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8535B - 驾驶室的底板结构 - Google Patents

驾驶室的底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8535B
CN101528535B CN2007800388265A CN200780038826A CN101528535B CN 101528535 B CN101528535 B CN 101528535B CN 2007800388265 A CN2007800388265 A CN 2007800388265A CN 200780038826 A CN200780038826 A CN 200780038826A CN 101528535 B CN101528535 B CN 1015285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or
compartment
bed
side bottom
bottom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3882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28535A (zh
Inventor
石神健夫
小池一雄
结城昭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uzu Mo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uzu Motor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uzu Motors Ltd filed Critical Isuzu Motor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285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85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285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85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6Drivers' cabs
    • B62D33/063Drivers' cabs movable from one position into at least one other position, e.g. tiltable, pivotable about a vertical axis, displaceable from one side of the vehicle to the other
    • B62D33/067Drivers' cabs movable from one position into at least one other position, e.g. tiltable, pivotable about a vertical axis, displaceable from one side of the vehicle to the other til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6Drivers' cabs
    • B62D33/0612Cabins with living accommodation, especially for long distance road vehicles, i.e. sleeping, cooking, or other facilit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布置在底盘车架上并在驾驶员座位(21)后面安装床(23)的底板结构(11)。该底板结构包括底板面板(12)和增强元件(13)。底板面板(12)包括:前侧底板部分(16),其从驾驶室(3)前缘的底部向后延伸并从下面支撑座位(21);上升部分(17),其在前侧底板部分(16)的后缘处弯曲并向上延伸;以及后侧底板部分(18),其在上升部分(17)的上缘处弯曲并向后延伸,并包括可放置床(23)的床安装部分(24)。所述增强元件(13)与后侧底板部分(18)的底面相对,并接合至后侧底板部分(18)的底面以及至少前侧底板部分(16)的底面或上升部分(17)的后表面。增强元件(13)与所述后侧底板部分(18)之间限定并构成具有封闭横截面的结构。

Description

驾驶室的底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驾驶员座位后面包括床的驾驶室的底板结构。 
背景技术
在驾驶员座位后面包括床的驾驶室的常规底板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专利文献1中的结构包括构成驾驶室底板的底板盘(底板面板)。底板盘包括:基本上定位于车辆中心的中心部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分别设在中心部分两侧的两个侧部,并且乘员座位能安装在其上;以及接合至中心部分和两个侧部的后缘并且乘员的床能安装在其上的水平部分。底板盘布置于主梁上。主梁包括:分别固定至两个侧部的底面并且从这两个侧部的前缘向水平部分延伸的平行部分;以及连续地连接至平行部分的后缘并且固定至底板盘水平部分的底面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基部。 
专利文献1:JP-A 10-129531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结构中,驾驶室后边缘的底部(放置床的位置下面)由主梁的基部增强,主梁的基部布置为在床所安装至的水平部分的后边缘部分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 
