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9028B - 钢筋的锚座 - Google Patents

钢筋的锚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9028B
CN101529028B CN2007800360170A CN200780036017A CN101529028B CN 101529028 B CN101529028 B CN 101529028B CN 2007800360170 A CN2007800360170 A CN 2007800360170A CN 200780036017 A CN200780036017 A CN 200780036017A CN 101529028 B CN101529028 B CN 1015290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bar
bar
anchored
sleeve
connec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3601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29028A (zh
Inventor
角屋治克
村山聪
吉田光博
平山贵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ab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kab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kabe Co Ltd filed Critical Okab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290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90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290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902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5/00Reinforcing elements, e.g. for concrete; Auxiliary elements therefor
    • E04C5/16Auxiliary parts for reinforcements, e.g. connectors, spacers, stirrups
    • E04C5/162Connectors or means for connecting parts for reinforcements
    • E04C5/163Connectors or means for connecting parts for reinforcements the reinforcements running in one single direction
    • E04C5/165Coaxial connection by means of sleev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5/00Reinforcing elements, e.g. for concrete; Auxiliary elements therefor
    • E04C5/16Auxiliary parts for reinforcements, e.g. connectors, spacers, stirru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 Golf Clubs (AREA)
  • Road Signs Or Road Mark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钢筋的锚座(1),该钢筋的锚座(1)由具有椭圆形剖面形状的套筒(2)、锚接构件(3)及楔形构件(6)构成。锚接构件(3)包括由大致圆形的板状体构成的钢板(5),及立起设置于该钢板上的连接杆(4)。该连接杆(4)由具有圆形剖面的笔直钢棒形成。套筒(2)构成为能够被连接杆(4)和钢筋(11)以彼此重叠预定长度地进行配置的方式平行贯穿。在套筒(2)上以介于钢筋(11)与连接杆(4)之间且彼此相向的方式分别形成有楔形贯通孔(9、9)。楔形构件(6)构成为贯穿该楔形贯通孔(9、9)并被压入。

Description

钢筋的锚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筋的锚座,该钢筋的锚座可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RC结构)以及钢架钢筋混凝土结构(SRC结构)中。
现有技术
在RC结构与SRC结构中,通过将钢筋的端部的预定长度以上埋设于混凝土中,确保了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锚接作用力,而且,通过该锚接作用力可防止钢筋被从混凝土中脱出。
为了防止钢筋脱出而将钢筋端部埋设于混凝土中的操作称作“锚接(anchoring)”。当设计RC结构与SRC结构并进行施工时,适度地对这些结构的多个部位进行锚接,这一点相当重要。
钢筋端部的锚接,是通过确保锚接长度而实现的,然而,例如在梁柱接合部那样的区域中,钢筋端部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彼此交错,如此一来,会导致钢筋的过度拥挤(overcrowding)。因此,可能无法容易地执行钢筋的配置及混凝土铸造操作。特别是,当设计所需要的弯曲力矩很大的时候,则必须使用大直径的钢筋,因此随着锚接长度的增加,会使上述的倾向更加明显。此外,由于不得不使用具有大拉伸强度的钢筋,因此,这些钢筋本身都难以弯曲。
因此,已经广泛地使用如下技术:不是通过确保锚接长度来防止钢筋脱出,而是将锚接构件装配至钢筋端部上,通过该锚接构件的拉出阻力来防止钢筋被拔出,从而解决了由于钢筋的拥挤所引起的配置时和混凝土铸造操作时的问题。
作为在上述技术中所使用的锚接构件,已知有多种结构与形状,例如,圆板状锚接构件,其以摩擦压力焊接的方式锚接到钢筋上;经由接合构件而接合到钢筋上的锚接构件;以及螺合到钢筋上的圆板状锚接构件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842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3763877号公报。
然而,在锚接构件螺合到钢筋上或者经由接合构件而接合到钢筋上的现有方法中,存在有钢筋必需进行螺纹加工的问题。此外,也产生了如下问题:在工作地点的装配期间,当使锚接构件旋转时,由于锚接构件会与其周围的钢筋产生干扰而无法进行施工,而且,假设即使能够完成施工,也有着工作性(workability)很差的问题。而且,另外还有如下的问题:由于在螺接的过程中,锚接构件会接触到钢筋的端部,所以锚接构件的可装配位置会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钢筋的锚座,其可在工作地点提供极佳的工作性,且能够被应用于任何钢筋,而不需要进行螺纹加工。
此外,本发明另一项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钢筋的锚座,其具有可以被装配至钢筋任何位置上的锚接构件。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申请的第一发明所述的钢筋的锚座由如下部分构成:锚接构件,其由锚接部及从该锚接部延伸出的连接杆构成;套筒,其具有椭圆形剖面形状,且允许所述连接杆和与该连接杆连接的钢筋能够以该连接杆和该钢筋重叠预定长度进行配置的方式贯穿该套筒;以及楔形构件,其贯穿楔形贯通孔且被压入到所述连接杆与所述钢筋之间,该楔形贯通孔形成在构成所述套筒的壁部中的一对相向配置的平板状壁部上。
