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98065B - V型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V型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98065B
CN101598065B CN2009101454617A CN200910145461A CN101598065B CN 101598065 B CN101598065 B CN 101598065B CN 2009101454617 A CN2009101454617 A CN 2009101454617A CN 200910145461 A CN200910145461 A CN 200910145461A CN 101598065 B CN101598065 B CN 1015980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bank
carburetor
thermal baffle
type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4546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98065A (zh
Inventor
小川和久
桥本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980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80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980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80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16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f cylinders, e.g. single-cylinder engines
    • F02B75/18Multi-cylinder engines
    • F02B75/22Multi-cylinder engines with cylinders in V, fan, or star arrang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B77/11Thermal or acoustic insu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15/00Carburettors with heating, cooling or thermal insulating means for combustion-air,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15/06Heat shieldings, e.g. from engine radi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一种V型发动机,即使是在高温状态下停止运转时,也能够可靠地防止来自各气缸体的热影响化油器,从而抑制在该化油器中产生汽湿现象。所述V型发动机在曲轴箱(2)上连接设置有呈V字状配置的第一及第二气缸列(B1、B2),并将各气缸列(B1、B2)的化油器(14)配置在这些第一及第二气缸列之间的谷部(10)的中央部并通过冷却风对各气缸列进行冷却而成,以与第一及第二气缸列隔离的方式配置化油器(14),同时经由第一及第二进气管(16a、16b)将该化油器连接在第一及第二气缸列的进气孔(13)上,在第一及第二气缸列的与化油器对置的侧面上安装有覆盖各侧面并在与相应的各侧面之间形成冷却风通路(22)的合成树脂制的第一及第二隔热板(23a、23b)。

Description

V型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V型发动机的改良,该V型发动机是通过在曲轴箱上连接设置有呈V字状配置的第一气缸列以及第二气缸列,并将与各气缸列的进气孔连通的化油器配置在这些第一气缸列以及第二气缸列之间的谷部中而成的。
背景技术
由于在上述的V型发动机的运转停止之后,冷却风的流动也立刻停止,因此各气缸列的热容易停滞在第一气缸列以及第二气缸列之间的谷部中,从而在配置在该谷部中的化油器中产生汽湿现象(percolation),这使得V型发动机难以在高温状态下再次起动。因此,以往公知有如下的装置:将隔热体夹装在各气缸列和化油器相接合的接合部之间,并在该隔热体上一体地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隔热凸缘,从而进行各气缸列与化油器之间的隔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装置中,由于化油器隔着较薄的隔热体接合在对应的气缸列上,因此隔热体的绝热性存在限度,当在V型发动机的高温状态下使其停止运转时,存在各气缸列的热通过隔热体传递至化油器从而产生汽湿现象的可能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8-536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V型发动机:即使是在高温状态下停止运转时,也能够可靠地防止来自各气缸列的热影响化油器,从而抑制在该化油器中产生汽湿现象,能够得到高温状态下的良好的再次起动性。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V型发动机构成为:在将曲轴支承成水平的曲轴箱上连接设置有呈V字状配置的第一及第二气缸列,并且将与各气缸列的进气孔连通的化油器配置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气缸列之间的谷部中,将冷却风扇固定于曲轴的一端部,并且,将风扇罩安装于曲轴箱,所述风扇罩将该冷却风扇所抽吸的外部气体作为冷却风引导至第一及第二气缸列的周围,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化油器配置成:所述化油器的第一及第二进气道隔着包含所述V型发动机的曲轴的轴线的铅直面排列在左右,该化油器整体收纳在所述谷部中、且与第一及第二气缸列隔离,并经由第一进气管将该化油器的所述第一进气道连接在第一气缸列的进气孔上,经由第二进气管将该化油器的所述第二进气道连接在第二气缸列的进气孔上,
