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48352B - 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48352B
CN101548352B CN2008800007484A CN200880000748A CN101548352B CN 101548352 B CN101548352 B CN 101548352B CN 2008800007484 A CN2008800007484 A CN 2008800007484A CN 200880000748 A CN200880000748 A CN 200880000748A CN 101548352 B CN101548352 B CN 1015483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lectric layer
dielectric
electrode
content
gla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0074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48352A (zh
Inventor
森冈一裕
斋藤唯
河濑觉
吉田信介
三舩达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483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83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483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835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10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 H01J11/12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with main electrodes provided on both sides of the discharge sp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01J11/38Dielectric or insula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9/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installation, removal, maintenance of 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discharge lamps, or parts thereof; Recovery of material from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9/02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or electrode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AREA)
  • Glass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在前面玻璃基板(3)上至少形成了显示电极(6)和电介质层(8)的前面板(2)与在基板上形成了电极、隔壁和荧光体层的背面板相对配置,并且周围密封而形成放电空间,其中,电介质层(8)由多层即下层电介质层(8a)和上层电介质层(8b)构成,并且下层电介质层(8a)和上层电介质层(8b)由同一材料构成,所述电介质层分别含有CaO和BaO,CaO的含量比BaO的含量多。

Description

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设备等中使用的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
背景技术
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以下,称为PDP),因为能实现高清晰化、大画面化,所以100英寸级的电视等被商品化。近些年,正在推进PDP向与现有的NTSC方式相比扫描线数(走查線数)为2倍以上的高清晰度电视中的应用,同时考虑到环境问题而要求不含铅成分的PDP也被商品化。
PDP基本上由前面板和背面板构成。前面板包括:通过浮动(float)法制造的硼硅酸钠系玻璃的玻璃基板、由在该玻璃基板的一方主面上形成的条(stripe)状透明电极和总线(bus)电极构成的显示电极、覆盖该显示电极并作为电容器工作的电介质层以及由在该电介质层上形成的氧化镁(MgO)构成的保护层。另一方面,背面板包括:玻璃基板、在该玻璃基板的一方主面上形成的条状的地址电极、覆盖地址电极的衬底电介质层、在衬底电介质层上形成的隔壁、以及在各隔壁间形成的分别发出红色、绿色及蓝色光的荧光体层。
前面板和背面板在使其电极形成面侧相对的状态下被气密封,以55kPa~80kPa的压力在由隔壁隔开的放电空间中封入氖(Ne)-氙(Xe)的放电气体。PDP通过有选择地将图像信号电压施加给显示电极而放电,通过该放电而产生的紫外线激励各色荧光体层发出红色、绿色、蓝色的光,从而实现彩色图象显示。
为了确保导电性,显示电极的总线电极使用银电极,使用以氧化铅为主要成分的低熔点玻璃作为电介质层,但是近些年,考虑到环境问题,而公开有一种不含铅成分的电介质层的示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3、4等)。
但是,在形成这样的PDP的前面板的工序中,银离子从构成显示电极的银电极向电介质层或玻璃基板扩散。银离子由于电介质层中的碱金属离子或玻璃基板中含有的2价的锡离子而受到还原作用,从而形成银的胶体(colloid)。其结果是出现如下问题:电介质层或玻璃基板通过黄色或褐色而强着色(以下称为黄变),同时氧化银受到还原作用而产生氧,从而在电介质层中产生气泡。如果产生这样的黄变,则色度发生变化,会显著损坏图像质量,进而电介质层中的气泡产生电介质层的绝缘不良。