此外,在本发明所述的钢筋的锚座中,所述锚接部形成为板状体,而且,在所述板状体中形成有供所述钢筋贯穿的钢筋贯穿用开口。
此外,在本发明所述的钢筋的锚座中,所述锚接部形成为环状体,而且,形成为使所述钢筋贯穿由该环状体所环绕的空间。
此外,在本发明所述的钢筋的锚座中,所述连接杆由两个彼此平行的连接杆体构成,而且,所述套筒构成为允许所述钢筋及所述两个连接杆体在所述钢筋被夹于所述两个连接杆体之间的状态下贯穿该套筒中,所述楔形贯通孔设置在所述连接杆体和所述钢筋之间的、相对于所述钢筋的轴线大致对称的两个位置上。
此外,本申请的第二发明所述的钢筋的锚座如第五方面所示,该钢筋的锚座由如下部分构成:锚接构件,其由具有椭圆剖面形状的套筒构成;锚接构件固定用杆,其连同钢筋一起贯穿所述锚接构件,其中,该锚接构件固定用杆及该钢筋被配置成彼此重叠预定长度,且所述锚接构件固定在该钢筋上;及楔形构件,其贯穿楔形贯通孔且被压入到所述锚接构件固定用杆与所述钢筋之间,该楔形贯通孔形成在构成所述锚接构件的壁部中的一对相向配置的平板状壁部上。
此外,在本发明所述的钢筋的锚座中,在所述套筒的周面上设置有凸缘状的突起。
此外,在本发明所述的钢筋的锚座中,所述锚接构件固定用杆由两个固定杆体构成,而且,所述锚接构件构成为允许所述钢筋和所述两个固定杆体在所述钢筋被夹于所述两个固定杆体之间的状态下贯穿该锚接构件中,所述楔形贯通孔设置在所述固定杆体和所述钢筋之间的、相对于所述钢筋的轴线大致对称的两个位置上。
此外,本申请的第三发明所述的钢筋的锚座如第八方面所示,该钢筋的锚座由如下部分构成:锚接构件,其由锚接部及从该锚接部延伸出的串联连接杆构成;套筒,其具有椭圆剖面形状;锚接构件固定用杆,其在该串联连接杆和用于固定所述锚接构件的钢筋配置在同一直线上的状态下,该锚接构件固定用杆位于该串联连接杆和该钢筋的侧方,并且该锚接构件固定用杆连同所述串联连接杆及钢筋一起贯穿所述套筒;及楔形构件,其贯穿楔形贯通孔且被压入到所述串联连接杆以及所述钢筋和所述锚接构件固定用杆之间,该楔形贯通孔形成在构成所述套筒的壁部中的一对相向配置的平板状壁部上,
所述锚接部形成为板状体,并且,在该板状体中形成有杆贯穿用开口,而该杆贯穿用开口用于供该锚接构件固定用杆贯穿。
此外,在本发明所述的钢筋的锚座中,所述锚接构件固定用杆有两根,并且允许它们以夹持所述钢筋和所述串联连接杆的方式配置于该钢筋及该串联连接杆的两侧。
在第一发明所述的钢筋的锚座中,钢筋通过由锚接部及从锚接部延伸出的连接杆构成的锚接构件,而被锚接于混凝土内。为了将锚接构件装配至钢筋,首先,使锚接构件的连接杆及钢筋以彼此重叠预定长度进行配置的方式贯穿套筒,接着,使楔形构件贯穿楔形贯通孔中并被压入。
通过此方式,钢筋不需要进行螺纹加工,因而,可以省去进行螺纹加工的劳力。
此外,由于当锚接构件被装配到钢筋上时,并不需要旋转锚接构件,所以能够防止锚接构件在装配操作期间与其它钢筋产生干扰,并且,由于仅通过将楔形构件压入就能够将锚接构件牢固地固定到钢筋上,所以显著地提高了工作地点的钢筋配置操作的工作性。
套筒由如下部分构成:一对半圆筒形壁部,这些壁部被配置成其弯曲内表面彼此相对;以及一对平板状壁部,这些平板状壁部与所述一对半圆筒形壁部的对应边缘相连,并且,套筒的内部空间包括:位于一方的半圆筒形壁部侧的钢筋贯穿空间,及位于另一方半圆筒形壁部侧的杆贯穿空间。钢筋贯穿所述钢筋贯穿空间,而且,连接杆贯穿所述杆贯穿空间。当钢筋与连接杆贯穿套筒后时,它们被配置成在套筒内彼此平行。
楔形贯通孔分别形成于一对平板状壁部,并且位于钢筋及连接杆之间。
当楔形构件被驱动至钢筋与连接杆之间时,通过从套筒的半圆筒状壁部取得反作用力,而使楔形构件咬入并卡合于钢筋和连接杆。
如上所述,楔形构件的锥状部位咬合到钢筋及连接杆这两者内,至于相对于钢筋与连接杆哪一个的咬合量较大,则主要是根据两者之间的硬度差异而决定。假如此锥状部位并未充分地咬合到钢筋内的话,则钢筋与楔形构件之间的卡合力将会不足。
因此,优选使连接杆的硬度等于或大于钢筋的硬度,从而使楔形构件可以咬合到钢筋内,而达到符合设计的程度。
锚接部可以具有任何的结构与形状,只要它具有所需的锚接强度即可,然而,假如锚接部形成为板状体,并且在板状体上形成有一个供钢筋贯穿的钢筋贯穿用开口的话,则可以通过形成于锚接部的钢筋贯穿用开口而防止锚接部与钢筋间之干扰,从而锚接构件能够被装配于钢筋的任何位置上。
在锚接部被形成为环状体,且钢筋通过此环状体所围绕的空间的结构中,可防止锚接部与钢筋之间的干扰。因此,锚接构件能够被装配于钢筋的任何位置上。
连接杆可以由例如具有圆形剖面的笔直钢棒构成。并且,该连接杆并不局限于由单体形成。例如,连接杆可以由两个彼此平行的连接杆体形成,并且套筒构成为使得钢筋与两个连接杆体均可以贯穿其中,且使钢筋被夹在两个连接杆体之间,而且,楔形贯通孔设置在连接杆体和钢筋之间的、相对于钢筋的轴线大致对称的两个位置上。
根据该结构,不仅锚接构件能够更加稳固地固定到钢筋上,而且,由于锚接构件的固定结构相对于钢筋的轴线对称,因此来自钢筋的张力可以被传送到锚接部,而不会偏离中心,因此,确保了更加稳定的锚接。
第二发明的所述的钢筋的锚座中,钢筋通过具有椭圆剖面形状的套筒的锚接构件,而被锚接于混凝土内。为了将锚接构件装配至钢筋上,首先,将锚接构件固定用杆及钢筋以彼此重叠预定长度进行配置的方式贯穿锚接构件中,接着,使楔形构件贯穿楔形贯通孔并压入。
通过此方式,不需要加工钢筋,且可以省去现有技术中对钢筋进行螺纹加工所需的劳力。
此外,由于当锚接构件被装配到钢筋上时,并不需要旋转,所以,能够防止锚接构件在装配操作期间与其它钢筋产生干扰。而且,由于仅通过将楔形构件压入就能够将锚接构件牢固地固定到钢筋上,因此可显著地提升工作地点的钢筋配置操作的工作性。
在第二发明中,与第一发明不同,套筒作为锚接构件,并且克服钢筋的张力,与套筒相关的其它结构和作用,基本与上述的第一发明所述的套筒相同,因此,在此省略其说明。亦省略对楔形构件的说明。
另外,当套筒的周面上设有凸缘状突起时,可以确保获得更大的锚接作用力。
与连接杆同样地,锚接构件固定用杆可以由例如具有圆形剖面的笔直钢棒构成。并且,锚接构件固定用杆并不局限于由单体形成。例如,锚接构件固定用杆可以由两个固定杆体形成,并且锚接构件构成为使得钢筋与两个固定杆体均可以贯穿其中,且使钢筋被夹在两个固定杆体之间,而且,楔形贯通孔设置在固定杆体和钢筋之间的、相对于钢筋的轴线大致对称的两个位置上。
根据该结构,不仅锚接构件能够更加稳固地固定到钢筋上,而且,由于锚接构件的固定结构相对于钢筋的轴线对称,因此来自钢筋的张力可以被传送到锚接部,而不会偏离中心,因此,确保了更加稳定的锚接。
在第三发明所述的钢筋的锚座中,钢筋通过由锚接部及从锚接部延伸出的串联连接杆构成的锚接构件,而被锚接于混凝土内,在将锚接构件装配到钢筋上时,以钢筋与串联连接杆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并且锚接构件固定用杆设置于钢筋与串联连接杆的一侧的方式,使钢筋、串联连接杆及锚接构件固定用杆贯穿套筒,在此状态下,楔形构件贯穿楔形贯通孔并被压入。
通过此方式,则不需加工钢筋,且可以省去现有技术中对钢筋进行螺纹加工所需的劳力。
而且,由于当锚接构件被装配到钢筋上时并不需要旋转锚接构件,所以,能够防止锚接构件在装配操作期间与其它钢筋产生干扰。而且,由于仅将楔形构件压入就可以将锚接构件牢固地固定到钢筋上,因此可显著地提升工作地点的钢筋配置操作的工作性。
第三发明与第一发明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发明的锚接构件的串联连接杆与钢筋被配置在同一条直线上,然而,与套筒、楔形贯通孔以及楔形部件相关的其它结构和作用基本与第一发明相同,因而省略其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钢筋的锚座的主视图。
图2(a)与图2(b)均是钢筋的锚座的剖视图,图2(a)是沿着A-A线的剖视图,图2(b)是沿着B-B线的剖视图。
