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48080B - 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48080B
CN101548080B CN2007800451080A CN200780045108A CN101548080B CN 101548080 B CN101548080 B CN 101548080B CN 2007800451080 A CN2007800451080 A CN 2007800451080A CN 200780045108 A CN200780045108 A CN 200780045108A CN 101548080 B CN101548080 B CN 1015480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piston
jet pipe
oil nozzle
combustion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4510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48080A (zh
Inventor
阿部友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480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80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480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808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8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lubricant jet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0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pistons
    • F01P3/08Cooling of piston exterior only, e.g. by j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8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lubricant jetting means
    • F01M2001/086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lubricant jetting means for lubricating gudgeon pi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部被均匀冷却的内燃机。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1),其中活塞(100)在被设置于气缸体中的缸孔内进行往复运动,而连接在活塞(100)上的连杆(130)将动力传递至曲轴。所述发动机(1)具有:后侧喷油嘴(210),其从活塞的连杆(130)一侧将机油喷射至活塞(100)的裙内部区域和裙外部区域。

Description

内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尤其涉及一种由机油润滑的内燃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例如有日本特开2003-301744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49456号公报(专利文献2)以及公开技报91-6590号(非专利文献1)公开的内燃机。
发明内容
对于现有的内燃机,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从两处喷油嘴将机油喷射至活塞裙内部的结构。具体而言,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设置向活塞的曲轴一侧方向喷射机油的喷管的技术。
但是,利用现有的技术,尽管由于机油被喷射到活塞的裙内部因而能够使活塞中心部的温度降低,但却难以冷却缸孔。如果为了冷却缸孔而将机油直接喷射至缸孔,则机油的消耗量将会增加,故不为优选。
因此,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均匀地对内燃机的内部进行冷却的内燃机。
按照本发明而设计的内燃机,活塞在被设置于气缸体中的缸孔内进行往复运动,而连接在活塞上的连杆将动力传递至曲轴,所述内燃机具有从活塞的连杆一侧将机油喷射至活塞的裙内部和裙外部的机油供给部。
在通过这种方式构成的内燃机中,不仅能够对裙外部进行冷却,而且能够间接地对缸孔进行冷却。结果是,能够均匀地对内燃机进行冷却。
优选,活塞具有用于安装活塞销的销座,并且机油供给部将机油喷射至裙外部的销座上部。
优选,机油供给部将机油喷射至销座上部的活塞边缘部。在这种情况下,当将机油喷射至裙外部时,最能够冷却缸孔。
更为优选,多个机油供给部被配置为相对于活塞的中心构成点对称。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将机油供给部点对称地(在对角线上)配置,从而实现活塞温度的均匀化,并能够降低环形槽的温度,从而能够防止环的粘结等。
优选,机油供给部包括:第一机油供给部,其将机油喷射至裙内部;第二机油供给部,其将机油喷射至裙外部;而使第一机油供给部开始喷射机油的第一开阀压力小于使第二机油供给部开始喷射机油的第二开阀压力。
