子前幕移动,然后在预定时刻停止对电磁体95的通电。响应于通电的停止,电磁体95的吸力停止作用其上的驱动部件81由于弹簧88的作用力而绕轴AX1顺时针转动。弹簧88的作用力从驱动部件81的突起部分81b传送到驱动部件82的接触面82f,由此驱动部件82也绕轴AX1顺时针转动。在所述情况下,因为弹簧88已经被过载,驱动部件81和驱动部件82能够高速移动。此外,伴随驱动部件82的移动,连接销82a沿槽71h移动。连接销82a在到达槽71h(见图15)的下端部时停止。伴随连接销82a的移动,臂75b绕轴AX4转动,并且后叶片73a、73b、73c中的每一个移动到曝光结束位置(换言之,孔径OP的关闭位置)。因此,实现返回图15显示的STa状态,且实现“后幕”的孔径关闭操作。
如此,在电子前幕移动后,在预定时刻停止对电磁体95的通电,由此后幕(具体地,被称为“机械后幕“的幕)移动。在所述方式下,借助所谓“电子前幕”和“机械后幕”执行快门操作,由此能够实现在预定期间TM内对每个象素曝光的曝光操作。
在上述的方式下,实现了从图19显示的曝光开始前的STb状态到图15显示的曝光结束后的STa状态的转换操作。
<6.实时显示拍摄快门操作>
图20是关于实时显示模式的拍摄(拍照)操作的时间图。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关于图20的实时显示拍摄操作。
首先,假设在时刻T10完成曝光,且实行(从图19显示的STb状态)向图15显示的STa状态的转换。
然后,如上述,在时刻T10后的时刻T11,开始从曝光刚结束后的STa状态(图15)向第一启动状态ST11(图16)的转换操作。此外,在时刻T11,开始从摄像元件5读取像素的过程。与像素读取过程同时地,执行弹簧88的过载操作。在所述情况下,后幕的孔径关闭状态被保持。因此,能够适当实从在摄像元件5读取多个像素的过程并且保持后幕处于孔径关闭状态,且由此避免多重曝光。
另外,在时刻T12,完成弹簧88的过载,且完成摄像元件5的像素读取过程。然后,从摄像元件5读取的像素信号经过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见图3)等的数据处理,由此产生有关真实拍摄图像的图像数据。另外,在时刻T12,已经完成向第一启动状态ST11(图16)的转换的操作。
而且,在时刻T12,开始转换到第二启动状态ST12(图18)的操作。具体地,响应于加载部件83的进一步顺时针转动运动,接合部分83c和圆弧状突起部分82b的接合被解除(时刻T13(图17))。然后,驱动部件82转动,并且,根据驱动部件82的转动运动,连接销82a沿槽71h被移动。因此,后叶片73a、73b、73c中的每一个移动到曝光开始位置(时刻T14)。在时刻T14,已经完成向第二启动状态ST12的转换(图18)。
在“后幕”从孔径OP缩回的时刻T14后,能执行利用摄像元件5获得的图像的实时显示操作。具体地,在摄像装置1中,能够以很短的时间间隔在后监视器12上显示关于通过快门装置7的孔径OP到达摄像元件5的物体图像的时间序列图像。利用在后监视器12上显示的实时显示图像,使用者能够进行成帧操作。
在上述第二启动状态ST12中使用实时显示进行成帧操作后的时刻T20,当释放按钮11被按压进入S2状态时,在时刻T21实现向刚好曝光开始前的状态STb(图19显示的状态)的转换。具体地,对电磁体95的通电开始,且加载部件83绕轴AX3逆时针转动,回到基准位置。
然后,在时刻T21电子前幕开始移动,且在预定时间过去后(例如,1/100秒),具体地,在时刻T22,机械后幕紧随电磁前幕而开始移动。因此,在根据电子前幕开始移动和机械后幕开始移动这两时刻之间的时间差的曝光期间,执行曝光操作,且在时刻T30完成曝光操作。在时刻T30,快门装置7具有与时刻T10相同的STa(图15)状态。随后,执行上述像素读取过程等,由此获取有关真实拍摄图像的图像数据。
根据上述实施例,在利用实时显示进行成帧操作期间(从时刻T14到时刻T20),能够保持弹簧88的过载状态,无需对电磁体95通电。因此,能够实现节电。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在从时刻T11到时刻T12期间,可执行从摄像元件5读取像素的过程并保持后幕处于孔径关闭状态且因此避免多重曝光,同时可执行弹簧88的过载操作。具体地,在从曝光结束状态STa到第一启动状态ST11转换结束期间,在孔径OP保持关闭状态的条件下,从摄像元件5的读取过程和弹簧88的过载操作同时发生。另外,这样的读取过程是由总控制部分101控制。
这里,例如,在第一现有技术中,与弹簧过载操作同时发生后幕向孔径打开位置移动的快门装置被假设为比较例。图21是根据比较例显示快门装置操作的时间图。
在比较例的快门装置中,后幕无障碍地移动到孔径打开位置以及弹簧的过载操作同时发生,以便当后幕处于孔径关闭状态时弹簧过载操作不能进行。因此,在比较例快门装置中,如图21显示,首先完成像素读取操作并将后幕保持在孔径关闭状态,随后开始弹簧过载操作,如此顺序执行。
因此,,与在上述实施例中过载被完成的时刻T12比较,显示在比较例中的弹簧过载完成的时刻T15。例如,假设从摄像元件5读取像素所需的时间为数值t1(例如,100毫秒)和过载时间为数值t2(例如,100毫秒),提取两个时间的总和((t1+t2)秒,例如,200毫秒),直到完成比较例中快门装置的过载。
另一方面,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操作,直到过载完成所花费的时间不是数值t1和数值t2之和,而是数值t1、t2中的一个(例如,t1=100毫秒)。
因此,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操作,从曝光结束的时刻到弹簧88过载完成(简单而言,直到下一次拍摄开始)的时间能被缩短。
此外,即使在打开快门幕的情况下,它满足增加打开快门所需时间的要求(从图16显示的状态向图18显示的状态转换的时间)t3(例如,30毫秒)(t3<t2)。因此,也可缩短实时显示模式中完成对下一次拍摄的准备的时间。
特别地,也可在实时显示模式下通过保持弹簧88的过载状态而无需对电磁体95通电实现节电,且也可缩短从曝光结束到完成弹簧88过载的时间。
此外,特别是当快速连续拍摄时,上述操作被反复执行,能缩短从相关拍摄图像曝光完成到下一次拍摄开始的时间,由此增强快速连续拍摄性能。
<7.在基于光学取景器拍摄时的快门操作>
上述描述是关于实时显示模式下拍摄中的快门操作,这并未限制快门装置7。例如,上述快门装置7也能够用于基于光学取景器的拍摄操作。
具体地,在OVF模式下,可保持从曝光结束后的STa状态(图15)到第一启动状态ST11(图16),且随后可进行OVF模式下的成帧操作。此外,随后,根据释放按钮11的按压,可以高速度进行向图17、18和19显示的状态中的每一个的顺序转换。
或者,在图16显示的状态ST11,可以进行如下过程:响应于释放按钮11按压,电磁体95被通电且加载部件83立即逆时针转动,由此实现直接向图19显示的STb状态转换,而不通过图17和18显示的过程。
随后,可执行与上述操作相同的操作,由此实现从刚好曝光开始前的状态STb(图19)到刚好曝光结束后的状态STa(图15)的转换,并且,进而执行返回到第一启动状态ST11(图16)。