布置于底板盘以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增强元件或类似物一般有助于驾驶室整体抗扭刚度的增大,以及确保车辆的驾驶稳定性。在专利文献1中的结构中,然而,主梁的基部仅简单地固定至底板盘的水平部分的后边缘部分。于是,如果基部仅能提供不充分的增强,那么就难以确保驾驶室具有足够高的抗扭刚度。 
如果将要固定至底板盘的水平部分的底面的基部由厚板制成,或者如果基部形成为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具有较大的宽度,那么这种不便之处是 可避免的。然而这种较大基部的使用导致车辆的重量增大。 
另外,动力源,比如发动机,和轮胎都布置于底板盘下面。于是,如果在底板盘和动力源或轮胎之间没有提供防止噪音传输的元件,比如板,那么由动力源或轮胎在车辆行进期间所产生的噪音直接达到底板面板并且然后经由底板面板传输至驾驶室内。因此,如果没有这种元件布置于如同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的情况下床所安装至的水平部分下面,那么在车辆行进期间产生的噪音会经由水平部分传输至床,并且从而降低乘员在床上的舒适度。 
于是,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驾驶室的底板结构其能确保驾驶室整体的抗扭刚度,并且同时提供乘员在床上的更好舒适度。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提供一种布置于底盘车架上并且在驾驶员座位后面安装有床的底板结构。底板结构包括底板面板和增强元件。底板面板包括:从驾驶室的前缘的底部向后延伸并且包括从下面支撑座位的座位安装部分的前侧底板部分;在前侧底板部分的后缘处弯曲并且向上延伸的上升部分;以及在上升部分的上缘处弯曲并且向后延伸,并且包括床可安装于其上的床安装部分的后侧底板部分。增强元件与后侧底板部分的底面相对,并且接合至后侧底板部分的底面以及前侧底板部分的底面和上升部分的后表面中的至少任何一个,以使得增强元件与后侧底板部分一起限定并且构成具有封闭横截面的结构。 
利用上述构造,床布置于在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上在驾驶员座位后面延伸的后侧底板部分上。在后侧底板部分下面,增强元件布置为与后侧底板部分的底面相对并且与后侧底板部分一起限定并且构成具有封闭横截面的结构。因此,具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形成的封闭横截面形状的结构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具有相对大的宽度。为此,这种结构能可靠地增大驾驶室整体上的抗扭刚度。另外,由于驾驶室整体上的抗扭刚度通过形成在后侧底板部分下面具有封闭横截面形状的结构来确保,底板结构能是减少重量增加的结构。 
具有封闭横截面的结构由增强元件和床安装于其上的后侧底板部分的 底面限定并且形成于其间。因此,由动力源(比如发动机)、由轮胎等在车辆的行进期间产生并且将被传输的噪音首先由增强元件有效地阻隔,并且然后经由后侧底板部分到达床。为此,传输至床的噪音级别能下降。因此,乘员在床上的舒适度能得到提高。另外,无需在后侧底板部分下面设置单独的元件,比如板,用于防止噪音的传输。因此,能期望部件数量的减少。 
另外,连同后侧底板部分一起限定并构成具有封闭横截面的结构的增强元件布置于床安装于其上的后侧底板部分下面。因此,布置增强元件的位置对后侧底板部分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也就是床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没有影响。为此,能确保床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因此,乘员在床上的舒适度能得到提高。 
另外,由于床安装于其上的后侧底板部分在上升部分的上缘处弯曲并且然后向后延伸,所以床能具有均匀厚度。因此,床的减震性能(睡眠舒适度),比如能使弹性和恢复床的原始形状的能力很均匀。因此,能确保乘员在床上的舒适度。 
另外,驾驶室的前缘的底部可由底盘车架的前缘部分可旋转地支撑,并且增强元件可包括锁定机构,其将驾驶室连接至底盘车架以便驾驶室与底盘车架可自由地啮合和脱离。 
在以上结构中,布置于底板面板的后缘侧上的增强元件设有锁定机构,其将可倾斜的驾驶室连接至底盘车架导轨以便与底盘车架导轨啮合和脱离。不同地,由于锁定机构设置至能通过接合至底板面板增大驾驶室整体上的抗扭刚度的增强元件,锁定机构安装至驾驶室3的强度就能可靠地增大。 
而且,锁定机构设在其中的增强元件形成为与底板面板分开的主体。因此,仅增强元件的板厚度能设置为足够大以便在没有引起底板面板的厚度的任何增大之下满足锁定机构的支撑强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仅具有简单构造,驾驶室整体上的抗扭刚度能可靠地增大并且乘员在床上的舒适度能可靠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例的平头卡车的侧视图。 
图2是以放大的方式示出图1的基本部分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3是底板面板的透视图。 
图4是与根据本发明的底板结构不同的底板结构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底板结构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解释: 
1   平头卡车 
2   底盘车架导轨 
3   驾驶室 
11  底板结构 
12  底板面板 
13  增强元件 
16  前侧底板部分 
17  升高部分 
18  后侧底板部分 
21  座位 
22  座位安装部分 
23  床 
24  床安装部分 
31  锁定机构 
32  撞锤(锁定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将参照附图在下面描述。图1是这个实施例的平头卡车的侧视图。图2是以放大的方式示出图1的基本部分的示意性侧视图。图3是底板面板的透视图。图4是与根据本发明的底板结构不同的底板结构的侧视图。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底板结构的侧视图。注意,“前”在图中表示车辆的前侧,并且“上”表示车辆的上侧。另外,在下面描述中提到的右和左方向分别指的是对于面向车辆前侧的观察者的右手方向和 左手方向。 
