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9405B - 内燃机的气门构造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气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9405B
CN101509405B CN2009100038991A CN200910003899A CN101509405B CN 101509405 B CN101509405 B CN 101509405B CN 2009100038991 A CN2009100038991 A CN 2009100038991A CN 200910003899 A CN200910003899 A CN 200910003899A CN 101509405 B CN101509405 B CN 1015094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shaft
cam
axle
valve
combustion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389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09405A (zh
Inventor
山西辉英
土屋粒二
大城健史
小林宏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094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94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094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94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 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构造,其能够在具备减压装置的凸轮轴上紧凑地配设水泵,而实现汽缸盖的小型化。其具备:凸轮轴(53)、通过设置于该凸轮轴的气门凸轮进行开闭动作的发动机气门(56e)、减压装置(100),其中,使在气门凸轮(53e)的凸轮面出没自如的减压凸轮(105)动作的减压配重(101)通过离心力可摆动地轴支承于凸轮轴(53)的一端部或一端部附近,在轴方向与减压配重(101)的相反侧的凸轮轴(53)的端部配设水泵(120)。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气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的具备减压装置的气门构造。
背景技术
具有如下配置的例子,在使进气门及排气门进行开闭动作的凸轮轴上安装有减压装置,并且,使冷却水在内燃机的所需部循环的水泵的泵驱动轴与凸轮轴同轴并一同旋转(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07840号公报
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气门构造在凸轮轴的端部固定有凸轮链轮,曲轴的旋转经由凸轮链向凸轮链链轮传递,从而凸轮轴旋转。
而且,在将凸轮轴向轴方向凸轮链轮延长的位置,依次排列有减压装置的减压配重和水泵。
这样,因为在凸轮轴的轴方向,在相对于凸轮链轮的同侧,依次排列并配置减压配重和水泵,所以,摆动的减压配重和水泵相邻,因此,为了避免彼此的干涉,需要轴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因此,收容凸轮轴的气缸盖的轴方向的宽度变大,使气缸盖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构造,其能够在具备减压装置的凸轮轴上紧凑地配设水泵,实现气缸盖的小型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构造,其具备:将曲轴的旋转经由凸轮链传递而被旋转驱动的凸轮轴;通过设置于该凸轮轴的气门凸轮进行开闭动作的发动机气门;启动时的压缩行程时,使所述发动机气门打开的减压装置,其中,使在所述气门凸轮的凸轮面出没自如的减压凸轮动作的减压配重通过离心力可摆动地轴支承于所述凸轮轴的一端部或一端部附近,在轴方向与所述减压配重相反侧的所述凸轮轴的端部配设水泵。