图3是钢筋的锚座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完成钢筋的锚座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钢筋的锚座以交错方式设置在钢筋上的状态的图。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钢筋的锚座被装配到钢筋上,并且相对于端部位置不对齐的钢筋使锚接部的位置对齐的状态的图。
图7是示出变形例所述的锚接构件及使用此锚接构件的锚座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其他变形例的锚接构件及使用此锚接构件的锚座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变形例所述的钢筋的锚座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该变形例所述的钢筋的锚座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该变形例所述的钢筋的锚座的主视图。
图12(a)与图12(b)是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2(a)是沿着C-C线的剖视图,图12(b)是沿着D-D线的剖视图。
图13(a)与图13(b)是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钢筋的锚座的图,图13(a)是主视图,而图13(b)是沿着E-E线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变形例所述的钢筋的锚座的主视图。
图15是示出该变形例所述的钢筋的锚座的主视图。
图16是示出该变形例所述的钢筋的锚座的主视图。
图17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述的钢筋的锚座的主视图。
图18(a)与图18(b)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述的钢筋的锚座的图,图18(a)是沿着F-F线的剖视图,图18(b)是沿着G-G线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变形例所述的钢筋的锚座的主视图。
图20是示出该变形例所述的钢筋的锚座的主视图。
图21(a)与图21(b)是示出变形例的剖视图,图21(a)是沿着H-H线的剖视图,图21(b)是沿着I-I线的剖视图。
图22是示出该变形例所述的钢筋的锚座的主视图。
图23(a)与图23(b)是示出变形例的剖视图,图23(a)是沿着J-J线的剖视图,图23(b)是沿着K-K线的剖视图。
图24是示出变形例所述的钢筋的锚座的主视图。
图25是示出变形例所述的钢筋的锚座的主视图。
标号说明
1、1a、101、121、161:钢筋的锚座
2、102:套筒
3、3a、73、103:锚接构件
4:连接杆
5、5a、105:钢板(板体、锚接部)
6:楔形构件
9:楔形贯通孔
11:钢筋(reinforcing bar)
12、112:钢筋贯穿用开口
71:环状体(锚接部)
104:连接杆体
122:锚接构件
123、162:锚接构件固定用杆
131:凸缘状突起
133、151:锚接构件
163:锚接构件
164:串联连接杆
165:钢板(板体、锚接部)
166:套筒
193、213:锚接构件
194、214:钢板(板体、锚接部)
195、215:杆贯穿用开口
224、234:钢板(板体、锚接部)
225、235:杆贯穿用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所述的钢筋的锚座的实施方式。另外,对于实质上与现有技术相同的零件等,均会标示相同的符号,且省略其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钢筋的锚座的主视图,图2是剖视图,图3是分解立体图。从这些图中可以看出,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钢筋的锚座1由具有椭圆形剖面形状的套筒2、锚接构件3及楔形构件6构成。
锚接构件3包括作为板状体的大致圆形的钢板5及立起设置于该钢板5上的连接杆4。连接杆4是由具有圆形剖面的笔直钢棒构成。
套筒2构成为使得连接杆4与钢筋11可以贯穿其中,并且在被贯穿的状态下,连接杆4及钢筋11能够彼此重叠预定长度并平行设置。从图2a中可以清楚看出,套筒2由如下部分构成:一对半圆筒形壁部7、7,其被设置成其弯曲内表面彼此相向配置;及一对平板状壁部8、8,其分别与该一对半圆筒状壁部7、7的对应边缘连接。楔形贯通孔9、9以相互相向配置的方式分别形成于一对平板状壁部8、8内,楔形贯通孔9、9以如下方式定位:当钢筋11与连接杆4贯穿套筒2时,楔形贯通孔9,9的轴线位于钢筋11与连接杆4之间。
楔形构件6被设计成能够贯穿楔形贯通孔9、9并被压入。当楔形构件6压入到钢筋11和连接杆4之间时,通过从套筒2的半圆筒形壁部7、7取得反作用力,使楔形构件咬合并卡合于钢筋11和连接杆4。
如上所述,楔形构件6的锥状部位会咬合到钢筋11和连接杆4这两者中。至于钢筋与连接杆哪一个的咬合量较大,则主要根据两者之间的硬度差异而决定,假如此锥状部位并未充分地咬合到钢筋11内时,则在钢筋11与楔形构件6之间的接合作用力将会不足。
因此,优选连接杆4具有等于或大于钢筋11的硬度,从而使楔形构件6能够咬合到钢筋11内,而达到设计所允许的程度。
如上所述,锚接构件3的钢板5是实质上大致为圆形的板状体。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钢板5其中形成有缺口状的钢筋贯穿用开口12,而且,钢筋11能够贯穿此钢筋贯穿用开口12。
为了利用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钢筋的锚座1实现钢筋11的锚接,首先,将钢筋11的端部从套筒2的一侧开口插入,并使其贯穿该套筒2。然后,锚接构件3的连接杆4从该套筒2的相反侧开口插入,并贯穿套筒2。
其次,假如需要的话,可使锚接构件3与套筒2一起相对于钢筋11滑动,从而使该锚接构件3(特别是其钢板5)位于一个预期的位置上。此时,由于钢筋11能够向前或向后自如地通过钢板5的钢筋贯穿用开口12,因而锚接构件3能够移动至钢筋11的任何位置。
像这样地完成锚接构件3的定位之后,使楔形构件6贯穿楔形贯通孔9、9并为压入到其中。可以适当地选择并使用现有公知的楔形物驱动器来进行压入装配。
图4显示其中楔形物驱动操作完成且将锚接构件3装配到钢筋11完成后的状态的图。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钢筋的锚座1,当锚接构件3被装配到钢筋11时,锚接构件3的连接杆4及钢筋11贯穿套筒2,且配置成使得它们彼此重叠预定长度。在此状态下,楔形构件6贯穿楔形贯通孔9、9并被压入。因此,锚接构件3能够被稳固地接合到钢筋11上,而不需要加工钢筋11。因此,可以省略现有技术中在钢筋上进行螺纹加工所需的劳力。此外,由于仅通过将楔形构件6压入就能将锚接构件3牢固地固定于钢筋11上,所以,可以获得显著改善在工作地点的钢筋配置操作的工作性的作用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钢筋的锚座1,由于当锚接构件3被装配于钢筋11时不需要旋转锚接构件3,所以,能够防止锚接构件3在装配操作期间与其它钢筋产生干扰,从而伴随着上述固定操作的简化,也能够更为高效地进行钢筋配置操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钢筋的锚座1,通过在作为锚接部的钢板5中形成钢筋贯穿用开口12,可防止钢板5与钢筋11之间的干扰,因此,锚接构件3能够装配在钢筋11上的任何位置。
