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9457B - 内燃机的点火线圈配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点火线圈配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9457B
CN101509457B CN2009100041015A CN200910004101A CN101509457B CN 101509457 B CN101509457 B CN 101509457B CN 2009100041015 A CN2009100041015 A CN 2009100041015A CN 200910004101 A CN200910004101 A CN 200910004101A CN 101509457 B CN101509457 B CN 1015094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bustion engine
internal
cylinder block
transmission case
ignition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410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09457A (zh
Inventor
吉田博昭
堀井宣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094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94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094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94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24Cylinder heads
    • F02F1/242Arrangement of spark plugs or inje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13/00Sparking plug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other parts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2Ignition, e.g. for IC eng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02Details
    • H01T13/04Means provid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parking plu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02Details
    • H01T13/08Mounting, fixing or sealing of sparking plugs, e.g. in combustion chamb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点火线圈配置结构,能够使零件配置紧凑化,配线处理也简单。该内燃机的点火线圈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于前倾的汽缸盖(33)的火花塞(45)的火花塞帽(45j)、将设置于安装在进气通路(23)的节气门本体(25)的各种传感器等的电气配线汇集的连接端子(171j)及设置于进气通路的喷射器(24)的连接端子(24j)的各电连接部都配设于所述进气通路(23)的同一侧方,沿与配设各电连接部的进气通路(23)的侧方同一侧的汽缸体(32)的侧方的侧面,在侧面看和同汽缸体(32)重合的位置配置点火线圈(29)。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点火线圈配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装载于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动力单元的内燃机的点火线圈配置结构。
背景技术
装载于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动力单元经由设置于其内燃机的曲轴箱上方或下方的枢轴摆动自如地轴支承于车架。