特别地,在使用上述快门装置7的摄像装置1中,能够实现基于实时显示的成帧操作和基于OVF的成帧操作。在基于实时显示的成帧操作中,弹簧88被过载且后幕位于孔径打开位置(第二启动状态ST12)的状态被使用在快门装置7中。状态ST12被保持且无需对电磁体95通电。另一方面,在基于OVF的成帧操作中,弹簧88被过载且后幕位于孔径关闭位置的状态被使用在快门装置7中。状态ST11也被保持且无需对电磁体95通电。因此,状态ST11和ST12均被实现而无需对电磁体95通电。因此,可实现节电。
<8.其他>
如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描述内容。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驱动部件81和驱动部件82绕相同的轴AX1同轴转动的示例被作为范例,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纳一种驱动部件81和驱动部件82分别绕不同的轴转动的构造。
本申请包括2008年7月29日在日本专利局登记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8-194454披露的主题,其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了解,当它们在附属说明或其相等物的范围内时,不同的修改,合并,次合并和改变依照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发生。

Claims (15)

1.一种摄像装置,包括:
摄像元件;和
快门装置,设置在所述摄像元件的物体侧上,其中
所述快门装置包括:
后幕,从曝光开始位置移动到曝光结束位置以覆盖曝光孔径;
第一驱动部件,使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开始位置移动到所述曝光结束位置;
第二驱动部件,使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结束位置移动到所述曝光开始位置;
第一作用力施加装置,将使得所述后幕在第一方向上从所述曝光起始位置向所述曝光结束位置移动的第一作用力施加到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和
加载部件,在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以便过载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并且由此增加所述第一作用力,
所述加载部件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并且限制所述第二驱动部件运动,以便过载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装置并且保持由所述后幕形成的所述孔径的关闭状态,并且由此将所述快门装置转换到第一启动状态,并且,在所述第一启动状态中,所述加载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接触以限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的运动,并且
所述加载部件在由所述后幕形成的所述孔径的所述关闭状态下解除对所述第二驱动部件运动的限制以允许所述第二驱动部件运动并且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使得由所述后幕形成的所述孔径呈打开状态并且过载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并由此使得所述快门装置转换到第二启动状态,且,在所述第二启动状态下,所述加载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接触以限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快门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二作用力施加构件,将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后幕的第二作用力施加到所述第二驱动部件;
当转换为所述第一启动状态时,所述加载部件接合于所述第二驱动部件,以便限制所述第二作用力引起的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的运动且将所述后幕保持在所述曝光结束位置;和
当转换为所述第二启动状态时,所述加载部件在支撑所述第一驱动部件的同时脱离所述第二驱动部件,以便通过所述第二作用力移动所述第二驱动部件且使得所述后幕移动到所述曝光开始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加载部件以预定中心轴为中心转动,
在转换为所述第一启动状态时,所述加载部件的接合部分锁定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的圆弧状突起部分并沿所述圆弧状的突起部分移动,以便限制由所述第二驱动力引起的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的运动并且使得所述后幕保持在所述曝光结束位置;和
所述圆弧状突起部分沿以所述预定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弧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在转换为第二启动状态时,所述加载部件以所述预定中心轴为中心从所述第一启动状态进一步转动预定角度,所述接合部分与所述圆弧状突起部分之间的接合被解除,且所述加载部件对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的锁定被解除,由此所述第二驱动部件被所述第二作用力移动,并且所述后幕移动到所述曝光开始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进一步包括
显示装置,按顺序显示与通过所述孔径到达所述摄像元件的物体图像相关的时间序列图像,其中
在使用光学取景器进行取帧操作时,所述快门装置具有所述第一启动状态,并且
在使用所述显示装置上显示的所述时间序列图像进行取帧操作时,所述快门装置具有所述第二启动状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进一步包括
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快门装置的操作,其中
所述快门装置进一步包括能够吸引并附着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并且限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的运动的电磁体,并且