图5示出了锚接构件3分别以交错方式被固定至多个以预定间距配置的钢筋11上的结构。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锚接构件3之间的干扰。
图6示出了当以预定间距配置的多个钢筋11的端部为未对齐状态下,通过改变锚接构件3的固定位置,而使作为锚接部的钢板5的位置对齐,其中,锚接构件3通过套筒2与楔形构件6而被固定至对应的钢筋11上,根据该结构,即使由于在钢筋配置期间的施工误差,而导致钢筋端部排列得不整齐,但通过调整锚接构件3的装配位置,仍能够使钢筋11的锚接作用力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锚接构件的锚接部由圆形板状体构成,然而,也可以使用具有任何形状的板状体,且例如板状体可以由椭圆形板状体、矩形板状体,或者将矩形板体的角部倒角或弯曲而形成的大致矩形板状体等构成。此外,钢筋贯穿用开口不仅可以形成为缺口状,也可以形成为圆孔状。
锚接部并不局限于由板状体构成。锚接部也可以具有任意的形状和结构,只要它在混凝土中产生锚接作用即可。
图7(a)是示出变形例所述的锚接构件被装配到钢筋11上的状态的主视图。图7(a)中示出的锚接构件61包括:被弯曲成半圆形的锚接部62,及从锚接部62的端部延伸出的连接杆4,举例来说,锚接构件61能够通过将笔直钢棒弯曲成J字状而形成。
在该结构中,锚接构件61能够使用套筒2及楔形构件6而被装配在钢筋11的任何位置上。另外,虽然装配位置稍微受到限制,但是,如图7(b)所示,锚接构件61能够被装配至钢筋11上,从而使锚接部62定位在钢筋11的延长线上,根据这样的装配结构能够实现更为紧凑的装配。
图8(a)示出锚接构件的其他变形例,且图8(b)是示出该变形例的锚接构件被装配至钢筋11的状态的立体图,在这些图中所示的锚接构件73包括:环状体71,其被弯曲加工成矩形框架形状且作为锚接部;以及连接杆4,其在垂直于该环状体71所形成的平面的方向上从环状体71的端部延伸出来,锚接构件73构成为能够使钢筋11贯穿环状体71所包围的空间74。
例如,锚接构件73能够通过将笔直钢棒弯曲加工成矩形框架状而形成。
在该结构中,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能够防止作为锚接部的环状体71与钢筋11之间的干扰,因此,锚接构件73能够被装配到钢筋11的任何位置上。
在图1到图6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供钢筋贯穿的钢筋贯穿用开口12设置于板体5,然而,有时也可以不设置钢筋贯穿用开口。
图9示出锚座1a的分解立体图,此锚座包含有:取代锚接构件3的锚接构件3a、套筒2以及楔形构件6。锚接构件3a包括:作为锚接部的圆形钢板5a且该圆形钢板5a不具有钢筋贯穿用开口;及立起设置于钢板5a上的连接杆4。
而且,在该变形例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地,可省去在钢筋上进行螺纹加工所需的劳力,同时能够获得将锚接构件3a牢固地接合到钢筋11上的作用效果。此外,由于当锚接构件3a被装配到钢筋11时不需要旋转锚接构件3a,所以在装配操作期间,能够获得防止锚接构件3a与其它钢筋的产生干扰的作用效果,此外,由于锚接构件3a仅需将楔形构件6压入便可牢固地固定于钢筋11,所以能够获得在工作地点显著增进钢筋配置操作工作性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钢筋的锚座是由单一套筒2构成。然而,取代该结构,钢筋的锚座也可以如图10(a)所示由两个串联排列的套筒2、2、锚接构件3以及楔形构件6构成。
在该变形例中,钢筋11及锚接构件3的连接杆4贯穿串联排列的两个套筒2、2,且楔形构件6贯穿形成于各套筒2、2中成的楔形贯通孔9、9并被压入。
此外,可以使用图10(b)所示的套筒91以取代套筒2。在该情况下,在该套筒91中,与钢筋11的轴线平行地形成有两组楔形贯通孔9、9,楔形构件6、6分别贯穿套筒91中所形成的各楔形贯通孔9、9并被压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锚接构件3包括作为板状体的大致圆形的钢板5及立起设置于钢板5上的连接杆4。然而,连接杆并不需要由单体构成。
图11与图12示出该变形例,在这些图中所示的锚接构件103包括:连接杆,其包含有两个彼此平行的连接杆体104、104;以及一个作为板状体的椭圆形钢板105,而连接杆体104、104立起设置于该钢板105上。
使用锚接构件103的钢筋的锚座101具有套筒102,而该套筒102可供钢筋11及两个连接杆体104、104以钢筋11被夹在两个连接杆体104、104之间的状态下贯穿。套筒102包括:一对半圆筒状壁部7、7,这些壁部被设置成其弯曲内表面相互相向配置;及一对平板状壁部8a、8a,各平板状壁部分别与各半圆筒状壁部7、7的对应边缘连接。两组楔形贯通孔9、9形成于该对平板状壁部8a、8a中。各组楔形贯通孔9、9形成在钢筋11及其中一个连接杆体104之间的位置,且该两组楔形贯通孔9、9实质上相对于钢筋11的轴线对称。
此外,钢筋的锚座101具有两个楔形构件6、6,该两个楔形构件6、6用于贯穿所述的两组楔形贯通孔9、9并被压入。当楔形构件6、6被压入到钢筋11和连接杆体104之间时,通过从套筒102的半圆筒状壁部7、7取得反作用力,楔形构件6、6会咬合并卡合于钢筋11及各连接杆体104、104。
在锚接构件103的钢板105中形成有圆孔状的钢筋贯穿用开口112,并且使钢筋11能够贯穿该钢筋贯穿用开口112。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而在此基础上,锚接构件103被更加牢固地固定于钢筋11,而且,来自钢筋11的张力被传送到作为锚接部的钢板105上,且不会产生偏离中心的现象,这是由于锚接构件103的固定结构相对于钢筋11的轴线对称。因此起到了能够确保更加稳定的锚接的作用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其次,将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钢筋的锚座。另外,实质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零件均以相同的符号标示,且省略其说明。
图13是显示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钢筋的锚座的主视图和剖视图。从图可以清楚看出,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钢筋的锚座121包括:由具有椭圆剖面形状的套筒构成锚接构件122、具有圆形剖面且由笔直钢棒形成的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23、及楔形构件6。
锚接构件122构成为使得锚接固定杆123及钢筋11能够彼此平行地贯穿其中,并且使得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23及钢筋11彼此重叠预定长度。与套筒2同样地,锚接构件122包括:一对半圆筒状壁部7、7,其设置成其弯曲内表面相互相向配置;及一对平板状壁部8、8,各平板状壁部8、8与各半圆筒状壁部7、7的对应边缘连接。各楔形贯通孔9、9形成于一对平板状壁部8、8上,并且楔形贯通孔9、9形成于钢筋11与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23之间并相互相向配置。
楔形构件6构成为能够贯穿所述楔形贯通孔9、9并被压入其中,当楔形构件6压入钢筋11与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23间时,通过从锚接构件122的半圆筒状壁部7、7取得反作用力,该楔形构件会咬入并卡合于钢筋11及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23。
