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71686B - 结构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结构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71686B
CN101571686B CN2009101345681A CN200910134568A CN101571686B CN 101571686 B CN101571686 B CN 101571686B CN 2009101345681 A CN2009101345681 A CN 2009101345681A CN 200910134568 A CN200910134568 A CN 200910134568A CN 101571686 B CN101571686 B CN 1015716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lar
front side
side board
pedestal
described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3456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71686A (zh
Inventor
竹本英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716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716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716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716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其所采用的结构体。所述结构体包括:支承图像形成单元的成像部的前侧板(1)及后侧板(5);支承该后侧板的装置本体基座(4);以及一对支柱(2,3),横截面呈コ字状,所述コ字状开放部配置为对向。通过该支柱定位支承该前侧板的两端,同时,通过该支柱将该前侧板固定在该装置本体基座上,定位所述成像部。提供能精度良好地定位图像形成装置的成像部、即使设置场所不平场合也能具有优异的保形性的廉价的结构体,以及设有该结构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Description

结构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其所采用的结构体。
背景技术
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体,要求精度良好地定位支承图像形成单元、尤其成像部(读取、写入、PCU、转印、定位配准、定影等)的功能。
但是,图像形成装置的设置场所不一定限于平的面,当设置场所不平场合,结构体发生歪斜。由此,由结构体直接或间接定位的成像部歪斜,恐怕引起图像平行度、直线性、直角度、色偏移的恶化。
另外,一般,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前面操作为基本,因此,驱动系统或电气装备系统等用户不接触的零件大多配置在背面侧。又,为了减少图像形成装置在地面上的设置面积,有时图像形成装置背面侧的零件配置为从地面设置面的后端朝后方突出。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中,沿着地面设置面的前后方向,重心位于该方向中心的后方。
这种重心位于后方的图像形成装置置于不平地面场合,图像形成装置大致后方着地,前侧的左右某一方浮起,或前侧的结构体发生大的变形。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前侧易发生结构体歪斜。为了抑制上述歪斜,在图像形成装置前侧提高结构体刚性,使其具有优异的保形性成为重要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如下装置:供纸部配置在成像部的下方,一对侧板配置在成像部和所述供纸部之间支承着,使得该一对侧板在供纸部下方的装置本体基座前后立起,进行固定。在该结构体中,与前侧板的供纸部对应的部分因使得供纸盒出入的空间,大部分为空腔,前侧板本身为刚性不足的结构。又,在该公报中记载,使得支柱固定在前侧板的端部上,沿着配置在成像部上方的图像读取部延伸,支承该图像读取部。该支柱用于抑制成像部上方的图像读取部的歪斜,支柱不延伸到支承前侧板的供纸部的部分以及装置本体基座,并不用于提高前侧的刚性。因此,结构体保形性差,易发生成像部的歪斜。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如下结构体:在供纸部配置在成像部下方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成像部及供纸部,分别将前后侧板作为分开的各部件设置,框体由横截面为口字状的支柱构成,以所述框体支承所述侧板,同时,将框体的支柱固定在装置本体基座上,形成结构体。在该结构体中,支柱支承各侧板,将支柱固定在装置本体基座上,形成结构体,因此,能提高刚性。又,成像部及供纸部的前后侧板作为分开的各部件设置,能排除供纸部歪斜给与成像部歪斜的影响。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4393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310267号公报