如图1和2所示,平头卡车1包括: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分别在车辆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上延伸的底盘车架导轨2;从下面支撑在底盘车架导轨2的前侧部分上的驾驶室3;从下面支撑驾驶室3的驾驶室下部元件4;从下面支撑在底盘车架导轨2的后侧部分上的负载平台8。 
每个底盘车架导轨2具有大致矩形的封闭横截面形状。前驾驶室底座5分别通过焊接或类似手段固定至底盘车架导轨2的前缘部分。前驾驶室底座5可旋转地支撑将稍后描述的驾驶室下部元件4的相应旋转支撑部分39。多个横梁10每个设置在底盘车架导轨2之间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后驾驶室安装托架7设置为竖立在设置于预定位置处的多个横梁10的一个上。后驾驶室安装托架7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基本上定位于横梁10的中心处。 
如图2所示,驾驶室3具有构成车辆内部空间的底板部分的底板结构11。底板结构11包括底板面板13和具有大致L形横截面的增强元件13。 
驾驶室3的前缘通过使用将稍后描述的驾驶室下部元件4的旋转支撑部分39由前驾驶室底座5的倾斜轴6支撑,以使得驾驶室3能自由地倾斜。驾驶室3的后缘由具有将稍后描述的锁定机构31的后驾驶室装配托架7支撑以便驾驶室3的后缘能与后驾驶室装配托架7自由地啮合或与之脱离。 
如图3和5所示,底板面板12包括:从驾驶室3前缘的底部向后延伸的前侧底板部分16(参见图2);在前侧底板部分16的后缘处弯曲并且然后倾斜地向上延伸的上升部分17;以及在上升部分17的上缘处弯曲并且然后基本上水平地延伸至车辆后侧的后侧底板部分18。这些元件通过焊接、通过用螺栓紧固、或通过其它手段固定在一起。 
前侧底板部分16包括: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处的中心底板面板19;以及分别从中心底板面板19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边缘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基本上水平地延伸的侧面底板面板20。这些元件通过焊接、通过用螺栓紧固、或通过其它手段固定在一起。中心底板面板19具有大致U形横截面。驱动源9,比如发动机,布置于中心底板面板19下面。侧面底板面板20各自具有能利用螺栓等在其顶面上支撑座位21的座位安装部分22。 
后侧底板部分18包括床安装部分24,在其顶面上能放置基本上水平 的床23。动力源9布置于后侧底板部分18下面。 
注意,这个实施例的底板面板12由分开的元件构成,但是,替代地,底板面板能整体地构成。 
增强元件13具有大致L形横截面,并且布置于底板面板12的下面并且位于驾驶室下部元件4之间(参见图2)。增强元件13包括:水平部分26,其是设置为基本上水平地延伸的大致板状部分;以及弯曲部分27,其在水平部分26的后缘处弯曲并且然后倾斜向上延伸。水平部分26的前缘通过焊接等固定至上升部分17的后侧表面上的预定位置。弯曲部分27的上缘通过焊接等固定至后侧底板部分18的底面上的预定位置。注意到,水平部分26的前缘固定至上升部分17的后侧表面,但是也可固定至后侧底板部分18的底面。 
在增强元件13固定至底板面板12之下,水平部分26的顶面与后侧底板部分18的底面相对。一种具有封闭横截面的结构因而由增强元件13和后侧底板部分18限定并且形成于其间,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 
构成将稍后描述的锁定机构31的一部分的大致U形撞锤(锁定机构)32固定至弯曲部分27的后侧表面上的预定位置。撞锤32通过焊接、通过用螺栓紧固或通过其它手段固定为面向下。 
如图2和5所示,锁定机构31包括:设在增强元件13一侧上的撞锤32;以及通过焊接、通过用螺栓紧固或通过其它手段固定至后驾驶室装配托架7的上部的锁定元件33。锁定元件33包括:凹陷槽(未示出);啮合部分(未示出);以及操作杆(未示出)。凹陷槽具有撞锤32能由此从上面进入并且允许撞锤上下移动的入口。啮合部分在撞锤32沿着凹陷槽已经移动至固定位置时与撞锤32相啮合。撞锤32与啮合部分的啮合状态(锁定状态)能通过操作所述操作杆来释放。 
在因而如上所述构造的锁定机构31中,在驾驶室3的后缘侧朝着固定位置移动时,撞锤32进入凹陷槽以被带入与凹陷槽的底板相接触,并且然后与锁定元件的啮合部分相啮合。驾驶室3通过撞锤32与啮合部分之间的啮合保持于固定位置处。另一方面,锁定机构31的锁定状态的释放通过操作所述操作杆来执行。在撞锤32与锁定元件33的啮合部分的啮合状态因而被释放时,驾驶室3的后缘侧变得可向前倾斜。注意到,撞锤32和锁定 元件33分别固定至增强元件13和后驾驶室装配托架7,但是,也可分别安装至后驾驶室装配托架7和增强元件13。 
如图2所示,驾驶室下部元件4每个具有大致U形横截面并且分别在驾驶室3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每个驾驶室下部元件4包括:基本上水平地布置在车辆的前侧上的前侧部分36;在前侧部分36的后缘处弯曲并且然后倾斜向上延伸的上升部分37;以及在上升部分37的上缘处弯曲并且然后基本上水平地延伸至车辆后侧的后侧部分38。前侧部分36包括布置于其前缘处的旋转支撑部分39,并且由分别固定至底盘车架导轨2的前侧缘的前驾驶室底座5的倾斜轴6支撑以使得驾驶室下部元件4能自由地倾斜。 
驾驶室下部元件4如此地固定至驾驶室3以使得驾驶室下部元件4被带入与驾驶室3的底板面板12的底面相接触,并且使得接触部分是焊接的或以任何其它方式接合。一旦每个驾驶室下部元件4已经固定至底板面板12,驾驶室下部元件4的前侧部分36、上升部分37以及后侧部分38分别与底板面板12的前侧底板部分16、上升部分17以及后侧底板部分18相接触。在这种状态下,增强元件13的水平部分26的前缘和弯曲部分27的上缘的每个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边缘部分分别布置于驾驶室下部元件4的附近。 