像这样,楔形构件6的锥状部位咬合到钢筋11与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23这两者内。至于钢筋11及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23哪一个的咬合量较大,则主要与两者之间的硬度差异有关。假如此锥状部位并未充分地咬合到钢筋11内的话,则钢筋11与楔形构件6间的接合作用力将会不足。
因此,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23最好具有等于或大于钢筋11的硬度,从而使楔形构件6可充分地咬合到钢筋11内,从而达到设计所能允许的程度。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锚座1不同,在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钢筋的锚座121中,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23及由套筒构成的锚接构件122发挥锚接作用。
因此,依据锚接构件122被制造时所要求的锚接作用力,可以适当地调整锚接构件122的壁厚。即,壁厚度越大,则其从钢筋11的周面上突出的距离就越大,因此,能相应地产生更大的锚接作用力。
为了利用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钢筋的锚座121实现钢筋11的锚接,首先,使钢筋11的端部从锚接构件122的一侧开口插入,并贯穿该锚接构件122,并且使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23从锚接构件122的同一侧开口或相反侧开口插入,并贯穿锚接构件122。
接着,使锚接构件122相对于钢筋11滑动,从而使锚接构件122位于预期位置上。
在锚接构件122的定位结束之后,楔形构件6贯穿楔形贯通孔9、9并被压入其中。可以适当地选择并使用现有公知的楔形物驱动器来进行压入装配。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钢筋的锚座121,当锚接构件122被装配到钢筋11时,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23及钢筋11贯穿锚接构件122,且配置设置成使得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23与钢筋11彼此重叠预定长度。在此状态下,楔形构件6贯穿楔形贯通孔9、9并被压入。因此,锚接构件122能够牢固地接合到钢筋11,而不需要加工钢筋11。因此,可以省略在现有技术中在钢筋上进行螺纹加工所需的劳力。除此之外,由于锚接构件122仅通过将楔形构件6压入就能够牢固地固定到钢筋11上,所以,可获得在工作地点钢筋配置操作的工作性显著增加的作用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钢筋的锚座121,由于当锚接构件122被装配到钢筋11时并不需要旋转锚接构件122,所以,在装配操作期间,能够防止锚接构件122与其它钢筋产生干扰,从而伴随着上述固定操作的简单化,能够更为高效地进行钢筋配置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调整锚接构件122的壁厚,应对所需的锚接作用力。然而,也可以使用图14所示的锚接构件133,其包括:具有与锚接构件122相同结构的套筒132,及设置在套筒132的周面上的凸缘状突起131。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来自套筒132的锚接作用力和来自凸缘状突起131的锚接作用力,来确保较大的锚接作用力。另外,能够通过改变凸缘状突起131的形状与尺寸,特别是从套筒132突出的高度,而确保所需的锚接作用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钢筋的锚座是由单一锚接构件122所组成,然而,取代此结构,如图15(a)所示,也可以设有两个串联配置的锚接构件122、122。在该情况下,钢筋的锚座能够包含:两个锚接构件122、122、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23,及两个楔形构件6、6。
在该变形例中,钢筋11及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23贯穿两个锚接构件122、122,并且各楔形构件6、6分别贯穿于在锚接构件122中形成的一对楔形贯通孔9、9并分别被压入。
此外,可以使用图15(b)所示的锚接构件141,其中,与钢筋11的轴线平行地形成有两对楔形贯通孔9、9,两个楔形构件6、6贯穿于在锚接构件141中形成的两组楔形贯通孔9、9并分别被压入。
此外,钢筋的锚座不必由单一的锚接构件固定用杆构成。如图16所示,可以设有两组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23、123。在该情况下,钢筋的锚座可以包含有:两个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23、123;锚接构件151,两个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23、123及钢筋11构成为能够贯穿该锚接构件151,并使钢筋11被夹在两个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23、123之间;及楔形构件6、6。两组楔形贯通孔9、9形成于锚接构件151中,每组楔形贯通孔9、9均形成在钢筋11及其中一个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23之间的位置上,而且,该两组楔形贯通孔9、9被设置成实质上相对于钢筋11的轴线对称。
在该变形例中,钢筋11及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23、123贯穿锚接构件151,并且使钢筋11被夹在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23、123之间。然后,使两个楔形构件6、6分别贯穿两组楔形贯通孔9、9并分别被压入。
此外,可以在锚接构件151的周面上设置一个与图14所示相同的凸缘状突起。
[第三实施方式]
图17示出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钢筋的锚座的主视图,而图18为剖视图。从图示中可以看出,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钢筋的锚座161包含有:具有椭圆剖面形状的套筒166、锚接构件163、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162、及楔形构件6。
锚接构件163包括作为锚接部的圆形钢板165及立起设置于钢板165上的串联连接杆164。串联连接杆164由具有圆形剖面的笔直钢棒形成。
套筒166构成为可允许串联连接杆164、钢筋11及两个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162贯穿于其中,串联连接杆164及钢筋11被设置成其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而且,两个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162被设置成能够将串联连接杆164及钢筋11夹在两者之间。从图18(a)可以清楚看出,套筒166包括:一对半圆筒状壁部7、7,其被设置成弯曲内表面相互相向配置;及一对平板状壁部8a、8a,各平板状壁部8a分别与各半圆筒状壁部7的对应边缘连接。