要求结构体能精度良好地定位成像部,且即使设置场所不平场合也具有优异的保形性,在此要求上,还希望成本低。在专利文献1中,如上所述,保形性差。又,支承供纸部上方的成像部的前侧板延伸到供纸部下方的装置本体基座,进行固定,因此,相对成像部大小,不能避免前侧板成为大型。若前侧板成为大型,难以提高前侧板本身的零件精度,零件费用,模具费用,物流费用增大,难以降低成本。
在专利文献2中,保形性良好,但使用横截面为口字状的支柱,仅仅以与前侧板平行的面定位支承前侧板,因此,存在定位精度差的问题。又,口字状支柱需要焊接闭合部分,且当将口字状支柱作为框体固定时,也需要焊接或连接件,因此,与コ字状支柱相比,成本高。又,在该结构体中,使用多个前后侧板,难以降低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精度良好地定位图像形成装置的成像部、即使设置场所不平场合也具有优异的保形性的廉价的结构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技术手段如下:
(1)一种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该结构体包括:
支承图像形成单元的成像部的前侧板及后侧板;
支承该后侧板的装置本体基座;以及
一对支柱,横截面呈コ字状,所述コ字状开放部配置为对向;
其中,通过该支柱定位支承该前侧板的两端,同时,通过该支柱将该前侧板固定在该装置本体基座上,定位所述成像部。
(2)在上述(1)所述的结构体中,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支柱的与该前侧板平行的面以及垂直的面,固定上述前侧板的端部。
(3)在上述(2)所述的结构体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板外周形成凸缘,将上述支柱的与该前侧板垂直的面固定在该凸缘的侧壁部。
(4)在上述(3)所述的结构体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柱的コ字状的截面积在向所述装置本体基座固定的固定部附近,比上述前侧板的支承部大。
(5)在上述(4)所述的结构体中,其特征在于:
配置为所述支柱包住所述前侧板的两端部。
(6)在上述(5)所述的结构体中,其特征在于:
设有支承装置本体,通过所述支柱侧面能拉出的把手,配置该把手,当拉出该把手施加力时,该支柱侧面成为支点。
(7)在上述(5)或(6)所述的结构体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柱侧面实行外装定位。
(8)在上述(5)-(7)任一个所述的结构体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柱前面实行供纸盘前部的定位。
(9)在上述(5)-(8)任一个所述的结构体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柱前面实行使得供纸盘滑移的供纸导轨的定位。
(10)在上述(5)-(9)任一个所述的结构体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置本体基座,在所述支柱的コ字状的开放部附近,设有橡胶脚。
(11)在上述(5)-(10)任一个所述的结构体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柱通过配设在所述装置本体基座上的支柱固定部件连接。
(12)在上述(11)所述的结构体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柱固定部件复盖所述装置本体基座的设置橡胶脚的孔的上部。
(1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设有形成调色剂像的成像部;以及
结构体,支承该图像形成单元,进行定位;该图像形成装置特征在于:
所述结构体为上述(1)-(12)中任一个所述的结构体。
在本发明中,能使得前侧板的端部与支柱的コ字状开放部内侧的与前侧板平行的面及垂直的面相碰,进行定位。与使用コ字状开放部不对向配置的支柱或口字状支柱、仅仅与前侧板平行的面进行定位场合相比,提高定位精度。因此,通过上述支柱能精度良好地定位支承在前侧板上的成像部。
又,通过上述支柱将支承成像部的前侧板固定在装置本体基座上,因此,能提高前侧刚性。又,没有必要使得前侧板延伸到基座直接固定在装置本体基座上,因此,能使得前侧板小型化,能提高前侧板自身的刚性。因此,即使设置场所不平场合,也能具有优异的保形性。
再有,随着前侧板小型化,能提高前侧板自身的零件精度,以及降低成本。
又,使用コ字状支柱,因此,与口字状支柱相比,不需要焊接等,能降低成本。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的结构体及图像形成装置,能精度良好地定位图像形成装置的成像部,即使设置场所不平场合,也能具有优异的保形性,具有能廉价得到上述结构体及图像形成装置的优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体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图2表示前侧板和支柱的分解图。
图3表示通过支柱将前侧板连接到基座状态的立体图。
图4表示在前侧板下部的前侧板和支柱的截面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前侧板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图6表示前侧板和支柱的连接部的放大图。