接着,将参照图4和5给出不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底板结构的车辆与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底板结构的车辆之间的不同之处的描述。 
如图4所示,不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底板结构的车辆具有底板结构41,其包括底板面板42;以及增强元件43。 
底板面板42包括:座位51能布置于其顶面上的前侧底板部分44;在前侧底板部分44的后缘处弯曲并且然后倾斜地向上延伸的第一上升部分45;在第一上升部分45的上缘处弯曲且向后延伸并且床52能安装于其上的床支撑部分46;在床支撑部分46的后缘处弯曲并且然后倾斜地向上延伸的第二上升部分47;以及在第二上升部分47的上缘处弯曲并且然后向后延伸的后侧底板部分48。另外,动力源53,比如发动机,布置于前侧底板部分44和床支撑部分46的下面。 
增强元件43具有大致L形横截面,并且包括:水平部分49,其是设 置为基本上水平地延伸的基本上板状部分;以及在水平部分49的后缘处弯曲并且倾斜地向上延伸的弯曲部分50。增强元件4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与底板面板4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基本上相同。水平部分49的前缘和弯曲部分50的上缘通过焊接、通过用螺栓紧固、或通过其它手段分别固定至床支撑部分46的底面和后侧底板部分48的底面。在增强元件43固定至底板面板42之下,一种具有封闭横截面的结构形成于第二上升部分47和增强元件43之间,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在增强元件如此布置之下,能期望驾驶室3整体上的抗扭刚度的增大。 
然而,具有底板结构41,在第二上升部分47的后面需要确保空间,用于布置增强元件43的目的。为此,床支撑部分4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也就是床5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缩短。这种较短的宽度尺寸降低了乘员在床52上的舒适度。 
这种不方便能通过扩大床能安装于其中的区域以便不仅包括床支撑部分46而且包括后侧底板部分48来避免。然而,虽然床支撑部分46和后侧底板部分48由第二上升部分47彼此连接,但是床支撑部分46具有床安装于其上的安装表面,其定位于与床将要安装于其上的后侧底板部分48的安装表面的水平不同的水平。因此,为了使床的顶面一致,安装于后侧底板部分48的床的部分具有比安装在床支撑部分46上的床部分的厚度稍小的厚度(在高度方向上的宽度)。为此,床的减震性能(睡眠舒适度),比如弹性和恢复床的原有形式的能力,取决于床的顶面上的哪个位置将受到挤压。因此,难以确保乘员在床上的舒适度。 
相反,如图5所示,在根据本发明的底板结构11中,床23安装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布置于座位21后面的后侧底板部分18上。增强元件13布置于后侧底板部分18下面以便将与后侧底板部分18的底面相对。具有封闭横截面的结构因而由增强元件13和后侧底板部分限定并且形成于其间。因此,因而形成有封闭横截面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结构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具有相对大的宽度,以使得能期望驾驶室3整体上抗扭刚度的进一步增大。 
另外,与后侧底板部分18一起限定并且构成具有封闭横截面的结构的增强元件13布置于床23安装于其上的后侧底板部分18下面。因此,布置 增强元件13的位置对后侧底板部分18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也就是床2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没有影响。为此,能确保床2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因此,乘员在床23上的舒适度能得到提高。 
另外,由于床23安装于其上的后侧底板部分18在上升部分17的上缘处弯曲并且然后向后延伸,所以床23能具有均匀厚度。因此,床23的减震性能(睡眠舒适度),比如能使弹性和恢复床的原始形状的能力很均匀。因此,能确保乘员在床23上的舒适度。 
如图4所示,在底板结构41中,动力源53直接布置于床支撑部分46下面,以使得由动力源53产生和来自轮胎在车辆行进期间产生的噪音经由床支撑部分46传输至床52。因此,乘员在床52上的舒适度降低。 
相反,如图5所示,在根据本发明的底板结构11中,具有封闭横截面的结构由增强元件13和床23安装于其上的后侧底板部分18的底面限定并且形成于其间。因此,由动力源9,比如布置于底板面板12下面的发动机,和由轮胎61(参见图1)在车辆行进期间产生并且将要传输的噪音首先由增强元件13有效地阻隔,并且然后经由后侧底板部分18到达床23。为此,传输至床23的噪音级别能下降。因此,乘员在床上的舒适度得到提高。另外,无需在后侧底板部分18下面设置分开的元件,比如板,用于防止噪音传输的目的。因此,能期望部件数量的减少。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仅具有简单的构造,驾驶室整体上的抗扭刚度能可靠地增大并且乘员在床上的舒适度能可靠地提高。 
另外,可倾斜的驾驶室3由撞锤32连接至底盘车架导轨2以便与底盘车架导轨2啮合和与之脱离,并且撞锤32设置于布置于底板面板12的后缘侧上的增强元件13中。更具体地,由于撞锤32设置至能通过接合至底板面板12增大驾驶室3整体上的抗扭刚度的增强元件13,撞锤安装至驾驶室3的强度就能可靠地增大。 
撞锤32所设置至的增强元件13形成为与底板面板12分开的主体。因此,仅增强元件13的板厚度能设置为足够大以便在没有引起底板面板12的厚度的任何增大之下满足撞锤32的支撑强度。 