本发明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提供内燃机的气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压配重沿所述气门凸轮中沿排气凸轮的侧面可摆动地通过支承轴单臂轴支承,所述减压配重被夹持并定位在与所述凸轮轴的支承轴承抵接的垫圈和所述排气凸轮之间。
本发明第三方面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提供内燃机的气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压配重配置于所述凸轮轴的轴方向上的气缸套的幅宽内。
本发明第四方面在第一~第三方面的基础上,提供内燃机的气门构造,其中,所述减压配重夹持气缸轴线在凸轮链轮的相反侧且在所述凸轮轴的插通方向的前端配置。
本发明第五方面在第一~第四方面的基础上,提供内燃机的气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的经由轴承旋转自如地轴支承泵驱动轴的作成圆筒状的泵体被嵌入并支承于气缸盖的侧壁。
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构造,在轴方向与减压配重相反侧的凸轮轴的端部配设水泵,因此,摆动的减压配重和水泵在轴方向位于彼此相反侧,不用考虑彼此的干涉而隔开间隔,因此,能够将水泵紧凑地配设于凸轮轴而实现气缸盖的小型化。
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构造,减压配重通过支承轴沿排气凸轮的侧面被可摆动地单臂轴支承,因此,不需要两臂轴支承时的一轴支承部件,能够将轴方向宽度紧凑化,并且,减压配重被夹持并定位在与凸轮轴的支承轴承抵接的垫圈和排气凸轮之间,因此,能够防止减压配重的晃动而良好地维持减压装置的动作性。
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构造,减压配重配置于凸轮轴的轴方向上的气缸套的幅宽内,因此,能够实现气缸盖的小型化。
根据第四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构造,减压配重夹持气缸轴线在凸轮链轮的相反侧且在所述凸轮轴的插通方向的前端配置,因此,能够提高凸轮轴的组装性。
根据第五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构造,水泵的泵体能够作成用于经由轴承将泵驱动轴旋转自如地轴支承的圆筒状而实现小型化,且该圆筒状的泵体被嵌入并支承于气缸盖的侧壁,因此,能够将水泵紧凑地安装于气缸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小轮型摩托车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动力单元的整体侧视图;
图3是同动力单元的整体俯视图;
图4是内燃机的剖面图(图3的IV-IV线剖面图);
图5是动力单元的剖面图(图2的V-V线剖面图);
图6是同动力单元的剖面图(图2的VI-VI线剖面图);
图7是气缸盖内的气门构造及水泵的俯视图;
图8是同剖面图;
图9是减压装置的侧视图;
图10是其它状态下的同减压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11是水泵的左侧视图;
图12是同水泵的右侧视图。
标记说明
20动力单元  30内燃机  31曲轴箱  32气缸体  33气缸盖  34气缸盖罩  40曲轴
50气门机构  51凸轮链  52凸轮链室  53凸轮轴  54从动凸轮链轮  55a凸轮链驱动链轮  56e排气门  56i进气门  58进气摇臂58r滚柱  60排气摇臂  60r滚柱
100减压装置  101减压配重  102支承轴  104动作销  105减压凸轮  107施力机构  108垫圈
120水泵  121水泵体  121a长圆筒部  121b短圆筒部  122水泵罩  123水泵驱动轴  124叶轮  125轴承  128密封圈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图12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小轮型摩托车1的侧视图。
车体前部1f和车体后部1r通过低的踏板部1c连结,成为车身的框架的车架大致是由下管3和主管4构成。
即,下管3从车体前部1f的头管2向下方延伸,该下管3在下端弯曲成水平且在踏板部1c的下方向后方延伸,在其后端连结左右一对主管4,主管4从该连结部向斜后方立起并在规定的高度弯曲成水平并向后方延伸。
通过该主管4支承燃料箱5等,且在其上方配置有座椅6。
另一方面,在车体前部1f,手把11被头管2轴支承并设置于上方,前叉12向下方延伸并在其下端轴支承前轮13。