为了降低这样的黄变、减少气泡产生,制成玻璃组成不同的双层结构的电介质层,通过各层在各自的形成工序中具有烧制工序,即使在某一个层产生气泡,也可以确保电介质层的电性耐压性而减少绝缘不良的产生。
另外,通过使电介质层各层各自的效果不同,可以消除上述黄变等问题。具体地说通过如下方式形成,与前面板的电极相接的下层电介质层使用以抑制黄变、降低气泡产生为目的的玻璃组成,在下层电介质层上形成的上层电介质层使用透过率高的玻璃组成。
但是,使用多个不同的电介质层材料会存在材料管理的增加等工时数增加、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或有诱发错误使用材料的顾虑等问题。对此,若仅用下层电介质层使用的玻璃材料形成多层电介质层,就无法得到足够的透过率。另一方面,如果仅用上层电介质层使用的玻璃材料形成多层电介质层,则会带来产生黄变或气泡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284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05334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04587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9-0507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PDP是在基板上至少形成了显示电极和电介质层的前面板与在基板上形成了电极、隔壁和荧光体层的背面板相对配置,并且周围密封而形成放电空间的PDP,电介质层由多层构成,并且电介质层的各层由同一材料构成,多个电介质层分别含有CaO和BaO,所述CaO的以摩尔%表示的含量比所述BaO的以摩尔%表示的含量多,所述电介质层含有CuO和CoO,且所述CuO和所述CoO的含量的合计在0.03摩尔%~0.3摩尔%,所述多个电介质层相接设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黄变的产生,同时可以提高电介质层的直线透过率,且电介质层由多层形成,因此可以实现一种高可靠性的PDP。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PDP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该PDP的电介质层的结构的前面板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PDP;2-前面板;3-前面玻璃基板;4-扫描电极;4a、5a-透明电极;4b、5b-金属总线电极;5-维持电极;6-显示电极;7-黑条(black stripe)(遮光层);8-电介质层;8a-下层电介质层;8b-上层电介质层;9-保护层;10-背面板;11-背面玻璃基板;12-地址电极;13-衬底电介质层;14-隔壁;15-荧光体层;16-放电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PDP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PDP1的结构的立体图。PDP1的基本结构与一般的交流面放电型PDP相同。如图1所示,在PDP1中,由前面玻璃基板3等构成的前面板2与由背面玻璃基板11等构成的背面板10相向配置,PDP1的外周部分通过密封材料气密封,所述密封材料由玻璃粉(glass frit)等构成。在密封的PDP1内部的放电空间16中,以55kPa~80kPa的压力封入有氖(Ne)以及氙(Xe)等放电气体。
在前面板2的前面玻璃基板3上,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分别配置有多列由扫描电极4及维持电极5构成的一对带状的显示电极6和黑条(遮光层)7。在前面玻璃基板3上,以覆盖显示电极6和遮光层7的方式形成作为电容器工作的电介质层8,且在其表面形成有由氧化镁(MgO)等构成的保护层9。
另外,在背面板10的背面玻璃基板11上,在与前面板2的扫描电极4及维持电极5垂直的方向上,相互平行地配置多个带状的地址电极12,用衬底电介质层13覆盖这些地址电极。而且,在地址电极12间的衬底电介质层13上,形成有划分放电空间16的规定高度的隔壁14。在隔壁14 间的槽内,在每个地址电极12上,通过顺次涂敷而形成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分别发出红色光、蓝色光及绿色光的荧光体层15。在扫描电极4及维持电极5与地址电极12交叉的位置形成放电室(discharge cell),在显示电极6方向上排列的具有红色、蓝色、绿色的荧光体层15的放电室成为用于彩色显示的像素。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PDP1的电介质层8的结构的前面板2的剖面图。图2以与图1上下颠倒的方式显示。如图2所示,在通过浮动法(float method)等制造的前面玻璃基板3上,形成有由扫描电极4和维持电极5构成的显示电极6与黑条7的图案。扫描电极4和维持电极5分别由铟锡氧化物(ITO)或氧化锡(SnO2)等构成的透明电极4a、5a以及在透明电极4a、5a上形成的金属总线电极4b、5b构成。使用金属总线电极4b、5b的目的是在透明电极4a、5a的长度方向上提供导电性,金属总线电极4b、5b由以银(Ag)材料为主要成分的导电性材料形成。
电介质层8由下层电介质层8a和上层电介质层8b这多层构成,下层电介质层8a被设置成覆盖在前面玻璃基板3上形成的这些透明电极4a、5a和金属总线电极4b、5b以及黑条7,上层电介质层8b形成在下层电介质层8a上。而且,在电介质层8上形成有保护层9。
下面,对于本实施方式的PDP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在前面玻璃基板3上形成扫描电极4、维持电极5以及遮光层7。透明电极4a、5a与金属总线电极4b、5b是利用光刻法等而制作图案形成的。透明电极4a、5a是利用薄膜工艺等形成的,金属总线电极4b、5b是以规定温度对包含银(Ag)材料的膏体进行烧制并硬化得到的。另外,遮光层7也同样,是采用对包含黑色颜料的膏体进行丝网印刷的方法或者在将黑色颜料形成在前面玻璃基板3的整个面上之后,使用光刻法制作图案并烧制而形成的。
接下来,以覆盖扫描电极4、维持电极5及遮光层7的方式,在前面玻璃基板3上通过丝网印刷等涂布电介质膏体而形成电介质膏层。在涂布后,通过放置规定的时间,使电介质膏层表面整平,成为平坦的表面。然后,通过烧制硬化电介质膏层,形成覆盖扫描电极4、维持电极5及遮光层7的下层电介质层8a。并且,电介质膏体是包含玻璃粉末等电介质材料、 粘接剂及溶剂的涂料。