优选,机油供给部包括:第二机油供给部,其在裙外部将机油喷射至缸孔之间;第三机油供给部,其在裙外部将机油喷射至气缸体端部。而使第二机油供给部开始喷射机油的第二开阀压力小于使第三机油供给部开始喷射机油的第三开阀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说明按照实施方式1设计的内燃机的油压回路的图。
图2为构成实施方式1的内燃机的气缸体的仰视图。
图3为组装有活塞的气缸体的仰视图。
图4在上止点的活塞的示意图。
图5为从图4中的箭头V所示的方向观察时的活塞的仰视图。
图6为在下止点的活塞的模式图。
图7为从图6中的箭头VII所示的方向观察时的活塞的仰视图。
图8为在按照实施方式2设计的内燃机中,处于上止点和下止点的活塞的剖视图。
图9为从图8中的箭头IX所示的方向观察时的处于上止点的活塞的仰视图。
图10为在直列四缸发动机中从前方起第四个活塞在上止点和下止点的剖视图。
图11为从图10中的箭头XI所示的方向观察时的处于上止点的活塞的仰视图。
图12为在直列四缸发动机中从前方起第二个以及第三个活塞在上止点和下止点的剖视图。
图13为从图12中的箭头XIII所示的方向观察时的处于下止点的活塞的仰视图。
图14为在直列四缸发动机中从前方起第四个活塞在上止点和下止点的剖视图。
图15为从图14中的箭头XV所示的方向观察时的处于下止点的活塞的仰视图。
图16为从前方起第二个活塞的后侧喷油嘴的放大立体图。
图17为从前方起第三个活塞的前侧喷油嘴的放大立体图。
图18为多个喷油嘴的立体图。
图19为将机油供给至从前方起第四个活塞的喷油嘴的放大立体图。
图20为将机油供给至从前方起第四个活塞的喷油嘴的放大立体图。
图21为从前方起第四个活塞的后侧喷油嘴的放大立体图。
图22为从前方起第四个活塞的后侧喷油嘴的放大立体图。
图23为构成实施方式3的内燃机的仰视图。
图24为构成实施方式4的内燃机的气缸体的仰视图。
图25为构成实施方式4的内燃机的气缸体的仰视图。
图26为构成实施方式4的内燃机的气缸体的仰视图。
图27为构成实施方式4的内燃机的气缸体的仰视图。
图28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内燃机中的活塞以及喷油嘴的仰视图。
图29为按照另一情形设计的内燃机中的活塞以及喷油嘴的仰视图。
图30为安装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喷油嘴的气缸体的仰视图。
图3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喷油嘴的俯视图。
图32为沿图31中的XXXII-XXXII线的喷油嘴的剖视图。
图33为从图31中的XXXIII所示的方向观察时的喷油嘴的侧视图。
图34为按照另一情形设计的喷油嘴的俯视图。
图35为沿图34中的XXXV-XXXV线的喷油嘴的剖视图。
图36为从图34中的箭头XXXVI所示的方向观察时的喷油嘴的侧视图。
图37为表示油压和发动机转数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38为表示油压和发动机转数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表示,且不对其说明进行重复。此外,也可以对各实施方式进行组合。
(实施方式1)
图1为用于说明按照实施方式1设计的内燃机的油压回路的图。如图1所示,在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1的油压回路中,机油被存储在设置于发动机缸体下部的油底壳19中。存储在油底壳19中的机油经由用于除去异物的机油滤油器2被供往机油泵3。机油泵3由发动机的动力驱动,并对机油加压。被加压的机油由机油冷却器5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机油利用机油滤清器6进行过滤。并且,从机油泵3排出的机油的一部分对正时链4进行润滑并返回油底壳19。
已经通过机油滤清器6并被施加了油压的机油被供给至主油孔7。主油孔7延伸至发动机内的各个部分,主油孔7中的机油的一部分被供给至活塞喷油嘴(喷油嘴)210、220,并进一步朝向活塞100喷射。对活塞100进行了冷却以及润滑的机油被返回至油底壳19。
并且,供给至主油孔7的机油被引导至曲轴轴颈8并对曲轴轴颈8进行润滑。而且,润滑了曲轴轴颈8的机油对连杆(connecting rod)130以及链条张力器9进行润滑并返往油底壳19。
并且,主油孔7的机油在润滑了均衡轴11之后返回油底壳19。
主油孔7的机油被供给至气缸盖12。气缸盖12的一部分机油对凸轮轴颈14以及气门间隙调节器15进行润滑并返往油底壳19。并且,气缸盖12的机油被供往机油控制阀13并用于对进气以及/或者排气配气相位正时进行变更。
而且,气缸盖12的机油在被供往机油喷淋器16以及弹动杆17之后返回油底壳19。
图2为构成实施方式1的内燃机的气缸体的仰视图。参照图2,气缸体20为金属体,多个缸孔21在一个方向上并排地设置。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适用于直列四缸型发动机的气缸体20,但气缸体20也可以为直列型、并列型、V型、W型或者卧式对置型等各种形式。
并且,气缸体20不仅可以用于汽油发动机,也可以用于柴油发动机。而且,设置在一个气缸体20上的缸孔21的数目只要为一个以上即可。
在气缸体20的底面一侧设置有作为机油供给部的后侧喷油嘴210。后侧喷油嘴210具有前侧喷管211和后侧喷管212,并且各个喷管喷射机油。此外,不需要所有的后侧喷油嘴210都具有多个喷管,从图2的前方起第四个后侧喷油嘴210就是仅具有一个前侧喷管21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促进邻近的缸孔21之间的冷却,从前方起第一至第三个后侧(Rr)喷油嘴具有后侧喷管。由此,实现了缸孔21之间的冷却。