而且,驱动安装于汽缸盖的火花塞的点火线圈通常配置于内燃机的上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63694号公报
同专利文献1中公示的驱动单元(动力单元)通过设置于发动机(内燃机)的曲轴箱的下部的枢轴摆动自如地轴支承于车架。
而且,点火线圈在覆盖发动机主体的覆盖物的上方附近区域配置于比曲轴箱更上方的位置。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公示的驱动单元的发动机中,点火线圈从驱动单元的枢轴大幅度离开,因此,点火线圈的摆动范围大,因此,必须要大幅度确保用于回避与其它零件的干涉的富裕空间,从而零件配置大型化,从点火线圈延伸出的配线软线的游隙也增大,从而配线的处理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点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点火线圈配置结构,使零件配置紧凑化,配线的处理也简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内燃机的点火线圈配置结构,内燃机构成相对于小型摩托车的车架经由枢轴摆动自如地轴支承的动力单元的前部,具有从前倾的汽缸盖的上部延伸出且向后方延伸的进气通路,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汽缸盖的火花塞的火花塞帽、将设置于安装在进气通路的节气门本体的各种传感器等的电气配线汇集的连接端子及设置于上述进气通路的喷射器的连接端子的各电连接部都配设于所述进气通路的同一侧,沿与配设所述各电连接部的所述进气通路的侧方同一侧的汽缸体的侧方的侧面,在侧面看和同汽缸体重合的位置配置点火线圈。
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提供内燃机的点火线圈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单元,其内燃机的曲轴箱向后方延伸出配置所述点火线圈的侧方部分兼用作传动箱,在同传动箱的侧方设置带式无级变速器,以覆盖同带式无级变速器的方式将传动箱罩从侧方覆盖在所述传动箱覆盖上,沿所述汽缸体的侧面配置的所述点火线圈,在上面看,被配置于比将汽缸盖罩的前端缘和传动箱罩的前端缘连结的最外侧的直线更靠近汽缸体的一侧。
本发明第三方面在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提供内燃机的点火线圈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配线软线从所述点火线圈向上下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内燃机的点火线圈配置结构,在相对于小型摩托车的车架经由枢轴摆动自如地轴支承的动力单元的前部的内燃机中,沿汽缸体的侧面在侧面看和同汽缸体重合的位置配置点火线圈,因此,从设置于内燃机的曲轴箱的上方或下方的枢轴到点火线圈的距离近,因此,点火线圈的摆动范围小,因此,可使用于避免和其它零件的干涉的富裕空间小,从而能够使零件配置紧凑化。
设置于汽缸盖的火花塞的火花塞帽、将设置于安装在进气通路的节气门本体的各种传感器等的电气配线汇集的连接端子及设置于上述进气通路的喷射器的连接端子的各电连接部都配设于所述进气通路的同一侧方,且点火线圈也配置于与配设各电连接部的进气通路的侧方同一侧的汽缸体的侧方,因此,包含从点火线圈延伸出的配线软线自所述各电装零件延伸出的配线软线在进气通路的一侧被汇集并配线,从而能够简化配线的处理。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点火线圈配置结构,沿汽缸体的侧面配置的点火线圈,在上面看,被配置于比将汽缸盖罩的前端缘和传动箱罩的前端缘连结的最外侧的直线更靠汽缸体的一侧,因此,在由汽缸体的侧面和曲轴箱(传动箱)的前端面形成的角部收容点火线圈,其不会从动力单元突出,而被保护以不受异物的碰撞等的外力影响。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点火线圈配置结构,配线软线从点火线圈向上下方向延伸,因此,容易将包含配线软线的点火线圈收容于由汽缸体的侧面和传动箱的前端面形成的角部,从而配线软线的配线作业也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小轮型摩托车的整体左侧面图;
图2是动力单元的整体左侧面图;
图3是同动力单元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4是内燃机的剖面图(图3的IV-IV线剖面图);
图5是动力单元的剖面图(图2的V-V线剖面图);
图6是支承支架的左侧面图;