楔形贯通孔9、9形成于该对平板状壁部8a、8a中,并且楔形贯通孔9、9是相互相向配置地形成在钢筋11和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162之间的位置上。同样地,楔形贯通孔9、9相互相向配置地形成于串联连接杆164与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162之间的位置上。其中,楔形贯通孔9、9形成于钢筋11的轴线两侧上,并且相对于该轴线对称。因此,在平板状壁部8a、8a内形成有四组楔形贯通孔9、9。
楔形构件6能够贯穿楔形贯通孔9、9并被压入其中。当楔形构件6压入到钢筋11和各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162之间时,通过从套筒166的各半圆筒状壁部7、7取得的反作用力,楔形构件6会咬入并卡合于钢筋11及各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162。
同样地,当楔形构件6压入到串联连接杆164及各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162之间时,楔形构件6会咬入并卡合于串联连接杆164及各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162。
如上所述,楔形构件6的锥状部位会咬入钢筋11及各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162两者内,或串联连接杆164以及各接构件固定杆162、162两者内。至于钢筋11及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或者串联连接杆164与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哪一个的咬合量较大,则主要视钢筋11与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或者串联连接杆164与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之间的硬度差异而定。假如锥状部位并未充分地咬合到钢筋11或串联连接杆164的话,则楔形构件6与钢筋11之间或者楔形构件6与串联连接杆164之间的接合作用力会不足。
因此,优选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具有等于或大于钢筋11或串联连接杆164的硬度,从而使楔形构件6能够咬合到钢筋11或串联连接杆164内,并达到设计所能允许的程度。
为了将依据本实施方式的钢筋的锚座161装配至钢筋11内,首先,使钢筋11的端部贯穿套筒166的一侧开口。然后,锚接构件163的串联连接杆164贯穿套筒166的相反侧开口。
在上述嵌入操作之前或之后,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162贯穿套筒166,以便将钢筋11及串联连接杆164夹在两者之间。
接着,楔形构件6贯穿各楔形贯通孔9并被压入其中。可以适当地选择并使用现有公知的楔形物驱动器来进行压入。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钢筋的锚座161,当锚接构件163被装配到钢筋11时,锚接构件163的串联连接杆164及钢筋11均贯穿套筒166,并且使串联连接杆164的轴线与钢筋11的轴线对齐。此外,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162贯穿套筒166,并且使串联连接杆164与钢筋11夹在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162两者之间。在该状态下,楔形构件6贯穿楔形贯通孔9、9并被压入其中。因此,楔形构件163能够被牢固地接合到钢筋11,而不需要加工该钢筋11。因此,能够省去现有技术中在钢筋11上进行螺纹加工所需的劳力。除此之外,由于仅通过将楔形构件6压入,便可将锚接构件163牢固地固定至钢筋11,所以,能够获得在工作地点的钢筋配置操作的工作性显著增加的作用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钢筋的锚座161,由于锚接构件163被装配至钢筋11时不需要旋转锚接构件163,因此在装配操作期间,能够防止锚接构件163与其它钢筋产生干扰。如此一来,伴随着上述固定操作的简单化,能够更为高效地进行钢筋配置操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钢筋的锚座161,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162构成为能够将串联连接杆164及钢筋11夹在两者之间。因此,锚接构件163能够被更加牢固地固定至钢筋11,且来自钢筋11的张力能够被传送到锚接构件163,而不会产生偏离中心的现象,这是因为锚接构件163能够被装配成相对于钢筋11的轴线对称的缘故。因此,能够确保更加稳定的锚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使用两个锚接构件固定用杆,从而能够将串联连接杆164及钢筋11夹在两者之间。然而,并不一定需要设置两个本发明所述的锚接构件固定用杆,也可以如图19所示仅设置单一锚接构件固定用杆。
在该结构中,可以如上述实施方式一样,获得以下的作用效果:例如,可以省去现有技术中用以在钢筋上进行螺纹加工的劳力;可以显著地增进在工作地点对钢筋配置操作的工作性;并且由于在装配操作期间,可防止锚接构件与其它钢筋产生干涉,所以能够更加有效率的实施钢筋配置操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圆形钢板165作为本发明锚接构件的锚接部。然而,也可以使用图20及图21所示的大致圆形形状的钢板194,以取代圆形钢板165。钢板194具有缺口状的杆贯穿用开口195、195,这些开口形成于相互相向配置位置上。
杆贯穿用开口195、195构成为能允许各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162分别贯穿。
在该变形例的情况下,作为本发明所述的锚接构件的锚接构件193包括:作为锚接部的大致圆形形状的钢板194,及立起设置于钢板194上的串联连接杆164。
根据该变形例,能够通过形成于作为锚接部的钢板194上的杆贯穿用开口195、195,来防止钢板194与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192间的干涉,因此,可放宽对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162的装配位置的限制,从而增进工作性。
此外,可以使用如图22及图23所示的圆孔状杆贯穿用开口,以取代缺口状杆贯穿用开口195、195。
在这些图所示的变形例中具有锚接构件213,该锚接构件213包括:作为锚接部的大致圆形钢板214,及立起设置在钢板214上的串联连接杆164。在该情况下,圆孔状杆贯穿用开口215、215形成于大致圆形形状的钢板214内,且设置于串联连接杆124所立起设置的位置的两侧。
杆贯穿用开口215、215构成为供各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162分别通过。
根据该变形例,能够通过在作为锚接部的钢板214内所形成的杆贯穿用开口215、215,来防止钢板214与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162之间的干涉。因此,可以放宽对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162的装配位置的限制,从而增进工作性。