图7表示结构体的前面图。
图8是在支柱前面定位供纸盘的说明图。
图9是在支柱前面定位供纸导轨的说明图。
图10表示设有支柱固定部件的基座的概略构成图。
图11表示支柱固定部件的放大图。
图12表示使用支柱固定部件将支柱连接在基座上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采用上述结构体的复印机整体的概略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其它的目的及特征,根据参照附图的下文的实施形态的说明,将变得明确。
下面,说明将本发明适用于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结构体的一实施形态。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体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结构体设有前侧板1,后侧板5,以及装置本体基座(以下简记为“基座”)4,所述基座4具有比前后侧板间的间距(图1中用A表示)长的间距(图1中用B表示)。在该结构体中,前侧板1与后侧板5之间,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成像部(没有图示),具体地说,例如写入、PCU、转印、定位配准、定影等。后侧板5与基座垂直着地连接。又,前侧板1设有一对支柱2,3,一边定位两端部一边支承,使得支柱2,3垂直着地在基座4上,保持从基座4着地面的位置精度连接。由此,实行成像部的定位。如图1所示,前侧板1为不支承供纸部(未图示),不直接着地在基座4的构成。
图2表示前侧板1和支柱2,3的分解图。图3表示通过支柱2,3将前侧板1连接到基座4状态的立体图。这样,支柱2,3在两端支承前侧板1,将支柱2,3固定在基座4上,由于采用这种构成,与将前侧板1直接固定在基座4上构成相比,能提高前侧的刚性。因此,能提高结构体的保形性,能抑制装置设置在不平面上时易发生的在前侧的结构体歪斜,能确保结构体支承的各单元的位置精度。
图4表示在前侧板1下部的前侧板1和支柱2,3的截面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支柱2,3的横截面(图4中用圆圈S围住的部分)成コ字状,且左右支柱2,3配置成コ字状开放部互相对向。通过使用这种支柱,使得前侧板1的端部,和コ字状开放部内侧的与前侧板1平行的面、以及与前侧板1垂直的面相碰,进行定位。与此相反,在コ字状开放部不对向配置的支柱或口字状支柱情况下,仅仅与前侧板1平行的面起作用,不能使用垂直的面进行定位,因此,定位精度差。即,支柱2,3不仅具有支承成像部的支承部件的功能,还具有能精度良好地进行定位的作为定位部件的功能。具体地说,支柱2,3以后面内侧及侧面精度良好地定位前侧板1,进行支承。
又,通过支柱2,3固定在基座4上,没有必要使得前侧板1延伸到下方的基座4直接固定在基座4上,因此,能使得前侧板1小型化。这样,能提高前侧板自身的刚性。再有,随着前侧板1小型化,能提高前侧板自身的零件精度,以及降低成本。又,在支柱2,3中,缘部不朝向外侧,能确保安全性。コ字状支柱2,3与口字状支柱相比,不需要闭合部分的焊接,或者不需要作为框体固定时焊接或连接件,因此,能降低成本。再有,コ字状支柱2,3与口字状支柱相比,加工制约少,不仅直线,还能实现包含曲线或冲压形状,还具有能提高配置自由度的优点。
图5是表示前侧板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前侧板1在外周形成凸缘1a,成为提高刚性的形状。从强度上考虑,希望该凸缘1a如图5所示,在前侧板1全周连系。
图6表示前侧板和支柱的连接部的放大图。如图6所示,使得前侧板1从前面及侧面固定在支柱2,3上。具体地说,将支柱3的侧面固定在前侧板1的凸缘1a的侧壁部。由此,前侧板1和支柱2,3大致一体化,能进一步提高刚性。又,使得支柱2,3的コ字将前侧板1包住,前侧板1的外周凸缘1a不切断,能保持连系状态,因此,能保持刚性。
又,如图3所示,区域a是支柱2,3与前侧板1连接的区域,在支柱2,3的比所述区域a接近着地到基座的区域b,形成使得横截面コ字状截面积变大。这样,与支柱2,3上方相比,通过使得下方强固,能更有效地确保结构体的前侧及结构体整体的刚性。
又,在结构体上设有拉出式的把手6,当移动或搬运装置本体时,从结构体拉出使用。图7表示结构体的前面图。当使用拉出式把手6时,把手6从支柱2,3侧面拉出,成为图7所示状态。在此,配置把手,在把手6拉出状态下,当使得提升装置的上载荷施加在把手握持部(施力点)时,使得支柱2,3的闭合截面部成为支点。又,因某原因下载荷施加在施力点时,也同样使得支柱2,3的闭合截面部成为支点。这样,支柱2,3在剪切方向承受把手6引起的支点载荷,因此,对于承受过载的把手6,能确保高安全性。
下面,说明使用如上所述确保位置精度的支柱2,3,作为定位部件,直接实行零件或单元的定位。
首先,说明在支柱侧面实行外装定位。如图2所示,在确保位置精度的支柱2的侧面,设有外装定位用孔11,12,通过使其与从侧面外装(未图示)突出的外装定位部件(凸起)嵌合,能相对结构体精度良好地配置外装。由此,能提高外观。
接着,说明在支柱2,3的前面,实行供纸盘定位。如图7的结构体的前面图所示,在确保位置精度的支柱3的前面,设有供纸盘定位用孔13,14。图8是装有第二层(下部)的供纸盘7的状态图。如图8所示,通过使得从供纸盘7突出的定位部件(凸起)与孔14嵌合,实行供纸盘前面的定位。第一层(上部)的供纸盘(未图示)也同样,通过使得从供纸盘7突出的定位部件(凸起)与供纸盘定位孔13嵌合,能相对结构体精度良好地配置供纸盘7。这样,能提高纸运送性。这不限于上述两层供纸结构,也同样适用单层供纸或三层或三层以上供纸的结构。