在所述第二启动状态下,所述控制装置开始对所述电磁体通电以吸引且附着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并且限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的运动,同时,所述控制装置移动所述加载部件以解除对所述第一驱动部件的支撑并且移动所述加载部件到预定缩回位置,然后停止对所述电磁体通电,以便由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部件施加的所述第一作用力移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且所述第二驱动部件也被移动,由此,使得所述后幕由所述曝光开始位置移动到曝光结束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装置,进一步包括
接受拍摄命令的输入装置,
其中开始对所述电磁体通电以响应拍摄命令的输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进一步包括
读取控制装置,控制读取所述摄像元件中的像素的过程,
其中在从所述摄像元件处曝光结束的时刻到向所述第一启动状态转换结束的时刻之间的时期内,在所述孔径保持关闭的状态下,所述读取控制装置执行所述读取过程,同时进行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的过载操作。
9.一种快门装置,包括:
后幕,用于从曝光开始位置向曝光结束位置运动以覆盖曝光孔径;
第一驱动部件,用于使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开始位置向所述曝光结束位置移动;
第二驱动部件,用于使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结束位置移动到所述曝光开始位置;
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施加第一作用力使得在第一方向上从曝光开始位置向曝光结束位置移动后幕;和
加载部件,在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以便过载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且由此增加所述第一作用力,其中
所述加载部件
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并限制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的移动,以便过载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而保持由所述后幕形成的所述孔径的关闭状态且由此将所述快门装置转换到第一启动状态,并且,在所述第一启动状态下,所述加载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接触以限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运动,并且
所述加载部件
在由所述后幕形成的所述孔径的所述关闭状态下,解除对所述第二驱动部件运动的限制以允许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移动,并且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以便通过所述后幕形成所述孔径的打开状态并过载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且由此将转换所述快门装置转换到第二启动状态,并且,在所述第二启动状态下,所述加载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接触以限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的运动。
10.一种摄像装置,包括:
摄像元件;和
快门装置,设置在所述摄像元件的物体侧,其中
所述快门装置包括
后幕,从曝光开始位置移动到曝光结束位置以覆盖曝光孔径;
第一驱动部件,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施加第一作用力到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且所述第一驱动部件通过所述第一作用力驱动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开始位置向所述曝光结束位置运动;
第二驱动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一起运动以便使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开始位置移动到所述曝光结束位置,并且独立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运动以便使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结束位置向所述曝光开始位置运动;和
加载部件,在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以便过载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并且由此增加所述第一作用力,
所述加载部件
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而限制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的移动,以便过载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而保持由所述后幕形成的所述孔径的关闭状态且由此将所述快门装置转换到第一启动状态,并且,在所述第一启动状态下,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接触以限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运动,并且
所述加载部件
在转换到所述第一启动状态后,解除对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的运动限制以允许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移动,保持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的过载状态,并通过所述后幕形成所述孔径的打开状态,以便将所述快门装置转换到第二启动状态,并且,在所述第二启动状态下,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接触以限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运动。
11.一种快门装置,包括:
后幕,从曝光开始位置移动到曝光结束位置以覆盖曝光孔径;
第一驱动部件,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施加第一作用力到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且所述第一驱动部件通过所述第一作用力驱动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开始位置向所述曝光结束位置运动;