图3为组装了活塞的气缸体的仰视图。参照图3,在各个缸孔21中组装有活塞100。活塞100具有裙110,在该裙110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活塞销131的销座120。裙110规定了裙内部区域111以及裙外部区域112,被裙110围绕的区域为裙内部区域111,未被裙110围绕的外部区域为裙外部区域112。前侧喷管211将机油喷射至裙内部区域111,后侧喷管212将机油喷射至裙外部区域112。
销座120支撑活塞销131,并且活塞销131被配置在两个销座120之间。活塞销131为用于连接连杆和活塞100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尽管仅在多个缸孔21的排列方向的一侧(图3中的左侧)设置有后侧喷油嘴210,但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在缸孔21的排列方向的左右两侧或者仅一侧设置喷油嘴。并且,尽管在四气缸中的三个缸孔21中设置了前侧喷管211和后侧喷管212,但并不仅限于此,只要在某一个缸孔21中设置有前侧喷管211和后侧喷管212即可,至于其他的缸孔,也可以仅设置前侧喷管211以及后侧喷管212中的某一个,而且,即使不设置喷油嘴也可以。
图4为在上止点的活塞的示意图。图5为从图4中的箭头V所示的方向观察时的活塞的仰视图。参照图4以及图5,在上止点,活塞100位于离曲轴140最远的位置。在上止点的活塞100中,连杆130被配置为平行于活塞100的往复运动方向。机油从前侧喷管211向箭头2110所示的方向被喷射。由此,在喷射区域2111,机油与活塞进行碰撞。机油从后侧喷管212向箭头2120所示的方向被喷射。在喷射区域2121,被喷射的机油与活塞100进行碰撞。喷射区域2111处于裙内部区域111,喷射区域2121处于裙外部区域112。并且,喷射区域2121位于销座120上部。
被分成两支的前侧喷管211以及后侧喷管212被配置为横跨裙110,并分别将机油喷射至裙110的内侧和外侧。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活塞为圆形,但不一定限于纯圆,也可以为椭圆形。
图6为在下止点的活塞的模式图。图7为从图6中的箭头VII所示的方向观察时的活塞的仰视图。参照图6以及图7,在下止点,活塞100最接近曲轴140。在下止点,前侧喷管211以及后侧喷管212也向箭头2110、2120所示的方向将机油喷射至活塞100。在下止点,前侧喷管211、后侧喷管212与活塞100之间的距离小于其在上止点时的距离。因此,喷射区域2111、2121与上止点时的区域不同。具体而言,喷射区域2111、2121位于接近前侧喷管211以及后侧喷管212的部分。
作为实施方式1中的内燃机的发动机1是这样一种内燃机,其中活塞100在被设置于气缸体20中的缸孔21内进行往复运动,并且连接在活塞100上的连杆130将动力传递至曲轴140。该发动机1具有后侧喷油嘴210,其作为从活塞100的连杆130一侧将机油喷射至活塞100的裙110内部的裙内部区域111和裙外部区域112的机油供给部。
活塞100具有用于安装活塞销131的销座120,并且后侧喷油嘴210将机油供给至销座120上。
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发动机1中,能够将机油喷射至裙110外部的裙外部区域112从而积极地对裙外部区域112进行冷却。结果是,能够对接近于裙外部区域112的缸孔21进行冷却。
(实施方式2)
图8为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内燃机中处于上止点和下止点的活塞的剖视图。图9为从图8中的箭头IX所示的方向观察时的处于上止点的活塞的仰视图。参照图8以及图9,在按照实施方式2设计的发动机1中,如图9所示,对于一个活塞100设有作为两个机油供给部的前侧喷油嘴220以及后侧喷油嘴210,这一点与按照实施方式1设计的发动机1不同。前侧喷油嘴220具有一个前侧喷管221,并且前侧喷管221朝向箭头2210所示的方向喷射机油,从而使得机油在喷射区域2211中与活塞100进行碰撞。在活塞100中,机油在裙外部区域112进行碰撞。被分成两支的前侧喷管211以及后侧喷管212分别向箭头2110、2120所示的方向喷出机油,并将机油喷射至裙内部区域111以及裙外部区域112。
并且,图中的记号“#1、2、3”表示从前方起第一至第三个活塞。在其他图中,“#”的解释也相同。例如,如果记载为“#1”就表示其为从前方起的第一个活塞。
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喷油嘴220以及后侧喷油嘴210被设置在相对于销座120相同的方向上,但并不限于此,喷油嘴也可以相对于销座120互相对称地设置。
图8以及图9表示在直列四缸中从前侧起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个活塞。并且,在图8中,仅示出了后侧喷油嘴210。活塞100具有三个活塞环槽151、152、153,并且活塞环被嵌合在活塞环槽151、152、153中。
如图8所示,在上止点和下止点处,喷射区域2111、2121不同。这是因为箭头2110、2120所示的方向相对于活塞100的往复运动方向倾斜。
图10为在直列四缸发动机中从前方起第四个活塞在上止点和下止点的剖视图。图11为从图10中的箭头XI所示的方向观察时的处于上止点的活塞的仰视图。参照图10以及图11,在第四个活塞中,即,在处于直列四缸型发动机的最后方的活塞中,前侧喷油嘴220具有作为两个喷管的前侧喷管221以及后侧喷管222,而后侧喷油嘴210仅具有一个前侧喷管211。这是因为在第四个活塞中前侧的缸孔与第三个活塞邻接,从而需要除去贮存在该部分的热。即,为了除去第三个缸孔与第四个缸孔之间的热而设置了如图11所示的前侧喷管221。从前侧喷管221向箭头2210所示的方向喷射的机油被辐射到位于活塞100的外边缘部的喷射区域2211中。由于该喷射区域与相邻的前方起第三个活塞之间较为接近,因而能够对处于第三个缸孔与第四个缸孔之间的区域进行冷却。
图12为在直列四缸发动机中从前方起第二个以及第三个活塞在上止点和下止点的剖视图。图中所示的两个活塞分别表示位于上止点以及下止点的活塞。图13为从图12中的箭头XIII所示的方向观察时的处于下止点的活塞的仰视图。