其次,在下层电介质层8a上,通过与下层电介质层8a的形成方法不同的模涂法(die-coating method)等涂布方法,涂布与下层电介质层8a组成相同的电介质层材料的电介质膏体,形成电介质膏层。然后,在涂布后,通过放置规定的时间,使涂布的电介质膏层的表面整平,成为平坦的表面。然后,通过烧制硬化电介质膏层,在下层电介质层8a上形成上层电介质层8b。
接着,通过真空蒸镀法等在上层电介质层8b上形成由氧化镁(MgO)构成的保护层9。通过上述工序,在前面玻璃基板3上形成规定的构成物即扫描电极4、维持电极5、遮光层7、电介质层8、保护层9,从而完成前面板2。
另一方面,背面板10通过以下方式形成。首先,在背面玻璃基板11上,采用对包含银(Ag)材料的膏体进行丝网印刷的方法,或者采用在将金属膜形成在整个面上之后,使用光刻法形成图案的方法等,形成作为地址电极12用的构成物的材料层。在一定的温度下烧制此材料层,由此形成地址电极12。接下来,在形成了地址电极12的背面玻璃基板11上,通过模涂法等以覆盖地址电极12的方式涂布电介质膏,形成电介质膏层。然后,通过烧制而形成衬底电介质层13。并且,电介质膏是包含玻璃粉末等电介质材料、粘接剂及溶剂的涂料。
接下来,在衬底电介质层13上涂布包含隔壁材料在内的隔壁形成用膏,以规定形状制作图案,由此形成隔壁材料层,之后进行烧制,从而形成隔壁14。在此,作为对在衬底电介质层13上涂布的隔壁用膏进行图案化(patterning)的方法,可以用光刻法或喷砂法(sandblast)。其次,在相邻的隔壁14间的衬底电介质层13上以及隔壁14的侧面上涂布包含荧光体材料的荧光体膏,通过进行烧制,由此形成荧光体层15。通过以上的工序,从而完成在背面玻璃基板11上具有规定的构成部件的背面板10。
这样,具有规定的构成部件的前面板2与背面板10相向配置,使得扫描电极4与地址电极12相垂直,其周围用玻璃粉密封,通过在放电空间16内封入含有氖(Ne)、氙(Xe)等的放电气体,由此完成PDP1。
接着,对于前面板2的电介质层8进行详细说明。如前所述,对电介 质层8要求高耐电压,但另一方面还要求具有高光透过率。即,为了由相同材料形成下层电介质层8a和上层电介质层8b,就要求具有高透过率,并且要求抑制黄变和抑制气泡的产生。该特性很大程度上由电介质层中含有的玻璃成分的组成左右。
迄今,作为形成这样的电介质层的方法,采用丝网印刷法等在形成了电极的前面玻璃基板上涂布膏体,该膏体由玻璃粉体成分和粘接剂成分构成,其中粘接剂成分由包含树脂的溶剂、增塑剂、分散剂等构成。然后,在干燥后,在450℃~600℃左右的温度下进行烧制,形成下层电介质层。进而,在下层电介质层上通过丝网印刷法或模涂法等涂布膏体,该膏体由与下层电介质层不同的玻璃粉体成分和粘接剂成分构成,其中粘接剂成分由包含树脂的溶剂、增塑剂、分散剂等构成。然后,在干燥后,在450℃~600℃左右的温度下进行烧制,形成上层电介质层。另外,除了该方法以外,还公知有将下层电介质层以及上层电介质层用膏体涂布在薄膜上,进行干燥,并转印到形成了电极的前面板上,在450℃~600℃左右的温度下进行烧制的方法。
目前为止,为了能够在450℃~600℃左右的温度下烧制,电介质层的玻璃成分中含有20重量%以上的氧化铅。但是考虑到环境问题,近年公开了一种在玻璃成分中不含氧化铅,而含有0.5重量%~40重量%左右的Bi2O3的技术。
相对于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PDP1中,其特征在于,电介质层8由多层构成,并且电介质层8的各层由同一组成构成,电介质层8含有CaO和BaO,CaO的含量(摩尔%)多于BaO的含量。
如此通过由多层构成电介质层8,在各电介质层形成工序中,分别包含烧制步骤。由此,可以减薄电介质层8的各层的膜厚,即使在下层电介质层8a的烧制中从显示电极6等的有机成分的残渣等中产生气泡,气泡也容易跑到下层电介质层8a表层。进而,通过在其上形成上层电介质层8b,由于可以进行气泡除掉部分的补偿,所以可以提高电介质层8的绝缘耐压性能而提高可靠性。另外,通过由同一组成构成电介质层8的各层,还可以降低制造管理和成本的损失。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介质层8的形成方法和构成材料进 行详细说明。
首先,利用湿式喷磨机(wetjet mill)或球磨机(ball mill)将规定的组成成分的玻璃材料粉碎成平均粒径约为0.5μm~3.0μm,制成电介质层材料粉末。然后,将50重量%~65重量%的此电介质层材料粉末以及35重量%~50重量%的粘接剂成分,用三辊滚轧机(three-roll mill)充分混合,制成模涂用或印刷用的电介质膏体。
在此,粘接剂成分是含有1重量%~20重量%的乙基纤维素(ethyl-cellulose)或丙烯酸树脂(acrylic resin)的萜品醇(terpinol)或丁基卡必醇乙酸酯(butyl carbitol acetate)。另外,在该膏体中,根据需要还可以添加作为增塑剂的苯二甲酸二辛酯、苯二甲酸二丁酯、磷酸三苯酯、磷酸三丁酯等,添加作为分散剂的丙三醇单油酸酯(glycerop mono-oleate)、山梨糖醇酐倍半油酸酯(sorbitan sesquio-leate)、烷基烯丙基的磷酸酯(alkyl-allyl based phosphate)等,来提高印刷性。
接着,利用该电介质膏体,通过丝网印刷法等以覆盖显示电极6的方式涂布到前面玻璃基板3上,并使其干燥,然后,在比电介质层材料的软化点稍高的温度575℃~590℃下烧制,形成下层电介质层8a。之后,在其上在下层电介质层8a上通过与下层电介质层8a的形成方法不同的模涂法等方法涂布并干燥与下层电介质层8a相同组成的电介质膏体。之后,在比电介质层材料的软化点稍高的温度575℃~590℃下烧制,形成上层电介质层8b。
并且,由于电介质层8的膜厚越小,提高图像显示时的辉度和降低放电电压的效果越显著,因此,优选的是,只要在绝缘耐压不下降的范围内就尽量设定小的膜厚。从这样的条件和可见光透过率的角度来看,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下层电介质层8a和上层电介质层8b的总膜厚设定为41μm以下。
从此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介质层8的构成材料。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PDP1中,使电介质层8由下层电介质层8a和上层电介质层8b构成,下层电介质层8a和上层电介质层8b含有CaO和BaO,CaO的含量(摩尔%)多于BaO的含量(摩尔%)。