第二驱动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一起运动以便使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开始位置移动到所述曝光结束位置,并且独立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运动以便使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结束位置向所述曝光开始位置运动;和
加载部件,在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以便过载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并且由此增加所述第一作用力,其中
所述加载部件
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并限制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的移动,以便过载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并保持由所述后幕形成的所述孔径的关闭状态且由此将所述快门装置转换到第一启动状态,并且,在所述第一启动状态下,所述加载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接触以限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的运动,并且
所述加载部件
在转换到所述第一启动状态后,解除对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的运动限制以允许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移动,保持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的过载状态并通过所述后幕形成所述孔径的打开状态,以便将所述快门装置转换到第二启动状态,并且,在所述第二启动状态下,所述加载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接触以限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的运动。
12.一种摄像装置,包括:
摄像元件;和
快门装置,设置在所述摄像元件的物体侧,其中
所述快门装置包括
后幕,从曝光开始位置移动到曝光结束位置以覆盖曝光孔径;
第一驱动部件,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施加第一作用力到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且所述第一驱动部件通过所述第一作用力驱动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开始位置向所述曝光结束位置运动;
第二驱动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一起运动以便使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开始位置移动到所述曝光结束位置,并且独立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运动以便使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结束位置向所述曝光开始位置运动;和
加载部件,在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以便过载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并且由此增加所述第一作用力,其中
所述加载部件
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并限制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的移动,以便过载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并保持由所述后幕形成的所述孔径的关闭状态且由此将所述快门装置转换到第一启动状态,并且
所述加载部件
在转换到所述第一启动状态后,解除对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的运动限制以允许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移动,保持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的过载状态并通过所述后幕形成所述孔径的打开状态,以便将所述快门装置转换到第二启动状态,并且,在所述第二启动状态下,所述加载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接触以限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的运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装置,进一步包括
读取控制装置,控制读取所述摄像元件中的像素的过程,
其中在从所述摄像元件处曝光结束的时刻到向所述第一启动状态转换结束的时刻之间的时期内,在所述孔径保持关闭的状态下,所述读取控制装置执行所述读取过程,同时进行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的过载操作。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摄像装置,进一步包括
显示装置,按顺序显示与通过所述孔径到达所述摄像元件的物体图像有关的时间序列图像,
其中所述快门装置在使用所述显示装置上显示的所述时间序列图像进行取帧操作时具有所述第二启动状态。
15.一种快门装置,包括:
后幕,从曝光开始位置移动到曝光结束位置以覆盖曝光孔径;
第一驱动部件,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施加第一作用力到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且所述第一驱动部件通过所述第一作用力驱动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开始位置向所述曝光结束位置运动;
第二驱动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一起运动以便使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开始位置移动到所述曝光结束位置,并且独立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运动以便使所述后幕从所述曝光结束位置向所述曝光开始位置运动;和