图7是同支承支架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小轮型摩托车
2、头管
3、下管
4、主管
18、悬架支架
19、枢轴(枢轴支承)
20、动力单元
23、进气管
24、喷射器
24c、配线软线
25、节气门本体
26、空气滤清器
27、排气管
28、支承支架
29、点火线圈
29cp、29cm、一次软线
30、内燃机
31、曲轴箱
31L、左曲轴箱(传动箱)
31R、右曲轴箱
32、汽缸体
33、汽缸盖
34、汽缸盖罩
36、后侧罩(传动箱罩)
40、曲轴
45、火花塞
46、带式无级变速器
92、前侧罩(传动箱罩)
170、O2传感器
170c、配线软线
171j、连接端子
171c、配线软线
172j、连接端子
172c、配线软线
173、地线
180、集合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图7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小轮型摩托车1的侧面图。
车身前部1f和车身后部1r经由低的踏板部1c连结,构成车体框架的车架大概由头管2、下管3和主管4构成。
即,下管3从车身前部1f的头管2向下方延伸,该下管3在下端弯曲成水平且在踏板部1c的下方向后方延伸,在其后端连结左右一对主管4,主管4从该连结部向斜后方立起并在规定的高度弯曲成水平并向后方延伸。
通过该主管4支承燃料箱5等,且在其上方配置有座椅6。
另一方面,在车身前部1f,手把11被头管2轴支承并设置于上方,前叉12向下方延伸并在其下端轴支承前轮13。
在主管4的倾斜部的中央附近突设有支架15,在该支架15上经由连杆部件可摆动地连结支承动力单元20。
动力单元20为其前部是单汽缸四冲程的水冷式内燃机30,在使汽缸体32大幅度前倾至大致接近水平的状态的姿势时,从其曲轴箱31的上端向前方突出的悬架支架18的端部经由枢轴(枢轴支承)19而与上述连杆部件16连结。
动力单元20在从该内燃机30朝向后方构成带式无级变速器46,在设置于其后部的减速机构38的输出轴即后车轴21a上设置有后轮21。
在有该减速机构38的动力单元20的后部竖立设置的支架39和上述主管4的后部间安装有后减振器22。
参照动力单元20的侧面图即图2及同俯视图即图3,在动力单元20的上部,进气管23从内燃机30的大幅度前倾的汽缸盖33的上部延伸出并向后方弯曲,与该进气管23连接的节气门本体25位于汽缸体32的上方,经由连结管23c与该节气门本体25连结的空气滤清器26配设于带式无机变速器46的上方。
从图3所示的俯视中,连结管23c以从空气滤清器26向斜前方跨过汽缸轴线Lc的方式延伸,之后弯曲,将方向改变为以规定角度和汽缸轴线Lc交叉的进气通路中心线Lp直到节气门本体25。
其结果是,确保规定的进气通路长度,并且,节气门本体25相对于汽缸轴线Lc倾斜地配置,在上下方向防止和点火线圈29重合,由此,配线容易处理。
另外,在进气管23上安装有朝向进气口喷射燃料的喷射器24。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从汽缸盖33的下部延伸到下方的排气管27向后方弯曲并偏向动力单元20的右侧且向后方延伸,与后轮21的右侧的消声器(未图示)连接。
车身前部1f由前罩9a和腿防护板9b从前后覆盖,且由前下罩9c从前方至左右侧方覆盖下部,且把手11的中央部由把手罩9d覆盖。
踏板部1c由侧罩9e覆盖,另外,车身后部1r由车身罩10从左右侧方覆盖。
图4是内燃机30的剖面图(图3的IV-IV线剖面图),图5是动力单元20的剖面图(图2的V-V线剖面图)。
内燃机30上,连杆43将在汽缸体32的汽缸套44内往复移动的活塞42和曲轴40的曲轴销40a连结。
曲轴箱31由左右分开的左曲轴箱31L和右曲轴箱31R合体而构成,右曲轴箱31R成为曲轴箱部的半体,左曲轴箱31L其前部成为曲轴箱部的半体,并且向后方膨出而兼作在前后收容长条的带式无级变速器46的传动箱。
该左曲轴箱(传动箱)31L的前后长条的左侧开放面通过由前侧罩92和后侧罩36构成的传动箱罩覆盖,且形成内部收容带式无级变速器46的变速室46C,后部的右侧开放面通过减速器箱37覆盖,内部收容减速机构38。
参照图5,在左曲轴箱31L的前部和右曲轴箱31R合体构成的所谓曲轴箱内,曲轴40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左右的主轴承41、41,在向左右水平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中的右延伸部设置凸轮链驱动链轮55a、油泵驱动齿轮55b及AC发电机72,在左延伸部设置有带式无级变速器46的离心配重47和驱动带轮48a。
带式无级变速器46在驱动带轮48a和设置于减速机构38的输入轴38a的从动带轮48b上架设V型带49来传递动力,变速比通过根据燃机转速而移动的离心配重47改变在驱动带轮48a的V型带49的卷挂半径,同时,通过改变从动带轮48b的卷挂半径来自动地变更,进行无级变速。