CaO抑制银离子(Ag+)的还原而可以抑制黄变的产生。CaO起到作 为氧化剂的作用。但是,含有CaO的电介质玻璃存在可见光透过率、尤其有助于显示器的精细度的直线透过率变低的课题。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具有提高直线透过率的效果的BaO以取代CaO置换一部分的形式添加。
但是,BaO还具有促进银离子(Ag+)的还原,且产生黄变的弊端。因此,使BaO的含量(摩尔%)少于CaO的含量(摩尔%)是重要的。由此,不会产生黄变,能够维持直线透过率。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电介质层8由下层电介质层8a和上层电介质层8b这多层形成,因此,与由单层形成的情况相比,直线透过率相对下降。但是,如上所述,通过控制BaO和CaO的含量,可以维持直线透过率,同时提高电介质层8的可靠性。
下面,对Bi2O3的含量和R2O(R是选自Li、Na、K的一种)的添加进行叙述。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电介质玻璃中使用Bi2O3作为铅成分的代替材料。当使电介质玻璃中的Bi2O3含量增加时,能够降低电介质玻璃的软化点,在制造工艺上有各种优点。但是,由于Bi系材料的价格高,所以使Bi2O3的含量增加,也会导致使用的原材料成本增加。
当减少Bi系材料的含量时,由于电介质玻璃的软化点上升,使得烧制温度上升。如果烧制温度上升,从构成显示电极6的金属总线电极4b、5b的银电极扩散出来的银离子(Ag+)的扩散量进一步增加。因此,胶体化的银(Ag)的量也变得更多,从而引起电介质层8的着色或产生气泡的现象,产生PDP1的图像质量下降或产生电介质层8的绝缘不良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中作为Bi系材料的代替材料,着眼于选自Li、Na、K等的碱金属。如果含有碱金属的氧化物,则能够降低玻璃的软化点,从而降低Bi系材料的含量,也降低玻璃的软化点,可以对制造工艺带来各种优点。
但是,在过多地含有碱金属的氧化物的情况下,就会进一步促进从构成显示电极6的银电极扩散出来的银离子(Ag+)的还原作用,形成更多的银(Ag)的胶体,引起电介质层8的着色或产生气泡的现象。其结果是,产生PDP1的图像质量下降或发生电介质层8的绝缘不良的弊端。
为了抑制这样的基于R2O的还原作用,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在电 介质玻璃中添加有CoO和CuO。并且,为了抑制银(Ag)的胶体的形成,而添加了MoO3。以下分别对各自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对CuO的添加进行说明。CuO在烧制电介质层8时,引起从CuO到Cu2O的还原作用。其结果是抑制银离子(Ag+)的还原,从而可以抑制黄变的产生。
但是,由于判明了CuO具有使电介质玻璃显现蓝色的作用,而另一方面,Cu2O具有使电介质玻璃显现绿色的作用,所以如以下所述,通过阐明显色作用的产生原因而找出其改善方法。
在制造PDP1的工序中,也包括装配(assembly)工序需要多次进行烧制工序。从CuO到Cu2O的还原作用,因其烧制时的氧浓度等周围的环境条件而容易受到影响,且还具有其还原程度难以控制的性质。其结果是,在制造PDP1时,更多地进行CuO的还原作用而较强地显蓝色的部分和较少地进行还原作用而较强地显绿色的部分混在PDP1面内,产生显色程度上的分散,从而在PDP1的图象显示时辉度、色度产生不均,有损图象显示质量。
为了抑制这种因CuO的还原作用而引起的着色分散,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在电介质玻璃中添加了CoO。CoO与CuO同样具有使电介质玻璃显现蓝色的效果,但通过添加CoO,可以使电介质玻璃更加稳定地显现蓝色,从而可以提高PDP1的图像质量。
另外,对于其添加量也有最佳值。优选CuO和CoO的含量(摩尔%)的合计在0.03%~0.3%的范围。仅含有0.03%,虽然会出现上述的效果,但若含量的合计超过0.3%,则结果是电介质玻璃过度显现蓝色,反而会使PDP1的图像质量下降。进而在仅添加了CoO的情况下,不但不能抑制上述描述的银离子(Ag+)的还原作用,而且电介质层8的直线透过率下降。对此,只要使CuO和CoO的以摩尔百分比表示的含量的合计为0.3%以下,则所述的显现蓝色处于最佳范围,PDP1的图像质量也变好。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R2O(R是选自Li、Na、K的一种)的R含有两种以上。这是基于如下理由:一般的PDP1的前面玻璃基板3中含有大量的K2O和Na2O。而且如果在550℃以上的高温下烧制电介质层8,则通过电介质玻璃中含有的R2O和前面玻璃基板3中含有的Na2O,引起 碱金属的离子(Li+、Na+、K+)的置换作用。
但是,Li+、Na+和K+各自对前面玻璃基板3的热膨胀系数的贡献各不相同。因此,在电介质层8的烧制中引起了离子置换的情况下,在前面玻璃基板3的电介质层8附近的热收缩量和前面玻璃基板3的电介质层8附近以外的部分的热收缩量上产生差,其结果是存在在形成了电介质层8的前面玻璃基板3上会产生大的弯曲的问题。
但是如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若R2O包括两种以上,则即使引起上述的置换作用,在热收缩量上也难以产生差,从而能够减轻前面玻璃基板3的弯曲。其结果是可以使电介质玻璃中含有的Bi2O3的含量(摩尔%)降低为5%以下,且能够减轻前面玻璃基板3的弯曲。
另外,作为R2O添加的氧化物必含有K2O,且优选含有Li2O或Na2O的任一种或者其两者。由此,即使产生离子置换,前面玻璃基板3的热膨胀系数也不会较大变化,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形成了电介质层8的前面玻璃基板3产生大的弯曲。
尤其,通过使电介质玻璃中含有的K2O的含量(摩尔%)比电介质玻璃中含有的Li2O和Na2O的含量(摩尔%)的合计多,能够可靠地抑制前面玻璃基板3的热膨胀系数的变化,能够抑制前面玻璃基板3产生较大的弯曲。
如此,R2O可以降低电介质玻璃的软化点。另一方面,R2O所表示的碱金属的氧化物促进从构成显示电极6的银电极扩散出来的银离子(Ag+)的还原作用。其结果是形成更多的银(Ag)的胶体,引起电介质层8的着色或产生气泡的现象,存在PDP1的图像质量下降或产生电介质层8的绝缘不良的问题。