在主管4的倾斜部的中央附近突出设置有支架15,在该支架15上经由连杆部件可摆动地连结支承动力单元20。
动力单元20为其前部是单气缸四冲程的水冷式内燃机30,在使气缸体32大幅度前倾至大致接近水平的状态的姿势时,从其曲轴箱31的上端向前方突出的悬架支架18的端部经由枢轴(枢轴支承)19与上述连杆部件16连结。
动力单元20在从该内燃机30朝向后方构成带式无级变速器46,在设置于其后部的减速机构38的输出轴即后车轴21a上设置有后轮21。
在有该减速机构38的动力单元20的后部竖立设置的支架39和上述主管4的后部间安装有后减振器22。
参照动力单元20的侧视图即图2及同俯视图即图3,在动力单元20的上部,进气管23从内燃机30的大幅度前倾的气缸盖33的上部延伸并向后方弯曲,与该进气管23连接的节气门主体25位于气缸体32的上方,经由连接管23c与该节气门主体25连结的空气滤清器26配设于带式无机变速器46的上方。
另外,在进气管23上安装有朝向进气口喷射燃料的喷射器24。
另一方面,从气缸盖33的下部向下方延伸的排气管27向后方弯曲并偏向右侧且向后方延伸,与后轮21的右侧的消声器(未图示)连接。
车体前部1f由前罩9a和脚防护板9b从前后覆盖,且由前下罩9c从前方至左右侧方覆盖下部,且把手11的中央部由把手罩9d覆盖。
踏板部1c由侧罩9e覆盖,另外,车体后部1r由车身罩10从左右侧方覆盖。
图4是内燃机30的剖面图(图3的IV-IV线剖面图),图5是动力单元20的剖面图(图2的V-V线剖面图)。
内燃机30上,连杆43将在气缸体32的气缸套44内往复移动的活塞42和曲轴40的曲轴销40a连结。
曲轴箱31由左右分开的左曲轴箱31L和右曲轴箱31R合体而构成,右曲轴箱31R成为曲轴箱部的半体,左曲轴箱31L其前部成为曲轴箱部的半体,并且向后方膨出而兼作在前后收容长条的带式无级变速器46的传动箱。
该左曲轴箱(传动箱)31L的前后长条的左侧开放面由传动箱罩36覆盖,且形成内部收容带式无级变速器46的变速室46C,后部的右侧开放面由减速器箱37覆盖,内部收容减速机构38。
参照图5及图6,在左曲轴箱31L的前部和右曲轴箱31R合体构成的所谓曲轴箱内,曲轴40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左右的主轴承41、41,在向左右水平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中的右延伸部设置凸轮链驱动链轮55a、油泵驱动齿轮55b及AC发电机72,在左延伸部设置有带式无级变速器46的离心配重47和驱动带轮48a。
带式无级变速器46在驱动带轮48a和设置于减速机构38的输入轴38a的从动带轮48b上挂设V型带49来传递动力,变速比通过根据燃机转速而移动的离心配重47改变在驱动带轮48a的V型带49的卷挂半径,同时,通过改变从动带轮48b的卷挂半径来自动地变更,进行无级变速。
从动带轮48b的旋转经由离心离合器35传递给减速机构38的输入轴38a。
减速机构38由齿轮机构在输入轴38a和中间轴38b间及中间轴38b和后车轴21a间分别构成齿轮啮合,将输入轴38a的旋转减速并传递给后车轴21a,驱动后轮21旋转。
参照图5及图6,传动箱罩36的前部形成有向内侧凹入的前平坦部36af,该前平坦部36af的与驱动带轮48a相对的部分形成冷却风导入口36i,通过驱动带轮48a的左侧的固定带轮半体的左侧面设置的冷却扇48F的旋转,可从冷却风导入口36i向变速室46C导入空气。
在该传动箱罩36的凹入的前平坦部36af嵌装有管道罩91,且以从外侧覆盖该管道罩91的方式安装侧罩92。
在管道罩91上形成有与传动箱罩36的冷却风导入口36i连结的冷却风导入口91i,同时,在上部形成有天窗91L。
如图6所示,在管道罩91的上部后方的天窗91L和传动箱罩36的前平坦部36af之间形成有空隙96,该空隙96其上方如图3的俯视图所示,成为以侧罩92的周壁92b的端面被切成长条的矩形的方式形成的外气导入口95,而与外部连通。
内燃机30运转且设置于驱动带轮48a的冷却扇48F和曲轴40一起旋转时,如图6中虚线箭头所示冷却风的流动,首先,冷却风从外气导入口95导入空隙96,从空隙96通过管道罩91的天窗91L流入管道罩91和侧罩92间的外气导入空间97,导入导风壁91d并从冷却风导入口36i、91i圆滑地导入变速室46C,从而冷却带式无级变速器46。
参照图5及图6,在构成右曲轴箱31R的凸轮链室52的侧壁具有大的开口,该开口从右方通过利用螺栓17安装的隔壁70堵塞,曲轴40贯通隔壁70的圆筒部70a。
AC发电机72在贯通隔壁70的圆筒部70a的曲轴40的右端部经由ACG轮毂73固定碗状的外转子74,在其周面遍及圆周方向配设的磁铁75的内侧卷绕有定子线圈77的内定子76被固定于隔壁70的圆筒部70a。