从动带轮48b的旋转经由离心离合器35传递给减速机构38的输入轴38a。
减速机构38由齿轮机构在输入轴38a和中间轴38b间及中间轴38b和后车轴21a间分别构成齿轮啮合,将输入轴38a的旋转减速并传递给后车轴21a,驱动后轮21旋转。
参照图5,后侧罩36的前部形成有向内侧凹入的前平坦部36af,参照图3,该前平坦部36af的与驱动带轮48a相对的部分形成冷却风导入口36i,通过驱动带轮48a的左侧的固定带轮半体的左侧面设置的冷却扇48F的旋转,可从冷却风导入口36i向变速室46C导入空气。
在该后侧罩36的凹入的前平坦部36af嵌装有管道罩91,且以从外侧覆盖该管道罩91的方式安装前侧罩92。
在管道罩91上形成有与后侧罩36的冷却风导入口36i连结的冷却风导入口91i,并且,参照图2,在上部形成有天窗91L。
在管道罩91的上部后方的天窗91L和后侧罩36的前平坦部36af之间形成有空隙96,该空隙96其上方如图3的俯视图所示,成为以前侧罩92的周壁92b的端面被切成长条的矩形的方式形成的外气导入口95,而与外部连通。
内燃机30运转且设置于驱动带轮48a的冷却扇48F和曲轴40一起旋转时,首先,冷却风从外气导入口95导入空隙96,从空隙96通过管道罩91的天窗91L流入管道罩91和前侧罩92间的外气导入空间97,并导入导风壁91d,从冷却风导入口36i、91i圆滑地导入变速室46C,从而冷却带式无级变速器46。
参照图5,在构成右曲轴箱3 1R的凸轮链室52的侧壁具有大的开口,该开口从右方被通过利用螺栓17安装的隔壁70堵塞,曲轴40贯通隔壁70的圆筒部70a。
AC发电机72在贯通隔壁70的圆筒部70a的曲轴40的右端部经由ACG轮毂73固定碗状的外转子74,在其内周面遍及圆周方向配设的磁铁75的内侧卷绕有定子线圈77的内定子76被固定于隔壁70的圆筒部70a。
在外转子74的右侧面安装有中央膨出且成为圆板状的风扇基板78a,在风扇基板78a上向右方突出形成有散热器风扇78。
AC发电机72的外转子74的外周大致被从右曲轴箱31R的侧壁向右方延伸的周壁31Rs围绕,散热器风扇78的外周通过覆盖物90围绕,在散热器风扇78的右方临近设置有散热器80,散热器80由带天窗的散热罩81覆盖。
本四冲程内燃机30采用SOHC型式的气门系统,在汽缸盖罩34内设置气门机构50,在凸轮轴53和曲轴40之间架设有向该气门机构50进行动力传递的凸轮链51,用于此的凸轮链室52与右曲轴箱31R、汽缸体32、汽缸盖33连通设置(参照图5)。
即,在与指向左右水平方向的凸轮轴53的右端嵌合的从动凸轮链轮54、和与曲轴40嵌合的上述驱动凸轮链轮55a之间,通过凸轮链室52内架设有凸轮链51。
另一方面,在汽缸盖33上,从凸轮链室52的相反侧(左侧)朝向燃烧室33a嵌插有火花塞45(参照图2、图5)。
另外,在汽缸体32的同左侧面,经由支承支架28安装有点火线圈29(参照图2、图3)。
参照图4,进气口33j从大幅度前倾的汽缸盖33的燃烧室33a向上方弯曲延伸,并与上述进气管23连结,排气口33e从燃烧室33a向下方弯曲延伸,并与上述排气管26连结。
如图4所示,汽缸盖罩34内的气门机构50大幅度前倾到汽缸接近水平的状态,因此,对进气口33i向燃烧室33a的开口进行开闭的进气门56i配设于凸轮轴53的上方,对排气口33e向燃烧室33a的开口进行开闭的排气门56e配设于凸轮轴53的下方。
如图5所示,凸轮轴53在经由轴承53b、53b夹持于凸轮轴座53hl、53hr并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汽缸盖33的左侧壁和构成凸轮链室52的内侧壁33c,在比右侧轴承53b更突出的右端嵌合有从动凸轮链轮54。
如图4所示,在凸轮轴53的前方斜上下位置分别配置的进气用摇臂轴57和排气用摇臂轴59架设于图5所示的左右凸轮轴座53hl、53hr间。
进气用摇臂轴57和排气用摇臂轴59彼此位于上下位置,在摆动自如地枢轴支承于上侧的进气用摇臂轴57的进气摇臂58的一端轴支承的滚柱58r与凸轮轴53的进气凸轮53i相接,与另一端螺合的调节螺丝58s与进气门56i的阀杆的端部相接(参照图4)。
同样,在摆动自如地枢轴支承于下侧的排气用摇臂轴59的排气摇臂60的一端轴支承的滚柱60r与凸轮轴53的排气凸轮53e相接,与另一端螺合的调整螺丝60s与排气门56e的阀杆的端部相接(参照图4)。
因此,通过凸轮轴53的旋转,进气凸轮53i和排气凸轮53e分别使进气摇臂58和排气摇臂60摆动,以规定的时刻进行进气门56i和排气门56e的开闭动作。
在这种气门机构50中,减压装置100设置于凸轮轴53上。
参照图5,减压装置100在轴支承凸轮轴53的左端部的左侧轴承53b和凸轮轴53的排气凸轮53e之间摆动自如地设置有减压配重101,在排气凸轮53e上嵌合有在排气凸轮53e的凸轮面出没自如地转动的减压凸轮105,通过减压配重101的摆动,减压凸轮105动作。