接下来,对MoO3的添加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银(Ag)胶体的产生而添加了MoO3。已知的是通过在含有Bi2O3的电介质玻璃中添加MoO3,在580℃以下的低温下容易生成Ag2MoO4、Ag2Mo2O7、Ag2Mo4O13等稳定的化合物。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由于电介质层8的烧制温度是550℃~590℃,所以烧制中扩散到电介质层8中的银离子(Ag+)与电介质层8中的MoO3发生反应,生成稳定的化合物而稳定下来。即,由于银离子(Ag+) 没有被还原而稳定下来,所以没有生成凝集的银(Ag)胶体。因此,由于伴随着银(Ag)胶体的生成而氧的产生也变少,所以电介质层8中的气泡的产生也就变少了。而且,即使取代MoO3而添加WO3或CeO2或MnO2这样的组成,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另外,MoO3的含量(摩尔%)优选为0.1%以上、2%以下。如果含有0.1%以上,则气泡数和黄变程度转好,但如果变为2%以上,则在烧制电介质玻璃时,电介质玻璃容易引起结晶化,其结果是电介质玻璃白浊化而变得不保持透明性,可见光透过率降低,PDP1的图像质量下降。如果是2%以下,则难以引起结晶化,PDP1的图像质量也不会下降。
如上所述,通过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PDP1的电介质层8为上述的构成,即使与由银(Ag)材料构成的金属总线电极4b、5b相接,也可以抑制黄变现象和气泡产生,且可以具有高的光透过率和对电介质玻璃进行均匀的着色,进而实现抑制前面玻璃基板3的弯曲。其结果是,虽然电介质层8由多层构成,但可以是同一组成材料,因此可以抑制气泡或黄变的产生,维持高透过率,同时可以实现降低了制造成本的PDP1。
(实施例)
制作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PDP1来评价其特性。制作了如下这样的PDP1,作为PDP1的放电室,为了适合于42英寸级的高清晰度电视,隔壁14的高度是0.15mm、隔壁14的间隔(室间距)是0.15mm、显示电极6的电极间距离是0.06mm,作为放电气体,以封入压60kPa封入有氙(Xe)的含量是15体积%的氖(Ne)-氙(Xe)系的混合气体。
然后,制作表1所示的材料组成的电介质玻璃,并制作包括由这些电介质玻璃构成的通过不同工艺制作的下层电介质层8a、上层电介质层8b构成的电介质层8的PDP1。
【表1】
Figure G2008800007484D00121
表1中所示的玻璃组成的项目“其它”是氧化锌(ZnO)、氧化硼(B2O3)、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等不含铅成分的材料组成。这些材料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是现有技术程度的材料组成的含量范围。
另外,作为比较例1,制作了如下试料,采用现有技术中使用的电介质玻璃组成、即采用不含BaO、K2O、Na2O、CoO以及CuO的材料,利用不同的工法形成下层电介质层8a、上层电介质层8b。同样作为比较例2,制作了如下试料,采用现有技术中使用的电介质玻璃组成、即采用不含CaO、K2O、Na2O、CoO、CuO以及MoO3的材料,利用不同的工法形成下层电介质层8a、上层电介质层8b。即,在比较例1和比较例2中,下层电介质层8a和上层电介质层8b的玻璃组成相同,各自的膜厚与实施例1相同。另外,比较例3是如下这样的试料,使下层电介质层8a和上层电介质层8b的材料组成不同,进而通过不同工法形成下层电介质层8a、上层电介质层8b。
并且为了评价由表1中所示的电介质玻璃构成的PDP的特性,对于以下的项目来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Figure G2008800007484D00131
首先用混浊度探测仪(Haze Meter)测定前面板2的透过率。关于测定,除去前面玻璃基板3的透过率和扫描电极4等其它的部位的影响,设成电介质层8的实际的透过率,使用其直线成分即直线透过率进行比较。并且,PDP1中的电介质层8的直线透过率优选70%以上,如果为70%以下,则PDP1的辉度降低,并不优选。
另外,用色彩计(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制造的CR-300)测定由银(Ag)引起的黄变的程度,测定表示黄色的程度的b*值。另外,b*值是测量PDP1面内的9点,并通过平均值和最大值进行比较。其结果同样如表2所示。并且,黄变对PDP1的显示性能产生影响的b*值的标准为3以下。此值越大,则黄变越醒目,作为PDP1色温下降,不理想。
其次,为了评价电介质层8的着色度,用分光测色计(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制造:CM-3600)来测定前面板2的透过率的波长依存性。关于测定,除去前面玻璃基板3的透过率和扫描电极4等其它部位的影响,设成电介质层8的实际的透过率,作为透过率的波长依存性,将从550nm的透过率减去660nm的透过率之后的值作为比较对象。并且,PDP1中的上述透过率的波长依存性优选为2%以下。如果为2%以上,发光的白色度降低,所以并不优选。
进而,作为电介质玻璃对基板的影响,为了评价前面玻璃基板3的弯曲,用偏光变形计(polariscope)来测量前面玻璃基板3的残余应力。使用偏光变形计能够测定由于基于电介质层8的玻璃成分的变形的原因而存 在于前面玻璃基板3上的残余应力。
如果在前面玻璃基板3上存在压缩应力,则测定的残余应力为正(+)值,如果前面玻璃基板3上存在拉伸应力,则测定的残余应力为负(-)值,如表2所示。并且,如果PDP1中的上述残余应力为正(+)值,在电介质层8上相反会产生拉伸应力,导致电介质层8的强度降低。因此优选PDP1中的上述残余应力为负(-)值。
另外,作为电介质层8的绝缘耐压试验,对制作的PDP1的显示电极6施加电压,测量电介质层8引起绝缘破坏的片数。而且,表2所示的片数是制作表1的材料组成的电介质玻璃,并制作100张具有由这些电介质玻璃构成的电介质层8的PDP1,其内的电介质层8引起绝缘破坏现象的片数。
根据表2的结果,比较例1的直线透过率不足70%,这认为是因为不含BaO的缘故。另外,比较例2的b*值高,黄变程度大。这认为是因为不含CaO或CuO、CoO的缘故。
并且,比较例1、比较例2的残余应力的值都高,这认为是因为不含K2O的缘故。另一方面,比较例3中透过率、黄变都是良好的值,但由于下层电介质层8a和上层电介质层8b的材料不同,所以无法得到本实施方式的发明效果即制造成本的下降。另外,比较例1、2、3都在电介质层8的耐压试验中产生绝缘破坏现象。