在外转子74的右侧面安装有中央膨出且成为圆板状的风扇基板78a,在风扇基板78a上向右方突出形成有多个散热器风扇78。
AC发电机72的外转子74的外周大致被从右曲轴箱31R的侧壁向右方延伸的周壁31Rs围绕,散热器风扇78的外周通过覆盖物90围绕,在散热器风扇78的右方临近设置有散热器80,散热器80由带天窗的散热罩81覆盖。
参照图6,在右曲轴箱31R和隔壁70之间旋转自如地架设有泵驱动轴62,且设有油泵61,嵌合于泵驱动轴62的从动齿轮63与和上述凸轮链驱动链轮55a一体形成的油泵驱动齿轮55b啮合。
右曲轴箱31R上,油通路64a从油泵61向下侧延伸,水平油通路64b从该油通路64a的途中向左侧水平延伸至左曲轴箱31L,并到达嵌插滤油器65的扩大了直径的嵌插孔64c。
滤油器65是制成有底圆筒状的网格式过滤器,嵌插于左曲轴箱31L的左侧面上开设的嵌插孔64c,按照将指向左右水平方向的水平油通路64b的左端盖住的方式将水平油通路64b与外部隔开。
水平油通路64b的下方成为油积存槽64e,在油积存槽64e的顶壁形成有连通于嵌插孔64c的切口64d。
在嵌插孔64c的开口,供油筒66连结其端部开口而设置。
供油筒66由形成有比有底圆筒状的滤油器65的外径小的内径的供油通路67的水平筒部66a、和从水平筒部66a弯曲并向斜上侧延伸的倾斜筒部66b构成,使水平筒部66a指向左右侧向,并将端部嵌合于油通路64b的端部的嵌插孔64c。
通过供油筒66的水平筒部66a嵌合于嵌合孔64c的开口,周设于滤油器65的外周的螺旋弹簧65s其一端被限制,另一端将滤油器65的开口端部的凸缘按压并固定在水平油通路64b的开口端面,防止产生间隙。
供油筒66的倾斜筒部66b的若干径大幅扩大的上端开口部66c成为供油口,能够在其上端开口部66c螺纹嵌合加油口盖68,并能够不漏液地将供油通路67闭塞。
在加油口盖68上突出设置有向供油通路67内延伸的量油计69,量油计69的前端的测量部没入到油面下,并在测量部标记油量。
如果将加油口盖68卸下,就能够将润滑油从供油筒66的供油口供给至曲轴箱31内。
利用曲轴40的旋转经由驱动齿轮55b和从动齿轮63的啮合驱动油泵61时,积存于油积存槽65e的油通过滤油器65而被净化并提取,从油泵61供给至内燃机30的所需要的部位。
本四冲程内燃机30采用SOHC型式的气门系统,在气缸盖罩34内设置气门机构50,在凸轮轴53和曲轴40之间架设有向该气门机构50进行动力传递的凸轮链51,用于此的凸轮链室52与右曲轴箱31R、气缸体32、气缸盖33连通设置(参照图5)。
即,在与指向左右水平方向的凸轮轴53的右端嵌合的从动凸轮链轮54、和与曲轴40嵌合的上述驱动凸轮链轮55a之间,通过凸轮链室52内架设有凸轮链51。
另一方面,在气缸盖33上,从凸轮链室52的相反侧(左侧)朝向燃烧室33a嵌插有火花塞45(参照图2、图5)。
另外,在气缸体32的同左侧面,经由支承支架28安装有点火线圈29(参照图2、图3)。
参照图4,进气口33j从大幅度前倾的气缸盖33的燃烧室33a向上方弯曲延伸,并与上述进气管23连结,排气口33e从燃烧室33a向下方弯曲延伸,与上述排气管26连结。
如图4所示,气缸盖罩34内的气门机构50大幅度前倾到气缸接近水平的状态,因此,对进气口33i向燃烧室33a的开口进行开闭的进气门56i配设于凸轮轴53的上方,对排气口33e向燃烧室33a的开口进行开闭的排气门56e配设于凸轮轴53的下方。
凸轮轴53在经由轴承53b、53b夹持于凸轮轴座53hl、53hr并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气缸盖33的左侧壁和构成凸轮链室52的内侧壁33c,在比右侧轴承53b更突出的右端嵌合有从动凸轮链轮54。
如图4所示,在凸轮轴53的前方斜上下位置分别配置的进气用摇臂轴57和排气用摇臂轴59架设于图7及图8所示的左右凸轮轴座53hl、53hr间。
凸轮轴座53hl、53hr与气缸盖33、气缸体32一起通过各螺母111对四条双头螺栓110的螺合而被一体连结在曲轴箱31上(参照图7)。
进气用摇臂轴57和排气用摇臂轴59彼此位于上下位置,在摆动自如地枢轴支承于上侧的进气用摇臂轴57的进气摇臂58的一端轴支承的滚柱58r与凸轮轴53的进气凸轮53i相接,与另一端螺合的调节螺丝58s与进气门56i的阀杆的端部相接(参照图4)。
同样,在摆动自如地枢轴支承于下侧的排气用摇臂轴59的排气摇臂60的一端轴支承的滚柱60r与凸轮轴53的排气凸轮53e相接,与另一端螺合的调整螺丝60s与排气门56e的阀杆的端部相接(参照图4)。
因此,通过凸轮轴53的旋转,进气凸轮53i和排气凸轮53e分别使进气摇臂58和排气摇臂60摆动,以规定的时刻进行进气门56i和排气门56e的开闭动作。
在这种气门机构50中,减压装置100设置于凸轮轴53上。