这样,能直接用支柱2,3定位供纸部,因此,没有必要另外再设置供纸部的前侧板。又,作为结构体整体,能使得前侧板小型化,提高精度,降低成本。
又,如图9所示,在确保位置精度的支柱2,3的前面,设有用于安装导轨8的定位用突起或孔15,16,所述导轨8使得所述供纸盘7能滑移,在支柱2,3的前面连接各自嵌合的导轨8。这样,能用确保刚性的支柱2,3有效地保持拉出供纸盘7时载荷最重的导轨8的前部。
这样,不仅外装及供纸盘7,而且,能使用支柱2,3的侧面、前面、或后面定位需要位置精度的其他零件或其他单元。
又,施加到装置本体前侧的大致垂直方向的载荷集中在支柱2,3正下方。因此,希望更有效地承受载荷,确保结构体的前侧及结构体整体的刚性。于是,如图3所示,在基座4的支柱2,3的コ字状开放部(图3中c表示的区域)设有橡胶脚10。
又,如图10所示,在支柱2,3着地的基座4上设有支柱固定部件9。该支柱固定部件9在外周形成凸缘,使得能以多面与支柱连接。凸缘可以局部切断。图11表示将支柱2,3连接在基座4上的支柱固定部件9的放大图。图12表示使用支柱固定部件9将支柱3连接在基座4上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1所示,在侧面9a及后面9b连接支柱固定部件9和支柱,在底面9c连接支柱、支柱固定部件、基座4。这样,通过使用配置在基座4上的支柱固定部件9,连接基座4和支柱3,能改变连接面进行固定(图12)。因此,能确保前侧板1、支柱3、基座4、以及结构体的前侧的刚性。在图11、图12中,使用右侧的支柱3说明支柱固定部件9,但左侧的支柱2的连接部也构成相同。又,连接不局限于螺钉,也可以通过例如铆接或焊接。
如图10,11,12所示,橡胶脚10与开设在基座4上的孔嵌合。在此,橡胶脚10的耐燃性低场合,基座4的孔看作开口部,不起防火用罩的功能。于是,需要用防火用罩复盖橡胶脚10用的基座孔的上部。在此,不追加新的零件,通过将支柱固定部件9复盖橡胶脚用的基座孔的上部,能兼有防火用罩功能。因此,能以廉价构成提高安全性。
下面,说明作为使用上述结构体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复印机。图13是采用复印机整体的概略构成图。
在复印机本体中,设有在像载置体形成图像的成像部100,在成像部100上方的读取原稿图像的图像读取部200,以及在成像部100下方的供给记录介质的供纸部300等。
在成像部100设有处理卡盒PC。在处理卡盒PC中,在卡盒壳体17内设有鼓状像载置体18,在该像载置体18周围设有充电装置、显影装置、清洁装置等。像载置体18通过处理卡盒PC的转印窗与辊状转印装置19接触。
并且,在成像部100将像载置体18和转印装置19接触位置设为转印位置,形成记录介质运送通道20,其通过所述转印位置,从下方朝上方延伸。
在记录介质运送通道20上,在转印位置前配置一对定位辊21。另一方面,在转印位置后设有定影装置22及排出辊23。在排出辊23之后,在成像部100和图像读取部200之间,设有介质码放空间24,用于排出记录有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码放。
图中符号25是设在成像部100的激光写入装置。符号28是向处理卡盒PC的显影装置补给调色剂的调色剂瓶。
在图像读取部200,在稿台玻璃30下,设有光源32,多个反射镜34,成像透镜36,CCD等图像传感器38等。并且,使得光源32沿着稿台玻璃30移动,使得来自光源32的光在稿台玻璃30上的原稿面上反射,该反射光在反射镜34反射,在成像透镜36成像,用图像传感器38读取原稿图像。
在该复印机中,在成像部100上设置介质码放空间24,通过该介质码放空间24,将图像读取部200设置在成像部100上。并且,在图像读取部200的正面侧设有操作显示部(未图示),在该图像读取部200上设置自动原稿运送装置(未图示)。
这样,介质码放空间24位置不从复印机本体突出,使得图示复印机的设置占有面积小。又,为了容易取出记录有图像的介质P,从正面侧到左侧面侧连续开放,通过介质码放空间24,使得图像读取部200三点支承在成像部100上。
当使用复印机复印时,将原稿设置在自动原稿运送装置(未图示)上,或打开自动原稿运送装置直接将原稿设置在图像读取部200的稿台玻璃30上。接着,按压操作显示部的开始按钮,驱动自动原稿运送装置,在图像读取部200读取原稿的图像信息。
同时,使得处理卡盒PC的像载置体18朝逆时钟回转,用充电装置使其表面均一带电,接着,根据图像读取部200的读取内容,通过从激光写入装置26照射激光L,进行写入,在像载置体18上形成静电潜像,此后,在显影装置附着调色剂,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在像载置体18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另一方面,在供纸部300内设有多层,装有多个介质盒42,使得合适的输送辊40回转,从多个介质盒42中对应的介质盒42内输出记录介质P,通过记录介质运送通道,由运送辊46运送,进入成像部100的记录介质运送通道20,在一对定位辊21之间抵接停止。
接着,与像载置体18上的上述调色剂图像一致,使得定位辊21回转,在处理卡盒PC的卡盒壳体17导向,将其导向转印位置,在转印装置19将像载置体18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
转印图像后的记录介质P进入定影装置22,施加热和压力,使得转印图像定影。接着,用排出辊23排出,将记录有图像的记录介质P排出到介质码放空间24码放。
转印调色剂图像后的像载置体18的表面用处理卡盒PC的清洁装置进行清洁,除去残留调色剂。