加载部件,在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以便过载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并且由此增加所述第一作用力,其中
所述加载部件
在所述预定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并限制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的移动,以便过载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并保持由所述后幕形成的所述孔径的关闭状态且由此将所述快门装置转换到第一启动状态,并且
所述加载部件
在转换到所述第一启动状态后,解除对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的运动限制以允许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移动,保持所述第一作用力施加构件的过载状态并通过所述后幕形成所述孔径的打开状态,以便将所述快门装置转换到第二启动状态,并且,在所述第二启动状态下,所述加载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部件接触以限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的运动。
CN2009101655226A 2008-07-29 2009-07-29 快门器件与摄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396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94454/08 2008-07-29
JP2008194454A JP2010034818A (ja) 2008-07-29 2008-07-29 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39605A true CN101639605A (zh) 2010-02-03
CN101639605B CN101639605B (zh) 2011-01-19

Family

ID=41608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552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39605B (zh) 2008-07-29 2009-07-29 快门器件与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980772B2 (zh)
JP (1) JP2010034818A (zh)
CN (1) CN101639605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2947A (zh) * 2010-04-28 2012-05-23 精工精密株式会社 焦平面快门及光学装置
CN102597866A (zh) * 2010-06-23 2012-07-18 精工精密株式会社 焦平面快门及使用该焦平面快门的光学设备
CN102650800A (zh) * 2011-02-25 2012-08-29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相机用焦面快门以及具有相机用焦面快门的数码相机
CN102822737A (zh) * 2010-09-14 2012-12-12 精工精密株式会社 焦平面快门和光学装置
CN103502886A (zh) * 2011-12-20 2014-01-08 精工精密株式会社 焦平面快门及设有该焦平面快门的光学设备
CN107544192A (zh) * 2016-06-29 2018-01-05 精工精密株式会社 叶片驱动装置和光学设备
CN109154921A (zh) * 2016-05-26 2019-01-04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处理设备、图像传感器和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58890A (ja) 2010-01-06 2011-08-18 Panasonic Corp 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2014146A (ja) 2010-01-15 2012-01-19 Panasonic Corp 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US8596893B2 (en) * 2010-11-24 2013-12-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utter device
JP5743508B2 (ja) * 2010-12-01 2015-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ー装置
JP5899509B2 (ja) * 2011-03-28 2016-04-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5879540B2 (ja) 2011-03-28 2016-03-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WO2013027422A1 (ja) * 2011-08-24 2013-02-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162443B2 (ja) 2013-03-18 2017-07-12 セイコープレシジョ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
JP6245493B2 (ja) 2013-03-27 2017-12-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6235240B2 (ja) 2013-05-24 2017-11-22 セイコープレシジョ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
KR20150058705A (ko) * 2013-11-20 2015-05-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영 장치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JP6623458B2 (ja) * 2016-06-29 2019-12-25 セイコ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光学機器
JP6571877B2 (ja) 2016-08-25 2019-09-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及びデジタルカメラの制御方法