参照图8,减压装置100在轴支承凸轮轴53的左端部的左侧轴承53b和凸轮轴53的排气凸轮53e之间,将排气凸轮53e的侧面和抵接于左侧轴承53b的垫圈108之间夹持并定位的减压配重101单臂轴支承于在排气凸轮53e突出设置的支承轴102,并沿排气凸轮53e的侧面摆动自如地设置,在排气凸轮53e的凸轮面出没自如地转动的减压凸轮105通过突出设置于减压配重101的动作销104进行动作。
图9及图10是为了说明减压装置100的动作而将主要部分抽出表示的左侧视图,图9表示凸轮轴53停止或低速旋转时的状态,图10表示凸轮轴53超过规定旋转速度时的状态。
减压配重101形成C字形状并将凸轮轴53围住,并将基端轴支承于在排气凸轮53e的侧面突出设置的支承轴102,使其沿排气凸轮53e的侧面可摆动。
减压配重101具有在比支承轴102稍微向前端的相反侧延出的延伸部101a,设有将出没自如地嵌合于凸轮轴53的按压部件107a通过弹簧107s向突出设置方向施力的施力机构107,该施力机构107的按压部件107a抵接于减压配重101的延伸部101a并按压,使减压配重101向接近凸轮轴53的方向施力。
动作销104朝向排气凸轮53e突出设置于减压配重101的前端侧规定位置。
另外,在排气凸轮53e的侧面,在凸轮小径部的规定部位掘削圆孔,且圆柱状的减压凸轮105旋转自如地嵌合,而且,该减压凸轮105的一部分从排气凸轮53e的凸轮小径部的凸轮面可突出地嵌合。
该减压凸轮105在减压配重101侧的左侧面形成径方向上长的长槽105a,在上述减压配重101突出设置的动作销104插入并卡合于同一长槽105a,因此,通过减压配重101的摆动,与减压配重101一体的动作销104通过与长槽105a的卡合而使减压凸轮105转动。
另外,在该减压凸轮105的右侧面形成有切口105b,通过减压凸轮105的旋转,切口105b不朝向凸轮面时,减压凸轮105从排气凸轮53e的凸轮面突出(参照图9),切口105b朝向凸轮面时,减压凸轮105与切口105b相比,不从凸轮面突出(参照图10)。
目前,内燃机30启动时的内燃机转速是低速时,凸轮轴53也低速旋转,如图9所示,由减压配重101的离心力产生的摆动小,通过施力机构107被施力的减压配重101位于凸轮轴53附近,突出设置于减压配重101的动作销104使减压凸轮105位于切口105b不朝向凸轮面的位置,因此,减压凸轮105处于从排气凸轮53e的凸轮面突出的状态,由此,压缩行程时,从凸轮面突出的减压凸轮105将排气摇臂60的滚柱60r顶上去(图9所示的状态),将排气门56e打开,能够降低压缩压力而使启动容易。
内燃机30启动后,燃机转速上升时,凸轮轴53也超过规定转速,如图10所示,由减压配重101的离心力产生的摆动大,减压配重101克服施力机构107而在从凸轮轴53离开的方向摆动,动作销104使减压凸轮105在切口105b朝向凸轮面的位置转动,减压凸轮105通过切口105b成为不从排气凸轮53e的凸轮面突出的状态,因此,压缩行程时,也不将排气摇臂60的滚柱60r顶上去(图10所示的状态),排气门56e也能够闭阀,成为减压解除状态。
本减压装置利用支承轴102沿排气凸轮53e的侧面可摆动地单臂轴支承减压配重101,因此,不需要两臂轴支承时的一方的轴支承部件,能够将轴方向宽度紧凑化,并且由于减压配重101被夹持并定位于在与凸轮轴53的支承轴承53b抵接的垫圈108和排气凸轮53e之间,因此,能够防止减压配重101的晃动并良好地维持减压装置100的动作性。
参照图8,减压配重101配设于左侧凸轮轴座53hl的正下方,配置在凸轮轴53的轴方向即左右方向上的气缸套的左右宽度内。
因此,能够抑制气气缸盖33的左右宽度而实现小型化。
以上的减压装置100设置于凸轮轴53的左端附近,与之相对,从动凸轮链轮54通过螺栓109固定在凸轮轴53的右端部,且在凸轮轴53的更右侧延长部设有水泵120(参照图7、图8)。
参照图8,凸轮轴53如箭头所示从右侧朝向左侧插通,从该凸轮轴插通方向的前端侧按顺序排列减压配重101、排气凸轮53e、进气凸轮53i、从动凸轮链轮54。
减压配重101隔着气缸轴线Lc在从动凸轮链轮54的相反侧且在凸轮轴53的插通方向的前端配置,因此,能够提高凸轮轴53的组装性。
在气缸盖33的右侧面形成圆开口,在同圆开口嵌合有环状的密封圈部件128,水泵120的构成圆筒状的泵体121水密地嵌入并支承于该密封圈部件128。
参照图8及图11、图12,水泵120的泵体121由长圆筒部121a和短圆筒部121b构成,其中长圆筒部121a在将泵驱动轴123通过轴承125旋转自如地轴支承的轴方向上长,短圆筒部121b使其一开口端向径方向延伸,且在局部收容嵌合于水泵驱动轴123的叶轮124的径方向扩大,在轴方向上短,长圆筒部121a将水泵驱动轴123设置为与上述凸轮轴53同轴并通过密封圈部件128嵌入并固定于气缸盖33的右侧壁,泵驱动轴123的左端被嵌入并直接结合于在凸轮轴53的右端面穿设的嵌合孔,以同轴一体地旋转。
将泵体121的短圆筒部121b的右开口覆盖,并将短圆筒部121b和叶轮124一起收容的水泵罩122重叠在短圆筒部121b的开口端面。