参照图12以及图13,机油从前侧喷油嘴220的前侧喷管221向箭头2210所示的方向被喷射。当活塞100处于上止点时,机油被喷射至销座120附近的喷射区域2211中。与此相对,当活塞100处于下止点时,机油被喷射至前侧喷管221附近的喷射区域2211中。如图13所示,机油从前侧喷油嘴220以及后侧喷油嘴210朝活塞100向箭头2210、2110、2120所示的方向被喷射。喷射的机油被辐射到喷射区域2211、2111、2121,并对该部分进行冷却以及润滑。
图14为在直列四缸发动机中从前方起第四个活塞在上止点和下止点的剖视图。图15为从图14中的箭头XV所示的方向观察时的处于下止点的活塞的仰视图。
参照图14以及图15,前侧喷油嘴220以及后侧喷油嘴210的前侧喷管221、后侧喷管222以及前侧喷管211分别向箭头2210、2220、2110所示的方向喷射机油。由此,机油被喷射至喷射区域2211、2221、2111中,从而使该区域被冷却以及润滑。如图14所示,在活塞100处于上止点以及下止点时,喷射区域2111的位置不同。
图16为表示从前方起第二个活塞的后侧喷油嘴的放大立体图。参照图16,后侧喷油嘴210具有被分成两支并延伸的前侧喷管211以及后侧喷管212。机油被供给至前侧喷管211以及后侧喷管212,并且各个喷管能够喷射机油。当活塞100位于下止点时,前侧喷管211以及后侧喷管212隔着裙110被配置在裙110内侧的裙内部区域111以及外侧的裙外部区域112。前侧喷管211以及后侧喷管212的长度既可以相互几乎相等,也可以相互不同。并且,前侧喷管211以及后侧喷管212的内径既可以为固定值,也可以随着接近顶端部而内径逐渐变小,还可以随着接近顶端部而内径逐渐变大。
图17为表示从前方起第三个活塞的前侧喷油嘴的放大立体图。参照图17,前侧喷油嘴220具有前侧喷管221。从前侧喷管221喷出的机油被辐射到裙外部区域112中。该被辐射的机油对活塞100进行冷却,并介于活塞100与缸孔之间从而对活塞100进行润滑。而且,由于机油也被辐射到销座,从而使得在销座内运动的连杆的动作变得顺畅。
图18为多个喷油嘴的立体图。参照图18,前侧喷油嘴220以及后侧喷油嘴210被配置在活塞100的下侧。前侧喷油嘴220以及后侧喷油嘴210被配置在曲轴140的上侧且活塞100的下侧。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喷油嘴220以及后侧喷油嘴210被设置在相同的高度上,但前侧喷油嘴220以及后侧喷油嘴210也可以被设置在不同的高度上。此时,前侧喷油嘴220以及后侧喷油嘴210中的某一个被设置在较高位置,而另一个被设置在较低位置。裙110具有圆筒部分和平坦部分,并且销座被设置在平坦部分上。圆筒部分被形成为沿着缸孔壁的形状。在平坦部分中,为了设置销座而将裙110的厚度设定得较厚。
图19以及图20为表示向从前方起第四个活塞供给机油的喷油嘴的放大立体图。参照图19以及图20,由于从前方起第四个活塞与从前方起第三个活塞邻接,因此,为了对这些活塞之间的区域进行冷却而设置有前侧喷管221。从前侧喷管221喷射的机油被辐射到裙外部区域112从而对缸孔进行冷却并对活塞100进行润滑。
图21以及图22为表示从前方起第四个活塞的后侧喷油嘴的放大立体图。参照图21以及图22,前侧喷管211将机油喷射至裙内部区域111中。前侧喷管211被配置在与曲轴140以及连杆130不接触的位置上。
(实施方式3)
图23为按照实施方式3设计的内燃机的仰视图。参照图23,在实施方式3的发动机1中,后侧喷油嘴210与前侧喷油嘴3210被配置为相对于活塞100的中心100C构成点对称。前侧喷油嘴3210具有前侧喷管3211和后侧喷管3212,各个喷管向箭头3110、3120所示的方向喷射机油,并且机油被喷射至喷射区域3111、3121中。
在这样的发动机1中,能够较为均匀地对内部进行冷却。
(实施方式4)
图24至图27为构成实施方式4的内燃机的气缸体的仰视图。在图24中,在从前方起第一至第三个缸孔21中设置有,具有前侧喷管221的前侧喷油嘴220、和具有前侧喷管211以及后侧喷管212的后侧喷油嘴210。在从前方起第四个缸孔21中设置有,具有前侧喷管221和后侧喷管222的前侧喷油嘴220。
在图25中,在从前方起第一个缸孔21中设置有,具有前侧喷管211和后侧喷管212的后侧喷油嘴210。在从前方起第二、第三个缸孔21中设置有,具有前侧喷管221的前侧喷油嘴220、和具有前侧喷管211以及后侧喷管212的后侧喷油嘴210。在从前方起第四个缸孔21中设置有,具有前侧喷管221和后侧喷管222的前侧喷油嘴220。
在图26中,在从前方起第一个缸孔21中设置有,具有前侧喷管211和后侧喷管212的后侧喷油嘴210。在从前方起第二、第三个缸孔21中设置有,具有前侧喷管221以及后侧喷管222的前侧喷油嘴220、和具有后侧喷管212的后侧喷油嘴210。在从前方起第四个缸孔21中设置有,具有前侧喷管221和后侧喷管222的前侧喷油嘴220。
在图27中,在从前方起第一至第四个缸孔21中设置有,具有前侧喷管221的前侧喷油嘴220、和具有前侧喷管211以及后侧喷管212的后侧喷油嘴210。
通过这种方式构成的发动机1,也具有与按照实施方式1至3设计的发动机1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5)
图28为按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设计的内燃机中的活塞以及喷油嘴的仰视图。参照图28,在作为按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设计的内燃机的发动机1中,设置有三个喷油嘴。喷油嘴310A、320B、330C相互隔着规定的间隔被分别安装在气缸体上,并且喷油嘴310A、320B以及330C分别具有喷管311、321、331。喷管311、331向裙外部区域112喷射机油,喷管321朝向裙内部区域111喷射机油。从喷管311喷射的机油向箭头4110所示的方向前行并到达喷射区域4111。作为机油辐射点的喷射区域4111位于活塞100的外周的边缘。并且,喷射区域4111处于气缸体端部一侧。