另一方面,在汽缸盖33的右侧面形成圆开口,水泵120的成为圆筒形状的水泵体121嵌入该圆开口而被支承,该水泵体121在内部经由轴承125轴支承的泵驱动轴123与凸轮轴53处于同轴上时,从水泵体121向左方突出,该突出的泵驱动轴123的左端与凸轮轴53螺合,从而同轴一体旋转。
对于水泵120,在径方向扩大了水泵体121的右方的开口端的轴方向,短条的短条圆筒部将嵌合于水泵驱动轴123的叶轮124与水泵罩122一同收容,在水泵罩122上延伸出水吸入筒部122b及喷出连接管。
大致如上的动力单元20经由枢轴19摆动自如地轴支承于小型摩托车1的车架上。
将支承枢轴19的悬架支架18从上部前端突设的曲轴箱31前倾到接近水平,从而汽缸体32、汽缸盖33、汽缸盖罩34突出。
参照图2及图3,在该前倾的汽缸盖33的左侧侧面嵌插有火花塞45,同样,在汽缸体32的左侧侧面通过支承支架28安装筒状的点火线圈29。
参照图2的侧面图,点火线圈29的配置方式为,其筒状壳体的中心轴线Li相对于汽缸轴线Lc成为垂直的姿势,在侧面看收容于汽缸体32的左侧侧面的侧面内。
如图6及图7所示,支承支架28是将平板弯曲后的形状,从比上下长条的基板部28a的中央靠向下若干的部位向后方突出汽缸体侧安装片28b,在该汽缸体侧安装部28b的前后穿孔有安装孔28bh、28bh。
点火线圈侧安装片28c、28c分别从基板部28a的后端缘28r的上下部位弯曲成直角且向一方侧(左侧)延伸出,使其端部向后方弯曲而形成,在向后方的弯曲部穿孔有安装孔28ch、28ch,在其背面固定有阴螺纹部件28n、28n。
钩挂片28d从基板部28a的前端缘28f的上部部位向左侧弯曲而形成,在形成于该钩挂片28d的孔28dh嵌合有钩挂配线软线的钩挂件28p。
另外,在从基板部28a的上部进一步向上方伸出的延伸部28e上穿孔有钩挂配线软线的钩挂孔28eh。
将该支承支架28的汽缸体侧安装片28b与汽缸体32的左侧侧面抵接,在安装孔28bh、28bh上贯通安装螺栓160、160且与汽缸体32螺合,将支承支架28安装于汽缸体32的左侧侧面(参照图5)。
而且,在从固定于汽缸体32的汽缸体侧安装片28b分离的上下点火线圈侧安装片28c、28c上,从点火线圈29在上下延伸的支承臂29a、29a分别通过向螺丝161、161的阴螺纹部件28n、28n的螺合而固定(参照图2),从汽缸体向左方离开地支承点火线圈29。
在图3所示的俯视中,在比连结汽缸盖罩34的前端缘34f和传动箱罩(前侧罩92)的前端缘92f的最外侧的直线Ls更靠汽缸体32侧配置有点火线圈29。
因此,在由汽缸体32的左侧面和左曲轴箱(传动箱)31L的前端面形成的角部较深地收容点火线圈29,从而其不会从动力单元20突出,保护点火线圈29不受到来自异物的碰撞等外力影响。
参照图2,从点火线圈29的下部的电连接部29j向下方延伸的高压软线45c将下方向前方弯曲,而将端部的火花塞帽45j覆盖于汽缸体33的左侧侧面嵌插的火花塞45。
正极一次软线29cp和负极一次软线29cm从点火线圈29的上表面的电连接部29j向上方延伸,通过进气管23的左侧插入位于进气管23的上方的集合管180。
高压软线45c从收容于由汽缸体32和左曲轴箱(传动箱)31L形成的角部的点火线圈29向下方延伸,一次软线29cp、29cm向上方延伸,因此,高压软线45c及一次软线29cp、29cm也能够部分地被收容于该角部而配线,从而也容易进行配线作业。
另外,在图2所示的侧面看,点火线圈29位于和汽缸体32重合的位置,因此,与设置于曲轴箱31的上部前端的枢轴19处于极近的位置关系。
因此,由于以点火线圈29的枢轴19为中心的摆动范围小,故用于避免和其它零件的干涉的富裕空间小,零件配置能够紧凑化,并且,从点火线圈29延伸出的高压软线45c及一次软线29cp、29cm的游隙也小,从而配线处理容易。
参照图2及图3,在汽缸盖33的左侧面的下部安装有O2传感器170,从O2传感器170的电连接部170j向左方延伸出的配线软线170c沿汽缸盖33的左侧面朝向上方,通过进气管23的左侧而插入集合管180。
配线软线170c钩挂于嵌合在中途支承支架28的钩挂件28p上,防止配线软线170c的晃动。
如图3所示,在汽缸盖33的上方,集合管180以与汽缸轴线Lc大致为垂直的方式向车辆左右方向延伸,在汽缸盖33的右端部附近弯曲且延伸向车辆前方(参照图2)。
另外,从安装于进气管23的喷射器24的连接端子24j延伸出的配线软线24c被插入集合管180。
另外,将设置于安装在进气管23的节气门本体25的节气门开度传感器、进气压传感器、进气温度传感器等的电气配线汇总的连接端子171j被配设于节气门本体25的左侧上部,从该连接端子171j向右方延伸的配线软线171c从中途被插入集合管180。
另外,来自设置于节气门本体25的怠速空气控制阀(Idle Air ControlValve)IACV172的电气配线的连接端子172j配设于节气门本体25的左侧部,从该连接端子172j向后方延伸的配线软线172c弯曲朝向前方并被插入集合管180。
地线173从集合管180延伸出且在进气管23的左侧向下方延伸,贯通延伸到支承支架28的上方的延伸部28e的钩挂孔28eh向后方弯曲,沿汽缸体32的左侧面及左曲轴箱31L的前面延伸,端部由螺丝173j与后侧罩36的前端连结。