在水泵罩122的短圆筒部121b的外周形成四处螺栓孔121h,在水泵罩122上,与泵体121的螺栓孔121h相对应,也形成四处螺栓孔122h。
如图8所示,位于气缸盖罩34的上部附近的泵体121的螺栓孔121h刻设有阴螺纹,将贯通对应的水泵罩122的螺栓孔122h的螺栓129a螺合于螺栓孔121h而将两者连结。
而且,其它三处螺栓孔121h、122h如图7所示,在与气缸盖33相对应形成的安装轮毂部33b重叠,螺栓129b贯通螺栓孔122h、121h,螺合于安装轮毂部33b的阴螺纹孔,在气缸盖33将泵体121和水泵罩122一起连结,将水泵120安装于气缸盖33。
此外,对于水泵罩122,水吸入筒部122b从向水泵驱动轴123的右侧膨出的吸入口部122a沿气缸盖33的右侧面朝向曲轴40的方向延出,同时,喷出口部122c从叶轮124的外周围的下部在接线方向向斜下侧延伸,如图11及图12所示,从喷出口部122c还突出设置有喷出连接管126。
另外,在叶轮124的外周围的上部形成有放气部122d,从放气部122d向斜后上侧突出设置有放气连接管127。
如上所述,在气缸盖33上设置有减压装置100和水泵120。
在相对于固定在凸轮轴53的凸轮链轮54在轴方向与减压配重101相反侧的凸轮轴53的端部连结泵驱动轴123并配设水泵120,因此,摆动的减压配重101和水泵120相对于凸轮链轮54在轴方向彼此位于相反侧,不用考虑彼此的干涉而隔开间隔,因此,能够在凸轮轴53上紧凑地配设水泵120而实现气缸盖33的小型化。
本减压装置100沿排气凸轮53e的侧面可摆动地单臂轴支承减压配重101,因此,不需要两臂轴支承的情况下的一轴支承部件,从而能够将轴方向宽度紧凑化,并且由于减压配重101被夹持并定位于在凸轮轴53的支承轴承53b抵接的垫圈108和排气凸轮53e之间,因此,能够防止减压配重101的晃动而良好地维持减压装置100的动作性。
本减压装置120中,将泵体121作成用于经由轴承125转动自如地轴支承泵驱动轴123圆筒状,能够实现小型化,该圆筒状的泵体121被嵌入并支承于气缸盖33的侧壁,因此,能够将水泵120紧凑地安装于气缸盖33。

Claims (4)

1.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构造,其具备:经由凸轮链传递曲轴的旋转而被旋转驱动的凸轮轴;通过设置于该凸轮轴的气门凸轮进行开闭动作的发动机气门;启动时的压缩行程时,使所述发动机气门打开的减压装置,所述内燃机的气门构造的特征在于,
使在所述气门凸轮的凸轮面出没自如的减压凸轮动作的减压配重通过离心力可摆动地轴支承于所述凸轮轴的一端部或一端部附近,
在轴方向与所述减压配重相反侧的所述凸轮轴的端部配设有水泵,
所述减压配重沿所述气门凸轮中排气凸轮的侧面可摆动地通过支承轴而被单臂轴支承,
所述减压配重被夹持并定位在与所述凸轮轴的支承轴承抵接的垫圈和所述排气凸轮之间,
所述减压配重形成C字形状并将所述凸轮轴围住而沿所述排气凸轮的侧面摆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压配重配置于所述凸轮轴的轴方向上的气缸套的宽度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构造,其中,
所述减压配重隔着气缸轴线而在凸轮链轮的相反侧且在所述凸轮轴的插通方向的前端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泵的经由轴承旋转自如地轴支承泵驱动轴的作成圆筒状的泵体被嵌入并支承于气缸盖的侧壁。
CN2009100038991A 2008-02-14 2009-02-12 内燃机的气门构造 Active CN1015094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33797 2008-02-14
JP2008033797A JP4933463B2 (ja) 2008-02-14 2008-02-14 単気筒4ストロークの内燃機関
JP2008033797 2008-02-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9405A CN101509405A (zh) 2009-08-19
CN101509405B true CN101509405B (zh) 2012-08-29

Family

ID=41001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38991A Active CN101509405B (zh) 2008-02-14 2009-02-12 内燃机的气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933463B2 (zh)