在第一气缸列的与所述化油器对置的侧面上安装有合成树脂制的第一隔热板,在第二气缸列的与所述化油器对置的侧面上安装有合成树脂制的第二隔热板,所述第一隔热板和所述第二隔热板均沿着对应的侧面延伸并覆盖相应的侧面,并且,在所述第一隔热板与第一气缸列的侧面之间,及在所述第二隔热板与第二气缸列的侧面之间分别形成沿着对应的侧面延伸的冷却风通路,
该风扇罩的冷却风下游侧的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及第二隔热板的所述冷却风扇侧的端部抵接,以使该各隔热板与所述风扇罩连续,并将该冷却风扇所抽吸、压送的冷却风从所述风扇罩内引导至所述冷却风通路侧。
并且,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于,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之上,利用覆盖所述谷部的底面的底板,将分别安装在第一及第二气缸列的侧面上的所述第一及第二隔热板之间连接成一体,从而构成单一部件。
进一步,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于,在第二特征的基础之上,将保持线状体的保持部一体地形成在所述单一部件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V型发动机的运转中,第一及第二隔热板将冷却风引导至划成在第一及第二隔热板与第一及第二气缸列的侧面之间的冷却风通路,从而能够对各气缸列进行冷却。并且,当在V型发动机的高温状态下使其运转停止时,夹装在第一及第二气缸列与化油器之间的第一及第二隔热板遮断从各气缸列朝向化油器的辐射热。并且,由于化油器以与第一及第二气缸列B1、B2隔离的方式配置在两个气缸列之间的谷部中,并经由进气管与两个气缸列连接,因此能够通过进气管的散热作用减少从各气缸列朝向化油器的热传导,能够防止由此对化油器的加热,从而能够抑制汽湿现象的产生,有助于提高高温状态下的发动机的再次起动性。
这样,第一隔热板以及第二隔热板起到如下的两种作用,从而有助于V型发动机E周围的构造的简化,这两种作用是:在V型发动机E的运转中,将冷却风引导至第一气缸列和第二气缸列的周围,以及,在V型发动机E的运转停止时,隔断从各气缸列朝向化油器的辐射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由于第一隔热板以及第二隔热板经由底板连接成一体而构成单一部件,因此,通过一体成形该单一部件,不仅能够一举制作两个隔热板,而且能够容易、迅速地进行将该合成树脂制部件安装在V型发动机上的安装作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保持线状体的保持部一体地形成在单一部件上,由此,不用在V型发动机上安装线状体专用的保持部件,有助于削减部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通用V型发动机的后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2-2线的剖视图。
图3是从图1的箭头3方向观察的图。
图4是沿着图1的4-4线的剖视图。
图5是安装在上述发动机上的具有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的单一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从图5的箭头6方向观察的图。
图7是从图6的箭头7方向观察的图。
标号说明
E:V型发动机;B1:第一气缸列;B2:第二气缸列;1:曲轴;2:曲轴箱;10:谷部;13:进气孔;14:化油器;16a、16b: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22:冷却风通路;23a、23b:第一隔热板、第二隔热板;24:底板;25:单一部件;33:线状体;34:保持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通用V型发动机的后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2-2线的剖视图,图3是从图1的箭头3方向观察的图,图4是沿着图1的4-4线的剖视图,图5是安装在上述发动机上的具有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的单一部件的立体图,图6是从图5的箭头6方向观察的图,图7是从图6的箭头7方向观察的图。
在图1以及图2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通用V型双气缸发动机E中的例子进行说明。该V型发动机E由以下部件构成:支承曲轴1的曲轴箱2;和第一、第二气缸列B1、B2,它们连接设置在该曲轴箱2的上部,并以包含上述曲轴1的轴线A的铅直面P为中心呈V字状地张开配置。在图示例的情况下,第一气缸列B1以及第二气缸列B2之间的夹角α设定为90°。飞轮3和冷却风扇4紧固在从曲轴箱2的正面侧突出的曲轴1的一端部上,风扇罩5安装在曲轴箱2上,该风扇罩5将该冷却风扇4所抽吸的外部气体作为冷却风引导至各气缸列B1、B2周围和后述的化油器14周围。并且,曲轴1的另一端部作为输出部在曲轴箱2的背面侧突出。在曲轴箱2的底部一体地形成有发动机安装凸缘6。