通过在这种复印机上使用上述结构体,成像部100能精度良好地廉价地得到定位。又,即使复印机的设置面不平场合,也可以通过使用上述结构体,提高前侧的刚性,提高结构体的保形性。这样,能抑制图像的平行度、直线性、直角度、色偏移的恶化,能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又,由上述结构体的支柱定位供纸部,与使用前侧板的对成像部的高精度定位相比,精度差,但通过用前侧板高精度定位的成像部的定位辊21,能对记录介质P的姿势进行补正,因此,没有什么问题。
按照本实施形态,设有支承成像部的前侧板1和后侧板5,支承后侧板5的基座4,以及横截面为コ字状、コ字的开放部对向配置的一对支柱23,通过支柱23定位支承前侧板1的两端,同时,通过使得支柱23垂直固定在基座4上,进行成像部的定位。该支柱23可以使得コ字状内侧的与前侧板1平行的前后面、以及与前侧板1垂直的侧面相碰,进行定位。与此相反,在コ字状开放部不对向配置的支柱或口字状支柱情况下,仅仅与前侧板1平行的面起作用,不能使用与前侧板1垂直的面进行定位,因此,定位精度差。因此,通过上述支柱2,3支承用于支承成像部的前侧板1的两端,能精度良好地对成像部进行定位。又,通过支柱将前侧板1固定在基座4上,能提高前侧的刚性。又,没有必要使得前侧板1延伸到基座4直接固定在装置本体基座上,因此,能使得前侧板1小型化。因此,能提高前侧板自身的刚性。这样,结构体具有优异的保形性。再有,随着前侧板1小型化,能提高前侧板自身的零件精度,以及降低成本。又,使用コ字状支柱,因此,与口字状支柱相比,不需要焊接等,能降低成本。
又,由支柱2,3的与前侧板1平行的面,以及垂直的面固定前侧板1。由此,前侧板1和支柱2,3大致一体化,能进一步提高刚性。
又,在前侧板1外周形成凸缘1a,通过固定凸缘1a的侧壁面和支柱的与前侧板1垂直的面,能进一步提高刚性。
又,区域a是支承前侧板1的区域,在支柱2,3的比所述区域a接近着地到基座的区域b,形成使得横截面コ字状截面积变大。这样,与支柱2,3上方相比,通过使得下方强固,能更有效地确保结构体的前侧及结构体整体的刚性。
又,使得支柱2,3的コ字将前侧板1包住,前侧板1的外周凸缘1a不切断,能保持连系状态,因此,能保持刚性。
又,在结构体上配置拉出式把手6,当移动或搬运装置本体时,从结构体拉出使用,在把手6拉出状态下,当使得提升装置的上载荷施加在把手握持部(施力点)时,使得支柱2,3的闭合截面部成为支点。这样,支柱2,3在剪切方向承受把手6引起的支点载荷,因此,对于承受过载的把手6,能确保高安全性。
使用确保位置精度的支柱2,3作为定位部件,能直接实行零件或单元的定位。
又,通过在支柱2,3侧面实行外装定位,能相对结构体精度良好地配置外装。由此,能提高外观。
通过在支柱2,3的前面,实行供纸盘定位,能相对结构体精度良好地配置供纸盘7。这样,能提高纸运送性。
又,在支柱2,3的前面,设有用于安装导轨8的定位用孔15,16,所述导轨8使得所述供纸盘7能滑移,在支柱2,3的前面连接各自嵌合的导轨8。这样,能进一步精度良好地配置供纸盘7,提高纸运送性。又,能用确保刚性的支柱2,3有效地保持拉出供纸盘7时载荷最重的导轨8的前部。
又,施加到装置本体前侧的大致垂直方向的载荷集中在支柱2,3正下方。于是,在基座4的支柱2,3的コ字状开放部设有橡胶脚10,由此,能更有效地承受载荷,确保结构体的前侧的刚性。
又,在基座4上设有支柱固定部件9,通过该支柱固定部件9能以多面与支柱2,3连接。这样,通过改变连接面以多面固定,能确保前侧板1、支柱3、基座4、以及结构体的前侧的刚性。
橡胶脚10与开设在基座4上的孔嵌合。在此,橡胶脚10的耐燃性低场合,基座4的孔看作开口部,不起防火用罩的功能。于是,需要用防火用罩复盖橡胶脚10用的基座孔的上部。在此,不追加新的零件,通过将支柱固定部件9复盖橡胶脚用的基座孔的上部,能兼有防火用罩功能。因此,能以廉价构成提高安全性。
通过在上述复印机上使用上述结构体,成像部100能精度良好地廉价地得到定位。又,即使复印机的设置面不平场合,也可以通过使用上述结构体,提高前侧的刚性,提高结构体的保形性。这样,能抑制图像的平行度、直线性、直角度、色偏移的恶化,能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上述各个实施形态仅仅是适合于实施本发明的具体化的示例,而非据此来对本发明的技术上的范围进行限定性的解释。即,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主旨的情况下,本发明能够以各种各样的其它形式来实施。

Claims (14)

1.一种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该结构体包括:
支承图像形成单元的成像部的前侧板及后侧板;
支承该后侧板的装置本体基座;以及
一对支柱,横截面呈
Figure FSB00000507654000011
字状,所述
Figure FSB00000507654000012
字状开放部配置为对向;
其中,通过该支柱定位支承该前侧板的两端,同时,通过该支柱将该前侧板固定在该装置本体基座上,定位所述成像部;
其中从所述支柱的与该前侧板平行的面以及垂直的面固定上述前侧板的端部。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板外周形成凸缘,将上述支柱的与该前侧板垂直的面固定在该凸缘的侧壁部。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柱的
Figure FSB00000507654000013