此外,在上述的变形例中,图19所示的变形例可以使用形成有缺口状杆贯穿用开口225的大致圆形形状的钢板224,以取代如图24所示的圆形钢板165。同样地,如图25所示,可以使用大致圆形形状的钢板234,并且其形成有一个圆孔状的杆贯穿用开口235。
根据这些变形例,可以通过在作为锚接部的钢板224内所形成的杆贯穿用开口225,来防止钢板224与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之间的干涉。因此,锚接构件223可以被装配到钢筋11上的任何位置。同样地,可以通过在作为锚接部的钢板234内所形成的杆贯穿用开口235,来防止钢板234与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之间的干涉。因此,可以放宽对锚接构件固定用杆162的装配位置的限制,从而增进工作性。

Claims (4)

1.一种钢筋的锚座,
该钢筋的锚座由如下部分构成:
锚接构件,其由锚接部及从该锚接部延伸出的连接杆构成;
套筒,其具有椭圆形剖面形状,且允许所述连接杆和与该连接杆连接的钢筋能够以该连接杆和该钢筋重叠预定长度进行配置的方式贯穿该套筒;以及
楔形构件,其贯穿楔形贯通孔且被压入到所述连接杆与所述钢筋之间,该楔形贯通孔形成在构成所述套筒的壁部中的一对相向配置的平板状壁部上,
其中所述锚接部形成为板状体,而且,在所述板状体中形成有供所述钢筋贯穿的钢筋贯穿用开口。
2.一种钢筋的锚座,
该钢筋的锚座由如下部分构成:
锚接构件,其由锚接部及从该锚接部延伸出的连接杆构成;
套筒,其具有椭圆形剖面形状,且允许所述连接杆和与该连接杆连接的钢筋能够以该连接杆和该钢筋重叠预定长度进行配置的方式贯穿该套筒;以及
楔形构件,其贯穿楔形贯通孔且被压入到所述连接杆与所述钢筋之间,该楔形贯通孔形成在构成所述套筒的壁部中的一对相向配置的平板状壁部上,
其中所述锚接部形成为环状体,而且,形成为使所述钢筋贯穿由该环状体所环绕的空间。
3.一种钢筋的锚座,
该钢筋的锚座由如下部分构成:
锚接构件,其由锚接部及从该锚接部延伸出的串联连接杆构成;
套筒,其具有椭圆剖面形状;
锚接构件固定用杆,在所述串联连接杆和用于固定所述锚接构件的钢筋配置在同一直线上的状态下,该锚接构件固定用杆位于该串联连接杆和该钢筋的侧方,并且该锚接构件固定用杆连同所述串联连接杆及所述钢筋一起贯穿所述套筒;及
楔形构件,其贯穿楔形贯通孔且被压入到所述串联连接杆以及所述钢筋与所述锚接构件固定用杆之间,该楔形贯通孔形成在构成所述套筒的壁部中的一对相向配置的平板状壁部上,
其中所述锚接部形成为板状体,并且,在该板状体中形成有杆贯穿用开口,而该杆贯穿用开口用于供该锚接构件固定用杆贯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筋的锚座,其中,
所述锚接构件固定用杆有两根,并且允许它们以夹持所述钢筋和所述串联连接杆的方式配置于该钢筋及该串联连接杆的两侧。
CN2007800360170A 2006-09-28 2007-09-14 钢筋的锚座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90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64007/2006 2006-09-28
JP2006264007 2006-09-28
PCT/JP2007/001008 WO2008038410A1 (fr) 2006-09-28 2007-09-14 Outil de fixation pour une tige de renfor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9028A CN101529028A (zh) 2009-09-09
CN101529028B true CN101529028B (zh) 2011-06-22

Family

ID=39229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601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9028B (zh) 2006-09-28 2007-09-14 钢筋的锚座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308017A1 (zh)
EP (1) EP2067908B1 (zh)
JP (1) JP4843678B2 (zh)
CN (1) CN101529028B (zh)
AT (1) ATE489515T1 (zh)
DE (1) DE602007010803D1 (zh)
TW (1) TW200833916A (zh)
WO (1) WO20080384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46239B2 (en) 2010-08-04 2014-02-11 John David Rulon Modular building block building system
US20130028658A1 (en) * 2011-07-27 2013-01-31 Yee Alfred A Splice sleeve with elliptical or compound curve cross section
CN103061513B (zh) * 2012-12-29 2015-11-18 青海民族大学 一种钢筋机械锚固方法
CN105064615B (zh) * 2015-07-17 2018-04-17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一种钢筋锚固装置及安装方法
US10577823B1 (en) 2016-02-15 2020-03-03 Esk, Llc Fence repair device
CN116411677A (zh) * 2016-09-12 2023-07-11 库珀勒尔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联接设备、相关部件及其使用方法
WO2020081861A1 (en) * 2018-10-17 2020-04-23 Megalex Joint, Llc Method for creating a high tensile strength joint for connecting rods and fittings
JP7406076B2 (ja) 2019-11-25 2023-12-27 ジャパンパイル株式会社 場所打ち杭のための鉄筋かご連結体
CN113137009B (zh) * 2021-04-28 2023-05-09 龙岩市景棋混凝土有限公司 一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构件钢筋锚固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97306A (en) * 1990-06-18 1991-03-05 Soichi Kunoki Joint for reinforcing bars
CN2643058Y (zh) * 2003-10-08 2004-09-22 徐跃华 一种锚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47572A (en) * 1964-11-02 1967-10-17 Pfaff & Kendall Adjustable mechanism for securing arms to a post
US3367620A (en) * 1965-03-29 1968-02-06 Holt Henry Jack Concrete form anchor and tie