喷射区域4211处于裙内部区域111,并且是活塞100中温度尤其高的区域。从喷管321喷射的机油向箭头4210所示的方向前行并到达喷射区域4211。
虽然喷射区域3311处于活塞100的外周部,但与喷射区域4111不同,其并不位于气缸体端部,而是处于缸孔之间的区域。从喷管331喷射的机油向箭头3310所示的方向前行并到达喷射区域3311。
即,图28所示的活塞100是位于气缸体端部的第一个气缸的活塞,并且气缸体端部位于喷射区域4111的附近。
用于将机油喷射至活塞顶面的喷油嘴320B,由于需要尽快冷却,因此,其开阀压力(使喷油嘴320B开始喷射机油所需的最低的油压)同喷油嘴310B、330C相比被设定为较低。
与此相对,在喷油嘴310A、330C中,各喷油嘴310A、330C的开阀压力(开始喷射机油所需的最低限度的油压)比中央的喷油嘴320B的开阀压力高。在喷油嘴310A、330C将机油喷射至缸孔之间的情况下,例如为了降低缸孔之间的温度,只需在最大扭矩点以上时喷射机油即可。在喷油嘴310A、330C向气缸体端部喷射机油的情况下,由于这些端部处的缸孔温度较低,因而例如仅在最高输出点喷射机油即可,因此,与将机油喷射至缸孔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开阀压力设定得更高。如图28所示,在喷油嘴310A将机油喷射至气缸体端部,并且喷油嘴330C将机油喷射至缸孔之间的情况下,喷油嘴310A的开阀压力最高,喷油嘴330C的开阀压力次高,而喷油嘴320B的开阀压力最低。
图29为按照另一情形设计的内燃机中的活塞以及喷油嘴的仰视图。参照图29,也可以采用将喷油嘴320B的喷管分为两支从而使其具有两个喷管321A、321B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喷油嘴320B的开阀压力低于喷油嘴310A的开阀压力。由此,机油容易从喷管321A喷射,因而,在机油从喷管311喷射之前,机油先从喷管321A喷射。
从喷管321B喷射的机油向箭头3210B所示的方向前行并到达喷射区域3211B。从喷管321A喷射的机油向箭头3210A所示的方向前行并到达喷射区域3211A。另外,图29所示的活塞100为,在四缸发动机情况下的第二个气缸以及第三个气缸的活塞(位于气缸体的中央部分的活塞)。
图30为安装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喷油嘴的气缸体的仰视图。参照图30,例如在直列四气缸型的发动机中,在第一个活塞(#1)至第四个活塞(#4)中,可以对喷油嘴的配置进行各种形式的变更。具体而言,为了冷却第一个以及第四个活塞,使用三种喷油嘴310A、320B、330C。这是因为在第一个活塞100和第四个活塞100中,并用喷油嘴320B、喷油嘴310A和喷油嘴330C,其中,为了将机油喷射至活塞顶面而使用开阀压力最低的喷油嘴320B;为了冷却温度不会过高的气缸体端部而使用开阀压力最高的喷油嘴310A;为了冷却缸孔之间区域而使用开阀压力为中等程度的喷油嘴330C。
与此相对,在第二个以及第三个活塞中,为了冷却活塞顶部使用开阀压力最低的喷油嘴320B;为了冷却缸孔之间区域使用开阀压力为中等程度的喷油嘴330C。
此外,并非必须设置用于冷却气缸体端部的喷油嘴310A。
此外,也可以设成,使喷油嘴320B的开阀压力为最高,使喷油嘴310A的开阀压力为最低,使喷油嘴330C的开阀压力为中等程度。
图31为按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设计的喷油嘴的俯视图。图32为沿图31中的XXXII-XXXII线的喷油嘴的剖视图。图33为从图31中的XXXIII所示的方向观察时的喷油嘴的侧视图。
参照图31至图33,喷油嘴310A具有:主体312;喷管311,其被连接在主体312上;凸缘314,其用于将主体312安装在气缸体上。在主体312上设置有开口317,并且在该开口317下部配置有构成单向阀的钢球315。钢球315被弹簧316施力,从而起到阻止由开口317向箭头318所示的方向流入的机油的作用。由箭头318所示的机油压力克服由弹簧316产生的推压力的机油,从箭头318所示的方向流入,并流经机油流道313,然后从喷管311的顶端部被喷射。通过对弹簧316的强度进行各种变更,从而能够对使喷油嘴310A开始喷射机油的压力(开阀压力)进行变更。
图34为按照另一情形设计的喷油嘴的俯视图。图35为沿图34中的XXXV-XXXV的喷油嘴的剖视图。图36为从由图34中的箭头XXXVI所示的方向观察时的喷油嘴的侧视图。参照图34至图36,在本例中,在主体312的上部设置有开口317并在其下部连接有喷管311,这一点与图31至图33所示的喷油嘴不同。在本例中,钢球315也被弹簧316推压,弹簧316阻止向箭头318所示方向流入的机油。当机油压力克服弹簧316的推压力时,钢球315移动,从而使机油从开口317流向喷管311内的机油流道313。
图37为表示油压和发动机转数之间关系的曲线图。参照图37,当发动机的转数(横轴)变大时,由于机油泵的转数也增加,因而油压(图37的纵轴)也增大。从而能够以多种方式对活塞喷油嘴(喷油嘴)的开阀压力与机油泵的第一开阀压力之间的关系进行设定。在图37中,将活塞喷油嘴的开阀压力设定为低于机油泵的第一开阀压力。也可以与此相反地,将喷油嘴的开阀压力设定为高于机油泵的第一开阀压力。
为了在低旋转中从喷油嘴喷射机油,需要使喷油嘴的开阀压力在机油泵的第一开阀压力以下。
并且,为了在低旋转中使机油喷射泵停止,需要使机油泵的第一开阀压力在喷油嘴的开阀压力以下。
例如,可以将活塞JET开阀压力附近的压力作为喷油嘴320B的开阀压力,并将略微低于机油泵安全压力的压力作为喷油嘴310A、330C的开阀压力。
图38为表示油压和发动机转数之间关系的曲线图。在图38中,示出了机油泵出口的油压、主油道(主油孔)的油压、可变气门正时的机油控制阀(OCV)入口处的油压、排气阀的液压间隙调节器(EX-HLA)油压如何根据发动机转数而变化。进入喷油嘴的机油的油压为,稍微低于主油道油压的压力,并且其随着发动机的转数而变化。