字状的截面积在向所述装置本体基座固定的固定部附近,比上述前侧板的支承部大。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配置为所述支柱包住所述前侧板的两端部。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设有支承装置本体,通过所述支柱侧面能拉出的把手,配置该把手,当拉出该把手施加力时,该支柱侧面成为支点。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柱侧面实行外装定位。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柱侧面实行外装定位。
8.按照权利要求4-7中任一个所述的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柱前面实行供纸盘前部的定位。
9.按照权利要求4-7中任一个所述的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柱前面实行使得供纸盘滑移的供纸导轨的定位。
10.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柱前面实行使得供纸盘滑移的供纸导轨的定位。
11.按照权利要求4-7中任一个所述的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置本体基座,在所述支柱的
Figure FSB00000507654000021
字状的开放部附近,设有橡胶脚。
12.按照权利要求4-7中任一个所述的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柱通过配设在所述装置本体基座上的支柱固定部件连接。
1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柱固定部件复盖所述装置本体基座的设置橡胶脚的孔的上部。
1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设有形成调色剂像的成像部;以及
结构体,支承该图像形成单元,进行定位;该图像形成装置特征在于:
所述结构体为上述权利要求1-13中任一个所述的结构体。
CN2009101345681A 2008-04-30 2009-04-21 结构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15716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18054A JP5152652B2 (ja) 2008-04-30 2008-04-30 構造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18054 2008-04-30
JP2008118054 2008-04-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71686A CN101571686A (zh) 2009-11-04
CN101571686B true CN101571686B (zh) 2011-12-07

Family

ID=41231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45681A Active CN101571686B (zh) 2008-04-30 2009-04-21 结构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145094B2 (zh)
EP (1) EP2138907B1 (zh)
JP (1) JP5152652B2 (zh)
CN (1) CN1015716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70173B2 (ja) * 2010-06-25 2013-03-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89981A (ja) 2011-02-24 2012-10-0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6037203B2 (ja) * 2012-06-07 2016-12-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のフレーム構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428353B2 (en) 2014-04-14 2016-08-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351485B2 (ja) * 2014-11-05 2018-07-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構造体
US9523958B2 (en) 2014-12-25 2016-12-20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463134B2 (ja) * 2015-01-06 2019-0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構造体、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6403579B2 (ja) * 2015-01-15 2018-10-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構造体