第一气缸列B1以及第二气缸列B2分别具有一个气缸7,经由连杆8连接在上述曲轴1上的活塞9嵌装在各气缸7中。并且,在第一及第二气缸列B1、B2的头部的正面侧且在相向的角部上分别形成有进气管安装凸缘12、12,进气孔13分别在进气管安装凸缘12、12的端面上开口,在这些安装凸缘12、12上安装有第一进气管16a以及第二进气管16b,所述第一进气管16a以及第二进气管16b分别将化油器14的第一进气道15a以及第二进气道15b连通在第一气缸列B1的进气孔13以及第二气缸列B2的进气孔13上,所述化油器14配置在两个气缸列B1、B2之间的谷部10的中央部。化油器14通过配置在所述谷部10的中央部,由此被从两个气缸列B1、B2相等地隔离。
对于第一进气管16a以及第二进气管16b,它们的上游端结合在一个大接合凸缘17上从而相互连接成一体,化油器14的下游侧端面螺栓接合在上述大接合凸缘17上。在第一及第二进气管16a、16b的下游端形成有小接合凸缘18、18,这些小接合凸缘18、18通过螺栓19接合在上述进气管安装凸缘12、12上。
如图1所示,化油器14的第一及第二进气道15a、15b隔着上述铅直面P排列在左右,对第一进气道15a以及第二进气道15b进行开闭的蝶型的节气门20、20通过水平配置的共用的气门杆21的转动来开闭。并且,化油器14在下部具有第一进气道15a以及第二进气道15b共用的浮子室14a。
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在第一及第二气缸列B1、B2的与上述化油器14对置的侧面上安装有合成树脂制作的第一及第二隔热板23a、23b,这些第一及第二隔热板23a、23b覆盖该侧面并且在第一及第二隔热板23a、23b与该侧面之间划成了冷却风通路22、22。在各气缸列B1、B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面对上述冷却风通路22、22的多个冷却翅片29。
如图4所明确示出的那样,上述风扇罩5的冷却风下游侧的端部与这些第一及第二隔热板23a、23b的前端部、即冷却风扇4侧的端部连续。并且,在各隔热板23a、23b的后端部上形成有弯曲部30,该弯曲部30将从上述冷却风通路22、22流出的冷却风引导至对应的气缸列B1、B2的背面侧。
如图1、图3~图7所示,上述第一隔热板23a以及第二隔热板23b经由覆盖所述谷部10的底面的底板24连接成一体,从而构成一体成形的单一部件25。在该单一部件25中,在第一隔热板23a以及第二隔热板23b上各形成有一个安装凸台26,通过利用螺栓28将各安装凸台26紧固在螺纹凸台27上(参照图4),该螺纹凸台27形成于对应的气缸列B1、B2的外周,从而单一部件25被安装在V型发动机E上。这样,通过将第一隔热板23a以及第二隔热板23b形成单一部件25,能够利用少量的螺栓28进行将第一隔热板23a以及第二隔热板23b安装在V型发动机E上的安装作业。
并且,在该单一部件25(图示例中为一侧的隔热板23b)上一体地形成有保持部34,所述保持部34用于保持包含V型发动机E的控制用的电线、操作缆线以及软管等的线状体33。
再次返回图1,在第一及第二气缸列B1、B2的头部上设有在与进气管16a、16b相反的背面开口的排气孔31。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
由于在第一气缸列B1以及第二气缸列B2的与化油器14对置的侧面上安装有合成树脂制作的第一隔热板23a以及第二隔热板23b,这些隔热板覆盖该侧面并且在隔热板与该侧面之间形成冷却风通路22、22,并且风扇罩5的冷却风下游侧的端部与这些隔热板23a、23b的冷却风扇4侧的端部连续,因此,在V型发动机E的运转中,能够将由与曲轴1一起旋转的冷却风扇4抽吸并压力输送的冷却风引导至各气缸列B1、B2周围的冷却风通路22、22中,从而对各气缸列B1、B2进行冷却。特别地,由于对应的气缸体B1、B2的多个冷却风扇29面向冷却风通路22、22,因此能够提高各气缸体B1、B2的冷却性。并且,由冷却风扇4压力输送的冷却风的一部分被供给至化油器14侧,对化油器14进行冷却。
进一步,由于在各气缸列B1、B2的冷却风通路22、22中流动的冷却风的行进路径通过对应的隔热板23a、23b的各后端的弯曲部30朝向各气缸列B1、B2的背面侧弯曲,因此能够良好地对各气缸列B1、B2的背面侧进行冷却。
当在V型发动机E的高温状态下使其停止运转时,如果冷却风扇4的旋转停止,则上述的冷却风的流动也停止,因此各气缸列B1、B2朝周围散热,但是夹装在各气缸列B1、B2和化油器14之间的隔热板23a、23b隔断从各气缸列B1、B2朝向化油器14的辐射热,因此能够防止化油器14的加热。
并且,由于化油器14以从第一气缸列B1以及第二气缸列B2隔离的方式配置在两个气缸列之间的谷部10的中央部,并经由较长的进气管16a、16b连接在两个气缸列B1、B2上,因此,通过进气管16a、16b的散热作用,能够减少从各气缸列B1、B2朝化油器14的热传导,能够防止化油器14的加热。这样,能够抑制化油器14中产生汽湿现象,有助于提高V型发动机E的高温状态下的再次起动性。
这样,第一隔热板23a以及第二隔热板23b起到如下的两种作用,从而有助于V型发动机E周围的构造的简化,这两种作用是:在V型发动机E的运转中,将冷却风引导至第一气缸列B1以及第二气缸列B2的周围,并且,在V型发动机E的运转停止时,隔断从各气缸列B1、B2朝向化油器14的辐射热。
并且,由于上述一对隔热板23a、23b经由覆盖第一气缸列B1以及第二气缸列B2之间的谷部10底面的底板24连接成一体从而构成单一部件25,因此,通过一体成形该单一部件25,不仅能够一举制作第一遮蔽板23a以及第二遮蔽板23b,而且能够利用少量的螺栓28进行将该单一部件25安装在V型发动机E上的安装作业,有助于安装作业的效率提高。
并且,由于保持部34一体地形成在该单一部件25上,所述保持部34用于保持包含V型发动机E的控制用的电线、操作缆线以及软管等的线状体33,因此不用在V型发动机E上安装线状体33专用的保持部件,有助于削减部件数量。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作为化油器14也可以将分别独立的第一化油器以及第二化油器单独地连接在第一进气管16a以及第二进气管16b上。并且,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纵向设置曲轴的立式的通用V型发动机中。