对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中,直线透过率、黄变、波长依存性、残余应力、耐压试验这所有项目都得到良好的结果。
接着,为了研究各电介质玻璃组成的影响,作为比较例,制作了具有电介质玻璃组成不同的由单层构成且厚度约为40μm的电介质层8的PDP1,对透过率、黄变的程度、透过率的波长依存性以及基板的弯曲进行了评价。这些电介质玻璃组成如表3所示,具有基于其电介质玻璃组成的电介质层8的PDP1的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电介质  玻璃组成  (摩尔%)   比较例  4   比较例  5   比较例  6   比较例  7   比较例  8   比较例  9   比较例  10   比较例  11   比较例  12   比较例  13   比较例  14
  Bi2O3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CaO   3.0%   3.0%   4.0%   2.0%   1.0%   3.0%   3.0%   3.0%   3.0%   3.0%   3.0%
  BaO   1.0%   1.0%   -   2.0%   3.0%   1.0%   1.0%   1.0%   1.0%   1.0%   1.0%
  K2O   5.0%   5.0%   7.0%   5.0%   5.0%   5.0%   -   2.0%   5.0%   5.0%   5.0%
  Na2O   2.0%   2.0%   -   2.0%   2.0%   2.0%   2.0%   4.0%   2.0%   2.0%   2.0%
  Li2O   -   -   -   -   -   -   5.0%   1.0%   -   -   -
  CoO   0.1%   0.1%   -   -   -   0.2%   0.1%   0.1%   0.1%   0.2%   -
  CuO   0.1%   0.2%   0.3%   0.3%   0.3%   0.3%   0.2%   0.2%   0.2%   -   -
  MoO3   0.7%   0.7%   0.7%   0.7%   0.7%   0.7%   0.7%   0.7%   2.5%   0.7   0.7%
  其他   85.1%   85.0%   85.0%   85.0%   85.0%   84.8%   85.0%   85.0%   83.2%   85.1%   85.3%
【表4】
Figure G2008800007484D00151
以下,对于表4的比较例4-14的结果进行说明。如表3所示,比较例6不含BaO,比较例12的MoO3含量过多,比较例13不含CuO。因此,如表4所示,直线透过率结果不足70%。
另外,BaO的含量多的比较例7中,直线透过率高达82.7%,但是b*值也高达5.6,所以并不优选。
另外,不含CaO的比较例8,b*值的平均值是2.6,是3.0以下,但是最大值是3.4,分散大,所以并不优选。
另外,在CoO和CuO的合计含量多达0.5%的比较例9中,透过率波长依存性的值为3.1%,很大,所以并不优选。
进而,不含K2O的比较例10、K2O少于Na2O和Li2O的合计的比较例11中,残余应力是(+),所以不优选。
进而,不含CoO和CuO的比较例14中,b*值变大,也不合适。
另一方面,处于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PDP1的电介质层8的电介质玻璃组成的范围内的比较例4、5中,如表4所示得到优选评价结果。因此,通过形成这样的电介质玻璃组成,能够实现一种作为电介质层8可见光直线透过率高,黄变少,且能够抑制基板弯曲的环保的不含铅(Pb)成分的PDP1。
接着,参考表5说明对于相对于Bi2O3的含量和R2O的含量的黄变程度进行了讨论的实施例。
【表5】
  比较例15   比较例16   比较例17   比较例18   比较例19
  Bi2O3  电介质组成  (摩尔%)    3.1%    1.0%    3.7    0%    5.2%
  R2O  电介质组成  (摩尔%)    8.6%    7.8%    4.0%    9.3%    0%
  黄变(b*值)  平均值   1.8   2.7   1.2   5.1   7.0
在表5中,为了研究各电介质玻璃组成的影响,作为比较例制作具有电介质玻璃组成不同的由单层构成且厚度约为40μm的电介质层8的PDP1,表示其组成和评价结果。其中,显示的结果是该表的电介质玻璃组成仅是Bi2O3的含量、R2O的含量以及表1中“其他”的含量不同,除此之外的组成都相同。
而且,表5中的比较例15、16、17是处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范围内的材料组成,比较例18、19是范围外的材料组成。
从表5所示可知,比较例18虽然不含Bi2O3,但由于含有很多的R2O,所以b*值为5.1,很大。另外,比较例19虽然含有Bi2O3,但由于不含R2O,所以b*值为7.O,很大。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5、16、17中,通过使Bi2O3和R2O成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评价结果全都是好的结果。而且,对于R2O的含量的下限值进行研究,确认了通过含有1%以上的R2O,能够降低电介质玻璃的软化点,同时也能够抑制作为基板的玻璃基板的弯曲。
如上所述,通过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PDP1的电介质层8由多层构成同时由同一组成材料形成,即使与由银(Ag)材料构成的金属总线电极4b、5b相接也可以抑制黄变现象和气泡产生,而且可以实现高的光透过率和均匀的电介质玻璃的着色。进而可以实现抑制前面玻璃基板3的弯曲。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PDP没有电介质层的黄变和玻璃基板的弯曲,进而在抑制制造成本的情况下实现环保的显示质量高的PDP,因此在大画面显示设备等中有用。