即,在集合管180内汇集插入有从点火线圈29延伸出的一次软线29cp、29cm、从O2传感器170延伸出的配线软线170c、从喷射器24的连接端子24j延伸出的配线软线24c、从节气门本体25的连接端子171j延伸出的配线软线171c、从IACV172的连接端子172j延伸出的配线软线172c及地线173。
火花塞45的电连接部即火花塞帽45j、高压软线45c及一次软线19cp、29cm从点火线圈29延伸出的各电连接部29j、配线软线170c从O2传感器170延伸出的电连接部170j、喷射器24的连接端子24j、节气门本体25的连接端子171j、IACV172的连接端子172j及地线173的电连接部即螺丝173j都配置于进气管23的左侧,因此,从这些各电连接部延伸出的高压软线45c、一次软线29cp、29cm、配线软线170c、配线软线24c、配线软线171c、配线软线172c及地线173被集中配线,从而配线的处理简化。
另外,在图3所示的俯视中,配线于这些进气管23的左侧的配线软线被配设于比连结所述的汽缸盖罩34的前端缘34f和前侧罩92的前端缘92f的最外侧的直线Ls更靠右侧,被集中收容于进气管23和直线Ls之间,且由于动力单元20的摆动中心即枢轴19也位于近的位置,因此,这些配线软线的摆动范围也小,因此,可使用于避免和其它零件的干涉的富裕空间小。

Claims (3)

1.一种内燃机的点火线圈配置结构,所述内燃机构成相对于小轮摩托车型车辆的车架经由枢轴而被摆动自如地轴支承的动力单元的前部,并具有从前倾的汽缸盖的上部延伸出且向后方延伸的进气通路,所述内燃机的点火线圈配置结构的特征在于,
设置于汽缸盖的火花塞的火花塞帽、将设置于安装在进气通路的节气门本体的各种传感器的电气配线汇集的连接端子以及设置于所述进气通路的喷射器的连接端子的各电连接部都配设于所述进气通路的同一侧,
沿与配设有所述各电连接部的所述进气通路的侧方相同一侧的汽缸体的侧方的侧面,在侧面观察中与该汽缸体重合的位置配置有点火线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点火线圈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单元的内燃机的曲轴箱将配置有所述点火线圈的侧方部分向后方延伸出而兼用作传动箱,并在该传动箱的侧方设置带式无级变速器,以覆盖该带式无级变速器的方式将传动箱罩从侧方覆盖在所述传动箱上,
沿所述汽缸体的侧面配置的所述点火线圈被配置于,在俯视中比将汽缸盖罩的前端缘和传动箱罩的前端缘连结的最外侧的直线更靠近汽缸体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点火线圈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配线软线从所述点火线圈向上下方向延伸。
CN2009100041015A 2008-02-14 2009-02-12 内燃机的点火线圈配置结构 Active CN1015094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33799 2008-02-14
JP2008033799A JP5089421B2 (ja) 2008-02-14 2008-02-14 自動二輪車用点火コイル配置構造
JP2008033799 2008-02-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9457A CN101509457A (zh) 2009-08-19
CN101509457B true CN101509457B (zh) 2011-06-08

Family

ID=41001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41015A Active CN101509457B (zh) 2008-02-14 2009-02-12 内燃机的点火线圈配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089421B2 (zh)
KR (1) KR101087004B1 (zh)
CN (1) CN10150945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48547B2 (ja) * 2010-07-30 2014-07-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13113278A (ja) 2011-11-30 2013-06-10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5893989B2 (ja) * 2012-03-29 2016-03-23 株式会社クボタ 火花点火式エンジン