US3505824A (en) * 1969-02-05 1970-04-14 Claude C White Roof support of underground mines and openings
US3509726A (en) * 1969-06-25 1970-05-05 Claude C White Roof support for underground mines and openings
US3715850A (en) * 1971-08-25 1973-02-13 J Chambers Adjustable mounting device
JPS5521473U (zh) * 1978-07-31 1980-02-12
JPS5521473A (en) * 1978-08-03 1980-02-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Preparation of thermoluminescent fluophor consisting of lithium borate
JPS5729763A (en) * 1980-07-31 1982-02-17 Obayashi Gumi Kk Improved vibration proofing perform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US4596496A (en) * 1983-09-29 1986-06-24 The Eastern Co. Mine roof supporting truss system
JPS6042396B2 (ja) * 1984-10-25 1985-09-21 則男 尾崎 下向通風式キユポラ火室床面上の投入装置
JPH0436331Y2 (zh) * 1985-07-30 1992-08-27
JP2813799B2 (ja) * 1988-07-26 1998-10-22 大成建設株式会社 アンカー用鋼線の接合方法
US4934873A (en) * 1988-08-08 1990-06-19 Jennmar Corporation Mine roof support utilizing roof anchors having eye-bolt heads
US5193940A (en) * 1991-08-23 1993-03-16 Dyckerhoff & Widmann Ag Mine roof support system
US5127763A (en) * 1991-09-03 1992-07-07 Soichi Kunoki Clip joint for connection of reinforcing bars and a wedge used therein
JP3197079B2 (ja) * 1992-09-21 2001-08-13 積水ハウス株式会社 鉄筋の接合装置とそれに使用する接合具
US5379562A (en) * 1993-02-01 1995-01-10 Hohmann Ronald P Flow-through cap and stirrup for reinforcement bars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JP3763877B2 (ja) 1996-02-15 2006-04-05 岡部株式会社 鉄筋定着方法
JPH09228554A (ja) * 1996-02-28 1997-09-02 Nichia Kogyo Kk 鉄筋継手
JP2000154613A (ja) * 1998-11-19 2000-06-06 Tokyo Tekko Co Ltd 異形鉄筋のアンカー
JP2001304210A (ja) * 2000-04-24 2001-10-31 Suteekusu:Kk 杆体継合金具
JP3879065B2 (ja) * 2002-08-23 2007-02-07 清水建設株式会社 定着鉄筋
US7162837B1 (en) * 2003-08-21 2007-01-16 Roth Steven A Structural member stabilizing system
US7665253B1 (en) * 2004-07-26 2010-02-23 Thomas C Thompson Retrofit hurricane-earthquake connecto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97306A (en) * 1990-06-18 1991-03-05 Soichi Kunoki Joint for reinforcing bars
CN2643058Y (zh) * 2003-10-08 2004-09-22 徐跃华 一种锚固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57-029763A 1982.02.17
JP特开平6-108588A 1994.04.1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67908B1 (en) 2010-11-24
JPWO2008038410A1 (ja) 2010-01-28
WO2008038410A1 (fr) 2008-04-03
JP4843678B2 (ja) 2011-12-21
US20090308017A1 (en) 2009-12-17
CN101529028A (zh) 2009-09-09
EP2067908A4 (en) 2009-09-16
EP2067908A1 (en) 2009-06-10
DE602007010803D1 (de) 2011-01-05
TW200833916A (en) 2008-08-16
ATE489515T1 (de) 2010-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9028B (zh) 钢筋的锚座
KR20170000386U (ko) 고강도 철근 커플러
KR101039120B1 (ko) 원터치식 철근 커플러
KR101906169B1 (ko) 철근 이음용 커플러
KR100732554B1 (ko) 강선정착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암거의 연결구조와 그연결방법
KR102069667B1 (ko) 개별 쐐기편 밀착 수단이 구비된 가압식 커플러
KR100584014B1 (ko) 철근 연결구
KR101374598B1 (ko) 철근 커플러
KR200223657Y1 (ko) 원터치형 철근 연결 장치
KR100957422B1 (ko) 원터치 철근 연결 장치
KR100404425B1 (ko) 쐐기형 원터치 철근 연결 장치
KR102248293B1 (ko) 철근 커플러
KR20190091913A (ko) 철근이음장치
CN210049399U (zh) 一种榫铆预制柱快速装配连接结构
KR200257716Y1 (ko) 쐐기형 원터치 철근 연결 장치
KR20020038291A (ko) 원터치형 철근 연결 장치
JP4125635B2 (ja) セグメント
KR200308578Y1 (ko) 철근 연결구
KR100372832B1 (ko) 원터치형 철근 연결 장치
CN113605229A (zh) 一种公路桥梁施工用预应力锚具
KR200203628Y1 (ko) 철근 연결장치
KR200234870Y1 (ko) 원터치형 철근 연결 장치
KR102289809B1 (ko) 철근 커넥터
KR200398008Y1 (ko) 철근 연결 장치
KR200351043Y1 (ko) 철근의 기계식 커플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2

Termination date: 201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