由发明人做出的使用本发明的实施例迄今已经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形成本发明的公开部分的实施例的任何描述和附图。不同地,将由本领 域技术人员在这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做出的所有其它实施例、示例以及操作技术自然全部包括于本发明的范围中。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驾驶室的底板结构适用于在驾驶员的座位后面安装有床的车辆中。 

Claims (2)

1.一种布置于底盘车架上并且在驾驶员座位后面安装有床的驾驶室的底板结构,所述结构包括:
底板面板;以及
增强元件,
其中所述底板面板包括:前侧底板部分,其从所述驾驶室的前缘的底部向后延伸并且包括从下面支撑所述驾驶员座位的座位安装部分;上升部分,其在所述前侧底板部分的后缘处弯曲并且向上延伸;以及后侧底板部分,其在所述上升部分的上缘处弯曲并且向后延伸,并且所述后侧底板部分包括可将所述床安装于其上的床安装部分,并且
所述增强元件与所述后侧底板部分的底面相对,并且接合至所述后侧底板部分的底面以及接合至所述前侧底板部分的底面和所述上升部分的后表面中的至少任一个,以使得所述增强元件与所述后侧底板部分一起限定并且构成具有封闭横截面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的驾驶室的底板结构,
其中所述驾驶室的前缘的底部由所述底盘车架的前缘部分可旋转地支撑,并且
所述增强元件包括锁定机构,其将所述驾驶室连接至所述底盘车架以便所述驾驶室能够与所述底盘车架自由地啮合和脱离。
CN2007800388265A 2006-10-20 2007-10-15 驾驶室的底板结构 Active CN1015285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86565A JP4143980B2 (ja) 2006-10-20 2006-10-20 キャブのフロア構造
JP286565/2006 2006-10-20
PCT/JP2007/070054 WO2008047747A1 (fr) 2006-10-20 2007-10-15 Structure de plancher pour cabin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8535A CN101528535A (zh) 2009-09-09
CN101528535B true CN101528535B (zh) 2011-04-06

Family

ID=39313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88265A Active CN101528535B (zh) 2006-10-20 2007-10-15 驾驶室的底板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052201B2 (zh)
JP (1) JP4143980B2 (zh)
CN (1) CN101528535B (zh)
AU (1) AU2007312128B2 (zh)
WO (1) WO20080477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92711B1 (ja) * 2006-11-27 2008-05-28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キャブオーバー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FR2962967B1 (fr) * 2010-07-23 2013-02-22 Renault Sa Chassis automobile avec renfort lateral de soutien d'assise
JP5783446B2 (ja) * 2011-04-28 2015-09-24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キャブの後端下部構造
JP5810683B2 (ja) * 2011-07-04 2015-11-11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キャブ支持構造
JP5873382B2 (ja) * 2012-04-24 2016-03-01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側部構造
EP3003833B2 (en) * 2013-06-03 2022-11-09 Volvo Truck Corporation A truck chassis, a truck cab and a truck comprising said chassis and cab
JP6236428B2 (ja) * 2015-10-22 2017-11-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JP6688479B2 (ja) * 2016-03-07 2020-04-28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キャブのフロアパネル構造
WO2017208057A1 (en) * 2016-06-03 2017-12-07 Arcelormittal Longitudinal member for a heavy goods vehicle
JP6694593B2 (ja) * 2016-07-07 2020-05-20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キャブの底面部構造
JP7257003B1 (ja) 2022-01-18 2023-04-13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キャブ後部構造