JP6971174B2 (ja) * 2018-02-28 2021-1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パワーユニット
JP6920367B2 (ja) * 2019-03-29 2021-08-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35058B2 (ja) * 1999-05-12 2006-10-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船外機の電装品取付構造
JP3908983B2 (ja) * 2002-06-03 2007-04-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強制空冷式エンジン
JP3966798B2 (ja) * 2002-09-27 2007-08-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JP2004263694A (ja) * 2003-02-14 2004-09-24 Yamaha Motor Co Ltd 強制空冷式エンジ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9457A (zh) 2009-08-19
KR101087004B1 (ko) 2011-11-29
JP2009191750A (ja) 2009-08-27
KR20090088300A (ko) 2009-08-19
JP5089421B2 (ja) 2012-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64073B2 (en) Battery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CN101509457B (zh) 内燃机的点火线圈配置结构
CN101244746B (zh) 动力装置
CN101509405B (zh) 内燃机的气门构造
CN101240738B (zh) 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
US7610987B2 (en) Power unit and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provided with the power unit
JP4731498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ラジエータ装置
TW542870B (en) Lubrication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1509546B (zh) 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冷却结构
CN101932497B (zh) 小型车辆
CN1107158C (zh) 机动两轮车用v型内燃机
CN1111642C (zh) 机动两轮车用v型内燃机
JP4967043B2 (ja) 内燃機関の点火コイル配置構造
JP5952355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スイング式パワーユニット
JP3536804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6306978B2 (ja)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冷却構造
JP3460449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CN101225757B (zh) 内燃机的动阀机构
CN1113160C (zh) 机动两轮车用v型内燃机
JP5946367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スイング式パワーユニット
JP3460448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3546831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CN102562348B (zh) 气缸盖的冷却结构
JP2004026138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2001106157A (ja) パワーユニットが搭載された自動2輪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