Claims (3)

1.一种V型发动机,所述V型发动机构成为:在将曲轴(1)支承成水平的曲轴箱(2)上连接设置有呈V字状配置的第一及第二气缸列(B1、B2),并且将与各气缸列(B1、B2)的进气孔(13)连通的化油器(14)配置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气缸列(B1、B2)之间的谷部(10)中,将冷却风扇(4)固定于曲轴(1)的一端部,并且,将风扇罩(5)安装于曲轴箱(2),所述风扇罩(5)将该冷却风扇(4)所抽吸的外部气体作为冷却风引导至第一及第二气缸列(B1、B2)的周围,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化油器(14)配置成:所述化油器(14)的第一及第二进气道(15a、15b)隔着包含所述V型发动机(E)的曲轴(1)的轴线(A)的铅直面(P)排列在左右,该化油器(14)整体收纳在所述谷部(10)中、且与第一及第二气缸列(B1、B2)隔离,并经由第一进气管(16a)将该化油器(14)的所述第一进气道(15a)连接在第一气缸列(B1)的进气孔(13)上,经由第二进气管(16b)将该化油器(14)的所述第二进气道(15b)连接在第二气缸列(B2)的进气孔(13)上,
在第一气缸列(B1)的与所述化油器(14)对置的侧面上安装有合成树脂制的第一隔热板(23a),在第二气缸列(B2)的与所述化油器(14)对置的侧面上安装有合成树脂制的第二隔热板(23b),所述第一隔热板(23a)和所述第二隔热板(23b)均沿着对应的侧面延伸并覆盖相应的侧面,并且,在所述第一隔热板(23a)与第一气缸列(B1)的侧面之间,及在所述第二隔热板(23b)与第二气缸列(B2)的侧面之间分别形成沿着对应的侧面延伸的冷却风通路(22),
该风扇罩(5)的冷却风下游侧的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及第二隔热板(23a、23b)的所述冷却风扇(4)侧的端部抵接,以使该各隔热板(23a、23b)与所述风扇罩(5)连续,并将该冷却风扇(4)所抽吸、压送的冷却风从所述风扇罩(5)内引导至所述冷却风通路(22)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利用覆盖所述谷部(10)的底面的底板(24),将所述第一及第二隔热板(23a、23b)之间连接成一体,从而构成单一部件(2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V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将保持线状体(33)的保持部(34)一体地形成在所述单一部件(25)上。
CN2009101454617A 2008-06-04 2009-06-01 V型发动机 Active CN1015980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46531 2008-06-04
JP2008146531A JP4929235B2 (ja) 2008-06-04 2008-06-04 V型エンジン
JP2008-146531 2008-06-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8065A CN101598065A (zh) 2009-12-09
CN101598065B true CN101598065B (zh) 2012-10-17

Family

ID=41399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54617A Active CN101598065B (zh) 2008-06-04 2009-06-01 V型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41525B2 (zh)
JP (1) JP4929235B2 (zh)
CN (1) CN1015980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14837B (en) * 2013-06-07 2019-04-17 Bentley Motors Ltd A heat shield arrangement
US10578013B2 (en) * 2016-05-23 2020-03-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endable heat shield for simplified servicing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94129A (en) * 1973-12-29 1976-11-30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xhaust gas cleaning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25374A (en) * 1939-01-02 1950-10-10 Tatra Np Carburetor arrangement for v-type air cooled engines
US2585083A (en) * 1949-03-07 1952-02-12 Le Roi Company Cooling system for v-engines
US2966146A (en) * 1957-10-29 1960-12-27 Schweitzer And Hussmann Air-cooled, port-scavenged engine