CN (1) CN1015094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05665B2 (ja) * 2011-02-08 2016-04-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ロッカーアーム装置
JP5703097B2 (ja) * 2011-03-31 2015-04-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ンジンにおける冷却水ポンプからの排水構造
CN102588032B (zh) * 2012-02-17 2013-10-09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柴油机配气凸轮轴的减压机构
JP6069765B2 (ja) * 2013-09-30 2017-0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用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装置
JP6702038B2 (ja) * 2016-07-05 2020-05-27 スズキ株式会社 可変動弁機構、エンジン及び自動二輪車
CN107044425B (zh) * 2016-12-30 2023-08-08 常州腾龙汽车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水泵
BR112023024240A2 (pt) * 2021-05-29 2024-01-30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td Conjunto de suporte pivotante, conjunto de atuador e trem de válvula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36790Y (zh) * 2002-04-01 2003-02-19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引擎的冷却水泵安装机构
EP1439286A1 (en) * 2003-01-17 2004-07-21 HONDA MOTOR CO., Lt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decompression device
CN1517515A (zh) * 2003-01-17 2004-08-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
JP2004225535A (ja) * 2003-01-17 2004-08-12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43313A (ja) * 1984-05-18 1985-12-03 Hond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デコンプ装置
JPH0235926A (ja) * 1988-07-26 1990-02-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自動粘度調整装置
JP2649179B2 (ja) * 1988-12-30 1997-09-0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空液冷エンジン
JP2890218B2 (ja) * 1991-09-27 1999-05-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デコンプ装置付四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JP2002122012A (ja) * 2000-10-13 2002-04-26 Fuji Heavy Ind Ltd エンジンのデコンプ装置
JP4042955B2 (ja) * 2002-02-06 2008-02-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デコンプ手段を備える内燃機関