JP2017044994A (ja) * 2015-08-28 2017-03-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758972B2 (ja) 2016-07-20 2020-09-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556311B2 (ja) * 2018-09-12 2019-08-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471815B2 (ja) * 2019-12-25 2024-04-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48895A (ja) * 2020-09-15 2022-03-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金属フレー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2881A (ja) * 1998-09-04 2000-03-21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の支持構造体
CN1794106A (zh) * 2004-12-22 2006-06-28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的框架结构及框架的组装方法
CN101105664A (zh) * 2006-06-22 2008-01-16 株式会社理光 框架、电子设备、成像装置及框架装配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80119B2 (ja) * 1995-05-19 2003-12-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筐体
US5949924A (en) * 1995-10-06 1999-09-07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JP3439301B2 (ja) 1996-07-10 2003-08-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7865A (ja) * 1997-05-01 1999-01-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650688B2 (ja) 1997-05-13 2005-05-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構造体
JP3679259B2 (ja) * 1998-04-09 2005-08-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支持構造体
JP3897497B2 (ja) * 1998-10-02 2007-03-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54436A (ja) * 1999-11-24 2001-06-08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02114A (ja) * 2000-01-11 2001-10-3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981230B2 (ja) * 2000-01-21 2007-09-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68492A (ja) * 2000-08-30 2002-03-08 Canon Inc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17560A (ja) * 2001-01-22 2002-08-02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3830091B2 (ja) * 2001-03-22 2006-10-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095264B2 (ja) * 2001-08-31 2008-06-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リサイクル方法
US6930886B2 (en) * 2003-04-30 2005-08-1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L.P. Electronic component securement system
JP4375999B2 (ja) * 2003-05-23 2009-1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192709B2 (ja) * 2003-07-15 2008-12-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クーリングモジュール
JP3964396B2 (ja) * 2004-01-20 2007-08-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支持構造体