即,在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内燃机的发动机1中,机油供给部包括:喷油嘴320B,其作为将机油喷射至裙内部区域111的第一机油供给部;喷油嘴330C,其作为将机油喷射至裙外部区域112的第二机油供给部。并且,机油供给部还具有:喷油嘴330C,其作为将机油喷射至裙外部区域112且缸孔之间的第二机油供给部;喷油嘴310A,其作为将机油喷射至气缸体端部的第三机油供给部。喷油嘴320B的开阀压力最低,喷油嘴310A的开阀压力最高,喷油嘴330C的开阀压力为中等程度。
应当认为,本次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在任何方面都为例示而非限制性的方式。发明人认为,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的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并且其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Claims (6)

1.一种内燃机,其中活塞(100)在被设置于气缸体(20)中的缸孔(21)内进行往复运动,而连接在活塞(100)上的连杆(130)将动力传递至曲轴(140),
所述内燃机具有喷油嘴(210)、(220),其从所述活塞的连杆一侧向位于所述活塞的裙内部(111)和裙外部(112)的缸孔之间的、活塞的一部分区域喷射机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所述活塞具有用于安装活塞销的销座(120),并且所述喷油嘴(210)、(220)将机油喷射至所述裙外部的销座上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所述喷油嘴(210)、(220)将机油喷射至所述销座上部的活塞边缘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所述喷油嘴(210)、(220)包括前侧喷油嘴和后侧喷油嘴,所述前侧喷油嘴和所述后侧喷油嘴被配置为相对于活塞的中心构成点对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所述喷油嘴(210)、(220)包括:第一喷管(211),其将机油喷射至所述裙内部;第二喷管(212),其将机油喷射至所述裙外部;
而使所述第一喷管(211)开始喷射机油的第一开阀压力小于使所述第二喷管(212)开始喷射机油的第二开阀压力。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所述喷油嘴(210)、(220)包括:所述第二喷管(212),其在所述裙外部将机油喷射至缸孔之间;第三喷管(221),其在所述裙外部将机油喷射至气缸体端部;
而使所述第二喷管(212)开始喷射机油的第二开阀压力小于使所述第三喷管(221)开始喷射机油的第三开阀压力。
CN2007800451080A 2006-12-08 2007-12-06 内燃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480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32238/2006 2006-12-08
JP2006332238 2006-12-08
JP302907/2007 2007-11-22
JP2007302907A JP4379515B2 (ja) 2006-12-08 2007-11-22 内燃機関
PCT/JP2007/073988 WO2008072680A1 (ja) 2006-12-08 2007-12-06 内燃機関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48080A CN101548080A (zh) 2009-09-30
CN101548080B true CN101548080B (zh) 2011-05-18

Family

ID=39511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4510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48080B (zh) 2006-12-08 2007-12-06 内燃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267053B2 (zh)
EP (1) EP2093398B1 (zh)
JP (1) JP4379515B2 (zh)
CN (1) CN101548080B (zh)
WO (1) WO20080726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88995A (ja) * 2011-03-10 2012-10-04 Suzuki Motor Corp 潤滑油噴射部材及びエンジン
US8707927B2 (en) * 2011-07-20 2014-04-2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Oil squirter
US9334766B2 (en) * 2011-09-27 2016-05-1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oil flow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P2653688B1 (en) * 2012-04-17 2015-06-03 FPT Industrial S.p.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piston cooling circuit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of an industrial vehicle