JP4498256B2 (ja) * 2005-06-27 2010-07-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デコン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36790Y (zh) * 2002-04-01 2003-02-19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引擎的冷却水泵安装机构
EP1439286A1 (en) * 2003-01-17 2004-07-21 HONDA MOTOR CO., Lt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decompression device
CN1517515A (zh) * 2003-01-17 2004-08-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
JP2004225535A (ja) * 2003-01-17 2004-08-12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33463B2 (ja) 2012-05-16
CN101509405A (zh) 2009-08-19
JP2009191748A (ja) 2009-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9405B (zh) 内燃机的气门构造
US20080161142A1 (en) Power unit having engine and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thereof,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JP6908190B2 (ja) エンジン用の可変バルブタイミングシステム
WO2009100017A1 (en) Lubrication system for a dry sump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P2059657B1 (en) Assembled camshaft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rovided with assembled camshaft
US7438031B2 (en) Layout structure of hydraulic control valve for valve train 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1509457B (zh) 内燃机的点火线圈配置结构
CN101509546B (zh) 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冷却结构
AU6656100A (en) Overhead camshaft V-2 engine
JP6623778B2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KR100688221B1 (ko) 내연기관의 보조 기구 부착 구조
JP4587926B2 (ja) 補機が取り付けられるクランクケースを備える動力装置、および該動力装置が搭載される自動二輪車
JP6769537B2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TWI244525B (en) Exhaust gas sensor mounting structure for cylinder head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4133713B2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EP1512854B1 (en) In-line multicylinder combustion engine
US20060249119A1 (en) Four-stroke engine
CN107035503B (zh) 内燃引擎的冷却结构
US6582262B2 (en) Four-stroke-cycle engine of an outboard motor
CN1256374B (zh) 车辆用v型内燃机
EP1130236B1 (en) Engine
JP4148814B2 (ja) 内燃機関の潤滑装置
JP4532665B2 (ja) Dohc多気筒エンジン
CN113565625A (zh) V型ohv发动机
JP2001107708A (ja) 頭上弁式内燃機関の動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