Claims (6)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在基板上至少形成了显示电极和电介质层的前面板与在基板上形成了电极、隔壁和荧光体层的背面板相对配置,并且周围密封而形成放电空间,所述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介质层由多层构成,并且所述多个电介质层由同一材料构成,所述多个电介质层分别含有CaO和BaO,所述CaO的以摩尔%表示的含量比所述BaO的以摩尔%表示的含量多,所述电介质层含有CuO和CoO,且所述CuO和所述CoO的含量的合计在0.03摩尔%~0.3摩尔%,
所述多个电介质层相接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介质层含有Bi2O3和来自Li2O、Na2O、K2O之中的两种以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介质层含有K2O和来自Li2O、Na2O之中的一种以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K2O的以摩尔%表示的含量比来自所述Li2O、所述Na2O之中的一种以上的以摩尔%表示的含量的合计多。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介质层含有MoO3,所述MoO3的含量在2摩尔%以下。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Bi2O3的含量在5摩尔%以下。
CN2008800007484A 2007-11-21 2008-11-19 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483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01491/2007 2007-11-21
JP2007301491 2007-11-21
PCT/JP2008/003378 WO2009066449A1 (ja) 2007-11-21 2008-11-19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48352A CN101548352A (zh) 2009-09-30
CN101548352B true CN101548352B (zh) 2011-09-07

Family

ID=40667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0074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48352B (zh) 2007-11-21 2008-11-19 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013531B2 (zh)
EP (1) EP2088611A4 (zh)
JP (1) JP5228821B2 (zh)
KR (1) KR101052176B1 (zh)
CN (1) CN101548352B (zh)
WO (1) WO200906644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00043506A (ko) * 2008-10-20 2010-04-2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78223B2 (ja) 1995-05-26 2006-05-24 株式会社日立プラズマパテントライセンシング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3705914B2 (ja) 1998-01-27 2005-10-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面放電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313635A (ja) * 1999-04-26 2000-11-14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ーパネル用材料
JP2001045877A (ja) 1999-08-11 2001-02-20 Okura Ind Co Ltd 生分解性容器の製造方法
JP2002053342A (ja) 2000-08-10 2002-02-19 Asahi Glass Co Ltd 電極被覆用低融点ガラス
JP3827987B2 (ja) 2001-10-22 2006-09-27 旭テクノグラス株式会社 無鉛ガラスフリット
JP4122875B2 (ja) * 2002-07-17 2008-07-2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4324965B2 (ja) * 2003-03-24 2009-09-02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表示管用絶縁材料
JP2005041734A (ja) * 2003-05-26 2005-02-17 Nippon Electric Glass Co Ltd 誘電体形成用ガラス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ーパネル用誘電体形成材料
JP4725045B2 (ja) * 2003-07-18 2011-07-13 旭硝子株式会社 無鉛ガラス、電極被覆用ガラス粉末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05007591A1 (ja) 2003-07-18 2005-01-27 Asahi Glass Company, Limited 無鉛ガラス、電極被覆用ガラス粉末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20050077391A (ko) * 2004-01-27 2005-08-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20050082357A (ko) * 2004-02-18 2005-08-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소자 상판 유전체 조성 방법