US8875668B2 (en) * 2012-08-31 2014-11-04 Honda Motor Co., Ltd. Apparatus configured to shelter oil-jet device from inadvertent installation damage
CN103184918A (zh) * 2012-12-29 2013-07-03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七0研究所 一种对置活塞二冲程内燃机活塞冷却装置
CN103225535A (zh) * 2013-04-16 2013-07-31 上海交通大学 曲轴转角传感器控制的发动机活塞冷却装置
CN103225536A (zh) * 2013-04-16 2013-07-31 上海交通大学 发动机转速传感器控制的发动机活塞冷却装置
JP6370394B2 (ja) * 2014-02-21 2018-08-08 カーエス コルベンシュミット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KS Kolbenschmidt GmbH シリンダ毎に少なくとも1つの冷却オイルノズルを有する内燃機関用の、閉じられたクーリングチャンバなしのピストン、及び当該ピストンを冷却する方法
DE102014005364A1 (de) * 2014-04-11 2015-10-29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Baueinheit aus einem Kolben und einer Ölspritzdüse für einen Verbrennungsmotor
GB201519640D0 (en) * 2015-11-06 2015-12-23 Gm Global Tech Operations Inc Piston cooling jet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6439751B2 (ja) 2016-06-03 2018-12-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ピストン冷却装置
JP2019052604A (ja) * 2017-09-15 2019-04-04 スズ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USD921044S1 (en) * 2019-08-02 2021-06-01 Transportation Ip Holdings, Llc Piston cooling apparatus
USD928201S1 (en) * 2019-08-02 2021-08-17 Transportation Ip Holdings, Llc Piston cooling apparatus
US11248515B2 (en) * 2019-08-02 2022-02-15 Transportation Ip Holdings, Llc Piston cooling jet system
DE102021115936A1 (de) * 2020-07-08 2022-01-13 Transportation Ip Holdings, Llc Kolbenkühldüse
USD965029S1 (en) * 2020-09-11 2022-09-27 Transportation Ip Holdings, Llc Piston cooling jet
CN115614125A (zh) * 2022-09-07 2023-01-17 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可变排量的机油泵控制方法
FR3139599A1 (fr) 2022-09-13 2024-03-15 Psa Automobiles Sa Moteur a combustion interne comportant un carter-cylindres et des gicleurs d’huile formant une seule et meme piec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182C (zh) * 1997-07-21 2003-05-21 邦塔兹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冷却内燃机活塞的喷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66052U (zh) * 1973-10-22 1975-06-13
US4206726A (en) * 1977-07-18 1980-06-10 Caterpillar Tractor Co. Double orifice piston cooling nozzle for reciprocating engines
JPS62119423U (zh) * 1986-01-22 1987-07-29
JPH064021Y2 (ja) * 1988-01-22 1994-02-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ピストン冷却装置
JPH0717937U (ja) * 1993-09-09 1995-03-31 株式会社ユニシアジェックス 内燃機関用ピストン
JP3106058B2 (ja) 1994-05-20 2000-11-06 株式会社ユニシアジェックス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潤滑・冷却装置
JPH0949456A (ja) 1995-08-04 1997-02-18 Isuzu Motors Ltd 内燃機関のピストン潤滑装置
FR2745329B1 (fr) * 1996-02-23 1998-03-27 Renault Circuit de lubrification pour moteur a combustion interne