CN112514368B (zh) * 2020-03-11 2022-08-19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图像采集方法、控制装置及可移动平台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76703B2 (ja) * 1996-07-05 2004-10-13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ー装置
JP3887468B2 (ja) * 1997-09-22 2007-02-28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JP4196437B2 (ja) * 1998-07-28 2008-12-17 株式会社ニコン 電子カメラ
JP4306910B2 (ja) 2000-02-01 2009-08-05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JP4667657B2 (ja) * 2001-06-27 2011-04-13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JP4101221B2 (ja) * 2004-09-30 2008-06-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06098909A (ja) * 2004-09-30 2006-04-13 Canon Inc シャッタ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08011358A (ja) * 2006-06-30 2008-01-17 Olympus Imaging Corp デジタルカメラ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2947B (zh) * 2010-04-28 2014-06-25 精工精密株式会社 焦平面快门及光学装置
CN102472947A (zh) * 2010-04-28 2012-05-23 精工精密株式会社 焦平面快门及光学装置
CN102597866A (zh) * 2010-06-23 2012-07-18 精工精密株式会社 焦平面快门及使用该焦平面快门的光学设备
CN102597866B (zh) * 2010-06-23 2014-11-05 精工精密株式会社 焦平面快门及使用该焦平面快门的光学设备
CN102822737A (zh) * 2010-09-14 2012-12-12 精工精密株式会社 焦平面快门和光学装置
CN102822737B (zh) * 2010-09-14 2015-04-01 精工精密株式会社 焦平面快门和光学装置
CN102650800A (zh) * 2011-02-25 2012-08-29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相机用焦面快门以及具有相机用焦面快门的数码相机
CN102650800B (zh) * 2011-02-25 2016-08-03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相机用焦面快门以及具有相机用焦面快门的数码相机
CN103502886A (zh) * 2011-12-20 2014-01-08 精工精密株式会社 焦平面快门及设有该焦平面快门的光学设备
CN103502886B (zh) * 2011-12-20 2016-03-02 精工精密株式会社 焦平面快门及设有该焦平面快门的光学设备
CN109154921A (zh) * 2016-05-26 2019-01-04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处理设备、图像传感器和系统
CN109154921B (zh) * 2016-05-26 2023-01-31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处理设备、图像传感器和系统
CN107544192A (zh) * 2016-06-29 2018-01-05 精工精密株式会社 叶片驱动装置和光学设备
CN107544192B (zh) * 2016-06-29 2021-03-12 精工控股株式会社 叶片驱动装置和光学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027987A1 (en) 2010-02-04
US7980772B2 (en) 2011-07-19
JP2010034818A (ja) 2010-02-12
CN101639605B (zh) 2011-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39605B (zh) 快门器件与摄像装置
CN101762948B (zh) 摄像装置
CN102053457B (zh) 焦平面快门设备和摄像设备
CN100514172C (zh) 可实时浏览的照相机
US7830444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CN100466686C (zh) 数字照相机
CN101207718B (zh) 可进行实时浏览显示的照相机及其控制方法
JP5127340B2 (ja) シャッタ装置及びシャッタ装置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102486593B (zh) 快门装置
CN102081277A (zh) 数码相机用焦面快门
CN103518160A (zh) 带有倾角校正和管理的摄像装置
CN102486594B (zh) 快门装置
JP6888629B2 (ja) 交換レンズ及びその制御方法、撮像装置、並びに、カメラシステム
JP5534679B2 (ja) 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127341B2 (ja) シャッタ装置及びシャッタ装置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12075078A (ja) カメラ本体、撮像装置、カメラ本体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CN100470350C (zh) 照相机
JP2011013540A (ja) シャッター装置及びカメラ本体
JP4538765B2 (ja) 撮像装置
CN102193273A (zh) 数码相机用焦面快门
JP5511211B2 (ja) 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2566203A (zh) 快门装置
JP6207332B2 (ja) 撮像装置
JP5936402B2 (ja) 撮像装置
JP2010107635A (ja) 電子カメラのシャッター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19

Termination date: 2015072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