JPWO2006038621A1 (ja) 2004-10-07 2008-05-1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CN1789190A (zh) 2004-12-14 2006-06-21 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 等离子体显示板用电介质材料
WO2006107052A1 (ja) 2005-04-04 2006-10-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電極被覆用ガラス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含むガラスペースト
CN101151222B (zh) * 2005-04-04 2012-03-2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等离子显示器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JP2006342018A (ja) 2005-06-09 2006-12-21 Nihon Yamamura Glass Co Ltd リン酸亜鉛系無鉛ガラス組成物
JP2007039269A (ja) 2005-08-02 2007-02-15 Asahi Glass Co Ltd 電極被覆用ガラス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4089739B2 (ja) 2005-10-03 2008-05-2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7126319A (ja) 2005-11-02 2007-05-24 Nihon Yamamura Glass Co Ltd ビスマス系無鉛ガラス組成物
KR100823952B1 (ko) 2005-11-15 2008-04-22 삼성정밀화학 주식회사 저융점 및 무황변의 디스플레이용 유전체유리
JP5018032B2 (ja) 2005-12-09 2012-09-05 旭硝子株式会社 電極被覆用無鉛ガラス
JP2007217271A (ja) * 2006-01-17 2007-08-30 Asahi Glass Co Ltd 電極被覆用ガラス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0739623B1 (ko) 2006-03-20 2007-07-1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2007299641A (ja) * 2006-04-28 2007-11-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133984A1 (en) 2010-06-03
CN101548352A (zh) 2009-09-30
EP2088611A1 (en) 2009-08-12
WO2009066449A1 (ja) 2009-05-28
KR101052176B1 (ko) 2011-07-26
JP2009146888A (ja) 2009-07-02
EP2088611A4 (en) 2010-05-05
JP5228821B2 (ja) 2013-07-03
KR20090074167A (ko) 2009-07-06
US8013531B2 (en) 2011-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7128854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CN101326612B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01326611B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KR100942878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1326609B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01548352B (zh) 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
CN101548354B (zh) 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
JP5233488B2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8243522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CN100583361C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
JP4329861B2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WO2010103836A1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11258400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11014482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9283163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誘電体ペースト
JP2011258437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11165486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11008928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9283161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誘電体ペース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07

Termination date: 2014111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