DE10106435A1 (de) * 2001-02-13 2002-08-1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Kolben, insbesondere fü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JP2003301744A (ja) 2002-04-08 2003-10-24 Toyota Motor Corp ピストン冷却装置及び方法
FR2844003B1 (fr) * 2002-09-02 2006-06-16 Bontaz Centre Sa Gicleur a projections multiples pour refroidissement de moteur, et moteurs equipes de tels gicleurs
JP2006138307A (ja) 2004-10-15 2006-06-01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の潤滑装置
DE102004056769A1 (de) * 2004-11-24 2006-06-01 Federal-Mogul Nürnberg GmbH Kolben für einen Verbrennungsmotor und Kombination eines Kolbens mit einer Öleinspritzanordnung
GB2431217A (en) * 2005-10-11 2007-04-18 Ford Global Tech Llc Piston oil spray cooling system with two nozzle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182C (zh) * 1997-07-21 2003-05-21 邦塔兹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冷却内燃机活塞的喷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267053B2 (en) 2012-09-18
EP2093398B1 (en) 2015-07-01
EP2093398A4 (en) 2013-10-23
JP4379515B2 (ja) 2009-12-09
CN101548080A (zh) 2009-09-30
US20100031917A1 (en) 2010-02-11
JP2008163936A (ja) 2008-07-17
EP2093398A1 (en) 2009-08-26
WO2008072680A1 (ja) 2008-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48080B (zh) 内燃机
US9879588B2 (en) Engine oil supply apparatus
RU2375594C2 (ru) Усовершенствованный двухтактный двигатель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с противоположным расположением поршней
US8302574B2 (en) Fuel pump lubrication apparatus of GDI engine
GB2431219A (en) Piston oil spray cooling system with two nozzles
CN101802360A (zh) 柴油机
CN101680353A (zh) 内燃发动机及其操作方法
US8347845B2 (en) Engine oil filter and cooling system
CN101248295A (zh) 张紧系统
JP2010534788A (ja) エンジン・シリンダの潤滑のための潤滑装置および油圧ピストン
US6955142B2 (en) Piston and cylinder oil squirter rail and system
JP2007278220A (ja) 内燃機関のピストン冷却構造
JP5691511B2 (ja) 内燃機関用ピストンのオイル供給装置
US10598056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P3561256A1 (en) Diesel engine
JPH05180067A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ーヘッド
CN216110963U (zh) 车辆发动机和车辆
US11313260B1 (en) Engine having cylinder block casting with oil spray jet gallery and oil admission valve for selective oil jet spraying to cylinders
JP2009209835A (ja) エンジンの給油装置
CN202789061U (zh) 一种活塞冷却喷嘴的喷头结构
EP1630397A2 (de) Hubkolbenbrennkraftmaschine mit 2- oder 4-Ventilzylinderkopf
WO2018042998A1 (ja) シリンダ注油装置及びクロスヘッド式内燃機関
CN105386811A (zh) 内燃机
KR200147449Y1 (ko) 자동차의 다중분사식 오일제트
JP2015086768A (ja) オイルジェット装置付き内燃機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8

Termination date: 201912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