JP7336082B2 (ja) 2022-01-20 2023-08-31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キャブ後部構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879A (zh) * 1994-05-25 1997-04-30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回转式低车高搭乘作业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23122A (en) * 1966-12-29 1969-01-21 Budd Co Unitized automobile body construction
US3985194A (en) * 1974-08-30 1976-10-12 Applied Power Inc. Tilt cab power stream and valve control therefor
US4085960A (en) * 1976-06-01 1978-04-25 Terry McDermid Tilting cab latch mechanism
JPS6243977A (ja) * 1985-08-21 1987-02-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ビデオカメラ
JPS6243977U (zh) * 1985-09-06 1987-03-17
US4747636A (en) * 1985-10-26 1988-05-31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Arrangement for forming vehicle bodies
JP3358470B2 (ja) 1996-10-29 2002-12-16 三菱自動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トラックのキャブ構造
JP3829402B2 (ja) * 1997-03-31 2006-10-04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キャブの衝突安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879A (zh) * 1994-05-25 1997-04-30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回转式低车高搭乘作业车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10-278845A 1998.10.2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143980B2 (ja) 2008-09-03
US8052201B2 (en) 2011-11-08
AU2007312128B2 (en) 2011-03-17
AU2007312128A1 (en) 2008-04-24
JP2008100655A (ja) 2008-05-01
WO2008047747A1 (fr) 2008-04-24
US20100320803A1 (en) 2010-12-23
CN101528535A (zh) 2009-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8535B (zh) 驾驶室的底板结构
US7178861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7204547B2 (en) Automobile underbody structure
CN101332837B (zh) 车身结构
CN101528529B (zh) 车辆底架
JP4747812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US7552963B2 (en)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JP4289330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US710459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20190202286A1 (en) Lowe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4092711B1 (ja) キャブオーバー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US9004582B2 (en) Floo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center section
CN104661870A (zh) 车用座椅
MX2008005073A (es) Estructura de armazon para un area de plataforma de camioneta o furgoneta de plataforma descubierta.
JP5377043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2008195361A (ja) 自動車のルーフ構造
JP6694593B2 (ja) キャブの底面部構造
JP5281630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2006290141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WO2023139837A1 (ja) 車両のキャブ後部構造
JP2012046130A (ja) 作業車
JP3915957B2 (ja) キャブオーバ型トラックのキャブ
JP2005041411A (ja) 後部車体構造
JP2017159706A (ja) キャブのフロアパネル構造
JP3363129B2 (ja) 大型バスのフレーム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