US3581722A (en) * 1969-11-03 1971-06-01 Gen Motors Corp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induction air heating means
JPS5392013A (en) * 1977-01-24 1978-08-12 Kubota Ltd Forced-air cooling v-shaped engine
JPS5853640A (ja) * 1981-09-28 1983-03-30 Honda Motor Co Ltd V型エンジンの遮熱装置
US5647337A (en) * 1996-02-21 1997-07-15 Kohler Co. Engine breather device with cooling baffle
JP3225866B2 (ja) * 1996-12-18 2001-1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固定装置
US5813384A (en) * 1997-08-20 1998-09-29 Briggs & Stratton Corporation Intake system arrangement for V-type engine
JP3740935B2 (ja) * 1999-03-18 2006-02-01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過給式v型エンジン
JP2002030912A (ja) * 2000-07-12 2002-01-31 Honda Motor Co Ltd ハンドヘルド型エンジン
US6889635B2 (en) * 2003-02-11 2005-05-10 Briggs & Stratton Corporation Blower housing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4293361A (ja) * 2003-03-26 2004-10-21 Fuji Heavy Ind Ltd 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JP4568672B2 (ja) * 2005-10-18 2010-10-2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強制空冷エンジンの冷却風案内カバー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94129A (en) * 1973-12-29 1976-11-30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xhaust gas cleaning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301415A1 (en) 2009-12-10
JP4929235B2 (ja) 2012-05-09
CN101598065A (zh) 2009-12-09
JP2009293461A (ja) 2009-12-17
US8141525B2 (en) 2012-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03856B2 (ja) 船外機
CN101720383B (zh) 用于内燃机的进气歧管
JP5293550B2 (ja)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2012136971A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US6305168B1 (en) V-type engine with turbocharger
US9518504B2 (en) Air intake structure of engine and motorcycle having the same
JP2011064074A (ja) 多気筒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
JPH0378559A (ja) V形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CN101598065B (zh) V型发动机
JP4505971B2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系構造
KR20180100633A (ko) 엔진 장치
US8454401B2 (en) Outboard motor
JP3393766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における吸気温度低減構造
JP3601639B2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系配置構造
JP3832898B2 (ja) 船外機
JP6327270B2 (ja) ターボ過給機付エンジン
JP2012219696A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2016125452A (ja) 内燃機関
US20090293822A1 (en) General-purpose v-type engine
JP2015000676A (ja) 船外機の吸気構造
JP3334429B2 (ja) V型内燃機関における燃料系部品の取付装置
JP2010053829A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2023150675A (ja) 内燃機関のegr装置
JP2023150676A (ja) 内燃機関のegr装置
WO2016103400A1 (ja) V型エンジンの吸気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