JP2005260593A (ja) * 2004-03-11 2005-09-22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40444A (ja) * 2004-03-25 2004-08-26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05543A (ja) * 2005-06-23 2007-01-11 Fuji Xerox Co Ltd ケーシング用カバーおよびファンユニット
JP2007093744A (ja) * 2005-09-27 2007-04-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の載置台
JP4939462B2 (ja) * 2008-02-28 2012-05-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構造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870101B (zh) * 2010-06-18 2011-11-23 霍其汇 拼装式复印机工作台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2881A (ja) * 1998-09-04 2000-03-21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の支持構造体
CN1794106A (zh) * 2004-12-22 2006-06-28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的框架结构及框架的组装方法
CN101105664A (zh) * 2006-06-22 2008-01-16 株式会社理光 框架、电子设备、成像装置及框架装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145094B2 (en) 2012-03-27
EP2138907A2 (en) 2009-12-30
JP2009265540A (ja) 2009-11-12
EP2138907A3 (en) 2010-02-24
CN101571686A (zh) 2009-11-04
EP2138907B1 (en) 2019-03-06
JP5152652B2 (ja) 2013-02-27
US20090274484A1 (en) 2009-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71686B (zh) 结构体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355080B2 (en) Image reader for use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amination check method of guide film for the same
CN104228356B (zh) 记录装置
CN101246332B (zh) 送纸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
JP3952500B2 (ja) 給紙カセ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48473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98123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20612C (zh) 图像形成装置的供纸结构
JP2014071237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媒体搬送装置
CN101291382A (zh) 成像设备
CN101458473B (zh) 具有图像读取部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795490B (zh) 薄片体尺寸设定装置、供纸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51916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10669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5828469A (en) Document scanner with gravitational registration
JP343930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983572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3571276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30250A (ja) 人検出機能付きの装置
JP200620537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927953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3613163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79280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3375808B2 (ja) 板状物集積装置
JP200810752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